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87617C - 充电装置和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充电装置和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87617C
CN100587617C CN200710147712A CN200710147712A CN100587617C CN 100587617 C CN100587617 C CN 100587617C CN 200710147712 A CN200710147712 A CN 200710147712A CN 200710147712 A CN200710147712 A CN 200710147712A CN 100587617 C CN100587617 C CN 10058761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particle
charging
charging device
sleeve
photosensitive drum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477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31555A (zh
Inventor
堀田真吾
中村良
桥本浩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1315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315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8761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87617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公开了充电装置和成像装置。该充电装置用于通过使磁性粒子与待充电构件接触来为所述待充电构件进行充电。该充电装置包括:磁性粒子承载构件,用于通过磁力承载磁性粒子,所述磁性粒子承载构件在其纵向端部处设有绝缘部分,用于与由所述磁性粒子承载构件承载的磁性粒子电绝缘;和导电构件,用于接触承载在所述绝缘部分上的磁性粒子,所述导电构件的电位的绝对值小于施加到所述磁性粒子承载构件上的电压的绝对值。

Description

充电装置和成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在诸如电摄影复印机之类的成像装置中的充电装置。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充电装置的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诸如电摄影复印机、电摄影打印机之类的成像装置使用充电装置用来对作为图像承载构件的感光鼓的外周表面(圆周表面)充电。作为对感光鼓进行充电的充电装置的一种,已知具有充电辊或磁刷的充电装置。这种类型的充电装置(以下可以简称为接触式充电装置)通过使充电辊或磁刷与感光鼓的外周表面接触来为感光鼓的外周表面充电。在接触式充电装置中,使用磁刷作为充电方式的充电装置具有导电磁性粒子和磁刷形式的用于承载磁性粒子的构件。磁性粒子承载构件是套筒的形式(以下简称为充电套筒),并在其外周表面上承载磁性粒子。使用磁刷的充电装置通过使磁性粒子与感光鼓的外周表面接触来为感光鼓的外周表面充电。
在磁刷型充电装置中的一个问题在于,充电套筒上的磁性粒子粘附到感光鼓上,然后从感光鼓移动到显影装置中并与其中的显影剂混合。由于磁性粒子与显影剂混合,出现图像质量较低的问题,还出现图像不能被满意地转印到转印部分上的问题。还存在另一个问题,即磁性粒子粘在清洁构件和感光鼓之间,有时会损坏感光鼓的外周表面。
更具体而言,由于以下原因,充电套筒上的磁性粒子可能从充电套筒的磁性粒子承载部分的纵向端部转移到感光鼓上:
也就是说:充电套筒的中空部分中的磁体的磁力在充电套筒的磁性粒子承载部分的纵向端部处较弱。换言之,在磁体的纵向上,将磁性粒子保持到充电套筒上的磁力在与充电套筒的纵向端部对应的范围上较弱,使得充电套筒的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更容易转移到感光鼓上。
另一方面,即使转移到充电套筒的外周表面上的磁性粒子体的一小部分移动到感光鼓上,只要留在充电套筒上的磁性粒子的量足够大,在感光鼓与磁刷之间的接触区域中,转移的磁性粒子被留在充电套筒上的磁性粒子体铲起,由此转移回到充电套筒上。但是,如上所述,来自磁体的磁力在充电套筒的磁性粒子承载部分的纵向端部处较弱。由此,保持在充电套筒的磁性粒子承载部分的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不太稳定(因为它们不太可能稳定地保持在充电套筒上)。由此,一旦磁性粒子从充电套筒的这些部分上转移到感光鼓上,它们很可能保持在感光鼓上。
磁性粒子粘附到感光鼓上的一个原因是磁性粒子所积聚的电荷。随着电荷积聚在磁性粒子中,以使磁性粒子和感光鼓彼此吸引的方式产生磁镜力(mirror force)。作为防止电荷积聚在充电套筒端部上的磁性粒子中的一种方法,存在以下的技术:
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平8-106201中公开了如下的方法:电绝缘充电套筒的外周表面的两个纵向端部,以使纵向端部不能为感光鼓充电。就是说,该方法的目的是使充电套筒端部上的磁性粒子与感光鼓之间的电位差尽可能小,以防止磁性粒子粘附到感光鼓上。
日本早期公开的专利申请2006-163296中公开了如下的方法:电绝缘充电套筒的两个纵向端部,以使纵向端部不能为感光鼓充电,并且使得感光鼓的与充电套筒的非导电部分相对应的两个纵向端部不能充电。此外,感光鼓的不可充电部分接地。就是说,该方法的目的是允许电荷从充电套筒的非导电部分上的磁性粒子漏出,以防止磁性粒子粘附到感光鼓上。
但是,如上所述的这些根据现有技术的充电装置具有以下的问题。
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平8-106201中公开的充电装置的情况下,充电套筒的非导电部分上的磁性粒子与施加有电压的充电套筒保持电绝缘。因此,不会发生电荷从充电套筒移动到充电套筒的绝缘部分上的磁性粒子。但是,电荷移动到充电套筒的未绝缘(导电)部分上的磁性粒子。由此,电荷从充电套筒的与绝缘部分相邻的未绝缘部分上的磁性粒子移动到充电套筒的绝缘部分上的磁性粒子。就是说,电荷从直接接收来自充电套筒的电荷的磁性粒子移动到不直接接收来自充电套筒的电荷的磁性粒子上。因此,即使充电套筒的纵向端部被绝缘,充电套筒的绝缘部分上的磁性粒子还可以带电。此外,传统的充电装置被构造成使其用于调节充电套筒上的磁性粒子层厚度的导电刮板与充电套筒相对。由此,随着预设的电压施加到充电套筒上,电荷通过充电套筒上的磁性粒子流入到调节刮板中。结果,调节刮板也被充至与施加到充电套筒上的预设电压的电平相近的电位水平。然后,电荷从调节刮板移动到充电套筒的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由此,即使充电套筒的纵向端部电绝缘,充电套筒的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也能粘附到感光鼓上。
在日本特开专利申请2006-163296中所公开的成像装置的情况下,使得感光鼓的纵向端部不可充电并且接地。由此,随着电荷流入到感光鼓的不可充电部分上的磁性粒子中,其从磁性粒子移动到不可充电部分上,然后漏出充电装置。因此,与感光鼓的不可充电部分接触的磁性粒子可能聚集电荷,由此可能在不可充电部分中产生磁镜力。因此,感光鼓的不可充电部分上的磁性粒子经受使磁性粒子被吸引到感光鼓的不可充电部分的电场力。此外,感光鼓的不可充电部分与感光鼓的可充电部分一起旋转。因此,粘附到感光鼓上的磁性粒子通过感光鼓的旋转而向感光鼓旋转方向上的下游输送。但是,通过上述的磁镜力很难防止磁性粒子被吸引到感光鼓上。此外,在日本特开专利申请2006-163296中所公开的成像装置的情况下,感光鼓的与充电套筒的绝缘部分相对应的部分不可充电。但是,在感光鼓上形成感光层之后处理感光鼓以使感光鼓的上述部分不可充电不太容易,并且成本较高。此外,如果如上所述处理感光鼓,则在感光鼓的具有感光层的外周表面部分和感光鼓的不可充电的外周表面部分之间具有台阶。
成像装置的清洁器具有由树脂模制而成的板状构件(以下称之为清洁刮板),该清洁刮板安装到装置的主框架上,使得其保持压在感光鼓的外周表面上以移除不想要的物质,例如在图像转印后留在感光鼓上的调色剂颗粒。在具有磁刷型充电装置的成像装置的情况下,诸如调色剂颗粒之类的杂质进入充电装置,使得充电装置中的磁性粒子体的电阻增大,由此降低了充电装置的充电性能。因此,在具有磁刷型充电装置的成像装置的情况下,为了防止诸如调色剂颗粒之类的杂质进入充电装置,成像装置的清洁刮板在与充电套筒的磁性粒子承载部分相对应的整个范围上都保持压在感光鼓的外周表面上。
