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15833C - 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及乘员保护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及乘员保护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15833C
CN100515833C CNB2006101386847A CN200610138684A CN100515833C CN 100515833 C CN100515833 C CN 100515833C CN B2006101386847 A CNB2006101386847 A CN B2006101386847A CN 200610138684 A CN200610138684 A CN 200610138684A CN 100515833 C CN100515833 C CN 10051583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unit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61013868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62318A (zh
Inventor
大谷竜士
钦草依·帕尔
齐藤胜士
渡边统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a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sa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a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san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9623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623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1583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15833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在车辆翻车时积极地增大乘员的头部空间、更大地提高头部的保护效果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及乘员保护方法。该乘员保护装置具有:检测车辆(1)的翻车状态的车辆侧滚检测单元(20)、把乘员(C)约束在座椅(2)上的安全带装置(30)、使座椅靠背(3)向后倾斜规定量的座椅靠背后倾单元(40)、以及根据车辆侧滚检测单元的检测信号来判断翻车状况而使安全带装置和座椅靠背后倾单元工作的控制箱(50),从而当检测到翻车时,可以在乘员被约束于座椅的状态下使座椅靠背向后倾斜规定量,所以乘员的头部(Ch)随着座椅靠背的向后倾斜而以座椅靠背的转动中心为中心向后方移动,可增大头部与车厢内的顶棚之间的空间。

Description

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及乘员保护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翻车引起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及乘员保护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车辆翻车时的乘员的保护装置,提出有这样的装置:在乘员头部的车厢外侧配置气囊袋体,在检测到翻车时使气囊袋体膨胀来保护乘员的头部(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0-142303号公报(第5~6页,图2))。
在车辆翻车时,有时车辆的上下大致颠倒而由车顶接地,在这种上下颠倒的情况下,存在乘员头部与顶棚干涉的危险。但是,在日本特开2000-142303号公报中所示的保护装置中,虽然可以由气囊袋体阻止乘员头部向侧方移动,但不可以积极地防止头部与顶棚干涉。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在车辆翻车时积极地增大乘员的头部上方空间,可以更加提高头部的保护效果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及乘员保护方法。
本发明最主要的特征在于设有检测车辆的翻车状态的车辆侧滚检测单元、把乘员约束于座椅的乘员约束单元、使座椅向向后倾斜斜规定量的座椅后倾单元、以及根据车辆侧滚检测单元的检测信号判断翻车而使上述乘员约束单元和上述座椅后倾单元工作的控制单元,从座椅靠背上端部装入安全带装置的织带,并将织带卷绕装置内置于座椅靠背或座垫中。
根据本发明,当检测到车辆的翻车时,在乘员被约束于座椅的状态下该座椅被向后倾斜规定量,所以乘员的头部随着座椅靠背的向后倾斜而向后移动,可以增大头部与车厢内的顶棚之间的空间,所以可以有效地抑制头部与顶棚干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车辆前半部分的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应用了乘员保护装置的座椅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座椅的内部结构的后视图。
图4是图3中A部的侧视图。
图5是按(a)~(c)顺序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翻车引起的车辆的侧滚状态的后视图。
图6是按(a)~(c)顺序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工作状态的座椅的侧视图。
图7是详细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座椅靠背下部的内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详细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座椅靠背的后倾机构中所用的轴导向器的放大图。
图9是以要部截面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座椅下部的内部结构的后视图。
图10是控制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乘员保护装置的流程图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判定翻车的一例子的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应用了乘员保护装置的座椅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座椅的内部结构的后视图。
图14是图12中B部的侧视图。
图15是按(a)~(c)顺序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工作状态的座椅的侧视图。
图16是详细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座椅靠背下部的内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以要部截面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座椅下部的内部结构的后视图。
图18是控制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乘员保护装置的流程图的说明图。
图19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应用了乘员保护装置的座椅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座椅的内部结构的后视图。
图21是图20中C部的侧视图。
图22是按(a)~(c)顺序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工作状态的座椅的侧视图。
图23是详细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座椅靠背下部的内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4是以要部截面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座椅下部的内部结构的后视图。
图25是按(a)、(b)顺序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连动单元的旋转力传递部的工作的局部剖视图。
图26是控制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乘员保护装置的流程图的说明图。
图27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中的通常运行状态的座椅的立体图。
图28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中的检测到车辆的翻车时的座椅的立体图。
图2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中的座椅的内部结构的后视图。
图30是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中分别表示(a)通常运行状态与(b)检测到翻车时的图29中D部的侧视图。
图31是按(a)~(c)顺序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中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工作状态的座椅的侧视图。
图32是详细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中的座椅靠背下部的内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3是以要部截面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中的座椅下部的内部结构的后视图。
图34是控制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中的乘员保护装置的流程图的说明图。
图35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中的通常运行状态的座椅的立体图。
图36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中的检测到车辆的翻车时的座椅的立体图。
图37是按(a)~(c)顺序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中的由翻车引起的车辆的侧滚状态的后视图。
图38是按(a)~(c)顺序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中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工作状态的座椅的侧视图。
图39是详细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中的座椅靠背下部的内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40是详细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中的座椅靠背下部的内部结构的组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41是在(a)、(b)中分别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中的座椅靠背后倾单元的锁定状态和锁定解除状态的要部放大侧视图。
图42是在(a)、(b)中分别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中的锁定解除单元的锁定状态和锁定解除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43是控制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中的乘员保护装置的流程图的说明图。
图44是按(a)、(b)顺序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座椅靠背后倾单元的锁定状态和锁定解除状态的要部放大侧视图。
图45是详细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中的座椅靠背下部的内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46是在(a)、(b)中分别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中的座椅靠背后倾单元的锁定状态和锁定解除状态的要部放大侧视图。
