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57427B - 数据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数据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57427B
CN101057427B CN2005800391112A CN200580039111A CN101057427B CN 101057427 B CN101057427 B CN 101057427B CN 2005800391112 A CN2005800391112 A CN 2005800391112A CN 200580039111 A CN200580039111 A CN 200580039111A CN 101057427 B CN101057427 B CN 1010574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communication
electrode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user
huma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58003911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57427A (zh
Inventor
加纳英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574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574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574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5742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3/00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4B3/00 - H04B11/00
    • H04B13/005Transmission system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sists of the human bod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26Devices for calling a subscriber
    • H04M1/27Devices whereby a plurality of signals may be stored simultaneously
    • H04M1/274Devices whereby a plurality of signals may be stored simultaneously with provision for storing more than one subscriber number at a time, e.g. using toothed disc
    • H04M1/2745Devices whereby a plurality of signals may be stored simultaneously with provision for storing more than one subscriber number at a time, e.g. using toothed disc using static electronic memories, e.g. chips
    • H04M1/2753Devices whereby a plurality of signals may be stored simultaneously with provision for storing more than one subscriber number at a time, e.g. using toothed disc using static electronic memories, e.g. chips providing data content
    • H04M1/2757Devices whereby a plurality of signals may be stored simultaneously with provision for storing more than one subscriber number at a time, e.g. using toothed disc using static electronic memories, e.g. chips providing data content by data transmission, e.g. downloa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0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当使用者使用它们各自的数据通信装置并互相通信时,他们确保他们的电极于各自的人体接触或接近,而不会引起他们的注意,由此执行稳定的人体通信。发送/接收电极(103)和参考电极(104)设置在在凹部(102)上,该凹部(102)形成的位置是:当数据通信装置(10)被使用者的一只手抓持时,使用者的手指能自然地与凹部(102)接触,且进而发送/接收电极(103)和参考电极(104)从壳体(101)表面侧壁略凹下。发送/接收电极(103)和参考电极(104)经由引线(106)互相电连接并连接至容置于壳体(101)中的数据通信部件(105),且具有发送和接收数据的功能。使用者抓持数据通信装置(10)并使他们的身体互相接触,以形成闭合电路,由此使他们各自的数据通信部件(105)经由人体发送/或接受数据。

