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58635B -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58635B
CN101058635B CN200710023110A CN200710023110A CN101058635B CN 101058635 B CN101058635 B CN 101058635B CN 200710023110 A CN200710023110 A CN 200710023110A CN 200710023110 A CN200710023110 A CN 200710023110A CN 101058635 B CN101058635 B CN 1010586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id
anhydride
maleic anhydride
dibasic alcohol
glyc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0231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58635A (zh
Inventor
敖文亮
朱文元
刘臣柱
杨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Tianma Group Co., Ltd. (former building material 253 factory)
Original Assignee
TIANMO GROUP CO Ltd CHANGZHO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MO GROUP CO Ltd CHANGZHOU filed Critical TIANMO GROUP CO Ltd CHANGZHOU
Priority to CN2007100231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058635B/zh
Publication of CN1010586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586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586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586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olyesters Or Polycarbonat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具有以下步骤:①准备二元酸和二元醇,并使二元酸与二元醇的摩尔比为1∶(1~1.2);所述二元酸为饱和二元酸和不饱和二元酸;饱和二元酸与不饱和二元酸之间的摩尔比为1∶(0.5~2.0);②将步骤①中准备好的二元酸和二元醇加入反应器进行熔融缩聚反应,得到二元酸与二元醇的缩聚物;控制反应条件为170℃~215℃,当反应器中液态的混合物料的粘度为0.45Pa·s~1.1Pa·s、酸值为13~30时,停止反应;③在步骤②反应后得到的液态的混合物料中加入苯乙烯,搅拌均匀后即可作为不饱和聚酯树脂成品。本发明方法可以控制不饱和聚酯树脂中不饱和聚酯的分子量及其分布指数。

Description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不饱和聚酯树脂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作制造胶衣树脂的基体树脂。胶衣树脂主要用于树脂制品的表面,呈连续性的覆盖薄层。胶衣树脂的作用是给被其覆盖的树脂层或者复合材料提供一个保护层,提高制品的耐候、耐腐蚀、耐磨等性能,并给制品以光亮美丽的外观。
由于胶衣树脂应起保护制品性能、延长使用寿命的重要作用,故胶衣树脂必须具有良好的耐水、耐化学、耐腐蚀、耐磨、耐冲击等性能,其力学性能要高,还要有韧性和回弹性。这些对胶衣树脂的物化性能要求,首先与作为其基体树脂的不饱和聚酯树脂中的不饱和聚酯的结构和分子量有关,另外也与作为其基体树脂的不饱和聚酯树脂中的不饱和聚酯的分子量分布指数有着密切关系。
用作制造胶衣树脂的不饱和树脂一般可以分为邻苯型、间苯型、新戊二醇-邻苯、或新戊二醇-间苯型等类型。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方法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使二元酸与二元醇缩聚成为一种可熔、可溶的不饱和聚酯;第二步,将此不饱和聚酯溶于一种不饱和单体中即可作为不饱和聚酯树脂成品。
