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22724C - 车辆顶起部的盖 - Google Patents

车辆顶起部的盖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22724C
CN100522724C CNB2004100712746A CN200410071274A CN100522724C CN 100522724 C CN100522724 C CN 100522724C CN B2004100712746 A CNB2004100712746 A CN B2004100712746A CN 200410071274 A CN200410071274 A CN 200410071274A CN 100522724 C CN100522724 C CN 10052272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jacking part
lid
carriage
elastic cla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07127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79853A (zh
Inventor
高桥宣之
西川胜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a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sa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a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san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5798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798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2272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22724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Vehicle Cleaning, Maintenance, Repair, Refitting, And Outrigg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安装在固定于机动车的车体(11)上的顶起部(12)上的顶起部盖(10)。该盖(10)带有分别盖住顶起部(12)的前端缘部和后端缘部的前端部(14a)及后端部(14b)、及盖住顶起部(12)的外侧面(12c)且与前端部(14a)及后端部(14b)连接的侧面部(14c)。

Description

车辆顶起部的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车等车辆中,覆盖顶起时承受千斤顶的车体的顶起部的盖。
背景技术
检修车体下部、更换车轮等时,必须要用千斤顶抬起车体。在车体下部设有顶起时承受千斤顶的顶起部。为了防止车体变形,要加强该顶起部。
日本实用新型公开文献7-46609号公报及实用新型公开文献6-21830号公报公开的顶起部中,截面呈U字或V字形状的顶起托架作为加强部件,被固定在车体的侧外壳部件上。为了保护车辆前方的前端缘部不被飞溅的石子等划破,在由这样的顶起托架构成的顶起部上装有由树脂制成的顶起部盖。
为美化车辆的外观,上述顶起部及树脂盖通常采用黑色。预先对顶起托架进行黑色涂布处理之后,安装在喷漆前的车体上。车体的喷漆工序中,要在顶起部上粘贴遮蔽胶带,以便不附着涂料。车体的喷漆完毕后去除该遮蔽胶带。
发明内容
但是,在顶起部上进行黑色涂布处理会导致增加成本。而且,粘贴及去除遮蔽胶带的作业使得车辆的制造工序更加麻烦。进而,如果黑色涂布处理或遮蔽胶带的粘贴作业没做好,恐怕还会影响顶起部的外观。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问题作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顶起部盖,无需对顶起部进行涂布处理,即可保护顶起部不被划破,且不会影响顶起部的外观。
本发明的第一形式为,一种顶起部盖,安装在固定于车辆的车体上的顶起部上,其特征在于,配有分别盖住前述顶起部的前端缘部和后端缘部的前壁部及后壁部、及盖住前述顶起部的外侧面且连接前述前壁部及后壁部的侧壁部,并且,所述顶起部盖相对于顶起部可移动地安装。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顶起部盖的正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顶起部盖的平面图。
图3是示意地表示装有本发明的顶起部盖的顶起部的位置的车体说明图。
