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10828C - 镜头筒和使镜头筒从摄影状态转换为收纳状态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镜头筒和使镜头筒从摄影状态转换为收纳状态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10828C
CN100510828C CNB2007101390334A CN200710139033A CN100510828C CN 100510828 C CN100510828 C CN 100510828C CN B2007101390334 A CNB2007101390334 A CN B2007101390334A CN 200710139033 A CN200710139033 A CN 200710139033A CN 100510828 C CN100510828 C CN 10051082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barrel
state
group
w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71013903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26832A (zh
Inventor
今川宏明
高桥敬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Imagi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Imaging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Imaging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1268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268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1082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10828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 Shutters For Camera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镜头筒,可转换为摄影状态及收纳状态,包括:固定框及支撑于其上的旋转框;在旋转限制状态下与旋转框一起进退的移动框;在摄影和收纳状态分别位于推进和退避位置的退避框;将退避框支撑于两个位置的支撑框;支撑于支撑框上,可沿光轴相对移位的第一平移框;使支撑框和第一平移框沿光轴分离的施力弹簧;随镜头筒转换而移动的第二平移框;退避框驱动凸轮,在镜头筒从摄影状态向收纳状态转移中与退避框卡合,以使退避框位于退避位置;框驱动机构,沿光轴方向驱动支撑框和第二平移框,在镜头筒从摄影状态向收纳状态转移时,退避框在从推进位置移位到退避位置之后,克服施力弹簧的作用力而使第一平移框沿光轴方向朝向支撑框移位。

Description

镜头筒和使镜头筒从摄影状态转换为收纳状态的方法
本申请基于2006年8月1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Nos.2006—223580和2006年8月1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Nos.2006—223581的在先专利申请并要求其优先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切换为在光轴方向突出的突出状态和被收纳起来的收纳状态的镜头筒。
技术背景
以往,已知有可切换为在光轴方向突出的突出状态(可摄影状态)和被收纳起来的收纳状态(沉胴状态)的所谓沉胴式镜头筒。在沉胴式镜头筒中,提出了通过在沉胴状态下使预定的透镜退避或使透镜进入透镜快门内等来实现沉胴状态下的镜头筒长度的缩短化的各种方案。
