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42564C - 一种治疗黄褐斑的组合植物药的提取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治疗黄褐斑的组合植物药的提取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42564C
CN100542564C CNB2004100417571A CN200410041757A CN100542564C CN 100542564 C CN100542564 C CN 100542564C CN B2004100417571 A CNB2004100417571 A CN B2004100417571A CN 200410041757 A CN200410041757 A CN 200410041757A CN 100542564 C CN100542564 C CN 10054256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x
angelicae sinensis
radix angelicae
volatile oil
combined pl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04175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36428A (zh
Inventor
蔡宝昌
潘扬
陆洁
章晨峰
曹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Kanion Pharmaceu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Zeukov Pharmaceutical S & T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Zeukov Pharmaceutical S & T Inc filed Critical Jiangsu Zeukov Pharmaceutical S & T Inc
Priority to CNB20041004175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542564C/zh
Publication of CN17364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364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4256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4256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一种治疗黄褐斑的组合植物药的提取方法,当归加水浸泡,水蒸汽蒸馏提取挥发油;当归蒸馏后的药渣与地黄、菟丝子、柴胡、白芍、甘草药材加水浸泡煎煮滤,滤过与当归提油后的残液减压浓缩,浓缩液加壳聚糖溶液,静置、离心、弃去沉淀,得药材提取物。药材提取物减压浓缩、干燥、粉碎加入当归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物,混匀、制粒,制成药剂学所述的颗粒剂、胶囊剂和片剂。本发明它不仅保持了汤剂的特色,而且可以提高疗效、减少用药体积、便于患者服用;尚克服了汤剂服前临时煎煮、容易变质霉败的缺点,有利于大批量生产和贮运。

Description

一种治疗黄褐斑的组合植物药的提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组合植物药的提取方法。特别是治疗黄褐斑的组合植物药的提取方法。
背景技术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色素代谢障碍性疾患,多发于面部,呈蝶形分布,故又名“蝴蝶斑”,发病率高,几乎是所有种族共患疾病。临床多发于中青年女性,尤其多见于生育后的女性,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增多,少数男性也患此病。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现代医学认为,此病与内分泌、日光照射、自由基、局部微生态失衡、微量元素含量异常、血液流变学及遗传、精神因素和某些慢性病等因素有关。治疗的目的是阻止黑色素细胞的增生,抑制黑色素小体的形成和促使其分解。中医理论认为黄褐斑虽发生于面部,但与脏腑功能失调、经络阻滞、气血失和相关,分为肝瘀气滞、气滞血瘀、痰湿阻滞、肝肾阴虚、气血两虚、阴虚内热6型。本病多因暴怒伤肝、思虑伤脾、惊恐伤肾致使气机紊乱,气滞血瘀,不能上荣,面部经络受阻,郁结不散而生黄褐斑;或肾精受损,久伤阴精,疲劳过度,水亏不能制火,血虚不荣,酿成褐斑,属祖国医学的面尘、肝斑、黧黑斑范畴。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血行不畅,瘀阻肤络是其主要病理特点,正如《难经》所言:“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所以面色黑如漆,此血先死。”究其“瘀”之根本常因肝郁气滞、肝肾阴虚、脾胃虚弱、肾精不足等所致。凡七情内伤、肝郁气滞、饮食劳倦、妇人经血不调等,均可致此病。故以滋阴、补肾、疏肝、调和气血、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常用六味地黄丸、逍遥丸、桃红四物汤、祛斑逍遥散等治疗,收到一定疗效。
