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41319A - 减震平衡杆 - Google Patents

减震平衡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41319A
CN101041319A CN 200610054147 CN200610054147A CN101041319A CN 101041319 A CN101041319 A CN 101041319A CN 200610054147 CN200610054147 CN 200610054147 CN 200610054147 A CN200610054147 A CN 200610054147A CN 101041319 A CN101041319 A CN 1010413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ring element
spring
trammel beam
vehicle
susp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1005414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传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200610054147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041319A/zh
Publication of CN1010413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4131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减震平衡杆属机动车悬架系统。减震平衡杆是:平衡杆利用上弹簧元件向下压的力,将车桥、轮子等元件的重量提起,防止机动车在行驶时遇路面不平,弹簧元件利用车桥、轮子等元件的重量,产生回落得快和过渡回弹。机动车在行驶时,平衡杆利用车的震动中,将震动力传递到对边悬架的弹簧元件中,达到两悬架的弹簧元件共同减震。平衡杆用杠杆关系按比例设置,人为的降低弹簧元件硬度,使轻型机动车压得住、压得实,另增设了下弹簧元件和左右两平衡杆两端的螺旋弹簧,为降低弹簧元件强度提供条件。

Description

减震平衡杆
技术领域
《减震平衡杆》属机动车悬架系统。
背景技术
当机动车行驶时,弹簧元件太硬,遇到路面不平,经常会出现车轮震动很大和腾空现象,如吉普车、小排量的面包车、小货车、载重货车空车时、三轮车等,它们一震动起来,车桥、轮子等元件的重量利用悬架弹簧元件回弹力,及车架与悬架间的间隙,车体与悬架好象脱了节似的,各跳各的,弹簧元件在一次震动之后,在回弹力的作用下,又复震动一次,并发出哐当的声音,为了保持行驶的车相对平稳,传统的作法是加重底盘,如娇车。
发明内容
减震平衡杆是:平衡杆利用上弹簧元件向下压的力,将车桥、轮子等元件的重量提起,防止机动车在行驶时遇路面不平,弹簧元件利用车桥、轮子等元件的重量,产生回落得快和过渡回弹。机动车在行驶时,平衡杆利用车的震动力,将震动力传递到对边悬架的弹簧元件中,达到两悬架的弹簧元件共同减震。平衡杆用杠杆关系按比例设置,人为的降低弹簧元件硬度,使轻型机动车压得住、压得实,另增设了下弹簧元件和左右两平衡杆两端的螺旋弹簧,为降低弹簧元件强度提供条件。通过以上方法,解决机动车弹簧元件大硬,所产生的过渡回弹问题,及解决部分震动问题。
附图说明
减震平衡杆结构和原理示意图:1、左平衡杆,2、右平衡杆,3、上钢板弹簧,4、下钢板弹簧,5、连结销,6、车架横梁,7、车桥,8、螺旋弹簧,9、吊块,10、支承销,11、卡子。
结构:将两平衡杆左右两端连结在车桥上,中间段连结在车架或吊块上,两平衡杆中间端用相对固定(纵向是固定的,横向是活动的)的连结销连结在一起,中间端上、下各压着钢板弹簧,平衡杆左右两端套上螺旋弹簧,中间端的钢板弹簧安装在吊板或车架上。
工作情况:1、减震平衡杆它是利用车行驶时所产生的震动力,借助平衡杆往返于两悬架的弹簧元件中,部分震动力在往返中消耗于弹簧元件中。2、平衡杆利用上钢板弹簧向下压的力,将车架与车桥、悬架连在一起,并利用上钢板弹簧的压力,将它们紧密结合,车在行驶中,防止弹簧元件借助车桥、轮子、悬架的自重产生过渡回弹。3、减震平衡杆借助车架或吊块将震动力传到对边悬架的弹簧元件中,在往返中将车的重心移动,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4、增设了几个弹簧元件,分散了受力点,为设置较软弹簧元件提供了条件。
