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36001A - 多挡自动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多挡自动变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36001A
CN101036001A CNA2005800341170A CN200580034117A CN101036001A CN 101036001 A CN101036001 A CN 101036001A CN A2005800341170 A CNA2005800341170 A CN A2005800341170A CN 200580034117 A CN200580034117 A CN 200580034117A CN 101036001 A CN101036001 A CN 1010360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shift parts
gear train
primary cog
cog set
pa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8003411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10475C (zh
Inventor
格特·鲍克内希特
彼得·齐默
阿明·吉尔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F Friedrichshafen AG
Original Assignee
ZF Friedrichshafen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F Friedrichshafen AG filed Critical ZF Friedrichshafen AG
Publication of CN1010360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360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1047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10475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44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using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62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 F16H3/66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composed of a number of gear trains without drive passing from one train to anoth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44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using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62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 F16H3/66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composed of a number of gear trains without drive passing from one train to another
    • F16H3/666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composed of a number of gear trains without drive passing from one train to another with compound planetary gear units, e.g. two intermeshing orbital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44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using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62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 F16H3/66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composed of a number of gear trains without drive passing from one train to another
    • F16H3/663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composed of a number of gear trains without drive passing from one train to another with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between axially spaced orbital gears, e.g. RAVIGNEAUX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003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 F16H2200/006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the gear ratios comprising eight forward spee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0082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reverse speeds
    • F16H2200/0086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reverse speeds the gear ratios comprising two reverse spee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20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 F16H2200/2002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sets of orbital gears
    • F16H2200/2007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sets of orbital gears with two sets of orbital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20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 F16H2200/2002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sets of orbital gears
    • F16H2200/201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sets of orbital gears with three sets of orbital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20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 F16H2200/202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Ravigneaux set
    • F16H2200/2023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Ravigneaux set using a Ravigneaux set with 4 conne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20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 F16H2200/2097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omprising an orbital gear set member permanently connected to the housing, e.g. a sun wheel permanently connected to the housing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挡自动变速器,具有一个主动轴(AN)、一个被动轴(AB)、一个复式行星前置齿轮组(VS)、一个作为具有至少三个不联动的输入件和一个输出件的联动行星齿轮组构成的主齿轮组(HS),以及六个换挡部件(A-F),通过其成对闭合可以切换至少八个前进挡。前置齿轮组(VS)的一个输入件与主动轴(AN)连接。前置齿轮组(VS)的一个输出件以小于主动轴(AN)输入转速的转速旋转。前置齿轮组(VS)的一个部件固定在变速器外壳(GG)上。主齿轮组(HS)的第一输入件可通过第二换挡部件(B)与前置齿轮组(VS)的输出件连接,可通过第三换挡部件(C)固定并可通过第六换挡部件(F)与主动轴(AN)连接。主齿轮组(HS)的第二输入件可通过第一换挡部件(A)与前置齿轮组(VS)的输出件连接。主齿轮组(HS)的第三输入件可通过第四换挡部件(D)固定并通过第五换挡部件(E)与主动轴(AN)连接。主齿轮组(HS)的输出件与被动轴(AB)连接。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B、F)形成一个组件,该组件设置在前置齿轮组(VS)远离主齿轮组(HS)的面上,至少部分轴向设置在前置齿轮组(VS)与一个径向延伸且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外壳壁(GW)之间。

Description

多挡自动变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
背景技术
具有多个无分组换挡可切换挡位的自动变速器普遍公知。US5,106,352公开了一种6挡自动变速器,其中,一个单级前置行星齿轮组与一个作为Ravigneaux行星齿轮组构成的双连接面四轴主齿轮组同轴设置并具有五个换挡部件。在此方面,前置行星齿轮组作为不可切换的减速级利用一个固定在变速器外壳上的太阳轮构成,其输出转速小于自动变速器主动轴的转速并可通过两个离合器传递到主齿轮组的两个不同部件上,其中,这两个部件的一个附加通过第一制动器可固定在变速器外壳上。可有选择地与前置齿轮组的输出件连接或者固定在变速器外壳上的主齿轮组的该输入件下面称为“主齿轮组的第一输入件”。相应地也可与前置行星齿轮组的输出件连接的主齿轮组的另一输入件下面称为“主齿轮组的第二输入件”。主动轴的转速可通过第三离合器传递到主齿轮组的第三输入件上,其中,该第三部件通过第二制动器也可固定在变速器外壳上。主齿轮组的第四部件形成主齿轮组的输出件并仅与自动变速器的被动轴固定连接。
对US 5,106,352中所介绍的这种自动变速器多种可选择的部件设置例如由US 6,139,463和DE 102 10 348 A1有所公开。
在申请人尚未公开的德国专利申请DE 10221095.0中,介绍了将US 5,106,352中所公开的6挡自动变速器进一步开发成一种7挡自动变速器。与US 5,106,352相比,前置行星齿轮组作为复式行星结构的可切换单级正行星齿轮组构成并补充了一个附加的第六换挡部件。前置行星齿轮组的一个连接面在此方面形成前置行星齿轮组与自动变速器的主动轴固定连接的输入件。前置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可通过相对于US 5,106,352附加的第六换挡部件固定在变速器外壳上。相应地前置行星齿轮组的内齿圈形成前置行星齿轮组可与主齿轮组的两个不同部件连接的输出件并以小于或者等于主动轴转速的转速旋转。对单个齿轮件和换挡部件的这种运动联动,DE 10221095.0公开了变速器部件彼此相对大量不同的设置方案。
JP 2001/182785A介绍了将US 5,106,352所公开的6挡自动变速器进一步开发成一种8挡自动变速器。与US 5,106,352相比,在此方面前置行星齿轮组作为复式行星结构的不可切换单级正行星齿轮组构成并补充了一个附加的第六换挡部件。前置行星齿轮组的一个连接面在此方面形成前置行星齿轮组与自动变速器的主动轴固定连接的输入件。前置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固定在变速器外壳上。相应地前置行星齿轮组的内齿圈形成前置行星齿轮组可与主齿轮组的两个不同部件连接的输出件并始终以小于主动轴转速的转速旋转。通过相对于US5,106,352附加的第六换挡部件-可有选择地与前置行星齿轮组的输出件连接或者固定在变速器外壳上-主齿轮组的第一输入件现在也可有选择地与变速器的主动轴连接。在换挡部件彼此相对和相对于行星齿轮组的空间设置方面,JP 2001/182785A提出,主齿轮组的第一和第二输入件通过其可与前置行星齿轮组的内齿圈连接的两个换挡部件与相对于US 5,106,352附加的第六换挡部件共同作为一个组件轴向设置在前置行星齿轮组与主齿轮组之间。在此方面,通过其主动轴可与主齿轮组的第三输入件连接已经由US 5,106,352公开的(第五)换挡部件设置在主齿轮组与该组件相对的面上,也就是主齿轮组远离前置行星齿轮组的面上。JP 2001/182785A此外提出,相对于US 5,106,352附加的第六换挡部件在所称的组件内部在空间上看径向设置在主齿轮组的第一输入件可与前置齿轮组的内齿圈连接的换挡部件上面。
在申请人尚未公开的德国专利申请DE 10318565.8中,介绍了一种对JP 2001/182785A公开的8挡自动变速器进行改进的部件设置。为相对于依据US 5,106,352所采用的6挡自动变速器的基本结构仅做少量结构上的改变,DE 10318565.8提出,从该6挡自动变速器中公开的前置行星齿轮组、Ravigneaux主齿轮组和变速器外壳内前五个换挡部件的空间位置彼此相对保留,而变速器外壳内相对于US 5,106,352附加的第六换挡部件设置在变速器靠近启动马达的面上,在空间上看处于主动侧变速器外壳壁与通过其前置行星齿轮组的输出件可与主齿轮组的第二输入件连接的第一换挡部件之间,但在空间上看也处于所称的主动侧变速器外壳壁与前置行星齿轮组之间。相对于US 5,106,352附加的第六换挡部件因此设置在前置行星齿轮组远离主齿轮组的面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开发JP 2001/182785A或DE10318565.8中所介绍的具有八个前进挡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并提供可供行星齿轮组和六个换挡部件选择的部件设置。
该目的通过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特征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得以实现。本发明具有优点的构成和进一步构成来自从属权利要求。
本发明从JP 2001/182785A或申请人尚未公开的德国专利申请DE10318565.8中所介绍的变速器模式出发,提供一种具有至少八个前进挡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包括一个主动轴、一个被动轴、一个作为复式行星齿轮组构成的前置齿轮组、一个作为具有至少三个不联动的输入件和一个输出件的联动行星齿轮组构成的主齿轮组以及至少六个换挡部件。通过可选择闭合各两个换挡部件可将主动轴的转速这样传递到被动轴上,为从一个挡位切换到下个更高挡位或者下个更低挡位由正在操作的换挡部件各自仅打开一个换挡部件和闭合另一个换挡部件。申请人未提前公开的德国专利申请DE 10318565.8的完全公开内容显然也应是本发明公开书的部分。
前置齿轮组的一个输入件始终与主动轴连接。前置齿轮组的输出件始终以小于主动轴转速的转速旋转。前置齿轮组的第三部件固定在变速器外壳上。前置齿轮组的输出转速可通过两个换挡部件传递到主齿轮组的两个不同输入件上。主动轴的转速通过另外两个换挡部件同样可传递到主齿轮组的两个不同输入件上。主齿轮组的输出件始终与从动轴连接。
在作为8挡自动变速器的该变速器模式的一种优选构成中,前置齿轮组的一个(联动)连接面形成其始终与主动轴连接的输入件,前置齿轮组的内齿圈形成其可与主齿轮组两个不同输入件连接的输出件和前置齿轮组的太阳轮形成其固定在变速器外壳上的第三部件。前置和主齿轮组彼此同轴设置。主齿轮组可以作为“Ravigneaux行星齿轮组”结构的双连接面四轴变速器构成,具有一个作为主齿轮组第一输入件的第一太阳轮,该太阳轮可有选择地与前置齿轮组的内齿圈或者主动轴连接或者固定在变速器外壳上,具有一个作为主齿轮组第二输入件的第二太阳轮,该太阳轮可有选择地与前置齿轮组的内齿圈连接,具有一个作为主齿轮组第三输入件的(联动)连接面,该连接面可有选择地与主动轴连接或者固定在变速器外壳上,以及具有一个作为主齿轮组输出件的内齿圈,该内齿圈始终与被动轴连接,在这种情况下,
·第一换挡部件的一个输入件与前置齿轮组的输出件连接,
·第一换挡部件的一个输出件与主齿轮组的第二输入件连接,
·第二换挡部件的一个输入件与前置齿轮组的输出件连接,
·第二换挡部件的一个输出件与主齿轮组的第一输入件连接,
·第三换挡部件的一个输入件与变速器外壳连接,
·第三换挡部件的一个输出件与主齿轮组的第一输入件连接,
·第四换挡部件的一个输入件与变速器外壳连接,
·第四换挡部件的一个输出件与主齿轮组的第三输入件连接,
·第五换挡部件的一个输入件主动轴连接,
·第五换挡部件的一个输出件与主齿轮组的第三输入件连接,
·第六换挡部件的一个输入件与主动轴连接,
·第六换挡部件的一个输出件与主齿轮组的第一输入件连接,以及
·主齿轮组的输出件始终与被动轴连接。
但主齿轮组也可以作为具有两个联动单连接面行星齿轮组的双连接面四轴变速器构成,其中,例如该主齿轮组可有选择地与前置齿轮组的内齿圈或者主动轴连接或者固定在变速器外壳上的第一输入件,通过主齿轮组这两个单连接面行星齿轮组第的一个太阳轮和主齿轮组这两个单连接面行星齿轮组第二个与主齿轮组的该第一太阳轮连接的连接面形成,以及其中该主齿轮组可与前置齿轮组的内齿圈连接的第二输入件,通过主齿轮组两个单连接面行星齿轮组第二个的太阳轮形成,以及其中主齿轮组可有选择地与主动轴连接或者固定在变速器外壳上的第三输入件,通过主齿轮组两个单连接面行星齿轮组第的一个连接面和主齿轮组两个单连接面行星齿轮组第二个与主齿轮组的该第一连接面连接的内齿圈形成,以及其中主齿轮组两个单连接面行星齿轮组第的一个内齿圈作为该主齿轮组的输出件始终与被动轴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六个换挡部件的输入和输出件在主齿轮组三个输入件上的连接与此前举例介绍的Ravigneaux主齿轮组的连接相应。
主齿轮组例如也可以作为具有三个联动单连接面行星齿轮组的“三连接面五轴变速器”构成,或者也可以作为具有三个联动单连接面行星齿轮组的“简化到一个双连接面单元的三连接面五轴变速器”构成,其中,至少两个这种单行星齿轮组通过一个共用的连接面和另一个共用的中心齿轮(也就是或者通过其太阳轮或者通过其内齿圈)相互联动(简化)。与此类似,主齿轮组例如也可以作为“简化到一个双连接面单元的四连接面六轴变速器”构成,其中,在此方面原则上存在的四个相互联动的单行星齿轮组这样组合,使主齿轮组仅还具有两个连接面。与六个换挡部件连接在“双连接面四轴行星齿轮变速器”类型的一个主齿轮组输入件上的区别在于,在第三和第六换挡部件的输入和输出件运动连接在各主齿轮组部件方面提供了各种可能性,其中然后适用:
·第三换挡部件的输入件与变速器外壳连接,
·第三换挡部件的输出件与主齿轮组的第一输入件或者与主齿轮组在转速平面图中与该第一输入件邻接的输入件连接,
·第六换挡部件的输入件与主动轴连接,
·第六换挡部件的输出件与主齿轮组的第一输入件或者与主齿轮组在转速平面图中与该第一输入件邻接的输入件连接。
在所称的所有实施方案中,在第一前进挡上闭合第一和第四换挡部件,在第二前进挡上闭合第一和第三换挡部件,在第三前进挡上闭合第一和第二换挡部件,在第四前进挡上闭合第一和第六换挡部件,在第五前进挡上闭合第一和第五换挡部件,在第六前进挡上闭合第五和第六换挡部件,在第七前进挡上闭合第二和第五换挡部件以及在第八前进挡上闭合第三和第五换挡部件。在倒挡上闭合第四换挡部件并附加闭合或者第二或者第六换挡部件。
依据本发明现在提出,通过其主齿轮组的第一输入件可与前置齿轮组的输出件连接的第二换挡部件和通过其主齿轮组的第一输入件可与变速器的主动轴连接的第六换挡部件现在形成一个组件,该组件在空间上看至少尽可能设置在前置齿轮组远离主齿轮组的面上,最好轴向设置在前置齿轮组与一个设置在前置齿轮组远离主齿轮组的面上变速器外壳径向延伸的外壳壁之间。在此方面,前置齿轮组和主齿轮组彼此同轴设置。
主齿轮组的第二输入件通过其可与前置齿轮组的输出件连接的第一换挡部件在此方面在空间上看,可以设置在轴向位于前置齿轮组与主齿轮组之间的一个区域内。在这种情况下,包括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的组件轴向直接与前置齿轮组邻接。在另一种部件设置中,第一换挡部件,特别是用于操作第一换挡部件的伺服装置也可以在前置齿轮组远离主齿轮组的面上轴向与前置齿轮组邻接,其中,第一换挡部件的摩擦片组在此方面在空间上看也可以设置在径向位于前置齿轮组上面的一个区域内。在第一换挡部件的这种设置方案中,包括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的组件轴向直接与第一换挡部件邻接,特别是轴向与第一换挡部件的伺服装置邻接。
主齿轮组的第三输入件通过其可与变速器的主动轴连接的第五换挡部件在空间上看,既可以设置在前置齿轮组与主齿轮组之间,轴向与前置齿轮组(VS)邻接,也可以轴向设置在主齿轮组远离前置齿轮组的面上,轴向与主齿轮组(HS)邻接。
在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彼此相对(并与主齿轮组相对)的空间设置方面,提出多种方案:
·第二换挡部件的摩擦片组至少部分径向设置在第六换挡部件的摩擦片组上面[图2-5];
·第六换挡部件的摩擦片组至少部分径向设置在第二换挡部件的摩擦片组上面[图6-9];
·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的摩擦片组轴向并排设置在相同或者至少相似的直径上,其中,第二换挡部件的摩擦片组比第六换挡部件的摩擦片组靠近主齿轮组设置[图10-13];以及
·第二换挡部件的摩擦片组轴向设置在第六换挡部件的摩擦片组旁边大于第六换挡部件的摩擦片组的直径上,其中,第二换挡部件的摩擦片组最好比第六换挡部件的摩擦片组靠近主齿轮组设置[图14-16]。
在依据本发明所有不同的部件设置中,第二换挡部件的输出件和第六换挡部件的输出件,这两个部件与主齿轮组的第一输入件连接,径向外部完全搭接轴向上的前置齿轮组和第一换挡部件。与在主齿轮组第一输入件上的运动连接相应,第二换挡部件的输出件和第六换挡部件的输出件在此方面至少部分作为一个共用的部件构成。如果第五换挡部件在空间上看设置在前置与主齿轮组之间,特别是在此方面轴向与前置齿轮组邻接,那么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的输出件径向外部也完全搭接轴向上的该第五换挡部件。
与所提出的部件设置相应,也可以附加第二换挡部件与前置齿轮组的输出件连接的输入件和/或者第六换挡部件与变速器的主动轴连接的输入件径向外部搭接轴向上的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的摩擦片组[图6-9+13]。
在该依据本发明部件设置的多个进一步构成的框架内,该共用的摩擦片支架在此方面例如可以作为第六换挡部件的外摩擦片支架和第二换挡部件的内摩擦片支架构成,或者也可以作为第二换挡部件的外摩擦片支架和第六换挡部件的内摩擦片支架构成,或者作为两个换挡部件的外摩擦片支架构成。
在用于操作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空间设置方面本发明的第一构成中提出,第六换挡部件的伺服装置始终以主齿轮组第一输入件的转速旋转。在此方面,第六换挡部件与主齿轮组的第一输入件连接的输出件容纳第六换挡部件的伺服装置,其中,该伺服装置具有至少一个压力室和一个活塞以及最好还具有一个用于平衡旋转压力室的动态离合器压力的均压室。
在用于操作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空间设置方面本发明的第二构成中提出,第六换挡部件的伺服装置始终以变速器主动轴的转速旋转。在此方面,第六换挡部件与主动轴连接的输入件容纳第六换挡部件的伺服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压力室和一个活塞以及最好还包括一个用于平衡旋转压力室的动态离合器压力的均压室。
在用于操作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空间设置方面本发明的第三构成中提出,第二换挡部件的伺服装置始终以主齿轮组第一输入件的转速旋转。在此方面,第二换挡部件与主齿轮组的第一输入件连接的输出件容纳第二换挡部件的伺服装置,其中,该伺服装置也具有至少一个压力室和一个活塞以及最好还具有一个用于平衡旋转压力室的动态离合器压力的均压室。第二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这种设置可以-根据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输入和输出件的结构构成-与第六换挡部件的伺服装置空间设置方面此前所称的第一还有第二构成相组合。
在用于操作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空间设置方面本发明的第四构成中提出,第二换挡部件的伺服装置始终以前置齿轮组输出件的转速旋转。在此方面,第二换挡部件与前置齿轮组的输出件连接的输入件容纳第二换挡部件的伺服装置,也包括至少一个压力室和一个活塞以及最好还包括一个用于平衡旋转压力室的动态离合器压力的均压室。第二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这种设置也可以-根据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输入和输出件的结构构成-与第六换挡部件的伺服装置空间设置方面此前所称的第一还有第二构成相组合。
在用于操作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空间设置方面此前所称依据本发明的所有构成中,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各自的摩擦片组在其闭合时-与各自伺服装置的压力室和分配给该压力室的活塞的运动方向相关-或者挤压或者牵引操作。相应地在用于操作第二或第六换挡部件的摩擦片各自压力室和-只要存在旋转压力室旋转压力的动态平衡-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的伺服装置各自均压室的空间设置方面彼此相对并与邻接的部件相对产生大量的方案。
在与第二换挡部件的摩擦片组轴向上所见至少部分径向设置在第六换挡部件摩擦片组上面的设置结合下,特别是产生下列适用的方案,其特征至少部分也可以相互组合:
·第六换挡部件的摩擦片组至少尽可能设置在第二换挡部件的一个通过第二换挡部件的外摩擦片支架形成的离合器室内[图4];
·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的伺服装置至少大部分设置在第二或第六换挡部件的摩擦片组远离前置齿轮组的面上[图2-5];
·第六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压力室比第二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压力室靠近前置齿轮组设置[图2+5];
·第六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压力室轴向与第二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均压室邻接设置,特别是通过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共用摩擦片支架的一个外壳面与该均压室分开[图2];
·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压力室轴向彼此邻接设置,特别是通过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共用摩擦片支架的一个外壳面彼此分开[图5];
·第二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活塞(或用于操作第二换挡部件的摩擦片组与该活塞连接的操作件)径向外部环绕轴向上第二换挡部件的摩擦片组[图5];
·第二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压力室轴向上所见至少大部分径向设置在第六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压力室上面[图3+4];
·第二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均压室轴向上所见至少大部分径向设置在第六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均压室上面[图3+4];
·第二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均压室通过第六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均压室加注润滑油[图3+4];
·第二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均压室比第二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压力室靠近前置齿轮组设置[图2-4];
·第六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均压室比第六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压力室靠近前置齿轮组设置[图2-5]。
在与第六换挡部件的摩擦片组轴向上所见至少部分径向设置在第二换挡部件摩擦片组上面的设置结合下,特别是产生下列适用的方案,其特征至少部分也可以相互组合:
·第二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摩擦片组至少尽可能设置在第六换挡部件的一个通过第六换挡部件的外摩擦片支架形成的离合器室内[图6-9];
