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867B - 热交模型通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交模型通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867B
CN1005867B CN87105889.8A CN87105889A CN1005867B CN 1005867 B CN1005867 B CN 1005867B CN 87105889 A CN87105889 A CN 87105889A CN 1005867 B CN1005867 B CN 10058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entrifugal fan
air
mentioned
heat
centrifug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Application number
CN8710588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87105889A (zh
Inventor
丹羽清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612021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S6358045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6120393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S6358047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6120393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S6358046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871058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87105889A/zh
Publication of CN10058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867B/zh
Expir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03/00Devices or apparatus used for air treatment
    • F24F2203/10Rotary wheel
    • F24F2203/1004Bearings or driv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03/00Devices or apparatus used for air treatment
    • F24F2203/10Rotary wheel
    • F24F2203/1012Details of the casing or cov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03/00Devices or apparatus used for air treatment
    • F24F2203/10Rotary wheel
    • F24F2203/104Heat exchanger whe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03/00Devices or apparatus used for air treatment
    • F24F2203/10Rotary wheel
    • F24F2203/1048Geometric detai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03/00Devices or apparatus used for air treatment
    • F24F2203/10Rotary wheel
    • F24F2203/1052Rotary wheel comprising a non-axial air flow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03/00Devices or apparatus used for air treatment
    • F24F2203/10Rotary wheel
    • F24F2203/1072Rotary wheel comprising two ro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03/00Devices or apparatus used for air treatment
    • F24F2203/10Rotary wheel
    • F24F2203/1084Rotary wheel comprising two flow rotor segm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165/00Heat exchange
    • Y10S165/009Heat exchange having a solid heat storage mass for absorbing heat from one fluid and releasing it to another, i.e. regenerator
    • Y10S165/013Movable heat storage mass with enclosure
    • Y10S165/015Movable heat storage mass with enclosure with pum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一种热交换型通风装置,包括有使待通风的房间内部和室外连通的空气通路(68),用于将室外空气吸入房间内的第1离心通风机(74),用于将室内空气排出室外的第2离心通风机(73),两个离心通风机设置在该空气通路中使其排出区互通,用于各自交替驱动离心通风机的两个电机(71)和(69)。两个离心通风机中至少有一个是用蓄热材料制成;将从室内空气中得到的热积蓄到用蓄热材料制成的离心通风机中和将积蓄在离心通风机中的热释放到吸入的空气中。

Description

热交模型通风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常用的热交换型通风装置,该通风装置由设置在空气通路内将室内空气排出室外和将室外空气吸入待通风的室内的离心通风机组成,离心通风机交替驱动,尤其是该类装置,其中任一个离心通风机由蓄热材料制成和热交换在排出室内空气操作时将热蓄于用蓄热材料制成的离心通风机及在吸入室外空气操作时将蓄入的热释放到室外空气来完成。
