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00746B - 电光学装置、该电光学装置的驱动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光学装置、该电光学装置的驱动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00746B
CN101000746B CN200710001639.1A CN200710001639A CN101000746B CN 101000746 B CN101000746 B CN 101000746B CN 200710001639 A CN200710001639 A CN 200710001639A CN 101000746 B CN101000746 B CN 10100074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mentioned
data
unit
correction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00163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00746A (zh
Inventor
藤川绅介
城宏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02416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70207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0007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007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007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0074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02B20/345
    • Y02B20/42

Landscapes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 Control Of El Displays (AREA)
  • Printers Or Recording Devices Using Electromagnetic And Radiation Mean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光学装置具备依次选择各单位电路的第一选择电路和串行地供给各单位电路的校正数据的信号线。各单位电路包括:具有与驱动电流相应的灰度的电光学元件;在第一选择电路选择该单位电路时,从信号线取得校正数据并进行存储的存储元件;生成与存储在存储元件中的校正数据相应的电流值的基准电流的电流源晶体管;和通过将基准电流调整为与灰度数据相应的电流值而生成驱动电流的驱动晶体管。

Description

电光学装置、该电光学装置的驱动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控制有机发光二极管(以下称作“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元件等的各种电光学元件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一种将包括电光学元件和控制该电光学元件的电路的多个单位电路排列而构成的电光学装置。在这种电光学装置中,由于各种电光学元件的特性(例如发光效率)和构成各单位电路的晶体管的特性(例如阈值电压)的离散偏差,而使多个电光学元件产生灰度(亮度)不均的情况。为了抑制这种灰度不均,例如在特开2005-283816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在基于校正数据对各电光学元件的灰度数据(指定灰度的数据)进行校正的基础上,对各电光学元件进行驱动的结构。 
但是,在特开2005-283816号公报的结构中,因为用于基于校正数据对灰度数据进行校正的运算电路不可缺少,所以会有电光学元件的周边所配置的电路(以下称作“周边电路”)的规模变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以上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解决抑制周边电路的规模并且抑制各电光学元件的灰度偏差的这样的课题。 
本发明相关的电光学装置的第一特征在于,具备:多个单位电路;依次选择多个单位电路的每一个的第一选择电路;和串行地供给各单位电路的校正数据的第一信号线。多个单位电路的每一个,包括:具有与驱动电流相应的灰度的电光学元件;在第一选择电路选择该单位电路时,从第一信号线取得校正数据并进行存储的存储电路;和按照电光学元件的指定灰 度的灰度数据和上述存储电路所存储的校正数据控制向电光学元件供给的驱动电流的控制电路。 
在以上的结构中,按照灰度数据和校正数据对向电光学元件供给的驱动电流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被设置在各单位电路,因此从原理上来说不需要基于校正数据校正灰度数据的周边电路。因而,能够缩小电光学装置的周边电路的规模。此外,由于存储校正数据的存储电路设置在各单位电路,因此在每次向各电光学元件传输灰度数据时不需要向各电光学元件供给校正数据。因而,与各单位电路不具有保持校正数据的机构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小应当从外部向电光学装置传输的数据量(或者应向各电光学元件传输的数据量)。 
有关第一特征的电光学装置的第一方式,具备:依次选择多个单位电路的每一个的第二选择电路;和串行地供给各单位电路的灰度数据的第二信号线,多个单位电路的每一个包括提取电路,该提取电路在第二选择电路选择该单位电路时,从第二信号线取得灰度数据,控制电路按照提取电路取得的灰度数据和存储电路所存储的校正数据来控制驱动电流。根据该方式,具有可以按照与从第二信号线取得灰度数据的定时无关系的方式选定从第一信号线取得校正数据的定时的优点。 
例如,第一选择电路在第一期间中选择多个单位电路的每一个,第二选择电路在与第一期间不同的第二期间,选择多个单位电路的每一个。第一期间,典型地为不执行与灰度数据相应的电光学元件的灰度的控制的期间,例如为电光学装置的电源刚接通后的期间。在采用本发明的电光学装置作为在用纸等的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印刷装置)的曝光装置的情况下,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间隔(所谓纸间隔)的期间可作为第一期间。通过以上结构,由于对存储电路的校正数据的写入和提取电路的灰度数据的取入在不同的期间执行,因此能够防止在控制各电光学元件的灰度中校正数据被变更而使电光学元件的灰度变动的不良情况于未然。 
在另一方式中,以并行方式执行由第一选择电路完成的各单位电路的选择和由第选择电路完成的各单位电路的选择(例如参照图9)。根据本方式,能够按照与提取电路所进行的灰度数据的取得无关的方式执行对 存储电路的校正数据的写入。例如,在采用DRAM作为存储电路的结构中,需要随时更新其存储的内容(校正数据)。因此,尤其优选能将校正数据随时写入存储电路的本方式。 
具有第一特征的电光学装置的第二方式,具备串行地供给各单位电路的灰度数据的第二信号线。多个单位电路的每一个,包括:从第二信号线取得灰度数据的提取电路;和在第一选择电路选择该单位电路时,指定存储电路以及提取电路的任一个的路径指定电路。存储电路当由路径指定电路指定时从第一信号线取入校正数据并进行存储,另一方面提取电路当由路径指定电路指定时从第二信号线取得灰度数据,控制电路按照提取电路取得的灰度数据和存储电路所存储的校正数据来控制驱动电流。根据以上方式,可将第一选择电路兼用于应取入校正数据的单位电路的选择和应取得灰度数据的单位电路的选择,与为了各个选择而配置独立的选择电路的结构(例如第一方式)相比较,可实现电光学装置的构成简单化和制造成本降低。 
但是,在各单位电路不具有存储校正数据的机构中,需要将校正数据与灰度数据以成组(set)的方式向各单位电路传输,因此向各电光学元件供给校正数据的定时由灰度数据的传输定时制约。更具体地来说,需要与灰度数据同步地传输校正数据。与此相对,在本发明中,由于校正数据的存储电路设置在各单位电路,因此可按照与灰度数据无关系的方式设定校正数据的传输定时。例如,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中,第一选择电路选择各单位电路的周期设定为比第二选择电路选择各单位电路的周期长的时间长度。这样,通过降低第一选择电路的工作频率,可实现第一选择电路的结构的简单化和减小耗电。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中,第一信号线的校正数据的传输频率被设定为比第二信号线的灰度数据的传输频率低的频率。 
在与以上各方式相关的电光学装置中,更优选,校正数据由第一信号线的电压值指定,各单位电路的存储电路包括电容元件,其保持在第一选择电路选择该单位电路时的第一信号线的电压作为校正数据,控制电路按照灰度数据和电容元件所保持的电压来控制驱动电流。根据本方式,通过第一信号线的电压值,可高精度且精细地指定校正数据。但是,在本方式 中,第一信号线从与一个单位电路的校正数据对应的电压值变动到与其他单位电路的校正数据的电压值为止需要时间。于是,优选第一选择电路在相互隔开规定的间隔的各期间选择各单位电路。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其他单位电路的校正数据影响各单位电路的存储电路所保持的校正数据(第一信号线的电压)。 
具有第一特征的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中,控制电路包括:电流生成电路,其生成基准电流,该基准电流具有与存储在存储电路中的校正数据相应的电流值;和驱动部,其通过将电流生成电路生成的基准电流调整为与灰度数据相应的电流值,生成驱动电流。电流生成电路例如为电流输出型的DAC(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根据本结构,能够通过使电流生成电路生成的基准电流的电流值变化的简易的结构来生成驱动电流。驱动部的典型例子为配置在基准电流的路径上、并且栅极上施加与灰度数据相应的电压的驱动晶体管。另外,从减小驱动晶体管的特性偏差的影响的观点来看,优选将驱动晶体管择一地控制为导通或截止状态的任一个的结构。该结构的灰度数据,例如为对电光学元件指定第一灰度(例如点亮)以及第二灰度(例如熄灭)的任一个的一比特的数字数据。 
本发明相关的电光学装置的第二特征在于,具备:多个单位电路;在第一期间供给各单位电路的校正数据,并且在与第一期间不同的第二期间供给各单位电路的灰度数据的信号线。多个单位电路的每一个,包括:具有与驱动电流相应的灰度的电光学元件;从信号线依次取得数据的数据取得电路;生成与校正数据相应的基准电流的校正电路;按照灰度数据和校正电路生成的基准电流控制供给电光学元件的驱动电流的驱动部;和将数据取得电路在第一期间取得的校正数据向校正电路输出,并且将数据取得电路在第二期间取得的灰度数据向驱动部输出的路径控制电路。 
在以上的结构中,由于基于校正数据生成作为驱动电流的基础的基准电流的校正电路设置在各单位电路,因此从原理上来说不需要基于校正数据校正灰度数据的周边电路。从而,可缩小电光学装置的周边电路的规模。还有,由于信号线可兼用于校正数据的传输和灰度数据的传输,因此与独立形成传输校正数据的布线和传输灰度数据的布线的结构相比,结构简单。例如,由于校正数据和灰度数据从公共的端子输入到信号线,因此与分别输入到独立的端子的结构相比较,可减少端子数。从而,降低各端子和外部之间的连接不良产生的可能性,由此可提高电光学装置的可靠性。 
此外,驱动部的典型例为介插在驱动电流的路径上的晶体管,但驱动部的形态可任意变更。例如,也可将在从校正电路到电光学元件的路径分支的路径上与电光学元件并联配置的晶体管作为驱动部。在该构成中,按照灰度数据对晶体管的导通状态(源极-漏极间的电阻)进行控制,可使基准电流中流过电光学元件的驱动电流和流过晶体管的电流的比率变化,因此能以与灰度数据相应的灰度驱动电光学元件。 
在具有第二特征的电光学装置的优选方式中,校正电路包括:存储电路,其存储由路径控制电路供给的校正数据;和电流源,其生成基准电流,该基准电流具有与存储电路所存储的校正数据相应的电流值。通过该结构,由于存储校正数据的存储电路设置在各单位电路,因此如果在各电光学元件的驱动之前将校正数据保存在各单位电路的存储电路中,则在每次传送灰度数据时不需要向各单位电路供给校正数据。从而,与各单位电路不具有存储电路的结构比较,能够减小应从外部向电光学装置传输的数据量。 
更具体的结构中,校正电路包括多个电流生成部和校正数据线,该多个电流生成部的每一个与校正数据的比特对应,该校正数据线以串行方式供给由路径控制电路输出的校正数据的各比特。多个电流生成部的每一个包括:从校正数据线取得校正数据中与该电流生成部对应的比特的取得电路;存储取得电路取得的比特的存储电路;和生成与存储电路存储的比特相应的电流的电流源。通过将各电流生成部的电流源生成的电流相加而生成基准电流。 
具有第二特征的电光学装置的优选方式,具备在第一期间以及第二期间的每个期间中依次选择各单位电路的选择电路,多个单位电路的各个数据取得电路,在选择电路选择该单位电路时从信号线取得数据,在第一期间中选择电路选择各单位电路的周期比在第二期间中选择电路选择各单位电路的周期长。换句话说,各单位电路的路径控制电路,向校正电路输出校正数据的期间比对驱动部输出灰度数据的期间长。根据上述方式,能够充放确保从信号线向各单位电路取得校正数据的期间。因此,能够可靠地向各单位电路的校正电路供给校正数据。在采用栅极被设定为与灰度数据相应的电位的晶体管作为驱动部的结构和校正电路具备存储电路和电流源的结构中,向校正电路输出校正数据的动作与向驱动部输出灰度数据的动作相比,高负载的情况较多。因此能够充分确保校正数据的取得时间的本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有效。 