·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的伺服装置轴向与前置齿轮组邻接设置,其中,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的摩擦片组设置在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远离前置齿轮组的面上[图6-9];
·第六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压力室比第二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压力室靠近前置齿轮组设置[图6];
·第二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压力室轴向与第六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均压室邻接设置,特别是通过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共用摩擦片支架的一个外壳面与该均压室分开[图6];
·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压力室轴向彼此邻接设置,特别是通过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共用摩擦片支架的一个外壳面彼此分开[图7];
·第六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压力室轴向上所见至少大部分径向设置在第二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压力室上面[图7-9];
·第六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均压室轴向上所见至少大部分径向设置在第二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均压力室上面[图7-9];
·第六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均压室通过第二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均压室加注润滑油[图7+8];
·第二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压力室比第二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均压室靠近前置齿轮组设置[图6-9];
·第六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压力室比第六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均压室靠近前置齿轮组设置[图7-9];
在与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的摩擦片组轴向并排设置的设置结合下,特别是产生下列适用的方案,其特征至少部分也可以相互组合:
·第二换挡部件的摩擦片组和伺服装置至少尽可能设置在第六换挡部件的一个通过第六换挡部件的外摩擦片支架形成的离合器室内[图13];
·第六换挡部件的伺服装置和摩擦片组完全设置在第二换挡部件的一个通过第二换挡部件的外摩擦片支架形成的离合器室内[图14-16];
·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的伺服装置至少大部分设置在第二或第六换挡部件各自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远离前置齿轮组的面上[图10-12+14];
·第二换挡部件的伺服装置至少大部分设置在第二换挡部件的摩擦片组远离前置齿轮组的面上,以及第六换挡部件的伺服装置至少大部分设置在第六换挡部件的摩擦片组靠近前置齿轮组的面上[图15+16];
·第二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压力室比第六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压力室靠近前置齿轮组设置[图10-12];
·第二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压力室比第二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均压室靠近前置齿轮组设置[图13];
·第二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压力室轴向邻接设置在第六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均压室旁边[图10-12];
·第六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压力室比第二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压力室靠近前置齿轮组设置[图13-16];
·第六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压力室比第六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均压室靠近前置齿轮组设置[图15+16];
·第六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均压室比第六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压力室靠近前置齿轮组设置[图10-14];
·第六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压力室轴向邻接设置在第二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均压室旁边[图14];
·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压力室轴向并排设置,特别是通过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共用摩擦片支架的一个外壳面彼此分开[图13];
·第六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活塞(或用于操作第六换挡部件的摩擦片与该活塞连接的操作件)径向外部环绕轴向上的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的摩擦片组[图13];
·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均压室轴向并排设置[图15+16];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其中,所有附图中可对照部件的附图符号也采用相同方式标注。其中:
图1A示出一种依据分类现有技术的变速器模式;
图1B示出一种图1A变速器的换挡模式;
图1C示出一种图1A变速器的转速平面图;
图2示出依据本发明举例的第一变速器模式;
图3示出依据本发明举例的第二变速器模式;
图4示出依据本发明举例的第三变速器模式;
图5示出依据本发明举例的第四变速器模式;
图6示出依据本发明举例的第五变速器模式;
图7示出依据本发明举例的第六变速器模式;
图8示出依据本发明举例的第七变速器模式;
图9示出依据本发明举例的第八变速器模式;
图10示出依据本发明举例的第九变速器模式;
图11示出依据本发明举例的第十变速器模式;
图12A示出采用图11变速器模式的举例变速器结构的第一部分剖面;
图12B示出采用图11变速器模式的举例变速器结构的第二部分剖面;
图13示出依据本发明举例的第十一变速器模式;
图14示出依据本发明举例的第十二变速器模式;
图15示出依据本发明举例的第十三变速器模式;
图16示出依据本发明举例的第十四变速器模式;
图17示出依据本发明举例的第十五变速器模式,以图2的变速器模式为基础,具有第一可选择的主齿轮组;
图18示出依据本发明举例的第十六变速器模式,以图2的变速器模式为基础,具有第二可选择的主齿轮组;
图19示出依据本发明举例的第十七变速器模式,以图18的变速器模式为基础;
图20示出依据本发明举例的第十八变速器模式,以图18的变速器模式为基础,具有第三可选择的主齿轮组;
图21A示出依据本发明举例的第十九变速器模式,以图18的变速器模式为基础,具有第四可选择的主齿轮组;以及
图21B示出图21A变速器的组转速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理解,首先对本发明所依据的现有技术进行说明。图1A在此方面示出依据分类的现有技术DE 10318565.8的变速器模式,图1B示出相应的换挡模式。在图1A中,采用AN标注自动变速器的主动轴,它与自动变速器的一个(未示出的)启动马达作用连接,在所示的例子中通过一个变矩器与扭转减振器和变矩器分接离合器连接。采用AB标注与主动轴AN同轴设置的自动变速器的被动轴,它与汽车的至少一个传动轴作用连接。不言而喻,取代变矩器也可以将一个作为自动变速器启动部件的摩擦离合器设置在启动马达与自动变速器之间。启动马达也可仅通过单级扭转减振器或者双惯量飞轮或者固定轴与变速器的主动轴AN连接,其中,在这种情况下设置在自动变速器内部的摩擦换挡部件必须作为变速器的启动部件构成。
自动变速器具有一个前置齿轮组VS和一个在该前置齿轮组VS旁边(但也可以不直接在其旁边)同轴设置的主齿轮组HS。前置齿轮组VS作为复式行星结构的正行星齿轮组构成,具有一个内齿圈HO_VS、一个太阳轮SO_VS以及由两个单连接面形成的连接面ST_VS,上面可扭转支承与太阳轮SO_VS啮合的内行星齿轮P1_VS和与内行星齿轮P1VS和内齿圈HO_VS啮合的外行星齿轮P2_VS。在此方面,该前置齿轮组VS作为不可切换的减速级工作并产生在总数上小于自动变速器主动轴AN输入转速的输出转速。为此前置齿轮组VS的太阳轮SO_VS固定在变速器外壳GG上和连接面ST_VS始终与主动轴AN连接。内齿圈HO_VS因此形成前置齿轮组VS的输出件并可通过两个换挡部件A、B与主齿轮组HS的各输入件连接。
主齿轮组HS作为联动的双连接面四轴行星齿轮组构成,具有三个不相互联动的输入件和一个输出件,在Ravigneaux齿轮组的结构形式下具有两个太阳轮S1_HS和S2_HS、一个内齿圈HO_HS以及一个联动的连接面ST_HS,上面可扭转支承与第一太阳轮S1_HS和内齿圈HOHS啮合的长行星齿轮P1_HS和与第二太阳轮S2_HS和长行星齿轮P1HS啮合的短行星齿轮P2_HS。在此方面,第一太阳轮S1_HS形成主齿轮组HS的第一输入件,第二太阳轮S2_HS形成主齿轮组HS的第二输入件,联动连接面ST_HS形成主齿轮组HS的第三输入件和内齿圈HOHS形成主齿轮组HS的输出件。
自动变速器具有总计六个换挡部件A-F。换挡部件A、B、E和F作为离合器构成,换挡部件C和D作为制动器构成。为此主齿轮组HS的第二太阳轮S2_HS可通过第一换挡部件A与前置齿轮组VS的内齿圈HO_VS连接。此外为此主齿轮组HS的第一太阳轮S1_HS可通过第二换挡部件B与前置齿轮组VS的内齿圈HO_VS连接,通过第三换挡部件C可固定在变速器外壳GG上并可通过第六换挡部件F与主动轴AN连接。此外为此主齿轮组HS的连接面ST_HS可通过第四换挡部件D固定在变速器外壳GG上并可通过第五换挡部件E与主动轴AN连接。由于主齿轮组HS的单个部件在单个换挡部件上的这种连接,主齿轮组HS的连接面ST_HS因此通过第五和第六换挡部件E、F的同时闭合也可与主齿轮组HS的第一太阳轮S1_HS连接。主齿轮组HS的内齿圈HO_HS始终并仅与被动轴AB连接。
图1B示出图1A中所示多挡自动变速器的一种换挡模式。可无分组换挡切换总计八个前进挡,也就是为从一个挡位向下个更高挡位或者下个更低挡位进行换挡使正在操作的换挡部件各自仅打开一个换挡部件和闭合另一个换挡部件。在第一挡“1”上闭合离合器A和制动器D,在第二挡“2”上闭合离合器A和制动器C,在第三挡“3”上闭合离合器A和B,在第四挡“4”上闭合离合器A和F,在第五挡“5”上闭合离合器A和E,在第六挡“6”上闭合离合器E和F,在第七挡“7”上闭合离合器B和E并在第八挡“8”上闭合制动器C和离合器E。在第一倒挡“R1”上闭合离合器B和制动器D。还可以具有一个第二倒挡“R2”,其中闭合离合器F和制动器D。图1C示出图1A中所示多挡自动变速器的转速平面图。
回到图1A,摩擦片组以及换挡部件的输入和输出件统一标注。因此第一换挡部件A的摩擦片组采用100标注,第一换挡部件A的输入件采用120标注,第一换挡部件A的输出件采用130标注,以及用于操作第一换挡部件A的摩擦片组100的伺服装置采用110标注。相应地其他换挡部件B、C、D、E和F的摩擦片组采用200、300、400、500和600标注,其他换挡部件B、E和F的输入件采用220、520和620标注。相应地其他换挡部件B、C、D、E和F的输出件采用230、430、530和630标注,以及用于操作其各自摩擦片组200或500或600的其他离合器B、E和F的伺服装置采用210、510和610标注。
在换挡部件和齿轮组采用GG标注的变速器外壳内部的空间设置方面,DE 10318565.8提出以下设置:作为离合器构成的第五换挡部件E在空间上看轴向设置在前置齿轮组VS与主齿轮组HS之间,轴向直接与前置齿轮组VS邻接。同样作为离合器构成的第二换挡部件B同样轴向设置在前置齿轮组VS与主齿轮组HS之间,其中,该离合器B的摩擦片组200在空间上看基本径向设置在离合器E摩擦片组500的上面和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210轴向与离合器E邻接设置在其远离前置齿轮组VS的面上。轴向在主齿轮组HS的方向上看,连接在离合器B上的首先是作为制动器构成的第三换挡部件C,然后是同样作为制动器构成的第四换挡部件D和然后是主齿轮组HS。作为离合器构成的第一换挡部件A的摩擦片组100在空间上看基本设置在前置齿轮组VS的上面。该离合器A的伺服装置110至少大部分设置在前置齿轮VS远离主齿轮组HS的面上。在离合器A的伺服装置110远离前置齿轮组VS的面上,在空间上看轴向在离合器A与主动侧的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外壳壁GW之间,也就是在离合器A和前置齿轮组VS远离主齿轮组HS的面上,设置作为离合器构成的第六换挡部件F。
作为换挡部件的伺服装置实施例图1A中详细示出第六换挡部件F的伺服装置610。该伺服装置610设置在一个缸室形摩擦片支架的内部,该支架形成离合器F的输入件620并相应地始终以变速器主动轴AN的转速旋转。伺服装置610具有一个压力室611,它通过离合器F摩擦片支架的一段外壳面和伺服装置610的活塞614形成。在该压力室611加压时,活塞614逆伺服装置610的一个这里例如作为蝶形弹簧构成的复位件613的力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的方向上运动并操作或闭合离合器F的摩擦片组600。为最好完全补偿旋转压力室611的动态压力,伺服装置610附加具有一个可无压力加注润滑油的均压室612,它通过活塞614的一个面和一个挡溅板615形成。输入件620可扭转支承在一个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上,该套筒从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外壳壁GW出发在变速器外壳GG的内腔中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的方向上一直延伸到前置齿轮组VS的太阳轮SO_VS并与该太阳轮SOVS抗扭连接。相应地该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也具有向离合器F的压力室或均压室输送压力或润滑油的通道。
现借助图2介绍依据本发明第一举例的变速器模式。与按照依据分类的现有技术的图1A相比的变化基本上在于离合器B、E和A的空间设置和结构构成。其他方面该变速器基本上与图1中所示的变速器相应,具有主动轴AN和与该主动轴同轴分布的被动轴AB,具有靠近主动侧的前置齿轮组VS和同轴设置在该前置齿轮组旁边靠近被动侧的主齿轮组HS,具有在靠近主齿轮组HS的面上直接与前置齿轮组VS邻接的离合器E,以及具有两个靠近主齿轮组的制动器C和D。
两个离合器B和F现在形成一个加工技术上可简单预安装的组件,该组件轴向设置在前置齿轮组VS与一个靠近变速器与主动轴AN作用连接的启动马达未详细示出的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外壳壁GW之间,也就是前置齿轮组VS远离主齿轮组HS的面上并直接邻接前置齿轮组VS和外壳壁GW。不言而喻,外壳壁GW和变速器外壳GG也可以整体构成。在此方面,该组件包括一个两个离合器B、F共用的摩擦片支架ZYLBF、两个离合器B、F的摩擦片组200、600,以及用于操作摩擦片组200、600的伺服装置210、610。该摩擦片支架ZYLBF形成两个离合器B、F的输出件并根据预先规定的运动联动与主齿轮组HS的第一输入件(也就是这里的第一太阳轮S1_HS)抗扭连接,这一点后面还要详细介绍。摩擦片支架ZYLBF对离合器F作为外摩擦片支架构成,用于容纳该离合器F的摩擦片组600最好作为外啮合的钢摩擦片构成的外摩擦片,对离合器B作为内摩擦片支架构成,用于容纳该离合器B的摩擦片组200最好作为内啮合的钢摩擦片构成的内摩擦片。在空间上看,离合器B的摩擦片组200设置在径向位于离合器F的摩擦片组600上面的一个区域内。相应地离合器F的输入件620作为内摩擦片支架构成,用于容纳该离合器F的摩擦片组600最好作为内啮合的内衬摩擦片构成的内摩擦片,并与前置齿轮组VS联动连接面ST_VS远离主齿轮组的连接板抗扭连接,其中,该联动的连接面ST_VS-如图1A中那样-在其靠近主齿轮组的面上与主动轴AN连接。不言而喻,所称的连接板和所称的内摩擦片支架620也可以整体构成。离合器B的输入件220作为外摩擦片支架构成,用于容纳该离合器B的摩擦片组200最好作为外啮合的钢摩擦片构成的外摩擦片,并与前置齿轮组VS的内齿圈HO_VS抗扭连接。不言而喻,内齿圈HO_VS和所称的外摩擦片支架220也可以整体构成。不言而喻,取代交替设置的钢摩擦片(无摩擦内衬)和内衬摩擦片也可以使用采用单面摩擦内衬加衬的钢摩擦片,其中,然后必须将各自一个外啮合加衬的钢摩擦片和一个内啮合加衬的钢摩擦片交替组成一个摩擦片组。不言而喻,取代所提出的钢摩擦片也可以使用碳或者碳素纤维或者其他适用复合材料的摩擦片。
几何形状上离合器B、F共用的摩擦片支架ZYLBF具有一种基本上缸室形的结构,并可扭转支承在一个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上,该套筒从外壳壁GW出发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的方向上延伸到变速器内腔内。该套筒GN上,前置齿轮组VS的太阳轮SO_VS通过适当的连接固定在该套筒GN上。不言而喻,套筒GN和外壳壁GW也可以整体构成。例如套筒GN也可以是一个设置在主动轴AN与变速器的启动马达之间力流上的变矩器的导向轴。摩擦片支架ZYLBF的外径上具有一个圆柱体段,在其内径上设置离合器F摩擦片组600的外摩擦片并在其外径上设置摩擦片组200的内摩擦片,其中,两个摩擦片组600、200轴向与前置齿轮组VS邻接。从摩擦片支架ZYLBF所称圆柱体段远离前置齿轮组的末端出发,也就是在摩擦片组600远离前置齿轮组的面上,摩擦片支架ZYLBF的至少尽可能盘形段径向内延至摩擦片支架ZYLBF的套筒。在此方面,该套筒分成两个套筒段633和233。从摩擦片支架ZYLBF盘形段的内径出发,套筒段633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的方向上延伸并-如从所选择的命名法中看到的那样-分配给离合器F的输出件。另一套筒段233分配给离合器B的输出件并从摩擦片支架ZYLBF盘形段的内径出发轴向在外壳壁GW的方向上延伸。
离合器F的伺服装置610包括一个压力室611、一个均压室612、一个活塞614、一个复位件613和一个挡溅板615,完全设置在一个通过摩擦片支架ZYLBF形成的缸室内,基本上径向处于套筒段633的上面。活塞614可轴向移动支承在摩擦片支架ZYLBF上。相应地伺服装置610始终以主齿轮组HS第一输入件(也就是这里的第一太阳轮S1HS)的转速旋转。为平衡伺服装置610旋转压力室611的旋转压力,具有采用可无压力加注润滑油的均压室612的动态压力平衡,其中,该均压室612比所称的压力室611靠近前置齿轮组VS(或主齿轮组HS)设置。在此方面,压力室611通过摩擦片支架ZYLBF的一个外壳面(和其套筒段633的一部分)和活塞614形成。均压室612通过活塞614和挡溅板615形成,该挡溅板轴向在摩擦片支架ZYLBF的套筒段633上定位并相对于活塞614可轴向移动润滑油密封进行密封。活塞614通过这里举例作为蝶形弹簧构成的复位件613轴向向摩擦片支架ZYLBF的套筒段633预张紧。在压力室611加注压力油闭合离合器F时,活塞614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或主齿轮组HS)的方向上运动并逆复位件613的弹簧力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600。
在空间上看,离合器F的伺服装置610比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210靠近主和前置齿轮组HS、VS设置。在此方面,该伺服装置210在空间上看至少大部分径向设置在摩擦片支架ZYLBF的第二套筒段233上面并还可轴向移动支承在摩擦片支架ZYLBF上。相应地伺服装置210也始终以主齿轮组HS第一输入件(也就是这里的第一太阳轮S1_HS)的转速旋转。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210包括一个压力室211、一个均压室212、一个部分曲形构成的活塞214、一个复位件213和一个部分圆柱体的支圈218。为平衡伺服装置210旋转压力室211的旋转压力,具有采用均压室212的动态压力平衡。为形成压力室211,支圈218压力油密封在摩擦片支架ZYLBF套筒段233的靠近外壳壁末端上与该套筒段233抗扭连接并在所示的例子中通过一个密封的同步件和一个安全环轴向保险。支圈218的圆柱体段在此方面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的方向上延伸。伺服装置210的活塞214相对于支圈218的该圆柱体段并相对于摩擦片支架ZYLBF的套筒段233轴向可移动压力油密封进行密封并该区域内具有曲形轮廓。相应地伺服装置210的压力室211通过活塞214、支圈218的圆柱体段、径向处于支圈218该圆柱体段下面的支圈218的盘形段以及摩擦片支架ZYLBF的一部分套筒段233形成。为形成伺服装置210的均压室212,摩擦片支架ZYLBF在大于支圈218圆柱体段直径的确定直径上具有一个第二圆柱体段,该段从这里举例整体摩擦片支架ZYLBF的盘形段出发轴向在外壳壁GW的方向上延伸。该区域内的曲形活塞214相对于摩擦片支架ZYLBF的该第二圆柱体段可轴向移动润滑油密封进行密封。相应地均压室212通过活塞214、摩擦片支架ZYLBF所称的第二圆柱体段和径向处于摩擦片支架ZYLBF该第二圆柱体段下面的摩擦片支架ZYLBF的盘形段构成。在其进一步的几何形状分布中,活塞214至少尽可能沿摩擦片支架ZYLBF径向上部区域的外部轮廓径向外延并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的方向上一直延伸到离合器B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200远离前置齿轮组的面上。活塞214通过复位件213轴向预张紧,该复位件在这里例如作为一个轴向设置在摩擦片支架ZYLBF的盘形段与活塞214之间的螺旋弹簧组构成。在压力室211加注压力油闭合离合器B时,活塞214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或主齿轮组HS)的方向上运动并逆复位件213的弹簧力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200。活塞214因此几乎完全环绕两个离合器B、F共用的摩擦片支架ZYLBF。
离合器B伺服装置210的均压室212因此比该伺服装置210的压力室211靠近前置齿轮组VS(或主齿轮组HS)设置,其中,离合器B的均压室212和离合器F伺服装置610的压力室611彼此邻接设置并仅通过两个离合器B、F共用的摩擦片支架ZYLBF的一个外壳面彼此分开。
由于摩擦片支架ZYLBF支承在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上,通过部分分布在所称外壳套筒GN内部和部分分布在摩擦片支架ZYLBF套筒内部的相应通道或孔,形成向两个离合器B、F结构上相当简单的压力油和润滑油输送。向离合器B伺服装置210压力室211的压力油输送采用216标注,向离合器B伺服装置210均压室212的润滑油输送采用217标注,向离合器F伺服装置610压力室611的压力油输送采用616标注,以及向离合器F伺服装置610均压室612的润滑油输送采用617标注。
此外如从图2所看到的那样,离合器E轴向直接与前置齿轮组VS靠近主齿轮组HS的面邻接。离合器E的输入件520与前置齿轮组VS联动连接面ST_VS靠近主齿轮组的连接板并与主动轴AN连接例如作为外摩擦片支架构成,用于容纳离合器E摩擦片组500例如作为外啮合的钢摩擦片构成的外摩擦片。离合器E的输出件530例如作为尽可能盘形的内摩擦片支架构成,用于容纳离合器E摩擦片组500例如作为内啮合的内衬摩擦片构成的内摩擦片,并通过连接轴540与主齿轮组HS的第三输入件-在这里也就是主齿轮组HS的联动连接面ST_HS-连接,其中,连接轴540中心贯穿主齿轮组HS。几何形状上,离合器E的摩擦片组500例如设置在前置齿轮组VS内齿圈HO_VS的直径区域上。重要的是用于操作摩擦片组500的伺服装置510设置在离合器E的输入件520内部。依据目的,这里出于简化仅示意示出的该伺服装置510也具有动态压力平衡,因为它始终以主动轴AN的转速旋转。
在主齿轮组HS的方向上看,离合器A轴向邻接离合器E。在此方面,该离合器A与前置齿轮组VS的内齿圈HO_VS连接的输入件120完全搭接离合器E并在这里例如作为外摩擦片支架构成,用于容纳离合器A摩擦片组100最好作为外啮合的内衬摩擦片构成的外摩擦片。相应地离合器A的输出件130例如作为尽可能盘形的内摩擦片支架构成,用于容纳摩擦片组100最好作为内啮合的钢摩擦片构成的内摩擦片,并通过第二太阳轴140与主齿轮组HS的第二输入件-在这里也就是第二太阳轮S2_HS-连接。在此方面,该第二太阳轴140部分环绕连接轴540并在其轴向分布上中心贯穿主齿轮组HS靠近前置齿轮组的第一太阳轮S1_HS。不言而喻,第二太阳轮S2_HS和第二太阳轴140也可以整体构成。不言而喻,离合器A的输出件(内摩擦片支架)130和第二太阳轴140也可以整体构成,其中,第二太阳轴140然后形成输出件(内摩擦片支架)130的一个支承在连接轴540上的套筒。在所示的例子中,离合器A、B的摩擦片组100、200设置在至少近似的直径上。相应地两个离合器A、B共用的摩擦片支架也可以作为其输入件。为操作离合器A的摩擦片组100具有一个伺服装置110,它在这里例如设置在摩擦片组100靠近主齿轮组的面上并在闭合离合器A时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的方向上操作摩擦片组100。在这里出于简化仅示意示出的该伺服装置110最好也具有动态压力平衡,因为伺服装置110始终以主齿轮组HS第二太阳轮S2_HS的转速旋转。在另一种设置方案中,离合器A的伺服装置110也可以设置在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100靠近前置齿轮组的面上,其中,然后该摩擦片组100在闭合离合器A时轴向在主齿轮组HS的方向上进行操作。
不言而喻,对离合器E和A取代实施例中交替设置的钢摩擦片(无摩擦内衬)和内衬摩擦片,也可以使用单面摩擦内衬加衬的钢摩擦片,其中,然后必须各自一个外啮合加衬的钢摩擦片和一个内啮合加衬的钢摩擦片交替组成一个摩擦片组。不言而喻,取代所提出的钢摩擦片也可以使用碳或者碳素纤维或者其他适用复合材料的摩擦片。
如已经提到的那样,两个离合器B、F共用的摩擦片支架ZYLBF形成两个离合器B、F与主齿轮组HS的第一输入件连接的输出件。该摩擦片支架ZYLBF之间的转速和转矩向主齿轮组HS第一太阳轮S1HS的传递在此方面通过支圈218、缸室形的连接件ZYL和第一太阳轴240进行。支圈218靠近外壳壁GW与摩擦片支架ZYLBF的套筒抗扭连接,轴向邻接该外壳壁GW径向外延,并在其外径的区域内例如通过一个同步件与缸室形的连接件ZYL连接。该缸室形的连接件ZYL几何形状上也作为一个向外壳壁GW方向上敞开的罐构成,具有一个环形同步件,径向完全搭接轴向上两个离合器B、F的组件、前置齿轮组VS和两个离合器E和A,以及具有一个盘形的罐底,在离合器A旁边其靠近主齿轮组HS的面上径向内延至几乎第二太阳轴140的上面。在其套筒区域内,缸室形的连接件ZYL与第一太阳轴240抗扭连接,该太阳轴再与制动器C的输出件330和主齿轮组HS靠近前置齿轮组的第一太阳轮S1_HS连接并在其轴向分布上部分环绕第二太阳轴140。
现借助图3介绍依据本发明举例的第二变速器模式,它以此前借助图2所述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变速器模式为基础。相对于图2的变化仅在于两个离合器B、F共用摩擦片支架ZYLBF的结构构成和这两个离合器B、F伺服装置210、610的空间位置。就此而言,在这里对其余的变速器部件无需赘述。
如从图3所看到的那样,具有与图2相同的两个离合器B和F的组件包括两个离合器B和F共用的摩擦片支架ZYLBF、两个离合器B、F的摩擦片组200、600以及用于操作该摩擦片组200和600的伺服装置210和610,轴向上设置在前置齿轮组VS与靠近启动马达且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外壳壁GW之间并可扭转支承在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上。如在图2中那样,两个离合器B、F的摩擦片支架ZYLBF形成其输出件,对离合器B作为内摩擦片支架和对离合器F作为外摩擦片支架构成,并根据预先规定的运动联动与主齿轮组HS的第一输入件(也就是在这里与第一太阳轮S1_HS)抗扭连接。离合器B作为外摩擦片支架构成的输入件220与离合器F作为内摩擦片支架构成的输入件620同样引用图2。与图2的区别在于,离合器B在空间上看现在完全径向设置在离合器F上面,其中,离合器B的摩擦片组200径向设置在离合器F的摩擦片组600上面,以及其中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210径向设置在离合器F的伺服装置610上面。
此外如从图3所看到的那样,两个离合器B、F共用的摩擦片支架ZYLBF几何形状上采用在前置齿轮组VS(或主齿轮组HS)方向上敞开的罐的方式构成。在该摩擦片支架ZYLBF的外径上具有一个梯形的圆柱体段,在其靠近前置齿轮组末端的内径上设置(径向内部)离合器F摩擦片组600的外摩擦片并外径上设置(径向外部)离合器B摩擦片组200的内摩擦片。两个摩擦片组600、200因此轴向邻接前置齿轮组VS。从摩擦片支架ZYLBF梯形圆柱体段远离前置齿轮组的末端出发,摩擦片支架ZYLBF的一个盘形段与外壳壁GW平行径向内延至摩擦片支架ZYLBF的套筒633。该套筒633从摩擦片支架ZYLBF盘形段的内径出发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的方向上延伸并可扭转支承在上面也固定前置齿轮组的VS太阳轮SO_VS的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上。
