CN101100176A - 一种汽车座椅侧碰防护装置及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座椅侧碰防护装置及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100176A CN101100176A CNA2007100242000A CN200710024200A CN101100176A CN 101100176 A CN101100176 A CN 101100176A CN A2007100242000 A CNA2007100242000 A CN A2007100242000A CN 200710024200 A CN200710024200 A CN 200710024200A CN 101100176 A CN101100176 A CN 10110017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uar plate
- plate
- side collision
- guar
- automobile ch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44000007835 Cyamopsis tetragonolob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9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79 sof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08000027418 Wounds and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6
- 208000014674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4000303965 Cyamopsis psoralioide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39203 Road traffic accident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712 air sac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367 arter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245 forearm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01 inhibi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807 s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座椅侧碰防护装置,通过安装板(1)水平固定在汽车座椅靠背(6)的背面,在该装置上设防护板(4),所述的防护板(4)通过铰轴结构(8)与安装板(1)连接,在该装置展开就位的情况下,防护板(4)位于汽车座椅(5)的侧面、座椅靠背(6)的中部,并伸向汽车座椅(5)的前方,该位置为防护板(4)的保护位置。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防护装置的使用方法的技术方案。上述技术方案,将驾乘人员在事故中所受伤害降到最低程度。采用防护板的结构,并在防护板的表面采用柔性材料,使驾乘人员与车身侧面保证安全距离,安全性能好,实用性强,操作简单,安装方便,成本低,驾乘更为舒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构造的技术领域,涉及汽车安全防护结构,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座椅侧碰防护装置。另外,本发明还涉及该装置的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及各种交通工具保有量的大量增加,有限的道路交通资源与大量拥挤的各种机动车辆混行的矛盾日益突出,道路交通事故呈逐年上升趋势。道路上大量拥挤的车辆,是引发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所以怎样更好地保护驾乘人员已成为目前汽车构造设计人员的当务之急。