图47是在(a)、(b)中分别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中的锁定解除单元的锁定状态和锁定解除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48是控制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中的乘员保护装置的流程图的说明图。
图49是按(a)~(d)顺序表示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中的由翻车引起的车辆的侧滚状态的后视图。
图50是按(a)~(d)顺序表示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中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工作状态的座椅的侧视图。
图51是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中的通常运行状态的右侧座椅的立体图。
图52是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中的通常运行状态的左侧座椅的立体图。
图53是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中的检测到车辆的翻车时座椅靠背向后倾斜了的右侧座椅的立体图。
图54是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中的检测到车辆的翻车时座椅靠背向后倾斜了的左侧座椅的立体图。
图55是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中的翻车状态时的右侧座椅的立体图。
图56是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中的在翻车状态下后退了的左侧座椅的立体图。
图57是控制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中的乘员保护装置的流程图的说明图。
图58是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中的通常运行状态的右侧座椅的立体图。
图59是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中的通常运行状态的左侧座椅的立体图。
图60是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中的检测到车辆的翻车时座椅靠背向后倾斜了的右侧座椅的立体图。
图61是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中的检测到车辆的翻车时座椅靠背向后倾斜了的左侧座椅的立体图。
图62是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中的翻车状态时的右侧座椅的立体图。
图63是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中的翻车状态时的左侧座椅的立体图。
图6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中的座垫的内部结构的放大立体图。
图65是图64中的E-E放大剖视图。
图6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中的座垫的下降状态的座垫的内部结构的放大立体图。
图67是控制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中的乘员保护装置的流程图的说明图。
图68是使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中所用的侧气囊展开用的图。
图69是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座垫处于正常位置的座椅的立体图。
图70是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座垫处于下降位置的座椅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与附图一起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图11示出本发明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乘员保护装置的车辆前半部分的侧视图,图2是应用了乘员保护装置的座椅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座椅的内部结构的后视图,图4是图3中A部的侧视图,图5是按(a)~(c)顺序表示由翻车引起的车辆的侧滚状态的后视图,图6是按(a)~(c)顺序表示乘员保护装置的工作状态的座椅的侧视图。
此外,图7是详细表示座椅靠背下部的内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详细表示座椅靠背的后倾机构中所用的轴导向器的放大图,图9是以要部截面表示座椅下部的内部结构的后视图,图10是控制乘员保护装置的流程图的说明图,图11是表示判定翻车的一例子的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10应用于车辆1的座椅2,是在车辆1因车辆1的翻车而侧滚之际保护乘员C的装置,具有:检测车辆1的翻车状态的车辆侧滚检测单元20,作为把乘员C约束在座椅2上的乘员约束单元的安全带装置30,使座椅2向后倾斜、具体地说使座椅靠背3相对于座垫4向后倾斜规定量的座椅靠背后倾单元40(参照图3),以及作为根据车辆侧滚检测单元20的检测信号判断翻车而使上述安全带装置30和上述座椅靠背后倾单元40工作的控制单元的控制箱50。
如图2所示,上述安全带装置30具有把乘员C的上半身Cu约束于座椅靠背3上的肩部安全带31、和把乘员C的腰部Cw约束于座垫4的腰部安全带32而构成为三点式安全带。
即,上述肩部安全带31从乘员C的车外侧的肩部C s到车内侧的腰部Cw倾斜配置,并且上述腰部安全带32跨腰部Cw的车内外两侧地配置,将穿套在车内侧连续的肩部安全带31与腰部安全带32之间的锁舌部33装拆自如地安装于内侧带扣34上。
此外,肩部安全带31的肩侧上端部从设在座椅靠背3的上端部的织带穿过口35被装入座椅靠背3内,卷绕于内置于该座椅靠背3下部的作为织带卷绕装置的电动卷收器(retractor)36上。
上述电动卷收器36具有预紧器功能与载荷限制器功能,并且,具有通常时进行卷绕/开卷的电动机卷绕单元、和在翻车、撞车时等紧急时卷绕织带37的火药式卷绕单元。
如图1所示,上述车辆翻车检测单元20至少具有测定车辆1的侧倾角度和侧倾速度的角速度传感器21,控制箱50输入这些侧倾角度信号和侧倾速度信号,基于图11所示的图,把这些侧倾角度和侧倾速度超过了阈值K的区域B判断为翻车。
此外,上述车辆侧滚检测单元20,为了更准确地检测翻车,除了上述角速度传感器21外还具有测定车辆1的横向加速度的加速度传感器22、测定乘员C与座椅2的接触压力分布的座椅压力传感器23、测定乘员C与车门内饰5的接触压力的内饰压力传感器24,以及分别测定乘员C的头部Ch的移动和上身Cu(头部Ch)的移动的由小型照相机25a和超声波传感器25b组成的乘员移动传感器25。
而且,上述控制箱50把侧倾角度和侧倾速度、横向加速度、座椅的接触压力、车门内饰的接触压力、以及乘员移动量,即乘员C的上身移动量分别超过了阈值K的区域判断为翻车。
因而,控制箱50检测乘员C的上身移动,在该上身移动超过规定值时上述安全带装置30进行工作。
如图3、图4所示,设有上述座椅靠背后倾单元40的座椅2,在倒U字形的座椅靠背框3a的上端边安装有头枕6的头枕框6a,并且在左右两边的上下中央部之间设有座椅靠背弹簧3b和加强框3c,而且,在座椅靠背框3a的下端部设有成为座椅靠背3的倾斜运动中心的主轴100,该主轴100连接于座垫4的座垫框4a的车辆后方端部。
在上述主轴100的两端部设有固定座椅靠背3的倾斜运动位置的轴导向器101、102,并且在主轴100的单侧端部设有任意设定座椅靠背3的前后方向倾斜位置的座椅靠背倾斜器(seat backrecliner)103。
此外,在主轴100的设有座椅靠背倾斜器103的单侧端部设有具有工作销104a的螺线管104,该工作销104a相对于轴导向器101、座椅靠背倾斜器103和座椅靠背框3a进行接合脱离,螺线管104的工作销104a根据来自控制箱50的指令信号来进行出没动作。
而且,在上述轴导向器101、102中的单侧轴导向器101的外周上形成有供设在座垫框4a上的座椅倾倒用电动机105的齿轮106啮合的齿轮齿,在翻车时座椅倾倒用电动机105根据从控制箱50输出的指令信号进行工作而旋转齿轮106,经由轴导向器101使座椅靠背3向后倾斜规定量。
而且,上述座椅靠背后倾单元40由上述轴导向器101、上述螺线管104和上述座椅倾倒用电动机105构成。
在上述座椅靠背框3a上织带导向器38从上述电动卷收器36的安装部分向上方延伸,该织带导向器38从座椅靠背框3a的上端突出一些,在该突出部分上形成有上述织带穿过口35,从电动卷收器36放出的织带37从织带穿过口35向座椅靠背3前方延伸而成为肩部安全带31。
安装了上述乘员保护装置10的车辆1,在如图5(a)~(c)所示那样在因翻车而侧滚的情况下,如图6(a)~(c)所示,安全带装置30和座椅靠背3进行工作而使乘员C向向后倾倒规定量,扩大了乘员头部Ch与顶棚之间的空间。另外,图5(a)示出横向力F的输入状态,图5(b)示出车身1旋转了1/4的状态,图5(c)示出车身旋转了3/4的状态。
图6(a)示出未发生翻车的通常的状态,乘员C系好安全带装置30坐在座椅2上,在该状态下当由上述车辆侧滚检测单元20检测到翻车时,则电动卷收器36进行工作而卷入织带37,肩部安全带31具有规定的张力而把乘员C强力约束于座椅靠背3,并且如图6(c)所示那样使座椅靠背3连同乘员C一起借助座椅倾倒用电动机105向后倾斜规定量。
此时,由于上述电动卷收器36和上述座椅倾倒用电动机105分别可以正/逆旋转,所以安全带装置30和座椅靠背后倾单元40具有恢复到检测到翻车前的状态的可逆功能。
上述座椅2的详细的下部结构,如图7~图9所示那样座椅靠背框3a的下端部安装在座椅导轨110上。
座椅导轨110由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地固定于底板的车宽方向内外的滑动导轨111、和配置成可沿这些滑动导轨111前后移动自如的滑动部件112组成,在车宽方向内外的各滑动部件112上通过销113结合有板114,座椅靠背框3a的下端部可转动地连接于这些板114上。
即,在车宽方向内方(图中右方)的板114上带凸台孔115向座椅内侧突出设置,该带凸台孔115可转动地与形成在座椅靠背框3a下端部的支承孔116配合,另一方面在车宽方向外方(图中左方)的板114上凸台部115a(参照图9)向座椅内侧突出设置,该凸台部115a可转动地与形成在座椅靠背框3a下端部的支承孔116配合。
在车宽方向内方(图中右方)的座椅靠背框3a的下端部内侧,依次配置圆盘状的上述座椅靠背倾斜器103、和同样为圆盘状的上述轴导向器101,并且在车宽方向外方(图中左方)的座椅靠背框3a的下端部内侧配置圆盘状的轴导向器102,形成在上述主轴100两端部的小直径支承部100a、100b可旋转自如地分别与轴导向器101、102的中心孔101a、102a配合。
此时,轴导向器101、102通过销117分别结合于座椅靠背框3a。
在轴导向器101的中心孔101a的周缘部、座椅靠背倾斜器103的中心孔103a的周缘部、以及座椅靠背框3a的上述支承孔116的周缘部上分别对齐地在周向形成有多个长孔101b、103b、116a,在各长孔101b、103b、116a中安装于主轴100的螺线管104的工作销104a以突出状态穿过该各长孔101b、103b、116a而固定座椅靠背框3a。
此外,在上述座椅靠背框3a与车宽方向内/外的板114之间配置有向复位方向对座椅靠背框3a施加转动力的盘簧118,该盘簧118的内周端部与分别从上述带凸台孔115的周缘和与上述凸台部115a相反一侧的侧面突出设置的卡定突起119卡定,并且盘簧118的外周端部与从座椅靠背框3a的侧面突出设置的卡定突起120卡定。
连结框121架设于车宽方向内/外的滑动部件112之间,由结合于该连结框121上的支承台122旋转自如地支承上述主轴100的车内侧端部,在该支承台122上安装有上述座椅倾倒用电动机105,并且如上述那样在轴导向器101的外周形成有齿轮齿,设在上述座椅倾倒用电动机105的旋转轴上的齿轮106始终与轴导向器101的外周啮合。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任意设定座椅靠背前后方向倾斜位置的倾斜装置60将座椅靠背3连接于座垫4。
即,在配置有上述座椅靠背倾斜器103的一侧,在板114的外侧配置有倾斜器可动杆123,由这些座椅靠背倾斜器103与倾斜器可动杆123构成上述倾斜装置60。
上述倾斜器可动杆123经由穿过设在其中间部分的长孔123a的销124安装于板114上,并且该倾斜器可动杆123的与操作部123b相反一侧的端部123c从上述带凸台孔115穿过而与座椅靠背倾斜器103的中心孔103a接合。
而且,在上述乘员保护装置10中,控制箱50按照图10所示的流程图检测翻车,基于该结果控制座椅靠背后倾单元40和安全带装置3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幕帘式安全气囊,该控制箱50也控制该幕帘式安全气囊。
即,在上述流程图中,首先,当通过接通点火而开始控制时,由步骤S 1把判定座椅靠背3的倾倒状态的标志取为0后,由步骤S2把计时器设定0,由步骤S3~S5依次读入侧倾速度、侧倾角度、横向加速度。
