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06533A - 漏磁变压器 - Google Patents

漏磁变压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06533A
CN101006533A CNA2005800274513A CN200580027451A CN101006533A CN 101006533 A CN101006533 A CN 101006533A CN A2005800274513 A CNA2005800274513 A CN A2005800274513A CN 200580027451 A CN200580027451 A CN 200580027451A CN 101006533 A CN101006533 A CN 1010065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core
mentioned
extension
secondary winding
elementary wi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8002745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06533B (zh
Inventor
斋藤正树
三浦宏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d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mid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da Corp filed Critical Sumid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0065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065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065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0653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H01F27/324Insulation between coil and core, between different winding sections, around the coil; Other insulation structures
    • H01F27/326Insulation between coil and core, between different winding sections, around the coil; Other insulation structur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discharge lamp ballas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08High-leakage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 H01F38/10Ballasts, e.g. for discharge lamp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5/00Coils
    • H01F5/0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ions to coils, e.g. leads
    • H01F2005/043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ions to coils, e.g. leads having multiple pin terminals, e.g. arranged in two parallel lines at both sides of the coi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01F27/255Magnetic cores made from part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00Cores, Yokes, or armatures
    • H01F3/10Composite arrangements of magnetic circuits
    • H01F3/12Magnetic shunt path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漏磁变压器,设有:初级绕组,在初级绕组的卷绕部位的延伸区域上与初级绕组分开而被卷绕、所具有的线圈截面积小于初级绕组的线圈截面积的次级绕组;由两个磁芯(2、3)构成、并直线状贯通初级绕组及次级绕组的中心磁芯部;以及,由中心磁芯部的两个磁芯(2、3)的延伸部构成、并在初级绕组及次级绕组的外侧形成磁路的外围磁芯部。

Description

漏磁变压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倒相电路用的漏磁变压器(leakage transformer)。
背景技术
现有的漏磁变压器使用于,例如液晶显示面板的背景光用的倒相电路的升压变压器。
另外,为了不影响节省空间性,内装液晶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小型计算机等的框体往往被设计为小型化、薄型化。因此,要求在这些装置的框体内使用的变压器等元件的薄型化及/或小型化。
作为这样小型化的漏磁变压器,有将I型磁芯使用于贯通初级和次级绕组的中心磁芯上、将U型磁芯使用于外部磁路的变压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1647号公报(说明书摘要等)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使用U型磁芯与I型磁芯的漏磁变压器的情况下,虽然能够充分得到通过不与次级绕组交链的漏磁通的漏电感,但是也发生磁通向漏磁变压器外部泄漏的情况。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减少向外部泄漏的磁通、并且能够确保充分的漏电感的漏磁变压器。
