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88449B - 具有能够收集灰尘的过滤器的真空清洁器 - Google Patents
具有能够收集灰尘的过滤器的真空清洁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088449B CN101088449B CN2007101092570A CN200710109257A CN101088449B CN 101088449 B CN101088449 B CN 101088449B CN 2007101092570 A CN2007101092570 A CN 2007101092570A CN 200710109257 A CN200710109257 A CN 200710109257A CN 101088449 B CN101088449 B CN 10108844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filter
- dust
- vacuum cleaner
- mo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ter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真空清洁器(1)包括用于吸入空气的电机驱动送风机(4)和用于从送风机(4)所吸入的空气中分离灰尘和捕获从空气中分离出的灰尘的捕尘单元(15)。收容器(23)被设置在送风机(4)和捕尘单元(15)之间,并且固定用于对已经通过捕尘单元(15)的空气进行过滤的过滤器(61)。气流控制装置(111)被布置在过滤器(61)和送风机(4)之间。气流控制装置(111)生成第一气流,其通过捕尘单元(15)和过滤器(61)而去往电机驱动送风机(4)。气流控制装置(111)还生成第二气流,其绕过过滤器(61),通过捕尘单元(15)的至少一部分并去往电机驱动送风机(4)。捕尘单元(15)的那部分相对于第二气流流动的方向设置在收容器(23)的下游。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使用利用惯性力的集尘单元和设置在集尘单元下游的过滤器,来将灰尘从电机驱动送风机所吸入的空气中分离出去的真空清洁器。
背景技术
已知有各种电气真空清洁器,其每一个都通过使用惯性力来从电机驱动送风机吸入的空气中分离灰尘,因此无需袋状的滤网组(packfilter)。例如,在日本专利第3490081号中公开了这种类型的真空清洁器。
在该专利中公开的真空清洁器包括含有电机驱动送风机的清洁器本体。该清洁器本体支撑集尘容器。能从清洁器本体上拆除的集尘容器被安置在电机驱动送风机的前面。集尘容器具有第一集尘室、减压室、分离部和引导管路。减压室与电机驱动送风机的吸气口相通。当电机驱动送风机运行时,其在减压室中生成负压。减压室通过第一网状过滤器而与第一集尘室相通。分离部设置在减压室中。分离部具有中空圆筒状的管路。管路在其上游端连接到灰尘与空气一起被吸入时所通过的软管上。一部分管路经由第二网状过滤器与减压室相通。引导管路将管路的下游端连接到第一集尘室上。
从软管吸入分离部的管路中并包含灰尘的空气通过第二网状过滤器被引导进入减压室。通过惯性力的作用吸入管路中的质量相对大的灰尘颗粒,经过管路并通过引导管路被引导进入第一集尘室中。吸入管路中的部分空气被引导通过引导管路而进入第一集尘室。在第一集尘室中,产生漩涡状的空气流。该空气流压缩被引导进入第一集尘室中的灰尘颗粒。第一集尘室中的空气被引导通过第一网状过滤器而进入减压室。在减压室中,空气遇到了通过第二网状过滤器的空气。因此在分离部中灰尘被从空气中分离开。
集尘容器在与电机驱动送风机的吸气口相邻的一端处具有开口。在集尘容器的开口中设置有折叠过滤器。折叠过滤器可以捕获已经通过分离部的细尘颗粒。折叠过滤器相对于空气流向设置在集尘容器的下游,在前部暴露于减压室。
集尘容器具有第二集尘室。该第二集尘室安置在折叠过滤器的下面并通过集尘室的后壁与第一集尘室分隔开。集尘室的后壁位于折叠过滤器前部的较低部分的附近。在集尘室的后壁与折叠过滤器的前部之间设置有空隙。该空隙的上边缘向减压室敞开。而空隙的下边缘向第二集尘室敞开。
由折叠过滤器捕获的灰尘通过除尘机构而被强迫从折叠过滤器上移掉。除尘机构振动折叠过滤器同时电机驱动送风机保持不运行。因此细尘颗粒从折叠过滤器上分离开。这样,从折叠过滤器上分离开的灰尘经过集尘容器后壁与折叠过滤器前部之间的较窄缝隙并落入到第二集尘室中。该缝隙使得由运行的电机驱动送风机生成的负压很难在第二集尘室中起作用。换言之,收集在第二集尘室中的灰尘被吸入到减压室中,并因此避免了再次粘到折叠过滤器上。
在任何如上述那样配置的真空清洁器中,除尘机构将细尘颗粒从折叠过滤器上除掉,并且将灰尘收集在第二集尘室中。除尘机构并不是能够确定地清洁使折叠过滤器露出的减压室的内表面或者与空隙相对的集尘室的后壁的部件。
因此,如果通过除尘机构从折叠过滤器上除掉的灰尘漂浮在减压室中或漂浮在空隙中,其将必然粘到使折叠过滤器露出的减压室的内表面上,或者粘到与空隙相对的集尘容器的后壁上。更进一步地,在除尘机构停止从折叠过滤器上移除灰尘之后,从折叠过滤器上除掉并流入到减压室中的灰尘将不可避免地再次粘到折叠过滤器上。
因此,如果在除掉灰尘之后再次运行真空清洁器,则例如在减压室内表面上的灰尘将由于电机驱动送风机运行生成的负压而被吸出减压室,并将最终粘在折叠过滤器的前表面上。由于灰尘粘在了折叠过滤器上,折叠过滤器可能在短时间内被堵塞。
此外,当将折叠过滤器从集尘容器上拆下时,灰尘可能被发现粘在减压室的内表面上或者集尘容器的后壁上。这种情况下,不仅折叠过滤器,而且减压室的内部或集尘容器的后壁都必须要清洁。这就增加了维护真空清洁器的时间和劳动。因此希望对清洁器作出一些改善。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真空清洁器,在这种真空清洁器中,能通过使用朝向电机驱动送风机流动的空气来清洁用于捕获已经通过捕尘单元的灰尘的过滤器和装有该过滤器的收容器。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发明目的,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的真空清洁器包括:吸入空气的电机驱动送风机,捕尘单元,收容器,过滤器和气流控制装置;其中捕尘单元允许电机驱动送风机吸入的空气通过,并具有配置成将灰尘从空气中分离的分离部和配置成收集在分离部中从空气分离开的灰尘的集尘部;收容器布置在电机驱动送风机和捕尘单元之间;过滤器设置在收容器中并对已经通过捕尘单元的空气进行过滤;气流控制装置布置在过滤器和电机驱动送风机之间。当真空清洁器处于第一操作模式时,气流控制装置生成第一气流,该第一气流通过捕尘单元和过滤器朝着电机驱动送风机流动,当所述真空清洁器处于第二操作模式时,气流控制装置还生成第二气流,该第二气流在从收容器中流出之后,绕过过滤器并通过捕尘单元的至少一部分,而朝向电机驱动送风机流动。捕尘单元的那部分相对于第二气流流动的方向设置在收容器的下游。
在本发明中,能够通过利用流向电机驱动送风机的第二气流来清洁用于捕获已经通过捕尘单元的灰尘的过滤器和装有过滤器的收容器。因此,不会有灰尘粘在过滤器或收容器上。因此真空清洁器会保持干净。此外,过滤器和收容器都不需要经常进行人工清洁。
本发明的另外的目的和优点将在以下说明中提出,并且其中的一部分根据说明将很明显,或者可以通过实施本发明来学习到。可以通过此后特别指出的手段及结合来实现和获得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
附图说明
并入到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与以上给出的总体说明和以下给出的对实施例的具体描述一起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真空清洁器的透视图;
图2是显示了从清洁器本体上拆下的捕尘单元的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真空清洁器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了捕尘单元、气流控制装置和电机驱动送风机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5是示出了捕尘单元、气流控制装置和电机驱动送风机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另一透视图;
图6是从后侧观察到的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设置的捕尘单元的透视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设置的捕尘单元的剖视图;
图8是从前侧观察到的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设置的捕尘单元的透视图;
图9是在盖子从主单元的壳体上被拆除的情况下的捕尘单元的透视图;
图10是被沿图7中所示的线F10-F10部分切开的捕尘单元的透视图;
图11是捕尘单元的透视图,其显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彼此断开的分离部和返回路径;
图12是显示了彼此相连的分离部和返回路径的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13是显示了捕尘单元的集尘壳体的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14是显示了包含在壳体的过滤器一盖子部分中的过滤器的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过滤器的侧视图;
图16是显示了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捕尘单元的进气口和第二开闭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透视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捕尘单元的透视图,其显示了从壳体的过滤器-盖子部分上拆除的过滤器;
