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17679A - 制造多层光记录介质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制造多层光记录介质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017679A CN101017679A CNA2007100047756A CN200710004775A CN101017679A CN 101017679 A CN101017679 A CN 101017679A CN A2007100047756 A CNA2007100047756 A CN A2007100047756A CN 200710004775 A CN200710004775 A CN 200710004775A CN 101017679 A CN101017679 A CN 10101767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resin
- pressing mold
- substrate
- recor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ptical Record Carriers And Manufacture Thereof (AREA)
- Manufacturing Optical Record Carrier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制造多层光记录介质的方法,其能够在不必废弃压模的情况下制造具有较高层间距离精度的记录介质,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对于支撑基板形成树脂层;(b)在树脂层上设置压模,将光束通过支撑基板或压模照射到该树脂层,以将压模的不均匀图案转送到树脂层;(c)在树脂层上形成记录层;(d)重复步骤(a)至(c)n次,以将n层树脂层以及记录层层叠在支撑基板上;(e)通过粘合层将底板接合到第n记录层;并且(f)剥离支撑基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造多层光记录介质的方法,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借助于旋涂等将光反应固化树脂施加到基板以层叠记录层的制造多层光记录介质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光记录介质已被应用为计算机、视听等领域中记录或再现各种信息的记录介质。此外,移动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的多样化得到发展,使得一直需要一种小尺寸及大容量的光记录介质。
在通过利用光记录或再现信息的光记录介质中,诸如凹坑或用于获取跟踪伺服信号的引导凹槽等的细微不均匀图案被形成在基板上。在细微不均匀图案上,记录层或反射层被形成。存在两种类型的光记录介质,即,具有在其上进一步形成有机保护层的单板结构的光记录介质,和具有其中两个基板被接合以使记录层或反射层彼此面对的结构的光记录介质。
为了满足对光记录介质的较高密度的需要,已提出了一种在基板的一面形成多个记录层的记录介质。具体地说,具有单板结构的记录介质和具有两个基板被接合在一起的结构的记录介质在基板的一面上仅具有一个记录层,而提出的记录介质在基板的一面上具有多个记录层。即,一个记录层被形成在其上具有形成的信号图案的支撑基板上,并且一个记录层通过细微不均匀图案形成层被进一步形成在该记录层上。信号图案形成层和记录层按需要被反复地形成,最后有机保护层(即覆盖片)被形成在记录层上,从而生成在基板的一面具有多个记录层的光记录介质。顺便提及,用于记录、再现和擦除信息的光不仅可从基板面侧入射,而且可从形成在记录层上的有机保护层面侧入射,并且一面或两面均可被用作光入射面。然而,当使光从有机保护层面侧入射时可更容易地使光透射基板的厚度变薄是公知的,因此,可增大拾取器的物镜的数值孔径(NA),这有利于获取更高密度的光记录介质。
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2-260307和No.2003-203402以及2004年10月的Matsushita Technical Journal Vol.50,No.5第64-68页中提出了在基板的一面上形成多个记录层的方法。
然而,发现提出的方法具有下列问题。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3-203402和2004年10月5日的Matsushita Technical Journal Vol.50,No.5第64-68页提出制造多层光记录介质的方法,其中,凹坑或引导凹槽被形成在基板的一面,反射层或记录层被形成在其上以形成第一信息记录层,随后重复以下步骤。
(1)紫外线固化树脂或干光聚合物被形成在第一信息记录层上。
(2)树脂压模被叠加在紫外线固化树脂或干光聚合物上以形成凹坑或引导凹槽,并且压模被剥离。
(3)半透明膜被形成在凹坑或引导凹槽上。
在提出的方法中,应用传统的光聚合法(所谓的2P法),以便考虑可相对容易地控制各层的位置精度,并且可获得高质量的记录介质。然而,必须使用透明压模并且从压模侧照射紫外线。作为透明压模,考虑使用树脂制成的压模,但是就生产率和产品质量而言,重复利用树脂制成的压模是困难的。因此,在形成每一层之后,需要废弃压模,使得造成生产成本增加的问题。当使用树脂制成的压模时,在一个压模或多个压模中,压模本身的厚度或平坦度不同,使得难以控制各层之间距离的精度。