现有技术的热交换型通风装置通常如日本实用新案专利公报84-38668号所示那样,由一交叉气流热交换器和一对用以将室外空气通过该交换器吸入室内和将室内空气排出室外的风扇装置组成。众所周知,在这现有技术中,交叉气流热交换器的结构是将许多热转移片叠加在一起并在每二片热转移片中夹有一片波纹状圆片,以交替地形成两条交叉气流的通道。热交换是通过风扇将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引入该交叉气流的通道来实现的。
在上述的交叉气流热交换器中,因热是根据沿着各自的热转移板边沿流动的室内外空气的温度差来转移的。故热交换效率不可避免地将因热交换板的热阻而下降。而且,占有各气流通道的大部份内表面的波纹片不起热交换作用,而起实质性热交换作用的却是仅占有各气流通道的部份内表面。
其结果,现有技术的热交换型通风装置不能得到充足的热交换。为了提供足够的热交换容量,热交换器需要做得很大,这样通风机也将很大。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例如日本发明专利公报80-107848号揭示一种改进的结构,该结构中每个扁平圆盘风扇由许多蓄热材料组成的扁平圆盘构成,这些扁平圆盘以一种空间隔开的方式叠合在一起。当扁平圆盘风扇正向和反向地交替转动时,以相对方向交替地引进横向气流,使吸入室外空气和排出室内空气的操作交替进行。根据这种结构,由于吸入和排出的空气交替地通过同一个空气通路,热交换通过将热蓄于扁平圆盘和从其释放出来而进行。其结果是,与交叉气流热交换器相比,热交换率得以改善。
然而就扁平圆盘风扇来讲,空气静压力本来就低。从而仍需要改善热交换型通风机的送风量。另外,在扁平圆盘风扇中形成的各通气道是一种平表面状结构和在扁平圆盘风扇中横向气流是被偏向的。其结果,不能得到充足的热交换面积。故热交换型通风机的热交换效率仍需要进一步改善。
因此,本发明的第1个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经改进的能提供足够通风量即足够送风量的热交换型通风装置。
本发明的第2个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经改进的能得到高的热交换率的热交换型通风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热交换型通风机由一个用于将待通风的房间内与室外互通的空气通路,一个用于将室外空气吸入室内的第1离心通风机和一个用于将室内空气排出室外的第2离心通风机,该第1和第2离心通风机按气流的方向设置于空气通路的前、后,和用于交替驱动第1和第2离心通风机的装置内。第1和第2离心通风机中其中至少有一个是由高比热的材料制成即一种蓄热材料,在排出室内空气操作时积蓄热量,在吸入空外空气操作时,将热释放到室外空气中。
在本发明的热交换型通风装置中在第2离心通风机正被驱动,排出室内空气同时,热积蓄于由蓄热材料组成的离心风机。在第1离心通风机正被驱动,将室外空气吸入室内的同时,蓄于由蓄热材料制成的离心通风机中的热释放到室外空气中。热交换是由蓄热和释热操作反复进行而完成。这样情况下,因为通风机是离心式,故可得到足够的气流量。并且,由于热是从由蓄热材料制成的离心通风机通过离心通风机直接转移到室外空气中,故热阻就降低。从而提高热交换效率。另外,由于用蓄热材料制成的离心通风机,其整体可用作为进行热交换的表面。因此通风装置可作得又薄,尺寸又小。
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该热交换型通风装置有二个各自的空气通路和二个离心通风机装置,各装置包括以上述方法分别设置于空气通路中的第1和第2离心通风机。在这种布置中,当另一个装置被驱动以排出室内空气的同时,一个装置被驱动用于吸入室外空气。其结果,排出和吸入操作伴随着热交换同时行。
在一种改进中,该热交换型通风装置设有与室内外各自互通的第1和第2空气通路,其中一个离心通风机装置设置在第1空气通路中和一个固定的蓄热型热交换器设置在第2空气通路中。在这种布置中,送风量和热交换效率也提高,因此,可提供一个又薄尺寸又小的通风装置。
通过对将要说明的和将在权利要求中说明的实施例的理解,本发明的其他和进一步的目的将是显而易见的,通过本发明的实践应用,对本专业的技术熟练人员来说,将发现本文中尚未指出的其他各种优点。
附图简介:
图1是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热交换型通风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去掉前栅后的第1实施例通风装置的正视图;
图3A是第1实施例通风装置的横向断面剖视图;
图3B同图3A表示与图3A通风装置的不同的工作方式;
图4是本发明第1实施例中通风装置使用的离心通风机剖视图;
图5是组装的离心通风机透视图;
图6是表示在第1实施例通风装置附近不同点测得的温度曲线的图表;
图7是表示与第1实施例通风装置有关的温度效率的图表;
图8同图3A是表示第2实施例通风装置的剖视图;
图9同图3A,表示第3实施例通风装置的剖视图;
图10是图9X-X连线的轴向截面图;
图11是同图3A,表示第4实施例通风装置的剖视图;
图12是第5实施例通风装置使用的离心通风机的剖视图;
图13是第6实施例通风装置中使用的离心通风机的透视图;
图14是如图5所示的离心通风机组合在通风装置中的截面图;
图15类似图3A,示出第7实施例的通风装置的剖视图;
图16也类似图3A,示出第8实施例通风装置的剖视图;
图17A也类似图3A,示出第8实施例通风装置的剖视图;
图17B类似图17A,示出通风装置处于与图17A不同工作方式的剖视图;
图18是表示用在如图17A所示的通风装置中的蓄热型热交换器透视图;
图19类似图17A,是示出第10实施例的通风装置的剖视图;
图20是第11实施例的通风装置中的离心透风机的透视图。
第1实施例(参照图1~7):
按照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热交换型通风装置总结构示于图1、2、3A和3B。如图所示,机罩(1)有一长方型的框架(2),前栅(3)和后板(4)。前栅(3)和后板(4)分别固定在框(2)的前边和后边,使机罩(1)构成一个扁平的箱形。通风孔(5a)和(5b)横向设置在前栅(3)上。后板(4)上也有2个通风孔(5a)和(5b),分别对应通风孔(6a)和(6b)。例如,外罩(1)固定在待通风的房间的墙(7)上,设置在后板上的通风孔(6a)和(6b)与穿过墙(7)的通道(8)和(9)相连接,使通风孔(6a)和(6b)能与室外连通。隔板(10)与前栅(3)和后板(4)平行地设置在机罩(1)内。第1和第2电机(11)和(12)各自安装在隔板(10)的两个位置,每个位置各自与通风孔(5a)和(5b)的中心位置基本上相一致。电机(11)和(12)是双轴型,即电机轴端(11a)和(12a)伸出于电机外壳。
第1离心通风机(13)安装在电机(11)的轴(11a)的一端,该端对着后板(4)。第4离心风机(14)安装在轴(11a)的另一端,该端对着前栅(3)。第13离心通风机(15)安装在电机(12)的轴(12a)的一端,该端对着后板(4)。第2离心通风机(16)安装在轴(12a)的另一端,该端对着前栅(3)。第1和第4离心通风机(13),(14)同时由第1电机(11)驱动,第3和第2离心通风机(15)、(16)同时由电机(12)驱动。