本发明的第三特征相关的电光学装置,具备:分别包括第一单位电路和第二单位电路的多个电路部;在第一期间供给各第二单位电路的校正数据,并且在与第一期间不同的第二期间供给各第一单位电路的灰度数据的第一信号线;和在第一期间供给各第一单位电路的校正数据,并且在第二期间供给各第二单位电路的灰度数据的第二信号线。第一单位电路以及第二单位电路的每一个包括:具有与驱动电流相应的灰度的电光学元件;取得数据的数据取得电路;生成与校正数据相应的基准电流的校正电路;按照灰度数据和校正电路生成的基准电流来控制供给电光学元件的驱动电流的驱动部;和控制数据取得电路取得的数据的输出目的地的路径控制电路。各第一单位电路的数据取得电路从第一信号线依次取得数据,各第二单位电路的数据取得电路从第二信号线依次取得数据,在多个电路部的每一个中,第一单位电路的路径控制电路向第二单位电路的校正电路输出该第一单位电路的数据取得电路在第一期间取得的校正数据,并且向该第一单位电路的驱动部输出该第一单位电路的数据取得电路在第二期间取得的灰度数据,第二单位电路的路径控制电路向第一单位电路的校正电路输出该第二单位电路的数据取得电路在第一期间取得的校正数据,并且向该第二单位电路的驱动部输出该第二单位电路的数据取得电路在第二期间取得的灰度数据。 
在以上的结构中,由于基于校正数据生成作为驱动电流的基础的基准电流的校正电路设置在各单位电路,因此从原理上来说不需要基于校正数据校正灰度数据的周边电路。从而,可缩小电光学装置的周边电路的规模。还有,由于信号线可兼用于校正数据的传输和灰度数据的传输,因此与独立形成传输校正数据的布线和传输灰度数据的布线的结构相比,结构变得简单。例如,由于校正数据和灰度数据从公共的端子输入到信号线,因此与分别输入到独立的端子的结构相比较,可减少端子数。从而,降低各端 子和外部之间的连接不良产生的可能性,由此,可提高电光学装置的可靠性。 
还有,多个电路部的每一个中可采用下述结构:从第二单位电路的校正电路来看,第一单位电路的路径控制电路配置在与该第二单位电路的电光学元件相反一侧,从第一单位电路的校正电路来看,第二单位电路的路径控制电路配置在与该第一单位电路的电光学元件相反一侧。通过该结构,不需要按照截断各电光学元件的排列的方式形成连结第一单位电路的路径控制电路和第二单位电路的校正电路的布线和连结第二单位电路的路径控制电路和第一单位电路的校正电路的布线。从而,具有可扩大在电光学元件的形成上可利用空间的优点。 
在具有第三特征的电光学装置的优先方式中,还具备:在第一期间和第二期间的每个期间中依次选择各第一单位电路的第一选择电路;和在第一期间和第二期间的每个期间中依次选择各第二单位电路的第二选择电路。各第一单位电路的数据取得电路在第一选择电路选择该第一单位电路时从第一信号线取得数据,各第二单位电路的数据取得电路在第二选择电路选择该第二单位电路时从第二信号线取得数据。通过本方式,由于以并行方式实施由第一选择电路完成的第一单位电路的选择和由第二选择电路完成的第二单位电路的选择,因此能够缩短所有的单位电路的用于供给校正数据和灰度数据的时间长度。在本方式中,也可使第一选择电路选择各第一单位电路的定时和第二选择电路选择各第二单位电路的定时大致一致。通过该结构,可由第一选择电路和第二选择电路共用规定第一选择电路和第二选择电路的动作的定时的信号。 
以上的各方式的电光学元件,为亮度和透射率这样的光学特性随电流的供给而变化的要素(所谓电流驱动型的电光学元件)。本发明相关的电光学装置的典型例子为采用以与驱动电流的电流值相应的亮度进行发光的发光元件(例如OLED元件)作为电光学元件的发光装置,但本发明也可适用于采用其他电光学元件的电光学装置。 
此外,作为以上的各方式的存储电路,例如采用SRAM(Static RandomAccess Memory)或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等各种存储元件。在采用SRAM作为存储电路的结构中,具有以下优点:即例如如 果在电源刚接通后将校正数据供给所有的单位电路,则原理上不需要其后对校正数据进行更新(refresh)。另一方面,通过采用DRAM作为存储电路的结构,与利用SRAM的结构相比较,具有可使存储电路简单化(例如可采用一个电容元件作为存储电路)的优点。 
另外,在具有第一到第三特征的各电光学装置中,即使说明了从原理上不需要基于校正数据校正灰度数据的周边电路,也没有从本发明的范围中除去兼备在各单位电路按照校正数据校正基准电流的结构和周边电路校正灰度数据的结构的电光学装置的意思。在执行多种校正的电光学装置中,通过至少一个校正在各单位电路中执行的结构,由于不需要周边电路执行该校正,因此与周边电路执行所有校正的现有结构相比,能够可靠地实现缩小周边电路的规模的本发明所期望的效果。例如,也可以为通过各单位电路的校正来抑制各电光学元件的特性的偏差,并且周边电路对灰度数据执行γ校正的结构。 
此外,本发明的“多个单位电路”也可为电光学装置具备的所有的单位电路,也可为一部分单位电路。例如,即使在电光学装置具备的所有的单位电路中包括虚拟(dummy)电路(专门用于检查和试验而实际上不被驱动的单位电路)的结构中,对除去虚拟电路的“多个单位电路”而言,如果本发明的要件充足,则无须对其他单位电路(虚拟电路)再讨论要件的成立性,该电光学装置当然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中。此外,例如,在具备显示色(例如红色、绿色、蓝色)不同的多个电光学元件的电光学装置中,例如也可只对特定显示色的电光学元件执行校正。在该结构中,对与特定显示色的电光学元件对应的“多个单位电路”而言,如果本发明的要件充足充足,则不论与其他显示色对应的单位电路是否满足本要件,该电光学装置都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中。 
以上的各方式相关的电光学装置被用于各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典型例为利用本发明的电光学装置作为曝光装置(光头)的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通过曝光在像形成面形成潜像的图像载体(imagecarrier)、使像形成面曝光的本发明的电光学装置和通过显影剂(例如调色剂)对潜像的附着形成显像的显象器。可是,本发明相关的电光学装置的用途并不限于曝光。例如,可将本发明的电光学装置用作各种电子设备 的显示装置。作为这种电子设备具有例如个人计算机或携带电话机。此外,也可采用本发明的电光学装置作为配置在液晶装置的背面侧且照明液晶装置的装置(背光装置)或搭载在扫描仪等图像读取装置且向原稿照射光的装置等的各种照明装置。 
此外,本发明提供了驱动以上说明的各方式的电光学装置的方法。 
具有第一特征的电光学装置的驱动方法,具备以下步骤:依次选择多个单位电路的每一个;使由信号线串行供给的校正数据存储在所选择的单位电路的存储电路中;按照该电光学元件的指定灰度的灰度数据和该单位电路的存储电路所存储的校正数据,控制向各单位电路的电光学元件供给的驱动电流。 
具有第二特征的电光学装置的驱动方法,其中电光学装置具备多个单位电路,该多个单位电路的每一个包括校正电路和驱动部,该校正电路生成与校正数据相应的基准电流,该驱动部通过供给与灰度数据和校正电路生成的基准电流相应的驱动电流,驱动电光学元件,该电光学装置的驱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第一期间向信号线供给各单位电路的校正数据;在与第一期间不同的第二期间向信号线供给各单位电路的灰度数据;在第一期间中对各单位电路由信号线依次输入校正数据,并将该输入的校正数据供给该单位电路的校正电路;在第二期间中对各单位电路由信号线依次输入灰度数据,并将该输入的灰度数据供给该单位电路的驱动部。 
具有第三特征的电光学装置的驱动方法,其中电光学装置具备分别包括第一单位电路和第二单位电路的多个单位电路,第一单位电路以及第二单位电路的每一个包括校正电路和驱动部,该校正电路生成与校正数据相应的基准电流,该驱动部通过供给与灰度数据和校正电路生成的基准电流相应的驱动电流,驱动电光学元件,该电光学装置的驱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第一期间中向第一信号线供给各第二单位电路的校正数据,并且向第二信号线供给各第一单位电路的校正数据;在与第一期间不同的第二期间中向第一信号线供给各第一单位电路的灰度数据,并且向第二信号线供给第二单位电路的灰度数据;在第一期间中对各第二单位电路的校正电路供给向第一信号线供给的校正数据,并对各第一单位电路的校正电路供给向第二信号线供给的校正数据;在第二期间中对各第一单位电路的驱动 部供给向第一信号线供给的灰度数据,并对各第二单位电路的校正电路供给向第二信号线供给的灰度数据。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相关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部分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相关的电光学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3为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4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相关的单位电路的结构的电路图。 
图5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相关的电光学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6为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7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相关的路径指定电路的结构的电路图。 
图8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相关的单位电路的结构的电路图。 
图9为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10为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相关的电光学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11为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12为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相关的单位电路的结构的电路图。 
图13为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相关的电流生成部的结构的电路图。 
图14为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相关的电光学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15为用于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16为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相关的电光学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17为用于说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18为表示本发明的具体方式相关的电子设备(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9为表示本发明的具体方式相关的电子设备(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相关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关的电光学装置用作光头(曝光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图。如图所示,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电光学装置10、聚光性透镜阵列(lens array)15和感光体圆筒(drum)110。电光学装置10包括直线状地排列在基板12的表面的多个电光学元件(图1中省略图示)。这些电光学元件根据应打印在用纸等记录材料上的图像的状态而选择性地进行发光。感光体圆筒110由沿主扫描方向延伸的旋转轴支撑,在外周面与电光学装置10对置的状态下沿副扫描方向(记录材料被传输的方法)旋转。 
聚光性透镜阵列15配置在电光学装置10和感光性圆筒110之间。该聚光性透镜阵列15包括在使各个光轴朝向电光学装置10的姿势下排列为阵列状的多个梯度折射率透镜。作为这种聚光性透镜阵列15例如具有可从日本板玻璃株式会社得到的SLA(SELFOC lens array)(SELFOC为日本板玻璃株式会社的注册商标)。 
来自电光学装置10的各电光学元件的出射光透过聚光性透镜阵列15的各梯度折射率透镜之后,到达感光体圆筒110的表面。通过该曝光,在感光体圆筒110的表面形成与期望图像相应的潜像(静电潜像)。在本实施方式中,假设横跨横(主扫描方向)n列×纵(副扫描方向)m行形成像素以矩阵状排列的潜像的情况(m以及n分别为2以上的自然数)。 
