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885B - 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885B
CN1010885B CN88107535A CN88107535A CN1010885B CN 1010885 B CN1010885 B CN 1010885B CN 88107535 A CN88107535 A CN 88107535A CN 88107535 A CN88107535 A CN 88107535A CN 1010885 B CN1010885 B CN 10108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heet
heat
thorn
thorn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Application number
CN881075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314A (zh
Inventor
青柳治
横山昭一
金子博雅
中角英二
伊东正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3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314A/zh
Publication of CN10108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885B/zh
Expir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24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 F28F1/3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the means having portions engaging further tubular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24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 F28F1/3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the means having portions engaging further tubular elements
    • F28F1/325Fins with opening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165/00Heat exchange
    • Y10S165/454Heat exchange having side-by-side conduits structure or conduit section
    • Y10S165/50Side-by-side conduits with fins
    • Y10S165/501Plate fins penetrated by plural conduits
    • Y10S165/502Lanced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通过在传热管的行方向相互间的平板形传热肋片面上,设置由与空气主流方向相对的二个开口部分和与空气主流方向不平行的二个脚部构成的刺片。且该刺片夹着传热肋片基片部分。交替地在基片表、里侧设置多片。从而使空气与传热肋片表面间的热阻大大减少,使潮湿时的风阻减少,同时由于改变了横流式风扇气流入口侧传热肋片表面的刺片形状,所以噪音也低。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用于空调机和冷冻机等、间接进行流体间热授受的热交换器。
该种热交换器的现有技术如图1所示,其结构为,包括通过U型弯管接头互相连接的铜等的传热管2和铝等的传热肋片1,流过传热管2内部的流体与沿箭头所示方向流入传热肋片1之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对这种热交换器,近年来有小型、高性能化的要求,但由于噪音等的问题,传热肋片相互间的空气流速被抑制得较低,与管内侧的热阻相比,传热肋片表面侧的热阻非常高。因此,人们已通过扩大传热肋片1的表面积来缩小与管内侧热阻之差,但传热肋片1表面积的扩大也有极限,至今传热肋片表面侧的热阻仍大大超过管内侧的热阻。
因此,近年来正在尝试对传热肋片表面进行加工,以减少空气与传热肋片间的热阻。
图2所示是现有的一个改进例子,是平面图。图中,1是传热肋片,2是传热管,3是传热肋片基片,105,106,115,116,125,126是上升片,107,117,127是横架片,104,114,124是刺片,R是气体流道,A是气体,1是气体流道中心线。
横架片107、117和127横穿过相邻的两个传热管2用的两个传热肋片套管12与12之间的气体流道R,分别横跨架设在3对上升片105和106、115和116及125和126之间,形成刺片104、114和124,该种热交换器使用了设有这种刺片的传热肋片1,并且,刺片114与124位于气流入口侧及气流出口侧,在行的方向上被分割,刺片 104位于中间部分,未被分割。另外,各刺片104、114及124的靠近传热管2侧的上升部分105、106、115、125是沿着传热管2的外周设定其倾斜角度的,其余的上升片116和126相对气体流道中心线1具有倾斜角,而且,气流入口侧的刺片114、124的上升片116和126与气流出口侧的刺片114、124的上升片116、126的倾斜方向正好相反。气体沿该上升片116与126流动,可促进流过气体流道R的气体A的混合,所以能提高热交换效率。