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所述的构成。
本发明涉及的漏磁变压器,设有:初级绕组,在初级绕组的卷绕部位的延伸区域上与初级绕组分开被卷绕、所具有的线圈截面积小于初级绕组的线圈截面积的次级绕组;由两个磁芯部件构成、直线状贯通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的中心磁芯部;以及,由中心磁芯部的两个磁芯部件的延伸部构成、并在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的外侧形成磁路的外围磁芯部。
由此,通过利用外围磁芯部减少向外部泄漏的磁通、并且使初级绕组的线圈截面积大于次级绕组的线圈截面积,能够确保充分的漏电感。
进而,本发明涉及的漏磁变压器,在上述漏磁变压器的基础上,也可以如下述那样形成。即,中心磁芯部可以形成为,在初级绕组的至少一部分上的截面积大于在次级绕组部分上的截面积。
由此,能够利用外围磁芯部减少向外部泄漏的磁通、并且能够使不与次级绕组交链的漏磁通更大,能够容易确保充分的漏电感。
进而,本发明涉及的漏磁变压器,在上述任意漏磁变压器的基础上,也可以形成为设有仅贯通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中的初级绕组的漏磁磁芯部。
由此,能够利用外围磁芯部减少向外部泄漏的磁通、并且能够使不与次级绕组交链的漏磁通更大,能够容易确保充分的漏电感。
进而,本发明涉及的漏磁变压器,在上述任意漏磁变压器的基础上,也可以如下述那样形成。这种情况下,外围磁芯部由设有接合部的多个部件构成,多个部件在上述接合部形成切口部。
由此,切口部成为粘结多个部件时粘接剂的滞留处,可以滞留从外围磁芯部的接合部溢出的多余的粘接剂。
本发明涉及的漏磁变压器,设有:至少具有三个延伸部的第一磁芯;至少具有三个延伸部、并将最外侧的两个延伸部连接于第一磁芯的最外侧的两个延伸部上的第二磁芯;以第一线圈截面积、卷绕在第一磁芯及第二磁芯中的至少一方的最外侧以外的、互相相对的延伸部上的初级绕组;以及,以小于第一线圈截面积的第二线圈截面积、卷绕于卷绕有初级绕组的延伸部及/或与卷绕有初级绕组的延伸部相对的延伸部的至少一方上的次级绕组。
由此,通过利用第一和第二磁芯的最外侧的两个延伸部减少向外部泄漏的磁通、并且使初级绕组的线圈截面积大于次级绕组的线圈截面积,可以确保充分的漏电感。
进而,本发明涉及的漏磁变压器,在上述漏磁变压器的基础上,也可以设有与第一磁芯以及第二磁芯的顶面连接、并覆盖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的顶面磁芯。
由此,除外侧两个延伸部之外利用顶面磁芯,能够进一步减少向外部泄漏的磁通、并且能够确保充分的漏电感。另外,在利用装载器(mount)将该漏磁变压器载置于电路板上时,通过使顶面磁芯吸附在装载器上,即使不使用另设的吸附用部件也可以载置于电路板上。
进而,本发明涉及的漏磁变压器,在上述任意漏磁变压器的基础上,也可以如下述那样形成。这种情况下,第一磁芯及第二磁芯的最外侧的两个延伸部,在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的接合部上形成切口部。
由此,切口部成为粘结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时粘接剂的滞留处,可以滞留从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的接合部溢出的多余的粘接剂。
本发明涉及的漏磁变压器,设有:第一E型磁芯,将中央延伸部以外的外侧两个延伸部连接于第一E型磁芯的外侧的两个延伸部上的第二E型磁芯;以第一线圈截面积、卷绕于第一和第二E型磁芯中的至少一方的中央延伸部上的初级绕组;以及,以小于第一线圈截面积的第二线圈截面积、卷绕于第一和第二E型磁芯中的至少一方的中央延伸部上的次级绕组。
由此,通过利用两个E型磁芯的外侧的两个延伸部减少向外部泄漏的磁通、并且使初级绕组的线圈截面积大于次级绕组的线圈截面积,可以确保充分的漏电感。
进而,本发明涉及的漏磁变压器,在上述漏磁变压器的基础上,也可以如下述那样形成。这种情况下,第一E型磁芯及第二E型磁芯的外侧的两个延伸部,在第一E型磁芯和第二E型磁芯的接合部上形成切口部。
由此,切口部成为粘结第一E型磁芯和第二E型磁芯时粘接剂的滞留处,可以滞留从第一E型磁芯和第二E型磁芯的接合部溢出的多余的粘接剂。
发明效果
如果采用本发明,在漏磁变压器中,能够确保充分的漏电感、并且能够减少向外部泄漏的磁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一涉及的漏磁变压器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形态一中的支持部件、磁芯、初级绕组、次级绕组等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形态二涉及的漏磁变压器磁芯的形状、以及支持部件、磁芯等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三涉及的漏磁变压器的立体图。
图5是实施形态三中的磁芯形状、以及支持部件、磁芯等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6是在实施形态三中,使漏磁量调节用间隙变长情况下的磁芯形状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四涉及的漏磁变压器的立体图。
图8是实施形态四中的顶面磁芯的剖面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五涉及的漏磁变压器的立体图。
图10是实施形态五中的磁芯上形成的切口的例子。
符号说明
2、12磁芯(磁芯部件、中心磁芯部的一部分、外围磁芯部的一部分、第一磁芯、第一E型磁芯)
2a、2b、3a、3b切口
2c、2s、3c、3s、32c、32s、33c、33s延伸部
3磁芯(磁芯部件、中心磁芯部的一部分、外围磁芯部的一部分、第二磁芯、第二E型磁芯)
4初级绕组
5次级绕组
