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80579C - 色粉容器、使用其的色粉补给装置及使用它们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色粉容器、使用其的色粉补给装置及使用它们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80579C
CN100580579C CN200710140090.4A CN200710140090A CN100580579C CN 100580579 C CN100580579 C CN 100580579C CN 200710140090 A CN200710140090 A CN 200710140090A CN 100580579 C CN100580579 C CN 100580579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ner
container
recess
container body
ro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4009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65606A (zh
Inventor
见原幸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1656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656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8057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80579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67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cylindrical developer cartridges, e.g. toner bottles for the developer replenishing opening
    • G03G15/087Developer cartridges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 G03G15/0872Developer cartridges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the developer cartridges being generally horizontally mounted parallel to its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6Developing structures, details
    • G03G2215/066Toner cartridge or other attachable and detachable container for supplying developer material to replace the used material
    • G03G2215/0663Toner cartridge or other attachable and detachable container for supplying developer material to replace the used material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 G03G2215/0665Generally horizontally mounting of said toner cartridge parallel to its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 G03G2215/0668Toner discharging opening at one axial en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色粉容器、使用其的色粉补给装置及使用它们的图像形成装置,该色粉容器具有具备色粉排出孔的容器主体及可旋转地支撑容器主体并设有色粉供给孔的支撑部件,并使容器主体旋转并排出色粉。在容器主体的外周部上形成有向色粉容器内侧凹陷的色粉供给凹部303,暂时存储排出的色粉。色粉供给凹部形成在色粉排出孔的上游侧。色粉供给凹部在与容器主体的旋转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截面开口面积从其旋转方向的下游侧开始沿着上游侧减少。

Description

色粉容器、使用其的色粉补给装置及使用它们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色粉容器、使用其的色粉补给装置以及使用它们的图像形成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根据利用色粉进行图像形成的显影装置所使用的色粉量而补给色粉的色粉补给装置、安装于色粉补给装置并使用的可更换的色粉容器以及具有所述色粉容器及色粉补给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使用色粉的复印装置或传真装置等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利用色粉盒等色粉补给装置,向显影装置供给色粉,进行图像输出的连续运转。
一般来说,向显影装置供给色粉公知的有,从容纳色粉的色粉盒直接向显影装置供给色粉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1:特开2003-162143号公报)、将色粉盒内的色粉经由螺杆从预定位置向显影装置供给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2:特开平10-142936号公报)。
进而,还提案出一种不使用螺杆,而通过使色粉盒本身旋转来将色粉传送到希望的位置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3:特开平7-20705号公报、专利文献4:特开平8-339115号公报、专利文献5:特开平6-348127号公报)。
通过这种方式,由于通过使色粉盒本身旋转来传送色粉,因此不需要在色粉盒内部设置色粉传送用的螺杆,不需要考虑传送色粉时螺杆的负荷,因此具有色粉盒内可以容纳的色粉比例较多的优点。
但是,在上述现有方式中,将色粉从色粉盒供给到色粉补给装置时,色粉在形成于色粉盒上的色粉排出口附近滞留,会有色粉溢出的危险,可能无法高效且稳定地供给色粉。并且,由于溢出的色粉而导致操作者或装置受污等,存在对操作性、维护性产生恶劣影响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现有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色粉容器、使用该色粉容器的色粉补给装置以及使用它们的图像形成装置,能够以简单的结构稳定地供给色粉,能够在色粉容器内使色粉不会溢出地使用色粉,实现操作性及维护性的提高。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色粉容器及使用该色粉容器的色粉补给装置的各结构如下所述。
本发明的第一要点的色粉容器,具有:填充有色粉的筒状色粉容纳部及排出填充在该色粉容纳部中的色粉的色粉排出口;以及
色粉容器支撑部件,包围所述色粉排出口并可旋转地支撑所述容器主体,并且设有用于将从所述色粉排出口排出的色粉供给到外部的色粉供给口,
通过以所述容器收纳部的轴心为旋转轴而使所述容器主体旋转,将所述色粉收纳部中填充的色粉排出到容器外部,其特征在于,
在沿着所述容器主体的旋转方向的外周部上,形成向该色粉容器内侧凹陷并暂时存储从所述色粉排出口排出的色粉的色粉滞留部,
所述色粉滞留部在所述容器主体的旋转方向上形成在比所述色粉排出口靠上游侧,
所述色粉滞留部具有在与所述旋转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截面开口面积从该旋转方向的下游侧开始沿着上游侧减少的部位。
