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10994C -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10994C
CN100510994C CNB200710008282XA CN200710008282A CN100510994C CN 100510994 C CN100510994 C CN 100510994C CN B200710008282X A CNB200710008282X A CN B200710008282XA CN 200710008282 A CN200710008282 A CN 200710008282A CN 100510994 C CN100510994 C CN 10051099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powder
image
composition
color
compou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71000828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46652A (zh
Inventor
木村正利
樫村秀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466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466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1099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10994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 G03G15/3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in which the charge pattern is formed dotwise, e.g. by a thermal head
    • G03G15/32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in which the charge pattern is formed dotwise, e.g. by a thermal head by charge transfer onto the recording materia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mag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84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 G03G9/08791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specified groups or side chai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84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 G03G9/08795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hemical properties, e.g. acidity, molecular weight, sensitivity to reacta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84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 G03G9/08797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e.g. viscosity, solubility, melting temperature, softening temperatur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Colouring agent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06Organic dyes
    • G03G9/0924Dyes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substitu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Colouring agent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26Colouring agents for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perti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Colouring agent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28Compounds capable to generate colouring agents by chemical reac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07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specified by the shell materia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5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specified by the core materia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92Preparation thereof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该图像形成设备包含:图像承载构件;墨粉馈入单元;墨粉图像形成单元;颜色形成信息施加单元;转移单元;固定单元;和颜色形成单元,所述带电墨粉包含第一成分和第二成分以及光可固化合成物,其中所述第一成分和所述第二成分能在彼此发生反应时形成颜色且在墨粉中彼此分离,且所述光可固化合成物含有所述第一成分和所述第二成分中的至少一者,通过使用光施加颜色形成信息来维持所述光可固化合成物的固化状态或未固化状态,从而控制用于形成颜色的反应。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和一种图像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在由电子照相系统(e1ectrophotographic system)获得彩色图像的记录设备中,已实施由三原色的图像信息来进行显影以形成墨粉图像(tonerimages),依次累积所述墨粉图像以提供彩色图像。所述设备的构造的特定实例包含:所谓的四周期设备,其中针对每种颜色显影一个通过图像形成方法而在上面形成有潜像(latent image)的感光体鼓(photoreceptordrum)且分别将墨粉图像重复转移到转移构件以形成彩色图像;和串列式(tandem)设备,其中为各自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中的每一者提供感光体鼓和显影装置,且通过移动转移构件而依次将墨粉图像转移到转移构件以获得彩色图像。
这些设备通常针对每种颜色具有多个显影装置。因此,针对普通彩色图像形成需要四个显影装置(即,三原色和黑色),且在所述串列式设备中,针对所述四个显影装置分别需要四个感光体鼓。所述设备无法避免增加设备的大小和成本,因为需要其具有(例如)使所述四个图像形成单元同步的措施。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包含:
图像承载构件,
墨粉馈入单元,其在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上形成带电墨粉,
墨粉图像形成单元,其通过根据图像信息向带电墨粉施加电荷而形成带有相反电荷的墨粉图像,所施加的电荷具有与所述带电墨粉相反的极性,
颜色形成信息施加单元,其通过光向带有相反电荷的墨粉图像施加颜色形成信息,
转移单元,其将所述带有相反电荷的墨粉图像转移到记录媒质的表面,
固定单元,其固定转移到记录媒质表面的带有相反电荷的墨粉图像,和
颜色形成单元,其形成施加有所述颜色形成信息的所述墨粉图像的颜色,
所述带电墨粉包含第一成分和第二成分以及光可固化合成物,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成分能在彼此发生反应时形成颜色且在墨粉中彼此分离,且所述光可固化合成物含有所述第一成分和所述第二成分中的至少一者,
通过使用光施加颜色形成信息来维持光可固化合成物的固化状态或未固化状态,从而控制用于形成颜色的反应。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在附图中:
图1是绘示根据本发明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绘示根据本发明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印刷控制器的电路方框图。
图4是绘示根据本发明另一示范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A是绘示着色部分中墨粉的着色机制的示意性说明。
图5B是绘示图5A的放大图的示意性说明。
图6是绘示墨粉结构的示范性实施例的横截面示意图(在其中墨粉含有母质和分散在母质中的光敏和热敏胶囊的情况下)。
图7是绘示墨粉结构的另一示范性实施例的横截面示意图(在其中墨粉具有同心结构的情况下)。
图8是绘示墨粉结构的另一示范性实施例的横截面示意图(在其中墨粉具有条纹结构的情况下)。
图9是绘示墨粉结构的另一示范性实施例的横截面示意图(在其中墨粉具有扇形结构的情况下)。
图10是绘示其中为施加颜色信息而使墨粉图像曝光的状态的横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看附图来描述本发明。在整个附图中,分别将相同符号用于大体上具有相同功能的构件,以省略重复描述。
第一实施例
图1是绘示根据本发明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根据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含有:图像承载构件10;墨粉回收和馈入装置12(墨粉回收和馈入单元),其位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10周围,在图像承载构件10的表面上均匀形成带负电的墨粉TA且回收通过转移装置18而残留在图像承载构件10上的残留墨粉TC;墨粉图像形成装置14(墨粉图像形成单元),其通过向带负电的墨粉TA施加电荷而形成带正电的墨粉图像TB,所施加的电荷具有与均匀形成在图像承载构件10的表面上的带负电的墨粉TA相反的极性;颜色形成信息施加装置16(颜色形成信息施加单元),其向带正电的墨粉图像TB施加颜色形成信息;和转移装置18(转移单元),其将带正电的墨粉图像TB转移到记录媒质S的表面。
所述设备进一步含有:固定装置20,其使用热量和压力中的至少一者来固定已转移到记录媒质S的表面的带正电的墨粉图像TB;和光发射装置22(光发射单元),其位于固定装置20的下游侧且向记录媒质S发射光以固定带正电的墨粉图像TB的着色。固定装置20还充当为墨粉图像上色的着色装置(着色单元)。
墨粉具有这样一个功能,即(例如)当墨粉的每个颗粒被具有不同波长的光照射时,(例如)墨粉被着色为分别对应于各波长的颜色或维持非着色状态。在根据所述示范性实施例的使用墨粉的图像形成设备中,在图像承载构件10上均匀形成带负电的墨粉TA(墨粉馈入步骤),且接着使用四个颜色(例如青色(C)、品红色(M)、黄色(Y)和黑色(K))的图像形成信息的逻辑和(logical sum)而向所述带负电的墨粉TA施加正电荷,以形成带正电的墨粉图像TB(墨粉图像形成步骤)。接着,用具有对应于颜色信息的波长的光来曝光所述带正电的墨粉图像TB以向所述带正电的墨粉TB施加颜色形成信息(颜色形成信息施加步骤)。将已施加有颜色形成信息的带正电的墨粉图像TB转移且固定到记录媒质S(转移和固定步骤),在所述转移和固定步骤之前或之后或者与所述转移和固定步骤同步,借助热使墨粉经历着色反应(着色步骤),且在固定之后用光照射记录媒质S的表面以移除并漂白背景颜色(光发射步骤)。由墨粉回收和馈入装置12来回收转移之后残留在图像承载构件10上的残留墨粉TC(墨粉回收步骤)。因此,获得彩色图像。
第二实施例
图2是绘示根据本发明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根据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构造,但如图2所示,所述设备在图像承载构件10周围含有墨粉再充电装置24(墨粉再充电单元),所述墨粉再充电装置24向转移之后残留在图像承载构件10上的残留墨粉TC施加正电荷。
在根据所述示范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由于在转移之后通过释放放电等而充有正电荷的墨粉也包含在残留墨粉TC中,因而向残留墨粉施加负电荷(墨粉再充电步骤)以使残留墨粉的带电性质统一为负电荷,藉此可改进墨粉回收和馈入装置12的回收效率。
在所述示范性实施例中,均匀形成带负电的墨粉,且通过向所述带负电的墨粉施加正电荷而形成带正电的墨粉的图像。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所述构造,且均匀形成带正电的墨粉并通过向所述带正电的墨粉施加负电荷来形成带负电的墨粉的图像也是可能的。
将描述通过根据所述示范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来获得彩色图像的墨粉的着色机制。
墨粉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连续区域,所述区域被称为着色部分,其能在使用光来施加颜色形成信息时被着色为一种特定颜色(或能维持非着色状态)。
图5A是绘示着色部分中墨粉的着色机制的示意性说明,且图5B是绘示图5A的放大图的示意性说明。
如图5A所示,着色部分60由含有具有各自颜色的着色剂的着色微胶囊50和包围所述微胶囊50的合成物58构成,且如图5B所示,所述合成物58含有显影剂单体(第二成分)54和光致聚合引发剂(photopolymerization initiator)56,其中所述显影剂单体54具有能通过靠近或接触包含在微胶囊50中的着色剂(第一成分)52而被着色的可聚合官能基。
在着色部分60中,密封在着色微胶囊50中的着色剂52可为在着色色调上亮度极好的三芳基无色化合物(triaryl leuco compound)。为所述(供电子)无色化合物上色的显影剂单体54可为受电子化合物(electronacceptive compound),且具体地说,一般使用苯酚化合物(phenolcompound),其可恰当地选自在热敏或压敏纸张中所利用的显影剂。通过供电子着色剂52与受电子显影剂单体54之间的酸碱反应来为着色剂52上色。
光致聚合引发剂56可为光谱增感染料(spectral sensitizing dye),其在曝光到可见光时产生可聚合基,所述基团充当显影剂单体54的聚合的触发器。举例来说,光致聚合引发剂56的反应加速剂用于在曝光到具有三原色(R颜色、G颜色和B颜色)的光时充分促进显影剂单体54的聚合反应。具体地说,例如,通过使用含有吸收曝光的光的光谱增感染料(阳离子)和硼化合物(阴离子)的离子络合物,在曝光时由光激发所述光谱增感染料以使得电子转移到硼化合物,藉此形成可聚合基以引发聚合。根据这些材料的组合,光敏着色部分60可提供具有约0.1到0.2mJ/m2的着色记录敏感性。
取决于针对颜色形成信息对于着色部分60的光照射的存在,着色部分60在某些区域中具有聚合的显影剂化合物,且在其它区域中具有尚未聚合的显影剂单体54。在含有尚未聚合的显影剂单体54的着色部分60中,显影剂单体54通过加热或类似方式而在随后着色装置(例如加热装置)中迁移,以穿过着色微胶囊50的壁中的小孔,且在着色微胶囊内部扩散。已在微胶囊50内部扩散的显影剂单体54和着色剂52经历酸碱反应以为着色剂52上色,这是由于着色剂52是碱性的,且显影剂单体54是酸性的。
已经历聚合反应的显影剂化合物由于通过聚合造成的大体积特性而不能穿过微胶囊50的壁中的小孔以在随后着色步骤(例如加热)中在微胶囊内部扩散,且不能经历与着色微胶囊中的着色剂52的反应以致着色失败。因此,着色微胶囊50保持无色。因此,已由具有特定波长的光照射的着色部分60保持不被着色。
在着色之后的适当步骤中再次将整个表面曝光到白光,藉此使未聚合的残留显影剂单体54完全聚合以获得稳定的图像固定,且分解残留的光谱增感染料以使背景去色。对应于可见区域的光致聚合引发剂56的光谱增感染料的色调保持背景颜色,且可由染料和硼化合物的光致去色现象来获得光谱增感染料的去色。也就是说,电子从光激发的光谱增感染料转移到硼化合物而形成可聚合基,且所述基团诱发单体聚合且同时通过与激发的染料基反应而导致染料的颜色分解以最终使染料去色。
在墨粉中,在一个微胶囊内以下列状态构成展现具有不同颜色的着色的着色部分60(例如,具有Y颜色、M颜色和C颜色的着色):各自显影剂单体54不涉及除目标着色剂52之外的其它着色剂,即这样一个状态:各自显影剂单体54彼此分离。向单独显影装置施加含有集成在其中的以多种不同颜色上色的着色剂52的此类微胶囊的墨粉以获得彩色图像。
前述墨粉的使用在具有一个图像承载构件和一个墨粉馈入装置的情况下提供全色图像,且因此所述图像形成设备的大小接近单色印刷机,而不限于达到设备的小型化。另外,不必在形成带正电的墨粉图像TB时累积具有各自颜色的墨粉,且可抑制图像表面上的不规则以获得图像表面上的均匀光泽。此外,在墨粉中不使用任何色料(例如颜料),且因此可获得与在银盐系统中获得的那些图像等效的图像。
将颜色形成信息施加到墨粉的机制不是可逆反应(如下所述),且因此可将要着色以形成高亮度图像的墨粉稳定地着色为低色调或半色调密度。因此,可形成由当前多色喷墨印刷机形成的此类高质量图像。此外,由于施加颜色形成信息的机制不是可逆反应,因而获得了这样一个优势,即在加热着色之前的时期内在时间上没有限制。因此,可实现低速度的打印操作,即可在宽速度范围内操作设备,且还获得这样一个优势,即可增加实现加热着色的固定装置的安装位置的自由度。
将针对图像形成过程中的各个步骤来描述根据前述示范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构造。
墨粉馈入步骤
在墨粉馈入步骤中,使用墨粉回收和馈入装置12在图像承载构件10的表面上均匀形成带负电的墨粉TA。在图像承载构件10上形成带负电的墨粉一般通过利用墨粉的普通显影方法实现均匀固体显影来进行,藉此(例如)形成具有与记录媒质S的宽度相等的宽度的墨粉层。
形成在图像承载构件10上的墨粉层(附着到图像承载构件10的墨粉量)优选地在3.5到8.0g/m2的范围内,且更优选地在4.0到6.0g/m2的范围内。
形成在图像承载构件10上的带负电的墨粉TA的厚度可受控为特定厚度或更少,这是由于必须在已曝光的部分上方传播用于施加颜色形成信息的光(如下所述)。具体地说,例如,墨粉层优选地具有三层或更少,且更优选地具有两层或更少。此处,墨粉层厚度是通过将已形成在图像承载构件10的表面上的实际墨粉层的测量厚度除以墨粉的数目平均粒径而获得的值。
墨粉的显影方法的实例包含使用墨粉和用于承载所述墨粉的微小颗粒(其被称为载体)的双成分显影方法、仅使用墨粉的单成分显影方法和所有利用这些显影方法的显影方法,对于此等方法单独添加用于改进各种性质(例如显影性质)的构成物质。可使用实现显影剂对于图像承载构件10的接触显影的显影方法、实现非接触显影的显影方法和其任何组合。也可使用一种使用单成分显影方法和双成分显影方法的组合的混合显影方法。此外,可使用将在未来发明的任何新颖显影方法。