32磁芯(磁芯部件、中心磁芯部的一部分、外围磁芯部的一部分、漏磁磁芯部的一部分、第一磁芯)
33磁芯(磁芯部件、中心磁芯部的一部分、外围磁芯部的一部分、漏磁磁芯部的一部分、第二磁芯)
41顶面磁芯
具体实施形态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实施形态一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一涉及的漏磁变压器的立体图。在图1中,支持部件1是将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用的绕线架部1a、1b,以及底座部1f、1h成形形成为整体的部件,是支持磁芯2、3的部件。支持部件1除端子片1g、li以外,由非磁性的绝缘材料构成。
在该支持部件1中,绕线架部1a、1b成形形成为方形筒状。而且,绕线架部1a在两端设有凸缘、并卷绕初级绕组,一连串的绕线架部1b上以一定的间隔配置有凸缘1c、并卷绕次级绕组。在各凸缘1c上,设有在相邻的两个绕线架部1b之间连续卷绕次级绕组时敷设次级绕组的切口1d。另外,在图1中,省略了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的图示。由于该漏磁变压器是升压变压器的一种,因此与初级绕组相比次级绕组上感应高电压。因此,为了防止次级绕组卷绕部分的绝缘破坏,在被凸缘部1c隔开的多个绕线架部1b上依序串联卷绕次级绕组。也就是说,次级绕组中的卷绕于各绕线架部1b内的部分上,仅感应恒压以下的电压。
另外,由于绕线架部1a、1b分别以规定壁厚成形形成,因此在绕线架部1a、1b的内部形成贯通孔1e。贯通孔1e具有磁芯2、3能够从两开口分别插入的开口面积。
另外,支持部件1的底座部1f成形形成为平板状,设有与初级绕组的末端电连接的端子片1g。而且,端子片1g由金属构成,通过镶嵌成形等与底座部1f整体化而形成。支持部件1的底座部1h成形形成为平板状,并设有与次级绕组的末端电连接的端子片li。而且,端子片li由金属构成,通过镶嵌成形等与底座部1h整体化而形成。
而且,磁芯2、3是由铁氧体等的磁性材料构成的E型磁芯。磁芯2是配置于初级绕组侧的第一磁芯,磁芯3是配置于次级绕组侧的第二磁芯。通过磁芯2、3的中央延伸部插入于贯通孔1e,同时,外侧两个延伸部被接合,磁芯2、3被固定于支持部件1。支持部件1上卷绕绕组4、5,在其末端连接于端子片1g、1i后,磁芯2、3安装于支持部件1。
图2是实施形态一中的支持部件1、磁芯2、3、初级绕组4、次级绕组5等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2(A)是磁芯2、3的俯视图,图2(B)是实施形态一涉及的漏磁变压器的俯视图。
如图2(A)所示,在该实施形态一中,磁芯2、3具有相同的形状。各磁芯2、3设有中央延伸部2c、3c及两个延伸部2s、3s。三个延伸部2c、2s在同一方向上延伸,作为一个磁芯2被整体成形形成。同样地,三个延伸部3c、3s在同一方向上延伸,作为一个磁芯3被整体成形形成。另外,各延伸部2s(3s)的截面积(与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积)为延伸部2c(3c)的截面积的大约一半。
进而,中央的延伸部2c(3c)成形形成为,仅比外侧的延伸部2s(3s)短长度g。由此,在使磁芯2的延伸部2s的前端与磁芯3的延伸部3s的前端相接时,如图2(B)所示,在磁芯2的延伸部2c与磁芯3的延伸部3c之间形成长度2g的间隙(空隙)G。
另一方面,初级绕组4卷绕于绕线架部1a,而次级绕组5卷绕于绕线架部1b。也就是说,初级绕组4卷绕在磁芯2的延伸部2c上,次级绕组5卷绕在磁芯2的延伸部2c及磁芯3的延伸部3c上。此时,初级绕组4的线圈截面积为绕线架部1a的宽度W1和绕线架部1a的高度ha的乘积,次级绕组5的线圈截面积为绕线架部1b的宽度W2和绕线架部1b的高度hb的乘积。初级绕组4的线圈截面积被设计为大于次级绕组5的线圈截面积。在该实施形态一中,由于绕线架部1a、1b的高度ha、hb大致相同,绕线架部1a的宽度W1被设计为大于绕线架部1b的宽度W2,因此,初级绕组4的线圈截面积大于次级绕组5的线圈截面积。
进而,初级绕组4和次级绕组5分别卷绕在绕线架部1a和绕线架部1b上,但是,由于绕线架部1a和绕线架部1b相邻而被设置,因此,初级绕组4的线圈开口部和次级绕组5的线圈开口部靠近。而且,由于次级绕组5的线圈截面积小于初级绕组4的线圈截面积,因此相当于绕线架部1a和绕线架部1b之间的错层(faulting)部分1z的初级绕组4的线圈开口部的一部分,从次级绕组5的中心轴观察的话位于外侧,成为磁泄漏口。通过该泄漏口的磁通的一部分不通过次级绕组5的线圈截面,而通过泄漏口和磁芯2的延伸部2s中间(也就是空隙)。
接下来,对上述漏磁变压器的磁特性进行说明。
由两个磁芯2、3的延伸部2c、3c形成直线状贯通初级绕组4和次级绕组5的中心磁芯部。在该中心磁芯部上设有间隙G。另外,由两个磁芯2、3的延伸部2s、3s形成成为初级绕组4和次级绕组5的外侧磁路的外围磁芯部。也就是说,中心磁芯部和外围磁芯部的边界(中心磁芯部的两端和外围磁芯部的两端的边界部分)在磁芯2、3内,两者之间并没有接合部及间隙而是连续的。
在该实施形态一中,由于磁芯2、3是E型磁芯,因此在中心磁芯部的两侧形成两个外围磁芯部。而且,通过一个中心磁芯部和两个外围磁芯部形成环形磁路(包含间隙G的磁路)。
在这样的磁构成中,由初级绕组4所产生的磁通的大部分,在环绕中心磁芯部(延伸部2c、3c)及外围磁芯部(延伸部2s、3s)后与次级绕组5交链。
另一方面,由初级绕组4所产生的磁通中,存在通过直接连接相当于错层部分1z的磁泄漏口和磁芯2的延伸部2s的路径、不与次级绕组5交链的第一漏磁通。另外,由初级绕组4所产生的磁通中,也存在从间隙G泄漏后不与次级绕组5的一部分交链而进行环绕的第二漏磁通。
这些漏磁通,在电路中作为变压器的漏电感起作用。而且,在该实施形态一涉及的漏磁变压器中,由于除第二漏磁通外也存在第一漏磁通,因此漏磁通的量变大,可以使漏电感为充分高的值。而且,由于第一和第二漏磁通容易通过磁芯2、3的外侧的延伸部2s、3s,因此向变压器外部漏泄的磁通少。
如以上所述,上述实施形态一涉及的漏磁变压器,设有:初级绕组4,在初级绕组4的卷绕部位的延伸区域上与初级绕组4分开被卷绕、所具有的线圈截面积小于初级绕组4的线圈截面积的次级绕组5;由两个磁芯2、3构成、并直线状贯通初级绕组4和次级绕组5的中心磁芯部;以及,由中心磁芯部的两个磁芯2、3的延伸部构成、并在初级绕组4和次级绕组5的外侧形成磁路的外围磁芯部。