但在使用图2所示传热肋片的带传热肋片热交换器中,气体A的混合效应并非是仅仅由于气体沿上升片116和126流动而引起的,所以未能大幅度提高热交换效率。
上述发明是在日本实用新型公开昭57-139086号公报上公开的。
设法提高热交换器性能的发明并不限于如上所述,以下再例举几个。
例如已公知的有,如日本发明专利公告昭59-26237号公报,日本发明专利公开昭61-217695号公报、日本实用新型公开昭62-34676号公报所示,其构成是将矩形状的刺片以一定的条件配置,或如日本实用新型公告昭62-38152号公报所示,其构成是配置着大小不同的等腰梯形状的刺片。
但是,由于前者的结构是,刺片的上升部分是与气流方向平行地突出着的,所以缺乏扰乱流过传热肋片间的气流的作用,不能希望获得通过紊流作用提高传热性能的效果。
而后者的构成,因为相邻刺片的上升部分都是平行配置的,所以虽然能使气流方向作复杂的改变,但搅乱气流的作用较小,同样不能期望获得通过紊流作用提高传热性能的效果。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流体流过平板形传热肋片时在前端部分产生紊流,以提高传热性能。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在于,当流体流过平板形传热肋片时在后端部分也产生紊流,以进一步提高传热性能。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抑制当流体流过平板形传热肋片时在后端部分产生的噪音。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当传热管多列排列时,在前列设法提高传热性能,在后列设法抑制噪音。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当传热管多列排列时,使之更合理地产生紊流,以便进一步提高传热性能和抑制噪音。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1发明所述的一种热交换器,包括以一定间隔平行配置,空气在其间流过的多片平板形传热肋片,以及垂直插入该各平板形传热肋片、内部流过流体的传热管,该传热管在相对气流通过方向的垂直方向(行方向)设有多根,在该传热管行方向相互间的平板形传热肋片面上,设有刺片群,并且,
相对上述传热管列的中心线,上述刺片群位于气流上风侧和气流下风侧,在上述两刺片群之间,设有位于上述传热管中心线上的中央平坦部分,
上述气流上风侧的刺片群由靠近上述传热管中心线的中央侧,位于上述气流上游侧的外侧,及位于该中央侧与外侧之间的中间部分这样3列的刺片所构成,
该各列的刺片由两端自传热肋片面突出的上升部分,以及跨设在两个上升部分之间的桥架部分所构成,并设置成交替突出于上述传热肋片面的表侧与里侧,
在上述各刺片之间形成中间平坦部分,上述各刺片夹着该中间平坦部分平行相邻接,
在上述各刺片的上升部分中,位于上述传热管近旁的上升部分设置在与上述传热管外周切线平行的线上,
上述中央侧、中间的各刺片分别做成等腰梯形的形状,其平行的两条边垂直于气流的主流方向,各等腰梯形的各条短边配置成位于上述传热管的中心线侧,
上述外侧的刺片由将上述等腰梯形状的刺片一分为二,在中间部分设置分割平坦部分而形成的一对平行四边形状的中刺片所构成,
在上述一对中刺片中,夹着上述分割平坦部分的上升部分的方向性是,随着趋向气流主流方向的下风侧,其间隔渐渐变窄。
下风侧的刺片群由多片刺片构成。
本发明第2发明所述的一种热交换器,包括以一定间隔平行配置、空气从其间流过的多片平板形传热肋片,以及垂直插入该各片平板形传热肋片、内部通过流体的传热管,该传热管在气流通过方向(列的方向)及与气流通过方向垂直的方向(行的方向)设有多根,在上述各列传热管行方向相互间的平板形传热肋片面上,设有由多列刺片构成的刺片群,并且,
上述刺片群相对上述传热管各列的中心线,分别位于气流上游侧与气流下风侧,在上述两刺片群之间,设有位于上述传热管中心线上的中央平坦部分,
上述气流上游侧列的上风侧刺片群由靠近上述传热管中心线的中央侧、位于上述气流上游侧的外侧、及位于该中央侧与外侧之间的中间部分这样3列的刺片所构成,并且,
该各列的刺片由两端自传热肋片面向外突出的上升部分,及跨设在两个上升部分之间的桥架部分所构成,并相对上述传热肋片面,设置成交替突出于其表侧及里侧,
上述各刺片之间形成中间平坦部分,该各刺片夹着该中间平坦部分平行相邻接,
在上述各刺片的上升部分中,位于上述传热管近旁的上升部分设 置在与上述传热管的外周切线平行的线上,
上述中央侧、中间部分的各刺片分别做成等腰梯形状,其平行的两条边与气流的主流方向垂直,各等腰梯形中的两条底边中较短的边位于上述传热管的中心线侧,
上述外侧的刺片由把上述等腰梯形状的刺片一分为二,在中间部分设置分割平坦部分,从而形成的一对平行四边形状的中刺片所构成,
在上述一对中刺片中,夹着上述分割平坦部分的上升部分的方向是,随着趋向气流方向的下风侧,其间隔渐渐变窄,
上述气流上游侧列中的下风侧的刺片群,是以上述传热管的中心线为对称轴,与上风侧的刺片群轴对称地形成的,
上述气流下游侧列中的下风侧的刺片群,由靠近上述传热管中心线的中央侧、位于上述气流下游侧的外侧、及位于该中央侧与外侧之间的中间部分这样3列的刺片所构成,并且,
该各列的刺片由两端自传热肋片面向外突出的上升部分,及跨设在两个上升部分之间的桥架部分所构成,并设置成交替突出于上述传热肋片面的表侧和里侧,