因此,将参照图4A-4D描述制造具有四层信息记录面即L0层-L3层的多层光记录介质的传统方法。图4A-4D均示出具有中心孔的旋转对称盘的横截面视图,但未示出每一基板和压模的中心孔。
在图4A的(1)中,利用用于注入成型的压模22,PC基板15(底板)由经受注入成型的聚碳酸酯制成,并且均具有大约几十纳米深度的凹坑或引导凹槽被形成在PC基板15上作为L0层的信息图案16。通常,PC基板15具有1.1毫米的厚度、120毫米的直径和15毫米的中心孔直径。
在图4A的(2)中,在L0层的信息图案16上,L0层记录膜17被形成。L0层记录膜17通常包括不透射光的反射膜。
在图4A的(3)中,构成在L0层和L1层之间要被设置在L0层上的中间层3的中间层3形成用2p树脂18被施加到L0层记录膜17。中间层3形成用2p树脂18的厚度例如为10微米。为了简化,中间层3形成用2p树脂18被描述成单层,但是,也可使用多个不同树脂层的组合,以便满足希望的转送特性、剥离特性和厚度精度。
在图4A的(4)中,在中间层3形成用2p树脂18上,由树脂制成的具有预先在其上形成的L1层的信息图案的透明压模a 19-1利用中心孔(未示出)被对准,并且被叠加在其上。之后,来自UV光源5的紫外线通过透明压模a 19-1被照射在其上以固化中间层3形成用2p树脂18。中间层3形成用2p树脂18在被施加到透明压模a 19-1之后可被叠加在PC基板15的L0层记录膜17上。
在图4A的(5)中,在中间层3形成用2p树脂18已被固化之后,当透明压模a 19-1被剥离时,均具有大约几十纳米深度的凹坑或引导凹槽被形成在PC基板15上,作为L1层的信息图案13。这样剥离的透明压模a 19-1由于紫外线的照射而退化,因此不能被重复用作压模,此外,即使当重复利用时,其应用也受限制。
在图4B的(6)中,L1层记录膜14被形成在L1层的信息图案13上。L1层记录膜14由半透明膜形成。
在图4B的(7)中,构成在L1层和L2层之间要被设置在L1层上的中间层2的中间层2形成用2p树脂11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被施加到L1层记录膜14。中间层2形成用2p树脂11的厚度例如为15微米。
在图4B的(8)中,在中间层2形成用2p树脂11上,由树脂制成的具有预先在其上形成的L2层的信息图案的透明压模b 19-2利用中心孔(未示出)被对准,并且被叠加在其上。之后,来自UV光源5的紫外线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通过透明压模b 19-2被照射在其上以固化中间层2形成用2p树脂11。
在图4B的(9)中,在中间层2形成用2p树脂11已被固化之后,当透明压模b 19-2被剥离时,均具有大约几十纳米深度的凹坑或引导凹槽被形成在PC基板15上,作为L2层的信息图案9。这样剥离的透明压模b 19-2由于紫外线的照射而退化,所以不能被重复用作压模,与上述情况一样。
在图4B的(10)中,在L2层的信息图案9上,L2层记录膜10被形成。L2层记录膜10由半透明膜形成,与上述情况一样。
在图4C的(11)中,构成在L2层和L3层之间要被设置在L2层上的中间层1的中间层1形成用2p树脂7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被施加到L2层记录膜10。中间层1形成用2p树脂7的厚度为10微米。
在图4C的(12)中,在中间层1形成用2p树脂7上,由树脂制成的具有预先在其上形成的L3层的信息图案的透明压模c 19-3利用中心孔(未示出)被对准,并且被叠加在其上。之后,来自UV光源5的紫外线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通过透明压模c 19-3被照射在其上以固化中间层1形成用2p树脂7。
在图4C的(13)中,在中间层1形成用2p树脂7已被固化之后,当透明压模c 19-3被剥离时,均具有大约几十纳米深度的凹坑或引导凹槽被形成在PC基板15上,作为L3层的信息图案4。与上述情况一样,这样剥离的透明压模c 19-3由于紫外线的照射而退化,所以不能被重复用作压模。
在图4C的(14)中,L3层记录膜6被形成在L3层的信息图案4上。L3层记录膜6由半透明膜形成。
在图4D的(15)中,构成L3层记录膜6上的覆盖片(sheet)的覆盖片用2p树脂2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被施加。覆盖片用2p树脂2的厚度例如为70微米。
在图4D的(16)中,来自UV光源5的紫外线被照射在其上以固化覆盖片用2p树脂2。代替施加及固化覆盖片用2p树脂2,可接合具有70微米厚度的树脂片。
如上所述,由于紫外线的照射,用于上述方法的压模退化,不能被重复用作压模。此外,由于使用树脂基板或树脂压模,因此难以制造具有较高层间距离精度的记录介质。
因此,在传统方法中,使用由树脂制成的透明压模a、b和c。然而,因为就生产率和产品质量而言,难以重复使用压模,所以在形成每一层之后,压模被设置,这造成了生产成本被显著增加的问题。特别是,由于层数被增加,因此,由于设置树脂制成的压模而增加成本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此外,当使用树脂基板时,出现膜厚度误差随基板厚度或基板面的平坦度的误差的影响而增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造多层光记录介质的方法,其能够在不必废弃压模的情况下制造具有较高层间距离精度的多层光记录介质。