导电媒质可用作图像承载构件10,其实例包含含有上面形成有黑色导电层(抗反射层,例如碳)的金属单管的金属鼓。图像承载构件10不限于此,且可为具有电阻层(例如其中分散有碳的丙烯酸酯树脂)的鼓或带,其中所述电阻层具有半导电性(例如106到1010Ω·cm的体积电阻率)。在使用具有半导电性电阻层的鼓或带的情况下,因为通过利用前述电子照相系统的显影来执行固体显影,所以在馈入墨粉时施加过量偏压,但获得这样一个优势,即难以出现电压泄漏。
以相当高的强度(用于施加颜色形成信息的光能必须约为普通电子照相过程中所使用的用于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量(2mJ/m2)的1,000倍)来实现下文所述的用于施加颜色形成信息的曝光,且在其中导电媒质(例如金属鼓)用作图像承载构件10的情况下,防止了由于用于施加颜色形成信息的曝光而损坏图像承载构件10,藉此可长期重复地稳定获得彩色图像。
墨粉回收和馈入装置12可为电子照相系统的墨粉显影装置,其实例包含单成分显影装置、双成分显影装置和微调色(microtoning)显影装置,所述装置在所属领域技术中是已知的。
所馈入的墨粉(带负电的墨粉)用作装置中的墨粉供应,且电子照相系统的单成分显影剂或与载体结合使用的双成分显影剂可用作墨粉供应。下文中,在某些情况下可将墨粉供应称为显影剂。
举例来说,墨粉供应(显影剂)中所含有的墨粉可为含有集成在一个墨粉颗粒中的能着色为Y颜色的着色部分(Y着色部分)、能着色为M颜色的着色部分(M着色部分)和能着色为C颜色的着色部分(C着色部分)的墨粉,或在单独颗粒中含有Y着色部分、M着色部分和C着色部分的墨粉。
墨粉图像形成步骤
在墨粉图像形成步骤中,由墨粉图像形成装置14向已被均匀充电的带负电的墨粉TA施加正电荷,以便形成带正电的墨粉的图像(带正电的墨粉图像TB)。
墨粉图像形成装置14可为(例如)使用离子的离子写入装置(离子写入单元)。离子写入装置可为利用所谓的离子流系统的离子流控制头,所述离子流系统配备有离子产生源(例如电晕充电装置(corona chargingdevice))和一对具有狭缝的控制电极(控制狭缝)。在离子流控制头中,由所述控制电极对之间的电场方向来控制通过离子产生源(例如电晕充电装置)的电晕放电所产生的离子(示范性实施例中为正离子)穿过或不穿过离子流,藉此将离子选择性地施加到均匀形成的墨粉上以向其施加电荷。
离子写入装置(离子写入单元)不限于前述装置,且可为配备有一对间接电极和控制电极的微细结构电极头,所述控制电极接收通过所述间接电极之间的放电而产生的电荷(电子和离子)。举例来说,在微细结构电极头中,通过根据图像信号控制每一个点的接通/断开状态而在所述间接电极对之间放电来产生电荷(电子和离子),且所述电荷由控制电极提取并被选择性地施加到图像承载构件10的表面上的墨粉中。微细结构电极头可通过间接电极对之间的放电来产生大量电荷(电子和离子),藉此可大大改进离子流密度,这对于加速图像形成过程是有用的。
颜色形成信息施加步骤
在颜色形成信息施加步骤中,通过使用颜色形成信息施加装置16而通过如箭头B所示的光向带正电的墨粉图像TB施加颜色形成信息。此处提到的术语“通过光施加颜色形成信息”意指为了针对构成带正电的墨粉图像TB的每个个别墨粉颗粒而在着色时控制着色/非着色状态或色调,向带正电的墨粉图像TB的所要区域施加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特定波长的光或不施加光。如下文所述,颜色形成信息施加步骤的位置可在转移步骤之后。
不限制颜色形成信息施加装置16,只要其能以指定分辨率和强度来发射具有用于将待着色的墨粉颗粒着色为特定颜色的波长的光。其实例包含LED图像条和激光ROS。优选地将发射到带正电的墨粉图像TB上的光的发射斑点直径控制为10到300μm的范围,且更优选地在20到200μm的范围内,以获得具有100到2,400dpi的分辨率。
由所使用的墨粉的材料设计来确定用于着色或维持非着色状态的光的波长,且举例来说,在其中使用通过具有特定波长的光的照射而着色的墨粉(光着色型墨粉)的情况下,将具有405nm的波长的光(下文中被称为λA光)发射到待着色为黄色(Y颜色)的所要位置,将具有535nm的波长的光(下文中被称为λB光)发射到待着色为品红色(M颜色)的所要位置,且将具有657nm的波长的光(下文中被称为λC光)发射到待着色为青色(C颜色)的所要位置。
在将墨粉着色为辅色(secondary color)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前述光的组合,将λA光和λB光发射到待着色为红色(R颜色)的所要位置,将λA光和λC光发射到待着色为绿色(G颜色)的所要位置,且将λB光和λC光发射到待着色为蓝色(B颜色)的所要位置。在将墨粉着色为作为第三色的黑色(K颜色)的情况下,将λA光、λB光和λC光发射到待着色为黑色的所要位置。
在其中使用在用具有特定波长的光照射时维持非着色状态的墨粉(光不着色型墨粉)的情况下,将具有405nm的波长的光(λA光)发射到将不被着色为黄色(Y颜色)的所要位置,将具有535nm的波长的光(λB光)发射到将不被着色为品红色(M颜色)的所要位置,且将具有657nm的波长的光(λC光)发射到将不被着色为青色(C颜色)的所要位置。因此,将λB光和λC光发射到待着色为Y颜色的所要位置,将λA光和λC光发射到待着色为M颜色的所要位置,且将λA光和λB光发射到待着色为C颜色的所要位置。
在将墨粉着色为辅色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前述光的组合,将λC光发射到待着色为红色(R颜色)的所要位置,将λB光发射到待着色为绿色(G颜色)的所要位置,且将λA光发射到待着色为蓝色(B颜色)的所要位置。在其中将墨粉着色为作为第三色的黑色(K颜色)的情况下,没有光被发射到待着色为黑色的所要位置。
来自颜色形成信息施加装置16的光可根据需要而受到已知图像调制方法处理,例如脉冲宽度调制、强度调制和其组合。光的曝光量优选地在约0.05到约0.8mJ/m2的范围内,且更优选地在约0.1到约0.6mJ/m2的范围内。曝光量与显影墨粉的量相关,且举例来说,在显影墨粉量(固体)为约5.5g/m2的情况下,优选地实现在约0.2到约0.4mJ/m2的范围内的曝光。
由于仅从图像承载构件10的一侧实现颜色形成信息的施加,因而光难以到达多层显影的墨粉的下层部分以致不能获得充分的着色,且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不能获得图像中的期望颜色。因此,在本发明中,图像承载构件10可配备有反射单元,所述反射单元将施加颜色形成信息的曝光的光反射到形成在图像承载构件10上的带正电的墨粉TB。
可通过将金属鼓制成图像承载构件以具有镜面来提供反射曝光的光的反射单元。具有镜面的金属鼓优选地具有根据JIS B0601为12.5μm或更小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在提供反射单元时,曝光的光的反射率优选地为70%或更大,且更优选地为90%或更大。
图10为在为施加颜色形成信息而曝光时承载带正电的墨粉TB的图像承载构件10的横截面示意图,其中在将形成在图像承载构件10上的带正电的墨粉TB(墨粉层)曝光到用于施加颜色形成信息的曝光的光(在附图中由箭头L所示)的情况下,约10到50%的光通过墨粉本身或墨粉层中的间隙而到达图像承载构件10。因此,到达图像承载构件10的光由反射单元(即,图像承载构件10的表面)反射(如符号l1到l3所示)以使墨粉曝光,藉此可从所述下层侧曝光多层显影的带正电的墨粉TB,以获得用于施加颜色形成信息的充分曝光,且因此可获得充分着色以提供图像中的期望颜色。
在其中曝光的光是激光的情况下,入射到图像承载构件10上的激光束的入射角在一般情况下必须倾斜若干度(一般来说,4到13度)以防止返回光到达激光器的光检测器,但在施加颜色形成信息时,返回光由墨粉吸收以显著减少返回光,藉此可以任意角度(包含0度)来入射激光束。
下文将与用于形成墨粉图像的离子写入一起描述用于施加颜色形成信息的曝光的时序和位置控制。图3是印刷控制器的电路方框图。在图中,印刷控制器36由OR电路40、振荡电路42、品红色着色控制电路44M、青色着色控制电路44C、黄色着色控制电路44Y和黑色着色控制电路44K构成。图像形成部分38A由离子流控制头32(墨粉图像形成单元)构成,且颜色形成信息施加部分38B由用于颜色形成信息施加的曝光头34构成。
从接口(I/F)(未在图中绘示)输入的RGB信号被转换成CMYK值以作为图像数据,且进一步作为品红色(M)、青色(C)、黄色(Y)和黑色(K)的像素数据被输出到OR电路40。OR电路40计算CMYK的逻辑和,接着将所述逻辑和输出到离子流控制头32。
将含有所有CMYK的像素数据的逻辑和的数据输出到离子流控制头32以实现将正离子离子写入到形成在图像承载构件10上的带负电的墨粉中(如已描述)。因此,在均匀形成在图像承载构件10上的带负电的墨粉上,基于含有所有CMYK的像素数据的逻辑和数据而形成带正电的墨粉图像TB。
CMYK的像素数据也被馈入到品红色着色控制电路44M、青色着色控制电路44C、黄色着色控制电路44Y和黑色着色控制电路44K,且接着与从振荡电路42输出的振荡信号fm、fc、fy和fk同步输出到用于颜色形成信息施加的曝光头。因此,对应于品红色(M)、青色(C)、黄色(Y)和黑色(K)的着色数据被馈入到用于颜色形成信息施加的曝光头34,且具有用于着色或维持非着色状态的特定波长的光被发射到形成在图像承载构件10上的带正电的墨粉图像TB。因而,在已接收到照射光的墨粉中发生光固化反应(将在下文中描述)以完成颜色形成信息的施加。
举例来说,从品红色着色控制电路44M输出的着色信号fm执行将λB光发射到墨粉中的着色部分的操作,藉此使墨粉处于能着色为品红色(M)的状态。从青色着色控制电路44C输出的着色信号fc执行将λC光发射到墨粉中的着色部分的操作,藉此使墨粉处于能着色为青色(C)的状态。针对黄色(Y)和黑色(K)实现相同操作,且从黄色着色控制电路44Y和黑色着色控制电路44K输出的着色信号fy和fk执行分别将λA光以及λA光、λB光和λC光发射到墨粉中的着色部分的操作,藉此使墨粉分别处于能着色为黄色(Y)颜色和黑色(K)的状态。
已针对形成全色图像的机制描述了颜色形成信息施加步骤(单元),但颜色形成信息施加步骤可为这样一个颜色形成信息施加步骤,即其通过着色为黄色、品红色和青色中的一者来形成单色图像。在此情况下,用于颜色形成信息施加的曝光头34仅发射具有特定波长的光,所述特定波长对应于黄色、品红色和青色中的一种所要颜色的着色。其它条件可与全色图像形成中的条件相同。
在前述示范性实施例中,颜色形成信息施加步骤在形成墨粉图像之后且在转移墨粉图像之前进行,但颜色形成信息施加步骤可至少在固定步骤之前,且可(例如)在下文所述的转移步骤之后执行。然而,在记录媒质的表面平坦性和所要图像的着色位置准确性的立场上,可在形成墨粉图像之后且在转移墨粉图像之前进行用于施加颜色形成信息的曝光。此阶段中的带正电的墨粉图像TB保持其原有颜色而不被着色,且含有增感染料(若存在)的带正电的墨粉图像TB仅具有所述增感染料的颜色。
在使用光不着色型墨粉的情况下,针对仅形成单色图像可不使用颜色形成信息施加步骤(单元)。因此,最初提供用于形成单色图像的记录设备,且在增加对彩色图像的需要时,可向所述设备添加颜色形成信息施加单元以扩展为彩色图像形成设备。
转移步骤
在转移步骤中,立即由转移装置18将已施加有颜色形成信息的带正电的墨粉图像TB转移到记录媒质S。此时,当转移区域含有带负电的墨粉和已形成图像的带正电的墨粉时,由转移装置18将负电荷施加到记录媒质S的背侧,藉此只有带正电的墨粉(即,只有带正电的墨粉图像TB)被静电转移到记录媒质S的表面。
转移装置18可为已知的转移装置。接触系统的转移装置的实例包含辊、刷子和刀片,且非接触系统的其实例包含电晕管、scorotron和引线电晕管(pin scorotron)。由于仅静电转移在图像承载构件的整个表面上方的墨粉中的充电为相反极性的墨粉的转移操作而可采用非接触系统,且从绝对值角度来看电晕转移偏压优选地在5到8kV的范围内。
固定步骤和着色步骤
在固定步骤和着色步骤中,在能被着色(或能维持非着色状态)的状态下的带正电的墨粉图像TB经历通过由固定装置20加热记录媒质S所进行的着色。所述固定装置20可为已知的固定单元。其实例包含作为加热构件和加压构件的辊和带以及作为热源的卤素灯和IH加热器。其配置可为各种纸张通过,例如直线通过、后C通过、前C通过、S通过和侧C通过。
在前述示范性实施例中,固定装置20用于着色步骤和固定步骤,且着色步骤可与固定步骤分离提供。不特别限制设置用于执行着色步骤的着色装置的位置,且举例来说,如图4所示,着色装置26和光发射装置22可设置在固定装置20的上游侧。根据所述配置,可单独控制用于着色的加热温度和用于将墨粉固定到记录媒质S的加热温度,藉此可改进用于设计着色材料和墨粉粘合材料的自由度。
在此情况下,可依据墨粉颗粒的着色机制来针对所述着色方法考虑多种方法,且因此可使用的着色装置26(着色单元)的实例包含:发光装置,其针对固化或光分解的方法发射特定光,所述方法通过使用所述具有不同波长的特定光来固化或光分解墨粉中参与着色的物质以实现或抑制着色;和加压装置,其用于经由压力来打破囊封着色颗粒以实现或抑制着色的方法。
然而,用于着色的化学反应一般具有较慢的迁移或扩散反应速率,且在前述两种方法中必须赋予足够的扩散能量。因此,此处可使用通过加热来加速反应的方法,且执行着色步骤和固定步骤的固定装置20可用来节约空间。
光发射步骤
在光发射步骤中,通过使用光发射装置22而由光来照射通过固定和着色步骤获得的图像。根据所述操作,可分解或去活化留在已受控处于不能被着色的状态的着色部分中的反应物质,藉此的确可抑制在形成图像之后的色彩平衡的变化,且可移除或漂白背景颜色。
在前述示范性实施例中,在固定步骤之后提供光发射步骤,但在不实现热熔操作的固定步骤(例如由压力来固定图像的加压固定步骤)的情况下,可在光发射步骤之后进行固定步骤。
不特别限制光发射装置22,只要其能终止墨粉的着色进展,且其实例包含已知的灯,例如荧光灯、LED和EL灯。光的波长可含有用于为墨粉上色的三个波长。其照明度优选地在约2,000到200,000勒克斯(1ux)的范围内,且曝光时间优选地在0.5到60秒的范围内。
墨粉回收步骤
在墨粉回收步骤中,在由转移装置18转移之后残留在图像承载构件10上的残留墨粉TC由墨粉回收和馈入装置12回收。尽管未在附图中绘示,但通过将残留墨粉用电移向墨粉馈入辊并在装置内部刮残留墨粉来实现由墨粉回收和馈入装置12进行的残留墨粉回收,所述墨粉馈入辊未在附图中绘示且被设置为面向图像承载构件10。根据所述操作,不需要任何装置来清洁残留墨粉TC以实现所谓的无清洁器系统。
墨粉再充电步骤
在墨粉再充电步骤中,由墨粉再充电装置24向在由转移装置18转移之后残留在图像承载构件10上的残留墨粉TC施加与带负电的墨粉TA具有相同极性的电荷。根据所述操作,可有效地执行由墨粉回收和馈入装置12进行的残留墨粉TC的回收。
所述墨粉再充电装置24可为用于电子照相系统的已知充电装置。接触系统的墨粉再充电装置的实例包含辊、刷子、磁刷和刀片,且非接触系统的其实例包含电晕管和scorotron。根据所述操作,可防止残留墨粉TC受到过度充电,且可改进图像形成过程的重复稳定性。
其它步骤
除了前述步骤之外,还可含有若干已知步骤,所述步骤已在通过使用色料(例如颜料)进行的电子照相系统中使用,且举例来说,可含有在转移带正电的墨粉图像TB之后清洁图像承载构件表面的清洁步骤。清洁器可为已知的清洁器,其实例包含刀片和刷子。
此外,可采用中间转移系统用于转移步骤,所述转移步骤包括:第一转移步骤,其将带正电的墨粉图像TB从图像承载构件10转移到中间转移材料(例如,中间转移带);和第二转移步骤,其将转移到中间转移材料的带正电的墨粉图像TB转移到记录媒质。
如已描述,在从颜色形成信息施加步骤(其中施加颜色形成信息)到着色步骤的时期内稳定保持颜色形成信息。因此,可不考虑从颜色形成信息施加步骤到着色步骤的时间,且所述设备可在宽速度范围内操作。具体地说,线速度优选地在10到500mm/sec的范围内,且更优选地在50到300mm/sec的范围内。然而,在以所述范围内的线速度来进行图像形成的情况下,可将用于施加颜色形成信息的曝光时间设定为由线速度和分辨率确定的值。
颜色形成信息的稳定保持对图像的彩色墨粉稳定性和高亮度图像的再现性产生极好作用,且因此非常有利于能以高图像质量如实再现输入图像信息的全色图像的形成。
使用的墨粉
将描述本发明中所使用的墨粉的构造。
如已描述,本发明中的墨粉含有第一成分和第二成分以及光可固化合成物,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成分能在彼此发生反应时着色且在墨粉中彼此分离,且所述光可固化合成物含有所述第一成分和所述第二成分中的一者,且通过借助光施加颜色形成信息来维持光可固化合成物的固化状态或未固化状态,从而控制着色反应。上文已描述了墨粉的着色机制。
本发明中的墨粉含有(作为能被着色的物质(着色物质))第一成分和第二成分,所述成分能在彼此发生反应时着色且在墨粉中彼此分离。通过利用两种反应成分之间的反应来实现着色,藉此可容易地控制所述着色。第一成分和第二成分可在着色之前事先上色,但大体上可为无色物质。
在本发明中,使用所述能在彼此发生反应时着色的两种反应成分,以便促进着色控制,但在反应成分存在于促进物质扩散的同一基质中的情况下,甚至在不经由光施加任何颜色形成信息的状态下,在某些情况下可在存储或生产墨粉时发生自发的着色。
因此,反应成分必须包含在不同基质中,其中除非向其施加颜色形成信息,否则所述基质之间难于发生物质扩散(即,反应成分彼此分离)。
为了在不经由光来施加颜色形成信息的状态下抑制物质扩散以防止在存储和生产墨粉时发生自发的着色,可采用这样的构造,即所述两种反应成分中的第一成分包含在第一基质中,其第二成分包含在所述第一基质外部(在第二基质中),且在第一基质与第二基质之间提供具有抑制基质之间物质扩散的功能的壁,但在施加外部刺激(例如,热)时,对应于刺激的种类、强度和组合来激活基质之间的物质扩散。
为了通过利用壁来将所述两种反应成分设置在墨粉中,可使用微胶囊。在此情况下,可采用这样的构造,即本发明中的墨粉含有包含在微胶囊中的所述两种反应成分中的第一成分和包含在所述微胶囊外部的第二成分。在此情况下,微胶囊的内部对应于第一基质,且微胶囊的外部对应于第二基质。
不特别限制微胶囊,只要其具有核心和覆盖所述核心的外壳,且具有这样的功能,即抑制微胶囊的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物质扩散,除非施加外部刺激(例如,热),但在施加外部刺激(例如,加热)时,能对应于刺激的种类、强度和组合使微胶囊的内部与外部之间存在物质扩散。核心含有所述反应成分中的至少一种。
微胶囊可通过施加刺激(例如光照射或施加压力)使微胶囊的内部与外部之间存在物质扩散,且可为热敏微胶囊,其能够通过热处理使微胶囊的内部与外部之间存在物质扩散(即,增加外壳的物质渗透性)。
在抑制形成图像时的着色密度减小且抑制在高温环境中保持不变的图像色彩平衡发生变化的立场上,在施加刺激时微胶囊的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物质扩散可为不可逆的。因此,构成微胶囊的外壳可具有这样的功能,即通过软化、分解、溶解(溶解到周围材料中)、变形或其类似方式不可逆地增加物质渗透性,此由刺激施加(例如热处理和光照射)引起。
将描述其中墨粉含有微胶囊的情况下的示范性实施例。墨粉可含有第一成分和第二成分、微胶囊以及光可固化合成物,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成分能在彼此发生反应时着色,所述光可固化合成物含有分散在其中的第二成分,且所述墨粉的实例包含以下三个示范性实施例。
因此,在含有第一成分和第二成分以及光可固化合成物的本发明的墨粉中,其中第一成分和第二成分能在彼此发生反应时着色且在墨粉中彼此分离,且所述光可固化合成物含有第一成分和第二成分中的一者,当所述墨粉进一步含有微胶囊时,可采用以下三个示范性实施例:(1)含有分散在光可固化合成物中的微胶囊的实施例,其中所述第一成分包含在微胶囊中,且所述第二成分包含在光可固化合成物中(下文中,在某些情况下被称为第一实施例);(2)其中第二成分包含在微胶囊中且第一成分包含在光可固化合成物中的实施例(下文中,在某些情况下被称为第二实施例);和(3)其中第一和第二成分都分别包含在两种微胶囊中且所述光可固化合成物包含在所述含有第一和第二成分的两种微胶囊中的一者中的实施例(下文中,在某些情况下被称为第三实施例)。
在所述三个实施例中,在经由光施加颜色形成信息和着色控制之前的稳定性的立场上,第一实施例是优选的。以下关于墨粉的描述将主要针对于第一实施例的墨粉来进行,且第一实施例的墨粉的构造、材料、制造方法等可应用于第二和第三实施例的墨粉。
微胶囊
所述微胶囊可为热敏微胶囊,其能通过热处理使微胶囊内部与外部之间存在物质扩散,且在此情况下,当由施加颜色形成信息的光照射来固化光可固化合成物时,外部刺激可为含有施加颜色形成信息的光照射(控制刺激施加)和热处理(着色刺激施加)的存在的组合。
因此,在此情况下,为对第一与第二成分之间的反应进行控制(着色反应控制)而施加的外部刺激含有在处于能反应的状态下的第一与第二成分之间引起反应(着色反应)的着色刺激和在将着色刺激施加到在施加着色刺激时能或不能上色的状态下之前控制第一与第二成分之间的反应(着色反应)的控制刺激,其中施加颜色形成信息的光照射被用作控制刺激,且热处理被用作着色刺激。
