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26050A - 漏电流减小的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漏电流减小的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26050A
CN101026050A CNA200710084962XA CN200710084962A CN101026050A CN 101026050 A CN101026050 A CN 101026050A CN A200710084962X A CNA200710084962X A CN A200710084962XA CN 200710084962 A CN200710084962 A CN 200710084962A CN 101026050 A CN101026050 A CN 1010260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actuator
contact
relay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08496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26050B (zh
Inventor
鲁道夫·米克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yco Electronics Austria GmbH
Original Assignee
Tyco Electronics Austria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yco Electronics Austria GmbH filed Critical Tyco Electronics Austria GmbH
Publication of CN1010260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260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260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260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26Details concerning isolation between driving and switching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4Mounting complete relay or separate parts of relay on a base or inside a case
    • H01H50/041Details concerning assembly of relays
    • H01H50/043Details particular to miniaturised relays
    • H01H2050/044Special measures to minimise the height of the rela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继电器(28),其包括壳体(40);带电枢(3)的磁性系统(29);带可动的第二触点(11)和第一触点(9)的触点系统(30)。基板(16)定位在磁性系统和触点系统之间。促动器(19)受到引导从电枢一侧到触点系统一侧穿过开口(24),并且与电枢和触点系统活动接触。第二触点被电枢经由促动器移动,从而改变触点的开关位置。壁(20、21)从壳体凸起,并且定位在开口和磁性系统之间或者开口和触点系统之间,使得触点系统和磁性系统之间用于电气漏电流的漏电路径被所述壁延伸。

Description

漏电流减小的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继电器,该继电器包括基板;磁性系统,电枢,带有可动的第二触点和第一触点的触点系统,其中基板定位在磁性系统和触点系统之间,其中设置了促动器,该促动器受到引导,从磁性系统一侧到触点系统一侧穿过基板的开口,其中促动器与电枢和第二触点活动接触,其中第二触点可以被电枢通过促动器的操作而移动,从而改变第一和第二触点的开关位置。
背景技术
电磁继电器用于最为多样化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汽车工程中。继电器的进一步发展增大了功率以及待切换的电流电压。另外,根据使用领域,设计尺寸减小。这样导致在电磁继电器的磁性系统和触点系统之间发生漏电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包括提供一种继电器,其虽然有较小的设计,但是在磁性系统和触点系统之间具有相对小的漏电流。
本发明的目的由这样一种继电器所达成,该继电器包括基板;磁性系统,电枢,带有可动的第二触点和第一触点的触点系统,其中基板定位在磁性系统和触点系统之间,其中设置了促动器,该促动器受到引导,从磁性系统一侧到触点系统一侧穿过基板的开口,其中促动器与电枢和第二触点活动接触,其中第二触点可以被电枢通过促动器的操作而移动,从而改变第一和第二触点的开关位置,其中,壁形成在基板上并且从其上凸起,壁定位在开口和磁性系统之间或者开口和触点系统之间,其中壁在触点系统和磁性系统之间延伸了用于漏电流的漏电路径。