上述各刺片之间形成中间平坦部分,各刺片夹着该中间平坦部分平行相邻接,
在上述各刺片的上升部分中,位于上述传热管近旁的上升部分设置在与上述传热管的外周切线平行的线上,
上述中央侧、中间部分及外侧的各刺片分别做成等腰梯形状,其平行的二条底边与气流的主流方向垂直,各等腰梯形中各自的较短的底边位于上述传热管的中心线侧,
上述中间部分的刺片由把上述等腰梯形状的刺片一分为二,在中间部分设置分割平坦部分而形成的一对平行四边形状的中刺片所构成,
在上述一对中刺片中,夹着上述分割平坦部分的上升部分的方向 是,随着趋向气流主流方向的上风侧,其间隔渐渐变小,
上述外侧的刺片,做成将上述等腰梯形状的刺片分成两个平行四边形状的小刺片,及夹在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状的小刺片之间的一个等腰梯形状的小刺片这样3部分的3拼合体,在该分割部分即两个中间部分设置小分割平坦部分,
上述平行四边形状的小刺片和等腰梯形状的小刺片的方向是,夹着上述小分割平坦部分的上升部分,平行地保持其间隔,且上述等腰梯形状的小刺片的长边位于气流主流方向的下风侧,
上述气流下游侧列的上风侧刺片群由多个刺片构成。
本发明第3发明所述的一种热交换器,包括以一定间隔平行配置、空气从其间流过的多片平板形传热肋片,及垂直插入该各片平板形传热肋片、内部流过流体的传热管,该传热管在气流通过方向(列的方向)的气流上游侧与气流下游侧,以及与气流通过方向垂直的方向(行的方向)设有多根,在气流上游侧列与气流下游侧列中的各传热管的位置关系,配置成在气流主流方向无重叠的关系,并且,在上述各列传热管行方向相互之间的平板形传热肋片面上,设有由多列刺片构成的刺片群,并且,
上述刺片群相对上述传热管各列的中心线,分别位于气流上风侧和气流下风侧,在上述两刺片群之间,设有位于上述传热管中心线上的中央平坦部分,
上述气流上游侧列的上风侧刺片群,由靠近上述传热管中心线的中央侧、位于上述气流上游侧的外侧、位于该中央侧和外侧之间的中间部分这样3列的刺片所构成,并且,
该各列的刺片由两端自传热肋片面突出的上升部分和跨设在该两个上升部分之间的桥架部分所构成,且相对于上述传热肋片面,设置成交替突出于其表侧和里侧,
上述各刺片之间形成中间平坦部分,上述各刺片夹着该中间平坦部分平行地相邻接,
在上述各刺片的上升部分中,位于上述传热管近旁的上升部分被设置在与上述传热管的外周切线平行的线上,
上述中央侧和中间部分的各刺片分别形成等腰梯形状,其平行的二条底边与气流主流方向垂直,各等腰梯形中分别平行的二条底边中的短边配置成位于上述传热管的中心线侧,
上述外侧的刺片,由把上述等腰梯形状的刺片一分为二,并在中间部分设置分割平坦部分而形成的一对平行四边形状的中刺片所构成,
上述一对中刺片中,夹着上述分割平坦部分的上升部分的方向是,随着趋向气流主流方向的下风侧,其间隔渐渐变窄,
上述气流上游侧列中的下风侧的刺片群,是以上述传热管的中心线为对称轴,与上风侧的刺片群轴对称地设置的,
上述气流下游侧列的下风侧的刺片群,由靠近上述传热管中心线的中央侧、位于上述气流下游侧的外侧及位于上述中央侧与外侧之间的中间部分这样3列的刺片所构成,并且,
该各列的刺片由两端自传热肋片面向外突出的上升部分及跨设在两个上升部分之间的桥架部分所构成,且相对上述传热肋片面,设置成交替突出于其表侧和里侧,
上述各刺片之间形成中间平坦部分,上述各刺片夹着该中间平坦部分平行地相邻接,
在上述各刺片的上升部分中,位于上述传热管近旁的上升部分被设置在与上述传热管的外周切线平行的线上,
上述中央侧、中间部分、外侧的各刺片分别做成等腰梯形状,其平行的二条边与气流主流方向垂直,各等腰梯形中的各条短边配置成位于上述传热管的中心线侧,
上述中间部分的刺片,由把上述等腰梯形状的刺片一分为二,在中间部分设置分割平坦部分,从而形成的一对平行四边形状的中刺片所构成,
上述一对中刺片中,夹着上述分割平坦部分的上升部分的方向是,随着趋向气流主流方向上的上风侧,其间隔渐渐变窄,
上述外侧的刺片,是将上述等腰梯形状的刺片分割成两个平行四边形状的小刺片,及夹在该两个平行四边形状的小刺片间的1个等腰梯形状的小刺片这样3部分而形成的3拼合体,在该分割部分即两个中间部分,设有小分割平坦部分,
上述平行四边形状的小刺片和等腰梯形状的小刺片的方向是,其夹着上述小分割平坦部分的上升部分平行地保持其间隔,且使上述等腰梯形状的小刺片的长边位于气流主流方向的下风侧,
上述气流下游侧列中的上风侧的刺片群,是以上述气流下游侧列中的传热管中心线为对称轴,与下风侧的刺片群轴对称地设置的。
图1是给出带传热肋片的热交换器的简略结构的透视图,
图2是在现有技术一例的热交换器的传热肋片上设置的刺片群的平面图,
图3是在本发明第1发明的热交换器的传热肋片上形成的刺片群的平面图,
图4是沿图3Ⅳ-Ⅳ线的剖面图,
图5是在本发明第2发明的热交换器的传热肋片上形成的刺片群的平面图,
图6是沿图5的Ⅵ-Ⅵ线的剖面图,
图7是由图5所示的刺片群引起的风量分布图,
图8是由图3所示刺片群引起的风量分布图,
图9是装入了本发明所述热交换器的空调机的剖面图,
图10是在本发明第3发明的热交换器的传热肋片上形成的刺片群的平面图,
图11是沿图10的Ⅺ-Ⅺ线的剖面图,
图12是由图10所示刺片群引起的风量分布图,
图13是把图3所示刺片群应用于下风侧时的风量分布图,
图14是为了对本发明第3发明的热交换器性能进行评价而使用的试验用传热肋片群的平面图,
图15是沿图14的ⅩⅤ-ⅩⅤ线的剖视图,
图16是为了对本发明第3发明的热交换器性能进行评价而使用的另一种试验用传热肋片群的平面图,
图17是沿图16的ⅩⅦ-ⅩⅦ线的剖面图,
图18是风速-通风特性图,给出了图10、图14及图16所示各热交换器的实验结果。
图19是风速-热流量(日文原文为“能力”)特性图,给出了图10、图14及图16所示热交换器的实验结果。
