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96826A - 造纸用干燥装置帆布 - Google Patents

造纸用干燥装置帆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96826A
CN101096826A CNA200710126236XA CN200710126236A CN101096826A CN 101096826 A CN101096826 A CN 101096826A CN A200710126236X A CNA200710126236X A CN A200710126236XA CN 200710126236 A CN200710126236 A CN 200710126236A CN 101096826 A CN101096826 A CN 1010968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ft yarn
fiber number
warp thread
yarn
canv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2623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96826B (zh
Inventor
竹之内靖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kib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kib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kibo Ltd filed Critical Shikib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968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968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968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968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oven Fabrics (AREA)
  • Pap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干燥装置帆布,其由表里一对对称组织构成经纱,维持了以纬纱层作为单层的现有型干燥装置帆布的优点,并且消除了现有型干燥装置帆布的问题即边纱部经纱开线及用于功能性赋予的树脂浸渍不充分、接头接合作业难、由高压冲洗水造成的经纱破损等,以高通气度也能够提高干燥效率。将圆形或椭圆形截面的单丝纱用于经纱(10、11),在和纬纱(12、14)的交织部设有空隙部(a),使得表面侧经纱和所述里面侧经纱不接触。

Description

造纸用干燥装置帆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造纸机的干燥部件的造纸用干燥装置帆布(dryercanvas),尤其是涉及由表里一对对称组织构成的经纱,将纬纱层设计为单层的造纸用干燥装置帆布的改良。
背景技术
造纸用干燥装置帆布(下面叫做帆布)不仅需要尺寸稳定性及行进稳定性、耐湿热性及耐热性,而且需要兼备适合的表面性、适当的通气性等多样的物性和功能。另外,在设于帆布的长度方向(经纱方向)的两端部的接头部将经纱折回形成线圈后,将剩余的经纱缝入主体组织,多用所谓经编线圈接头,但此时,又需要顾及线圈制作效率及接头部的强度和表面性的织物设计,又需要在帆布幅宽方向的边纱部除对行进中的偏重、曲折行进实施处置以外、实施对由于和自动行进导件即掌革(パ一ム)(缝帆顶针)接触等造成边纱部的损伤及经纱开线的处置。
近年来,伴随造纸机的高生产率及高造纸速度化倾向,帆布的使用环境进一步恶化,同时,目前也增加了使用寿命长的要求
例如,多采用湿纸与只在造纸机一方的一侧(例如上部)配置的帆布偕同行进的单行进方式、及将干燥滚筒单列配置于造纸机的上部或下部的一侧的单列干燥装置方式等宽幅、高造纸速度的造纸机,在这种情况下,起因于帆布厚度的圆周速度的差成为原因,伴随帆布的运行而产生挂在湿纸上的张力的张紧和松弛的反复,给湿纸带来不良影响,有时甚至发生断纸等情。因此,尤其是在高造纸速度单行进(シングルラン)方式及贝尔行进(ベルラン)方式、希幕行进(シムラン)方式中,帆布的厚度薄是不可缺的。
另外,伴随满足节省资源及原料成本降低的要求的废纸原料使用率的增加的添料的变化,伴随有在原料中包含的粘结性物质(橡胶制沥青)、造纸用糊剂即加胶液(サイズ液)及涂敷液的药剂、氢氧化铝及滑石等无机物的增加,结果成为污物而附着于帆布上,一方面成为纸张的缺点,一方面帆布的通气性显著下降而导致干燥能力降低,使帆布主体渐渐地摩耗损伤,因此,帆布的防污性、合适的冲洗性、耐磨耗性及保存容易性的提高需求显得强烈起来。
在这种背景中,帆布主体的厚度变薄,作为经纱中使用截面扁平单丝纱而提高表面平滑性的帆布,专利文献1、2被知晓。在专利文献1、2中记载有图4所示的经纱10、11中截面的尺寸比例(下面叫做扁平度)使用2∶1到4∶1(截面宽方向尺寸∶截面厚度方向尺寸)的平整的单纤纬(如图6的扁平单丝经纱20)的造纸用基布、造纸用织布带(下面两者都叫做帆布)。该帆布将大、小两种尺寸的纱12、14交替配置成为如图4所示的织组织。该帆布是和小纤度纬纱交织的经纱的结子花线不露出表面的组织结构。