本发明涉及继电器,其带有被电气绝缘材料制成的基板彼此分开的触点系统和磁性系统。为了促动触点系统,在壳体内设置了开口,促动器通过该开口从磁性系统到触点系统受到引导。通过该开口,可以从触点系统到磁性系统产生漏电流。特别对于基板较薄并且继电器的设计还相对较小,使得开口和磁性系统或者触点系统之间的距离较小的情况下,这是具有重要性的。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开口和触点系统或者磁性系统之间的基板上提供壁,从而延长漏电路径,减小了漏电流。通过形成壁,磁性系统和触点系统之间的漏电路径得以延长。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第二壁在距离第一壁一定距离的位置形成在壳体上。这样额外地延长了漏电路径。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壁定位在基板的相同侧部,使得为了形成这些壁所需的充分的全部高度仅需要在一个侧部上。以此方式,可以实现整体上紧凑的继电器设计。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第二壁低于第一壁。以此方式,实现了漏电路径的延伸,同时需要相对较小的空间。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促动器具有第三壁,其横向重叠第一和第二壁。其延长了漏电路径。在该布置中,即第一和第二壁位于基板的一侧时,第三壁突入第一和第二壁之间的空间内。第三壁的这种布置防止了在第一和第二壁之间存在狭窄空间的情况下,电流跳过两个壁,因此缩短了漏电路径。这样使得第一和第二壁之间的距离相对较短。
取决于所选择的实施例,第一、第二或者第三壁设计成圆柱套形式、即以闭合的环形壁形式实现。通过闭合环形壁形式的设计,漏电流被整个开口的周边所延伸。取决于所选择的实施例,这些壁也可以仅形成局部环形壁。这种局部环形壁定位成使得磁性系统和触点系统之间的特定关键区域针对漏电路径进行了延长。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基板的第一壁形成促动器的导向件。这就是延长漏电路径的功能如何额外地与促动器的精确导向结合。因此,对于促动器不再需要额外的导向件。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促动器的精确导向通过在第一壁上形成凹陷和通过在促动器上形成导向设备来实现。这样保证了简单并且单向地精确导向。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触点系统具有带导电带的触点弹簧,其上形成横向凸起。该凸起用来支撑促动器。该凸起向内沿着促动器的方向横向凸出。这样使得导电带以更大的距离从该开口受到引导,另外,在小促动器实施例的情况下,用于促动器的操作区域会在开口附近经由凸起提供。
附图说明
本发明将在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其中:
图1示出了继电器的局部切开的透视图;
图2是穿过继电器的截面图;
图3是穿过促动器和继电器的壳体的截面图;
图4是带有和不带有第一、第二或者第三壁的漏电路径的示意图;
图5是带有第一和第二壁的基板视图;
图6是促动器的透视图;
图7是促动器的进一步透视图;
图8是带有组装好的促动器的触点系统的视图;
图9是带有触点系统的进一步实施例和第二壁的进一步实施例的局部组装的继电器的触点系统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局部切开的带有磁性系统29和触点系统30的继电器28的透视图。该磁性系统29和触点系统30被基板16彼此分开。磁性系统29定位在基板16的上侧,而触点系统30定位在基板16的底侧。磁性系统29经由促动器19与触点系统30主动接触(active contact),所述促动器被引导穿过基板16的开口24。因为基板16的小型设计以及不明显的厚度,具有在触点系统30和磁性系统29之间形成漏电流的风险。为了减少这种漏电流,基板16具有形成在基板16底侧的第一壁20,其包围开口24。另外,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基板16在基板16的底侧上具有距离第一壁20一定距离的第二壁21,其包围第一壁20。第一和第二壁20、21成圆柱套形。
根据该实施例,第一和/或第二壁20、21可以定位在基板16的不同侧部或者一起在开口24和磁性系统29之间定位在基板16的上侧。可以选择第一和第二壁20、21的不同形状和/或位置,因此第一和/或第二壁20、21的作用在于在触点系统30和磁性系统29之间经由开口24延长漏电路径。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促动器19具有第三壁22,其横向重叠第一和/或第二壁20、21。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壁22几乎到达基板16那么远并且距离第一或者第二壁20、21较短的侧向距离。例如,第三壁22可以几乎触及第一或第二壁20、21。在第一和第二壁20、21位于基板16的相同侧部的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壁20、20处于距离开口24的固定距离。第三壁22脉合在第一和第二壁20、21之间的空间内并且横向重叠第一和第二壁20、21。第三壁22的形状可以区别于第一和第二壁20、21,或者第三壁22的形状可以类似于第一或者第二壁20、21。第三壁22例如可以成板形、弯折板形、局部套形或者圆柱套形。
磁性系统29具有带芯子轭架1的线圈5和L形的杆2。杆2从芯子轭架1的一个端部向下引导并且几乎在线圈5的底侧回到线圈5的中心。在线圈5的相对端部是电枢轴承4,其上的电枢3在弹簧6的协助下枢转。电枢3形成类似板并且在线圈5的底侧延伸超过中心区域,因此在杆2和电枢3之间提供了重叠区域8。当电枢3不携带电流时,其保持在离开杆2一定距离,通过压缩弹簧6在重叠区域8内形成操作间隙7。电枢3在重叠区域8内具有台阶31,因此在重叠区域8具有减小的厚度。这样使得继电器28的总重量较低。从基板16的开口24突出的促动器19固定在电枢3上。