在上述方法的第一步中,现有技术一般采用的方法是:适时检测反应器中混合物料的粘度或酸值而得到粘度-时间曲线或酸值-时间曲线,再将所测得的粘度-时间曲线或酸值-时间曲线与标准粘度-时间曲线或酸值-时间曲线相对照,从而来判断反应终点。但是由于不饱和聚酯的品种繁多,其原料及配比往往也大不相同,所以该种判断反应终点的方法仅能较好地调整所制备的不饱和聚酯的分子量,并不能较好地调整所制备的不饱和聚酯的分子量分布指数,因此也导致了不能很好地控制所制备的不饱和聚酯树脂的物化性能,从而也影响了使用该不饱和聚酯树脂制成的胶衣树脂的物化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控制不饱和聚酯树脂中不饱和聚酯的分子量及其分布指数的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方法。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方法,具有以下步骤:①准备二元酸和二元醇,并使二元酸与二元醇的摩尔比为1∶(1~1.2);所述二元酸为饱和二元酸和不饱和二元酸;饱和二元酸与不饱和二元酸之间的摩尔比为1∶(0.5~2.0);②将步骤①中准备好的二元酸和二元醇加入反应器进行熔融缩聚反应,得到二元酸与二元醇的缩聚物;控制反应条件为170℃~215℃,当反应器中液态的混合物料的粘度为0.45Pa·s~1.1Pa·s、酸值为13~30时,停止反应;③在步骤②反应后得到的液态的混合物料中加入苯乙烯,搅拌均匀后即可作为不饱和聚酯树脂成品。
上述步骤①中的二元酸中的饱和二元酸是邻苯二甲酸酐、或者是间苯二甲酸、或者是邻苯二甲酸酐和四溴邻苯二甲酸酐、或者是间苯二甲酸和六氯桥亚甲基四氢邻苯二甲酸酐、或者是间苯二甲酸和己二酸。
上述步骤①中的二元酸中的不饱和二元酸是顺丁烯二酸酐、或者是反丁烯二酸。
上述步骤①中的二元醇是乙二醇、或者是丙二醇、或者是丙二醇和二溴新戊二醇、或者是一缩二乙二醇、或者是丙二醇和一缩二乙二醇、或者是一缩二乙二醇和新戊二醇。
上述二元酸为邻苯二甲酸酐和顺丁烯二酸酐,而二元醇为丙二醇;或者是二元酸为邻苯二甲酸酐和顺丁烯二酸酐,而二元醇为一缩二乙二醇;或者是二元酸为邻苯二甲酸酐和顺丁烯二酸酐,而二元醇为一缩二乙二醇和新戊二醇;或者是二元酸为邻苯二甲酸酐、四溴邻苯二甲酸酐和顺丁烯二酸酐,而二元醇为丙二醇;或者是二元酸为邻苯二甲酸酐和顺丁烯二酸酐,而二元醇为丙二醇和二溴新戊二醇;或者是二元酸为间苯二甲酸和顺丁烯二酸酐,而二元醇为丙二醇;或者是二元酸为间苯二甲酸和顺丁烯二酸酐,而二元醇为一缩二乙二醇;或者是二元酸为间苯二甲酸和顺丁烯二酸酐,而二元醇为一缩二乙二醇和新戊二醇;或者是二元酸为间苯二甲酸、六氯桥亚甲基四氢邻苯二甲酸酐和顺丁烯二酸酐,而二元醇为乙二醇;或者是二元酸为间苯二甲酸、六氯桥亚甲基四氢邻苯二甲酸酐和顺丁烯二酸酐,而二元醇为一缩二乙二醇;或者是二元酸为间苯二甲酸和反丁烯二酸,而二元醇为丙二醇和一缩二乙二醇;或者是二元酸为间苯二甲酸、己二酸和顺丁烯二酸酐,而二元醇为一缩二乙二醇。
当所述的二元酸为邻苯二甲酸酐和顺丁烯二酸酐,而二元醇为丙二醇时,所述邻苯二甲酸酐、顺丁烯二酸酐和丙二醇相互间的摩尔比为1∶(0.5~2.0)∶(1.58~3.45)。
当所述的二元酸为邻苯二甲酸酐和顺丁烯二酸酐,而二元醇是一缩二乙二醇时,所述邻苯二甲酸酐、顺丁烯二酸酐和一缩二乙二醇相互间的摩尔比为1∶(0.5~2.0)∶(1.58~3.45)。
当所述的二元酸为邻苯二甲酸酐和顺丁烯二酸酐,而二元醇为一缩二乙二醇和新戊二醇时,所述邻苯二甲酸酐、顺丁烯二酸酐、一缩二乙二醇和新戊二醇相互间的摩尔比为1∶(0.5~2.0)∶(0.33~0.66)∶(1.32~2.64)。
当所述的二元酸为邻苯二甲酸酐、四溴邻苯二甲酸酐和顺丁烯二酸酐,而二元醇为丙二醇时,所述邻苯二甲酸酐、四溴邻苯二甲酸酐、顺丁烯二酸酐和丙二醇相互间的摩尔比为0.5∶(0.45~0.55)∶(0.5~2)∶(1.6~3.3);优选为0.5∶0.5∶(0.5~2)∶(1.6~3.3)。
当所述的二元酸为邻苯二甲酸酐和顺丁烯二酸酐,而二元醇为丙二醇和二溴新戊二醇时,所述邻苯二甲酸酐、顺丁烯二酸酐、丙二醇和二溴新戊二醇相互间的摩尔比为1∶(0.5~2.0)∶(0.8~1.75)∶(0.8~1.75)。
当所述的二元酸为间苯二甲酸和顺丁烯二酸酐,而二元醇为丙二醇时,所述间苯二甲酸、顺丁烯二酸酐和丙二醇相互间的摩尔比为1∶(0.5~2.0)∶(1.50~3.45)。
当所述的二元酸为间苯二甲酸和顺丁烯二酸酐,而二元醇为一缩二乙二醇时,所述间苯二甲酸、顺丁烯二酸酐和一缩二乙二醇相互间的摩尔比为1∶(0.5~2.0)∶(1.50~3.45)。
当所述的二元酸为间苯二甲酸和顺丁烯二酸酐,而二元醇为一缩二乙二醇和新戊二醇时,所述间苯二甲酸、顺丁烯二酸酐、一缩二乙二醇和新戊二醇相互间的摩尔比为1∶(0.5~2.0)∶(0.3~0.66)∶(1.20~2.64)。
当所述的二元酸为间苯二甲酸、六氯桥亚甲基四氢邻苯二甲酸酐和顺丁烯二酸酐,而二元醇为乙二醇时,所述间苯二甲酸、六氯桥亚甲基四氢邻苯二甲酸酐、顺丁烯二酸酐和乙二醇相互间的摩尔比为1∶(1~2)∶(2~3)∶(4.3~6.7)。
当所述的二元酸为间苯二甲酸、六氯桥亚甲基四氢邻苯二甲酸酐和顺丁烯二酸酐,而二元醇为一缩二乙二醇时,所述间苯二甲酸、六氯桥亚甲基四氢邻苯二甲酸酐、顺丁烯二酸酐和一缩二乙二醇相互间的摩尔比为1∶(1~2)∶(2~3)∶(4.3~6.8)。