离合器F的伺服装置610完全设置在一个通过摩擦片支架ZYLBF的梯形圆柱体段和盘形段形成的缸室内,并相应地始终以主齿轮组HS第一输入件(也就是这里的第一太阳轮S1_HS)的转速旋转。在此方面,该伺服装置610包括一个压力室611、一个均压室612、一个活塞614、一个复位件613和一个挡溅板615。活塞614压力油密封轴向可移动支承在摩擦片支架ZYLBF内并通过这里例如作为蝶形弹簧构成的复位件613轴向向摩擦片支架ZYLBF的套筒段633预张紧。压力室611也通过活塞614和摩擦片支架ZYLBF的一部分内部外壳面形成。为平衡旋转压力室611的旋转压力,具有采用均压室612的动态压力平衡,其中,该均压室612通过活塞614和挡溅板615形成并比所称的压力室611靠近前置齿轮组VS(或主齿轮组HS)设置。
离合器F伺服装置610的压力油和润滑油供给以结构上相当简单的方式通过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进行,其中,相应的通道或孔部分分布在所称的外壳套筒GN内部并部分分布在摩擦片支架ZYLBF的套筒633内部。向离合器F伺服装置610压力室611的压力油输送采用616标注,向离合器F伺服装置610均压室612的润滑油输送采用617标注。如果压力室611为闭合离合器F加注压力油,那么活塞614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或主齿轮组HS)的方向上运动并逆复位件613的弹簧力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600。
如已经提到的那样,(径向外部)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210在空间上看径向设置在(径向内部)离合器F的伺服装置610上面。该伺服装置210包括一个压力室211、一个均压室212、一个活塞214、一个复位件213和一个支圈218。在此方面,(径向外部)离合器B伺服装置210的压力室211至少基本径向设置在(径向内部)离合器F伺服装置610的压力室611上面和(径向外部)离合器B伺服装置210的均压室212至少基本径向设置在(径向内部)离合器F伺服装置610的均压室612上面。压力室211通过活塞214、支圈218和摩擦片支架ZYLBF的一部分外部外壳面形成。为此支圈218几何形状上采用在摩擦片组200方向上(或在前置齿轮组VS的方向上)敞开的罐的方式构成,其外壳面外部环绕活塞214,而其罐底在其内径上固定在摩擦片支架ZYLBF盘形段的外径上。在所示的例子中,为将支圈218固定在摩擦片支架ZYLBF上具有一个传递转矩压力油密封的同步件和用于轴向固定具有一个安全环。因此活塞214压力油密封可轴向移动支承在支圈218圆柱体段的内径与摩擦片支架ZYLBF梯形圆柱体段的外径之间并通过复位件213轴向向摩擦片支架ZYLBF预张紧。复位件213在这里例如作为环形设置的螺旋弹簧的弹簧组构成。
向离合器B伺服装置210压力室211的压力油输送216部分分布在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内部并部分分布在摩擦片支架ZYLBF的内部。(径向外部)离合器B伺服装置210的均压室212在这里以节省结构长度的方式直接通过(径向内部)离合器F伺服装置610的均压室612无压力加注润滑油。为此在伺服装置610活塞614的外径上面具有至少一个径向孔,它一方面通入伺服装置610的均压室612内和另一方面通入摩擦片支架ZYLBF梯形圆柱体段的内径上面向外润滑油密封的环行通道内。此外,在摩擦片支架ZYLBF的梯形圆柱体段内具有至少一个径向孔,它一方面通入摩擦片支架ZYLBF梯形圆柱体段的内径上面所称的环行通道内和另一方面通入伺服装置210的均压室212内两个均压室612、212之间相应的孔或通道在图3中采用217标注。如果伺服装置210的压力室211为闭合离合器B加注压力油,那么活塞214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或主齿轮组HS)的方向上运动并逆复位件213的弹簧力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200。
为在形成两个离合器B、F输出件的摩擦片支架ZYLBF与主齿轮组HS的第一太阳轮S1_HS之间传递转速和转矩-与图2中相似-具有一个缸室形的连接件ZYL,几何形状上作为在外壳壁GW方向上敞开的罐的方式构成,具有一个环形的外壳面,部分搭接两个离合器B、F的组件并完全径向搭接轴向上的前置齿轮组VS以及两个离合器E和A,并在其靠近外壳壁GW的末端上通过一个适当的同步件抗扭与支圈218连接,以及具有一个盘形罐底,在离合器A靠近主齿轮组HS的面上径向内延并在其套筒区域内与第一太阳轴240抗扭连接。该第一太阳轴240再与制动器C的输出件330和主齿轮组HS靠近前置齿轮组的第一太阳轮S1_HS连接。
现借助图4介绍依据本发明举例的第三变速器模式,它以此前借助图3所述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变速器模式为基础。与图3的主要区别在于离合器A的空间位置。至少离合器A的摩擦片组100现在设置在前置齿轮组VS远离主齿轮HS的面上,轴向处于该前置齿轮组VS与由两个离合器B和F组成的组件之间。从中在与离合器A和B输入件120、220良好支承的结合下形成离合器F输入件620良好支承的可能性。
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离合器F在这里作为内摩擦片支架构成的输入件620具有一个盘形段622,它从离合器F的摩擦片组600出发径向内延至几乎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上面,以及具有一个套筒623,它在内径的区域内连接在所称的盘形段622上并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的方向上一直延伸到几乎其太阳轮SO_VS的前面并在该区域内与前置齿轮组VS联动连接面ST_VS远离主齿轮组的连接板抗扭连接。在此方面,输入件620的该套筒623利用相对宽的轴承座可扭转支承在所称的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上。
两个离合器A、B具有一个共用的摩擦片支架ZYLAB,形成离合器A、B的输入件120、220。几何形状上该摩擦片支架ZYLAB基本上采用圆柱体的方式构成。该摩擦片支架ZYLAB的套筒123可扭转支承在离合器F的输入件620的套筒623上。该摩擦片支架ZYLAB的盘形段连接在所称的套筒123上并径向外延至一个直径上,该直径略大于前置齿轮组内齿圈HO_VS的直径并大致相当于两个离合器A、B摩擦片组100、200的内径。在摩擦片支架ZYLAB所称盘形段的外径上一方面连接一个第一圆柱体段,该段靠近离合器A的输入件120,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的方向上延伸并在其外径上容纳离合器A摩擦片组100(在这里例如作为内啮合的钢摩擦片构成)的内摩擦片。另一方面,摩擦片支架ZYLAB所称盘形段的外径上连接一个第二圆柱体段,该段靠近离合器B的输入件220,轴向在与前置齿轮组VS相反的方向上延伸并在其外径上容纳离合器B摩擦片组200(在这里例如作为内啮合的内衬摩擦片构成)的内摩擦片。为使形成两个离合器A、B输入件的摩擦片支架ZYLAB运动连接在前置齿轮组VS的输出件上-也就是内齿圈HO_VS上-具有一个同步件150,该件直接与前置齿轮组VS邻接平行在其靠近主齿轮组的面上延伸并通过适当的连接件与前置齿轮组VS的内齿圈HO_VS和摩擦片支架ZYLAB的套筒123连接。
离合器A的输出件130作为外摩擦片支架构成,几何形状上采用在与主齿轮组HS相反的方向上敞开的罐的方式,径向上搭接轴向上离合器A的摩擦片组100和伺服装置110、前置齿轮组VS和离合器E。在其圆柱体段远离主齿轮组的末端上,该外摩擦片支架130容纳离合器A摩擦片组100(在这里例如作为外啮合的内衬摩擦片构成)的外摩擦片。在外摩擦片支架130圆柱体段靠近主齿轮组的末端上连接一个盘形段(“罐底”),与离合器E的输出件530邻接平行径向内延并在其套筒区域内与第二太阳轴140抗扭连接。该第二太阳轮140也环绕与离合器E输出件530连接的连接轴540并轴向在主齿轮组HS的方向上径向在与主齿轮组HS的第一太阳轮S1_HS连接的第一太阳轴240内部延伸,中心贯穿第一太阳轮S1_HS并与主齿轮组HS的第二太阳轮S2_HS连接。
用于操作离合器A摩擦片组100的伺服装置110在这里例如径向设置在摩擦片支架ZYLAB的套筒123上面,始终以前置齿轮组VS输出件-也就是内齿圈HO_VS-的转速旋转并在闭合离合器A时轴向在与前置齿轮组VS(或主齿轮组HS)相反的方向上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100。不言而喻,出于简化这里仅示意示出的伺服装置110具有动态压力平衡。向伺服装置110(这里为详细示出)的压力油和润滑油输送依据目的通过相应的通道或孔部分分布在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内部,部分部分在离合器F内摩擦片支架620的套筒623内部并部分分布在离合器A、B共用的摩擦片支架ZYLAB的套筒123内部。
在离合器A的伺服装置110空间位置的另一种构成方案中,例如该伺服装置110的活塞也可以轴向移动支承在离合器A的输出件130内和该伺服装置110的压力室或均压室轴向设置在离合器E输出件530旁边的区域内。在这种情况下,依据目的离合器A摩擦片组100的外摩擦片作为外啮合的钢摩擦片和摩擦片100的内摩擦片作为内啮合的内衬摩擦片构成。
图4的依据本发明第三变速器模式其他变速器部件的空间设置与图3中所示的设置相应,就此而言在这里无须赘述。
现借助图5介绍依据本发明举例的第四变速器模式,它以此前借助图2所述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变速器模式为基础。与图2的主要区别在于离合器B和F共用摩擦片支架ZYLBF的结构构成和闭合时离合器B伺服装置210的操作方向,以及变速器主动轴和被动轴彼此相对的空间位置。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主动轴AN和被动轴AB现在不是彼此同轴,而是轴平行设置。变速器的被动轴现在靠近与变速器的主动轴AN连接(这里未详细示出)的启动马达设置。变速器被动轴与主齿轮组HS的输出件-也就是这里的内齿圈HO_HS-连接的第一圆柱齿轮和变速器被动轴与该圆柱齿轮啮合的第二圆柱齿轮可扭转支承在靠近启动马达且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外壳壁GW上。所称的第二圆柱齿轮简单地与被动轴AB连接。不言而喻,在该第二圆柱齿轮与被动轴AB之间也可以运动中间连接一个差速器。主动轴AN中心贯穿所称的变速器外壳GW。但从图5中很快发现,虽然依据本发明的该第四变速器模式由于具有两个离合器B、F的组件的特殊结构构成,特别是非常适用于在采用所谓的“前置横列驱动装置”的汽车上使用,专业人员将主动轴和被动轴AN、AB的这种设置需要时可以无需特别的结构开支变化用于采用主动轴和被动轴同轴设置的传动系。
此外如从图5看到的那样,主齿轮组HS现在靠近启动马达设置并由与前置齿轮组VS的联动连接面ST_VS连接的主动轴AN轴向上中心完全贯穿。相应地前置齿轮组VS现在设置在主齿轮组HS远离启动马达的面上。换挡部件E、A、C和D的空间位置-特别是这些换挡部件E、A、C、D的摩擦件-引用图2中轴向处于前置齿轮组VS与主齿轮组HS之间的区域内。与图2中相似,离合器B和F形成一个加工技术上可简单预安装的组件,它设置在前置齿轮组VS远离住齿轮组HS的面上,直接邻接该前置齿轮组VS并现在轴向处于前置齿轮组VS与一个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变速器盖GD之间。该外壳盖GD形成变速器外壳GG与启动马达相对的外壁。不言而喻,外壳盖GD和变速器外壳GG也可以整体构成。在此方面,外壳盖GD具有一个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它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的方向上延伸并可扭转支承在两个离合器B、F共用的摩擦片支架ZYLBF上。前置齿轮组VS的太阳轮SO_VS固定在变速器外壳GG的该套筒GN上。
摩擦片支架ZYLBF形成两个离合器B、F与主齿轮组HS的第一输入件(太阳轮S1_HS)连接的输出件,但与图2的区别在于,为两个离合器B、F现在作为外摩擦片支架构成,用于容纳各自摩擦片组200或600的外摩擦片。相应地两个离合器B、F的输入件220、620现在作为两个内摩擦片支架构成,用于容纳各自摩擦片组200或600的内摩擦片。在此方面,离合器B的摩擦片组200设置在比离合器F的摩擦片组600更大的直径上,在空间上看基本径向处于摩擦片组600上面的一个区域内。
几何形状上两个离合器B、F共用的摩擦片支架ZYLBF具有基本上缸室形的结构。摩擦片支架ZYLBF的一个套筒可扭转支承在变速器外壳GW的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上。从摩擦片支架ZYLBF的该套筒出发,基本在套筒中心摩擦片支架ZYLBF的第一盘形段径向基本外延到离合器F摩擦片组600的外径(在这里例如基本外延到前置齿轮组VS内齿圈HO_VS的直径)并在此方面将摩擦片支架ZYLBF的该套筒几何形状上分成两个套筒段633和233。套筒段633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的方向上一直延伸到其太阳轮SO_VS并-正如从所选择的命名法中所看到的那样-分配给离合器F的输出件。另一个套筒段233分配给离合器B的输出件并轴向在外壳盖GD的方向上延伸。在摩擦片支架ZYLBF所称第一盘形段的外径上连接摩擦片支架ZYLBF的第一圆柱体段,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的方向上延伸直至通过离合器F与前置齿轮组VS轴向邻接的摩擦片组600并在其内径上具有一个适当的同步件,用于容纳该摩擦片组600的外摩擦片。在摩擦片支架ZYLBF该第一圆柱体段的外径上-在这里例如在空间上看基本在段中心-连接摩擦片支架ZYLBF的第二盘形段并径向基本外延到离合器B(径向外部)摩擦片组200的外径。在摩擦片支架ZYLBF该第二盘形段的外径上连接摩擦片支架ZYLBF的第二圆柱体段,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的方向上延伸直至通过离合器B与前置齿轮组VS邻接的摩擦片组200并在其内径上具有一个适当的同步件,用于容纳该摩擦片组200的外摩擦片。
离合器F的伺服装置610包括一个压力室611、一个均压室612、一个活塞614、一个复位件613和一个挡溅板615,完全设置在一个通过摩擦片支架ZYLBF的第一盘形段和第一圆柱体段形成的缸室内,基本上径向处于套筒段633的上面。活塞614压力油密封轴向可移动支承在摩擦片支架ZYLBF(具体是支承在摩擦片支架ZYLBF的套筒段633和第一圆柱体段)上。相应地伺服装置610始终以主齿轮组HS第一输入件(也就是这里的太阳轮S1_HS)的转速旋转。为平衡伺服装置610旋转压力室611的旋转压力具有采用可无压力加注润滑油的均压室612的动态压力平衡,其中,该均压室612比所称的压力室611靠近前置齿轮组VS(或主齿轮组HS)设置。在此方面,压力室611通过摩擦片支架ZYLBF的一个外壳面(具体通过摩擦片支架ZYLBF的第一盘形段、摩擦片支架ZYLBF的一部分第一圆柱体段和一部分套筒段633)和活塞614形成。均压室612通过活塞614和挡溅板615形成,该挡溅板轴向在摩擦片支架ZYLBF的套筒段633上定位并相对于活塞614可轴向移动润滑油密封进行密封。活塞614通过这里例如作为蝶形弹簧构成的复位件613轴向向摩擦片支架ZYLBF的套筒段633预张紧。在压力室611为闭合离合器F加注压力油,活塞614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或主齿轮组HS)的方向上运动并逆复位件613的弹簧力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600。
在空间上看,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210至少尽可能径向设置在摩擦片支架ZYLBF的第二套筒段223上面并也可轴向移动支承在摩擦片支架ZYLBF上。相应地伺服装置210也始终以主齿轮组HS第一输入件(也就是这里的第一太阳轮S1_HS)的转速旋转。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210包括一个压力室211、一个均压室212、一个部分曲形构成的活塞214、一个复位件213和一个挡溅板215。为平衡伺服装置210旋转压力室211的旋转压力具有采用可无压力加注润滑油的均压室212的动态压力平衡。为形成压力室211,摩擦片支架ZYLBF具有一个第三圆柱体段,该段在确定的直径上从摩擦片支架ZYLBF的第一盘形段出发,轴向在外壳壁GW的方向上延伸。活塞214压力油密封可轴向移动支承在摩擦片支架ZYLBF上,具体地是在套筒段233和摩擦片支架ZYLBF的所称第三圆柱体段上。相应地压力室211通过摩擦片支架ZYLBF的一个外壳面(具体地说通过摩擦片支架ZYLBF的一部分第一盘形段、摩擦片支架ZYLBF的一部分第三圆柱体段和一部分套筒段233)和活塞214形成。在其几何形状的进一步分布中,活塞214曲形搭接轴向和径向上摩擦片支架ZYLBF的所称第三圆柱体段,并基本上沿摩擦片支架ZYLBF的外部轮廓径向外延通过其外径,随后搭接轴向和径向上离合器B的摩擦片组200,其中,与该活塞连接的操作指或者操作环从摩擦片组200靠近前置齿轮组VS的面上作用于该摩擦片组200。活塞214在此方面通过在这里例如作为蝶形弹簧构成的复位件213轴向向摩擦片支架ZYLBF的套筒段233预张紧。在压力室211为闭合离合器B加注压力油,活塞214轴向在与前置齿轮组VS(或主齿轮组HS)相反的方向上运动并逆复位件213的弹簧力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200。
与图2的区别在于,离合器B伺服装置210的压力室211因此现在直接邻接离合器F伺服装置610的压力室611并与其仅通过离合器B、F共用的摩擦片支架ZYLBF的一个外壳面分开。这两个伺服装置210、610的操作装置在闭合各自的离合器B或F时在此方面移动。与摩擦片组200压力室211的空间位置相关,离合器B在闭合时现在受到“牵引”操作。
如已经提到的那样,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210也具有动态压力平衡,在空间上看,相应的均压室212在伺服装置210的活塞214远离伺服装置210压力室211的面上径向设置在摩擦片支架ZYLBF的第三圆柱体段下面的一个区域内。该均压室212通过所称的活塞214和挡溅板215形成,该挡溅板相对于活塞214可轴向移动润滑油密封进行密封并轴向固定在摩擦片支架ZYLBF的套筒段233上。
由于摩擦片支架ZYLBF支承在外壳壁GW的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上,通过部分分布在所称外壳套筒GN内部和部分分布在摩擦片支架ZYLBF套筒内部的相应通道或孔,形成向两个离合器B、F结构上相当简单的压力油和润滑油输送。向离合器B伺服装置210压力室211的压力油输送采用216标注,向离合器B伺服装置210均压室212的润滑油输送采用217标注,向离合器F伺服装置610压力室611的压力油输送采用616标注,以及向离合器F伺服装置610均压室612的润滑油输送采用617标注。
为在形成两个离合器B、F输出件的摩擦片支架ZYLBF与主齿轮组HS的第一太阳轮S1_HS之间传递转速和转矩具有一个缸室形的连接件ZYL,几何形状上作为在主齿轮组HS的方向上敞开的罐的方式构成。该连接件ZYL的罐底径向上在外壳盖GD与离合器B伺服装置210的活塞214之间延伸并特别是在径向外部区域内基本与该活塞214的轮廓相配合。这样在所示的例子中导致该罐底多重弯曲但基本上盘形的轮廓。因此罐底的径向外端在这里例如基本径向处于摩擦片支架ZYLBF第一盘形段的上面。外壳壁GW也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的方向上向更大直径倾斜,这一点对将变速器装入采用“前置横列驱动装置”的汽车来说也是特别具有优点的,因为该区域内可供变速器使用的安装空间通常明显受到汽车纵向车架的限制。在其套筒区域内,连接件ZYL的罐底与摩擦片支架ZYLBF套筒段233或套筒外壳盖侧的末端抗扭连接,在这里例如通过适当的同步件造型连接。在罐底直径上大于活塞214外径的外径上,缸室形连接件ZYL的一个环形外壳面连接在该罐底上并轴向在主齿轮组HS的方向上延伸并在此方面完全搭接轴向上离合器B和F(基本上径向重叠设置)的摩擦片组200和600、前置齿轮组VS以及离合器E和A。在其靠近主齿轮组的末端上,在空间上看轴向在离合器A的摩擦片组100与制动器C的摩擦片组300之间,缸室形的连接件ZYL抗扭与同步板250连接,例如通过适当的同步件造型连接。该同步板250再与制动器C作为内摩擦片支架构成的输出件330连接。制动器C的输出件330再轴向邻接离合器A的输出件130径向内延并在其套筒区域内与太阳轴240抗扭连接。该太阳轴240再与主齿轮组HS靠近前置齿轮组的太阳轮S1_HS连接。
在另一种构成中,例如-在制动器C的摩擦片组300的空间位置在一个区域内和轴向在离合器A与制动器D之间不变的情况下-缸室形的连接件ZYL同时形成该制动器的内摩擦片支架330。如果制动器C的摩擦片组300径向设置在连接件ZYL的外径下面,那么连接件ZYL过去称为罐底的段必须作为单独的部件构成。不言而喻,制动器C也可以设置在大于连接件ZYL外径的直径上。在又一种构成中,制动器C在空间上看也可以设置在前置齿轮组VS远离主齿轮组HS的面上,例如径向处于离合器B上面的一个区域内或者径向在离合器B伺服装置210的均压室212上面外壳盖GD与连接件ZYL的罐底之间的一个区域内。
现借助图6介绍依据本发明举例的第五变速器模式,它也是以此前借助图2所述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变速器模式为基础。与图2的主要区别在于两个离合器B和F共用摩擦片支架ZYLBF的结构构成以及两个离合器B、F的摩擦片组200、600彼此相对的设置。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具有两个离合器B和F的可预安装的组件不变地在前置齿轮组VS远离主齿轮组HS的面上轴向设置在前置齿轮组VS与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外壳壁GW之间的一个区域内。具有两个离合器B和F的该组件不变地也包括这两个离合器B、F共用的一个摩擦片支架ZYLBF、这两个离合器B、F的摩擦片组200和600以及用于操作该摩擦片组200、600的伺服装置210和610。与图2的一个主要区别在于,离合器B的摩擦片组200现在设置在小于离合器F摩擦片组600的直径上,在空间上看径向处于该摩擦片组600下面的一个区域内。在此方面,两个径向重叠设置的摩擦片组200、600现在设置在组件远离前置齿轮组VS或靠近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外壳壁GW的面上。
两个离合器B、F共用的摩擦片支架ZYLBF形成其输出件并为离合器F作为内摩擦片支架构成,用于容纳(径向外部)摩擦片组600内啮合的摩擦片,并为离合器B作为外摩擦片支架构成,用于容纳(径向内部)摩擦片组200外啮合的摩擦片。相应地离合器F与前置齿轮组VS的联动连接面ST_VS和通过该连接面ST_VS与主动轴AN连接的输入件620作为外摩擦片支架构成,用于容纳该离合器F摩擦片组600外啮合的摩擦片。离合器B与前置齿轮组VS的内齿圈HO_VS连接的输入件220作为内摩擦片支架构成,用于容纳该离合器B摩擦片组200内啮合的内摩擦片。与两个径向重叠设置的摩擦片组200、600在组件远离前置齿轮组VS或在靠近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外壳壁GW面上的空间位置相应,离合器B的输入件220在此方面完全环绕轴向和径向上离合器F的输入件620和(径向外部的)摩擦片组600以及离合器B(径向内部的)摩擦片组200。
几何形状上离合器B、F共用的摩擦片支架ZYLBF具有基本上缸室形的结构并可扭转支承在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上,该套筒从变速器外壳GW出发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的方向上延伸到变速器内腔内。前置齿轮组VS的太阳轮SO_VS通过适当的连接固定在该套筒GN上。不言而喻,套筒GN和外壳壁GW也可以整体构成。例如,套筒GN也可以是一个设置在主动轴AN与变速器启动马达之间力线上的变矩器的导向轴。摩擦片支架ZYLBF的外径上具有一个第一圆柱体段,在其内径上设置离合器B摩擦片组200的外摩擦片并在其外径上设置离合器F摩擦片组600的内摩擦片,其中,两个摩擦片组600和200-如所介绍的那样-靠近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外壳壁GW设置。从摩擦片支架ZYLBF所称的第一圆柱体段靠近前置齿轮组的末端出发,也就是在摩擦片组200靠近前置齿轮组的面上,摩擦片支架ZYLBF至少尽可能盘形的段径向内延到摩擦片支架ZYLBF的套筒。在此方面,该套筒分成两个套筒段633和233。从摩擦片支架ZYLBF盘形段的内径出发,套筒段633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的方向上延伸并-正如从所选择的命名法中所看到的那样-分配给离合器F的输出件。另一个套筒段233分配给离合器B的输出件并从摩擦片支架ZYLBF盘形段的内径出发轴向在外壳壁GW的方向上延伸。
离合器F用于操作径向外部摩擦片组600的伺服装置610包括一个压力室611、一个均压室612、一个部分曲形构成的活塞614、一个复位件613和一个部分圆柱体的支圈618并基本上径向设置在摩擦片支架ZYLBF(靠近前置齿轮组)的套筒段633上面。活塞614可移动支承在摩擦片支架ZYLBF上。相应地伺服装置610始终以主齿轮组HS第一输入件(也就是这里的太阳轮S1_HS)的转速旋转。为平衡伺服装置610旋转压力室611的旋转压力具有采用可无压力加注润滑油的均压室612的动态压力平衡,其中,所称的压力室611比均压室612比靠近前置齿轮组VS(或主齿轮组HS)设置。为形成压力室611支圈618压力油密封固定在摩擦片支架ZYLBF的套筒段633利用该套筒段633靠近前置齿轮组的末端上并轴向保险。支圈618的圆柱体段在此方面轴向在与前置齿轮组VS相反的方向上延伸。伺服装置610的活塞614相对于支圈618的该圆柱体段并相对于摩擦片支架ZYLBF的套筒段633可轴向移动压力油密封进行密封并在该区域内具有曲形的轮廓。相应地伺服装置610的压力室611通过活塞614、支圈618的圆柱体段、支圈618的径向处于支圈618该圆柱体段下面的盘形段以及摩擦片支架ZYLBF的一部分套筒段633形成。为形成伺服装置610的均压室612,摩擦片支架ZYLBF在大于支圈618圆柱体段直径的确定直径上具有一个第二圆柱体段,该段从这里例如整体构成的摩擦片支架ZYLBF的盘形段出发,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的方向上延伸。该区域内的曲形活塞614相对于摩擦片支架ZYLBF的该第二圆柱体段可轴向移动润滑油密封进行密封。相应地均压室612通过活塞614、摩擦片支架ZYLBF所称的第二圆柱体段和径向处于摩擦片支架ZYLBF该第二圆柱体段下面的摩擦片支架ZYLBF的盘形段形成。在其进一步的几何形状分布下,活塞614至少尽可能沿摩擦片支架ZYLBF径向上部区域的外部轮廓径向外延并轴向在外壳壁GW的方向上一直延伸到离合器F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600靠近前置齿轮组的面上。活塞614通过这里例如作为轴向设置在摩擦片支架ZYLBF的盘形段与活塞614之间的螺旋弹簧组构成的复位件613预张紧。在压力室611为闭合离合器F加注压力油时,活塞614轴向在外壳壁GW的方向上(或轴向与前置齿轮组VS和主齿轮组HS相反方向上)运动并逆复位件613的弹簧力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600。活塞614因此几乎完全环绕两个离合器B、F共用的摩擦片支架ZYLBF。
在空间上看,离合器F的伺服装置610比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210靠近主和前置齿轮组HS、VS设置。离合器B的该伺服装置210包括一个压力室211、一个均压室212、一个活塞214、一个复位件213和一个挡溅板215,完全设置在一个缸室内部,该缸室通过摩擦片支架ZYLBF的第一圆柱体段和盘形段形成,基本上径向处于(远离前置齿轮组的)套筒段233上面。活塞214可轴向移动支承在摩擦片支架ZYLBF上。相应地伺服装置210也始终以主齿轮组HS第一输入件(也就是这里的第一太阳轮S1_HS)的转速旋转。为平衡伺服装置210旋转压力室211的旋转压力具有采用可无压力加注润滑油的均压室212的动态压力平衡,其中,所称的压力室211比该均压室212靠近前置齿轮组VS(或主齿轮组HS)设置。在此方面,压力室211通过摩擦片支架ZYLBF的一个外壳面(具体是通过摩擦片支架ZYLBF的一部分靠近外壳壁的第一圆柱体段、摩擦片支架ZYLBF的盘形段和摩擦片支架ZYLBF的一部分靠近外壳壁的套筒段233)和活塞214形成。均压室212活塞214和挡溅板215形成,该挡溅板轴向在摩擦片支架ZYLBF的套筒段233上定位并相对于活塞214可轴向移动润滑油密封进行密封。离合器B伺服装置210的压力室211因此比该伺服装置210的均压室212靠近置指齿轮组VS(或主齿轮组HS)设置,其中,离合器B的压力室211和离合器F伺服装置610的均压室612直接彼此邻接设置并仅通过两个离合器B、F共用的摩擦片支架ZYLBF的一个外壳面彼此分开。伺服装置210的活塞214通过这里例如作为蝶形弹簧构成的复位件213轴向向摩擦片支架ZYLBF的套筒段233预张紧。在压力室211为闭合离合器B加注压力油时,活塞214轴向在与前置齿轮组VS(或主齿轮组HS)相反的方向上运动并逆复位件213的弹簧力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200。
由于摩擦片支架ZYLBF支承在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上,通过部分分布在所称外壳套筒GN内部和部分分布在摩擦片支架ZYLBF套筒内部的相应通道或孔,形成向两个离合器B、F结构上相当简单的压力油和润滑油输送。向离合器B伺服装置210压力室211的压力油输送采用216标注,向离合器B伺服装置210均压室212的润滑油输送采用217标注,向离合器F伺服装置610压力室611的压力油输送采用616标注,以及向离合器F伺服装置610均压室612的润滑油输送采用617标注。
为将如所介绍过的形成两个离合器B、F输出件的摩擦片支架ZYLBF与主齿轮组HS的第一输入件-在这里也就是与例如也作为Ravigeaux行星齿轮组构成的主齿轮组HS靠近前置齿轮组的太阳轮S1HS-连接,与图5类似具有一个缸室形的连接件ZYL,几何形状上作为在主齿轮组HS的方向上敞开的罐的方式构成。轴向邻接外壳壁GW并基本上与该外壳壁GW平行,该连接件ZYL基本上盘形的罐底在径向上延伸,轴向在外壳壁GW与离合器B输入件(内摩擦片支架)220的一个盘形段之间延伸,该盘形段分布在离合器B、F径向重叠设置的摩擦片组200、600远离前置齿轮组的面上。在其内径上,连接件ZYL的罐底与摩擦片支架ZYLBF的套筒抗扭连接,在所示的例子中通过套筒段233外壳壁侧末端上一个适当的同步件造型连接。在直径大于离合器F摩擦片组600和外摩擦片支架620外径的罐底外径上,缸室形连接件ZYL的一个环形外壳面连接在该罐底上并轴向在主齿轮组HS的方向上延伸并在此方面完全搭接轴向上的离合器B和F(基本上径向重叠设置的)摩擦片组200和600、前置齿轮组VS以及离合器E和A。在其靠近主齿轮组的末端上,缸室形的连接件ZYL抗扭与一个同步板250连接,例如通过一个适当的同步件造型连接。该同步板250轴向在离合器A的输出件130与制动器C的输出件330之间的一个区域内延伸并在其内径的区域内与太阳轴240抗扭连接。该太阳轴240再与主齿轮组HS靠近前置齿轮组的太阳轮S1_HS连接。不言而喻,摩擦片支架ZYLBF与太阳轮S1_HS运动连接的这种结构上的解决方案应视为举例;例如可以选择借助图5介绍的结构上的解决方案。