由此,通过利用外围磁芯部减少向外部泄漏的磁通、并且使初级绕组4的线圈截面积大于次级绕组5的线圈截面积,能够确保充分的漏电感。
进而,在实施形态一中,作为两个磁芯2、3使用相同形状的E型磁芯,因此能够降低磁芯2、3的制造成本。
实施形态二
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二涉及的漏磁变压器,是将实施形态一涉及的漏磁变压器中的一方的磁芯2变更的漏磁变压器。
图3是本发明实施形态二涉及的漏磁变压器的磁芯12、3的形状以及支持部件1、磁芯12、3等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3(A)是磁芯12、3的俯视图,图3(B)是实施形态二涉及的漏磁变压器的俯视图。
如图3所示,实施形态二涉及的漏磁变压器设有磁芯12和磁芯3。磁芯3与实施形态一的磁芯相同。
在该实施形态二中,磁芯12、3具有不同的形状。磁芯12除中央的延伸部12c以外,与磁芯2具有相同的形状。磁芯12的延伸部12c设有与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积不同的两个部分12c1、12c2。根部侧的部分12c1所具有的截面积大于磁芯3的延伸部3c的截面积,前端侧的部分12c2具有与磁芯3的延伸部3c的截面积相同的截面积。
延伸部12c成形形成为仅比另一延伸部12s短长度g。由此,在使磁芯12的延伸部12s的前端与磁芯3的延伸部3s的前端相接时,如图3(B)所示,在磁芯12的延伸部12c与磁芯3的延伸部3c之间形成长度2g的间隙(空隙)G。
另外,在将延伸部12c插入到贯通孔1e时,延伸部12c的根部侧的部分12c1配置于绕线架部1a(即,初级绕组)的内侧,前端侧的部分12c2配置于绕线架部1b(即,次级绕组)的内侧。进而,延伸部12c上,在根部侧的部分12c1和前端侧的部分12c2之间形成错层部分12z,在将延伸部12c插入到贯通孔1e时,该错层部分12z靠近绕线架部1a和绕线架部1b之间的错层部分1z而被配置。
另外,对于实施形态二涉及的漏磁变压器的其他构成,由于与实施形态一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接下来,对上述漏磁变压器的磁特性进行说明。
由两个磁芯12、3的延伸部12c、3c,形成直线状贯通初级绕组及次级绕组的中心磁芯部。该中心磁芯部上设有间隙G。另外,由两个磁芯12、3的延伸部12s、3s,形成成为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的外侧磁路的外围磁芯部。也就是说,中心磁芯部和外围磁芯部的边界在磁芯12、3内,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接合部和间隙而是连续的。
在该实施形态二中,由于磁芯12、3是E型磁芯,因此在中心磁芯部的两侧形成两个外围磁芯部。而且,由一个中心磁芯部和两个外围磁芯部形成环形磁路(包含间隙G的磁路)。
在这样的磁构成中,由初级绕组所产生的磁通的大部分,在环绕中心磁芯部(延伸部12c、3c)及外围磁芯部(延伸部12s、3s)后与次级绕组交链。
另一方面,由初级绕组所产生的磁通中,存在通过直接连接相当于错层部分1z、12z的磁泄漏口和磁芯12的延伸部12s的路径、不与次级绕组交链的第一漏磁通。另外,由初级绕组所产生的磁通中,也存在从间隙G泄漏后不与次级绕组的一部分交链而进行环绕的第二漏磁通。
通过这些漏磁通,与实施形态一同样地,在实施形态二涉及的漏磁变压器中,也能够使漏电感为充分高的值。另外,与实施形态一同样地,在实施形态二涉及的漏磁变压器中,向变压器外部泄漏的磁通也少。
如以上所述,如果采用上述实施形态二的话,中心磁芯部形成为,在初级绕组的至少一部分(在这里是延伸部12c的根部部分12c1)上的截面积大于在次级绕组部分上的截面积(也就是,延伸部12c的前端部分12c2和延伸部3c的截面积)。
由此,能够利用外围磁芯部减少向外部泄漏的磁通、并且使不与次级绕组5交链的漏磁通更大,能够容易确保充分的漏电感。
实施形态三
本发明实施形态三涉及的漏磁变压器,设有不贯通次级绕组而仅贯通初级绕组的漏磁磁芯部。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三涉及的漏磁变压器的立体图。在图4中,支持部件31是将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用的绕线架部31a、31b以及底座部31f、31h成形形成为整体的部件,是支持磁芯32、33的部件。支持部件31除端子片31g、31i外,由非磁性的绝缘材料构成。
在该支持部件31中,绕线架部31a、31b成形形成为方形筒状。而且,绕线架部31a的两端设有凸缘、并卷绕初级绕组,一连串的绕线架部31b上以一定的间隔配置有凸缘31c、并卷绕次级绕组。在各凸缘1c上,设有在相邻的两个绕线架部31b之间连续卷绕次级绕组时敷设次级绕组的切口31d。另外,在图4中省略了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的图示。被凸缘部31c隔开的多个绕线架部31b上,与实施形态一的情况同样,依次串联卷绕次级绕组。
另外,由于绕线架部31a、31b分别以规定的壁厚成形形成,因此,在绕线架部31a、31b的内部形成有贯通孔31e。贯通孔31e具有磁芯32、33能够分别从两开口插入的开口面积。进而,在绕线架部31a和绕线架部31b的边界部分上形成有开口部31z。如图4所示,开口部31z具有能够插通仅贯通初级绕组的磁芯部分的尺寸。
另外,支持部件31的底座部31f成形形成为平板状,并设有与初级绕组的末端电连接的端子片31g。另外,底座部31h成形形成为平板状,并设有与次级绕组的末端电连接的端子片31i。而且,端子片31g、31i与实施形态一的端子片1g、li相同。
而且,磁芯32、33是设有四个由铁氧体等的磁性材料构成的延伸部的磁芯。磁芯32是配置于初级绕组侧的第一磁芯,磁芯33是配置于次级绕组侧的第二磁芯。通过磁芯32、33的外侧两个以外的一个延伸部被插入贯通孔31e、并且磁芯32的外侧两个以外的另一个延伸部被插通于开口部31z,同时,外侧两个延伸部被接合,磁芯32、33被固定于支持部件31。在支持部件31上卷绕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其末端连接于端子片31g、31i之后,磁芯32、33被安装于支持部件31上。