图2为表示电光学元件10的电结构的框图,图3为例示用于电光学装置10的驱动的各信号的波形的时序图。如图2所示,电光学装置10具有将第一选择电路21及第二选择电路22、和分别包括电光学元件E的n个单位电路U(U1~Un)配置在基板12的表面的结构。单位电路U1~Un沿主扫描方向排列。向电光学装置10供给来自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装置(例如CPU或控制器。以下称作“上位装置”)的时钟信号(例如时钟信号CLKa以及时钟信号CLKb)等各种控制信号或各种数据(例如校正数据A或灰度数据D)。 
第一选择电路21以及第二选择电路22的每一个例如以IC芯片的方式被安装在基板12上。此外,还采用通过与构成单位电路U1~Un的各要素一起形成在基板12的表面上的元件(例如薄膜晶体管等有源元件)构成第一选择电路21和第二选择电路22的结构(单位电路U1~Un和第 一选择电路21以及第二选择电路一体地被作成在基板12的表面)。作为该结构的基板12,优选采用例如由玻璃或塑料等的绝缘性材料构成的基板(硅等半导体材料的基板以外的基板)。 
如图3所示,电光学装置10工作的期间划分为第一期间Pa和第二期间Pb。第二期间Pb为按照应形成在记录材料上的图像实际地控制各电光学元件E的亮度的期间。换句话说,第二期间Pb为该期间内的与各电光学元件E的发光对应的画像实际形成在记录材料上并输出的期间。另一方面,第一期间Pa为停止各电光学元件E的灰度控制的期间。例如,在电源刚接通后用于对电光学装置10的各部分的状态进行初始化的期间或输出外部的图像上不反映各电光学元件E的灰度的期间(例如在多个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时的间隔(纸张间隔)的期间)相当于第一期间Pa。 
图2的第一选择电路21为在第一期间Pa中按照各自排列的顺序(即从单位电路U1朝向单位电路Un的顺序)依次选择n个单位电路U1~Un的机构。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选择电路21为与单位电路U1~Un的总数相当的n比特的移位寄存器,如图3所示,在与时钟信号CLKa同步的定时依次移位规定的脉冲信号(省略图示)来输出选择信号SA1~SAn。因此,选择信号SA1~San按每时钟信号CLKa的周期T1顺次转移到有效电平。选择信号SAi(i为满足1≤i≤n的整数)向有效电平的转移意味着选择单位电路Ui。另外,在第二期间Pb中,第一选择电路21的工作停止(例如停止时钟信号CLKa的供给)。 
图2的第二选择电路22与第一选择电路21同样,为依次选择n个单位电路U 1~Un的每一个的机构(例如n比特的移位寄存器)。如图3所示,第二选择电路22在与时钟信号CLKb同步的定时依次移位规定的脉冲信号(省略图示)来输出选择信号SB1~SBn。因此,选择信号SB1~SBn按每时钟信号CLKb的周期T2顺次转移到有效电平。选择信号SBi向有效电平的转移意味着选择单位电路Ui。另外,在第一期间Pa中,第二选择电路22的工作停止(例如停止时钟信号CLKb的供给)。 
如图3所示,时钟信号CLKa的周期T1比时钟信号CLKb的周期T2长(即第一选择电路21的工作频率比第二选择电路22的工作频率低)。因此,第一选择电路21选择各单位电路U的周期(T1)比第二选择电路 22选择各单位电路U的周期(T2)长。 
如图2所示,单位电路U1~Un的每一个包括电光学元件E、保持电路32、校正电路34和驱动晶体管Tdr。电光学元件E为具有与驱动电流Idr相应的灰度的电流驱动型的发光元件。本实施方式的电光学元件E为在相互对置的阳极和阴极的间隙夹设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材料的发光层的OLED元件。电光学元件E以与供给发光层的驱动电流Idr的电流值相应的亮度进行发光。电光学元件E的阴极接地(Gnd)。 
单位电路U1~Un的各个保持电路32与信号线L2共同连接。该信号线L2在第二期间Pb中被串行(serial)地供给各单位电路U的灰度数据D(D1~Dn)。灰度数据Di为指定第i个单位电路Ui的电光学元件E的灰度的数据。本实施方式的灰度数据Di为对第i个电光学元件E指定点亮(高灰度)以及熄灭(低灰度)的任一个的一比特的数字数据。如图3所示,灰度数据D1~Dn与时钟信号CLKb同步地依次输入到电光学装置10。在选择信号SBi维持高电平的期间中向信号线L2供给灰度数据Di。另外,在第一期间Pa中停止对信号线L2供给灰度数据D。 
单位电路Ui的保持电路32为以第二选择电路所完成的选择为契机从信号线L2取得灰度数据Di的机构。本实施方式的保持电路32为一比特的锁存电路,在选择信号SBi转移到有效电平的定时从信号线取样灰度数据Di并进行输出,在选择信号SBi下一次转移到有效电平为止维持灰度数据Di的输出。 
另外,还采用将保持电路32配置为两级的结构。在该结构中,通过各单位电路U中的第一级的保持电路32点依次地锁存灰度数据D之后,通过所有的单位电路U的第二级的保持电路32在规定的定时一齐地(线依次地)锁存灰度数据D(D1~Dn)。此外,第i级的保持电路32也可为以第二选择电路22的下一级的选择信号Sbi+1规定的定时锁存灰度数据Di的结构。 
图2所示的单位电路Ui的校正电路34为生成作为驱动电流Idr的基准的基准电流Is[i]的机构(其详细的结构后述)。驱动晶体管Tdr作为生成与校正电路34输出的基准电流Is[i]和保持电路32输出的灰度数据Di相应的电流值的驱动电流Idr的机构(即基于基准电流Is[i]和灰度数据Di 驱动电光学元件E的机构)发挥作用。本实施方式的驱动晶体管Tdr为介插在校正电路34和电光学元件E的阳极之间的p沟道型的晶体管(典型地为薄膜晶体管)。 
通过在栅极上供给与灰度数据Di相应的电压,将驱动晶体管Tdr控制为导通状态(低电阻状态)或截止状态(高电阻状态)的任一个。如果驱动晶体管Tdr变为导通状态,则通过作为驱动电流Idr供给基准电流Is[i],而使电光学元件E点亮。与此相对,如果驱动晶体管Tdr变为截止状态后基准电流Is的路径被切断,则驱动电流Idr的电流值为零,而使电光学元件E熄灭。 
然而,关于各单位电路U中的电光学元件E和驱动晶体管Tdr的特性,会产生由制造技术引起的误差的情况。由此,如果不论各种特性(例如发光效率)不同,对所有的电光学元件E都供给相同电流值的驱动电流Idr,则各电光学元件E的实际亮度(灰度)上产生偏差。为了抑制以上的亮度的偏差,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由各单位电路Ui的校正电路34生成的基准电流Is[i]设定为对该单位电路Ui生成的与校正数据A相应的电流值。 
与一个单位电路Ui对应的校正数据A为由最高位的比特a1[i]、下一位的比特a2[i]和最下位的比特a3[i]构成的三比特的数字数据,并且按照事先测定各电光学元件E的亮度的结果或电光学装置10的使用者的操作来按每电光学元件E预先生成。例如对每一个电光学元件供给相同的电流值的驱动电流Idr之后测定所有的电光学元件E的实际的亮度,基于该测定的结果(非校正时的亮度偏差),按照所有的电光学元件E的亮度均匀化的方式对单位电路U1~Un的每一个决定校正数据A。 
各单位电路U的校正数据A在第一期间Pa中从上位装置依次输入信号线L1。校正数据A的各比特以与时钟信号CLKa同步的定时串行地供给到信号线L1。时钟信号CLKa的周期T1比时钟信号CLKb的周期T2长,因此校正数据A的各比特的传输频率比灰度数据D的传输频率低。如图3所示,在第一期间Pa的期间P1中,从第一到第n为止的各单位电路U的校正数据A中最高位的比特a1[1]~a1[n]按照该顺序依次被传输到信号线L1。此外,在经过期间P1后的期间P2中,各单位电路U1~Un的校正数据A中下一位的比特a2[1]~a2[n]依次被传输,在经过期间P2后的 期间P3中,各单位电路U1~Un的校正数据A中最下位的比特a3[1]~a3[n]依次被传输。另一方面,在第二期间Pb中,停止对信号线L1供给校正数据A。 
接下来,图4为表示校正电路34的具体的结构的框图。另外,在图4中,只图示了第i个单位电路Ui的校正电路34,但所有的校正电路34构成相同。如图所示,一个校正电路34包括相当于校正数据A的比特数的三个存储元件Ma1~Ma3、与存储元件Ma1~Ma3的每一个对应的三个NAND与非逻辑门G1~G3以及三个电流源晶体管TR1~TR3。NAND与非逻辑门Gk(k为满足1≤k≤3的整数)的输出端与存储元件Mak连接,电流源晶体管TRk的栅极与存储元件Mak的输出端连接。 
如图2以及图4所示,单位电路U1~Un上布线有三根存储器选择线Ls1~Ls3。向存储器选择线Lsk供给用于选择单位电路U1~Un的每一个的存储元件Mak的存储器选择信号MSk。单位电路U1~Un的每一个的NAND与非逻辑门G1的第一输入端与存储器选择线Ls1共同连接。同样,各NAND与非逻辑门G2的第一输入端与公共的存储器选择线Ls2连接,各NAND与非逻辑门G3的第一输入端与公共的存储器选择线Ls3连接。 
此外,向单位电路Ui的NAND与非逻辑门G1~G3的每一个的第二输入端由第一选择电路21公共地供给选择信号SAi。根据以上的结构,各单位电路Ui的NAND与非逻辑门Gk运算并输出存储器选择信号MSk和选择信号SAi之间的与非逻辑(negative logical product)。因此,NAND与非逻辑门Gk的输出只在存储器选择信号MSk以及选择信号SAi的双方为高电平的情况下为低电平,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维持高电平。 
存储元件Ma1~Ma3的每一个为保持校正数据A的各比特a的机构。具体地来说,可采用一比特的SRAM作为存储元件Mak。所有的单位电路U1~Un的存储元件Ma1~Ma3与供给校正数据A的信号线L1公共连接。存储元件Mak在设置在其前级的NAND与非逻辑门Gk的输出转移到低电平的定时(存储器选择信号MSk以及选择信号SAi的双方成为高电平的定时)从信号线L1取得校正数据A的各比特a,在NAND与非逻辑门Gk的输出在下一次转移到低电平为止存储该比特a。 
存储器选择信号MS1~MS3为用于依次选择单位电路U1~Un的每一个 存储元件Ma1~Ma3的信号,并在第一期间Pa中顺次地转移到高电平(在第二期间Pb中维持低电平)。即如图3所示,在各单位电路U的校正数据A中最高位的比特a1[1]~a1[n]被传输到信号线L1的期间P1,存储器选择信号MS1变为高电平。同样,在下一位的比特a2[1]~a2[n]被传输到信号线L1的期间P2,存储器选择信号MS2变为高电平,存储器选择信号MS3在期间P3变为高电平。因此,在由高电平的存储器选择信号MSk选择各存储元件Mak的期间Pk中、选择信号SAi向高电平转移(即如果选择单位电路Ui)的情况下,由取得到单位电路Ui的存储元件Mak取得校正数据A的比特ak[i]后而被保持。如果以上的动作在期间P1~P3的每一个中由所有的单位电路U1~Un执行,则各单位电路Ui上保持有三比特的校正数据A。该校正数据A在第一期间Pa经过后的第二期间Pb中也被维持。 
电流源晶体管TR1~TR3为用于生成与校正数据A的各比特(a1[i]·a2[i]以及a3[i])相应的基准电流Is[i]的机构。单位电路Ui的电流源晶体管TR1~TR3为各个源极与电源线(电源电位Vdd)连接,并且各个漏极与驱动晶体管Tdr的源极连接的p沟道型的晶体管。对电流源晶体管TRk的栅极供给与保持在存储元件Mak中的比特ak[i]相应的电压。在存储元件Mak所保持的比特ak[i]为“1”的情况下,电流源晶体管TRk变为导通状态。此时,电流源晶体管TRk中流过电流Ik。另一方面,在存储元件Mak的比特ak[i]为“0”的情况下,电流源晶体管TRk转移到截止状态,电流Ik被切断。 
如上所述,三个电流源晶体管TR1~TR3的每一个根据校正数据A选择性地处于导通状态。并且,通过将流过处于导通状态的一个以上的电流源晶体管TRk的电流Ik相加而生成基准电流Is[i]。本实施方式的电流源晶体管TR1~TR3的特性按照分别转移到导通状态时流过的电流I1~I3的电流值的相对比为“I1∶I2∶I3=4∶2∶1”的方式被选定。因此,基准电流Is[i]按照单位电路Ui的校正数据A设定为7个等级的任一个。如上所述,电流源晶体管TR1~TR3分别作为生成由独立的权重值加权的多个电流I1~I3的机构发挥作用。 
另外,在此例示了使电流源晶体管TR1~TR3的各个特性不同的结构,但通过只并列配置与权重值相应的个数的相同特性的晶体管,也能够使电 流I1~I3的每一个成为与期望的权重值相应的电流值。例如通过并列配置与电流源晶体管TR3特性相同的两个晶体管来代替图2的电流源晶体管TR2,并列配置与电流源晶体管TR3特性相同的四个晶体管来代替电流源晶体管TR1的结构,也可将电流I1~I3的相对比设为“I1∶I2∶I3=4∶2∶1”。 
根据以上的结构,基于与校正数据A相应的基准电流Is[i]和灰度数据D控制决定电光学元件E的灰度的驱动电流Idr的电流值。因此,即使在各电光学元件E的特性或构成单位电路U1~Un的各要素(尤其驱动晶体管Tdr)的特性中具有偏差的情况、或由于电源线或接地线的电压下降而各单位电路U的电源电压Vdd或接地电位Gnd随其位置而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适当地选定校正数据A来抑制各电光学元件E的灰度的偏差。 
然而,将存储校正数据A的机构不设置在电光学装置10中的现有的结构中为了校正各电光学元件E的灰度,需要在每次传输灰度数据D时将校正数据A与该灰度数据D一起传送到电光学装置10的结构(以下称作“结构1”)或需要在电光学装置10的外部基于校正数据A校正灰度数据D的结构(以下称作“结构2”)。但是,在结构1中,会有应从上位装置向电光学装置10传送的数据量增大的问题。尤其为了使调整基准电流Is[i]的步长(step size)微细化从而提高校正的精度,需要增加校正数据A的比特数,因此会有数据量增大的严重的问题。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存储校正数据A的存储元件Ma1~Ma3配置在各单位电路Ui,因此如果在第一期间Pa中一旦各单位电路Ui的存储元件Ma1~Ma3中保持校正数据A,则之后不需要从上位装置向电光学装置10传送校正数据A。因此,通过本实施方式,可达到比结构1减少应从上位装置向电光学装置10传送的数据量的效果。 