具体地说,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制造在底板上包含n(不小于2的整数)个记录层的多层光记录介质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对于支撑基板形成树脂层;
(b)在树脂层上设置压模,将光束通过支撑基板或压模照射到该树脂层,以将压模的不均匀图案转送到树脂层;
(c)在树脂层上形成记录层;
(d)重复步骤(a)至(c)n次,以将n层树脂层以及记录层层叠在支撑基板上;
(e)通过粘合层将底板接合到第n记录层;并且
(f)剥离支撑基板。
在本发明中,支撑基板和压模的至少一个透射光束是有效的。
此外,支撑基板包含玻璃或透明陶瓷作为主材料,压模包含金属作为主材料是有效的。
而且,支撑基板包含金属作为主材料,压模包含玻璃或透明陶瓷作为主材料是有效的。
此外,支撑基板和压模均包含玻璃或陶瓷作为主材料是有效的。
顺便提及,根据本发明的多层光记录介质的示例包括多层光盘、多层光卡和多层光带。
根据下面典型实施例的描述并参照附图,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出制造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四层记录介质的方法的步骤(1)-(6)的横截面图。
图1B是示出制造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四层记录介质的方法的步骤(7)-(11)的横截面图。
图1C是示出制造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四层记录介质的方法的步骤(12)-(15)的横截面图。
图1D是示出制造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四层记录介质的方法的步骤(16)-(19)的横截面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四层记录介质的结构的横截面图。
图3A是示出制造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四层记录介质的方法的步骤(1)-(6)的横截面图。
图3B是示出制造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四层记录介质的方法的步骤(7)-(11)的横截面图。
图3C是示出制造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四层记录介质的方法的步骤(12)-(15)的横截面图。
图3D是示出制造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四层记录介质的方法的步骤(16)-(19)的横截面图。
图4A是示出制造四层记录介质的传统方法的步骤(1)-(5)的横截面图。
图4B是示出制造传统的四层记录介质的传统方法的步骤(6)-(10)的横截面图。
图4C是示出制造传统的四层记录介质的传统方法的步骤(11)-(14)的横截面图。
图4D是示出制造传统的四层记录介质的传统方法的步骤(15)和(16)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示侧1)
下面将参照图1A-1D描述制造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四层光记录介质的方法。图1A-1D均示出信息记录面的四个层,即L0层、L1层、L2层和L3层。图1A-1D均为具有中心孔的旋转对称盘的横截面图,每一基板和压模的中心孔未被示出。各图中的类似部件具有相同的参考标号。
在图1A的(1)中,构成设置在L3层记录膜上的覆盖片(即树脂保护层)的覆盖片用2p树脂(即光反应固化树脂)2被施加到玻璃基板(即支撑基板)1。玻璃基板1最好具有0.5至10毫米的厚度、80至120毫米的直径和10至15毫米的中心孔直径。典型地,玻璃基板1具有1毫米的厚度,以及与PC基板基本上相同的例如分别为120毫米和15毫米的直径和中心孔直径。覆盖片用2p树脂2以环形方式被滴落在具有中心孔(未示出)的玻璃基板1的内圆周侧,并且玻璃基板1被旋转以移动液滴,从而获得均匀的厚度(第一恒定厚度)。作为支撑基板,除透明玻璃基板外,最好使用透明陶瓷基板等。对于覆盖片用2p树脂2,从可通过利用后面要被执行的紫外线(或可见光)的照射被固化的树脂中,可适当地选择树脂。覆盖片用2p树脂2的厚度最好为40至100微米,例如为70微米。
在图1A的(2)中,在覆盖片用2p树脂2上,具有预先在其上形成的L3层的信息图案(第一图案)的、主要由金属制成的压模A(第一压模)3利用中心孔(未示出)与玻璃基板1对准,并且被叠加在其上。之后,来自UV光源5的紫外线通过玻璃基板1被照射在其上以固化覆盖片用2p树脂2。在被施加到压模A3之后,覆盖片用2p树脂2可被叠加在玻璃基板1上。为了简化,覆盖片用2p树脂2被描述为单层,但是,也可使用多个不同树脂层的组合,以便满足希望的转送特性、剥离特性和厚度精度。压模A3最好由例如镍制成。压模A3最好具有0.2至2毫米的厚度、80至120毫米的直径和10至15毫米的中心孔直径。典型地,压模A3具有0.3毫米的厚度,以及与PC基板基本上相同的例如分别为120毫米和15毫米的直径和中心孔直径。
在图1A的(3)中,在覆盖片用2p树脂2已被固化之后,当压模A3被剥离时,均具有几十纳米深度的凹坑或引导凹槽被形成在玻璃基板1上,作为L3层的信息图案4。即使当利用UV光束照射时,由此剥离的由金属制成的压模A也不会退化,并且可被重复使用。