图18是显示了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捕尘单元和气流控制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透视图;
图19是显示了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气流控制装置的控制部件具有的与管路之间的位置关系的透视图;
图20是显示了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当控制部件停留在第一位置中时控制部件的切换通道具有的与管路第二开口端之间的位置关系的透视图;
图21是显示了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当控制部件停留在第二位置中时控制部件的切换通道具有的与管路第二开口端之间的位置关系的透视图;
图22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真空清洁器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23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真空清洁器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24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真空清洁器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图1至22来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图1显示了罐式(canister type)真空清洁器1,其能够在要清洁的地板上移动。真空清洁器1包括清洁器本体2和吸气单元3。清洁器本体2具有多个轮子2a和连接端口2b。轮子2a被可转动地支承在清洁体2上。连接端口2b开在清洁器本体2的前部。
如图3所示,清洁器本体2包含有电机驱动送风机4。电机驱动送风机4被设置在清洁器本体2的后半部并具有进气口4a和支承环(support ring)4b。通过进气口4a,能将空气吸入到送风机4中。由橡胶制成的支承环4a围绕住进气口4a。进气口4a面朝清洁器本体2的前部。支承环4b被定位在电机驱动送风机4的前端上。清洁器本体2具有多个排气端口2c。排气端口2c位于电机驱动送风机4的后部。
如图1所示,吸气单元3包括吸气软管5、多个延长管6和吸气头7。吸气软管5具有柔韧性软管体5a。软管体5a具有位于一端处的连接部分5b和位于另一端处的操作部5c。形状象中空的圆柱的连接部分5b被连接到清洁器本体2的连接端口2b上。操作部5c具有操作面板8。操作面板8具有多个操作按钮,包括图22中所示的空气净化按钮8a。当被按下时,在设置在清洁器本体中的控制装置9(图22中显示)的辅助下,操作按钮控制真空清洁器1的操作。最接近的延长管6被连接到操作部5c上并能从其上断开。吸气头7连接到较远的延长管6的远端上并能够从其上断开。
如图2所示,清洁器本体2具有保持部2d。保持部2d位于连接端口2b何电机驱动送风机4之间。保持部2d是开口朝上的凹座。壳体托架11被固定到保持部2d的后端上。如图3所示,壳体托架11从清洁体2垂直立起,从而将电机驱动送风机4和保持部2d分开。壳体托架11具有通孔11a,其安放在电机驱动送风机4的前面。壳体托架11还具有竖立壁12,其具有多个气孔12a。竖立壁12从清洁器本体2的前部覆盖住壳体托架11的通孔11a,并对于保持部2d而言是外露的。
如图3所示,捕尘单元15可拆装地设置在清洁体2的保持部2的中。捕尘单元15包括主体16和集尘壳体17。主体16具有壳体21。如图3至6所示,过滤器盖部22与壳体21的后半部分是整体形成的。过滤器盖部22具有盘状的前壁22a和连接在前壁22a的四周边缘上的周围壁22b。周围壁22b从前壁22a的四周边缘向后凸起。这样,过滤器盖22呈盘状并且对着保持部2d的后部开口。当捕尘单元15设置在保持部2d中时,过滤器盖部22与壳体托架11合并起来,构成了在保持部2d中的过滤器收容器23。过滤器收容器23是收容部的实例。其位于电机驱动送风机4的空气流方向上的上游。
如图3、4和7所示,壳体21具有进气管路24和细尘管路25,这二者彼此是整体形成的。进气管路24从过滤器盖部22的前壁22中心部分向着壳体21的前面凸起,并对着壳体21的前面开口。当捕尘单元15被设置在清洁器本体2的保持部2d中时,进气管路24被连接到清洁器本体2的连接端口2b上。
细尘管路25设置在进气管路24的下面。细尘管路25具有第一出口25a、第一进气口25b和第二出口25c。第一出口25a开在过滤器盖部22的前壁22a的下部中。第一进气口25b开在壳体21前半部分的右侧上。第一进气口25b的开口端用密封部件26装上边框。第二出口25c开在壳体21的前半部分的底面上。
第二出口25c被用辅助过滤器27覆盖上。辅助过滤器27外露于细尘管路25。辅助过滤器27优选地是折叠过滤器,即,具有多个褶部的过滤器。辅助过滤器27的各褶部在壳体21的纵向方向上延伸,并间隔一定距离地布置在壳体21的横断方向上。
如图4、5和7所示,管路28设置在壳体21的下面。管路28被固定在清洁体2上并在清洁体2的纵向方向上延伸。管路28具有第一开口端28a和第二开口端28b。第一开口端28a在管路28的前端处向上开口。当捕尘单元15设置在清洁器本体2的保持部2d中时,第一开口端28a以气密的方式连接在细尘管路25的第二出口25c上。第二开口端28b被安放在图5中所示的管路28的后端处。
在本实施例中,辅助过滤器27覆盖了细尘管路25的第二出口25c。辅助过滤器27可以不覆盖在第二出口25c上。代之以,其可以设置在例如管路28中。如果是这种情况,则辅助过滤器27应该更好地覆盖在管路28的第一开口端28a上。在这种配置中,辅助过滤器27位于清洁器本体2的保持部2d中。对辅助过滤器27的维护因此能够在保持部2d中执行。
如图7至10所示,捕尘单元15的主体16包括分离部31。分离部31设计成通过利用优选为离心力的惯性力来将灰尘从吸气单元3所吸入的空气中分离开。其设置在过滤器盖部22的前壁22a的前面。
分离部31包括引导壁32、吸气气罐33和盖子34。引导壁32形状象中空的圆柱体,其与壳体21整体成形,并安放成与进气管路24和细尘管路25相邻。引导壁32通过细尘管路25与细尘管路25的第一进气口25b相对。隔离壁35将引导壁32与细尘管路25隔离开,同时还与进气管路24隔离开。
吸气气罐33从隔离壁35向外凸起并被隔离壁32所围绕。吸气气罐33具有圆筒形的壁,该圆筒形的壁是由诸如尼龙树脂这样的合成树脂制成的网眼部件。圆筒形壁是透气的,因此能够将灰尘从空气中过滤出去。吸气气罐33的直径在从隔离壁35朝向吸气气罐33远端的方向上逐渐变小。吸气气罐33的远端是封闭的。吸气气罐33的内部经由通孔35a与细尘管路25的内部相通,其中通孔35a由隔离壁35构成。通孔35a是对着细尘管路35开口的第二进气口。
如图7、9和10所示,环形的分离室31a设置在引导壁32的内表面和吸气气罐33的周围壁之间。分离室31a的上半部分与进气管路24相通。限定了进气管路24的壁的后部具有朝着分离室31a倾斜的表面。进气管路24的后部经由通气端口36与分离室31a相通,其中通气端口36由隔离壁35构成。通气端口36位于引导壁32和吸气气罐33之间。
如图11和12所示,引导壁32具有灰尘端口37、第一集尘孔39和第二集尘孔40。灰尘端口37设置在引导壁32的上部,并从引导壁32向上开口。灰尘端口37的开口端由环形密封部件38围绕住。第一集尘孔39由引导壁32的下部构成,并位于灰尘端口37的右下侧。第二集尘孔40由引导壁32的上部构成,并位于灰尘端口37的附近。第二集尘孔40被安放成与过滤器盖部22的前壁22a相距的比第一集尘孔39的灰尘端口37相距更近。
如图7、11和12所示,盖34包括端壁41、外壁42和第一至第三周围壁43、44和45。端壁41与隔离壁35相交迭,并能在隔离壁35上滑动。端壁41具有与通气端口36一样大的切换孔41a。外壁42与端壁41相对。第一至第三周围壁43、44和45构成了第三开闭器的实例。第一至第三周围壁43、44和45在端壁41的外部四周边缘和外壁42的外部四周边缘之间延伸,并被安排在端壁41和外壁42的四周方向上,每个都与彼此间隔开。因为第一至第三周围壁43、44和45被安装在引导壁32的内部,盖34能够以引导壁32的四周方向旋转。
盖34能够在图22所示的驱动机制的驱动下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旋转。图11显示了已经被旋转至第一位置处的盖34。在第一位置处,由端壁41构成的切换孔41a与由隔离壁35构成的通气端口36对准,并且第一和第二周围壁43和44之间的间隙与灰尘端口37对准。更进一步的,第一周围壁43封闭了第一集尘孔39,并且第二和第三周围壁44和45之间的间隙与第二集尘孔40对准。
图12显示了已经被旋转到第二位置处的盖34。在第二位置处,端壁41封闭了通气端口36,并且隔离壁35封闭了端壁41的切换孔41a。更进一步的,第一和第三周围壁43和45之间的间隙与灰尘端口37对准。又更进一步的,第一周围壁43封闭了第二集尘孔40,并且第一和第二周围壁43和44之间的间隙与第一集尘孔39对准。引导壁32封闭了第二和第三周围壁44和45之间的空隙。
如图8所示,用于旋转盖34的驱动机制46包括多个齿42a、第一电机46a和齿轮46b。各齿42a形成在盖34的外壁的外部周围边缘上。第一电机46a既能够在向前的方向上又能够在相反的方向上旋转。齿轮46b被耦合到第一电机46a上。齿轮46b与设置在外壁42上的各个齿42a相啮合。由于齿轮46b与各个齿42a相啮合,盖34能够在被引导壁32引导的同时,在预定范围内旋转通过一定角度。