在目前汽车技术中,针对正面碰撞的防范保护装置很多,其效果也比较理想,但侧面碰撞却一直是危害驾乘人员生命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现有技术对侧面碰撞的保护有所涉及,例如中国专利号为CN03132702.8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中国专利号为CN96122534.3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安装在座位上的侧面碰撞气包,但是,这些专利技术的作用都是在发生侧碰后对人体的一种保护,属于滞后保护。其不足之处是:1、由于空间有限,很容易出现气囊还未起爆完全,人的头部就已撞到侧围。2、防护装置都是气囊形式的,所以在碰撞过程中只能起到缓冲作用,而不能将人推向安全区域。3、在道路条件比较恶劣的情况下,当车辆出现严重颠簸,很可能出现气囊引爆而伤害驾乘人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座椅侧碰防护装置,其目的是采用预先防范的方式,在事故发生之前就让驾乘人员与车侧之间形成了一道安全屏障,将驾乘人员在事故中所受伤害降到最低程度,并保证驾乘人员不因设置该装置而影响其乘车的舒适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所提供的这种汽车座椅侧碰防护装置,设在汽车座椅上,这种汽车座椅侧碰防护装置通过安装板水平固定在汽车座椅靠背的背面,在该装置上设防护板,所述的防护板通过铰轴结构与安装板连接,在该装置展开就位的情况下,防护板位于汽车座椅的侧面、座椅靠背的中部,并伸向汽车座椅的前方,该位置为防护板的保护位置。
铰轴结构的技术方案:所述的铰轴结构上分别设防护板旋转轴和防护板折叠轴,所述的防护板通过铰轴结构作相对于安装板的旋转运动。
防护板旋转轴的技术方案:所述的防护板旋转轴设在安装板的端部,其轴线与安装板长度方向一致,所述的铰轴结构绕防护板旋转轴作相对于安装板的旋转;所述的防护板折叠轴设在防护板的端部,其轴线与防护板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的防护板在转至最高位置后,可绕防护板折叠轴旋转至与安装板贴合的位置。
限位结构的技术方案:所述的铰轴结构上设有防护板的打开限位结构,限制防护板从与安装板贴合位置打开至向上位置时停止;所述的铰轴结构上设有防护板保护位限位结构,限制防护板从向上位置转至保护位置时停止;所述的铰轴结构上设有防护板收回限位结构,限制防护板收回时转至最高位置时停止。
防护板的选用材料的技术方案为下面两个方案择一应用:
其一,所述的防护板的主体为高强度的刚性材料,外表面为柔性材料。
或其二,所述的防护板的主体和外表面为均为柔性材料。
本发明还对所述的汽车座椅侧碰防护装置提供下列技术方案,以便使本发明得到进一步完善:
在汽车座椅侧碰防护装置展开就位的情况下,所述的防护板的伸出的一端的高度高于与铰轴结构连接的一端的高度。
所述的防护板的朝上的一面,设有与驾乘人员手臂形状相同的浅凹陷。
上述的防护板的朝上的一面上设置的浅凹陷,其在防护板长度方向上,有一个前端向内的倾斜。
与上述技术方案的发明目的相同,本发明还提供了这种汽车座椅侧碰防护装置的使用方法,该方法的操作过程的技术方案为:
安装板打开:将收在汽车座椅靠背的背后面、与安装板及汽车座椅靠背的背后面均贴合的防护板沿与汽车座椅靠背的背后面平行的方向旋转抬起至最高位置,受到限位作用后停止,然后向汽车座椅的前方旋转放下至保护位置;
安装板收起:将在保护位置的防护板旋转抬起至最高位置,受到限位作用后停止,向与汽车座椅靠背的背后面平行的方向旋转放下,直至防护板与安装板及汽车座椅靠背的背后面均贴合即打开前的位置。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驾乘人员在事故中所受伤害降到最低程度。采用防护板的结构,并在防护板的表面采用柔性材料,使驾乘人员与车身侧面保证安全距离,安全性能好,实用性强,操作简单,安装方便,成本低,驾乘更为舒适。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各幅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汽车座椅侧碰防护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该防护装置为打开的状态,即其处于保护位置;
图2为本发明所提供的汽车座椅侧碰防护装置的侧面结构示意图,该防护装置为打开的状态,即其处于保护位置;
图3为图1或图2所示的防护装置为打开状态时,从汽车座椅的正面获得的示意图;
图4为图1或图2中所示的防护装置为收起状态时,从汽车座椅背面获得的示意图;
图5为图1或图2中所示的防护装置为收起状态时,从汽车座椅侧面获得的示意图;
图6为上述附图中所涉及的防护板的朝上的一面设置的浅凹陷结构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安装板,2、防护板旋转轴,3、防护板折叠轴,4、防护板,5、汽车座椅,6、座椅靠背,7、汽车座椅侧碰防护装置,8、铰轴结构,9、浅凹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发明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制造工艺及操作使用方法等,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表达的本发明的结构,本发明为一种汽车座椅侧碰防护装置,设在汽车座椅5上,用于保护驾乘人员,使其在车辆事故发生时,减少或避免侧碰的伤害。
