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63414C - 冷却装置及投影机 - Google Patents

冷却装置及投影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63414C
CN100563414C CNB200710109040XA CN200710109040A CN100563414C CN 100563414 C CN100563414 C CN 100563414C CN B200710109040X A CNB200710109040X A CN B200710109040XA CN 200710109040 A CN200710109040 A CN 200710109040A CN 100563414 C CN100563414 C CN 10056341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heat
thermal conductive
conductive member
heat radi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71010904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90627A (zh
Inventor
百濑泰长
柳沢佳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0906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906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6341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63414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1/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 F25B21/02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using Peltier effect; using Nernst-Ettinghausen effec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6Cooling; Preventing over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21/00Details of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 F25B2321/02Details of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using Peltier effects; using Nernst-Ettinghausen effects
    • F25B2321/023Mounting details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efrigeration units with respect to devices or objects to be refrigerated, e.g. infrared detectors
    • F25D19/006Thermal coupling structure or interfac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Transforming Electric Information Into Light Information (AREA)

Abstract

冷却装置(71)具备:具有吸热面(7113A)及散热面(7113B)的珀耳帖元件(7113)、能热传递地连接于吸热面(7113A)的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1)和能热传递地连接于散热面(7113B)的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5)。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1)具备从离开吸热面(7113A)的一侧的端面向面外方向突出、延伸于预定方向的多个吸热侧翼片构件(7111B)。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5)具备从离开散热面(7113B)的一侧的端面向面外方向突出、延伸于预定方向的多个散热侧翼片构件(7115B)。多个吸热侧翼片构件(7111B)及多个散热侧翼片构件(7115B)俯视延伸于相交叉的方向。

Description

冷却装置及投影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却装置及投影机。
背景技术
现有,已知具备有光源装置、相应于图像信息对从光源装置所射出的光束进行调制而形成光学像的光调制装置和对光学像进行放大投影的投影光学装置的投影机。
在该投影机中,若在光调制装置的表面附着尘埃、油烟等,则投影图像的像质就会劣化。并且,液晶面板等的光调制装置,因为一般耐热性差,所以由于因来自光源装置的光束的照射引起的发热,有可能产生热劣化。
因此,为了稳定地确保投影图像的像质、有效地对光调制装置进行冷却,提出了以下结构:将光调制装置配置于密闭结构内部,并以循环风扇使密闭结构内部的空气进行循环,并通过采用了珀耳帖元件等的热电变换元件的冷却装置将密闭结构内部的空气的热散热于密闭结构外部(例如,参照文献:特开2000-298311号公报)。
此外,记载于前述文献中的冷却装置,以热电变换元件、夹持热电变换元件的2个传热构件和对配置于散热侧的传热构件进行冷却的冷却风扇所构成。而且,2个传热构件之中,设置于密闭结构内部的传热构件,以具有传热性的铝制的板状构件所构成。并且,设置于密闭结构外部的传热构件,以具有传热性的铝制的翼片所构成。
在如此的构成中,因为设置于密闭结构内部的传热构件的表面积比较小,所以难以通过该传热构件,对密闭结构内部的空气的热良好地进行吸热。即,通过传热构件传递于热电变换元件的吸热面的吸热量变得比较少,在冷却装置中,难以提高从冷却对象(密闭结构内部的空气)进行吸热的吸热量相对于热电变换元件的消耗电力的比率(吸热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吸热效率的冷却装置及投影机。
本发明的冷却装置,是具备了具有吸热面及散热面的热电变换元件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可以进行热传递地连接于前述吸热面的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和可以进行热传递地连接于前述散热面的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前述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具备从离开前述吸热面的一侧的端面突出于面外方向、延伸于预定方向的多个吸热侧翼片构件;前述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具备从离开前述散热面的一侧的端面突出于面外方向、延伸于预定方向的多个散热侧翼片构件;前述多个吸热侧翼片构件及前述多个散热侧翼片构件,俯视分别延伸于互相交叉的方向。
若依照于本发明,则因为在热电变换元件的吸热面,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可以进行热传递地进行连接,并且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具备多个吸热侧翼片构件,所以与以如现有的板状构件所构成的传热构件相比较,能够增大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的表面积。因此,使从冷却对象通过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传递于热电变换元件的吸热面的吸热量比较多,在冷却装置中,能够提高吸热效率。
并且,例如,在冷却装置中,在为对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通过冷却风扇进行冷却的构成的情况下,因为能够提高吸热效率,所以不必使冷却风扇的转速超出需要地增加,可谋求低噪声化。并且,不必使热电变换元件的消耗电力超出需要地增加,可谋求省电力化。
此外,在流通于多个吸热侧翼片构件间的空气的风速中产生不均的情况下,在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中,从流通于多个吸热侧翼片构件间之中的至少任一吸热侧翼片构件间的空气进行吸热的热量变多,而从流通于其他的吸热侧翼片构件间的空气进行吸热的热量变少。即,在多个吸热侧翼片构件间的每个中,在进行吸热的热量中产生分布。
并且,在流通于多个散热侧翼片构件间的空气的风速中产生不均的情况下也同样地,在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中,散热于流通于多个散热侧翼片构件间之中的至少任一散热侧翼片构件间的空气的热量变多,而散热于流通于其他的散热侧翼片构件间的空气的热量变少。即,在多个散热侧翼片构件间的每个中,在进行散热的热量中产生分布。
在此,若将多个吸热侧翼片构件的延伸方向和多个散热侧翼片构件的延伸方向设定为相同,则会产生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中的进行吸热的热量多的部分、和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中的进行散热的热量多的部分并不平面重叠的情况。在如此的情况下,热从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中的进行吸热的热量多的部分,向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中的进行散热的热量少的部分进行移动,在冷却装置中,不能充分确保吸热效率。
在本发明中,多个吸热侧翼片构件及多个散热侧翼片构件,俯视分别延伸于互相交叉的方向。由此,即使在如上述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中的进行吸热的热量多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和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中的进行散热的热量多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平面性地相重叠。因此,热变得可以从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中的进行吸热的热量多的部分、向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中的进行散热的热量多的部分进行移动,在冷却装置中,能够充分确保吸热效率。
在本发明的冷却装置中,优选:前述多个吸热侧翼片构件及前述多个散热侧翼片构件,俯视互相正交地分别进行延伸。
若依照于本发明,则因为多个吸热侧翼片构件及多个散热侧翼片构件,俯视互相正交地分别进行延伸,所以即使在如上述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中的进行吸热的热量多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和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中的进行散热的热量多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平面可靠地相重叠。因此,热变得可以从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中的进行吸热的热量多的部分,向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中的进行散热的热量多的部分进行移动,在冷却装置中,合适地谋求能够充分确保吸热效率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冷却装置中,优选:具备介于前述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及前述吸热面之间所配置、具有热传导性的衬垫。
此外,作为热电变换元件,一般来说,由于热电变换性能的关系,其厚度约为4mm薄。而且,在热电变换元件的吸热面及散热面直接安装了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及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的情况下,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及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相接近,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的热容易移动到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因此,由吸热侧翼片构件产生的从为冷却对象的空气进行吸热的吸热量降低,在冷却装置中,不能充分确保吸热效率。
在本发明中,因为介于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及吸热面之间配置具有热传导性的衬垫,所以能够使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和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按预定间隔离开。因此,抑制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的热移动到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维持由吸热侧翼片构件产生的从为冷却对象的空气进行吸热的吸热量,在冷却装置中,能够充分确保吸热效率。