热敏微胶囊(下文中,简称为微胶囊)由含有第一成分的核心和覆盖所述核心的外壳构成,且构成所述外壳的材料可含有热敏材料,所述热敏材料能通过热处理使微胶囊内部与外部之间存在物质扩散。在此情况下,用作微胶囊外壳的热敏材料可为这样一种材料,即在通过经由热处理进行的分解、软化、溶解到周围材料中或其类似方式来完成热处理之后经历外壳结构的分解、消失、破损或其类似情形,以便永久地(不可逆地)维持促进微胶囊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物质扩散的状态(举例来说,能通过加热来分解的热分解材料、热塑性材料(例如热塑性树脂)和能通过加热而溶解到周围材料中的热溶解材料)。
根据所述构造,在着色步骤中不可逆地增加了微胶囊外壳的物质渗透性,且维持了所述状态,藉此使得已处于能在施加控制刺激(施加颜色形成信息的光照射)之后反应的状态下的第一成分和第二成分可容易地彼此完全反应。因此,可在着色步骤中确保充分的着色密度,且此外,即使在其中允许形成图像之后的印刷品在高温环境中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也可抑制曾经形成的图像由于去色而遭受色彩平衡破坏。
墨粉的着色类型(光着色型和光不着色型)
组合使用热敏微胶囊和光可固化合成物的本发明的墨粉可为以下两个类型中的一者:(1)当光可固化合成物处于未固化状态时维持不能被着色的状态且通过由具有能固化光可固化合成物的特定波长的光照射来固化光可固化合成物而不可逆地受控从不能被着色的状态变成能被着色的状态的墨粉(下文中,在某些情况下被称为光着色型墨粉);和(2)当光可固化合成物处于未固化状态时维持能被着色的状态且通过经由具有能固化光可固化合成物的特定波长的光照射来固化光可固化合成物而不可逆地受控从能被着色的状态变成不能被着色的状态的墨粉(下文中,在某些情况下被称为光不着色型墨粉)。
光着色型墨粉与光不着色墨粉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构成光可固化合成物的材料。在光着色型墨粉中,光可固化合成物至少含有第二成分(不具有光致聚合性)和光可聚合化合物,而在光不着色型墨粉中,光可固化合成物至少含有在分子中具有光可聚合基的第二成分。
光着色型墨粉和光不着色墨粉中所使用的光可固化合成物可含有光致聚合引发剂,且可根据需要而进一步含有其它多种材料。
作为光着色型墨粉中所使用的光可聚合化合物和第二成分,可使用这样一种材料,即在其中未固化光可固化合成物的状态下在其间发生相互作用,以便抑制第二成分在光可固化合成物中扩散,且在通过施加颜色形成信息的光照射固化光可固化合成物之后的状态下减少其间的相互作用,以便促进第二成分在光可固化合成物中的扩散。下文将详细描述构成光可固化合成物的材料。
因此,在处于其中未固化光可固化合成物且不存在施加颜色形成信息的光照射的状态下的光着色墨粉中,第二成分保持由光可聚合化合物捕获。因此,即使当在此状态下向其施加增加微胶囊外壳的物质渗透性的刺激时,也不能使第二成分与微胶囊中的第一成分接触,从而维持其中第一成分与第二成分之间无法进行反应(着色反应)的状态(即,不能被着色的状态)。
另一方面,当通过由具有能固化光可固化合成物的波长的施加颜色形成信息的光照射来固化光可固化合成物时,促进了包含在光可固化合成物中的第二成分的扩散。因此,通过施加着色刺激(例如,热处理)增加了微胶囊外壳的物质渗透性,从而提供其中微胶囊中的第一成分与光可固化合成物中的第二成分之间进行反应(着色反应)的状态(即,能被着色的状态)。
由于光可固化合成物的固化反应是不可逆反应,因而一旦提供能被着色的状态,就会永久维持所述状态。
因此,在(例如)其中将热敏微胶囊用作微胶囊的情况下,通过由施加颜色形成信息的光照射来固化光可固化合成物以将墨粉控制为能被着色的状态,且接着使墨粉受到热处理,藉此增加了微胶囊外壳的物质渗透性以在第一成分与第二成分之间引起反应,从而将墨粉着色为预定颜色,且稳定维持所述着色状态。另一方面,在其中不发射能固化光可固化合成物的施加颜色形成信息的光的情况下,光可固化合成物连续维持未固化状态,且因此即使墨粉受到热处理以增加热敏微胶囊外壳的物质渗透性,第一成分与第二成分也不能彼此反应。因此,在其中墨粉在着色之前为透明且无色的情况下,稳定维持了所述透明且无色状态。
在上述光着色型墨粉中,通过两个步骤来控制第一成分与第二成分之间的着色反应,即(1)通过由具有能固化光可固化合成物的波长的施加颜色形成信息的光照射而进行的光可固化合成物的固化反应,和(2)通过施加着色刺激(例如,热处理)而增加微胶囊外壳的物质渗透性。
利用光敏感双分子膜作为胶囊壁的墨粉的着色反应(如JP-A-2003-330228中所述)也含有两个步骤,即由光照射获得能经历着色反应的状态(物质扩散),且通过加热以实现反应来促进所述物质扩散。
然而,光着色型墨粉中的确定是否将不能被着色的状态控制为能被着色的状态的第一步骤反应(即,光可固化合成物的固化反应)是不可逆反应,但JP-A-2003-330228中所揭示的墨粉的第一步骤反应是可逆反应。
因此,在JP-A-2003-330228中所揭示的墨粉中,由于第一步骤反应是可逆反应,因而作为第二步骤反应的着色反应在特定程度上受到第一步骤反应的影响,且因此难于控制着色反应。因此,可使形成图像时的着色密度变化。
另一方面,在光着色型墨粉中,可在不受第一步骤反应影响下控制作为第二步骤反应的着色反应以促进对着色反应的控制,藉此可容易地确保形成图像时的着色密度,且可容易地抑制在形成图像之后的色彩平衡发生变化。此外,不可逆地施行微胶囊外壳的物质渗透性的增加,藉此可精确地控制着色反应。此外,可由光可固化合成物的固化(聚合)程度来控制着色密度的等级,所述固化(聚合)是不可逆反应,藉此可容易地控制着色密度的等级。
除了前述使用能在其中未固化光可固化合成物的状态下捕获第二成分的光可聚合化合物的墨粉(下文中,在某些情况下被称为第一光着色型墨粉)之外,光着色型墨粉可为使用在分子中具有能通过与第一成分反应而抑制第一成分与第二成分之间的着色反应的去色反应基的光可聚合化合物的墨粉(下文中,被称为第二光着色型墨粉)。在第二光着色墨粉中,在(例如)其中将热敏微胶囊用作微胶囊的情况下,在通过由具有能固化光可固化合成物的波长的施加颜色形成信息的光照射来固化光可固化合成物(即,聚合具有去色反应基的光可聚合化合物)且进行热处理时,第一成分与第二成分之间的着色反应不会受到去色反应基(通过聚合来禁止其加热时的扩散)抑制,从而能够进行着色。另一方面,在其中不通过具有能固化光可固化合成物的波长的施加颜色形成信息的光照射而进行热处理的情况下,去色反应基与第一成分反应以抑制第一成分与第二成分之间的着色反应,从而禁止着色。
如已描述,在第二光着色型墨粉中,在未固化光可固化合成物时维持不能被着色的状态,且通过由具有能固化光可固化合成物的特定波长的光照射来固化光可固化合成物而将不能被着色的状态控制为能被着色的状态。
在光不着色型墨粉中,第二成分本身具有光致聚合性,且因此,即使发射施加颜色形成信息的光,也维持其中促进包含在光可固化合成物中的第二成分的扩散的状态,除非照射光的波长是能固化光可固化合成物的波长。因此,当在此状态下通过施加着色刺激(例如,热处理)来增加微胶囊外壳的物质渗透性时,获得这样一种状态,即使得微胶囊中的第一成分与光可固化合成物中的第二成分之间能发生反应(着色反应)(即,能被着色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其中通过由具有能固化光可固化合成物的波长的施加颜色形成信息的光照射来固化光可固化合成物的情况下,聚合包含在光可固化合成物中的第二成分,藉此使得包含在光可固化合成物中的第二成分的扩散变得相当困难。因此,即使施加增加微胶囊外壳的物质渗透性的刺激,第二成分也不能与微胶囊中的第一成分接触,藉此维持这样一种状态,即禁止微胶囊中的第一成分与光可固化合成物中的第二成分之间的反应(着色反应)(即,不能被着色的状态)。
由于光可固化合成物的固化反应是不可逆反应,因而一旦提供不能被着色的状态时,就会永久维持所述状态。
因此,在(例如)其中将热敏微胶囊用作微胶囊的情况下,通过由施加颜色形成信息的光照射来固化光可固化合成物以将墨粉控制为不能被着色的状态,藉此即使墨粉受到热处理以增加热敏微胶囊外壳的物质渗透性,第一成分与第二成分也不能经历反应。因此,在其中墨粉在着色之前为透明且无色的情况下,稳定维持所述透明且无色状态。另一方面,在墨粉在其中未固化光可固化合成物的状态(即,能被着色的状态)下受到热处理的情况下,增加热敏微胶囊外壳的物质渗透性以引发第一成分与第二成分之间的反应,从而将墨粉着色为预定颜色,且可稳定维持着色状态。
在上述光不着色型墨粉中,大体上由一个步骤来控制第一成分与第二成分之间的着色反应,所述步骤在其中未固化光可固化合成物的状态(即,没有由具有能固化光可固化合成物的波长的施加颜色形成信息的光照射的状态)下通过施加着色刺激(例如,热处理)来增加热敏微胶囊外壳的物质渗透性。
因此,可容易地控制着色反应,藉此可容易地确保在形成图像时的着色密度,且可容易地抑制在形成图像之后的色彩平衡发射变化。此外,不可逆地施行微胶囊外壳的物质渗透性的增加,藉此可精确地控制着色反应。此外,可由光可固化合成物的固化(聚合)程度来控制着色密度的等级,所述固化(聚合)是不可逆反应,藉此可容易地控制着色密度的等级。在其中希望墨粉不被着色的情况下,在通过施加着色刺激(例如,热处理)来增加微胶囊外壳的物质渗透性之前,发射施加颜色形成信息的光以固化光可固化合成物,藉此可稳定维持不能被着色的状态。
另一方面,利用光敏感双分子膜作为胶囊壁的墨粉的着色反应(如JP-A-2003-330228中所述)含有两个步骤,即由光照射获得能经历着色反应的状态(物质扩散),且接着通过加热以实现反应来促进所述物质扩散,且因此其针对着色含有复杂的控制操作。此外,在JP-A-2003-330228中所揭示的墨粉中,由于第一步骤反应是可逆反应,因而作为第二步骤反应的着色反应在特定程度上受到第一步骤反应的影响,且因此难于控制着色反应。因此,可使形成图像时的着色密度变化。
将针对其中墨粉含有光可固化合成物和分散在所述光可固化合成物中的微胶囊的情况来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中的墨粉结构。
在此情况下,墨粉可仅具有一个含有光可固化合成物和分散在所述光可固化合成物中的微胶囊的着色部分,且还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着色部分。术语“着色部分”此处意指能在施加外部刺激时被着色为一个特定颜色的连续区域。在其中在墨粉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着色部分的情况下,在墨粉中可仅含有一种能被着色为相同颜色的着色部分,且在墨粉中可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能分别被着色为不同颜色的着色部分。在前一种情况下,一个墨粉颗粒形成的颜色数目仅限于一,但在后一种情况下,一个墨粉颗粒形成的颜色数目可为二或更多。
两种或两种以上能分别被着色为不同颜色的着色部分的组合的实例包含含有能被着色为黄色的黄色着色部分、能被着色为品红色的品红色着色部分和能被着色为青色的青色着色部分的组合。
在此情况下,例如在其中通过施加外部刺激来为所述着色部分中的一者上色的情况下,墨粉被着色为黄色、品红色和青色中的一者,且在其中为所述着色部分中的两者上色的情况下,墨粉被着色为通过组合这些颜色而获得的颜色,藉此可仅由一种墨粉颗粒来表示各种颜色。
在其中在墨粉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能分别被着色为不同颜色的着色部分的情况下,不仅可通过改变各自着色部分中含有的第一成分和第二成分的种类和组合,而且可通过改变用于固化各自着色部分中包含的光可固化合成物的光的波长来控制所形成的颜色。
在后一种情况下,固化各自着色部分中含有的光可固化合成物所必需的光的波长彼此不同,且因此,多种具有不同波长的施加颜色形成信息的光可用作对应于着色部分种类的控制刺激。为了改变固化着色部分中含有的光可固化合成物所必需的光的波长,可在各自着色部分中的光可固化合成物中包含对于具有不同波长的光敏感的光致聚合引发剂。
举例来说,在其中墨粉含有能分别被着色为黄色、品红色和青色的三种着色部分的情况下,通过分别响应波长为405nm、532nm和657nm的光而被固化的材料可用作各自着色部分中含有的光可固化合成物,藉此可通过恰当使用对应于所述着色部分的具有这三个不同波长的施加颜色形成信息的光(具有特定波长的光)而将墨粉着色为所要颜色。
施加着色信息的光的波长可从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中选择,且也可从紫外光的波长范围中选择。通过使用较短波长,可减小射束直径以达到高分辨率。所述波长的光源的实例包含波长转换固体SHG激光器(基本波长被转换为1/2)和气体激光器。
施加着色信息的光的波长还可从红外光的波长范围中选择,藉此可降低照明装置的成本,且可容易地获得高功率输出,如所属领域技术中已知。
本发明所使用的墨粉可含有母质,所述母质含有与使用色料(例如颜料)的常规墨粉中所使用的那些粘合树脂类似的粘合树脂作为主要成分。在此情况下,所述着色部分中的两者或两者以上可以颗粒形式分散在母质中而成为胶囊。(下文中,在某些情况下,一个具有胶囊形式的着色部分可被称为光敏和热敏胶囊。)母质可进一步含有释放剂和各种添加剂,类似于使用色料(例如颜料)的常规墨粉。
光敏和热敏胶囊具有含有微胶囊和光可固化合成物的核心和覆盖所述核心的外壳,且不特别限制所述外壳,只要其可稳定地保留光敏和热敏胶囊内部的微胶囊和光可固化合成物以防止其在下文所述的墨粉生产过程和墨粉存储期间泄漏到光敏和热敏胶囊外部。
在本发明中,外壳可含有水不溶材料(例如含有水不溶树脂的粘合树脂和释放剂)作为主要成分,且可使用水不溶树脂(例如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和聚酯树脂),藉此在下文所述的墨粉生产过程中,可防止第二成分通过外壳流到光敏和热敏胶囊外部的基质中,且可防止能被着色为另一颜色的另一光敏和热敏胶囊中含有的另一种第二成分通过外壳流到光敏和热敏胶囊中。
本发明所使用的墨粉不仅可具有其中光敏和热敏胶囊(着色部分)分散在母质中的前述结构(下文中,在某些情况下被称为着色部分分散结构),而且可具有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着色部分形成为若干层的结构(下文中,在某些情况下,一个形成为一层的着色部分可被称为光敏和热敏层)。
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着色部分形成为若干层的结构的示范性实施例包含:(1)含有形成核心层的光敏和热敏层和依次堆积在所述核心层上以便覆盖所述核心层的一个或一个以上光敏和热敏层的实施例(下文中,在某些情况下被称为同心结构);(2)其中通过在预定方向上切割而获得的墨粉的横截面展现堆积成条纹形状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光敏和热敏层的实施例(下文中,在某些情况下被称为条纹结构);和(3)其中通过在预定方向上切割而获得的墨粉的横截面被划分为以墨粉中心作为基点的扇形区域的实施例,其中每个扇形区域含有光敏和热敏层(下文中,在某些情况下被称为扇形结构)。
在所有同心结构、条纹结构和扇形结构中,可在两个彼此相邻的光敏和热敏层之间形成含有构成光敏和热敏胶囊外壳的材料的中间层。所述中间层可含有释放剂和各种添加剂,类似于使用色料(例如颜料)的常规墨粉。具有所述三个结构的墨粉可在其最外表面上具有含有粘合树脂的覆盖层。
图6是绘示含有母质和分散在所述母质中的着色部分的本发明墨粉的示范性实施例的横截面示意图,图7是绘示具有同心结构的本发明墨粉的示范性实施例的横截面示意图,图8是绘示具有条纹结构的本发明墨粉的示范性实施例的横截面示意图,且图9是绘示具有扇形结构的本发明墨粉的示范性实施例的横截面示意图。
在图6到9中,数字符号70、72、74和76各自指示墨粉,80指示第一着色部分,82指示第二着色部分,84指示第三着色部分,86指示母质,90指示第一光敏和热敏层,92指示第二光敏和热敏层,且94指示第三光敏和热敏层。图6到9仅绘示墨粉的重要部分和在彼此相邻的光敏和热敏层之间提供的中间层,从中省略了在墨粉最外表面上提供的覆盖层。
在图6所示的墨粉70中,三种着色部分80、82和84分散在母质86中且能分别被着色为黄色、品红色和青色。
图7所示的墨粉72具有构成核心层的第一光敏和热敏层90以及依次堆积在所述构成核心层的第一光敏和热敏层90上的第二光敏和热敏层92和第三光敏和热敏层94。图8所示的墨粉74具有一具有条纹形状的第二光敏和热敏层92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光敏和热敏层92两侧上的具有条纹形状的第一光敏和热敏层90和第三光敏和热敏层94。图9所示的墨粉76具有三个以墨粉的中心部分作为基点均等划分的扇形区域,且所述三个区域分别含有三个光敏和热敏层90、92和94。在图7到9所示的墨粉72、74和76中,所述三个光敏和热敏层90、92和94能分别被着色为(例如)黄色、品红色和青色。
可(例如)通过下文所述的聚集和集成方法来生产具有着色部分分散结构或同心结构的墨粉,且可(例如)通过使用微型反应器的湿式制造方法来生产具有同心结构、条纹结构或扇形结构的墨粉。
本发明中的墨粉可仅具有一个着色部分,以及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着色部分,例如图6到9所示的着色部分分散结构、同心结构、条纹结构和扇形结构。在此情况下,所述一个着色部分本身可用作墨粉。
光不着色型墨粉的构成材料
下文将更详细地描述在其中本发明墨粉为光不着色型墨粉的情况下的构成材料以及在制备所述构成材料时所使用的材料和方法。
在此情况下,墨粉至少含有第一成分、第二成分、含有所述第一成分的微胶囊和含有所述第二成分的光可固化合成物,且所述光可固化合成物可含有光致聚合引发剂且还可含有各种助剂。第一成分可以固体状态或与溶剂一起包含在微胶囊(核心)中。
在光不着色型墨粉中,供电子无色染料(electron donative colorlessdyea)或重氮盐化合物(diazonium salt compound)可用作第一成分,且具有光可聚合基(photopolymerizable group)的受电子化合物(electronacceptive compound)或具有光可聚合基的偶合化合物(coupler compound)可用作第二成分。
除了前述化合物之外,可恰当利用与构成使用色料的常规墨粉的材料类似的各种材料,例如粘合树脂、释放剂、内部添加剂和外部添加剂。下文将更详细地描述所述材料。
第一成分和第二成分
第一成分和第二成分的组合的实例包含以下组合(a)到(r),在其每一者中前者皆为第一成分,且后者皆为第二成分。
(a)供电子无色染料和受电子化合物的组合
(b)重氮盐化合物和偶合成分(下文中在某些情况下被称为偶合化合物)的组合
(c)有机金属盐(例如山嵛酸银和硬脂酸银)和还原剂(例如原儿茶酸(protocatechinic acid)、螺茚满(spiroindane)和氢醌)的组合
(d)长链脂肪酸铁盐(例如硬脂酸铁和肉豆蔻酸铁)和苯酚化合物(例如丹宁酸、五倍子酸和水杨酸铵)的组合
(e)有机重金属盐(例如乙酸、硬脂酸和棕榈酸的镍盐、钴盐、铅盐、铜盐、铁盐、汞盐和银盐)和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硫化物(例如硫化钙、硫化锶和硫化钾)的组合,或有机重金属盐和有机螯合剂(例如均二苯卡巴肼和二苯卡巴腙)的组合
(f)重金属硫酸盐(例如银、铅、汞和钠的硫酸盐)和硫化合物(例如连四硫酸钠、硫代硫酸钠和硫脲)的组合
(g)脂肪酸铁盐(例如硬脂酸铁)和芳香族多羟基化合物(例如3,4-羟基四苯基甲烷)的组合
(h)有机金属盐(例如草酸银和草酸汞)和有机多羟基化合物(例如多羟基醇、丙三醇和乙二醇)的组合
(i)脂肪酸铁盐(例如壬酸铁和月桂酸铁)和硫代十六烷基碳酰二胺或异硫代十六烷基碳酰二胺衍生物的组合
(j)有机铅盐(例如己酸铅、壬酸铅和山嵛酸铅)和硫脲衍生物(例如亚乙基硫脲和N-十二烷基硫脲)的组合
(k)高碳脂肪酸重金属盐(例如硬脂酸铁和硬脂酸铜)和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锌的组合
(l)形成噁唑烷染料的组合,例如间苯二酚和亚硝基化合物的组合
(m)甲腊化合物和还原剂和/或金属盐的组合
(n)受保护染料(或无色染料)前体和去保护剂的组合
(o)氧化着色剂和氧化剂的组合
(p)邻苯二甲腈化合物和二亚氨基异吲哚啉化合物的组合(形成酞菁的组合)
(q)异氰酸酯化合物和二亚氨基异吲哚啉化合物的组合(形成着色颜料的组合)
(r)颜料前体和酸或碱的组合(形成颜料的组合)
在第一成分的前述实例中,本发明中使用的第一成分可为大体上无色的供电子无色染料或重氮盐化合物。