为了解决在本说明书的背景技术中所述的问题,实现减少侧碰对驾乘人员的伤害的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如图1所示,所提供的这种汽车座椅侧碰防护装置7通过安装板1水平固定在汽车座椅靠背6的背面,在该装置上设防护板4,所述的防护板4通过铰轴结构8与安装板1连接,在该装置展开就位的情况下,防护板4位于汽车座椅5的侧面、座椅靠背6的中部,并伸向汽车座椅5的前方,该位置为防护板4的保护位置。
防护板4在左侧的座位上设在左侧,反之亦然,在右侧的座位上则设在右侧。
本发明所提出的上述汽车座椅侧碰防护装置,其重要意义在于:利用上述的防护板4,在驾乘人员与车辆的侧围之间设置一道柔性的防护屏障,使人和车侧围始终保持一定的安全间隔。当发生侧面碰撞时,这道屏障不但能保护驾乘人员不受车身的伤害,还可以将驾乘人员向中通道附近推去,使驾乘人员更安全。
当驾乘人员上车后,只要从座椅背后将汽车座椅侧碰防护装置7打开,将防护板4放置到人的身体与车辆侧围之间,防护板4的高度位置位于人的腰部左右、车门的下端。这样既不影响人手臂的放置,也不影响门上按钮的开启关闭。
安装板1主要通过多个紧固螺钉固定在座椅靠背6的背面,并将将防护板4和安装板1同座椅靠背6牢牢的连接在一起。
本发明为了实现防护板4作两个方向的转动,所以在铰轴结构8上分别设防护板旋转轴2和防护板折叠轴3,所述的防护板4通过铰轴结构8作相对于安装板1的旋转运动。
所述的防护板旋转轴2设在安装板1的端部,其轴线与安装板1长度方向一致,所述的铰轴结构8绕防护板旋转轴2作相对于安装板1的旋转;所述的防护板折叠轴3设在防护板4的端部,其轴线与防护板4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的防护板4在转至最高位置后,可绕防护板折叠轴3旋转至与安装板1贴合的位置。
上述的防护板旋转轴2和防护板折叠轴3都是限位轴,并都另加装有限位块,以确保防护板位置的稳定。其具体要求是:所述的铰轴结构8上设有防护板4的打开限位结构,限制防护板4从与安装板1贴合位置打开至向上位置时停止;所述的铰轴结构8上设有防护板4保护位限位结构,限制防护板4从向上位置转至保护位置时停止;所述的铰轴结构8上设有防护板4收回限位结构,限制防护板4收回时转至最高位置时停止。整个防护装置的大小尺寸是根据车型来确定的。
防护板4的选用材料的实施例有以下两个,择一应用:
实例一:
所述的防护板4的主体为高强度的刚性材料,外表面为柔性材料。安装板1的整体及防护板4的主体材料是由强度较高的金属材料制成的。但是,为了在发生事故时,防护板4在起防护作用时,减少对乘车人员的伤害,防护板4的外表面是选用可吸能的柔性泡沫材料制成,其外表面还应覆盖包裹一层或多层牛皮或仿牛皮的材料,以保护柔性泡沫材料。所以对人不会产生负作用,也不会让人在行车过程中感到难受。这种结构在发生较小事故时,一般不会损坏或不会完全损坏,可以继续使用。
实施例二:
所述的防护板的主体和外表面为均为柔性材料。安装板1的整体是由强度较高的金属材料制成的。除了上述采用柔性材料的优点外,其整体采用柔性材料的安全性能更高。但是发生事故或其它意外,会使其彻底损坏,无法继续使用。同样,一般也应在其表面覆盖包裹一层或多层牛皮或仿牛皮的材料。
在汽车座椅侧碰防护装置7展开就位的情况下,所述的防护板4的伸出的一端的高度高于与铰轴结构8连接的一端的高度。本结构的这种设置方式,使驾驶员的在操作方向盘时,手臂感觉较为舒服。因为驾驶员在操作方向盘时,其手部高于小臂的上端;同样,对其他乘车人员也有同样的感觉。
如图6所示,本发明在所述的防护板4的朝上的一面,设有与驾乘人员手臂形状相同的浅凹陷9。这个结构使驾驶员或其他乘车人员的手臂放置在防护板4更为舒适,且不会随车辆的颠簸而晃动。这种浅凹陷9应为光滑下凹的曲面。
由于驾驶员的驾驶过程中,其把握方向盘的两手掌距离小于手臂肘弯处的间距,因此,本发明在所述的防护板4的朝上的一面上所设置的浅凹陷9,相应地,其在防护板4长度方向上,有一个前端向内的倾斜。目的也是使驾乘人员在驾乘过程中感觉舒服一些。图6反映了所述的结构。
本发明还提供了这种汽车座椅侧碰防护装置的使用方法,该方法的操作过程的技术方案为:
安装板打开:将收在汽车座椅靠背6的背后面、与安装板1及汽车座椅靠背6的背后面均贴合的防护板4沿与汽车座椅靠背6的背后面平行的方向旋转抬起至最高位置,受到限位作用后停止,然后向汽车座椅5的前方旋转放下至保护位置;
安装板收起:将在保护位置的防护板4旋转抬起至最高位置,受到限位作用后停止,向与汽车座椅靠背6的背后面平行的方向旋转放下,直至防护板4与安装板1及汽车座椅靠背6的背后面均贴合即打开前的位置。
上述操作过程的要求是,驾乘人员进入车辆时,在汽车座椅侧碰防护装置7折叠收起的状态下,先通过防护板折叠轴3,将防护板4抬起,当抬起到一定位置时,会有一个限位装置,此时再将防护板4通过防护板旋转轴2向汽车座椅5座垫方向及前方慢慢放下,达到限位位置,也即保护位置停止,这样整个展开过程就完成了。在展开状态下,即防护板4处于保护位置时,防护板4的位置正好处于驾乘人员腰部附近与车身侧围之间,这样柔性泡沫制成的防护板4的将人与车很巧妙的分离开。从而更有效地减小了驾乘人员在侧碰中的伤害程度。下车时只要相反的顺序进行收叠就可以了,操作也特别简单。
本发明提供的上述防护装置也适用于其他各类汽车,作为一种纯机械式装置,它具有安全保护性能好,安装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实用性强等优点。同时该装置属于选装件,可选择安装。