此外,为了使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和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按预定间隔离开,也可考虑将衬垫介于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和热电变换元件的散热面之间进行配置的构成。但是,在如此的构成中,产生以下的问题。
已知:一般来说,热电变换元件的散热面和吸热面的温度差小的一方,能够提高吸热效率。并且,一般来说,若设由吸热面产生的吸热量为Qab,则从散热面所散热掉的散热量QD,因为要加进向热电变换元件的投入电力(消耗电力)P,所以成为Qab+P。即,相对于在吸热侧的贯流热量仅为Qab,在散热侧的贯流热量,成为Qab+P的较多的热量。从而,在介于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和散热面之间配置有具有预定的热阻抗的衬垫的情况下,散热面的温度容易升高,难以减小散热面和吸热面的温度差。即,难以提高吸热效率。
在本发明中,因为介于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和吸热面之间而配置衬垫,所以与上述的构成相比较,不会升高散热面的温度,能够减小散热面和吸热面的温度差,即,能够提高吸热效率。
在本发明的冷却装置中,优选:具备介于前述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及前述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之间所配置、对前述衬垫及前述热电变换元件进行保持的热传递抑制构件;前述热传递抑制构件,以热传导率为0.9W/(m·K)以下的材料所构成,具有面向前述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侧凹陷而可以收置前述衬垫的凹部和形成于前述凹部的底面部分而可以收置前述热电变换元件的开口部,覆盖前述衬垫及前述热电变换元件的双方的外缘部分地形成。
若依照于本发明,则冷却装置,因为介于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及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之间,配置以如上述的热传导率充分低的材料所构成的热传递抑制构件,除了通过衬垫使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及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按预定间隔离开,还通过热传递抑制构件,能够进一步抑制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的热移动到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因此,良好地维持由吸热侧翼片构件产生的从为冷却对象的空气进行吸热的吸热量,在冷却装置中,合适地谋求能够充分确保吸热效率的效果。
并且,热传递抑制构件,因为覆盖衬垫及热电变换元件的双方的外缘部分地形成,所以还能够抑制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的热移动到衬垫、热电变换元件。因此,能更加良好地维持从为冷却对象的空气通过吸热侧翼片构件及衬垫而传递于吸热面的吸热量,在冷却装置中,更合适地谋求能够充分确保吸热效率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冷却装置中,优选:具备包围前述多个吸热侧翼片构件、延伸于前述吸热侧翼片构件的延伸方向,使空气可以流通于前述延伸方向的吸热侧管道;前述吸热侧管道,以热传导率为0.9W/(m·K)以下的材料所构成。
若依照于本发明,则冷却装置,因为具备以如上述的热传导率充分低的材料所构成的吸热侧管道,所以对于为冷却对象的吸热侧管道内部的空气,能够抑制吸热侧管道外部的空气、构件的热通过吸热侧管道进行传递。从而,通过冷却装置,能够充分地冷却为冷却对象的吸热侧管道内部的空气。
在本发明的冷却装置中,优选:具备包围前述多个散热侧翼片构件、延伸于前述散热侧翼片构件的延伸方向,使空气可以流通于前述延伸方向的散热侧管道;前述散热侧管道,以热传导率为42W/(m·K)以上的材料所构成。
若依照于本发明,则冷却装置,因为具备以如上述的热传导率足够高的材料所构成的散热侧管道,所以能够将从散热侧翼片构件传递于散热侧管道内部的空气的热,通过散热侧管道散热于外部。从而,能够使散热侧翼片构件的散热特性为良好,例如,在冷却装置中,在为对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通过冷却风扇进行冷却的构成的情况下,不必使冷却风扇的转速超出需要地增加,可谋求低噪声化。
在本发明的冷却装置中,优选:前述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及前述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在将前述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的表面积作为A1,将前述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的表面积作为A2,将前述热电变换元件的吸热量作为Qab,将前述热电变换元件的散热量作为QD的情况下,满足以下的式(1)的关系地形成。
A1∶A2=Qab∶QD    ...(1)
此外,如上述地,从散热面所散热的散热量QD,在为对由吸热面产生的吸热量Qab中加进了向热电变换元件的投入电力(消耗电力)P的量时,相比较于吸热量Qab大。从而,例如,在将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的表面积,设定为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的表面积以上的情况下,难以将通过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从散热面所散热的比较大的散热量QD良好地散热于外部的空气。而且,在如此的情况下,例如,需要使对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进行冷却的冷却风扇的转速增加,难以谋求低噪声化。
在本发明中,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及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因为满足上述式(1)的关系地所形成,所以能够将通过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从散热面所散热的比较大的散热量QD良好地散热于外部的空气。因此,例如,不必使对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进行冷却的冷却风扇的转速超出需要地增加,可谋求低噪声化。
在本发明的冷却装置中,优选:具备对向于前述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地配置,向前述多个散热侧翼片构件吹送空气的冷却风扇;前述冷却风扇,以在风扇旋转轴方向吸入及排出空气的轴流风扇所构成,俯视对于前述热电变换元件的中心位置、前述风扇旋转轴成为偏移的位置地配设。
此外,轴流风扇,构成风扇的多个叶片板的前端侧的一方所排出的空气的风速比风扇旋转轴的大。
在本发明中,冷却风扇,俯视对于热电变换元件的中心位置、风扇旋转轴成为偏移开的位置地配设。由此,在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中,在从冷却风扇所排出的具有高的风速的空气所吹到的部分,配置热电变换元件。因此,在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中,能够对从热电变换元件的散热面所传递而高温化了的部分通过冷却风扇有效地进行冷却。
本发明的投影机,具备有:配置于具有使空气可以进行流通的环状的空气流通路的密闭结构内部的光学部件,和使前述环状的空气流通路的空气进行循环的循环风扇;其特征在于:前述密闭结构,包括:将前述光学部件收置配置于内部,并具有用于使空气流入内部的流入口及用于使空气流出到外部的流出口的光学部件用壳体;通过前述流入口将空气引导至前述光学部件用壳体内部,并将通过前述流出口从前述光学部件用壳体内部流出到外部的空气,通过前述流入口再次引导至前述光学部件用壳体内部的多个管道构件;和上述的冷却装置所构成;前述冷却装置配设为,前述热电变换元件的吸热面面向前述密闭结构内部,前述热电变换元件的散热面面向前述密闭结构外部。
若依照于本发明,则投影机,因为具备上述的吸热效率提高了的冷却装置,所以通过冷却装置能够对为冷却对象的流通于空气流通路的空气有效地进行冷却,即,对收置配置于光学部件用壳体内部的光学部件有效地进行冷却。
并且,因为在构成密闭结构的光学部件用壳体内部收置配置光调制装置等的光学部件,所以能够防止在光学部件附着尘埃、油烟等,能够稳定地确保从投影机所投影的投影图像的像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投影机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从下方侧看前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下壳体及前壳体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前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投影机的内部构成的图。
图4是表示前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投影机的内部构成的图。
图5是表示前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投影机的内部构成的图。
图6是表示前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投影机的内部构成的图。
图7是表示前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光学单元的构成的图。
图8是表示前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光学单元的构成的图。
图9是表示前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光学单元的构成的图。
图10是表示前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密封循环空冷单元的构成的图。
图11是表示前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密封循环空冷单元的构成的图。
图12是表示前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密封循环空冷单元的构成的图。
图13是表示前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密封循环空冷单元的构成的图。
图14是表示前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密封循环空冷单元的构成的图。
图15是表示前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冷却装置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前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珀耳帖单元的构成的图。
图17是表示前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珀耳帖单元的构成的图。
图18是表示前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珀耳帖单元的构成的图。
图19是表示前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冷却风扇相对于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的配置位置的平面图。
图20是表示前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外部侧管道构件的立体图。
图21A是用于说明前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效果的图。
图21B是用于说明前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效果的图。
图2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珀耳帖单元的构成的图。
图23是表示前述第1及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
图24是表示前述第1及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基于附图而进行说明。
1.外观构成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投影机1的外观的立体图。具体地,图1,是从前面上方侧看投影机1的立体图。还有,在图1中,为了说明的方便,将光学像的投影方向作为Z轴,将正交于该Z轴的2轴分别作为X轴(水平轴)及Y轴(垂直轴)。以下的附图也同样。
投影机1,相应于图像信息对从光源所射出的光束进行调制形成光学像,并将形成了的光学像放大投影于屏幕(图示略)上。该投影机1,如示于图1中地,具备大致长方体状的外装壳体2,及从该外装壳体2露出的作为投影光学装置的投影透镜3。
投影透镜3,作为在筒状的镜筒内收置有多个透镜的透镜组所构成,对通过投影机1的装置主体相应于图像信息所调制过的光学像进行放大投影。该投影透镜3,具备改变多个透镜的相对位置的控制杆3A,可以进行所投影的光学像的聚焦调整及倍率调整地构成。
外装壳体2,为合成树脂制的壳体,对投影机1的装置主体进行收置。该外装壳体2,如示于图1中地,具备:覆盖装置主体的上部部分、前表面部分的一部分、侧面部分的一部分及背面部分的一部分的上壳体21;覆盖装置主体的下部部分、前表面部分的一部分、侧面部分的一部分及背面部分的一部分的下壳体22;和覆盖装置主体的前表面部分的一部分的前壳体23。
在上壳体21的上表面部分,在+X轴方向侧(从前方看右侧),如示于图1中地,形成向外装壳体2的内部侧凹陷的凹部211,在凹部211的底部分具有与内部相贯通的开口部211A。而且,通过该开口部211A,露出投影透镜3的控制杆3A,可以对控制杆3A进行操作。