图4是从车体的下方表示装有本发明的顶起部盖的顶起部的斜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顶起部盖的安装顺序的模式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顶起部盖的安装状态的模式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顶起部盖在顶起之前的卡合状态的模式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顶起部盖在顶起过程中的卡合状态的模式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顶起部盖在顶起解除后的卡合状态的模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按照图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
图1及图2所示的本发明的顶起部盖10装在图3所示的顶起部上。
图3所示的例子中,车体11底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边部设有分别构成顶起点的2个顶起部12。如图4所示,各顶起部12具有大致V字形的横截面形状,由在上缘部带有一对上方凸缘部12a的托架12构成。各托架12在车体11的侧外壳13的下面沿车辆的前后方向设置,通过其上方凸缘部12a固定在侧外壳13的下面。从车辆的两侧看,各托架12的前端缘部及后端缘部带有从其上部向下部趋于靠近地倾斜的倾斜端缘。而且,各前端缘部及后端缘部上形成有其倾斜端缘向外张开地弯折的加强用扩张缘部12b。
顶起部盖10由例如黑色的合成树脂材料制成,如图1及图2所示,该顶起部盖10带有相互隔开间隔地形成的一对前侧端壁部14a及后侧端壁部14b、覆盖托架12的外侧面12c(参照图4)的侧壁部14c。前述盖10的侧壁部14c的前边缘及后边缘与各托架12的各倾斜端边缘相对应、向下方趋于相互靠近地倾斜。一对端壁部14a、14b通过侧壁部14c的倾斜的前边缘及后边缘与该侧壁部14c连接,覆盖住托架12的前后两端缘部的各扩张缘部12b。
一个倾斜的端壁部、即前壁部14a的内壁面上,形成有第一卡合部15,另一个倾斜的端壁部、即后壁部14b的内壁面上,形成有第二卡合部16。
如图1所明确示出的,第一卡合部15带有从前壁部14a的下部在盖10内朝向下方的卡合爪15a、与该卡合爪15a形成一体且沿前壁部14a向斜上方伸出的可弹性变形的弹性爪15b。第二卡合部16带有从另一个端壁部、即后壁部14b的下部在盖10内向前壁部14a横向伸出的插入导向部16a、一体地形成在该插入导向部上且从该插入导向部沿后壁部14b向斜上方伸出的可弹性变形的弹性爪16b。
第一卡合部15的卡合爪15a的下边缘15c及第二卡合部16的插入导向部16a的下边缘16c,处于与侧壁部14c的下边缘17a基本相同高度的位置上。而端壁部14a的下边缘14d和端壁部14b的下边缘14e位于侧壁部14c的下边缘17a的稍下方,由此,如图1所示,在侧壁部14c的下端形成在两端壁部14a、14b之间向下方开放的凹部17c。
而且,第一卡合部15的弹性爪15b及第二卡合部16的弹性爪16b分别从卡合爪15a及插入导向部16a向上方延伸,并向相互分离的方向倾斜。两个弹性爪15b、16b的各顶部超过各壁部14a、14b及14c的上端17b,位于其上方。各弹性爪15b、16b的中间部形成有槽18,当向下的压力作用在顶部上时,各弹性爪15b、16b可容易地弯曲变形。
下面按照图5说明将本发明的顶起部盖10安装在托架12上的顺序。
首先,使盖10的侧壁部14c位于托架12的外侧,以盖住托架12的外侧面12c,在此状态下,第二卡合部16的插入导向部16a以相对托架12倾斜的姿势、从托架12的一个扩张缘部12b一侧(托架12的后方或图5中的右方)插入该托架12内。此时,如符号16A所示,第二卡合部16的弹性爪16b的顶部顶在侧外壳13的下面上。在插入导向部16a的导引作用下,第二卡合部16保持倾斜的姿势深深插入托架12内。一旦设有第二卡合部16的后壁部14b的下边缘14e插入至承受托架12的对应的扩张缘部12b的下端的位置,则如图5的箭头19所示,使盖10以第二卡合部16为支点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通过该旋转操作,盖10的第一卡合部15从用符号15A表示的位置向用符号15B表示的位置移动。此时卡合爪15a的前端越过托架12的对应的扩张缘部12b,进入该托架12的内部,卡合爪15a卡合在扩张缘部12b上。
其结果,如图6所示,托架12的前侧端部中,第一卡合部15的卡合爪15a抵接于托架12的底部12d的内面上,而弹性爪15b抵接于车体11的侧外壳13的下面。另一方面,托架12的后侧端部中,第二卡合部16的插入导向部16a用其内部抵接托架12的底部12d,而弹性爪16b抵接于车体11的侧外壳13上。
在图6所示的状态下,卡合爪15a受到从侧外壳13的下面向下的力,而弹性爪15b则受到从托架12的底部12d的内面向上的力。即,第一卡合部15在侧外壳13与托架12的底部12d之间承受压缩力。被压缩的第一卡合部15主要依靠弹性爪15b的弹性力,可确实卡合在托架12的前侧端部上。而第二卡合部16与第一卡合部15同样,卡合爪16a及弹性爪16b分别接触侧外壳13及托架12的底部12d,第二卡合部16在它们之间承受压缩力。被压缩的第二卡合部16主要依靠弹性爪16b的弹性力,可确实卡合在托架12的后侧端部上。由此,盖10以托架12的底部12d装入其凹部17c中的所定姿势,确实地安装在托架12上。