图20是风扇转速-噪音特性图,同样给出了图10、图14、图16所示各热交换器的实验结果。
首先利用图3和图4,对本发明第1发明的带传热肋片式热交换器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在平板状传热肋片1上,以一定间隔刺片(burring)而形成肋片套管12,传热管2插入在该肋片套管12内,气体沿箭头A所示方向流入。
上述传热肋片1在行方向相邻的二个传热管2之间,具有由在气流A的上风侧3列和下风侧3列、共计6列的刺片组成的刺片群。这6列刺片中,气流最上游端与最下游端列的刺片分别由因其中央的分割平坦部分3a而分离的二个刺片14和24所构成,其余各列的刺片分别 由1个刺片4构成。6列刺片的各个开口部分8、18及28相对气流主流方向1是垂直的。另外,各刺片4、14、24的传热管2侧的上升部分5、6、15、25大致沿着与传热管2的外周切线m平行地延伸的线的方向设定倾斜角度,气流上游端及下游端的各自的2个刺片14与24的中央侧的上升部分16和26与上升部分15和25分别平行,刺片14和24成平行四边形。又如图4所示,6列刺片分别在其中间夹着中间平坦部分3b,并交替切起在传热肋片1的表侧和里侧。
根据上述构成
1.6列的刺片与刺片之间的中间平坦部分3b具有边界层前缘效应。
2.由于传热管2侧的上升部分5、6、15、25的存在,气流容易沿传热管2流动,具有滞流区减少的效果。
3.由于气流上游端或下游端的刺片14和24各自中央侧的上升部分16和26的倾斜方向,气流产生旋转成分,从而促进气流的混合作用和紊流作用。
由于上述各种效果,能大大提高空气与传热肋片表面间的热传递率,从而能使热交换效率大幅度提高。
接着根据图5至图9说明本发明第2发明的带传热肋片的热交换器。
如图5所示,在平板状传热肋片1上,在以一定间隔刺片而形成的肋片套管12内,插入传热管2,以及在箭头A所示方向产生气流这一点,与第1发明是相同的。
对图5的刺片形状进行说明。各刺片群垂直于气流主流方向1,由等间距的、两侧设有中间平坦部分3b的6列刺片构成。其中自气流上游起第1列的刺片35和35是由把以气流入口侧为长边的等腰梯形状的刺片一分为二,其间设置分割平坦部分3a而形成的1对平行四边形状的刺片即窄条构成的。自气流上游起第2列、第3列的刺片36、37由 以上述入口侧为长边的等腰梯形状的刺片即窄条构成。从气流上游起第4列的刺片34由以气流入口侧为短边的等腰梯形状的刺片即窄条构成。第5列的刺片33和33,是由把以气流入口侧为短边的等腰梯形状的刺片一分为二,其间设置分割平坦部分3a而形成的一对平行四边形状的刺片即窄条构成的。第6列的刺片31、32和32包括,设在与上述第5列的刺片33之间的分割平坦部分3a处的,以气流入口侧为短边的等腰梯形状的窄条,以及隔着小分割平坦部分30c设于该窄条两侧的平行四边形状的二个窄条。传热管附近的各刺片的上升部分配置成与第1发明一样,沿着与传热管的外周切线平行延伸的线的方向,设定其倾斜角度。
把上述构成的平板片层叠起来,如图1那样构成热交换器40,该热交换器40如图9所示,与送风机39一起,配置在风回路40c处,该40c形成在具有吸入口40a、喷出口40b的主体38内。这种基本的配置结构等,除上述传热肋片1的刺片图形外均为公知技术,所以省略其详细说明。
根据上述构成,
1.6列的刺片35、36、37、34、33、32、31与其间的中间平坦部分3b具有边界层前缘效应。
2.由于传热管附近的刺片上升部分的倾斜,气流容易沿传热管流动,具有滞流区减少效果。
3.由于气流上游端的刺片35的分割平坦部分3a两侧的上升部分的倾斜,气流产生旋转成分,促进了气流的混合作用与紊流作用。
4.改变气流入口侧(上游侧)与出口侧(下游侧)刺片的图形,使以传热管的中心线为对称轴的两侧不对称,这样,由于上游侧的图形与下游侧的图形相比较简单,所以,即使在潮湿时传热肋片表面有水滴附着的情况下,该水滴也会由于其表面张力而跨附并保持在刺片 35相互之间或刺片35与36上,能抑制导致通风阻力的增加这一弊端。
以下利用图7、图8,说明噪音特性与第1发明相比十分出色这一点。
当将下风侧的图形如图7那样做得较复杂时,由于最下游的刺片31、32,使风速分布的差保持在较小范围内,所以能减轻噪音。
另一方面,如果是图8所示的情况,通过最下风侧的刺片14、24的风速与通过分割平坦部分3a的风速之差很大,结果是风速分布特性不稳定,所以发生噪音的原因很多。
因此,当如图9所示,将根据第2发明构成的热交换器40装入空调机(室内侧)时,在热交换器40的气流出口侧(E侧),风速分布的不均匀性能如图7所示得到缓解,所以能得到噪音特性出色的空调机。
在上述第1、第2发明中,分别对传热管成一列配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
但第1、第2发明在传热管沿气流的主流方向1成2列配置的情况下,同样也能实施。
接着对如上所述,把传热管配置成2列的第3发明进行说明。
利用图10、图11,对平板形传热肋片1上设置的刺片形状进行说明。
传热肋片1以中心线S为界,被分为上游侧列部与下游侧列部,在各列部分,在相对气流主流方向1成直角的方向(行方向),设有内部贯穿着传热管的肋片套管12。且各肋片套管12配置成在气流方向A上,上游侧列与下游侧列不重叠。
在上游侧列,在各传热管之间形成的传热肋片群,是如图3所示的第1发明的刺片群,并以传热管的中心线S为对称轴,左右对称地形成各刺片4、4、14、24。
在下游侧列,在各传热管之间形成的传热肋片群,成如下的构成。
也就是,以传热管的中心线S为界的下风侧,其刺片群与如图5所示,在第2发明的下风侧形成的由刺片32、33、34组成的刺片群是相同的,而中心线S的上风侧的刺片,是以该中心线S为对称轴,与下风侧轴对称地设置的。
因此,根据上述第3发明,也能获得在上述第2发明中所述的1-4的作用效果。