同时本发明提供的上述装置也实用于其他涉及到碰撞的相关技术领域。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汽车座椅侧碰防护装置,设在汽车座椅(5)上,其特征在于:这种汽车座椅侧碰防护装置(7)通过安装板(1)水平固定在汽车座椅靠背(6)的背面,在该装置上设防护板(4),所述的防护板(4)通过铰轴结构(8)与安装板(1)连接,在该装置展开就位的情况下,防护板(4)位于汽车座椅(5)的侧面、座椅靠背(6)的中部,并伸向汽车座椅(5)的前方,该位置为防护板(4)的保护位置。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侧碰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铰轴结构(8)上分别设防护板旋转轴(2)和防护板折叠轴(3),所述的防护板(4)通过铰轴结构(8)作相对于安装板(1)的旋转运动。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座椅侧碰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护板旋转轴(2)设在安装板(1)的端部,其轴线与安装板(1)长度方向一致,所述的铰轴结构(8)绕防护板旋转轴(2)作相对于安装板(1)的旋转;所述的防护板折叠轴(3)设在防护板(4)的端部,其轴线与防护板(4)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的防护板(4)在转至最高位置后,可绕防护板折叠轴(3)旋转至与安装板(1)贴合的位置。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座椅侧碰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铰轴结构(8)上设有防护板(4)的打开限位结构,限制防护板(4)从与安装板(1)贴合位置打开至向上位置时停止;所述的铰轴结构(8)上设有防护板(4)保护位限位结构,限制防护板(4)从向上位置转至保护位置时停止;所述的铰轴结构(8)上设有防护板(4)收回限位结构,限制防护板(4)收回时转至最高位置时停止。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侧碰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护板(4)的主体为高强度的刚性材料,外表面为柔性材料。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侧碰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护板(4)的主体和外表面为均为柔性材料。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侧碰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汽车座椅侧碰防护装置(7)展开就位的情况下,所述的防护板(4)的伸出的一端的高度高于与铰轴结构(8)连接的一端的高度。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侧碰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护板(4)的朝上的一面,设有与驾乘人员手臂形状相同的浅凹陷(9)。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座椅侧碰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护板(4)的朝上的一面上设置的浅凹陷(9),其在防护板(4)长度方向上,有一个前端向内的倾斜。
10、按照权利要求1至9中所述的任一种汽车座椅侧碰防护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的操作过程为:
安装板打开:将收在汽车座椅靠背(6)的背后面、与安装板(1)及汽车座椅靠背(6)的背后面均贴合的防护板(4)沿与汽车座椅靠背(6)的背后面平行的方向旋转抬起至最高位置,受到限位作用后停止,然后向汽车座椅(5)的前方旋转放下至保护位置;
安装板收起:将在保护位置的防护板(4)旋转抬起至最高位置,受到限位作用后停止,向与汽车座椅靠背(6)的背后面平行的方向旋转放下,直至防护板(4)与安装板(1)及汽车座椅靠背(6)的背后面均贴合即打开前的位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A2007100242000A CN101100176A (zh) | 2007-07-26 | 2007-07-26 | 一种汽车座椅侧碰防护装置及使用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A2007100242000A CN101100176A (zh) | 2007-07-26 | 2007-07-26 | 一种汽车座椅侧碰防护装置及使用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00176A true CN101100176A (zh) | 2008-01-09 |
Family