触点系统30具有第一触点9,其固定在基板16的底侧并且与第一触点连接构件10连接。另外,设置有第二触点11,其固定在触点弹簧13的一个端部。触点弹簧13固定在基板16的相对端部。触点弹簧13与第二触点连接构件12连接。触点弹簧13被牵引穿过促动器19的侧部,并且当线圈5不携带电流时,第一和第二触点9、11彼此隔开一定距离。促动器19具有操作臂26,其定位在触点弹簧13以下。当线圈5携带电流时,电枢3被向上拉起,到达杆2。因此,促动器19也被向上拉起,使得触点弹簧13被操作臂26带走。这样导致第一和第二触点9、11可以推到一起,并且在第一和第二触点连接构件10、12之间产生电气导通连接。
如果通过线圈5的电流再一次被切断,则电枢3通过压缩弹簧6远离杆1移动,使得促动器19的操作臂26也远离第一触点9向下移动。由于触点弹簧13的弹簧拉力,第二触点11因此从第一触点9分开,并且第一和第二触点连接构件10、12之间的电气连接断开。
线圈5具有两个线圈端子15,它们受到引导从继电器28的底侧出来。继电器28被盖子17覆盖。盖子17的底部开口经由盖子底部18闭合。
图2示出了穿过继电器28的截面图,示出了处于打开位置的继电器28。基板16内的开口24可以清晰地区别出来,其中促动器19的保持臂23通过该开口受到引导。保持臂23在本实施例中具有咬合钩25,保持臂23通过该钩受到引导,穿过电枢3的第二开口,并且锁定在电枢3的上侧上。另外,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杆2具有凹部33,当电枢3连接到杆2时,咬合钩25移动到该凹部内。以此方式,电枢3可以被带入与杆2接触,而不管咬合钩25如何。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凹部33在杆2内形成连续的开口。触点弹簧13支靠在操作臂26的接触面上。
图3是从下观察的触点系统30的视图,带有穿过促动器19、基板16和壳体40的截面。促动器19受到引导,使得保持臂23穿过基板16的开口24,并且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突出穿过电枢3的第二开口32。保持臂23以锁定在电枢3的上侧的咬合钩25的形状形成在一个端部部分。气隙34设置在两个咬合钩25之间,使得可以通过一起弯折咬合钩25,从电枢3上脱离促动器19。保持臂23在上端部与底板35接合。底板35横向延伸,超过第一壁20并且在较宽的区域内与第三臂22连接。第三壁22在较宽的区域从底板35露出并且沿着基板16的方向延伸过第一和第二壁20、21之间的空间39。
在第三壁22的相对外侧,形成两个操作臂26,它们横向从第三壁22突出并且沿着触点弹簧13的导电带36受到引导。在支靠位置,操作臂26支靠在导电带36上。在较低的区域内,操作臂26在距离第三壁22一定距离的位置形成,使得当电枢3被促动并且促动器19向基板16移动时,有足够第二壁21使用的空间。
图4以示意图在左侧以虚线A示出了没有第一、第二和第三壁20、21、22时的理论漏电路径。还在左侧通过点划线B示出了没有第三壁22时的理论漏电路径。进一步,被第一、第二和第三壁20、21和22的布置延长的漏电路径示意性地在图4的右侧通过虚线C示出。从该图中显见,通过形成第一、第二和第三壁20、21、22,显著地延伸了漏电路径。
图5示出了从继电器28的壳体40的底侧观察的视图,第一和第二壁20、21从基板16的底侧突出。第一壁20包围基板16的开口24,其在该图中不可见。第一壁20基本上形成闭合的环形壁,并且具有圆角矩形截面。第一壁20高于第二壁21。此外,第一壁20在上边缘处横向表面上具有凹口37,其通过两个侧导引面38限定。侧导引面38定位成彼此平行。第二壁21位于距离第一壁20预定距离的位置,并且以环形壁的形状包围第一壁20。在第一和第二壁20、21之间,形成有环形空间39。
图6以透视图示出了带有底板35的促动器19、带有咬合钩25的保持臂、套形的第三壁22和横向操作臂26。定位在保持臂的相对侧部的两个组装小孔41设置在底板35上。组装小孔41用来从挤压模中释放咬合钩25。
图7从促动器19的顶部观察示出了促动器19的进一步视图,其中套形形式的第三壁22可以清晰地分辨出来。另外,导向件42形成在底板35上,该导向件42在相对侧部具有导引面43。组装时,导向件42插入第一壁20的凹口37内(图5),使得导引面43受到引导,穿过侧导引面38。这样能够精确地引导促动器19。
图8是处于局部组装状态的继电器28的透视图,示出了基板16的底侧。促动器19与第一壁20和第二壁21之间的环形空间39内的第三壁22啮合。触点弹簧13在第一端部44经由板48固定到壳体40,该板48向着基板16挤压触点弹簧18。触点弹簧13具有两个导电带36,它们在第一端部部分44彼此接合并且在相对侧部受到横向引导,通过促动器19。在第二端部部分45内,导电带36再一次一起接合到触点板46。第二触点11固定在触点板46上。
图9示出了处于局部组装状态的继电器28的进一步实施例的顶视图,其中第二壁21设计为局部环形壁形式。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壁21形成类似半环形壁,其截面是U形。第一壁20可以相应地设计为局部环形壁,其截面是U形。
第一和第二壁20、21可以赋予任何形状,因此第一和第二壁20、21两者可以采取平直片状壁或者带角度的片状壁形式。第一和第二壁20、21在这种情况下成形为符合开口24的外部轮廓,从而延长用于漏电流的路径。
另外,凸起47形成在导电带36的相对侧部。凸起47从导电带36向内沿着促动器19的方向延伸。凸起47在操作臂26下面受到引导并且用作用于操作臂26的支撑构件。凸起47使得导电带36可以距开口24更大的距离被引导,同时在开口24附近为操作臂26提供支撑。这样也减小漏电流发生的风险。
基板16以及壳体40和促动器19可以用电气绝缘材料制成,例如用聚乙烯制成。触点系统30以及磁性系统29可以用电气导通材料制成。

Claims (12)

1.一种继电器(28),包括基板(16);磁性系统(29);电枢(3);带有可动的第二触点(11、13)和第一触点(9)的触点系统(30),其中基板(16)定位在磁性系统(29)和触点系统(30)之间,其中设置了促动器(19),该促动器受到引导,穿过基板(16)的开口(24)从磁性系统(29)一侧到触点系统(30)一侧,其中促动器(19)与电枢和第二触点(11、13)主动接触,其中第二触点(11、13)可以被电枢(3)通过促动器(19)的操作而移动,从而改变第一和第二触点(11、9)的开关位置,