还有,如已利用图7、图8说明过的那样,利用该第3发明,由于下游侧列的下风侧的传热肋片群,风速分布也能如图12所示获得稳定,与图13所示的风速分布稀疏的传热肋片群的热交换器相比,可降低噪音。
本发明人为了验证具有上述图10、图11结构的热交换器的性能,进行了它与装有在第1、第2发明中介绍过的传热肋片群的热交换器的比较实验。
进行实验的热交换器有3种构成,除了上述图10、图11所示结构外,还有如图14、图15那样,把上游侧列和下游侧列所有的刺片群,均做成图10下游侧列所用的传热肋片群的结构,以及如图16、图17那样,把上游侧列与下游侧列所有的刺片群,均做成在图5或图10的上游侧列所用的传热肋片群的结构。
实验结果如图18~图20所示。
图18给出了风速-通风特性,图19给出了风速-热流量特性,图20给出了风扇转速-噪音特性。关于图18、图19的特性,同时记录了将热交换器分别用作冷凝器(Cond)和蒸发器(Eva.)的结果。关于图20,给出了在制冷剂不流动状态下的结果。也就是说,如果让制冷剂流动,该制冷剂的声音将影响噪音值,便不能获得正确的特性值。
从图18所示的实验结果来看,作为冷凝器使用时,图10、图14和图16所示的三种装置有大致相同的通风阻力性能,但作为蒸发器使用 时,图10和图16所示的两种热交换器实验结果较好。
另外,在图19所示的实验结果中,虽然作为冷凝器使用时,图10和图14所示的两种热交换器与图16所示的相比稍差,但作为蒸发器使用时,图10、图16所示两种获得了比图14所示的热交换器稍优的热流量。
再从图20所示的实验结果来看,在能得到同一风量的条件下,图10和图14所示的两种与图16所示的热交换器相比,噪音水平稍低,噪音特性较好。
归纳上述实验结果,以本发明的热交换器性能为100,作出的综合评作如下表所示。
评价结果(%)
比较项目    图10所示    图14所示    图16所示
冷凝器    热流量    100    100    102
通风阻力    100    100    100
蒸发器    热流量    100    98    100
通风阻力    100    114    100
噪音    100    100    103
因此可知,使用图10所示刺片形状的第3发明的热交换器,是蒸发时通风阻力较低、噪音特性也好的热交换器,是在三者中,作为用于空调机的热交换器,最能取得均衡的热交换器。

Claims (8)

1、一种热交换器,包括以一定间隔平行配置,空气在其间流过的多片平板形传热肋片,以及垂直插入该各平板形传热肋片、内部流过流体的传热管,该传热管在相对气流通过方向的垂直方向(行方向)设有多根,在该传热管行方向相互间的平板形传热肋片面上,设有由多列刺片构成的刺片群,该各列的刺片由两端自传热肋片面突出的上升部分,以及跨设在两个上升部分之间的桥架部分所构成,其平行的两条边垂直于气流的主流方向,在各刺片之间形成中间平坦部分,各刺片夹着该中间平坦部分平行相邻接,位于上述传热管近旁的上述各刺片的上升部分设置在与上述传热管外周切线平行的线上,位于气流上游侧的外侧的刺片由将等腰梯形状的刺片一分为二,在中间部分设置分割平坦部分而形成的两个中刺片所构成,其特征在于:
相对上述传热管列的中心线,上述刺片群位于气流上风侧和气流下风侧,在上述两刺片群之间,设有位于上述传热管中心线上的中央平坦部分,
上述气流上风侧的刺片群由靠近上述传热管中心线的中央侧,位于上述气流上游侧的外侧,及位于该中央侧与外侧之间的中间部分这样3列的刺片所构成,
上述中央侧、中间的各刺片分别做成等腰梯形的形状,各等腰梯形的各条短边配置成位于上述传热管的中心线侧,
上述外侧的两个中刺片呈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其夹着上述分割平坦部分的上升部分的方向性是,随着趋向气流主流方向的下风侧,其间隔渐渐变窄,
上述各列的刺片被设置成交替突出于上述传热肋片面的表侧和里侧,下风侧的刺片群由多片刺片构成。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下风侧的刺片群以传热管的中心线为对称轴,与上风侧的刺片群轴对称地设置。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下风侧的刺片群由靠近上述传热管中心线的中央侧、位于上述气流下游侧的外侧,及位于该中央侧与外侧之间的中间部分这样3列的刺片所构成,并且,该各列的刺片设置成相对上述传热肋片面,交替突出于表侧与里侧,
上述中央侧、中间部分、外侧的各列刺片分别做成等腰梯形状,且各等腰梯形中的各条短边位于上述传热管的中心侧,
上述中间部分的刺片,由把上述等腰梯形状的刺片一分为二,在中间部分设置分割平坦部分而形成的一对平行四边形状的中刺片所构成,
在上述一对中刺片中,夹着上述分割平坦部分的上升部分的方向是,随着趋向气流方向的上风侧,其间隔渐渐变小。
上述外侧的刺片是将上述等腰梯形状的刺片分割成两个平行四边形状的小刺片及夹在该两个平行四边形状的小刺片之间的一个等腰梯形状的小刺片而形成的3拼合体,在其分割部分即两个中间部分设有小分割平坦部分,
上述平行四边形状的小刺片与等腰梯形状的小刺片的方向是,夹着上述小分割平坦部分的上升部分的间隔保持平行,且上述等腰梯形状的小刺片的长边位于气流主流方向的下风侧。
4、一种热交换器,包括以一定间隔平行配置、空气从其间流过的多片平板形传热肋片,以及垂直插入该各片平板形传热肋片、内部通过流体的传热管,该传热管在气流通过方向(列的方向)及与气流通过方向垂直的方向(行的方向)设有多根,在上述各列传热管行方向相互间的平板形传热肋片面上,设有由多列刺片构成的刺片群,该各列的刺片由两端自传热肋片面向外突出的上升部分,及跨设在两个上升部分之间的桥架部分所构成,其平行的两条边与气流的主流方向垂直,在各刺片之间形成中间平坦部分,该各刺片夹着该中间平坦部分平行相邻接,位于上述传热管近旁的各刺片的上升部分设置在与上述传热管的外周切线平行的线上,位于气流上游侧列的上风侧外侧的刺片由把等腰梯形状的刺片一分为二,在中间部分设置分割平坦部分而形成的两个中刺片所构成,其特征在于:
上述刺片群相对上述传热管各列的中心线,分别位于气流上风侧与气流下风侧,在上述两刺片群之间,设有位于上述传热管中心线上的中央平坦部分,
上述气流上游侧列的上风侧刺片群由靠近上述传热管中心线的中央侧、位于气流上游侧的外侧、及位于该中央侧与外侧之间的中间部分这样3列的刺片所构成,并且,
上述中央侧、中间部分的各刺片分别做成等腰梯形状,各等腰梯形中的两条底边中较短的边位于上述传热管的中心线侧,
上述外侧的两个中刺片呈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其夹着上述分割平坦部分的上升部分的方向是,随着趋向气流方向的下风侧,其间隔渐渐变窄,
上述各列的刺片被设置成交替突出于上述传热肋片面的表侧和里侧,
上述气流上游侧列中的下风侧的刺片群,是以上述传热管的中心线为对称轴,与上风侧的刺片群轴对称地形成的,
上述气流下游侧列中的下风侧的刺片群,由靠近上述传热管中心线的中央侧、位于上述气流下游侧的外侧、及位于该中央侧与外侧之间的中间部分这样3列的刺片所构成,并且,
该各列的刺片被设置成交替突出于上述传热肋片面的表侧和里侧,
上述中央侧、中间部分及外侧的各刺片分别做成等腰梯形状,各等腰梯形中各自的较短的底边位于上述传热管的中心线侧,
上述中间部分的刺片由把上述等腰梯形状的刺片一分为二,在中间部分设置分割平坦部分而形成的一对平行四边形状的中刺片所构成,
在上述一对中刺片中,夹着上述分割平坦部分的上升部分的方向是,随着趋向气流主流方向的上风侧,其间隔渐渐变小,
上述外侧的刺片,做成将上述等腰梯形状的刺片分成两个平行四边形状的小刺片,及夹在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状的小刺片之间的一个等腰梯形状的小刺片这样3部分的3拼合体,在该分割部分即两个中间部分设置小分割平坦部分,
上述平行四边形状的小刺片和等腰梯形状的小刺片的方向是,夹着上述小分割平坦部分的上升部分,平行地保持其间隔,且上述等腰梯形状的小刺片的长边位于气流主流方向的下风侧,
上述气流下游侧列的上风侧刺片群由多个刺片构成。
5、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气流上游侧列与气流下游侧列中的各个传热管之间的位置关系,配置成在气流的主流方向不重叠的关系。
6、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气流下游侧列中的上风侧的刺片群,是以气流下游侧列中的传热管中心线为对称轴,与下风侧的刺片群轴对称地形成的。
7、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气流下游侧列中的上风侧的刺片群,是以气流下游侧列中的传热管中心线为对称轴,与下风侧的刺片群轴对称地形成的。
8、一种热交换器,包括以一定间隔平行配置、空气从其间流过的多片平板形传热肋片,及垂直插入该各片平板形传热肋片、内部流过流体的传热管,该传热管在气流通过方向(列的方向)的气流上游侧与气流下游侧,以及与气流通过方向垂直的方向(行的方向)设有多根,在气流上游侧列与气流下游侧列中的各传热管的位置关系,配置成在气流主流方向无重叠的关系,并且,在上述各列传热管行方向相互之间的平板形传热肋片面上,设有由多列刺片构成的刺片群,该各列的刺片由两端自传热肋片面突出的上升部分和跨设在该两个上升部分之间的桥架部分所构成,其平行的两条边与气流的主流方向垂直,在各刺片之间形成中间平坦部分,各刺片夹着该中间平坦部分平行相邻接,位于上述传热管近旁的各刺片的上升部分设置在与上述传热管的外周切线平行的线上,位于气流上游侧列的上风侧外侧的刺片,由把等腰梯形状的刺片一分为二,并在中间部分设置分割平坦部分而形成的两个中刺片所构成,其特征在于:
上述刺片群相对上述传热管各列的中心线,分别位于气流上风侧和气流下风侧,在上述两刺片之间,设有位于上述传热管中心线上的中央平坦部分,
上述气流上游侧列的上风侧刺片群,由靠近上述传热管中心线的中央侧、位于上述气流上游侧的外侧、位于该中央侧和外侧之间的中间部分这样3列的刺片所构成,并且,
各列的刺片相对于上述传热肋片面,设置成交替突出于其表侧和里侧,
上述中央侧和中间部分的各刺片分别形成等腰梯形状,各等腰梯形中分别平行的二条底边中的短边配置成位于上述传热管的中心线侧,
上述外侧的两个中刺片呈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其夹着上述分割平坦部分的上升部分的方向是,随着趋向气流主流方向的下风侧,其间隔渐渐变窄,
上述气流上游侧列中的下风侧的刺片群,是以上述传热管的中心线为对称轴,与上风侧的刺片群轴对称地设置的,
上述气流下游侧列的下风侧的刺片群,由靠近上述传热管中心线的中央侧、位于上述气流下游侧的外侧及位于上述中央侧与外侧之间的中间部分这样3列的刺片所构成,并且,
该各列的刺片相对上述传热肋片面,设置成交替突出于其表侧和里侧,
上述中央侧、中间部分、外侧的各刺片分别做成等腰梯形状,各等腰梯形中的各条短边配置成位于上述传热管的中心线侧,
上述中间部分的刺片,由把上述等腰梯形状的刺片一分为二,在中间部分设置分割平坦部分,从而形成的一对平行四边形状的中刺片所构成,
上述一对中刺片中,夹着上述分割平坦部分的上升部分的方向是,随着趋向气流主流方向上的上风侧,其间隔渐渐变窄,
上述外侧的刺片,是将上述等腰梯形状的刺片分割成两个平行四边形状的小刺片,及夹在该两个平行四边形状的小刺片间的1个等腰梯形状的小刺片这样3部分而形成的3拼合体,在该分割部分即两个中间部分,设有小分割平坦部分,