在图1A的(4)中,L3层记录膜6被形成在L3层的信息图案4上。L3层记录膜6由半透明膜形成。
在图1A的(5)中,在L3层记录膜6上,构成在L3层和设置在L3层下的L2层之间的中间层1的中间层1形成用2p树脂7被施加。中间层1形成用2p树脂7以环形方式被滴落在具有中心孔(未示出)的玻璃基板1的内圆周侧,并且玻璃基板1被旋转以移动液滴,从而获得均匀的厚度(第二恒定厚度)。对于中间层1形成用2p树脂7,从可通过利用后面要被执行的紫外线(或可见光)的照射被固化的树脂中,可适当地选择树脂。该情况下的中间层1形成用2p树脂7的厚度为10微米。
在图1A的(6)中,在中间层1形成用2p树脂7上,具有预先在其上形成的L2层的信息图案(第二图案)的、由金属制成的压模B(第二压模)8利用中心孔(未示出)与玻璃基板1对准并且被叠加在其上。之后,来自UV光源5的紫外线通过玻璃基板1被照射在其上以固化中间层1形成用2p树脂7。此时,L3记录膜6对UV光束的波长需要是半透明的,并且需要具有20%或更大的透射率。顺便提及,当为了获取L3记录膜6的50%或更大透射率时,使用可见光源代替UV光源,并且选择可在可见光束的波长被固化的树脂,可以缩短固化树脂的时间。在被施加到压模B8之后,中间层1形成用2p树脂7可被叠加在玻璃基板1上。为了简化,中间层1形成用2p树脂7被描述为单层,但是,也可使用多个不同树脂层的组合,以便满足希望的转送特性、剥离特性和厚度精度。压模B8最好由例如镍制成。压模B8最好具有0.2至2毫米的厚度、80至120毫米的直径和10至15毫米的中心孔直径。典型地,压模B8具有0.3毫米的厚度,以及与PC基板基本上相同的例如分别为120毫米和15毫米的直径和中心孔直径。
在图1B的(7)中,在中间层1形成用2p树脂7已被固化之后,当压模B8被剥离时,均具有几十纳米深度的凹坑或引导凹槽被形成在L3层记录膜6上,作为L2层的信息图案9。即使当利用UV光束照射时,由此剥离的由金属制成的压模B也不会退化,并且可被重复使用。
在图1B的(8)中,在L2层的信息图案9上,L2层记录膜10被形成。L2层记录膜10由半透明膜形成。
在图1B的(9)中,在L2层记录膜10上,构成在L2层和设置在L2层下的L1层之间的中间层2的中间层2形成用2p树脂11被施加。中间层2形成用2p树脂11以环形方式被滴落在具有中心孔(未示出)的玻璃基板1的内圆周侧,并且玻璃基板1被旋转以移动液滴,从而获得均匀的厚度(第三恒定厚度)。对于中间层2形成用2p树脂11,从可通过利用后面要被执行的紫外线(或可见光)的照射被固化的树脂中,可适当地选择树脂。该情况下的中间层2形成用2p树脂11的厚度为150微米。
在图1B的(10)中,在中间层2形成用2p树脂11上,具有预先在其上形成的L1层的信息图案(第三图案)的、由金属制成的压模C(第三压模)12利用中心孔(未示出)与玻璃基板1对准,并且被叠加在其上。之后,来自UV光源5的紫外线通过玻璃基板1被照射在其上以固化中间层2形成用2p树脂11。此时,L3记录膜6和L2记录膜10对UV光束的波长需要是半透明的,并且最好整体具有20%或更大的透射率。当为了整体上获得L3记录膜6和L2记录膜10的50%或更大透射率时,使用可见光源代替UV光源,并且选择可在可见光束的波长被固化的树脂,可以缩短固化树脂的时间。在被施加到压模C12之后,中间层2形成用2p树脂11可被叠加在玻璃基板1上。为了简化,中间层2形成用2p树脂11被描述为单层,但是,也可使用多个不同树脂层的组合,以便满足希望的转送特性、剥离特性和厚度精度。压模C12最好由例如镍制成。压模C12最好具有0.2至2毫米的厚度、80至120毫米的直径和10至15毫米的中心孔直径。典型地,压模C12具有0.3毫米的厚度,以及与PC基板基本上相同的例如分别为120毫米和15毫米的直径和中心孔直径。
在图1B的(11)中,在中间层2形成用2p树脂11已被固化之后,当压模C12被剥离时,均具有几十纳米深度的凹坑或引导凹槽被形成在L2层记录膜10上,作为L1层的信息图案13。即使当利用UV光束照射时,由此剥离的由金属制成的压模C也不会退化,并且可被重复使用。
在图1C的(12)中,在L1层的信息图案13上,L1层记录膜14被形成。L1层记录膜14由半透明膜形成。
在图1C的(13)中,在L1层记录膜14上,构成在L1层和设置在L1层下的L0层之间的中间层3的中间层3形成用2p树脂18被施加。中间层3形成用2p树脂18以环形方式被滴落在具有中心孔(未示出)的玻璃基板1的内圆周侧,并且玻璃基板1被旋转以移动液滴,从而获得均匀的厚度(第四恒定厚度)。对于中间层3形成用2p树脂18,从可通过利用后面要被执行的紫外线(或可见光)的照射被固化的树脂中,可适当地选择树脂。该情况下的中间层3形成用2p树脂18的厚度为10微米。
在图1C的(14)中,在中间层3形成用2p树脂18上,具有预先在其上形成的L0层的信息图案(第四图案)的、由金属制成的压模D(第四压模)21利用中心孔与玻璃基板1对准,并且被叠加在其上。之后,来自UV光源5的紫外线通过玻璃基板1被照射在其上以固化中间层3形成用2p树脂18。在这种情况下,L3记录膜6、L2记录膜10和L1记录膜14对UV光束的波长需要是半透明的,并且最好整体具有20%或更大的透射率。当为了整体上获得L3记录膜6、L2记录膜10和L1记录膜14的50%或更大透射率时,使用可见光源代替UV光源,并且选择可在可见光束的波长被固化的树脂,可以缩短固化树脂的时间。在被施加到压模D21之后,中间层3形成用2p树脂18可被叠加在玻璃基板1上。为了简化,中间层3形成用2p树脂18被描述为单层,但是,也可使用多个不同树脂层的组合,以便满足希望的转送特性、剥离特性和厚度精度。压模D21最好由例如镍制成。压模D 21最好具有0.2至2毫米的厚度、80至120毫米的直径和10至15毫米的中心孔直径。典型地,压模D21具有0.3毫米的厚度,以及与PC基板基本上相同的例如分别为120毫米和15毫米的直径和中心孔直径。