另一方面,在结构2中,需要将基于校正数据A校正灰度数据D的电路配置在电光学装置10的外部,因此会有配置在电光学装置10的周围的电路的规模肥大化的问题。与此相对,通过本实施方式,由于生成与校正数据A相应的基准电流Is[i]的电流源晶体管TR1~TR3配置在各单位电路Ui,因此从原理上来说不需要基于校正数据A校正灰度数据D的电路。从而,具有能够缩小配置在电光学装置10的周围的电路的规模的优点。 
此外,在将校正数据A与灰度数据D同步地传输到电光学装置10的结构1中,可按照灰度数据D的传输率限制可用于校正数据A的传输的期间。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期间Pa传送到电光学装置10的校正数据A被保持在各单位电路Ui的存储元件Ma1~Ma3中,因此可按照与灰度数据D的传送定时无关系的方式充分确保向电光学装置10传送校正数据A的时间。从而,会有能够减小传送校正数据A的频率的效果。例如,如以上的实施方式所示,可采用校正数据A的传输频率比灰度数据D的传输频率降低的结构、或通过使时钟信号CLKa的周期比时钟信号CLKb的周期长而使第一选择电路21的工作频率比第二选择电路22的工作频率降低的结构。 
还有,在结构1中,由于限制可用于校正数据A的传送的期间,因此需要下述结构:通过灰度数据D的传输频率,将从上位装置串行供给的校正数据A按每一比特在多个系统(例如校正数据A为3比特时为3系统)中进行相位展开(phase-expanded)后,供给各单位电路U的结构。与此相对,通过本实施方式,由于校正数据A的传送的时间被充分确保,因此如以上例示那样即使校正数据A被串行地维持,对各单位电路U而言,也能够可靠地取得校正数据A。即通过本实施方式,具有减小校正数据A的相位展开数目而使电光学装置10的结构简单化的优点。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各方式中,对作用和功能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要素付与与以上相同的符号,并适当地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图5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相关的电光学装置10的结构的框图。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光学装置10,如图2所示具备两个选择电路(第一选择电路21以及第二选择电路22)。与此相对,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光学装置10只具备一个选择电路20作为依次选择单位电路U1~Un的机构。该选择电路2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选择电路21和第二选择电路22相同,通过以与时钟信号CLK同步的定时依次移位规定的脉冲信号从而输出选择信号S1~Sn。选择信号S1~Sn的每一个按每相当于时钟信号CLK 的周期的期间顺次地成为高电平。 
图6为用于说明电光学装置10的动作的时序图。如图所示,时钟信号CLK在第一期间Pa维持周期T1,在第二期间Pb中控制为比周期T1短的周期T2。从而,选择信号S1~Sn在第一期间Pa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选择信号SAi同样按每周期T1顺次地变为高电平,在第二周期Pb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选择信号SBi同样地按每周期T2顺次成为高电平。 
如图5所示,各单位电路Ui除第一实施方式的单位电路Ui外,还包括路径指定电路36。由选择电路20输出的选择信号Si被供给到单位电路Ui的路径指定电路36。路径指定电路36是在选择信号Si被转移到高电平的情况下(即选择单位电路Ui的情况下)选择保持电路32以及校正电路34的任一个的机构。如图5所示,单位电路U1~Un的各路径指定电路36相对于信号线L3公共连接。路径指定信号Scnt从上位装置供给该信号线L3。如图6所示,路径指定信号Scnt为在第一期间Pa中维持低电平并且在第二期间Pb中维持高电平的信号。 
图7为表示路径指定电路36的具体结构的框图。如图所示,路径指定电路36包括NOR非逻辑门361、NAND与非逻辑门362和两个反相器364/365。在NOR非逻辑门361中,将由反相器364反相选择信号Si的逻辑电平后的信号输入到第一输入端,并且将路径指定信号Scnt输入到第二输入端。NOR非逻辑门361的输出作为选择信号SAi被输出到校正电路34。另一方面,在NAND与非逻辑门362中,向第一输入端输入路径指定信号Scnt,并且向第二输入端输入选择信号Si。反相器365将对NAND与非逻辑门362的输出的逻辑电平进行反相后的信号作为选择信号SBi向保持电路32输出。 
如图6所示,在第一期间Pa中,路径指定信号Scnt维持低电平,因此从选择电路20输出的选择信号Si作为选择信号Sai由路径指定电路36的NOR非逻辑门361向校正电路34输出。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由信号线L1串行供给的校正数据A的各比特a根据选择信号SAi依次由各单位电路Ui取得。另一方面,通过路径指定信号Scnt维持低电平,无论选择信号Si的电平如何,选择信号SBi都维持低电平。从而,在第一期间Pa中,保持电路32不进行灰度数据D的取得。 
如图6所示,在第二区间Pb中路径指定信号Scnt维持高电平,因此从选择电路20输出的选择信号Si作为选择信号SBi从路径指定电路36的反相器输出到保持电路32。从而,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由信号线L2串行供给的灰度数据D根据选择信号SBi依次由各单位电路Ui取得。另一方面,由于在第二期间Pb中选择信号SAi维持低电平,因此校正电路34不进行校正数据A的取得。这样,本实施方式的路径指定电路36作为指定校正电路34以及保持电路32的任一个的机构(还有向指定目的地输出选择信号Si的机构)发挥功能。 
如以上的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选择性地指定保持电路32以及校正电路34的任一个作为选择信号S1~Sn的输出目的地,因此依次选择单位电路U1~Un的机构只要一个选择电路20就足够了。从而,与配置有两个选择电路(第一选择电路21以及第二选择电路22)的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能够实现电光学装置10的结构的简单化和制造成本的降低。此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比,具有通过一个选择电路20而使电光学装置10小型化的优点。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上的各方式中,例示了将校正数据作为数字数据供给电光学装置10的结构。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校正数据A作为模拟的电压信号供给信号线L1。另外,本实施方式相关的电光学装置10的整体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图2)相同。 
图8为表示一个单位电路Ui的校正电路34的结构的电路图。如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步骤电路34包括电流源晶体管TR和存储元件Mb以及开关元件SW。另外,将基准电流Is[i]供给驱动晶体管Tdr的源极的结构和将与灰度数据Di相应的电位供给到驱动晶体管Tdr的栅极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电流源晶体管TR为夹设在电源线和驱动晶体管Tdr之间的p沟道型晶体管。从电流源晶体管TR输出到驱动晶体管Tdr的基准电流Is[i],按照电流源晶体管TR的栅极的电压控制电流值。存储元件Mb为介于电流 源晶体管TR的栅极和源极(电源线)之间的电容元件,作为保持电流源晶体管TR的栅极的电压的机构发挥功能。 
开关元件SW为根据从第一选择电路21供给的选择信号SAi控制电流源晶体管TR的栅极和信号线L1之间的电连接(接通/断开)的机构。如果选择信号SAi转移到高电平,则开关元件SW变为接通状态,由此电流源晶体管TR的栅极与信号线L1电连接。另一方面,在选择信号SAi维持低电平的情况下,开关元件SW变为断开状态,由此电流源晶体管TR的栅极与信号线L1电绝缘。 
接下来,图9为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动作的时序图。如该图所示,第一选择电路21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通过使选择信号SA1~San依次地转移到高电平,以该顺序分别选择单位电路U1~Un。但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选择电路21,在选择电路SAi转移为高电平的期间和下一级的选择信号SAi+1转移为高电平的期间之间介插有规定的间隔P0。即第一选择电路21在相互隔开间隔P0的各期间选择各单位电路U。 
供给到信号线L1的校正信号S为按每个选择信号SA1~San分别处于高电平的期间、成为与校正数据A相应的电压值的模拟的电压信号。如果更详细地叙述,则校正信号S,在选择信号SAi变为有效电平的期间(时间长度T1)维持与单位电路Ui的校正数据A相应的电压值。选定校正信号S的电压值以使该电压值施加在电流源晶体管TR的栅极上时电流源晶体管TR工作在饱和区域。 
如图9所示,如果在第一期间Pa中选择信号SAi转移为高电平,则单位电路Ui的开关元件SW变为接通状态。因此,在单位电路Ui中,该时刻的信号线L1的电压(即单位电路Ui的校正数据A)由校正电路34取得后,施加到电流源晶体管TR的栅极。此时的信号线L1的电压由存储元件Mb保持,因此即使在选择信号SAi向低电平转移且开关元件SW变为断开状态之后,电流源晶体管TR的栅极也被继续施加与校正数据A相应电压。由于电流源晶体管TR在饱和区域工作,因此在驱动晶体管Tdr的源极上供给与电流源晶体管TR的栅极的电压(即单位电路Ui的校正数据A)相应的基准电流Is[i]。因此,与以上的实施方式相同,向电光学元件E供给与灰度数据Di和校正数据A(基准电流Is[i])相应的电流值的 驱动电流Idr。 
然而,由存储元件Mb保持的电压由于电荷的泄漏而缓缓降低。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将单位电路Ui所利用的基准电流Is[i]维持为与校正数据A相应的电流值,而随时进行将与校正数据A相应的电压施加到存储元件Mb上的修补动作(以下称作更新动作)。如图9所示,更新动作按照与各保持电路32所完成的灰度数据D的取得并行的方式在第二期间Pb中随时执行。即在第二期间Pb中选择信号SA1~SAn的每一个隔开规定的间隔P0顺次向高电平转移,另一方面在选择信号SAi转移到高电平时的校正信号S的电压通过信号线L1由校正电路34取得。存储元件Mb所保持的电压,通过以上的动作更新为与校正数据A相应的电压。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按照作为模拟信号的校正信号S的电压值生成基准电流Is[i],因此与按照数字的校正数据A生成基准电流Is[i]的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相比,基准电流Is[i]的电流值被精细地调整。从而,能够高精度地抑制各电光学元件E的灰度的偏差。进而,由于存储元件Mb所保持的电压按照与灰度数据D的取得并行的方式随时被更新,因此可将各单位电路Ui中的基准电流Is[i]维持为期望的电流值。 
但是,校正信号S,从与单位电路Ui的校正数据A相应的电压值Vi缓缓变化而收敛为与单位电路Ui+1的校正数据A相应的电压值Vi+1。从而,例如在选择信号SAi维持高电平的期间和其下一级的选择信号SAi+1维持高电平的期间之间不夹设间隔P0的构成中,在选择信号SAi+1转移到高电平的定时也依然有校正信号S未达到电压值Vi+1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位于从电压Vi到电压Vi+1变动的中途的电压(即与本来的电压Vi+1不同的电压)被施加在单位电路Ui+1的电流源晶体管TR的栅极上,因此会有在基准电流Is[i]的电流值中产生误差(所谓的串扰(crosstalk))的问题。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选择信号SA1~SAn的每一个隔开间隔P0而向高电平转移。根据该结构,在间隔P0内使校正信号S从电压Vi可靠地向电压Vi+1变动后,可将电流源晶体管TR的栅极与信号线L1连接,因此能够有效地解除由于校正信号S的电压的变动而引起的基准电流Is[i]的电流值的误差。 
(第四实施方式) 
图10为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相关的电光学装置10的电结构的框图,图11为例示用于电光学装置10的驱动的各信号的波形的时序图。如图10所示,电光学装置10具有将选择电路20和n个单位电路U(U1~Un)配置在基板12的表面的结构。单位电路U1~Un沿主扫描方向排列。各单位电路U包括电光学元件E。由上位装置向电光学元件10供给各种信号和数据。 
图10的选择电路20为按照n个单位电路U1~Un的排列的顺序(即从单位电路U1到单位电路Un的顺序)依次选择单位电路U1~Un的机构。本实施方式的选择电路20为相当于单位电路U1~Un的总数的n比特的移位寄存器,如图11所示,在第一期间Pa以及第二期间Pb的每一个中,通过按照与由上位装置供给的时钟信号CLK同步的方式依次移位规定的脉冲信号,输出选择信号S1~Sn。因此,如图11所示,选择信号S1~Sn按每时钟信号CLK的周期顺次转移到高电平。选择信号Si(i为满足1≤i≤n的整数)向高电平的转移意味着选择单位电路Ui。 
如图11所示,时钟信号CLK的周期在第一期间Pa和第二期间Pb中变化。即第一期间Pa的时钟信号的CLK的周期T1比第二期间Pb的周期T2长。从而,在第一期间Pa中选择各单位电路U的周期(T1)比在第二期间Pb中选择各单位电路U的周期(T2)长。 