现有技术中,西医治疗重标,多采用外治法。虽然有一定治疗效果,但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如产生外源性褐黄病,皮肤萎缩,永久性脱色造成的“点斑样”,有些还可致肾毒性及神经、精神症状。中医治疗主要采用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滋阴补肾等方剂内服,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及辨证求因、辨证施治的原则。与西医治疗相比,中医治疗效果较佳,且毒副作用小,特别是对妇女黄褐斑疗效更令人满意。中医认为黄褐斑的形成是机体机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在治疗方面主张治病求本,调整机体失调的状态,消除内邪的治病因素。通过调整肝脾肾,活血化瘀、理气消斑,达到局部经气,调整激素水平的目的。现有的中药临床经验方是汤剂,存在的问题是:用药时需按规定火候长时间煎熬,十分不便,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大多数患者尤其是青、中年女性,常因工作紧张、家务繁忙而难以接受汤剂。目前缺乏更理想的治疗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用现代化分析和提取手段,提取具有补肾疏肝、化瘀消斑、清热化痰功效的经验处方中的有效成份的方法,也即一种治疗黄褐斑的组合植物药的提取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来达到的,本发明是一种治疗黄褐斑的组合植物药的提取方法,其特点是组合植物药提取物原料的重量配方为:
地黄 341~512  菟丝子 341~512  柴胡 227~342
白芍 227~342  当归   227~342  甘草 136~205
(a)取当归加5~8倍量水浸泡20~90分钟,水蒸汽蒸馏,提取挥发油2~4小时,所得当归挥发油另器存放;
(b)当归蒸馏后的药渣与地黄、菟丝子、柴胡、白芍、甘草药材加6~14倍量水浸泡0.5~2小时,煎煮0.5~2.0小时,滤过,药渣再加4~12倍量水,煎煮0.5~2.0小时,滤过,合并两次滤液与当归提油后的残液,浓缩至50℃下相对密度为1.05~1.32,浓缩液于50~70℃下加原药材投料量0.6~0.8%的壳聚糖溶液,持续搅拌15~25分钟,低温静置20~72小时,离心,弃去沉淀,得药材提取物。
本发明的目的由以下技术方案来进一步达到,根据前述的治疗黄褐斑的组合植物药的提取方法,其特点是取上述药材提取物,减压浓缩至50℃度下相对密度为1.05~1.4,干燥,粉碎加入当归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物,混匀,制粒,制成药剂学所述的颗粒剂、胶囊剂和片剂。
本发明的目的由以下技术方案来进一步达到,根据前述的治疗黄褐斑的组合植物药的提取方法,其特点是取上述药材提取物,加分散剂,加入当归挥发油,混匀,制成软胶囊。
本发明的目的由以下技术方案来进一步达到,根据前述的治疗黄褐斑的组合植物药的提取方法,其特点是取上述药材提取物,加入当归挥发油,按药剂学方法制成口服液。
本发明的目的由以下技术方案来进一步达到,根据前述的治疗黄褐斑的组合植物药的提取方法,其特点是取上述药材提取物,超滤后,加入当归挥发油,按药剂学方法制成注射液。
本发明的目的由以下技术方案也可达到,所述的治疗黄褐斑的组合植物药的提取方法,其特点是组合植物药提取物原料的重量配方为:
地黄 341~512  菟丝子 341~512  柴胡 227~342
白芍 227~342  当归   227~342  甘草 136~205
取当归、地黄、菟丝子、柴胡、白芍、甘草药材加6~14倍量水浸泡0.5~2小时,煎煮0.5~2.0小时,滤过,药渣再加4~12倍量水,煎煮0.5~2.0小时,滤过,合并两次滤液,浓缩至50℃下相对密度为1.05~1.10,浓缩液于50~70℃下加原药材投料量0.5~1.5%的壳聚糖溶液,持续搅拌15~25分钟,低温静置20~72小时,离心,弃去沉淀,上清液超滤,加入支架剂,溶解,过滤。经冷冻干燥,制成冻干粉针剂。
本发明的目的由以下技术方案来进一步达到,根据前述的治疗黄褐斑的组合植物药的提取方法,其特点是所述的壳聚糖溶液是壳聚糖与浓度为0.5~1.5%醋酸溶液制成的浓度为0.5~1.5%的溶液。
本发明的目的由以下技术方案来进一步达到,根据前述的治疗黄褐斑的组合植物药的提取方法,其特点是所述的当归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物,是按当归挥发油∶β-环糊精以1∶7~9的重量比,25~35℃的包合温度,2.5~3.5小时的包合时间下制成的。。
本发明的目的由以下技术方案来进一步达到,根据前述的治疗黄褐斑的组合植物药的提取方法,其特点是所述的减压浓缩是在为0.06~0.09兆帕负压和60~80℃的温度下进行的。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将具有补肾疏肝、化瘀消斑、清热化痰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肾虚肝郁证的黄褐斑疗效显著的经验方中的药材经提取挥发油、水煎煮、纯化和低温干燥等方法精制成干浸膏,干法制粒制成新剂型,并根据其组成药物在处方中的地位及其所含活性成分的理化特性,制订了较为客观的质量标准。对于发扬中医药特色,挖掘古方、经验方,进行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疗效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选用本发明的剂型。它不仅保持了汤剂的特色,而且可以提高疗效、减少用药体积、便于患者服用;尚克服了汤剂服前临时煎煮、容易变质霉败的缺点,有利于大批量生产和贮运。实验也证明,本发明的组合植物药的提取方法制得的制剂,在治疗黄褐斑方面有确切的疗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提取物胶囊对小鼠耳廓微循环血流速度的影响图。
图2为本发明的提取物胶囊对小鼠耳廓微静脉管径的影响图。
图3为本发明的提取物胶囊对小鼠微动脉管径的影响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进一步描述本发明的发明内容。
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是一种治疗黄褐斑的组合植物药的提取方法,组合植物药提取物原料的重量(克)配方为:
地黄 426.5  菟丝子 426.5  柴胡 284.5
白芍 284.5  当归   284.5  甘草 170.5
(a)取当归加6倍量水浸泡30分钟,水蒸汽蒸馏,提取挥发油3小时,所得当归挥发油另器存放;
(b)当归蒸馏后的药渣与地黄、菟丝子、柴胡、白芍、甘草药材加10倍量水浸泡1小时,煎煮1.2小时,滤过,药渣再加7倍量水,煎煮1.5小时,滤过,合并两次滤液与当归提油后的残液,减压浓缩至50℃下相对密度为1.1,浓缩液于60℃下加原药材投料量0.7%的壳聚糖溶液,持续搅拌20分钟,低温静置24小时,离心,弃去沉淀,得药材提取物。
取上述药材提取物,减压浓缩至50℃下相对密度为1.2,干燥,粉碎加入当归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物,混匀,制粒,制成药剂学所述的颗粒剂、胶囊剂和片剂。其中,制成胶囊1000粒,每粒含生药量1.87克。
所述的壳聚糖溶液是壳聚糖与浓度为1%醋酸溶液制成的浓度为1%的溶液。所述的当归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物,是按当归挥发油:β-环糊精以1:8的重量比,30℃的包合温度,3小时的包合时间下制成的。减压浓缩是在为0.07兆帕负压和65℃的温度下进行的。
实施例二、本实施例是一种治疗黄褐斑的组合植物药的提取方法,组合植物药提取物原料的重量(克)配方为:
地黄 341  菟丝子 512  柴胡 342
白芍 227  当归   227  甘草 136
(a)取当归加5倍量水浸泡90分钟,水蒸汽蒸馏,提取挥发油2小时,所得当归挥发油另器存放;
(b)当归蒸馏后的药渣与地黄、菟丝子、柴胡、白芍、甘草药材加6倍量水浸泡2小时,煎煮0.5小时,滤过,药渣再加12倍量水,煎煮2小时,滤过,合并两次滤液与当归提油后的残液,减压浓缩至50℃下相对密度为1.05,浓缩液于50℃下加原药材投料量0.8%的壳聚糖溶液,持续搅拌15分钟,低温静置20小时,离心,弃去沉淀,得药材提取物。
取上述药材提取物,减压浓缩至50℃下相对密度为1.05,干燥,粉碎加入当归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物,混匀,制粒,制成药剂学所述的颗粒剂、胶囊剂和片剂。
所述的壳聚糖溶液是壳聚糖与浓度为0.5%醋酸溶液制成的浓度为0.5%的溶液。所述的当归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物,是按当归挥发油:β-环糊精以1:7的重量比,25℃的包合温度,2.5小时的包合时间下制成的。减压浓缩是在为0.06兆帕负压和60℃的温度下进行的。
实施例三、本实施例是一种治疗黄褐斑的组合植物药的提取方法,组合植物药提取物原料的重量(克)配方为:
地黄 512  菟丝子 341  柴胡 227
白芍 342  当归   342  甘草 205
(a)取当归加8倍量水浸泡20分钟,水蒸汽蒸馏,提取挥发油4小时,所得当归挥发油另器存放;
(b)当归蒸馏后的药渣与地黄、菟丝子、柴胡、白芍、甘草药材加14倍量水浸泡0.5小时,煎煮2小时,滤过,药渣再加4倍量水,煎煮0.5小时,滤过,合并两次滤液与当归提油后的残液,减压浓缩至50℃下相对密度为1.32,浓缩液于70℃下加原药材投料量0.6%的壳聚糖溶液,持续搅拌25分钟,低温静置72小时,离心,弃去沉淀,得药材提取物。
取上述药材提取物,减压浓缩至50℃下相对密度为1.4,干燥,粉碎加入当归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物,混匀,制粒,制成药剂学所述的颗粒剂、胶囊剂和片剂。
所述的壳聚糖溶液是壳聚糖与重量浓度为1.5%醋酸溶液制成的浓度为1.5%的溶液。所述的当归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物,是按当归挥发油:β-环糊精以1:9的重量比,35℃的包合温度,3.5小时的包合时间下制成的。减压浓缩是在为0.09兆帕负压和80℃的温度下进行的
实施例四、本实施例是一种治疗黄褐斑的组合植物药的提取方法,组合植物药提取物原料的重量(克)配方为:
地黄 426.5  菟丝子 426.5  柴胡 284.5
白芍 284.5  当归   284.5  甘草 170.5
(a)取当归加6倍量水浸泡30分钟,水蒸汽蒸馏,提取挥发油3小时,所得当归挥发油另器存放;
(b)当归蒸馏后的药渣与地黄、菟丝子、柴胡、白芍、甘草药材加10倍量水浸泡1.5小时,煎煮1.2小时,滤过,药渣再加7倍量水,煎煮1.3小时,滤过,合并两次滤液与当归提油后的残液,减压浓缩至50℃下相对密度为1.1,浓缩液于60℃下加原药材投料量0.7%的壳聚糖溶液,持续搅拌20分钟,低温静置30小时,离心,弃去沉淀,得药材提取物。取上述药材提取物,加分散剂,加入当归挥发油,混匀,制成软胶囊。所述的壳聚糖溶液是壳聚糖与浓度为1%冰醋酸溶液制成的浓度为1%的溶液。
实施例五、本实施例是一种治疗黄褐斑的组合植物药的提取方法,组合植物药提取物原料的重量(克)配方为:
地黄 341  菟丝子 512  柴胡 342
白芍 227  当归   227  甘草 136
(a)取当归加5倍量水浸泡40分钟,水蒸汽蒸馏,提取挥发油2小时,所得当归挥发油另器存放;
(b)当归蒸馏后的药渣与地黄、菟丝子、柴胡、白芍、甘草药材加6倍量水浸泡1小时,煎煮0.75小时,滤过,药渣再加8倍量水,煎煮1.5小时,滤过,合并两次滤液与当归提油后的残液,减压浓缩至50℃下相对密度为1.05,浓缩液于50℃下加原药材投料量0.8%的壳聚糖溶液,持续搅拌15分钟,低温静置20小时,离心,弃去沉淀,得药材提取物。
取上述药材提取物,加入当归挥发油,按药剂学方法制成口服液。所述的壳聚糖溶液是壳聚糖与浓度为1%醋酸溶液制成的浓度为1%的溶液。
实施例六、取实施例五的药材提取物,超滤后,加入当归挥发油,按药剂学方法制成注射液。
实施例七、本实施例是一种治疗黄褐斑的组合植物药的提取方法,组合植物药提取物原料的重量(克)配方为:
地黄 426.5  菟丝子 426.5  柴胡 284.5
白芍 284.5  当归   284.5  甘草 170.5