即,优选所述色粉滞留部的凹部在与旋转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截面开口形状在容器主体旋转方向上,越向着上游侧越变小。
并且,本发明的所述截面开口面积例如也包括在容器主体旋转方向上,向着上游侧变小之后,暂时变大的情况。
本发明的第二要点的色粉容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要点记载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色粉滞留部具有与所述色粉容器支撑部件的所述色粉供给口相对的部分的表面开口宽度与所述色粉供给口的开口宽度大致相等的第一凹部。
本发明的第三要点的色粉容器,在第一或第二要点记载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色粉滞留部具有沿着所述旋转方向的上游侧,表面开口宽度小的第二凹部。
即,本发明也可以在所述所述色粉滞留部上具有沿着所述旋转方向的上游侧,表面开口宽度暂时变窄的第二凹部,由此能够回收排出的色粉。
本发明的第四要点的色粉容器在第一至第三要点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色粉供给口设置在:在上述旋转方向上,比与所述色粉排出口的旋转移动的下止点时相对的位置靠上游侧。
本发明的第五要点的色粉补给装置,具有填充有色粉的色粉容器;及安装有色粉容器、将从该色粉容器排出的色粉供给到显影装置的色粉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色粉容器是第一至第四要点中任一项所述的色粉容器。
本发明的第六要点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如下功能:通过具有填充有色粉的色粉容器及安装有色粉容器、将从该色粉容器排出的色粉供给到显影装置的色粉供给装置的色粉补给装置,根据图像输出所使用的色粉的使用状况,向所述显影装置补给色粉,其特征在于,所述色粉补给装置是第五要点所述的色粉补给装置。
根据第一要点的发明,能够使排出到色粉滞留部的色粉集中并高效排出,因此能够稳定地供给色粉。并且,能够不使色粉容器内的色粉溢出地排出色粉,因此能够抑制色粉造成的污染,实现使用色粉容器时的操作性及维护性的提高。
并且,根据第二至第四要点的发明,除了第一要点记载的发明所获得的上述共同效果之外,可以得到以下效果。
即,根据第二要点记载的发明,能够不使集中的色粉溢出地从色粉供给口排出。
根据第三要点记载的发明,除了第一或第二要点记载的发明所获得的效果,随着色粉容器的旋转移动,能够将排出到色粉滞留部内的色粉向着下游侧高效集中。
根据第四要点记载的发明,除了得到第一至第三要点中任一项所获得的效果,随着色粉容器的旋转而集中的色粉不会在没有坡度的下止点排出,而是在具有向下的坡度的位置排出,因而能够高效地移动并排出色粉。
根据第五要点所述的发明,能够使排出到色粉滞留部的色粉集中,并高效供给到色粉供给装置,因此在色粉容器内色粉不会溢出,能够实现操作性及维护性的提高,并且能够毫无浪费且稳定地将色粉补给到显影装置。
根据第六要点所述的发明,能够将从该色粉容器排出的色粉在该色粉容器内使色粉不会溢出地或毫无浪费且稳定地补给到显影装置,因此能够实现使用色粉容器时的色粉补给装置的操作性及维护性的提高,并且能够得到稳定的高品质图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色粉容器及色粉补给装置采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的结构的部分详细图。
图3是表示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纸张传送路径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构成所述纸张传送路径的分支的纸张传送路径及将其连通的分支爪的结构的部分详细图。
图5是表示构成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装置和色粉补给装置的结构的概要侧面截面图。
图6是从图5的P方向观察所述色粉补给装置的结构的概要正视图。
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色粉容器的正视图。
图8是表示所述色粉容器的组装状态的说明图。
图9是从图8的Q方向的侧视图。
图10是构成所述色粉容器的容器主体的正视图。
图11A是与所述容器主体的主体侧连接部连接的一侧的端部的透视图。
图11B是所述容器主体的同端部的正视图。
图12是表示所述容器主体的色粉排出孔周边结构的部分透视图。
图13A表示形成在所述色粉排出口周边的色粉供给凹部的结构的展开图。
图13B是图13A的箭头A1-A2截面图。
图13C是图13A的箭头B1-B2截面图。
图14A是表示所述色粉供给凹部的色粉滞留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4B是图14A的箭头A1’-A2’截面图。
图14C是图14A的箭头B1’-B2’截面图。
图15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支撑部件的第一支撑部件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15B是表示所述支撑部件的第二支撑部件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16A是表示所述第一支撑部件的色粉供给孔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6B是图16A的箭头C1-C2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图2是实施本发明的方式的一个例子,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色粉容器及采用色粉补给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图2是表示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的结构的部分详细图。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A是通过电子照相方式将由扫描仪等读入的图像数据或从外部传输的图像数据作为黑白(单色)图像输出并形成在作为记录介质的预定片状记录纸张(以下称为纸张)上的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1A的纸张P通过传送纸张的纸张传送装置(记录介质排出单元)7构成的纸张传送路径(记录介质传送路径)7a,基于与预定的多个排出处理模式对应的纸张P的传送速度,根据打印请求,选择性地控制传送速度,同时向排纸盘9排纸。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1A搭载有色粉容器300、使用色粉容器300的色粉补给装置30。
首先,参照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A的整体结构。
图像形成装置1A如图1、图2所示,主要由装置主体1A1和自动原稿处理装置1A2构成,所述装置主体1A1由曝光单元1、显影装置2、感光鼓3、带电器4、除电装置41、清洁单元5、定影单元(定影装置)6、纸张传送装置(记录介质排出单元)7、纸张传送路径(记录介质传送路径)7a、供纸盘8、排纸盘9以及转印机构10等构成。
在装置主体1A1的上表面部,设有由放置原稿的透明玻璃构成的原稿放置台21,在该原稿放置台21上方,自动原稿处理装置1A2可向着上方自由摇动开放地设置,另一方面,在该原稿放置台21下方,设置有作为读取原稿图像信息的原稿读取部的扫描部22。
在该扫描部22下方,设有曝光单元1、显影装置2、感光鼓3、带电器4、除电装置41、清洁单元5、定影单元6、纸张传送装置7、纸张传送路径7a、排纸盘9及转印机构10,进而,在其下方设有容纳纸张P的供纸盘8。
曝光单元1具有如下功能:根据从未图示的图像处理部输出的图像数据(打印用图像信息),向通过带电器4而均匀带电的感光鼓3表面照射激光,并曝光,由此在该感光鼓3表面写入并形成与图像数据对应的静电潜影。