这些帆布经纱中使用扁平度高的幅宽截面的单丝纱,并使其长段浮起(对应的日文:長浮き),因此,通过将经纱的密度提高使接纸面变得极其平滑。另外将接头作为经编线圈接头时,得到无“捻纱或绞纱力矩”的因素、成为“垂直地缝合的一连串环状纱”且与主体部的组织酷似的高品位的接头。另外,该组织由只露出在表面侧的经纱和只露出在里面侧的经纱构成,因此被认为:例如,即使帆布的一侧的面摩耗使得在帆布宽方向经纱切断扩大,也残留有另一侧的面的经纱,作为帆布不会招致全断裂,重大事故的危险极低。也可以是具有这些优点并且将纬纱层设计为单层而使帆布的厚度变薄的结构,由此,这种结构的帆布与所述的造纸要求一致的部分较多,采用正在增加。
专利文献1:特表平5-509134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表平10-505138号公报
但是,所述专利文献的帆布在多种多样的造纸环境中被采用时,因其结构的原因,原来的问题也会显现出来。
作为第一问题,有帆布边纱部的经纱开线。通常,合成纤维制帆布为防止边纱部的经纱开线,利用加热的烙铁沿边纱部最外侧的经纱进行经纱和纬纱的熔敷,其后,遍及全长,对该部的2~5cm宽的位置,实施将作为粘接剂的树脂进行树脂涂层而加强的处置。在该树脂涂层上,由于经纱的平整纱上下重合的部分及和纬纱交织的部分变成彼此面接触的织物结构,因此,向该部分的树脂的浸透不良,不得不相应地在表里、多个工序中增加树脂涂层工序,尽管如此也难以完全浸透,在边纱部摩耗条件恶化的造纸工序中产生边纱部经纱开线。
作为第二个问题,在向帆布主体的功能性给予不充分这方面,成为和第一问题共同的原因。有时根据情况将防污、交织点粘接强化、带电防止等功能性树脂用浸渍及开压边浇口的加工方式在帆布主体上进行涂敷、浸透的附加加工,但起因于上述的织物结构,该树脂未浸透到内部,不得不使加工次数增加,赋予的树脂功能也不能充分发挥。
作为第三个问题,是该平整纱结构和组织作为具有高通气性的帆布的结构不适宜这一点。该帆布是将扁平度高的经纱以高密度排列做成低通气度型而发挥高表面性的类型的帆布。通常,在帆布的涉及中,理想的是具有宽的通气度调整范围的基本结构,但尤其是该帆布的结构以高通气度化为目标时,由于经纱的平整纱的幅度宽,因此,使邻接的经纱间及纬纱间的间隙大大地扩大。变成这种形态时,即使通气量自身增大,经纱平整部空气(蒸汽)的透过阻力也增大,并且使空气(蒸汽)的流动被打乱。加之,在该帆布的表面侧和湿纸接触的部位是平坦面,因此面积宽,并且在干燥装置滚筒上该接纸部位湿纸的水分不能发散。因此,存在湿纸的干燥效率不理想这一问题。
另外,尤其是纬纱间变宽和支承经纱的跨距(span)变长,在向湿纸的接压中成为经纱长段浮起部的支点,只在纤度大的一方的纬纱部位接压变大。对此,由于所述跨距的中央部为扁平纱,因刚性不足而使接压变低或变得无接压,因而产生接压不均这一问题。
作为第四问题,是向湿纸的污染物转印较多。根据扁平纱结构,湿纸和帆布的接触面积非常宽,因此,原料中及药剂等中所包含的污物及行进路径中的水锈等污物容易附着在帆布上。污物附着在帆布上时,则存在这些污物容易转印到湿纸上这一问题。
作为第五问题,是在接头结合作业中产生难度。使两终端的经编线圈咬合而插通共同芯线时,由于线圈的截面是扁平形状,因此,芯线的插通摩擦较大。尤其是宽幅帆布的情况,因插通中途阻力变得过大,给其作业带来麻烦。另外,在经纱间设有间隙的高通气度型的结构的情况是,线圈间隔变宽,实际作业上又要使芯线的前端与线圈侧面接触,又要在线圈的外侧突出,因而存在插通作业不能顺畅地进行这一问题。
作为第六问题,是在超高压冲洗时产生经纱断线。存在以下问题:为了在比较短的周期内将污染物除去,帆布接受由喷射水产生的高压冲洗,但在所述的污染物质的增加倾向强的造纸工序中,冲洗压力被格外增大的情况较多。由于经纱的扁平单丝纱在平面上承受高压水,扁平度高的纱的厚度薄时,其不堪承受冲洗压力而在长度方向频繁发生裂开这样的断线现象。
发明内容
以上设定虽主体厚度薄并且表面性特别优,但作为与近年的造纸需求相符合的专利文献1、2的帆布也包含许多弱点。本发明提供一种新设计的帆布,其能够消除这些弱点,大范围地适应近年的造纸需求。
本发明者们为完成所述现有技术的帆布的课题进行了研究,其结果是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在专利文献1、2的帆布中,只要是将经纱做成在截面形状上无直线部分的形状,即做成圆形或椭圆形就可实现。即,边纱加固树脂及用于对主体的功能性赋予的树脂,可在一次加工中充分浸透到表面侧和里面侧的经纱间及经纱和纬纱之间,尤其是在边纱加强用树脂加工中,使经纱和纬纱成为每一根都包入树脂的形状,能够充分发挥固定效果而显著提高加强度。
将构成本发明的帆布的优点列举如下。
经纱的表面是曲面,因此,比使用平整纱的帆布空气(蒸汽)的通过阻力减小且其流动也顺畅,从而干燥效率提高。
和湿纸接触的面积减小,因此,蒸发水分容易分散,即使和现有帆布是相同通气度干燥效率也更高。
和湿纸接触的面积减小这一点作为另一效果是,使附着于帆布上的污染物转印到湿纸上的面积减小,因此也成为对湿纸的污染对策。
成为高通气度的帆布时,即使纬纱间隔变大,也不易引起所述的对湿纸的接压不匀,从而能够维持优良的表面性。
成为经编线圈的经纱的表面是曲面,因此不仅也能够消除接头结合时的插通阻力,而且成为引导芯线的前端的形状。