现在详细地说明离心通风机(13)-(16)。由于离心通风机(13)-(16)的结构相同。所以只结合图4和图5说明第1离心通风机(13)。数字(17)表示一个具有环形外周状的端板。端板(17)有一个罩住第1电机(11)部分的平截头圆锥体(17a)。一些环状盘(18)和环状波纹盘(19)交替地叠在端板(17)的一侧,在这一侧设有平截头圆锥体。这些环状盘(18)和波纹盘(19)具有同样的外径,例如224mm和相同的内经和外经比,如端板(17)为0.63。环状盘(18)和波纹盘(19)用蓄热材料制成,即一种具有高比热容量的材料,如0.2mm厚的氯乙烯树脂。每个波纹盘(19)有例如沿经向延伸的180条波纹(19a)。因为波纹(19a)在每个波纹盘(19)的整个圆周上以相等的间隔排列着,故圆盘19外周附近的每相邻两条波纹(19a)的空间比圆盘19内周附近的为大。如每条波纹(19a)为1.6mm高。沿着端板(17)的外周设有6个定位销(20)和沿着端板(17)的一部份设有另外6个定位销(20),该部份对应于盘(18)和(19)内周。在盘(18)和(19)上各自设有开口(18a)和(19a),与定位销(20)相应。环状盘(18)和波纹盘(19)通过对应的开口(18a)和(19a)交替地插叠在定位销(20)上,最后一个环状盘(18)用粘合剂固定在定位销(20)上,使环状盘(18)和波纹盘(19)固定在位置上。其结果,许多径向的通气道(21)由环状盘(18)和波纹盘(19)来确定。离心通风机13外周附近的各通气道(21)的横截面(13)比其内周附近的为大。
当如上所述结构的离心通风机(13)被驱动时,因为气流朝着每个通气道(21)的外圆周边流动,外周速度增加,所以静压力提高。具体地说,由于外周边附近的横截面大于内周边的横截面,流速降低,以致静压力提高。结果是,通风机(13)作为离心通风机转动,和空气沿着通气道(21)从内周引向外周,每个离心通风机(13)~(16)的外径约为224mm的轴向尺寸约为37mm。每个离心通风机大约有20层通气道(21)。
第1和第4离心通风机(13)和(14)安装在由平截头圆锥体盖住的第1电机(11)的电机轴(11a)上,同样第2和第3离心通风机(16)和(15)安装在由平截头圆锥体(17a)盖住的第2电机(12)的电机轴(12a)上。如图1所示,外罩成形件(22)固定在隔板(10)的前侧,第4和第2离心通风机(14),(16),除上面部分外,由外罩成形件22盖住,因而分别形成离心通风机(14),(16)的成形外罩(23)和(24)。同样另外一个外罩成形件(25)与外罩成形件(22)具有相同的结构,固定在隔板(10)的后侧分别形成第1和第3离心通风机(13)和(15)的外罩(26)和(27)。外罩形成件(22)和(25)具有一个中央平面位置(22a),其上安装有一个穿过隔板(10)的横流通道装置(28)。横流通道装置(28)由一些菱形结构的隔板(29)构成。隔板(29)叠合在一起,在邻近的隔板(29)之间插有垫片(30),形成了基本上向垂直方向延伸的横流通道。横流通道装置(28)设有使外罩(24)和(26)互通的第1通气道(31)及使外罩(23)和(27)互通的第2通气道(32)。
数字(33)如图1所示是开关拉线。当一旦拉动开关拉线(33)时,第1和第2电机(11)和(12)交替通电,如每隔一分钟在计时器控制下(没有图示)启动通风机。当开关拉线再次按动一下时,电机(11)和(12)就断电。
如图3A所示,第1空气通路C通过通风孔(6a)使室内和室外互通。第1通气道(31)使外罩(26)和(24)及通风孔(5b)互通。第2空气通路D通过通风孔(5a),第2通气道(32)外罩(27)和通风孔(6b)使室内外互通。结果是,第1离心通风机(13)排出区通到第1空气通路C的第2离心通风机(16)的排出区,第4离心通风机(14)排出区通到第2空气通路D的第3离心通风机(15)排出区。即,第1和第2离心通风机(13)和(16)按气流方向设在第1空气通路C的前后,第4和第3离心通风机(14)和(15)按气流方向设在第2空气通路D的前、后。
现在说明第1实施例通风装置的运行。当操作员拉动开关拉线(33),第1电机(11)通电1分钟,同时驱动第1和第2离心通风机(13)和(14)。在第1电机(11)通电的同时;第2电机(12)不通电,所以第2和第3离心通风机(16)和(15)保持停止运转状态。由于第1离心通风机(13)的旋转使空气通过通气道(21)从内周边流向外周边,室外空气通过管道(8)引到外罩(26)内。室外空气通过横流通道装置(28)的第1通气道(31)进而引入外罩(24)。在外罩(24)中,室外空气通过通气道(21)从未被驱动的第2离心通风机(16)的外周边流向内周边,由此,把室外空气通过前栅(3)的通风孔(5b)引入房间。上面所述的室外气流在图3A中用白箭头表示。由于第4离心风机(14)同时被驱动,气流通过通气道(21),从离心通风机(14)的内周边流到外周边,由此将室内空气通过通风孔(5a)引到外罩(23)。室内空气通过横流通道装置(28)的第2通气道(32)。进一步引入外罩(27)。在外罩(27)中,室内空气通过通气道(21)从未被驱动的第3离心通风机(15)的外周边流向内周边,由此通过管道(9)排出室内空气于室外。上述排出的空气流在图3A中周黑箭头表示。这里由第1和第4离心通风机(13)和(14)同时进行的排出-吸入运转过程下称为“第1运转过程”。在第1运转过程继续1分钟后,在定时器控制下,第1电机(11)断电。第2电机(12)通电1分钟,代替第1电机(11),由此驱动第2和第3离心通风机(16)和(15)。由于第3离心通风机(15)的旋转使空气通过通气道(21)从内周边流向外周边,室外空气通过管道(9)被引入外罩(27)。室外空气然后通过横流通道装置(28)的第2通气道(32)被引入外罩(23)。在外罩(23)中,室外空气通过通气道(21)从未被驱动的第4离心通风机(14)的外周边流到内周边。从而该室外空气通过前栅(3)的通风孔(5a)引入室内。上述吸入的空气流在图3B中用白箭头表示。通过图3A和图3B比较,非常明显,在图3B中的吸入空气流与第1运转过程的排气流相反。
另一方面,第2离心通风机(16)的旋转使空气通过通气道(21)从通风机(16)的内周边流到外周边,由此将室内空气通过前栅(3)的通风孔(5b)引到外罩(24)。该室内空气然后通过横流通道装置(28)的第1通气道(31)引入到外罩(26)中。在外罩(26)中,室内空气通过通气道(21)从未被驱动的第1离心通风机(13)的外周边流到内周边。该室内空气从而通过管道(8)排出于室外。上述排气流在图3B中用黑箭头表示。通过图3B和图3A比较,非常明显,该排气流相反于第1运转过程中的吸气流。由第3和第2离心通风机(15)和(16)同时进行的排气-吸气运转过程在以后称为“第2运转过程”。在第2运转过程继续1分钟后,第1电机(11)再次通电。从而,电机(11)和(12)以1分钟的间隔交替通电,即,第1和第2运转过程以1分钟的间隔交替地重复进行。