例如,日本特开2004—347615号公报中公开的沉胴式镜头筒可使透镜快门相对于透镜组在光轴方向上移动。而且,在沉胴状态下,打开透镜快门的开口,通过使透镜组进入其开口内来缩短沉胴状态下的镜头筒在光轴方向的尺寸。
日本特开2003—315861号公报中公开的沉胴式镜头筒通过在沉胴状态下使光学元件的一部分退避到与其它光学元件的光轴不同的位置,并使上述其它光学元件位于退避形成的空间内,来缩短沉胴状态下的镜头筒在光轴方向的尺寸。
日本特开2005—004232号公报中公开的镜头筒具有沿与光轴平行的方向延伸的位置控制凸轮、和相对于该位置控制凸轮可进行光轴方向的相对移动的退避透镜组支撑框。而且,在上述位置控制凸轮和上述退避透镜组支撑框接近时,上述位置控制凸轮与上述退避透镜组支撑框的凸轮从动件卡合,以使上述退避透镜组支撑框转动到退避位置。通过如此般使上述退避透镜组支撑框退避,可减小沉胴状态下的镜头筒在光轴方向的厚度。再有,上述位置控制凸轮设于保持CCD等摄像元件的摄像元件保持框上。
但是,在镜头筒内,配置有构成摄影光学系统的各透镜组、快门和光圈机构等,镜头筒为使上述部件在光轴方向上进退而形成为复杂的结构。在如日本特开2003—315861号公报中公开的镜头筒那样使光学元件的一部分从光轴退避的情况下,复杂化的趋势变得显著,必须构成为在移动时各部件不会干涉。因此,在使光学元件从光轴退避时,为了不使其它部件进入其退避轨迹中,不能将退避的光学元件和与其邻近的元件接近配置,因而难以实现镜头筒的小型化。
例如,在具有沉胴时使透镜退避的机构的镜头筒中,为了实现小型化,几乎都采用在光学系统的光圈位置附近配置的透镜来作为退避透镜。因此,大多在退避透镜的前后位置配置快门。但是,为了使退避透镜在退避时不与快门框部件干涉,存在必须使透镜和快门之间确保足够的间隔的限制,因而不能缩短退避透镜和其前后的透镜间隔。
此外,在数字照相机等消费品中,为了满足各种用户的需求,需要准备各种规格的产品。在该情况下,要按照各规格开发和制造全部的机构、部件和单元,进而导致成本增大,而且在符合用户需求的时间内的产品供给等变得困难。
以手抖修正功能为例,存在与带手抖修正功能相比更重视价格低廉的用户层和必须具有手抖修正功能的用户层。此外,对于摄像元件的高像素化可以说也存在同样的情况。
在此类情况下,在根据日本特开2005—004232号公报的镜头筒中,由于将与镜头筒的驱动相关的机构的一部分例如上述位置控制凸轮设置在用于保持摄像元件的摄像元件保持框部件上,所以相对于不同规格的摄像元件,需要准备不同的摄像元件保持框部件。
此外,对于采用使摄像元件移位的手抖修正机构的摄像装置和不采用该手抖修正机构的摄像装置,在使用日本特开2005—004232号公报的镜头筒的情况下,需要针对各摄像装置准备设置了与镜头筒的驱动相关的机构的一部分的、不同的摄像元件保持框部件。而且,作为有手抖修正功能和没有手抖修正功能的镜头筒,在组装了该摄像元件保持框部件的状态下,首次发挥光学功能,因而产生了作为镜头筒部种类增多的结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镜头筒,该镜头筒具有比较简单的结构,并且收纳状态下的镜头筒在光轴方向的尺寸短,而且该镜头筒可进行流畅的收纳动作。
本发明的镜头筒是沉胴式镜头筒,在一个框退避到摄影光路外之后,其它框沿光轴方向移动到该框曾经所在的位置。上述一个框可以是例如透镜框,上述其它框可以是例如快门框。
本发明的结构的一个实例例如可以下述形式表现。提供一种镜头筒,其可转换为摄影状态以及比摄影状态沿光轴方向缩短了的收纳状态,该镜头筒包括:固定框;旋转框,该旋转框支撑于所述固定框上,在镜头变焦时和沉胴时被进行旋转进退驱动;移动框,其在旋转限制状态下与所述旋转框一起进退;退避框,其在处于所述摄影状态时位于推进到光路中的推进位置,在处于所述收纳状态时位于从光路退避的退避位置;支撑框,其将所述退避框支撑于所述推进位置和所述退避位置;第一平移框,其支撑于所述支撑框上,可在光轴方向上相对地移位;施力弹簧,其使所述支撑框和所述第一平移框在光轴方向上相分离;第二平移框,其随着所述镜头筒的所述转换而移动;退避框驱动凸轮,其与所述退避框卡合,在所述镜头筒从所述摄影状态向所述收纳状态转移的中途与所述退避框卡合,以使所述退避框位于所述退避位置,以及框驱动机构,其至少沿光轴方向驱动所述支撑框和所述第二平移框,在所述镜头筒从所述摄影状态向所述收纳状态转移时,所述退避框在从所述推进位置移位到所述退避位置之后,克服所述施力弹簧的作用力而使所述第一平移框沿光轴方向朝向所述支撑框移位。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镜头筒,其具有比较简单的结构,并且收纳状态下的镜头筒在光轴方向的尺寸短,而且该镜头筒可进行流畅的收纳动作。