图6依据本发明举例的第五变速器模式其他变速器部件的空间设置与图2中所示的设置相应,就此而言在这里无须赘述。
现借助图7介绍依据本发明举例的第六变速器模式,它以此前借助图6所述依据本发明的第五变速器模式为基础。相对于图6的变化仅在于两个离合器B和F共用摩擦片支架ZYLBF的结构构成和这两个离合器B、F伺服装置210、610的空间位置。就此而言对其他变速器部件在这里无须赘述。如从图7所看到的那样,具有两个离合器B和F径向重叠设置的伺服装置的组件借助图3所述原理现在采用两个离合器B、F共用摩擦片支架ZYLBF的构成,其中,离合器F的摩擦片组600径向设置在离合器B的摩擦片组200上面和两个摩擦片组200、600设置在组件远离前置齿轮组VS的面上。
现在离合器F的伺服装置610在空间上看径向设置在离合器E的伺服装置210上面。在此方面,(径向外部)伺服装置610的压力室611基本径向设置在(径向内部)伺服装置210压力室211上面和(径向外部)伺服装置610动态压力平衡的均压室612基本径向设置在(径向内部)伺服装置210动态压力平衡的均压室212上面。在此方面,压力室211、611比各自的均压室212、612靠近前置齿轮组VS(或主齿轮组HS)设置。
此外如从图7所看到的那样,两个离合器B、F共用的摩擦片支架ZYLBF几何形状上采用在外壳壁GW的方向上敞开的罐的方式构成。在该摩擦片支架ZYLBF的外径上具有一个梯形的圆柱体段,在其靠近外壳壁末端的内径上设置(径向内部)离合器B摩擦片组200的外摩擦片并外径上设置(径向外部)离合器F摩擦片组600的内摩擦片。两个摩擦片组600、200邻接外壳壁GW设置。从摩擦片支架ZYLBF梯形圆柱体段靠近前置齿轮组的末端出发,摩擦片支架ZYLBF的一个盘形段与前置齿轮组VS的联动连接面ST_VS邻接径向内延至摩擦片支架ZYLBF的套筒233。该套筒233从摩擦片支架ZYLBF盘形段的内径出发轴向在外壳壁GW的方向上延伸并可扭转支承在上面也固定前置齿轮组的VS太阳轮SO_VS的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上。
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210完全设置在一个通过摩擦片支架ZYLBF的梯形圆柱体段和盘形段形成的缸室内,并相应地始终以主齿轮组HS第一输入件(也就是这里的第一太阳轮S1_HS)的转速旋转。在此方面,该伺服装置210包括一个压力室211、一个均压室212、一个活塞214、一个复位件213和一个挡溅板215。活塞214压力油密封轴向可移动支承在摩擦片支架ZYLBF内并通过这里例如作为蝶形弹簧构成的复位件213轴向向摩擦片支架ZYLBF的套筒段233预张紧。压力室211通过活塞214和摩擦片支架ZYLBF的一部分内部外壳面形成。用于平衡旋转压力室211旋转压力的均压室212设置在压力室211远离前置齿轮组VS的面上并通过活塞614和挡溅板215形成。
离合器B伺服装置210的压力油和润滑油供给以结构上相当简单的方式通过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进行,其中,相应的通道或孔部分分布在所称的外壳套筒GN内部并部分分布在摩擦片支架ZYLBF的套筒233内部。向离合器B伺服装置210压力室211的压力油输送采用216标注,向离合器B伺服装置210均压室212的润滑油输送采用217标注。如果压力室211为闭合离合器B加注压力油,那么活塞214轴向在与前置齿轮组VS(或主齿轮组HS)相反的方向上运动并逆复位件213的弹簧力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200。
如已经提到的那样,(径向外部)离合器F的伺服装置610在空间上看径向设置在(径向内部)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210上面。该伺服装置610包括一个压力室611、一个均压室612、一个活塞614、一个复位件613和一个支圈618。在此方面,(径向外部)伺服装置610的压力室611至少基本径向设置在(径向内部)伺服装置210的压力室211上面和(径向外部)伺服装置610的均压室612至少基本径向设置在(径向内部)伺服装置210的均压室212上面。压力室611通过活塞614、支圈618和摩擦片支架ZYLBF的一部分外部外壳面形成。为此支圈618几何形状上采用在摩擦片组600(或在外壳壁GW)的方向上敞开的罐的方式构成,其外壳面外部环绕活塞614,而其罐底在其内径上压力油密封固定在摩擦片支架ZYLBF盘形段的外径上。在所示的例子中,为将支圈618固定在摩擦片支架ZYLBF上具有一个压力油密封进行密封的同步件和用于轴向固定具有一个安全环。因此活塞614压力油密封可轴向移动支承在支圈618圆柱体段的内径与摩擦片支架ZYLBF梯形圆柱体段的外径之间并通过复位件613轴向向摩擦片支架ZYLBF预张紧。复位件613在这里例如作为环形设置的螺旋弹簧的弹簧组构成。
向离合器F伺服装置610压力室611的压力油输送616部分分布在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内部并部分分布在摩擦片支架ZYLBF的内部。(径向外部)离合器F伺服装置610的均压室612在这里以节省结构长度的方式直接通过(径向内部)离合器B伺服装置210的均压室212无压力加注润滑油。为此在(径向内部)伺服装置210活塞214的外径上面具有至少一个径向孔,它一方面通入伺服装置610的均压室212内和另一方面通入摩擦片支架ZYLBF梯形圆柱体段的内径上面向外润滑油密封的环行通道内。此外,在摩擦片支架ZYLBF的梯形圆柱体段内具有至少一个径向孔,它一方面通入摩擦片支架ZYLBF梯形圆柱体段的内径上面所称的环行通道内和另一方面通入(径向外部)伺服装置610的均压室612内。两个均压室212、612之间相应的孔或通道在图7中采用617标注。如果伺服装置610的压力室611为闭合离合器F加注压力油,那么活塞614轴向在外壳壁GW的方向上(或轴向在与前置齿轮组VS和主齿轮组HS相反的方向上)运动并逆复位件613的弹簧力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600。
为将形成两个离合器B、F输出件的摩擦片支架ZYLBF与主齿轮组HS靠近前置齿轮组的第一太阳轮S1_HS连接具有一个缸室形的连接件ZYL,几何形状上作为在外壳壁GW方向上敞开的罐的方式构成。该连接件ZYL的罐底轴向在离合器A的输出件130与制动器C的输出件330之间延伸并在其内径的区域内与太阳轴240抗扭连接。该太阳轴240再既与制动器C的输出件330也与主齿轮组HS靠近前置齿轮组的太阳轮S1_HS连接。在直径大于离合器A外径的连接件ZYL罐底的外径上,连接件ZYL的一个环形外壳面连接在该罐底上并轴向在外壳壁GW的方向上延伸并在此方面完全搭接轴向上的两个离合器A和E、前置齿轮组VS以及离合器F(并因此还有径向设置在离合器F下面的离合器B)。在其靠近外壳壁的末端上,缸室形的连接件ZYL抗扭与离合器B伺服装置210的挡溅板215连接。如在图7中所看到的那样,该挡溅板215的一个径向外部段在与连接件ZYL连接的区域内轴向在外壳壁GW与离合器B输入件(内摩擦片支架)220的一个盘形段之间延伸,该段分布在离合器B、F径向重叠设置的摩擦片组200、600远离前置齿轮组的面上。在其内径上,挡溅板-如已经提到的那样-通过一个传导转矩的同步件与摩擦片支架ZYLBF的套筒233抗扭连接。
现借助图8介绍依据本发明举例的第七变速器模式,它以此前借助图7所述依据本发明的第六变速器模式为基础。相对于图7的变化在于离合器F输入件620的结构构成和离合器F伺服装置610的结构构成。与图7相似,两个离合器B和F设置在前置齿轮组VS远离主齿轮组HS的面上,轴向直接处于前置齿轮组VS与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外壳壁GW之间,该外壳壁在所示的例子中在与主动和被动轴AN、AB同轴设置的结合下形成变速器外壳GG靠近变速器的一个未详细示出的启动马达的外壁。在此方面,离合器F在空间上看不变地径向设置在离合器B上面,离合器F的摩擦片组600因此径向设置在离合器B的摩擦片组200上面和离合器F的伺服装置610至少尽可能径向设置在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210上面。与图7相似,具有两个离合器B、F共用的一个摩擦片支架ZYLBF,它形成两个离合器B、F与主齿轮组HS的第一输入件-在这里是太阳轮S1_HS-连接的输出件,几何形状上采用在外壳壁GW的方向上敞开的罐的方式构成,它形成离合器F的内摩擦片支架和离合器B的外摩擦片支架,以及它可扭转支承在上面也固定前置齿轮组VS太阳轮SO_VS的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上。径向内部的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210包括一个压力室211、一个用于平衡旋转压力室211动态压力的均压室212、一个活塞214、一个复位件213和一个传导转矩的挡溅板215,直至传导转矩的挡溅板215的一个段上完全设置在一个通过离合器B、F共用的摩擦片支架ZYLBF形成的缸室内部,并始终以主齿轮组HS第一输入件(S1_HS)的转速旋转。
与图7的区别在于,离合器F的输入件620现在作为双体部件构成,具有一个内部缸室和一个固定在该内部缸室上面的外部缸室。这两个缸室作为在外壳壁GW方向上敞开的罐构成。输入件620的内部缸室轴向直接设置在前置齿轮组VS与摩擦片支架ZYLBF之间并在此方面形成一个缸室,该缸室至少部分环绕摩擦片支架ZYLBF的圆柱体段,在其内部设置伺服装置210的压力室211和均压室212。在此方面,该内部缸室的盘形罐底一方面与摩擦片支架ZYLBF的罐底平行和另一方面与前置齿轮组VS平行延伸并在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上轴向可扭转支承在摩擦片支架ZYLBF的套筒233与太阳轮SO_VS之间的区域内。此外,输入件620的内部缸室与前置齿轮组VS的联动连接面ST_VS(并因此通过该连接面ST_VS与主动轴AN)连接。就此而言,输入件620的内部缸室结构上也可以作为连接面ST_VS远离主齿轮组的连接板构成。输入件620的外部缸室形成离合器F的外摩擦片支架并在其圆柱体段的内径上在其靠近外壳壁的末端区域内容纳离合器F摩擦片组600的外摩擦片。该外部缸室的盘形罐底同样平行邻接前置齿轮组VS并在其内径的区域内与输入件620内部缸室的盘形罐底抗扭和压力油密封连接。
用于操作离合器F摩擦片组600的伺服装置610设置在通过输入件620的外部缸室形成的缸室内,轴向处于该外部缸室的罐底与摩擦片组600之间。另一方面,伺服装置610在空间上看至少尽可能径向设置在输入件620内部缸室的上面。在此方面,该伺服装置610包括一个压力室611、一个用于平衡旋转压力室611动态压力的均压室612、一个活塞614、一个复位件613和一个挡溅板615。活塞614设置在输入件620外部缸室的内径上并压力油密封可轴向移动支承在输入件620内部缸室的外径上。与图7的区别在于,图8离合器F的伺服装置610因此始终以主动轴AN的转速旋转。伺服装置610的压力室611通过输入件620外部缸室的一部分外壳面、输入件620内部缸室的一部分外壳面和活塞614形成。均压室612设置在活塞614远离前置齿轮组VS的面上并通过输入件620内部缸室的一部分外部外壳面、活塞614和挡溅板615形成。复位件613在这里例如作为环形设置的运动并联螺旋弹簧的弹簧组构成,并轴向在活塞614与挡溅板615之间向轴向在输入件620的内部缸室外径上具有的挡溅板615支承件张紧。
向离合器F伺服装置610压力室611的压力油输送616部分分布在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内部并部分分布在离合器F输入件620内部缸室的内部。如果伺服装置610的压力室611为闭合离合器F加注压力油,那么活塞614轴向在外壳壁GW的方向上(或轴向在与前置齿轮组VS和主齿轮组HS相反的方向上)运动并逆复位件613的弹簧力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600。向离合器F伺服装置610均压室612的润滑油输送617部分分布在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内部,部分通过离合器F的摩擦片支架ZYLBF与输入件620内部缸室之间的一个间隙并部分通过离合器F输入件620内部缸室圆柱体段上的至少一个径向孔。用于冷却摩擦片组600所需的润滑剂以具有优点的方式同样通过摩擦片支架ZYLBF与输入件620内部缸室之间所称的间隙输送到该摩擦片组600。由此径向外部离合器F的冷却可以具有优点的方式尽可能独立于径向内部离合器B的冷却构成。
图8依据本发明举例的第七变速器模式其他变速器部件的空间设置与图7中所示的设置相应,就此而言在这里无须赘述。
现借助图9介绍依据本发明举例的第八变速器模式,它以此前借助图8所述依据本发明的第七变速器模式为基础。相对于图8的变化在于离合器B伺服装置210的结构构成,目的是两个离合器B和F的伺服装置210、610现在始终以主动轴AN的转速旋转,其中保留图8依据本发明第七变速器模式的部件设置。如在图9中所看到的那样,为此具有一个相对于图8附加的部件ZYLB,用于容纳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210,该部件装入为两个离合器B、F共用的摩擦片支架ZYLBF构成的缸室内。
几何形状上该附加部件ZYLB作为在与前置齿轮组VS相反的方向上敞开的缸室构成。该缸室ZYLB的一个套筒可扭转支承在摩擦片支架ZYLBF的套筒233上。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210与图8相似包括一个压力室211、一个用于平衡旋转压力室211动态压力的均压室212、一个活塞214、一个例如作为蝶形弹簧构成的复位件213和一个挡溅板215。活塞214在此方面压力油密封可轴向移动支承在缸室ZYLB(外部)圆柱体段的内径上和缸室ZYLB套筒的外径上。压力室211设置在缸室ZYLB内部缸室ZYLB远离前置齿轮组VS的面上并通过活塞214和缸室ZYLB的一个外壳面形成。均压室212设置在活塞214与压力室211相对的面上并通过活塞214和可相对于该活塞214轴向移动润滑油密封进行密封的挡溅板215形成。该挡溅板215通过缸室ZYLB套筒远离前置齿轮组末端上的一个安全环轴向固定在缸室ZYLB的该套筒上。复位件213轴向在活塞214与挡溅板215之间张紧并这样将活塞向缸室ZYLB预张紧。离合器B伺服装置210的压力油和润滑油供给通过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进行,其中,相应的通道或孔部分分布在所称的外壳套筒GN内部,部分分布在摩擦片支架ZYLBF的套筒233内部并部分分布在缸室ZYLB套筒的内部。向离合器B伺服装置210压力室211的压力油输送采用216标注,向离合器B伺服装置210均压室212的润滑油输送采用217标注。在压力室211为闭合离合器B分配给伺服装置210的摩擦片组200加注压力油,活塞214逆复位件213的弹簧力轴向在与前置齿轮组VS相反的方向上运动并操作摩擦片组200。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挡溅板215和输入件220例如整体构成。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210现在始终以前置齿轮组VS太阳轮HO_VS的转速旋转。
此外如在图9中看到的那样,两个离合器B、F共用的摩擦片支架ZYLBF、这两个离合器B、F的摩擦片组200、600和伺服装置210、610如图8中那样,至少尽可能设置在一个通过离合器F的输入件或外摩擦片支架620形成的缸室内部,其中,离合器F的输入件或外摩擦片支架620可扭转支承在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上轴向在摩擦片支架ZYLBF与前置齿轮组VS之间的区域内和离合器F的伺服装置610相应地始终以主动轴AN的转速旋转。离合器F伺服装置610的压力油和润滑油供给和摩擦片组600的冷却剂供给与图8中所示的供给相应。如图8中那样,摩擦片支架ZYLBF形成两个离合器B、F的输出件并相应地与主齿轮组HS的第一输入件连接,在这里例如-与图5中相似-通过一个连接件ZYL、一个同步件250、制动器C的一个输出件330和太阳轴240与主齿轮组HS的太阳轴S1_HS连接。在其他换挡部件俄E、A、C和D、主齿轮组HS和被动轴AB的可能设置和结构构成方面请参阅本申请书中所介绍的其他依据本发明的变速器模式。
现借助图10介绍依据本发明举例的第九变速器模式,它以此前借助图2所述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变速器模式为基础。相对于图2的变化在于,具有两个离合器B和F的可预安装组件的结构构成,其中,该组件不变地设置在前置齿轮组VS远离主齿轮组HS的面上,在空间上看轴向设置在前置齿轮组VS与变速器的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外壁GW之间。如在图10中所看到的那样,两个离合器B和F现在基本上轴向并排设置。特别是两个离合器B、F的摩擦片组200、600和两个离合器B、F用于操作各自摩擦片组200或600的伺服装置210、610轴向并排设置,其中,摩擦片组200和分配给其的伺服装置210比摩擦片组600和分配给其的伺服装置610靠近主齿轮组HS设置。两个离合器B、F的输入件220和620各自作为外摩擦片支架构成,用于容纳各自摩擦片组200或600的外摩擦片,几何形状上各自采用在主齿轮组HS的方向上敞开的罐的方式。两个离合器B、F的伺服装置210、610各自完全设置在一个通过各自外摩擦片支架220或620形成的缸室内部。在此方面,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210始终以前置齿轮组VS内齿圈HS VS的转速旋转,而离合器F的伺服装置610则始终以主动轴AN的转速旋转。
从外壳壁GW出发,一个由变速器的主动轴AN轴向上中心贯穿的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延伸到变速器内腔内,在空间上看直至前置齿轮组VS。该前置齿轮组VS的太阳轮SO_VS通过该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固定在变速器外壳GG上。离合器F外摩擦片支架620的一个可扭转支承在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套筒GN上的套筒623在该套筒GN的几乎整个轴向长度上环绕该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该套筒623在其靠近前置齿轮组的末端上与前置齿轮组联动连接面ST_VS的一个远离主齿轮组的连接板连接。该连接面ST_VS靠近主齿轮组的连接板与主动轴AN连接。缸室形外摩擦片支架620的罐底从套筒623靠近外壳壁的末端出发,轴向邻接外壳壁GW延伸。在该罐底远离外壳壁GW的面上设置离合器F的伺服装置610。在此方面,该伺服装置610包括一个压力室611、一个均压室612、一个活塞614、一个复位件613和一个挡溅板615。压力室611和用于平衡其动态压力的均压室612通过活塞614彼此分开,其中,均压室612比压力室611靠近前置齿轮组VS(或主齿轮组HS)设置。活塞614压力油密封可轴向移动支承在外摩擦片支架620内并从摩擦片组600远离前置齿轮组VS(或主齿轮组HS)的面上作用于离合器F的摩擦片组600。设置在活塞614靠近外壳壁面上的压力室611通过该活塞614和外摩擦片支架620的一个内部外壳面形成。设置在活塞614靠近前置齿轮组面上的均压室612通过该活塞614和可相对于活塞614轴向移动润滑油密封进行密封的挡溅板615形成。该挡溅板615在空间上看基本在套筒中心通过一个安全环轴向固定在外摩擦片支架620的套筒623上。这里例如作为蝶形弹簧构成的复位件613轴向在活塞614与挡溅板615之间张紧并这样将活塞614向外摩擦片支架620预张紧。为向压力室611输送压力油,变速器外壳壁固定的套筒GN和离合器F输入件620的套筒623具有相应的通道或孔616。向均压室612的润滑油输送同样通过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和输入件620的套筒623进行,相应的通道或孔采用617标注。如果压力室611为闭合离合器F加注压力油,那么伺服装置610的活塞614逆复位件613的弹簧力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的方向上(或轴向在主齿轮组HS的方向上)运动并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600。
离合器B的圆柱体外摩擦片支架220在空间上看轴向设置在离合器F的伺服装置610与前置齿轮组VS之间,其中,离合器B的摩擦片组200一方面轴向设置在离合器F的摩擦片组600旁边和另一方面至少尽可能设置在前置齿轮组VS远离主齿轮组HS的面上。两个摩擦片组200、600在这里例如具有相同的直径,由此产生使用相同部件的可能性。在此方面,摩擦片组200、600的直径大于前置齿轮组VS的外径。与离合器B外摩擦片支架220和离合器F外摩擦片支架620的套筒623所称的空间设置相应,外摩擦片支架220可扭转支承在该套筒623的一个圆柱体段上,该段在空间上看轴向处于离合器F伺服装置610的挡溅板615与前置齿轮组VS的连接面ST_VS外壳侧的连接板之间。离合器B外摩擦片支架220与该支承对应的套筒采用223标注。缸室形外摩擦片支架220的罐底-从套筒223远离前置齿轮组的末端出发-与离合器F伺服装置610的挡溅板615平行邻接径向外延。在该罐底远离挡溅板615或外壳壁GW的面上设置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210。在此方面,该伺服装置210包括一个压力室211、一个均压室212、一个活塞214、一个复位件213和一个挡溅板215。压力室211和用于平衡其动态压力的均压室212通过活塞214彼此分开,其中,均压室212比压力室211靠近前置齿轮组VS(或主齿轮组HS)设置。活塞214压力油密封可轴向移动支承在外摩擦片支架220内并从摩擦片组200远离前置齿轮组VS(或主齿轮组HS)的面上作用于离合器B的摩擦片组200。设置在活塞214靠近外壳壁面上的压力室211通过该活塞214和外摩擦片支架220的一个内部外壳面形成。设置在活塞214靠近前置齿轮组面上的均压室212通过该活塞214和可向活塞214轴向移动润滑油密封进行密封的挡溅板215形成。该挡溅板215在空间上看在该套筒靠近前置齿轮组的末端上通过一个安全环轴向固定在外摩擦片支架220的套筒223上。这里例如作为蝶形弹簧构成的复位件213轴向在活塞214与挡溅板215之间张紧并这样将活塞214向外摩擦片支架220预张紧。形成离合器B输入件的外摩擦片支架220与形成前置齿轮组VS输出件的内齿圈HO_VS传导转矩和转速的连接通过圆盘形挡溅板215进行,该挡溅板为此在其外径上抗扭与内齿圈HO_VS连接并在其内径上抗扭与外摩擦片支架220的套筒223连接。
向离合器B伺服装置210的压力油和润滑油输送部分通过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部分通过离合器F输入件的套筒623或外摩擦片支架620并部分通过离合器B输入件的套筒或外摩擦片支架220进行。向伺服装置210的压力室211输送压力油相应的通道或孔采用216标注,向伺服装置210的均压室212输送润滑油相应的通道或孔采用217标注。如果压力室211为闭合离合器B加注压力油,那么伺服装置210的活塞214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的方向上(或轴向在主齿轮组HS的方向上)逆复位件213的弹簧力运动并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200。
两个离合器B、F的输出件230、630作为内摩擦片支架构成,用于容纳各自摩擦片组200或600内啮合的摩擦片。运动上这两个输出件230、630和也同样作为内摩擦片支架构成的制动器C的输出件330与形成主齿轮组HS第一输入件的主齿轮组HS靠近前置齿轮组的太阳轮S1_HS连接。为此离合器F的内衬摩擦片支架630搭接轴向上离合器B的外摩擦片支架220和里面所设置的摩擦片组200,并在摩擦片200靠近主齿轮组HS的面上,在空间上看径向在前置齿轮组VS上面的一个区域内与离合器B的内摩擦片支架230连接。在该区域内,缸室环形的连接件ZYL连接在内摩擦片支架630或内摩擦片支架230上,并轴向在主齿轮组HS的方向上延伸至制动器C并在此方面搭接前置齿轮组VS和两个离合器E和A。在其靠近主齿轮组的末端上,缸室环形的连接ZYL与制动器C的内摩擦片支架330连接。内摩擦片支架330再与主齿轮组的太阳轮S1_HS连接。
不言而喻,图10中所示离合器B、F的摩擦片组200、600在前置齿轮组VS远离主齿轮组HS面上一个区域内的空间位置应视为举例。特别是在从变速器传递高传动转矩的情况下,可以要求换档部件的摩擦片组装备较高数量的摩擦片。从中例如可以得出,离合器F的摩擦片组600轴向一直延伸过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210,以及离合器B的摩擦片组200轴向一直延伸过前置齿轮组VS。
图10依据本发明第九变速器模式其他变速器部件(换档部件E、A、C和D、主齿轮组HS)(应视为举例的)空间设置、构成和运动连接基本上与图2中所示的设置相应,就此而言在这里无须赘述。
现借助图11介绍依据本发明举例的第十变速器模式,它以此前借助图10所述依据本发明的第七变速器模式为基础。与图10的区别在于离合器B、F的输入件220、620现在作为两个离合器B、F的内摩擦片支架和输出件230、630相应地作为两个外摩擦片支架构成。相应结构上的变化在于离合器B输入件220与前置齿轮组VS的内齿圈HO_VS之间的连接和离合器F的输入件620与前置齿轮组VS的连接面ST_VS之间的连接。
如在图11中所看到的那样,离合器B如图10中那样直接与前置齿轮组VS远离主齿轮组HS的面邻接。离合器F直接与离合器B远离主齿轮组HS的面邻接。在此方面,离合器F轴向设置在外壳壁GW与前置齿轮组之间,在空间上看径向处于一个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上,该套筒在变速器内腔内一直延伸到前置齿轮组VS并与前置齿轮组VS的太阳轮SO_VS抗扭连接。分配给离合器F的输入件620一个套筒623,该套筒可扭转支承在该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上并造型合理地与前置齿轮组VS联动连接面ST_VS的外壳壁侧的连接板连接。套筒623因此轴向上通过关于外壳固定的套筒GN的几乎整个轴向长度延伸。在该套筒623靠近外壳壁的末端上,分配给离合器F伺服装置610并径向外延的支圈618与套筒623连接。在此方面,该支圈618作为缸室形的罐构成,其圆柱体段从支圈618的盘形罐底出发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的方向上延伸。不言而喻,套筒623和支圈618也可以整体构成。基本在该套筒623的中心上,分配给离合器F伺服装置610并径向外延的挡溅板615与套筒623抗扭连接,在这里例如通过一个同步件。在其外径的区域内,该挡溅板615在其靠近前置齿轮组VS的面上,与作为内摩擦片支架用于容纳离合器F摩擦片组600的内啮合摩擦片构成的离合器F的输入件620例如焊接连接。不言而喻,挡溅板615和内摩擦片支架620也可以整体构成。因此离合器F的内摩擦片支架620通过离合器F伺服装置610的挡溅板615、通过套筒623和前置齿轮组VS的连接面ST_VS传导转矩与主动轴AN连接。
在轴向所称的支圈618与所称的挡溅板615之间的区域内,设置伺服装置610作用于离合器F摩擦片组600的活塞614并压力油密封可轴向移动支承在支圈618和套筒623上。例如,摩擦片组600在空间上看基本径向设置在套筒623的中心上。不言而喻,摩擦片组600轴向延伸的尺寸最终取决于传递转矩所需的摩擦片数量。伺服装置610例如作为蝶形弹簧构成的复位件613轴向设置在活塞614与挡溅板615之间并将活塞614轴向向套筒623预张紧。伺服装置610的压力室611设置在活塞614远离前置齿轮组的面上并通过活塞614、支圈618和套筒623的一个段形成。用于平衡始终以主动轴AN的转速旋转的压力室611的动态压力的伺服装置610的可无压力加注润滑油的均压室612设置在活塞614靠近前置齿轮组的面上,并通过活塞614和可向活塞614轴向移动润滑油密封进行密封的挡溅板615形成。如果压力室611为闭合离合器F加注压力油,那么活塞614逆复位件613的弹簧力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的方向上运动并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600。向离合器F的伺服装置610输送压力油和润滑油通过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和离合器F的套筒623相应的通道或孔进行。向伺服装置610的压力室611输送压力油相应的通道或孔采用616标注,向伺服装置610的均压室612输送润滑油相应的通道或孔采用617标注。
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离合器B的摩擦片组200在空间上看径向设置在前置齿轮组VS的内齿圈HO_VS上面,其中,该摩擦片组200轴向延伸的尺寸最终取决于传递转矩所需的摩擦片数量。相应地作为用于容纳离合器B摩擦片组200内啮合的摩擦片构成的输入件220的内摩擦片支架在空间上看径向设置在内齿圈HO_VS上面并抗扭与该内齿圈HO_VS连接。例如,内摩擦片支架220和内齿圈HO_VS也可以整体构成。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210包括一个压力室211、一个均压室212、一个活塞214、一个复位件213、一个挡溅板215、一个套筒219和一个支圈218,直接与前置齿轮组VS靠近外壳壁的面邻接并在在空间上看-直至活塞214直接作用于摩擦片组200的压盘-径向设置在离合器F的摩擦片组600下面的-个区域内。圆盘形的挡溅板215直接与前置齿轮组VS靠近外壳壁GW或离合器F的面邻接并与离合器B的内摩擦片支架220例如焊接或者通过同步件抗扭连接。挡溅板215和内摩擦片支架220也可以整体构成。在其内径的区域上,挡溅板215轴向固定在套筒219靠近前置齿轮组的末端上。该套筒219在空间上看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连接面ST_VS靠近前置齿轮组的连接板与离合器F伺服装置610的挡溅板615之间的一个区域内延伸,径向处于离合器F输入件620的套筒623靠近前置齿轮组的圆柱体段上面并可扭转支承在套筒623的该圆柱体段上面。在套筒219的外壳壁侧末端上,支圈218连接在该套筒219上,其中,支圈218和套筒219在这里例如整体构成。几何形状上支圈218作为在前置齿轮组VS的方向上敞开的缸室形罐构成,其盘形罐底轴向与离合器F伺服装置610的挡溅板615邻接,在该挡溅板615靠近前置齿轮组的面上径向外延至几乎离合器F内摩擦片支架620下面的直径上,而其圆柱体段径向在离合器F的内摩擦片支架620下面或径向在摩擦片组600下面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的方向上延伸。轴向在所称的支圈218与所称的挡溅板215之间设置离合器B伺服装置210的压力室211和均压室212,其中,压力室211和均压室212通过伺服装置210的活塞214彼此分开和均压室212比压力室211靠近前置齿轮组VS设置。活塞214在此方面压力油密封可轴向移动支承在支圈218圆柱体段的内径上和套筒219的圆柱体段上。这里例如作为蝶形弹簧构成的复位件213将活塞214向借助于安全环轴向固定在套筒219上的挡溅板215预张紧。压力室211通过支圈218的一个内部外壳面、活塞214和套筒219的一个圆柱体段形成。用于平衡始终以前置齿轮组VS内齿圈HS_VS的转速旋转的压力室211动态平衡可无压力加注润滑油的均压室212通过活塞214和在其外径上可向活塞214轴向移动润滑油密封进行密封的挡溅板215形成。