取当归、地黄、菟丝子、柴胡、白芍、甘草药材加10倍量水浸泡1小时,煎煮1.5小时,滤过,药渣再加7倍量水,煎煮1.5小时,滤过,合并两次滤液,浓缩至50℃下相对密度为1.10,浓缩液于60℃下加原药材投料量0.7%的壳聚糖溶液,持续搅拌20分钟,低温静置30小时,离心,弃去沉淀,上清液超滤,加入支架剂,溶解,过滤。经冷冻干燥,制成冻干粉针剂。
实施例八、本实施例是一种治疗黄褐斑的组合植物药的提取方法,组合植物药提取物原料的重量(克)配方为:
地黄 341  菟丝子 512  柴胡 342
白芍 227  当归   227  甘草 136
取当归、地黄、菟丝子、柴胡、白芍、甘草药材加6倍量水浸泡2小时,煎煮0.5小时,滤过,药渣再加12倍量水,煎煮2.0小时,滤过,合并两次滤液,浓缩至50℃下相对密度为1.05,浓缩液于50℃下加原药材投料量1.5%的壳聚糖溶液,持续搅拌25分钟,低温静置72小时,离心,弃去沉淀,上清液超滤,加入支架剂,溶解,过滤。经冷冻干燥,制成冻干粉针剂。
实施例九、本实施例是一种治疗黄褐斑的组合植物药的提取方法,组合植物药提取物原料的重量(克)配方为:
地黄 512  菟丝子 341  柴胡 227
白芍 342  当归   342  甘草 205
取当归、地黄、菟丝子、柴胡、白芍、甘草药材加14倍量水浸泡0.5小时,煎煮2.0小时,滤过,药渣再加4倍量水,煎煮0.5小时,滤过,合并两次滤液,浓缩至50℃下相对密度为1.10,浓缩液于70℃下加原药材投料量0.5%的壳聚糖溶液,持续搅拌15分钟,低温静置20小时,离心,弃去沉淀,上清液超滤,加入支架剂,溶解,过滤。经冷冻干燥,制成冻干粉针剂。
药效实验:
在下述药效实验中定义本发明的药剂名称为:褐斑净
一、概述
经主要药效学研究,褐斑净胶囊具有的药理作用如下:
1.褐斑净胶囊具有减轻黄体酮攻击小鼠的黄褐斑模型皮肤黑色素沉积的作用;可抑制小鼠黄褐斑模型的氧化反应,调节氧化与抗氧化之间平衡紊乱,具有降低皮肤、肝脏酪氨酸含量与MDA水平,升高SOD水平的作用。
2.褐斑净胶囊具有减少紫外线攻击豚鼠的黄褐斑模型表皮黑色素沉着面积、减轻黑色素沉着程度的作用;具有降低模型豚鼠皮肤与肝脏的酪氨酸、MDA水平,升高SOD水平的作用;褐斑净胶囊对模型豚鼠雌二醇(E2)水平的升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褐斑净胶囊能对抗肾上腺素引起的微血管收缩,扩张小鼠微血管细静脉和细动脉,且呈剂量依赖性。提示褐斑净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4.褐斑净胶囊各给药组能明显降低“血瘀”模型大鼠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血沉的作用。
二、实验目的
通过药效学试验验证褐斑净胶囊与临床功能主治有关的作用。
三、实验结果
1.褐斑净对黄体酮攻击小鼠的黄褐斑实验动物模型的影响
(1)对造模小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开始观察小鼠每日一般情况,小鼠行为活动、精神状况、排泄物等无明显异常。注射黄体酮注射液20日后用10%Na2S溶液给小鼠脱毛(背部右下侧)并每日观察脱毛部位皮肤变化情况发现模型组及各给药组脱毛部位皮肤色泽暗于正常组,以模型组最为严重,各给药组情况略好于模型组。
(2)对造模小鼠表皮黑色素沉积的影响
正常组:表皮结构正常。由2~6层角质形成细胞组成,其中基底层细胞排列较紧密,中间层细胞胞体较大,角化层细胞很薄。基底层细胞间偶见黑色素颗粒阳性反应的黑色素细胞,中间层的角质形成细胞内有时可见被吞噬的少量、淡染的黑色素颗粒存在。
模型组: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基底层细胞间,常见有数个黑色素细胞夹杂其间,中间层的角质形成细胞内有被吞噬的大量、浓染的黑色素颗粒存在,其他未见异常。
褐斑净小剂量组: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基底层细胞间的黑色素细胞仍常见,中间层的角质形成细胞内有被吞噬的大量、浓染的黑色素颗粒存在,其他未见异常。
褐斑净中剂量组:夹杂在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基底层间的黑色素细胞较少见,被吞噬的黑色素颗粒在角质形成细胞内分布少,且淡染。
褐斑净大剂量组:表皮结构正常。基底层细胞间偶见黑色素颗粒阳性反应的黑色素细胞,中间层的角质形成细胞内有时可见被吞噬的少量、淡染的黑色素颗粒存在。
化瘀祛斑胶囊组:表皮结构正常。基底层细胞间偶见黑色素颗粒阳性反应的黑色素细胞,中间层的角质形成细胞内有时可见被吞噬的少量、淡染的黑色素颗粒存在。
(3)对造模小鼠皮肤酪氨酸(Tyr)、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影响
结果显示,造模后小鼠皮肤酪氨酸、MDA水平升高,SOD水平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各给药组较模型组酪氨酸、MDA降低,SOD水平升高,其中褐斑净小、中、大剂量组酪氨酸水平显著降低,褐斑净大剂量组MDA水平显著降低,化瘀祛斑胶囊组、褐斑净小、中、大剂量组SOD水平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提示褐斑净胶囊对模型小鼠皮肤酪氨酸、MDA水平升高,SOD水平降低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表1  褐斑净胶囊对小鼠皮肤酪氨酸、MDA、SOD活性的影响(X±S)
Figure C200410041757D00151
注:与正常组比较,Δp<0.05,ΔΔ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
(4)对造模小鼠肝脏酪氨酸(Tyr)、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影响