通过将顶起部盖10安装在托架12上,用构成前壁部及后壁部的各端壁部14a、14b盖住托架12的两端部。由此,可防止飞溅的石子等异物侵入该托架内部,且可保护托架12的两端部不被异物划破。而且,通过用侧壁部14c盖住托架12的外侧面12c,可防止托架12暴露在外部。因而,不对托架12进行黑色涂布处理,也可防止由于未经过涂布处理的托架露出来而导致的外观劣化,利用盖10的装饰效果可美化外观。
而且,通过使盖10的两个卡合部15、16卡合在车体11的侧外壳13与托架12之间,可容易且确实地安装盖10。
一个卡合部15由接触顶起部、即托架12的卡合爪15a、及可从该卡合爪15a立起并接触车体11的可弹性变形的弹性爪15b构成,另一个卡合部16由可插入托架12内且伸长并接触该托架12的插入导向部16a、及从该插入导向部16a立起并接触车体11的侧外壳13的可弹性变形的弹性爪16b构成,从而,依靠插入导向部16a的导引作用,可容易地进行将盖10安装在托架12上的作业。而且,在安装到该托架12上的作业中,由于第二卡合部16的弹性爪16b依靠其弹性弯曲变形,因此与插入导向部16a一起使盖10的安装作业变得简单。同样,由于第一卡合部15的弹性爪15b依靠其弹性弯曲变形,因此与卡合爪15a一起使盖10的安装作业变得容易。
在盖10的安装状态下、由于插入导向部16a比另一个卡合部15的卡合爪15a更深地侵入托架12内,因此可充分确保搭扣在该托架12上,由此,即使外力作用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也可确实防止盖10脱落。
在无负荷的状态下、即安装前的状态下,各卡合部15、16的弹性爪15b、16b顶部的高度可与盖10的各壁部14a、14b及14c的上端17b一致。但是,为了确保各弹性爪15b、16b的弹性力,使卡合爪15a、插入导向部16a确实与盖10搭扣,将盖10确实卡合在所定位置上,如前所述,在无负荷状态下,两个弹性爪15b、16b的各顶部最好超过各壁部14a、14b及14c的上端17b,位于其上方。
两个弹性爪15b、16b可分别从卡合爪15a及插入导向部16a互相平行地立起,但是如前所述,如果使两个弹性爪15b、16b向相互分离的方向立起,安装盖10时,两个弹性爪15b、16b可承担前述导引作用。
分别设在两个弹性爪15b、16b上的槽18使弹性爪15b、16b依靠弹性可容易地产生弯曲变形。该槽18不会损害各弹性爪15b、16b的适度的弹性,且可防止该弹性爪的前端过强地顶在车体下面的侧外壳13上。从而,可防止弹性爪15b、16b的前端损伤侧外壳13,并可确实防止由该损伤引起的生锈。
本发明的顶起部盖10,在安装到托架12上的状态下可进行顶起。
图7示意地示出了千斤顶装置的升降部19设置在顶起部、即托架12下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升降部19接触顶起部盖10的端壁部14a、14b的下端,但是与托架12的底部12d保持微小的间隔。
如图8所示,当升降部19开始上升时,盖10的端壁部14a、14b升起,首先盖10相对托架12上升移动。不久,升降部19接触托架12的底部12d,此后当升降部19继续上升时,随着该上升,车体11被抬起。在该上升状态下,在来自升降部19的压力的作用下,第一卡合部15及第二卡合部16的各弹性爪15b、16b强烈地压迫车体11的侧外壳13,槽18发生大的弹性变形。
此时,卡合爪15a及插入导向部16a从托架12的底部12d的内面浮起,而各端壁部14a、14b整体地接触上升的升降部19,各弹性爪15b、16b依靠其弹性使盖10保持在所定位置上,因此可防止盖10从托架12上脱落。而且,如前所述,由于设在各弹性爪15b、16b上的槽18产生弹性变形,各弹性爪15b、16b的前端不会损伤接触到的侧外壳13。
如图9所示,由于升降部19下降,当该升降部19离开托架12的底部12d及盖10的端壁部14a、14b时,第一卡合部15的卡合爪15a及第二卡合部16的插入导向部16a依靠各弹性爪15b、16b的弹性力,与托架12的底部12d卡合。从而,通过解除前述千斤顶装置,如按照图6说明的那样,各卡合部15、16再依靠其弹性力,确实搭扣在托架12上,由此,顶起部盖10可确实保持所定的安装姿势。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顶起部盖10是安装在固定于机动车等车辆的车体11上的顶起部12上的顶起部盖10,其特征在于,它带有分别盖住前述顶起部12的前端缘部和后端缘部的前壁部14a及后壁部14b、盖住前述顶起部12的外侧面12c且与前述前壁部14a及后壁部14b连接的侧壁部14c。
采用该构成,利用顶起部盖10的前壁部14a及后壁部14b可确实保护顶起部12的前端缘部及后端缘部不被飞溅的石子等划破,又由于侧壁部14c盖住顶起部12的外侧面12c,顶起部12不会直接暴露在外边,也无需用于装饰该顶起部12的涂布处理。从而,可以比较便宜地防止顶起部12的损伤,可美化其外观。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形态,不用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可以各种形态进行实施。