曝光装置1配置在扫描部22的正下方、感光鼓3的上方,采用具有激光照射部11及反射镜12的激光扫描单元(LSU)13a、13b。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进行高速打印处理,采用利用多个激光,降低照射时刻的高速化的方法,采用双束方法。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曝光单元1中使用激光扫描单元(LSU)13a、13b,但也可以是使用将发光元件排列成阵列状的装置,例如使用EL或LED写入头的装置。
感光鼓3如图2所示呈圆筒状,设在曝光单元1的下方,由未图示的驱动单元和控制单元控制其向预定方向(图中的箭头A方向)旋转。沿着该感光鼓3的外周面,以图像转印结束后的位置为基准,向着感光鼓旋转方向下游侧,按照作为纸张剥离爪31、清洁单元5、电场产生部的带电器4、显影装置2、除电装置41的顺序将它们配置。
纸张剥离爪31利用电磁铁32可与感光鼓3的外周面离开或接近地配置。该纸张剥离爪31在与感光鼓3的外周面抵接的状态下,在将感光鼓3上的未定影色粉图像转印到纸张P上时,将贴在该感光鼓3表面的纸张P剥离。
并且,作为纸张剥离爪31的驱动单元,也可以采用驱动用电动机等来代替电磁铁32,也可以选择其他驱动单元。
显影装置2用于利用黑色粉将感光鼓3上形成的静电潜影显影,在感光鼓旋转方向(图中的箭头A方向)上在比带电器4靠下游侧,在感光鼓3的侧方大致水平(图中右侧)配置。在该显影装置2下方,在记录介质传送方向上游侧配置有定位辊15。
定位辊15在将从供纸盘8供给的纸张P的前端与感光鼓3上的色粉图像对齐,由未图示的驱动单元和控制单元控制其工作,将纸张P传送到感光鼓3和转印带103之间。
带电器4用于使感光鼓3表面均匀地带电预定的电位,在感光鼓3的上方靠近其外周面配置。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充电器型的带电器4,但也可以使用接触型的辊方式的带电器或刷方式的带电器。
除电装置41是为了容易将感光鼓3表面上形成的色粉图像转印到纸张P上,而用于使该感光鼓3的表面电位降低的转印前除电单元,在感光鼓旋转方向上位于比显影装置2靠下游侧,且在该感光鼓3下方靠近其外周面配置。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除电装置41利用除电电极而构成,但也可以使用除电灯来代替除电电极,也可以使用其他方式除电。
清洁单元5用于除去/回收显影/图像转印后感光鼓3上表面残留的色粉,隔着感光鼓3与显影装置2在大致相对的位置上在感光鼓3的侧方大致水平(图中左侧)配置。
如上所述,从转印机构10向传送来的纸张P上施加与静电图像具有的电荷相反极性的电场,由此将感光鼓3上显影的静电潜影转印到纸张P上。
例如,静电图像具有(-)极性的电荷时,转印机构10的施加极性为(+)极性。
转印装置10如图2所示,由配置有转印带103的转印带式单元构成,上述转印带103由驱动辊101、从动辊102及其他辊架设,并具有预定电阻值(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109~1×1013Ω·cm的范围),在感光鼓3下方,转印带103的表面与感光鼓3的外周面的一部分接触地配置。通过该转印带103,纸张推压着感光鼓3传送。
在感光鼓3和转印带103的接触部104(图2)上,配置有可与驱动辊101及从动辊102相反导电性地施加转印电场的弹性导电性辊105。
弹性导电性辊105由弹性橡胶、发泡性树脂等软质材料构成。该弹性导电性辊105具有弹性,由此感光鼓3和转印带103不是线接触,而是具有预定宽度(称为转印辊隙)的面接触,因此能够提高转印到传送来的纸张P上的转印效率。
进而,在转印带103的转印区域的纸张传送方向下游侧,被传送来的纸张P在转印区域将所施加的电场除电,为了顺利进行向下一工序的传送,除电辊106(图2)配置在转印带103的背面侧。
并且,在转印机构中,配置有去除转印带103上的残留色粉引起的污垢的清洁单元107以及对转印带103进行除电的多个除电机构108。作为用于利用该除电机构108进行除电的方法,有经由装置接地的方法、或者积极地施加与所述转印电场的极性相反极性的方法。
在转印机构10中转印到纸张P上的静电图像(未定影色粉)传送到定影单元6,通过被加压/加热,未定影色粉熔融,并定影在纸张P上。
定影单元6如图2所示,具有加热辊6a、加压辊6b,利用该加热辊6a和加压辊6b,在夹持纸张P的状态下使加热辊6a旋转,使纸张P通过加热辊6a与加压辊6b之间,将转印在纸张P上的色粉图像熔融,并使其定影。
定影单元6的纸张传送方向下游侧设有传送纸张P的传送辊16。
加热辊6a的外周部配置有纸张剥离爪611、辊表面温度检测部件(热敏电阻)612;辊表面清洁部件613,在内周部设有将加热辊表面加热到预定温度(定影设定温度:大概160~200℃)的热源614。
加压辊6b在辊两端部设有相对加热辊6a以预定压接量压接加压辊6b的加压部件621,进而,在加压辊6b的外周与加热辊6a的外周同样地配置有纸张剥离爪622、辊表面清洁部件623。
该定影单元6如图2所示,在加热辊6a与加压辊6b的压接部(被称为所谓定影辊隙部)600上,传送来的纸张P上的未定影色粉通过加热辊6a加热熔融,利用该加热辊6a和加压辊6b的压接力在纸张P上的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未定影色粉定影在纸张P上。
供纸盘8(图2)用于存储多张输出(打印)有图像信息的薄片(纸张),构成在由曝光单元1、显影装置2、感光鼓3、带电器4、除电装置41、清洁单元5、定影单元6等构成的图像形成部14的下侧。在该供纸盘8的排纸侧上部配置有纸张拾取辊8a、传送辊8b、8c(参照图3)。
通过该纸张拾取辊8a,将供纸盘8内层叠收纳的纸张P从最上层逐张拾取,利用传送辊8b、8c将该纸张P向纸张传送方向下游侧(为了方便将纸张的流出侧(盒侧)设为上游,排纸侧设为下游)传送到纸张传送路径7a上的定位辊(也称为“空转辊”)15侧。
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A中,为了进行高速打印处理,在图像形成部14下方设置多个供纸盘8,该供纸盘8分别能够在各自的托盘中收纳500~1500张定型尺寸的纸张P,另一方面,在装置侧面设置能够大量收纳多种纸张的大容量供纸盒81,并在该大容量供纸盒81的上方设置主要对应于不定型尺寸的打印等的手动盘82。
排纸盘9设置在与手动盘82相反侧的装置侧面上。并且,也可以将排纸纸张的后处理装置(进行装订、打孔处理等的装置)或多级排纸盘等代替排纸盘9选择配置。
纸张传送路径7a构成在上述感光鼓3与排纸盘8之间,将从供纸盘8供给的纸张P逐张传送到转印机构10,在转印机构10中,将从感光鼓3转印有色粉图像的纸张传送到定影单元6,在定影单元6中,将未定影色粉图像定影到纸张上后,根据所指定的排出处理模式,利用形成的纸张传送路径或分支爪传送纸张。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A设有单面打印模式和双面打印模式作为预先设定的排出处理模式。在单面打印模式中,作为排出处理,设定成打印面向着上方排出的面向上排出以及打印面向下排出的面向下排出。
在此,参照附图详细说明纸张传送路径7a。
图3上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纸张传送路径的结构的说明图。图4上表示构成所述纸张传送路径的分支的纸张传送路径以及使其连通的分支爪的结构的部分详细图。
纸张传送路径(记录介质传送路径)7a如图3、图4所示,主要由以下各部分构成:从供纸盘8开始至定位辊15为止的第一纸张传送路径7a1;从定位辊15开始经由转印机构10,通过定影单元6直至下游侧的传送辊16的第二纸张传送路径7a2从传送辊16开始至用于向排纸盘9排纸的排纸辊(传送辊)17的第三纸张传送路径(第一记录介质传送路径)7a3;从传送辊16开始使纸张P反转的第四纸张传送路径7a4与第四纸张传送路径7a4连通,直至再次向定位辊15传送纸张P的反转传送辊18的第五纸张传送路径7a5;从排纸辊17反转并传送纸张P的第六纸张传送路径7a6与第六纸张传送路径连通并回避第五纸张传送路径7a5的第七纸张传送路径7a7以及与第七纸张传送路径7a7连通,直到转回辊19的第八纸张传送路径7a8。
并且,在纸张传送路径7a内,根据处理模式配置有多张纸张P。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纸张传送路径7a内配置有(1)~(8)(用图中的带圈数字表示)的8张纸张P,但纸张传送路径内可以收纳的纸张P的张数可以根据纸张传送路径的结构进行任意变更。