其特征在于,壁(20、21)形成在基板(16)上并且从其上凸出,壁(20、21)定位在开口(24)和磁性系统(29)之间或者开口(24)和触点系统(30)之间,其中壁(20、21)在触点系统(30)和磁性系统(29)之间延长了用于漏电流的漏电路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促动器(19)具有第三壁(22)并且第三壁(22)横向重叠所述壁(20、21)。
3.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第二壁(21)定位在基板(16)上,第二壁(21)从基板(16)凸出并且定位在磁性系统(29)和开口(24)之间或者触点系统(30)和开口(24)之间,并且其中磁性系统(29)和触点系统(30)之间的漏电路径被第二壁(21)延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两个壁(20、21)定位在基板(16)的相同侧并且第一壁(20)定位在第一开口(24)和第二壁(21)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第二壁(21)低于第一壁(20)。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促动器(19)具有保持臂(23),利用该保持臂(23),促动器(19)固定到电枢(3),并且促动器(19)具有用于第二触点(11、13、36)的操作臂(26),利用该操作臂,促动器(19)移动第二触点(11、13、36)。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促动器(19)具有保持臂(23),利用该保持臂,促动器(19)固定到电枢(3)上,并且促动器(19)具有用于第二触点(11、13、26)的操作臂(26),利用该操作臂,促动器移动第二触点(11、13、36),促动器(19)具有定位在保持臂(23)和操作臂(26)之间的第三壁(22),并且第三壁(22)定位在基板(16)的两个壁(20、21)之间的空间内。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壁设计成闭合的环形壁。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壁(20)设计成用于促动器(19)的导向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壁具有带导向侧部(38)的导向凹部(37),并且促动器(19)具有带导引面(43)的导向件(42),并且导向件(42)定位在导向凹部(37)内,并且导向侧部(38)引导所述导引面(43)。
11.如权利要求5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保持臂(23)设计成咬合钩(25)形式,该咬合钩钩在电枢(3)的第二开口(32)内。
12.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第二触点设计成触点弹簧(13)的形式,且该触点弹簧具有弹性导电带(36),导电带(36)上的凸起(47)向着促动器(19)受到横向引导,并且凸起(47)设置成用于促动器的支撑件。
CN200710084962XA 2006-02-18 2007-02-17 漏电流减小的继电器 Active CN1010260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06007603A DE102006007603B4 (de) 2006-02-18 2006-02-18 Relais mit reduziertem Kriechstrom
DE102006007603.6 2006-02-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26050A true CN101026050A (zh) 2007-08-29
CN101026050B CN101026050B (zh) 2011-11-16

Family

ID=379454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084962XA Active CN101026050B (zh) 2006-02-18 2007-02-17 漏电流减小的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538646B2 (zh)
EP (1) EP1821327B1 (zh)
JP (1) JP4968831B2 (zh)
CN (1) CN101026050B (zh)
DE (1) DE102006007603B4 (zh)
ES (1) ES2370521T3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41375B2 (ja) * 2008-08-15 2013-07-17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WO2010150712A1 (ja) 2009-06-23 2010-12-29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5804769B2 (ja) * 2011-05-18 2015-11-04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DE102012201852A1 (de) * 2012-02-08 2013-08-08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Testtaste für ein elektrisches Schaltgerät und elektrisches Schaltgerät