即使连续承受高压冲洗水,由于表露出的经纱表面是曲面且在中心部确保一定的厚度,由此,和水压的分散效果相对照,也没有经纱断线的风险。
如上所述,可认为,消除现状中的问题能够实现本发明的课题。
于是进行了纺织品试制,但得不到将用于经纱的圆形截面的单丝纱在表里上下堆起来的稳定的织物结构。调查研究的结果判明,该组织中的表面侧或里面侧长段浮起侧的经纱在和纤度小的纬纱交织的内侧的经纱上不能稳定配置。因此,在表面侧和里面侧长段浮起的经纱在织物宽方向上偏离,或在整个织物上由于经纱不定位而产生质地不良,作为帆布成为不耐使用的表面状况。
发明者们对其原因进行锐意研究,反复进行纺织品试制的结果是:在该组织结构中,即使将圆形及椭圆形截面的单丝纱用于经纱,在表面侧和里面侧的经纱接近的位置成功地得到可垂直地稳定定位排列的结构。
本发明第一方面,其为使纤度大小不同的大纤度纬纱和小纤度纬纱两种纬纱一根根交替排列织成的纬单层织物,露出于织物表面而未露出于织物里面的表面侧经纱、和露出于织物里面而未露出于织物表面的里面侧经纱形成表里面垂直方向上成为双层的双层经纱,该双层经纱与所述小纤度纬纱交织以后,分别在表面侧和里面侧形成两根所述大纤度纬纱和一根所述小纤度纬纱合计三根长度的长段浮起,并且,在织物宽方向将小纤度纬纱交织位置以规定经纱根数单位交替错开而排列,所述造纸用干燥装置帆布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织物宽方向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表面侧及里面侧的两经纱中使用圆形截面的单丝纱,并且在将所述小纤度纬纱夹在之间的两根大纤度纬纱间,通过空隙部(例如图1、图2B、图3B中的“a”)使所述表面侧及里面侧经纱的长段浮起的部分从与中间的小纤度纬纱交织的配对侧经纱隔开。
在此,所谓“纤度”为,是单纤维纱时用“tex”表示,是纺纱时用“支数“表示,用数值表示其单位长度相当的重量。有时在为单丝纱的情况下,其截面形状为圆形时用直径表示;为椭圆截面时用长径和短径表示;为四方截面等扁平截面时直接用长边和短边或宽方向尺寸和厚度方向尺寸等直接尺寸表示。
本发明第二方面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在所述大纤度纬纱和小纤度纬纱中使用圆形截面的单丝纱,使所述经纱的直径和所述小纤度纬纱的直径的合计值小于所述大纤度纬纱的直径,所述大纤度纬纱的织皱缩大小设定为其纬纱直径的10%以下,所述小纤度纬纱的织皱缩大小设定为其纬纱直径以上。
在此,织皱缩的大小用从纱的交织部形成的山谷波形的“山”的最上部起直到“谷”的最底部的尺寸表示。在本说明书中,以纱的中心线中的山谷间的尺寸规定为“织皱缩的大小”(图5的尺寸“b”)。
另外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特征在于,使用椭圆形截面的单丝经纱代替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造纸用干燥装置帆布的所述表面侧及里面侧的圆形截面的单丝经纱。
本发明第四方面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基础上,在所述大纤度纬纱和小纤度纬纱中使用圆形截面的单丝纱,使所述椭圆形截面的单丝经纱的椭圆短径和所述小纤度纬纱的直径的合计值小于所述大纤度纬纱的直径,所述大纤度纬纱的织皱缩大小设定为其纬纱直径的10%以下,所述小纤度纬纱的织皱缩大小设定为其纬纱直径以上。
本发明第五方面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第1~4方面的基础上,所述表面侧经纱和里面侧经纱是不同材质的纱。
本发明第六方面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第1~5方面的基础上,相对于织物面,所述经纱平行地并丝有两根。
本发明第七方面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第1、5~6方面的基础上,在所述小纤度纬纱中使用复丝纱或纺纱,所述大纤度纬纱的织皱缩大小设定为其纬纱截面的织物厚度方向尺寸的10%以下,所述小纤度纬纱的织皱缩大小设定为其纬纱的外表直径以上。
在此,所谓“外表直径”即,假定该纱为圆形截面的单丝纱时,“外表直径”是换算直径,是以该纱的纤度或支数和比重为基础可算出的值。
另外,所谓复丝纱(multifilament),通常由从业者来叫,例如除将数十根以上0.5~50分之一tex的微细丝捆在一起的形式以外,也用纱截面的直径表示,例如将数根~数十根比0.1mmΦ左右稍细的单丝纱捆在一起的形式,还包括将这些合捻的形式。
本发明第八方面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第1、5~6方面的基础上,在所述小纤度纬纱中使用扁平截面的单丝纱,所述大纤度纬纱的织皱缩大小设定为其纬纱截面的织物厚度方向尺寸的10%以下,所述小纤度纬纱的皱缩大小设定为其纬纱截面的织物厚度方向尺寸以上。
本发明第九方面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第1~8方面的基础上,织物宽方向的两侧或一侧的边纱部做成权利要求1所述的造纸用干燥装置帆布的结构,并且在除此以外的织物部分,在表面侧及里面侧的两经纱中使用扁平截面的单丝纱。