图5是实施形态三中的磁芯32、33的形状、以及支持部件31、磁芯32、33等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5(A)是磁芯32、33的俯视图,图5(B)是实施形态三涉及的漏磁变压器的俯视图。
如图5(A)所示,在该实施形态三中,磁芯32、33具有相同的形状。磁芯32、33设有内侧的磁耦合用的延伸部32c、33c、内侧的漏磁用的延伸部32L、33L、以及外侧两个延伸部32s、33s。四个延伸部32c、32L、32s在同一方向上延伸,作为一个磁芯32被整体成形形成。同样地,四个延伸部33c、33L、33s在同一方向上延伸,作为一个磁芯33被整体成形形成。延伸部32c(33c)的截面积(与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积)被设计为,大于其他延伸部32L、32s(33L、33c)的截面积。
另外,延伸部32c(33c)成形形成为仅比外侧的两个延伸部32s(33s)短长度g。由此,在使磁芯32的延伸部32s的前端与磁芯33的延伸部33s的前端相接时,如图5(B)所示,在磁芯32的延伸部32c与磁芯33的延伸部33c之间形成长2g的间隙(空隙)G。
进而,延伸部32L(33L)成形形成为仅比外侧的两个延伸部32s(33s)短长度gc。由此,在使磁芯32的延伸部32s的前端与磁芯33的延伸部33s的前端相接时,如图5(B)所示,在磁芯32的延伸部32L与磁芯33的延伸部33L之间形成长2gc的间隙(空隙)Gc。
另一方面,与实施形态一同样地,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分别卷绕于绕线架部31a、31b。也就是说,初级绕组卷绕于磁芯32的延伸部32c及延伸部32L,次级绕组卷绕于磁芯32的延伸部32c及磁芯33的延伸部33c。初级绕组的线圈截面积为绕线架部31a的宽度W1和绕线架部31a的高度ha的乘积,次级绕组的线圈截面积为绕线架部31b的宽度W2和绕线架部1b的高度hb的乘积。初级绕组的线圈截面积被设计为大于次级绕组的线圈截面积。在该实施形态三中,由于绕线架部31a、31b的高度ha、hb大致相同,绕线架部31a的宽度W1被设计为大于绕线架部31b的宽度W2,因此初级绕组的线圈截面积大于次级绕组的线圈截面积。
另外,在该实施形态三中,在卷绕于绕线架部31a的初级绕组的线圈截面上贯通延伸部32c和延伸部32L,而卷绕于绕线架部31b的次级绕组的线圈截面上仅贯通延伸部32c、33c,并不贯通延伸部32L。
接下来,对上述漏磁变压器的磁特性进行说明。
由两个磁芯32、33的延伸部32c、33c,形成直线状贯通卷绕于绕线架31a、31b上的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的中心磁芯部。在该中心磁芯部上设有间隙G。另外,由两个磁芯32、33的延伸部32L、33L,形成仅贯通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中的初级绕组的漏磁磁芯部。另外,由两个磁芯32、33的外侧两个延伸部32s、33s,形成成为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的外侧磁路的外围磁芯部。也就是说,中心磁芯部、漏磁磁芯部、以及外围磁芯部的边界在磁芯32、33内,这些磁芯部彼此之间在其两端上不通过接合部和间隙而连续。
在该实施形态三中,由中心磁芯部及漏磁磁芯部与两个外围磁芯部形成环形磁路(包含间隙G、Gc的磁路)。
在这样的磁构成中,由初级绕组所产生的磁通的大部分,在环绕中心磁芯部(延伸部32c、33c)及外围磁芯部(延伸部32s、33s)后与次级绕组交链。
另一方面,在由初级绕组所产生的磁通中,存在通过漏磁磁芯部(延伸部32L、33L)的一部分或全部、且不与次级绕组交链的第一漏磁通。另外,在由初级绕组所产生的磁通中,也存在从间隙G泄漏后不与次级绕组的一部分交链而进行环绕的第二漏磁通。
在该实施形态三涉及的漏磁变压器中,由漏磁磁芯部形成不与次级绕组交链的磁路,因此,漏磁通的量变大,能够使漏电感为充分高的值。而且,由于第一和第二漏磁通容易通过磁芯32、33的外侧的延伸部32s、33s,因此向变压器外部泄漏的磁通少。
另外,在该漏磁磁芯部中存在间隙Gc,通过调整该间隙Gc的长度可以简单调节漏磁通量。间隙Gc的长度的调整,可以通过调整磁芯32、33的延伸部32L、33L的长度来实现。
图6是实施形态三中使漏磁量调节用的间隙Gc变长情况下的磁芯32、33的形状的示意图。与图5所示的磁芯32、33相比,图6所示的磁芯32、33中,延伸部32L、33L的长度短。因此,由于漏磁磁芯部的间隙Gc变长,因此通过图6的情况下的漏磁磁芯部的漏磁通与图5的情况相比变小。
如以上所述,上述实施形态三涉及的漏磁变压器设有,仅贯通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中的初级绕组的漏磁磁芯部。由此,通过利用磁芯32、33的最外侧的两个延伸部32s、33s减少向外部泄漏的磁通、并且使初级绕组的线圈截面积大于次级绕组的线圈截面积,可以确保充分的漏电感。
另外,如果采用上述实施形态三的话,通过调节漏磁磁芯部的间隙Gc,可以不改变磁芯32、33的其他部分的形状而简单调整漏磁通量(也就是,漏电感值)。
实施形态四
本发明的实施形态四涉及的漏磁变压器,在实施形态一涉及的漏磁变压器的顶部设有与磁芯2、3的顶面连接、并覆盖初级绕组4和次级绕组5的顶面磁芯。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四涉及的漏磁变压器的立体图。在图7中,顶面磁芯41由铁氧体等的磁性材料构成,是与磁芯2、3的顶面连接、覆盖初级绕组4和次级绕组5的平板磁芯。
图8是实施形态四的顶面磁芯41的剖面图。顶面磁芯41的外形为长方体,在顶面磁芯41的一个面上设有凹部41a。凹部41a是为了防止顶面磁芯41和绕线架部1a、1b等之间的干扰而设置的。在凹部41a的周围形成与磁芯2、3的接合面41b。该接合面41b与磁芯2、3的顶面接合。另外,顶面磁芯41的凹部41a的相反侧的面成形形成为平滑且没有凹凸的平面。
另外,对于实施形态四涉及的漏磁变压器的其他构成,由于与实施形态一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而且,在实施形态四中,在上述实施形态一涉及的漏磁变压器上追加了顶面磁芯41,当然也可以在上述实施形态二、三涉及的漏磁变压器上追加顶面磁芯41。