在图1C的(15)中,在中间层3形成用2p树脂18已被固化之后,当压模D21被剥离时,均具有几十纳米深度的凹坑或引导凹槽被形成在L1层记录膜14上,作为L0层的信息图案16。即使当利用UV光束照射时,由此剥离的由金属制成的压模D也不会退化,并且可被重复使用。
支撑基板和压模的材料为适当的基材,而表面上的图案等可由不同于基材的材料构成。
在图1D的(16)中,在L0层的信息图案16上,L0层记录膜17被形成。L0层记录膜17通常包括不透射光的反射层。
在图1D的(17)中,PC基板(底板)15由经受注入成型的聚碳酸酯(PC)制成,并且在基板上不形成信息图案(凹坑或引导凹槽)。PC基板15最好具有0.6至1.1毫米的厚度、80至120毫米的直径和10至15毫米的中心孔直径。通常,PC基板15具有1.1毫米的厚度、120毫米的直径和15毫米的中心孔直径。代替PC基板15,可使用诸如APO(非晶聚烯烃)之类的树脂材料。在PC基板15上,粘合层形成用2p树脂20被施加,用于与L0层的粘合。粘合层形成用2p树脂20以环形方式被滴落在具有中心孔(未示出)的PC基板15的内圆周侧,并且PC基板15被旋转以移动液滴,从而获得均匀的厚度(第五恒定厚度)。对于粘合层形成用2p树脂20,从可将PC基板15与L0层记录膜17接合并且可通过利用后面要被执行的紫外线的照射被固化的树脂中,可适当地选择树脂。粘合层形成用2p树脂20的厚度例如为10微米。为了简化,用于接合PC基板的粘合层形成用2p树脂20被描述为单层,但是,也可使用多个不同树脂层的组合,以便满足希望的转送特性、剥离特性和厚度精度。
在图1D的(18)中,在粘合层形成用2p树脂20上,在完成图1D的步骤(16)之后获得的玻璃基板1利用中心孔(未示出)被对准,并且被叠加在其上。之后,来自UV光源5的紫外线通过PC基板15被照射在其上以固化用于接合PC基板的粘合层形成用2p树脂20。在被施加到L0层记录膜17之后,用于接合PC基板的粘合层形成用2p树脂20可被叠加在PC基板15上。
在图1D的(19)中,在用于接合PC基板的粘合层形成用2p树脂20已被固化之后,玻璃基板1被剥离,从而完成根据本发明的四层光记录介质。
图1D在其(19)中也示出了完成的根据本发明的四层光记录介质的横截面图。在PC基板15上,4层记录层(即L0、L1、L2和L3层)从PC基板侧通过粘合层和中间层被分别设置,并且覆盖层2覆盖L3层。用于记录/再现的光束从覆盖层2侧被照射在介质上。
如参照图1A的(4)、图1B的(8)、图1C的(12)和图1D的(16)所描述的,在L3、L2、L1和L0层的信息图案4、9、13和16上,L3、L2、L1和L0层的记录膜6、10、14和17被分别形成。这些膜以下列方式被形成。首先,在具有在其中形成的引导凹槽或凹坑的L3、L2、L1和L0层的信息图案4、9、13和16的每一个上,形成电介质层。此外,在其上顺序形成所需的界面层和记录层、所需的界面层和反射层、以及所需的高折射率层。换句话说,在信息图案上,电介质层、记录层和反射层按上述的顺序被形成。此外,按照需要,可在记录膜和反射层之间设置电介质层。
下面,将参照图2详细描述L0至L3层的记录膜17、14、10和6的每一个的结构。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完成的四层光记录介质的横截面图。在PC基板15上,四个记录层即L0层17、L1层14、L2层10和L3层6分别通过粘合层20和中间层18、11及7被设置。用于记录/再现的光束按箭头23指示的方向(光束入射方向)被入射在介质上。
下面通过将记录型的记录膜用作示例,将描述L0至L3层的每个的记录膜17、14、10和6。每一记录膜可为一次写型或可重写型的,或者可为用于ROM的反射膜,或者也可以是其组合。
在图1A的(4)中,在L3层的信息图案4上,L3层记录膜6通过下列过程被形成。首先,在具有形成在其中的引导凹槽或凹坑的L3层的信息图案4上,形成L3电介质层46。此外,在其上顺序形成所需的L3界面层45和L3记录层44、所需的L3界面层43和L3反射层42、以及所需的L3高折射率层41。换句话说,在信息图案上,电介质层、记录层和反射层按上述的顺序被形成。
类似地,在图1B的(8)中,在L2层的信息图案9上,L2层记录膜10通过下列过程被形成。首先,在具有形成在其中的引导凹槽或凹坑的L2层的信息图案9上,形成L2电介质层40。此外,在其上顺序形成所需的L2界面层39和L2记录层38、所需的L2界面层37和L2反射层36、以及所需的L2高折射率层35。换句话说,在信息图案上,电介质层、记录层和反射层按上述的顺序被形成。
类似地,在图1C的(12)中,在L1层的信息图案13上,L1层记录膜14通过下列过程被形成。首先,在具有形成在其中的引导凹槽或凹坑的L1层的信息图案13上,形成L1电介质层34。此外,在其上顺序形成所需的L1界面层33和L1记录层32、所需的L1界面层31和L1反射层30、以及所需的L1高折射率层29。换句话说,在信息图案上,电介质层、记录层和反射层按上述的顺序被形成。
类似地,在图1D的(16)中,在L0层的信息图案16上,L0层记录膜17通过下列过程被形成。首先,在具有形成在其中的引导凹槽或凹坑的L0层的信息图案16上,形成L0电介质层28。此外,在其上顺序形成所需的L0界面层27和L0记录层26、以及所需的L0界面层25和L0反射层24。换句话说,在信息图案上,电介质层、记录层和反射层按上述的顺序被形成。
在传统的二层光记录介质中,任一层均按反射层、记录层和电介质层的顺序被形成。
通过使用制造根据本发明的多层光记录介质的方法,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提供四层光记录介质,而无须利用由于难以重复使用而会增加生产成本的透明压模。