供电子无色染料可为已知的化合物,只要其通过与第二成分的反应来施加着色。其特定实例包含苯酞化合物、荧烷化合物、吩噻嗪化合物、吲哚基苯酞化合物、无色金胺化合物、若丹明内酰胺化合物、三苯基甲烷化合物、三氮烯化合物、螺吡喃化合物、吡啶化合物、吡嗪化合物和芴化合物。可用于本发明中的供电子无色染料不限于这些化合物。
在其中在本发明中形成全色图像的情况下,可使用以青色、品红色和黄色着色的供电子无色染料。
青色、品红色和黄色着色染料的实例包含美国专利第4,800,149号中所揭示的染料。黄色着色供电子无色染料的实例包含美国专利第4,800,148号中所揭示的染料,且青色着色供电子无色染料的实例包含JP-A-63-53542中所揭示的染料。
在墨粉具有图6到9中例示的结构的情况下,供电子无色染料在光敏和热敏胶囊(或光敏和热敏层)中的使用量优选地为0.01到3g/m2,且更优选地为0.1到1g/m2。在使用量小于0.01g/m2的情况下,可能不能获得充分的着色密度,且在其超过3g/m2的情况下,光敏和热敏胶囊(或光敏和热敏层)的形成可变得困难。可将相同使用量的供电子无色染料应用于其中本发明墨粉具有仅含有一个着色部分的结构的情况。
重氮盐化合物的实例包含由下式(I)表示的化合物:
Ar-N2 +X-(I)
其中Ar表示芳环基,且X-表示酸阴离子。
重氮盐化合物为这样的化合物,即在加热时通过与偶合剂发生偶合反应而被着色,且由光分解。可由Ar环上的取代基的位置和种类来控制最大吸收波长。
在作用效果的立场上,本发明中所使用的重氮盐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优选地为450nm或更小,且更优选地为290到440nm。本发明中所使用的重氮盐化合物可为这样一种重氮盐化合物,即其含有12或12个以上碳原子,且在水中具有1质量%或更小的溶解度并在乙酸乙酯中具有5质量%或更大的溶解度。出于色调控制的目的,重氮盐化合物可单独使用或以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使用。
在墨粉具有图6到9中例示的结构的情况下,重氮盐化合物在光敏和热敏胶囊(或光敏和热敏层)中的使用量优选地为0.01到3g/m2,且更优选地为0.02到1.0g/m2。在使用量小于0.01g/m2的情况下,可能不能获得充分的着色性质,且在其超过3g/m2的情况下,敏感性可能降低,且用于在固定之后进行光照射(根据需要来进行)的时间周期可能延长。可将相同使用量的重氮盐化合物应用于其中本发明墨粉具有仅含有一个着色部分的结构的情况。
本发明中所使用的第二成分为这样一种大体上无色的化合物,其在同一分子中具有光可聚合基和能通过与第一成分的反应而被着色的部分,且具有光可聚合基的受电子化合物和具有光可聚合基的偶合化合物中的任一者皆可用作第二成分,只要其具有这样两个功能,即其通过与第一成分的反应而被着色且响应光而被聚合并固化。
作为具有光可聚合基的受电子化合物(即,在同一分子中具有受电子基和光可聚合基的化合物),可使用具有光可聚合基、通过与作为第一成分的供电子无色染料的反应而被着色且通过光致聚合而被固化的任何化合物。受电子化合物的实例包含可参考以下物质而合成的化合物:JP-A-4-226455中所揭示的3-卤基-4-羟基苯甲酸、JP-A-63-173682中所揭示的具有羟基的苯甲酸的甲基丙烯酰氧基乙酯和丙烯酰氧基乙酯、JP-A-59-83693、JP-A-60-141587和JP-A-62-99190中所揭示的具有羟基的苯甲酸的酯和羟基甲基苯乙烯、欧洲专利第29,323号中所揭示的羟基苯乙烯、JP-A-62-167077和JP-A-62-16708中所揭示的卤化锌的N-乙烯基咪唑络合物以及JP-A-63-317558中所揭示的受电子化合物。
在同一分子中具有受电子基和可聚合基的化合物中,由以下通式表示的3-卤基-4-羟基苯甲酸是优选的:
其中X表示卤素原子,且优选地表示氯原子;Y表示具有可聚合烯基的单价基,优选地表示芳烷基、丙烯酰氧基烷基或具有乙烯基的甲基丙烯酰氧基烷基,且更优选地表示具有5到11个碳原子的丙烯酰氧基烷基或具有6到12个碳原子的甲基丙烯酰氧基烷基;且Z表示氢原子、烷基或烷氧基。
具有光可聚合基的受电子化合物可与供电子无色染料组合使用。在此情况下,对于使用的每1质量份的供电子无色染料,受电子化合物的使用量可优选地为0.5到20质量份,且更优选地为3到10质量份。在使用量小于0.5质量份的情况下,可能不能获得充分的着色密度,且在其超过20质量份的情况下,敏感性可能降低,且光敏和热敏胶囊(或光敏和热敏层)的形成可变得困难。
作为具有光可聚合基的偶合化合物,可使用具有光可聚合基、通过与作为第一成分的重氮盐化合物反应而被着色且通过光致聚合而固化的任何化合物。偶合化合物通过在碱性气氛和/或中性气氛中与重氮化合物偶合而形成染料,且出于色调控制的目的,可以其多个种类的组合来使用。
偶合化合物可与重氮盐化合物组合使用。在墨粉具有图6到9中例示的结构的情况下,偶合化合物在光敏和热敏胶囊(或光敏和热敏层)中的使用量优选地为0.02到5g/m2,且更优选地为0.1到4g/m2。在使用量小于0.02g/m2的情况下,着色性质可能较差,且在其超过5g/m2的情况下,光敏和热敏胶囊(或光敏和热敏层)的形成可变得困难。可将相同使用量的偶合化合物应用于其中本发明墨粉具有仅含有一个着色部分的结构的情况。
对于使用的每1质量份的重氮盐化合物,偶合化合物的使用量优选地为0.5到20质量份,且更优选地为1到10质量份。在使用量小于0.5质量份的情况下,可能不能获得充分的着色密度,且在其超过20质量份的情况下,光敏和热敏胶囊(或光敏和热敏层)的形成可变得困难。
偶合化合物可用作通过在添加水溶性聚合物以及其它成分之后由砂磨机或其类似物分散而获得的固态分散体,且还可用作通过由适当乳化器乳化而获得的乳液。获得固态分散体和乳液的方法不会受到特别限制,且其可恰当地在已知方法中选择。在JP-A-59-190886、JP-A-2-141279和JP-A-7-17145中详细描述所述方法。
为了促进偶合反应,可使用有机碱,例如叔胺化合物、哌啶化合物、哌嗪化合物、脒化合物、甲脒化合物、吡啶化合物、胍化合物和吗啉化合物。
在JP-A-57-123086、JP-A-60-49991、JP-A-60-94381、JP-A-9-71048、JP-A-9-77729和JP-A-9-77737中描述所述有机碱。
有机碱的使用量不会受到特别限制,且其对于每1摩尔的重氮盐来说优选地为1到30摩尔。有机碱可单独或以其多个种类的组合来使用。
为了促进着色反应,可添加着色助剂。着色助剂的实例包含苯酚衍生物、萘酚衍生物、烷氧基取代的苯化合物、烷氧基取代的萘化合物、羟基化合物、羧酸酰胺化合物和磺酰胺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这样一个功能,即降低了偶合化合物和碱性物质的熔点,或增加了微胶囊壁(外壳)的热渗透性,藉此可获得高着色密度。
光致聚合引发剂
将描述本发明中所使用的光致聚合引发剂。光致聚合引发剂在由施加颜色形成信息的光照射时产生基以引发并促进光可固化合成物中的聚合反应。通过聚合反应来固化光可固化合成物。
光致聚合引发剂可选自已知的化合物,且可优选地含有最大吸收波长在300到1,000nm范围内的光谱增感化合物和经历与光谱增感化合物的相互反应的化合物。
在经历与光谱增感化合物的相互反应的化合物为具有两种结构(即,最大吸收波长在300到1,000nm范围内的染料部分和硼酸盐部分)的化合物的情况下,不可使用光谱增感染料。
已知的光致聚合引发剂的实例包含在美国专利第4,950,581号(栏20行35到栏21行35)中所揭示的那些引发剂。其实例还包含三嗪化合物,例如三嗪和三卤代甲基三嗪,例如在EP-A-137,452、DE-A-2,718,254、DE-A-2,243,621和美国专利第4,950,581号(栏14行60到栏18行44)中所揭示的2,4-双(三氯甲基)-6-(4-苯乙烯基乙烯)-均三嗪。
在其中将光致聚合引发剂用作混合系统的情况下,其实例还包含自由基固化剂和阳离子光致聚合引发剂。阳离子光致聚合引发剂包含过氧化物(例如苯甲酰化合物)和美国专利第4,950,581号(栏19行17到25)中揭示的过氧化物、美国专利第4,950,581号(栏18行60到栏19行10)中揭示的芳香族锍或三价碘盐和环戊二烯基芳烃铁(II)络盐(例如(η6-异丙基苯)-(η5-环戊二烯基)-六氟磷酸铁(II)。
染料/硼化合物的实例包含JP-A-62-143044、JP-A-1-138204、JP-T-6-505287和JP-A-4-261406中所揭示的那些物质。
作为具有在300到1,000nm范围内的最大吸收波长的光谱增感化合物,可使用此类最大吸收波长在所述范围内的光谱增感染料。染料可从最大吸收波长在所述范围内的光谱增感染料中任意选择,以便控制敏感波长以与用于发射施加颜色形成信息的光的光源相符,藉此可获得高敏感性。
光谱增感染料可恰当地选自已知化合物,且其实例包含ResearchDisclosure第200卷第20036条(1980年12月)和“Zokanzai”(Sensitizers)第160到163页(Kodansha,由K.Tokumaru和S.Ogawara编辑,1987年)中所揭示的那些物质。
其特定实例包含JP-A-58-15603中所揭示的3-酮基香豆素酮化合物、JP-A-58-40302中揭示的硫代正吡喃离子(thiopyrylium)盐、JP-B-59-28328和JP-B-60-53300中揭示的萘噻唑部花青化合物和JP-B-61-9621、JP-B-62-3842、JP-A-59-89303和JP-A-60-60104中所揭示的部花青化合物。
其实例还包含“Kinousei Shikiso no Kagaku”(Chemistry of FunctionalDyes,第393到416页,CMC Press出版,1981年)和“Shikizai”(ColorMaterials,第60(4)卷,第212到224页,1987年)中所揭示的染料,且其特定实例包含阳离子次甲基染料、阳离子阳碳染料、阳离子醌亚胺(quinoimine)染料、阳离子吲哚啉染料和阳离子苯乙烯基染料。
光谱增感染料包含酮类染料,例如香豆素染料(包含酮基香豆素和磺基香豆素染料)、部苯乙烯基(merostyryl)染料、氧喏染料和半氧喏染料;非酮类染料,例如非酮基聚次甲基染料、三芳基甲烷染料、吨染料、蒽染料、若丹明染料、吖啶染料、苯胺染料和偶氮染料;非酮基聚次甲基染料,例如偶氮甲碱染料、花青染料、羰花青染料、二羰花青染料、三羰花青染料、半花青染料和苯乙烯基染料;和醌亚胺染料,例如吖嗪染料、噁嗪染料、噻嗪染料、喹啉染料和噻唑染料。
通过恰当使用光谱增感染料,可在紫外区到红外区的范围内获得用于墨粉中的光致聚合引发剂的光谱敏感性。光谱增感染料可单独使用或以其多个种类的组合来使用。
在本发明的墨粉具有图6到9中示范的结构的情况下,基于构成光敏和热敏胶囊(光敏和热敏层)的材料的总重量,光谱增感染料的使用量优选地为0.1到5质量%,且更优选地为0.5到2质量%。相同使用量可应用于其中本发明墨粉具有仅含有一个着色部分的结构的情况。
经历与光谱增感化合物的互相反应的化合物可为在能引发与第二成分中的光可聚合基的光致聚合反应的已知化合物中恰当选择的一种或多种化合物。
在其中所述化合物与光谱增感化合物结合使用的情况下,其灵敏地响应在其光谱吸收波长范围内的照射光以高效产生基团,藉此能获得高敏感性,且可通过使用在紫外区到红外区的范围内的任意光源来控制基团形成。
经历与光谱增感化合物的互相反应的化合物可为有机硼酸盐化合物(organic borate compound)、安息香醚化合物、含有三卤素取代的甲基的均三嗪衍生物、有机过氧化物和吖嗪(azinium)盐化合物,且优选有机硼酸盐化合物。在其中经历与光谱增感化合物的互相反应的化合物与光谱增感化合物结合使用的情况下,可在曝光区域内有效地且局部地生成基团,藉此可获得高敏感性。
有机硼酸盐化合物的实例包含JP-A-62-143044、JP-A-9-188685、JP-A-9-188686和JP-A-9-188710中所揭示的有机硼酸盐化合物(下文中,在某些情况下被称为硼酸盐化合物I)和从“Kinousei Shikiso no Kagaku”(Chemistry of Functional Dyes,第393到416页,由CMC Press出版,1981年)和“Shikizai”(Color Materials,第60(4)卷,第212到224页,1987年)中揭示的阳离子染料中获得的光谱增感染料系列硼酸盐化合物(下文中,在某些情况下被称为硼酸盐化合物II)。
硼酸盐化合物II在其结构中含有染料部分和硼酸盐部分两者,且在曝光时,硼酸盐化合物II施行三个功能,即硼酸盐化合物II有效地通过染料部分的光吸收功能而从光源吸收能量,通过硼酸盐部分的基团释放功能而促进聚合反应,且同时使与其一起存在的光谱增感化合物去色。
具体地说,可使用最大吸收波长在300nm或更大的波长范围内且优选在400到1,100nm的波长范围内的任何阳离子染料。其实例包含这样的阳离子染料:次甲基染料、聚次甲基染料、三芳基甲烷染料、吲哚啉染料、吖嗪染料、吨染料、花青染料、半花青染料、若丹明染料、氮杂次甲基染料、噁嗪染料和吖啶染料,且优选地包含这样的阳离子染料:花青染料、半花青染料、若丹明染料和氮杂次甲基染料。
可从有机阳离子染料中获得的硼酸盐化合物II可通过根据欧洲专利第223,587A1号中揭示的方法使用有机阳离子染料和有机硼化合物阴离子获得。
当硼酸盐化合物II是多官能化合物(如已描述)时,在获得高敏感性和充分去色性质的立场上,本发明中的光致聚合引发剂可通过组合光谱增感化合物和经历与光谱增感化合物的互相反应的化合物来构成。在此情况下,光致聚合引发剂可为:光致聚合引发剂(1),其通过组合光谱增感化合物和硼酸盐化合物I来获得;和光致聚合引发剂(2),其通过组合硼酸盐化合物I和硼酸盐化合物II来获得。
在通过光发射步骤中的光照射而获得高敏感性和充分去色性质(未反应物质的去活化、分解等)的立场上,存在于光致聚合引发剂中的光谱增感染料与有机硼酸盐化合物之间的使用比率是相当有用的,其中所述光发射步骤在为形成图像而固定时在经由热处理进行的着色之后根据需要而实现。
在光致聚合引发剂(1)中,在获得高敏感性和充分去色能力的立场上,可确保光致聚合反应所需的光谱增感化合物与硼酸盐化合物I的比率(摩尔比为1/1),且可添加使残留在墨粉中的光谱增感化合物充分去色所需的量的硼酸盐化合物I。
因此,光谱增感化合物与硼酸盐化合物I的比率(光谱增感化合物/硼酸盐化合物I)优选地在1/1到1/50的范围内,更优选地为1/1.2到1/30,且最优选地为1/1.2到1/20。在比率小于1/1的情况下,可不充分地获得光致聚合反应性和去色能力,且在比率超过1/50的情况下,光敏和热敏胶囊(或光敏和热敏层)的形成可变得困难。
在光致聚合引发剂(2)中,在获得高敏感性和充分去色能力的立场上,可以这样一种组合来使用硼酸盐化合物I和硼酸盐化合物II,即硼酸盐部分的量是染料部分的量的等摩尔比率或更多。硼酸盐化合物I与硼酸盐化合物II的比率(硼酸盐化合物I/硼酸盐化合物II)优选地在1/1到50/1的范围内,更优选地为1.2/1到30/1,且最优选地为1.2/1到20/1。在比率小于1/1的情况下,可仅形成少量基团而不能充分获得聚合反应性和去色能力,且在比率超过50/1的情况下,可能不能获得充分敏感性。
具有光可聚合基的化合物(第二成分)的使用量,光致聚合引发剂中的光谱增感化合物和有机硼酸盐化合物的总量优选地为0.1到10质量%,更优选地为0.1到5质量%,且最优选地为0.1到1质量%。在总量小于0.1质量%的情况下,可能不能获得本发明的效果,且在总量超过10质量%的情况下,墨粉的存储稳定性可变坏,且光敏和热敏胶囊(或光敏和热敏层)的形成可变得困难。
助剂
为了促进聚合反应,光可固化合成物可含有作为助剂的还原剂(例如活性氢供体的去氧剂和链转移剂)和能通过链转移而促进聚合的其它化合物。
去氧剂的实例包含磷化氢化合物、膦酸盐化合物、亚磷酸盐化合物、亚银盐和其它能易于由氧氧化的化合物。其特定实例包含N-苯基甘氨酸、三甲基巴比妥酸、N,N-二甲基-2,6-二异丙基苯胺和N,N,N-2,4,6-五甲基苯胺酸。此外,硫醇化合物、硫酮化合物、三卤甲基化合物、洛粉碱二聚化合物、三价碘盐化合物、锍盐化合物、吖嗪盐化合物、有机过氧化物和叠氮化合物可有效用作聚合促进剂。
微胶囊封装
在本发明中,第一成分(例如供电子无色染料和重氮盐化合物)在被包含在微胶囊中之后使用。
微胶囊封装方法可为已知的方法。其实例包含:美国专利第2,800,457号和美国专利第2,800,458号中所揭示的使用亲水壁形成材料的凝聚的方法;美国专利第3,287,154号、英国专利第990,443号、JP-B-38-19574、JP-B-42-446和JP-B-42-771中所揭示的界面聚合方法;美国专利第3,418,250号和美国专利第3,660,304号中所揭示的使用聚合物沉积的方法;美国专利第3,796,669号中所揭示的使用多元醇异氰酸酯壁材料的方法;美国专利第3,914,511号中所揭示的使用异氰酸酯壁材料的方法;美国专利第4,001,140号、美国专利第4,087,376号和美国专利第4,089,802号中所揭示的使用脲甲醛或脲甲醛间苯二酚壁形成材料的方法;美国专利第4,025,455号中所揭示的使用壁形成材料(例如三聚氰胺-甲醛酯和羟丙基纤维素)的方法;JP-B-36-9168和JP-A-51-9079中所揭示的通过单体聚合进行的原位方法;英国专利第952,807号和英国专利第965,074号中所揭示的电解分散冷却方法;美国专利第3,111,407号和英国专利第930,422号中所揭示的喷雾干燥方法;以及JP-B-7-73069、JP-A-4-101855和JP-A-9-263057中所揭示的方法。
微胶囊封装方法不限于这些方法,且在本发明中,可尤其采用界面聚合方法,其中使通过将第一成分溶解或分散在疏水有机溶剂中而获得的将成为胶囊核心的油相与其中溶解有水溶性聚合物的水相混合,且所述混合物由例如均化器的设备来乳化并被加热,藉此在油滴界面处实现聚合物形成反应以形成聚合物的微胶囊壁。界面聚合方法可在短时期内形成具有均匀粒径的胶囊以提供使用前存储稳定性极好的墨粉。
本发明中所使用的微胶囊可利用这样一种现象,即微胶囊壁(外壳)的物质隔离功能抑制微胶囊内部和外部的物质彼此接触,且仅在将热量和压力中的至少一者以一预定值或更高值施加到其中的情况下,微胶囊内部和外部的物质才彼此接触。可随着胶囊性质的变化而通过恰当选择微胶囊壁的材料、微胶囊核心中含有的物质和添加到其中的添加剂来自由控制所述现象。
将能在本发明中使用的微胶囊壁的材料添加到油滴内部和油滴外部中的至少一者中。微胶囊壁的材料的实例包含聚氨脂、聚脲、聚酰胺、聚酯、聚碳酸酯、脲甲醛树脂、三聚氰胺树脂、聚苯乙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和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在这些物质中,聚氨脂、聚脲、聚酰胺、聚酯和聚碳酸酯是优选的,且聚氨脂和聚脲是更优选的。所述聚合物质可以其多个种类的组合来使用。
包含第一成分在内的所有成分皆可用作乳液分散体,其可以这样一种方式来获得:将所述成分溶解在水微溶或水不溶性高沸点有机溶剂中,且使所得溶液与含有表面活性剂和水溶性聚合物中的至少一者作为保护胶体的聚合物水溶液(水相)混合,接着由均化器或其类似设备乳化,且同时其可用作通过由例如砂磨机的方法与(例如)水溶性聚合物、增感剂和着色助剂一起分散而获得的固体分散体。在乳液分散体的情况下,可根据需要来添加低沸点溶剂作为溶解助剂。可单独乳化包含第一成分在内的所有成分,或可将其彼此混合且接着溶解在高沸点溶剂和低沸点溶剂中的至少一者中,接着使其乳化。由乳液分散体获得的乳液的粒径优选地为1μm或更小。
在形成乳液之后,将乳液加热到30到70℃的温度,以促进形成微胶囊壁的反应。为了防止微胶囊在反应期间聚集,可向反应系统添加水以降低微胶囊的碰撞概率,或可将其充分搅拌。用于防止聚集的分散体可在反应期间单独添加到反应系统。可通过观测与聚合反应进展相关联的二氧化碳气体生成来确定形成微胶囊壁的反应的终点,且可将二氧化碳生成终止的时间指定为反应终点。一般来说,可通过若干小时的反应来获得其中囊封有第一成分的微胶囊。
所述微胶囊的体积平均粒径优选地被控制在0.1到3.0μm的范围内,且更优选地在0.3到1.0μm的范围内。
具有图6到9所示的结构的墨粉可在光敏和热敏胶囊(或光敏和热敏层)中含有粘合剂,且此也是仅具有一个着色部分的墨粉的情况。
粘合剂的实例包含与用于乳化光可固化合成物的粘合剂相同的材料、用于微胶囊封装第一成分的水溶性聚合物、溶剂可溶聚合物(例如聚苯乙烯、聚乙烯醇缩甲醛、聚乙烯醇缩丁醛、丙烯酸酯树脂(例如聚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丁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丁酯和其共聚物)、苯酚树脂、苯乙烯-丁二烯树脂、乙基纤维素、环氧树脂和聚氨酯树脂)以及这些聚合物的聚合物乳胶。在这些物质中间,优选使用明胶和聚乙烯醇。下文所描述的粘合剂树脂也可用作粘合剂。
此外,可根据需要来使用例如染料、紫外光吸收剂、增塑剂、荧光增白剂、固化剂和抗静电剂的添加剂。添加剂的特定实例在ResearchDisclosure第176卷第17643条(1978年12月)和Research Disclosure第187卷第18716条(1979年11月)中有所揭示。