如以上所述,如果采用上述实施形态四的话,顶面磁芯41与磁芯2、3的顶面连接,并覆盖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由此,除外侧的两个延伸部2s、3s之外,利用顶面磁芯41能够进一步减少向外部泄漏的磁通、并且能够确保充分的漏电感。
另外,在利用装载器将该漏磁变压器载置于电路板上时,通过使顶面磁芯吸附在装载器上,即使不使用另设的吸附用部件也可以载置于电路板上。装载器从漏磁变压器上方(也就是,将漏磁变压器载置于电路板上时的漏磁变压器的顶面侧)吸引,并将漏磁变压器向电路板输送。顶面磁芯41的顶面为平面,是通过装载器容易吸引的形状。因此,即使不使用另设的吸附用部件(例如,粘贴于无顶面磁芯41的漏磁变压器的顶面上的聚酰亚胺胶带(kapton tape)等)也可以载置于电路板上。
实施形态五
本发明实施形态五涉及的漏磁变压器,在实施形态一涉及的漏磁变压器的磁芯2、3的接合面上设有切口部。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五涉及的漏磁变压器的立体图。在图9中,切口2a是形成于磁芯2的延伸部2s前端的顶面侧上的切口,切口2b是形成于磁芯2的延伸部2s前端的底面侧上的切口。另外,切口3a是形成于磁芯3的延伸部3s前端的顶面侧上的切口,切口3b是形成于磁芯3的延伸部3s前端的底面侧上的切口。图9中的切口2a、2b、3a、3b的形状都是阶梯状。另外,从磁芯2、3的顶面或底面起的切口2a、2b、3a、3b的深度,在该漏磁变压器的高度为3~4毫米左右的情况下为1毫米左右。在该实施形态五中,由切口2a和切口3a、以及切口2b和切口3b形成磁芯2和磁芯3的接合部上的切口部。
图10是实施形态五的磁芯上形成的切口的例子。图9的切口2a、2b、3a、3b的形状如图10(A)所示,形成为阶梯状,但是也可以如图10(B)所示形成斜面状的切口。另外,如图10(C)所示,也可以将顶面侧的切口2a、3b以及底面侧的切口2b、3b的一方形成为阶梯状,将另一方形成为斜面状。另外,也可以将顶面侧的切口2a、3a仅形成于磁芯2和磁芯3中的任意一方,或将底面侧的切口2b、3b仅形成于磁芯2和磁芯3的任意一方。这样,也能够在该实施形态五中,在磁芯2和磁芯3的接合部形成切口部。
在该实施形态五中,仅在相互接合的延伸部2s、3s的前端形成切口2a、2b、3a、3b,在未被接合而形成间隙的延伸部2c、3c上并未形成切口。
另外,对于实施形态五涉及的漏磁变压器的其他构成,由于与实施形态一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另外,在实施形态五中,在上述实施形态一涉及的漏磁变压器上追加了切口2a、2b、3a、3b,当然,也可以在上述实施形态二、三、四涉及的漏磁变压器中的延伸部2s、3s、12s、32s、33s上追加同样的切口。
如以上所述,如果采用上述实施形态五的话,磁芯2和磁芯3的最外侧的两个延伸部2s、3s,在磁芯2和磁芯3的接合部上形成切口部。由此,切口部成为粘结磁芯2和磁芯3时的粘接剂的滞留处,可以滞留从接合部溢出的多余的粘接剂。
另外,上述各实施形态虽然是本发明的最适合的例子,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形态,在不脱离本发明要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和变更实施。
例如,在上述各实施形态中,初级绕组及次级绕组的绕线架部1a、1b、31a、31b是方形筒状,但是也可以是圆筒状。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形态中,各磁芯2、3、12、32、33的延伸部数目为三或四,但是也可以是五个或五个以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一、三、四中,使两个磁芯2、3(32、33)为相同的形状,但是也可以使一个磁芯的所有延伸部的长度相同,而使另一磁芯的外侧两个以外的延伸部的长度短于外侧的两个延伸部,从而形成间隙G。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形态中,产生因初级绕组的线圈截面积大于次级绕组的线圈截面积而引起的第一漏磁通、和因中心磁芯部的间隙G而引起的第二漏磁通,但是在仅通过第一漏磁通能够实现充分的漏电感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间隙G。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形态中,在初级侧的磁芯2、12、32上卷绕有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的一部分,而在次级侧的磁芯3、33上仅卷绕有次级绕组,但是也可以在初级侧磁芯2、12、32上仅卷绕初级绕组,在次级侧的磁芯3、33上仅卷绕次级绕组。另外,可以仅在一方的磁芯2、12、32上卷绕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也可以在一方的磁芯3、33上卷绕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形态中,作为各磁芯的材料的一个例子,举出了铁氧体,但是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坡莫合金、铁硅铝磁合金(Sendust)、压粉铁心等。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形态中,以两个E型磁芯构成磁芯部,但是也可以代之以E型磁芯和I型磁芯、或O型磁芯和I型磁芯,形成相同形状的磁芯部。
工业应用性
本发明可以使用于例如液晶显示器的背景光驱动电路的倒相变压器。

Claims (9)

1.一种漏磁变压器,其特征在于,设有:
初级绕组,
在上述初级绕组的卷绕部位的延伸区域上与上述初级绕组分开而被卷绕、所具有的线圈截面积小于上述初级绕组的线圈截面积的次级绕组;
由两个磁芯部件构成、并直线状贯通上述初级绕组及上述次级绕组的中心磁芯部;以及,