在如上所述处理的感光鼓的情况下,在包括位于可充电部分和不可充电部分之间的台阶的整个范围上,清洁刮板保持压在感光鼓上。如果清洁刮板保持长时间压在感光鼓的具有台阶的部分上,则清洁刮板的与台阶相对应的部分会性能降低或者机械损坏。清洁刮板的劣化或者损坏的部分不能移除感光鼓上的调色剂颗粒和杂质。因此,调色剂颗粒和杂质漏过清洁刮板并进入充电装置,由此降低了充电装置的充电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进一步发展上述现有技术的结果。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电荷积聚在磁性粒子承载构件的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中。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充电装置,其磁性粒子承载构件能够防止电荷积聚在磁性粒子承载构件的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中,并且因此粘附到待由充电装置进行充电的物体上的磁性粒子的量明显小于传统的充电装置。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装有上述充电装置的成像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用于通过使磁性粒子与待充电构件接触来为所述待充电构件进行充电,所述充电装置包括:磁性粒子承载构件,用于通过磁力承载磁性粒子,其中,所述磁性粒子承载构件在其纵向端部处设置有绝缘部分,所述绝缘部分用于使所述绝缘部分上承载的磁性粒子与所述磁性粒子承载构件电绝缘;和导电构件,用于接触承载在所述绝缘部分上的磁性粒子,其中,所述导电构件的电位的绝对值小于施加到所述磁性粒子承载构件上的电压的绝对值。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用于通过使磁性粒子与待充电构件接触来为所述待充电构件进行充电,所述充电装置包括:磁性粒子承载构件,用于通过磁力承载磁性粒子;磁性粒子调节构件,用于调节承载在所述磁性粒子承载构件上的磁性粒子的量,其中,所述磁性粒子承载构件在其纵向端部处设有第一绝缘部分,所述第一绝缘部分用于使所述第一绝缘部分上承载的磁性粒子与所述磁性粒子承载构件电绝缘,并且其中,在至少与所述第一绝缘部分相对的区域,所述磁性粒子调节构件设置有第二绝缘部分,用于与磁性粒子电绝缘。
本发明能够减小磁性粒子承载构件的绝缘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粘附到待充电物体(例如图像承载构件)的纵向端部上的量。
结合附图,通过考虑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以下描述,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目的、特征以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至第七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的竖向剖视图,示出了充电装置的结构布置,其用于测量粘附到感光鼓的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量。
图2是本发明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的俯视图,示出了充电装置的第一充电套筒、第二充电套筒和调节刮板之间的关系。
图3是充电装置的在与第一和第二充电套筒的轴线一致的平面处的示意性剖视图,示出了用于支撑两个充电套筒的结构布置。
图4是第一充电套筒的在与第一充电套筒的轴线一致的平面处的示意性剖视图,示出了感光鼓的成像范围、感光鼓充电范围、电绝缘范围、和第一充电套筒的磁性粒子承载范围在感光鼓和充电套筒的纵向上的关系。
图5是本发明第一、第二、第五、第六和第七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的竖向剖视图,示出了第一充电套筒、第二充电套筒、和导电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6是本发明第一、第二、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的俯视图,示出了第一充电套筒、第二充电套筒和导电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7是仅具有单个充电套筒的充电装置的竖向剖视图,示出了充电套筒和导电构件157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成像装置的竖向剖视图。
图9是第三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剖视图,示出了导电构件的位置。
图10是第三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俯视图,示出了导电构件的位置。
图11是第四实施例的充电装置和感光鼓的示意性剖视图,示出了充电装置和感光鼓之间的关系。
图12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的俯视图,示出了充电装置的第一充电套筒、第二充电套筒和调节刮板之间的关系。
图13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的俯视图,示出了充电装置的第一充电套筒、第二充电套筒、和调节刮板之间的关系。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
[实施例1]
(1)成像装置的示例
图8是成像装置示例的示意图,其中可以安装根据本发明的充电装置,图8还示出了成像装置的结构。该成像装置是电摄影复印机。
在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以下描述中,成像装置及其结构部件的“纵向”表示与在成像装置的主组件中输送记录介质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其平行于图像承载构件(也就是待充电的构件)的轴线。成像装置及其结构部件的“横向”是与前述记录介质输送方向平行的方向。
此实施例中的成像装置的主组件具有感光鼓1,感光鼓1是鼓式的图像承载构件。感光鼓1是通过成像装置的充电装置来充电的构件。感光鼓1由壳体(其也作为主装置框架)来支撑。对于感光鼓1的感光层的感光材料,使用可充正电的非晶硅。感光鼓1(也就是感光层由非晶硅制成的可充正电的感光构件)包括:圆筒(导电支撑构件)和三个功能层,所述三个功能层是负电荷转移防止层、感光层和表面保护层,它们以所列的顺序层叠在圆筒的外周表面上。圆筒由铝形成,外径为84mm。
在此实施例中,当复印启动信号(打印信号)输入到成像装置中时,感光鼓1在箭头所示的方向上旋转,同时通过充电装置2沿着其纵向在其外周表面上均匀地充电至预设的极性和电位水平。
同时,用由扫描单元14发射的光束来扫描原稿放置台13上的原稿G,扫描单元14包括原稿曝光灯、短焦距透镜阵列和CCD传感器。随着扫描原稿G,扫描光束的由原稿G的表面反射的部分通过透镜阵列聚焦在CCD传感器上。透镜阵列具有光接收部分、传输部分和输出部分等。当反射的光束(光信号)聚焦在CCD传感器上时,通过CCD传感器的光接收部分将其转换成电荷形式的信号,与时钟脉冲同步,该信号通过传输部分按顺序传输到输出部分。然后,在信号输出部分中,电荷形式的信号转换成电压形式的信号。然后,电压形式的信号被放大,减小阻抗,并以模拟信号的形式输出。由此获得的模拟信号经过预设的图像处理操作,由此转换成数字信号(图像信号),然后,传输到打印部分(成像部分)。利用由LED制成的曝光装置3,打印部分在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上形成反映原稿的静电潜像,其中LED根据来自信号输出部分的图像信号而打开(发光)或关闭。
在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之后,通过使用调色剂(显影剂)的显影设备4(显影装置)将潜像显影成可见图像,即由调色剂(显影剂)形成的图像。同时,与由调色剂形成的图像(以下将称之为调色剂图像)到达转印装置8同步,转印介质P(也就是记录介质)由输纸辊6和一对搓纸辊7从供纸盒5输送到转印装置8(转印装置)。然后,调色剂图像通过转印装置8静电转印到转印介质P上。然后,转印介质P从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静电分离,并输送到定影装置9,定影装置9包括定影辊9a和压力辊9b,它们都由自己的热源来加热。在定影装置9中,转印介质P被输送穿过定影辊隙,即定影辊9a和压力辊9b之间的辊隙,同时被两个辊9a和9b保持夹持。当转印介质P被输送穿过定影辊隙时,通过结合加热的定影辊9a和加热的压力辊9b,向转印介质P和其上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施加热量和压力。结果,转印介质P上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被热定影到转印介质P上。在将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热定影到转印介质P上之后,将转印介质P排出到连接在成像装置的主组件A上的外部接纸盘10中。
在从感光鼓1转印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之后,清洁装置11所设置的清洁构件11a与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的在转印之前具有调色剂图像的部分接触。结果,污染物(例如在转印之后残留在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上的调色剂颗粒)被清洁构件11a移除。然后,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的被清洁的部分通过预曝光装置12曝光,以使感光鼓1除去由于之前的曝光过程所引起的光学存储,该之前的曝光过程是在感光鼓1的紧接着的之前的旋转过程中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的该部分所经历的。由此,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可以重复用于成像。
(2)充电装置
在本实施例中,充电装置2是磁刷型的充电装置。其包括:充电套筒、布置在充电套筒的中空部分中的磁体;和保持在充电套筒的外周表面(圆周表面)上的导电磁性粒子。通过使磁性粒子与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接触,充电装置2向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充电。
图1是充电装置2和感光鼓1的竖向剖视图,示出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图2是充电装置2的俯视图,示出了充电装置的第一充电套筒131、第二充电套筒132、和调节刮板137之间的关系。图3是第一和第二充电套筒131和132以及支撑两个充电套筒131和132(它们的在纵向上的中间部分未示出)的构件的示意性剖视图,并示出了用于支撑两个套筒131和132的结构布置。