Description

数据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装置,其能经由与通信方接触的人体向通信方发送数据或从通讯方接收数据。
背景技术
近来,已经提出了人体通信这一技术,其中使用人体作为一种界面在使用者持有的数据通信装置与数据通信装置之间执行数据通信,该数据通信装置与使用者数据通信装置通信。在这种采用人体通信的通信装置中,作为导体的人体被用作天线。数据通信装置通常包括多个暴露于外界的电极,以于人体的一部分接触,以及包括用于数据发送和接收的数据通信单元。
在基于人体通信的数据通信装置中,需要实现电极与人体的足够可靠的接触。为此,已经提出了一种结构,其中电极形成在手表的后表面,或形成在耳环的内表面,以使得在数据通信装置被使用者所持有或佩戴的情况下,电极自然而然地以可靠的方式与人体接触。
例如披露一种数据通信装置,其中数据通信单元并入手表式的封装结构中,且电极配置在手表表带部分的宽度方向上,以便互相对置,由此让使用者不需要过多注意电极的配置形式就能充分利用数据通信装置(见专利文献1作为参考)
此外,披露一种数据通信装置,其中电极表面形成在表带的整个内表面,且在电极表面的纵向方向上形成多个突起,由此使它易于将电极表面与人体接触并由此改善二者之间的接触压力(见专利文献2作为参考)。
然而,在人体通信应用于诸如便携式电话或PDA这样的手持信息终端的情况下,如果使用者不能在抓持手持信息终端的同时注意电极的各个位置,则从手持信息终端而来的信号将不会可靠地发送至人体,且由此使得通信不稳定,由此使通信断开。
而且,由于很可能仅仅是突起的突出部分与人体接触,所以很难在电极表面与人体之间确保足够的接触面积。
专利文献1:JP-A-2003-134009
专利文献2:JP-A-2004-064435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鉴于上述情况实施了本发明,其目的是提供一种数据通信装置,该装置能在被使用者抓持的数据通信装置处于人体数据通信过程中时提供人体与电极之间的可靠接触来执行稳定的数据通信,而不需要使用者的注意。
解决问题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数据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数据通信装置包括至少两个与人体接触的电极和具有数据发送功能和数据接收功能中的至少一种功能的数据通信单元,其中通过使人体接触电极,数据经由人体发送给通信参与者或从通信参与者接收数据,且电极的表面形成为沟槽表面,以使得电极表面的高度低于其周围部分的高度。
以这种结构,当被使用者抓持的数据通信装置处于人体通信过程时,具有比周围部分高度低的沟槽部分能自然地由使用者抓持。因此,诸如手指这样的人体的一部分能以容易且可靠的方式与形成在沟槽上的电极接触,而不需要使用者的注意,由此建立稳定的数据通信。
根据本发明的数据通信装置可以以这种方式配置:电极形成在凹部的表面上,该凹部形成在数据通信装置的壳体的相对侧部上。
以这种结构,当被使用者抓持的数据通信装置处于人体通信过程时,形成在壳体相对侧部上的凹部可自然地被使用者抓持。因此,诸如手指这样的人体的一部分能以容易且可靠的方式与形成在凹部上的电极接触,而不需要使用者的注意,同时利用增加的接触面积,由此建立稳定的数据通信。
根据本发明的数据通信装置可以以这种方式配置:电极形成为具有波浪状的不平坦表面。
以这种结构,当数据通信装置被使用者抓持时,使用者的手指自然地与电极接触,同时配合电极的波浪状的不平坦表面。因此,可以以稳定的方式执行数据通信。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波浪状不平坦表面形成为对应手指间距的形状,可以进一步增加接触面积。
根据本发明的数据通信装置可以这种方式配置:至少一个电极被分为多个电极段。
以这种结构,抓持数据通信装置的使用者的手指与至少一个电极段接触。因此,可以以稳定的方式执行数据通信。
根据本发明的数据通信装置可以以这种方式配置:电极形成在数据通信装置的壳体的转角处。
以这种结构,由于数据通信装置的转角通常在抓持数据通信装置时被使用者支承和抓持,所以使用者的手指可与形成在转角处的电极接触。因此,可以以稳定的方式执行数据通信。
根据本发明的数据通信装置可以以这种方式配置:数据通信装置壳体的横向部分形成为具有圆形转角,且电极沿壳体的圆形横向部分布置。
以这种结构,由于在抓持数据通信装置时,壳体的适当的圆形横向部分被使用者包围并抓持,所以使用者的手指与形成在数据通信装置壳体的横向部分上的电极接触。因此,可以以稳定的方式执行数据通信。
优选地,电极形成为遮盖数据通信装置壳体的转角的至少一部分。
以这种结构,使用者的手指与形成在转角处的电极接触。因此,可以以更稳定的方式执行数据通信。
根据本发明的数据通信装置可以设置为便携式电话单元。
本发明的优点
根据本发明,能提供一种数据通信装置,当被使用者抓持的数据通信装置处于人体通信过程中时,能在电极和人体之间提供可靠的接触,而不需要使用者的注意,由此建立稳定的数据通信。
附图说明
图1为数据通信系统示例性结构的示意图,该数据通信系统采用了关于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通信装置。
图2A和2B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数据通信装置示例性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A为其正视图而图2B为其侧视图。
图3A至3C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示例性便携式电话结构的示意图,其中图3A为其正视图,图3B为其侧视图,而图3C为其后视图。
图4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数据通信装置的另一示例性结构的示意图。