并且,在纸张传送路径7a内,根据所选择的处理模式选择纸张传送路径,变更纸张P的传送路径的多个分支爪设在纸张传送路径的分支点。
如图4所示,在传送辊16的下游侧附近,使第三纸张传送路径7a3或第四纸张传送路径7a4连通的分支爪20a可摇动变位地设置。该分支爪20a通过未图示的电磁铁工作。
在第四纸张传送路径7a4的下游侧,使第四纸张传送路径7a4和第五纸张传送路径7a5、或者使第五纸张传送路径7a5和第六纸张传送路径7a6连通的分支爪20b可摇动变位地设置。该分支爪20b通过未图示的弹簧部件和纸张P的弹性力而工作。
在第六纸张传送路径7a6的下游侧,使第五纸张传送路径7a5或第七纸张传送路径7a7连通的分支爪20c可摇动变位地设置。该分支爪20c通过未图示的电磁铁而工作。
在第七纸张传送路径7a7的下游侧,使第七纸张传送路径7a7和第八纸张传送路径7a8、或者使第五纸张传送路径7a5和第八纸张传送路径7a8连通的分支爪20d可摇动变位地设置。该分支爪20d通过未图示的电磁铁而工作。
在第五纸张传送路径7a5的上游侧,设有用于使第四纸张传送路径7a4及第八纸张传送路径7a8和该第五纸张传送路径7a5平滑连接的分支爪20e。
通过上述结构的纸张传送路径7a,根据所要求的处理模式使分支爪20a~20d工作,可以选择与处理模式对应的纸张P的纸张传送路径。
接着,参照附图对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装置及色粉补给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装置及色粉补给装置的结构的概要侧面截面图,图6是从图5的P方向观察所述色粉补给装置的结构的概要正视图。
显影装置2如图5所示,在与形成外包装部的料斗200的色粉补给装置30所具有的用于供给色粉的开口部30a相抵接的部位上,形成有用于导入色粉的色粉导入口201。
在料斗200内部设有显影辊202、搅拌辊203、混合辊204、传送辊205、间隔板206以及作为限制部件的刮刀207。
在料斗200中,从色粉补给装置30供给、从色粉导入口201导入的色粉由传送辊205向混合辊204传送,形成与磁性载体混合的双成分类显影剂。该显影剂由搅拌辊203搅拌着向用于将静电潜影显影的显影辊202供给,传送到感光鼓3上承载的静电潜影。
并且,供给到显影辊202的显影剂由刮刀207限制供给量,被限制的剩余显影剂通过间隔板206回流到与刮刀207分离的位置上。
色粉补给装置30与显影装置2相邻配置,将从填充有色粉的色粉容器300排出的色粉暂时存储在中间料斗部(色粉供给装置)33中,之后,供给到显影装置2。在本实施方式中,色粉容器300构成为填充有色粉的容器主体310由支撑部件350可自由旋转地支撑。
色粉容器300的容器主体310的一端侧如图6所示,与设在图像形成装置1A的主体侧的主体侧连接部800连接。
主体侧连接部800具有通过来自图像形成装置1A的电动机等驱动源805的驱动力而旋转的大致圆盘状的连接器承受部801,该连接器承受部801与容器主体310连接。如果对该连接进一步详细说明,则设在容器主体310一端侧的嵌合凸部311以及与补给盖312具有嵌合关系的凹形承受部802设置在连接器承受部801上,通过形成有容器主体310的嵌合凸部311及补给盖312的一端向着连接器承受部801的方向(图6所示S方向)移动色粉容器300,将色粉容器300设在图像形成装置1A上时,在形成在连接器承受部801上的凹形承受部802中嵌入嵌合凸部311及补给盖312,容器主体310与连接器承受部801连接。
并且,在容器主体310与连接器承受部801连接的状态下,色粉容器300放置在中间料斗部33上,变成容器主体310的支撑部件350上形成的色粉供给孔(色粉供给口)300a与中间料斗部33上形成的开口部33a连通的位置关系。
连接器承受部801如图6所示,以与贯穿图像形成装置1A的框体808的旋转轴804的旋转中心一致的方式安装在旋转轴804上,在框体808与连接器承受部801之间的旋转轴804上安装有压缩圈簧等弹簧部件803。弹簧部件803向将连接器承受部801从框体808分离的方向施力。因此,以变为色粉补给装置30推压连接器承受部801的状态的方式,通过未图示的限制部件,限制色粉补给装置30沿着安装方向的移动。
如上所述,在图像形成装置1A中安装的色粉补给装置30中,来自图像形成装置1A的驱动源805的驱动力经由齿轮等减速装置806及旋转轴804,传达到连接器承受部801,通过该连接器承受部801的旋转,容器主体310以圆筒轴为中心旋转,容器主体310内填充的色粉被排出,从形成在支撑部件350上的色粉供给孔300a将色粉送出到中间料斗部33。
如上所述,送出到中间料斗部33的色粉在中间料斗部33内首先由搅拌部件34搅拌。搅拌部件34如图6所示,是在搅拌轴34a上设置搅拌叶片34b的结构,通过搅拌轴34a的旋转,搅拌叶片34b绕搅拌轴34a旋转,搅拌从色粉容器300供给的中间料斗33内的色粉。这样,由搅拌部件34搅拌的色粉通过搅拌部件34的搅拌动作,经由传送辊35(图5),送出到供给辊36(图6)侧。供给辊36将从搅拌部件34经由传送辊35送出的色粉向与中间料斗部33的显影装置2抵接的部位上形成的开口部30a送出色粉,由此将上述色粉供给到显影装置2。
并且,在色粉容器300的支撑部件350的底面侧(在色粉容器300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1A上时的下表面)上,如图5所示,设有用于开合色粉供给孔300a的挡板开合机构400,上述色粉供给孔300a用于将从色粉容器300供给的色粉排出到支撑部件350的外部。
即,通过挡板开合机构400,支撑部件350的色粉供给孔300a变为开放状态时,色粉供给孔300a与设在中间料斗部33的开口部33a变为连通状态,从色粉容器300排出的色粉被供给到中间料斗部33。
接着,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色粉容器300的结构。
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色粉容器的正视图,图8是表示所述色粉容器的组装状态的说明图。图9上从图8的Q方向观察的侧视图。
另外,图7和图8是从与图5的P方向相反方向观察的正视图。
并且,图10是构成所述色粉容器的色粉主体的正视图,图11A是与所述容器主体的主体侧连接部连接的一侧的端部的透视图,图11B是所述容器主体的同端部的正视图,图12是表示所述容器主体的色粉排出孔周边的结构的部分透视图,图13A是表示所述色粉排出口周边形成的色粉供给凹部结构的展开图,图13B是图13A的箭头A1-A2截面图,图13C是图13A的箭头B1-B2截面图,图14A是表示所述色粉供给凹部的色粉滞留状态的说明图,图14B是图14A的箭头A1’-A2’截面图,图14C是图14A的箭头B1’-B2’截面图,图15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支撑部件的第一支撑部件的结构的透视图,图15B是表示所述支撑部件的第二支撑部件的结构的透视图,图16A是表示所述第一支撑部件的色粉供给孔的结构的平面图,图16B是图16A的箭头C1-C2截面图。
色粉容器300(图7)如上所述,包括大致圆筒形状的容器主体310和支撑部件350。容器主体310如图8及图9所示,由大致半圆筒形状的第一支撑部件350a、第二支撑部件350b组合而构成的支撑部件350可旋转地支撑。
容器主体310如图10所示,主要由3个大致圆筒状的第一容器部315、第二容器部316、第三容器部317构成。上述各容器部例如由聚苯醚或聚乙烯等合成树脂吹塑成型,由此一体成型而制造。
第三容器部317设在第一容器部315和第二容器部316之间,第一容器部315及第二容器部316具有分别作为圆筒状容器主体310的底面的底部318、319。
容器主体310包括在内部收纳色粉的色粉收纳部,在容器主体310的第三容器部317的大致中央的外周面上设有向半径方向内侧凹陷的色粉供给凹部303,在该色粉供给凹部303的一端如下文所述,设有用于排出容器主体310中收纳的色粉的色粉排出孔(色粉排出口)314(图8)。
这种结构的容器主体310的第三容器部317由支撑部件350支撑,并以容器主体310的长度方向的圆筒轴AX为中心旋转,由此从色粉排出孔314将色粉排出到形成在容器主体310外周面上的色粉供给凹部303。并且,图8的Q方向和圆筒轴AX的延伸方向为相同方向。