结果显示,造模后小鼠肝脏酪氨酸、MDA水平显著升高,SOD水平显著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给药组较模型组酪氨酸、MDA水平降低,SOD水平升高,其中化瘀祛斑胶囊组、褐斑净小、中、大剂量组酪氨酸水平显著降低,褐斑净中、大剂量组MDA水平显著降低,化瘀祛斑胶囊组、褐斑净大剂量组SOD水平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提示褐斑净胶囊对模型小鼠肝脏酪氨酸、MDA水平升高,SOD水平降低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表2  褐斑净胶囊对小鼠肝脏酪氨酸、MDA、SOD活性的影响(X±S)
Figure C200410041757D00161
注:与正常组比较,ΔΔ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1。
2.褐斑净对紫外线照射豚鼠的黄褐斑模型的影响
(1)对造模豚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紫外线照射17日后造模豚鼠活动减少,陆续出现部分动物抓挠后足;观察脱毛部位皮肤变化情况发现模型组及各给药组脱毛部位皮肤色泽暗于正常组,部分动物皮肤逐日出现黑色斑块,部分动物后足发黑,以模型组最为严重,各给药组情况略好于模型组。
(2)对造模豚鼠表皮黑色素沉积的影响(皮肤表皮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正常组:基底层细胞间可见黑色素颗粒阳性反应的黑色素细胞,分布密度约为每7~16个细胞可见到一个细胞,中间层的角质形成细胞内有时可见被吞噬的少量、淡染的黑色素颗粒存在。
模型组: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基底层细胞间,夹有数量较多的黑色素颗粒染色阳性的黑色素细胞,分布密度约为每3~7个细胞可见到一个。中间层的角质形成细胞内有被吞噬的大量黑色素颗粒存在,黑色素颗粒量多密集,所以着色很深,许多细胞呈黑色。
褐斑净小剂量组: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基底层细胞间的黑色素细胞分布仍较密集,染色较深,中间层的角质形成细胞内有被吞噬的大量、浓染的黑色素颗粒存在,其他未见异常。
褐斑净中剂量组:夹杂在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基底层间的黑色素细胞分布较稀疏,约为每4~15个细胞可见到一个,染色也较淡。被吞噬的黑色素颗粒在角质形成细胞内分布少,且淡染。其他未见异常。
褐斑净大剂量组:表皮结构正常。基底层细胞间黑色素颗粒阳性反应的黑色素细胞分布密度大为降低,约为每10~20个细胞可见到一个,着色也很淡,一般为褐色,中间层的角质形成细胞内极少见到被吞噬的黑色素颗粒存在。
化瘀祛斑胶囊组:基底层细胞间可见黑色素颗粒阳性反应的黑色素细胞分布较稀疏,约为每4~12个细胞可见到一个,着色多为深褐色,中间层的角质形成细胞内有时可见被吞噬的少量的黑色素颗粒存在。
(3)对造模豚鼠黑色素细胞面积、数量的影响
造模后模型组黑色素面密度、目标个数、数密度、周密度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化瘀祛斑胶囊组面密度、周密度,褐斑净中剂量组面密度、周密度,褐斑净大剂量组目标面积、面密度、目标个数、数密度、周密度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0.01)。
表3  褐斑净对造模豚鼠黑色素细胞面积、数量的影响(X±s)
Figure C200410041757D00181
注:与正常组比较,ΔΔ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样本缺失,原因:部分样本染色标记不成功。
(4)对造模豚鼠黑色素细胞染色深浅度的影响
豚鼠黑色素细胞染色深浅度用灰度值和光密度值表示,颜色越深,灰度值越小,光密度越大。积分光密度是平均光密度与面积的乘积,颜色越深,面积越大,积分光密度越高[3]。造模后豚鼠黑色素细胞平均光密度、积分光密度明显高于正常组,平均灰度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0.01);用药后各给药组平均灰度有一定的降低,平均光密度、积分光密度有一定的升高,化瘀祛斑胶囊组、褐斑净大剂量组积分光密度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0.01)。
表4  褐斑净对造模豚鼠黑色素细胞染色深浅度的影响(X±S)
Figure C200410041757D00191
注:与正常组比较,Δp<0.05,ΔΔ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样本缺失,原因:部分样本染色标记不成功。
(5)对造模豚鼠皮肤酪氨酸(Tyr)、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影响
结果显示,造模后豚鼠皮肤酪氨酸、MDA水平升高,SOD水平降低,其中皮肤酪氨酸、SOD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各给药组较模型组酪氨酸、MDA水平降低,SOD水平升高,其中褐斑净中、大剂量组酪氨酸水平显著降低,化瘀祛斑胶囊组、褐斑净小、中、大剂量组MDA水平显著降低,化瘀祛斑胶囊组、褐斑净大剂量组SOD水平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提示褐斑净胶囊对模型豚鼠皮肤酪氨酸、MDA水平升高,SOD水平降低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表5  褐斑净胶囊对豚鼠皮肤酪氨酸、MDA、SOD活性的影响(X±S)
Figure C200410041757D00201
注:与正常组比较,Δp<0.05,ΔΔ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