并且,在上壳体21的上表面部分,在俯视大致中央部分,如图1所示地,延伸于左右方向地设置实施投影机1的起动、调整操作的操作面板212。若适当按下操作面板212的操作按键212A,则与安装于配置于操作按键212A内部的未进行图示的电路基板的触觉开关相接触,可以进行预期的操作。
还有,前述的操作面板212的电路基板,与将要进行后述的控制基板电连接,伴随于操作按键212A的按下的操作信号,输出于控制基板。
并且,在上壳体21的背面部分,在-X轴方向侧(从后方看右侧),具体的图示进行省略,形成有对外装壳体2的内外进行连通的电源用进气口。该电源用进气口,是用于将外装壳体2外部的冷却空气取进外装壳体2内部的开口,由构成外装壳体2内部的装置主体的将要进行后述的壳体内部冷却装置,通过该电源用进气口而将外装壳体2外部的冷却空气导入内部,吹送到构成装置主体的电源单元。
图2,是从前面下方侧看下壳体22及前壳体23的立体图。
在下壳体22的底面部分,在-X轴方向侧,如示于图2中地,形成俯视矩形状的开口221,在该开口221装拆自如地安装俯视矩形板状的盖体222。
然后,具体的图示进行省略,在从下壳体22取下了盖体222的情况下,构成外装壳体2内部的装置主体的将要进行后述的光源装置的一部分露出来,通过开口221可以更换前述光源装置。
并且,在下壳体22的底面部分,在相对于开口221的-Z轴方向侧(背面侧),如示于图2中地,形成将外装壳体2的内外连通的光源用进气口223。
该光源用进气口223,是用于将外装壳体2外部的冷却空气取进外装壳体2内部的开口,由构成外装壳体2内部的装置主体的将要进行后述的壳体内部冷却装置,通过该光源用进气口223而将外装壳体2外部的冷却空气导入内部,吹送到前述光源装置。
并且,在下壳体22的+X轴方向侧的侧面部分中,在+Z轴方向侧(前面侧),如示于图2中地,形成将外装壳体2的内外连通的冷却装置用进气口224。
该冷却装置用进气口224,是用于将外装壳体2外部的冷却空气取进外装壳体2内部的开口,由构成外装壳体2内部的装置主体的将要进行后述的密封循环空冷单元,通过该冷却装置用进气口224而将外装壳体2外部的冷却空气导入内部,吹送到构成前述密封循环空冷单元的珀耳帖单元的散热侧。
并且,在下壳体22的背面部分中,在-X轴方向侧,形成将外装壳体2的内外连通的电源用进气口225(参照图3至图5)。该电源用进气口225,与形成与上壳体21的电源用进气口同样地,是用于由前述壳体内部冷却装置,通过电源用进气口225而将外装壳体2外部的冷却空气吹送于内部的前述电源单元的开口。
在前壳体23中,在+X轴方向侧,如示于图1或图2中地,形成圆孔231,投影透镜3的前端部分通过圆孔231露出来。即,通过圆孔231从投影透镜3放大投影光学像而投影于屏幕上。
并且,在前壳体23中,在X轴方向大致中央部分,如示于图1或图2中地,形成遥控感光窗232。而且,在该遥控感光窗232的内侧,配置接收来自未进行图示的遥控器的操作信号的未进行图示的遥控感光模块。
还有,在遥控器中,设置与设置于前述的操作面板212的起动开关、调整开关等同样的开关,若操作遥控器,则从遥控器输出相应于该操作的红外线信号,红外线信号,通过遥控感光窗232由遥控感光模块所感光,由将要进行后述的控制基板所处理。
进而,在前壳体23中,在-X轴方向侧,如示于图1或图2中地,形成用于将外装壳体2内部的空气排出于外部的排气口233。在该排气口233,如示于图1或图2中地,设置格子状地排列有多个整流板234A的百叶窗234。多个整流板234A,如示于图1或图2中地,在其板面对于YZ平面按从投影透镜3离开的方向以预定角度进行倾斜地形成。然后,通过前述壳体内部冷却装置,外部壳体2内部的空气通过排气口233及百叶窗234,沿从投影透镜3离开的方向被整流地排气。
2.内部构成
图3至图6,是表示投影机1的内部构成的图。具体地,图3,是表示从图1的状态取下了上壳体21的状态的图。图4,是表示从图3的状态取下了控制基板6的状态的图。图5,是从背面侧看图4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从下方侧看投影机1中的除了控制基板6的装置主体的立体图。
在外装壳体2的内部,如示于图3至图6中地,收置投影机1的装置主体;该装置主体,具备:光学单元4,电源单元5,控制基板6(图3),密封循环空冷单元7(图4~图6),和壳体内部冷却装置8。
2-1.光学单元的构成
图7至图9,是表示光学单元4的构成的图。具体地,图7,是表示从图4的状态取下了构成壳体内部冷却装置8的珀耳帖散热风排气单元81及密封循环空冷单元7的流路后级侧管道构件74的状态的图。图8,是表示从图6的状态取下了密封循环空冷单元7的流路前级侧管道构件73的状态的图。图9,是模式性地表示光学单元4的光学系统的平面图。
光学单元4,在控制基板6的控制之下,相应于图像信息而形成图像光,如示于图7中地,具有从外装壳体2的前面侧向背面侧而延伸于Z轴方向,并且-Z轴方向端部向+X轴方向弯曲而进行延伸,并进一步,向+Z轴方向弯曲而进行延伸的俯视大致U形状,该光学单元4,如示于图9中地,具备:光源装置41,均匀照明光学系统42,色分离光学系统43,中继光学系统44,光学装置45,和光学部件用壳体46。
光源装置41,使从光源灯411所放射的光束一致为一定方向而射出,对光学装置45进行照明。该光源装置41,如示于图9中地,具备光源灯411,反射器412,及对它们进行保持的灯罩413(图8)。该光源装置41,收置配置于连接于光学部件用壳体46的光源装置收置部4611(图8)。光源装置41,通过收置配置于光源装置收置部4611,定位于相对于光学部件用壳体46的预定位置(从光源装置41所射出的光束的中心轴和设定于光学部件用壳体46内的照明光轴A相一致的位置)。
作为光源灯411,多用卤素灯、金属卤化物灯,或高压水银灯。
作为反射器412,采用对从光源灯411所射出的光束进行大致平行化而进行反射的抛物面反射器。还有,作为反射器412,除了抛物面反射器之外,也可以采用与平行化透镜组合、使从光源灯411所射出的光束会聚于预定位置地对其进行反射的椭圆面反射器。
均匀照明光学系统42,是将从光源装置41所射出的光束分割为多束部分光束、使照明区域的面内照度均匀化的光学系统。该均匀照明光学系统42,如示于图9中地,具备:第1透镜阵列421,第2透镜阵列422,偏振变换元件423,反射镜424,和重叠透镜425。
第1透镜阵列421,具有将从光源装置41所射出的光束分割为多束部分光束的作为光束分割光学元件的功能,具备矩阵状地排列于与照明光轴A相正交的面内的多个小透镜所构成。
第2透镜阵列422,是对通过上述的第1透镜阵列421所分割过的多束部分光束进行聚光的光学元件,与第1透镜阵列421同样地具有具备有矩阵状地排列于正交于照明光轴A的面内的多个小透镜的构成。
偏振变换元件423,是使通过第1透镜阵列421所分割过的各部分光束的偏振方向一致为大致一个方向的直线偏振光的偏振变换元件。
该偏振变换元件423,将图示进行了省略,具备交替地排列了对于照明光轴A所倾斜配置的偏振分离膜及反射膜的构成。偏振分离膜,在包括在各部分光束中的P偏振光束及S偏振光束之中,使一方的偏振光束进行透射,并对另一方的偏振光束进行反射。所反射的另一方的偏振光束,通过反射膜所弯曲,按照一方的偏振光束的射出方向,即按照沿照明光轴A的方向射出。所射出的偏振光束的任一束,通过设置于偏振变换元件423的光束射出面的相位差板所偏振变换,大致全部的偏振光束的偏振方向得到一致。通过采用如此的偏振变换元件423,因为能够使从光源装置41所射出的光束,一致为大致一个方向的偏振光束,所以能够提高以光学装置45进行利用的光源光的利用率。
重叠透镜425,是使经过了第1透镜阵列421,第2透镜阵列422,偏振变换元件423,及反射镜424的多束部分光束进行聚光而使之重叠于光学装置45的将要进行后述的3块液晶面板的图像形成区域上的光学元件。
色分离光学系统43,如示于图9中地,具备2片分色镜431、432,和反射镜433;具备通过分色镜431、432将从均匀照明光学系统42所射出的多束部分光束,分离为红(R)、绿(G)、蓝(B)的3色的色光的功能。
分色镜431、432,是在基板上形成有对预定的波长区域的光束进行反射并使其他的波长区域的光束进行透射的波长选择膜的光学元件。而且,配置于光路前级的分色镜431,是对蓝色光进行反射,并使其他的色光进行透射的镜体。并且,配置于光路后级的分色镜432,是对绿色光进行反射,并使红色光进行透射的镜体。
中继光学系统44,具备:入射侧透镜441,中继透镜443,及反射镜442、444;具有将透射了色分离光学系统43的分色镜431、432的红色光引导至光学装置45的功能。还有,在红色光的光路中设置如此的中继光学系统44,是因为红色光的光路的长度比其他的色光的光路的长度长,为了防止因光的发散等引起的光的利用效率的降低的缘故。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红色光的光路的长度长所以成为如此的构成,但是也可考虑加长蓝色光的光路的长度而将中继光学系统44用于蓝色光的光路的构成。
通过上述的分色镜431所分离出的蓝色光,通过反射镜433所弯曲之后,通过场透镜455而供给光学装置45。并且,通过分色镜432所分离出的绿色光,原样不动直接通过场透镜455而供给光学装置45。进而,红色光,通过构成中继光学系统44的透镜441、443及反射镜442、444所聚光、弯曲而通过场透镜455而供给光学装置45。还有,设置于光学装置45的各色光的光路前级的场透镜455,用于将从第2透镜阵列422所射出的各部分光束,变换为相对于各部分光束的主光线平行的光束所设置。
光学装置45,相应于图像信息对入射的光束进行调制而形成彩色图像。该光学装置45,如示于图9中地,具备:作为成为照明对象的光调制装置的3块液晶面板451(以红色光侧的液晶面板为451R,以绿色光侧的液晶面板为451G,以蓝色光侧的液晶面板为451B),和十字分色棱镜453所构成。还有,介于场透镜455及各液晶面板451之间,配置入射侧偏振板452;介于各液晶面板451及十字分色棱镜453之间,配置射出侧偏振板454;通过入射侧偏振板452,液晶面板451,及射出侧偏振板454,而进行所入射的各色光的光调制。
液晶面板451,在一对透明的玻璃基板中密封封进了为电光物质的液晶,例如,以多晶硅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为开关元件,按照所提供的图像信号,对从入射侧偏振板452所射出的偏振光束的偏振方向进行调制。
十字分色棱镜453,是对从射出侧偏振板454所射出的按每色光所调制过的光学像进行合成而形成彩色图像的光学元件。该十字分色棱镜453,呈使4个直角棱镜贴合了的俯视大致正方形状,在使直角棱镜彼此之间贴合的界面,形成电介质多层膜。大致X字状的一方的电介质多层膜,对红色光进行反射;而另一方的电介质多层膜,则对蓝色光进行反射,通过由这些电介质多层膜而使红色光及蓝色光弯曲、使其与绿色光的行进方向一致,而合成3种色光。
光学部件用壳体46,如示于图9中地,具有俯视U形状,并在内部设定预定的照明光轴A,将上述的各光学系统41~45配置于相对于照明光轴A的预定位置。该光学部件用壳体46,如示于图7或图8中地,具备:部件收置构件461,和盖状构件462。
部件收置构件461,如示于图8中地,以光源装置收置部4611,和部件收置部主体4612所构成。
光源装置收置部4611,如示于图8中地,位于光学部件用壳体46的U形状一端侧,并形成为在-Y轴方向侧(下方侧)具有开口部4611A的容器状,通过开口部4611A在内部使光源装置41装拆自如地构成。
在该光源装置收置部4611中,在交叉于X轴方向的各侧面(面向光学部件用壳体46的U形状内侧及外侧的侧面),如示于图8中地,形成开口部4611B(在图8中,仅图示形成于U形状内侧侧面的开口部)。通过这些开口部4611B,在光源装置收置部4611内部使空气可以流通,可以对配置于内部的光源装置41进行冷却。
部件收置部主体4612,形成为在+Y轴方向侧(上方侧)具有开口部(图示略)的容器状,通过前述开口部,从与光源装置收置部4611相连接的一端侧按顺序收置配置各光学系统42、43,在与前述一端侧相反侧的另一端侧收置配置光学装置45。
在该部件收置部主体4612中,在-Y轴方向端面,如示于图8中地,在对应于构成光学装置45的各液晶面板451R、451G、451B的配置位置的位置分别形成开口部4612R、4612G、4612B。
并且,在部件收置部主体4612中,在-Y轴方向端面,如示于图8中地,在对应于偏振变换元件423的配置位置的位置形成开口部4612P。
这些各开口部4612R、4612G、4612B、4612P,作为使空气流入光学部件用壳体46内部的光学装置45的配置位置的空间Ar1(图9),及偏振变换元件423的配置位置的空间Ar2(图9)的流入口而起作用。
盖状构件462,如示于图7中地,是闭塞部件收置部主体4612的+Y轴方向侧的开口部分的构件,具有与部件收置部主体4612的平面形状大致相同的平面形状。
在该盖状构件462,如示于图7中地,对应于光学装置45的配置位置,平面包围光学装置45地形成コ状的缺口4621。
并且,在盖状构件462,如示于图7中地,对应于偏振变换元件423的配置位置而形成开口部4622。
这些缺口4621及开口部4622,作为用于将通过上述的各开口部4612R、4612G、4612B、4612P而流入光学部件用壳体46内部中的空间Ar1、Ar2的空气排出于光学部件用壳体46外部的流出口而起作用。
还有,具体的图示进行了省略,在光学部件用壳体46内部中,空间Ar1,构成为:通过形成于部件收置部主体4612的肋状物、入射侧偏振板452及场透镜455等的光学部件,而不与相邻的其他的空间相连通。并且,同样地,在光学部件用壳体46内部中,空间Ar2,构成为:通过形成于部件收置部主体4612的肋状物、第2透镜阵列422及重叠透镜425等的光学部件,而不与相邻的其他的空间相连通。
2-2.电源单元的构成
电源单元5,向构成投影机1的装置主体的各构成构件供给电力。该电源单元5,如示于图8中地,沿外装壳体2中的-X轴方向侧的侧面,从背面侧到前面侧延伸地所配置。该电源单元5,具体的图示进行了省略,具备:将通过电源电缆从外部所供给的电力供给前述各构成构件的电源模块,和基于从前述电源模块所供给的电力而使光源灯411点亮的灯驱动模块。这些电源模块及灯驱动模块,如示于图7或图8中地,通过两端被开口了的铝等的金属性的屏蔽构件51而覆盖周围。而且,构成为:通过该屏蔽构件51而将从背面侧所流入的空气引导至前面侧,并且使在前述电源模块、前述灯驱动模块发生的电磁噪声不向外部泄漏。
2-3.密封循环空冷单元的构成
图10至图14,是表示密封循环空冷单元7的构成的图。具体地,图10,是表示从图4的状态取下了构成壳体内部冷却装置8的珀耳帖散热风排气单元81的状态的图。图11,是表示从图10的状态取下了高热传导管道部742的状态的图。图12,是表示从图6的状态取下了罩构件7322的状态的图。图13,是表示从图12的状态取下了管道主体732的状态的图。图14,是表示从图13的状态取下了循环风扇72的状态的图。
密封循环空冷单元7,与光学部件用壳体46一起构成本发明中的密闭结构,并使光学部件用壳体46中的包括空间Ar1、Ar2的环状的空气流通路的空气进行循环,对配置于空间Ar1、Ar2的光学装置45、偏振变换元件423进行冷却。该密封循环空冷单元7,如示于图10至图14中地,具备:冷却装置71,循环风扇72(图12,图13),流路前级侧管道构件73(图12~图14),和流路后级侧管道构件74(图10,图11)。
还有,在以下,沿空气流通路,从相对于空间Ar1、Ar2的上游侧按顺序进行说明。并且,关于循环风扇72的具体的构成,与流路前级侧管道构件73同时地进行说明。