捕尘单元15的集尘壳体17仅仅是集尘部的实例。壳体17被配置成对分离部31已经从空气中分离出的灰尘进行收集。集尘壳体17与分离部31互相配合。壳体17和部分31构成了灰尘分离收集部件A。如图7和13中所示,集尘壳体17包括灰尘输送部51和灰尘积累部52。部分51和52彼此相通。灰尘输送部51在清洁器本体2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从上面覆盖了进气管路24和分离部31。部分51在一端中具有连接端口53。端口53连接到灰尘端口37上。应注意,端口53能够从灰尘端口37上断开。
灰尘积累部52从灰尘输送部51的另一端向下延伸。部分52包括底座52a和盖子52b。底座52a通过进气管路24和细尘管路25与分离部31相对。空气管路55和一对承受部件58设置在基座52a的较低端。空气管路55能够可拆卸地连接到细尘管路25的第一进气口25b上。空气管路55被网眼部件56从灰尘积累部52之内覆盖上。网眼部件56例如是较薄的不锈钢板。薄板在其表面上具有多个小孔。因此,网眼部件56不允许比小孔大的灰尘颗粒通过。盖子52b从一侧覆盖住底座52a。盖子52b的下端通过绞轴耦合到底座52a的承受部件58上。盖子52b能绕着绞轴57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转动。在打开位置中,盖子52b向基座52a的一侧倾斜,这样就打开了灰尘积累部52。在关闭位置中,盖子52b沿底座52a垂直竖立,这样就关闭了灰尘积累部52。当盖子52b的上端与设置在灰尘输送部51上的啮合部件(未示出)相啮合时,盖子52b能够被保持在关闭位置中。
密封部件59置于基座52a和盖子52b之间。密封部件59延伸在基座52a和盖子52b的周围,保持着基座52a和盖子52b之间的气密状态的连接。
如图3显示的那样,过滤器收容器23位于灰尘分离收集部件A的后部。过滤器收容器23容纳着过滤器61。过滤器61被提供用来捕获已经通过网眼部件56的灰尘,网眼部件56设置在灰尘积累部52中。如图14和15所示,过滤器61包括滚筒支撑壁(roller-supporting wall)62、过滤器框架63、承受部件64和过滤器元件65。
滚筒支撑壁62是中空的圆筒,其直径比过滤器盖部22小。过滤器框架63与滚筒支撑壁62整体成形并设置在壁62的内侧上。承受部件64与过滤器框架63整体成形并设置在过滤器框架63的中心。过滤器元件65被支撑在过滤器框架63上。如图14所示的那样,过滤器元件65具有过滤器框架63已经形成的多个褶部65a。过滤器元件65和过滤器框架63构成了折叠过滤器。过滤器元件65的各褶部沿着从承受部件64的中心向外放射方向延伸。过滤器元件65具有多个凹槽65b,每个凹槽在两个相邻的褶部65a之间延伸。每个凹槽65b从承受部件64直接朝向滚筒支撑壁62延伸。凹槽65b从承受部件64朝向滚筒支撑壁62逐渐加宽。
过滤器61具有前表面和后表面。前表面暴露于过滤器收容器23。后表面面向壳体托架11的竖立壁12。过滤器元件65的凹槽65b在过滤器61的前后表面处是暴露的。过滤器61前表面中的凹槽65b在一端处对着承受部件64的外部周围表面敞开,并且在另一端由滚筒支撑壁62封闭住。过滤器61后表面中的凹槽65b在一端处由承受部件64封闭住,并且在另一端对着滚筒支撑壁62敞开。
多个滚筒66(仅在图15中显示了一个)被支撑在滚筒支撑壁62的外部周围表面上。各滚筒66被相隔一定距离地布置在滚筒支撑壁62的周围方向上。驱动齿轮67与滚筒支撑壁62的后边缘整体形成。旋钮68耦合在承受部件64的后端上。旋钮68被设置在过滤器框架63的中央处,并从过滤器61的后面凸起。
如图3中所示的那样,过滤器61从壳体21的后面插入过滤器盖部22以内,并能从过滤器盖部22取出。过滤器61的滚筒支撑壁62进入过滤器盖部22的周围壁22b以内。支撑在滚筒支撑壁62上的滚筒66接触到周围壁22b的内表面。过滤器61因此支撑在过滤器盖部22上并能够绕着被用作引导的周围壁22b转动。设置在滚筒支撑壁62后端处的驱动齿轮67,在过滤器盖部22的后端处,被外露于过滤器收容器23以外。
滚筒支撑壁62和过滤器盖部22周围壁22b之间的空隙用密封部件(未示出)填满。密封部件距离过滤器盖部22的前壁22a比距离滚筒66更近。这种密封部件将过滤器收容器23维持成气密状态。换言之,气密室23a被设置在过滤器61和过滤器盖部22的前壁22a之间。过滤器6 1的前表面外露于气密室23a。
如图2中所示的那样,第二电机71和驱动齿轮72设置在清洁器本体2的保持部2d的底部上。第二电机71是驱动单元的实例。当驱动齿轮72接收到来自第二电机71的扭矩时其被驱动。驱动齿轮72被设置成与过滤器61的被动齿轮67相啮合。这样,当第二电机71被驱动时,驱动齿轮72将第二电机71的扭矩传递给被动齿轮67。结果是,过滤器61因此以恒定速定旋转。在该实施例中,当从过滤器收容器23的后面观察时,过滤器61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或者以图14中箭头F的方向旋转。
过滤器盖部22的前壁22a将分离部31和气密室23a彼此分隔开。如图3和6中所示的那样,进气口81和支撑轴82设置在前壁22a的中心部分处。进气口81和支撑轴82被设置在细尘管路25的第一出口25a以上的右面。端口81和轴82彼此相邻。支撑轴82从前壁22a朝向气密室23a凸起。
进气口81是具有矩形横断面的孔并垂直延伸。端口81的下端面向过滤器61前表面的中心部分,以引导空气进入过滤器61前表面的中心部分中。当过滤器61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时,进气口81一个接一个地变成面向过滤器元件65的凹槽65a,以将空气吹入凹槽65b中。
如图6所示,第一开闭器83设置在细尘管路25的第一出口25a中。第一开闭器83具有一对开闭器部件83a和83b,每个形状都象盘子。开闭器部件83a和83b分别通过枢轴84和85被支撑在前壁22a上。枢轴84和85垂直竖立。轴84和85通过耦合机制(未示出)耦合起来,以便它们能同时绕着它们的轴旋转。耦合机制由图22中所示的第三电机86来驱动。
第三电机86既能以向前的方向又能以相反的方向旋转。第三电机86驱动耦合机制和枢轴84、85,因此将开闭器部件83a和83b每个都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旋转通过90度。图17显示了皆被旋转到关闭位置的开闭器部件83a和83b。在关闭位置中,开闭器部件83和83b被对齐并且连接在细尘管路25的第一出口25a的一行中,以关闭第一出口25a。图6和图7显示了皆被旋转到打开位置处的开闭器部件83a和83b。在打开位置中,开闭器部件83a和83b在第一出口25a中彼此相对,并且彼此间隔开。这样,开闭器部件83a和83b打开第一出口25a。当开闭器部件83a和83b保持旋转到打开位置时,它们从第一出口25a突出到气密室23a中。
如果第一开闭器仅由一个板组成,则当第一开闭器打开时其将突出到气密室23a中很长一段距离。因此,第一开闭器必须与过滤器61间隔很长距离,以便不会干扰过滤器61。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闭器83被划分成两个开闭器部件83a和83b。开闭器部件83a和83b当然就很小。这样,当开闭器83打开时,开闭器部件83a和83b突出到气密室23a中很短一段距离。过滤器61因此能够设置在过滤器盖部22的前壁22a附近。这就使得气密室23a可以很紧凑且小巧。
如图6和1 6所示,枢轴84延伸时,其上端位于进气口81以上。板凸轮87固定在枢轴84的上端上。板凸轮87在枢轴87旋转时进行旋转。板凸轮87被设置在过滤器盖部22的前壁22a和捕尘单元15之间。
第二开闭器88设置在过滤器盖部22前壁22a和捕尘单元15之间。第二开闭器88被支撑在前壁22a上并能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转动。在关闭位置中,第二开闭器88关闭了进气口81。在打开位置中,第二开闭器88打开了进气口81。卷曲的弹簧89一直将第二开闭器偏压向关闭位置。
如图6所示,凸轮接收器88a与第二开闭器88整体形成。凸轮接收器88a接触到板凸轮87。当板凸轮87推压凸轮接收器88a时,第二开闭器88迎着卷曲弹簧89的偏压力旋转,从关闭位置旋转到打开位置。
在枢轴84的耦合下,第二开闭器88和第一开闭器83互锁地进行操作。当第一开闭器83将第一出口25a保持关闭时,板凸轮87按照图16指示的实线来推动凸轮接收器88a。第二开闭器88因此旋转到打开位置,从而打开进气口81。相反,当第一开闭器83使第一出口25a保持打开时,板凸轮87位于前壁22a附近,远离凸轮接收器88a,如图16中所示的两条点划线那样。板凸轮87不再推动凸轮接收器88a。第二开闭器88因此旋转回关闭位置,从而将进气口81关闭。
如图11和12所示,分离室31a,即引导壁32内表面和吸气气罐33周围壁之间的空隙,经由返回路径91与气密室23a相通。返回路径91允许空气从气密室23a流动到分离室31a中。因此,在关于空且流动的方向上和关于返回路径91,分离室31a设置在气密室23a的下游。返回路径91设置在底板92和面对底板92的引导壁32之间。底板92设置在壳体21的底部的前半部分上,并在过滤器盖部22的下端和引导壁32的前端之间。返回路径91在上游端具有入口91a。入口91a对着前壁22a的下端开口,并被设置成邻近于第一出口25a。返回路径91的下游端与分离部31的第一集尘孔39相通。
用于打开和关闭第一集尘孔39的盖34,和第一开闭器83以与彼此互锁的方式进行操作。当盖34使与返回路径91下游端相通的第一集尘孔39保持成关闭时,第一开闭器83保持旋转到如图11所示的打开位置处。另一方面,当盖34使第一集尘孔39保持打开时,第一开闭器83保持旋转到如图12所示的关闭位置处。
如图6和17所示,除尘部件95被支撑在过滤器盖部22的前壁22a上。除尘部件95是用于将灰尘从过滤器61上除掉的除尘部件的实例。部件95对气密室23a来说是外露的。除尘部件95通过第一出口25a与返回路径91的入口91a相对。换言之,在关于过滤器61旋转的方向上,除尘部件95设置在返回路径91的入口91a的上游侧。
除尘部件95通过弯曲例如板簧来制成。部件95的末端部分95a朝着气密室23a凸起。除尘部件95的末端部分95a面对着过滤器61的前下部分,并被插入到过滤器65的两个相邻的褶部65a之间。换言之,除尘部件95的末端部分95a有一点凸出到由相邻褶部65a定义的凹槽65b中,并与过滤器16的旋转轨迹相交。