ID=390346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7100242000A Pending CN101100176A (zh) | 2007-07-26 | 2007-07-26 | 一种汽车座椅侧碰防护装置及使用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100176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56433A (zh) * | 2016-07-11 | 2016-11-23 | 沈阳金杯江森自控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cae技术的汽车座椅假人碰撞接触力曲线采集方法 |
CN113511124A (zh) * | 2021-05-28 | 2021-10-19 | 裴国成 | 一种带有侧防护和快速发热自调节功能的汽车座椅垫 |
-
2007
- 2007-07-26 CN CNA2007100242000A patent/CN101100176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56433A (zh) * | 2016-07-11 | 2016-11-23 | 沈阳金杯江森自控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cae技术的汽车座椅假人碰撞接触力曲线采集方法 |
CN106156433B (zh) * | 2016-07-11 | 2019-06-25 | 沈阳金杯延峰汽车内饰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cae技术的汽车座椅假人碰撞接触力曲线采集方法 |
CN106156433B8 (zh) * | 2016-07-11 | 2019-08-09 | 沈阳金杯延锋汽车内饰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cae技术的汽车座椅假人碰撞接触力曲线采集方法 |
CN113511124A (zh) * | 2021-05-28 | 2021-10-19 | 裴国成 | 一种带有侧防护和快速发热自调节功能的汽车座椅垫 |
CN113511124B (zh) * | 2021-05-28 | 2022-09-16 | 裴国成 | 一种带有侧防护和快速发热自调节功能的汽车座椅垫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847635U (zh) | 一种舱门气囊客车侧翻安全防护装置 | |
CN202641585U (zh) | 一种行人安全气囊装置及应用其的汽车 | |
CN102616200B (zh) | 客车侧翻安全防护方法及其装置 | |
CN102529867B (zh) | 用于汽车的集成安全气囊设备 | |
CN106696884A (zh) | 一种汽车后排安全气囊保护设备 | |
US11498507B2 (en) | Airbag module to protect display device of vehicle | |
CN101100176A (zh) | 一种汽车座椅侧碰防护装置及使用方法 | |
CN100389032C (zh) | 副驾驶膝部安全气囊及其汽车 | |
CN103434476B (zh) | 一种车用安全系统 | |
CN101875322B (zh) | 一种汽车座椅的吸能装置 | |
CN205890819U (zh) | 一种侧面双层安全气囊 | |
CN203651697U (zh) | 一种汽车驾驶室正面安全气囊 | |
CN201800790U (zh) | 一种弹出式机罩系统 | |
CN101890916B (zh) | 一种汽车座椅吸能装置的触发机构 | |
CN105774742B (zh) | 一种车用安全系统 | |
CN206749470U (zh) | 一种实现遮阳板翻转定位的支轴机构 | |
US7156416B2 (en) | Easy ejector seat with skeletal crash safety beam | |
CN103332164A (zh) | 汽车侧面安全气囊 | |
CN102897063A (zh) | 汽车安全座椅 | |
CN103253224A (zh) | 一种汽车安全气囊及汽车 | |
CN202294661U (zh) | 充气式安全带装置 | |
CN203318202U (zh) | 基于可动式座盆的汽车座椅防潜滑保护系统 | |
CN206938696U (zh) | 一种车祸中防护碎屑的挡板 | |
CN206155390U (zh) | 一种汽车保险杠的行人保护装置 | |
KR100461106B1 (ko) | 완충장치가 구비된 차량용 시트백 구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2 |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Open date: 20080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