第一容器部315(图8、图10)配置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上设置的主体侧连接部800(参照图6)配置的一侧。因此,在第一容器部315的底部318上,如图11A、图11B所示,作为用于与主体侧连接部800连接的连接部,设有从底部318突出的4个嵌合凸部311。
嵌合凸部311相对于底部318的中心、即大致圆筒状的容器主体310的圆筒轴AX,分别相对的嵌合凸部311相互大致对称地分别配置。经由上述嵌合凸部311,色粉补给装置30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1A的主体侧连接部800上,由此接受来自图像形成装置1A的驱动源的驱动力,容器主体310以圆筒轴AX为中心旋转。
在底部318中,进而设有贯穿底部318的一部分而开口的色粉补给口320,并且补给盖312可相对色粉补给口320拆卸地安装。色粉补给口320用于向色粉容器300的容器主体310内补给色粉,在底部318的中央部,以上述圆筒轴为中心,形成为圆形状。
补给盖312覆盖色粉补给口320整体,密闭色粉补给口320。该补给盖312通过以容器主体310的圆筒轴为中心的旋转,不会从色粉补给口320脱离地安装。进而,补给盖312在从色粉补给口320向容器主体310补给色粉时,从色粉补给口320脱离。
在第一容器部315的圆周面的内表面(以下称为内周面)上,为了将色粉容器300的容器主体310内的色粉向沿着圆筒轴AX的方向传送,设有多个传送部321。上述传送部321形成为从内周面向圆筒轴AX的方向(容器主体310的半径方向)突出,在第一容器315的圆周方向及圆筒轴方向上,隔开预定间隔形成。并且,传送部321形成为相互平行。
并且,传送部321为了从底部318侧向第三容器部317(图10)方向传送色粉,在相对于内周面的、与沿着容器主体310的圆筒轴AX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传送部321以预定角度倾斜地形成。即,以如下方式形成传送部321:上述传送部321在以圆筒轴为中心的容器主体310的旋转方向上,下游侧比上游侧更靠近具有色粉排出孔314(图8)的第三容器部317侧。
第二容器部316如图10所示,在大致圆筒状的容器主体310中,在与设在图像形成装置1A上的主体侧连接部800(参照图6)所配置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上设置,具有容器主体310的底部319。第二容器部316的内径形成为与第一容器部315的内径相等。
在第二容器部316的内周面上,为了将容器主体310内的色粉向沿着圆筒轴AX的方向传送,设有多个传送部322。上述传送部322形成为从内周面向圆筒轴方向突出,在第二容器部316的圆周方向及向着圆筒轴AX的方向上,隔开预定间隔形成。并且,传送部322形成为相互平行。
并且,传送部322为了从底部319侧向第三容器部317方向传送色粉,在相对于内周面的、与沿着容器主体310的圆筒轴AX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传送部322以预定角度倾斜地形成。即,以如下方式形成传送部322:上述传送部322在以圆筒轴为中心的容器主体310的旋转方向上,下游侧比上游侧更靠近具有色粉排出孔314的第三容器部317侧。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色粉容器300的容器主体310中,在第一容器部315和第二容器部316之间设有第三容器部317,因此形成在第二容器部316上的传送部322的倾斜形成为与上述第一容器部315上形成的传送部321的倾斜为相反方向。由此,容器主体310以圆筒轴为中心旋转(图9的R方向),由此容纳在第一容器部315侧的色粉及容纳在第二容器部316的色粉分别从容器主体310的底部318、319向第三容器部317沿着传送部321、322被引导。
第三容器部317如图8及图10所示,是由支撑部件350可旋转地支撑的部位,其内圆周的直径形成为比第一容器部315及第二容器部316的内圆周的直径稍大。由此,能够将从第一容器部315及第二容器部316传送的色粉切实地传送并落入到第三容器部317内,因此在第三容器部317内总是能够保持一定量的色粉。
因此,即使容器主体310的旋转停止时,第三容器部317也保持一定量的色粉,因此,即使在容器主体310再次旋转驱动之后,也能稳定地供给色粉。并且,即使在容器主体310内的色粉剩余量变少时,也能够在第三容器部317内保持一定量的色粉,因此能够长时间稳定地供给色粉。
并且,第三容器部317如图12所示,容器主体310的外周面在容器主体310的旋转方向上形成一周,形成沿着容器主体310的圆筒轴AX方向以预定宽度设置的色粉供给凹部(色粉滞留部)303。
色粉供给凹部303形成为从第三容器部317的圆周面的外表面(以下称为外周面)向半径方向陷入。该色粉供给凹部303作为暂时保持从色粉主体310排出的色粉的空间,并且如下文所述,用作从色粉供给凹部303向设在支撑部件350(图7)上的色粉供给孔300a(图7)送出色粉的空间。
在此,参照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色粉供给凹部303的特征性结构。
色粉供给凹部303如图13A所示,在容器主体310的旋转方向R上,在色粉排出孔314的上游侧,与色粉排出孔314连续地形成。
色粉供给凹部303沿着旋转方向R延伸设置。
该色粉供给凹部303由从色粉排出孔314附近开始,在容器主体310的旋转方向R上向着上游侧延伸设置的第一色粉供给凹部313;及从该第一色粉供给凹部313的倾斜部(上游侧端部)313b1附近开始连续地进一步在上游侧延伸设置的第二色粉供给凹部323构成。
第一色粉供给凹部313如图12、图13A、图13B所示,在容器主体310的旋转方向R上,向着上游侧大致平行地凹陷延伸设置,具有端壁部313a、底壁部313b、第一侧壁部313c、第二侧壁部313d。
端壁部313a在第一色粉供给凹部313中,在容器主体310的旋转方向R上,设置下游侧的端部,形成为相对于第一色粉供给凹部313的外周面大致垂直、且沿着圆筒轴AX的方向延伸的平面。该端壁部313a上形成有色粉排出孔314。色粉排出孔314为了将容器主体310内容纳的色粉排出到第一色粉供给凹部313内,贯穿容器主体310开口形成。
底壁部313b以表面开口宽度(凹部分的表面(平面)开口沿着圆筒轴AX的方向的长度)W1,沿着旋转方向R延伸设置,在旋转方向R上,下游侧的端部与端壁部313a连续,在上游侧的端部,倾斜部313b1以如下方式形成:向着第三容器部317的外周面313e凹部深度连续变浅。即,底壁部313b以除了倾斜部313b1附近以外大致平行的方式,第三容器部317的外周面形成为落入容器内侧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底壁部313b、倾斜部313b1、外周面313e具有相同的宽度W1。
第一侧壁部313c及第二侧壁部313d被设置成在沿着底壁部313b的圆筒轴AX的方向的两端分别互相大致平行。第一侧壁部313c及第二侧壁部313d形成为与第一色粉供给凹部313的外周面及底壁部313b垂直。
并且,第一侧壁部313c及第二侧壁部313d在容器主体310的旋转方向R的下游侧,分别与端壁部313a连接,在上游侧,与第三容器部317的外周面313e连接。
进而,第一侧壁部313c及第二侧壁部313d在旋转方向R上,在上游侧及下游侧,分别与第三容器部317的外周面连接。
第二色粉供给凹部323如图13A所示,在旋转方向R上,是在下游侧开口的括号形状“[”(俯视)的凹部。
第二色粉供给凹部323由两处倾斜部323a1、323b1;两处底壁部323a2、323b2;底壁部323c2;上游侧端部323c3以及倾斜部323c1构成,在旋转方向R上,向着下游侧或上游侧以上述顺序设置。即,倾斜部323a1、323b1在旋转方向R上,在上游侧分别与底壁部323a2、323b2连接。其底壁部323a2、323b2在旋转方向R上,在上游侧与共用的底壁部323c2连接。底壁部323c2在旋转方向R上,与随着向上游侧前进,在沿着圆筒轴AX的方向的宽度逐渐比两侧以相同比例变窄的上游侧端部323c3连接。上游侧端部323c3在旋转方向R上,在上游侧与倾斜部323c1连接。
倾斜部323a1、323b1与底壁部323a2、323b2各自沿圆筒轴AX的方向的表面开口宽度共为W2。底壁部323c2和倾斜部323c1沿着圆筒轴AX的方向的表面开口宽度分别为W3和W4。