然后,在步骤S6确认从控制开始起未经过规定时间,由步骤S7~S9依次读入乘员头部Ch的移动量、座椅压力分布、车门内饰接触压力后,在步骤S10计算从控制开始起经过的时间,在步骤S11,乘员C的横向移动量超过了规定值的情况有可能产生翻车,在步骤S12,在座椅靠背3不是向后倾斜状态的情况下,由步骤S13使电动卷收器36工作而由肩部安全带31更强地把乘员C约束于座椅靠背3。
接着,在步骤S14,基于图11所示的图判断为处于侧倾角度和侧倾速度未超过阈值K的区域A的情况下,在步骤S15确认到座椅靠背3未倾倒的状态后,由步骤S16使螺线管104的工作销104a后退而解除座椅靠背倾倒用锁定,并且由步骤S17使座椅倾倒用电动机105工作而使座椅靠背3向后倾斜规定量后,在步骤S18使上述螺线管104的工作销104a突出,把座椅靠背3锁定于使其向后倾斜了规定量的状态,并在步骤S19把判定座椅靠背3的倾倒状态的标志置1。
然后,再次回到步骤S2的数据的输入控制,执行同样的控制直到步骤S2~S11后,从步骤S12进到步骤S14,超过图的区域A,由步骤S20判断为图处于区域B的情况下,是表示发生了翻车的情况,所以由步骤S21使电动卷收器36的预紧器工作,并且使幕帘式安全气囊展开而缓和乘员头部Ch与车身侧部冲撞接触。
另一方面,在步骤S11,在乘员C的横向移动未超过规定值的情况下,而且,在步骤S22判断为座椅靠背3处于倾倒状态(标志=1)的情况下,在步骤S23使螺线管104的工作销104a后退而解除锁定后,在步骤S24使座椅倾倒用电动机105反转而使座椅靠背3回到向后倾斜前的状态,在步骤S25再次使螺线管104的工作销104a突出而锁定座椅靠背3。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10,由于设置检测车辆的翻车状态的车辆侧滚检测单元20、把乘员C约束于座椅2的安全带装置30、使座椅靠背3向后倾斜规定量的座椅靠背后倾单元40、以及根据车辆侧滚检测单元20的检测信号判断翻车而使上述安全带装置30和上述座椅靠背后倾单元40工作的控制箱50,所以当检测到翻车时,能以乘员C约束于座椅2的状态使座椅靠背3向后倾斜规定量,所以乘员C的头部Ch随着座椅靠背3的向后倾斜而以座椅靠背3的主轴100为中心向后移动,增大了头部Ch与车厢内的顶棚之间的空间,可以有效地抑制头部Ch与顶棚干涉。
此外,由于上述安全带装置30被构成为具有把乘员C的上半身Cu约束于座椅靠背3的肩部安全带31、和把乘员C的腰部Cw约束于座垫4的腰部安全带32的三点式安全带,所以在翻车时把乘员C约束于座椅2时,由肩部安全带31有效地把乘员C约束于座椅靠背3,可以在使座椅靠背3向后倾斜时可靠地增大乘员头部Ch与顶棚之间的空间。
而且,由于从设在座椅靠背3上端部的织带穿过口35把肩部安全带31的肩侧上端部拉入座椅靠背3内,卷绕于内置于该座椅靠背3内的电动卷收器36上,所以在使乘员C与座椅靠背3一起倾倒时容易拉入织带37,并且由于织带37的卷绕量减少所以可以迅速地约束乘员C。
再有,上述电动卷收器36具有预紧器功能与载荷限制器功能,而且,通过具有在通常时进行卷绕/开卷的电动机卷绕单元、和在翻车、撞车等紧急情况时卷绕织带37的火药式卷绕单元,从而可以在通常时任意地卷绕织带37、在产生翻车时的紧急情况时瞬时卷绕织带37,所以可以迅速而有效地约束乘员C。
此外,由于安全带装置30和座椅靠背后倾单元40具有恢复到检测到翻车前的状态的可逆功能,从而在车辆1未达到翻车的情况下,可以自动解除肩部安全带31的强力约束,并使座椅靠背3自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所以可以省掉每次靠手动重新调整安全带装置30、座椅靠背3的倾斜位置的麻烦。
而且,由于车辆侧滚检测单元20具有测定车辆1的侧倾角度和侧倾速度的角速度传感器21,控制箱50把这些侧倾角度和侧倾速度超过阈值K的区域B判断为翻车,所以可以由简单的装置容易地判断车辆侧滚。
再有,由于车辆侧滚检测单元20除了上述角速度传感器21外还具有测定车辆1的横向加速度的加速度传感器22、测定乘员C与座椅2的接触压力分布的座椅压力传感器23、测定乘员C与车门内饰5的接触压力的内饰压力传感器24、以及分别测定乘员C的头部Ch移动和上身Cu移动的乘员移动传感器25,控制箱50把侧倾角度和侧倾速度、横向加速度、座椅的接触压力、车门内饰的接触压力、以及乘员移动量分别超过阈值K的区域判断为翻车,所以能以更高精度地判断车辆的侧滚。
图12~图18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而省略重复说明地进行描述,图12是应用了乘员保护装置的座椅的立体图,图13是表示座椅的内部结构的后视图,图14是图12中B部的侧视图,图15是按(a)~(c)顺序表示乘员保护装置的工作状态的侧视图。
此外,图16是详细表示座椅靠背下部的内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17是以要部截面表示座椅下部的内部结构的后视图,图18是控制乘员保护装置的流程图的说明图。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10A是基本上与第1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10大致同样的结构,设有车辆侧滚检测单元20、作为乘员约束单元的安全带装置30、座椅靠背后倾单元40A、以及控制箱50,车辆侧滚检测单元20和控制箱50被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1同样地构成,并且如图12所示,安全带装置30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为具有肩部安全带31和腰部安全带32的三点式安全带。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图14所示,在安全带装置30与座椅靠背后倾单元40A之间设置使它们相互连动而一边约束乘员一边使座椅靠背3向后倾斜的连动单元200。
即,如图13、图14所示,上述连动单元200由安全带装置30的电动卷收器36的旋转部36a、设在作为座椅靠背3的倾斜运动轴的主轴100上的皮带轮201、以及作为绕这些旋转部36a和皮带轮201传递旋转力的环形带的环状的线(wire)202形成。
而且,在车辆1如第1实施方式的图5所示那样因翻车而侧滚的情况下,如图15(a)~(c)所示,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安全带装置30和座椅靠背3进行工作而使乘员C向后倾倒规定量,扩大乘员头部Ch与顶棚之间的空间。
即,图15(a)示出未发生翻车的正常状态,在乘员C系好安全带装置30坐在座椅2上的状态下,当由车辆侧滚检测单元20检测到翻车时,则如图15(b)所示那样,电动卷收器36进行工作而卷入织带37,肩部安全带31以规定的张力把乘员C强力约束于座椅靠背3上,并如图15(c)所示那样通过电动卷收器36的工作经由线202使乘员C连同座椅靠背3一起向后倾斜规定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上述电动卷收器36为能够正/逆旋转,具有使安全带装置30和座椅靠背后倾单元40A恢复到检测到侧滚前的状态的可逆功能。
上述座椅2的详细的下部结构如图16、图17所示那样,座椅靠背框3a的下端部经由板114可转动地安装于座椅导轨110的滑动部件112上。
此外,在车宽方向内方(图中右方)的座椅靠背框3a的下端部内侧依次配置座椅靠背倾斜器103与轴导向器101,并且在车宽方向外方(图中左方)的座椅靠背框3a的下端部内侧配置有轴导向器102,上述主轴100两端部的小直径支承部100a、100b可旋转自如地分别与轴导向器101、102的中心孔101a、102a配合。
并且,安装于主轴100上的螺线管104的工作销104a以突出状态穿过形成于轴导向器101、座椅靠背倾斜器103、以及座椅靠背框3a上的多个长孔101b、103b、116a而固定座椅靠背框3a。
此外,在上述座椅靠背框3a与车宽方向内/外的板114之间配置有向复位方向对座椅靠背框3a施加转动力的盘簧118,并由与架设在车宽方向内/外的滑动部件112之间的连结框121结合的支承台122可旋转自由地支承主轴100的车内侧端部。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上述支承台122的车内侧地在主轴100上设置上述皮带轮201,并使该皮带轮201相对于主轴100在旋转方向卡定,并且在位于该皮带轮201上方的电动卷收器36的旋转部36a与皮带轮201之间围绕环形的上述线202,把电动卷收器36的旋转力传递到主轴100。
此外,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在配置有上述座椅靠背倾斜器103的一侧,在板114的外侧配置有倾斜器可动杆123,通过这些座椅靠背倾斜器103和倾斜器可动杆123构成任意设定座椅靠背3的前后方向倾斜运动位置的倾斜装置60。
而且,在上述乘员保护装置10A中也是控制箱50按照图18所示的流程图检测翻车,基于其结果控制座椅靠背后倾单元40A和安全带装置30,以下说明该流程图,但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10所示的流程图相同的处理部分标注相同的步骤符号而省略重复说明。
即,在上述流程图中,步骤S1~S16、步骤S18~步骤S20和步骤S22、S23、S25执行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处理,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步骤S17A,使电动卷收器36工作来一边卷绕安全带装置30的织带37,一边通过线202旋转主轴100,从而使座椅靠背3向后倾斜。
此外,在由步骤S20判断为图处于区域B的情况下,由步骤S21A使螺线管104的工作销104a后退而解除座椅靠背倾倒用锁定后,在步骤21B使电动卷收器36的预紧器工作。此时,通过电动卷收器36的工作一边卷绕织带37座椅靠背3一边向后倾斜。然后,由步骤S21C展开幕帘式安全气囊。
进而,在步骤S24A,在由步骤S23使螺线管104的工作销104a后退而解除了座椅靠背倾倒用锁定的状态下,停止电动卷收器36的工作而使其不受约束,从而座椅靠背3在盘簧118的施加力的作用下而向立起方向转动,在回到原来的状态的时刻使螺线管104的工作销104a突出而锁定座椅靠背3。
另外,虽然本实施方式的流程图的控制中也使用判断翻车的图,但是因为这些与图1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是同样的,所以省略其说明。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10A,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当检测到翻车时,可以在乘员C被约束于座椅2上的状态下使座椅靠背3向后倾斜规定量,所以乘员C的头部Ch随着座椅靠背3的向后倾斜而以座椅靠背3的主轴100为中心向后移动,增大了头部Ch与车厢内的顶棚之间的空间,可以有效地抑制头部Ch与顶棚干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电动卷收器36与座椅靠背后倾单元40A之间设置使它们相互连动而一边约束乘员一边使座椅靠背3向后倾斜的连动单元200,所以在发生翻车时可以一边由安全带装置30把乘员C约束于座椅2,一边使座椅靠背3向后倾斜,所以迅速地进行座椅靠背3的向后倾斜,可以在翻车时可靠地在乘员头部Ch与顶棚之间设置空间。
而且,由于由安全带装置30的电动卷收器36的旋转部36a、与围绕该旋转部36a和设在主轴100上的皮带轮201的线202来形成上述连动单元200,所以可以把电动卷收器36的旋转力可靠地传递到主轴100,而且,可以以简单的结构使座椅靠背3向后倾斜。
图19~图26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结构的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而省略重复说明地进行描述,图19是应用了乘员保护装置的座椅的立体图,图20是表示座椅的内部结构的后视图,图21是图20中C部的侧视图,图22是按(a)~(c)顺序表示乘员保护装置的工作状态的侧视图。
此外,图23是详细表示座椅靠背下部的内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24是以要部截面表示座椅下部的内部结构的后视图,图25是按(a)、(b)顺序表示连动单元的旋转力传递部的工作的要部剖视图,图26是控制乘员保护装置的流程图的说明图。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10B其构成基本上与第1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10同样,设有车辆侧滚检测单元20、作为乘员约束单元的安全带装置30、座椅靠背后倾单元40B、以及控制箱50,车辆侧滚检测单元20和控制箱50被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1同样地构成,并且如图19所示,安全带装置30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构成为具有肩部安全带31和腰部安全带32的三点式安全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在安全带装置30与座椅靠背后倾单元40B之间设置使它们相互连动而一边约束乘员一边使座椅靠背3向后倾斜的连动单元200A。
即,如图20、图21所示,上述连动单元200A由卷轴210构成,该卷轴210可相对移动自如地围绕从安全带装置30的电动卷收器36放出的织带37,作为在翻车时接合该织带37而借助织带37的卷绕移动来旋转座椅靠背3的主轴100的旋转体。