本发明也可理解为使镜头筒转换为收纳状态(沉胴状态)的方法的发明。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使镜头筒从远摄侧的摄影状态经广角侧的摄影状态转换为收纳状态的方法,在从远摄侧的摄影状态向广角侧的摄影状态的转换中,使固定有透镜的透镜框和固定有快门的快门框之间距离在镜头筒的光轴方向上变大,在从广角侧的摄影状态向收纳状态的转换中,使所述透镜框以与镜头筒的光轴离开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移动,从而使保持于所述透镜框的透镜从镜头筒的光轴上退避;在所述退避完成后,使快门框沿镜头筒的光轴方向移动,将所述快门框的至少一部分收纳在所述透镜框所占用的空间内。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下面的说明、所附的权利要求和附图,来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装置和方法的这些和其它特征、方面和优点,其中: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带摄像单元的镜头筒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构成图1中的镜头筒的镜框部件中的第二组框、快门/第三组单元和退避凸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构成图1中镜头筒的镜头筒主体部和可安装在该主体部上的两个具有不同功能的传感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在图1的镜头筒中从后方侧(CCD安装侧)观察安装了保持片的状态的镜头筒主体部的立体图;
图5是图4中的B、C部的局部剖面图,是镜头筒主体部、保持片、传感器基座的安装部剖面;
图6是图1中的镜头筒在远摄状态下的沿光轴的剖面图;
图7是图1中的镜头筒在广角状态下的沿光轴的剖面图;
图8是图1中镜头筒从广角状态进入沉胴状态的中途的状态,是表示在第三组透镜退避结束后快门框压入开始时的状态的、沿光轴的剖面图;
图9是表示图1中的镜头筒的沉胴状态的沿光轴的剖面图;
图10是图2的箭头方向视图,其表示第三组透镜处于摄影光路推进位置时的状态;
图11是图2的箭头方向视图,其表示第三组透镜退避到了退避位置的状态;
图12是表示在图1中的镜头筒中,第三组框的位置相对于从远摄到沉胴的旋转框旋转角的位置变化以及快门框相对于第三组框的相对位置的变化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带摄像单元的镜头筒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上述镜头筒的镜框部件中的第二组框、快门/第三组单元和退避凸轮的分解立体图。再有,在图2中,为图示详细部分而表示了从图1中的左下防观察到的状态。图3是构成上述镜头筒的镜头筒主体部和可安装在该主体部上的两个不同摄像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在上述镜头筒中从后方侧(CCD安装侧)观察安装了保持片的状态的镜头筒主体部的立体图。图5是图4中的B、C部的局部剖面图,是上述镜头筒主体部、保持片、传感器基座的安装部剖面。
再有,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上述摄影透镜的光轴设为O,在该光轴O方向上使被摄体侧为前方(各镜框的伸出方向),并使成像侧为后方(各镜框的缩回方向)。此外,各部件的旋转方向用从前方侧观察到的旋转方向表示。