通过上述步骤制造的四层光记录介质的各层之间的各自距离如下:
L0层~L1层:在10μm±2μm范围内;
L1层~L2层:在15μm±2.5μm范围内;
L2层~L3层:在10μm±2μm范围内。
(示例2)
下面将参照图3A-3D描述制造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的四层光记录介质的方法。图3A-3D均示出信息记录面的四个层,即L0层、L1层、L2层和L3层。图3A-3D均示出具有中心孔的旋转对称盘的横截面图,并且每一基板和压模的中心孔未被示出。在图3A-3D中,与图1A-1D中所示的部件相同的部件的由类似的标号或符号表示。
第二示例与本发明的第一示例的差异在于,支撑基板由金属制成,并且由玻璃制成的透明压模A-D(19-A至19-D)被用来代替压模A-D(3、8、12和21)。顺便提及,同样优选的是,压模的材料由透明陶瓷制成。金属板50最好由例如镍或不锈钢制成。金属板50最好具有0.2至2毫米的厚度、80至120毫米的直径和10至15毫米的中心孔直径。通常,金属板50具有0.3毫米的厚度,以及与PC基板基本上相同的例如分别为120毫米和15毫米的直径和中心孔直径。由玻璃制成的透明压模A-D(19-A至19-D)最好具有0.5至10毫米的厚度、80至120毫米的直径和10至15毫米的中心孔直径。通常,由玻璃制成的透明压模A-D(19-A至19-D)具有1.0毫米的厚度,以及与PC基板基本上相同的例如分别为120毫米和15毫米的直径和中心孔直径。此外,假定在图3A的(2)、图3A的(6)、图3B的(10)和图3C的(14)中,UV光源5从透明压模19侧照射光。
通过按除上述差异之外的与示例1相同的过程,四层光记录介质被制造。
通过利用制造根据本发明的多层光记录介质的方法,并且通过利用可被重复使用的由玻璃制成的透明压模,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提供四层光记录介质。
通过上述步骤制造的四层光记录介质的各层之间的各自距离如下:
L0层~L1层:在10μm±2μm范围内;
L1层~L2层:在15μm±2.5μm范围内;
L2层~L3层:在10μm±2μm范围内。
(示例3)
下面将参照图3A-3D描述制造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示例的四层光记录介质的方法。图3A-3D均示出信息记录面的四个层,即L0层、L1层、L2层和L3层。图3A-3D均示出具有中心孔的旋转对称盘的横截面图,并且每一基板和压模的中心孔未被示出。在图3A-3D中,与图1A-1D中所示的部件相同的部件的由类似的标号或符号表示。
第三示例与本发明的第一示例的差异在于,由玻璃制成的透明压模A-D(19-A至19-D)被用来代替压模A-D(3、8、12和21)。顺便提及,同样优选的是,压模的材料由透明陶瓷制成。支撑基板为玻璃基板。透明玻璃支撑基板最好具有0.2至2毫米的厚度、80至120毫米的直径和10至30毫米的中心孔直径。通常,透明玻璃支撑基板具有1.2毫米的厚度,以及与PC基板基本上相同的例如分别为120毫米和15毫米的直径和中心孔直径。此外,由玻璃制成的透明压模A-D(19-A至19-D)最好具有0.5至10毫米的厚度、80至120毫米的直径和10至30毫米的中心孔直径。通常,由玻璃制成的透明压模A-D(19-A至19-D)均具有1.0毫米的厚度,以及与PC基板基本上相同的例如分别为120毫米和1 5毫米的直径和中心孔直径。此外,假定在图3A的(2)、图3A的(6)、图3B的(10)和图3C的(14)中,UV光源5从透明压模19侧照射光。UV光源的照射可以以任何方向执行。
通过按除上述差异之外的与示例1相同的过程,四层光记录介质被制造。
通过剩用制造根据本发明的多层光记录介质的方法,并且通过利用可被重复使用的由玻璃制成的透明压模,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提供四层光记录介质。
通过上述步骤制造的四层光记录介质的各层之间的各自距离如下:
L0层~L1层:在10μm±2μm范围内;
L1层~L2层:在15μm±2.5μm范围内;
L2层~L3层:在10μm±2μm范围内。
(比较示例1)
作为比较示例,利用图4A-4D所示的步骤,包括信息记录面的四个层即L0-L3层的四层光记录介质被制造。图4A-4D均示出具有中心孔的旋转对称盘的横截面图,并且每一基板和压模的中心孔未被示出。
在图4A的(1)中,利用用于注入成型的压模22,PC基板15由经受注入成型的聚碳酸酯制成,并且均具有大约几十纳米深度的凹坑或引导凹槽被形成在PC基板15上作为L0层的信息图案16。PC基板15具有1.1毫米的厚度,120毫米的直径和15毫米的中心孔直径。
在图4A的(2)中,L0层记录膜17被形成在L0层的信息图案16上。L0层记录膜17包括不透射光的反射膜。
在图4A的(3)中,构成在L0层和L1层之间的被设置在L0层上的中间层3的中间层3形成用2p树脂18被施加到L0层记录膜17。中间层3形成用2p树脂18的厚度为10微米。
在图4A的(4)中,在中间层3形成用2p树脂18上,由树脂制成的具有预先在其上形成的L1层的信息图案的透明压模a 19-1利用中心孔(未示出)被对准,并且被叠加在其上。之后,来自UV光源5的紫外线通过透明压模a 19-1被照射在其上以固化中间层3形成用2p树脂18。
在图4A的(5)中,在中间层3形成用2p树脂18已被固化之后,当透明压模a 19-1被剥离时,均具有大约几十纳米深度的凹坑或引导凹槽被形成在PC基板15上,作为L1层的信息图案13。这样剥离的透明压模a 19-1由于紫外线的照射而退化,所以不能被重复用作压模,此外,即使当重复利用时,其应用也受限制。