将接头作为经编线圈缝时,线圈不捻或扭而垂直排列,由此成为主体部的表面性延长的高品位的缝。另外,即使帆布的一面摩耗使经纱切断向帆布宽方向扩大,作为帆布也不会达到全断裂。通过将经纱高密度地排列,还能够以高品位得到致密的表面性。这些结构一方面维持现有结构的长处,一方面能够容易地进行边纱加强树脂加工及功能性树脂加工,高通气度且空气(蒸汽)流不散乱,因此,也能够扩大湿纸水分的蒸散流路,提高湿纸的干燥效率。另外,在对湿纸的污染转印减少的同时,接头接合时的芯线插通作业变得容易,并且即使喷射水冲洗也可得到非常经得住而纱不断线的帆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造纸用干燥装置帆布的长度方向截面的概念截面图;
图2A是图1的A-A截面图;
图2B是图1的B-B截面图;
图3A是和本发明的造纸用干燥装置帆布的变形例中的图2A同样的截面图;
图3B是和本发明的造纸用干燥装置帆布的变形例中的图2B同样的截面图;
图4是现有造纸用干燥装置帆布的长度方向截面的概念截面图;
图5是纬纱的织皱缩的纱长方向的截面图;
图6是扁平纱的例示的截面图;
图7A是实施例3的帆布的转印标记;
图7B是比较例1的帆布的转印标记。
符号说明
10表面侧经纱
11里面侧经纱
12小纤度纬纱
14大纤度纬纱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帆布在宽方向的至少一部分,经纱中使用其截面形状中无直线部分的形状即圆形或椭圆形截面的单丝纱(monofilament),但在本说明中,作为原则假设全宽的经纱中都使用圆形或椭圆形截面的单丝纱来进行解说。至于本发明的经纬的试制也用假定的结构来实施。
首先,根据帆布的织物结构,例如在含有单列干燥装置滚筒的造纸机中,理想的是帆布的厚度薄,考虑到在经纱中使用截面圆形及椭圆形的单丝纱时,厚度容易变大,因此,理想的是纬纱层为单层。
但是,如前所述,如果该组织中为经纱中使用圆形截面纱及椭圆形截面纱的结构不能稳定地体现,就不得不放弃作为帆布结构的利用。
于是,调查由经纱不定位排列做成质地不良的原因,因为在表面和里面接近的表面侧经纱和里面侧经纱中使用的圆形或椭圆形截面纱中无平整部分,所以,接触部为点或线接触,并且,接触长段浮起侧的经纱的内侧经纱成为用力压的状态而使帆布组织失去原形,成为彼此在帆布宽方向上偏离的状况。该偏离造成表面侧经纱偏离的情况、里面侧经纱偏离的情况或双方都偏离的情况等各种各样的情况不一定。
经纱必需按规定的间距遍及全长以直线排列,尤其是在该组织中经纱使用具有圆形及椭圆形截面的单丝纱时,必须做成对所述的一对表里经纱不作用相互影响的应力的结构。
根据该调查进行了以下研究,为了做成经纱无交错的织物,将表面侧及里面侧的经纱做成彼此隔开而不接触,或可靠地进行每根经纱的位置固定的方法被考虑。于是,首先研究了遍及全长将表面侧经纱及里面侧经纱分开,接近部分即和小纤度纬纱的交织部分也不接触,而可靠地取得一定空间的纤度的组合。
首先判明,理想的是表面侧经纱和里面侧经纱的纱截面的织物厚度方向尺寸大致相同。由此,容易保持帆布织物结构的表里平衡、确保本发明中的所述空隙部。另外,在纬纱中使用比复丝纱、纺纱及扁平截面单丝纱不易皱缩(crimp)的圆形截面的单丝纱的情况下,有必要使经纱的直径和纤度小的纬纱的直径的合计值比纤度大的纬纱的直径小。
即,未满足该条件时,与小纤度纬纱交织的内侧经纱填塞所述空隙部而自表里任一面突出,需要使表里两面同时成为平整面时,不可能维持该平整面。
其次,关于可靠地进行经纱的位置固定的方法,如上所述,在做成经纱彼此不接触的基础上,若纬纱中取得充分的皱缩,则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固定经纱,这一点被推测。为了在纬纱中取得充分的皱缩,只要对纬纱选定柔软的原材料,例如初始弹性率小的材质即可。
但是,用柔软的原材料构成大纤度纬纱时,表面侧经纱的长段浮起位置沉入织物的内侧接触表里的经纱,使得表面侧经纱用力压里面侧经纱。因此判明,最好做成只是小纤度纬纱产生大的皱缩,宁可大纤度纬纱没有皱缩。从结果看即使在大纤度纬纱产生皱缩时,至少其皱缩不超过大纤度纬纱的织物厚度方向尺寸的10%,作为大纤度纬纱用,决定选定坚硬的材质例如初始弹性率大的材质。
通过调整纱的组成容易得到柔软材质及坚硬材质。另外,作为柔软原材料,除复丝纱及纺纱以外厚度薄的扁平纱也能够确认同样的效果,能够适当地使用。
另外也判明,小纤度纬纱的皱缩的大小为其纱截面的织物厚度方向尺寸以上时,尤其能够形成稳定的空隙部。皱缩的大小小于其纱的织物厚度方向的尺寸值时,根据经纱的纤度及坚硬度将经纱以正常间距进行位置固定渐渐变难,容易产生所述的经纱偏离。
也可判明,将小纤度纬纱的皱缩的大小设定为其纱的织物厚度方向尺寸以上,将经纱由圆形截面的单丝纱变更为椭圆形截面的单丝纱而进行试制,其结果是,在大致相同条件下能够实现当初假定的帆布的结构。
由此,通过在表面侧经纱和里面侧经纱的近接部相互之间设置不使两经纱接触的空隙部,表里一对经纱即使在与织物表里面垂直方向成为双层的位置也稳定地排列,能够制作本发明的帆布结构。
本结构中,该一对表层侧经纱和里层侧经纱做成遍及全长而分开,但这是主体组织上的结构,在做成所述经编缝线圈的接头部,将一对中的一经纱缀入另一经纱的经纱组织纱内,成为各自的经纱前端对接的结构,因此其部位不限于此。
图1是表示本发明帆布的长度方向截面的概念图。A-A是包含大纤度纬纱的中心的垂直切断线,B-B是包含小纤度纬纱的中心的垂直切断线。沿各自的切断线的概念截面图表示于图2(A)和图2(B)。小纤度纬纱相对于织物厚度中央的轴Z-Z时而位于上方时而位于下方。这是因为通过和经纱10、11的交织,纤度小的一方的纬纱12相对容易皱缩且向和经纱交织侧相反侧突出。