而且,在车辆1如第1实施方式的图5所示那样因翻车而侧滚的情况下,如图22(a)~(c)所示,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安全带装置30和座椅靠背3进行工作而使乘员C向向后倾斜倒规定量,扩大乘员头部Ch与顶棚之间的空间。
即,图22(a)示出未发生翻车的通常状态,在乘员C系好安全带装置30坐在座椅2上的状态下,由车辆侧滚检测单元20检测到翻车时,则如图22(b)所示那样,电动卷收器36进行工作而卷入织带37,肩部安全带31以规定的张力把乘员C强力约束于座椅靠背3,并且如图22(c)所示那样,通过织带37卷绕于电动卷收器36上,从而主轴100与卷轴210的转子213一起旋转,使乘员C与座椅靠背3一起向后倾斜规定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上述电动卷收器36可进行正/逆旋转,具有使安全带装置30和座椅靠背后倾单元40B恢复到检测到翻车前的状态的可逆功能。
上述座椅2的详细的下部结构,如图23、图24所示那样,座椅靠背框3a的下端部经由板114能够转动地安装于座椅导轨110的滑动部件112。
此外,在车宽方向内方(图中右方)的座椅靠背框3a的下端部内侧依次配置座椅靠背倾斜器103与轴导向器101,并且在车宽方向外方(图中左方)的座椅靠背框3a的下端部内侧配置有轴导向器102,上述主轴100两端部的小直径支承部100a、100b可旋转自如地分别与轴导向器101、102的中心孔101a、102a配合。
并且,安装于主轴100上的螺线管104的工作销104a以突出状态穿过形成于轴导向器101、座椅靠背倾斜器103、以及座椅靠背框3a上的多个长孔101b、103b、116a而固定座椅靠背框3a。
此外,在上述座椅靠背框3a与车宽方向内/外的板114之间配置有向复位方向对座椅靠背框3a施加转动力的盘簧118,并在车宽方向内/外的滑动部件112之间架设连结框121。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把电动卷收器36配置在座垫4的臀部曲面板4b(参照图21)下表面,并且在主轴100的比螺线管104更靠近椅2中央的一侧设置卷轴210,使从织带穿过口35(参照图19)取入到座椅靠背3内的织带37沿着设在织带导向器38下端部的上方辊212通到上述卷轴210后,使该织带37沿着设在上述连结框121上的下方辊212将该织带37导向到上述电动卷收器36。
如图25所示,上述卷轴210是设置在外周上形成有凹凸部213a的转子213、和收容该转子213的壳体214而概略构成,转子213相对于主轴100在旋转方向上被卡定,并且壳体214在与配置螺线管104的侧相反的一侧支承于主轴100上,在螺线管104侧形成销穿过孔210a,工作销104a能够插入转子213与壳体214之间。
即,上述螺线管104的工作销104a能够向与座椅靠背倾斜器103相反一侧的上述卷轴210方向突出,工作销104a后退而从座椅靠背倾斜器103和座椅靠背框3a的长孔103b、116a拔出的同时,上述工作销104a的另一端部分被插入转子213与壳体214之间。
而且,在把上述织带37从壳体214的外周开口部214b的上方插入,如图25(a)所示那样使该织带37沿着转子213的外周部通过后,从该外周开口部214b的下方取出该织带37而将其配置到上述下方辊212。
此外,如图25(b)所示,上述螺线管104的工作销104a插入到转子213与壳体214之间,从而该工作销104a把织带37推靠在转子213的凹凸部213a而成为相互接合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由电动卷收器36卷绕织带37时,则转子213随着该织带37的移动而旋转,通过该213旋转想要的角度而可使座椅靠背3连同旋转主轴100一起向后倾斜。
此外,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在配置有上述座椅靠背倾斜器103的一侧,在板114的外侧配置倾斜器可动杆123,由这些座椅靠背倾斜器103和倾斜器可动杆123构成任意设定座椅靠背3的前后方向倾斜运动位置的倾斜装置60。
而且,在上述乘员保护装置10B中,也是控制箱50按照图26中所示的流程图检测翻车,基于其结果控制座椅靠背后倾单元40B和安全带装置30,以下说明该流程图,但是该控制是与第2实施方式的图18所示的流程图大致相同的处理,对与第2实施方式的流程图相同处理部分标注相同的步骤符号而省略其说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步骤S17B,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通过使电动卷收器36工作来卷绕安全带装置30的织带37而使座椅靠背3向后倾斜,但特别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织带37的卷绕使卷轴210的转子213与主轴100一起旋转而使座椅靠背3向后倾斜规定量。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流程图的控制中也是使用判断翻车的图,但由于这些与图1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10B,当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检测到翻车时,可以在乘员C被约束于座椅2的状态下使座椅靠背3向后倾斜规定量,所以乘员C的头部Ch随着座椅靠背3的向后倾斜而以座椅靠背3的主轴100为中心向后移动,增大了头部Ch与车厢内的顶棚之间的空间,可以有效地抑制头部Ch与顶棚干涉。
此外,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在电动卷收器36与座椅靠背后倾单元40B之间设置使它们相互连动而一边约束乘员一边使座椅靠背3向后倾斜的连动单元200A,所以在发生翻车时,可以一边由安全带装置30把乘员C约束于座椅2,一边使座椅靠背3向后倾斜,所以可以迅速地进行座椅靠背3的向后倾斜,可以在翻车时在乘员头部Ch与顶棚之间可靠地设置空间。
而且,由于由卷轴210构成上述连动单元200A,该卷轴210可相对移动自如地围绕从电动卷收器36放出的织带37,并在翻车时接合该织带37而由织带37的卷绕移动使座椅靠背3的主轴100旋转,所以可以由织带37直接使卷轴210工作,所以可以可靠地将电动卷收器36的旋转力传递到主轴100,并且,可以制成比较简单的结构而使座椅靠背3向后倾斜。
图27~图34示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而省略重复说明地进行描述,图27是通常运行状态的座椅的立体图,图28是检测到车辆的翻车时的座椅的立体图,图29是表示座椅的内部结构的后视图,图30是分别在(a)中示出通常运行状态与在(b)中示出检测到翻车时的图29中D部的侧视图,图31是按(a)~(c)顺序表示乘员保护装置的工作状态的侧视图。
此外,图32是详细表示座椅靠背下部的内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33是以要部截面表示座椅下部的内部结构的后视图,图34是控制乘员保护装置的流程图的说明图。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10C,基本上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10大致同样的构成,设有车辆侧滚检测单元20、作为乘员约束单元的安全带装置30、座椅靠背后倾单元40C、以及控制箱50,车辆侧滚检测单元20和控制箱50被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1同样地构成,并且如图27、图28所示,安全带装置30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为具有肩部安全带31和腰部安全带32的三点式安全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如图29、图30中所示那样,在安全带装置30与座椅靠背后倾单元40C之间设置使它们相互连动而一边约束乘员一边使座椅靠背3向后倾斜的连动单元200B。
即,如图29、图30所示,上述连动单元200B由可动辊220、和螺线管221构成,通过在翻车时可动辊220向前移动而将织带37的卷绕力转换成座椅靠背3的后倾力。该可动辊220可前后移动地围绕沿着座椅靠背3的背面在上下方向上配置的织带37的下方部分,并将其引导到配置于座垫4前方的电动卷收器36,该螺线管221作为在发生翻车时使该可动辊220向车辆前方移动的移动单元。
而且,在车辆1如第1实施方式的图5所示那样因翻车而侧滚的情况下,如图31(a)~(c)所示,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安全带装置30和座椅靠背3工作而使乘员C向后倾斜规定量,扩大了乘员头部Ch与顶棚之间的空间。
即,图31(a)示出未发生翻车的通常状态,在乘员C系好安全带装置30坐在座椅2的状态下,当由车辆侧滚检测单元20检测到翻车时,则如图31(b)所示那样,电动卷收器36工作而卷入织带37,肩部安全带31以规定的张力把乘员C强力约束于座椅靠背3,并且如图31(c)所示那样地通过电动卷收器36的工作经由织带37使乘员C连同座椅靠背3一起向后倾斜规定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上述电动卷收器36可进行正/逆旋转,具有使安全带装置30和座椅靠背后倾单元40C恢复到检测翻车前的状态的可逆功能。
如图32、图33所示,上述座椅2的详细的下部结构,座椅靠背框3a的下端部通过在本实施方式中新设的座椅靠背板222和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板114可转动地安装于座椅导轨110的下滑动部件112上。
上述座椅靠背板222,其肋片223分别向座椅2内方突出设置,平面形状形成为大致T字形,座椅靠背框3a的下部通过作为设定于比座椅靠背板222的肋片223更靠车辆前方部分的倾斜运动轴的转动支点224而可转动地被连结。
在座椅靠背框3a上设有连结上述转动支点224部分的轴226,并设有连结座椅靠背框3a的下端部之间的下部框227,而且,在座椅靠背框3a的车内侧边上设有与上述第1~第3实施方式中所设的同样的织带导向器38。
此外,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在座椅2的下部设有可沿前后移动自如地支承座垫4的座椅导轨110,在车宽方向内/外的上滑动部件112之间架设连结框121。
在上述座椅靠背框3a的下部框227与上述座椅靠背板222的肋片223之间,也如图30所示那样在位于比上述转动支点224更靠下方的部分设置拉伸弹簧225,由该拉伸弹簧225的收缩方向的作用力使座椅靠背框3a向复位方向(前倾方向)转动。
此外,设在车宽方向内方(图中右方)的板114上的带凸台孔115可转动地配合于形成在座椅靠背板222下部的支承孔228,另一方面设在车宽方向外方(图中左方)的板114上的凸台部115a可转动地配合于形成在座椅靠背板222下部的支承孔228中。
而且,在车宽方向内方的座椅靠背板222的内侧依次配置座椅靠背倾斜器103与轴导向器101,并且在车宽方向外方的座椅靠背板222的内侧配置轴导向器102,主轴100两端部的小直径支承部100a、100b可旋转自如地分别与轴导向器101、102的中心孔101a、102a配合。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轴导向器101、座椅靠背倾斜器103和座椅靠背框3a上未形成第1~第3实施方式中所形成的长孔101b、103b、106a。
上述座椅靠背倾斜器103和上述轴导向器101通过销117a与座椅靠背板222结合,并且上述轴导向器102通过销117a与座椅靠背板222结合。
而且,在座椅靠背框3a与车宽方向内/外的板114之间设有对座椅靠背板222向复位方向施加转动力的盘簧118,该盘簧118的内周端部卡定于从上述带凸台孔115的周缘和与上述凸台部115a相反一侧的侧面分别突出设置的卡定突起119,并且盘簧118的外周端部卡定于从座椅靠背板222的侧面突出设置的卡定突起229。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座垫4的臀部曲面板4b下表面的车内侧缘部配置电动卷收器36,卷绕沿着织带导向器38所配置的织带37。
即,在位于织带导向器38下方的车内侧的上滑动部件112上,形成从织带导向器38的大致正下方延伸到车辆前方(图32中右方)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孔230,在该长孔230中可前后移动自如地安装可动辊220,在该可动辊220上围绕织带37并将该织带37引导到配置于车辆前方的上述电动卷收器36。
此外,在上述长孔230的车辆后方设置使上述可动辊220前后移动的螺线管221,相对于该螺线管221进行出没的工作构件221a与可动辊220连接,在发生翻车时使工作构件221a突出而将可动辊220推向车辆前方,使织带37的围绕部分移动到比织带导向器38的下方延长线更靠车辆前方的位置。
而且,在成为座椅靠背框3a的最下端部的上述下部框227上,设有与从织带导向器38向下配置的织带37抵接的导向辊231。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翻车的检测使螺线管221向工作构件221a突出的方向动作而使可动辊220移动到车辆前方时,则该可动辊220处的织带37的导向(围绕)点移动到比织带导向器38的下方延长线更靠车辆前方的位置,在该状态下用电动卷收器36卷绕织带37时,则在织带37上发生的卷绕力作为车辆前方的推力作用于座椅靠背框3a下端部的导向辊231上。
于是,由于座椅靠背框3a以转动支点224为中心向后倾斜,所以乘员C连同座椅靠背3一起向后倾斜运动规定量,可以扩大乘员头部Ch与顶棚之间的空间。