(6)对造模豚鼠肝脏酪氨酸(Tyr)、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影响
结果显示,造模后豚鼠肝脏酪氨酸、MDA水平明显升高,SOD水平明显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各给药组较模型组酪氨酸、MDA水平降低,SOD水平升高,其中化瘀祛斑胶囊组、褐斑净小、中、大剂量组酪氨酸及MDA水平显著降低,化瘀祛斑胶囊组、褐斑净大剂量组SOD水平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提示褐斑净胶囊对模型豚鼠肝脏酪氨酸、MDA水平升高,SOD水平降低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表6  褐斑净胶囊对豚鼠肝脏酪氨酸、MDA、SOD活性的影响(X±S)
Figure C200410041757D00211
注:与正常组比较,Δp<0.05,ΔΔ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
(7)对造模豚鼠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结果显示,造模后豚鼠E2、FSH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各给药组较模型组E2水平降低,其中褐斑净大剂量组E2水平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褐斑净胶囊对模型豚鼠雌二醇(E2)水平的升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表7  褐斑净胶囊对豚鼠对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X±S)
Figure C200410041757D00212
注:与正常组比较,Δp<0.05,ΔΔ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
3.褐斑净胶囊对小鼠耳廓微循环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褐斑净胶囊小、中、大三个剂量组对血流速度无明显影响,但均能对抗肾上腺素引起的微血管收缩,扩张小鼠微血管细静脉和细动脉,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或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表明褐斑净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表8  褐斑净胶囊对小鼠耳廓微循环血流速度的影响(X±S)(n=10)
Figure C200410041757D00221
表9  褐斑净胶囊对小鼠耳廓微静脉管径的影响(X±S)(n=10)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1。
表10  褐斑净胶囊对小鼠耳廓微动脉管径的影响(X±S)(n=10)
Figure C200410041757D00231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1。
4.褐斑净胶囊对“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1)造模后大鼠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均明显升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褐斑净胶囊各给药组能明显降低“血瘀”模型大鼠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p<0.05),结果见表11。
表11  褐斑净胶囊对“血瘀证”大鼠全血和血浆粘度的影响(X±S)
Figure C200410041757D00232
注:化瘀祛斑胶囊组与褐斑净小剂量组各有1管凝血,无法检测出数据。与空白对照组比较,ΔΔ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1,*p<0.05。
(2)对“血瘀证”模型大鼠红细胞压积、血沉的影响
造模后大鼠红细胞压积未见明显改变。模型大鼠血沉增加,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褐斑净胶囊各给药组血沉有一定的下降,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12。
表12  褐斑净胶囊对“血瘀证”模型大鼠红细胞压积、血沉的影响(X±S)
Figure C200410041757D00241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ΔΔ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

Claims (9)

1、一种治疗黄褐斑的组合植物药的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组合植物药的提取物的原料的重量配比为:
地黄 341~512  菟丝子 341~512 柴胡 227~342
白芍 227~342  当归 227~342   甘草 136~205
(a)取当归加5~8倍量水浸泡20~90分钟,水蒸汽蒸馏,提取挥发油2~4小时,所得当归挥发油另器存放;
(b)当归蒸馏后的药渣与地黄、菟丝子、柴胡、白芍、甘草药材加6~14倍量水浸泡0.5~2小时,煎煮0.5~2.0小时,滤过,药渣再加4~12倍量水,煎煮0.5~2.0小时,滤过,合并两次滤液与当归提油后的残液,浓缩至50℃下相对密度为1.05~1.32,浓缩液于50~70℃下加原药材投料量0.6~0.8%的壳聚糖溶液,持续搅拌15~25分钟,低温静置20~72小时,离心,弃去沉淀,得药材提取物;