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筒1A或1B是分别可切换为在光轴O方向上突出的可进行摄影的状态和收纳起来的沉胴状态的沉胴式镜头筒。该镜头筒1A、1B如图3所示那样相对于镜头筒主体部50有选择地安装有具有不同的功能(规格)的摄像单元,所述摄像单元是具有第一功能(无手抖修正的摄像功能)的第一摄像元件单元的传感器单元33A、或具有第二功能(有手抖修正的摄像功能)的第二摄像元件单元的传感器单元33B中的任一个。
如图1所示,镜头筒主体部50具有固定框2、旋转框3、移动框4、凸轮框5、直进导引框6、快门/第三组单元32、第二组框11、第一组框12、四组框13和保持片15。此外,作为摄影透镜组,其具有:在第一组框12上保持的第一组透镜21、在第二组框11上保持的第二组透镜22、在作为退避框的第三组框10上保持的作为透镜部(退避透镜)的第三组透镜23以及在四组框13上保持的作为调焦透镜的四组透镜24。
固定框2是圆筒状的部件,其在内周部设有:凸轮槽2a,其是由相对于光轴O倾斜的倾斜凸轮槽部和沿圆周形成的圆周凸轮槽部连接起来而构成;和沿着光轴O的直进槽2b。此外,在固定框2外周部配置有变焦单元17,该变焦单元17是用于进行摄影透镜的变焦驱动的单元,其包括变焦电动机、齿轮列及长齿轮45。同样在固定框2外周部配置有调焦单元18,该调焦单元18是用于进行摄影透镜的调焦驱动的单元,其包括调焦电动机、齿轮列、进给丝杠及导引轴57。再有,长齿轮45在沿与光轴O平行的方向露出于固定框2的内周部的状态下被支撑。
旋转框3支撑于固定框2上,其在变焦时和沉胴驱动时被进行旋转进退驱动。旋转框3是可转动进退地嵌入在固定框2的内周部中的圆筒状的部件,在其外周后方部配置有可滑动地嵌入在固定框的凸轮槽2a中的凸轮从动件3a、和与长齿轮45啮合的齿轮部3b。在旋转框3内周部设有相对于光轴O的方向倾斜的第三组用凸轮槽3d、沿着光轴O方向的凸轮框用直进槽3c,在内周后端部设有凸部3e。
该旋转框3的凸轮从动件3a可滑动地嵌入到固定框2的凸轮槽2a中,通过长齿轮45该旋转框3经齿轮部3b被驱动旋转,通过其旋转,该旋转框3一边旋转一边从沉胴位置伸出到可摄影的广角位置。从广角位置到远摄位置,该旋转框3在不沿光轴O方向进退地被驱动旋转。
移动框4在旋转限制状态下与旋转框3一起进退。移动框4是可相对旋转地嵌入在旋转框3的内周部中的圆筒部件,其可在由固定框2限制了旋转的状态下进退移动。在该移动框4的后端外周部配置有嵌入到固定框2的直进槽2b中的导引突起部4a,再有,作为贯穿移动框4内外周的槽部,设有相对于光轴O方向倾斜的凸轮框用凸轮槽4c和直进状的第三组用直进槽4b,且在外周后方部设有圆周槽4e。
该移动框4通过在凸部3e嵌入在圆周槽4e中的状态下嵌入到旋转框3的内周部,该移动框4在可相对于旋转框3旋转且在光轴O方向上一体移动的状态下与旋转框3结合(销钉结合)。
凸轮框5与旋转框3一起旋转和进退移动。凸轮框5是嵌入在移动框4的内周部中的圆筒状的部件,在凸轮框5的外周后方部配置有凸轮从动件41,在凸轮框5的内周部设有相对于光轴O方向倾斜的第二组用凸轮槽5a和第一组用凸轮槽5b,在凸轮框5的前端部设有圆周槽5c。
该凸轮框5的凸轮从动件41在可滑动地卡合在移动框4的凸轮槽4c中的状态下贯穿凸轮槽4c,其前端部嵌入和支撑在旋转框3的直进槽3c中,该凸轮框5与旋转框3一起转动,而且在相对进退的状态下被支撑。
直进导引框6在旋转限制状态下与凸轮框5一起进退。直进导引框6是圆筒部件,其由移动框4限制旋转。而且,直进导引框6被可进退移动地支撑,直进导引框6在嵌入在第一组框12的内周部中的状态下以可相对旋转的状态支撑在凸轮框5的内侧。在该直进导引框6上,在后端外周部设有嵌入移动框4的直进槽4d中的导引突起部6a,而且设有沿贯穿内外周的沿着光轴O方向的第二组用直进槽6b,在外周部设有沿着光轴O方向的有底的第一组用直进槽6c,在前端外周部设有突起部6d。
该直进导引框6嵌入在第一组框12的内周部,该第一组框12嵌入在凸轮框5的内周部,通过使突起部6d嵌入凸轮框5的圆周槽5c中,该直进导引框6以相对于凸轮框5可旋转并且在光轴O方向上一体移动的状态与凸轮框5结合(销钉结合)。
第二组框11在旋转限制状态下由凸轮框5分别进退驱动。第二组框11是圆筒状部件,其嵌入和支撑在直进导引框6的内周部。在第二组框11的前表面开口部保持有第二组透镜22,在第二组框11外周部配置有导引凸部11a和从该凸部突出的凸轮从动件43。
导引凸部11a嵌入在直进导引框6的直进槽6b中,凸轮从动件43穿过直进槽6b可滑动地嵌入在凸轮框5的凸轮槽5a中。因此,第二组框11在由直进导引框6限制了旋转的状态下由凸轮框5进退驱动。