图5A至5C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数据通信装置另一示例性结构的示意图,其中图5A为其正视图,图5B为其侧视图,而图5C为其后视图。
图6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数据通信装置的示例性结构的正视图。
图7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数据通信装置的另一示例性结构的示意图。
图8为便携式电话的示例性结构的正视图,关于第二实施例的数据通信装置应用于该便携式电话。
图9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数据通信装置的另一示例性结构的示意图。
图10A至10C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另一示例性便携式电话结构的示意图,其中图10A为其正视图,图10B为其侧视图,而图10C为其后视图。
图11A至11C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数据通信装置的另一示例性结构的示意图,其中图11A为其正视图,图11B为其侧视图,而图11C为其后视图。
图12为数据通信系统的示例性结构示意图,该系统采用关于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电话。
图13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数据通信装置中示例性电极布置情况的正视图。
图14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数据通信装置中示例性电极布置情况的正视图。
图15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数据通信装置中示例性电极布置情况的正视图。
图16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数据通信装置中示例性电极布置情况的正视图。
图17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数据通信装置中另一示例性电极布置情况的正视图。
图18A至18C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另一示例性便携式电话结构的示意图,其中图18A为其正视图,图18B为其侧视图,而图18C为其后视图。
附图标记
10、11、20、40、50:数据通信装置
101、111、201、301、401、501:壳体
103、113、203、303、403、503:发送电极
104、114、204、304、404、504:参考电极
105:数据通信单元
30:便携式电话
307:发送线
308:参考线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通信装置的特征在于电极表面形成沟槽表面,使得电极的表面具有比壳体其他部分表面低的高度,由此使其易于不需引起使用者的注意就能抓持数据通信装置。在本发明中,便携式电话单元描述为数据通信装置的一个例子,其中数据在两个数据通信装置之间发送或接收,该两个数据通信装置分别被各自的使用者抓持,使用者通过使用者的身体而彼此接触。图1为显示数据通信系统的示例性结构的示意图,其中使用与本发明的实施例相关的数据通信装置来执行人体通信。
在图1中,数据通信系统配置为具有被使用者A所抓持的数据通信装置10和被使用者B所抓持的数据通信装置10。当使用者A和B经由通过伸出抓持各自数据通信装置10的手而他们互相接触时,在使用者A和B各自身体之间的电容性连接形成闭合电路。由此,可以在被使用者A抓持的数据通信装置10和被使用者B所抓持的数据通信装置10之间执行双向数据通信。
在这种数据通信系统中,对于稳定的人体通信来说,当数据通信装置10被使用者A和B抓持时,需要数据通信装置10的各个电极与相应的人体可靠地接触。后文中,参见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能在人体和数据通信装置电极之间提供可靠接触的数据通信装置进行描述。
(第一实施例)
图2A和2B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实施通信装置的示例性结构示意图。第一实施例的特征在于电极形成在凹部的表面上,该凹部形成在数据通信装置壳体的相对侧部,且电极的表面形成沟槽表面,以使得电极表面具有的高度低于其周围部分的高度。如图2A和2B所示,数据通信装置10配置为具有收发电极103和参考电极104,这两个电极分别形成在数据通信装置10的壳体101的横向部分,还具有数据通信单元105,该单元105容置在壳体101中且具有发送和接收数据的功能,以及具有用于将收发电极103和参考电极104连接至数据通信单元105上的引线106。
收发电极103和参考电极104由导电材料制造。附带地,收发电极103和参考电极104形成在凹部102上,该凹部102形成的位置是当数据通信装置10被使用者的一只手抓持时,该使用者的手指能自然地接触凹部102的位置,以使得电极的表面具有的高度略低于壳体101横向部分的高度。以这种结构,当数据通信装置10被使用者抓持时,使用者的手指能接触收发电极103和参考电极104,由此保持与人体的可靠接触且由此建立稳定的人体通信。
数据通信单元105包括用于产生AC信号的振荡单元,用于基于AC信号的调制和解调发送和接收数据幅值的调制解调器单元,用于在收发电极103和参考电极104之间的应用调制信号以及发送数据的电压应用单元,用于检测在收发电极103和参考电极104之间施加的电压以及接收数据的电压检测单元,和用于在发送模式和接收模式之间切换的发送/接收模式切换单元。