如图10所示,各单位电路U包括电光学元件E、驱动晶体管Tdr、数据取得电路40、路径控制电路50和校正电路60。校正电路60为生成作为驱动电流Idr的基准的基准电流Is[i]的机构(具体的结构后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由各单位电路Ui的校正电路50生成的基准电流Is[i]被设定为与针对单位电路Ui生成的校正数据Ai相应的电流值。针对单位电路U1~Un决定校正数据A1~An以使所有的电光学元件E的亮度均匀化。 
驱动晶体管Tdr作为生成与校正电路60输出的基准电流Is[i]和灰度数据Di相应的电流值的驱动电流Idr的机构发挥作用。本实施方式的驱动晶体管Tdr为介于校正电路60和电光学元件E的阳极之间的p沟道型的晶体管(典型地为薄膜晶体管)。 
图10所示的信号线L为用于向各单位电路U传输由上位装置输入到端子Td的数据的布线。本实施方式的信号线L兼用于校正数据A1~An 的传输以及灰度数据D1~Dn的传输。 
如果进一步地详细叙述,则在第一期间Pa,如图11所示,校正数据A1~An的各比特介由端子Td依次从上位装置供给信号线。第一期间Pa被分为三个期间P1~P3。在期间P1中,校正数据A1~An的每一个中的最高位的比特a1[1]~a1[n]按照该顺序被串行供给到信号线L。同样,在期间P2中,校正数据A1~An的下一位的比特a2[1]~a2[n]被供给到信号线L,在期间P3中,最低位的比特a3[1]~a3[n]被供给到信号线L。另一方面,在第二期间Pb中,灰度数据D1~Dn被依次供给到信号线L。校正数据A1~An以及灰度数据D1~Dn以与时钟信号CLk同步的定时被供给到信号线L。时钟信号CLK的第一期间Pa的周期T1比第二期间Pb的周期T2长,因此校正数据A1~An的各比特的传输频率(1/T1)比灰度数据D1~Dn的传输频率(1/T2)低。 
接下来,参照图10以及图12,对单位电路U1~Un的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由于所有的单位电路U1~Un的结构相同,因此以下只对一个单位电路Ui的结构进行说明,便兼作对所有单位电路U1~Un的说明。 
单位电路Ui的数据取得电路40为在第一期间从信号线L取得校正数据Ai的各比特a1[i]~a3[i],并且在第二期间Pb从信号线L取得灰度数据Di的机构,如图12所示包括传输门电路41和锁存电路45。所有的单位电路U1~Un的传输门电路41的输入端子相对信号线L公共连接。 
传输门电路41为控制信号线L和锁存电路45之间的电连接(接通/断开)的开关,在选择信号Si维持高电平的期间(通过反相器42对选择信号Si的逻辑电平反相后的信号维持低电平的期间)处于接通状态。因此,在选择信号Si维持高电平的期间供给信号线L的数据(第一期间Pa的校正数据Ai的各比特a1[i]~a3[i]或第二期间Pb的灰度数据Di)介由传输门电路41由单位电路Ui的数据取得电路40取得。 
锁存电路45包括时钟控制式反相器451和反相器452。传输门电路41的输出端子和反相器452的输入端子与时钟控制式反相器451的输出端子连接。时钟控制式反相器451的输入端子和路径控制电路50与反相器452的输出端子连接。在选择信号Si维持高电平的期间,时钟控制式反相 器451处于高阻抗状态。另一方面,如果选择信号Si转移为低电平,则时钟控制式反相器451作为反相器发挥作用。因此,在选择信号Si维持低电平的期间中,在此之前由传输门电路41取得的数据被保持在锁存电路45中,并且输出到路径控制电路50。进一步详述,在第一期间Pa中,在选择信号Si转移到低电平的定时校正数据Ai的各比特a1[i]~a3[i]被顺次锁存。另一方面,在第二期间Pb中,在选择信号Si每次转移到低电平时灰度数据Di被顺次锁存。 
路径控制电路50为按照路径控制信号WRT和反相路径控制信号WRTX使数据取得电路40从信号线L取得的数据的输出目的地变化的机构。如图11所示,路径控制信号WRT为在第一期间Pa维持高电平并且在第二期间Pb维持低电平的信号。反相路径控制信号WRTX为使路径控制信号WRT的逻辑电平反相的信号。 
如图12所示,路径控制电路50包括两个传输门电路52/53和n沟道型的晶体管55和p沟道型的晶体管56。传输门电路52为控制数据取得电路40和校正电路60(校正数据线LA)之间的电连接的开关。另一方面,传输门电路53为控制数据取得电路40和驱动晶体管Tdr之间的电连接的开关。传输门电路52和传输门电路53根据路径控制信号WRT以及反相路径控制信号WRTX以择一方式处于接通状态。即在路径控制信号WRT维持高电平的第一期间Pa中,传输门电路52维持接通状态,并且传输门电路53维持断开状态。与此相对,在路径控制信号WRT维持低电平的第二期间Pb中,传输门电路52维持断开状态,并且传输门电路53维持接通(ON)状态。 
晶体管55为控制接地电位Gnd和校正数据线LA之间的电连接的开关,在反相路径控制信号WRTX处于高电平的第二期间Pb中处于接通状态。晶体管56为控制电源电位Vdd和驱动晶体管Tdr的栅极之间的电连接的开关,在反相路径控制信号WRTX处于低电平的第一期间Pa处于导通状态。 
根据以上的结构,在第一期间Pa中,从数据取得电路40输出的校正数据Ai的各比特a1[i]~a3[i]经由传输门电路52依次被供给到校正数据线LA,另一方面电源电位Vdd介由晶体管56被供给到栅极,通过这样驱动 晶体管Tdr变为截止状态。因此,在第一期间Pa中,所有的电光学元件E熄灭。与此相对,在第二期间Pb中,晶体管55转移为接通状态,通过这样校正数据线LA的电位被维持为接地电位Gnd,另一方面与从数据取得电路40输出的灰度数据Di相应的电位介由传输门电路53被供给到驱动晶体管Tdr的栅极。因此,在第二期间Pb中,按照灰度数据Di控制各电光学元件E的灰度(点亮/熄灭)。 
如图12所示,校正电路60包括相当于校正数据Ai的比特数的三个电流生成部C(C1~C3)和一个校正数据线LA。电流生成部C1~C3介由校正数据线LA与路径控制电路50(更详细地说传输门电路52的输出端子)公共连接。第k个(k为满足1≤k≤3的整数)电流生成部Ck包括保持电路62和电流源晶体管64,该保持电路62从校正数据线LA取得校正数据Ai的比特ak[i]并进行保持,电流源晶体管64生成与保持电路62所保持的比特ak[i]相应的电流Ik。电流生成部C1~C3的电流源晶体管64为各个源极与电源电位Vdd连接,并且各个漏极与驱动晶体管Tdr的源极连接的p沟道型的晶体管。 
图13为表示电流生成部Ck(C1~C3)的结构的框图。如图所示,电流生成部Ck的保持电路62包括传输门电路71、反相器72和锁存电路74和开关76。三个电流生成部C1~C3的各个传输门电路71的输入端子,相对校正数据线LA公共连接。此外,写入信号MSk被公共地供给到单位电路U1~Un的电流生成部Ck的传输门电路71以及锁存电路74。写入信号MS1~MS3是用于以择一方式选择单位电路U1~Un的每个中的三个的电流生成部C1~C3的任一个的信号。 
如图11所示,写入信号MS1~MS3在第一期间Pa顺次转移到高电平。即写入信号MS1在校正数据A1~An的每一个的最高位的比特a1[1]~a1[n]供给信号线L的期间P1变为高电平。同样,写入信号MS2在下一位的比特a2[1]~a2[n]向信号线L传输的期间P2变为高电平,写入信号MS3在期间P3变为高电平。另一方面,在第二期间Pb中写入信号MS1~MS3维持低电平。 
图13的传输门电路71为控制校正数据线LA和锁存电路74之间的电连接的开关,在写入信号MSk维持高电平的期间(由反相器72使写入信 号MSk的逻辑电平反相的信号维持低电平的期间)Pk处于接通状态。另一方面,锁存电路74与数据取得电路40的锁存电路45相同,包括时钟控制式反相器741和反相器742。在写入信号MSk维持低电平的期间中时钟控制式反相器741作为反相器发挥功能,因此锁存电路74保持写入信号MSk转移到低电平之前的传输门电路71的输出(比特ak[i])。 
如上所述,根据选择信号Si数据取得电路40从信号线L取得的校正数据Ai的比特ak[i],介由通过高电平的写入信号MSk成为接通状态的传输门电路71而通过校正数据线LA由电流生成部Ck取得,从写入信号MSk转移到低电平的时刻(期间Pk的终点)开始由锁存电路74保持。如果该动作在期间P1~P3的每个期间中由所有的单位电路U1~Un执行,则各单位电路Ui上保持三比特的校正数据Ai。该校正数据Ai在经过第一期间Pa后的第二期间Pb中也被保持。 
开关76,为根据锁存电路74所保持的比特ak[i]将电流源晶体管64控制为接通状态或断开状态的机构,包括传输门电路761以及传输门电路762。在比特ak[i]为“1”的情况下,传输门电路761维持接通状态,并且传输门电路762维持断开状态。因此,通过介由传输门电路761使接通电位Von供给栅极,而使电流源晶体管64变为导通状态。由此,电流源晶体管64中流过电流Ik。另一方面,在比特ak[i]为“0”的情况下,传输门电路761维持断开状态,传输门电路762变为接通状态。因此,电流源晶体管64的栅极的电位被设定为断开电位Voff。由此,电流源晶体管64转移到截止状态,电流Ik被切断。 
如上所述,按照校正数据A的各比特使三个电流源晶体管64的每一个选择性地变为导通状态。并且,通过将处于导通状态的一个以上的电流源晶体管64中流过的电流Ik相加,生成基准电流Is[i]。将一个单位电路U中包括的三个电流源晶体管64的特性选定得以使分别转移到导通状态时流过的电流I1~I3的电流值的相对比为“I1∶I2∶I3=4∶2∶1”。因此,基准电流Is[i]按照单位电路Ui的校正数据A设定为7个等级的任一个。即校正电路60作为生成与校正数据Ai相应的电流值的基准电流Is[i]的DAC(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发挥功能。 
另外,在此例示了使电流源晶体管64的各个特性不同的结构,但通 过并列配置与权重值相应的个数的相同特性的晶体管,也能够使电流I1~I3的每一个成为与期望的权重值相应的电流值。例如通过并列配置与电流生成部C3的电流源晶体管64特性相同的两个晶体管来代替电流生成部C2的电流源晶体管64,并列配置与电流生成部C3的电流源晶体管64特性相同的四个晶体管来代替电流生成部C1的电流源晶体管64的结构,也可将电流I1~I3的相对比设定为“I1∶I2∶I3=4∶2∶1”。 
根据以上的结构,决定单位电路Ui的电光学元件E的灰度的驱动电流Idr的电流值,根据与校正数据A相应的基准电流Is[i]和灰度数据Di被控制。因此,即使在各电光学元件E的特性或构成单位电路U1~Un的各要素(尤其驱动晶体管Tdr)的特性中具有偏差的情况下,通过适当地选定校正数据A1~An,也能够抑制各电光学元件E的灰度的偏差。并且,由于生成与校正数据Ai相应的基准电流Is[i]的校正电路60设置在各单位电路U中,因此从原理上来说不需要基于校正数据Ai校正灰度数据Di的电路。从而,通过本发明能够缩小电光学装置10的周边电路的规模。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一根信号线兼用于校正数据A1~An的传输和灰度数据D1~Dn的传输,因此与传输校正数据A1~An的布线和传输灰度数据D1~Dn的布线独立形成的结构比较,有各种优点。例如,不需要根据校正数据A1~An和灰度数据D1~Dn区别从上位装置向电光学装置10输出数据的处理,因此具有减轻上位装置中的处理的负载的优点。此外,由于从公共的端子Td输入校正数据A1~An和灰度数据D1~Dn,因此与校正数据A1~An和灰度数据D1~Dn从不同的端子被输入的结构相比,可削减端子数。因此,降低各端子和外部之间的连接产生不良情况的可能性,由此可提高电光学装置10的可靠性。在此,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当记录材料的输送或感光体圆筒110的驱动等时电光学装置10产生振动,因此会有电光学装置10中与外部连接的位置容易破损的事情。从而,能够削减端子数的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尤其适用于用于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电光学装置10。 
但是,作为校正数据Ai的输出目的地的校正电路60与灰度数据Di的输出目的地(驱动晶体管Tdr)比较,电路规模变大。还有,传输校正数据Ai的校正数据线LA的长度比传输灰度数据Di的路径长。因此,如 果校正数据相对于各单位电路Ui的取得或向校正电路60的供给的动作以与灰度数据Di相同的速度执行,则可产生在校正电路60的锁存电路74中不能可靠地保存校正数据Ai的各比特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从路径控制电路50向校正电路60输出校正数据A1~An的周期T1设定得比输出灰度数据D1~Dn的周期T2的时间长,因此充分地确保了用于由校正电路60取得各比特a1[i]~a3[i]的时间。从而,能够使校正数据A1~An正确且可靠地保持在校正电路60中。 
(第五实施方式) 
图14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相关的电光学装置10的结构的框图,图15为表示该电光学装置10的各部分的信号的波形的时序图。如图14所示,电光学装置10包括沿主扫描方向排列的n个单位电路U、配置在夹持这些单位电路的各位置上的第一选择电路21以及第二选择电路22和第一信号线La以及第二信号线Lb。以下,从图14的左方观察将奇数号的单位电路U(以下称作“第一单位电路Ua”)和与其右侧邻接的偶数号的单位电路U(以下称作“第二单位电路Ub”)所成的一对记做“电路部UB(UB1~UBn)”(N=n/2)。 