固化剂
在具有图6到9所揭示的结构的墨粉中,可在例如光敏和热敏胶囊(或光敏和热敏层)和中间层的层中组合使用固化剂。
固化剂的实例包含在生产照相光敏材料时使用的明胶硬化剂,且其特定实例包含醛化合物(例如甲醛和戊二醛);美国专利第3,635,718号中所揭示的反应性卤素化合物;美国专利第3,635,718号中所揭示的具有反应性不饱和烯基的化合物;美国专利第3,017,280号中所揭示的氮丙啶化合物;美国专利第3,091,537号中所揭示的环氧化合物;卤代甲醛化合物(例如粘氯酸);二噁烷化合物(例如二羟基二噁烷和二氯二噁烷);美国专利第3,642,486号和美国专利第3,687,707号中所揭示的乙烯砜化合物;美国专利第3,841,872号中所揭示的乙烯砜前体化合物;和美国专利第3,640,720号中所揭示的酮乙烯化合物。此外,铬矾、硫酸锆、硼酸等也可用作无机固化剂。
粘合剂树脂
在本发明的墨粉中,可使用已用于常规墨粉中的粘合剂树脂。粘合剂树脂可用作构成母质的主要成分和构成具有含有分散在母粒中的光敏和热敏胶囊的结构(如图6所示)的墨粉的光敏和热敏胶囊的外壳的材料,且可用作构成在墨粉的最外表面上提供的覆盖层和在具有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以层形式存在的着色部分的结构(例如同心结构、条纹结构和扇形结构,图7到9所示)的墨粉的彼此相邻着色部分之间提供的中间层的材料。
不特别限制粘合剂树脂,且可使用已知的结晶和非晶形树脂材料。为了赋予墨粉低温固定性质,可使用具有急剧熔融性质的结晶聚酯树脂。
结晶树脂的熔点优选地为50到110℃,且更优选地为60到90℃。在熔点小于50℃的情况下,可在墨粉的存储稳定性和在固定后墨粉图像的存储稳定性上存在问题,且在熔点超过110℃的情况下,与常规墨粉相反,可能不能在足够低的温度下获得固定性质。
存在其中结晶树脂具有多个熔融峰的情况,且在本发明中,最大峰被指定为熔点。
作为非晶形聚合物,可使用已知树脂材料(例如苯乙烯-丙烯酸酯树脂和聚酯树脂),且优选地使用非晶形聚酯树脂。可主要通过多元羧酸和多元醇的缩聚来获得本发明中所使用的非晶形聚酯树脂。
在其中使用非晶形聚酯树脂的情况下,可易于通过借助调节树脂的酸值和使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实现乳液分散来获得树脂颗粒分散液。
由可溶于四氢呋喃(THF)中的成分的凝胶渗透色谱(GPC)方法测量得到,墨粉中所使用的非晶形聚合物优选地具有5,000到1,000,000且更优选地为7,000到500,000的质量平均分子量(Mw)、2,000到10,000的数目平均分子量(Mn)以及1.5到100且更优选地为2到60的分子量分布Mw/Mn。
在墨粉的存储稳定性与固定性质之间的平衡的立场上,可用于本发明的非晶形聚合物的玻璃转化温度优选地为35到100℃,且更优选地为50到80℃。在玻璃转化温度小于35℃的情况下,存在这样的趋势,即在存储期间或在显影装置中墨粉经历成块(此为其中墨粉颗粒聚集以形成串的现象)。另一方面,在其中玻璃转化温度超过100℃的情况下,墨粉的固定温度可能会过高。
非晶形聚合物的软化点优选地在80到130℃的范围内,且更优选地在90到120℃的范围内。在软化点小于80℃的情况下,可使墨粉和由墨粉形成的图像在固定后和在存储期间的稳定性变坏。在其中软化点超过130℃的情况下,可使低温固定性质变坏。
本文中的非晶形聚合物的软化点指定熔融起始温度与熔融完成温度之间的中间温度,此温度是在一定条件下(预加热:80℃/300秒,冲杆压力:0.980665MPa,晶粒大小:1mm直径×1mm,及温度增加率:每分钟3.0℃)由流量测试计(CFT-500C,由Shimadzu公司生产)测量。
释放剂
本发明的墨粉可含有释放剂。所述释放剂一般用于改良释放性质。
不特别限制墨粉中所使用的释放剂,且其实例包含:矿物或石油蜡,例如褐煤蜡、地蜡、(纯)地蜡、固体石腊、微晶蜡和费-托蜡(Fischer-Tropschwax)、天然气蜡和其改良产品;低分子量聚烯烃,例如聚乙烯、聚丙烯和聚丁烯;通过加热而展现软化点的硅酮;脂肪酸酰胺,例如油酸酰胺、芥酸胺、蓖麻酰胺和硬脂酰胺;植物蜡,例如巴西棕榈蜡、米糠腊、小烛树蜡、木蜡和荷荷芭油;以及动物蜡,例如蜂蜡,且改良助剂成分的实例包含具有10到18个碳原子的高碳醇和其混合物以及具有16到22个碳原子的高碳脂肪酸单酸甘油酯和其混合物,其可组合使用。
其它添加剂
本发明中所使用的墨粉含有除下文所描述的那些成分之外的其它成分。所述其它成分不能不会受到特别限制,且可根据目的而进行恰当选择。其实例包含无机微粒、有机微粒和电荷控制剂,其为已在常规墨粉中使用的添加剂。本发明的墨粉可不含有已在常规墨粉中使用的色料(例如颜料),因为本发明的墨粉由其自身着色,但可根据需要而使用少量已知色料以在着色之后细微调节色调。
电荷控制剂用于进一步改进并稳定带电性质。电荷控制剂的实例包含已使用的各种电荷控制剂,例如季铵盐化合物、苯胺黑化合物、含有铝、铁或铬络合物的染料和三苯基甲烷颜料,且在由下文描述的聚集和集成方法来生产墨粉的情况下控制影响在溶液中形成的聚集颗粒的稳定性的离子强度和降低由废水引起的污染的立场上,可使用可微溶于水的材料。
出于赋予流动性和改进清洁性质的目的,类似于普通墨粉,在施加剪切力的同时可在干燥状态下将无机颗粒(例如硅石、氧化铝、氧化钛和碳酸钙)和树脂颗粒(例如乙烯基树脂、聚酯和硅酮)作为流动助剂或清洁助剂添加到墨粉表面。
光着色型墨粉的构成材料
下文将更详细地描述其中本发明中的墨粉为光着色型墨粉的情况下的构成材料以及制备构成材料时所使用的材料和方法。
在此情况下,墨粉至少含有第一成分、第二成分、含有第一成分的微胶囊以及含有第二成分和光可聚合化合物的光可固化合成物,且光可固化合成物可含有光致聚合引发剂(或光致聚合引发剂系统)且还可含有光谱增感染料或各种助剂。所述第一成分可以固体状态或与溶剂一起包含在微胶囊(核心)中。
在光着色型墨粉中,供电子无色染料可用作第一成分,受电子化合物(下文中,在某些情况下被称为受电子显影剂或显影剂)可用作第二成分,且具有不饱和烯键的可聚合化合物可用作第一光着色型墨粉中的光可聚合化合物。包含作为第一成分的供电子无色染料、光谱增感染料和各种助剂的构成成分和微胶囊封装方法可与上文针对光不着色型墨粉而描述的那些相同。
类似于光不着色型墨粉的情况,除前述材料之外,还可根据需要恰当地使用已用作构成使用色料的常规墨粉的材料的各种材料(例如粘合剂树脂、释放剂、内部添加剂和外部添加剂)。具有不饱和烯键的可聚合化合物(光可聚合化合物)
可用于本发明的具有不饱和烯键的可聚合化合物可为分子中具有至少一个烯系不饱和双键的可聚合化合物。
其实例包含丙烯酸和其盐、丙烯酸酯化合物、丙烯酰胺化合物、甲基丙烯酸和其盐、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甲基丙烯酰胺化合物、马来酸酐、马来酸酯化合物、衣康酸、衣康酸酯、苯乙烯化合物、乙烯醚化合物、乙烯酯化合物、N-乙烯杂环化合物、芳基醚化合物和烯丙基酯化合物。在这些物质中,在分子中含有具有至少一个孤电子对的杂原子的可聚合化合物是优选的。
本文中涉及的具有孤电子对的杂原子将此类原子指定为氧、氮、硫、磷和卤素。所述化合物的特定实例包含具有酯键、酰胺键、羰基键、硫代羰基键、醚键、硫醚键以及例如胺、乙醇、硫醇、磷化氢和卤素的基团的化合物。在这些化合中,含有酯键、酰胺键、胺基、羰基键和醚键中的至少一者(其与受电子显影剂具有强互相作用)的具有不饱和烯键的可聚合化合物是优选的,且具有酯键或酰胺键且具有光可聚合性的化合物是特别优选的。
为了改进聚合效率(固化率),可使用在分子中具有多个烯系不饱和双键的可聚合化合物,且其实例包含多元醇(例如三羟甲基丙烷和季戊四醇)的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经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封端的树脂以及经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封端的聚酯。
光致聚合引发剂(或光致聚合引发剂系统)
本发明所使用的光致聚合引发剂可从选自能引发具有不饱和烯键的化合物的光致聚合的化合物的一者或两者或两者以上的组合中选择。
光致聚合引发剂的特定实例包含:芳香族酮化合物,例如苯甲酮、4,4′-双(二甲基氨基)苯甲酮、4-甲氧基-4′-二甲基氨基苯甲酮、4,4′-二甲氧基苯甲酮、4-二甲基氨基苯甲酮、4-二甲基氨基苯乙酮、苯甲基、蒽醌、2-叔丁基蒽醌、2-甲基蒽醌、吨酮、噻吨酮、2-氯噻吨酮、2,4-二乙基噻吨酮、芴酮和吖啶酮;安息香和安息香醚化合物,例如安息香甲醚、安息香乙醚、安息香异丙醚和安息香苯醚;2,4,5-三芳基咪唑二聚物,例如2-(邻氯苯基)-4,5-二苯基咪唑二聚物、2-(邻氯苯基)-4,5-二(间甲氧基苯基)咪唑二聚物、2-(邻氟苯)-4,5-二苯基咪唑二聚物、2-(邻甲氧基苯基)-4,5-二苯基咪唑二聚物和2-(对甲氧基苯基)-4,5-二苯基咪唑二聚物;多卤代化合物,例如四溴化碳、苯基三溴甲基砜、苯基三氯甲基酮和JP-A-53-133428、JP-B-57-1819、JP-B-57-6096和美国专利第3,615,455号中所揭示的化合物、JP-A-58-29803中所揭示的具有三卤素取代的甲基的均三嗪衍生物(例如2,4,6-三(三氯甲基)-均三嗪、2-(甲氧基)-4,6-双(三氯甲基)-均三嗪、2-氨基-4,6-双(三氯甲基)-均三嗪和2-(对甲氧基苯乙烯基)-4,6-双(三氯甲基)-均三嗪);(例如)JP-A-59-189340中所揭示的有机过氧化物,例如甲基乙基酮过氧化物、环己酮过氧化物、3,3,5-三甲基环己酮过氧化物、苯甲酰过氧化物、二过氧基异邻苯二甲酸二叔丁酯、2,5-二甲基-2,5-二(苯甲酰过氧基)己烷、过氧苯甲酸叔丁酯、a,a′-双(叔丁基过氧化异丙基)苯、二异丙苯基过氧化物和3,3′,4,4′-四(叔丁基过氧化羰基)二苯甲酮;(例如)美国专利第4,743,530号中所揭示的吖嗪(azinium)化合物;(例如)欧洲专利第0,223,587号中所揭示的有机硼化合物,例如硼酸三苯基丁酯的四甲基铵盐、硼酸三苯基丁酯的四丁基铵盐和硼酸三(对甲氧基苯基)丁酯的四甲基铵盐;二芳基三价碘盐;和铁丙二烯络合物,其为光敏和热敏记录材料领域中的已知光致聚合引发剂。
基于光可固化合成物的总重量,光致聚合引发剂的含量优选地为0.01到20质量%,更优选地为0.2到15质量%,且最优选地为1到10质量%。在含量小于0.01质量%的情况下,敏感性可能不充分,且在含量超过20质量%的情况下,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不能进一步改进敏感性。
受电子显影剂(第二成分)
受电子显影剂的实例包含苯酚衍生物、含硫苯酚衍生物、有机羧酸衍生物(例如水杨酸、硬脂酸和间苯二酚酸)、其金属盐、磺酸衍生物、脲和硫脲衍生物(urea and thiourea derviatives)、酸性粘土、膨润土(bentonite)、酚醛清漆树脂(novolac resin)、金属处理的酚醛清漆树脂和金属络合物。
这些实例在“Kami Pulp Gijutsu Taimusu”(Journal of Paper and PulpTechnologies,1985年)第49-54和65-70页以及JP-B-40-9309、JP-B-45-14039、JP-A-52-140483、JP-A-48-51510、JP-A-57-210886、JP-A-58-87089、JP-A-59-11286、JP-A-60-176795和JP-A-61-95988中有所揭示。
这些受电子化合物可单独使用或以其多个种类的组合来使用。基于供电子无色染料的量,受电子化合物的使用量优选地在10到4,000质量%的范围内,且特别优选地为100到2,000质量%。
除了这些化合物之外,光可固化合成物还可根据需要含有热聚合抑制剂。添加热聚合抑制剂以防止发生光可固化合成物的热聚合或延时聚合,藉此可改进光固化合成物在制备和存储时的化学稳定性。热聚合抑制剂的实例包含对甲氧基苯酚、氢醌、叔丁基儿茶酚、连苯三酚、2-羟基二苯甲酮、4-甲氧基-2-羟基二苯甲酮、氯化亚铜、吩噻嗪、氯醌、萘胺、β-萘酚、2,6-二叔丁基-对甲酚、硝基苯、二硝基苯、苦味酸和对甲苯胺。基于光可固化合成物的总重量,热聚合抑制剂的添加量优选地为0.001到5质量%,且更优选地为0.01到1质量%。在其添加量小于0.001质量%的情况下,热稳定性可能较差,且在其超过5质量%的情况下,敏感性可能降低。
可根据需要在囊封于微胶囊中之后使用光可固化合成物。举例来说,可根据或参考欧洲专利第0,223,587号将光可固化合成物囊封在微胶囊中。
类似于光着色型墨粉的情况,优选地将微胶囊的体积平均粒径调节到0.1到3μm的范围,且更优选地调节到0.3到1.0μm的范围。
供电子无色染料可以溶液形式或以固体形式存在于微胶囊中。在组合使用溶剂的情况下,对于每100质量份的供电子无色染料,存在于微胶囊中的溶剂量的可为1到500质量份。
出于改进图像耐光性的目的,本发明的墨粉可根据需要而含有紫外光吸收剂。紫外光吸收剂的实例包含苯并三唑化合物、肉桂酸酯化合物、氨基亚烯丙基丙二腈化合物和二苯甲酮化合物,其在所属领域技术中为已知的。
在本发明墨粉由湿式制造方法(例如下文所述的聚集和集成方法)制造的情况下,制备其中分散有微胶囊的分散液和其中分散有光可固化合成物的分散液。用于制备分散液的溶剂的实例包含:水;醇,例如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正丁醇、仲丁醇、甲基溶纤剂和1-甲氧基-2-丙醇;卤素溶剂,例如二氯甲烷和氯乙烯;酮溶剂,例如丙酮、环己酮和甲基乙基酮;酯溶剂,例如甲基溶纤剂乙酸酯、乙酸乙酯和乙酸甲酯;甲苯;和二甲苯,其可单独使用或作为其多个种类的混合物来使用。在这些物质中,优选使用水。
其它成分
关于与上文揭示的物质不同的其它成分,用于光着色型墨粉中的粘合剂树脂、释放剂和其它添加剂可与用于已描述的光不着色型墨粉中的那些相同。墨粉的粒径和形状可与光不着色型墨粉中的那些相同。
针对光着色型墨粉描述的材料可用于光不着色型墨粉,且针对光不着色型墨粉描述的材料可用于光着色型墨粉,除非着色特征和着色控制受损。
墨粉制造方法
将具体描述墨粉的制造方法。
可通过利用已知的湿式方法(例如聚集和集成方法)来产生本发明中所使用的墨粉。在墨粉具有其中通过在加热时进行物质扩散而实现着色的构造(例如,两种或两种以上反应成分分别包含在不同基质中)的情况下,湿式方法是适合的。此外,可通过利用湿式方法来抑制墨粉生产时的最大加工温度降低,藉此可防止在墨粉生产过程中发生着色。
在防止墨粉生产期间的着色的立场上,所使用的湿式方法的最大加工温度优选地为90℃或更小,且更优选地为80℃或更小。然而,在加工温度过低的情况下,墨粉生产可变得困难,且因此最大加工温度优选地为40℃或更大。
湿式方法的使用可应用于生产具有这样一种结构的墨粉,即其含有第一成分和第二成分(其在彼此反应时经历着色)、光可固化合成物和分散在光可固化合成物中的微胶囊,其中第一成分包含在微胶囊中,且第二成分包含在光可固化合成物中。
具有前述结构的墨粉中所使用的微胶囊可为热敏微胶囊,且还可为对于其它刺激(例如光)敏感的微胶囊。
湿式方法可用于生产墨粉,且可使用聚集和集成方法,这是由于在湿式方法中可抑制最大加工温度降低,且可容易地生产具有各种结构(例如图6和7中示范的那些结构)的墨粉。
与含有颜料和粘合剂树脂作为主要成分的常规墨粉相反,具有前述结构的墨粉含有大量含有低分子量成分作为主要成分的光可固化合成物,且因此趋向于使通过墨粉粒化而获得的颗粒的强度不充分。然而,由于不需要强剪切力,因而可采用聚集和集成方法。
将详细描述利用聚集和集成方法的墨粉制造方法。在聚集和集成方法中,一般来说,在制备含有构成墨粉的材料的分散液之后,实现在通过混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分散液而获得的原料分散液中形成聚集颗粒的聚集步骤和集成在材料分散液中形成的聚集颗粒的集成步骤,且根据需要,在所述聚集步骤与所述集成步骤之间进行将用于形成覆盖层的成分粘附在聚集颗粒表面上以形成覆盖层的粘附步骤(覆盖层形成步骤)。
在生产用于本发明的墨粉时,聚集步骤和集成步骤可根据需要而用于生产与粘附步骤相关联的墨粉,其中用作原料的分散液的种类和组合存在变化。
下文将更详细地描述利用聚集和集成方法生产具有图6示范的着色部分分散结构的墨粉和具有图7示范的同心结构的墨粉的方法。
A.具有着色部分分散结构的墨粉的制造方法
将描述利用聚集和集成方法生产具有着色部分分散结构的墨粉的方法。
进行以下步骤以制备能着色为不同颜色的光敏和热敏胶囊分散液中的至少一者:(a1)第一聚集步骤,其用于在原料分散液中形成第一聚集颗粒,所述原料分散液含有其中分散有含有第一成分的微胶囊的微胶囊分散液和其中分散有含有第二成分的光可固化合成物的光可固化合成物分散液;(b1)粘附步骤,其用于通过将其中分散有树脂颗粒的第一树脂颗粒分散液添加到其中形成有第一聚集颗粒的原料分散液而将树脂颗粒粘附在第一聚集颗粒的表面上;以及(c1)第一集成步骤,其用于加热含有在表面上粘附有树脂颗粒的聚集颗粒的原料分散液以获得第一集成颗粒(光敏和热敏胶囊)。
随后,进行以下步骤以制备具有着色部分分散结构的墨粉:(d1)第二聚集步骤,其用于在通过将光敏和热敏胶囊分散液中的至少一者与其中分散有树脂颗粒的第二树脂颗粒分散液混合而获得的混合溶液中形成第二聚集颗粒;以及(e1)第二集成步骤,其用于加热含有第二聚集颗粒的混合溶液以获得第二集成颗粒。经历第二聚集步骤的光敏和热敏胶囊分散液的种类的数目可为两种或两种以上。通过步骤(a1)到(c1)而获得的光敏和热敏胶囊可用作墨粉(即仅具有一个着色部分的墨粉)。
分散液制备
将描述利用聚集和集成方法制备墨粉制造方法中所使用的分散液的方法。
可以这样一种方式来制备树脂颗粒分散液,即通过使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将由乳液聚合或其类似方式生产的树脂颗粒分散在溶剂中,或在替代性方案中,将树脂分散在能溶解所述树脂且接着受到反相乳化的溶剂中。树脂颗粒分散液中的分散媒质的实例包含水媒质和有机溶剂。
可以这样一种方式制备释放剂分散液,即将释放剂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或聚合物电解质(例如聚合酸或聚合碱)一起分散在水中,且在加热到高于熔点的温度下由能施加强剪切力的设备使其形成为微粒。
用于细微分散的设备的实例包含Manton Gorin高压均化器(Gorin公司)、连续超声波均化器(Nippon Seiki有限公司)、纳米均化器(Nanomizer)(TOKAI有限公司)、微流化床器(Mizuho Industrial有限公司)、Burrell均化器、切碎器(Mitsui Mining有限公司)和手提式超声波焊机(Eurotec有限公司)。
微胶囊分散液可为通过将由前述微胶囊封装方法生产的微胶囊分散在含有含水粘合剂的溶液中而获得的乳化液。
可以这样一种方式获得光可固化合成物分散液,即将树脂成分(例如水溶性粘合剂)和溶剂成分(例如水和表面活性剂等)添加到构成光可固化合成物的成分中,且使用能施加强剪切力的设备使混合物形成为微粒。
在除微胶囊分散液之外的分散液中所含有的微粒的粒径优选地为1μm或更小,且更优选地在100到300nm的范围内,以促进将墨粉直径和粒径分布调节到所要范围。
(a1)第一聚集步骤
在第一聚集步骤中,在原料分散液中形成第一聚集颗粒,所述原料分散液含有其中分散有含有第一成分的微胶囊的微胶囊分散液和其中分散有含有第二成分的光可固化合成物的光可固化合成物分散液。
在第一聚集步骤中,将聚集剂添加到原料分散液中,接着根据需要而加热所述分散液以聚集原料分散液中的微粒,藉此形成第一聚集颗粒。
加热温度可为室温到40℃,且可根据需要而增加到约60℃。
在用旋转剪切均化器或其类似设备搅拌的同时,在室温下添加聚集剂且使原料分散液的pH呈酸性(pH值为约2到4),从而形成聚集颗粒。
第一聚集步骤中所使用的聚集剂可为与用作待添加到原料分散液中的分散剂的表面活性剂具有相反极性的表面活性剂,即可为无机金属盐和二价或更高价金属络合物。金属络合物的使用是优选的,这是由于可减少表面活性剂的使用量以改进带电性质。
(b1)粘附步骤
在粘附步骤中,通过将其中分散有树脂颗粒的第一树脂颗粒分散液添加到其中形成有第一聚集颗粒的原料分散液中而将树脂颗粒粘附在第一聚集颗粒的表面上。根据所述操作,可形成对应于光敏和热敏胶囊外壳的覆盖层。
可通过进一步将第一树脂颗粒分散液添加到其中具有已在聚集步骤中形成的聚集颗粒(核心颗粒)的分散液来形成覆盖层。用于第一树脂颗粒分散液的粘合剂树脂成分可为结晶树脂或非结晶树脂,且释放剂分散液可与第一树脂颗粒分散液结合使用。可使用释放剂分散液来代替第一树脂颗粒分散液。