图2(A)和图2(B)是帆布宽方向截面的概念图,A-A、B-B如前所述。小纤度纬纱12大大地皱缩,大纤度纬纱14几乎无皱缩。其结果是能够在表里经纱接近处确保一定的空隙部a。
图4是所述的专利文献中所包含的现有技术的帆布长方向截面的概念图,但尤其是即使没有表里经纱近接部分的空隙部,即,即使完全接触且经纱相互间产生应力,由于经纱表面是扁平的,由于内外经纱之间为面接触且稳定,所以,也不产生经纱偏离。因而,这种情况下完全没有必要考虑对空隙部的确保。
其次,通过试制验证了若进行调整,增加在一对经纱之间的近接部分设置空隙部这一条件,则能够在经纱中使用多根纱的并丝纱。
图3(A)、图3(B)中表示将两根圆形截面纱并丝的纱作为经纱10、11使用时的帆布宽方向截面的概念截面图。从图中可明了,相对于织物面平行的两根并丝的经纱和图2(A)、图2(B)的未并丝的单纱使用的情况同样,能够确保空隙部a,从而也成为稳定的帆布结构。
设计成这种并丝经纱的结构时,能够减少纬纱的皱缩数并增大经纱密度,从而使表面性提高,容易实现帆布的低通气度化。另外,在小纤度纬纱中使用复丝纱及纺纱或幅宽的扁平纱时,还可以促进帆布的低通气度化。因而,能够以宽的通气度调整范围进行帆布的设计。
如图1所示,在使用露出于织物表面而未露出于织物里面的表面侧经纱、和露出于织物里面而未露出于织物表面的里面侧经纱的帆布结构中,通过改变表面侧经纱和里面侧经纱的材质,得到在表里具有不同功能的帆布。例如,表面侧材质选择聚苯醚硫化物、里面侧材质选择为聚酯时,可将前者材质这种功能性高但价也高的纤维以适当的量配置于适当的面上。
另外,本发明的结构如前所述,对帆布的边纱部分进行树脂加强是有效的。务必需要极其平滑的表面性的造纸工序,边纱部分的加强必须充分,只在包含边纱部的全宽的一部分的经纱中使用圆形截面或椭圆形截面的单丝纱,在和湿纸接触的帆布中央部使用图6所示的扁平截面的单丝经纱20的结构也可以。边纱部的加强有只要在一侧边纱部加强即可的情况和必须在两侧边纱部加强的情况,在只在一侧边纱部加强即可的情况下,另一侧边纱部经纱是圆形截面、椭圆形截面、扁平截面的任一截面形状的单丝纱也可以。
实施例1
表1中表示本发明的结构即五个实施例。密度下面的数值、数据是边进行织制边规定的实施热固着(heat set)之后的数值。所用的纱的材质全部是聚酯。
表1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实施例5
经纱 截面形状、形态 圆形单丝 圆形单丝 圆形单丝的两根并丝 圆形单丝的两根并丝 椭圆形单丝的两根并丝
截面尺寸(mm) 直径φ0.40 直径φ0.45 直径φ0.45 直径φ0.45 短径×长径0.30×0.50
  粗纬纱 截面形状、形态 圆形单丝 圆形单丝 圆形单丝 圆形单丝 圆形单丝
截面尺寸(mm) 直径φ1.00 直径φ1.00 直径φ1.00 直径φ1.00 直径φ1.00
皱缩(mm) 0.05  0.05  0.05  0 0
  细纬 截面形状、形态 圆形单丝 圆形单丝 圆形单丝 复丝 圆形单丝
截面尺寸(mm) 直径φ0.40 直径φ0.30 直径φ0.40 直径φ0.45 直径φ0.55
  纱 皱缩(mm)   0.45   0.35    0.45   0.50   0.60
  经纱密度(根/英寸)   43×2   37×2   (19×2)×2   (19×2)×2   (18×2)×2
  纬纱密度(根/英寸)   18   16   17   20   16
  空间长a(mm)   0.20   0.20   0.20   0.15   0.15
  通气度(cc/min.cm2)   15000   25000   20000   5000   12000
  厚度(mm)   1.9   2.0   2.0   1.9   1.6
注1  粗纬纱:大纤度纬纱、细纬纱:小纤度纬纱
注2  经纱密度有表面侧和里面侧,因此标记为“×2”。
注3  经纱为两根并丝时,标记为“(×2)”。
注4  通气度依照JIS L 1096一般织物试验方法的A法(弗雷泽型法)。
比较例
表2表示本发明的五个比较例。密度下面的数值、数据是边进行织制边规定的实施热固着之后的数值。所用的纱的材质全部是聚酯。所有例的织物组织都是本申请说明书中所举出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组织(参照图4)。比较例1~3是经纱使用扁平截面单丝纱时的例子,比较例4~5是在本申请发明的当初试制阶段,表面侧经纱和里面侧经纱接触(空隙部长度a=0)、经纱的排列散乱、表面质地不良的例子。
表2
比较例1 比较例2 比较例3 比较例4 比较例5
经纱 截面形状、形态 扁平四角形单丝 扁平四角形单丝 扁平四角形单丝 圆形单丝 圆形单丝
截面尺寸(mm) 短边×长边0.35×1.10 短边×长边0.25×1.10 短边×长边0.30×0.95 直径φ0.45 直径φ0.45
  粗纬纱 截面形状、形态 圆形单丝 圆形单丝 圆形单丝 圆形单丝 圆形单丝
截面尺寸(mm) 直径φ1.00 直径φ1.00 直径φ1.00 直径φ1.00 直径φ1.00
皱缩(mm) 0 0 0 0 0
细纬纱 截面形状、形态 圆形单丝 圆形单丝  圆形单丝  圆形单丝  圆形单丝
截面尺寸(mm) 直径φ0.70 直径φ0.80  直径φ0.70  直径φ0.50  直径φ0.60
皱缩(mm) 0.2 0.2  0.2  0.2  0.1