上述平行四边形状的小刺片和等腰梯形状的小刺片的方向是,其夹着上述小分割平坦部分的上升部分平行地保持其间隔,且使上述等腰梯形状的小刺片的长边位于气流主流方向的下风侧,
上述气流下游侧列中的上风侧的刺片群,是以上述气流下游侧列中的传热管中心线为对称轴,与下风侧的刺片群轴对称地设置的。
CN88107535A 1987-10-30 1988-10-29 热交换器 Expired CN10108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76101/87 1987-10-30
JP27610187 1987-10-30
JP276102/87 1987-10-30
JP27610287 1987-10-30
JP11152/88 1988-01-21
JP11152/87 1988-01-21
JP1115288 1988-02-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314A CN1033314A (zh) 1989-06-07
CN1010885B true CN1010885B (zh) 1990-12-19

Family

ID=272792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88107535A Expired CN1010885B (zh) 1987-10-30 1988-10-29 热交换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4907646A (zh)
JP (1) JPH07107480B2 (zh)
KR (1) KR910003071B1 (zh)
CN (1) CN1010885B (zh)
MY (1) MY10344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09353B2 (ja) * 1989-02-01 1995-11-2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フィン付熱交換器
KR0155654B1 (ko) * 1995-01-23 1999-01-15 이헌조 핀 튜브형 열교환기
KR0179540B1 (ko) * 1995-01-23 1999-04-15 구자홍 핀 튜브형 열교환기의 플레이트핀
US5660230A (en) * 1995-09-27 1997-08-26 Inter-City Products Corporation (Usa) Heat exchanger fin with efficient material utilization
KR970047746A (ko) * 1995-12-28 1997-07-26 배순훈 공기조화기용 열교환핀구조
KR19990021475A (ko) * 1997-08-30 1999-03-25 윤종용 핀형 열교환기
JP2001194084A (ja) * 1999-12-15 2001-07-17 Lg Electronics Inc フィン・チューブ型の熱交換器
IT1318156B1 (it) * 2000-02-29 2003-07-23 Sanyo Electric C Ltd Scambiatore di calore
KR100621525B1 (ko) * 2005-06-09 2006-09-11 위니아만도 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의 전열핀
JP4876660B2 (ja) * 2006-03-24 2012-02-1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フィン付き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JP4610626B2 (ja) * 2008-02-20 2011-01-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天井埋め込み型空気調和機に配置される熱交換器及び天井埋め込み型空気調和機
WO2011033767A1 (ja) * 2009-09-16 2011-03-2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フィンチューブ熱交換器
CN106839388A (zh) * 2015-12-06 2017-06-13 天津市欧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热交换器
JP2017166757A (ja) * 2016-03-16 2017-09-21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WO2017179553A1 (ja) * 2016-04-13 2017-10-1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CN106679484A (zh) * 2017-03-02 2017-05-1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翅片、换热器以及空调
DE102018117457A1 (de) 2018-07-19 2020-01-23 Kelvion Machine Cooling Systems Gmbh Wärmetauscher