表面活性剂可用于粘合剂树脂的乳液聚合、微粒成分的分散、微粒的聚集、聚集颗粒的稳定等。表面活性剂的特定实例包含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例如硫酸酯系列、磺酸酯系列、磷酸酯系列和皂系列)以及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例如胺盐系列和季铵盐系列),且可结合使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例如聚乙二醇系列、烷基酚氧化乙烯加合物系列和多元醇系列)。分散设备的实例包含普通设备(例如旋转剪切均化器)和具有媒质的分散设备(例如球磨机、砂磨机和Dinor磨机)。
(c1)第一集成步骤
在第一集成步骤中,加热含有在表面上粘附有树脂颗粒的聚集颗粒的原料分散液以获得第一集成颗粒(光敏和热敏胶囊)。
在第一集成步骤中,使含有通过第一聚集步骤和粘附步骤获得的聚集颗粒的分散液的pH值处于约6.5到8.5的范围内以终止聚集进程,且接着加热分散液以集成聚集颗粒。
可将分散液加热到等于或高于用于形成覆盖层的粘合剂树脂(和/或释放剂)的玻璃转化温度或熔点的温度。
将加热温度设定在防止微胶囊外壳结构由于构成外壳的材料的溶解或类似情形而被破坏的温度周围,且一般来说,在考虑到构成微胶囊外壳的材料的耐热性和能集成构成微胶囊外壳的材料的温度下确定加热温度。温度一般在40到90℃的范围内,且优选地在50到80℃的范围内。
在加热温度超过90℃的情况下,微胶囊外壳可被破坏而施加着色,且在加热温度小于40℃的情况下,可能不能充分实现集成操作,且在某些情况下在随后步骤中可分解光敏和热敏胶囊颗粒。
(d1)第二聚集步骤
针对分散在墨粉中的光敏和热敏胶囊的每个种类(即,针对待展现的每种颜色)来进行步骤(a1)到(c1),且制备能着色为不同颜色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光敏和热敏胶囊分散液。
随后,在第二聚集步骤中,在通过将所述两种或两种以上光敏和热敏胶囊分散液与其中分散有树脂颗粒的第二树脂颗粒分散液混合而获得的混合溶液中形成第二聚集颗粒。可根据需要而将其它成分的分散液(例如释放剂分散液)添加到混合溶液中。
除了用于聚集的液体的组成不同之外,基本上以与第一聚集步骤中相同的方式来进行第二聚集步骤。也就是说,将聚集剂添加到混合分散液中,接着加热以在混合分散液中聚集光敏和热敏胶囊颗粒和树脂颗粒,藉此形成第二聚集颗粒。可在形成第二聚集颗粒期间或在完成形成之后,可添加其中分散有非晶形树脂颗粒的树脂颗粒分散液,以便由非晶形树脂颗粒来覆盖第二聚集颗粒的表面。
加热温度可为非晶形树脂颗粒能通过加热而与非晶形树脂颗粒或其它材料集成时的温度,且明确地说,可为比非晶形树脂颗粒的玻璃转化温度高几度或几十度的温度。
(e1)第二集成步骤
在第二集成步骤中,加热含有第二聚集颗粒的混合溶液以获得第二集成颗粒(湿状态的墨粉)。
在第二集成步骤中,使含有通过第二聚集步骤获得的聚集颗粒的分散液的pH值处于约6.5到8.5的范围内以终止聚集进程,且接着加热分散液以集成聚集颗粒。
可将分散液加热到等于或高于用于形成第二聚集颗粒的粘合剂树脂的玻璃转化温度或熔点的温度。
考虑到构成微胶囊外壳的材料的耐热性、构成光敏和热敏胶囊外壳的材料的耐热性以及能集成用于形成第二聚集颗粒的粘合剂树脂时的温度,确定所述加热温度。所述温度一般在40到90℃的范围内,且优选地在50到70℃的范围内。
在加热温度超过90℃的情况下,微胶囊外壳可被破坏而施加着色,且分散在着色为一种颜色的光敏和热敏胶囊中的第二成分可扩散到光敏和热敏胶囊外部,或可扩散到着色为另一种颜色的光敏和热敏胶囊中而不能在形成图像时获得充分着色。
在加热温度小于40℃的情况下,可能不能充分实现集成操作,且在某些情况下,墨粉颗粒可能在随后步骤(例如洗涤步骤和干燥步骤)中分解。
洗涤步骤、干燥步骤等
在完成第二集成步骤之后,通过可任意进行的洗涤步骤、固液分离步骤和干燥步骤来获得目标颗粒。考虑到带电性质,可通过充分使用离子交换水进行置换洗涤来实现所述洗涤步骤。不特别限制固液分离步骤,且考虑到生产率可采用抽吸过滤和加压过滤。不特别限制干燥步骤,且考虑到生产率可采用冷冻干燥、气流喷射干燥、流化干燥、振动流化干燥等。如已描述,可根据需要而向干燥之后的墨粉颗粒中添加各种外部添加剂。B.具有同心结构的墨粉的制造方法
将描述利用聚集和集成方法生产具有同心结构的墨粉的方法。
进行以下步骤以制备光敏和热敏胶囊分散液:(a2)第一聚集步骤,其用于在原料分散液中形成第一聚集颗粒,所述原料分散液含有其中分散有含有第一成分的第一微胶囊的第一微胶囊分散液和其中分散有含有第二成分的光可固化合成物的第一光可固化合成物分散液;(b2)粘附步骤,其用于通过将其中分散有树脂颗粒的第一树脂颗粒分散液添加到其中形成有第一聚集颗粒的原料分散液中而将树脂颗粒粘附在第一聚集颗粒的表面上;以及(c2)第一集成步骤,其用于加热含有在表面上粘附有树脂颗粒的聚集颗粒的原料分散液以制备光敏和热敏胶囊。
随后,进行以下步骤以制备具有同心结构的墨粉:(d2)光敏和热敏层形成步骤,其用于形成能着色为与前述在步骤(c2)中形成的光敏和热敏胶囊不同的颜色的光敏和热敏层,此通过将原料分散液添加到前述光敏和热敏胶囊分散液中而实现,其中所述原料分散液含有其中分散有含有第一成分的微胶囊的第二微胶囊分散液和其中分散有含有第二成分的光可固化合成物的第二光可固化合成物分散液;(e2)覆盖层形成步骤,其用于形成覆盖层,此通过借助将其中分散有树脂颗粒的第二树脂颗粒分散液添加到已经历了光敏和热敏层形成步骤的原料分散液中而将树脂颗粒粘附在光敏和热敏层表面上来实现;以及(f2)第二集成步骤,其用于加热含有通过将树脂颗粒粘附到光敏和热敏层表面而具有覆盖层的第二聚集颗粒的原料分散液以获得第二集成颗粒。
在分别生产具有带有能着色为不同颜色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着色部分的同心结构的墨粉的情况下,将含有以此次序实现的光敏和热敏层形成步骤(d2)、覆盖层形成步骤(e2)和第二集成步骤(f2)的过程重复一次或一次以上。根据所述操作,能分别着色为不同颜色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光敏和热敏层以及光敏和热敏胶囊可通过各自光敏和热敏层形成步骤来形成。
可根据需要而在所述步骤中使用其它分散液,且举例来说,可在第一聚集步骤、粘附步骤、光敏和热敏层形成步骤和覆盖层形成步骤中使用释放剂分散液。
将更详细地描述所述步骤。所述步骤中所使用的分散液的制备方法可与在具有光敏和热敏胶囊分散结构的墨粉的生产中所用的方法相同。
只要在步骤(a2)到(c2)中仅制备一种光敏和热敏胶囊分散液,就可基本上以与步骤(a1)到(c1)相同的方式来进行步骤(a2)到(c2)。
除了依次在光敏和热敏胶囊颗粒上累积光敏和热敏层以及覆盖层作为核心层(核心颗粒)之外,可基本上以与步骤(a1)和(b1)相同的方式来进行随后进行的光敏和热敏层形成步骤(d2)和覆盖层形成步骤(e2)。根据所述操作,获得具有光敏和热敏胶囊颗粒作为核心层的第二聚集颗粒,在所述光敏和热敏胶囊颗粒上累积光敏和热敏层以及覆盖层以覆盖核心层。
在覆盖层形成步骤(e2)中形成的覆盖层在最终形成墨粉时构成覆盖墨粉表面的表面层,或构成在彼此相邻的两个光敏和热敏层之间提供的中间层。在所述覆盖层在最终形成墨粉时构成表面层的情况下,可在覆盖层形成步骤(e2)中使用利用非晶形树脂的树脂颗粒分散液。
可基本上以与步骤(e1)中相同的方式来进行第二集成步骤(f2)。考虑到构成微胶囊外壳的材料的耐热性、构成光敏和热敏胶囊外壳和中间层(在将步骤(d2)到(f2)重复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情况下)的材料的耐热性以及能集成用于形成第二聚集颗粒的粘合剂树脂时的温度,确定第二集成步骤中的加热温度。所述温度一般在40到90℃的范围内,且优选地在50到80℃的范围内。
在加热温度超过90℃的情况下,微胶囊外壳可被破坏而施加着色,且分散在着色为一种颜色的着色部分(光敏和热敏胶囊和/或光敏和热敏层)中的第二成分可扩散到着色部分(光敏和热敏胶囊和/或光敏和热敏层)外部,或可扩散到着色为另一种颜色的着色部分(光敏和热敏胶囊和/或光敏和热敏层)中而不能在形成图像时获得充分着色。
在加热温度小于40℃的情况下,可能不能充分实现集成操作,且在某些情况下,墨粉颗粒可能在随后步骤(例如洗涤步骤和干燥步骤)中分解。
在完成前述步骤次序后,可类似地进行洗涤步骤、干燥步骤等来获得墨粉。
不特别限制本发明中所使用的墨粉的体积平均粒径,且可根据墨粉结构以及包含在墨粉中的着色部分的种类和数目而进行适当调节。
在其中墨粉中所含有的能着色为不同颜色的着色部分的数目约为2到4(举例来说,墨粉含有能分别被着色为黄色、青色和品红色的三个着色部分)的情况下,墨粉的体积平均粒径可对应于墨粉结构而在以下范围内。
在墨粉具有如图6示范的着色部分分散结构的情况下,墨粉的体积平均粒径优选地在5到40μm的范围内,且更优选地在10到20μm的范围内。包含在具有光敏和热敏胶囊分散结构且粒径在前述范围内的墨粉中的光敏和热敏胶囊的体积平均粒径优选地在1到5μm的范围内,且更优选地在1到3μm的范围内。
在墨粉的体积平均粒径小于5μm的情况下,墨粉中所含有的着色成分的量变小,藉此可损坏颜色再现性,且可降低图像密度。在墨粉的体积平均粒径超过40μm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图像具有较大表面不规则性,藉此可在图像表面上出现光泽不规则性,且可降低图像质量。
其中分散有多种光敏和热敏胶囊的具有光敏和热敏胶囊分散结构的墨粉趋向于具有大于使用色料的常规小直径墨粉(具有约为5到10μm的体积平均粒径)的粒径。然而,所形成的图像的分辨率是由光敏和热敏胶囊的粒径而并非由墨粉的粒径来确定的,且因此可获得高清晰度图像。另外,即使添加少量外部添加剂,也可确保充分的流动性并可改进显影性质和清洁性质,因为其具有极好的粉末流动性。
在具有如图7到9中所示范的同心结构、条纹结构和扇形结构的墨粉的情况下,与具有光敏和热敏胶囊分散结构的墨粉相反,可容易地减小粒径,这是由于可不考虑以颗粒形式形成光敏和热敏胶囊。所述墨粉的体积平均粒径优选地在3到40μm的范围内,且更优选地在5到15μm的范围内。在墨粉的体积平均粒径小于3μm的情况下,可难以生产墨粉。在墨粉的体积平均粒径超过40μm的情况下,可在图像表面上出现光泽不规则性,且可降低图像质量。
本发明中的墨粉可具有1.30或更小的体积平均颗粒大小分布指数GSDV以及0.95或更大的体积平均颗粒大小分布指数GSDV与数目平均颗粒大小分布指数GSDP的比率(GSDV/GSDP)。
更优选地,体积平均颗粒大小分布指数GSDV为1.25或更小,且体积平均颗粒大小分布指数GSDV与数目平均颗粒大小分布指数GSDP的比率(GSDV/GSDP)为0.97或更大。
在体积平均颗粒大小分布指数GSDV超过1.30的情况下,可能降低图像分辨率,且在体积平均颗粒大小分布指数GSDV与数目平均颗粒大小分布指数GSDP的比率(GSDV/GSDP)小于0.95的情况下,可能发生墨粉的带电性质衰退、墨粉散射和雾化,其导致图像缺陷。
在本发明中,以下列方式测量并计算墨粉的体积平均粒径、体积平均颗粒大小分布指数GSDV和数目平均颗粒大小分布指数GSDP
关于各自粒径范围(通道)从小直径侧得出墨粉颗粒的体积和数目的累积分布,所述粒径范围通过划分墨粉的颗粒大小分布而获得,其中通过使用例如Coulter Multisizer II(由Beckman Coulter公司生产)的测量设备来测量所述颗粒大小分布,且将累积量为16%的粒径指定为体积平均粒径D16v和数目平均粒径D16p,将累积量为50%的粒径指定为体积平均粒径D50v和数目平均粒径D50p,且将累积量为84%的粒径指定为体积平均粒径D84v和数目平均粒径D84p。可通过使用所述关系表达式来计算体积平均颗粒大小分布指数GSDV和数目平均颗粒大小分布指数GSDP,其中将体积平均颗粒大小分布指数GSDV定义为(D84V/D16V)1/2,且将数目平均颗粒大小分布指数GSDP定义为(D84P/D16P)1/2
可(例如)通过使用激光衍射型颗粒大小分布测量设备(LA-700,由Horiba有限公司生产)来测量微胶囊以及光敏和热敏胶囊的体积平均粒径。
本发明中的墨粉可具有在110到130范围内的形状因数SF1,其由以下等式(2)表示。
SF1=(ML2/A)×(π/4)×100(2)
其中ML表示墨粉的最大长度(μm),且A表示墨粉的投影面积(μm2)。
在形状因数SF1小于110的情况下,墨粉易于在形成图像期间进行转移步骤时残留在墨粉承载构件的表面上,且在由刀片或其类似无清洁残留墨粉时的清洁性质趋向于变坏,藉此在某些情况下可发生图像缺陷。
在形状因数SF1超过130的情况下,在使用墨粉作为显影剂时,墨粉可能通过与显影装置(墨粉馈入装置)中的载体碰撞而被破坏。在此情况下,产生细粉末,藉此不仅释放剂成分可能曝光到墨粉表面而污染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从而使带电性质变坏,而且可能由于细粉末的形成而发生雾化。
可通过使用Luzex图像分析仪(FT,由Nireco公司生产)以下列方式来测量形状因数SF1。通过摄像机将散射在载玻片上的墨粉的光学显微照片导入到Luzex图像分析仪中,且针对50或50个以上墨粉颗粒来测量最大长度(ML)和投影面积(A),且针对各自墨粉颗粒来计算最大长度和投影面积的平方,以根据等式(2)获得形状因数SF1。
类似于普通墨粉,出于赋予流动性并改进清洁性质的目的,可在施加剪切力的同时以干燥状态将无机颗粒(例如硅石、氧化铝、氧化钛和碳酸钙)和树脂颗粒(例如乙烯基树脂、聚酯和硅酮)作为流动助剂或清洁助剂添加到墨粉表面。
添加到墨粉中的无机氧化物微粒的实例包含SiO2、TiO2、Al2O3、CuO、ZnO、SnO2、CeO2、Fe2O3、MgO、BaO、CaO、K2O、Na2O、ZrO2、CaO·SiO2、K2O·(TiO2)n、Al2O3·2SiO2、CaGo3、MgCO3、BaSO4和MgSO4。在这些物质中,优选地使用硅石微粒和氧化钛微粒。无机氧化物微粒可预先在其表面上受到疏水处理。疏水处理对于改进墨粉的粉末流动性以及改进带电性质的环境依赖性和载体的抗污染性是有效的。
显影剂(墨粉供应)
本发明中所使用的墨粉可用作单成分显影剂(如其本身)或可用作用于含有载体和墨粉的双成分显影剂的墨粉。
在彩色图像可仅由一种显影剂形成的立场上,显影剂可为:(1)含有一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着色部分的墨粉的显影剂,所述着色部分含有光可固化合成物和分散在光固化合成物中的微胶囊,其中所述包含在墨粉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着色部分能分别着色为不同颜色;或(2)含有呈混合物形式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墨粉的显影剂,所述墨粉中的每一者具有一个着色部分,所述着色部分含有光可固化合成物和分散在光固化合成物中的微胶囊,其中所述两种或两种以上墨粉中的着色部分能分别着色为不同颜色。
举例来说,在前一类型的显影剂(1)中,在墨粉中包括三个着色部分,且所述三个着色部分由能着色为黄色的黄色着色部分、能着色为品红色的品红色着色部分和能着色为青色的青色着色部分构成。举例来说,在后一类型的显影剂(2)中,具有能着色为黄色的着色部分的黄色为墨粉上色、具有能着色为品红色的着色部分的品红色为墨粉上色和具有能着色为青色的着色部分青色为墨粉上色呈混合物形式包含在显影剂中。
能用于双成分显影剂的载体可含有核心材料和覆盖核心材料表面的树脂。不特别限制所述核心材料,只要满足前述条件,且其实例包含磁性金属(例如铁、钢、镍和钴)、磁性金属与锰、铬、稀土金属或其类似物的合金以及磁性氧化物(例如铁氧体和磁铁)。在核心材料的表面性质和电阻的立场上,在这些物质中,铁氧体和与锰、锂、锶、镁或类似物的合金是优选的。
不特别限制覆盖核心材料表面的树脂,且根据目的,可从那些能用作基质树脂的树脂中选择。
在双成分显影剂(墨粉/载体)中本发明墨粉与载体的混合比率(质量比率)可在约1/100到30/100的范围内,且更优选地在约3/100到20/100的范围内。
实例
下文将更详细地参考实例来描述本发明,但不应将本发明解释为限制于其。实例中的所有份和百分比分别为质量(实质上,重量)份和质量(实质上,重量)百分比。墨粉生产
将描述实例中使用的墨粉。在以下墨粉制造方法中,在暗处进行光可固化合成物分散液的制备和使用所述光可固化合成物分散液的墨粉的生产。
A.光不着色型墨粉
微胶囊分散液的制备
微胶囊分散液(1)
将8.9份能着色为黄色的供电子无色染料(1)溶解在16.9份乙酸乙酯中,向其中添加20份胶囊壁材料(由Takeda Chemical Industries有限公司生产,商标为Takenate D-110NN)和2份胶囊壁材料(由NipponPolyurethane有限公司生产,商标为Millionate MR200)。
将所得溶液添加到42份8%邻苯二甲酰化明胶、14份水和1.4份1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水溶液的混合液中,并在20℃下经历乳液分散以获得乳液。将72份2.9%四乙烯五胺水溶液添加到所述乳液中,且在搅拌下将所述混合物加热到60℃以在过去2小时后获得微胶囊分散液(1),其具有0.5μm的平均粒径且在核心中含有供电子无色染料(1)。
构成包括在微胶囊分散液(1)中的微胶囊的外壳的材料(其为通过在与以上条件大体上相同的条件下使Takenate D-110N与MillionateMR200反应而获得的材料)具有100℃的玻璃转化温度。
微胶囊分散液(2)
除了使供电子无色染料(1)改变为供电子无色染料(2)之外,以与微胶囊分散液(1)的制备相同的方式来获得微胶囊分散液(2)。分散液中的微胶囊具有0.5μm的平均粒径。
微胶囊分散液(3)
除了使供电子无色染料(1)改变为供电子无色染料(3)之外,以与微胶囊分散液(1)的制备相同的方式来获得微胶囊分散液(3)。分散液中的微胶囊具有0.5μm的平均粒径。
下文绘示用于制备微胶囊分散液的供电子无色染料(1)到(3)的化学结构。
供电子无色染料(1)
Figure C200710008282D00631
供电子无色染料(2)
Figure C200710008282D00632
供电子无色染料(3)
Figure C200710008282D00633
光可固化合成物分散液的制备
光可固化合成物分散液(1)
将100.0份具有可聚合基的受电子化合物(1)和(2)的混合物(混合比率:50/50)和0.1份热聚合抑制剂(ALI)溶解在125.0份42℃的乙酸异丙酯(其在水中具有4.3%的溶解度)中以获得混合溶液I。
将18.0份六芳基二咪唑(1)(2,2′-双(2-氯苯基)-4,4′,5,5′-四苯基-1,2′-二咪唑)、0.5份非离子型有机染料和6.0份有机硼化合物添加并溶解在42℃的混合溶液I中以获得混合溶液II。
将混合溶液II添加到300.1份8%明胶水溶液和17.4份10%表面活性剂(1)水溶液的混合溶液中,且通过使用均化器(由Nippon Seiki有限公司生产)以10,000的旋转数将所得混合物乳化5分钟,并接着在40℃下经受3小时的溶剂移除,以获得具有30%固体含量的光可固化合成物分散液(1)。光可固化合成物分散液(2)
将5份下文所示的具有可聚合基的受电子化合物(3)添加到0.6份下文所示的有机硼酸盐化合物(I)(硼酸盐化合物I)、0.1份下文所示的光谱增感染料硼酸盐化合物(II)(硼酸盐化合物II)、0.1份下文所示用于获得高敏感性的助剂(1)和3份乙酸异丙酯(其在水中具有4.3%的溶解度)的混合溶液中。
将所得溶液添加到13份13%明胶水溶液、0.8份2%的表面活性剂(2)(下文所示)水溶液和0.8份2%的表面活性剂(3)(下文所示)水溶液的混合溶液中,且通过使用均化器(由Nippon Seiki有限公司生产)以10,000的旋转数将所得混合物乳化5分钟,以获得光可固化合成物分散液(2)。
光可固化合成物分散液(3)
除了使用0.1份光谱增感染料硼酸盐化合物(II)(硼酸盐化合物II)来代替光谱增感染料硼酸盐化合物(I)之外,以与光可固化合成物分散液(2)的制备相同的方式来获得光可固化合成物分散液(3)。
下文绘示用于制备光可固化合成物分散液(1)的具有可聚合基的受电子化合物(1)、具有可聚合基的受电子化合物(2)、热聚合抑制剂(ALI)、六芳基二咪唑(1)、表面活性剂(1)、非离子型有机染料和有机硼化合物的结构式。
下文绘示用于制备光可固化合成物分散液(2)的有机硼酸盐化合物(I)、光谱增感染料硼酸盐化合物(I)、具有可聚合基的受电子化合物(3)、助剂(1)、表面活性剂(2)和表面活性剂(3)的结构式。
下文绘示用于制备光可固化合成物分散液(3)的光谱增感染料硼酸盐化合物(II)的结构式。
具有可聚合基的受电子化合物
Figure C200710008282D00651
Figure C200710008282D00652
表面活性剂(1)
Figure C200710008282D00653
六芳基二咪唑(1)
Figure C200710008282D00661
Figure C200710008282D00662
有机硼化合物
有机硼酸盐化合物
Figure C200710008282D00663
光谱增感染料硼酸盐化合物(I)
Figure C200710008282D00671
光谱增感染料硼酸盐化合物(II)