图3A至3C每一个都显示了折叠式便携式电话的示例性结构,关于本实施例的数据通信装置应用在该便携式电话上。在图3A至3C所示数据通信装置的结构中,发送电极103和参考电极104形成在对应于手指的局部形状的波浪状壳体111的横向部分上。以这种结构,当数据通信装置11被使用者的一只手抓持时,使用者的手指能自然地配合到发送电极103和参考电极104的沟槽部分中。由此,可以以更可靠的方式来维持与人体的接触。
附带地,壳体101和111由绝缘材料制造,如类似于通常的手持电子设备壳体的树脂材料。为此,图2A至2C所示的数据通信装置10的发送电极103和参考电极104的表面,例如可用树脂涂层(绝缘材料)107来覆盖,如图4所示。在电极表面以绝缘材料覆盖的情况下,如果电极103和104不与人体紧密接触,则人体通信会不稳定。然而,根据本发明的结构,由于电极形成在凹部的表面上,该凹部形成在壳体101的相对侧部上,所以可以改善电极和人体之间的紧密接触。通过以图3A至3C所示的方式,即发送电极103和参考电极104形成在对应于手指局部形状的波浪状壳体111的相对侧部上的方式来配置数据通信装置10,可以有优势地在人体和电极之间提供高的紧密接触性而无需使用者的注意。
以这种方式,根据关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数据通信装置,与人体接触的并发送数据的发送电极103和参考电极104形成在凹部表面上,该凹部形成在数据通信装置10的壳体101的横向部分上。由此,当数据通信装置10被使用者所抓持时,电极103和104可自然地与使用者的手指紧密接触。因而,可以以稳定的方式执行基于人体通信的数据通信。
附带地,由于电极的表面形成为波浪状,所以使用者的手指可自然地配合到电极上。由此,可以以更稳定的方式在人体和数据通信装置之间保持接触。此外,可以减少电极在壳体表面上的占用区域,且由此可以以较小的尺寸制造数据通信装置。
接下来,对第一实施例的改进示例进行描述。
类似于图3A至3C所示的那些装置,图5A至5C每一个都显示了折叠式便携电话的示例性结构,关于本实施例的数据通信装置应用于该便携式电话。在图5A至5C所示的数据通信装置的结构中,发送电极113和参考电极114形成在壳体111的横向部分上,该壳体111为对应于手指局部形状的波浪状。以这种结构,当数据通信装置11被使用者的一只手抓持时,该使用者的手指自然地配合到发送电极113和参考电极114的沟槽部分。因此,可以以更可靠的方式维持与人体的接触。
根据具有这种结构的数据通信装置,与人体接触的发送电极113和参考电极114形成在凹部的表面上,该凹部形成在数据通信装置10的壳体111的相对侧部上。因此,当数据通信装置10被使用者所抓持时,电极103和104能自然地与使用者的手指紧密接触。因而,可以以稳定的方式来执行基于人体通信的数据通信。
附带地,由于电极的表面形成为波浪状,所以使用者的手指能自然地配合到电极上。因此,能以更可靠的方式来维持人体和数据通信装置之间的接触。此外,可以减少壳体表面上电极的占用区域,且由此可以以较小的尺寸制造数据通信装置。
(第二实施例)
图6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数据通信装置的示例性结构的正视图。第二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发送电极203和参考电极204分为多个电极段。附带地,对应于图2A至2C所示的第一实施例所描述那些元件的元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指代。
在图6中,数据通信装置20配置为具有发送电极203和参考电极204,二者都分为多个电极段且形成在壳体201的横向部分上,在该处当数据通信装置20被使用者的一只手所抓持时,使用者的手指可以自然地接触电极203和204。发送电极203和参考电极204的各个电极段都经由引线106被彼此电连接并且被连接至容置于壳体201中的数据通信单元105。附带地,发送电极203和参考电极204形成在凹部的表面上,该凹部形成在壳体201的相对侧部。
当数据通信装置20被使用者的一只手抓持时,使用者的手指与发送电极203和参考电极204的至少一个各自分开的电极段接触。因此,通过使用者的手指可以可靠地维持人体和数据通信装置20之间的接触,由此建立稳定的通信。
附带地,在本实施例中,与人体接触并发送数据的发送电极203和参考电极204形成在凹部的表面上,该凹部形成在数据通信装置20的壳体201的相对侧部上。因此,当数据通信装置20被使用者抓持时,电极203和204能自然地与使用者手指接触。因而,可以以稳定的方式来执行基于人体通信的数据通信。
图7为根据图6所示的数据通信装置改进示例的数据通信装置示例性结构的正视图。附带地,显示于图6且关于第一实施例所描述的那些元件的元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指代。
图7中,数据通信装置20配置为具有发送电极203和参考电极204,二者都分为多个电极段且形成在壳体201的横向部分上,在该处当数据通信装置20被使用者的一只手抓持时,使用者的手指可以自然地接触电极203和204。该改进示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在于发送电极203和参考电极204的各个电极段都形成在壳体的同一个表面上,而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数据通信装置类似。也就是,发送电极203和参考电极204的各个电极段互相电连接,并经由引线106连接到容置于壳体201中的数据通信单元105。
在本实施例中,当数据通信装置20被使用者的一只手抓持时,使用者的手指与发送电极203和参考电极204的各个分开的电极段接触。因此,可以通过使用者的手指可靠地维持人体与数据通信装置20之间的接触,由此建立稳定的通信。
图8为便携式电话的示例性结构正视图,根据本实施例的数据通信装置应用于该便携式电话。图8中,便携式电话30以这种方式配置:分为两个部分的发送电极303形成在壳体301的横向部分的下部,所处位置是当便携式电话30被使用者的一只手抓持时使用者的手指能自然地与发送电极303接触的位置,以及例如在壳体301后表面的上部形成参考电极304,以使得使用者不会接触参考电极。在这种情况下,发送电极303形成在凹部表面,该凹部形成在壳体301的相对侧部。