经纱密度(根/英寸) 14×2 24×2  24×2  37×2  37×2
纬纱密度(根/英寸) 16 18  16  20  19
空间长a(mm) 0 0  0  0  0
通气度(cc/min.cm2) 20000 2500  10000  20000  20000
厚度(mm) 1.8 1.6  1.7  1.9  2.1
注1  粗纬纱:大纤度纬纱、细纬纱:小纤度纬纱
注2  经纱密度有表面侧和里面侧,因此标记为“×2”。
注3  经纱为两根并丝时,标记为“(×2)”。
注4  通气度依照JIS L 1096一般织物试验方法的A法(弗雷泽型法)。
表面性的比较(实施例3和比较例1)
接着,为了评价帆布表面的接纸状况,将采集了通气度大致相等的、例3和比较例1的帆布表面的转印标记的结果表示于图7。转印标记的采集方法、顺序如下:
1)将压力测定薄膜放置于干燥装置帆布的试验样品的表层面上,
2)将试验样品和薄膜挟在安装与所述的万能试验机的夹具之间,
3)加压使所述薄膜的感压部显色,
4)提取干燥装置帆布的表层面的转印标记。
压力测定薄膜使用富士胶卷制富士压力凯勒(プレスケ一ル)(LLW),在2.3MP压力下加压30秒钟。
本比较试验的情况为,转印标记各自的转印点在经纱的长段浮起部,根据该结果,实施例3的两根并丝的经纱的转印点利用转印压合为一体,作为整体均匀地转印、均匀地分散。
对此可确认,比较例1的转印点在和经纱的长段浮起部中纤度大的一方的纬纱交叉的部位较强地被标记,该长段浮起部的中央标记细,严重地产生接压不匀。
如实施例3,经纱的截面为圆形及椭圆形时,成为向其截面的中央部厚度增加的形状,因此,比厚度薄的扁平纱用两支点支承时的弯曲刚性更容易提高。从而,可以推测实施例3中长段浮起部整体被均匀地转印。
该转印标记的差的倾向在通气度为10000cc/min·cm2的帆布中也可看到,设计这种高通气度帆布时,可证实经纱中使用截面圆形或椭圆形的单丝纱的优越性也表现在表面性方面。

Claims (9)

1、一种造纸用干燥装置帆布,其为使纤度大小不同的大纤度纬纱和小纤度纬纱两种纬纱一根根交替排列织成的纬单层织物,露出于织物表面而未露出于织物里面的表面侧经纱、和露出于织物里面而未露出于织物表面的里面侧经纱形成表里面垂直方向上成为双层的双层经纱,该双层经纱与所述小纤度纬纱交织以后,分别在表面侧和里面侧形成两根所述大纤度纬纱和一根所述小纤度纬纱合计三根长度的长段浮起,并且,在织物宽方向将小纤度纬纱交织位置以规定经纱根数单位交替错开而排列,所述造纸用干燥装置帆布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织物宽方向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表面侧及里面侧的两经纱中使用圆形截面的单丝纱,并且在将所述小纤度纬纱夹在之间的两根大纤度纬纱间,通过空隙部使所述表面侧及里面侧经纱的长段浮起的部分从与中间的小纤度纬纱交织的配对侧经纱隔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造纸用干燥装置帆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大纤度纬纱和小纤度纬纱中使用圆形截面的单丝纱,使所述经纱的直径和所述小纤度纬纱的直径的合计值小于所述大纤度纬纱的直径,所述大纤度纬纱的织皱缩大小设定为其纬纱直径的10%以下,所述小纤度纬纱的织皱缩大小设定为其纬纱直径以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造纸用于燥装置帆布,其特征在于,使用椭圆形截面的单丝经纱代替所述表面侧及里面侧的圆形截面的单丝经纱。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造纸用干燥装置帆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大纤度纬纱和小纤度纬纱中使用圆形截面的单丝纱,使所述椭圆形截面的单丝经纱的椭圆短径和所述小纤度纬纱的直径的合计值小于所述大纤度纬纱的直径,所述大纤度纬纱的织皱缩大小设定为其纬纱直径的10%以下,所述小纤度纬纱的织皱缩大小设定为其纬纱直径以上。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造纸用干燥装置帆布,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侧经纱和里面侧经纱是不同材质的纱。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造纸用干燥装置帆布,其特征在于,相对于织物面,所述经纱平行地并丝有两根。
7、如权利要求1、5~6中任一项所述的造纸用干燥装置帆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小纤度纬纱中使用复丝纱或纺纱,所述大纤度纬纱的织皱缩大小设定为其纬纱截面的织物厚度方向尺寸的10%以下,所述小纤度纬纱的织皱缩大小设定为其纬纱的外表直径以上。
8、如权利要求1、5~6中任一项所述的造纸用干燥装置帆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小纤度纬纱中使用扁平截面的单丝纱,所述大纤度纬纱的织皱缩大小设定为其纬纱截面的织物厚度方向尺寸的10%以下,所述小纤度纬纱的织皱缩大小设定为其纬纱截面的织物厚度方向尺寸以上。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造纸用干燥装置帆布,其特征在于,织物宽方向的两侧或一侧的边纱部做成权利要求1所述的造纸用干燥装置帆布的结构,并且在除此以外的织物部分,在表面侧及里面侧的两经纱中使用了扁平截面的单丝纱。