Figure C200710008282D00672
具有可聚合基的受电子化合物(3)
Figure C200710008282D00673
助剂(1)
Figure C200710008282D00674
表面活性剂(2)
Figure C200710008282D00681
表面活性剂(3)
Figure C200710008282D00682
树脂颗粒分散液的制备
苯乙烯                                      460份
丙烯酸正丁酯                                140份
丙烯酸                                      12份
十二烷硫醇                                  9份
混合并溶解前述成分以制备溶液。随后,将所述溶液在烧瓶中分散在通过将12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Dowfax,由Rhodia有限公司生产)溶解在250份离子交换水中而获得的溶液中并进行乳化以制备乳液(单体乳液A)。
将1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Dowfax,由Rhodia有限公司生产)在聚合烧瓶中溶解在555份离子交换水中并进行充电。密封聚合烧瓶并使其配备有回流管,且在缓慢搅拌下向其中注入氮的同时将聚合烧瓶在水浴上加热到75℃,且随后维持所述温度。
通过使用计量泵将通过将9份过硫酸铵溶解在43份离子交换水中而获得的溶液逐滴添加到聚合烧瓶中历时20分钟,且接着通过使用计量泵将单体乳液A逐滴添加到聚合烧瓶中历时200分钟。
此后,在连续缓慢搅拌下将聚合烧瓶维持在75℃历时3小时,以完成聚合。
根据所述操作,获得一种树脂颗粒分散液,其含有中值直径为210nm、玻璃转化点为51.5℃且重量平均分子量为31,000的颗粒且具有42%的固体含量。
墨粉1(着色部分分散结构)的生产
光敏和热敏胶囊分散液(1)的制备
微胶囊分散液(1)                           150份
光可固化合成物分散液(1)                   300份
聚氯化铝                                  0.20份
离子交换水                                300份
通过添加硝酸将通过混合前述成分而获得的原料溶液调节到pH3.5,并由均化器(Ultra-Turrax,由IKA Works有限公司生产)使其充分混合并分散。接着将溶液放置在烧瓶中,在Three-One马达的搅拌下在加热油浴上加热到40℃,且在40℃下维持60分钟,接着向其中添加300份树脂颗粒分散体,随后在60℃下逐渐搅拌2小时,以便获得光敏和热敏胶囊分散液(1)。
分散在分散液中的光敏和热敏胶囊具有3.53μm的体积平均粒径。在制备所述分散液时未观测到分散液的任何自发着色。
光敏和热敏胶囊分散液(2)的制备
微胶囊分散液(2)                       150份
光可固化合成物分散液(2)               300份
聚氯化铝                              0.20份
离子交换水                            300份
除了将前述成分用作原料溶液之外,以与光敏和热敏胶囊分散液(1)的制备相同的方式来制备光敏和热敏胶囊分散液(2)。
分散在分散液中的光敏和热敏胶囊具有3.52μm的体积平均粒径。在制备所述分散液时未观测到分散液的任何自发着色。
光敏和热敏胶囊分散液(3)的制备
微胶囊分散液(3)                         150份
光可固化合成物分散液(3)                 300份
聚氯化铝                                0.20份
离子交换水                      300份
除了将前述成分用作原料溶液之外,以与光敏和热敏胶囊分散液(1)的制备相同的方式来制备光敏和热敏胶囊分散液(3)。
分散在分散液中的光敏和热敏胶囊具有3.47μm的体积平均粒径。在制备所述分散液时未观测到分散液的任何自发着色。
墨粉生产
光敏和热敏胶囊分散液(1)            750份
光敏和热敏胶囊分散液(2)            750份
光敏和热敏胶囊分散液(3)            750份
将通过混合前述成分而获得的溶液放置在烧瓶中,并在搅拌烧瓶内容物的同时在加热油浴上将其加热到42℃,且在42℃下维持60分钟之后,在缓慢搅拌下添加100份树脂颗粒分散液。
此后,通过添加0.5mol/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将烧瓶内容物调节到pH5.0,且接着在持续搅拌下将其加热到55℃。在温度增加到55℃期间,烧瓶内容物的pH值大体上降到5.0或更低,但在此情况下,通过逐滴添加氢氧化钠水溶液来防止pH值降到4.5以下。接着,在55℃下使所述溶液维持所述状态历时3小时。
在完成反应之后,将烧瓶内容物冷却、过滤并由离子交换水充分洗涤,且接着使其经受通过使用Buchner漏斗进行抽吸过滤所执行的固液分离。再次将固体内容物在5L烧杯中分散在40℃的3L离子交换水中,且通过以300rpm进行搅拌来洗涤历时15分钟。将所述洗涤操作重复五次,且使固体内容物经受通过使用Buchner漏斗进行抽吸过滤所执行的固液分离和历时12小时的真空冷冻干燥,以获得具有分散在苯乙烯树脂中的光敏和热敏胶囊的墨粉颗粒。使用Coulter计数器测量墨粉颗粒的粒径,显示体积平均粒径D50v为15.2μm。
将1.0份疏水硅石(TS720,由Cabot Oil & Gas公司生产)添加到50份墨粉颗粒中且通过样本研磨机使其混合以获得外部添加墨粉1。
墨粉2(同心结构)的生产
墨粉生产
微胶囊分散液(1)                         150份
光可固化合成物分散液(1)                 300份
聚氯化                                  0.20份
离子交换水                              300份
用硝酸将通过混合前述成分而获得的溶液调节到pH3.5,并由均化器(Ultra-Turrax T50,由IKA Works有限公司生产)使其充分混合并分散。接着将溶液放置在烧瓶中,在Three-One马达的搅拌下在加热油浴上加热到40℃,且在40℃下维持60分钟,接着向其中添加300份树脂颗粒分散液,随后逐渐搅拌。
此后,用0.5mol/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将烧瓶内容物调节到pH7.5,且接着在持续搅拌下将其加热到60℃,随后在60℃下逐渐搅拌历时2小时。将内容物从烧瓶中取出并通过静置而使其冷却,以获得光敏和热敏胶囊分散液。
分散在分散液中的光敏和热敏胶囊具有4.50μm的体积平均粒径。在制备所述分散液时未观测到分散液的任何自发着色。
随后,将具有以下成分的混合溶液添加到光敏和热敏胶囊分散液中,由硝酸将其调节到pH3.5,并通过均化器(Ultra-Turrax T50,由IKA Works有限公司生产)使其充分混合并分散。
微胶囊分散液(2)                           150份
光可固化合成物分散液(2)                   300份
聚氯化铝                                  0.20份
离子交换水                                300份
将已混合并分散的溶液再次放置在烧瓶中,在Three-One马达的搅拌下在加热油浴上加热到40℃,且在40℃下维持60分钟,接着向其中添加200份树脂颗粒分散液,随后逐渐搅拌。
此后,用0.5mol/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将烧瓶内容物调节到pH7.5,且接着在持续搅拌下将其加热到60℃,随后在60℃下逐渐搅拌历时2小时。将内容物从烧瓶中取出并通过静置而使其冷却,以获得光敏和热敏胶囊分散液。
分散在分散液中的光敏和热敏胶囊具有6.0μm的体积平均粒径。在制备所述分散液时未观测到分散液的任何自发着色。
随后,将具有以下成分的混合溶液添加到光敏和热敏胶囊分散液中,由硝酸将其调节到pH3.5,并通过均化器(Ultra-Turrax T50,由IKA Works有限公司生产)使其充分混合并分散。
微胶囊分散液(3)                           150份
光可固化合成物分散液(3)                   300份
聚氯化铝                                  0.20份
离子交换水                                300份
将已混合并分散的溶液再次放置在烧瓶中,在Three-One马达的搅拌下在加热油浴上加热到40℃,且在40℃下维持60分钟,接着向其中添加100份树脂颗粒分散液,随后在60℃下逐渐搅拌历时2小时。
此后,用0.5mol/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将烧瓶内容物调节到pH5.0,且接着在持续搅拌下将其加热到55℃。在温度增加到55℃期间,烧瓶内容物的pH值大体上降到5.0或更低,但在此情况下,通过逐滴添加氢氧化钠水溶液来防止pH值降到4.5以下。接着,在55℃下使溶液维持所述状态历时3小时。在制备所述分散液时未观测到分散液的任何自发着色。
在完成反应之后,将烧瓶内容物冷却、过滤并由离子交换水充分洗涤,且接着使其经受通过使用Buchner漏斗进行抽吸过滤所执行的固液分离。再次将固体内容物在5L烧杯中分散在40℃的3L离子交换水中,且通过以300rpm搅拌来洗涤历时15分钟。将所述洗涤操作重复五次,且使固体内容物经受通过使用Buchner漏斗进行抽吸过滤所执行的固液分离和历时12小时的真空冷冻干燥,以获得墨粉颗粒。
使用Coulter计数器测量墨粉颗粒的粒径,显示体积平均粒径D50v为7.5μm。将1.0份疏水硅石(TS720,由Cabot Oil & Gas公司生产)添加到50份墨粉颗粒中且通过样本研磨机使其混合以获得外部添加墨粉2。
B.光着色型墨粉
微胶囊分散液的制备
微胶囊分散液(1)
将12.1份供电子无色染料(1)溶解在10.2份乙酸乙酯中,向其中添加12.1份邻苯二甲酸二环已酯、26份Takenate D-110N(由TakedaChemical Industries有限公司生产)和2.9份Millionate MR200(由NipponPolyurethane有限公司生产)以制备溶液。
将所述溶液添加到5.5份聚乙烯醇和73份水的混合液中,且在20℃下使其经受乳液分散,以获得具有0.5μm的平均粒径的乳液。将80份水添加到乳液中,且在搅拌下将所述混合物加热到60℃,以在过去2小时后获得微胶囊分散液(1),其在核心中含有供电子无色染料(1)。
构成包括在微胶囊分散液(1)中的微胶囊的外壳的材料(其为通过在与上述条件大体上相同的条件下使邻苯二甲酸二环已酯、TakenateD-110N和Millionate MR200发生反应而获得的材料)具有约130℃的玻璃转化温度。
微胶囊分散液(2)
除了将供电子无色染料(1)改变为供电子无色染料(2)之外,以与微胶囊分散液(1)的制备相同的方式获得微胶囊分散液(2)。
微胶囊分散液(3)
除了将供电子无色染料(1)改变为供电子无色染料(3)之外,以与微胶囊分散液(1)的制备相同的方式获得微胶囊分散液(3)。
光可固化合成物分散液的制备
光可固化合成物分散液(1)
将9份受电子化合物(1)和7.5份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单体(三官能丙烯酸酯,分子量约为300)添加到通过将1.62份光致聚合引发剂(1-a)和0.54份光致聚合引发剂(1-b)溶解在4份乙酸乙酯中而获得的溶液中。
将所得溶液添加到通过将19份15%PVA(聚乙烯醇)水溶液、5份水、0.8份2%的表面活性剂(1)水溶液和0.8份2%的表面活性剂(2)水溶液混合而获得的混合溶液中,且通过使用均化器(由Nippon Seiki有限公司生产)以8,000的旋转数将所述混合物乳化7分钟,以获得作为乳液的光可固化合成物分散液(1)。
光可固化合成物分散液(2)
除了将光致聚合引发剂(1-a)和(1-b)改变为0.08份光致聚合引发剂(2-a)、0.18份光致聚合引发剂(2-b)和0.18份光致聚合引发剂(2-c)之外,以与光可固化合成物分散液(1)的制备相同的方式来获得光可固化合成物分散液(2)。光可固化合成物分散液(3)
除了将光致聚合引发剂(2-b)改变为光致聚合引发剂(3-b)之外,以与光可固化合成物分散液(2)的制备相同的方式来获得光可固化合成物分散液(3)。
下文绘示用于制备光可固化合成物分散液的光致聚合引发剂(1-a)、(1-b)、(2-a)、(2-b)、(2-c)和(3-b)、受电子化合物(1)以及表面活性剂(1)和(2)的结构式。
光致聚合引发剂(1-a)
Figure C200710008282D00741
光致聚合引发剂(1-b)
Figure C200710008282D00742
光致聚合引发剂(2-a)
Figure C200710008282D00751
光致聚合引发剂(2-b)
Figure C200710008282D00752
光致聚合引发剂(2-c)
光致聚合引发剂(3-b)
Figure C200710008282D00754
受电子化合物(1)
Figure C200710008282D00761
表面活性剂(1)
Figure C200710008282D00762
表面活性剂(2)
C12H25SO3Na
树脂颗粒分散液(1)的制备
苯乙烯                               360份
丙烯酸正丁酯                          40份
丙烯酸                                 4份
十二烷硫醇                            24份
四溴化碳                               4份
将通过混合和溶解前述成分而获得的溶液在烧瓶中分散在通过将6份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Nonipol 400,由Sanyo Chemical Industries有限公司生产)和10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Neogen SC,由Daiichi KogyoSeiyaku有限公司生产)溶解在560份离子交换水中而获得的溶液中并进行乳化,在缓慢混合下向其中添加50份其中溶解有4份过硫酸铵的离子交换水历时10分钟。
随后,在由氮取代烧瓶内部之后,在搅拌下在油浴上加热烧瓶内容物直到其温度达到70℃为止,且使乳液聚合在所述条件下继续进行5小时。因此,获得其中分散有树脂颗粒的树脂颗粒分散液(1)(树脂颗粒浓度为30%),所述树脂颗粒具有200nm的体积平均粒径、50℃的玻璃转化温度、16,200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和1.2的比重。
光敏和热敏胶囊分散液(1)的制备
微胶囊分散液(1)                         24份
光可固化合成物分散液(1)                232份
通过IKA Works有限公司生产的Ultra-Turrax T50将前述成分在不锈钢烧瓶中充分混合并分散。
由硝酸将混合物调节到pH3,接着向其中添加0.20份聚氯化铝,且使用Ultra-Turrax以6,000rpm的旋转数来继续所述分散操作历时10分钟。在缓慢搅拌下在加热油浴上将烧瓶加热到40℃。
将60份树脂颗粒分散液(1)逐渐添加到烧瓶中。
根据所述操作,获得光敏和热敏胶囊分散液(1)。分散在分散液中的光敏和热敏胶囊具有约2μm的体积平均粒径。未观测到分散液的任何自发着色。
光敏和热敏胶囊分散液(2)的制备
除了将微胶囊分散液(1)改变为微胶囊分散液(2)且将光可固化合成物分散液(1)改变为光可固化合成物分散液(2)之外,以与光敏和热敏胶囊分散液(1)的制备相同的方式获得光敏和热敏胶囊分散液(2)。分散在分散液中的光敏和热敏胶囊具有约2μm的体积平均粒径。未观测到分散液的任何自发着色。
光敏和热敏胶囊分散液(3)的制备
除了将微胶囊分散液(1)改变为微胶囊分散液(3)且将光可固化合成物分散液(1)改变为光可固化合成物分散液(3)之外,以与光敏和热敏胶囊分散液(1)的制备相同的方式获得光敏和热敏胶囊分散液(3)。分散在分散液中的光敏和热敏胶囊具有约2μm的体积平均粒径。未观测到分散液的任何自发着色。
墨粉3(着色部分分散结构)的生产
墨粉生产
光敏和热敏胶囊分散液(1)                   80份
光敏和热敏胶囊分散液(2)               80份
光敏和热敏胶囊分散液(3)               80份
树脂颗粒分散液(1)                     80份
通过IKA Works有限公司生产的Ultra-Turrax T50将前述成分在不锈钢烧瓶中充分混合并分散。
将0.1份聚氯化铝添加到其中,且使用Ultra-Turrax以6,000rpm的旋转数来继续所述分散操作历时10分钟。在缓慢搅拌下在加热油浴上将烧瓶加热到48℃,且在48℃下维持60分钟,向其中逐渐添加20份树脂颗粒分散液(1)。
此后,在由0.5mol/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将系统调节到pH8.5之后,密封不锈钢烧瓶,且通过使用磁密封件在持续搅拌下将其内容物加热到55℃,随后维持10小时。
在完成反应之后,将烧瓶内容物冷却、过滤并由离子交换水充分洗涤,且接着使其经受通过使用Buchner漏斗进行抽吸过滤所执行的固液分离。再次将固体内容物分散在40℃的1L离子交换水中,且通过以300rpm搅拌来洗涤历时15分钟。
将所述洗涤操作重复5次,且在滤液的pH值达到7.5且导电率达到7.0μS/cmt时,使固体内容物经受通过使用No.5A滤纸以Buchner漏斗进行抽吸过滤所执行的固液分离。随后,使所述固体内容物经受真空冷冻干燥历时12小时,以获得具有其中分散有三种光敏和热敏胶囊的结构的墨粉颗粒。
使用Coulter计数器测量墨粉颗粒的粒径,显示体积平均粒径D50v约为15μm。
通过使用Henschel混合器以32m/s的圆周速度将100份墨粉(1)与0.3份疏水氧化钛(其平均粒径为15nm且已经受由正癸基三甲氧基硅烷进行表面处理)以及0.4份疏水硅石(NY50,由Nippon Aerosil有限公司生产)(其平均粒径为30nm)混合10分钟,随后通过使用具有45μm开口的筛子来移除粗颗粒,以获得其中添加有外部添加剂的外部添加墨粉3。
墨粉供应的生产
通过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Soken Chemical&Engineering有限公司)(基于载体总量,其量为1质量%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包覆载体核心材料的表面来制备平均粒径为50μm的铁氧体载体。用球磨机将所述载体与外部添加墨粉1到3(其已被称重以具有5质量%的墨粉浓度)搅拌并混合历时5分钟,以制备墨粉供应1到3。
实例1
图像形成
制备图1所绘示的图像形成设备,且使用墨粉供应1(带负电的墨粉)作为墨粉供应。
直径为30mm的铝单管被镜面加工为具有95%的反射率,以制备铝鼓(导电媒质),其用作图像承载构件10。
墨粉回收和馈入装置12是用于双成分磁刷显影的配备有金属套管的双成分磁刷显影装置,其经配置以通过固体显影而在图像承载构件10的表面上形成均匀墨粉层。当将墨粉供应安装在墨粉回收和馈入装置12中时,墨粉充电量约为-5到-30μC/g。
墨粉图像形成装置14是具有电晕充电装置(离子产生源)的离子流控制头,所述电晕充电装置以600dpi的分辨率在其整个表面上形成控制狭缝(具有狭缝的控制电极)。
颜色形成信息施加装置16是分辨率为600dpi的LED图像条,其能发射峰值波长为405nm(曝光量为0.2mJ/m2)、532nm(曝光量为0.2mJ/m2)和657nm(曝光量为0.4mJ/m2)的光。
转移装置18是经制作具有铝底盘和作为电晕丝的60μm直径的镀金钨丝的电晕管。
固定装置20是DPC 1616中所使用的固定装置,其由Fuji Xerox有限公司生产且设置在与用于施加颜色形成信息的地点距离30cm的位置处。
光发射装置22是高亮度Schaukasten,其含有颜色形成信息施加装置的所述三个波长且照射宽度为5mm。
图像形成设备经配置以具有以下印刷条件。
图像承载构件的线速度:10mm/sec
带负电的墨粉馈入条件:以400g/m3的墨粉供应量将墨粉馈入到金属辊,以根据固体图像在图像承载构件上提供5g/m2的墨粉显影量,其中金属辊与图像承载构件的圆周速度比(金属辊/图像承载构件)为2.0,馈入间隙为0.5mm,且将与1.2kV的交流电Vpp(3kHz)累积的-330V的直流电施加到金属套管。