原理:人们见过不倒翁,它在重力铁块的作用下总是不倒,并相对减少了回弹力,如果没有重力铁块,它必倒,而且倒的过程有一定加速度,落地时重重的摔倒在地上,减震平衡杆就是利用这一原理。
1、平衡情况:车行驶在公路上,路面总是凸凹不平,车轮在遇到不平的地方,轮子有一股垂直向上的力。路面不平前后四个轮子震动力总是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平衡杆借助震动力并将它传给对边悬架的弹簧元件,在对边悬架作用下又将震动力通过平衡杆传回为原来的弹簧元件,震动力往返中,逐渐平稳下来,弹簧元件消耗掉部分震动力。也就是说:通过平衡杆消耗掉部分垂直向上的震动力,将震动力消耗在悬架里,不传到车体。客观上平衡杆起着传递与平衡震动力的作用。
②过渡回弹情况:减震平衡杆的上钢板弹簧设定为“向下压平衡杆”平衡杆向下压的力通过车架支点传递到车桥,将车桥、轮子等部件的重量提起或部分提起。车在行驶中震动时,使它成为车底盘重量的一部分。震动时其作用有:人为的加重了底盘重量。二、有一股向上的拉力。假定、上钢板弹簧向下压的力是100公斤,通过平衡杆将力改变方向,向上拉。因此,不至于发生弹簧元件借助自身的回弹力和车桥、轮子等元件的重量产生过渡回弹。在公路路面上有一个小坑,观察空货车经过时,车跳得很高,后轮钢板弹簧第一片与第二片之间的间隙就有1-2厘米,并发出哐当的声音,底盘较轻的轿车也发生哐当响声。声音小一些,不能说机动车损坏的部分零部件与这种震动无关。
③紧密结合情况:减震平衡杆的上钢板弹簧人为设置向下压平衡杆,就有一股力向上拉车桥、轮子,车架与悬架之间达到了相对的无缝隙状态、车震动时,既防止了过渡回弹、又不会发出哐当的响声。
④降低弹簧元件强度情况:以汽车为例,减震平衡杆增设了四个受力点(以吊块计算),为机动车使用较软的弹簧元件提供了条件,平衡杆用杠杆关系按比例设置,人为的降低弹簧元件硬度,使轻型汽车压得住,压得实。
工作过程:以汽车为例,弹簧元件够软的情况下,行驶的汽车左轮子碰到一颗3-5厘米的石块,左轮子就会向上弹动。这时,左边轮子的震动力就比右边轮子大,左边轮子的震动力通过左平衡杆传给右平衡杆,右平衡杆向上拉车桥、车桥作用于弹簧元件。因此,相对平摊了部分震动力,在平摊震动力的过程中,右悬架又作用于左轮子,震动力在悬架往返中消耗于弹簧元件中,使车体减少震动。
假定,车的总重量是1.2吨,4个悬架平均受力叁佰公斤,当车向右转弯时,左悬架承受力大,左悬架增大的力通过平衡杆直接传至右悬架,将左悬架向上抬,这向上抬的力起到了部分平衡汽车重心作用。
意义:减震平衡杆它最直接的效果是减少机动车的震动和一定量的平衡作用,对小排量的汽车有直接的效果——减小震动。对自重较重的汽车减少的震动甚微,但是,它的平衡作用未改变,使用减震平衡杆,可以降低车的自重,如底盘重的轿车减轻10-20%的自重,车的震动还是和以前效果一样,或接近,何不将这10-20%的重量减去。这样既节省能源,对生产企业的市场效益更好,对车的使用者,对国民经济都是真金白银。通过观察发现,在一小段压烂的水泥路面上,行驶的车速都在四、五十公里,减震性能好的摩托车都比微型面包车、三轮车、空载货车、部分面包车、少数轿车震动小。如果注重搞好小排量轿车、面包车等的减震,对节约能源是很大的进步。
目的:人为的变软弹簧元体,减少机动车的震动,有条件的机动车适当减轻自重。
具体实施方式
减震平衡杆适用于:机动车前后车桥悬架(两前轮和两后轮)的减震平衡,及左边前后轮悬架,右边前后轮悬架的减震平衡,前后轮悬架的交叉使用。当前最主要的是用好前后车轿悬架的减震平衡,当取得实用数据,认为必要,再在车的两边用上减震平衡杆,及前后轮悬架交叉用上减震平衡杆。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不用平衡杆左右两端的螺旋弹簧,这样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只要弹簧元件的强度设置得合理,够软,让大部分震动力消化的弹簧元件中。
平衡杆可以按比例设置安装、吊块处可视为是杠杆的支点,靠车桥一端为动力臂,另一端视为阻力臂。在比例设置中可以按:3∶2、2∶1、3∶1等比例设置,以解决弹簧元件过硬、不能将震动力消化在弹簧元件中。
按比例设置平衡杆,在理论上使得下钢板弹簧变软。在理想状态下变成人为加重了车的自重,假定,车的总重量是500公斤,平衡杆按比例设置为3∶1,动力臂为3,阻力臂为1,车的重量变为1.5吨,相对来说,车在行驶过程中,就变得平稳些。车体也压得住,压得实弹簧元件,不会出现一有震动,整个车都在动。当然现实中,只是针对弹簧元件而言,机动车的自重是另一个概念。