第一组框12在旋转限制状态下由凸轮框5进退驱动。第一组框12是圆筒状部件,其嵌入和支撑于直进导引框6的外周部和凸轮框5的内周部。而且,在第一组框12的前表面开口部,在经过透镜保持框20的状态下保持有第一组透镜21,再有,可开闭第一组透镜21前表面的镜头挡板27配置在挡板按压板28的内侧(图6、9)。在该第一组框12的外周部配置有突出的凸轮从动件44。此外,在第一组框12的内周部设有沿着光轴O的导引凸部12a(图6)。
凸轮从动件44嵌入在凸轮框5的凸轮槽5b中。导引凸部12a嵌入在直进导引框6的直进槽6c中。因此,第一组框12在由直进导引框6限制了旋转的状态下由凸轮框5进退驱动。
镜头挡板27可转动地支撑在第一组框12的前端部,其由挡板驱动杆(未图示)驱动开闭,该挡板驱动杆以被弹簧施力的状态被可转动地支撑。该挡板驱动杆在镜头筒1的沉胴驱动时由设置在直进导引框6的前方部的切口状凸轮部6e驱动转动,从而向关闭方向驱动镜头挡板27。
快门/第三组单元32在旋转限制状态下由旋转框3进退驱动。如图2所示,快门/第三组单元32包括:作为支撑部件的第三组用直进框7、按压板部件8、作为移位框的快门框9、保持第三组透镜23的作为退避框的第三组框10、作为施力装置(移位框驱动机构)的、由压缩弹簧构成的快门框施力弹簧51、框支撑轴52以及作为扭转弹簧的第三组框施力弹簧53。
第三组用直进框7是在由移动框4限制了旋转的状态下插入在移动框4的内部,并由旋转框3进退驱动的框部件。在该第三组用直进框7上,在向外方的三个方向延伸的臂部设有导引凸部7a和从该凸部突出的状态的凸轮从动件42,而且设有轴支撑孔7c和向前方侧突出设置的快门支撑轴部7b。另外,第三组用直进框7具有可使第三组框10向摄影光路外退避的空间。
快门框9具有中央开口部9a和设有支撑轴孔9c的支撑轴孔凸部9b,支撑轴孔凸部9b用于可滑动地嵌入快门支撑轴部7b中。快门框9还内置有:用于开闭该开口部9a的快门叶片54(图6)和快门机构,该快门机构包括用于驱动该快门叶片转动的快门致动器55。
第三组框10具有保持第三组透镜23的透镜保持部和具有与光轴平行的轴孔10b的轴支撑凸部10a,在该凸部的外周部,从动销10c向径向突出地设置。第三组框10通过以轴孔10b为中心转动而能够将第三组透镜23的位置切换为第三组透镜23向光路中推进并位于光路中的位置(推进位置)和第三组透镜23从光路退避的位置(退避位置)。而且,在第三组框10的被摄体侧的端部配置有开口光圈10d。这样,可使退避到光路外的透镜为与光学系统的开口光圈10d接近的第三组透镜23。通常,由于全部光线束的直径在光学系统的开口光圈位置处变为最小,所以在开口光圈位置附近配置的透镜等的直径也可减小。因此,通过将作为开口光圈位置附近的光学元件的第三组透镜23作为可向光路外退避的退避光学元件,可在使其退避到摄影光路外的情况下减小第三组框10的转动角,并且还可通过缩小退避空间来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在镜头筒1处于摄影状态时,从动销10c与退避凸轮14远离,但在第三组框10与第三组用直进框7一起缩回的情况下,从动销10c与固定框侧的退避凸轮14抵接(卡合),而被向退避方向转动驱动。通过该退避驱动,第三组框10转动、第三组透镜23从快门框9的中央开口部9a退避到摄影光路外。另外,如后所述,退避凸轮14在向光轴O方向的前方侧突出的状态下一体地固定支撑在安装于固定框2的后端面上的保持片15上。
按压板部件8是具有轴支撑孔8a的半圆环状的部件,按压板部件8以在其与第三组用直进框7之间组装有第三组框10、快门框9和框支撑轴52的状态下抵靠在该直进框7的前方侧,并且以离开预定距离的状态通过螺钉紧固。另外,框支撑轴52在可转动地贯穿第三组框10的轴孔10b的状态下将两端部嵌入在第三组用直进框7的轴支撑孔7c和按压板部件8的轴支撑孔8a中。而且,将第三组框施力弹簧53插入到轴支撑凸部10a中,使第三组框10成为从前方侧观察被向逆时针方向施力的状态。
在上述的组装状态下,第三组框10被框支撑轴52可转动地支持,而且保持为相对于第三组用直进框7沿光轴O方向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即,第三组框10由第三组用直进框7和按压板部件8夹持。