2-3-1.冷却装置的构成
图15,是表示冷却装置71的构成的立体图。具体地,图15,是从+X轴方向侧看冷却装置71的立体图。
冷却装置71,如示于图10至图14中地,是相邻配置于投影透镜3的+X轴方向侧,对在前述密闭结构内部的空气流通路行进的空气的热进行吸收,并散热于前述密闭结构外部的装置。该冷却装置71,如示于图15中地,具备:珀耳帖单元711,吸热侧管道712,散热侧管道713,和冷却风扇714。
图16至图18,是表示珀耳帖单元711的构成的图。具体地,图16,是从+X轴方向侧(相对于投影透镜3而离开了的一侧)看到的珀耳帖单元711的分解立体图。图17,是从-X轴方向侧(相对于投影透镜3而接近了的一侧)看到的珀耳帖单元711的分解立体图。图18,是从珀耳帖单元711的+Z轴方向侧看到的剖面图。
珀耳帖单元711,如示于图16至图18中地,从投影透镜3侧按顺序叠层配置有: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1,作为衬垫的阶梯块7112,作为热电变换元件的珀耳帖元件7113,热传递抑制构件7114,和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5。
珀耳帖元件7113,具体的图示进行省略,具有多对将p型半导体元件和n型半导体元件以金属片进行接合而构成的接合对,这多对接合对电串联地连接。
在具有如此的构成的珀耳帖元件7113中,在控制基板6的控制之下,若施加预定的电压,则如示于图16至图18中地,珀耳帖元件7113的一方的面成为对热进行吸收的吸热面7113A,而另一方的面则成为对热进行散热的散热面7113B。
作为以上的珀耳帖元件7113,一般地,具有4mm程度的厚度尺寸。
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1,以高热传导材料(参照下述表1)所构成,与珀耳帖元件7113的吸热面7113A通过阶梯块7112可以进行热传递地相连接。该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1,如示于图16至图18中地,以具有矩形状的板体7111A,和从板体7111A中的-X轴方向端面(与和阶梯块7112的连接面相反侧的端面)突出并延伸于Y轴方向(上下方向)的多个吸热侧翼片构件7111B的,所谓的吸热器所构成。
阶梯块7112,以高热传导材料(参照下述表1)所构成,介于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1的板体7111A和珀耳帖元件7113的吸热面7113A之间所配置。该阶梯块7112,如示于图16至图18中地,具备:板体状的块主体7112A,和从块主体7112A中的+X轴方向端面(珀耳帖元件7113侧的端面)鼓出的板状体的鼓出部7112B。
在此,块主体7112A,如示于图16至图18中地,形成为:具有比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1的平面形状小的平面形状,并具有比珀耳帖元件7113的平面形状大的平面形状。
并且,鼓出部7112B,如示于图16至图18中地,形成为:具有比块主体7112A的平面形状小的平面形状,并具有与珀耳帖元件7113的平面形状大致相同的平面形状。
而且,阶梯块7112,块主体7112A和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1可以进行热传递地相连接,并且,鼓出部7112B和珀耳帖元件7113的吸热面7113A可以进行热传递地相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阶梯块7112,厚度尺寸(将块主体7112A的厚度尺寸及鼓出部7112B的厚度尺寸相加了的厚度尺寸)设定为15mm以上且30mm以下。
热传递抑制构件7114,是以低热传导材料(参照下述表1)所构成,在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1和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5之间对阶梯块7112及珀耳帖元件7113进行保持的构件。
在该热传递抑制构件7114,如示于图16至图18中地,形成向+X轴方向侧(冷却风扇714侧)凹陷、可以嵌合阶梯块7112的块主体7112A的凹部7114A。该凹部7114A的高度尺寸,如示于图18中地,设定为与块主体7112A的厚度尺寸大致相同。
并且,在热传递抑制构件7114中,在凹部7114A的底面部分,如示于图16至图18中地,形成可以嵌合阶梯块7112的鼓出部7112B的开口部7114B。
进而,在热传递抑制构件7114,形成具有从开口部7114B周缘部分向+X轴方向侧(冷却风扇714侧)突出的框形状,并以框状内侧部分对珀耳帖元件7113的外缘部分进行保持的保持部7114C。在该保持部7114C中,其突出尺寸,如示于图18中地,与将鼓出部7112B的厚度尺寸及珀耳帖元件7113的厚度尺寸相加后的尺寸大致相同,或者比其小地所设定,珀耳帖元件7113的两面7113A、7113B与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5的板体7115A和阶梯块7112的鼓出部7112B可靠地接触。
通过如以上的构成,在组装好珀耳帖单元711的状态下,如示于图18中地,热传递抑制构件7114,配置为:覆盖阶梯块7112及珀耳帖元件7113双方的外缘。
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5,以高热传导材料(参照下述表1)所构成,与珀耳帖元件7113的散热面7113B可以进行热传递地相连接。该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5,如示于图16至图18中地,与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1同样地,以具有板体7115A及多个散热侧翼片构件7115B的吸热器所构成。在此,多个散热侧翼片构件7115B,如示于图16至图18中地,形成为:延伸于与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1中的多个吸热侧翼片构件7111B的延伸方向相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相正交)的方向(Z轴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1及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5的各表面积,设定为大致相同。
吸热侧管道712,以低热传导材料(参照下述表1)所构成,如示于图15中地,具有包围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1的多个吸热侧翼片构件7111B而延伸于Y轴方向的剖面大致コ状。并且,吸热侧管道712,コ状前端部分可以连接于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1的板体7111A地所构成,通过连接于板体7111A,在コ状内侧部分配置多个吸热侧翼片构件7111B。而且,如示于图15中地,通过吸热侧管道712,形成沿多个吸热侧翼片构件7111B的延伸方向使空气可以进行流通的流路C1。该流路C1,构成前述密闭结构内部的空气流通路的一部分。即,在流路C1行进的空气的热,在多个吸热侧翼片构件7111B~板体7111A~阶梯块7112~珀耳帖元件7113的吸热面7113A的热传递路径中行进而被珀耳帖元件7113的吸热面7113A所吸收。
散热侧管道713,以高热传导材料(参照下述表1)所构成,如示于图15中地,介于冷却风扇714和珀耳帖单元711之间所配置,将从冷却风扇714所吹送而经过了珀耳帖单元711的空气导向预定方向。更具体地,散热侧管道713,在图15中将一部分进行了省略,具有包围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5的+Z轴方向侧,+Y轴方向侧,及+X轴方向侧的三方的形状。而且,在散热侧管道713,如示于图15中地,在+X轴方向侧的面(对向于散热侧翼片构件7115B的面)形成缺口7131。并且,在缺口7131周缘部分,如示于图15中地,形成与用于将冷却风扇714设置于外装壳体2内部的风扇设置构件714A相连接的连接部7132。而且,散热侧管道713,如示于图15中地,将从冷却风扇714吹向散热侧翼片构件7115B的空气,导向-Z轴方向侧。
图19,是表示冷却风扇714相对于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5的配置位置的平面图。
冷却风扇714,如示于图15或图19中地,以在风扇旋转轴Af方向吸入及吹出空气的轴流风扇所构成,配置为对向于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5。更具体地,冷却风扇714,如示于图19中地,俯视,相对于连接于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5的珀耳帖元件7113的中心位置O1、风扇旋转轴Af成为偏离开的位置地,对向于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5地配置。并且,冷却风扇714,配置为对向于形成于外装壳体2的冷却装置用进气口224。而且,冷却风扇714,在控制基板6的控制之下,通过进行驱动,通过冷却装置用进气口224将外装壳体2外部的空气吸入,并向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5的多个散热侧翼片构件7115B吹出空气。即在珀耳帖元件7113的散热面7113B~板体7115A~多个散热侧翼片构件7115B的热传递路径行进而传递于多个散热侧翼片构件7115B的热,通过冷却风扇714所冷却。
2-3-2.流路前级侧管道构件的构成
流路前级侧管道构件73,以低热传导材料(参照下述表1)所构成,是将在流路C1行进而通过了冷却装置71的空气导至循环风扇72,并将从循环风扇72所吹出的空气导至空间Ar1、Ar2的构件。该流路前级侧管道构件73,如示于图6、图12至图14中地,具备:基体板731,和管道主体732(图6,图12)。
基体板731,如示于图6、图12至图14中地,在光学部件用壳体46中的部件收置部主体4612的-Y轴方向端面空出预定的间隔(例如,5~10mm程度)所安装,对循环风扇72及管道主体732进行支持。该基体板731,如示于图13或图14中地,具有俯视大致T形状。更具体地,基体板731,从投影透镜3的下方侧到光学部件用壳体46内部中的对应于光学装置45的配置位置的位置,而延伸于Z轴方向,并且-Z轴方向端部到对应于偏振变换元件423的配置位置的位置及与偏振变换元件423的配置位置相反侧而延伸于X轴方向。
而且,在基体板731中,位于投影透镜3的下方侧的部分,如示于图13或图14中地,作为用于安装循环风扇72的第1安装部7311而起作用。并且,在基体板731中,从对应于光学装置45的配置位置的位置延伸于+X轴方向的部分,如示于图13或图14中地,作为用于安装循环风扇72的第2安装部7312而起作用。
在此,循环风扇72,沿前述密闭结构内部的环状的空气流通路而使空气进行循环,如示于图13中地,以第1多叶片风扇721及第2多叶片风扇722所构成。而且,第1多叶片风扇721,如示于图13中地,进气口7211朝向-Y轴方向侧,吹出口7212朝向-Z轴方向侧地,安装于基体板731的第1安装部7311。并且,第2多叶片风扇722,如示于图13中地,进气口7221朝向-Y轴方向侧,吹出口7222朝向-Z轴方向侧且相对于XY平面朝向-X轴方向侧按预定角度成为倾斜了的状态地,安装于基体板731的第2安装部7312。
并且,在基体板731中,在对应于光学装置45的配置位置的位置,如示于图13或图14中地,分别形成对应于形成于光学部件用壳体46的各开口部4612R、4612G、4612B的开口部7313R、7313G、7313B。
进而,在基体板731中,在对应于偏振变换元件423的配置位置的位置,如示于图13或图14中地,形成对应于形成于光学部件用壳体46的开口部4612P的开口部7314P。
管道主体732,通过安装于基体板731的-Y轴方向端面,将在流路C1行进而通过了冷却装置71的空气导至循环风扇72,并将从循环风扇72所吹出的空气导至空间Ar1、Ar2。该管道主体732,如示于图6或图12中地,具备:基体7321,和罩构件7322(图6)。
基体7321,如示于图12中地,具有与基体板731的平面形状大致相同的平面形状,并一体地形成第1管道部7321A和第2管道部7321B。
第1管道部7321A,将在流路C1行进而通过了冷却装置71的空气导至循环风扇72。该第1管道部7321A,如示于图12中地,在组装好密闭循环空冷单元7的状态下,形成为具有平面地包围冷却装置71的吸热侧管道712及循环风扇72的障壁部7321A1、并在-Y轴方向侧具有开口部7321A2的容器状。
在该第1管道部7321A中,在对应于冷却装置71的吸热侧管道712的位置,如示于图12中地,形成与流路C1相连通的开口部7321A3。
并且,在第1管道部7321A中,在对应于构成循环风扇72的各多叶片风扇721、722的各进气口7211、7221的位置,如示于图12中地,分别形成开口部7321A4、7321A5。
进而,在第1管道部7321A中,在各开口部7321A4、7321A5之间,如示于图12中地,形成从障壁部7321A1向开口部7321A3进行延伸的整流肋状物7321A6。
再进一步,在第1管道部7321A中,在对应于冷却装置71的散热侧管道713的位置,如示于图12中地,形成从障壁部7321A1向+X轴方向进行延伸的俯视矩形形状的散热风限制部7321A7。即,在组装好密闭循环空冷单元7的状态下,散热风限制部7321A7和冷却装置71的散热侧管道713相连接。而且,通过散热风限制部7321A7及散热侧管道713,将从冷却风扇714吹向散热侧翼片构件7115B的空气导向-Z轴方向。
并且,在第1管道部7321A中,开口部7321A4的周缘部分,如示于图12中地,作为用于安装构成循环风扇72的第1多叶片风扇721的第1安装部7321A8而起作用。即,第1多叶片风扇721,以基体板731的第1安装部7311及管道主体732的第1安装部7321A8所夹持固定。
进而,在第1管道部7321A中,开口部7321A5的周缘部分,如示于图12中地,作为用于安装构成循环风扇72的第2多叶片风扇721的第2安装部7321A9而起作用。即,第2多叶片风扇722,以基体板731的第2安装部7312及管道主体732的第2安装部7321A9所夹持固定。
罩构件7322,如示于图6中地,是安装于第1管道部7321A中的障壁部7321A1,闭塞开口部7321A2的构件。
而且,通过在第1管道部7321A安装罩构件7322,如示于图12中地,经过了流路C1的空气通过开口部7321A3被导入第1管道部7321A及罩构件7322间,通过整流肋状物7321A6,形成:将前述空气导至开口部7321A4(第1多叶片风扇721)的流路C2,和将前述空气导至开口部7321A5(第2多叶片风扇722)的流路C3。这些流路C2、C3,构成前述密闭结构内部的空气流通路的一部分。