在此实施例中,充电装置2具有:充电装置壳体130(容器),其还用作支撑充电装置的主框架;作为磁场产生装置的两个固定磁体133和134;以及作为磁性粒子承载构件的第一和第二充电套筒131和132,它们是圆柱形的且可导电。感光鼓1在箭头所示的方向上旋转。以下,两个充电套筒中定位在感光鼓1的旋转方向下游侧上的充电套筒131被称作第一充电套筒。充电套筒131和132在箭头所示的方向上旋转。由此,在它们的外周表面与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相对的区域,充电套筒131和132的外周表面在与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的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运动。此外,充电装置2具有:导电磁性粒子135和用于调节磁性粒子层厚度的调节刮板137。这些构件是在与感光鼓1的纵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长且窄的构件。
第一充电套筒131具有一对套筒凸缘141,套筒凸缘141一对一地安装到第一充电套筒131的纵向端部上。第二充电套筒132具有一对套筒凸缘142,套筒凸缘142一对一地安装到第二充电套筒132的纵向端部上。第一充电套筒131由充电装置壳体130的横向板130a和130b可旋转地支撑。更具体而言,第一充电套筒131由凸缘部分141和安装到横向板130a和130b的一对轴承143支撑。
磁体133和134分别装配在充电套筒131和132中,并分别装配在金属芯145和146周围。此外,磁体133由凸缘141可旋转地支撑,一对轴承147一对一地放在磁体133的纵向端部和凸缘141之间。磁体134由凸缘142可旋转地支撑,一对轴承148一对一地放在磁体134的纵向端部和凸缘142之间。此外,金属芯145和146分别由它们的纵向端部稳固地支撑到一对保持构件130c和130d上,保持构件130c和130d安装到横向板130a和130b上。
磁体133和134的磁极的定位非常复杂。一般来说,如果将磁体(其中极性相同的两个磁极靠近彼此布置)放置在充电套筒131(132)中,则套筒131(132)的外周表面的与两个磁极相对应的部分上的磁性粒子具有从套筒131(132)的外周表面分离的趋势。为了利用这种趋势,两个磁体133和134被设计成使得极性相同的两个磁极放置在顶侧和底侧,并且磁体133的三个磁极S中彼此靠近的两个与磁体134的三个磁极N中彼此靠近的两个相对。
充电装置壳体130中的磁性粒子135通过磁场(磁力)保持到套筒131的外周表面和套筒132的外周表面上。由此,随着套筒131和132旋转,套筒131的外周表面上的磁性粒子135和套筒132的外周表面上的磁性粒子分别转移到套筒132的外周表面和套筒131的外周表面上,而不从两个套筒131和132之间的间隙漏走。就是说,随着套筒131和132旋转,套筒131的外周表面上的磁性粒子135和套筒132的外周表面上的磁性粒子通过套筒131和132之间的转运桥部分135c和135e分别输送到套筒132的外周表面和套筒131的外周表面上。
磁性粒子135的平均粒径需要为10-100μm,饱和磁化强度为20-80A·m2/Kg,电阻为102-1010Ω·cm。从增强充电装置2的充电性能的角度出发,需要磁性粒子135的电阻尽可能小。但是,考虑到感光鼓1不能如电绝缘体一样(其可能具有小孔等),因此需要磁性粒子135的电阻不小于106Ω·cm。由此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使用的磁性粒子135的电阻已经通过氧化或减小铁氧体颗粒表面来调整,并且该磁性粒子135已经经过耦合处理。它们的平均粒径为25μm,饱和磁化强度为57A·m2/Kg,电阻为5×106Ω·cm。磁性粒子135的上述电阻值是通过使用以下的方法来得到的:用于充电装置的2g磁性粒子放在底面积为2.28cm2的金属单元中,并通过施加65P(6.6kg/cm2)的载荷来压紧。然后,在施加100V的电压时测量电阻。
调节刮板137定位成使得预设量的间隙(套筒刮板间隙,以下称作S-B间隙)设置在调节刮板137的调节边缘和第一充电套筒131的外周表面之间。调节刮板137由其纵向端部、横向板130a和130b支撑,未示出的支撑构件位于调节刮板137和横向板130a、130b之间。调节刮板137调节套筒131上的磁性粒子135的层厚;随着套筒131的外周表面上的磁性粒子体135通过套筒131的旋转而输送穿过S-B间隙,其形成为磁性粒子135的均匀层,该层厚对应于S-B间隙。就是说,不仅调节刮板137调节从充电装置壳体通过充电装置壳体和第一充电套筒131之间的间隙朝着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在第一充电套筒131的外周表面的每单位面积上输送的磁性粒子135的量,而且其形成磁性粒子135的均匀层,该层在充电套筒131的外周表面的单位面积上具有适当量的磁性粒子。在此实施例中,调节刮板137由SUS制成,SUS是电导体而且是电气术语。
套筒131和132定位成使得预定量的间隙设置在套筒131的外周表面和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之间,并且设置在套筒132的外周表面和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之间(这些间隙以下称作套筒-鼓间隙,S-P间隙)。在磁体133和134的圆周方向上,磁体133和134定位成:它们的磁极引起套筒131的外周表面上的磁性粒子135的主体和套筒132的外周表面上的磁性粒子135的主体在下述位置处及其附近处最高,在该位置处,套筒131的外周表面和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之间的距离最小。如上所述定位磁体133和134使得两处磁性粒子体135与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之间的接触状态变稳定。
(3)充电套筒的纵向端部的结构
参考图2,充电套筒131(132)的外周表面由非导电部分131a(132a)和导电部分131b(132b)制成。更具体而言,两个充电套筒131和132的外周表面的纵向端部上都用树脂覆盖。这些树脂覆盖的部分构成绝缘部分131a和132a,而除了树脂覆盖部分以外的部分构成导电部分131b和132b。树脂涂层大致为50μm厚。绝缘部分131a(132a),或者充电套筒131(132)的外周表面的纵向端部,保持充电套筒131(132)的外周表面的这些部分上的磁性粒子135与充电套筒131(132)电绝缘。
图4示出在感光鼓和充电套筒的纵向上,对于第一充电套筒131来说,感光鼓的成像范围、充电套筒的感光鼓充电范围、充电套筒的绝缘范围、和充电套筒的磁性粒子承载范围之间的关系。顺便提及,对于第二充电套筒132来说,感光鼓的成像范围、充电套筒的感光鼓充电范围、充电套筒的绝缘范围、和充电套筒的磁性粒子承载范围之间的关系与第一充电套筒131相同,因此这里将省略其描述。
在感光鼓1的纵向上,感光鼓1的成像范围是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的形成调色剂图像的部分,其与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的形成潜像的部分一致。充电套筒的充电范围是充电套筒上的磁性粒子实际能够为感光鼓充电的范围。换言之,充电套筒的充电范围是导电部分131b,也就是充电套筒131的除了绝缘部分131a(即第一充电套筒131的外周表面的纵向端部)以外的部分。感光鼓1的成像范围在充电套筒131的充电范围内。充电套筒131的磁性粒子承载范围是套筒131的外周表面的通过磁体133的磁力来承载磁性粒子135的部分。充电套筒131的磁性粒子承载范围的宽度足以包括充电范围,并且大致等于磁体133的长度。此外,各个绝缘部分131a从充电范围的边缘经过磁性粒子承载范围延伸到充电套筒131的相应纵向端部。就是说,绝缘部分131a从磁性粒子承载范围内的点向外延伸。
绝缘部分131a和132a上的磁性粒子135与充电套筒131和132绝缘。因此,电荷不会从充电套筒131和132流入到充电套筒131和132的绝缘部分131a和132a上的磁性粒子135中。就是说,不像充电范围中的磁性粒子135,绝缘部分131a和132a上的磁性粒子135不会直接从套筒131和132接收电荷。因此,绝缘部分131a和132a上的磁性粒子135粘附到感光鼓1的纵向端部(对应于绝缘部分131a和132a)上的量非常小。其原因稍后在部分(6)(粘附到感光鼓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量的测量)中给出。
(4)充电过程
充电装置2的凸缘141和142的圆柱齿轮G1和G2(图2)分别由马达M1和M2可旋转地驱动,马达M1和M2作为成像装置的主组件设置的驱动装置。随着齿轮G1和G2被驱动,充电套筒131和132与凸缘141和142一起旋转,同时将磁性粒子135承载在它们的磁性粒子承载范围上。随着充电套筒131和132旋转,充电套筒131和132的外周表面上的磁性粒子体由调节刮板137来调节。当充电套筒131和132上的磁性粒子135的被调节部分到达由磁体133产生的磁场时,通过磁场使磁性粒子135形成刷子形式的峰(crest),并且之后,通过充电套筒131的旋转进一步输送到充电套筒131的外周表面和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之间的距离最小的位置。由此,所述峰部中的磁性粒子135接触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充电套筒131和132分别被充电偏压电源V1和V2(图1)供应有充电偏压。由此,电荷流入充电套筒131的外周表面上的位于充电范围内的磁性粒子135(图4)。结果,充电范围内的磁性粒子135被充电。
在此实施例中,充电装置2的设计使得通过使用充电套筒131和132,感光鼓每旋转一次,充电装置2为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充电两次。接下来,将描述这种设计的优点。