由上述中心磁芯部的上述两个磁芯部件的延伸部构成、并在上述初级绕组及上述次级绕组的外侧形成磁路的外围磁芯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磁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中心磁芯部形成为,在上述初级绕组的至少一部分上的截面积大于在上述次级绕组部分上的截面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磁变压器,其特征在于,设有仅贯通上述初级绕组及上述次级绕组中的上述初级绕组的漏磁磁芯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磁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外围磁芯部由设有接合部的多个部件构成,上述多个部件在上述接合部上形成切口部。
5.一种漏磁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设有:至少具有三个延伸部的第一磁芯;
至少具有三个延伸部、并将最外侧的两个延伸部连接于上述第一磁芯的最外侧的两个延伸部上的第二磁芯;
以第一线圈截面积、卷绕于上述第一磁芯及上述第二磁芯中的至少一方的最外侧以外的、互相相对的延伸部上的初级绕组;以及,
以小于上述第一线圈截面积的第二线圈截面积、卷绕在卷绕上述初级绕组的延伸部及/或与卷绕上述初级绕组的延伸部相对的延伸部的至少一方上的次级绕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漏磁变压器,其特征在于,设有与上述第一磁芯以及上述第二磁芯的顶面连接、并覆盖上述初级绕组及上述次级绕组的顶面磁芯。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漏磁变压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磁芯及上述第二磁芯的最外侧的两个延伸部,在上述第一磁芯和上述第二磁芯的接合部上形成切口部。
8.一种漏磁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设有:第一E型磁芯,
将中央延伸部以外的外侧的两个延伸部连接于上述第一E型磁芯的外侧的两个延伸部上的第二E型磁芯;
以第一线圈截面积、卷绕于上述第一及第二E型磁芯中的至少一方的中央延伸部上的初级绕组;以及,
以小于上述第一线圈截面积的第二线圈截面积、卷绕于上述第一及第二E型磁芯中的至少一方的中央延伸部上的次级绕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漏磁变压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E型磁芯及上述第二E型磁芯的外侧的两个延伸部,在上述第一E型磁芯和上述第二E型磁芯的接合部上形成切口部。
CN2005800274513A 2004-09-01 2005-07-12 漏磁变压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065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54230/2004 2004-09-01
JP2004254230 2004-09-01
PCT/JP2005/012838 WO2006025156A1 (ja) 2004-09-01 2005-07-12 リーケージトランス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06533A true CN101006533A (zh) 2007-07-25
CN101006533B CN101006533B (zh) 2010-05-05

Family

ID=359998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80027451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06533B (zh) 2004-09-01 2005-07-12 漏磁变压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446640B2 (zh)
EP (1) EP1793396B1 (zh)
JP (1) JP4542548B2 (zh)
CN (1) CN101006533B (zh)
TW (1) TW200623169A (zh)
WO (1) WO2006025156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24755A (zh) * 2015-10-05 2018-04-17 欧姆龙株式会社 变压器及具备其的谐振电路
CN113380517A (zh) * 2020-03-10 2021-09-10 泰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漏磁变压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02006004551D1 (de) * 2006-03-06 2009-02-12 Siemens Ag Verfahren zum Wickeln einer Spule, ein Wickelkörper und eine Spule
KR100843446B1 (ko) * 2007-03-21 2008-07-0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집적형 트랜스포머
US20090184792A1 (en) * 2008-01-22 2009-07-23 Sen-Tai Yang Complex common mode choke
KR100975918B1 (ko) 2008-03-31 2010-08-1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삽입형 다출력 트랜스포머
TW200923985A (en) * 2008-09-08 2009-06-01 Greatchip Technology Co Ltd A high-voltage transformer with adjustable flux leakage
JP6420563B2 (ja) * 2014-04-09 2018-11-07 株式会社タムラ製作所 リアクトル
JP6635306B2 (ja) * 2016-09-21 2020-01-2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リアクトル、及びリアクトル用磁性コア