假设现在正在对一个用适当的加热装置加热的房间进行通风。室内空气温度高于室外空气温度。其结果,因为在第1运转过程中,温度高的室内空气被引入到第4和第3离心通风机(14)和(15)的通气道(21),离心通风机(16)和(14)的环状盘(18)和波纹盘(19)在室内空气流过的时候被加热,由此蓄热在那里。在如图3B所示的第2运转过程中,温度低的室外空气被吸入到第3和第4离心通风机(15)和(14)的通气道(21)中。同时,该室外空气流过第2和第1离心通风机(16)和(13)的通气道(21)。其结果,在第2运转过程中,当室外空气流经第3和第4离心通风机(15)和(14)的通气道(21)时,由于在第1运转过程中,在第3和第4离心通风机(15)和(14)的环状盘(18)和波纹盘(19)上所积蓄的热释放出来,故室外空气被加热。在这时,由于室内空气通过第2和第1离心通风机(16)和(13)的通气道(21)被吸入,故热积蓄在通风机(16)和(13)中。该热被释放到在下一次的第1运转过程中通过第1和第2离心通风机(13)和(16)的通气道(21)吸入的室外空气中,并且被加热的室外空气被吸入室内。在室内正在加热的同时,混浊的室内空气被排出室外,清洁的室外空气被吸入室内。结果是有效地防止了热损耗。
发明者在室内正在加热的情况下,已测得由于同时进行的排出-吸入运转过程而吸入的室外空气所升高的温度。图6表示的是前栅(3)的通风孔(5a)的附近地点的温度变化,该地点与图3A和图3B中的点I相一致,而管道(9)的附近地点的温度变化,该地点与图3A和3B中的点E相一致。这种情况是在冬天室内外空气各为21℃和5℃的条件下测得的。该温度变化由自动温度记录仪测得。参照图6,因为室内空气中的热在第1运转过程中被转移和积蓄到第4和第3离心通风机(14)和(15)中,所以尽管室内温度是21℃,点E的温度并不立即升高。在另一方面,由于温暖的室内空气流经通风孔(5a),点I的温度迅速地接近室内温度。在第2运转过程中,当低温度的室外空气流过管道(9)时,点E的温度迅速下降。然而不管室外温度多低,点I的温度通过室外的空气流动,首先接近室温,和点I的温度下降程度呈下降曲线。这是因为室外空气流经在第1次运转过程中已积蓄热的第4和第3离心通风机(14)和(15)时被加热的原因。在第2运转过程中对点I温度变化加以平均所得到的平均温度ti约为17.5℃,该值高于室外温度。即根据第1实施例的通风装置5℃的清洁室外空气以上升到接近17.5℃的温度被吸入室内,而房间温度为21℃。
图7所示的是在每个运转过程中,当各电机(11)和(12)通电时的温度效率η和时间周期τ的关系。在这情况中,温度效率η是吸入方面温度效率η1和排出方面温度效率η2的算术平均值。吸入和排出温度效率η1和η2的定义如下:
η1=(ti-Te)/(Ti-Te)
η2=(Ti-te)/(Ti-te)
其中,ti=第2运转过程中点I上的平均温度
Te=第1运转过程中点E上的平均温度
Ti=房间温度
Te=室外温度
从图7可明显地看到当电机通电的时间周期取60秒时,尽管温度效率由于电机通电时间周期τ的增加而降低;但仍可获得约70%的温度效率。
第1实施例的热交换型通风装置的特征是,其热交换是通过用同一个空气通道交替地排出和吸入空气流以将热积蓄到离心通风机中和从离心通风机中释放出热而进行的。在现有技术的交叉空气流热交换机中没有采用这种热交换方法。即在本发明中,温度高的排出空气直接与离心风机接触使热积蓄到离心通风机中。温度低的吸入空气当其流经离心通风机时,由于离心通风机释放热,故被直接予以加热。其结果,与使用交叉气流热交换机的现有技术通风装置相比较,本发明的通风装置的热交换效率提高了。另外,由于各离心通风机通气道(21)的整个表面起到热交换作用,故与热交换面积限于热转移板表面的现有技术的交叉气流热交换器相比较,本发明的热交换表面积增加了。作为结果,热交换率提高了,它可使各离心通风机的尺寸变小。另外,由于各离心通风机有充够的送风量及充分的热交换容量,就不需要使用外加的送风设备。作为结果,该通风装置能做得又小又薄。将本发明的通风装置和使用交叉气流热交换器的现有技术的通风装置相比较,总容积减少约40%。另外,由于本发明的通风装置使用的离心通风机具有众多的呈放射状的通气道(21),故与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号80-107848所揭示的平盘风机相比较,前者静压力和送风量都提高。
在本发明通风装置中,由于排出和吸入操作同时进行,故它能用于有高气密性要求的房间进行通风。在第1实施例中,尤其是离心通风机(13)到(16)是同样的结构,以致零件的种类减少,导致成本降低。
尽管在第1实施例中,对正在加热的房间进行通风的情况作了说明,但本发明的通风装置对在夏天正在进行降温的房间也可用来通风。在这种情况中,由于室外温度高的空气被致冷,并被吸入室内,故进行通风时不会降低致冷效应。
另外,当第1和第2电机(11)和(12)中任何一个连续通电时,排出和吸入的空气流是连续的,气流方向不变。其结果,进行通风时,不产生热交换现象。
第2实施例(参见图8):
现将参照图8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通风装置。第2实施例的通风装置的第1和第2通气道的结构不同于第1实施例。在前面的实施例中,横流通道装置(28)设置有由第1和第2通气道(31)和(32),每个通气道由多层通气道组成。在第2实施例中,第1和第2管道(34)和(35)垂直相邻地设置着。排出口(26a)和(24a)被设置在相对于外罩(26)和(24)各自较低的位置上。管道(34)连通排出口(26a)和(24a),形成第1通气道。排出口(23a)和(27a)被设置在外罩(23)和(27)较高的位置上。管道(35)位于管道(34)上,连通排出口(23a)和(27a),形成第2通气道。其它部件的设置同第1实施例,所以相同的部件使用第1实施例中同样的标号来标志。根据第2实施例的结构,在第1运转过程中,排出空气流也用图3A中的白箭头来表示和吸入空气流由图3A中的黑箭头表示。在第2运转过程中,排出空气流相反于第1运转过程中的吸入空气流和吸入空气流相反于第1运转过程中的排出空气流。因此,可获得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效应。
第3实施例(参照图9和图10):
图9和图10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机罩(1)被罩在外罩(36)内,在机罩(1)与外罩(36)的内表面之间有数个垫片(37),以此限定附加的通气道(38)和(39)。附加的通气道(38)与罩(24)的通风孔(5b)互通,另一个附加的通气道(39)与罩(27)的通风孔(6b)互通。附加的通风孔(36a)和(36b)各自设置在外罩(36)的前、后侧。附加的通气孔(36a)和(36b)各自与通气孔(5a)和(6a)互通。附加的通气道(38)通过开口(38a)与室内互通。附加通气道(39)通过内管道(40)和开口(40a)与管道(9)互通。附加的通气道(38)和(39)为第1实施例中的横流通道装置(28)和第2实施例中的管道(35)和(36)工作。在上述结构中,室外和室内的空气流在第1运转过程中各自用白箭头和黑箭头表示,在第2运转过程中排出和吸入的气流各自相反于在第1运转过程中排出和吸入气流,由此进行热交换。
第4实施例(参照图11):