过滤器61在接收到来自第二电机71的扭矩时会旋转。此时,过滤器元件65的各褶部65a以接触彼此的方式一个接一个地移动经过除尘部件95的末端部分95a。这样,除尘部件95轻击各褶部65a,从而振动各褶部65a。结果是,灰尘从过滤器61的前表面上脱落。
更进一步地,在除尘部件95的末端部分95a移动经过过滤器元件65的各褶部65a同时保持与各褶部65a相接触时,除尘部件95的末端部分95a被轻击。末端部分95a因此会进行振动,产生声音。只要过滤器61在转动,该声音就一直会传播到真空清洁器1以外。因此真空清洁器1的使用者能够知道,灰尘正在被从过滤器61上除掉。
如图17所示,排尘部件101设置在过滤器收容器23的气密室23a中。排尘部件101包括轮毂部101a和多个臂102。轮毂部101a是中空的圆柱体,并可旋转地安装在从前壁22a向气密室23a延伸的支承轴82上。各个臂102从轮毂部101a的外部四周表面上以辐射的方向向外突出。刮擦部件102a被固定到每个臂102的末端上。刮擦部件102a以滑动地方式与前壁22a的内表面相接触,该前壁22a在气密室23a以内。当排尘部件101转动时,这些刮擦部件102a将灰尘从气密室23a的底部擦掉并沿前壁22a的内表面将灰尘传送到气密室23a的上部。
如图6所示,灰尘接收壁108是与前壁22a内表面一体形成的。灰尘接收壁108是环绕着支承轴82的弓形结构。壁108围绕着支承轴82、进气口81和过滤器出口25a的上半部分。灰尘接收壁108位于刮擦部件102a的所在处之内,并避免灰尘从刮擦部件102a上脱落到第一出口25a中。
过滤器61的承受部件64被可移动地安装在排尘部件101的轮毂部101a上。承受部件64接触到各臂102的根部。因此,排尘部件101能够在过滤器61转动时也转动。
如图17所示,前壁22a在上部具有灰尘出口104。灰尘出口104在刮擦部件102a移动的路径上方开口,并被设置在分离部31的第二集尘孔40上方。如图9和10所示,一个槽(trough)105被固定在前壁22a的外表面上。槽105处于将灰尘出口104连接到第二集尘孔40上的状态。槽105的上端覆盖住灰尘出口104。槽105的下端覆盖住第二集尘孔40。
如图10所示,第三开闭器106设置在灰尘出口104中。第三开闭器106能够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转动,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处其分别打开和关闭灰尘出口104。第三开闭器106总是由卷簧(未示出)偏压向关闭位置。卷簧被置于第三开闭器106和槽105的上端之间。
第三开闭器106具有凸轮部106a。凸轮部106a从灰尘出口104突出到气密室23a中,并能接触臂102的刮擦部件102a。因此,当凸轮部106a由于排尘部件101转动而移动通过灰尘出口104时,刮擦部件102a推动凸轮部106a。结果是,第三开闭器106从关闭位置转动到打开位置。因此灰尘出口104被打开。当刮擦部件102a经过灰尘出口104时,它们不再推动凸轮部106a。第三开闭器106因此返回到关闭位置,以关闭灰尘出口104。
如图3所示,气流控制装置111被包含到清洁器本体2的后部中。气流控制装置111被布置在电机驱动送风机4和壳体托架11之间。如图18和19中所示,气流控制装置111包括壳体112、控制部件113和被驱动单元114。壳体112具有前壁和后壁。壳体112的前壁面向壳体托架11并具有进气口115。进气口115与壳体托架11的通孔11a相通。壳体112的后壁紧靠着支承环4b,支承环4b设置在电机驱动送风机4的前端处。壳体112的后壁具有空气出口116。空气出口116与进气口115和送风机4进气口4a相对。如图3所示,通孔11a、进气口115、空气出口116和进气口4a被成一条直线地布置在电机驱动送风机4的轴上。管路28的第二开口端28b被连接到壳体112的下端。管路28的第二端28b对着壳体112的内部开口。
如图19和20所示,控制部件113的形状象扇子。控制部件113具有位于弓形外部周围边缘上的多个齿117。控制部件113具有在其中心部的轴孔118。除了齿117之外,控制部件113被设置在壳体112之内。壳体112的枢轴(未示出)被装到控制部件113的轴孔118轴。控制部件113因此能够绕着轴孔118的轴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
控制部件113具有气孔119和切换通道120。气孔119是通孔。气孔119具有位于控制部件113前表面处的第一端孔(end opening),和位于控制部件113后表面处的第二端孔。气孔119优选地应为锥形孔,该孔的直径从第一端到第二端逐渐减小。第一端处的直径等于,或稍微小于,壳体112的进气口115。第二端处的直径等于,或稍微大于,壳体112的出口116。
切换通道120具有进气口120a和出口120b。进气口120a位于壳体112中并对着管路28的第二端28b开口。出口120b开在控制部件113的后表面处并位于与气孔119第二端相邻的地方。因此,出口120b和气孔119布置在控制部件113旋转的方向上。
如图19和20所示,光滑的密封环121被附在气孔119的第二端上。类似的,光滑的密封环122被附在出口120b上。密封环121和122被设置成滑动接触壳体112的内表面,以提供在壳体112和气孔119的第二端之间的气密空间,和在壳体112和出口120b之间的气密空间。
被驱动单元114包括第三电机125和驱动齿轮126。第四电机125被支承在壳体112上并既能够以向前的方向又能够以相反的方向转动。驱动齿轮126在接收到来自第四电机125的扭矩时会转动。驱动齿轮126被设置成与控制部件113的齿117相啮合。这样,第四电机125就能够转动驱动齿轮126,而驱动齿轮126反过来又能将控制部件113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旋转通过预定角度。
图20显示了被转动到第一位置处的控制部件113。当控制部件113停留在第一位置中时,切换通道120的进气口120a被从管路28的第二端28b上端口,并且气孔119位于壳体112的进气口115和出口116之间。电机驱动送风机4的进气口4a因此与过滤器驻留器23相通。结果是,电机驱动送风机4生成的负压对过滤器61起作用。
图21显示了被转动到第二位置处的控制部件113。当控制部件113停留在第二位置中时,切换通道120的进气口120a被连接到管路28的第二端28b,由此管路28和切换通道120彼此相通。更进一步的,气孔119从壳体112的进气口115和出口116之间的位置处移开,并且切换通道120的出口120b变成面对出口116。管路28因此将电机驱动送风机4的进气口4a与主体16的细尘管路25连接起来。结果是,由电机驱动送风机4产生的负压经过过滤器61直接施加到细尘管路25上。
清洁器本体2合并有控制装置9。控制装置9控制真空清洁器1的操作模式。根据该实施例的真空清洁器1能够以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进行操作。第一模式是普通清洁模式,第二模式是内部清洁模式。控制装置9合并有插线板,其上安装了包括CPU的各种电路元件。控制装置9依照操作面板8提供的指令,控制电机驱动送风机和四个电机46a、71、86和125中的第一个电机。更进一步的,控制装置9对通知单元131进行控制,使得装置131在操作面板8上的空气净化按钮8a被按下时会通知用户真空清洁器1被切换到了内部清洁模式。通知单元131优选的是,例如,闪烁的灯,或是产生声音的蜂鸣器、或是产生语音消息的扬声器。
当真空清洁器1保持在普通清洁模式中时,第一开闭器83停留在如图7所示的打开位置中。因此细尘管路25的第一出口25a保持打开。在普通清洁模式中,第二开闭器88停留在关闭位置中,而进气口81被关闭。更进一步的,如图11所示,盖子34关闭了分离部31的第一集尘孔39,并同时打开第二集尘孔40和灰尘端口37。此外,盖子34的切换孔41a与形成在隔离壁35中的通气端口36相通。
当真空清洁器1保持在普通清洁模式中时,气流控制装置111的控制部件113停留在第一位置中。因此,过滤器收容器23通过壳体托架11的通孔11a与电机驱动送风机4的进气口4a相通。更进一步的,切换通道120的进气口120a从管路28的第二端28b上断开,并且由电机驱动送风机4产生的负压不被应用到细尘管路25的第二出口25c中。
当电机驱动送风机4开始运行时,其生成负压,该负压作用在过滤器收容器23、细尘管路25和进气管路24上。这样,灰尘与空气一起被从底板上通过吸气单元3吸入到清洁器本体2的连接端口2b中。含有灰尘的空气在经过捕尘单元15时,经历了由于惯性力和过滤器61的过滤而产生的分离。因此灰尘被从空气中除掉。此刻不含有灰尘并且因此很干净的空气一部分,被从通孔11a经由气孔119吸入到电机驱动送风机4中。干净空气的剩余部分被从真空清洁器1中排出,首先通过电机驱动送风机4并且然后通过清洁器本体2的排气端口2c。
从进气管路24到达电机驱动送风机4的空气流将被称为“第一气流”。第一气流经过第一空气气道、第二上游路径和下游路径,其中第一空气气道包括第一上游路径。第一上游路径由进气管路24、分离室31a、吸气气罐33和细尘管路25构成。第二上游路径由进气管路24、分离室31a、吸气气罐33、集尘室17和细尘管路25构成。下游路径由过滤器收容器23、通孔11a、壳体112的进气口115、控制部件113的气孔119和壳体112的出口116构成。应注意,过滤器收容器23被连接到细尘管路25上。
以下解释将灰尘从空气中分离开的捕尘单元15。由吸气单元3吸入到清洁器本体2的连接端口2b中并含有灰尘的空气从进气管路24通过通气端口36向下并倾斜地流入分离室31a中。由于分离室31a是环形通道,该空气构成了沿引导壁32打漩的气流。打漩的空气对包含在空气中的灰尘施加了离心力。结果是,具有较大质量的灰尘颗粒通过它们的惯性移动到引导壁32处,然后沿引导壁32的内表面向灰尘端口37移动。质量较大的灰尘颗粒与空气一起通过灰尘端口37和连接端口53进入到集尘室17的灰尘输送部51中。
已经流入分离室31a中并且含有质量较小的细微颗粒的一部分空气被从孔35a通过吸气气罐33吸入到细尘管路25中。这样,质量较大的灰尘颗粒被从分离室31a中的第一气流中除掉。已经流入集尘室17的灰尘输送部51中并含有质量较大的灰尘颗粒的剩余部分空气,流入构成第二上游路径的灰尘积累部52中。该空气通过网眼部件56流入到细尘管路52中。在细尘管路25中,该空气遇到了已经通过吸气气罐33的空气。吸气气罐33捕获到质量较大和保留在灰尘积累部52中的大灰尘颗粒。另一方面,质量较小的细尘颗粒与空气一起通过第一进气口25b和通孔35a流入到细尘管路25中。