CN200710126236XA 2006-06-30 2007-06-26 造纸用干燥装置帆布 Active CN1010968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82294A JP4263201B2 (ja) 2006-06-30 2006-06-30 抄紙用ドライヤーカンバス
JP2006182294 2006-06-30
JP2006-182294 2006-06-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96826A true CN101096826A (zh) 2008-01-02
CN101096826B CN101096826B (zh) 2012-08-08

Family

ID=390108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26236XA Active CN101096826B (zh) 2006-06-30 2007-06-26 造纸用干燥装置帆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263201B2 (zh)
CN (1) CN101096826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217603A1 (en) * 2017-05-22 2018-11-29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Structured papermaking fabric
WO2019133875A1 (en) * 2017-12-29 2019-07-04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Three-dimensional papermaking belt
CN110557956A (zh) * 2018-03-30 2019-12-10 明答克株式会社 帆布清洗装置、帆布的清洗方法及帆布清洗机构
CN112109408A (zh) * 2019-06-20 2020-12-22 世联株式会社 车辆用复合材料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43285B2 (ja) * 2007-09-28 2012-05-30 シキボウ株式会社 抄紙用ドライヤーカンバス
JP2010065343A (ja) * 2008-09-10 2010-03-25 Ichikawa Co Ltd 製紙用シーム付きフェルト
JP5275190B2 (ja) * 2009-09-25 2013-08-28 シキボウ株式会社 抄紙用ドライヤーカンバ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Z188692A (en) * 1977-10-28 1982-03-30 Jwi Ltd Dryer fabric for paper making machine machine direction strands have flattened cross-section
JPS616390A (ja) * 1984-05-01 1986-01-13 ジエイダブリユ−アイ・リミテツド 乾燥器用布
US5713396A (en) * 1990-06-06 1998-02-03 Asten, Inc. Papermakers fabric with stacked machine and cross machine direction yarns
EP0553501B1 (en) * 1990-06-06 1998-10-28 V. Asten S.C. Papermakers fabric with flat machine direction yarns
JPH0559686A (ja) * 1991-08-29 1993-03-09 Ichikawa Woolen Textile Co Ltd 抄紙用ドライヤ−カンバス
GB9417720D0 (en) * 1994-09-03 1994-10-19 Scapa Group Plc Papermakers fabric
JP3529217B2 (ja) * 1996-03-08 2004-05-24 シキボウ株式会社 抄紙用ドライヤーカンバス
JP2962680B2 (ja) * 1996-05-21 1999-10-12 敷島紡績株式会社 抄紙用ドライヤーカンバス
JP3164791B2 (ja) * 1998-03-19 2001-05-08 敷島紡績株式会社 抄紙用ドライヤーカンバス
JP3204939B2 (ja) * 1998-03-19 2001-09-04 敷島紡績株式会社 抄紙用ドライヤーカンバス
CA2429305C (en) * 2002-05-24 2008-08-05 Nippon Filcon Co., Ltd. Industrial two-layer fabric