第2管道部7321B,将在各流路C2、C3中行进而被各多叶片风扇721、722所吸入、吹出的空气导至光学部件用壳体46内部的空间Ar1、Ar2。该第2管道部7321B,如示于图6或图12中地,具有从对应于光学装置45的配置位置的位置延伸于-Z轴方向,并直到对应于偏振变换元件423的配置位置的位置延伸于-X轴方向的俯视大致L形状,并形成为+Y轴方向侧进行了开口的容器状。
在该第2管道部7321B中,具体的图示进行了省略,在容器状的侧壁部分,形成与第1多叶片风扇721的吹出口7212相连接的缺口,和与第2多叶片风扇722的吹出口7222相连接的缺口。
并且,在该第2管道部7321B中,具体的图示进行了省略,形成用于将从第1多叶片风扇721及第2多叶片风扇722所吹出的空气导至预定位置的整流肋状物。
然后,通过将管道主体732安装于基体板731,如示于图13中地,在流路C2中行进被第1多叶片风扇721所吸入、吹出的空气被导入第2管道部7321B及基体板731间,通过前述整流肋状物,形成将前述空气通过基体板731的各开口部7313R、7313B及光学部件用壳体46的各开口部4612R、4612B导至空间Ar1的流路C4。并且,如示于图13中地,在流路C3中行进被第2多叶片风扇722所吸入、吹出的空气被导入第2管道部7321B及基体板731间,通过前述整流肋状物,形成:将前述空气通过基体板731的开口部7313G及光学部件用壳体46的开口部4612G导至空间Ar1的流路C5,和将前述空气通过基体板731的开口部7314P及光学部件用壳体46的开口部4612P导至空间Ar2的流路C6。这些流路C4~C6,构成前述密闭结构内部的空气流通路的一部分。
2-3-3.流路后级侧管道构件的构成
流路后级侧管道构件74,是将从空间Ar1、Ar2内部流出空间Ar1、Ar2外部的空气导至冷却装置71的吸热侧管道712(流路C1)的构件。该流路后级侧管道构件74,如示于图10或图11中地,具备:低热传导管道部741,和高热传导管道部742(图10)。
低热传导管道部741,以低热传导材料(参照下述表1)所构成,如示于图10中地,形成为:具有平面地包围构成冷却装置71的吸热侧管道712的+Y轴方向侧的开口部分及构成光学部件用壳体46的部件收置部主体4612的障壁部7411,并在+Y轴方向侧具有开口部7412的俯视大致L形状的容器状。而且,该低热传导管道部741,如示于图11中地,在吸热侧管道712的+Y轴方向端面及盖状构件462的+Y轴方向端面空出预定的间隔(例如,5~10mm程度)地安装。
在流路后级侧管道构件74,设置用于通过对液晶面板451和控制基板6进行连接的FPC电缆456的孔。然后,前述孔和FPC电缆456的间隙,不有损流路后级侧管道构件74内部的密封性地,通过橡胶、海绵等所密封。
在该低热传导管道部741中,在对应于吸热侧管道712的位置,如示于图11中地,形成与流路C1相连通的开口部7413。
并且,在低热传导管道部741中,在对应于盖状构件462的缺口4621的位置,如示于图11中地,形成通过缺口4621连通于空间Ar1的开口部7414。
进而,在低热传导管道部741中,在对应于盖状构件462的开口部4622的位置,如示于图11中地,形成通过开口部4622连通于空间Ar2的开口部7415。
再进一步,在低热传导管道部741中,如示于图11中地,形成从障壁部7411朝向开口部7412进行延伸、将各开口部7414、7415隔开的整流肋状物7416。
高热传导管道部742,以高热传导材料(参照下述表1)所构成,如示于图10中地,是安装于低热传导管道部741中的障壁部7411、闭塞开口部7412的构件。
而且,通过在低热传导管道部741安装高热传导管道部742,如示于图11中地,形成:从空间Ar1内部流出空间Ar1外部的空气通过缺口4621及开口部7414被导入流路后级侧管道构件74内部,通过开口部7413将前述空气导至吸热侧管道712(流路C1)的流路C7;和从空间Ar2内部流出空间Ar2外部的空气通过开口部4622及开口部7415被导入流路后级侧管道构件74内部,通过开口部7413将前述空气导至吸热侧管道712(流路C1)的流路C8。这些流路C7、C8,构成前述密闭结构内部的空气流通路的一部分。
即,通过上述的流路C1~C8,及空间Ar1、Ar2,而构成前述密闭结构内部的环状的空气流通路。而且,通过循环风扇72,通过使空气在流路C1~流路C2、C3~流路C4、C5、C6~空间Ar1、Ar2~流路C7、C8~流路C1的环状的空气流通路行进而使空气进行流通,空间Ar1、Ar2内的光学装置45(液晶面板451,入射侧偏振板452,射出侧偏振板454等)及偏振变换元件423被冷却。
还有,具体的图示进行了省略,光学部件用壳体46及密封循环空冷单元7,例如,通过在各构件间夹置有具有弹性的密封构件等,构成前述空气流通路和外部不相连通的密闭结构。
上述的高热传导材料及低热传导材料,能够例示示于以下的表1中的材料。在此,如示于表1中地,作为高热传导材料,优选:热传导率为42W/(m·K)以上的材料;而作为低热传导材料,则优选:热传导率为0.9W/(m·K)以下的材料。
表1
Figure C20071010904000301
2-4.壳体内部冷却装置的构成
壳体内部冷却装置8,对前述密闭结构外部的构成构件(控制基板6,流路后级侧管道构件74,光源装置41,电源单元5等)进行冷却。该壳体内部冷却装置8,如示于图4至图6中地,具备:珀耳帖散热风排气单元81(图4,图5),光源冷却用风扇82(图6),电源冷却用风扇83,和排气风扇84。
珀耳帖散热风排气单元81,使从冷却风扇714吹向散热侧管道713的散热侧翼片构件7115B的空气流通于控制基板6及流路后级侧管道构件74之间。该珀耳帖散热风排气单元81,如示于图4或图5中地,具备:外部侧管道构件811,和通风导向部812。
图20,是表示外部侧管道构件811的立体图。
外部侧管道构件811,如示于图20中地,将空气导入内部的导入口8111,和将内部的空气排出外部的导出口8112大致正交地形成,使通过导入口8111导入内部的空气向+Y轴方向弯曲而流通,进而,朝向导出口8112弯曲而流通。而且,该外部侧管道构件811,具体的图示进行省略,配设为:导入口8111,与散热侧管道713的背面侧端部及散热风限制部7321A7的背面侧端部相连接。并且,该外部侧管道构件811,如示于图4或图5中地,配设为:导出口8112,位于控制基板6(在图4中图示略)的+X轴方向端部和流路后级侧管道构件74的+X轴方向端部之间。即,外部侧管道构件811,将从冷却风扇714吹向散热侧翼片构件7115B、通过散热风限制部7321A7及散热侧管道713被导向-Z轴方向的空气,通过导入口8111导入内部,并通过导出口8112在控制基板6及流路后级侧管道构件74之间从+X轴方向侧朝向-X轴方向侧进行排出。
通风导向部812,使从外部侧管道构件811所排出的空气,在控制基板6及流路后级侧管道构件74之间,沿流路后级侧管道构件74中的对向于空间Ar1、Ar2的部分进行流通。该通风导向部812,如示于图4或图5中地,具备:第1导向部8121,和第2导向部8122。
第1导向部8121,如示于图4或图5中地,以板状构件所构成,一端侧连接于外部侧管道构件811的导出口8112的-Z轴方向端部,并且沿构成流路后级侧管道构件74的高热传导管道部742的-Z轴方向端缘及-X轴方向端缘而使另一端侧延伸直到光源装置收置部4611附近地,直立设置于高热传导管道部742。
第2导向部8122,如示于图4或图5中地,以板状构件所构成,一端侧连接于外部侧管道构件811的导出口8112的+Z轴方向端部,并且另一端侧延伸于-X轴方向、沿构成流路后级侧管道构件74的高热传导管道部742的L状内侧的端缘而延伸直到光源装置收置部4611附近地,直立设置于高热传导管道部742。
而且,通过通风导向部812,由于在流路后级侧管道构件74的+Y轴方向侧配设控制基板6,如示于图4或图5中地,形成:使从外部侧管道构件811的导出口8112所排出的空气从对向于空间Ar1的部分到对向于空间Ar2的部分进行流通的流路C11。
光源冷却用风扇82,如示于图6中地,以多叶片风扇所构成,进气口821朝向-Y轴方向侧,而排出口822则朝向+Z轴方向侧地,安装于部件收置部主体4612的-Y轴方向端面的与光源装置收置部4611相连接的一端侧。而且,光源冷却用风扇82,在控制基板6的控制之下,通过进行驱动,通过形成于下壳体22的光源用进气口223而吸入外装壳体2外部的冷却空气,并向+Z轴方向吹出。从光源冷却用风扇82所吹出的空气,如示于图6中地,通过形成于光源装置41的灯罩413的空气导入部4131,在将灯罩413内外连通的流路C12中行进,被导入灯罩413内部,使光源灯411、反射器412得到冷却。
电源冷却用风扇83,如示于图4至图6中地,以轴流风扇所构成,进气口831朝向-Z轴方向侧,而排出口832则朝向+Z轴方向侧地,配设于外装壳体2内部的-Z轴方向侧且-X轴方向侧的边角部分。而且,电源冷却用风扇83,在控制基板6的控制之下,通过进行驱动,如示于图4或图5中地,通过形成于外装壳体2的电源用进气口225而吸入外装壳体2外部的冷却空气,并向+Z轴方向侧吹出。从电源冷却用风扇83所吹出的空气,如示于图4至图6中地,通过电源单元5的屏蔽构件51,在将屏蔽构件51内外连通的流路C13中行进,从屏蔽构件51的-Z轴方向侧的开口部分导入屏蔽构件51内部,使前述电源模块、前述灯驱动模块得到冷却。
排气风扇84,如示于图4至图6中地,以轴流风扇所构成,进气口841(图6)朝向-Z轴方向且对于XY平面成为朝向+X轴方向侧按预定角度倾斜了的状态地,配设于外装壳体2内部的+Z轴方向侧且-X轴方向侧的边角部分。该排气风扇84,在控制基板6的控制之下,通过进行驱动,吸入排气风扇84附近的空气。
例如,排气风扇84,如示于图4或图5中地,通过珀耳帖散热风排气单元81而吸入在流路11中行进而流通于光源装置收置部4611附近的空气。
并且,例如,排气风扇84,如示于图5或图6中地,通过形成于光源装置收置部4611的-X轴方向端面的开口部(图示略),吸入光源装置收置部4611内部的空气。即,通过光源冷却用风扇82经过流路C12导入灯罩413内部而因光源灯411、反射器412所升温了的空气以及通过形成于光源装置收置部4611的+X轴方向端面的开口部4611B而流通于光源装置收置部4611内部的空气被排气风扇84吸入。
进而,例如,排气风扇84,如示于图4至图6中地,通过屏蔽构件51的+Z轴方向侧的开口部分吸入屏蔽构件51内部的空气。即,通过电源冷却用风扇83经过流路C13导入屏蔽构件51内部而因前述电源模块、前述灯驱动模块所升温了的空气被排气风扇84吸入。
然后,从排气风扇84所吹出的空气,通过外装壳体2的排气口233,由百叶窗234所整流,排出于外装壳体2外部。
2-5.控制基板的构成
控制基板6,如示于图3中地,作为实施有CPU(Central 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单元)等的电路元件的电路基板所构成,通过流路后级侧管道构件74及通风导向部812而配置于光学单元4的上方侧。而且,控制基板6,对光学单元4(光源灯411,液晶面板451),电源单元5,密封循环空冷单元7(循环风扇72,珀耳帖元件7113,冷却风扇714),壳体内部冷却装置8(光源冷却用风扇82,电源冷却用风扇83,排气风扇84)等进行驱动控制。
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有以下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冷却装置71中,因为在珀耳帖元件7113的吸热面7113A、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1可以进行热传递地进行连接,并且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1具备多个吸热侧翼片构件7111B,所以与以如现有的板状构件所构成的传热构件相比较,能够增大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1的表面积。因此,使从为冷却对象的行进于空气流通路(流路C1)的空气通过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1传递于珀耳帖元件7113的吸热面7113A的吸热量比较多,在冷却装置71中,能够提高从行进于流路C1的空气进行吸热的吸热量相对于珀耳帖元件7113的消耗电力的比率(吸热效率)。
而且,因为能够提高吸热效率,所以不必使冷却风扇714的转速超出需要地增加,可谋求投影机1的低噪声化。并且,不必使珀耳帖元件7113的消耗电力超出需要地增加,可谋求投影机1的省电力化。
图21A,是用于对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的图,具体地是模式性地表示将多个吸热侧翼片构件7111B的延伸方向和多个散热侧翼片构件7115B的延伸方向设定为相同的情况的平面图。图21B,是用于对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的图,是模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多个吸热侧翼片构件7111B及多个散热侧翼片构件7115B的构成的平面图。
此外,在流通于多个吸热侧翼片构件7111B间的空气的风速中产生不均的情况下,在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1中,从流通于多个吸热侧翼片构件7111B间之中的至少任一吸热侧翼片构件7111B间的空气进行吸热的热量变多,而从流通于其他的吸热侧翼片构件7111B间的空气进行吸热的热量变少。即,在多个吸热侧翼片构件7111B间的每一个中,如示于图21A及图21B的例中地,存在进行吸热的热量多的区域AH1,和进行吸热的热量少的其他的区域,在进行吸热的热量中产生分布。
并且,在流通于多个散热侧翼片构件7115B间的空气的风速中产生不均的情况下也同样地,在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5中,散热于流通于多个散热侧翼片构件7115B间之中的至少任一散热侧翼片构件7115B间的空气的热量变多,而散热于流通于其他的散热侧翼片构件7115B间的空气的热量变少。即,在多个散热侧翼片构件7115B间的每一个中,如示于图21A及图21B的例中地,存在进行散热的热量多的区域AH2,和进行散热的热量少的其他的区域,在进行散热的热量中产生分布。