这样,包含在第一气流中并且具有较大质量的大灰尘颗粒在空气流动通过第一和第二上游路径时被从空气中除掉,并且最终聚集在灰尘积累部52上。同时,具有较小质量的小灰尘颗粒与空气一起通过第一进气口25a和通孔35a,并流入到细尘管路25中。
当含有小灰尘颗粒的空气流动通过下游路径时,小灰尘颗粒被过滤出来。即,已经流入到细尘管路25中的空气通过第一出口25a吸入到过滤器收容器23中。该空气通过过滤器61的过滤器元件65。过滤器元件65捕获住已经通过分离部31的细尘颗粒。这样捕获的细尘颗粒粘在了过滤器61的前表面上。
干净的空气,即,不含有灰尘的空气被从壳体托架11的通孔11a中吸入到电机驱动送风机4中,吸入过程中要通过进气口115、气孔119和出口116。
当在真空清洁器1已开始普通清洁之后经过了预定长的时间时,或者当清洁器1完成了普通清洁时,清洁器1开始自动灰尘去除处理。在自动灰尘去除处理中,第二电机71被驱动预定长时间同时盖子34保持第一灰尘清洁孔39关闭,如图11所示。第二电机71的扭矩通过驱动齿轮72和被动齿轮67传递到过滤器61处。过滤器61旋转通过大于360度的角度。由于过滤器61这样旋转,过滤器元件65的各褶部65a按顺序移动经过灰尘去除部件95。换言之,灰尘去除部件95一个接一个地轻击各褶部65a。因此使细尘颗粒大部分从过滤器61的前表面脱离到气密室23a中。
如图6所示,灰尘去除部件95设置在前壁22a的下部处。因此,灰尘去除部件95在气密室23a底部附近的位置处轻击各褶部65a。这就避免灰尘仍保留在位于气密室23a上部的各褶部的那些部分中。因此,从各褶部65a处脱落的灰尘几乎不会再次粘到过滤器元件65上。
已经从过滤器元件65上脱落的灰尘聚集在气密室23a上。这样聚集的灰尘被分离部31收集起来,如以下将描述的那样。
排尘部件101,其设置在气密室23a中,在过滤器61转动时进行转动。当刮擦部件102a的刮擦部件102a到达气密室23a底部时,其从气密室23a底部朝着出尘口104刮掉灰尘,出尘口104设置在气密室23a的上部中。当排尘部件101转动时,刮擦部件102a经过出尘口104。此时,刮擦部件102a推动目前正关闭这出口104的第三开闭器106的凸轮部分106a。当凸轮部分106a被推动时,第三开闭器106从关闭位置转动到打开位置。出口104因此被打开。
结果是,当刮擦部件102a通过出口104时,由刮擦部件102a刮掉的灰尘被从出口104引导到槽105。在槽105中,灰尘朝着第二集尘孔40落下。然后,灰尘被从第二集尘孔40移动回到分离室31a中。当真空清洁器1开始下一次清洁操作时,移动回到分离室31a中的灰尘的摩擦部分通过第二上游路径传送到灰尘积累部52。剩余部分的灰尘通过第一上游路径返回到细尘管路25。
当给真空清洁器供电时,用户可对操作面板8的空气净化按钮8a进行操作。然后,真空清洁器的操作模式就从清洁模式改变成内部清洁模式。在内部清洁模式中,用空气流将灰尘从过滤器61上除掉并清洁气密室23a。即,所谓的空气净化是根据来自控制装置9的指令被执行预置长的时间段。
按如下那样,灰尘被除掉并且气密室23a被清洁。首先,第三电机86将第一闭气门83转动90度,从打开位置转到关闭位置,以关闭了细尘管路25的第一出口25a。同时,固定到枢轴84上的板凸轮87如图16所示那样转动90度。第二开闭器88因此对抗着卷簧89的偏压力从关闭位置转动到打开位置。进气口81因此被打开。
与第三电机86同步运行地,第一电机86a被驱动预置长的时间。第一电机46a转动齿轮46b,齿轮46b反过来又将盖子34转动到图12所示的第二位置处。当盖子34停留在第二位置中时,第一集尘孔39和灰尘端口37保持打开。因此,过滤器收容器23的气密室23a经由返回路径91与分离室31a相通,并且集尘壳体17经由灰尘端口37与分离室31a相通。更进一步的,盖子34的第一周围壁43保持第二集尘孔40关闭,并且盖子34的端壁41使设置在分离室31a的上游端处的通气端口36保持关闭。
与盖子34的转动同时发生,第四电机125被驱动预置长的时间。第四电机125转动驱动齿轮126,其反过来将气流控制装置111的控制部件113转动到图21所示的第二位置。当控制部件113被转动到第二位置时,控制部件113的气孔119被从壳体112的进气口115和出口116移开。代之以,控制部件113的切换通道120的出口120b被连接到壳体112的出口116上,并且壳体112的进气口115被控制部件113的前表面关闭。更进一步的,控制部件113的切换通道120的进气口120a被连接到管路28的第二端28b上。因此,管路28将细尘管路25的第二出口25c连接到控制部件113的切换通道120上。
此后,电机驱动送风机4开始运行,并且第二电机71开始工作以将灰尘从过滤器61上除掉。灰尘的移除可以在电机驱动送风机4被运行之前开始。
当电机驱动送风机4开始运行时,负压作用在进气口81上,进气口81对着气密室23a开口。因此将空气从捕尘单元15以外通过进气口81直接吸入到气密室23a中。此时,第一开闭器83关闭了连接细尘管路25和气密室23a的第一出口25a,并且盖子34关闭了连接分离室31a和进气管路24的通气端口36。这样,负压就从不会作用在清洁器本体2的连接端口2b中。
通过进气口81吸入的空气在气密室23a中朝着返回路径91的入口91a流动。当这样流动时,空气将灰尘从过滤器16的前表面上和将灰尘从前壁22a的内表面上以及将漂浮在气密室23a中的灰尘驱除和排出掉,前壁22a对于气密室23a而言是外露的。利用空气执行的清洁通常被称为空气净化。在经过气密室23a时已经变得含有灰尘的空气被通过入口91a吸入到返回路径91中。然后,空气中的灰尘被设置在分离部31中的辅助过滤器27过滤出去。此时不含有灰尘并因此很干净的空气通过管路28和控制部件113的切换通道120吸入到电机驱动送风机4中。然后,空气经过电机驱动送风机4,并通过清洁器本体2的排尘端口2c从真空清洁器1中排出。
此后,从进气口81流到电机驱动送风机4的气流将被称为“第二气流”。第二气流经过的第二空气通道包括进气路径、中间路径和出气路径。进气口81开口朝向的气密室23a和辅助过滤器27设置在第二空气通道中。辅助过滤器27被设置在关于第二气流的方向的气密室23a的下游。
进气路径又由来自进气口81的气流、气密室23a和返回路径91构成。中间路径的配置与第一空气气道的第一和第二上游路径相同。换言之,第一和第二上游路径作为第二空气气道的中间路径起作用。出气路径包括:管路28、控制部件113的切换通道120和壳体112的出口116。
进气路径引导着通过进气口81吸入的空气通过气密室23a和返回路径91到达分离部31的分离室31a。被这样引导到分离室31a的空气通过第一上游路径和第二上游路径被吸入到细尘管路25中,其中第一上游路径包括吸气气罐33,第二上游路径包括集尘壳体17。此时,细尘管路25的第一出口25a被第二开闭器83关闭。因此,被引导进细尘管路25中的灰尘从不会再次被吸入到气密室23a中。
如上所述,通过过滤器61相对其外露的气密室23a的第二气流能够将被自动移除和漂浮在气密室23a中的灰尘运送到集尘壳体17的灰尘积累部52中。此外,通过气密室23a中的第二气流将灰尘从面向气密室23a的前壁22a内表面上移除,同时还将灰尘从过滤器61前表面上移除,并能够将这样移除的灰尘运送到集尘壳体17的灰尘积累部52中。
在本实施例中,进气口81与过滤器61前表面的中心部分相对。更进一步的,当进气口81被打开时,设置在进气口81处的第二开闭器88向下倾斜向过滤器61,如图16中所示。这样,第二开闭器88将被吸入到气密室23a中的空气引导通过进气口81,向下到正在转动的过滤器61的前表面中心部分。这样,从进气口91吸入的空气被向下作用到过滤器61的前表面中心部分上。
更具体而言,在过滤器61旋转时除尘部件95轻击过滤器元件65的各褶部65a之后,从进气口81吸入的空气立即在由相邻褶部65a限定的凹槽65b中流动。结果是,能够通过利用气流将灰尘从凹槽65b上移除。
此外,从过滤器61上移除且包含灰尘的空气在其中流动的返回路径的入口91a,被设置在关于过滤器61转动的方向上的除尘部件95的下游。换言之,当将空气从进气口81作用到过滤器61的中心部分上时,入口91a位于过滤器元件65的各凹槽65b下端附近。因此,在过滤器61转动时,沿着过滤器元件65的各凹槽65b流动的空气被吸入到入口91a中,而不会散播到气密室23a中。
当自动移除灰尘时,过滤器61继续转动通过大于360度的角度。因此,过滤器61的前表面整体都被空气所清洁。这样,就不会有灰尘保留在过滤器61前表面上或者保留在过滤器盖部22的前壁22a内表面上,如在过滤器61被从捕尘单元15的过滤器盖部22上移开时所看到的那样。
在真空清洁器1已经在内部清洁模式中运行之后,没有灰尘会保留在过滤器61外露于的气密室23a中。因此,气密室23a能够保持成初始状态,或未用状态。这就避免了过滤器61在短时间内被堵塞。
当真空清洁器1在内部清洁模式中运行时,含有灰尘并从气密室23a流入返回路径91中的空气在流动到细尘管路25中之前,通过集尘室17。如果灰尘已经聚集在灰尘积累部52中,则这些灰尘能被用作过滤材料。换言之,聚集在部分52中的灰尘会捕捉从气密室23a返回到集尘壳体17中的灰尘。这样,从气密室23a提供的且含有灰尘的空气被清洁干净并且然后流动到细尘管路25中。
来自分离室31a并到达细尘管路25的第二气流经由第二出口25c吸入到管路28中。由于第二出口25c被辅助过滤器27所覆盖,在第二气流通过辅助过滤器27时辅助过滤器27会将已经通过分离部31的细尘颗粒滤除掉。吸入管路28中的空气通过气流控制装置111的切换通道120,并从出口120b吸入到电机驱动送风机4的进气口4a中。
因此,已经通过第二空气通道的第二气流被吸入到电机驱动送风机4中,而不会通过过滤器61,并用来将灰尘从过滤器61的前表面上和从气密室23a中除掉。经过了预定时间后,真空清洁器1停止在内部清洁模式中运行。
在内部清洁模式中,通知单元131依照来自控制装置9的指令进行操作,以向用户通知清洁器1正在以内部清洁模式进行操作。因此用户能够得知真空清洁器1正在正常运行。