为向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210输送压力油和润滑油,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或变速器的导向轴)、离合器F输入件620的套筒623和离合器B伺服装置210的套筒219具有相应的通道和孔。向伺服装置210的压力室211输送压力油相应的通道或孔采用216标注,向伺服装置210的均压室212输送润滑油相应的通道或孔采用217标注。
为了能够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200,伺服装置210活塞214的一个段径向一直延伸到轴向在两个并排设置的摩擦片组600与200之间的区域内。活塞214直接作用于摩擦片组200的压盘因此从内部径向夹持在该摩擦片组600、200之间,并在闭合离合器B时从摩擦片组200靠近摩擦片组600的面上轴向在主齿轮组HS的方向上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200。如果压力室211为闭合离合器B加注压力油,那么伺服装置210的活塞214逆复位件213的弹簧力轴向在主齿轮组HS的方向上运动。两个并排设置的离合器B、F伺服装置210、610的操作方向在离合器闭合时因此相同。
与两个离合器B、F的输入件220、620作为内摩擦片支架的构成相应,两个离合器B、F的输出件230、630各自作为外摩擦片支架构成,用于容纳各自摩擦片组200或600内啮合的摩擦片。这两个外摩擦片支架630、230以加工技术上具有优点的方式整体构成,并通过轴向上径向通过离合器E和A延伸的缸室环形连接件ZYL与制动器C作为内摩擦片支架构成的输出件330连接。该内摩擦片支架330再与主齿轮组靠近前置齿轮组的太阳轮S1_HS抗扭连接,其中,该太阳轮S1HS在所示的例子中形成主齿轮组HS的第一输入件。
图11依据本发明的第十变速器模式其他变速器部件(换挡部件E、A、C和D、主齿轮组HS)的空间设置、构成和运动连接与图10中所示的设置相应,就此而言在这里无须赘述。
图12A和12B示出借助图11所述依据本发明第十变速器模式的自动变速器举例的详细结构,其中,图12A示出主动侧的第一部分剖面和图12B示出该变速器结构的被动侧第二部分剖面。在此方面,附图符号基本上引用自图11,对换挡部件E、A、C、D和主齿轮组HS及其与换挡部件的运动连接最重要的附图符号有所补充。
主动轴AN和被动轴AB彼此同轴分布。变速器外壳GG在这里被动侧一直封闭到被动轴AB的通道。主动侧变速器外壳通过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外壳壁GW封闭,其中,该外壳壁GW中心由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贯穿,该套筒在这里同时形成主动轴AN与变速器一个未详细示出的启动马达之间运动的导向轴并从他那方面由主动轴AN轴向上中心贯穿。在套筒GN的变速器内部末端上,前置齿轮组VS的太阳轮SO_VS造型合理地与该套筒GN连接。主动轴AN与前置齿轮组VS联动连接面ST_VS远离主动侧的连接板造型合理地连接。在连接面ST_VS远离主动侧的该面上,离合器E轴向连接在前置齿轮组VS上,其中,该离合器E作为用于容纳离合器E摩擦片组500外啮合的钢摩擦片构成的输入件520的外摩擦片支架在这里与主动轴AN焊接。为了能够向前置齿轮组VS可扭转支承在连接面ST_VS上的行星齿轮P1_VS、P2_VS最佳供给润滑油,连接面ST_VS远离主动侧的连接板在大于外部行星齿轮P2_HS螺栓直径的直径上向外摩擦片支架520润滑油密封进行密封。因为连接面ST_VS与外摩擦片支架520之间不存在相对转速,所以该密封结构上可以简单地作为静态密封构成,例如借助O形环或者真空密封唇。这样在连接面ST_VS与外摩擦片支架520之间形成的室无压力加注润滑油并作为润滑油收集室使用,从其将润滑油输送到前置齿轮组VS的行星螺栓相应构成的轴向和径向润滑油孔内。
离合器E完全设置在外摩擦片支架520内部的伺服装置510包括一个压力室511、一个均压室512、一个活塞514、一个复位件513和一个挡溅板515。活塞514在此方面压力油密封可轴向移动支承在外摩擦片支架520和主动轴AN上。相应地伺服装置510始终以主动轴AN的转速旋转。压力室511设置在活塞514靠近前置齿轮组VS的面上并通过外摩擦片支架520的一个外壳面和主动轴AN的一个圆柱体段以及活塞514形成。用于平衡旋转压力室511的动态压力可无压力加注润滑油的均压室512设置在活塞514远离前置齿轮组VS的面上并通过活塞514和可向活塞514轴向移动润滑油密封进行密封的挡溅板515形成。这里作为蝶形弹簧构成的复位件513轴向在活塞514与借助安全环轴向固定在主动轴AN上的挡溅板515之间张紧并这样将活塞514向主动轴AN预张紧。如果压力室511为闭合离合器E加注压力油,那么活塞514逆蝶形弹簧513的弹簧力轴向在与前置齿轮组VS相反的方向上运动并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500。向离合器E的伺服装置510输送压力油和润滑油通过主动轴AN的中心孔进行。
离合器E的输出件530作为内摩擦片支架构成,用于容纳离合器E的摩擦片组500内啮合的内衬摩擦片,径向设置在摩擦片组500的下面并在其套筒区域内与连接轴540焊接。该连接轴540再可扭转支承在主动轴AN上,轴向在变速器被动侧的方向上延伸并在此方面中心完全贯穿在这里作为Ravigeaux行星齿轮组构成的主齿轮组HS,并在主齿轮组HS远离前置齿轮组VS的面上造型合理地与主齿轮组HS的联动连接面ST_HS连接。运动上该连接面ST_HS形成作为双连接面四轴行星齿轮变速器构成的主齿轮组HS的第三输入件。
以加工技术上有益的方式,前置齿轮组VS的内齿圈HO_VS、作为用于容纳离合器B摩擦片组200内啮合的内衬摩擦片的内摩擦片支架构成的离合器B的输入件220和作为用于容纳离合器A摩擦片组100内啮合的内衬摩擦片的内摩擦片支架构成的输入件120整体构成,几何形状上采用径向环绕部分轴向上的离合器E外摩擦片支架520的圆柱体环的方式。在空间上看,离合器B的摩擦片组200在此方面径向设置在内齿圈HO_VS的上面和离合器A的摩擦片组100径向设置在离合器E的上面。摩擦片组100和200具有至少相似的直径。离合器A的输出件130作为外摩擦片支架构成,用于容纳离合器A摩擦片组100外啮合的钢摩擦片。几何形状上该摩擦片支架130作为在前置齿轮组VS的方向上敞开的圆柱体罐的方式构成,在其内部也设置离合器A分配给摩擦片组100的伺服装置110。在此方面,外摩擦片支架130尽可能的圆柱体段这样多重构成梯形,使摩擦片组100内部设置在外摩擦片支架130靠近前置齿轮组的末端上,使伺服装置110在外摩擦片支架130内部摩擦片组100远离前置齿轮组的面上轴向旁边并直至伺服装置110的活塞114直接作用于摩擦片组100的压盘同时径向设置在摩擦片组100的下面,并使外摩擦片支架130外面的制动器C的摩擦片组300径向设置在离合器A伺服装置110的上面。摩擦片组100和300在此方面具有至少相似的直径。在其套筒的区域内,离合器A的外摩擦片支架130与第二太阳轴140焊接。该第二太阳轴140也作为空心轴构成,轴向在变速器被动侧的方向上延伸并在此方面部分环绕轴向上的连接轴540并在此方面中心完全贯穿主齿轮组HS靠近前置齿轮组的第一太阳轮S1_HS以及与主齿轮组HS远离前置齿轮组的第二太阳轮S2_HS造型合理地连接。运动上该第二太阳轮S2_HS形成作为双连接面四轴变速器构成的主齿轮组HS的第二输入件。
离合器A完全设置在外摩擦片支架130内部的伺服装置110包括一个压力室111、一个均压室112、一个活塞114、一个复位件113和一个挡溅板115。活塞114在此方面压力油密封可轴向移动支承在外摩擦片支架130和第二太阳轴140上。相应地伺服装置110始终以主齿轮组HS第二太阳轮S2_HS的转速旋转。压力室111设置在活塞114远离前置齿轮组VS的面上并通过外摩擦片支架130的一个外壳面和第二太阳轴240的一个圆柱体段和活塞114形成。用于平衡旋转压力室111的动态压力可无压力加注润滑油的均压室112设置在活塞114靠近前置齿轮组VS的面上并通过活塞114和可向活塞114轴向移动润滑油密封进行密封的挡溅板115形成。这里作为蝶形弹簧构成的复位件113在这里设置在伺服装置110靠近前置齿轮组的面上并轴向在活塞114与第二太阳轴140之间张紧。如果压力室111为闭合离合器A加注压力油,那么活塞114逆蝶形弹簧113的弹簧力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的方向上运动并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100。向离合器A的伺服装置110输送润滑油通过连接轴540的中心孔进行。
离合器F轴向设置在外壳壁GW与前置齿轮组之间,在空间上看径向处于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上面或径向处于导向轴在变速器内腔内延伸段的上面。分配给离合器F输入件620的套筒623可扭转支承在该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上并造型合理地与前置齿轮组VS联动连接面ST_VS外壳壁侧的连接板连接。在该套筒623靠近外壳壁的末端上,分配给离合器F的伺服装置610并径向外延的支圈618固定在套筒623上。在此方面,该支圈618作为缸室形的罐构成,其圆柱体段从支圈618的盘形罐底出发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的方向上延伸。基本在该套筒623的中心上,分配给离合器F的伺服装置610并径向外延的挡溅板615与套筒623焊接。在其外径的区域内,挡溅板615在其靠近前置齿轮组VS的面上与输入件620焊接,该输入件作为用于容纳离合器F摩擦片组600内啮合的钢摩擦片的内摩擦片支架构成。原则上离合器F的内摩擦片支架620因此通过离合器F的伺服装置610的挡溅板615,通过套筒623和前置齿轮组VS的连接面ST_VS传导转矩地与主动轴AN连接。
轴向在所称的支圈618与摩擦片组600之间的区域内,设置伺服装置610作用于该摩擦片组600的活塞614并压力油密封可轴向移动支承在支圈618和套筒623上。在此方面,摩擦片组600在空间上看径向设置在套筒623靠近前置齿轮组的末端上。伺服装置610作为蝶形弹簧构成的复位件613轴向设置在活塞614与挡溅板615之间并将活塞614轴向向套筒623预张紧。伺服装置610的压力室611设置在活塞614远离前置齿轮组的面上并通过活塞614、支圈618和套筒623的一个段形成。用于平衡始终以主动轴AN的转速旋转的压力室611动态平衡的伺服装置610可无压力加注润滑油的均压室612设置在活塞614靠近前置齿轮组的面上,并通过活塞614和可向活塞614轴向移动润滑油密封进行密封的挡溅板615形成。如果压力室611为闭合离合器F加注压力油,那么活塞614逆复位件613的弹簧力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的方向上运动并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600。向离合器F的伺服装置610输送压力油和润滑油通过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或变速器的导向轴)和离合器F的套筒623相应的通道或孔进行。
以结构上具有优点的简单方式,主动轴AN的转速(和需要时还有转向)通过离合器F旋转的伺服装置610确定。为此在该伺服装置610活塞614的外径上具有一个齿形NAN,它由一个这里未详细示出的转速传感器例如按照感应测量原理或者霍尔测量原理径向或者轴向无接触式检测并在这种情况下向变速器输入转速提供比例测量信号。
如已经提到的那样,离合器B的摩擦片组200在空间上看径向设置在前置齿轮组VS的内齿圈HO_VS上面。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210包括一个压力室211、一个均压室212、一个活塞214、一个复位件213、一个挡溅板215、一个套筒219和一个支圈218,支接邻接前置齿轮组VS靠近外壳壁的面和在空间上看-直至活塞214直接作用于摩擦片组200的压盘-径向设置在离合器F的摩擦片组600下面。圆盘形挡溅板215直接邻接前置齿轮组VS的外壳壁GW或靠近离合器F的面并与前置齿轮组VS的内齿圈HO_VS焊接。在其略大于前置齿轮组VS太阳轮SO_VS外径的内径区域内,挡溅板215造型合理地与伺服装置210的套筒219连接。该套筒219在空间上看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连接面ST_VS外壳壁侧的连接板与套筒623用于离合器F伺服装置610活塞615的圆柱体段之间延伸,径向处于离合器F输入件620的套筒623靠近前置齿轮组的圆柱体段上面并可扭转支承在套筒623的该圆柱体段上。在套筒219外壳壁侧的末端上,支圈218与该套筒219焊接。该几何形状上作为在前置齿轮组VS的方向上敞开的罐构成的缸室形支圈218轴向邻接离合器F伺服装置610的挡溅板615在该挡溅板615靠近前置齿轮组的面上径向外延至几乎离合器F内摩擦片支架620下面的直径,其中,该支圈218的一个圆柱体段径向在该内摩擦片支架620下面(或径向在离合器F的摩擦片组600下面)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的方向上延伸。轴向在所称的支圈218与所称的挡溅板215之间设置离合器B伺服装置210的压力室211和均压室212,其中,压力室211和均压室212通过伺服装置210的活塞214彼此分开和均压室212比压力室211靠近前置齿轮组VS设置。活塞214在此方面压力油密封轴向可移动支承在支圈218圆柱体段的内径上和套筒219的一个圆柱体段上。这里作为蝶形弹簧构成的复位件213将活塞214向与套筒219焊接的挡溅板215预张紧。压力室211通过支圈218的一个内部外壳面、活塞214和套筒219的一个圆柱体段形成。用于平衡始终以前置齿轮组VS内齿圈HS_VS的转速旋转的压力室211动态平衡可无压力加注润滑油的均压室212通过活塞214和在其外径上可向活塞214轴向移动润滑油密封进行密封的挡溅板215组成。
为向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210的压力室211输送压力油,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或变速器的导向轴)、离合器F输入件620的套筒623和离合器B伺服装置210的套筒219具有相应的通道和孔。向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210的均压室212输送润滑油通过离合器F输入件620套筒623的孔和离合器B伺服装置210套筒219的孔和前置齿轮组VS进行。如果压力室211为闭合离合器B加注压力油,那么伺服装置210的活塞214逆复位件213的弹簧力轴向在主齿轮组HS的方向上运动,其中,已经提到的活塞214的压盘在空间上看径向在挡溅板215和连接面ST_VS靠近外壳壁的连接板上面径向从内部轴向夹持在离合器F、B并排设置的摩擦片组600、200之间并作用于离合器B摩擦片组200靠近离合器F的面上。
离合器F的输出件630作为用于容纳摩擦片组600外啮合的内衬摩擦片的外摩擦片支架构成。离合器B的输出件230作为用于容纳摩擦片组200外啮合的内衬摩擦片的外摩擦片支架构成。制动器C的输出件330作为用于容纳摩擦片组300内啮合的内衬摩擦片的内摩擦片支架构成。以加工技术上具有优点的方式,离合器F的外摩擦片支架630、离合器B的外摩擦片支架230和制动器C的内摩擦片支架330整体构成,几何形状上采用一种圆柱体环的方式,该环径向环绕轴向上的摩擦片组600、离合器B(直至轴向设置在摩擦片组600远离前置齿轮组面上伺服装置210的小区域)、径向设置在摩擦片组200下面的前置齿轮组VS、离合器E和离合器A。
制动器C和D具有一个与变速器外壳GG造型合理连接的共用外摩擦片支架ZYLCD。几何形状上该摩擦片支架作为具有内部中心连接面的缸室构成,其中,第一圆柱体段320从中心连接面出发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的方向上延伸并在其内径上容纳制动器C摩擦片组300外啮合的钢摩擦片。摩擦片支架ZYLCD所称的第一圆柱体段320因此可以视为制动器C的输入件。摩擦片支架ZYLCD的第二圆柱体段420从中心连接面出发轴向在主齿轮组HS的方向上延伸并在其内径上容纳制动器D摩擦片组400的外啮合的钢摩擦片。摩擦片支架ZYLCD所称的第二圆柱体段420因此可以视为制动器D的输入件。相应作为用于容纳制动器D摩擦片组400内啮合的内衬摩擦片的内摩擦片支架构成的制动器D的输出件430在空间上看径向设置在摩擦片组400下面并与主齿轮组HS的联动连接面ST_HS连接,其中,该连接面ST_HS靠近前置齿轮组的连接板和内摩擦片支架430以加工技术上具有优点的方式整体构成。用于操作制动器C摩擦片组300的伺服装置310和用于操作制动器D摩擦片组400的伺服装置410与两个制动器C和D共用的摩擦片支架ZYLCD整体构成。在此方面,两个伺服装置310、410轴向设置在摩擦片组300、400之间的一个区域内,轴向直接彼此邻接并仅通过摩擦片组ZYLCD的一个外壳面彼此分开。与其分配相应,制动器C的伺服装置310比制动器D的伺服装置410靠近前置齿轮组VS设置。相应地制动器D的伺服装置410也比制动器C的伺服装置310靠近主齿轮组HS设置。在闭合各自所分配的摩擦片组300或400时两个伺服装置310、410的操作方向不同。如果伺服装置310的压力室311为闭合制动器C加注压力油,那么该伺服装置310的活塞314逆这个伺服装置310的这里作为蝶形弹簧构成的复位件313的弹簧力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的方向上运动并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300。与变速器的换挡逻辑相应,制动器D必须在非常不同的压力水平下切换。但为了能够感觉非常细腻和舒适地闭合制动器D,伺服装置410具有两个可彼此独立控制的压力室411。在这种情况下,这两个压力室的压差作用于伺服装置410的活塞414。在闭合制动器D时,活塞414逆伺服装置410这里作为蝶形弹簧构成的复位件413的弹簧力轴向在主齿轮组HS的方向上运动并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400。为向制动器C、D的伺服装置410和510输送压力油,变速器外壳GG和摩擦片支架ZYLCD内具有相应的通道和孔。
运动上主齿轮组HS的内齿圈HO_HS形成作为双连接面四轴变速器构成的主齿轮组HS的输出件并在主齿轮组HS远离前置齿轮组VS的面上与变速器的被动轴AB连接。
现借助图13介绍依据本发明举例的第十一变速器模式。与此前所述依据本发明的变速器模式或部件设置中的情况相似,两个离合器B和F形成一个加工技术上具有优点的方式可预安装的组件,设置在前置齿轮组VS远离主齿轮组HS的面上,在空间上看轴向处于前置齿轮组VS与变速器的一个变速器外壳壁固定的外壁GW之间,径向处于一个轴向在该外壁GW与前置齿轮组VS之间延伸的变速器外壳GN上面。该组件包括一个作为两个离合器B、F共用的外摩擦片支架构成的摩擦片支架ZYLBF、离合器B的一个摩擦片组200和分配给该摩擦片组200的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210、离合器F的一个摩擦片组600和分配给该摩擦片组600的离合器F的伺服装置610、离合器B的一个内摩擦片支架220以及离合器F的一个内摩擦片支架620。在此方面,一方面两个离合器B、F的摩擦片组200、600轴向并排设置,其中,离合器B的摩擦片组200比离合器F的摩擦片组600靠近前置齿轮组VS(或主齿轮组HS)设置。另一方面,两个离合器B、F的伺服装置210、610至少尽可能同样轴向并排设置,但其中离合器F的伺服装置610(直至该伺服装置610直接作用于摩擦片组600的压盘)比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210靠近前置齿轮组VS(或主齿轮组HS)设置,这一点后面还要详细介绍。摩擦片支架ZYLBF形成两个离合器B、F的输出件并与预先规定的运动联动相应与主齿轮组HS的第一输入件(也就是这里的第一太阳轮S1_HS)抗扭连接,这一点后面同样还要详细介绍。
几何形状上,两个离合器B、F共用的摩擦片支架ZYLBF具有基本上缸室形的结构并可扭转支承在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上,该套筒从外壳壁GW出发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的方向上延伸到变速器内腔内。前置齿轮组VS的太阳轮SO_VS通过适当的连接固定在该套筒GN上。与图13中举例图示的区别在于,套筒GN和外壳壁GW也可以整体构成;例如套筒GN也可以是一个设置在主动轴AN与变速器的启动马达之间力流上的变矩器的导向轴。摩擦片支架ZYLBF的外径上具有一个圆柱体段,在其内径上既设置离合器B摩擦片组200的外摩擦片也设置离合器F摩擦片组600的外摩擦片,其中-如已经说过的那样-摩擦片组200比摩擦片组600靠近前置齿轮组VS设置。从摩擦片支架ZYLBF所称圆柱体段靠近前置齿轮组的末端出发,摩擦片支架ZYLBF的一个曲形段径向内延至摩擦片支架ZYLBF的套筒。在此方面,该套筒分成两个套筒段633和233。从摩擦片支架ZYLBF盘形段的内径出发,套筒段633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的方向上延伸并-如从所选择的命名法中看到的那样-分配给离合器F的输出件。另一套筒段233分配给离合器B的输出件并从摩擦片支架ZYLBF曲形段的内径出发轴向在外壳壁GW的方向上延伸。
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210包括一个压力室211、一个均压室212、一个活塞214、一个复位件213和一个挡溅板215,完全设置在一个通过摩擦片支架ZYLBF形成的缸室内,基本上径向处于套筒段233的上面。活塞214压力油密封可轴向移动支承在摩擦片支架ZYLBF上。压力室211设置在摩擦片支架ZYLBF的曲形段远离前置齿轮组VS的面上并通过摩擦片支架ZYLBF的一个外壳面(具体通过摩擦片支架ZYLBF的一部分曲形段和一部分套筒段233)和活塞214形成。为平衡伺服装置210旋转压力室211的旋转压力,具有采用可无压力加注润滑油的均压室212的动态压力平衡,设置在活塞214远离前置齿轮组VS的面上。均压室212通过活塞214和挡溅板215形成,该挡溅板轴向在摩擦片支架ZYLBF的套筒段233靠近外壳壁的末端上定位并相对于活塞214可轴向移动压力油密封进行密封。压力室211因此比均压室212靠近前置齿轮组VS(或主齿轮组HS)设置。活塞214通过这里举例作为蝶形弹簧构成的复位件213轴向向摩擦片支架ZYLBF的套筒段233预张紧。在压力室211加注压力油闭合离合器B时,活塞214轴向在与前置齿轮组VS(或主齿轮组HS)相反的方向上运动并逆复位件213的弹簧力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200。
在空间上看,离合器F的伺服装置610至少尽可能比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210靠近前置齿轮组VS或主齿轮组HS设置,在空间上看至少大部分径向设置在摩擦片支架ZYLBF靠近前置齿轮组的套筒段633上面的一个区域内。离合器F的伺服装置610包括一个压力室611、一个均压室612、一个部分曲形构成的活塞614、一个复位件613和一个盘形的挡溅板615。活塞614几何形状上尽可能与摩擦片支架ZYLBF靠近前置齿轮组VS的外部轮廓相配合并可轴向移动支承在摩擦片支架ZYLBF上。在此方面,摩擦片支架ZYLBF的套筒段633和曲形段相对于活塞614压力油密封进行密封。压力室611设置在摩擦片支架ZYLBF靠近前置齿轮组VS的面上并通过摩擦片支架ZYLBF的一个外壳面(具体通过摩擦片支架ZYLBF的一部分曲形段和一部分套筒段633)和活塞614形成。在其进一步的几何形状分布上,活塞614径向外延至大于摩擦片支架ZYLBF外径的直径上并环绕轴向和径向上的两个轴向并排设置的摩擦片组200、600并从摩擦片组600远离前置齿轮组VS的面上作用于离合器F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600。环绕两个轴向并排设置的摩擦片组200、600的活塞614的段此前已经称为“伺服装置610的压盘”并出于可安装性的原因作为单独的部件构成,其一端作用于摩擦片组600和其另一端通过适当的手段-例如造型连接-固定在伺服装置610活塞的外径上。不言而喻,取代旋转对称的压盘也可以具有分布在圆周上固定在伺服装置610活塞外径上的操作指。为平衡伺服装置610旋转压力室611的旋转压力,具有采用均压室612的动态压力平衡,该压力室设置在活塞614靠近前置齿轮组VS的面上。均压室612通过活塞614和挡溅板615形成,该挡溅板轴向在摩擦片支架ZYLBF套筒段633靠近前置齿轮组的末端上定位并相对于活塞614可轴向移动润滑油密封进行密封。均压室612因此比压力室611靠近前置齿轮组VS(或主齿轮组HS)设置。活塞614通过这里例如作为蝶形弹簧构成复位件613轴向向摩擦片支架ZYLBF的套筒段633预张紧,其中,该蝶形弹簧613在这里设置在均压室612的外面,也就是挡溅板615靠近前置齿轮组VS的面上。在压力室611加注压力油闭合离合器F时,活塞614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或主齿轮组HS)的方向上运动并逆复位件613的弹簧力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600。
离合器F伺服装置610的压力室611因此仅通过两个离合器B、F共用的摩擦片支架ZYLBF的一个外壳面与离合器B伺服装置210的压力室211分开。伺服装置210、610的操作方向在各自所分配的摩擦片组200或600的离合器闭合时相反。
由于摩擦片支架ZYLBF支承在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上,通过部分分布在所称外壳套筒GN内部和部分分布在摩擦片支架ZYLBF套筒内部的相应通道或孔,形成向两个离合器B、F结构上相当简单的压力油和润滑油输送。向离合器B伺服装置210压力室211的压力油输送采用216标注,向离合器B伺服装置210均压室212的润滑油输送采用217标注,向离合器F伺服装置610压力室611的压力油输送采用616标注,以及向离合器F伺服装置610均压室612的润滑油输送采用617标注。
离合器F的内摩擦片支架620形成离合器F的输入件。几何形状上该内摩擦片支架620作为缸室构成。该内摩擦片支架620的一个缸室环形段在其外径上具有一个用于容纳离合器F(靠近外壳壁)摩擦片组600内啮合摩擦片的同步件,并从该摩擦片组600靠近前置齿轮组的末端出发轴向在外壳壁的方向上延伸。该内摩擦片支架620的一个盘形段在内摩擦片支架620所称的缸室环形段靠近外壳壁的末端上连接在该末端上,并从内摩擦片支架620的该缸室环形段出发径向外延至大于离合器F的活塞615或伺服装置610的压盘外径的直径上。在其外径上,内摩擦片支架620所称的盘形段抗扭与一个缸室形的连接件ZYLF连接,例如通过一个同步件造型连接。该缸室形连接件ZYLF再至少完全环绕轴向上两个离合器B、F并排设置的摩擦片组200、600和离合器F的伺服装置610(并因此至少尽可能环绕轴向上两个离合器B、F共用的外摩擦片支架ZYLBF)并在其靠近前置齿轮组的末端上与前置齿轮组VS联动连接面ST_VS远离主齿轮组HS的连接板连接。例如,离合器F的内摩擦片支架620和缸室环形连接件ZYLF也可以整体构成。因为连接面ST_VS通过其靠近主齿轮组HS的连接板与主动轴AN抗扭连接,所以离合器F的内摩擦片支架620或输入件始终以主动轴AN的转速旋转。
离合器B的内摩擦片支架220形成离合器B的输入件。几何形状上该内摩擦片支架220作为缸室构成。该内摩擦片支架220的一个缸室环形段在其外径上具有一个用于容纳离合器B(靠近前置齿轮组)摩擦片组200内啮合摩擦片的同步件,并从该摩擦片组200靠近前置齿轮组的末端出发轴向在外壳壁的方向上延伸至离合器B伺服装置210挡溅板215的径向外部段与离合器F内摩擦片支架620的盘形段之间的一个区域内。该内摩擦片支架220的一个盘形段在内摩擦片支架220所称的缸室环形段靠近外壳壁的末端上连接在该末端上,并从内摩擦片支架220的该缸室环形段出发轴向在挡溅板215所称的径向外部段与内摩擦片支架620所称的盘形段之间径向外延至大于内摩擦片支架620或缸室形连接件ZYLF外径的直径上。在其外径上,内摩擦片支架220所称的盘形段抗扭与一个缸室环形的连接件ZYLB连接,例如通过一个同步件造型连接。该缸室环形连接件ZYLB再完全环绕轴向上缸室环形的连接件ZYLF并抗扭与前置齿轮组VS的内齿圈HO_HS连接。因此离合器B的内摩擦片支架或输入件220始终以该内齿圈HO_HS的转速旋转。因为离合器A同样与该内齿圈HO_HS抗扭连接的输入件120在前置齿轮组靠近主齿轮组HS的面上轴向连接在所称的内齿圈HOHS上,所以离合器A的输入件120(例如这里的外摩擦片支架)和缸室环形连接件ZYLB整体连接,例如也包括内齿圈HO_VS。但离合器B的内摩擦片支架220和缸室环形连接件ZYLB也可以整体构成。
作为结构上的特征,离合器B伺服装置210的挡溅板215也用于在形成两个离合器B、F输出件的摩擦片支架ZYLBF与形成这里例如主齿轮组HS第一输入件的主齿轮组HS靠近前置齿轮组的太阳轮S1HS之间的转速和转矩传递。为此挡溅板215在摩擦片支架ZYLBF的套筒靠近外壳壁的末端上与摩擦片支架ZYLBF的套筒段233抗扭连接,在这里例如通过一个同步件。在其几何形状的分布上,挡溅板215轴向邻接外壳壁GW径向外延并在其外径的区域内例如通过一个同步件与缸室形连接件ZYL连接。该缸室形连接件ZYL几何形状上也作为一个在外壳壁GW方向上敞开的罐构成。该连接件ZYL的一个环形外壳面完全环绕轴向上两个离合器B、F的组件或缸室环形连接件ZYLB、前置齿轮组VS以及两个离合器E、A。该连接件ZYL的盘形罐底在连接件ZYL所称的环形外壳面上连接在其靠近主齿轮组的末端上并在轴向离合器A旁边的区域内在其靠近主齿轮组HS的面上径向内延。在其套筒区域内,缸室形的连接件ZYL既与制动器C的输出件330也(通过太阳轴240)与(这里也是举例形成主齿轮组HS的第一输入件)主齿轮组HS靠近前置齿轮组的太阳轮S1_HS抗扭连接。因此两个离合器B、F的伺服装置210、610始终随同该太阳轮S1_HS旋转。
图13依据本发明的第十一变速器模式其他变速器部件(换挡部件E、A、C和D、主齿轮组HS)的空间设置、构成和运动连接与图2中所示的设置相应,就此而言在这里无须赘述。
在图14、15和16依据本发明的部件设置后面三个实施例中-与图1A和图1B依据分类的齿轮组模式相结合-包括换挡部件B、F和C的组件至少大部分设置在前置齿轮组VS远离主齿轮组HS的面上,在空间上看至少大部分轴向处于前置齿轮组VS与变速器的一个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外壳壁GW之间和至少大部分处于一个轴向在该外壳壁GW与前置齿轮组VS之间延伸且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上。在此方面,离合器B的摩擦片组200具有始终大于离合器F的摩擦片组600的直径,而且离合器F始终设置在一个通过离合器B的输出件230形成的缸室内。在这三个实施例中,主齿轮组HS例如也作为Ravignaux行星齿轮组构成,与作为复式行星齿轮组结构的单级行星齿轮组构成的前置齿轮组VS同轴设置。例如,主动轴AN和被动轴AB彼此同轴设置,其中,专业人员需要时无需特殊的改造开支便可以具有轴平行的或者彼此成角度设置的主动轴和被动轴。