当所述二元酸为间苯二甲酸和反丁烯二酸,而二元醇为丙二醇和一缩二乙二醇时,所述间苯二甲酸、反丁烯二酸、丙二醇和一缩二乙二醇相互间的摩尔比为1∶(0.95~1.05)∶(1.1~1.3)∶(0.95~1.05);优选为1∶1∶(1.1~1.3)∶1。
当所述二元酸为间苯二甲酸、己二酸和顺丁烯二酸酐,而二元醇为一缩二乙二醇时,所述间苯二甲酸、己二酸、顺丁烯二酸酐和一缩二乙二醇相互间的摩尔比为1∶(0.45~0.55)∶(0.7~0.8)∶(2.2~2.4);优选为1∶0.5∶0.75∶(2.25~2.4)。
当所述二元酸中的饱和二元酸包含邻苯二甲酸酐时,将准备好的二元酸和二元醇一次性全部加入反应器中,控制反应条件为180℃~200℃,当反应器中液态的混合物料的粘度为0.5Pa·s~1.1Pa·s、酸值为15~30时,停止反应;当所述二元酸中的饱和二元酸包含间苯二甲酸时,将准备好的二元酸中的饱和二元酸和二元醇加入反应器中,控制反应条件为180℃~200℃,反应一段时间后,再把准备好的二元酸中的不饱和二元酸加入到反应器中,当反应器中液态的混合物料的粘度为0.45Pa·s~0.95Pa·s、酸值为13~23时,停止反应。
本发明具有积极的效果:本发明通过选用合适的原料及其配比来制备不饱和聚酯树脂,还通过同时采用酸值和粘度参数来控制反应终点,从而可以能够有效控制所制备的不饱和聚酯树脂成品中不饱和聚酯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指数,具体来说,本发明可将采用本方法制备的不饱和聚酯树脂中的不饱和聚酯的分子量控制在2000~2500,其分子量分布指数为2.0~2.5,从而可使采用本发明制备的不饱和聚酯树脂作为基体树脂的胶衣树脂具有较好的物化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实施例中所用到的简称的含义是:PA为邻苯二甲酸酐,IPA为间苯二甲酸,TBPA为四溴邻苯二甲酸酐,CAS为六氯桥亚甲基四氢邻苯二甲酸酐,AA为己二酸,MA为顺丁烯二酸酐,FA为反丁烯二酸,EG为乙二醇,二溴新戊二醇DBNPG,PG为丙二醇,DEG为一缩二乙二醇,NPG为新戊二醇。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为邻苯型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①准备邻苯二甲酸酐、顺丁烯二酸酐和丙二醇,并使邻苯二甲酸酐、顺丁烯二酸酐和丙二醇的摩尔比为1∶0.5∶1.58;
②将准备好的邻苯二甲酸酐、顺丁烯二酸酐和丙二醇加入反应釜进行熔融缩聚反应,控制反应条件为185℃~195℃,12个小时后,当反应器中液态的混合物料的粘度为0.8Pa·s、酸值为25时,停止反应;
③在反应后得到的液态的混合物料中加入苯乙烯,且混合物料和所加入苯乙烯的重量比为65∶35;将其搅拌均匀后即可作为不饱和聚酯树脂成品。
本实施例所制备的不饱和聚酯树脂成品的分子量为2200,分子量分布指数为2.2。
本实施例相关数据见表1。
(实施例2至实施例7)
其余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用原料的配比以及反应控制条件有所不同,各实施例的相关数据见表1。
(实施例8至实施例73)
实施例8至实施例73为其他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方法,各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各实施例所用原料及其配比以及反应控制条件有所不同,各实施例的相关数据见表2至表12。
表1
Figure G200710023110XD00051
表2
Figure G200710023110XD00052
表3
Figure G200710023110XD00061
表4
Figure G200710023110XD00062
表5
Figure G200710023110XD00071
表6
Figure G200710023110XD00072
表7
Figure G200710023110XD00081
表8
Figure G200710023110XD00082
表9
Figure G200710023110XD00091
表10
表11
Figure G200710023110XD00101
表12
Figure G200710023110XD00102

Claims (3)

1.一种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①准备二元酸和二元醇,并使二元酸与二元醇的摩尔比为1∶(1~1.2);所述二元酸为饱和二元酸和不饱和二元酸;饱和二元酸与不饱和二元酸之间的摩尔比为1∶(0.5~2.0);
②将步骤①中准备好的二元酸和二元醇加入反应器进行熔融缩聚反应,得到二元酸与二元醇的缩聚物;控制反应条件为170℃~215℃,当反应器中液态的混合物料的粘度为0.45Pa·s~1.1Pa·s、酸值为13~30时,停止反应;