JP6010991B2 (ja) * 2012-04-09 2016-10-1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CH713442B1 (de) * 2017-02-08 2021-03-31 Elesta Gmbh Ostfildern De Zweigniederlassung Bad Ragaz Relai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7936040U1 (de) * 1979-12-21 1980-03-27 Eichhoff-Werke Gmbh, 5880 Luedenscheid Elektromagnetisches Relais
JPS5760633A (en) * 1980-09-26 1982-04-12 Fujitsu Ltd Solenoid relay
DE8524259U1 (zh) 1985-08-22 1988-03-24 Paul & Siedler Gmbh & Co Kg, 1000 Berlin, De
JPS63149039U (zh) * 1987-03-20 1988-09-30
DE3938226C1 (en) * 1989-11-17 1991-05-23 E. Dold & Soehne Kg, 7743 Furtwangen, De Miniature switching relay of H=section - providing double insulated chamber for magnet and contact systems
DE19606883C1 (de) * 1996-02-23 1997-04-30 Schrack Components Ag Elektromagnetisches Relais mit kombinierter Kontakt- und Rückstellfeder
DE19606884C1 (de) * 1996-02-23 1997-04-30 Schrack Components Ag Elektromagnetisches Relais
US6515564B2 (en) * 1999-02-17 2003-02-04 Eagle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Inc. Electric circuit interrupter
JP4039122B2 (ja) * 2002-05-23 2008-01-3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高周波リレー
JP4307182B2 (ja) * 2003-08-22 2009-08-05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06007603A1 (de) 2007-09-06
JP2007220683A (ja) 2007-08-30
CN101026050B (zh) 2011-11-16
EP1821327A3 (en) 2009-03-04
EP1821327B1 (en) 2011-09-07
JP4968831B2 (ja) 2012-07-04
DE102006007603B4 (de) 2008-04-30
US7538646B2 (en) 2009-05-26
ES2370521T3 (es) 2011-12-19
US20070194866A1 (en) 2007-08-23
EP1821327A2 (en) 2007-08-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26050B (zh) 漏电流减小的继电器
US8816800B2 (en) Relay with an improved contact spring
US6922122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9947492B2 (en) Electrical pushbutton switch
US9704683B2 (en) Double-break relay
US20220108860A1 (en) Relay
US8729986B2 (en) Electromagnetic switching device
CN102881519B (zh) 电磁接触器的辅助接点单元
US8274346B2 (en) Electromagnetic contact device
US20100123533A1 (en) Relay With Snap Action Spring
US6084488A (en) Compact high current relay
US11515113B2 (en) Contact device
US4544811A (en) Electric switch
CN213752600U (zh) 模块化电力切换设备
US7935905B2 (en) Contact system
JPH04245126A (ja) 操作スライダを備えた電力リレー
US11705297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KR101800731B1 (ko) 일체형 다중 스위치
US8106732B2 (en) Relay
CN102598185B (zh) 开关设备
JP4295599B2 (ja) スイッチ装置
US11469063B2 (en) Contact device
JP3814861B2 (ja) 電気機器及び電磁継電器
US20220102102A1 (en) Relay
EP0198594A2 (en) Rela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