图11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第1和第2双轴电机(41)和(42)横向安置在隔板(10)上。第1离心通风机(13)安装在电机(41)的轴(41a)的一端,该端朝着后板(4),在第1离心通风机(13)和轴(41a)之间由一单通联轴器(43)联接。第2离心通风机(16)安装在电机(41)的轴(41a)的另一端,该端朝着前栅(3),它们之间用第2单通联轴器(44)联接。同样,第3离心通风机(15)安装在电机(42)的轴(42a)的一端,该端朝着后板(4),由第3单通联轴器(45)联接和第4离心通风机(14)安装在电机(42)的轴(42a)的另一端,由设置在它们之间的第4单通联轴器(46)联接。从房间内看当轴(41a)和(42a)顺时针方向旋转时,电机(41)和(42)的转动通过第1和第4单通联接器(43)和(46)各自传动到第1和第4离心通风机(13)和(14)。电机轴(41a)和(42a)的顺时针旋转以下称作“正旋转”。从房间内看,当电机轴(41a)和(42a)逆时针方向旋转时,电机轴(41a)和(42a)的转动没有传动到第1和第4离心通气道(13)和(14)。电机轴(41a)和(42a)的逆时针旋转以下称作“反旋转”。当电机轴(41a)和(42a)以反向转动时,它们的转动通过第2和第3单通联轴器(44)和(45)各自传动到第2和第3离心通风机(15)和(16)上,并由此驱动第2和第3离心通风机(15)和(16)。当电机轴(41a)和(42a)被以正向转动时,电机轴(41a)和(42a)的转动不传递到各自的第2和第3离心通风机(15)和(16)。在这种情况中,第1和第2单通联接器(43)和(44)构成第1电机转动选择传动装置,和第3和第4单通联轴器(45)和(46)构成第2电机转动选择传动装置。
罩(47)~(50)设置在机罩(1)中罩住各自的离心通风机。罩在第1离心通风机(13)上的罩(47)通过开口(47a)和(50a)和一设置在机罩(1)内左端位置上的第1通气道(51)与罩在第2离心通风机(16)上的罩(50)的排出区互通。罩在第3离心通风机(15)上的罩(49)的排出区通过开口(49a)和(48a)和一设置在机罩(1)内右端位置上的第2通气道(52)与罩的第4离心通风机(14)上的罩(48)的排出区互通。电机(41)和(42)在计时器(没有图示)控制下以1分钟的间隔交替地通电,所以电机轴(41a)和(42a)以正、反旋转的方向交替地转动。
在第4实施例通气装置的运行中,当电机(41)和(42)的轴正向转动时,第1和第4离心通风机(13)和(14)同时被驱动。由于第1离心通风机(13)的转动,室外空气通过后板(4)的通风机(6a)引入罩(47)内。在罩(47)中,室外空气通过第1离心通风机(13)的通气道(21)从其内周边流到外周边。该室外空气进一步通过开口(47a)第1通气道(51)和开口(50a)流入罩(50)内。在罩(50)中,该室外空气通过第2离心通风机的通气道(21)从外周边流向内周边,由此通过前栅(3)的通风孔(5b)被引进室内。这室外气流在图11中用白箭头表示。同时,第4离心通风机(14)的转动使室内空气通过前栅(3)的通风孔(5a)流进罩(48)内。在罩(48)中,该室内空气通过第4离心通风机(14)的通气道(21)从内周边流向外周边,进而通过第2通气道(52)和开口(49a)被引入罩(49)内。在罩(49)中,该室外空气流通过第3离心通风机(15)的通气道(21)从外周边流向内周边,从而通过后板(4)的通风孔(5b)排出于室外。这室内空气流在图11中用黑箭头表示。上述第1运转过程持继1分钟后,电机轴(41a)和(42a)反向转动使第2运转过程中的排出和吸入操作同时进行。在第2运转过程中,在第1和第4离心通风机(13)和(14)未被驱动的同时,电机轴(41a)和(42a)的转动通过各自的单通联轴器(44)和(45)被传递到第2和第3离心通风机(16)和(15)。另外,在第2运转过程中的排出空气流相反于第1运转过程中的吸入空气流。其结果,热交换如同在第1实施例中那样,高效率地在排出和吸入空气流间进行。
第5实施例(参照图12):
图12说明本发明的第5实施例。如图12所示,各离心通风机(53)设有许多辅助叶片(54)。辅助叶片(54)沿着端板(17)的内圆周以相同的间隔设置,该内圆周部分由环状圆片(18)和波纹圆片(19)罩住。设置辅助叶片(54),进一步提高静压力。结果是,通风装置的送风量进一步增加,各离心通风机(53)可做得比第1实施例中使用的更薄,从而减少通风机的厚度。
第6实施例(参照图13和图14):
图13和图14示出一种离心风机的改进方案。在前面的实施例中使用4个单独的离心通风机。在第6实施例中,一个离心通风机装置(55)由二个轴向联接的离心通风机组成。端板(17)上开有径向的小孔(17b)。一个轴向圆形隔板(56)设置在通风机装置(55)的中间。隔板(56)的直径大于通风机装置(55)。如图14所示,隔板(56)的凸出部分可旋转地安装于隔板(10)上的环状凹槽(57)中,这样由板(10)分开的两个内侧部分可被气密性地封闭。如此结构的第6实施例通风装置具有和第1实施例的相同效果。
第7实施例(参照图15);
图15示出第7实施例。罩(58)包括有矩形框架59、前栅(60)和后板(61)。前栅(60)和后板(61)固定在框架(59)上故机罩(58)为扁平状箱形。如图15所示,通风机(62)设置在前栅(60)的左手位置和通风孔(63)设置在后板(16)的右手位置。例如,机罩(58)安装在待通风房间的墙(64)上,管道(65)穿过墙(64)与通风孔(63)互通。通气道(68)把排出口(66a)和(67a)与各自的罩(66)和(67)互通。罩(66)的进口与前栅(60)的通风孔(62)互通,罩(67)的吸入边与后板(61)的通风孔(63)互通。电机(69)置于罩(66)中和安装在支脚(70)上。电机(69)的轴(69a)朝着前栅(60)。电机(71)安装在罩(67)中的支脚(72)上。电机(71)的轴(71a)朝着后板(61),用于排气运转的离心通风机(73)与第1实施例中第2离心通风机相同,安装在设置于罩(66)中的电机(69)的轴(69a)上。用于吸气运转的离心通风机(74)与第1实施例中的第1离心通风机相同,安装在设于罩(67)中的电机(71)的轴(71a)上。离心通风机(73)和(74)如图15所示具有相同的结构,其中设有许多通气道(21)。
在第7实施例通风装置运转过程中,当操作开关(没有图示)接通时,电机(69)首先通电1分钟驱动第2离心通风机(73),这时第1离心通风机(74)未被驱动。第2离心通风机(73)的转动使空气穿过通气道(21)从内周边流到外周边。结果,室内空气通过罩(66)的排出口(66a)引入罩(67)内。在罩(66)中,室内空气的第1离心通风机(74)停止运转的条件下通过其通气道(21)从外周边流向内周边。该室内空气然后通过通风孔(63)和管(65)排出室外。上述排出气流在图15中用黑箭头表示。在排气运转持续1分钟后,在计时器控制下,电机(69)断电。电机(71)接着通电1分钟驱动第1离心通风机(74)。第1离心通风机(74)的转动使室外空气通过管道(65)流入罩(67)内。该室外空气通过空气通道(68)引入罩(66)内。在罩(66)中,室外空气通过未被驱动的第1离心通风机(73)的通气道(21)从外周边流入内周边。该室外空气然后通过通风孔(62)引入室内。上述吸入空气流在图15中用白箭头表示。这样,排气和吸气运转交替进行。热交换以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方法而发生。
第8实施例(参照图16);
第8实施例的通风装置在用于吸气的第1离心通风机(75)的结构方面不同于第7实施例。即,用于吸气运转的第1离心通风机(75)是一个通用的离心的多叶片通风机。这多叶片通风机含有许多呈环状设置的叶片(75a)。其它布置同第7实施例。