此时,由于电动卷收器36卷绕着织带37,故乘员C被肩部安全带31更强力地约束于座椅靠背3。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在配置有上述座椅靠背倾斜器103的一侧,在板114的外侧配置有倾斜器可动杆123,由这些座椅靠背倾斜器103和倾斜器可动杆123构成任意设定座椅靠背3的前后方向倾斜运动位置的倾斜装置60。
在该情况下也是上述倾斜器可动杆123通过穿过设在中间部分上的长孔123a的销124而安装于板114,并且使与操作部123相反一侧的端部123c从上述带凸台孔115穿过而与座椅靠背倾斜器103的中心孔103a配合。
而且,在上述乘员保护装置10C中也是控制箱50按照图34中所示的流程图检测翻车,基于其结果控制座椅靠背后倾单元40C和安全带装置30,以下说明该流程图,但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流程图相同处理部分标注相同步骤符号而省略重复说明。
可是,本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10C,由于主轴100仅用作由倾斜装置60使座椅靠背3倾斜运动时的倾斜运动中心,故废除第1~第3实施方式中所示的螺线管104,不需要把座椅靠背倾斜器103锁定于座椅靠背框3a,所以不需要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流程图中所执行的步骤S18和步骤S25的控制。
此外,在步骤S24B,由步骤S23A使螺线管221的工作构件221a后退而使可动辊220恢复到图32所示的原来状态的状态下,通过停止电动卷收器36的工作而使其不受约束,座椅靠背3在拉伸弹簧225的作用力作用下向立起方向上转动而恢复到判断翻车前的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流程图的控制中也是使用判断翻车的图,但是因为这些与图1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同样,故省略其说明。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10C,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当检测到翻车时,可以在乘员C被约束于座椅2的状态下使座椅靠背3向后倾斜规定量,所以乘员C的头部Ch随着座椅靠背3的向后倾斜而以座椅靠背3的主轴100为中心向后移动,增大了头部Ch与车厢内的顶棚之间的空间,可以有效地抑制头部Ch与顶棚干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与第2、第3实施方式同样地,在电动卷收器36与座椅靠背后倾单元40C之间设有使它们相互连动而一边约束乘员一边使座椅靠背3向后倾斜的连动单元200B,所以可以在发生翻车时一边由安全带装置30把乘员C约束于座椅2,一边使座椅靠背3向后倾斜。
而且,由可动辊220和螺线管221构成上述连动单元200B,在翻车时通过可动辊220向前移动而把织带37的卷绕力转换成座椅靠背3的后倾力,所以可以由电动卷收器36的卷绕力可靠地使座椅靠背3向后倾斜。该可动辊220可前后移动地围绕沿着座椅靠背3的背面在上下方向上配置的织带37的下方部分,并将织带37引导到配置于座垫4前方的电动卷收器36,该螺线管221在发生翻车时使该可动辊220移动到车辆前方。
图35~图43示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构成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而省略对其重复说明,图35是通常运行状态的座椅的立体图,图36是检测到车辆的翻车时的座椅的立体图,图37是按(a)~(c)顺序表示由翻车引起的车辆的侧滚状态的座椅的侧视图。
此外,图39是详细表示座椅靠背下部的内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40是详细表示座椅靠背下部的内部结构的组装状态的立体图,图41是在(a)、(b)中分别示出座椅靠背后倾单元的锁定状态和锁定解除状态的要部放大侧视图,图42是在(a)、(b)中分别示出锁定解除单元的锁定状态和锁定解除状态的放大立体图,图43是控制乘员保护装置的流程图的说明图。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10D基本上与第1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10大致同样构成,设有车辆侧滚检测单元20、作为乘员约束单元的安全带装置30、座椅靠背后倾单元40D、以及控制箱50,车辆侧滚检测单元20和控制箱50被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1同样地构成,并且如图35、图36中所示那样,安全带装置30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为具有肩部安全带31和腰部安全带32的三点式安全带。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座椅靠背后倾单元40D通过作为旋转支承部的支承销242以可使座椅靠背3向后倾斜的方式支承座椅靠背3的下部,并且具有:与倾斜装置60结合的座椅靠背板240、锁定座椅靠背板240与座椅靠背3的相对旋转的锁定机构250、作为在由车辆侧滚检测单元20检测到翻车时解除锁定机构250的锁定状态的锁定解除单元的断裂销260、以及作为随着锁定机构250的锁定解除对座椅靠背3施加后倾力的后倾力施加单元的弹簧280。
而且,在车辆1如第1实施方式的图37所示那样因翻车而侧滚的情况下,如图38(a)~(c)所示,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安全带装置30和座椅靠背后倾单元40D工作而使乘员C向后倾倒规定量,扩大乘员头部Ch与顶棚之间的空间。
另外,图37(a)示出即将翻车之前的状态,图37(b)示出翻车1/4圈的状态,图37(c)示出翻车1/2圈的状态。此外,在与图37(a)对应的图38(a)中,与通常运行状态同样地乘员C系好安全带装置30,在与图37(b)对应的图38(b)中,在刚判断为进入翻车模式后时,电动卷收器36工作而卷绕织带37,肩部安全带31被拉入而将乘员C强力约束于座椅靠背3,并且在与图37(c)对应的图38(c)中,在判断为车辆处于翻车时,座椅靠背3向后倾斜规定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电动卷收器36可进行正/逆旋转,具有使安全带装置30恢复到检测翻车前的状态的可逆功能。
如图39、图40所示,上述座椅2的详细的下部结构是,座椅靠背框3a的下端部通过配置在座椅2的车宽方向两侧的座椅靠背板240、240A和与这些座椅靠背板240、240A对应的板114可转动地安装于座椅导轨110的上滑动部件112。
此外,跨座椅靠背3的车宽方向两侧的座椅靠背框3a的下部之间地配置倾斜运动中心轴270。
上述座椅靠背板240、240A由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大致菱形的板材形成,在形成于其上端部的上方安装孔241中穿过支承销242,通过把该支承销242穿过形成于座椅靠背框3a上的安装孔243来螺纹接合于上述倾斜运动中心轴270的端部而进行结合,从而以该支承销242为中心,座椅靠背板240、240A与座椅靠背框3a可进行相对旋转。
此外,在座椅靠背板240、240A的下端部形成的下方安装孔244可旋转自如地与结合于上滑动部件112的板114的带凸台孔115和凸台部115a(参照图9)配合。
在此,如图41所示,在配置于车宽方向内方(图39中右方)的座椅靠背板240上,在其上下方向中央部的前后两侧,形成以上述支承销242为中心的弧形开口部245、245a,在这些弧形开口部245、245a中可相对移动自如地配合有从座椅靠背框3a突出设置的导向销246、246a。
此外,在上述座椅靠背板240与上述座椅靠背框3a之间设有上述弹簧280。该弹簧280,在弹簧拉伸的状态下其两端部钩挂于突出设置于座椅靠背板240的上述支承销242的下方的卡定销281、和在该卡定销281的上方突出设置于座椅靠背框3a的车辆后侧部上的卡定销282。
因而,上述弹簧280的作用力作为使座椅靠背框3a、即座椅靠背3以上述支承销242为中心向后倾斜的力作用于座椅靠背板240。
上述锁定机构250具有钩形构件251,该钩形构件251设在上述座椅靠背板240的中央部,由上端部上倒U字形的钩部251a、和使该钩部251a的车辆后侧部向下延伸设置的臂部251b形成,该钩形构件251的臂部251b的中间部由中心销252可旋转自如地轴支承于座椅靠背板240。
而且,分别突出设置于上述臂部251b的下端部与座椅靠背板240的前侧部的销253a、253b,在该两销253a、253b上钩挂有拉伸状态的弹簧253的两端部,上述钩形构件251由弹簧253施加以中心销252为中心的图中逆时针旋转方向的旋转作用力。
上述钩形构件251在图41(a)所示的锁定状态下,钩部251a与上述导向销246a卡合,并且臂部251b的下端部被上述断裂销260卡定。
如图42(a)所示,断裂销260形成为内置电阻体的圆柱状,通过因检测到翻车而从控制箱50(参照图1)施加电流,从而进行发热如图42(b)所示那样断裂,上述钩形构件251的臂部251b的卡定被解除。
如此通过断裂销260的断裂而解除钩形构件251的臂部251b的卡定,从而如图41(b)所示那样,钩形构件251由弹簧253的作用力而以中心销252为中心向逆时针旋转方向旋转,钩部251a与导向销246a的接合脱开。
于是,座椅靠背框3a借助弹簧280的作用力以支承销242为中心向后倾斜直到导向销246、246a与弧形开口部245、245a的前方终端抵接为止。此时,上述钩形构件251在臂部251b与止动销254抵接的时刻停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在车宽方向内方(图39中右方)的座椅靠背板240的内侧依次配置座椅靠背倾斜器103与轴导向器101,并且在车宽方向外方(图39中左方)的座椅靠背板240A的内侧配置轴导向器102,主轴100两端部的小直径支承部100a、100b可旋转自如地分别与轴导向器101、102的中心孔101a、102a配合。
上述座椅靠背倾斜器103和上述轴导向器101通过销117a与座椅靠背板240结合,并且上述轴导向器102通过销117a与座椅靠背板240A结合。
而且,在座椅靠背框3a与车宽方向内/外的板114之间,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地设有对座椅靠背板240向复位方向施加转动力的盘簧118,该盘簧118的内周端部卡定于从上述带凸台孔115的周缘和与上述凸台部115a相反一侧的侧面分别突出设置的卡定突起119、120,并且盘簧118的外周端部卡定于从座椅靠背板240、240A的侧面突出设置的卡定突起247。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在配置有上述座椅靠背倾斜器103的一侧,在板114的外侧配置有倾斜器可动杆123,由这些座椅靠背倾斜器103和倾斜器可动杆123构成任意设定座椅靠背3的前后方向倾斜运动位置的倾斜装置60。
在该情况下也是上述倾斜器可动杆123通过穿过设在中间部分的长孔123a的销124而安装于板114,并且与操作部123b相反一侧的端部123c从上述带凸台孔115穿过而与座椅靠背倾斜器103的中心孔103a配合。
为了避免座椅靠背板240与板114的面接触,在座椅靠背板240上设置兼作隔离件的缓冲构件248,以便缓和这两者的接触。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10D中也是控制箱50按照图43所示的流程图检测翻车,基于其结果控制座椅靠背后倾单元40D和安全带装置30,以下说明该流程图,但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流程图相同处理部分标注相同步骤符号而省略重复说明。
可是,在本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10D中也是与第4实施方式同样,因为主轴100仅用作倾斜装置60的座椅靠背3的倾斜运动中心,故不需要在第1~第3实施方式的流程图中所执行的步骤S18和步骤S25的控制,并且因为不存在使向后倾斜的座椅靠背3复位的机构,故不需要在第1~第4实施方式的流程图中所执行的步骤S23(S23A)和步骤S24(S24A、S24B)的控制。
此外,在步骤S16A,向用于解除锁定机构250的锁定的断裂销260施加电流,在步骤S17D通过断裂销260的断裂而使锁定机构250被解除锁定,由弹簧280的作用力使座椅靠背3向后倾斜规定量。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的流程图的控制中也是使用判断翻车的图,但因为这些与图11中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故省略其说明。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10D,当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检测到翻车时,可以在乘员C被约束于座椅2的状态下使座椅靠背3向后倾斜规定量,所以乘员C的头部Ch随着座椅靠背3的向后倾斜而以座椅靠背3的主轴100为中心向后移动,增大了头部Ch与车厢内的顶棚之间的空间,可以有效地抑制头部Ch与顶棚干涉。