③在步骤②反应后得到的液态的混合物料中加入苯乙烯,搅拌均匀后即可作为不饱和聚酯树脂成品;
所述的二元酸为邻苯二甲酸酐和顺丁烯二酸酐,而二元醇为丙二醇,所述邻苯二甲酸酐、顺丁烯二酸酐和丙二醇相互间的摩尔比为1∶(0.5~2.0)∶(1.58~3.45);
或者所述的二元酸为邻苯二甲酸酐和顺丁烯二酸酐,而二元醇是一缩二乙二醇,所述邻苯二甲酸酐、顺丁烯二酸酐和一缩二乙二醇相互间的摩尔比为1∶(0.5~2.0)∶(1.58~3.45);
或者所述的二元酸为邻苯二甲酸酐和顺丁烯二酸酐,而二元醇为一缩二乙二醇和新戊二醇,所述邻苯二甲酸酐、顺丁烯二酸酐、一缩二乙二醇和新戊二醇相互间的摩尔比为1∶(0.5~2.0)∶(0.33~0.66)∶(1.32~2.64);
或者所述的二元酸为邻苯二甲酸酐、四溴邻苯二甲酸酐和顺丁烯二酸酐,而二元醇为丙二醇,所述邻苯二甲酸酐、四溴邻苯二甲酸酐、顺丁烯二酸酐和丙二醇相互间的摩尔比为0.5∶(0.45~0.55)∶(0.5~2)∶(1.6~3.3);
或者所述的二元酸为邻苯二甲酸酐和顺丁烯二酸酐,而二元醇为丙二醇和二溴新戊二醇,所述邻苯二甲酸酐、顺丁烯二酸酐、丙二醇和二溴新戊二醇相互间的摩尔比为1∶(0.5~2.0)∶(0.8~1.75)∶(0.8~1.75);
或者所述的二元酸为间苯二甲酸和顺丁烯二酸酐,而二元醇为丙二醇,所述间苯二甲酸、顺丁烯二酸酐和丙二醇相互间的摩尔比为1∶(0.5~2.0)∶(1.50~3.45);
或者所述的二元酸为间苯二甲酸和顺丁烯二酸酐,而二元醇为一缩二乙二醇,所述间苯二甲酸、顺丁烯二酸酐和一缩二乙二醇相互间的摩尔比为1∶(0.5~2.0)∶(1.50~3.45);
或者所述的二元酸为间苯二甲酸和顺丁烯二酸酐,而二元醇为一缩二乙二醇和新戊二醇,所述间苯二甲酸、顺丁烯二酸酐、一缩二乙二醇和新戊二醇相互间的摩尔比为1∶(0.5~2.0)∶(0.3~0.66)∶(1.20~2.64);
或者所述的二元酸为间苯二甲酸、六氯桥亚甲基四氢邻苯二甲酸酐和顺丁烯二酸酐,而二元醇为乙二醇,所述间苯二甲酸、六氯桥亚甲基四氢邻苯二甲酸酐、顺丁烯二酸酐和乙二醇相互间的摩尔比为1∶(1~2)∶(2~3)∶(4.3~6.7);
或者所述的二元酸为间苯二甲酸、六氯桥亚甲基四氢邻苯二甲酸酐和顺丁烯二酸酐,而二元醇为一缩二乙二醇,所述间苯二甲酸、六氯桥亚甲基四氢邻苯二甲酸酐、顺丁烯二酸酐和一缩二乙二醇相互间的摩尔比为1∶(1~2)∶(2~3)∶(4.3~6.8);
或者所述二元酸为间苯二甲酸和反丁烯二酸,而二元醇为丙二醇和一缩二乙二醇,所述间苯二甲酸、反丁烯二酸、丙二醇和一缩二乙二醇相互间的摩尔比为1∶(0.95~1.05)∶(1.1~1.3)∶(0.95~1.05);
或者所述二元酸为间苯二甲酸、己二酸和顺丁烯二酸酐,而二元醇为一缩二乙二醇,所述间苯二甲酸、己二酸、顺丁烯二酸酐和一缩二乙二醇相互间的摩尔比为1∶(0.45~0.55)∶(0.7~0.8)∶(2.2~2.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的二元酸为邻苯二甲酸酐、四溴邻苯二甲酸酐和顺丁烯二酸酐,而二元醇为丙二醇时,所述邻苯二甲酸酐、四溴邻苯二甲酸酐、顺丁烯二酸酐和丙二醇相互间的摩尔比为0.5∶0.5∶(0.5~2)∶(1.6~3.3);
当所述的二元酸为间苯二甲酸和反丁烯二酸,而二元醇为丙二醇和一缩二乙二醇时,所述间苯二甲酸、反丁烯二酸、丙二醇和一缩二乙二醇相互间的摩尔比为1∶1∶(1.1~1.3)∶1;
当所述的二元酸为间苯二甲酸、己二酸和顺丁烯二酸酐,而二元醇为一缩二乙二醇时,所述间苯二甲酸、己二酸、顺丁烯二酸酐和一缩二乙二醇相互间的摩尔比为1∶0.5∶0.75∶(2.25~2.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二元酸中的饱和二元酸包含邻苯二甲酸酐时,将准备好的二元酸和二元醇一次性全部加入反应器中,控制反应条件为180℃~200℃,当反应器中液态的混合物料的粘度为0.5Pa·s~1.1Pa·s、酸值为15~30时,停止反应。
CN200710023110A 2007-06-01 2007-06-01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方法 Active CN1010586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023110A CN101058635B (zh) 2007-06-01 2007-06-01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023110A CN101058635B (zh) 2007-06-01 2007-06-01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58635A CN101058635A (zh) 2007-10-24
CN101058635B true CN101058635B (zh) 2010-05-19

Family