此外,快门框9通过使其支撑轴孔9c可滑动地嵌在直进框7的快门支撑轴部7b上,而安装在第三组框10的前侧。在快门支撑轴部7b上插入有快门框施力弹簧51,从而对快门框9向前方侧施力。
而且,在配置于第二组框11上的作为移位装置(移位框驱动机构)的抵接部11b、和配置于快门框9的支撑轴孔凸部9b的作为移位装置(移位框驱动机构)的前端面9d不抵接的情况下,快门框9成为自由状态。在该自由状态下,快门框9相对于第三组用直进框7和第三组框10向前方移动,从而保持为与按压板部件8抵接的状态。第二组框11相对地向缩回方向移动,在抵接部11b按压前端面9d时,快门框9克服快门框施力弹簧51的作用力而与第二组框11一体地向缩回方向即朝向第三组框10侧接近的方向移动。而且,在第三组框10转动到从摄影光路退避的退避位置的状态下,快门框9可通过第二组框11移位到快门叶片部收纳在第三组透镜23的侧方的空间内的位置,从而沉胴(图9)。即,在沉胴状态下,快门框9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到在推进位置的第三组框10所位于的空间内。
组装有按压板部件8、快门框9和第三组框10的第三组用直进框7插入在第二组框11的内周部,并使导引凸部7a贯穿移动框4的直进槽4b,然后将凸轮从动件42嵌入组装到旋转框3的凸轮槽3d中。因此,第三组用直进框7在由移动框4限制了旋转的状态下由旋转框3进退驱动。
四组框13在调焦时和沉胴驱动时被进退驱动。四组框13保持四组透镜24,在四组框13的一个端部具有轴孔13a,在其另一端部具有导引突起部13b,四组框13插入在固定框2的内部后方。在轴孔13a中可滑动地嵌入有配置于调焦单元18的导引轴57。导引突起部13b可滑动地嵌入在固定框2的直进槽(未图示)中。
该四组框13通过调焦单元18的调焦致动器经齿轮列、进给丝杠沿导引轴57而被沿光轴O方向进退驱动到可摄影的调焦位置和沉胴位置。而且,在四组框13进入到固定框2的后端部的沉胴位置的状态下,四组框13被收纳在由处于退避位置的第三组框10保持的第三组透镜23的后方部分的摄影光路侧的空闲空间中(图9)。
保持片15是金属板制的板状部件,其作为透镜镜筒主体部50安装在组装有上述各镜框部件的固定框2的后端面上,并通过螺钉和卡定部紧固。在保持片15上,如图3所示,在中央部设有开口15a,在外周部设有螺钉插入孔15b、15e、切口部15g、15h、15i,和向前方侧弯曲而形成的固定卡定部15d。保持片15在开口15a的周边部,作为第三组框驱动凸轮的退避凸轮14在沿光轴O方向向前方立起的状态下通过嵌入成形而一体地设置。切口部15g、15h、15i是用于使安装后述的传感器基座16A、16B用的固定框2的螺钉孔2f、2g、2h的凸部露出的避让用切口。
退避凸轮14具有:相对于光轴O方向具有倾斜面的作为退避凸轮面的凸轮面14a;和在沿着光轴O方向的面上形成的作为退避位置保持壁面的退避壁面14b。
保持片15安装在组装有上述各镜框部件的镜头筒主体部50的后端的固定框2上。保持片15如图4所示那样紧固安装在处于安装有上述旋转框3等各镜框部件的状态下的固定框2的后端面上。具体情况为,在使固定卡定部15d与设于固定框2的卡定凸起(未图示)卡定的状态下,将插入到螺钉插入孔15b中的螺钉71螺纹连接在固定框2上。然后,将插入有支撑调焦单元18的进给丝杠等的盖部件56的螺钉72插入到螺钉插入孔15e中,在与盖部件56共同紧固的状态下将螺钉72螺纹连接在固定框2上。这样,保持片15就固定在固定框2上。
通过将保持片15紧固在固定框2上,就完成了镜头筒主体部50。在该状态下,镜头筒主体部50可进行各镜框部件的转动、进退移动状态以及第三组框10的退避驱动状态等的动作确认(组装检查)。
一个传感器单元33A如图3所示那样由传感器基座16A、固定安装在该基座16A上的光学低通滤光器25A以及摄像元件的CCD26A构成。因此,该传感器单元33A是没有抖动修正功能的摄像单元。
该传感器单元33A通过将传感器基座16A用螺钉固定在安装有图4所示的保持片15的镜头筒主体部50的固定框2的后端面上来进行安装。具体来说,传感器基座16A上设有三个螺钉插入孔16Aa、16Ab、16Ac、防旋转长孔16Ad和定位销16Ae。通过图4所示的固定框2的后端面的定位销孔2m、防旋转销2i、定位销16Ae以及防旋转长孔16Ad来对传感器基座16A进行定位。在该状态下,将插入到螺钉插入孔16Aa等中的螺钉74、75、76螺纹连接到固定框2的作为传感器基座安装部的螺钉孔2f、2g、2h中,并固定在固定框2上。通过该固定,传感器单元33A安装在镜头筒主体部50上,并作为镜头筒1A而完成组装。
