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加长挂车刮板式自卸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自动卸载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重型卡车刮板式自动卸散料装置。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在飞速发展,在重型卡车领域表现的尤为突出,其发展趋势为大型化、重型化,载重能力也得到了迅速攀升。这样原有的自卸装置已跟不上重型卡车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四轴、五轴和六轴全挂系列及加长半挂系列重型卡车系列的自卸上。使用侧倾卸载,车身稳定性差,当散料坚硬带尖时会对轮胎造成恶性损伤;有时卸完散料之后轮胎下会被货物填充,以至于车体难以脱身。有时当车厢体侧倾到一定角度散料还没有滑下,则会造成整车侧翻的严重后果。当然使用后翻技术使上述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同时又带来了更为严重的问题,当后翻技术用于四轴、五轴和六轴全挂系列及加长半挂系列重型卡车时车厢体底骨架及车厢体底骨架与大梁之间铰合处在卸散料时要受到极大的瞬时力矩,因此后翻车辆的长度、承载能力都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同时还有当卸货时后翻车厢体抬升到一定角度后散料还未能滑落时则会造成车头后仰的严重后果。
日本专利(JP10-217826A)公开了一种刮板式自卸装置,在车厢底板之上设置整体刮板滑动装置,其刮板采用单排立式布置,驱动刮板滑动装置的驱动轮设置在车厢的前部。由于整体刮板滑动装置设置在车厢底板之上,占据了车厢的有效容积;刮板采用单排立式布置,不适于运输比重大,颗粒大小不均匀的货物,并易使刮板变形;驱动刮板滑动装置的主动轮设置在车厢的前部,致使参与工作的链条的负荷增大;由于采用套筒链条,当运输潮湿货物时,套筒链易受腐蚀,致使链条的使用寿命大为降低。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重型加长挂车刮板式自卸装置,该发明能够保证车身的稳定性和牢固性,不改变车身主体的受力结构,其优势在于该自卸装置不限制车身长度,不限制汽车承载能力,同时也能够保证车厢的密闭性和卸后无残留散料。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车厢两侧侧挡板2、39的上端用销轴11连接后挡板1;在车厢底板44的中部设置中垄12,中垄12的两侧加工左、右限位槽41、12,中垄12两侧的左、右限位槽41、12、车厢底板44和车厢两侧侧挡板2、39底部的左、右限位槽42、40构成两条上轨道,在上述两条上轨道中分别设置两组刮板滑动装置,所述刮板滑动装置由两组链条4构成,前刮板5、中刮板6和后刮板7为一组,前刮板5和中刮板6为另一组相间隔固联在每组链条4上,刮板滑动装置的链条4都与尾轮13、48、51、52相啮合,尾轮13、48、51、52为驱动轮,头轮8、29为从动轮。
所述的尾轮13、48、51、52为驱动轮,尾轮13、48、51、52安装在左、右尾轮轴18、50上,左、右尾轮轴18、50由轴承支架19固定于车厢底板骨架横梁16上,液压马达支架47上安装液压马达46,液压马达46的输出轴连接左尾轮轴18,右尾轮轴50通过联轴器49与左尾轮轴18联接,在上述液压马达46、联轴器49和左、右尾轴18、50上设置U型防护罩53。
左、右头轮8、29安装在左、右头轮轴31、28上,左、右头轮轴31、28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左、右活动支架32、30上,调整螺杆21、25、26、27与活动支架32、30的两端螺纹连接,每个活动支架32、30上设置锁定螺杆24。
在车厢底板骨架纵梁37、41、15、车厢底板骨架横梁16下侧和辅助梁横梁3上侧所围成的空间为刮板滑动装置的下轨道;在车厢底板骨架纵梁37、15内侧、车厢底板骨架纵梁41的两侧与辅助梁横梁3上表面安装刮板轨道43、45、55、54。
后挡板1左右两侧的上端分别焊接两个旋柄34,用销轴11为轴固定于车厢后侧,每个旋柄34端部通过铰链33连接液压缸的活塞杆35,后挡板1的下端设置锁定卡36。
后挡板1上部通过销轴11安装在两个侧板2、39上。在后挡板1左侧,左支杆58的一端通过销轴与后挡板1联接另一端通过销轴与左齿条61联接;左齿条61与左棘齿62啮合,左棘齿62上系有左拉线57;在后挡板1右侧的装置和左侧的装置结构相同,左、右拉线57、56分别系在把手59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性能可靠、安全性能好,节能省时卸货快捷。同时,载货汽车能够稳定安全的将散货卸下,卸完货物后容易离开货场,不阻挡其它车辆,同时也避免爆胎等恶性事故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重型加长挂车刮板自卸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重型加长挂车刮板自卸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A-A剖视图;