以这种结构,当便携式电话30被使用者的一只手抓持时,使用者的手指与发送电极303的两个分开的电极段中的至少一个接触。因此,可以以稳定的方式来执行数据通信。
附带地,便携式电话30中的电极布置形式并不限于此,而是可以与图5A至5C所示的数据通信装置20的情况类似的方式,使发送电极303和参考电极304的位置形成为便携式电话30能被使用者的一只手抓持。此外,图8所示的、发送电极303和参考电极304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改变为一种对置的方式:发送电极303形成在壳体301的后表面上,同时在壳体301的横向部分上形成参考电极304,以便分为两个部分。
图9为便携式电话的示例性结构的正视图,根据本实施例改进示例的数据通信装置应用于该便携式电话。图9所示的结构与图8所示的结构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发送电极203和参考电极204的各个电极段形成在与壳体表面相同的表面上,而其他结构与图8中的相同。在图9中,便携式电话30以这种方式配置,分为两部分的发送电极303形成在壳体301的横向部分的下部,其位置是当便携式电话30被使用者的一只手抓持时该使用者的手指可以自然地接触发送电极303的位置,而且例如,参考电极304形成在壳体301的后表面的上部,以使得使用者不会接触参考电极。
以这种结构,当便携式电话30被使用者的一只手抓持时,该使用者的手指能与发送电极303的两个分开的电极段中的至少一个接触。因此,可以以稳定的方式来执行数据通信。
图10A至10C为便携式电话的示例性结构示意图,根据本实施例的数据通信装置应用于该便携式电话,其中图10A为其正视图,图10B为其侧视图,而图10C为其后视图。如图10A至10C所示,分为两部分的发送电极303形成在壳体301的横向部分上,其位置是当便携式电话被使用者的一只手抓持时该使用者的手指可以自然地接触发送电极303的位置,而参考电极304形成在壳体301的后表面的下部。如上所述,参考电极305例如可以形成在壳体301后表面的上部,以使得使用者不会接触参考电极305。在这种情况下,发送电极303和参考电极304形成在凹部的表面上,该凹部形成在壳体301的相对侧部上。
以这种方式,通过将电极形成在便携式电话30的三个不同区域上,当便携式电话30被使用者的手抓持时,使用者的身体可以以可靠的方式基本上接触整个电极。
附带地,通过将电极306形成在折叠式便携电话的铰链部分上或配置至少一个起到电极作用的操作键,可以消除不令人满意的数据通信装置的外观。为了允许在非折叠壳体的情况下使用数据通信装置,电极段的一部分可以形成在壳体的顶表面上。
图11A至11C为便携式电话的示例性结构示意图,根据本实施例的数据通信装置应用于该便携式电话,其中图11为其正视图,图11B为其侧视图,而图11C为其后视图。如图11A至11C所示的结构与图10A至10C所示的结构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发送电极303和参考电极304的各个电极段形成在与壳体表面相同的表面上,而其他结构与图10A至10C所示的结构相同。如图11A至11C所示,分为两部分的发送电极303形成在壳体301的横向部分上,其位置是当便携式电话被使用者的一只手抓持时该使用者的手指可以自然地接触发送电极303的位置,而参考电极304形成在壳体301的后表面的下部。如上所述,参考电极305例如可以形成在壳体301后表面的上部,以使得使用者不会接触参考电极305。以这种方式,通过将电极形成在便携式电话30的不同区域,当便携式电话30被使用者的手抓持时,使用者的身体可以以可靠的方式基本上接触整个电极。
附带地,通过将电极306形成在折叠式便携式电话的铰链部分上或配置至少一个起到电极作用的操作键,可以消除不令人满意的数据通信装置的外观。为了允许在非折叠壳体的情况下使用数据通信装置,电极段的一部分可以形成在壳体的顶表面上。
接下来,对根据本实施例的使用便携式电话30的人体通信的例子进行描述。图12为显示数据通信系统的示例性结构的示意图,其中在被使用者A和B抓持的便携式电话之间执行数据通信。
在图12中,使用者A和B在各自的手中抓持各自的便携式电话30,同时与发送电极303接触,该发送电极303分为两个部分且形成在壳体301的横向部分的下部。当使用者A和B的非抓持便携式电话30的手互相接触时,使经由他们互相接触的手而连接起来的用者A和B的身体起到数据通信的发送线307的作用,且参考电极304之间的静电连接形成参考线308,这些参考电极304不与使用者的手接触。以这种方式,经由人体在两个便携式电话30之间形成闭合电路,由此在便携式电话之间建立双向数据通信。
在关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数据通信装置20中,与人体接触并发送数据的发送电极203和参考电极204分为多个电极段并形成在壳体201的横向部分上。以这种结构,当数据通信装置被使用者抓持时,由于使用者的手指与发送电极203和参考电极204的多个分开的电极段中的至少一个相接触,可以可靠地维持与人体的接触,且由此建立稳定的数据通信。
附带地,在应用了本实施例的数据通信装置的便携式电话30中,发送电极303被分为两个部分,且形成在壳体301的横向部分的下部,而参考电极304形成在壳体301后表面的下部。类似于图1所示的数据通信装置10的情况,当具有这种结构的便携式电话30被两个使用者各自的手抓持,同时使用者的另一只手互相接触的时候,可以以稳定的方式在便携式电话30之间执行基于人体通信的数据通信。
(第三实施例)
图13A至13C为便携式电话的示例性结构的示意图,关于第三实施例的数据通信装置应用于该便携式电话,其中图13A为其正视图,图13B为其侧视图,而图13C为其后视图。在本实施例中,电极形成在数据通信装置壳体的转角处,且使用者的手指可以用可靠的方式与形成在转角处的电极接触。因而,可以以稳定的方式执行数据通信。附带地,基本部件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的相同,且由此省略其描述。