另一方的传感器单元33B是带抖动修正功能的摄像单元。如图3所示,传感器单元33B具有传感器基座16B、支撑在传感器基座16B上的Y导引轴61、通过Y导引轴61被可在Y方向上滑动地支撑的滑块(第一移动部件)63。传感器单元33B还具有支撑在滑块63上的X导引轴62、通过X导引轴62被可在X方向上滑动地支撑的传感器保持框(第二移动部件)64、安装在传感器保持框64上的光学低通滤光器25B和摄像元件的CCD 26B、支撑在传感器基座16B上的Y致动器65以及X致动器66。
再有,X和Y方向是与光轴O正交的方向,且是互相正交的方向,是沿CCD 26B的横向和纵向的方向。
在传感器基座16B上设有三个螺钉插入孔16Ba、16Bb、16Bc、防旋转长孔16Bd、定位销16Be。这些螺钉插入孔16Ba、16Bb、16Bc、防旋转长孔16Bd和定位销16Be的配置、形状与在传感器基座16A上设置的螺钉插入孔16Aa、16Ab、16Ac、防旋转长孔16Ad和定位销16Ae相同。
如此般配置在固定框2上的作为安装部的螺钉孔2f、2g、2h、定位孔2m以及防旋转销2i构成为可安装多种规格的传感器单元。
成为Y方向驱动机构的Y致动器65经进给丝杠(未图示)进行滑块63的Y方向的驱动。另一方面,成为X方向驱动机构的X致动器66经进给丝杠(未图示)进行传感器保持框64的X方向的驱动。因此,传感器保持框64由Y致动器65和X致动器66沿与CCD 26B的受光面平行的面驱动。
具有上述结构的传感器单元33B也以与传感器单元33A的情况相同的方法,通过将传感器基座16b用螺钉固定在安装有保持片15的镜头筒主体部50的固定框2的后端面上来进行安装。
即,在通过图4所示的固定框2的后端面的定位孔2m、防旋转销2i和定位销16Be、防旋转长孔16Bd对传感器基座16B进行了定位的状态下,将插入在螺钉插入孔16Ba、16Bb、16Bc中的螺钉74、75、76螺纹连接到固定框2的作为传感器基座安装部的螺钉孔2f、2g、2h中,并直接固定到固定框2上。通过该固定,传感器单元33B就安装在镜头筒主体部50上,并作为镜头筒1B而完成组装。
在镜头筒1A和1B中,如上所述,虽然传感器基座16A或16B皆如图5所示那样在直接抵接固定框2的后端面2j、2k的状态下通过螺钉固定,但保持为相对于另外紧固在固定框2的后端面上的保持片15具有间隙δ0的状态。因此,所安装的CCD 26A或CCD 26B的光轴O方向的位置不受保持片15的影响,可相对于镜头筒主体部50在光轴O方向上在精度良好的状态下定位CCD 26A或CCD 26B。
再有,镜头筒1B,在组装到数字照相机的状态下在摄像时产生了抖动时,根据在该照相机侧配置的抖动检测传感器的输出来由Y致动器65和X致动器66在修正上述抖动的方向上向抵消抖动的方向驱动保持CCD 26B的传感器保持框64。因此,可从CCD 26B获得没有抖动的摄影图像数据。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如上述那样对同一镜头筒主体部50安装不同功能的传感器单元。即,通过有选择地安装没有抖动修正功能的传感器单元33A或带抖动修正功能的传感器单元33B中任一个,可完成不同规格的镜头筒1A或1B。
下面,使用图6~12来对具有上述结构的镜头筒1A的各镜框部件的进退动作进行说明。另外,镜头筒1B也进行同样的进退动作。
图6是镜头筒1A的远摄状态(旋转框的旋转角为θ0)下的沿光轴的剖面图。图7是上述镜头筒的广角状态(旋转框的旋转角为θ1)下的沿光轴的剖面图。图8是上述镜头筒从广角状态缩回到沉胴状态的中途的状态,是表示在第三组透镜(退避透镜)退避结束后快门框压入开始时的状态(旋转框的旋转角为θ4)的沿光轴的剖面图。图9是表示上述镜头筒的沉胴状态(旋转框的旋转角为θ5)的沿光轴的剖面图。图10、11是图2的箭头方向视图,图10表示上述第三组透镜处于摄影光路内的推进位置时的状态,图11表示上述第三组透镜退避到了退避位置的状态。图12是表示在上述镜头筒中从远摄到沉胴的第三组框的位置相对于旋转框旋转角的变化、以及快门框相对于第三组框的相对位置的变化的图。