第一选择电路21为在第一期间Pa以及第二期间Pb的每个期间中依次选择各第一单位电路Ua的机构。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选择电路21,如图15所示,按每时钟信号CLKa的一个周期顺次将向各第一单位电路Ua输出的选择信号SA1~SAN设定为高电平。同样,第二选择电路22,通过将按每时钟信号CLKb的一个周期顺次变为高电平地选择信号SB1~SBN向各第二单位电路Ub输出,在第一期间Pa以及第二期间Pb的每个期间中依次选择各第二单位电路Ub。时钟信号CLKa和时钟信号CLKb为同波形的信号。因此,如图15所示,选择信号SAj(j为满足1≤j≤N的整数)和选择信号SBj为同波形。即在第一选择电路21选择电路部UBj的第一单位电路Ua的定时,第二选择电路22选择相同的电路部UBj的第二单位电路Ub。此外,时钟信号CLKa以及时钟信号CLkb,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第一期间Pa中的周期T1比第二期间Pb中的周期T2长。另外,在图14中,例示了由不同的端子输入时钟信号CLKa和时钟信号CLKb 的结构,但也可为将输入到一个端子的时钟信号(例如图15的时钟信号CLKa)供给到第一选择电路21以及第二选择电路22的双方的结构。 
如图15所示,各第二单位电路Ub的校正数据A和各第一单位电路Ua的灰度数据D被串行地供给到第一信号线La。如果进一步地详细叙述,则在第一期间Pa中,第二单位电路Ub的校正数据A(A2、A4、…An)的各比特按每时钟信号CLKa的周期T1被供给到第一信号线La。此外,在第二期间Pb中,第一单位电路Ua的灰度数据D(D1、D3、…、Dn-1)按每时钟信号CLKa的周期T2被供给到第一信号线La。此外,各第一单位电路Ua的校正数据A和各第二单位电路Ub的灰度数据D被串行地供给到第二信号线Lb。即在第一期间Pa中,第一单位电路Ua的校正数据A(A1、A3…An-1)的各比特以周期T1被供给到第二信号线Lb,在第二期间Pb中,第二单位电路Ub的灰度数据D(D2、D4、…、Dn)在以周期T2被供给到第二信号线Lb。 
单位电路U(第一单位电路Ua以及第二单位电路Ub的每一个)包括电光学元件E、驱动晶体管Tdr、数据取得电路40、路径控制电路50和校正电路60。它们的各部分的具体的结构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但是,各第一单位电路Ua的数据取得电路40以及路径控制电路50和各第二单位电路Ub的校正电路60按照夹持n个电光学元件E的排列的方式位于第一选择电路21侧,与此相对各第二单位电路Ub的数据取得电路40以及路径控制电路50和各第一单位电路Ua的校正电路60按照夹持电光学元件E的排列的方式位于第二选择电路22侧。从而,属于电路部UBj的第一单位电路Ua的路径控制电路50,从属于相同电路部UBj的第二单位电路Ub的校正电路60来看,配置在与该第二单位电路Ub的电光学元件E相反侧。此外,属于电路部UBj的第二单位电路Ub的路径控制电路50,从属于该电路部UBj的第一单位电路Ua的校正电路60来看,配置在与该第一单位电路Ua的电光学元件E相反侧。 
属于电路部UBj的第一单位电路Ua的数据取得电路40,按照从第一选择电路21供给的选择信号SAj,从第一信号线La依次取得数据。即电路部UB1~UBN的第一单位电路Ua的数据取得电路40,在第一期间Pa中,以周期T1顺次取得第二单位电路Ub的校正数据A的各比特(a1[2]、 a1[4]、……、a1[n],a2[2]、a2[4]、……、a2[n],a3[2]、a3[4]、……、a3[n]),在第二期间Pb中以周期T2顺次取得第一单位电路Ua的灰度数据D(D1、D3、……、Dn-1)。 
另一方面,在电路部UBj的第二单位电路Ub的数据取得电路40,按照从第二选择电路22供给的选择信号SBj,从第二信号线Lb依次取得数据。即电路部UB1~UBN的第二单位电路Ub的数据取得电路40,在第一期间Pa中顺次取得第一单位电路Ua的校正数据A的各比特(a1[1]、a1[3]、……、a1[n-1],a2[1]、a2[3]、……、a2[n-1],a3[1]、a3[3]、……、a3[n-1]),在第二期间Pb中顺次取得第二单位电路Ub的灰度数据D(D2、D4、……、Dn)。 
此外,属于电路部UBj的第一单位电路Ua的路径控制电路50,通过第一单位电路Ua的驱动晶体管Tdr和属于电路部UBj的第二单位电路Ub的校正电路60切换其前级的数据取得电路40取得的数据的输出目的地。即第一单位电路Ua的路径控制电路50对电路部UBj的第二单位电路Ub的校正电路60依次输出在第一期间Pa供给的校正数据(A2、A4……、An)的各比特,并将与在第二期间Pb中供给的灰度数据D(D1、D3、…、Dn-1)相应的电位供给到第一单位电路Ua的驱动晶体管Tdr的栅极。 
同样,属于电路部UBj的第二单位电路Ub的路径控制电路50,通过第二单位电路Ub的驱动晶体管Tdr和属于电路部UBj的第一单位电路Ua的校正电路60切换从数据取得电路40供给的数据的输出目的地。即第二单位电路Ub的路径控制电路50对电路部UBj的第一单位电路Ua的校正电路60依次输出在第一期间Pa供给的校正数据(A1、A3……、An-1)的各比特,并将与在第二期间Pb供给的灰度数据D(D2、D4、…、Dn)相应的电位供给到第二单位电路Ub的驱动晶体管Tdr的栅极。在以上的结构中,各单位电路U的校正电路60以及驱动晶体管Tdr与第四实施方式同样地进行工作。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达到了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然而,在第四实施方式的电光学装置10中,如图10所示,由于在各单位电路U的校正电路60和路径控制电路50之间的间隙介有电光学元件E,因此需要按照截断沿主扫描方向的电光学元件E的排列的方式形成校 正数据线LA。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属于电路部UBj的第一单位电路Ua的校正电路60和向该校正电路60供给校正数据A的第二单位电路Ub(电路部UBj)的路径控制电路50之间的间隙没有介有电光学元件E或驱动晶体管Tdr。关于第二单位电路Ub的校正电路60和第一单位电路Ua的路径控制电路50之间的间隙也相同。因此,不需要按照截断电光学元件E的排列的方式形成校正数据线LA。由此,可削减电光学元件E的周边的布线,因此通过本实施方式,与第四实施方式相比,可扩大各电光学元件E的面积。此外,所谓可扩大电光学元件E的面积是指为了得到规定的发光强度而降低应向电光学元件E供给的电能(电流值或电流密度)。并且,通过降低向电光学元件E供给的电能,可得到抑制耗电和电光学元件E的长寿命化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并行方式实施对各第一单位电路Ua的数据的供给和对各第二单位电路Ub的数据的供给,因此具有将为了对所有的单位电路U供给校正数据A和灰度数据D而必须的时间缩短到第四实施方式的约一半的优点。还有,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各单位电路U由一个选择电路20选择,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两个选择电路(第一选择电路21以及第二选择电路22)20。但是,第一选择电路21以及第二选择电路22的各自的规模为第四实施方式的选择电路20的大约一半(例如n/2位的移位寄存器就足够了),因此作为电光学装置10的整体来看,与各单位电路U的选择相关的电路的规模与第四实施方式相比,并没有大幅地庞大。 
(第六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例示了n个单位电路U的每一个由选择电路20选择的结构,但用于选择作为数据的供给目的地的单位电路U的方法和结构也可任意。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其结构为:选择电路20没有配置在基板12,通过从上位装置供给的信号顺次选择各单位电路U。 
图16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相关的电光学装置10的结构的框图,图17为表示各部分利用的信号的波形的时序图。如图16所示,n个单位电路 U1~Un以3个为单位划分为M个(M=n/3)模块B1~BM。在基板12的面上分别形成与独立模块对应的M根信号线L1~LM。与一个模块Bh(h为满足1≤h≤M的整数)对应的信号线Lh,相对属于模块Bh的三个单位电路U的每一个的数据取得电路40(传输门电路41的输入端子)公共连接。 
此外,从上位装置将选择信号SEL1供给到属于模块B1~BM的每一个的第一各单位电路U(U1、U4、……、Un-2)。同样,将选择信号SEL2供给到模块B1~BM的第二各单位电路U(U2、U5、……、Un-1),将选择信号SEL3供给到第三各单位电路U(U3、U6、……、Un)。如图17所示,选择信号SEL1~SEL3以规定的周期(在第一期间Pa中为周期T1、在第二期间Pb中为周期T2)顺次变为有效电平。 
与模块Bh的各单位电路U对应的校正数据A和灰度数据D从上位装置被供给到信号线Lh。如果进一步详细叙述,则如图17所示,在第一期间Pa中,与模块Bh的各单位电路U对应的校正数据A的各比特以周期T1被依次地供给到信号线Lh。此外,在第二期间Pb中,与模块Bh的各单位电路U对应的灰度数据D以周期T2被依次地供给到信号线Lh。 
通过以上的动作,在第一期间Pa中,如果选择信号SEL1转移到高电平,则校正数据A的比特ak被并行地取入到各模块Bh的第一单位电路U(U1、U4、……、Un-2)。同样,如果选择信号SEL2转移到高电平,则比特ak被取入到第二各单位电路U(U2、U5、……、Un-1),如果选择信号SEL3转移到高电平,则比特ak被取入到第三各单位电路U(U3、U6、……、Un)。如果以上的动作在期间P1~期间P3的每个期间中执行,则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校正数据A1~An被保持在单位电路U1~Un中。 
另一方面,在第二期间Pb中,如果选择信号SEL1转移到高电平,则灰度数据D(D1、D4……、Dn-2)被取入到模块B1~BM的第一各单位电路U。同样,如果选择信号SEL2转移到高电平,则灰度数据D(D2、D5……、Dn-1)被取入到第二各单位电路U,如果选择信号SEL3转移到高电平,则灰度数据D(D3、D6……、Dn)被取入到第三各单位电路U。通过以上的动作,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将单位电路U1~Un的电光学元件E驱动为与灰度数据D1~Dn相应的灰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达到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对属于模块B1~BM的每一个的一个单位电路U并行地取入数据,因此具有使为了向所有的单位电路U供给校正数据A和灰度数据D而必需的时间长度比第四实施方式缩短的优点。 
(变形例) 
可对以上的各方式施加各种变形。如果例示具体的变形的方式,则如下。另外,也可适当地组合以下的各方式。 
(1)变形例1 
校正数据A的比特数当然并不限于以上的例示。因此,从第一实施方式到第三实施方式的构成单位电路U的要素(电流源晶体管TRk和存储元件Mak/NAND与非逻辑门Gk)的个数,和从第四实施方式到第六实施方式的构成校正电路60的电流生成部Ck的个数根据以上的例示可适当地变更。 
此外,在以上的各方式中,例示了通过一比特的灰度数据D将电光学元件E的灰度控制为二进制值(binary)的结构,但灰度数据D也可为2比特以上。在该结构中,驱动晶体管Tdr中流过的驱动电流Idr按照灰度数据D被逐次地控制,由此将电光学元件E的灰度控制成多级值(multilevel)(三以上的灰度的任一个)。此外,也可采用配置有供给各系统的信号的多根信号线的结构,来代替第四实施方式的信号线L和第五实施方式的信号线La以及信号线Lb,该各系统的信号是对由上位装置串行地输出的信号(例如图像信号)进行相位展开(并行-串行变换)后的信号。 
(2)变形例2 
也可适当组合以上例示的各方式。例如,也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如第三实施方式那样以并行方式实施校正数据的取得和灰度数据D的取得的结构。此外,也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采用如第三实施方式那样按照信号线L1的电压值模拟地指定校正数据A的结构和将校正数据A保持在电容元件(存储元件Mb)中的结构。 
(3)变形例3 
在以上的各方式中,例示了采用OLED元件作为电光学元件E的结构, 但本发明也能适用于利用除此以外的电光学元件的各种电光学装置中。例如在利用无机EL元件的显示装置、场致发射显示器(FED:Field EmissionDisplay)、表面导电型电子发射显示器(SED:Surface-conductionElectron-emitter Display)、弹道电子发射显示器(BSD:Ballistic electronSurface emitting Display)、利用发光二极管的显示装置中与以上各方式相同,也能适用本发明。 
(电子设备) 
接下来,参照图18对本发明相关的电子设备的一个方式即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该图像形成装置为利用中间转印介质带(belt intermediatetransfer medium)方式的串联型彩色图像形成装置。 
该图像形成装置,每一个结构相同的四个电光学装置10K、10C、10M、10Y被分别配置在与各自结构相同的四个感光体圆筒(图像载体)110K、110C、110M、110Y的像形成面110A对置的位置上。电光学装置10K、10C、10M、10Y具有与以上各方式相关的电光学元件10相同的结构。 
如图18所示,该图像形成装置中,设置有驱动辊121和从动辊122,在这些辊121、122上缠绕无端的中间转印带120,如箭头所示在辊121、122的周围旋转。虽然未图示,但也可设置有对中间转印带120赋予张力的张力辊(tension roller)等的张力赋予机构。 