在图13A至13C中,数据通信装置40配置为具有发送电极403和参考电极404,二者形成在壳体401的横向部分的转角402上,以使得当使用者用他的一只手支承壳体401以操作该数据通信装置40时,使用者的手指自然地与转角402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发送电极403和参考电极404形成在凹部的表面上,该凹部形成在壳体401的相对侧部上。
当数据通信装置40被使用者的一只手抓持时,使用者的手指与发送电极403和参考电极404接触。因此,通过使用者的手指可以可靠地维持人体与数据通信装置40之间的接触,由此建立稳定的通信。
附带地,如图14和15所示,数据通信装置壳体横向表面的转角的全部或一部分可被倾斜地切除,以在转角中形成凹部402,以使得发送电极403和参考电极404形成在凹部402的表面上。
可替换地,如图16所示,数据通信装置40壳体的横向表面的转角可以是圆角,同时在转角中形成凹部402,以使得发送电极403和参考电极404形成在凹部402的表面上。转角的曲率可设计为,当使用者支承数据通信装置40时,在使用者的手指和数据通信装置40之间具有足够小的间隙。
以这种结构,当数据通信装置40被使用者的一只手抓持时,使用者的手指可以与发送电极403和参考电极404接触。因此,通过使用者的手指可以可靠地维持人体与数据通信装置40之间的接触,由此建立稳定的通信。
图17为图16所示的数据通信装置的修改例。图17所示的结构与图16所示的结构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发送电极403和参考电极404各自的电极段形成在与壳体表面相同的表面上,而其他部分与图16所示的相同。也就是,数据通信装置40壳体的横向表面的转角可以是圆角,以使得发送电极403和参考电极404形成在凹部402的表面。转角的曲率可设计为,当使用者支承数据通信装置40时,在使用者的手指和数据通信装置40之间具有适当的间隙。
以这种结构,当数据通信装置40被使用者的一只手抓持时,使用者的手指可以与发送电极403和参考电极404接触。因此,通过使用者的手指可以可靠地维持人体与数据通信装置40之间的接触,由此建立稳定的通信。
图18A至18C为折叠式便携电话的示例性结构的示意图,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数据通信装置应用于该便携式电话,其中图18A为其正视图,图18B为其侧视图,而图18C为其后视图。
在图18A至18C中,数据通信装置50以这种方式配置:数据通信装置50的壳体501的横向部分上的转角502为圆角,转角曲率设计为当使用者支承数据通信装置50时,在使用者的手指和数据通信装置50之间具有足够小的间隙,以使得当使用者用他的手支承壳体501以操作数据通信装置50时,使用者的手指自然地与转角502接触,由此在转角502的圆形表面上形成发送电极503和参考电极504。
甚至在数据通信装置50被使用者的一只手抓持时,使用者的手指甚至可与发送电极503和参考电极504接触。因此,通过使用者的手指可以可靠地维持人体与数据通信装置50之间的接触,由此建立稳定的通信。
以这种结构,当数据通信装置50被使用者的一只手抓持时,使用者的手指可以与发送电极503和参考电极504接触。因此,通过使用者的手指可以可靠地维持人体与数据通信装置50之间的接触,由此建立稳定的通信。
尽管已经参考将数据通信装置应用于便携式电话的情况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本发明还可用于手持音乐播放器或诸如PDA这样的手持终端单元。
工业应用性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能提供一种数据通信装置,在被使用者抓持的数据通信装置处于人体数据通信过程中时,在电极与人体之间提供可靠的接触,而不需要使用者的注意,由此建立稳定的数据通信。因此,本发明能有优势地将诸如便携式电话这样的手持终端单元用于数据通信。

Claims (7)

1.一种数据通信装置,包括至少两个与人体接触的电极和具有数据发送功能和数据接收功能中的至少一种功能的数据通信单元,其中通过使人体接触所述电极,数据经由人体发送给通信参与者或从通信参与者接收数据,所述电极形成在凹部上,所述凹部形成的位置是当数据通信装置被使用者的一只手抓持时,该使用者的手指能自然地接触凹部的位置;
其中所述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的表面形成为沟槽表面,以使得所述电极的表面具有的高度低于其周围部分的高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通信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电极形成在凹部的表面上,该凹部形成在所述数据通信装置的壳体的相对侧部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通信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电极形成为具有波浪状的不平坦表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通信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电极被分为多个电极段。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通信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电极形成在所述数据通信装置的壳体的转角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通信装置,其中所述电极形成在所述壳体的呈圆形的横向部分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通信装置,其中所述数据通信装置为便携式电话单元。