基于非晶硅的感光构件是利用高频波或微波来使硅等离子化,通过将硅沉积在铝圆筒的外周表面上来制造的。因此,其具有如下的问题:如果等离子体不均匀,则在圆筒的圆周方向上,在铝圆筒上形成厚度和成分不均匀的非晶硅。
此外,与基于有机感光物质的感光构件相比,基于非晶硅的感光构件的电位衰减非常大,这种衰减即使在黑暗的情况下在充电之后也会发生。此外,由于成像曝光,电位衰减非常大。因此,使用基于非晶硅的感光构件的成像装置必须设置有预曝光装置,即用于在曝光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用于成像之前,使构成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的整个感光物质曝光的装置。换言之,基于非晶硅的感光鼓的电位衰减非常大,这发生于感光鼓的充电和感光鼓上的潜像的显影之间,电位衰减大约100V-200V。这种大范围的电位衰减和感光层(膜)的上述不均匀性导致在感光构件的圆周方向上的电位不均匀,大约在10-20V的范围内。
如上所述,电位的这种较大不均匀导致形成图像的密度不均匀。因为基于非晶硅的感光构件的对比度小于基于有机感光物质的感光构件,所以前者比后者更容易出现这种问题。
由于上述的原因,有效的是在曝光之前对感光鼓进行两次或更多次充电。由此,上述增加了黑暗中的电位衰减,因为可以通过在曝光之前对感光鼓进行两次或更多次充电来减小光学存储。就是说,第一充电过程基本上消除了光学存储。因此,在第二充电过程之后,电位的衰减量非常小。换言之,在感光鼓的电位的异常以及由于感光鼓的电位异常引起的图像重影方面,在曝光之前对基于非晶硅的感光鼓进行两次或更多次充电基本上能够提高使用基于非晶硅的感光鼓的成像装置。
(5)导电端板的结构
图5是此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2的竖向剖视图,示出了装置的结构。图6是充电装置2的俯视图,示出了装置的第一充电套筒131和导电构件157之间的位置关系。顺便提及,第二充电套筒132和导电构件157之间的位置关系与第一充电套筒131和导电构件157之间的关系相同。
导电构件157安装到充电装置壳体130的内表面上,使得导电构件157的位置对应于套筒131(132)的在磁性粒子承载范围中的部分的边缘,并且使得预设量的距离设置在导电构件157和套筒131(132)之间,以防止导电构件157与套筒131(132)的外周表面(磁性粒子承载表面)接触。导电构件157未安装到感光鼓1上,其独立于感光鼓1。导电构件157与未示出的接地触点接触,该接地触点位于充电装置2之外。因此,即使电荷移动到导电构件157,导电构件157中不会保持电荷。此外,即使导电构件157附近的磁性粒子获取电荷,获取的电荷也通过导电构件157排放到充电装置2之外。导电构件157由磁化的铁形成,并且将磁性粒子135用磁力限定在导电构件157附近。
(6)粘附到感光鼓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量的测量
为了确定可以减少粘附到感光鼓1的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在此实施例中测量粘附到感光鼓1的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作为将与本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2进行对比的充电装置,使用其导电构件(157)未接地并且未与充电装置任何结构部件接触的充电装置(以下将称作传统充电装置)。传统充电装置的结构类似于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2,除了传统充电装置的导电构件(157)未接地。感光鼓1的直径是84mm,并且以276mm/sec的圆周速度来旋转。
本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2和传统充电装置的第一充电套筒131的直径都是16mm,第二充电套筒132的直径都是22mm。第一和第二充电套筒131和132都以86mm/sec的圆周速度旋转。它们都用Alundum#60进行喷砂(blast)处理。
充电装置壳体130填充有100g的磁性粒子135。在感光鼓1的充电过程中,由600V的DC电压、峰-峰电压为300V且频率为1KHz的AC电压组成的充电偏压从充电偏压电源V1施加到充电套筒131上。由大小为750V的DC电压、峰-峰电压为300V且频率为1KHz的AC电压组成的充电偏压从充电偏压电源V2施加到充电套筒132上。
如前所述,磁性粒子135向感光鼓1的粘附主要发生在感光鼓1的与充电套筒131和132的纵向端部相对应的部分;其很难发生在感光鼓1的与充电套筒131和132的中间部分(即,除了纵向端部以外的部分)相对应的部分。因此,通过测量粘附到感光鼓1的纵向端部(对应于充电套筒131和132的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可以确定粘附到感光鼓1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是否在充电套筒131和132可接受的范围内。
图1示出了用于测量粘附到感光鼓1的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的装置。一对塑料磁体151定位成使得它们一对一地与感光鼓1的纵向端部相对,它们之间具有很小的间隙。在感光鼓1的旋转方向上,塑料磁体151定位在充电装置2的下游侧上。通过这些磁体151,粘附到感光鼓1的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135通过磁力被捕获。然后,由磁体151捕获的磁性粒子135通过抽吸装置来收集。收集的磁性粒子的量通过电子天平来测量。
在实际测试中,成像装置空转两分钟,然后,用上述的方法来测量粘附到感光鼓1的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顺便提及,当成像装置空转时,与实际成像时施加到充电装置2上的电压相同的电压施加到充电装置2上,并且没有电压施加到显影装置和转印装置上。
在传统充电装置(对比装置)的情况下,也就是在没有导电构件157的充电装置的情况下,在上述条件下空转成像装置之后,由磁体151捕获的磁性粒子135为23mg。作为比较,在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2的情况下,磁体151捕获的磁性粒子135为3mg。从这些测试结果来看,很明显的是,本实施例中使用的充电装置2明显减少了粘附到感光鼓1的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
为了分析这些结果,在传统充电装置的情况下,由于预设电压施加到套筒131上,所以电荷通过承载在套筒131的外周表面的位于充电范围内的部分上的磁性粒子135流入到调节刮板137中。由此,调节刮板137的电位增加到与施加在套筒131上的电压接近的值。此外,电荷从调节刮板137的纵向端部流入到套筒131的外周表面的绝缘部分131a上的磁性粒子135中,其中调节刮板137的电位已经增加到施加至套筒131上的电压值。此外,电荷从套筒131上的与充电范围的边缘(也就是充电范围和套筒131的绝缘部分之间的界线)相邻的磁性粒子135流入到套筒131上的位于充电范围之外的磁性粒子135中。由此,即使套筒131上的位于套筒131的充电范围之外的磁性粒子不会直接从套筒131和132接收电荷,但是它们通过套筒131上的位于套筒131的充电范围中且与套筒131的充电范围和绝缘范围之间的界线相邻的磁性粒子135间接接收电荷。由于套筒131上的位于充电范围之外的磁性粒子135获得电荷,它们经受磁镜力。结果,它们移动到感光鼓1上,并粘附到感光鼓1上。
相比之下,在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2的情况下,导电构件157与位于充电装置壳体130之外的接地触点电接触。由此,导电构件157附近的磁性粒子135所具有的电荷移动到导电构件157中,再通过导电构件157释放到充电装置壳体130之外。因此,磁性粒子135所经受的磁镜力的量较小,并且因此,移动到感光鼓1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小于传统充电装置的情况。此外,因为电荷从磁性粒子135移动到导电构件157,电荷可能聚集在导电构件157附近的磁性粒子135中。因此,在导电构件157附近的磁性粒子135和导电构件157之间可能产生磁镜力。在本实施例中,导电构件157的表面的与磁性粒子135相接触的部分一直与磁性粒子135接触。因此,即使由于发生了磁镜力而使磁性粒子135粘附到导电构件157上,磁性粒子135向导电构件157的这种粘附也不会导致磁性粒子135粘附到感光鼓1上。就是说,不会发生如之前所述的日本特开专利申请2006-163296所述的现象,即:随着待充电的构件(也就是感光鼓)旋转,磁性粒子135在构件旋转时粘附到待充电的构件的外周表面上。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2的情况下,粘附到感光鼓1的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明显小于传统充电装置的情况。因此,此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2能够防止由于磁性粒子135进入显影装置引起的成像装置的成像质量降低的问题。此外,此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2能够降低图像被不满意地转印到转印部分上的可能性,并且此外,能够减小清洁器可能引起的对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的损坏严重程度。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成像装置使用的充电装置2能够将成像装置的性能保持长时间稳定在满意的水平。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2的情况下,磁化的铁用作用于导电构件157的材料。因此,已经积聚在磁性粒子135中的电荷能够通过吸引导电构件157附近的磁性粒子135而排放到充电装置2之外,并通过导电构件157具有的磁力排放到导电构件157。因此,在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2的情况下,磁性粒子135不可能受到磁镜力的影响,因此通过其移动到感光鼓1上的量明显小于导电构件(157)不是磁性构件的充电装置的情况。