此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座椅靠背后倾单元40D具有:通过支承销242可使座椅靠背3的向后倾斜地支承座椅靠背3的下部,并与倾斜装置60结合的座椅靠背板240、锁定座椅靠背板240与座椅靠背3的相对旋转的锁定机构250、在由车辆侧滚检测单元20检测到翻车时解除锁定机构250的锁定状态的断裂销260、以及随着锁定机构250的锁定解除而向座椅靠背3施加后倾力的弹簧280,所以在翻车时断裂销260因施加电流而可靠地断裂,进而,可靠地把锁定机构250解除锁定,可使座椅靠背3迅速地向后倾斜。
而且,根据本实施例,由于通过在座椅2的车宽方向两侧设置座椅靠背板240、240A,可使座椅靠背后倾单元40D与倾斜装置60分别进行工作,而且,可以由弹簧280使座椅靠背3向后倾斜,所以可以由简单的结构实现翻车时的座椅靠背3的向后倾斜。
图44示出上述第5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该图是按(a)、(b)顺序表示座椅靠背后倾单元的锁定状态和锁定解除状态的要部放大侧视图。
即,在第5实施方式中,公开了作为座椅靠背后倾单元40D的后倾力施加单元而使用弹簧280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只要是可以随着锁定机构250的锁定解除而向向座椅靠背3施加后倾斜力的单元即可,例如,如本变形例的图44所示,也可以使用螺线管283。
即,上述螺线管283设在座椅靠背板240的上部,在通过接通/切断通往该螺线管283的电流而进退移动的构件上连接线284,在座椅靠背板240上突出设置的销285引导该线284的中间部,使线284的前端部与在座椅靠背框3a上突出设置的卡定销286结合。
而且,在图44(a)所示的锁定机构250的锁定状态下使线284成为相对于螺线管283进出的状态,在检测到翻车时把锁定机构250解除锁定的同时螺线管283工作而使线284后退,从而如图44(b)所示那样,由线284向大致下方拉卡定销286而可以使座椅靠背框3a以支承销242为中心向后倾斜。
图45~图48示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构成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而省略对其重复说明,图45是详细表示座椅靠背下部的内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46是在(a)、(b)中示出座椅靠背后倾单元的锁定状态和锁定解除状态的要部放大侧视图,图47是在(a)、(b)中示出锁定解除单元的锁定状态和锁定解除状态的放大立体图,图48是控制乘员保护装置的流程图的说明图。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10E基本上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设有车辆侧滚检测单元20、作为乘员约束单元的安全带装置30、座椅靠背后倾单元40E、以及控制箱50,并且座椅靠背后倾单元40E如图45、图46所示为与第5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10D大致同样的构成,具有座椅靠背板240、240A、和设在一座椅靠背板240上的锁定机构250,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锁定解除单元使用螺线管261,并且作为后倾力施加单元使用电动机287。
即,上述座椅靠背板240、240A与第5实施方式同样地配置于座椅2的车宽方向两侧,它们的上端部通过支承销242可相对旋转地连接于座椅靠背框3a,并且下端部可旋转自如地与板114的带凸台孔115和凸台部115a配合。
上述锁定机构250设在配置于车宽方向内方(图45中右方)的座椅靠背板240的中央部,由钩部25a与臂部251b形成的钩形构件251通过中心销252可旋转自如地轴支承于座椅靠背板240,并且借助弹簧253施加图中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力。
而且,如图46(a)所示在上述钩形构件251的钩部251a与导向销246a卡合的锁定状态下,臂部251b的下端卡定于上述螺线管261的出没销261a。
如图47(a)所示,上述螺线管261,在未检测到翻车的通常时出没销261a处于突出状态,通过因检测到翻车而从控制箱50(参照图1)施加电流,从而如图42(b)所示那样出没销261a没入,上述钩形构件251的臂部251b的卡定被解除。
因而,与第5实施方式的断裂销260同样,通过螺线管261的出没销261a的没入使钩形构件251的臂部251b的卡定被解除,如图46(b)所示,钩形构件251在弹簧253的作用力的作用下而以中心销252为中心向逆时针旋转方向旋转,钩部251a与导向销246a的接合脱开。此时,在与上述螺线管261的工作的同时上述电动机287被驱动而座椅靠背框3a以支承销242为中心向后倾斜。
即,如图45所示,上述电动机287安装于跨车宽方向两侧的座椅靠背框3a而结合的固定板271,设在该电动机287的旋转轴上的齿轮287a啮合于设在倾斜运动中心轴270上的齿轮287b,通过电动机287被驱动而通过齿轮287a、287b旋转倾斜运动中心轴270,进而,与该倾斜运动中心轴270的端部结合成一体的座椅靠背框3a倾斜运动。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10E中也是控制箱50按照图48所示的流程图检测翻车,基于其结果控制座椅靠背后倾单元40E和安全带装置30,以下说明该流程图,但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流程图相同处理部分标注相同步骤符号而省略重复说明。
可是,本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10E的控制流程图,基本上执行与图43所示的第5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10D的控制流程图同样的控制,但是,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取代图43的步骤S16A,为了解除锁定机构250而执行使螺线管261工作的步骤S16B,并且取代图43的步骤S17D,在步骤S17E为了使座椅靠背3向后倾斜而使电动机287工作。
此外,在上述本实施方式的流程图中,在步骤S11乘员C的横向移动未超过规定值的情况下,而且,在步骤S22判断为座椅靠背3成为倾倒状态(标志=1)的情况下,由步骤S24C使上述电动机287逆转而使向后倾斜的座椅靠背3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流程图的控制中也是使用判断翻车的图,但由于这些与图1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是同样的,故省略其说明。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10E,当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检测到翻车时,可以在乘员C被约束于座椅2的状态下使座椅靠背3向后倾斜规定量,所以乘员C的头部Ch随着座椅靠背3的向后倾斜而以座椅靠背3的主轴100为中心向后移动,增大了头部Ch与车厢内的顶棚之间的空间,可以有效地抑制头部Ch与顶棚干涉。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座椅靠背后倾单元40E,通过将电动机282用作后倾力施加单元,能以简单的结构可逆地进行座椅靠背3的倾斜运动,可以在原因消除后自动地使因检测到翻车而向后倾斜的座椅靠背3复位。
图49~图57示出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构成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而省略其重复说明,图49是按(a)~(c)顺序表示由翻车引起的车辆的侧滚状态的后视图,图50是按(a)~(c)顺序表示乘员保护装置的工作状态的侧视图。
此外,图51是通常运行状态的右侧座椅的立体图,图52是通常运行状态的左侧座椅的立体图,图53是在检测到车辆的翻车时座椅靠背向后倾斜了的右侧座椅的立体图,图54是在检测到车辆的翻车时座椅靠背向后倾斜了的左侧座椅的立体图,图55是翻车状态时的右侧座椅的立体图,图56是在翻车状态下后退了的左侧座椅的立体图,图57是控制乘员保护装置的流程图的说明图。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10F基本上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设有车辆侧滚检测单元20、作为乘员约束单元的安全带装置30、座椅靠背后倾单元、以及控制箱50。作为座椅靠背后倾单元可以使用上述第1~第6实施方式所示的座椅靠背后倾单元40、40A~40E中任一种,但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第6实施方式的座椅靠背后倾单元40E,省略其详细说明。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1、图52所示,在配置于车辆右侧的座椅2R和配置于车辆左侧的座椅2L上具有使这些座椅2R、2L后退规定量的座椅后退单元300,上述控制箱50在检测到翻车时使座椅后退单元300工作。
另外,右侧的座椅2R与左侧的座椅2L,其安全带装置30、座椅靠背后倾单元40E以及座椅后退单元300等各构成构件是对称且相同结构,对两个座椅2R、2L的各构成构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上述座椅后退单元300具有可使座垫4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地支承于底板的座椅导轨301、301a、和作为在检测到翻车时沿着该座椅导轨301、301a向车辆后方驱动座垫4的致动器的电动机302。
在上述座椅导轨301、301a中的、一方的座椅导轨301上设有齿条303,并且上述电动机302安装于座垫4并设有与上述齿条303啮合的小齿轮304,通过电动机302的旋转可使整个座椅2连同座垫4一起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在检测到翻车时电动机被向使座垫4后退(车辆后方移动)的方向驱动。
车辆1在翻车时如图49(a)~(d)所示那样动作,该图(a)示出即将翻车前的状态,该图(b)示出翻车1/4圈的状态,该图(c)示出翻车1/2圈的状态,(d)示出翻车1/2圈以后的状态。
此外,图50(a)~(d)示出分别与上述图49(a)~(d)对应的座椅2R、2L的动作,在与图49(a)对应的图50(a)中,与通常运行时同样地乘员C系好安全带装置30,此时,如图51、52所示,左右两侧的座椅2R、2L的前后位置被设定为相应于乘员C体格的位置。
在与图49(b)对应的图50(b)中,在刚刚判断为进入翻车模式后的状态,电动卷收器36工作而卷绕织带37拉入腰部安全带31,乘员C被强力约束于座椅靠背3。
此外,在与图49(c)对应的图50(c)中,在判断为车辆为翻车状态时,如图53、54所示,左右两侧的座椅2R、2L都是座椅靠背3向后倾斜规定量。
在与图49(d)对应的图50(d)中,在判断为车辆为翻车状态时,如图55、图56所示,使乘员C的就座位置与因旋转方向而相对于车辆旋转中心较远的一侧的座椅、例如在车辆向右翻车时就使左侧的座椅2L向车辆后方移动。当然,与此相反在车辆向左翻车时就使右侧的座椅2R向车辆后方移动。此时,在左右两侧的座椅2R、2L侧都展开幕帘式安全气囊310。
可是,本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10F的控制流程图基本上执行与图48所示的第6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10E的控制流程图同样的控制,但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20判断为图处于区域B时以后的控制是不同的,步骤S20的判断后,由步骤S26检测车辆翻车时的旋转方向并输入检测结果,并且由步骤S27检测乘员C就座的座椅2R和2L并输入检测结果。
然后,在下一步骤S28判断乘员C就座的座椅相对于旋转中心处于近的一侧(Near Side),还是处于远的一侧(Far Side),在判断为处于近的一侧的情况下,由步骤S29使电动卷收器36发挥预紧器作用,并且如图55所示那样展开幕帘式安全气囊310。
另一方面,在步骤S28判断为处于远的一侧的情况下,由步骤S30如图56所示那样使座椅2L向后移动规定量,并且由步骤S31使电动卷收器36发挥预紧器作用,如图55所示那样展开幕帘式安全气囊31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流程图的控制中也是使用判断翻车的图,但由于这些与图1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是同样的,故省略其说明。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10F,当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检测到翻车时,可以在乘员C被约束于座椅2的状态下使座椅靠背3向后倾斜规定量,所以乘员C的头部Ch随着座椅靠背3的向后倾斜而增大头部Ch与车厢内的顶棚之间的空间,可以有效地抑制头部Ch与顶棚干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座椅后退单元300,在车辆处于翻车状态时,使相对于车辆旋转中心较远的一侧的座椅2R或2L向车辆后方移动,所以可以更大地确保乘员C的头部Ch与顶棚之间的间隙,结果容易缓和从车顶前方部向乘员C的头部的力。