在内部清洁模式中,分离室31a被减压,在内部清洁模式中当自动将灰尘从过滤器61上移除时,每当打开出口104,空气都会从气密室23a经由槽105和第二集尘孔40吸入到分离室31a中。因此,通过利用气流,能将刮擦部件102a的刮擦部件102a已经刮擦掉的灰尘从出口104收集到分离室31a中。
依照来自控制装置3的指令,当内部清洁完成后真空清洁器1的操作模式从内部清洁模式切换到普通清洁模式时,第一开闭器83和第二开闭器88分别被转动到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同时,气流控制装置111的控制部件113转动到第一位置。由此在真空清洁器1中生成第一气流。此时,真空清洁器1开始普通清洁。
在普通清洁模式中,覆盖在细尘管路25的第二出口25c上的辅助过滤器27被直接暴露于走向细尘管路25的第一出口25a的第一气流。因此第一气流能够用来移除辅助过滤器27在内部清洁期间已捕获的灰尘。因此,辅助过滤器27无需被这样品分地进行清洁。这就监视了维护辅助过滤器27的时间。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作出各种改变和修改。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例中,第二气流将灰尘从气密室23a运送到分离室31a中。但是,本发明也不受限于该设计。代之以,可以用专用气道将气密室23a连接到集尘壳体17上,并且因此,含有灰尘的第二气流可以被从气密室23a中直接引导到集尘壳体17中。更进一步的,灰尘可以被从气密室23a中移动回将分离室31a连接到集尘壳体17上的空气气道中。
在第一实施例中,连接分离室31a和进气管路24的通气端口36由盖子34的端壁41来打开或关闭。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这种设计。例如,盖子34可以不具有端壁41,并且通气端口36可以总是打开的。
这种情况下,电机驱动送风机4生成的负压作用在进气管路24中。因此,经由进气管路24吸入的空气通过通气端口36被吸入到分离室31a中,然后在遇到了分离室31a中的第二气流。换言之,相对于分离室31a,进气管路24位于第二气流的上游。因此,为了保持通气端口36总是打开的,气密室23a和进气管路24可由专用气道连接起来,由此将含有灰尘的第二气流从气密室23a引导通过进气管路24和通气端口36而进入分离室31a至。
图23显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在于设置了用于确定过滤器61已经被堵塞到何种程度的部件。在任何其他的结构方面,该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那些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标明,并且将不描述那些部件。
如图23所示,第二实施例具有电流传感器200,其用于检测过滤器61已经被堵塞的程度。传感器200设置在用于驱动电机驱动送风机4的驱动电路中。电流传感器200检测供应给电机驱动送风机4的电流的值。由电流传感器200检测到的电流值被供应给包含在控制装置9中的过滤器控制单元201。
过滤器控制单元201根据电流传感器200检测到的电流值,来确定过滤器61已经被堵塞到的程度。根据这样确定的堵塞程度,过滤器控制单元201控制用于在内部清洁模式中移除灰尘的第二电机71的转动速度。即,在堵塞程度增加时,过滤器控制单元201减少供应给第二电机71的电流,由此更慢地转动过滤器61。相反,在堵塞程度减小时,过滤器控制单元201增加供应给第二电机71的电流,由此更快地转动过滤器61。
过滤器控制单元201还使过滤器61在内部清洁模式中转动预定的次数。供应给第二电机71的电流的极性可以被反向,以便能将过滤器61转动等于预定值或小于预定值那么多次数。
在这样配置的第二实施例中,在真空清洁器1开始以内部清洁模式操作之前,电流传感器200检测供应给电机驱动送风机4的电流的值。过滤器控制单元201根据电流传感器200检测到的电流值来确定过滤器61堵塞的程度。
如果堵塞程度超过了预置参考值,则过滤器控制单元201减少供应给第二电机71的电流使得过滤器61可以更慢地转动。这种情况下,因为过滤器61在内部清洁模式中转动的次数数目,过滤器61转动较慢。结果是,从进气口81吸入的空气在比其它情况更长的时间内一直被施加到过滤器元件65的各凹槽65b上。因此,通过使用来自进气口81的气流,能够更彻底地清洁过滤器元件。因此可以更可靠地将灰尘从过滤器61前表面上除掉。
如果堵塞程度落在阈值参考值以下,则过滤器控制单元201增加供应给第二电机71的电流,使得过滤器61可以转动得更快。这种情况下,当过滤器61在比平时短的时间内转动时,从进气口81吸入的空气能够被施加到过滤器元件65的各凹槽65b上。因此在较短的时间内从过滤器61前表面上除掉灰尘。
在第二实施例中,依照过滤器61已被堵塞的程度来控制过滤器61的转动速度。此外,除尘部件95从不会太剧烈地轻击过滤器元件65的各褶部65a。这就抑制了过滤器元件65的磨损。
过滤器61的堵塞程度可以落入到预定希望的范围内。如果是这种情况,则过滤器控制单元201控制供应给第二电机71的电流,使得过滤器61能够以参考速度转动。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例中,依照过滤器61处的堵塞程度来控制第二电机71的转动速度。对第二电机71的控制并不局限于本发明中的这种方法。例如,在以恒定的速度来转动第二电机71的同时,可以依照堵塞的程度来控制转动第二电机71的次数。
更准确来说,在内部清洁模式中,控制装置9控制第二电机71,使其以恒定的速度转动。如果电流传感器200检测到较大的电流并且过滤器控制单元201因此确定过滤器61的堵塞程度高于预置希望范围的上限时,控制装置9使第二电机71转动更长的时间,或更多次数。相反,如果电流传感器200检测到较小的电流并且过滤器控制单元201因此确定过滤器61的堵塞程度低于预置希望范围的下限时,控制装置9使第二电机71转动更长的时间,或更少的次数。
这样,在第一实施例中,过滤器61处的堵塞凿成的问题就能够象在第二实施例中那样被解决。此外,因为除尘部件95从不会太激烈地轻击过滤器元件65的各褶部65a,所以能够抑制过滤器元件65的磨损。
图24显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
第三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不同在于,设置了用于改变在内部清洁模式中向过滤器61施加空气的速度的部件。在其它任何结构方面,根据该实施例的真空清洁器1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
如图24所示,控制装置9具有风速控制单元300。风速控制单元300依照由电流传感器200检测出的电流值来控制电机驱动送风机4。如上面提到的那样,由电流传感器200检测出的电流值与过滤器61处堵塞的程度相对应。风速控制单元300控制着电机驱动送风机4,使得送风机4可以在过滤器61处的堵塞程度增大时施加更多的空气。这样,空气就以高速通过进气口81施加到过滤器61的前表面上。可以可靠地将灰尘从过滤器元件65的各凹槽65b中除掉。
风速控制单元300控制着电机驱动送风机4,使得过滤器61处的堵塞程度越低,电机驱动送风机4就越慢地施加空气。因此,以较低的速度将空气通过进气口81施加到过滤器61前表面上。这就减少了气流施加到过滤器元件65的各凹槽65b上的影响。
这样,在第三实施例中,在过滤器61处的堵塞带来的问题能够象在第二实施例中那样被解决。此外,因为通过进气口91吸入的空气不会对过滤器61施加过分的压力,所以能够抑制过滤器元件65的变形。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认识到另外的优点和修改。因此,本发明在其更广泛的方面中并不受限于本文中显示和描述的具体细节和各个实施例。因此,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和其等价物定义的一般发明性概念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作出各种修改。
Claims (18)
1.一种真空清洁器,包括:
电机驱动送风机(4),其吸入空气;
捕尘单元(15),其允许由所述电机驱动送风机(4)吸入的空气通过,并且具有分离部(31)和集尘部(17),所述分离部(31)配置成将灰尘从所述空气中分离,所述集尘部(17)配置成收集在所述分离部(31)中从所述空气中被分离出的灰尘;
收容器(23),其布置在所述电机驱动送风机(4)和所述捕尘单元(15)之间;和
过滤器(61),其设置在所述收容器(23)中,并且对已经通过所述捕尘单元(15)的空气进行过滤,
其特征在于,气流控制装置(111)设置在所述过滤器(61)和所述电机驱动送风机(4)之间,并且当所述真空清洁器处于第一操作模式时,气流控制装置(111)能够生成第一气流,所述第一气流通过所述捕尘单元(15)和所述过滤器(61)去往所述电机驱动送风机(4),当所述真空清洁器处于第二操作模式时,气流控制装置(111)能够生成第二气流,所述第二气流在从所述收容器(23)流动过来之后,绕过所述过滤器(61)并通过所述捕尘单元(15)的至少一部分,而去往所述电机驱动送风机(4),所述捕尘单元(15)的所述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二气流流动的方向设置在所述收容器(23)的下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清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清洁器进一步包括:
细尘管路(25),所述空气在通过所述集尘部(17)后被引入所述细尘管路(25)中;
第一开闭器(83),其打开和关闭出口(25a)以将来自所述细尘管路的空气引导到所述收容器(23);
第二开闭器(88),其打开和关闭进气口(81)以将空气直接引入到所述收容器(23)中;和
第三开闭器(43),其打开和关闭返回路径(91)以将来自所述收容器(23)的所述第二气流引导到所述分离部(31),