带正电的墨粉图像形成条件:对应于具有四种颜色Y、M、C和K的图像形成信息的逻辑和的图像来控制所述控制狭缝,且将8kV的电压施加到离子产生源(电晕充电装置)以施加正离子,藉此形成带正电的墨粉图像。在施加正离子之后,带正电的墨粉的电荷量为+5到+30μC/g。
转移偏压:施加的-8kV的直流电
固定温度:180℃,其为固定辊的表面温度
光发射装置的照明:130,000勒克斯
在前述条件下印刷具有分别针对Y、M、C、R、G、B和K颜色的等级图像部分的图表。将颜色形成信息施加到墨粉是根据下表1所示的组合来进行,表1绘示当附有标记“×”的LED发光时,墨粉被着色为所要颜色。为了由照明强度或照明时间来控制着色密度,采用其中一个点内的时间被分为8个通道的时间宽度调制。
表1
Figure C200710008282D00801
图像评估
如下评估在前述条件下获得的印刷样本。
着色密度
由密度计X-Rite 938(由X-Rite有限公司生产)针对图像密度来测量具有Y、M和C颜色的固体图像,且图像密度对于所有颜色来说都应为1.5或更大,以提供充分着色。
颜色再现性
由5%到100%(以5%为一级)的等级图表针对R、G、B、Y、M和C颜色来评估颜色再现性,且在所有颜色中都获得具有良好色彩平衡的极好颜色再现性。
高亮图像的再现性
由具有15%印刷表面的半色调图像来评估高亮图像的再现性,且获得在高亮部分中没有不透明性的有利印刷图像。
实例2
除了将图像承载构件10的线速度改变为300mm/sec之外,以与实例1中图像形成相同的方式来进行图像形成,且以与实例1相同的方式来评估所得图像。在相同条件下输出非固定图像(其中固定装置与光发射装置分离),且在使非固定图像在暗处停留10分钟之后,接着在相同条件下固定并由光照射所述图像以获得图像。
因此,获得在着色密度、颜色再现性和高亮图像再现性方面与实例1中获得的图像等效的图像,而不管是否允许停留所述非固定图像。
实例3
除了使用墨粉供应2来代替墨粉供应1之外,以与实例1中图像形成相同的方式来进行图像形成。
结果,至少在初始图像中获得与实例1等效的着色密度,且在经由视觉评估的颜色再现性和高亮图像再现性方面获得比实例1好的结果。
实例4
除了使用墨粉供应3来代替墨粉供应1且将向墨粉施加颜色形成信息改变为下表2所示的组合之外,以与实例1中图像形成相同的方式来进行图像形成。
结果,着色密度为1.5或更大,且在经由视觉评估的颜色再现性和高亮度图像再现性方面获得与实例1等效的结果。因此,在使用光着色型墨粉的情况下,在着色密度、颜色再现性和高亮图像再现性方面获得极好特征,类似于在实例1中使用光不着色型墨粉的情况。
表2
比较实例1
墨粉生产
生产日本专利第2,979,158号中所揭示的含微胶囊薄片。具体地说,使用聚氨酯作为微胶囊的壁材料,且将作为光致异构物质的与偶氮苯相关联的磷脂双分子膜埋在所述壁材料的细孔中。使无色染料包含在微胶囊内部,将所述微胶囊分散在作为显影剂的含有α-萘酚的甲基纤维素中以制备薄片。
将所述薄片进行精细切割且用喷射研磨机研磨成粉以制备平均粒径约为20μm的颗粒。以与上述方式相同的方式将相同的外部添加剂添加到所述颗粒中,且将载体与其混合以获得墨粉供应4。
所有前述操作都在暗处进行。评估
除了使用墨粉供应4来代替墨粉供应3之外,以与实例4中的图像形成相同的方式来进行图像形成。此外,除了将图像承载构件10的线速度改变为300mm/sec之外,以与上述方式相同的方式来进行图像形成,且除了使非固定图像在暗处停留10分钟且随后使其经受固定和光照射之外,进一步进行所述图像形成。
结果,当图像承载构件的线速度为10mm/sec时,所得图像具有低密度(图像密度平均为0.8)且在高亮部分中具有相当大的不透明性。当图像承载构件的线速度为300mm/sec时,回收图像密度和色调(图像密度平均约为1.0),但在高亮部分中观测到不透明性且在20%的半色调图像中存在相当大的不透明性。其中使非固定图像在暗处停留10分钟的印刷样本大体上不展现着色,且不能辨别任何图像。
如上文已描述,根据实例中的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和使用墨粉的图像形成方法,即使图像承载构件的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变化,也可在没有变化动的情况下稳定地获得图像,且可获得具有高质量的图像,其具有高亮图像部分的良好再现性。另一方面,在使用比较实例的着色机制不同的墨粉的情况下,不能由相同的设备构造来获得稳定图像。已出于说明和描述目的而提供了对本发明示范性实施例的以上描述。不希望其为详尽的或将本发明限于所揭示的精确形式。显然,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易于了解许多修改和变化。选择并描述示范性实施例是为了最佳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藉此使所属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理解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并作出适于所预期的特定使用的各种修改。希望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此说明书中所提及的所有出版物、专利申请书和技术标准都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中,其并入程度指示为如同将每个个别出版物、专利申请书或技术标准具体且个别地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中。

Claims (10)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包括:
图像承载构件,
墨粉馈入单元,其在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上形成带电墨粉,
墨粉图像形成单元,其通过根据图像信息向所述带电墨粉施加电荷而形成带有相反电荷的墨粉图像,所述施加的电荷具有与所述形成在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所述表面上的带电墨粉相反的极性,
颜色形成信息施加单元,其通过光向所述带有相反电荷的墨粉图像施加颜色形成信息,
转移单元,其将所述带有相反电荷的墨粉图像转移到记录媒质的表面,
固定单元,其固定所述转移到所述记录媒质的所述表面的带有相反电荷的墨粉图像,以及
颜色形成单元,其形成施加有所述颜色形成信息的所述墨粉图像的颜色,
所述带电墨粉包括第一成分和第二成分以及光可固化合成物,所述第一成分和所述第二成分能在彼此发生反应时着色且在所述墨粉中彼此分离,且所述光可固化合成物含有所述第一成分和所述第二成分中的至少一者,
通过使用光施加颜色形成信息来维持所述光可固化合成物的固化状态或未固化状态,从而控制用于形成所述颜色的反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图像承载构件是导电媒质,且所述形成所述带有相反电荷的墨粉图像的墨粉图像形成单元是离子写入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墨粉馈入单元还回收在转移之后残留在所述图像承载构件上的残留墨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设备进一步包括墨粉再充电单元,其向所述残留墨粉施加与所述带电墨粉具有相同极性的电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固定单元还充当所述颜色形成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设备进一步包括在固定之后向所述记录媒质发射光的光发射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带电墨粉含有分散在所述光可固化合成物中的微胶囊,所述第一成分包含在所述微胶囊中,且所述第二成分包含在所述光可固化合成物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光可固化合成物含有所述第二成分和可聚合化合物。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第二成分具有光可聚合基。
10.一种用于形成图像的方法,其包括:
在一图像承载构件的一表面上形成一带电墨粉;
通过根据图像信息向所述带电墨粉施加电荷而形成一带有相反电荷的墨粉图像,所述施加的电荷具有与所述带电墨粉相反的极性;
通过光向所述带有相反电荷的墨粉图像施加颜色形成信息;
将所述带有相反电荷的墨粉图像转移到一记录媒质的一表面;
固定所述转移到所述记录媒质的所述表面的带有相反电荷的墨粉图像;以及
形成施加有所述颜色形成信息的所述墨粉图像的颜色,
所述带电墨粉包括第一成分和第二成分以及光可固化合成物,所述第一成分和所述第二成分能在彼此发生反应时着色且在所述墨粉中彼此分离,且所述光可固化合成物含有所述第一成分和所述第二成分中的至少一者,
通过使用光施加颜色形成信息来维持所述光可固化合成物的固化状态或未固化状态,从而控制用于形成所述颜色的反应。
CNB200710008282XA 2006-03-28 2007-01-29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1099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87914 2006-03-28
JP2006087914A JP2007264215A (ja) 2006-03-28 2006-03-28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46652A CN101046652A (zh) 2007-10-03
CN100510994C true CN100510994C (zh) 2009-07-08

Family

ID=385595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710008282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10994C (zh) 2006-03-28 2007-01-29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070231723A1 (zh)
JP (1) JP2007264215A (zh)
CN (1) CN100510994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54792A (zh) * 2010-04-27 2016-11-23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43026B2 (ja) * 2006-07-05 2011-08-1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730235B2 (ja) * 2006-07-13 2011-07-2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163086B2 (ja) * 2007-12-12 2013-03-1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443772B2 (ja) * 2009-01-21 2014-03-1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複合光学素子用樹脂組成物および複合光学素子
US8252496B2 (en) 2009-02-16 2012-08-28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agen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US8986915B2 (en) 2009-02-16 2015-03-24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Toner,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cartridge storing the sam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811480B2 (ja) * 2009-03-13 2011-11-0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US8221951B2 (en) * 2010-03-05 2012-07-17 Xerox Corporation Toner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US9128442B2 (en) 2013-08-27 2015-09-08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Cartridg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quality determining method of cartridge
CN103616807A (zh) * 2013-12-02 2014-03-05 沈阳化工大学 一种彩色墨粉及其制备方法
JP6376041B2 (ja) * 2015-05-28 2018-08-2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1940537B2 (en) * 2021-12-08 2024-03-2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Real-time virtual LiDAR sensor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87094A (zh) * 2001-05-18 2002-12-2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彩色图像形成装置
JP2003330228A (ja) * 2002-05-13 2003-11-19 Casio Electronics Co Ltd マイクロカプセル含有トナー粒子とそれを用いたカラー画像形成方法及び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03259B1 (en) * 1998-11-26 2001-10-16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Heat and light-sensitive recording material and recording method with the same
US6440629B1 (en) * 2001-02-06 2002-08-27 Xerox Corporation Imaging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87094A (zh) * 2001-05-18 2002-12-2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彩色图像形成装置
JP2003330228A (ja) * 2002-05-13 2003-11-19 Casio Electronics Co Ltd マイクロカプセル含有トナー粒子とそれを用いたカラー画像形成方法及び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54792A (zh) * 2010-04-27 2016-11-23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7264215A (ja) 2007-10-11
US20070231723A1 (en) 2007-10-04
CN101046652A (zh) 2007-10-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10994C (zh)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00510993C (zh)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00514220C (zh) 成像装置和成像方法
JP474302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20070207402A1 (en) Toner for electrostatic latent image development,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and developer for electrostatic latent image development
CN100573350C (zh) 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方法
CN100520618C (zh) 成像装置和成像方法
US8089658B2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oner temperature on photoreceptor when a toner image is exposed to light
JP2007316420A (ja) 画像形成方法
JP479775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48533A (ja)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静電潜像現像用現像剤。
JP2007322999A (ja)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661641B2 (ja)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静電荷像現像用現像剤。
JP2007264212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731613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15332A (ja) 静電潜像現像用導電性トナー、静電潜像現像用現像剤、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5498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876771B2 (ja)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7998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84426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8164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8100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316419A (ja)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静電潜像現像用現像剤、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8649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334198A (ja) 静電潜像現像用現像剤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708

Termination date: 2018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