所述的壳聚糖溶液是壳聚糖与浓度为0.5~1.5%醋酸溶液制成的浓度为0.5~1.5%的溶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黄褐斑的组合植物药的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浓缩采用减压浓缩,在0.06~0.09兆帕负压下和60~80℃的温度下进行。
3、一种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黄褐斑的组合植物药的提取方法所得的提取物制成的制剂,其特征在于取权利要求1步骤(b)所述的药材提取物,浓缩至50℃下相对密度为1.05~1.4干燥,粉碎加入权利要求1步骤(a)所述的当归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物,混匀,制粒,制成药剂学所述的颗粒剂、胶囊剂和片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当归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物,是按当归挥发油∶β-环糊精以1∶7~9的重量比,25~35℃的包合温度,2.5~3.5小时的包合时间下制成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剂,其特征在于浓缩采用减压浓缩,在0.06~0.09兆帕负压下和60~80℃的温度下进行。
6、一种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黄褐斑的组合植物药的提取方法所得的提取物制成的制剂,其特征在于取权利要求1步骤(b)所述的药材提取物,加分散剂,加入权利要求1步骤(a)所述的当归挥发油,混匀,制成软胶囊。
7、一种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黄褐斑的组合植物药的提取方法所得的提取物制成的制剂,其特征在于取权利要求1步骤(b)所述的药材提取物,加入权利要求1步骤(a)所述的当归挥发油,按药剂学方法制成口服液。
8、一种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黄褐斑的组合植物药的提取方法所得的提取物制成的制剂,其特征在于取权利要求1步骤(b)所述的药材提取物,超滤后,加入权利要求1步骤(a)所述的当归挥发油,按药剂学方法制成注射液。
9、一种治疗黄褐斑的组合植物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组合植物药提取物原料的重量配比为:
地黄 341~512  菟丝子 341~512   柴胡 227~342
白芍 227~342  当归 227~342     甘草 136~205
取当归、地黄、菟丝子、柴胡、白芍、甘草药材加6~14倍量水浸泡0.5~2小时,煎煮0.5~2.0小时,滤过,药渣再加4~12倍量水,煎煮0.5~2.0小时,滤过,合并两次滤液,浓缩至50℃下相对密度为1.05~1.10,浓缩液于50~70℃下加原药材投料量0.5~1.5%的壳聚糖溶液,持续搅拌15~25分钟,低温静置20~72小时,离心,弃去沉淀,上清液超滤,加入支架剂,溶解,过滤;经冷冻干燥,制成冻干粉针剂;
所述的壳聚糖溶液是壳聚糖与浓度为0.5~1.5%醋酸溶液制成的浓度为0.5~1.5%的溶液。
CNB2004100417571A 2004-08-17 2004-08-17 一种治疗黄褐斑的组合植物药的提取方法 Expired - Lifetime CN100542564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4100417571A CN100542564C (zh) 2004-08-17 2004-08-17 一种治疗黄褐斑的组合植物药的提取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4100417571A CN100542564C (zh) 2004-08-17 2004-08-17 一种治疗黄褐斑的组合植物药的提取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36428A CN1736428A (zh) 2006-02-22
CN100542564C true CN100542564C (zh) 2009-09-23

Family

ID=360795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417571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542564C (zh) 2004-08-17 2004-08-17 一种治疗黄褐斑的组合植物药的提取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42564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42223B (zh) * 2008-08-01 2013-02-20 杭州前进药业有限公司 玉蝴蝶美容祛斑膏及其制备方法
CN106309875A (zh) * 2016-09-20 2017-01-11 陈亚平 一种排毒润肤中药
CN110664922A (zh) * 2019-09-24 2020-01-10 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祛黄褐斑功能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中成药地方标准上升国家标准).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583-584,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2002