倾斜部323a1、323b1分别形成为从第三容器部317的外周面开始,在容器主体310的旋转方向R上,凹部的深度向着上游侧变深。倾斜部323a1、323b1的旋转方向R的上游侧分别与底壁部323a2、323b2连接。
两倾斜部323a1、323b1设置成在沿着圆筒轴AX的方向上夹着第一色粉供给凹部313侧的倾斜部313b1。本实施方式的两倾斜部323a1、323b1(图13A)配置成倾斜部313b1的至少一部分相邻,确保在第一色粉供给凹部313的凹陷空间和第二色粉供给凹部323的凹陷空间的连续性相关的倾斜部323a1、323b1与倾斜部313b1之间。但是,用于确保第一、第二色粉供给凹部313、323的两凹陷空间的连续性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结构,能够以底壁部313b、倾斜部313b1、倾斜部323a1、323b1、底壁部323a2、323b2的各空间的配置位置的任意组合确保。在图12中,表示在旋转方向R上,倾斜部313b1的下游端和倾斜部323a、323b1的上游端一致的情况。
底壁部323a2、323b2与第一色粉供给凹部313具有相同表面开口宽度W2,隔着沿着旋转方向R连续的外周面313e大致平行地延伸。底壁部323a2、323b2的旋转方向R的上游端在和外周面313e连接并在旋转方向R上游侧形成的倾斜部313e1的上游端位置上,与底壁部323c2连接。并且,底壁部323a2、323b可以仅设置任一个。
底壁部323c2由表面开口宽度W3(相当于第二色粉供给凹部323的表面开口宽度)形成,在旋转方向R上向着上游侧延伸设置,其中上述表面开口宽度W3是外周面313e的宽度W1(相当于第一色粉供给凹部313的表面开口宽度)和两处底壁部323a2、323b2的表面开口宽度W2、W2的和。
该底壁部323c2的上游侧端部323c3形成为在旋转方向R上向着上游侧,宽度变窄。并且,在上游侧端部323c3的旋转方向R上的上游侧端部与倾斜部323c1连接。
倾斜部323c1形成为,向着容器主体310的旋转方向R上游侧,凹部的深度变浅。
倾斜部323c1的表面开口宽度W4形成为与外周面313e的宽度W1、即第一色粉供给凹部313的表面开口宽度大致相等的宽度。
如上所述,形成第一色粉供给凹部313、第二色粉供给凹部323,因此从容器主体310的色粉排出孔314排出的色粉如图14A~图14C所示,暂时存储在第一色粉供给凹部313及第二色粉供给凹部323中。
第一色粉供给凹部313如图14B所示,从底壁部313b开始,向着倾斜部313b1,深度从H1向H2变浅。
即,第一色粉供给凹部313以大致相同的表面开口宽度W1构成,因此与第一色粉供给凹部313的旋转方向R垂直的方向(沿着圆筒轴AX的方向)的纵截面开口面积从色粉排出孔314侧向着倾斜部313b1的旋转方向R的上游侧减少。
第二色粉供给凹部323如图14B、图14C所示,从底壁部323a2至底壁部323c2以相同深度H3形成。
并且,第二色粉供给凹部323如图14B所示,从底壁部323c2向着倾斜部323c1,深度从H3向H4变浅。
即,与第二色粉供给凹部323的旋转方向R垂直的方向(沿着圆筒轴AX的方向)的纵截面开口面积从底壁部323c2开始,向着倾斜部323c1的旋转方向R的上游端减少。
在底壁部323c2中,上游侧端部323c3形成在向着旋转方向R上游侧宽度变窄的凹部(第二凹部)上,因此所述纵截面开口面积减少的倾向变强。
并且,第一色粉供给凹部313的凹部(第一凹部)的表面开口宽度W1形成为与第一支撑部件350a上形成的色粉供给孔300a的开口宽度大致相同的开口宽度(图14B)。
第二色粉供给凹部323的倾斜部323c1的凹部(第一凹部)的表面开口宽度W4也形成为与第一支撑部件350a上形成的色粉供给孔300a的开口宽度大致相同的开口宽度(图14B)。
如上所述,第一色粉供给凹部313及第二色粉供给凹部323在第三容器部317的外周面上设为凹状,因此能够减少容器主体310旋转时第三容器部317与支撑部件350的接触面积(图8)。由此,在容器主体310旋转时,能够降低支撑部件350与容器主体310之间的摩擦,能够实现色粉容器300的容器主体310的平滑旋转。
并且,在第三容器部317中,如图12所示,设有封固片330,其用作用于连接封固设在第一色粉供给凹部313上的色粉排出孔314的薄片部件。封固片330如图9、图12所示,沿着形成有容器主体310的色粉排出孔314的端面,在容器主体310的圆周方向上具有预定宽度地形成为大致圆弧状。
封固片330的一端330a以封固第一色粉供给凹部313的色粉排出孔314的方式与色粉排出孔314连接。另一方面,封固片330的另一端330b设有扣合孔部331,该扣合孔部331与支撑部件350上具有的支撑部件侧扣合凸部351(图15)扣合,由此固定在支撑部件350上。
容器主体310的第三容器部317如此构成,从而在色粉容器300的容器主体310旋转进行封固片330的剥离操作时,容器主体310向箭头R方向旋转,从而扣合在支撑部件侧扣合凸部351上的封固片330被向从色粉排出孔314剥离的方向拉伸,因而封固片330的另一端330b从色粉排出孔314剥离,色粉排出孔314开口。
另一方面,在容器主体310向与箭头R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时,在与支撑部件侧扣合凸部351扣合的封固片330上被施加有关闭色粉排出孔314的力,因此色粉排出孔314不会开口,并且能够防止容器主体310向相反方向的旋转。因此,在色粉容器300传送时等,容器主体310不会松动,较为稳定。
另外,作为封固片330的材料,可以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醇酯(PET)等,但不限于此,只要是具有透气性且滑动性较好、能够连接封固色粉排出孔314的材料即可,此外也可以使用聚乙烯、聚丙烯、无纺布等材料。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聚酯(PET)等形成的纸上涂布作为由极细聚乙烯纤维构成的无纺布的杜邦株式会社(Du Pont KabushikiKaisha)制的“Tyvek(注册商标)”而形成。
另一方面,支撑部件350如上所述,将大致半圆筒状的第一、第二支撑部件350a、350b组合而构成,所述支撑部件350可旋转地支撑容器主体310的大致中央所具有的第三容器部317。
第一支撑部件350a如图15A所示,为大致半圆筒形状,在内侧曲面部353a的大致中央形成上述色粉供给孔300a。
并且,在第一支撑部件350a的内侧曲面353a的端部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嵌合限制部件405b的限制凹部358,该限制部件405b限制后述挡板开合机构400(图5)的开合部件的关闭动作的移动范围。
并且,由支撑部件350支撑容器主体310时,为了确保容器主体310旋转等的间隙或确保支撑部件350支撑容器主体310的稳定性,在内侧曲面部353a上形成一对凸状的容器主体扣合部359a(图15)。该容器主体扣合部359a以与沿着第三容器部317的轴线的方向的宽度(图8)大致相同的间隔平行设置,使第一支撑部件350a和第二支撑部件350b组合而构成支撑部件350时,进而与后述的第二支撑部件350b上形成的容器主体扣合部359b连接。通过这样构成的一对容器主体扣合部359a、359b与内周曲面353a、353b,支撑第三容器部317,从而容器主体310由支撑部件350可旋转地支撑。
进而,在内侧曲面部353a的两端部(与第二支撑部件350b连接的部分)上设有第一凸缘部354a、第二凸缘部355a。两凸缘部354a、355a各自的两端部上分别形成有嵌合凹部356a、357a。与形成在后述的第二支撑部件350b的两凸缘部354b、355b的各自两端部上的嵌合凸部356b、357b嵌合。并且,在第一凸缘部354a的大致中央上,设有用于和扣合孔部331扣合的支撑部件侧扣合凸部351,上述扣合孔部331形成在封固片330(图8)的另一端330b上。进而,在形成有第一支撑部件350a的色粉供给孔300a的部位的外面侧,设有用于开合色粉供给孔300a的挡板开合机构400(图14)。
形成在第一支撑部件350a上的色粉供给孔300a如图16A、图16B所示,设置在:在容器主体旋转方向R上,比与容器主体310的色粉排出孔314的旋转移动的下止点时相对的位置靠上游侧。
在色粉供给孔300a上,在靠近容器主体310的位置上,且在与第一色粉供给凹部313(图12、13)及第二色粉供给凹部323对应的位置上,设有具有聚酯薄膜302的刮板301。