此外,导电构件157用磁力将磁性粒子135限定在充电套筒131和132的外周表面的纵向端部上,其中用于保持磁性粒子135的力的量不稳定。因此,此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2的移动到充电套筒131和132的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其没有足够大的磁力来稳定地保持磁性粒子135)明显小于泄露出充电装置2的磁性粒子135的量。
顺便提及,在本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2的情况下,导电构件157定位成使得其位置在充电套筒131的外周表面的绝缘范围内。但是,导电构件157的设计和定位不必是如上所述的情况。例如,导电构件157的形状和位置可以使得其跨在充电套筒131的外周表面的充电范围和导电范围之间的界线上,因为这样的布置也能够使电荷从充电套筒的外周表面的绝缘部分上的磁性粒子135漏出,并且之后漏出充电装置2。因此,此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的移动到感光鼓1上和粘附到其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小于传统的充电装置。
但是,在此实施例的充电装置2的情况下,充电套筒的充电范围上的磁性粒子135所具有的电荷排到充电装置之外。因此,可能使得不能将感光鼓1的与充电套筒的充电部分相对应的部分充电至预设的电位水平。因此,需要将导电构件157定位成使得在充电套筒的纵向上,其位置在与充电套筒的外周表面的绝缘部分相对应的范围内。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2的情况下,导电构件157定位成使得其跨在与充电套筒的外周表面的磁性粒子承载部分相对应的范围和与充电套筒的外周表面的没有承载磁性粒子的部分相对应的范围之间的界线上。因此,导电构件157用磁力将位于充电套筒131和132的外周表面的来自内部磁体的磁力量最不稳定的部分上的磁性粒子135进行限制。换言之,导电构件157对充电套筒131和132的外周表面的纵向端部上的磁力量的不稳定性进行补偿,由此减小了从充电套筒131和132的外周表面的磁性粒子承载部分逃离到充电套筒131和132的外周表面的位于磁性粒子承载部分之外的部分上并且之后漏出充电装置2的磁性粒子135的量。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导电构件157连接到充电装置壳体130的内表面上,使得预设量的距离设置在导电构件157和套筒131(132)之间,以防止导电构件157与套筒131(132)的外周表面(磁性粒子承载表面)接触。导电构件157和套筒131(132)之间的距离越小,粘附到感光鼓1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就越小。
此外,在此实施例的充电装置2的情况下,通过使用非常简单的结构布置,也就是通过将导电构件157安装在充电装置壳体130内部并使导电构件157接地,来防止磁性粒子135粘附到感光鼓1上。换言之,该实施例使得可以减小粘附到感光鼓1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而不需要使用成本很高的方法,例如彻底改变感光鼓1。
顺便提及,在本实施例中,具有两个充电套筒的充电装置被用作充电装置2。但是,本发明还可以应用于仅具有一个充电套筒的充电装置,如图7所示的充电装置,其与具有两个充电套筒的充电装置一样有效;本申请还能够控制粘附到感光鼓1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与本申请应用到具有两个充电套筒的充电装置上的情况一样有效。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的导电构件157的材料不同于第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用于充电装置2的导电构件157的材料是非磁性的SUS。
本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2相同,除了本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2的导电构件157的材料是非磁性的SUS。由此,本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的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那些部件、部分等使用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对应部件、部分相同的参考标号,并且将不再描述。与参考标号有关的布置在第三、第四和第五实施例中也是一样的。
为了确认本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2的粘附到感光鼓1的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也明显小于传统充电装置,使用与在第一实施例中用于测量粘附到感光鼓1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相同的方法来测量粘附到感光鼓1的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
在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2的情况下,磁体151捕获了5mg的磁性粒子135。从该结果明显可以看出,与对比充电装置(即,使用导电构件没有接地的传统充电装置)捕获的23mg的磁性粒子135相比,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充电装置2明显减少了粘附到感光鼓1的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
在本实施例中,用于充电装置2的导电构件157的材料是非磁性SUS。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充电套筒的外周表面的不能稳定保持磁性粒子的部分上的磁性粒子135没有被磁力限制。但是,在此实施例中,充电装置2的粘附到感光鼓1的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也明显小于传统充电装置,因为充电套筒的外周表面的绝缘部分上的磁性粒子135所具有的电荷也被释放到充电装置2之外。
顺便提及,在此实施例中,具有两个充电套筒的充电装置被用作充电装置2。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仅具有一个充电套筒的充电装置,如图7中所示的充电装置,其与具有两个充电套筒的充电装置一样有效;本申请还能够控制粘附到感光鼓1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与本申请应用到具有两个充电套筒的充电装置上的情况一样有效。
[实施例3]
图9是用在本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的竖向剖视图,示出了充电装置2和感光鼓1之间的关系。图10是用在本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的俯视图,示出了第一充电套筒131、第二充电套筒132和导电构件159之间的位置关系。图10所示的充电装置2的部分与图9所示的充电装置2的部分相同,除了图10中未示出感光鼓1,在图10中,两个充电套筒是从充电装置2的底侧来观察的。
本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2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2之间的不同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不具有与在第一实施例中安装到充电装置壳体130的内表面上的导电构件157相同的导电构件。作为一种替代方式,本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2设置有导电构件159,在套筒131的旋转方向上,导电构件159设置在S-B间隙和S-D间隙的下游侧之间,其中S-D间隙是套筒131和感光鼓1之间的间隙。导电构件159定位成使其接触位于充电套筒131的外周表面的纵向端部(具体而言,是位于绝缘部分)上的磁性粒子135。在其他方面,本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2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2的结构相同。导电构件159是一块板的形式,并且厚度为0.5mm。其由非磁性SUS形成。此外,在套筒131的纵向上,导电构件159安装成使它的与套筒131相对的表面全部位于充电套筒131的外周表面的绝缘部分131a的范围内。导电构件159与位于充电装置2之外的未示出的接地触点电接触。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2的情况下,为了确定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2的粘附到感光鼓1的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也明显小于传统充电装置,用与在第一实施例中测量粘附到感光鼓1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相同的方法来测量粘附到感光鼓1的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