ID=388649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023110A Active CN101058635B (zh) 2007-06-01 2007-06-01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05863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46522B2 (ja) * 2008-08-21 2013-11-20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防食塗料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防食塗膜構造体
CN101613443B (zh) * 2009-07-30 2012-04-18 华东理工大学华昌聚合物有限公司 一种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方法
CN102311523B (zh) * 2010-07-02 2012-11-14 常州市华润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用于真空导入工艺的不饱和聚酯树脂及其树脂组合物
CN102060985B (zh) * 2010-12-17 2013-04-17 常州华科树脂有限公司 片状或团状模塑料用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方法
CN103172844A (zh) * 2011-12-21 2013-06-26 常州市华润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低粘度不饱和聚酯及其应用
CN102627740A (zh) * 2012-03-21 2012-08-08 常州华科树脂有限公司 低苯乙烯挥发不饱和聚酯胶衣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435787A (zh) * 2013-06-27 2013-12-11 南京市荣达树脂有限公司 一种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方法
CN103524686B (zh) * 2013-09-30 2016-08-31 常州天马瑞盛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专用于制造玻璃钢冷藏车整体车箱板的不饱和聚酯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24685B (zh) * 2013-09-30 2016-08-31 常州天马瑞盛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专用于制造矿业用锚杆的不饱和聚酯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693369A (zh) * 2013-12-06 2015-06-10 北京林业大学 一种木材改性用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方法
CN104693432A (zh) * 2013-12-06 2015-06-10 北京林业大学 一种木材改性用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方法
CN104788624B (zh) * 2015-04-11 2017-10-03 江苏富菱化工有限公司 阻燃型透光板材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542133A (zh) * 2016-01-28 2016-05-04 常州天马集团有限公司(原建材二五三厂) 专用于制造金属打磨抛光颗粒的不饱和聚酯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13416281A (zh) * 2021-07-05 2021-09-21 常州天马集团有限公司(原建材二五三厂) 一种片状模塑料用不饱和聚酯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14736390B (zh) * 2022-05-26 2023-04-11 泉州永悦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嵌段聚合环氧改性不饱和树脂的合成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12476A (zh) * 2005-08-08 2005-12-28 常州天马集团有限公司 胶衣树脂及其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12476A (zh) * 2005-08-08 2005-12-28 常州天马集团有限公司 胶衣树脂及其制造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6-117841A 2006.05.11