JP7182513B2 (ja) * 2019-05-24 2022-12-02 株式会社Soken 磁気部品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力変換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4220A (en) * 1979-06-23 1981-01-17 Yoshida Denki Kogyo Kk Structure for joining laminated iron core in transformer
JPS56112919A (en) 1980-02-13 1981-09-05 Nippon Zeon Co Ltd Production of novel modified resin
JPS56112919U (zh) * 1980-01-30 1981-08-31
JPS57146322U (zh) * 1981-03-09 1982-09-14
JPH04368468A (ja) * 1991-06-14 1992-12-21 Sony Corp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JP2000195731A (ja) * 1998-12-24 2000-07-14 Toshiba Tec Corp トランス
JP2001095252A (ja) * 1999-09-24 2001-04-06 Sony Corp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回路
JP2002100517A (ja) * 2000-09-22 2002-04-05 Kawaguchiko Seimitsu Co Ltd 表面実装型小型トランス
CN100498992C (zh) * 2003-12-29 2009-06-10 江阴华新电器有限公司 单相交流升降压变压器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24755A (zh) * 2015-10-05 2018-04-17 欧姆龙株式会社 变压器及具备其的谐振电路
CN107924755B (zh) * 2015-10-05 2019-12-10 欧姆龙株式会社 变压器及具备其的谐振电路
US10984945B2 (en) 2015-10-05 2021-04-20 Omron Corporation Transformer and resonant circuit having same
CN113380517A (zh) * 2020-03-10 2021-09-10 泰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漏磁变压器
CN113380517B (zh) * 2020-03-10 2024-04-02 泰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漏磁变压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793396A4 (en) 2007-11-21
US20070257760A1 (en) 2007-11-08
JP4542548B2 (ja) 2010-09-15
EP1793396B1 (en) 2013-01-30
WO2006025156A1 (ja) 2006-03-09
EP1793396A1 (en) 2007-06-06
TWI318771B (zh) 2009-12-21
CN101006533B (zh) 2010-05-05
TW200623169A (en) 2006-07-01
US7446640B2 (en) 2008-11-04
JPWO2006025156A1 (ja) 2008-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06533B (zh) 漏磁变压器
US7528694B2 (en) Transformer and core set thereof
KR100879251B1 (ko) 밸런스 트랜스
US9424979B2 (en) Magnetic element with multiple air gaps
US8378773B2 (en) Magnetic element
CN101106012B (zh) 逆变变压器及使用该逆变变压器的放电管驱动电路
KR20140015993A (ko) 변압기
US20120056707A1 (en) Transformer for a power supply converter
TW200522095A (en) Transformer structure
CN100543888C (zh) 漏磁变压器
US7839250B2 (en) Transformer with leakage inductance
US11749452B2 (en) Leakage transformer
KR100882251B1 (ko) 누설 변압기
JP4846420B2 (ja) インバータトランスおよび放電灯駆動回路
KR200338261Y1 (ko) 트랜스포머
JP2003022917A (ja) インバータトランス
KR102553809B1 (ko) 트랜스포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3696582B2 (ja) インバータ用トランス
US8054150B2 (en) Magnetic element
US20230360844A1 (en) Magnetic integrated device
US11881340B2 (en) Inductor structure
US20230307170A1 (en) Magnetic assembly
JP3452963B2 (ja) 薄型変成器と同薄型変成器の製造方法及び同薄型変成器の使用方法
JP2005216986A (ja) 多数組の出力を具有するインバータトランス
KR200296625Y1 (ko) 누설자속형 트랜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505

Termination date: 20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