Claims (1)

  1. 减震平衡杆是:平衡杆利用上弹簧元件向下压的力,将车桥,轮子等元件的重量提起,防止机动车在行驶时遇路面不平,弹簧元件利用车桥、轮子等元件的重量,产生回落得快和过渡回弹。机动车在行驶时,平衡杆利用车的震动力,将震动力传递到对边悬架的弹簧元件中,达到两悬架的弹簧元件直接减震。平衡杆利用杠杆关系按比例设置,人为的降低弹簧元件硬度,使轻型机动车压得住、压得实,另增设了下弹簧元件和左右两平衡杆两端的螺旋弹簧,为降低弹簧元件强度提供条件。通过以上方法,解决机动车弹簧元件太硬,所产生的过渡回弹问题,及解决部分震动问题。
    主要部件:①、左平衡杆、②、右平衡杆、③、上钢板弹簧、④、下钢板弹簧。
    结构:将两平衡杆左右两端连结在车桥上,中间段连结在车架或吊块上,两平衡杆中间端用相对固定(纵向是固定的,横向是活动的)连结销连结在一起,中间端上下各压着钢板弹簧,平衡杆左右两端再套上螺旋弹簧,中间端的钢板弹簧安装在吊块或车架上。
    工作情况:①、减震平衡杆它是利用车行驶时所产生的震动力,借助平衡杆往返于两悬架的弹簧元件中,部分震动力在往返中消耗于弹簧元件中。②、平衡杆利用上钢板弹簧向下压的力,将车架与车桥、悬架连在一起,并利用上钢板弹簧的压力,将它们紧密结合,车在行驶中,防止弹簧元件借助车桥、轮子、悬架的自重产生过渡回弹。③、减震平衡杆借助车架或吊块将震动力传到对边悬架的弹簧元件中,在往返中将车的重心移动,起到一起的平衡作用。④、增设了几个弹簧元件,分散了受力点,为设置较软弹簧元件提供了条件。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平衡杆具有以下特征:①、平衡杆利用车架改变震动力方向,利用车的震动力,通过平衡杆将震动力传递到另一个悬架的弹簧元件中,它是直接的将震动力传递到另一个悬架的弹簧元件中,没有使用平衡杆的机动车是靠车架间接传递震动力,并且震动力到对边悬架的方向不同。
    特征②、平衡杆用杠杆关系按比例设置,有效的将弹簧元件变软,使自重较轻的机动车压得住、压得实。原有机动车要将弹簧元件变软,通常的做法是减少弹簧元件的厚度、片数、直径等。
    特征③、平衡杆在上钢板弹簧(或弹簧元件)向下压的情况下,将车桥,轮子等元件的重量提起,在机动车震动时,达到车架和悬架间紧密结合。上钢板弹簧与悬架中的钢板弹簧性质是一致的,都是具有弹性,上钢板弹簧在减震平衡杆这里用力的方向不同,通过平衡杆是向上提车桥,悬架等元件的重量,设置的位置不同。
    特征④、减震平衡杆的下钢板弹簧与悬架中的钢板弹簧性质是一样,都是具有弹性,区别在于,安装的位置不同,在借助平衡杆按比例设置的情况下,取得的震动距离不一样,假定平衡杆以3∶1的比例设置,轮子向上震动的距离是3厘米,下钢板弹簧则只有一厘米。下钢板弹簧直接承受两个轮子的震动力,而悬架中弹簧元件只承受一个轮子的震动力。
CN 200610054147 2006-03-21 2006-03-21 减震平衡杆 Pending CN10104131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610054147 CN101041319A (zh) 2006-03-21 2006-03-21 减震平衡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610054147 CN101041319A (zh) 2006-03-21 2006-03-21 减震平衡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41319A true CN101041319A (zh) 2007-09-26