CN110455102A (zh) * 2019-07-29 2019-11-15 四川禧上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空冷器套片式板束装置及空冷器
CN111623660A (zh) * 2020-04-26 2020-09-0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桥式换热器翅片、换热器和空调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39086A (en) * 1981-02-20 1982-08-27 Takeda Chem Ind Ltd Ethylene glycol derivative
DE3206325C2 (de) * 1982-02-22 1985-10-10 AUTOMATIK Apparate-Maschinenbau GmbH, 8754 Großostheim Mehrwellige, kontinuierlich arbeitende Misch- und Knetmaschine für plastifizierbare Massen
JPS61202092A (ja) * 1985-03-06 1986-09-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フイン付熱交換器
KR890002903B1 (ko) * 1984-09-04 1989-08-08 마쯔시다덴기산교 가부시기가이샤 열교환기
JPS61161570U (zh) * 1985-03-28 1986-10-06
JPS6234676A (ja) * 1985-08-09 1987-02-14 Kobe Steel Ltd チユ−ブ突合せ溶接方法
JPS6238152A (ja) * 1985-08-12 1987-02-19 株式会社東芝 超音波温熱治療装置
JPS61217695A (ja) * 1986-03-26 1986-09-27 Hitachi Ltd クロスフインチユーブ形熱交換器
JPH0670555B2 (ja) * 1987-01-23 1994-09-07 松下冷機株式会社 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H0278896A (ja) 1990-03-19
JPH07107480B2 (ja) 1995-11-15
MY103447A (en) 1993-06-30
KR890007047A (ko) 1989-06-17
CN1033314A (zh) 1989-06-07
KR910003071B1 (ko) 1991-05-17
US4907646A (en) 1990-03-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885B (zh) 热交换器
CN1174213C (zh) 板型换热器
KR100220724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열교환기
CN1074526C (zh) 热交换器
CN1097199C (zh) 逆流型热交换器
CN1287117C (zh) 热交换器
CN1065044C (zh) 用于空调和冷却设备的换热器的槽管及相应的换热器
US6786274B2 (en) Heat exchanger fin having canted lances
JP2834339B2 (ja) フィン付き熱交換器
CN1573271A (zh) 热交换器
CN1132337A (zh) 空调器及其所用的热交换器
CN1833142A (zh) 带翅片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CN86107263A (zh) 热交换装置
CN86107019A (zh) 热交换装置
CN101065635A (zh) 尺寸优化的热交换装置及热交换装置的尺寸优化的方法
CN101065634A (zh) 热交换器
JP2553647B2 (ja) 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
CN1107566A (zh) 一种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JP2604722B2 (ja) フインチユーブ型熱交換器
CN1138112C (zh) 制冷剂分支管及装有该制冷剂分支管的空调机
CN1820166A (zh) 空气调节器
CN1135358C (zh) 热交换器
JP2000154989A (ja) 空気熱交換器
CN1823244A (zh) 空调
CN1975123A (zh) 中间冷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3 Decision
GR02 Examined patent app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5 Extension of patent right duration from 15 to 20 years for appl. with date before 31.12.1992 and still valid on 11.12.2001 (patent law change 1993)
OR01 Other related matters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