刮板301如图16B所示,具有比矩形的色粉供给孔300a小的矩形平面,向着配置在支撑部件350内部的容器主体310以与聚酯薄膜302抵接的方式可摇动地施力,聚酯薄膜302与容器主体310的外周面和第一色粉供给凹部313及第二色粉供给凹部323抵接,可以滑动。并且,刮板301与容器主体301外周面和第一色粉供给凹部313及第二色粉供给凹部323的抵接,可以根据滑动状态调整与色粉供给孔300a连通的开口部的开口范围。
聚酯薄膜302具有与第一色粉供给凹部313的表面开口宽度W1及第二色粉供给凹部323的表面开口宽度W4大致相等的宽度W5,在与第一色粉共给凹部313及第二色粉供给凹部323的凹部抵压的状态下,容器主体310旋转,由此沿着凹部刮去排出到凹部内的色粉。
第二支撑部件350b如图15B所示,是大致半圆筒状,与第一支撑部件350a同样地,以支撑部件350支撑容器主体310时,为了确保容器主体310的旋转等的间隙或确保支撑部件350支撑容器主体310的稳定性,在内侧曲面部353b上形成一对凸状的容器主体扣合部359b。上述容器主体扣合部359b以与第三容器部317的宽度大致相同的间隔平行设置。并且,在内侧曲面部353b的两端部上,设有第一凸缘部354b、第二凸缘部355b。两凸缘部354b、355b各自的两端部上分别形成嵌合凸部356b、357b,与形成在上述第一支撑部件350a的两凸缘部354a、355a的各自两端部上的嵌合凹部356a、357a嵌合。并且,在第一凸缘部354b的大致中央,设有与形成在第一支撑部件350a的第一凸缘部354a上的扣合凸部351嵌合的扣合凹部352。
这样,通过这样构成第一支撑部件350a及第二支撑部件350b,使第一支撑部件350a的第一凸缘部354a与第二支撑部件350b的第一凸缘部354b、以及第一支撑部件350a的第二凸缘部355a与第二支撑部件350b的第二凸缘部355b接合,能够组合沿着整周可旋转地支撑容器主体310的大致圆筒状的支撑部件350。
由于上述结构,根据本实施方式,由第一色粉供给凹部313及第二色粉供给凹部323构成色粉供给凹部303,由第二色粉供给凹部323夹着第一色粉供给凹部313的旋转方向R上游侧的端部附近,因此能够利用第二色粉供给凹部323回收、收集从第一色粉供给凹部313泄露到外周面侧的色粉,因此能够高效地向色粉供给孔300a供给从容器主体310排出的色粉,并且不会因泄露的色粉而污染容器主体310,因此能够实现使用容器主体310时的操作性及维护性的提高。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一色粉供给凹部313中,底壁部313b向着外周面313e连续地凹部深度变浅地连续形成在倾斜部313b1上,因此,随着容器主体的旋转收集排出到第一色粉供给凹部313的色粉,能够高效地向色粉供给孔300a传送。
进而,根据本实施方式,将第二色粉供给凹部323的底壁部323c2以将外周面313e的宽度W1和底壁部323a2、323b2的表面开口宽度W2相加的表面开口宽度W3形成,该上游侧端部323c3在旋转方向R上向着上游侧,表面开口宽度变窄地形成,由此将在第二色粉供给凹部313回收、收集的色粉随着容器主体的旋转而收集,能够高效地向着色粉供给孔300a传送。进而,该端部与倾斜部323c1连续,以随着向着容器主体310的旋转方向R上游侧,凹部深度变浅的方式,即以存储色粉的凹部的纵截面开口面积变小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高效地排出色粉。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色粉供给凹部313的凹部的表面开口宽度W1以与色粉供给孔300a的开口宽度大致相等的开口宽度形成,并且,第二色粉供给凹部323的上游侧端部323c3在旋转方向R上,随着向着上游侧,表面开口宽度逐渐变窄,而且在倾斜部323c1,以与色粉供给孔300a相同的表面开口宽度W4形成,进而将安装在刮板301上的聚酯薄膜302的宽度W5以与第一色粉供给凹部313的表面开口宽度W1及第二色粉供给凹部323的表面开口宽度W4大致相等的宽度形成,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将排出的色粉导入色粉供给孔300a。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当然不限于上述例子。只要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所记载的范围内,想到各种变更例或修正例是不言自明的,其当然也处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应用于设置在黑白用的图像形成装置上设置的色粉容器,但本发明也能容易地应用于彩色用的色粉容器。

Claims (5)

1.一种色粉容器,具有:填充色粉的筒状的容器,具备从容器内部排出填充在色粉容器中的色粉的色粉排出口;以及
色粉容器支撑部件,包围上述色粉排出口并可旋转地支撑所述容器,并且设有用于将从所述色粉排出口排出的色粉供给到外部的色粉供给口,
通过以所述筒状的容器的长度方向的轴为旋转轴而使所述容器旋转,将所述容器中存储的色粉排出到容器外部,其特征在于,
作为第一凹部,在筒状的容器的外壁上,形成向该容器内侧凹陷并暂时存储从所述色粉排出口排出的色粉的第一色粉滞留部,
第一凹部沿着外壁在所述容器的旋转方向上形成在比所述色粉排出口靠上游侧,
作为第二凹部,在筒状的容器的外壁上,形成暂时存储从色粉排出口排出的色粉的第二色粉滞留部,第一色粉滞留部向第二色粉滞留部形成有开口,以使色粉能够从第一色粉滞留部直接移动到第二色粉滞留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色粉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色粉滞留部在与筒状的容器的长度方向中心轴平行的方向上的宽度与所述色粉供给口的开口宽度大致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色粉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色粉容器支撑部件上,所述色粉供给口设置在:在上述旋转方向上,比与所述色粉排出口的旋转移动的下止点时相对的位置靠上游侧。
4.一种色粉补给装置,具有填充有色粉的色粉容器;及安装有色粉容器、将从该色粉容器排出的色粉提供到显影装置的色粉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色粉容器是权利要求1所述的色粉容器。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填充有色粉的色粉容器及安装有色粉容器、将从该色粉容器排出的色粉供给到显影装置的色粉供给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根据图像输出所使用的色粉的使用状况向所述显影装置补给色粉的功能,其特征在于,
所述色粉容器是权利要求1所述的色粉容器。
CN200710140090.4A 2006-08-14 2007-08-14 色粉容器、使用其的色粉补给装置及使用它们的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8057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20990A JP4260173B2 (ja) 2006-08-14 2006-08-14 トナー容器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トナー補給装置及びこれら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20990 2006-08-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65606A CN101165606A (zh) 2008-04-23
CN100580579C true CN100580579C (zh) 2010-01-13

Family

ID=390509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40090.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80579C (zh) 2006-08-14 2007-08-14 色粉容器、使用其的色粉补给装置及使用它们的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606519B2 (zh)