在图4B的(6)中,L1层记录膜14被形成在L1层的信息图案13上。L1层记录膜14由半透明膜形成。
在图4B的(7)中,构成在L1层和L2层之间的中间层2的中间层2形成用2p树脂11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被施加到L1层记录膜14。中间层2形成用2p树脂11具有15微米的厚度。
在图4B的(8)中,在中间层2形成用2p树脂11上,由树脂制成的具有预先在其上形成的L2层的信息图案的透明压模b 19-2利用中心孔(未示出)被对准,并且被叠加在其上。之后,来自UV光源5的紫外线通过透明压模b 19-2被照射在其上以固化中间层2形成用2p树脂11。
在图4B的(9)中,在中间层2形成用2p树脂11已被固化之后,当透明压模b 19-2被剥离时,均具有大约几十纳米深度的凹坑或引导凹槽被形成在PC基板15上,作为L2层的信息图案9。与上述情况一样,这样剥离的透明压模b 19-2由于紫外线的照射而退化,所以不能被重复用作压模。
在图4B的(10)中,在L2层的信息图案9上,L2层记录膜10被形成。L2层记录膜10由半透明膜形成,与上述情况一样。
在图4C的(11)中,构成在L2层和L3层之间的中间层1的中间层1形成用2p树脂7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被施加到L2层记录膜10。中间层1形成用2p树脂7具有10微米的厚度。
在图4C的(12)中,在中间层1形成用2p树脂7上,由树脂制成的具有预先在其上形成的L3层的信息图案的透明压模c 19-3利用中心孔(未示出)被对准,并且被叠加在其上。之后,来自UV光源5的紫外线通过透明压模c 19-3被照射在其上以固化中间层1形成用2p树脂7。
在图4C的(13)中,在中间层1形成用2p树脂7已被固化之后,当透明压模c 19-3被剥离时,均具有大约几十纳米深度的凹坑或引导凹槽被形成在PC基板15上,作为L3层的信息图案4。这样剥离的透明压模c 19-3由于紫外线的照射而退化,所以不能被重复用作压模。
在图4C的(14)中,L3层记录膜6被形成在L3层的信息图案4上。L3层记录膜6由半透明膜形成。
在图4D的(15)中,构成L3层记录膜6上的覆盖片的覆盖片用2p树脂2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被施加。覆盖片用2p树脂2的厚度为70微米。
在图4D的(16)中,来自UV光源5的紫外线被照射在其上以固化覆盖片用2p树脂2。通过上述步骤制造的四层光记录介质的各层之间的距离如下:
L0层~L1层:在10μm±2.5μm范围内;
L1层~L2层:在15μm±4μm范围内;
L2层~L3层:在10μm±5μm范围内,
这不剩地影响信号的读取/写入。
尽管参照典型实施例已描述了本发明,但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公开的典型实施例。下面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将被给予最宽广的解释,以便涵盖所有这样的修改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Claims (5)
1、一种制造在底板上包含n(不小于2的整数)个记录层的多层光记录介质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对于支撑基板形成树脂层;
(b)在树脂层上设置压模,将光束通过支撑基板或压模照射到该树脂层,以将压模的不均匀图案转送到树脂层;
(c)在树脂层上形成记录层;
(d)重复步骤(a)至(c)n次,以将n层树脂层以及记录层层叠在支撑基板上;
(e)通过粘合层将底板接合到第n记录层;并且
(f)剥离支撑基板。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支撑基板和压模中的至少一个透射光束。
3、根据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中,支撑基板包含玻璃或透明陶瓷作为主材料,压模包含金属作为主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中,支撑基板包含作金属为主材料,压模包含玻璃或透明陶瓷作为主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中,支撑基板和压模均包含玻璃或陶瓷作为主材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6020894 | 2006-01-30 | ||
JP2006020894 | 2006-01-30 | ||
JP2007002336 | 2007-01-10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17679A true CN101017679A (zh) | 2007-08-15 |
Family
ID=387266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7100047756A Pending CN101017679A (zh) | 2006-01-30 | 2007-01-30 | 制造多层光记录介质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017679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82757A (zh) * | 2010-03-10 | 2012-11-14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光记录盘和用于在光记录盘上记录或读出数据的方法 |