在此,如示于图21A的例中地,若将多个吸热侧翼片构件7111B的延伸方向和多个散热侧翼片构件7115B的延伸方向设定为相同,则会产生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1中的进行吸热的热量多的区域AH1,和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5中的进行散热的热量多的区域AH2并不平面重叠的情况。在如此的情况下,热从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1中的进行吸热的热量多的区域AH1,向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5中的除了区域AH2的其他的进行散热的热量少的区域进行移动,在冷却装置71中,不能充分确保吸热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吸热侧翼片构件7111B及多个散热侧翼片构件7115B,俯视分别延伸于互相正交的方向。由此,即使在如上述的情况下,如示于图21B中地,也能够可靠地生成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1中的进行吸热的热量多的区域AH1的一部分和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5中的进行散热的热量多的区域AH2的一部分平面性地相重叠的区域AH3。因此,在区域AH3中,热变得从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1中的进行吸热的热量多的部分,向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5中的进行散热的热量多的部分进行移动,在冷却装置71中,能够充分确保吸热效率。
此外,因为珀耳帖元件7113的厚度约为4mm薄,所以在直接在珀耳帖元件7113的吸热面7113A及散热面7113B安装了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1及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5的情况下,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1及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5相接近,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5的热容易移动到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1。因此,由吸热侧翼片构件7111B产生的从行进于流路C1的空气进行吸热的吸热量降低,在冷却装置71中,不能充分确保吸热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介于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1及吸热面7113A之间配置具有热传导性的阶梯块7112,所以能够将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1和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5按预定间隔(阶梯块7112和珀耳帖元件7113的厚度的量,例如,在阶梯块7112的厚度尺寸设定为15mm以上且30mm以下,而珀耳帖元件7113的厚度尺寸为4mm的情况下,成为19mm以上且34mm以下)离开。因此,能抑制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5的热移动到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1,维持由吸热侧翼片构件7111B产生的从行进于流路C1的空气进行吸热的吸热量,在冷却装置71中,能够充分确保吸热效率。
此外,为了将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1和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5按预定间隔分开,也可考虑使阶梯块7112介于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5和散热面7113B之间进行配置的构成。但是,在如此的构成中,会产生以下的问题。
已知:一般来说,珀耳帖元件7113的散热面7113B和吸热面7113A的温度差小的一方,能够提高吸热效率。并且,一般来说,若设由吸热面7113A产生的吸热量为Qab,则从散热面7113B所散热的散热量QD,因为要加进向珀耳帖元件7113的投入电力(消耗电力)P,所以成为Qab+P。即,相对于在吸热侧的贯流热量仅为Qab,在散热侧的贯流热量,成为Qab+P的较多的热量。从而,在介于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5和散热面7113B之间配置有具有预定的热阻抗的阶梯块7112的情况下,散热面7113B的温度容易升高,难以减小散热面7113B和吸热面7113A的温度差。即,难以提高吸热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介于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1和吸热面7113A之间而配置阶梯块7112,所以与上述的构成相比较,不会升高散热面7113B的温度,能够减小散热面7113B和吸热面7113A的温度差,即,能够提高吸热效率。
并且,冷却装置71,因为介于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1及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5之间,配置以热传导率为0.9W/(m·K)以下的低热传导材料所构成的热传递抑制构件7114,此外通过阶梯块7112使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1及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5按预定间隔离开,所以通过热传递抑制构件7114,能够进一步抑制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5的热移动到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1。因此,能良好地维持由吸热侧翼片构件7111B产生的从流路C1进行吸热的吸热量,在冷却装置71中,合适地谋求能够充分确保吸热效率的效果。
进而,热传递抑制构件7114,因为覆盖阶梯块7112及珀耳帖元件7113的双方的外缘部分地所形成,所以还能够抑制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5的热移动到阶梯块7112、珀耳帖元件7113。因此,能更加良好地维持从行进于流路C1的空气通过吸热侧翼片构件7111B及阶梯块7112而传递于吸热面7113A的吸热量,在冷却装置71中,更合适地谋求能够充分确保吸热效率的效果。
并且,冷却装置71,因为具备以热传导率为0.9W/(m·K)以下的低热传导材料所构成的吸热侧管道712,所以对于行进于流路C1的空气,能够抑制吸热侧管道712外部的空气、构件的热通过吸热侧管道712所传递。从而,通过冷却装置71,能够对行进于流路C1的空气充分地进行冷却。
进而,冷却装置71,因为具备以热传导率为42W/(m·K)以上的高热传导材料所构成的散热侧管道713,所以能够将从散热侧翼片构件7115B传递于散热侧管道713内部的空气的热,通过散热侧管道713散热于外部。从而,能够使散热侧翼片构件7115B的散热特性为良好,不必使冷却风扇714的转速超出需要地增加,可谋求投影机1的低噪声化。
此外,轴流风扇,构成风扇的多个叶片板的前端侧的一方所吹出的空气的风速比风扇旋转轴Af的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风扇714,俯视相对于珀耳帖元件7113的中心位置O1而风扇旋转轴Af成为偏移开的位置地,对向于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5地配置。由此,在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5中,在从冷却风扇714所吹出的具有高的风速的空气所吹到的部分,配置珀耳帖元件7113。因此,在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5中,能够对从珀耳帖元件7113的散热面7113B所传递而高温化了的部分通过冷却风扇714更有效地进行冷却。
而且,投影机1,因为具备上述的吸热效率提高了的冷却装置71,所以通过冷却装置71能够对为冷却对象的行进于空气流通路的空气有效地进行冷却,即,对收置配置于光学部件用壳体46内部的空间Ar1、Ar2的光学装置45及偏振变换元件423有效地进行冷却。
并且,因为在构成密闭结构的光学部件用壳体46内部的空间Ar1、Ar2收置配置各光学部件45、423,所以能够防止在各光学部件45、423附着尘埃、油烟等,能够稳定地确保从投影机1所投影的投影图像的像质。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基于附图而进行说明。
在以下的说明中,在与前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及同一构件附加同一符号,其详细的说明进行省略或简略化。
图2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珀耳帖单元711A的构成的图。具体地,图22,是从+X轴方向侧(对于投影透镜3而离开了的一侧)看珀耳帖单元711A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相对于前述第1实施方式,如示于图22中地,仅构成珀耳帖单元711A的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6的形状不相同。其他的构成,与前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
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6,如示于图22中地,形成为:与以前述第1实施方式说明过的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5同样地具有板体7115A及多个散热侧翼片构件7115B,并对于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5成为在Z轴方向较长的形状。
更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1及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6,形成为:在将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1的表面积设为A1,将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6的表面积设为A2,将珀耳帖元件7113的吸热量设为Qab,将珀耳帖元件7113的散热量设为QD的情况下,满足以下的式(2)的关系。
A1∶A2=Qab∶QD  ...(2)
还有,在示于图22中的例中,表示Qab∶QD为1∶2的关系的情况。
在此,吸热量Qab(W),一般地,利用为所采用的珀耳帖元件7113的特性值的接合对的数n,n型、p型半导体元件的平均塞贝克系数S(V/K),内部电阻R(Ω),及传热率K(W/K),由以下的式(3)所给出。
Qab=nSTCI-I2R/2-K(TH-TC)    ...(3)
在上述式(3)中,I为流过珀耳帖元件7113的电流值(A),TC为吸热面7113A的温度(K),TH为散热面7113B的温度(K)。即,吸热量Qab,为从因珀耳帖效应产生的吸热nSTC减去焦耳热损失I2R/2及热传导损失K(TH-TC)的值。
并且,散热量QD(W)也同样地,由以下的式(4)所给出。
QD=nSTHI+I2R/2-K(TH-TC)=Qab+P    ...(4)
在上述式(4)中,P,为用于使珀耳帖元件7113中的吸热面7113A和散热面7113B的温度差ΔT(从散热面7113B的温度TH减去吸热面7113A的温度TC的值)为预定的温度差而需要的珀耳帖元件7113的消耗电力(W)。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吸热面7113A的温度TC,散热面7113B的温度TH,吸热面7113A和散热面7113B的温度差ΔT,流过珀耳帖元件7113的电流值I,及珀耳帖元件7113的消耗电力P设定为预定的值,并通过采用上述式(3)、(4)的基本式,算出吸热量Qab及散热量QD。然后,满足上述式(2)的关系式地,设定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1的表面积A1及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6的表面积A2
在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中,除了与前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之外,还有以下的效果。
如示于上述式(4)中地,从散热面7113B所散热的散热量QD,是对由吸热面7113A产生的吸热量Qab加上向珀耳帖元件7113的投入电力(消耗电力)P的量,比吸热量Qab大。从而,例如,在将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的表面积,设定为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的表面积以上的情况下,难以通过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将从散热面7113B所散热的比较大的散热量QD良好地散热于外部的空气。而且,在如此的情况下,需要使对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进行冷却的冷却风扇714的转速增加,难以谋求投影机1的低噪声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1及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6,因为满足上述式(2)的关系地所形成,所以能够通过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6将从散热面7113B所散热的比较大的散热量QD良好地散热于外部的空气。因此,不必使对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6进行冷却的冷却风扇714的转速超出需要地增加,可谋求投影机1的低噪声化。
还有,本发明并非限定于前述的实施方式,在能够达到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的变形、改良等包括在本发明中。