在该中间转印带120的周围,以互相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配置有外周面上具有感光层的四个感光体圆筒110K、110C、110M、110Y。添加字母“K”、“C”、“M”、“Y”意味着为了分别形成黑、蓝绿、品红、黄的显像而使用。关于其他部件也相同。感光体圆筒110K、110C、110M、110Y与中间转印带120的驱动同步地被旋转驱动。 
在各感光体圆筒110(K、C、M、Y)的周围,配置有电晕充电器111(K、C、M、Y)、电光学装置10(K、C、M、Y)、显象器114(K、C、M、Y)。电晕充电器111(K、C、M、Y)使与其对应的感光体圆筒110(K、C、M、Y)的像形成面110A(外周面)均匀地带电。电光学装置10(K、C、M、Y)在各感光体圆筒的带电后的像形成面110A上写入静电潜像。在各电光学装置10(K、C、M、Y)中,沿感光体圆筒110(K、C、M、Y)的母线(主扫描方向)排列有多个电光学元件E。静电潜像的 写入通过由多个电光学元件E向感光体圆筒110(K、C、M、Y)照射光而进行。显象器114(K、C、M、Y)通过使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toner)附着在静电潜像,在感光体圆筒110(K、C、M、Y)上形成显像(即可视像)。 
由这样的四色的单色显像形成部位(station)形成的黑、蓝绿、品红、黄色的各显像,通过在中间转印带120上依次被一次转印从而在中间转印带120上相互叠加,其结果形成彩色显像。在中间转印带120的内侧配置有四个一次转印(primary-transfer)电晕管(转印器)112(K、C、M、Y)。一次转印电晕管112(K、C、M、Y)分别配置在感光体圆筒110(K、C、M、Y)的附近,通过从感光体圆筒110(K、C、M、Y)静电地吸引(pick up)显像,将显像转印在通过感光体圆筒和一次转印电晕管之间的中间转印带120上。 
作为最终形成图像的对象(记录材料)的片材(sheet)102,通过捡拾辊(pick up roller)103从送纸盒(cassette)101一张一张地被进给,发送到与驱动辊121接触的中间转印带120和二次转印辊126之间的辊隙(nip)。中间转印带120上的彩色显像一并由二次转印辊126二次转印在片材102的单面,通过作为定影部的定影辊对127而被定影在片材102上。之后,片材102通过排纸辊对128排出在形成在装置上部的排纸盒上。 
接下来,参照图19,对本发明相关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其他方式进行说明。该图像形成装置,利用中间转印介质带方式的旋转显象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如图19所示,在感光体圆筒110的周围设置有电晕充电器168、旋转式的显象单元161、以上的实施方式相关的电光学装置10和中间转印带169。 
电晕充电器168使感光体圆筒110的外周面均匀地带电。电光学装置10将静电潜像写入到感光体圆筒110的带电后的像形成面110A(外周面)。该电光学装置10中,沿感光体圆筒110的母线(主扫描方向)排列多个电光学元件E。静电潜像的写入,通过从这些电光学元件E向感光体圆筒110照射光来进行。 
显象单元161为四个显象器163Y、163C、163M、163K按照隔开90度的角间隔的方式配置的圆筒,能以轴161a为中心逆时针旋转。显象器 163Y、163C、163M、163K分别将黄色、蓝绿、品红、黑色的调色剂供给感光体圆筒110,通过使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附着在静电潜像上而在感光体圆筒110上形成显像(即可视像)。 
无端的中间转印带169缠绕驱动辊170a、从动辊170b、一次转印辊166以及张力辊,在这些辊的周围沿箭头所示的方向旋转。一次转印辊166通过从感光体圆筒110静电地吸引显像,将显像转印在通过感光体圆筒110和一次转印辊166之间的中间转印带169上。 
具体地来说,通过感光体圆筒110的最初的一次旋转,由电光学装置10写入用于黄色(Y)像的静电潜像,并由显象器163Y形成同色的显像,进而被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69上。此外,通过下一次旋转,由电光学装置10写入用于蓝绿(C)像的静电潜像,并由显象器163C形成同色的显像,且被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69上以使与黄色的显像叠加。因而,通过这样进行,在感光体圆筒110进行四次旋转的期间,黄色、蓝绿、品红、黑色的显像被依次地叠加在中间转印带169,结果彩色的显像形成在转印带169上。在最终作为形成图像的对象的片材的两面形成图像的情况下,在中间转印带169上转印表面和背面颜色相同的显像,接下来按照在中间转印带169上转印表面和背面的下一个颜色的形式,将彩色显像形成在中间转印带169上。 
图像形成装置中设置了使片材通过的片材传输路径174。片材从送纸盒178通过捡拾辊179被一张一张地取出,通常通过传送辊前进到片材传输路径174,从而通过与驱动辊170a接触的中间转印带169和二次转印辊171之间的辊隙。二次转印辊171通过从中间转印带169一并地静电吸引彩色显像,而在片材的单面上转印显像。二次转印辊171通过未图示的离合器(clutch)而与中间转印带169接近或被隔开。并且,在向片材转印彩色的显像时二次转印辊171与中间转印带169抵接,在中间转印带169中叠加显像的期间与二次转印辊171分离。 
综上所述,转印了图像的片材被输送到定影器172,使该片材通过定影器172的加热辊172a和加压辊172b之间,而使片材上的显像定影。定影处理后的片材,被引入排纸辊对176而沿箭头F的方向前进。在双面印刷的情况下,在片材的大部分通过排纸辊对176后,使排纸辊对176沿反 方向旋转,如箭头G所示,被导入到双面印刷用输送路径175。并且,通过二次转印辊171显像被转印到片材的另一面,再次由定影器172进行定影处理后,由排纸辊对176排出片材。 
图18以及图19所例示的图像形成装置,采用OLED元件作为电光学元件E的光源(曝光机构),因此与采用激光扫描光学系统的情况相比,可使装置小型化。另外,在以上例示以外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可采用本发明的电光学装置10。例如,不使用中间转印带而从感光体圆筒对片材直接转印显像的这类图像形成装置和形成黑白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可适用本发明相关的电光学装置10。 
本发明相关的电光学装置的用途并不限于感光体的曝光。例如,本发明的电光学装置可采用在扫描仪等的图像读取装置中作为通过向原稿等的读取对象照射光的线(line)型的光头(照明装置)。作为这种图像读取装置,有读出扫描仪、复印机和传真的读取部分、条形码阅读器或者QR代码(注册商标)那样的读出二维图像代码的二维图像代码读取器。此外,将多个电光学元件(尤其发光元件)排列为面状的电光学装置,也可用作配置在液晶面板的背面侧的背光单元。 
此外,本发明的电光学装置还可采用作为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在该显示装置中,横跨行方向以及列方向将多个电光学元件E排列为矩阵状。并且,扫描线驱动电路按每单位期间(水平扫描期间)选择各行,对该选择行的各电光学元件E供给校正数据A或灰度数据D。作为将本发明的电光学装置利用于图像的显示的电子设备,例如可举出可移动型个人计算机、携带电话机、携带信息终端(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数码相机、电视机、摄像机、导航装置、寻呼机、电子记事本、电子纸、计算器、文字处理器、工作站、电视电话、POS终端、打印机、扫描仪、复印机、放象机、具备触摸板的设备等。 

Claims (24)

1.一种电光学装置,
具备:多个单位电路;
依次选择上述多个单位电路的每一个的第一选择电路;和
串行地供给上述各单位电路的校正数据的第一信号线,
上述多个单位电路的每一个,包括:
具有与驱动电流相应的灰度的电光学元件;
在上述第一选择电路选择该单位电路时,从上述第一信号线取得校正数据并进行存储的存储电路;和
按照上述电光学元件的指定灰度的灰度数据和上述存储电路所存储的校正数据控制供给上述电光学元件的驱动电流的控制电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依次选择上述多个单位电路的每一个的第二选择电路;和
串行地供给上述各单位电路的灰度数据的第二信号线,
上述多个单位电路的每一个包括提取电路,该提取电路在上述第二选择电路选择该单位电路时,从上述第二信号线取得灰度数据,
上述控制电路,按照上述提取电路取得的灰度数据和上述存储电路所存储的校正数据,控制驱动电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选择电路在第一期间选择上述多个单位电路的每一个,上述第二选择电路在与上述第一期间不同的第二期间,选择上述多个单位电路的每一个。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并行方式执行由上述第一选择电路完成的上述各单位电路的选择和由上述第二选择电路完成的上述各单位电路的选择。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选择电路选择上述各单位电路的周期比上述第二选择电路选择上述各单位电路的周期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串行地供给上述各单位电路的灰度数据的第二信号线,
上述多个单位电路的每一个,包括:
从上述第二信号线取得灰度数据的提取电路;和
在上述第一选择电路选择该单位电路时,指定上述存储电路以及上述提取电路的任一个的路径指定电路,
上述存储电路在由上述路径指定电路指定时,从上述第一信号线取得校正数据并进行存储,另一方面,上述提取电路在由上述路径指定电路指定时,从上述第二信号线取得灰度数据,
上述控制电路,按照上述提取电路取得的灰度数据和上述存储电路所存储的校正数据来控制驱动电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信号线的校正数据的传输频率,比上述第二信号线的灰度数据的传输频率低。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校正数据,由上述第一信号线的电压值指定,
上述各单位电路的上述存储电路包括电容元件,其将上述第一选择电路选择该单位电路时的上述第一信号线的电压作为校正数据进行保持,
上述控制电路,按照灰度数据和上述电容元件所保持的电压来控制驱动电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选择电路,在相互隔开规定的间隔的各期间选择上述各单位电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电路包括:
电流生成电路,其生成基准电流,该基准电流具有与存储在上述存储电路中的校正数据相应的电流值;和
驱动部,其通过将上述电流生成电路生成的基准电流调整为与灰度数据相应的电流值,生成驱动电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驱动部包括驱动晶体管,其被配置在基准电流的路径上,并且在栅极上施加与灰度数据相应的电压。
12.一种电光学装置,
具备:多个单位电路;
在第一期间供给上述各单位电路的校正数据,并且在与上述第一期间不同的第二期间供给上述各单位电路的灰度数据的信号线,
上述多个单位电路的每一个,包括:
具有与驱动电流相应的灰度的电光学元件;
从上述信号线依次取得数据的数据取得电路;
生成与校正数据相应的基准电流的校正电路;
按照灰度数据和上述校正电路生成的基准电流来控制供给上述电光学元件的驱动电流的驱动部;和
将上述数据取得电路在上述第一期间取得的校正数据向上述校正电路输出,并且将上述数据取得电路在上述第二期间取得的灰度数据向上述驱动部输出的路径控制电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校正电路包括:
存储电路,其存储从上述路径控制电路供给的校正数据;和
电流源,其生成基准电流,该基准电流具有与上述存储电路中存储的校正数据相应的电流值。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校正电路包括多个电流生成部和校正数据线,该多个电流生成部分别与校正数据的比特对应,该校正数据线以串行方式供给从上述路径控制电路输出的校正数据的各比特,
上述多个电流生成部的每一个包括:
从上述校正数据线取得校正数据中与该电流生成部对应的比特的取得电路;
存储上述取得电路取得的比特的存储电路;和
生成与上述存储电路存储的比特相应的电流的电流源,
通过将上述各电流生成部的电流源生成的电流相加而生成基准电流。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在第一期间及第二期间的每个期间中依次选择上述各单位电路的选择电路,
上述多个单位电路的各个数据取得电路,在上述选择电路选择该单位电路时从上述信号线取得数据,
在上述第一期间中上述选择电路选择上述各单位电路的周期,比在上述第二期间中上述选择电路选择上述各单位电路的周期长。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各单位电路的路径控制电路,向上述校正电路输出校正数据的期间比对上述驱动部输出灰度数据的期间长。
17.一种电光学装置,
具备:
分别包括第一单位电路和第二单位电路的多个电路部;
在第一期间供给上述各第二单位电路的校正数据,并且在与上述第一期间不同的第二期间供给上述各第一单位电路的灰度数据的第一信号线;和
在上述第一期间供给上述各第一单位电路的校正数据,并且在上述第二期间供给上述各第二单位电路的灰度数据的第二信号线,
上述第一单位电路以及上述第二单位电路的每一个包括:
具有与驱动电流相应的灰度的电光学元件;
取得数据的数据取得电路;
生成与校正数据相应的基准电流的校正电路;
按照灰度数据和上述校正电路生成的基准电流来控制供给上述电光学元件的驱动电流的驱动部;和