-
2007
- 2007-01-30 CN CNA2007100047756A patent/CN101017679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82757A (zh) * | 2010-03-10 | 2012-11-14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光记录盘和用于在光记录盘上记录或读出数据的方法 |
CN102782757B (zh) * | 2010-03-10 | 2016-01-20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光记录盘和用于在光记录盘上记录或读出数据的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0758076B1 (ko) | 광정보 기록매체의 제조방법, 제조장치 및 광정보 기록매체 | |
JPH02223030A (ja) | 光学式情報記録担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8568851B2 (en)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 |
KR20020018089A (ko) | 광학 기록 매체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JPH0991765A (ja) | 両面多層光ディスク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6210609B1 (en)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 |
KR100697136B1 (ko) | 디스크형 다층 정보 기록 매체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JP2003091868A (ja) | 光ディスク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7844984B2 (en) |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CN101017679A (zh) | 制造多层光记录介质的方法 | |
JPH09115191A (ja) | 光学的情報記録媒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20090246712A1 (en) | Method of producing multilayer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stamper for producing multilayer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and method therefor | |
JPH1074342A (ja) | 光学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 | |
JP4360269B2 (ja) | 多層光ディスクの製造方法 | |
JPH09147417A (ja) | 光学記録媒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20070178231A1 (en) | Method of producing multilayer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 |
US20040184397A1 (en) |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and protective film-forming resin | |
JP2000298879A (ja) | 光記録媒体 | |
JP5485287B2 (ja) | 情報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及び情報記録媒体 | |
JPH09265674A (ja) | 光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 |
KR20040043101A (ko) | 광학 기록 매체 및 그 제조방법 | |
US20060280897A1 (en) |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same | |
CN101374650A (zh) | 制备多层光记录介质的方法和压模以及制造该压模的方法 | |
JP2008027506A (ja) | 多層光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 | |
JP2002334490A (ja) | 光学式情報記録担体の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