在本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2的情况下,磁体151捕获了4mg的磁性粒子135。从该结果明显可以看出,与对比充电装置(即,使用导电构件157没有接地的传统充电装置)捕获的23mg的磁性粒子135相比,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充电装置2明显减少了粘附到感光鼓1的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此外,从该结果也可以明显看出,即使充电装置被构造成使得在通过充电套筒131的旋转使磁性粒子135移动穿过调节刮板137之后,排放充电套筒131上的磁性粒子135的电荷,如本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也能够实现与第一实施例的充电装置一样的效果。
顺便提及,在此实施例中,具有两个充电套筒的充电装置被用作充电装置2。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仅具有一个充电套筒的充电装置,如图7所示的充电装置,其与具有两个充电套筒的充电装置一样有效;本申请还能够控制粘附到感光鼓1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与本申请应用到具有两个充电套筒的充电装置上的情况一样有效。
[实施例4]
图11是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竖向剖视图,示出了充电装置2和装置的感光鼓1之间的关系。本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2的结构相同,除了此实施例中的导电构件157不与接地触点电接触,而是连接到用于供应电压的电源V 0。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情况下,用与在第一实施例中测量粘附到感光鼓1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相同的方法来测量粘附到感光鼓1的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除了施加到电源V0上的电压值被设定成0V。
在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情况下,磁体151捕获了3mg的磁性粒子135。从该结果明显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充电装置2明显减少了粘附到感光鼓1的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从该结果还可以明显看出,本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提供了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2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情况下,在施加到电源V0上的电压值逐步从0增加到800时,用与在第一实施例中测量粘附到感光鼓1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相同的方法来测量粘附到感光鼓1的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从该测量结果来看,可以确定,尽管粘附到感光鼓1的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绝不会超过在导电构件157电浮置的充电装置的情况下粘附到感光鼓1的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但是只要施加到电源V0上的电压值不高于100即可,并且当施加到电源V0上的电压值不低于100时,该实施例不会像施加到电源V0上的电压不高于100时的情况一样有效。此外,当施加到电源V0上的电压值被设定为高于600(也就是充电电压值)的值时,本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不能将粘附到感光鼓1的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有效地减小到使用诸如传统充电装置之类的充电装置(其导电构件157电浮置)时粘附到感光鼓1的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之下;而是粘附量增加。换言之,只要施加到导电构件157上的电压被设定成使其绝对值不高于施加到充电套筒上的电压的绝对值,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就能显著降低磁性粒子的粘附量。此外,很明显的是,当施加到导电构件157上的电压值不高于100时,效果更好。
顺便提及,即使施加到电源V0上的电压值从0向负方向增加,积聚在磁性粒子135中的电荷也进入到导电构件157中,与当施加到电源V0上的电压值为正时的情况一样。因此,向电源V0施加负电压也能有效减小粘附到感光鼓1的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但是,当施加到电源V0上的电压的绝对值不小于600(也就是充电电压值)时,此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不能有效减小粘附到感光鼓1的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其原因应当是积聚在磁性粒子135中的电荷不能进入到导电构件157中,而是电荷从导电构件157供应到磁性粒子135。
顺便提及,在此实施例中,具有两个充电套筒的充电装置被用作充电装置2。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仅具有一个充电套筒的充电装置,如图7所示的充电装置,其与具有两个充电套筒的充电装置一样有效;本申请还能够控制粘附到感光鼓1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与本申请应用到具有两个充电套筒的充电装置上的情况一样有效。
[实施例5]
图12是本发明的此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的俯视图,示出了充电装置的第一充电套筒、第二充电套筒和调节刮板之间的关系。在此实施例中,调节刮板137在其纵向上的整个范围内涂有电绝缘物质。在其他方面,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2与描述为第一实施例的充电装置2的对比装置一样。更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的导电构件157也定位成使得它们的位置对应于如图5和6所示的充电套筒131和132的纵向端部。但是,此实施例中的导电构件157未接地。
在此实施例中,通过防止电荷流入到充电套筒131(132)的端部上的磁性粒子中,而不是使充电套筒131(132)的外周表面的端部上的磁性粒子135的电荷漏出,来防止磁性粒子135粘附到感光鼓1的纵向端部上。
参考图12,套筒131和132在它们的纵向端部(第一绝缘部分131a和132a)上涂有树脂。树脂涂层的厚度大约为50μm。绝缘部分131a使套筒131的外周表面的绝缘部分(也就是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135保持与套筒131电绝缘。绝缘部分132a使套筒132的外周表面的绝缘部分(也就是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135保持与套筒132电绝缘。
此外,调节刮板137在其纵向上的整个范围内涂有PI(聚酰亚胺)。调节刮板137的该被涂覆的部分将称作PI部分(第二绝缘部分)。顺便提及,调节刮板137的涂有PI的部分可以称作绝缘部分137a。在本实施例中,涂有PI的SUS刮板被用作调节刮板137。PI层的厚度大约为10μm。在调节刮板137的纵向上,在调节刮板137的整个范围内,绝缘部分137a使套筒131上的磁性粒子135保持与调节刮板137电绝缘。顺便提及,必须涂覆绝缘物质(PI),使其至少覆盖调节刮板的与充电套筒的绝缘部分(涂有树脂)相对应的部分。调节刮板的与充电套筒的绝缘部分相对应的部分是调节刮板137的与充电套筒131的纵向端部位置一致的部分。调节刮板137的绝缘部分用于防止电荷从调节刮板137进入到充电套筒外周表面的绝缘部分上的磁性粒子中。
调节刮板137在纵向上的整个范围内绝缘。因此,其可以防止电荷流入到调节刮板137中。因此,不会发生将调节刮板137充电至与套筒131相同电位水平的情况。因此,不会发生电荷从调节刮板137流入充电套筒131的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135的情况。由此,在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中,充电套筒131的绝缘部分131a上的磁性粒子135粘附到感光鼓1的纵向端部上的量明显小于传统的充电装置。
为了确定在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2中,粘附到感光鼓1的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也明显小于传统充电装置,用与在第一实施例中测量粘附到感光鼓1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相同的方法来测量粘附到感光鼓1的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