其中,当所述气流控制装置(111)生成所述第一气流时,所述第一开闭器(83)打开所述出口(25a),所述第二开闭器(88)关闭所述进气口(81),并且所述第三开闭器(43)关闭所述返回路径(91);并且当所述气流控制装置(111)生成所述第二气流时,所述第一开闭器(83)关闭所述出口(25a),所述第二开闭器(88)打开所述进气口(81),并且所述第三开闭器(43)打开所述返回路径(9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清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清洁器进一步包括管路(28)和辅助过滤器(27),所述管路(28)用于在所述第二气流已经通过所述捕尘单元(15)之后将所述第二气流引导到所述气流控制装置(111),所述辅助过滤器(27)用于对从所述捕尘单元(15)通过所述管路(28)去往所述气流控制装置(111)的所述第二气流进行过滤。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真空清洁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气流控制装置(111)生成所述第一气流时,流动通过所述捕尘单元(15)的所述第一气流接触所述辅助过滤器(27)。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真空清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控制装置(111)包括控制部件(113)和驱动单元(114),所述控制部件(113)具有气孔(119)和切换通道(120),所述驱动单元(114)配置成使所述控制部件(113)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并且所述控制部件(113)在停留在所述第一位置中时,在所述第一气流已经通过所述过滤器(61)之后将所述第一气流从所述气孔(119)引导到所述电机驱动送风机(4),并且所述控制部件(113)在停留在所述第二位置中时,将所述切换通道(120)连接到所述管路(28),由此在所述第二气流已经通过所述捕尘单元(15)的至少一部分之后将所述第二气流从所述切换通道(120)引导到所述电机驱动送风机(4)。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清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清洁器进一步包括除尘部件(95),所述除尘部件(95)配置成在所述气流控制装置(111)生成所述第二气流时将灰尘从所述过滤器(61)上除掉。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真空清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捕尘单元(15)包括:
过滤器盖部(22),其具有面对所述过滤器(61)的前壁(22a)并具有出尘口(104);
开闭器(106),其配置成打开和关闭所述出尘口(104);和
排尘部件(101),其设置在所述前壁(22a)和所述开闭器(106)之间,用于将从所述过滤器(61)上被除掉的灰尘引导到所述出尘口(104)。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真空清洁器,其特征在于,当灰尘从所述过滤器(61)上被除掉时,所述排尘部件(101)与所述过滤器(61)一起转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清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清洁器进一步包括用于通知所述气流控制装置(111)已经生成所述第二气流的通知单元(131)。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清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61)呈盘状,并具有沿径向延伸的多个凹槽(65b),并且驱动单元(71)使所述过滤器(61)绕着轴来转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真空清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器(23)具有气密室(23a),其使得过滤器(61)的凹槽(65b)暴露,其中除尘部件(95)被设置到气密室(23a),所述除尘部件(95)被配置成轻击限定所述过滤器(61)的凹槽(65b)的多个褶部(65a)从而将灰尘从所述过滤器(61)上除掉,并且其中所述气密室(23a)通过返回路径(91)被引导到所述分离部(31),返回路径(91)被配置成将所述第二气流从气密室(23a)引导到所述分离部(31),所述返回路径(91)具有朝所述气密室(23a)敞开的入口(91a),并且所述除尘部件(95)与所述入口(91a)相邻设置。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真空清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清洁器进一步包括传感器(200)和控制装置(9),所述传感器(200)基于供应给所述电机驱动送风机(4)的电流来检测所述过滤器(61)处的堵塞程度,所述控制装置(9)控制所述驱动单元(71),并且其特征在于,当生成所述第二气流时,所述控制装置(9)控制所述驱动单元(71)以随着所述堵塞程度的增加而减小所述过滤器(61)的转动速度,并随着所述堵塞程度的减小而增大所述过滤器(61)的转动速度。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真空清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清洁器进一步包括传感器(200)和控制装置(9),所述传感器(200)基于供应给所述电机驱动送风机(4)的电流来检测所述过滤器(61)处的堵塞程度,所述控制装置(9)控制所述驱动单元(71),并且其特征在于,当生成所述第二气流时,所述驱动单元(71)以恒定速度转动所述过滤器(61),并且所述控制装置(9)控制所述驱动单元(71)以随着所述堵塞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所述过滤器(61)被转动的次数,并随着所述堵塞程度的减小而减少所述过滤器(61)被转动的次数。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真空清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清洁器进一步包括传感器(200)和控制装置(9),所述传感器(200)基于供应给所述电机驱动送风机(4)的电流来检测所述过滤器(61)处的堵塞程度,控制装置(9)控制所述电机驱动送风机(4),并且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9)控制所述电机驱动送风机(4)以随着所述堵塞程度的增加而吸入更多的空气,并随着所述堵塞程度的减小而吸入更少的空气。
15.一种驱动真空清洁器的方法,在所述真空清洁器中,灰尘从由电机驱动送风机(4)吸入的空气中被分离出来,并且所述真空清洁器具有捕尘单元(15)、过滤器(61)和收容器(23),所述捕尘单元(15)用于收集从所述空气中被分离出来的灰尘,所述过滤器(61)用于对已经通过所述捕尘单元(15)的空气进行过滤,所述收容器(23)固定所述过滤器(61),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从第一和第二操作模式这二者中选择其中一种,在所述第一操作模式中,已经通过所述捕尘单元(15)的空气在由所述过滤器(61)过滤后被引导到所述电机驱动送风机(4),并且在所述第二操作模式中,被直接施加到所述收容器(23)中的空气绕过所述过滤器(61),通过所述捕尘单元(15)并被引导到所述电机驱动送风机(4)。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操作模式中,根据供应给所述电机驱动送风机(4)的电流来检测所述过滤器(61)处的堵塞程度,并且随着所述堵塞程度的增加而降低所述过滤器(61)的转动速度,并随着所述堵塞程度的减小而增大所述过滤器(61)的转动速度。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操作模式中,使所述过滤器(61)以恒定速度转动,根据供应给所述电机驱动送风机(4)的电流来检测所述过滤器(61)处的堵塞程度,随着所述堵塞程度的增加而增大所述过滤器(61)被转动的次数,并随着所述堵塞程度的减小而减少所述过滤器(61)被转动的次数。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操作模式中,根据供应给所述电机驱动送风机(4)的电流来检测所述过滤器(61)处的堵塞程度,并且所述电机驱动送风机(4)被控制成随着所述堵塞程度的增加而吸入更多的空气,并随着所述堵塞程度的减小而吸入更少的空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6164946 | 2006-06-14 | ||
JP2006164947A JP4212609B2 (ja) | 2006-06-14 | 2006-06-14 | 電気掃除機 |
JP2006-164947 | 2006-06-14 | ||
JP2006-164946 | 2006-06-14 | ||
JP2006164947 | 2006-06-14 | ||
JP2006164946A JP4212608B2 (ja) | 2006-06-14 | 2006-06-14 | 電気掃除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88449A CN101088449A (zh) | 2007-12-19 |
CN101088449B true CN101088449B (zh) | 2010-11-03 |