JP (1) JP4260173B2 (zh)
CN (1) CN100580579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72749B2 (ja) * 2007-03-28 2012-02-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剤収容体
JP6759605B2 (ja) * 2016-02-02 2020-09-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WO2019070270A1 (en) 2017-10-05 2019-04-1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ADDING BUILDING MATERIAL TO CONTAINER OF BUILDING MATERIAL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68722B2 (ja) 1992-09-22 2001-05-21 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トナー補給装置及び現像剤収納容器
JP3347201B2 (ja) 1992-12-30 2002-11-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収納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6222665A (ja) 1993-01-25 1994-08-12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トナ−カ−トリッジ
JPH06348127A (ja) 1993-06-11 1994-12-22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トナ−供給装置
JPH08339115A (ja) 1995-06-12 1996-12-24 Minolta Co Ltd 現像剤供給容器
JP3250094B2 (ja) 1996-11-15 2002-01-28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シール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容器
JP3643338B2 (ja) 2001-11-27 2005-04-27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213511B2 (ja) 2003-05-07 2009-01-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現像剤収納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962363B2 (ja) * 2003-07-11 2007-08-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現像剤収納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037390B2 (ja) * 2004-07-07 2008-01-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現像剤供給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376853B2 (ja) * 2005-10-07 2009-12-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現像剤補給装置
JP4440901B2 (ja) * 2006-07-13 2010-03-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215784B2 (ja) * 2006-07-13 2009-01-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トナー容器、トナー供給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260173B2 (ja) 2009-04-30
JP2008046296A (ja) 2008-02-28
US20080038022A1 (en) 2008-02-14
CN101165606A (zh) 2008-04-23
US7606519B2 (en) 2009-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05672B (zh) 色粉容器、色粉提供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105673B (zh) 调色剂容器、调色剂供给装置和成像设备
CN101046657B (zh) 色粉补给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色粉不足检测方法
US5495323A (en) Clean spiral toner cartridge
CN101046659B (zh) 调色剂供应装置、成像设备和调色剂供应方法
CN100416417C (zh) 成像装置
CN101639648B (zh) 显影装置和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CN100454174C (zh) 处理部件及影像形成设备
CN101556452B (zh) 调色剂盒及使用该调色剂盒的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1989059B (zh) 调色剂盒及具有该调色剂盒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1620400B (zh) 调色剂盒及使用该调色剂盒的显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US6339689B1 (en) Toner collection device with displaceable partition
CN101551634B (zh) 成像设备
CN100480883C (zh) 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932677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0520640C (zh) 废显影剂回收装置和备有该装置的图像生成装置
CN100580579C (zh) 色粉容器、使用其的色粉补给装置及使用它们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2375375A (zh) 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279543A (zh) 调色剂输送装置、具有该调色剂输送装置的调色剂盒和清洁单元
CN101515130B (zh) 成像设备及其显影装置和显影单元
CN101030061A (zh) 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467061B (zh) 用于显影剂的收容容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2012654B (zh) 墨盒和使用墨盒的图像形成设备
CN101436024B (zh) 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063858B (zh) 调色剂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113

Termination date: 2021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