控制上述数据取得电路取得的数据的输出目的地的路径控制电路,
上述各第一单位电路的数据取得电路从上述第一信号线依次取得数据,上述各第二单位电路的数据取得电路从上述第二信号线依次取得数据,
在上述多个电路部的每一个中,
上述第一单位电路的路径控制电路,向上述第二单位电路的校正电路输出该第一单位电路的数据取得电路在上述第一期间取得的校正数据,并且向该第一单位电路的驱动部输出该第一单位电路的数据取得电路在上述第二期间取得的灰度数据,
上述第二单位电路的路径控制电路,向上述第一单位电路的校正电路输出该第二单位电路的数据取得电路在上述第一期间取得的校正数据,并且向该第二单位电路的驱动部输出该第二单位电路的数据取得电路在上述第二期间取得的灰度数据。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电路部的每一个中,
从上述第二单位电路的校正电路观察,上述第一单位电路的路径控制电路配置在与该第二单位电路的电光学元件相反一侧,
从上述第一单位电路的校正电路观察,上述第二单位电路的路径控制电路配置在与该第一单位电路的电光学元件相反一侧。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在第一期间和第二期间的每个期间中依次选择上述各第一单位电路的第一选择电路;和
在第一期间和第二期间的每个期间中依次选择上述各第二单位电路的第二选择电路,
上述各第一单位电路的数据取得电路,在上述第一选择电路选择该第一单位电路时从上述第一信号线取得数据,
上述各第二单位电路的数据取得电路,在上述第二选择电路选择该第二单位电路时从上述第二信号线取得数据。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选择电路选择上述各第一单位电路的定时和上述第二选择电路选择上述各第二单位电路的定时大致一致。
21.一种电子设备,具有权利要求1、12或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光学装置。
22.一种电光学装置的驱动方法,驱动排列有多个单位电路的电光学装置,具备以下步骤:
依次选择上述多个单位电路的每一个;
使由信号线串行供给的校正数据存储在上述选择的单位电路的存储电路中;
按照该电光学元件的指定灰度的灰度数据和该单位电路的存储电路所存储的校正数据,控制向上述各单位电路的电光学元件供给的驱动电流。
23.一种电光学装置的驱动方法,其中电光学装置具备多个单位电路,该多个单位电路的每一个包括校正电路和驱动部,上述校正电路生成与校正数据相应的基准电流,上述驱动部通过供给与灰度数据和上述校正电路生成的基准电流相应的驱动电流,驱动电光学元件,
上述电光学装置的驱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第一期间将上述各单位电路的校正数据供给信号线,在与上述第一期间不同的第二期间将上述各单位电路的灰度数据供给上述信号线;
在上述第一期间中,对上述各单位电路由上述信号线依次输入校正数据,将该输入的校正数据供给该单位电路的校正电路;
在上述第二期间中,对上述各单位电路由上述信号线依次输入灰度数据,将该输入的灰度数据供给该单位电路的驱动部。
24.一种电光学装置的驱动方法,其中电光学装置具备分别包括第一单位电路和第二单位电路的多个单位电路,上述第一单位电路以及上述第二单位电路的每一个包括校正电路和驱动部,上述校正电路生成与校正数据相应的基准电流,上述驱动部通过供给与灰度数据和上述校正电路生成的基准电流相应的驱动电流,驱动电光学元件,
上述电光学装置的驱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第一期间中,向第一信号线供给上述各第二单位电路的校正数据,并且向第二信号线供给上述各第一单位电路的校正数据,在与上述第一期间不同的第二期间中,向上述第一信号线供给上述各第一单位电路的灰度数据,并且向上述第二信号线供给上述第二单位电路的灰度数据;
在上述第一期间中,对上述各第二单位电路的校正电路供给向上述第一信号线供给的校正数据,对上述各第一单位电路的校正电路供给向上述第二信号线供给的校正数据;
在上述第二期间中,对上述各第一单位电路的驱动部供给向上述第一信号线供给的灰度数据,对上述各第二单位电路的校正电路供给向上述第二信号线供给的灰度数据。
CN200710001639.1A 2006-01-11 2007-01-09 电光学装置、该电光学装置的驱动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007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03302 2006-01-11
JP2006003302 2006-01-11
JP2006003302A JP2007187706A (ja) 2006-01-11 2006-01-11 電気光学装置、その駆動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06024160A JP4702077B2 (ja) 2006-02-01 2006-02-01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06-024160 2006-02-01
JP2006024160 2006-02-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00746A CN101000746A (zh) 2007-07-18
CN101000746B true CN101000746B (zh) 2011-03-09

Family

ID=383429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001639.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00746B (zh) 2006-01-11 2007-01-09 电光学装置、该电光学装置的驱动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7187706A (zh)
CN (1) CN10100074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02077B2 (ja) * 2006-02-01 2011-06-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4371138B2 (ja) 2006-11-13 2009-11-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ヘッド、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EP2257127A1 (en) * 2009-05-29 2010-12-01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ethod for data path creation in a modular lighting system
US8436884B2 (en) * 2010-03-05 2013-05-0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316624B (zh) * 2010-07-09 2014-06-18 光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照明装置与其光源控制电路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37821A (zh) * 2004-01-05 2005-07-1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数据线驱动电路、电光学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664899A (zh) * 2004-03-04 2005-09-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光学装置及其驱动电路与驱动方法以及电子机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80568A (ja) * 1987-05-13 1988-11-17 Hitachi Ltd 発光素子駆動回路
JPH04276467A (ja) * 1991-03-04 1992-10-01 Eastman Kodak Japan Kk Ledプリンタ
JP3608876B2 (ja) * 1996-06-25 2005-01-12 京セラ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309422A (ja) * 2004-03-26 2005-11-04 Seiko Epson Corp 画素回路の駆動方法、画素回路、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4702061B2 (ja) * 2006-01-06 2011-06-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37821A (zh) * 2004-01-05 2005-07-1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数据线驱动电路、电光学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664899A (zh) * 2004-03-04 2005-09-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光学装置及其驱动电路与驱动方法以及电子机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00746A (zh) 2007-07-18
JP2007187706A (ja) 2007-07-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98688B2 (en) Electro-optical device controlling driving current to each electro-optical element to alleviate variation of intensity
CN101079226B (zh) 电光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1032890B (zh) 发光装置、电子设备及驱动方法
CN101000746B (zh) 电光学装置、该电光学装置的驱动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US7633480B2 (en) Electro-optical device, driving circuit of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2998931B (zh) 光源控制装置和成像装置
CN101389175B (zh) 数据线驱动电路、电光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US7692842B2 (en) Electro-optical device,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driving method
KR100668274B1 (ko) 화소 회로, 발광 장치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JP4341612B2 (ja) 発光装置、駆動回路、駆動方法、電子機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009078B (zh) 发光装置、图像处理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1011888B (zh) 光头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159118B (zh) 发光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08176093A (ja) 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US20080055296A1 (en) Electro-optical device, method of driving the sam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4702077B2 (ja)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07203565A (ja)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06088344A (ja) プリンタヘッド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66433A (ja)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08126465A (ja) 電気光学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62458A (ja)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309

Termination date: 2016010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