Family
ID=389304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10109257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88449B (zh) | 2006-06-14 | 2007-05-25 | 具有能够收集灰尘的过滤器的真空清洁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212608B2 (zh) |
CN (1) | CN10108844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075918A3 (en) | 2007-12-21 | 2012-09-12 | Sony Corporation |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recep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program |
AU2009355000B2 (en) | 2009-11-04 | 2013-09-12 | Lg Electronics Inc. | Visualization device for dust collection of vacuum cleaner |
KR101476209B1 (ko) * | 2013-01-08 | 2014-12-2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침구 청소기 |
US9788698B2 (en) | 2014-12-10 | 2017-10-17 | Irobot Corporation | Debris evacuation for cleaning robots |
KR102515954B1 (ko) | 2016-01-05 | 2023-03-3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세탁물처리장치 및 그의 청소노즐제어방법 |
CN108013838B (zh) * | 2017-10-31 | 2020-12-11 | 北京视觉世界科技有限公司 | 清洁设备的监测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
US10842334B2 (en) * | 2018-05-04 | 2020-11-24 | Irobot Corporation | Filtering devices for evacuation stations |
CN110432827A (zh) * | 2018-05-04 | 2019-11-12 | 添可电器有限公司 | 过滤器清理装置及其过滤器清理系统 |
CN108820405B (zh) * | 2018-07-04 | 2024-01-30 | 河南省飞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滚筒式包装袋去除机及应用方法 |
EP3753464A1 (de) * | 2019-06-18 | 2020-12-23 |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 Anordnung einer abreinigungseinheit in einer staubsaugvorrichtung und staubsaugvorrichtung mit einer solchen anordnung |
EP3772313A1 (de) * | 2019-08-05 | 2021-02-10 |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 Vorrichtung zur kompensation von druckstössen |
CN112386168A (zh) * | 2019-08-16 | 2021-02-23 | 江苏美的清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吸尘器自清洁方法、吸尘器、电子设备及介质 |
DE102019219312A1 (de) * | 2019-12-11 | 2021-06-17 | Robert Bosch Gmbh | Saugvorrichtung, insbesondere Staubsauger |
CN112587028B (zh) * | 2020-12-28 | 2024-09-03 | 追创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一种吸尘器主机及吸尘器 |
US20240260804A1 (en) * | 2021-05-24 | 2024-08-08 | Liang Cai | Change-over valve and vacuum cleaner |
CN115005725B (zh) * | 2022-06-08 | 2023-09-26 | 深圳市无限动力发展有限公司 | 集尘基站 |
CN116236086B (zh) * | 2023-05-11 | 2023-10-03 | 深圳市锐舞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 吸尘器 |
CN116495523B (zh) * | 2023-06-28 | 2023-09-05 | 江苏绿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具有除尘设备的垃圾传送带及除尘方法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40719A (zh) * | 2002-02-28 | 2003-09-10 | 三星光州电子株式会社 | 真空吸尘器的旋风灰尘收集器 |
CN1537503A (zh) * | 2003-04-14 | 2004-10-20 | ������������ʽ���� | 用于真空吸尘器的旋风式集尘装置的过滤器组件 |
CN1748631A (zh) * | 2005-09-19 | 2006-03-22 | 卞庄 | 吸尘器上的灰尘分离装置 |
-
2006
- 2006-06-14 JP JP2006164946A patent/JP421260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
- 2007-05-25 CN CN2007101092570A patent/CN101088449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40719A (zh) * | 2002-02-28 | 2003-09-10 | 三星光州电子株式会社 | 真空吸尘器的旋风灰尘收集器 |
CN1537503A (zh) * | 2003-04-14 | 2004-10-20 | ������������ʽ���� | 用于真空吸尘器的旋风式集尘装置的过滤器组件 |
CN1748631A (zh) * | 2005-09-19 | 2006-03-22 | 卞庄 | 吸尘器上的灰尘分离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JP昭55-84135A 1980.06.25 |
JP昭58-171662A 1983.11.16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4212608B2 (ja) | 2009-01-21 |
CN101088449A (zh) | 2007-12-19 |
JP2007330457A (ja) | 2007-12-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088449B (zh) | 具有能够收集灰尘的过滤器的真空清洁器 | |
CN100544659C (zh) | 具有利用惯性力分离灰尘的分离器的真空吸尘器 | |
CA2500156C (en) | Vacuum cleaner | |
KR100882548B1 (ko) | 전기 청소기 및 그 구동 방법 | |
CN103767629A (zh) | 真空吸尘器 | |
WO2007114141A1 (ja) | 電気掃除機 | |
CN108024676B (zh) | 分离装置 | |
JP4550922B2 (ja) | 電気掃除機及び電気掃除機のフィルター清掃方法 | |
CN210124714U (zh) | 清洁设备和清洁设备总成 | |
JP5210758B2 (ja) | 電気掃除機 | |
JP4277728B2 (ja) | フィルタユニット及びそのフィルタユニット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 |
CN101077285B (zh) | 电动吸尘器 | |
JP5258438B2 (ja) | 電気掃除機 | |
JP4212609B2 (ja) | 電気掃除機 | |
JP2005218561A (ja) | 電気掃除機 | |
KR100857491B1 (ko) | 집진 용기 및 전기 청소기 | |
JP3762365B2 (ja) | 電気掃除機 | |
CN1889879A (zh) | 用于真空吸尘器的过滤器清洁系统 | |
JP4008936B2 (ja) | 電気掃除機 | |
JP2011055974A (ja) | 電気掃除機 | |
JP2004180760A (ja) | 電気掃除機 | |
JP4769049B2 (ja) | 電気掃除機 | |
JP2007029383A (ja) | 電気掃除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103 Termination date: 20140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