现借助图14介绍依据本发明举例的第十二变速器模式。如已经介绍过的那样,两个离合器B、F形成一个组件,它大部分设置在前置齿轮组VS远离主齿轮组HS的面上,在空间上看大部分轴向处于前置齿轮组VS与靠近变速器的一个(未详细示出)与主动轴AN作用连接的启动马达且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外壳壁GW之间,在此方面直接与前置齿轮组VS和外壳壁GW邻接。在此方面,两个离合器B、F的该组件对两个离合器B、F各自包括一个作为外摩擦片支架构成输出件230或630、各一个摩擦片组200或600以及用于操作各自摩擦片组200或600的各一个伺服装置210或610。根据预先规定的运动联动,这两个外摩擦片支架230、630与主齿轮组HS的第一输入件-也就是这里与其第一太阳轮S1_HS-抗扭连接,这一点后面还要详细介绍。离合器B的摩擦片组200具有大于离合器F的摩擦片组600的直径。离合器F基本上设置在一个通过离合器B的输出件230或外摩擦片支架形成的缸室内部。与此前所述依据本发明的部件设置或变速器模式的区别在于,现在例如作为盘式制动器构成的制动器C也设置在前置齿轮组VS远离主齿轮组HS的面上,处于轴向前置齿轮组VS与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外壳壁GW之间的一个区域内,轴向邻接所称的外壳壁GW。不言而喻,外壳壁GW和变速器外壳GG也可以整体构成。离合器A和制动器D轴向设置在前置齿轮组VS与主齿轮组HS之间。离合器E与此前所述依据本发明的部件设置或变速器模式的区别在于现在设置在主齿轮组HS远离前置齿轮组VS的面上。
与图1A依据分类的现有技术相应,设置在主动轴AN与主齿轮组HS的输入件之间的离合器E轴向直接与主齿轮组HS远离前置齿轮组VS的面邻接。相应地离合器E的输入件520与主动轴AN和离合器E的输出件530与主齿轮组HS的联动连接面ST_HS连接。在此方面,输入件520在这里例如作为外摩擦片支架构成,用于容纳离合器E摩擦片组500的外啮合的摩擦片。相应地离合器E的输出件530作为内摩擦片支架构成,用于容纳离合器E摩擦片组500的内啮合的摩擦片。在所示的例子中,摩擦片组500设置在基本相当于主齿轮组HS内齿圈HO_HS直径的直径上。这种摩擦片直径虽然需要摩擦片组500相当大量的摩擦片,但在变速器被动侧的区域内却可以为所谓的标准驱动装置形成有利的长细变速器结构形式。在与主动轴和被动轴AN、AB不同轴设置的结合下,专业人员需要时也可以将离合器E的摩擦片设置在更大的直径上。几何形状上,离合器E的缸室形外摩擦片支架520作为一个在主齿轮组HS方向上敞开的罐构成,在其内部设置摩擦片组500和用于操作该摩擦片组500的伺服装置510。与外摩擦片支架520的套筒连接的主动轴AN在其轴向分布上完全贯穿变速器直至变速器外壳GG的被动侧外壁。被动轴AB与内齿圈HO_HS连接的段径向完全搭接轴向上的离合器E。这里出于简化仅示意示出的伺服装置510设置在摩擦片组500远离主齿轮组的面上并在闭合离合器E时轴向在主齿轮组HS的方向上操作该摩擦片组。伺服装置510最好也具有动态压力平衡,因为该伺服装置510的一个未详细示出的压力室始终以主动轴AN的转速旋转。
与图1A依据分类现有技术的齿轮组模式相应,运动设置在主齿轮组HS的联动连接面ST_HS与变速器外壳GG之间的制动器D例如作为盘式制动器构成。在空间上看,该制动器D靠近主齿轮组HS设置在变速器外壳GG内径的区域内,其中,一个作为用于容纳制动器D摩擦片组400内啮合的摩擦片的内摩擦片支架构成的输出件430与主齿轮组HS联动连接面ST_HS靠近前置齿轮组VS的连接板抗扭连接。用于容纳制动器D摩擦片组400外啮合摩擦片的外摩擦片支架在这里例如直接与变速器外壳GG整体构成,但不言而喻也可以作为单独的部件构成,该部件然后与变速器外壳GG抗扭连接。采用410标注出用于操作摩擦片组400的制动器D简化示出的伺服装置,该装置在这里例如同样与变速器外壳GG整体构成,但例如也可与制动器D单独的外摩擦片支架整体构成。在闭合制动器D时,所称的伺服装置410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的方向上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400。
在主齿轮组HS的方向上看,离合器A轴向邻接前置齿轮组VS。与图1A依据分类现有技术的齿轮组模式相应,离合器A运动设置在前置齿轮组VS的输出件与主齿轮组HS的第二输入件之间。相应地离合器A的输入件120与前置齿轮组VS的内齿圈HO_VS和离合器A的输出件130与主齿轮组HS(远离前置齿轮组)的第二太阳轮S2_HS连接。在此方面,输入件120在这里例如作为内摩擦片支架构成,用于容纳离合器A摩擦片组100的内啮合的摩擦片。不言而喻,内齿圈HO_VS和输入件或内摩擦片支架120可以整体构成。在所示的例子中,摩擦片组100设置在大于内齿圈HO_VS的直径上。离合器A的输出件130在这里作为外摩擦片支架构成,用于容纳摩擦片组100外啮合的摩擦片并通过一个太阳轴140与主齿轮组HS远离前置齿轮组的第二太阳轮S2HS连接。在此方面,该太阳轴140部分环绕主动轴AN并在其轴向分布上中心贯穿主齿轮组HS靠近前置齿轮组的第一太阳轮S1_HS。不言而喻,太阳轴140和太阳轮S2_HS也可以整体构成。几何形状上,离合器A的缸室形外摩擦片支架130作为一个在前置齿轮组VS方向上敞开的罐构成,在其内部设置摩擦片组100和用于操作该摩擦片组100的伺服装置110。这里出于简化仅示意示出的伺服装置110设置在摩擦片组100靠近主齿轮组的面上并在闭合离合器A时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的方向上操作该摩擦片组。伺服装置110最好也具有动态压力平衡,因为该伺服装置110的一个未详细示出的压力室始终以主齿轮组HS第二太阳轮S2_HS的转速旋转。
离合器B在空间上看大部分径向设置在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上,上面前置齿轮组VS的太阳轮SO_VS也固定在变速器外壳GG上。离合器B的摩擦片组200在此方面至少部分径向设置在前置齿轮组VS内齿圈HO_VS上面一个区域内较大的直径上。相应地作为容纳摩擦片组200内啮合摩擦片的内摩擦片支架构成的离合器B的输入件220至少部分同样径向设置在前置齿轮组VS内齿圈HO_VS上面的一个区域内并与该内齿圈HO_VS抗扭连接。不言而喻,内摩擦片支架220和内齿圈HO_VS也可以整体构成。不言而喻,离合器B摩擦片组200的空间位置并不局限于图14所示并也可以轴向上向两侧移动。
几何形状上离合器B作为外摩擦片支架构成的输出件230作为一个在前置齿轮组VS或主齿轮组HS的方向上敞开的缸室形罐构成,具有一个尽可能缸室环形的外壳、一个盘形罐底和一个套筒233。外摩擦片支架230的盘形罐底直接轴向邻接外壳壁GW并尽可能与其平行在径向上延伸。在所称罐底的内径上,连接外摩擦片支架230的套筒233并径向在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上在轴向上基本延伸到该套筒GN的中心并在此方面可扭转支承在该套筒GN上。在所称罐底的外径上连接外摩擦片支架230所称的外壳并-在所示的例子中径向梯形-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或主齿轮组HS的方向上一直延伸过这里径向设置在前置齿轮组VS内齿圈HO_VS上面的摩擦片组200。在此方面,外摩擦片支架230外壳靠近外壳壁的段在此方面同时作为制动器C的输出件330构成并在其外径上具有一个适当的同步件,用于容纳该制动器C摩擦片组300内啮合的摩擦片。在外摩擦片支架230外壳靠近前置齿轮组段的内径上具有一个适当的同步件,用于容纳离合器B摩擦片组200外啮合的摩擦片。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210包括一个压力室211、一个均压室212、一个活塞214和一个复位件213,完全设置在一个通过离合器B的外摩擦片支架230形成的缸室内部,基本上径向处于外摩擦片支架230的套筒233上面。活塞214可轴向移动支承在外摩擦片支架230上并在此方面相对于其压力油密封进行密封。压力室211通过外摩擦片支架230的一个内部外壳面和活塞214形成。相应地压力室211始终以外摩擦片支架230的转速旋转。为平衡旋转压力室211的旋转压力具有采用可加注润滑油均压室212的动态压力平衡,其中,该均压室212比所称的压力室211靠近前置齿轮组VS(或主齿轮组HS)设置。均压室212设置在活塞214靠近前置齿轮组VS的面上并通过活塞214和离合器F输出件或外摩擦片支架630的一个靠近压力室211的外壳面215形成,其中,该外摩擦片支架630可相对于活塞214轴向移动润滑油密封进行密封。从外摩擦片支架630对形成均压室212重要的外壳面215所选择的命名法中可以看出,离合器F的外摩擦片支架630同时承担离合器B伺服装置210的挡溅板功能。活塞214通过这里例如作为蝶形弹簧构成的复位件213轴向向外摩擦片支架230的套筒233预张紧。在压力室211为闭合离合器B加注压力油时,活塞214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或主齿轮组HS的方向上运动并逆复位件213的弹簧力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200。由于离合器B的外摩擦片支架230支承在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上,通过部分分布在所称的外壳套筒GN内部和部分分布在外摩擦片支架230套筒233内部相应的通道或孔,形成向离合器B结构上相当简单的压力油和润滑油输送。向离合器B伺服装置210压力室211的压力油输送采用216标注,向离合器B伺服装置210均压室212的润滑油输送采用217标注。
离合器B和F相互嵌套连接,其中,离合器F原则上设置在离合器B的内部。与离合器B的摩擦片组200径向处于前置齿轮组上面一个区域内的位置相应,离合器F在空间上看完全设置在一个通过离合器B伺服装置210的活塞214形成的缸室内部。在此方面,离合器F的摩擦片组600轴向直接邻接前置齿轮组VS并在所示的例子中基本设置在前置齿轮组VS内齿圈HO_VS的直径上。
离合器F的输入件620作为内摩擦片支架构成,用于容纳该离合器F摩擦片组600内啮合的摩擦片并与前置齿轮组VS联动连接面STVS远离主齿轮组的连接板抗扭连接。不言而喻,所称的连接板和所称的内摩擦片支架620也可以整体构成。在其靠近主齿轮组的面上,前置齿轮组VS的联动连接面ST_VS抗扭与主动轴AN连接。
离合器F容纳摩擦片组600和伺服装置610的外摩擦片支架630几何形状上作为在前置齿轮组VS或主齿轮组HS的方向上敞开的缸室形罐构成,具有一个尽可能缸室环形的外壳、一个盘形罐底和一个套筒633。在所示的例子中,外摩擦片支架630径向梯形的缸室环形外壳从摩擦片组600前置齿轮组侧的末端出发,轴向在外壳壁GW的方向上延伸至离合器B伺服装置210的活塞214。在其靠近前置齿轮组VS末端的内径上,外摩擦片支架630所称的外壳具有一个适当的同步件,用于容纳离合器F摩擦片组600外啮合的摩擦片。为形成离合器B伺服装置210的均压室212,外摩擦片支架630所称的外壳在其外壳壁侧的末端上相对于活塞214可轴向移动润滑油密封进行密封。基本在外摩擦片支架630缸室环形外壳的中心上连接外摩擦片支架630的盘形罐底,并径向内延至几乎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上面。在所称罐底的内径上连接外摩擦片支架630的套筒633,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的方向上延伸至几乎太阳轮SO_VS的前面并在此方面可扭转支承在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上。
离合器F的伺服装置610包括一个压力室611、一个均压室612、一个活塞614、一个复位件613和一个挡溅板615,完全设置在一个通过离合器F的外摩擦片支架630形成的缸室内部并径向设置在套筒633上面。活塞614可轴向移动支承在外摩擦片支架630上并在此方面相对于其压力油密封进行密封。压力室611通过外摩擦片支架630的一个靠近前置齿轮组VS的内部外壳面和活塞614形成。相应地压力室611始终以外摩擦片支架630的转速旋转。为平衡旋转压力室611的旋转压力具有采用可无压力加注润滑油均压室612的动态压力平衡,其中,该均压室612比所称的压力室611靠近前置齿轮组VS(或主齿轮组HS)设置。均压室612通过活塞614和挡溅板615形成,该挡溅板轴向在外摩擦片支架630的套筒633上定位并相对于活塞614可轴向移动润滑油密封进行密封。活塞614通过这里例如作为蝶形弹簧构成的复位件613轴向向套筒633预张紧。在压力室611为闭合离合器F加注压力油时,活塞614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或主齿轮组HS)的方向上运动并逆复位件613的弹簧力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600。由于离合器F的外摩擦片支架630支承在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上,通过部分分布在所称的外壳套筒GN内部和部分分布在外摩擦片支架630套筒633内部相应的通道或孔,形成向离合器F结构上相当简单的压力油和润滑油输送。向离合器F伺服装置610压力室611的压力油输送采用616标注,向离合器F伺服装置610均压室612的润滑油输送采用617标注。
在空间上看,离合器F的伺服装置610因此比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210靠近主和前置齿轮组HS、VS设置,其中,伺服装置610的压力室611和伺服装置210的均压室212仅通过离合器F输出件或外摩擦片支架630的一个外壳面彼此分开。
与图1A依据分类现有技术的齿轮组模式相应,主齿轮组HS靠近前置齿轮组的第一太阳轮S1_HS为主齿轮组HS的第一输入件。为使离合器B、F的外摩擦片支架230、630运动连接在该太阳轮S1_HS上,一方面两个外摩擦片支架630、230的套筒633、233相互抗扭连接,在这里例如通过适当的同步件造型连接。另一方面,离合器B的外摩擦片支架230在其靠近前置齿轮组HS末端的区域内与一个缸室形连接件ZYL-例如造型合理地-抗扭连接。该连接件ZYL几何形状上也作为在外壳壁GW的方向上敞开的罐构成,具有一个径向环绕轴向上的离合器A的缸室环形外壳以及一个盘形段,该段在离合器A的输出件或外摩擦片支架130靠近主齿轮组HS的面上与该输出件或该外摩擦片支架130邻接径向内延至几乎太阳轴140下面的直径上,并在其套筒区域内与主齿轮组HS靠近前置齿轮组的太阳轮S1_HS连接。离合器F的外摩擦片支架630因此通过离合器B的外摩擦片支架230抗扭与所称的太阳轮S1_HS连接。相应地两个离合器B、F的伺服装置210、610始终以主齿轮组HS的第一输入件-也就是这里的第一太阳轮S1HS的转速旋转。
用于容纳制动器C摩擦片组300外啮合外摩擦片的外摩擦片支架在这里例如直接与变速器外壳GG整体构成,但不言而喻也可以作为单独的部件构成,该部件然后与变速器外壳GG抗扭连接。采用310标注出用于操作摩擦片300的制动器C简化示出的伺服装置,该装置在这里例如与外壳壁GW整体构成,但例如也可以与变速器C的一个单独的外摩擦片支架整体构成。在闭合制动器C时,所称的伺服装置31O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或主齿轮组HS的方向上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300。
现借助图15介绍依据本发明举例的第十三变速器模式,它以此前借助图14所述依据本发明的第十二变速器模式为基础。与图14的主要区别在于,离合器F的结构构成及其与主动轴AN和主齿轮组HS第一输入件的运动连接。在空间上看,换挡部件B、C、F-如图14中那样-至少大部分轴向设置在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外壳壁GW与前置齿轮组VS之间的一个区域内,其中,离合器B的摩擦片组200例如至少部分径向设置在前置主齿轮组VS上面和离合器F轴向直接邻接前置齿轮组VS。
与前置齿轮组VS的内齿圈HO_VS连接并作为内摩擦片支架构成的离合器B的输入件220不变地引用图14。通过缸室形连接件ZYL与主齿轮组HS靠近前置齿轮组VS的太阳轮S1_HS连接并作为外摩擦片支架构成的离合器B的输出件230基本上与图14中所示的实施例相应,其中,离合器F的输出件630与离合器B输出件230的套筒233之间的抗扭连接通过同步件结构上细节不同解决。离合器B设置在外摩擦片支架230内部的伺服装置210基本上也引用图14,其中,伺服装置210设置在伺服装置210活塞214靠近前置齿轮组面上的均压室212的构成结构上不同解决。与图14的区别在于,该均压室212现在通过所称的活塞214和与其功能相应离合器F内摩擦片支架的一个采用215标注的段形成,这一点后面还要详细介绍。如图14中那样,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210始终以主齿轮组HS第一输入件的转速旋转,在这里也就是以主齿轮组HS靠近前置齿轮组的太阳轮S1_HS的转速旋转。
与图14的区别在于,离合器F与主动轴AN连接的输入件620现在作为外摩擦片支架构成,用于容纳离合器F摩擦片组600外啮合的摩擦片。几何形状上该外摩擦片支架620作为一个向外壳壁GW敞开的缸室形罐构成。该外摩擦片支架620尽可能盘形的罐底直接轴向邻接前置齿轮组VS,与前置齿轮组VS的联动连接面ST_VS固定连接并与轴向上的前置齿轮组VS平行径向在上面固定前置齿轮组VS太阳轮SO_VS的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与基本相当于前置齿轮组VS内齿圈HO_VS直径的直径之间延伸。外摩擦片支架620的该罐底同时可以是所称连接面ST_VS的连接板。外摩擦片支架620的一个尽可能缸室环形的外壳连接在所称罐底的外径上并轴向在外壳壁GW的方向上一直延伸过离合器F的摩擦片组600,轴向上所见基本一直延伸到关于外壳固定的套筒GN中心。在其外壳壁固定的末端内径上,外摩擦片支架620的外壳具有一个适当的同步件,用于容纳该摩擦片组600的外啮合的摩擦片。轴向上所见,摩擦片组600在这里例如基本设置在外壳壁GW与前置齿轮组VS之间的中心上。外摩擦片支架620的套筒623连接在外摩擦片支架620所称罐底的内径上,轴向在外壳壁GW的方向上一直延伸到离合器B输出件或外摩擦片支架230的套筒233靠近前置齿轮组的末端上,在这里例如基本一直延伸到关于外壳固定的套筒GN的中心。在此方面,外摩擦片支架620的套筒623环绕该关于外壳固定的套筒GN并可扭转支承在其上面。与图14的区别在于,在可扭转支承在关于外壳固定的套筒GN上的两个套筒623与233之间没有同步件,而是具有一个推力轴承。
离合器F的伺服装置610完全设置在一个通过离合器F的外摩擦片支架620形成的缸室内部,在空间上看径向设置在该外摩擦片支架620的套筒623上面,并从其靠近前置齿轮组VS的面上作用于离合器F的摩擦片组600。伺服装置610包括一个压力室611、一个均压室612、一个活塞614、一个复位件613和一个挡溅板615。活塞614可轴向移动支承在外摩擦片支架620上并在此方面相对于其压力油密封进行密封。压力室611通过外摩擦片支架620的一个靠近外壳壁GW的内部外壳面和活塞614形成。与图14的区别在于,压力室611现在因此始终以主动轴AN的转速旋转。为平衡旋转压力室611的旋转压力具有采用可无压力加注润滑油均压室612的动态压力平衡,其中,压力室611比均压室612靠近前置齿轮组VS(或主齿轮组HS)设置。均压室612通过活塞614和挡溅板615形成,该挡溅板轴向在外摩擦片支架620的套筒623上定位并相对于活塞614可轴向移动润滑油密封进行密封。活塞614通过这里例如作为蝶形弹簧构成的复位件613轴向向套筒623预张紧。在压力室611为闭合离合器F加注压力油时,活塞614轴向在外壳壁GW的方向上或在与前置齿轮组VS相反的方向上运动并逆复位件613的弹簧力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600。由于离合器F的外摩擦片支架620支承在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上,通过部分分布在所称的外壳套筒GN内部和部分分布在外摩擦片支架620套筒623内部相应的通道或孔,形成向离合器F结构上相当简单的压力油和润滑油输送。向离合器F伺服装置610压力室611的压力油输送采用616标注,向离合器F伺服装置610均压室612的润滑油输送采用617标注。
离合器F与主齿轮组HS的第一输入件,也就是在这里与主齿轮组HS靠近前置齿轮组的太阳轮S1_HS连接的输出件630与图14的区别在于现在作为内摩擦片支架构成,用于容纳离合器F摩擦片组600内啮合的摩擦片。为此该内摩擦片支架630在其套筒区域上抗扭与离合器B外摩擦片支架230的套筒233连接,在这里例如通过一个传导转矩的适当同步件造型连接。作为结构上的特征,离合器F的内摩擦片支架630同时承担挡溅板的功能,用于形成离合器B伺服装置210动态压力平衡的均压室211。为此该内摩擦片支架630的一个与其功能相应采用215标注的段向伺服装置210的活塞214可轴向移动俄润滑油密封进行密封。
图15依据本发明的第十二变速器模式其他变速器部件的空间设置和结构构成与图14中所示的设置相应,就此而言在这里无须赘述。
现借助图16介绍依据本发明举例的第十四变速器模式,它以此前借助图15所述依据本发明的第十三变速器模式为基础。与图15的主要区别在于,离合器F的结构构成及其与主动轴AN和主齿轮组HS第一输入件的机械连接。在空间上看,换挡部件B、C、F-如图15中那样-至少大部分轴向设置在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外壳壁GW与前置齿轮组VS之间的一个区域内,其中,离合器B的摩擦片组200例如至少部分径向设置在前置主齿轮组VS上面和离合器F轴向直接邻接前置齿轮组VS。
与前置齿轮组VS的内齿圈HO_VS连接并作为内摩擦片支架构成的离合器B的输入件220,与通过缸室形连接件ZYL与主齿轮组HS靠近前置齿轮组的太阳轮S1_HS连接并作为外摩擦片支架构成的离合器B的输出件230同样不变地引用图15。离合器B设置在外摩擦片支架230内部的伺服装置210基本上也引用图15或图14,其中,仅伺服装置210设置在伺服装置210活塞214靠近前置齿轮组面上的均压室212的构成结构上不同解决。与图15或图14的区别在于,该均压室212现在通过所称的活塞214和与其功能相应离合器F外摩擦片支架的一个采用215标注的段形成,这一点后面还要详细介绍。如图15或图14中那样,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210始终以主齿轮组HS第一输入件的转速旋转,在这里也就是以主齿轮组HS靠近前置齿轮组的太阳轮S1HS的转速旋转。
如图15中那样,离合器F的摩擦片组600轴向上所见基本设置在外壳壁GW与前置齿轮组VS之间中心上的一个区域内,其中,离合器F分配给该摩擦片组600的伺服装置610始终以主动轴AN的转速旋转并在闭合时轴向在外壳壁GW的方向上操作摩擦片组600。与图15的区别在于,离合器F通过前置齿轮组VS的联动连接面ST_VS与主动轴AN连接的输入件620现在作为内摩擦片支架构成,用于容纳离合器F摩擦片组600内啮合的摩擦片。在这种情况下,该在空间上看基本径向设置在摩擦片组600下部的内摩擦片支架620同时作为离合器F伺服装置610动态压力平衡的挡溅板615构成。在其套筒区域内,内摩擦片支架620或挡溅板615抗扭与套筒623连接,在这里例如通过该套筒623变速器外壳侧末端上的一个同步件造型连接。为将内摩擦片支架620或挡溅板615轴向固定在所称的套筒623上具有一个安全环。该套筒623在空间上看轴向也设置在离合器B输出件或外摩擦片支架230的套筒233与前置齿轮组VS之间并可扭转支承在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上,该套筒上还可扭转支承所称的套筒233并固定前置齿轮组VS的太阳轮SO_VS。在此方面,轴向在套筒233与套筒623之间以及轴向在套筒623与太阳轮SO_VS之间各自具有一个推力轴承。在套筒623靠近前置齿轮组的末端上,一个支圈618与套筒623在这里例如焊接抗扭连接。不言而喻,支圈618和套筒623也可以整体构成。所称的支圈618轴向直接在前置齿轮组VS的旁边径向基本外延至连接面ST_VS的外径上并与其抗扭连接。就此而言,所称的支圈618也可以是前置齿轮组VS联动连接面ST_VS远离主齿轮组HS的连接板。
分配给离合器F伺服装置610的活塞614在空间上看尽可能设置在支圈618远离前置齿轮组VS的面上,可轴向移动支承在套筒623和支圈618上并在此方面相对于套筒623和支圈618压力油密封进行密封。伺服装置610的压力室611通过该活塞614和支圈618的一个外壳面以及外套筒623摩擦片支架的一个小轴向段形成。向压力室611的压力油输送616部分分布在套筒623内部并部分分布在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内部。为平衡始终以主动轴AN的转速旋转的压力室611的动态压力,伺服装置610具有一个可无压力加注润滑油的均压室612,它设置在活塞614与压力室611相对的面上并通过活塞614和挡溅板615形成。为此活塞614可轴向移动润滑油密封在挡溅板215上进行密封,该挡溅板如所说过的那样固定在套筒623上并同时作为离合器F传导转矩的内摩擦片支架620构成。向均压室612输送润滑油617部分分布在套筒623的内部并且部分分布在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套筒GN内部。为使活塞614复位具有一个例如作为节省结构长度的蝶形弹簧构成的复位件613,该件轴向在活塞614与挡溅板615之间张紧。
离合器F的输出件630现在相应地作为外摩擦片支架构成,用于容纳离合器F摩擦片组600外啮合的摩擦片。几何形状上该外摩擦片支架630作为在前置齿轮组VS的方向上敞开缸室形的罐构成,具有一个尽可能缸室环形的外壳,在其内径上具有一个用于容纳摩擦片组600所称外摩擦片的同步件以及一个盘形罐底,它在摩擦片组600远离前置齿轮组的面上从所称的尽可能缸室环形外壳出发,与离合器B伺服装置210的压力室211平行径向内延并在其套筒区域内抗扭与离合器B输出件或外摩擦片支架230的套筒233连接,在这里例如通过该套筒233前置齿轮组侧末端上的一个同步件连接。为将外摩擦片支架630轴向固定在所称的套筒233上具有一个安全环。作为结构上的特征,离合器F的外摩擦片支架630同时挡溅板的功能,用于形成伺服装置210设置在伺服装置210活塞214靠近前置齿轮组面上的均压室212。外摩擦片支架630可相对于活塞214轴向移动润滑油密封进行密封的段采用215标注。
图16依据本发明的第十四变速器模式其他变速器部件的空间设置和结构构成与图15或图14中所示的设置相应,就此而言在这里无须赘述。
现借助图17介绍依据本发明举例的第十五变速器模式,它以图2的变速器模式为基础,但采用第一可选择的主齿轮组。按照前面所述,主齿轮组HS作为具有三个输入件和一个输出件的双连接面四轴行星齿轮变速器构成,但现在具有两个联动的单级行星齿轮组,其中第一个采用单级行星齿轮结构和第二个采用复式行星齿轮结构。主齿轮组HS的第一单级行星齿轮组靠近前置齿轮组VS并包括一个太阳轮S1HS、一个内齿圈H1_S以及一个连接面ST1_HS及可扭转支承在上面的行星齿轮PL_HS。在此方面,行星齿轮PL_HS与太阳轮S1_HS和内齿圈H1_HS啮合。主齿轮组HS的第二单级行星齿轮组设置在主齿轮组HS的第一单级行星齿轮组靠近前置齿轮组VS的面上并包括一个太阳轮S2_HS、一个内齿圈H2_S以及一个联动的连接面ST2_HS及可扭转支承在上面的内和外行星齿轮PLi_HS、PLa_HS。内行星齿轮PLi_HS在此方面与太阳轮S2_HS和外行星齿轮PLa_HS、外行星齿轮PLa_HS与内行星齿轮PLi_HS和内齿圈H2_HS啮合。
太阳轮S1_HS和联动的连接面ST2_HS相互连接并形成主齿轮组HS的第一输入件,该输入件再与两个离合器B、F的输出件230、630和制动器C的输出件330连接。如图2中那样,离合器B的输出件230和离合器F的输出件630作为一个共用的部件构成,离合器B的输入件220与前置齿轮组VS的内齿圈HO_VS连接,离合器F的输入件620通过前置齿轮组VS的联动连接面ST_VS与主动轴AN连接,以及制动器C的输入件320与变速器外壳GG连接。远离前置齿轮组的太阳轮S2HS形成主齿轮组HS的第二输入件,该件再与离合器A的输出件130连接。如图2中那样,离合器A的输入件120与前置齿轮组VS的内齿圈HO_VS连接。连接面ST1_HS和内齿圈H2_HS相互连接并形成主齿轮组HS的第三输入件,该件再与离合器E的输出件530和制动器D的输出件430连接。如图2中那样,离合器E的输入件520与主动轴AN和制动器D的输入件420(在这里通过一个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外壳盖GD)与变速器外壳GG连接。靠近前置齿轮组的内齿圈H1_HS形成主齿轮组HS的输出件,该件再与被动轴AB连接。依据图17的该依据本发明第十五变速器模式的换挡逻辑与图1B中所示依据分类的变速器的换挡模式相应。
在各变速器部件的空间设置方面,图17中所示的实施例基本上与图2中所示的设置相应,其中,与图2的区别在于被动轴AB现在例如与主动轴AN轴平行设置和制动器D设置在主齿轮组HS远离前置齿轮组VS的面上。正如前面已经反复指出的那样,在此前所示依据本发明的所有变速器模式或部件设置中,无需特殊的结构开支便可以将主动轴和被动轴的同轴设置作如下改变,使主动轴和被动轴彼此轴平行或者成角度分布。图17现在示出一个相应的实施例,采用一种运动设置在主齿轮组HS的内齿圈H1_HS与被动轴AB之间的端面传动,其中,通常在端面传动的输出面与被动轴AB之间具有的差速器出于简化原因在这里没有详细示出。
现借助图18介绍依据本发明第十六举例的变速器模式,它也以图2的变速器模式为基础,但采用一种第二可选择的主齿轮组。“新的”主齿轮组HS现在作为一个“简化到一个双连接面单元的三连接面五轴行星齿轮变速器”构成,具有三个单行星齿轮组,其中两个组成一个单连接面单元。主齿轮组HS的这种由两个单行星齿轮组组成的单连接面单元包括两个分离的太阳轮S1_HS、S3_HS,仅一个内齿圈H13_HS以及一个联动的连接面ST13_HS及可扭转支承在上面的长行星齿轮P13HS并也可以视为一个“具有分离太阳轮的行星齿轮组”。主齿轮组HS保留的其他单行星齿轮包括一个太阳轮S2_HS、一个内齿圈H2_HS以及一个连接面ST2_HS及上面可扭转支承的短行星齿轮P2_HS并靠近前置齿轮组设置。如图2中那样,“新的”主齿轮组HS具有三个不相互连接的输入件和一个输出件。图18依据本发明的该第十六变速器模式的换挡逻辑与图1B中所示依据分类变速器的换挡逻辑相应。
太阳轮S3_HS轴向设置在靠近前置齿轮组的太阳轮S2_HS与设置在主齿轮组HS与前置齿轮组VS相对面上的太阳轮S1_HS之间并一方面与太阳轮S2_HS固定连接和另一方面通过长行星齿轮P13_HS与太阳轮S1_HS作用连接。两个太阳轮S1_HS、S2_HS例如也可以整体构成。远离前置齿轮组的太阳轮S1_HS形成主齿轮组HS的第一输入件,该件再与两个离合器B、F的输出件230、630和制动器C的输出件330连接。如图2中那样,离合器B的输出件230和离合器F的输出件630作为一个共用的部件构成,离合器B的输入件220与前置齿轮组VS的内齿圈HO_VS连接,离合器F的输入件620通过前置齿轮组VS的联动连接面ST_VS与主动轴AN连接,以及制动器C的输入件320(在这里通过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外壳隔板GZ)与变速器外壳GG连接。远离前置齿轮组的内齿圈H13_HS形成主齿轮组HS的第二输入件,该件再与离合器A的输出件130连接。如图2中那样,离合器A的输入件120与前置齿轮组VS的内齿圈HO_VS连接。靠近前置齿轮组的连接面ST2_HS形成主齿轮组HS的第三输入件,该件再与离合器E的输出件530和制动器D的输出件430连接。如图2中那样,离合器E的输入件520与主动轴AN和制动器D的输入件420(在这里通过一个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外壳盖GD)与变速器外壳GG连接。靠近前置齿轮组的内齿圈H2_HS和远离前置齿轮组的连接面ST13_HS相互固定连接并形成主齿轮组HS的输出件,该件再与被动轴AB连接。