在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情况下,磁体151捕获了15mg的磁性粒子135。在诸如传统充电装置(其使用没有电绝缘的调节刮板)之类的充电装置的测试中,磁体151捕获了23mg的磁性粒子135。从该结果明显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充电装置2明显减少了粘附到感光鼓1的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
由此,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充电装置2能够防止由于磁性粒子135进入显影装置而引起的成像装置的成像质量降低的问题。此外,其能够防止调色剂图像被不满意地转印到转印部分上的问题,并且其能够降低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被清洁器损坏的严重程度。换言之,本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能够长时间保持磁刷型成像装置的性能稳定。
在此实施例中,为了在调节刮板137的纵向上的整个范围内电绝缘调节刮板137,调节刮板137的表面涂有PI。但是,通过用绝缘物质粉末来静电涂覆调节刮板137的表面可以获得相同的效果。此外,通过用电绝缘物质形成调节刮板137也能获得相同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诸如陶瓷制品的硬物质优选作为调节刮板137的材料,因为无论何时通过套筒131和132对感光鼓1进行充电,调节刮板137和磁性粒子135之间总存在摩擦。
顺便提及,在此实施例中,具有两个充电套筒的充电装置被用作充电装置2。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仅具有一个充电套筒的充电装置,如图7所示的充电装置,其与具有两个充电套筒的充电装置一样有效;本申请还能够控制粘附到感光鼓1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与本申请应用到具有两个充电套筒的充电装置上的情况一样有效。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2在调节刮板137的绝缘部分上不同于第五实施例的充电装置。
本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2的结构与第五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相同,除了此实施例中的调节刮板137仅在纵向端部(第二绝缘部分)上涂有绝缘物质。
图13是本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的俯视图,其示出充电装置2的第一充电套筒131、第二充电套筒132、和调节刮板137之间的关系。
本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2使用SUS刮板作为调节刮板137,仅在其纵向端部的表面上涂有PI(聚酰亚胺)。在调节刮板137的纵向上,涂有P I的每个纵向端部137b从与套筒131的磁性粒子承载部分相对应的范围内的点延伸到调节刮板137的对应纵向端部。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2的情况下,为了确定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2的粘附到感光鼓1的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明显小于传统充电装置,用与在第一实施例中测量粘附到感光鼓1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相同的方法来测量粘附到感光鼓1的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
在本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2的情况下,磁体151捕获了17.5mg的磁性粒子135。从该结果明显可以看出,与使用传统充电装置相比,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充电装置2明显减少了粘附到感光鼓1的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
在本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2的情况下,电荷通过套筒131的外周表面的磁性粒子承载部分的位于充电范围内的一部分上的磁性粒子135流入到调节刮板137中。电荷增加了调节刮板137的电位。但是,调节刮板137的纵向端部137b是绝缘的。因此,不会发生电荷通过调节刮板137的纵向端部137b(绝缘部分)流入磁性粒子135的问题。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2中,粘附到感光鼓1的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明显小于传统的充电装置。
此外,在此实施例中,仅有调节刮板137的纵向端部被绝缘;调节刮板137的与感光鼓1的位于成像范围内的部分相对应的部分未被绝缘。因此,能够更精确地加工调节刮板137的表面,该表面调节位于调节套筒131和132的处于感光鼓1的成像范围内的部分上的磁性粒子135。因此,此实施例中的调节刮板137能够更精确地调节承载在套筒131和132的单位面积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
顺便提及,在此实施例中,具有两个充电套筒的充电装置被用作充电装置2。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仅具有一个充电套筒的充电装置,如图7所示的充电装置,其与具有两个充电套筒的充电装置一样有效;本申请还能够控制粘附到感光鼓1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与本申请应用到具有两个充电套筒的充电装置上的情况一样有效。
[实施例7]
在本实施例中,充电装置设置有与在第五实施例中使用的导电构件157相同的导电构件。此外,导电构件157接地。就是说,此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2具有在第一实施例中使用的导电构件157和在第五实施例中使用的调节刮板137。
使用绝缘的调节刮板137能够消除电荷通过调节刮板移动到位于充电套筒的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中的问题。此外,导电构件157接地。因此,即使电荷移动到位于充电套筒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中,电荷也可以通过导电构件漏出该装置。这些效果防止了磁性粒子粘附到感光鼓1的纵向端部上。
此外,在此实施例的充电装置2的情况下,为了确定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2的粘附到感光鼓1的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明显小于传统充电装置,用与在第一实施例中测量粘附到感光鼓1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相同的方法来测量粘附到感光鼓1的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
在本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2的情况下,磁体151捕获了1.0mg的磁性粒子135。从该结果明显可以看出,与使用传统充电装置相比,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充电装置2明显减少了粘附到感光鼓1的纵向端部上的磁性粒子135的量。此外,使用第一实施例中的导电构件157和第五实施例中的调节刮板137两者能够更有效的控制磁性粒子的粘附。
顺便提及,此实施例中的调节刮板137可以用诸如第六实施例中的调节刮板之类的调节刮板来代替,在第六实施例中,调节刮板137仅有纵向端部被绝缘。这种替代不影响本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的有效性。
尽管已经参考这里公开的结构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并不限于这里公开的细节,并且本申请意图覆盖可落入后附权利要求的改进目的或范围内的变型或变化。

Claims (11)

1.一种充电装置,用于通过使磁性粒子与待充电构件接触来为所述待充电构件进行充电,所述充电装置包括:
磁性粒子承载构件,用于通过磁力承载磁性粒子;
磁性粒子调节构件,用于调节承载在所述磁性粒子承载构件上的磁性粒子的量,
其中,所述磁性粒子承载构件在其纵向端部处设有第一绝缘部分,所述第一绝缘部分用于使所述第一绝缘部分上承载的磁性粒子与所述磁性粒子承载构件电绝缘,并且