Family

ID=388071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610054147 Pending CN101041319A (zh) 2006-03-21 2006-03-21 减震平衡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041319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94486A (zh) * 2014-12-31 2015-04-08 华一精密机械(昆山)有限公司 一种弹簧平衡杆
CN106014898A (zh) * 2016-06-29 2016-10-12 杨亦勇 一种基于费力杠杆的电动汽车共振发电的车身抑振方法
CN108773432A (zh) * 2018-06-26 2018-11-09 深圳市功夫机器人有限公司 悬挂结构和agv
CN109367649A (zh) * 2018-09-03 2019-02-22 精锐动力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减震驱动机构和运输机器人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94486A (zh) * 2014-12-31 2015-04-08 华一精密机械(昆山)有限公司 一种弹簧平衡杆
CN106014898A (zh) * 2016-06-29 2016-10-12 杨亦勇 一种基于费力杠杆的电动汽车共振发电的车身抑振方法
CN106014898B (zh) * 2016-06-29 2019-01-29 杨亦勇 一种基于费力杠杆的电动汽车共振发电的车身抑振方法
CN108773432A (zh) * 2018-06-26 2018-11-09 深圳市功夫机器人有限公司 悬挂结构和agv
CN108773432B (zh) * 2018-06-26 2023-06-27 深圳市功夫机器人有限公司 悬挂结构和agv
CN109367649A (zh) * 2018-09-03 2019-02-22 精锐动力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减震驱动机构和运输机器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16836B (zh) 两端带滑块横置板簧前独立悬架机构
CN102431592B (zh) 一种全地形四驱越野车底盘及其车辆
CN100465003C (zh) 无扭力摩托式四轮车底盘
CN102806818B (zh) 车轮自动调整的脊梁桥越野车底盘
CN101041319A (zh) 减震平衡杆
CN101549624A (zh) 具有变刚度性能的车辆橡胶悬架装置
CN104773044B (zh) 一种低速牵引车用悬挂装置
CN101643009A (zh) 一种汽车前支柱安装座总成
CN201280039Y (zh) 电动三轮车底盘后悬挂
CN201544743U (zh) 适用于重型卡车的非对称平衡悬架装置
CN205417066U (zh) 一种变刚度板簧交叉式平衡悬架
CN2823017Y (zh) 轿车的后悬架系统
CN201881846U (zh) 一种加装承载桥的四轴重型载货汽车底盘
CN208021562U (zh) 一种商用车驾驶室后悬置系统
CN201362148Y (zh) 一种均衡梁悬架结构
CN201304877Y (zh) 具有变刚度性能的车辆橡胶悬架装置
CN202242864U (zh) 应用于重型卡车上的空气悬架系统
CN113183704B (zh) 一种智能车辆后轴悬架系统及舒适性匹配方法
CN206201896U (zh) 一种稳定性好的商用车橡胶悬架
CN201863674U (zh) 一种改进的重型卡车平衡悬架
CN201235720Y (zh) 载重汽车双后桥可变刚度平衡悬架
CN2813430Y (zh) 沙滩车四轮独立悬挂的摇架式车架
CN102896991B (zh) 车轮自调整全地形越野车底盘
CN102310736A (zh) 一种应用于重型卡车上的空气悬架系统
CN201071075Y (zh) 发动机前置式三桥客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