虽然在前述各实施方式中,多个吸热侧翼片构件7111B和多个散热侧翼片构件7115B俯视互相正交地分别进行延伸,但是只要分别延伸于俯视互相交叉的方向,其角度就不限于90度。
虽然在前述各实施方式中,对阶梯块7112介于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1及吸热面7113A之间所配置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示于以下地进行配置。
图23或图24,是表示前述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具体地,图23,是从+X轴方向侧看到的珀耳帖单元711B的分解立体图。图24,是从-X轴方向侧看到的珀耳帖单元711B的分解立体图。
还有,图23或图24,虽然为对前述第1实施方式的构成进行了变形的构成,但是也可以将前述第2实施方式的构成如示于图23或图24中地进行构成。
例如,如示于图23或图24中的珀耳帖单元711B地,也可以采用从投影透镜3侧按顺序叠层配置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1,热传递抑制构件7114,珀耳帖元件7113,阶梯块7112,和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5的构成。即,也可以将阶梯块7112,配置于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5及散热面7113B之间。
在此,示于图23或图24中的热传递抑制构件7114,为省略了凹部7114A的构成。而且,在组装好珀耳帖单元711B的状态下,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1的板体7111A和吸热面7113A可以进行热传递地相连接,并且散热面7113B和阶梯块7112的鼓出部7112B可以进行热传递地相连接,并且阶梯块7112的块主体7112A和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5的板体7115A可以进行热传递地相连接。并且,热传递抑制构件7114,平面地覆盖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1的板体7111A,平面地覆盖珀耳帖元件7113的外缘部分。即,在图23或图24的例中,热传递抑制构件7114,抑制:阶梯块7112、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5的热,移动到珀耳帖元件7113的外缘部分、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1。
并且,例如,也可以采用下述构成:在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1及吸热面7113A之间,散热面7113B及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5(7116)之间的双方分别配置阶梯块7112。
虽然在前述第2实施方式中,使得满足上述式(2)地,改变了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7116的大小,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对多个吸热侧翼片构件7111B及多个散热侧翼片构件7115B的个数进行调整。
虽然在前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配置于密闭结构内部的光学部件,采用了光学装置45及偏振变换元件423,但是并不限于此,既可以为仅将光学装置45及偏振变换元件423的任一方配置于密闭结构内部的构成,或者,也可以为将光学装置45及偏振变换元件423以外的其他的光学部件配置于密闭结构内部的构成。
虽然在前述各实施方式中,光源装置41,以放电发光型的光源装置构成,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激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电致发光)元件,硅发光元件等的各种固体发光元件。
并且,虽然在前述各实施方式中,仅采用1个光源装置41而以色分离光学系统43分离为3色的色光,但是也可以将色分离光学系统43省略,并将分别射出3色的色光的3个前述固体发光元件作为光源装置而构成。
虽然在前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色合成光学装置而采用了十字分色棱镜453,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通过采用多个分色镜而对各色光进行合成的构成。
虽然在前述各实施方式中,投影机1,以具备3块液晶面板451的三板式的投影机构成,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由具备1块液晶面板的单板式的投影机构成。并且,也可以作为具备2块液晶面板的投影机,具备4块以上液晶面板的投影机构成。
虽然在前述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光入射面和光射出面不相同的透射型的液晶面板,但是也可以采用光入射面和光射出面为相同的反射型的液晶面板。
虽然在前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光调制装置采用了液晶面板,但是也可以采用液晶以外的光调制装置。
虽然在前述各实施方式中,仅举了从观看屏幕的方向进行投影的前投型的投影机的例,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从与观看屏幕的方向相反侧进行投影的背投型的投影机中。
虽然在前述各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的冷却装置71搭载于投影机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搭载于投影机以外的个人计算机等的其他的电子设备的构成。
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的构成等,虽然由以上的记载所公开,但是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即,本发明,虽然主要关于特定的实施方式所特别图示,并且,所说明,但是不从本发明的技术性思想及目的的范围脱离,对于以上叙述的实施方式,在形状、材质、数量、其他的详细的构成中,技术人员能够加以各种各样的变形。
从而,对公开于上述中的形状、材质等进行了限定的记载,因为为了使本发明的理解容易而例示性地进行了记载,并非要对本发明进行限定,所以在这些形状、材质等的限定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限定之外的构件的名称的记载,包括在本发明中。
本发明的冷却装置,因为能够提高吸热效率,所以能够作为用于展示、家庭影院的投影机的冷却装置而进行利用。

Claims (7)

1.一种冷却装置,其具备具有吸热面及散热面的热电变换元件;其特征在于:
具备能进行热传递地连接于前述吸热面的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能进行热传递地连接于前述散热面的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介于前述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及前述吸热面之间所配置的、具有热传导性的衬垫,和介于前述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及前述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之间所配置的、对前述衬垫及前述热电变换元件进行保持的热传递抑制构件;
前述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具备从离开前述吸热面的一侧的端面向面外方向突出、延伸于预定方向的多个吸热侧翼片构件;
前述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具备从离开前述散热面的一侧的端面向面外方向突出、延伸于预定方向的多个散热侧翼片构件;
前述多个吸热侧翼片构件及前述多个散热侧翼片构件,俯视分别延伸于互相交叉的方向,
前述热传递抑制构件,以热传导率为0.9W/(m·K)以下的材料所构成,具有朝向前述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侧凹陷、能收置前述衬垫的凹部,和形成于前述凹部的底面部分、能收置前述热电变换元件的开口部,覆盖前述衬垫及前述热电变换元件双方的外缘部分地形成。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多个吸热侧翼片构件及前述多个散热侧翼片构件,俯视互相正交地分别延伸。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包围前述多个吸热侧翼片构件、延伸于前述吸热侧翼片构件的延伸方向,使空气能流通于前述延伸方向的吸热侧管道;
前述吸热侧管道,以热传导率为0.9W/(m·K)以下的材料所构成。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包围前述多个散热侧翼片构件、延伸于前述散热侧翼片构件的延伸方向,使空气能流通于前述延伸方向的散热侧管道;
前述散热侧管道,以热传导率为42W/(m·K)以上的材料所构成。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及前述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形成为:
在将前述吸热侧热传导性构件的表面积作为A1
将前述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的表面积作为A2
将前述热电变换元件的吸热量作为Qab
将前述热电变换元件的散热量作为QD的情况下,
满足A1∶A2=Qab∶QD的关系。
6.按照权利要求1~5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对向于前述散热侧热传导性构件地配置,向前述多个散热侧翼片构件吹送空气的冷却风扇;
前述冷却风扇,以在风扇旋转轴方向吸入及吹出空气的轴流风扇所构成,配设为:俯视相对于前述热电变换元件的中心位置、前述风扇旋转轴成为偏移开的位置。
7.一种投影机,其内部构成有具有能使空气进行流通的环状的空气流通路的密闭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备:配置于前述密闭结构内部的光学部件,和使前述环状的空气流通路的空气进行循环的循环风扇;
前述密闭结构,具备以下部分,这些部分为:
将前述光学部件收置配置于内部,并具有用于使空气流入内部的流入口及用于使空气流出外部的流出口的光学部件用壳体;
通过前述流入口将空气引导至前述光学部件用壳体内部,并将通过前述流出口从前述光学部件用壳体内部流出外部的空气,通过前述流入口再次引导至前述光学部件用壳体内部的多个管道构件;和
权利要求1~6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
前述冷却装置,配设为:前述热电变换元件的吸热面面向前述密闭结构内部,前述热电变换元件的散热面面向前述密闭结构外部。
CNB200710109040XA 2006-06-15 2007-06-15 冷却装置及投影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6341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66314/2006 2006-06-15
JP2006166314A JP4172503B2 (ja) 2006-06-15 2006-06-15 冷却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90627A CN101090627A (zh) 2007-12-19
CN100563414C true CN100563414C (zh) 2009-11-25

Family

ID=388611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710109040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63414C (zh) 2006-06-15 2007-06-15 冷却装置及投影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815315B2 (zh)
JP (1) JP4172503B2 (zh)
CN (1) CN100563414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44632A (zh) * 2018-02-02 2020-06-26 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投影仪和照明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79784B2 (ja) 2007-11-29 2010-06-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
CN101520597B (zh) * 2008-02-28 2012-06-2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导流遮光栅及其应用的投影装置
JP4561917B2 (ja) 2008-03-24 2010-10-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
CN101661212B (zh) * 2008-08-29 2011-06-08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投影机架构
JP4826647B2 (ja) * 2009-03-25 2011-11-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US20100242523A1 (en) * 2009-03-31 2010-09-30 Todd Rubright Electric Cooling System for Electronic Equipment