在至少与所述第一绝缘部分相对的区域,所述磁性粒子调节构件设有第二绝缘部分,用于与磁性粒子电绝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磁性粒子承载构件具有用于通过磁力来承载磁性粒子的磁性粒子承载区域,所述第二绝缘部分从所述磁性粒子承载区域的内侧延伸到其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在所述磁性粒子调节构件的纵向上,所述第二绝缘部分在所述磁性粒子调节构件的整个区域上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磁性粒子调节构件由绝缘材料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还包括导电构件,其布置成与承载在所述第一绝缘部分上的磁性粒子接触,其中,所述导电构件的电位的绝对值低于施加到所述磁性粒子承载构件上的电压的绝对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导电构件的电位的绝对值不大于100V。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导电构件电接地。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导电构件由磁性材料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中,在所述磁性粒子承载构件的纵向上,所述导电构件在所述第一绝缘部分的范围内与所述磁性粒子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导电构件设置在一边界部分处,所述边界部分位于所述磁性粒子承载构件上承载有磁性粒子的区域和未承载磁性粒子的区域之间。
11.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图像承载构件,其是待充电的构件;以及
充电装置,用于通过使磁性粒子与所述待充电构件接触来为所述待充电构件进行充电,
其中,所述充电装置是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
CN200710147712A 2006-08-24 2007-08-24 充电装置和成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8761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27657 2006-08-24
JP227657/2006 2006-08-24
JP203240/2007 2007-08-03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74612A Division CN101661246A (zh) 2006-08-24 2007-08-24 充电装置和成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31555A CN101131555A (zh) 2008-02-27
CN100587617C true CN100587617C (zh) 2010-02-03

Family

ID=3912885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4771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87617C (zh) 2006-08-24 2007-08-24 充电装置和成像装置
CN200910174612A Withdrawn CN101661246A (zh) 2006-08-24 2007-08-24 充电装置和成像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74612A Withdrawn CN101661246A (zh) 2006-08-24 2007-08-24 充电装置和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611384B2 (zh)
CN (2) CN100587617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98396B2 (ja) * 2018-04-17 2022-07-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268A (zh) * 1994-08-08 1997-01-15 佳能株式会社 充电部件、充电装置和图象形成设备
JP2001324856A (ja) * 2000-05-15 2001-11-22 Canon Inc 磁気ブラシ帯電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06163296A (ja) * 2004-12-10 2006-06-2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30776A (ja) * 1992-10-15 1994-05-13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3126636B2 (ja) * 1994-08-08 2001-01-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帯電部材及び帯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544062B2 (ja) * 1996-06-10 2004-07-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気ブラシ帯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350318A (ja) * 2000-06-02 2001-12-21 Canon Inc 磁気ブラシ帯電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268A (zh) * 1994-08-08 1997-01-15 佳能株式会社 充电部件、充电装置和图象形成设备
JP2001324856A (ja) * 2000-05-15 2001-11-22 Canon Inc 磁気ブラシ帯電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06163296A (ja) * 2004-12-10 2006-06-2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61246A (zh) 2010-03-03
CN101131555A (zh) 2008-02-27
JP2013077039A (ja) 2013-04-25
JP5611384B2 (ja) 2014-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H1124378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と画像現像装置及び画像現像方法
JP3466719B2 (ja) 現像電極ワイヤの静電清掃装置及び方法
CN102778831B (zh) 图像形成设备
EP0435566B1 (en) Electrostatographic apparatus
JP2009251272A (ja) 現像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US20110274457A1 (en) Image Formation Device
CN100587617C (zh) 充电装置和成像装置
JP359919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5600418A (en) Donor rolls with exterior commutation
JP2004347782A (ja) 帯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26700A (ja) 帯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917063B2 (en) Charg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16217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age forming capable of effectively preventing toner adhesion on a density sensor by generating an electric field according to a visible image
JPS6090357A (ja) 記録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10230821A (ja) トナー吸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1123158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44730A (ja) 現像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H0711788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611884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7092649B2 (en) Charg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therewith
JP5766167B2 (ja) 現像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JP3728382B2 (ja) 湿式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0373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328048A (ja) トナー分離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11367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203

Termination date: 2017082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