图58~图68示出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构成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而省略重复说明,图58是通常运行状态的右侧座椅的立体图,图59是通常运行状态的左侧座椅的立体图,图60是在检测到车辆的翻车时座椅靠背向后倾斜了的右侧座椅的立体图,图61是在检测到车辆的翻车时座椅靠背向后倾斜了的左侧座椅的立体图,图62是翻车状态时的右侧座椅的立体图,图63是翻车状态时的左侧座椅的立体图。
此外,图64是表示座垫的内部结构的放大立体图,图65是图64中E-E放大剖视图,图66是是表示座垫的下降状态的座垫的内部结构的放大立体图,图67是控制乘员保护装置的流程图的说明图,图68是用于使侧安全气囊展开的图。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10G基本上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设有车辆侧滚检测单元20、作为乘员约束单元的安全带装置30、座椅靠背后倾单元、以及控制箱50。作为座椅靠背后倾单元与第7实施方式同样地可以使用上述第1~第6实施方式所示的座椅靠背后倾单元40、40A~40E中任一种,但是特别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第6实施方式的座椅靠背后倾单元40E,省略其详细说明。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4~图66所示,具有使座垫4下降规定量的座垫下降单元400,上述控制箱50在检测到翻车时使座垫下降单元400工作。
另外,右侧的座椅2R与左侧的座椅2L,其安全带装置30、座椅靠背后倾单元40E以及座垫下降单元400等各构成构件为对称且相同结构,对两个座椅2R、2L的各构成构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说明如下。
上述座垫下降单元400具有形成座垫4的座面部4c的具有反弹力的座面板401、和作为在检测到翻车时使该座面板401向下弯曲的致动器的电动机402。
即,上述座面板401在四角部分形成有较大矩形的开口部401b以使得在中央部具有十字形的桥部401a。而且,如图65所示,在座面板401的下方设置结合于座垫框4a的架部403,在与该架部403的中央部、即上述十字形桥部401a的中央部大致对应的部位安装上述电动机402,在设于该电动机402上的皮带轮404上卷绕被分支成四根前端部405a~405d的线405。
上述线405的各分支的前端部405a~405d分别配置在上述十字形桥部401a的各边的中央部附近并与之结合,通过使电动机402向线405的卷绕方向旋转,该线405被卷绕于皮带轮404上,如图66所示,座面板401连同十字形桥部401a整体向下凹陷变形,由此座垫4的座面部4c下降。
另外,上述电动机402在卷绕了规定量的线405时停止旋转,但是其卷绕力由于继续通电等而被维持,保持座面板401的下降状态,通过切断向电动机402的通电,借助座面板401的反弹力,线405开卷并且该座面板401恢复到原来状态,座面部4c上升,从而上述电动机402具有可逆功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如第7实施方式所示那样,车辆1在翻车时如图49(a)~(d)所示动作,在与表示即将翻车之前的状态的图49(a)对应的图50(a)中,与通常运行时同样地乘员C系好安全带装置30,此时,如图58、图59所示,左右两侧的座椅2R、2L的前后位置被设定成相应于乘员C的体格的位置。
此外,在与表示翻车1/4圈状态的图49(b)对应的图50(b)中,在刚刚判断为进入翻车模式后的状态,电动卷收器36工作而卷绕织带37、拉入腰部安全带31,乘员C被强力约束于座椅靠背3。
而且,在与表示翻车的1/2圈状态的图49(c)对应的图50(c)中,在判断为车辆处于翻车时的状态,如图60、图61所示,左右两侧的座椅2R、2L都是座椅靠背3向后倾斜规定量。
另外,在与表示翻车的1/2圈以后状态的图49(d)对应的图50(d)中,在判断为车辆处于翻车状态时,如图62、图63所示,左右两侧的座椅2R、2L都使座垫4下降。
此时,在左右两侧的座椅2R、2L侧都展开幕帘式安全气囊310,并且在相对于车辆旋转中心较远一侧的座椅(本实施方式中2L),内置于座椅靠背3中的侧安全气囊311根据与车顶间距离而展开。
可是,本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10G的控制流程图执行基本上与图57所示的第7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10F的控制流程图同样的控制,但特别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28判断乘员C位于近的一侧还是远的一侧之后的控制不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流程图的控制中也是使用判断翻车的图,但由于这与图1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是同样的,故省略其说明,如图68所示,另一方面用于使侧安全气囊311展开的图,是根据时间和与车顶间距离的关联来判断的,在翻车的判断区域α的规定时间后设定侧安全气囊311的展开区域β。
此外,在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控制流程图中,对与图57的控制流程图相同处理部分标注相同步骤符号而省略重复说明。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控制流程图中,在图57所示的控制流程图的步骤S28判断为是近的一侧时,由步骤S32使座垫4下降后,在步骤S29使预紧器和幕帘式安全气囊310工作。
此外,在上述步骤S28判断为远的一侧时,由步骤S33使座垫4下降后,在步骤S31使预紧器和幕帘式安全气囊310工作,然后由步骤S34测定乘员C的头部与车顶之间的距离,在该距离变化的场合由步骤S35使侧安全气囊311展开。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10G,当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检测到翻车时,可以在乘员C被约束于座椅2的状态下使座椅靠背3向后倾斜规定量,所以乘员C的头部Ch随着座椅靠背3的向后倾斜而增大头部Ch与车厢内的顶棚之间的空间,可以有效地抑制头部Ch与顶棚干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座垫下降单元400,在车辆处于翻车状态时使左右两侧的座椅2R、2L的座垫4下降,所以可以更大地确保乘员C的头部Ch与顶棚之间的间隙。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翻车时在相对于车辆旋转中心较远的一侧(Far Side)的座椅2使侧安全气囊311展开,从而可以容易地使可能因车辆旋转产生的离心力而向车厢内侧面上部移动的远的一侧乘员C留在车厢内中央部,结果可以更大地确保车顶接触地面前得乘员头上空间。
图69、图70示出第8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与第8实施方式相同构成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而省略重复说明,图69是座垫处于通常位置的座椅的立体图,图70是座垫处于下降位置的座椅的立体图。
本变形例的座垫下降单元400A具有内置于座垫4的、借助填充的气体而膨胀的气体封入袋410、和在检测到翻车时使该气体封入袋410内的气体排出的阀构件411。
即,上述阀构件411构成为根据来自控制箱50的控制信号来进行开闭的电磁阀,该阀构件411通过管412与上述气体封入袋410连通,该气体封入袋410被设定成在膨胀状态为通常的座垫4的高度。另外,作为被封入气体封入袋410的气体使用空气或作为惰性气体的氮气等。
因而,在本变形例中,如第8实施方式的图62、图63所示,在座垫4下降时,阀构件411打开而气体封入袋410内的气体靠乘员C的体重排出,从而气体封入袋410缩小而座垫4下降。
此外,本变形例的控制流程图可以使用上述第8实施方式中图67所示的控制流程图,但在该流程图中步骤S32和步骤S33的座垫下降中成为打开阀构件411。
可是,本发明以上述第1~第8实施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范围内可以采用各种其他的实施方式,例如,虽然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翻车时使座椅靠背向后倾斜,也可以通过使座椅整个向后倾斜而使座椅靠背向后倾斜,扩大乘员头部与顶棚之间的空间。

Claims (26)

1.一种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
车辆侧滚检测单元,检测车辆的翻车状态;
乘员约束单元,将乘员约束于座椅上;
座椅后倾单元,使座椅向后倾斜规定量;以及
控制单元,根据车辆侧滚检测单元的检测信号判断翻车而使上述乘员约束单元和上述座椅后倾单元工作;
从座椅靠背上端部装入安全带装置的织带,并将织带卷绕装置内置于座椅靠背或座垫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座椅后倾单元是使座椅靠背相对于座垫向后倾斜的座椅靠背后倾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乘员约束单元是具有将乘员的上半身约束于座椅靠背上的肩部安全带、和将乘员的腰部约束于座垫上的腰部安全带的安全带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乘员约束单元是具有将乘员的上半身约束于座椅靠背上的肩部安全带、和将乘员的腰部约束于座垫上的腰部安全带的安全带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乘员约束单元及座椅靠背后倾单元具有恢复到检测到翻车前的状态的可逆功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乘员约束单元与座椅靠背后倾单元之间设置连动单元,该连动单元使乘员约束单元和座椅靠背后倾单元相互连动而一边约束乘员一边使座椅靠背向后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连动单元由安全带装置的织带卷绕装置的旋转部、设在座椅靠背的作为座椅靠背的倾斜运动中心的倾斜运动轴上的皮带轮、以及围绕旋转部和皮带轮而传递旋转力的环形带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连动单元是可相对移动自如地围绕从安全带装置的织带卷绕装置放出的织带、并在翻车时与该织带接合而借助织带的卷绕移动来旋转座椅靠背的作为座椅靠背的倾斜运动中心的倾斜运动轴的旋转体。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连动单元由可前后移动地围绕沿着座椅靠背的背面在上下方向上配置的织带的下方部分、并将织带引导到配置于座垫前方的织带卷绕装置的辊、和在发生翻车时使该辊向车辆前方移动的移动单元构成,在翻车时通过辊向前方移动而把织带的卷绕力转换成座椅靠背的后倾力。
10.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座椅靠背通过任意设定其前后方向倾斜位置的倾斜装置与座垫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车辆侧滚检测单元具有测定侧倾角度和侧倾速度的角速度传感器,控制单元把侧倾角度和侧倾速度超过了阈值的范围判断为发生翻车。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车辆侧滚检测单元除了具有测定侧倾角度和侧倾速度的角速度传感器外,还具有测定车辆的横向加速度的加速度传感器、测定乘员与座椅的接触压力分布的座椅压力传感器、测定乘员与车门内饰的接触压力的内饰压力传感器、以及分别测定乘员的头部移动和上身移动的乘员移动传感器,控制单元把侧倾角度和侧倾速度、横向加速度、座椅的接触压力、车门内饰的接触压力、以及乘员移动量分别超过了阈值的范围判断为发生翻车。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单元检测乘员的上身移动,在该上身移动超过了规定量时使上述乘员约束单元工作。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座椅靠背后倾单元具有:
座椅靠背板,其通过旋转支承部以可使座椅靠背向后倾斜的方式支承座椅靠背的下部,并且该座椅靠背板与上述倾斜装置的旋转轴结合;
锁定机构,锁定座椅靠背板与座椅靠背的相对旋转;以及
锁定解除单元,根据车辆侧滚检测单元对翻车状况的检测而解除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
后倾力施加单元,随着锁定机构的锁定解除而向座椅靠背施加后倾力。
15.根据权利要求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座椅后倾单元是使座椅靠背相对于座垫向后倾斜的座椅靠背后倾单元,该座椅靠背后倾单元具有:
座椅靠背板,其通过旋转支承部以可使座椅靠背向后倾斜的方式支承座椅靠背的下部,并且该座椅靠背板与上述倾斜装置的旋转轴结合;
锁定机构,锁定座椅靠背板与座椅靠背的相对旋转;以及
锁定解除单元,根据车辆侧滚检测单元对翻车状况的检测而解除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
后倾力施加单元,随着锁定机构的锁定解除而向座椅靠背施加后倾力。