JP3926689B2 (ja) * 2002-07-05 2007-06-06 日本フイルコン株式会社 工業用二層織物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217603A1 (en) * 2017-05-22 2018-11-29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Structured papermaking fabric
KR20200011429A (ko) * 2017-05-22 2020-02-03 킴벌리-클라크 월드와이드, 인크. 한 겹의 탄력있는 티슈 제품
GB2577823A (en) * 2017-05-22 2020-04-08 Kimberly Clark Co Structured papermaking fabric
GB2577823B (en) * 2017-05-22 2023-02-15 Kimberly Clark Co Structured papermaking fabric
KR102577464B1 (ko) 2017-05-22 2023-09-12 킴벌리-클라크 월드와이드, 인크. 한 겹의 탄력있는 티슈 제품
WO2019133875A1 (en) * 2017-12-29 2019-07-04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Three-dimensional papermaking belt
CN110557956A (zh) * 2018-03-30 2019-12-10 明答克株式会社 帆布清洗装置、帆布的清洗方法及帆布清洗机构
CN110557956B (zh) * 2018-03-30 2020-06-05 明答克株式会社 帆布清洗装置、帆布的清洗方法及帆布清洗机构
CN112109408A (zh) * 2019-06-20 2020-12-22 世联株式会社 车辆用复合材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263201B2 (ja) 2009-05-13
CN101096826B (zh) 2012-08-08
JP2008007911A (ja) 2008-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685927B2 (en) Papermaker's forming fabric
US4636426A (en) Papermaker's fabric with yarns having multiple parallel monofilament strands
CN101096826B (zh) 造纸用干燥装置帆布
US5709250A (en) Papermakers' forming fabric having additional fiber support yarns
US4987929A (en) Forming fabric with interposing cross machine direction yarns
CA2484421C (en) Paper machine fabric
KR100508540B1 (ko) 제지(製紙)용 표면에 통합된 결합 사(絲) 쌍을 가진 다층성형 직물
CA2229613C (en) Papermaker's fabric with additional cross machine direction yarns positioned in saddles
JP6009470B2 (ja) 抄紙機用ファブリック
US6073661A (en) Process for forming paper using a papermaker's forming fabric
JP2004518833A (ja) 抄紙装置用織物
MXPA06010799A (es) Trama formadora de triple capa de productora de papel con masas de hilos flotantes superiores no uniformes de direccion transversal de la maquina.
JP5148262B2 (ja) 製紙用フェルト
CN101278091B (zh) 造纸机织物
JP4439977B2 (ja) 工業用2層織物
FI83243B (fi) Formeringsvira.
JP5253960B2 (ja) 製紙用フェルト
JPS61289195A (ja) 製紙用2重織物
EP0672784B1 (en) Papermakers marking felt
CA2248313C (en) Papermakers' forming fabric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paper using the same
GB2040326A (en) Papermakers felt
JPH02200885A (ja) 製紙用二重織物
CN112064395A (zh) 一种新型经线缝合生活用纸三层成形网及造纸设备
JP2021088795A (ja) 製紙用シームフェルト
AU699702B2 (en) Papermakers' forming fabric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