CN2005800391112A 2004-11-19 2005-11-18 数据通信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574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35518/2004 2004-11-19
JP336083/2004 2004-11-19
JP2004336083 2004-11-19
JP2004335518 2004-11-19
JP335519/2004 2004-11-19
JP2004335519 2004-11-19
PCT/JP2005/021267 WO2006054706A1 (ja) 2004-11-19 2005-11-18 データ通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57427A CN101057427A (zh) 2007-10-17
CN101057427B true CN101057427B (zh) 2010-12-08

Family

ID=364072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80039111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57427B (zh) 2004-11-19 2005-11-18 数据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809331B2 (zh)
JP (1) JP4567006B2 (zh)
CN (1) CN101057427B (zh)
WO (1) WO200605470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PI0621437A2 (pt) * 2006-03-21 2012-07-10 Tmms Co Ltd dispositivos de transporte da eletricidade através do vácuo e de materiais dielétricos
WO2008098399A1 (de) * 2007-02-14 2008-08-21 Kaba Ag System und portables gerät für die übertragung von identifikationssignalen
WO2009048127A1 (ja) * 2007-10-11 2009-04-16 Alps Electric Co., Ltd. 情報端末装置
WO2009081699A1 (ja) * 2007-12-26 2009-07-02 Alps Electric Co., Ltd. 携帯機器
JP2009302863A (ja) * 2008-06-12 2009-12-24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携帯電話機
JP4838287B2 (ja) * 2008-09-03 2011-12-14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トランシーバ
JP2010062845A (ja) * 2008-09-03 2010-03-18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トランシーバ
JP2010062818A (ja) * 2008-09-03 2010-03-18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電極
US20100321159A1 (en) * 2009-06-18 2010-12-23 Authentec, Inc. Touch based data communication using biometric finger sensor and associated methods
JP5141653B2 (ja) * 2009-08-28 2013-02-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防犯用警報装置
JP2012064996A (ja) * 2010-09-14 2012-03-29 Ntt Electornics Corp 電界通信装置
JP5066283B2 (ja) * 2011-08-05 2012-11-07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携帯電話機
CN107885387B (zh) * 2011-10-14 2021-07-23 禾瑞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摸屏的侦测装置与方法
JP6238351B2 (ja) * 2013-12-12 2017-11-2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人体通信装置
US20150199047A1 (en) * 2014-01-15 2015-07-16 Mediatek Inc. Touch panel devices, electronic devices, and virtual input methods thereof
CN106415427B (zh) 2014-05-09 2019-09-06 索尼公司 可穿戴无线电子装置和提供通信的方法
US9485034B2 (en) * 2014-08-06 2016-11-01 Sony Corporation Device with external metal frame as coupling element for body-coupled-communication signals