图18中所示前置齿轮组VS和四个离合器A、B、E和F相对于主齿轮组HS和彼此相对的空间设置原则上与图2或图17中所示的举例设置相应。主齿轮组HS采用“分离的太阳轮”的特殊构成现在可以使两个制动器C和D设置在远离前置齿轮组VS的面上。在此方面,制动器C比制动器D靠近主齿轮组HS设置,其中,制动器D设置在变速器一个外壁的区域内-在这里设置在外壳盖GD的区域内。制动器C与主齿轮组HS邻接设置并在其远离主齿轮组HS的面上轴向邻接外壳隔板GZ,该隔板再轴向设置在主齿轮组HS与外壳盖GD之间,其中,主齿轮组HS的太阳轮S1_HS可扭转支承在外壳隔板GZ上。为使主齿轮组HS与内齿圈H2_HS联动的连接面ST13_HS运动连接在被动轴AB上,连接面ST13_HS远离前置齿轮组VS的连接板径向上所见轴向贯穿两个太阳轮S3_HS、S1_HS之间。在此方面,该连接板与被动轴AB连接的套筒或被动轴AB与该连接板连接的套筒段中心既贯穿轴向上主齿轮组HS远离前置齿轮组的太阳轮S1_HS也贯穿外壳隔板并可扭转支承在外壳隔板GZ上。为使制动器D的输出件430运动连接在离合器E的输出件530和主齿轮组HS的连接面ST2_HS靠近前置齿轮组的连接板上,具有一个中心完全贯穿主齿轮组HS的连接轴540。被动轴AB或一个这里未详细示出在主齿轮组HS的输出件与被动轴之间运动中间连接的端面传动因此在空间上看径向上轴向在外壳隔板GZ与制动器D的输出件430之间贯穿。
专业人员从图18中很容易看出,无需特殊的改动以便改变变速器与主动轴AN作用连接(未详细示出)的启动马达相对于行星齿轮组VS、HS的空间位置。这一点借助示出依据本发明举例的第十七变速器模式的图19进行说明。与图18的区别在于,与主动轴AN作用连接的启动马达现在设置在主齿轮组HS与前置齿轮组VS相对的面上。相应地现在制动器D以及变速器作为端面传动示出的被动侧或变速器的被动轴AB也靠近启动马达设置。
与图18其他的细微区别在于制动器C的空间位置。如从图19所看到的那样,该制动器C现在例如设置在前置齿轮组VS远离主齿轮组HS的面上,靠近离合器B处于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外壳壁GW或关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外壳盖的区域内,前置齿轮组VS的太阳轮SO_VS也固定在上面。不言而喻,制动器C的这种空间位置也可与图18中所示的部件设置相组合。
正如在图18说明的框架内已经表明的那样,将一个单行星齿轮组的一个中心齿轮(也就是一个太阳轮或者内齿圈)分成两个分离的中心齿轮,不仅可以在与该本来不分离的中心齿轮的部件连接方面产生一种附加的自由度,而且也可以在变速器的挡位跃变方面产生一种附加的自由度。这一点现借助图20所示依据本发明一种变速器模式的第十八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此方面,该第十八实施例以此前图18中所述的变速器模式为基础,但采用主齿轮组HS的一种结构上可选择的构成。
如从图20所看到的那样,在该第十八实施例中,行星齿轮组VS和HS、六个换挡部件A-F以及主动轴和被动轴AN、AB无论是空间部件设置还是运动连接,均完全引用此前依据图18所详细介绍的第十六实施例。“新的”主齿轮组HS与图18相似作为“简化到一个双连接面单元的三连接面五轴行星齿轮变速器”构成,具有三个单行星齿轮组,其中两个组成一个单连接面单元,该单元具有分离的太阳轮(S1HS、S3_HS)、一个联动的连接面(ST13_HS)和仅一个内齿圈(H13_HS)。与图18的区别在于,主齿轮组HS可扭转支承在联动连接面ST13_HS上面的长行星齿轮P13_HS现在作为采用主齿轮组HS两个太阳轮S1HS和S3_HS不同啮合的多级行星齿轮构成。相应地主齿轮组HS的第一和第三太阳轮S1_HS、S3_HS现在具有不同的齿数。例如,主齿轮组HS的联动内齿圈H13_HS与主齿轮组HS长行星齿轮P13_HS的相同啮合齿啮合,主齿轮组HS的第一太阳轮S1_HS也与其啮合。不言而喻,在另一种构成中主齿轮组的联动内齿圈(H13_HS)也可与主齿轮组的长行星齿轮(P13_HS)的相同啮合齿啮合,主齿轮组的第三太阳轮(S3HS)也与其啮合。如图18中那样,“新的”主齿轮组HS因此具有三个不相互连接的输入件和一个输出件。
将一个单行星齿轮组的一个中心齿轮(也就是一个太阳轮或者内齿圈)分成两个分离的中心齿轮,不仅可以在与该本来不分离的中心齿轮的部件连接方面产生一种附加的自由度,而且也可以在变速器的转速平面图方面产生一种附加的自由度。这一点现借助图21所示依据本发明一种变速器模式的第十九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此方面,该第十九实施例也以此前图18中所述的变速器模式为基础,但采用主齿轮组HS的另一种结构上可选择的构成。原则上可以毫无问题地将多环节主齿轮组HS的所有齿轮(太阳轮、内齿圈)与图18、19和20中所示的例子相似在保留两个主齿轮组连接面数量的情况下从部件上分为两个或者多个部件,从而这些分离的中心齿轮然后各自通过分配给它们的行星齿轮运动上相互作用连接。不言而喻,与该分离的中心齿轮对应的行星齿轮在此方面可以作为不分级或者分级的行星齿轮构成。在图21A所示的实施例中,通过将此前与三个换挡部件B、C、F的输出件230、330、630连接的中心齿轮的划分,这三个在变速器转速平面图中此前覆盖相同线条的两个与这三个换挡部件分开,这一点后面借助图21B中所示的转速平面图还要详细介绍。
如从图21所看到的那样,主齿轮组HS现在作为一个“简化到一个双连接面单元的四连接面行星齿轮变速器”构成,包括四个联动的单行星齿轮组及总计四个不联动的输入件和一个输出件。在此方面,主齿轮组HS具有四个太阳轮S1_HS、S2_HS、S3_HS、S4_HS、一个单级内齿圈H2_HS、一个联动的内齿圈H134_HS、一个单级连接面ST2_HS及可扭转支承在上面的短行星齿轮P2_HS以及一个联动的连接面ST134_HS及可扭转支承在上的长行星齿轮P134_HS。两个太阳轮S3HS、S4_HS在空间上看轴向并排设置在另外两个太阳轮S2_HS和S1_HS之间,其中,太阳轮S3_HS邻接靠近前置齿轮组的太阳轮S2_HS和太阳轮S4_HS邻接远离前置齿轮组的太阳轮S1_HS。两个太阳轮S2_HS、S3_HS相互联动。图21A中所示的长行星齿轮P134_HS例如为分级的行星齿轮并与太阳轮S1_HS、S3_HS和S4_HS啮合。联动的内齿圈H134HS在这里例如与太阳轮S1_HS也与其啮合的行星啮合齿啮合。所称的短行星齿轮P2_HS与单级内齿圈H2_HS和太阳轮S2_HS啮合。联动连接面ST134_HS与被动轴AB连接的连接板轴向在太阳轮S3_HS和S4HS之间径向向内贯穿。
主齿轮组HS的第一太阳轮S1_HS形成其第一输入件并始终抗扭与两个离合器B和F的共用输出件230、630连接。主齿轮组HS的联动内齿圈H134_HS形成其第二输入件并始终抗扭与离合器A的输出件130连接。主齿轮组HS的单级连接面ST2_HS形成其第三输入件并始终抗扭既与离合器E的输出件530也与制动器D的输出件430连接。太阳轮S4HS形成主齿轮组HS相对于图18附加的第四输入件并始终抗扭与制动器C的输出件330连接。主齿轮组的单级连接面H2_HS和联动连接面ST134_HS相互联动并形成主齿轮组HS始终与被动轴AB连接的输出件。
在图21A所示的例子中,如果主齿轮组HS四个联动行星齿轮组的第一个通过内齿圈H134_HS和太阳轮S1_HS的齿数比确定的固定传动比,总数上大于主齿轮组HS四个联动行星齿轮组的第四个通过内齿圈H134_HS和太阳轮S4_HS的齿数比以及通过主齿轮组HS分级行星齿轮P134_HS级的齿数比确定的固定传动比,那么一方面得出,主齿轮组第四输入件(S4_HS)的“新”曲线在转速平面图上与主齿轮组第一输入件(S1_HS)的曲线邻接处于其右侧,也就是比主齿轮组第一输入件(S1_HS)的所称曲线靠近主齿轮组被动件(H2_HS或ST134_HS的曲线。另一方面从中还得出,主齿轮组第三输入件ST2_HS的曲线在转速平面图上处于主齿轮组第四输入件(S4_HS)的右侧,也就是比主齿轮组第四输入件(S4_HS)所称的“新”曲线靠近主齿轮组被动件(H2HS或ST134_HS)的曲线。与主齿轮组的输入件相关,因此仅两个换挡部件B、F以及两个换挡部件D、E在转速平面图上各自处于相同的曲线上,而换挡部件C则处于适当的曲线上。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借助图17-21所述可选择的主齿轮组类型可以毫无问题地与此前在图2-16中所述的所有部件设置加以组合。
附图标记
A        第一换挡部件,离合器
B        第二换挡部件,离合器
C        第三换挡部件,制动器
D        第四换挡部件,制动器
E        第五换挡部件,离合器
F        第六换挡部件,离合器
AN       主动轴
AB       被动轴
GD       外壳盖
GG       变速器外壳
GN       外壳壁的套筒
GW       外壳壁
GZ       外壳隔板
NAN      用于确定驱动转速的齿形
ZYL      缸室形连接件
ZYLB     缸室形连接件
ZYLF     缸室形连接件
ZYLAB    第一和第二换挡部件共用的摩擦片支架
ZYLBF    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共用的摩擦片支架
ZYLCD    第三和第四换挡部件共用的摩擦片支架
VS       前置齿轮组
HO_VS    前置齿轮组的内齿圈
SO_VS    前置齿轮组的太阳轮
ST_VS    前置齿轮组的(联动)连接面
P1_VS    前置齿轮组的内行星齿轮
P2_VS    前置齿轮组的外行星齿轮
HS       主齿轮组
HO_HS    主齿轮组的(唯一)内齿圈
H1_HS    主齿轮组的第一内齿圈
H13_HS   主齿轮组的联动(第一)内齿圈
H134_HS  主齿轮组的联动(第一)内齿圈
H2_HS    主齿轮组的第二内齿圈
S1_HS    主齿轮组的第一太阳轮
S2_HS    主齿轮组的第二太阳轮
S3_HS    主齿轮组的第三太阳轮
S4_HS    主齿轮组的第四太阳轮
ST_HS    主齿轮组的联动(唯一)连接面
ST1_HS   主齿轮组的第一连接面
ST13_HS  主齿轮组的联动(第一)连接面
ST134_HS 主齿轮组的联动(第一)连接面
ST2_HS   主齿轮组的第二连接面
P1_HS    主齿轮组的长行星齿轮
P13_HS   主齿轮组的联动长行星齿轮
P2_HS    主齿轮组的短行星齿轮
PL_HS    主齿轮组的第一行星齿轮
PLa_HS   主齿轮组的外行星齿轮
PLi_HS   主齿轮组的内行星齿轮
100      第一换挡部件的摩擦片
110      第一换挡部件的伺服装置
111      第一换挡部件的压力室
112      第一换挡部件的均压室
113      第一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复位件
114      第一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活塞
115      第一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挡溅板
120      第一换挡部件的输入件
123      第一(和第二)换挡部件输入件的套筒
130      第一换挡部件的输出件
140      第二太阳轴
150      同步盘
200      第二换挡部件的摩擦片
210      第二换挡部件的伺服装置
211      第二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压力室
212      第二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均压室
213      第二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复位件
214      第二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活塞
215      第二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挡溅板
216      向第二换挡部件伺服装置压力室的压力油输送
217      向第二换挡部件伺服装置均压室的润滑油输送
218      第二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支圈
219      第二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套筒
220      第二换挡部件的输入件
230      第二换挡部件的输出件
233      第二换挡部件输出件的套筒
240      第一太阳轴
250      同步板
300      第三换挡部件的摩擦片
310      第三换挡部件的伺服装置
311      第三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压力室
313      第三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复位件
314      第三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活塞
320      第三换挡部件的输入件
330      第三换挡部件的输出件
400      第四换挡部件的摩擦片
410      第四换挡部件的伺服装置
411      第四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压力室
413      第四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复位件
414      第四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活塞
420      第四换挡部件的输入件
430      第四换挡部件的输出件
500      第五换挡部件的摩擦片
510      第五换挡部件的伺服装置
511      第五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压力室
512      第五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均压室
513      第五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复位件
514      第五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活塞
515      第五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挡溅板
520      第五换挡部件的输入件
530      第五换挡部件的输出件
540      连接轴
600      第六换挡部件的摩擦片
610      第六换挡部件的伺服装置
611      第六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压力室
612      第六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均压室
613      第六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复位件
614      第六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活塞
615      第六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挡溅板
616      向第六换挡部件伺服装置压力室的压力油输送
617      向第六换挡部件伺服装置均压室的润滑油输送
618      第六换挡部件伺服装置的支圈
620      第六换挡部件的输入件
622      第六换挡部件输入件的盘形段
623      第六换挡部件输入件的套筒
630      第六换挡部件的输出件
633      第六换挡部件输出件的套筒

Claims (74)

1.多挡自动变速器,具有一个主动轴(AN)、一个被动轴(AB)、一个前置齿轮组(VS)、一个主齿轮组(HS)和至少六个换挡部件(A-F),具有以下特征:
·前置齿轮组(VS)作为复式行星齿轮组构成,
·前置齿轮组(VS)的一个输出件以小于主动轴(AN)的输入转速的转速旋转,
·前置齿轮组(VS)的一个输入件始终与主动轴(AN)连接,
·前置齿轮组(VS)的一个部件与多挡自动变速器的变速器外壳(GG)连接,
·主齿轮组(HS)作为具有多个不相互联动的输入件和一个输出件的联动行星齿轮组构成,
·主齿轮组(HS)的输出件始终与被动轴(AB)连接,
·第一换挡部件(A)的一个输入件(120)与前置齿轮组(VS)的输出件连接,
·第一换挡部件(A)的一个输出件(130)与主齿轮组(HS)的第二输入件连接,
·第二换挡部件(B)的一个输入件(220)与前置齿轮组(VS)的输出件连接,
·第二换挡部件(B)的一个输出件(230)与主齿轮组(HS)的第一输入件连接,
·第三换挡部件(C)的一个输入件与变速器外壳(GG)连接,
·第三换挡部件(C)的一个输出件(330)与主齿轮组(HS)的第一输入件或者与主齿轮组(HS)的一个在转速平面图中与该第一输入件邻接的输入件连接,
·第四换挡部件(D)的一个输入件与变速器外壳(GG)连接,
·第四换挡部件(D)的一个输出件(430)与主齿轮组(HS)的第三输入件连接,
·第五换挡部件(E)的一个输入件(520)与主动轴(AN)连接,
·第五换挡部件(E)的一个输出件(530)与主齿轮组(HS)的第三输入件连接,
·第六换挡部件(F)的一个输入件(620)与主动轴(AN)连接,
·第六换挡部件(F)的一个输出件(630)与主齿轮组(HS)的第一输入件或者与主齿轮组(HS)的一个在转速平面图中与该第一输入件邻接的输入件连接,
其特征在于,第二和六换挡部件(B、F)形成一个组件,该组件在空间上看至少部分设置在前置齿轮组(VS)远离主齿轮组(HS)的面上。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B、F)形成一个组件,该组件轴向设置在前置齿轮组(VS)与一个径向延伸并设置在前置齿轮组(VS)远离主齿轮组(HS)面上的变速器外壳(GG)外壳壁(GW)之间的一个区域内[图2-21]。
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B、F)形成一个组件,该组件在空间上看轴向与前置齿轮组(VS)邻接,其中,第一换挡部件(A)在空间上看至少部分轴向设置在前置齿轮组(VS)与主齿轮组(HS)之间的一个区域内[图2+3+5-21]。
4.按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B、F)形成一个组件,该组件在空间上看轴向与第一换挡部件(A)邻接,特别是与第一换挡部件(A)的伺服装置(110)或者与摩擦片组(100)邻接[图4]。
5.按权利要求1-4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五换挡部件(E)在空间上看轴向设置在前置齿轮组(VS)与主齿轮组(HS)之间,轴向邻接前置齿轮组(VS)[图2-13+17-21]。
6.按权利要求1-5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与主齿轮组(HS)的第一输入件连接的第二换挡部件(B)的输出件(230)和与主齿轮组(HS)的第一输入件连接的第六换挡部件(F)的输出件(630)径向外部完全搭接轴向上的前置齿轮组(VS)和第一换挡部件(A)以及第五换挡部件(E)[图2-13+17-21]。
7.按权利要求1-5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五换挡部件(E)在空间上看轴向设置在主齿轮组(HS)远离前置齿轮组(VS)的面上,轴向邻接主齿轮组(HS)[图14-16]。
8.按权利要求1-7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与主齿轮组(HS)的第一输入件连接的第二换挡部件(B)的输出件(230)和与主齿轮组(HS)的第一输入件连接的第六换挡部件(F)的输出件(630)径向外部完全搭接轴向上的前置齿轮组(VS)和第一换挡部件(A)[图14-16]。
9.按权利要求1-8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二换挡部件(B)的摩擦片组(200)轴向上所见至少部分径向设置在第六换挡部件(F)的摩擦片组(600)上面[图2-5+14-21]。
10.按权利要求1-8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六换挡部件(F)的摩擦片组(600)轴向上所见至少部分径向设置在第二换挡部件(B)的摩擦片组(200)上面[图6-9]。
11.按权利要求1-8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二换挡部件(B)的摩擦片组(200)轴向设置在第六换挡部件(F)的摩擦片组(600)旁边[图10-16]。
12.按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B、F)的摩擦片组(200、600)设置在相同或者至少相似的直径上[图10-13]。
13.按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二换挡部件(B)的摩擦片组(200)设置在大于第六换挡部件(F)摩擦片组(600)的直径上[图14-16]。
14.按权利要求11、12或13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二换挡部件(B)的摩擦片组(200)比第六换挡部件(F)的摩擦片组(600)靠近前置齿轮组(VS)设置[图13]。
15.按权利要求1-14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与前置齿轮组(VS)的输出件连接的第二换挡部件(B)的输入件(220)和/或者与主动轴(AN)连接的第六换挡部件(F)的输入件(620)径向外部环绕轴向上的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B、F)的摩擦片组(200、600)[图6-9+13]。
16.按权利要求1-15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B、F)为容纳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B、F)的摩擦片具有一个与主齿轮组(HS)的第一输入件连接的共用摩擦片支架(ZYLBF)[图2-9+13+17-21]。
17.按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B、F)共用的摩擦片支架(ZYLBF)作为第六换挡部件(F)的外摩擦片支架和第二换挡部件(B)的内摩擦片支架构成[图2-4+17-21]。
18.按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B、F)共用的摩擦片支架(ZYLBF)作为第二换挡部件(B)的外摩擦片支架和第六换挡部件(F)的内摩擦片支架构成[图6-9]。
19.按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B、F)共用的摩擦片支架(ZYLBF)作为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B、F)的外摩擦片支架构成[图5+13]。
20.按权利要求1-19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六换挡部件(F)的伺服装置(610),特别是第六换挡部件(F)伺服装置(610)的压力室(611)和均压室(612)始终以主齿轮组(HS)的第一输入件的转速旋转[图2-7+13-16]。
21.按权利要求1-19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六换挡部件(F)的伺服装置(610),特别是第六换挡部件(F)伺服装置(610)的压力室(611)和均压室(612)始终以主动轴(AN)的转速旋转[图8-12]。
22.按权利要求1-21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二换挡部件(B)的伺服装置(210),特别是第二换挡部件(B)伺服装置(210)的压力室(211)和均压室(212)始终以主齿轮组(HS)第一输入件的转速旋转[图2-9+13+14]。
23.按权利要求1-21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二换挡部件(B)的伺服装置(210),特别是第二换挡部件(B)伺服装置(210)的压力室(211)和均压室(212)始终以前置齿轮组(VS)输出件的转速旋转[图10-12+15+16]。
24.按权利要求1-23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六换挡部件(F)的伺服装置(610)在闭合第六换挡部件(F)时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的方向上操作第六换挡部件(F)的摩擦片组(600)[图2-5+10-14]。
25.按权利要求1-23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六换挡部件(F)的伺服装置(610)在闭合第六换挡部件(F)时轴向在与前置齿轮组(VS)相反的方向上操作第六换挡部件(F)的摩擦片组(600)[图8+9+15+16]。
26.按权利要求1-25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二换挡部件(B)的伺服装置(210)在闭合第二换挡部件(B)时轴向在前置齿轮组(VS)的方向上操作第二换挡部件(B)的摩擦片组(200)[图2-4+10+14-16]。
27.按权利要求1-25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二换挡部件(B)的伺服装置(210)在闭合第二换挡部件(B)时轴向在与前置齿轮组(VS)相反的方向上操作第二换挡部件(B)的摩擦片组(200)[图5-9]。
28.按权利要求1-27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六换挡部件(F),特别是第六换挡部件(F)的摩擦片组(600)和伺服装置(610)至少尽可能设置在第二换挡部件(B)的一个通过第二换挡部件(B)的外摩擦片支架形成的离合器室内部[图4+14-16]。
29.按权利要求1-27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二换挡部件(B),特别是第二换挡部件(F)的摩擦片组(200)和伺服装置(210)至少尽可能设置在第二换挡部件(B)的一个通过第六换挡部件(F)的外摩擦片支架形成的离合器室内部[图6-9+13]。
30.按权利要求1-29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B、F)的伺服装置(210、610)至少大部分设置在第二或第六换挡部件(B、F)各自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200、600)远离前置齿轮组(VS)的面上[图2-5+10-12+14]。
31.按权利要求1-29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B、F)的伺服装置(210、610)至少大部分设置在第二或第六换挡部件(B、F)各自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200、600)靠近前置齿轮组(VS)的面上[图6-9]。
32.按权利要求1-29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二换挡部件(B)的伺服装置(210)至少主要设置在第二换挡部件(B)的摩擦片组(200)远离前置齿轮组(VS)的面上,以及第六换挡部件(F)的伺服装置(610)至少主要设置在第六换挡部件(F)的摩擦片组(600)靠近前置齿轮组(VS)的面上[图15+16]。
33.按权利要求1-32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六换挡部件(F)伺服装置(610)的压力室(611)轴向与第二换挡部件(B)伺服装置(210)的均压室(212)邻接设置[图2+14]。
34.按权利要求33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六换挡部件(F)伺服装置(610)的压力室(611)通过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B、F)共用摩擦片支架(ZYLBF)的一个外壳面与第二换挡部件(B)伺服装置(210)的均压室(212)分开[图2]。
35.按权利要求1-32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B、F)伺服装置(210、610)的压力室(211、611)轴向彼此邻接设置,特别是通过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B、F)共用摩擦片支架(ZYLBF)的一个外壳面彼此分开[图5+7+13]。
36.按权利要求35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B、F)伺服装置(210、610)的压力室(211、611)轴向彼此并排设置[图13]。
37.按权利要求35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二换挡部件(B)伺服装置(210)的活塞(214)或者用于操作第二换挡部件(B)的摩擦片组(200)与该活塞(214)连接的操作件径向外部环绕轴向上第二换挡部件(B)的摩擦片组(200)[图5]。
38.按权利要求35或36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六换挡部件(F)伺服装置(610)的活塞(614)或者用于操作第六换挡部件(F)的摩擦片组(600)与该活塞(614)连接的操作件径向外部环绕轴向上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B、F)的摩擦片组(200、600)[图13]。
39.按权利要求1-32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B、F)伺服装置(210、610)的均压室(212、612)轴向彼此邻接设置[图15+16]。