KR20100131125A (ko) * 2009-06-05 2010-12-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프로젝터
JP5574636B2 (ja) * 2009-08-06 2014-08-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静電霧化装置及び空気調和機
JP2011192860A (ja) * 2010-03-16 2011-09-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却器
JP5678451B2 (ja) * 2010-03-29 2015-03-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5423547B2 (ja) * 2010-04-05 2014-02-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1221159A (ja) * 2010-04-07 2011-11-04 Seiko Epson Corp 放熱部材、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01989030B (zh) * 2010-07-19 2012-09-26 深圳雅图数字视频技术有限公司 Lcos投影机
US10962297B2 (en) * 2011-02-21 2021-03-30 Board Of Regent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System Multidimensional heat transfer system for cooling electronic components
JP5488510B2 (ja) * 2011-03-25 2014-05-14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熱電変換ユニット
JP5614542B2 (ja) * 2011-03-28 2014-10-29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モータ制御装置
JP5686256B2 (ja) 2011-08-30 2015-03-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US9360514B2 (en) * 2012-04-05 2016-06-07 Board Of Regent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System Thermal reliability testing systems with thermal cycling and multidimensional heat transfer
JP2014067568A (ja) * 2012-09-26 2014-04-17 Sony Corp 光源装置、投影装置
US9360240B2 (en) * 2012-11-09 2016-06-07 Laird Technologies, Inc. Thermoelectric assembly
CN103941530A (zh) * 2013-01-23 2014-07-2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投影机冷却装置
US10208894B1 (en) * 2014-01-24 2019-02-19 Wavefront Research, Inc. Compact dual detector Dewar
JP6701732B2 (ja) * 2015-12-29 2020-05-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照明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US20180335231A1 (en) * 2016-05-20 2018-11-22 Adelbert M. Gillen Dual heat pipe thermoelectric cooler
KR102311397B1 (ko) * 2017-04-03 2021-10-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장고
US10754399B2 (en) * 2017-07-10 2020-08-25 Magic Leap,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integration of electronic sensors with thermal cooling system
JP7282604B2 (ja) * 2019-06-06 2023-05-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筐体、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プロジェクタ
CN110737161A (zh) * 2019-09-28 2020-01-31 广东联大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投影光路引擎用外壳
CN110780517A (zh) * 2019-10-31 2020-02-11 青岛海信激光显示股份有限公司 激光投影设备
CN211348968U (zh) * 2019-12-03 2020-08-25 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偏振转换系统及投影机
JP6813118B2 (ja) * 2020-05-07 2021-01-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7371672B2 (ja) * 2021-08-27 2023-10-3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13866397B (zh) * 2021-08-31 2022-05-31 无锡华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幽门螺杆菌智能诊断仪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12818B2 (ja) * 1994-12-28 2001-09-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電子冷却装置
JPH09185028A (ja) 1995-12-28 1997-07-15 Sharp Corp 液晶表示装置の空冷構造
US5740013A (en) * 1996-07-03 1998-04-14 Hewlett-Packard Company Electronic device enclosure having electromagnetic energy containment and heat removal characteristics
JP3608428B2 (ja) * 1999-04-15 2005-01-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投写型表示装置
WO2002013266A1 (en) * 2000-08-03 2002-02-14 Fujitsu Limited Device and method for placing on and fixing to substrate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heat sink disposed on the semiconductor device
JP3638256B2 (ja) 2001-04-09 2005-04-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電子冷却装置
JP2003066404A (ja) * 2001-08-27 2003-03-05 Sony Corp 液晶プロジェクタ
JP2004109731A (ja) 2002-09-20 2004-04-08 Sharp Corp 投影型表示装置
US6779348B2 (en) * 2002-11-04 2004-08-24 Tandis, Inc. Thermoelectrically controlled blower
TW585278U (en) * 2002-11-21 2004-04-21 Young Optics Inc Cooling device for light valve
TW551790U (en) * 2002-12-31 2003-09-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Securing device
WO2004109342A2 (en) * 2003-06-02 2004-12-16 Infocus Corporation 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 mounting system
JP2005134858A (ja) * 2003-10-07 2005-05-26 Seiko Epson Corp 光学装置及びリアプロジェクタ
JP2005121712A (ja) 2003-10-14 2005-05-12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
US7019979B2 (en) * 2003-11-21 2006-03-28 Waffer Technology Corp.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having improved fastening structure
JP2005345569A (ja) * 2004-05-31 2005-12-15 Toshiba Corp 投射型画像表示装置
JP4343032B2 (ja) * 2004-05-31 2009-10-14 株式会社東芝 冷却構造および投射型画像表示装置
CN101398601B (zh) * 2007-09-28 2010-11-1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
US20090153805A1 (en) * 2007-12-14 2009-06-18 Fu Zhu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 Zhen) Co., Ltd. Portable projector with a heat dissipation system
CN101725932B (zh) * 2008-10-30 2011-08-24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光源模组及使用该光源模组的投影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44632A (zh) * 2018-02-02 2020-06-26 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投影仪和照明装置
CN111344632B (zh) * 2018-02-02 2021-12-03 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投影仪和照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70291234A1 (en) 2007-12-20
CN101090627A (zh) 2007-12-19
JP4172503B2 (ja) 2008-10-29
JP2007334042A (ja) 2007-12-27
US7815315B2 (en) 2010-10-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63414C (zh) 冷却装置及投影机
CN101135837B (zh) 投影机
US6428170B1 (en) Optical projector with image enlarging and projecting capability and heat insulating and cooling means
US7237906B2 (en) Projection-type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CN101546105B (zh) 投影机
CN100395656C (zh) 光学装置及背面投影机
JP2007334043A (ja) プロジェクタ
US7967475B2 (en) LED device radiator of LED projection system
US7806532B2 (en) Projector for projecting an optical image formed by light modulated by a light modulating device
US6966653B2 (en) Cooling device and optical device and projector having the cooling device
CN1924696B (zh) 投影机
CN101324746B (zh) 投影仪
CN101963745A (zh) 投影机
CN101165395A (zh) 光源灯安装机构及采用该机构的投影型图像显示装置
CN100498508C (zh) 光学部件用壳体、光学装置及投影机
CN100443981C (zh) 光调制装置、具有光调制装置的光学装置、和具有该光调制装置或光学装置的投影仪
CN100552534C (zh) 投影仪
CN100523991C (zh) 投影机
JP2006208488A (ja) リアプロジェクタ
JP2003057754A (ja) 冷却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プロジェクタ
CN100412686C (zh) 投影仪及其冷却系统
CN112782916A (zh) 一种带有垂直式散热的全封闭光机及其投影机
CN101505580A (zh) 电气设备
CN105527786A (zh) 冷却系统和投影装置
CN116068831A (zh) 一种降温隔热组件、投影模组及投影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125

Termination date: 2021061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