当排出空气通过通风机(73)的通气道(21)从内周边流到外周边时,热积蓄到第2离心通风机(73)中。当吸入空气通过离心通风机(73)的通气道(21)从外周边流到内周边时,吸入空气被加热。结果,热交换在排出和吸入气流间进行。
在到现在已说明的实施例中,从第1到第4实施例的各通风装置如图1,8,9和11所示,各自都有两个通风单元,每个单元有两个用于同时排气和吸气的离心通风机,它们排出区相互互通。而在第7和第8实施例中,分别如图15和图16所示,各通风装置各有一个通风单元,在该单元中,排气和吸气运转不是同时进行的。
第9实施例(参见图17A,17B和18)
参照图17A,前栅(78)和后板(79)固定在框架(77)上,构成扁平箱体状的机罩(76)。通风孔(80a)设置在机罩(76)的前栅(78)的中心附近和通风孔(80b)设置在前栅(78)右手端部位置的附近。后板(79)还有一设置在其中心位置附近的通风孔(81a)和设在其右手端部位附近的通风孔(81b)。例如,机罩(76)安装在待通风的房间的墙(82)上,故两个穿过墙(82)的管道(83)和(84)各自与通风孔(18a)和(81b)互通。盖板(85)装在前栅(78)上。罩板(85)上设有各自相对应于通风孔(80a)和(80b)的通风孔(85a)和(85b)。隔板(86)置于前栅(78)和后板(79)之间,使机罩(76)的内部分成两部分。右手部分用作第2空气通路。左手部分除其右手范围外,由支撑板(89)进一步分隔,形成第1空气通路(87)。支撑板(89)设置在机罩(76)中形成了两个罩(90)和(91)。罩(90)和(91)的排出区互通。双轴电机(92)安装在支撑板(89)的中心位置。用于排气运转的离心通风机(94)与第1实施例中的第2离心通风机相同,其用单通联轴器(93)介于中间,与电机轴(92a)的一端联接在一起,该电机轴(92a)的端朝着前栅(78)。用于吸气运转的离心通风机(96)与第1实施例中的第1离心风机相同,其用单通联轴器(95)介于中间与电机轴(92a)的另一端联接在一起。从房内看,当轴(92)顺时钟转动时,单通联轴器(93)将电机轴(92a)的转动传动到离心通风机(94)。电机轴(92a)的顺时针转动下称为“正向旋转。单通联轴器(93)设计是,从房内看当电机轴(92a)逆时针转动时,不将电机轴(92a)的转动传动到离心通风机(94)上。该电机轴(92a)的逆时针转动下称为“反向旋转”。另一个单通联轴器(95)设计是,当电机轴(92a)逆向转动时将电机轴(92a)的转动传动到离心通风机(96)和当电机轴(92a)以正向转动时,电机轴(92a)的转动不传动到离心通风机(96)。当操作开关(没有图示)导通时,电机(92)通电,例如在计时器(没有图示)控制下,以1分钟的间隔交替地正向、反向旋转。离心通风机(94)和(96)具有如图5所示的相同结构。
第2空气通路(88)通过通风孔(80b)和(85b)与房间内部互通和通过通风孔(81a)和管道84与大气连通。蓄热型热交换器(97)安装在第2空气通路(88)内。如图18所示,热交换器(97)包括有矩形隔板(98)和矩形波纹板(99),这两种板以通常的方法交替地叠合在一起。各波纹板(99)上的波纹方向相同。因此,在各隔板(98)和邻近波纹板(98)之间形成许多通气道(100),使空气通过通气道(100)流到第2空气通路(88)。该隔板(98)和波纹板(99)用蓄热型材料做成,如0.2mm厚的氯乙烯树脂。
在第9实施例的通风装置的运转中,当操作开关导通时,电机(92)通电1分钟使轴(92a)正向转动。由于单通联轴器(93)将电机轴(92a)的转动传到离心风机(94)以用于排气运转,在离心通风机(96)未驱动同时,通风机(94)驱动。结果,空气通过离心风机(94)的通气道(21)从内周边流到外周边,从而通过通风孔(85a)和(80a)将室内空气引入罩(90)内。该室内空气进而被引入另外的罩(91),在这里,该室内空气通过未被驱动的离心通风机(96)的通气道(21)从外周边流到内周边。该室内空气然后通过管道(83)被排出室外,这排出空气流在图17A中用黑箭头表示。另一方面,强制排出的空气流使房间内产生负压,室外空气通过管道(84)和通风孔(81b)被强制地引入第2通气道(88)。该室外室气进而通过热交换器(97)的通气道(100)进入房间。这吸入空气流在图17A中用白箭头表示。在上述排气运转持续1分钟后,在计时器控制下,电机轴(92a)反向转动。由于单通联轴器(95)将电机轴(92a)的转动传动到离心通风机(96)用于吸气运转,在离心通风机(94)未被驱动同时,离心通风机(96)被驱动。离心通风机(96)的转动,在第1空气通道(87)中产生了一个强制的吸入空气流。这吸入空气流在图17B中用白箭头表示。同时,在第2通气道(88)中产生排出空气流。这排出空气流在图17B中用黑箭头表示。图17A中所示的强制排出运转和图17B中所示的强制吸入运转交替地反复进行。由于在被强制排出运转中排出空气流经离心通风机(94)和(96)的通气道(21),热就积蓄到离心通风机(94)和(96)中。在接着的如图17B所示的强制吸入运转中,温度低的吸入空气流经离心通风机(94)和(96)的通气道(21)和温度高的排出空气流经热交换器(97)的空气通道(100)。结果,在强制吸入运转中引入的温度低的吸入空气在流经空气通道(21)时,由于离心通风机(94)和(96)的散热而被加热。然后被加热的室外空气被引入房间。在这时,温度高的排出空气流经积蓄热的热交换器(97)的通气道(100)。在下次的强制排出运转中,当吸入空气流经热交换器(97)的通气道(100)时,热交换器(97)中积蓄的热释放于吸入空气中,并由此将已加热的室外空气引进房间。
第10和第11实施例(参照图19和20);
第10实施例不同于第9实施例,前者用两个电机代替双轴电机和单通联轴器的组合体。
参照图19,它示出第10实施例通风装置和横截面,机罩(101)包括有矩形框架(102),前栅(103)和后板(104)。前栅(103)和后板(104)固定在框架(102)上,使机罩(101)形成扁平箱体状,隔板(105)设置在机罩(101)的右手侧位置上,使机罩(101)内部分成两个部分通风孔(106)设置在前栅(103)的右手位置。通风孔(107)设置在后板(104)的左手位置。这样构成的机罩(101)安装在如待通风房间的墙(108)的上,管道(109)延伸出去通过墙(108)与通风孔(107)互通。罩(110)和(111)形成在机罩(101)中。罩(110)的通风孔(110a)位于罩(111)的排出口(111a)的邻近地方,这样,形成第1空气通路(112)。在第1空气通路(112)中,罩(110)的进口(110b)与通风孔(106)互通和罩(112)的吸入区与通风孔(107)互通。电机(113)安装在罩(110)的中心区的支脚(114)上。电机(113)的轴(113a)朝着前栅(103)。另一个电机(115)被安装在罩(111)中心区的支脚(116)上,该电机(115)的轴(115a)朝着后板(104)。离心通风机(117)和(118)各自安装在轴(113a)和(115a)上。分别用于排出、吸入运转的离心通风机(117)和(118)与图5中的通风机一样。电机(113)和(115),例如以1分钟的间隔,交替通电。由隔板(105)限定的右面部分作第2空气通路(19)。两个通风孔(120)和(121)各自设置在前栅(103)和后板(104)中。通风孔(121)通过穿过墙(108)的管道(112)与室外连通。蓄热形热交换器(97)设置在第2空气通路(119)中。