40.按权利要求1-32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二换挡部件(B)伺服装置(210)的压力室(211)轴向与第六换挡部件(F)伺服装置(610)的均压室(612)邻接设置,特别是第二换挡部件(B)伺服装置(210)的压力室(211)通过第二和第六换挡部件(B、F)共用的摩擦片支架(ZYLBF)的一个外壳面与第二换挡部件(B)伺服装置(210)的均压室(212)分开[图6]。
41.按权利要求1-32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二换挡部件(B)伺服装置(210)的压力室(211)轴向与第六换挡部件(F)伺服装置(610)的均压室(612)邻接设置[图10-13]。
42.按权利要求1-41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二换挡部件(B)伺服装置(210)的压力室(211)比第六换挡部件(F)伺服装置(610)的压力室(611)靠近前置齿轮组(VS)设置[图10-12]。
43.按权利要求1-41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六换挡部件(F)伺服装置(610)的压力室(611)比第二换挡部件(B)伺服装置(210)的压力室(211)靠近前置齿轮组(VS)设置[图2+5+6+13-16]。
44.按权利要求1-32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二换挡部件(B)伺服装置(210)的压力室(211)轴向上所见至少大部分径向设置在第六换挡部件(F)伺服装置(610)的压力室(611)上面,和/或者第二换挡部件(B)伺服装置(210)的均压室(212)轴向上所见至少大部分径向设置在第六换挡部件(F)伺服装置(610)的均压室(612)上面[图3+4]。
45.按权利要求44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二换挡部件(B)伺服装置(210)的均压室(212)通过第六换挡部件(F)伺服装置(610)的均压室(612)加注润滑油[图3+4]。
46.按权利要求1-32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六换挡部件(F)伺服装置(610)的压力室(611)轴向上所见至少大部分径向设置在第二换挡部件(B)伺服装置(210)的压力室(211)上面,和/或者第六换挡部件(F)伺服装置(610)的均压室(612)轴向上所见至少大部分径向设置在第二换挡部件(B)伺服装置(210)的均压室(212)上面[图7-9]。
47.按权利要求46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六换挡部件(F)伺服装置(610)的均压室(612)通过第二换挡部件(B)伺服装置(210)的均压室(212)加注润滑油[图7+8]。
48.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二换挡部件(B)伺服装置(210)的压力室(211)比第二换挡部件(B)伺服装置(210)的均压室(212)靠近前置齿轮组(VS)设置[图6-9+13]。
49.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六换挡部件(F)伺服装置(610)的压力室(611)比第六换挡部件(F)伺服装置(610)的均压室(612)靠近前置齿轮组(VS)设置[图7-9+13+15+16]。
50.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二换挡部件(B)伺服装置(210)的均压室(212)比第二换挡部件(B)伺服装置(210)的压力室(211)靠近前置齿轮组(VS)设置[图2-4]。
51.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六换挡部件(F)伺服装置(610)的均压室(612)比第六换挡部件(F)伺服装置(610)的压力室(611)靠近前置齿轮组(VS)设置[图2-5+10-14]。
52.按权利要求1-51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六换挡部件(F)与主动轴(AN)连接的输入件(620)作为内摩擦片支架构成,以及第六换挡部件(F)与主齿轮组(HS)的第一输入件连接的输出件(630)作为外摩擦片支架构成[图2-5+11-14+16-21]。
53.按权利要求1-51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六换挡部件(F)与主动轴(AN)连接的输入件(620)作为外摩擦片支架构成,以及第六换挡部件(F)与主齿轮组(HS)的第一输入件连接的输出件(630)作为内摩擦片支架构成[图6-10+15]。
54.按权利要求1-53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二换挡部件(B)与前置齿轮组(VS)的输出件连接的输入件(220)作为内摩擦片支架构成,以及第二换挡部件(B)与主齿轮组(HS)的第一输入件连接的输出件(230)作为外摩擦片支架构成[图4-9+11-15]。
55.按权利要求1-53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二换挡部件(B)与前置齿轮组(VS)的输出件连接的输入件(220)作为外摩擦片支架构成,以及第二换挡部件(B)与主齿轮组(HS)的第一输入件连接的输出件(230)作为内摩擦片支架构成[图2+3+10+17-21]。
56.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二换挡部件(B)与主齿轮组(HS)的第一输入件连接的输出件(230)和第六换挡部件(F)与主齿轮组(HS)的第一输入件连接的输出件(630)至少部分作为共用的部件构成[图2-9+13+17-21]。
57.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六换挡部件(F)的输入件(620)支承在变速器外壳(GG)外壳壁(GW)的一个抗扭套筒(GN)上面[图4+8-12+15+16]。
58.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六换挡部件(F)的输出件(630)和/或者第二换挡部件(B)的输出件(230)支承在变速器外壳(GG)外壳壁(GW)的一个抗扭套筒(GN)上面[图2-9+13-21]。
59.按权利要求1-58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二换挡部件(B)的输入件(220)支承在第六换挡部件(F)的输入件(620)上面[图4+10-12]。
60.按权利要求1-58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二换挡部件(B)的输入件(220)支承在第六换挡部件(F)的输出件(630)上面或者第二换挡部件(B)的输出件(230)上面[图9]。
61.按权利要求1-60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一换挡部件(A)与前置齿轮组(VS)的输出件连接的输入件(130)支承在第六换挡部件(F)的输入件(620)上面[图4]。
62.按权利要求57-61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外壳壁(GW)的套筒(GN)具有通道,用于向第六和/或者第二和/或者第一换挡部件(F、B、A)的伺服装置(610、210、110)输送压力油和/或者润滑油[图2-16]。
63.按权利要求57-62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外壳壁(GW)的套筒(GN)作为驱动主动轴(AN)的变矩器与外壳壁(GW)抗扭连接的导向轴构成[图12]。
64.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一和第二换挡部件(A、B)的摩擦片组(100、200)设置在相同或者至少相似的直径上[图2-5+11+12+14-21]。
65.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一和第二换挡部件(A、B)具有一个共用的摩擦片支架(ZYLAB)[图2+3+5+11+12+14-16]。
66.按权利要求65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一和第二换挡部件(A、B)共用的摩擦片支架(ZYLAB)作为第一和第二换挡部件(A、B)与前置齿轮组(VS)的输出件连接的内摩擦片支架构成[图11+12+14-16]。
67.按权利要求65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一和第二换挡部件(A、B)共用的摩擦片支架(ZYLAB)与主动轴(AN)连接并作为第一换挡部件(A)的外摩擦片支架和作为第二换挡部件(B)的内摩擦片支架构成[图5]。
68.按权利要求65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第一和第二换挡部件(A、B)共用的摩擦片支架(ZYLAB)作为第一和第二换挡部件(A、B)与前置齿轮组(VS)的输出件连接的外摩擦片支架构成[图2+3]。
69.按权利要求1-68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前置齿轮组(VS)具有一个太阳轮(SO_VS)、一个内齿圈(HO_VS)以及一个联动的连接面(ST_VS),上面可扭转支承内和外行星齿轮(P1VS、P2_VS),其中
·前置齿轮组(VS)的内行星齿轮(P1_VS)与前置齿轮组(VS)的太阳轮(SO_VS)和外行星齿轮(P2_VS)啮合,
·前置齿轮组(VS)的外行星齿轮(P2_VS)与前置齿轮组(VS)的内行星齿轮(P1_VS)和内齿圈(HO_VS)啮合,
·前置齿轮组(VS)的连接面(ST_VS)形成前置齿轮组(VS)始终与主动轴(AN)连接的输入件,
·前置齿轮组(VS)的内齿圈(HO_VS)形成前置齿轮组(VS)可与主齿轮组(HS)的输入件连接的输出件,以及
·前置齿轮组(VS)的太阳轮(SO_VS)固定在变速器外壳(GG)上,
以及主齿轮组(HS)作为Ravigneaux齿轮组结构的双连接面四轴变速器构成,具有两个太阳轮(S1_HS、S2_HS)、一个内齿圈(HO_HS)以及一个联动的连接面(ST_HS),上面可扭转支承长行星齿轮(P1_HS)和短行星齿轮(P2_HS),其中
·主齿轮组(HS)的长行星齿轮(P1_HS)与主齿轮组(HS)的内齿圈(HO_VS)和第一太阳轮(S1_HS)啮合,
·主齿轮组(HS)的短行星齿轮(P2_HS)与主齿轮组(HS)的长行星齿轮(P1_HS)和第二太阳轮(S2_HS)啮合,
·主齿轮组(HS)的第一太阳轮(S1_HS)形成主齿轮组(HS)的第一输入件并与第二、第三和第六换挡部件(B、C、F)的输出件(230、330、630)连接,
·主齿轮组(HS)的第二太阳轮(S2_HS)形成主齿轮组(HS)的第二输入件并与第一换档部件(A)的输出件(130)连接,
·主齿轮组(HS)的连接面(ST_HS)形成主齿轮组(HS)的第三输入件并与第四和第五换档部件(D、E)的输出件(430、530)连接,以及
·主齿轮组(HS)的内齿圈(HO_HS)形成主齿轮组(HS)的输出件并与被动轴(AB)连接。
70.按权利要求1-68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前置齿轮组(VS)具有一个太阳轮(SO_VS)、一个内齿圈(HO_VS)以及一个联动的连接面(ST_VS),上面可扭转支承内和外行星齿轮(P1VS、P2_VS),其中
·前置齿轮组(VS)的内行星齿轮(P1_VS)与前置齿轮组(VS)的太阳轮(SO_VS)和外行星齿轮(P2_VS)啮合,
·前置齿轮组(VS)的外行星齿轮(P2_VS)与前置齿轮组(VS)的内行星齿轮(P1_VS)和内齿圈(HO_VS)啮合,
·前置齿轮组(VS)的连接面(ST_VS)形成前置齿轮组(VS)始终与主动轴(AN)连接的输入件,
·前置齿轮组(VS)的内齿圈(HO_VS)形成前置齿轮组(VS)可与主齿轮组(HS)的输入件连接的输出件,以及
·前置齿轮组(VS)的太阳轮(SO_VS)固定在变速器外壳(GG)上,
以及主齿轮组(HS)作为具有两个联动的单行星齿轮组的双连接面四轴变速器构成,包括两个太阳轮(S1_HS、S2_HS)、两个内齿圈(H1_HS、H2_HS)、一个第一连接面(ST1_HS),上面可扭转支承第一行星齿轮(PL_HS),以及一个联动的第二连接面(ST2_HS),上面可扭转支承内和外行星齿轮(PLi_HS、PLa_HS),其中
·主齿轮组(HS)的第一行星齿轮(PL_HS)与主齿轮组(HS)的第一内齿圈(H1_HS)和第一太阳轮(S1_HS)啮合,
·主齿轮组(HS)的内行星齿轮(PLi_HS)与主齿轮组(HS)的外行星齿轮(PLa_HS)和第二太阳轮(S2_HS)啮合,
·主齿轮组(HS)的外行星齿轮(PLa_HS)与主齿轮组(HS)的内行星齿轮(PLi_HS)和第二内齿圈(H2_HS)啮合,
·主齿轮组(HS)的第一太阳轮(S1_HS)和联动的第二连接面(ST2_HS)相互连接并形成主齿轮组(HS)的第一输入件并与第二、第三和第六换档部件(B、C、F)的输出件(230、330、630)连接,
·主齿轮组(HS)的第二太阳轮(S2_HS)形成主齿轮组(HS)的第二输入件并与第一换挡部件(A)的输出件(130)连接,
·主齿轮组(HS)的第一连接面(ST1_HS)和第二内齿圈(H2HS)相互连接并形成主齿轮组(HS)的第三输入件并与第四和第五换档部件(D、E)的输出件(430、530)连接,以及
·主齿轮组(HS)的第一内齿圈(H1_HS)形成主齿轮组(HS)的输出件并与被动轴(AB)连接[图17]。
71.按权利要求1-68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前置齿轮组(VS)具有一个太阳轮(SO_VS)、一个内齿圈(HO_VS)以及一个联动的连接面(ST_VS),上面可扭转支承内和外行星齿轮(P1VS、P2_VS),其中
·前置齿轮组(VS)的内行星齿轮(P1_VS)与前置齿轮组(VS)的太阳轮(SO_VS)和外行星齿轮(P2_VS)啮合,
·前置齿轮组(VS)的外行星齿轮(P2_VS)与前置齿轮组(VS)的内行星齿轮(P1_VS)和内齿圈(HO_VS)啮合,
·前置齿轮组(VS)的连接面(ST_VS)形成前置齿轮组(VS)始终与主动轴(AN)连接的输入件,
·前置齿轮组(VS)的内齿圈(HO_VS)形成前置齿轮组(VS)可与主齿轮组(HS)的输入件连接的输出件,以及
·前置齿轮组(VS)的太阳轮(SO_VS)固定在变速器外壳上,
以及主齿轮组(HS)作为三连接面五轴变速器构成,具有三个太阳轮(S1_HS、S2_HS、S3_HS)、一个联动的内齿圈(H13_HS)、一个第二内齿圈(H2_HS)、一个联动的连接面(ST13_HS)及上面可扭转支承的长行星齿轮(P13_HS),以及一个第二连接面(ST2_HS)及上面可扭转支承的短星齿轮(P2_HS),其中
·主齿轮组(HS)的第三太阳轮(S3_HS)轴向设置在主齿轮组(HS)的第二和第一太阳轮(S2_HS、S1_HS)之间,
·主齿轮组(HS)的长行星齿轮(P13_HS)与主齿轮组(HS)的联动内齿圈(H13_HS)和第一及第三太阳轮(S1_HS、S3_HS)啮合,
·主齿轮组(HS)的短行星齿轮(P2_HS)与主齿轮组(HS)的第二内齿圈(H2_HS)和第二太阳轮(S2_HS)啮合,
·主齿轮组(HS)的第二和第三太阳轮(S2_HS、S3_HS)相互固定连接,
·主齿轮组(HS)的第一太阳轮(S1_HS)形成其主齿轮组(HS)的第一输入件并与第二、第三和第六换档部件(B、C、F)的输出件(230、330、630)连接,
·主齿轮组(HS)的联动内齿圈(H13_HS)形成主齿轮组(HS)的第二输入件并与第一换挡部件(A)的输出件(130)连接,
·主齿轮组(HS)的第二内齿圈(H2_HS)形成主齿轮组(HS)的第三输入件并与第四和第五换档部件(D、E)的输出件(430、530)连接,
·主齿轮组(HS)的第二内齿圈(H2_HS)和联动连接面(ST13HS)相互固定连接并形成主齿轮组(HS)的输出件并与被动轴(AB)连接[图18+19+20]。
72.按权利要求71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主齿轮组(HS)的联动连接面(ST13_HS)具有一个连接板,该板在径向上轴向在主齿轮组(HS)的第一与第三太阳轮(S1_HS、S3_HS)之间向内贯穿,其中,一个与该连接板抗扭连接并与被动轴(AB)作用连接的套筒中心贯穿轴向上的主齿轮组(HS)的第一太阳轮(S1_HS)[图18+19+20]。
73.按权利要求71或72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主齿轮组(HS)的长行星齿轮(P13_HS)作为多级行星齿轮构成[图20]。
74.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多挡自动变速器,其中,通过选择性闭合换挡部件(A-F)可这样切换至少八个前进挡,可将主动轴(AN)的转速这样传递到被动轴(AB)上,使正在操作的换挡部件从一个挡位向下个更高挡位或者下个更低挡位进行换挡各自仅打开一个换挡部件和闭合另一个换挡部件,其中
·在第一前进挡上闭合第一和第四换挡部件(A、D),
·在第二前进挡上闭合第一和第三换挡部件(A、C),
·在第三前进挡上闭合第一和第二换挡部件(A、B),
·在第四前进挡上闭合第一和第六换挡部件(A、F),
·在第五前进挡上闭合第一和第五换挡部件(A、E),
·在第六前进挡上闭合第五和第六换挡部件(E、F),
·在第七前进挡上闭合第二和第五换挡部件(B、E),以及
·在第八前进挡上闭合第三和第五换挡部件(C、E),
和/或者其中在倒挡上闭合第四换挡部件(D)和附加闭合或者第二换挡部件(B)或者第六换挡部件(F)。
CNB2005800341170A 2004-08-06 2005-08-08 多档自动变速器 Active CN10051047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04038279A DE102004038279A1 (de) 2004-08-06 2004-08-06 Mehrstufen-Automatgetriebe
DE102004038279.4 2004-08-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36001A true CN101036001A (zh) 2007-09-12
CN100510475C CN100510475C (zh) 2009-07-08

Family

ID=351976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800341170A Active CN100510475C (zh) 2004-08-06 2005-08-08 多档自动变速器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7651432B2 (zh)
EP (1) EP1784586B1 (zh)
JP (1) JP5227590B2 (zh)
KR (1) KR101191570B1 (zh)
CN (1) CN100510475C (zh)
AT (1) ATE389827T1 (zh)
DE (2) DE102004038279A1 (zh)
WO (1) WO200601584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54569A (zh) * 2010-10-20 2013-06-12 腓特烈斯港齿轮工厂股份公司 动力换挡变速器
CN103542014A (zh) * 2012-07-11 2014-01-29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旋转活塞的流体供应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78462B (zh) * 2007-02-23 2011-07-27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自动变速器
JP2008298126A (ja) * 2007-05-30 2008-12-11 Mazda Motor Corp 自動変速機
DE102007042713A1 (de) * 2007-09-07 2009-03-12 Zf Friedrichshafen Ag Anordnung eines Planetenradsatzes mit einem axial benachbarten Schaltelement in einem Getriebe
DE102009045508A1 (de) * 2009-10-09 2011-04-14 Zf Friedrichshafen Ag Getriebe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Getriebevorrichtung
US9109669B2 (en) 2013-06-20 2015-08-1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CN104122932B (zh) * 2014-06-24 2015-11-18 贵州华阳电工有限公司 油门操作台无级锁紧机构
JP2018526588A (ja) * 2015-07-24 2018-09-13 シェフラ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アー・ゲー ウント コー. カー・ゲー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自動車用の伝動装置アッセンブリ
CN107166007B (zh) * 2017-07-01 2019-03-15 福建工程学院 车用九档位的自动变速器结构
RU2744773C1 (ru) * 2020-08-10 2021-03-15 Сотис АГ Акустическая установка для излучения поперечной звуковой волны в газовой среде
RU2744774C1 (ru) * 2020-10-26 2021-03-15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Синеморе" Встраиваемый плоский громкоговоритель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656055B1 (fr) 1989-12-18 1994-04-29 Lepelletier Pierre Transmission automatique multivitesses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JP4051820B2 (ja) * 1998-09-01 2008-02-27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車両用自動変速機
JP4096468B2 (ja) 1998-10-30 2008-06-04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車両用自動変速機
JP3941270B2 (ja) * 1998-11-02 2007-07-04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車両用自動変速機
JP4144106B2 (ja) 1998-12-21 2008-09-03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車両用自動変速機
US6549821B1 (en) 1999-02-26 2003-04-15 Micron Technology, Inc. Stereolithographi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ackaging electronic components and resulting structures
DE19949507B4 (de) 1999-10-14 2014-10-23 Zf Friedrichshafen Ag Mehrstufengetriebe
JP3777929B2 (ja) 1999-12-24 2006-05-2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変速装置
JP2001349395A (ja) * 2000-04-07 2001-12-21 Aisin Aw Co Ltd 自動変速機構
JP4438247B2 (ja) 2001-03-29 2010-03-24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車両用自動変速機
DE10115984A1 (de) 2001-03-30 2002-10-10 Zahnradfabrik Friedrichshafen Antriebssystem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4590767B2 (ja) 2001-03-30 2010-12-01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
DE10115987A1 (de) 2001-03-30 2002-10-02 Zahnradfabrik Friedrichshafen Mehrstufengetriebe
JP2002323098A (ja) * 2001-04-25 2002-11-08 Kyowa Metal Work Co Ltd 多段変速遊星歯車列
JP2003130152A (ja) 2001-10-30 2003-05-08 Toyota Motor Corp 自動変速機
DE10210348A1 (de) 2002-03-08 2003-10-02 Zahnradfabrik Friedrichshafen Mehrstufengetriebe
US7052433B2 (en) 2002-03-29 2006-05-30 Aisin Aw Co., Ltd. Automatic transmission
DE10221095A1 (de) 2002-05-11 2004-07-22 Zf Friedrichshafen Ag Mehrstufengetriebe
DE10244023B4 (de) 2002-09-21 2017-09-14 Zf Friedrichshafen Ag Getriebe, insbesondere Automatgetriebe, mit mehreren Schaltelementen
DE10318565A1 (de) 2003-04-24 2004-11-11 Zf Friedrichshafen Ag Mehrstufen-Automatgetriebe
JP2005069256A (ja) 2003-08-25 2005-03-17 Kyowa Metal Work Co Ltd 多段変速遊星歯車列
DE602004024218D1 (de) 2003-09-10 2009-12-31 Aisin Aw Co Automatikgetriebe für fahrzeug
US6929576B2 (en) * 2003-10-24 2005-08-16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Power transmission for a vehicle
KR100816152B1 (ko) 2004-04-16 2008-03-24 아이신에이더블류 가부시키가이샤 차량용 자동 변속기
US7354376B2 (en) * 2005-12-07 2008-04-0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Multi speed transmission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54569A (zh) * 2010-10-20 2013-06-12 腓特烈斯港齿轮工厂股份公司 动力换挡变速器
CN103154569B (zh) * 2010-10-20 2016-08-10 腓特烈斯港齿轮工厂股份公司 动力换挡变速器
CN103542014A (zh) * 2012-07-11 2014-01-29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旋转活塞的流体供应
US9249841B2 (en) 2012-07-11 2016-02-0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Fluid supply for rotating piston
CN103542014B (zh) * 2012-07-11 2016-05-18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旋转活塞的流体供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784586B1 (de) 2008-03-19
WO2006015843A1 (de) 2006-02-16
EP1784586A1 (de) 2007-05-16
JP2008509349A (ja) 2008-03-27
JP5227590B2 (ja) 2013-07-03
US20070293363A1 (en) 2007-12-20
DE502005003372D1 (de) 2008-04-30
CN100510475C (zh) 2009-07-08
DE102004038279A1 (de) 2006-02-23
KR101191570B1 (ko) 2012-10-15
ATE389827T1 (de) 2008-04-15
US7651432B2 (en) 2010-01-26
KR20070040830A (ko) 2007-04-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36001A (zh) 多挡自动变速器
CN101036000A (zh) 多挡自动变速器
CN1295452C (zh) 用于自动变速装置的变速控制设备
CN1650119A (zh) 多级变速器
CN1793694A (zh) 自动变速装置的六速动力系
CN1278057C (zh) 驱动装置
CN1281878C (zh) 盘式制动器
CN1109615C (zh) 变速箱
CN1573167A (zh) 多级变速器
CN1584366A (zh) 自动变速器
CN1457408A (zh) 车辆用变速器
CN1547648A (zh) 自动变速器
CN1537744A (zh) 车辆档位切换装置
CN1662763A (zh) 用于阀门的致动器
CN1187543C (zh) 阀装置
CN1598364A (zh) 六速自动变速器的液压控制系统
CN1626851A (zh) 双离合器变速装置
CN101031738A (zh) 车辆用自动变速机
CN1773141A (zh) 自动变速箱六档动力传动系
CN1933911A (zh) 用于清洁内燃机润滑油的自由喷射离心器
CN1700999A (zh) 复合驱动装置及搭载该装置的汽车
CN1942690A (zh) 车辆用自动变速器
CN1826484A (zh) 带有三个行星齿轮组的多档-自动变速器
CN1823236A (zh) 包括三个行星齿轮组的多级自动变速器
CN1796825A (zh) 用于车辆的多档变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