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中成药地方标准上升国家标准).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583-584,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2002 *
祛斑脐疗粉治疗面部黄褐斑55例. 魏振装等.中华医学美容杂志,第2卷第3期. 1996
祛斑脐疗粉治疗面部黄褐斑55例. 魏振装等.中华医学美容杂志,第2卷第3期. 1996 *
褐斑净治疗黄褐斑47例. 付远忠.四川中医,第16卷第10期. 1998
褐斑净治疗黄褐斑47例. 付远忠.四川中医,第16卷第10期. 1998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36428A (zh) 2006-0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71137B (zh) 一种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199618A (zh) 参灵通络胶囊
CN102133221B (zh) 一种防治糖代谢紊乱的复方中药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119970B (zh) 一种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中药组合物
CN101199668B (zh) 一种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9512972A (zh) 一种防治乳腺癌合并抑郁症的中药组合物、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0542564C (zh) 一种治疗黄褐斑的组合植物药的提取方法
CN103055176B (zh) 一种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9010579A (zh) 一种抗氧化抗衰老复方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181486B (zh) 一种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8404088B (zh) 一种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3191293B (zh) 一种防治亚健康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335362B (zh) 一种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药
CN101313989B (zh) 一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药组合物
CN105998752B (zh) 一种防治血管性痴呆的中药组合物
CN100430072C (zh) 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药制剂
CN116036162B (zh) 一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438005A (zh) 一种治疗血管性痴呆疾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8704036A (zh) 一种治疗痛风的复方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65956B (zh) 一种治疗消渴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
CN103191222A (zh) 荷丹制剂在制备糖尿病药物中的应用
CN100525822C (zh) 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胶囊
CN102895433A (zh) 读书丸新剂型处方工艺及其制备方法
CN101244127B (zh) 用于治疗血管性痴呆症的药物
CN1333044A (zh) 消渴降糖宝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KANGYUAN PHARMCEUTICAL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JIANGSU ZEUKOV PHARMACEUTICAL S. + T. INC.

Effective date: 20121221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222001 LIANYUNGANG, JIANGSU PROVINCE TO: 222047 LIANYUNGANG, JIANGSU PROVINC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1221

Address after: 222047 Jiangn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Jiangsu, Lianyungang industrial city

Patentee after: JIANGSU KANION PHARMACEUTICAL Co.,Ltd.

Address before: 222001 Jiangsu Province, Lianyungang city Sinpo District Haichang Road No. 58

Patentee before: Jiangsu Zeukov Pharmaceutical S. & T. Inc.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923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