图4为尾轮局部放大图;
图5为刮板调节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刮板调节装置头轮活动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1的后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B-B剖视图;
图9为B-B剖视图中左侧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C-C剖视图;
图11为实施例2的后挡板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2的后挡板控制装置局部放大图。
在上述附图中,1.后挡板,2.侧挡板,3.辅助梁横梁,4.链条,5.前刮板,6.中刮板,7.后刮板,8.左头轮,9.橡胶块,10.前挡板,11.销轴,12.中垄,13、48、51、52.尾轮,14.橡胶块,15、37.车厢底板两侧骨架纵梁,16.车厢底板骨架横梁,17.辅助纵梁,18.左尾轮轴,19.轴承支架,20.斜坡橡胶块,21、25、26、27.调整螺杆,22.橡胶块,23.左头轮活动支架,24.螺钉,28.右头轮轴,29.右头轮,30.右活动支架,31.左头轮轴,32.左活动支架,33.铰链,34.旋柄,35.活塞杆,36.锁定卡,38.钢丝绳,39.侧挡板,40.右限位槽,41.车厢底板中间骨架纵梁,42.左限位槽,44.车厢底板,46.液压马达,47.液压马达支架,49.联轴器,50.右尾轮轴,53.“U”形防护罩,43、45、54、55.刮板轨道,56.右拉线,57.左拉线,58.左支杆,59.把手,60.齿条轨道,61.左齿条,62.左棘齿,63.复位弹簧,64.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在车厢两侧侧挡板2、39的上端用销轴11连接后挡板1;在车厢底板44与中垄12两侧、车厢两侧侧挡板2、39底部的左、右限位槽42、40所形成的两个上轨道中分别设置刮板滑动装置(见图1、图2),每套刮板滑动装置由两组链条4构成,前刮板5、中刮板6和后刮板7为一组,前刮板5和中刮板6为另一组,两组刮板相间隔固联在每组链条4上,每组链条4都与尾轮13、48、51、52相啮合(图3、图4)。在车厢底板两侧骨架纵梁37、15、车厢底板中间骨架纵梁41、车厢底板骨架横梁16下侧和辅助梁横梁3上侧所围成的空间为刮板滑动装置的下轨道;在车厢底板两侧骨架纵梁37、15内侧、车厢底板中间骨架纵梁41的两侧与辅助梁横梁3上表面安装刮板轨道43、45、55、54(见图9、图10)。尾轮13、48、51、52为驱动轮,尾轮13、48、51、52安装在左、右尾轮轴18、50上,左、右尾轮轴18、50由轴承支架19固定于车厢底板骨架横梁16上,液压马达支架47上安装液压马达46,液压马达46的输出轴连接左尾轮轴18,右尾轮轴50通过联轴器49与左尾轮轴18联接,在上述液压马达46、联轴器49和左、右尾轴18,50上设置U型防护罩53(见图10)。刮板滑动装置的动力来源于液压系统,液压系统的控制装置安装在驾驶室中。
刮板滑动装置在上轨道和下轨道中循环运动,致使车厢上的散料不断从车厢中滑下,达到卸车的目的。
在前挡板10的下侧设有橡胶块9以加强车厢体密封性,尾轮13下端设有橡胶块14以加强车厢体密封性。
头轮8、29为从动轮,其位置可纵向移动,以实现链条的调紧(见图5、图6),左、右头轮8、29安装在左、右头轮轴31、28上,左、右头轮轴31、28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左、右活动支架32、30上,调整螺杆21、25,26、27与活动支架32、30的两端螺纹连接,每个活动支架32、30上设置锁定螺杆24。当旋动调整螺杆21、25、26、27时,头轮活动支架32、30可沿纵向移动来实现链条的松紧调节,当松紧适合时锁紧螺杆24,以固定头轮活动支架32、30(见图5、图6)。
后挡板1左右两侧的上端分别焊接两个旋柄34,用销轴11为轴固定于车厢后侧,每个旋柄34端部通过铰链33连接液压缸的活塞杆35,后挡板1的下端设置锁定卡36。在卸货时,液压缸的活塞杆35向下运动,使后挡板1打开卸下货物。当货物卸完后,液压缸的活塞杆35向上运动,使后挡板1闭合,液压缸有端点自锁功能(见图7)。左挡板2和右挡板39上端用钢丝绳38联接在一起(见图8)。
实施例2:
实施例2只是对实施例1的后档板1的自锁装置等作了改动,后挡板1上部通过销轴11安装在两个侧板2、39上。在后挡板1左侧,左支杆58的一端通过销轴与后挡板1联接,另一端通过销轴与左齿条61联接;左齿条61与左棘齿62啮合,左棘齿62上系有左拉线57;后挡板1右侧的装置和左侧的装置结构相同,左、右拉线57、56分别系在把手59上(见图11、图12)。当要卸货物时,首先要扳开锁定卡36,再开启自卸系统,部分货物由于自重的作用冲向后挡板1,后挡板1将以销轴11为轴打开。此时左支杆58将拉动左齿条61沿齿条轨道60向下运动,左棘齿62将左齿条61卡住,使后挡板1保持打开状态以便货物卸下,当货物被卸完后扳动把手59,把手59将带动左、右拉线57、56,左、右拉线57、56分别拉动左、右侧的棘齿,后挡板1闭合扣上锁定卡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