JP特开2006-57069A 2006.03.02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58635A (zh) 2007-10-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58635B (zh)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方法
CN106279659B (zh) 一种以多元醇为核的星形羟基聚酯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990543B (zh) 液晶聚酯组合物
CN106928809B (zh) 一种环氧树脂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1845288B (zh) 制卡带胶膜用水性聚氨酯粘合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0869405B (zh) 聚酯多元醇的半结晶混合物及其用途
CN102159636A (zh) 含有基于异氰酸酯的增韧剂的基于苯并噁嗪的组合物
JP2017500382A (ja) カルダノール変性エポキシポリオール
CN101633729A (zh) 工业级双环戊二烯制备浅色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方法
CN102906148A (zh) 可固化组合物
CN102391470B (zh) 一种离子液体封端的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制备方法
EP3091052A1 (en) Biodegradable polyester resin compound for foaming and foam obtained therefrom
CN102153721A (zh) 改性聚氨酯弹性固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407571B (zh) 一种固化剂甲苯二异氰酸酯及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混合预聚物固化剂的制备方法
CN106566457B (zh) 透明聚酯型聚氨酯热熔胶组合物
CN109988537A (zh) 一种淀粉改性聚氨酯胶黏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3789147B (zh) 双组份氯丁聚氨酯复合橡胶粘合剂及其制备方法
KR102650640B1 (ko) 폴리카르보디이미드 화합물 및 열경화성 수지 조성물
CN103397563B (zh) 一种涂布防粘纸用离型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该离型剂制备得到的离型纸
CN112920393A (zh) 一种不饱和聚酯改性天冬树脂的合成方法和应用
JP6052868B2 (ja) エポキシ樹脂の硬化剤、製法、およびその用途
CN103201310B (zh) 液晶性聚酯树脂的制造方法、和液晶性聚酯树脂的制造装置
JP6073513B1 (ja) ポリウレタン樹脂組成物
CN108503814A (zh) 一种环氧化聚酯树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1768245A (zh) 萘酚树脂、环氧树脂、环氧树脂组合物及其固化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CHANGZHOU TIANMA GROUP CO., LTD. (BUILDING TWO FIV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TIANMO GROUP CO., LTD., CHANGZHOU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13127 No. 309 Huang Hai Road, Xinbei District, Jiangsu, Changzhou

Patentee after: Changzhou Tianma Group Co., Ltd. (former building material 253 factory)

Address before: 213002 Jiangsu city of Changzhou province Chang Cheng Road, No. 1

Patentee before: Tianmo Group Co., Ltd., Chang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