在第10实施例的运转中,当操作开关导通时,电机(113)首先通电,驱动离心通风机(117)以进行排气。离心通风机(117)的转动使在第1空气通路(112)中产生一个强制的排气流。同时,室外空气被强制地引入于设在第2空气通路(119)中的热交换器(97)中。参照图19中的白箭头。然后电机(113)停止供电而另一电机(115)通电,驱动离心通风机(118)作吸入运转。作为离心通风机(118)转动的结果,在第1空气通路(112)内产生一强制吸入气流。同时,室内空气被引入于热交换器(97)。于是,强制的排出和吸入运转交替地同时地重复进行,正常的吸入和排出运转也交替地重复进行。由于排出和吸入的空气流交替地通过同一空气通路被引进,热交换以如图17A所示的那样以同样方法进行。与图17A所示的通风机比较,尤其是离心通风机(117)和(118)横向设置在空气通路内的气流中,使通风机比图17A所做的要更薄。
尽管在实施例9和10中的各离心通风机由蓄热材料制成,但它们中至少有一个离心通风机要用蓄热材料制成,而另一个通风机可具有常规的结构。另外,离心通风机也可能不用蓄热材料制成,而仍有蓄热性。如图20所示的第11实施例,例如,具有透气性的蓄热材料(124)可设置在沿着一般离心式多叶片通风机(123)的内周边上。在这种情况下,蓄热材料(124)由有大热容量的纤维制成。
上述描述和图示仅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没有说明其限制范围,其限制的范围由附加的权利要求的范围所确定。

Claims (6)

1、一种热交换型通风装置,包括有连通待通风的房间内部和室外的空气通路;设置在空气通路中用于将室外空气吸入房间内和将室内空气排出室外的离心风机装置,该离心风机装置由蓄热材料制成并具有许多径向延伸的空气通道;用于驱动离心通风机装置的驱动装置,其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空气通路包括有第1和第2空气通路;上述离心风机装置包括有第1、第2、第3和4离心通风机,用于将室外空气吸入待通风的房间的上述第1离心通风机和用于将室内空气排出室外的上述第2离心通风机按气流方向安装在上述第1空气通路内的前后,用于将室外空气吸入待通风的房间的上述第3离心风机和用于将室内空气排出室外的上述第4离心风机按气流方向安装在上述第2空气通路内的前后;上述驱动装置包括有第1和第2电机,上述第1电机同时驱动上述第1和第4离心通风机,上述第2电机同时驱动上述第2和第3离心通风机,上述第1和第2电机交替运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机装置,其进一步的特征是,上述各离心通风机中设有数个辅助叶片(54)用于产生进一步的离心送风作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机装置,其进一步的特征在于,上述第1和第4离心通风机分别装在上述第1电机的轴的两端,上述第2和第3风机分别安装在上述第2电机的轴的两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机装置,其进一步的特征在于,上述第1和第2电机是双向电机,它们的旋转方向交替地改变;上述驱动装置还包括有第1和第2联轴器,当第1电机以一个方向旋转时第1联轴器将第1电机的转动传到第1离心通风机,而当第1电机以另一个方向旋转时第1联轴器将第1电机的转动传到第2离心通风机,当第2电机以一个方向旋转时第2联轴器将第2电机的转动传到第3离心通风机,而当第2电机以另一个方向旋转时第2联轴器将第2电机的转动传到第4离心通风机。
5、一种热交换型通风装置,包括连通待通风的房间内部和室外的空气通路;设置在空气通路中用于将室外空气吸入房间内和将室内空气排出室外的离心通风装置;用于驱动离心通风装置的驱动装置,其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空气通路包括各自连通待通风的房间内部和室外的第1和第2空气通路,第2空气通路具有一由蓄热材料制成、并有许多通气道的蓄热型热交换器;上述离心通风装置包括用于将室外空气吸入待入通风的房间的第1离心通风机和用于将室内空气排出室外的第2离心通风机,上述第1和第2离心通风机按气流方向安装在空气通路内的前后,在上述第1和第2离心通风机中至少有一个是由蓄热材料制成,以便含在排出空气中的热量积蓄到由蓄热材料制成的离心通风机中的将积蓄在该离心通风机中的热释放到吸入的空气中去;上述驱动装置交替驱动第1和第2离心通风机。
6、一种热交换型通风装置,包括连通待通风的房间内部和室外的空气通路;设置在空气通路中用于将室外空气吸入房间内和将室内空气排出室外的离心通风装置;用于驱动上述离心通风装置的驱动装置其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离心通风装置包括用于将室外空气吸入待通风的房间的第1离心通风机和用于将室内空气排出室外的第2离心通风机,上述第1和第2离心通风机按气流方向安装在上述空气通路内的前后,上述第1和第2离心通风机中至少有一个是由蓄热材料制成,以便含在排出空气中的热量积蓄到由蓄热材料制成的离心通风机中和将积蓄在该离心通风机中的热释放到吸入的空气中去;上述驱动装置交替驱动第1和第2离心通风机。
CN87105889.8A 1986-08-28 1987-08-26 热交模型通风装置 Expired CN10058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61202198A JPS6358045A (ja) 1986-08-28 1986-08-28 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JP202198/86 1986-08-28
JP203932/86 1986-08-29
JP203933/86 1986-08-29
JP61203933A JPS6358047A (ja) 1986-08-29 1986-08-29 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JP61203932A JPS6358046A (ja) 1986-08-29 1986-08-29 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87105889A CN87105889A (zh) 1988-05-04
CN1005867B true CN1005867B (zh) 1989-11-22

Family

ID=273280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87105889.8A Expired CN1005867B (zh) 1986-08-28 1987-08-26 热交模型通风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4711293A (zh)
CN (1) CN1005867B (zh)
GB (1) GB219463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918446D0 (en) * 1989-08-12 1989-09-20 Stokes Keith H Heat exchange apparatus