Claims (6)

1.一种顶起部盖,安装在固定于车辆的车体上的顶起部上,其特征在于,配有分别盖住前述顶起部的前端缘部和后端缘部的前壁部及后壁部、及盖住前述顶起部的外侧面且连接前述前壁部及后壁部的侧壁部,并且,所述顶起部盖相对于顶起部可移动地安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起部盖,其特征在于,在前述前壁部和后壁部上形成卡合部,该卡合部在前述顶起部的各端部处、在该顶起部与固定有该顶起部的前述车体之间进行卡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起部盖,其特征在于,前述一个卡合部带有接触前述顶起部的卡合爪、可从该卡合爪立起并接触前述车体的可弹性变形的弹性爪,前述另一个卡合部带有可插入前述顶起部内且伸长以便可以接触该顶起部的插入导向部、及可从该插入导向部立起并接触前述车体的可弹性变形的弹性爪。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起部盖,其特征在于,在无负荷状态下,前述各弹性爪的上端位于超过前述盖的前述各壁部的上端的上方位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起部盖,其特征在于,前述两个弹性爪分别从前述卡合爪和前述插入导向部向相互分离的方向立起。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起部盖,其特征在于,前述两个弹性爪上分别形成有槽,该槽使各弹性爪容易发生弹性变形,以便防止对该弹性爪接触的前述车体下面造成损伤。
CNB2004100712746A 2003-08-06 2004-07-16 车辆顶起部的盖 Active CN10052272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87248/2003 2003-08-06
JP2003287248A JP4100291B2 (ja) 2003-08-06 2003-08-06 自動車のジャッキアップ部カバ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79853A CN1579853A (zh) 2005-02-16
CN100522724C true CN100522724C (zh) 2009-08-05

Family

ID=343662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712746A Active CN100522724C (zh) 2003-08-06 2004-07-16 车辆顶起部的盖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100291B2 (zh)
CN (1) CN100522724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6007914B4 (de) * 2006-02-16 2008-02-28 Itw Automotive Products Gmbh & Co. Kg Verschlussstopfen mit Druckausgleichskammer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29728A (zh) * 2001-12-28 2003-07-16 铃木株式会社 挡泥板结构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29728A (zh) * 2001-12-28 2003-07-16 铃木株式会社 挡泥板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5053374A (ja) 2005-03-03
CN1579853A (zh) 2005-02-16
JP4100291B2 (ja) 2008-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35806B2 (en) Panel removal tool and method
JP4415692B2 (ja) 車両のカウル構造
US7350610B2 (en) Retaining structure for battery cover
CA2368491A1 (en) Container with integrated grip portions
WO2006023788A8 (en) Block-out cover and removal tool
EP0950548A3 (en) High impact logo structure for tire sidewall
CN100522724C (zh) 车辆顶起部的盖
CN101304913A (zh) 车顶端缘结构
EP1285844A2 (en)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installing exterior part
KR100346458B1 (ko) 자동차용 크래쉬패드의 마운팅 구조
JPH04136956U (ja) 車載用オーデイオ機器の化粧蓋取付構造
CN220535775U (zh) 一种行李箱盖外板、总成及车辆
CN218548619U (zh) 一种多功能锁盖结构及电池罩
KR200200771Y1 (ko) 승용차문 외벽보호대
KR100307765B1 (ko) 자동차차체의구멍커버용플러그구조
KR200142676Y1 (ko) 자동차 도어 손잡이용 커버
KR200220254Y1 (ko) 자동차용 빗물가리개
KR100521547B1 (ko) 자동차용 엔드피스 몰딩의 장착 구조
CN205890760U (zh) 一种盖板扣位结构
KR100422865B1 (ko) 자동차용 러기지 사이드커버의 조립구조
KR200237889Y1 (ko) 리벳가림을 위한 탑차량의 적재함 측벽 고정용 섀시구조물
JPH0132622Y2 (zh)
JPH0524585Y2 (zh)
JPS6017417Y2 (ja) 閉断面構造物の途装時における空気抜き構造
KR19980033606U (ko) 트렁크 플로어 설치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