16.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乘员保护装置具有使座椅后退规定量的座椅后退单元,控制单元根据翻车状况的检测而使座椅后退单元工作。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座椅后退单元具有可将座垫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地支承于地板的座椅导轨、和在检测到翻车时沿着该导轨向车辆后方驱动座垫的致动器。
18.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乘员保护装置具有使座垫下降规定量的座垫下降单元,控制单元根据翻车状况的检测而使座垫下降单元工作。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座垫下降单元具有形成座垫的座面部的具有反弹力的座面板、和在检测到翻车时使该座面板向下弯曲的致动器。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座垫下降单元具有内置于座垫中的、借助填充的气体而膨胀的气体封入袋、和在检测到翻车时排出该气体封入袋内的气体的阀构件。
21.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乘员保护装置具有使座椅后退规定量的座椅后退单元,控制单元根据翻车状况的检测而使座椅后退单元工作。
22.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乘员保护装置具有使座垫下降规定量的座垫下降单元,控制单元根据翻车状况的检测而使座垫下降单元工作。
23.一种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由车辆侧滚检测单元检测车辆的翻车状况,由乘员约束单元将乘员约束于座椅上,并且由座椅靠背后倾单元使座椅靠背向后倾斜规定量。
24.一种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由车辆侧滚检测单元检测车辆的翻车状况,由乘员约束单元将乘员约束于座椅上,并且一边由座椅靠背后倾单元使座椅靠背向后倾斜规定量、一边由座椅后退单元使座椅后退规定量。
25.一种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权利要求18所述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由车辆侧滚检测单元检测车辆的翻车状况,由乘员约束单元将乘员约束于座椅上,并且一边由座椅靠背后倾单元使座椅靠背向后倾斜规定量、一边由座垫下降单元使座垫下降规定量。
26.一种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由车辆侧滚检测单元检测车辆的翻车状况,由乘员约束单元将乘员约束于座椅上,并且由座椅后倾单元使座椅向后倾斜规定量。
CNB2006101386847A 2005-11-11 2006-11-10 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及乘员保护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1583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327489 2005-11-11
JP2005327489 2005-11-11
JP2006228872 2006-08-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62318A CN1962318A (zh) 2007-05-16
CN100515833C true CN100515833C (zh) 2009-07-22

Family

ID=380816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38684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15833C (zh) 2005-11-11 2006-11-10 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及乘员保护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15833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02645A (zh) * 2016-12-19 2018-06-26 李尔公司 用于定位交通工具座椅的系统和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85569B2 (ja) * 2007-08-13 2009-06-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US8086376B2 (en) * 2007-10-10 2011-12-2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rollover prediction with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activation
KR101252201B1 (ko) * 2010-12-09 2013-04-0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 시트의 목상해 방지장치
EP2492159B1 (en) * 2011-02-28 2013-12-25 Volvo Car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seat belt retraction speed control
KR20140054992A (ko) * 2012-10-30 2014-05-09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의 롤 오버 감지장치 및 그 방법
CN103171508B (zh) * 2012-12-03 2015-06-10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一种用于车辆翻滚时的乘员保护系统
CN102975639B (zh) * 2012-12-30 2016-02-10 张家港市华建汽修有限公司 安全座椅
JP6418214B2 (ja) * 2016-09-21 2018-11-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員拘束装置
DE102016222192A1 (de) * 2016-11-11 2018-05-17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Coburg Fahrzeugsitz mit Sperrvorrichtung für ein absenkbares Sitzteil des Fahrzeugsitzes
CN109398164A (zh) * 2017-08-18 2019-03-01 创奕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载具用自动位移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JP6888587B2 (ja) * 2018-05-31 2021-06-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シート制御装置
CN111717089B (zh) * 2019-03-19 2021-11-23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座椅靠背后倾避险装置以及方法
DE102019123681A1 (de) * 2019-09-04 2021-03-04 Brose Fahrzeugteile SE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Coburg Morphende Sitzbank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92368A (en) * 1995-02-23 1996-02-20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Rollover seat system
US6076887A (en) * 1996-02-06 2000-06-20 Autoliv Development Ab Vehicle seat
EP1037773B1 (de) * 1997-11-11 2001-09-12 Giok Djien Dr.-Ing. Go Rückhaltesystem bei fahrzeug, zug und flugzeug zur erhöhung des insassenschutzes
CN1478679A (zh) * 2002-06-04 2004-03-03 ������������ʽ���� 乘客保护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92368A (en) * 1995-02-23 1996-02-20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Rollover seat system
US6076887A (en) * 1996-02-06 2000-06-20 Autoliv Development Ab Vehicle seat
EP1037773B1 (de) * 1997-11-11 2001-09-12 Giok Djien Dr.-Ing. Go Rückhaltesystem bei fahrzeug, zug und flugzeug zur erhöhung des insassenschutzes
CN1478679A (zh) * 2002-06-04 2004-03-03 ������������ʽ���� 乘客保护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02645A (zh) * 2016-12-19 2018-06-26 李尔公司 用于定位交通工具座椅的系统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62318A (zh) 2007-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15833C (zh) 车辆侧滚时的乘员保护装置及乘员保护方法
JP4779879B2 (ja) 車両横転時の乗員保護装置および乗員保護方法
CN101374695B (zh) 车辆座椅组件
JP4736588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US7175221B2 (en) Easy ejector seat with skeletal crash safety beam
CN108407750A (zh) 用于后排座椅的车顶安装的安全气囊总成
JP4775032B2 (ja) 乗員拘束装置
US7328939B2 (en) Seat assembly for vehicle
US8136835B2 (en) Easy ejector seat with skeletal crash safety beam
JP2009166569A (ja) 車両用乗員拘束装置
JP7056508B2 (ja) 車両の乗員保護装置
JP4923524B2 (ja) 車両横転時の乗員保護装置および乗員保護方法
JP5195894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KR100904976B1 (ko) 웨빙 가이드 기구
CN101018690A (zh) 可收起的座椅
JP5952680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602898B2 (ja)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6350423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2009154745A (ja) 車両用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4548112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EP1325836A2 (en) Easy ejector seat with skeletal crash safety beam
EP0692402A2 (en) Passive restraint system
JP3614139B2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JP2023163999A (ja)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JP2005306253A (ja) 車両用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722

Termination date: 2019111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