US5238052A (en) * 1989-08-17 1993-08-24 Stirling Technology, Inc. Air to air recouperator
US5183098A (en) * 1989-08-17 1993-02-02 Stirling Technology, Inc. Air to air heat recovery ventilator
NO174307C (no) * 1991-12-23 1994-04-13 Trond Nilsen Ventilasjonsaggregat
NO934307L (no) * 1993-11-29 1995-05-30 Erling C Normann Ventilasjonsaggregat for å oppnå sparende ventilering av bygninger
US6039109A (en) * 1996-11-05 2000-03-21 Stirling Technology, Inc. Air to air heat and moisture recovery ventilator
ATE387615T1 (de) * 2002-12-06 2008-03-15 Lg Electronics Inc Wärmetauschsystem einer lüftungsvorrichtung
JP4432633B2 (ja) * 2004-06-16 2010-03-1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同時給排形換気装置
CN100529643C (zh) * 2005-03-26 2009-08-19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转轮式全热交换装置
KR101568706B1 (ko) * 2009-05-29 2015-11-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CN101957040A (zh) * 2009-07-20 2011-01-26 陈妙生 一种民用建筑的通风换气系统
CN102759282B (zh) * 2011-04-29 2015-03-0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空调系统
EP2565550B1 (en) * 2011-09-01 2018-10-10 LG Electronics Inc. Ventilation apparatus
JP5892081B2 (ja) * 2012-07-31 2016-03-2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機付容器
DE202014105449U1 (de) * 2014-11-12 2015-02-05 Tbm Gmbh Rotationswärmetauschereinrichtung
DE102015103594B3 (de) * 2015-03-11 2016-03-31 Hoval Aktiengesellschaft Lüftungsgerät und Verfahren zur dezentralen Raumlüftung
US20170356459A1 (en) * 2016-06-08 2017-12-14 Nidec Corporation Blower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96771A (en) * 1977-09-12 1980-04-08 A/S Norlett Ventilator with heat exchanger
JPS55107848A (en) * 1979-02-15 1980-08-19 Toshiba Corp Heat exchanger type ventilating device
DE3224277A1 (de) * 1982-06-28 1983-12-29 Ltg Lufttechnische Gmbh, 7000 Stuttgart Verfahren und waermerueckgewinnungssystem zum regenerativen waermeaustausc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87105889A (zh) 1988-05-04
GB2194630A (en) 1988-03-09
GB8706303D0 (en) 1987-04-23
US4711293A (en) 1987-12-08
GB2194630B (en) 1990-1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867B (zh) 热交模型通风装置
JPS643442A (en) Application apparatus
JPH06257817A (ja) カセット形天井設置用換気ユニット
JPS5514460A (en) Hidden-on-ceiling type unit air conditioner
JPH10141702A (ja) 天井設置式浴室空調装置
CN216420055U (zh) 一种用于地毯高温定型的烘干箱
JPS61205742A (ja) 換気装置
JPS5767788A (en) Heat exchange type air blower
JPH0380235U (zh)
JP3165013B2 (ja) 熱交換形換気扇
JPH0211825B2 (zh)
JPH0735909B2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S5585829A (en) Separate type air conditioner
JPH1030832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S55155125A (en) Indoor unit for room air conditioner
JPS5565848A (en) Room unit air conditioner
JPH0720489Y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9469960A (zh) 一种具有抗静压能力的环保全热交换器
JPH07293933A (ja) 還気ユニット分離型空気調和機
JPH0520658B2 (zh)
JPS60165441A (ja) 一体型壁掛空気調和機
JPH08796Y2 (ja) Oa機器発熱ダイレクト排気システム
JPS60186632A (ja) 室外一体型壁掛空気調和機
JPS59150235A (ja) 換気装置
JPS59122834A (ja) 冷風扇風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3 Decision
GR02 Examined patent app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