JP2017163350A (ja) 2016-03-09 2017-09-14 京セラ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JP6914134B2 (ja) * 2017-07-25 2021-08-04 アドソル日進株式会社 データ通信用電極、データ通信装置及びデータ通信システム
US11115074B1 (en) * 2018-07-05 2021-09-07 Snap Inc. Wearable device antenna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26250Y (zh) * 2000-05-12 2001-04-04 李山宾 手持式电话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08803A (ja) * 2000-04-26 2001-11-02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データ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システムを利用した機器のセキュリティシステム及び、データ通信システム又はセキュリティシステムを利用した携帯電話及び携帯情報端末
JP3743294B2 (ja) 2001-02-22 2006-02-08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データ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データ通信装置
JP2003134009A (ja) 2001-10-25 2003-05-09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データ通信装置
JP2004064435A (ja) 2002-07-29 2004-02-26 Tokai Rika Co Ltd 携帯機
JP3751926B2 (ja) * 2002-09-30 2006-03-08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データ通信装置およびデータ通信装置収納用かばん
JP2004311196A (ja) * 2003-04-07 2004-11-04 Alps Electric Co Ltd 入力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26250Y (zh) * 2000-05-12 2001-04-04 李山宾 手持式电话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3-134009A 2003.05.09
JP特开2004-64435A 2004.02.26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567006B2 (ja) 2010-10-20
JPWO2006054706A1 (ja) 2008-06-05
WO2006054706A1 (ja) 2006-05-26
US20090149212A1 (en) 2009-06-11
US7809331B2 (en) 2010-10-05
CN101057427A (zh) 2007-10-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57427B (zh) 数据通信装置
CN105183073B (zh) 具有显示部的电子设备
US8050716B2 (en) Mobile terminal
EP2056483A2 (en) Mobile terminal
US20060052145A1 (en) Data input key for a portable apparatus and key array thereof
CN109274833A (zh) 电磁干扰的调整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1641888A (zh) 电场通信装置
CN109950701A (zh) 天线组件和移动终端
CN106845409B (zh) 一种指纹识别模组及移动终端
CN216852279U (zh) 耳机触摸和天线二合一装置以及蓝牙耳机
CN108649671A (zh) 一种无线充电电路及可穿戴式设备
TWM307151U (en) Keyboard with wireless electronic device
KR200310610Y1 (ko) 손목착용형 착신신호 전기자극형 이동통신장치
KR102253858B1 (ko) 전도성 섬유 손목 키보드
CN2419754Y (zh) 手表式手机
KR100532312B1 (ko) 복합무선단말기의 엘씨디 장치
KR20070029531A (ko) 안테나 기능을 구비한 터치 입력펜을 갖는 휴대 단말기
CN109246258A (zh) Dns查询方法及相关产品
CN220476970U (zh) 一种可穿戴式通讯装置
KR20050090202A (ko) 휴대 단말기의 키 입력 장치
CN111177064A (zh) 具有翻页功能的电子设备附件装置
CN202563449U (zh) 具无线语音功能的触控笔
KR100506223B1 (ko) 휴대용 단말기
CN108711894B (zh) 一种无线充电电路及可穿戴式设备
JP2001216869A (ja) キーボタン付き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208

Termination date: 2013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