下面的说明使镜头筒1A最开始处于可摄影的远摄状态(图6),然后,经过可摄影的广角状态(图7)从沉胴中途的状态(图8)到作为不摄影状态的沉胴状态(图9)的缩回动作(退回动作)的说明。在从沉胴状态向可摄影状态伸出时(就绪动作时),进行上述缩回动作的逆动作。
如图6所示,镜头筒1A处于远摄状态,旋转框3处于旋转角θ0的转动位置时,凸轮从动件3a处于嵌入在固定框2的凸轮槽2a的圆周槽部中的伸出状态,旋转框3与移动框4一起伸出到可摄影的位置。凸轮框5通过移动框4的凸轮槽4c定位,并比旋转框3更向前方伸出。第一组框12和第二组框11分别通过凸轮框5的凸轮槽5b和5a伸出到远摄位置。
再有,在上述远摄状态下,第三组用直进框7通过旋转框3的凸轮槽3d而伸出。还有,快门框9通过由第二组框11的抵接部11b按压支撑轴凸部9b的前端面9d而定位于远摄位置(图6、12)。第三组框10与第三组用直进框7一起移动而位于光轴O方向的远摄位置。在该状态下,第三组框10的从动销10c与退避凸轮14的凸轮面14a远离。因此,第三组框10处于通过第三组框施力弹簧53的作用力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了的、插入到摄影光路内的推进位置(转动角α0),第三组透镜23相比于快门框9的中央开口部9a更靠摄像元件一侧,且位于摄影光路内的光轴O上的推进位置(图10、图12)。
在上述快门框9的定位状态下,由快门框9支撑的快门叶片54的光轴O方向的位置介于第二组透镜22和第三组透镜23之间,并且位置极其靠近第三组透镜23。这样,通过相对于快门叶片54而使第三组透镜23接近,可将快门叶片54与位于第三组透镜23之前的开口光圈10d接近配置。由此,在快门叶片54的开闭时,可防止在轴上和轴外发生光量不匀,从而可提高快门的特性。
四组框13由调焦单元18进退驱动到与上述远摄状态对应的调焦位置。
接着,在使镜头筒1A为广角状态的情况下,由变焦单元17经长齿轮45驱动旋转框3转动到旋转角θ1。凸轮框5在旋转的同时缩回。随着凸轮框5的旋转,如图7所示,第一组框12缩回,第二组框11伸出,并移动到各自的广角位置。第三组用直进框7随着旋转框3的旋转而缩回到广角位置,而由于支撑轴孔凸部9b的前端面9d从第二组框11的抵接部11b解放,所以快门框9移动到与按压板部件8抵接的状态的广角位置(图7、12)。与该按压板部件8抵接的状态是快门框9的快门叶片54周围和第三组透镜23与上述远摄状态相比稍微远离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第三组框10向退避方向的转动动作不受快门框9干涉。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广角状态下,快门叶片54与远摄状态时相比从开口光圈10d离开。即,在广角状态下,快门叶片54相对于开口光圈10d而向被摄体侧离开。由此,可有效减少因容易在广角侧产生的轴外光线而导致的慧差等。再有,即使在广角状态下,也与上述远摄状态一样,可将快门叶片54配置在开口光圈10d的附近。
此外,在上述的广角状态下,第三组框10的从动销10c与退避凸轮14的凸轮面14a离开,第三组框10保持于图10所示的插入到摄影光路中的推进位置。
四组框13由调焦单元18进退驱动到与上述广角状态对应的调焦位置。
接着,在将镜头筒1A设到沉胴状态的情况下,从图7中的广角状态经图8中的沉胴中途的状态而成为图9的沉胴状态。具体为,在处于图7中的广角状态时,由变焦单元17进一步驱动旋转框3向逆时针方向旋转。通过该旋转驱动,旋转框3在旋转的同时向缩回方向移动。
随着旋转框3向上述缩回方向的移动,经凸轮框5第一组框12和第二组框11向缩回方向移动。同时,第三组用直进框7也与快门框9和第三组框10一起向缩回方向移动。
在上述的移动中,当旋转框3转动到退避开始旋转角θ2(图12)时,第三组框10的从动销10c与退避凸轮14的凸轮面14a抵接(卡合),并开始向从第三组框10的摄影光路退避的方向的顺时针方向(图10中的α方向)转动。再有,在该第三组框10向退避方向的转动动作的后半期间,开始向关闭方向驱动镜头挡板27转动。
再有,当旋转框3转动到退避完成旋转角θ3(图12)时,从动销10c从凸轮面14a到达退避壁面14b,如图8、11和12所示,第三组框10转动到成为退避位置的转动角α1,第三组透镜23向摄影光路外的退避完成。
另外,在上述的从动销10c与退避凸轮14的凸轮面14a卡合后,在第三组框10到达退避壁面14b之前的退避期间中(达到图8的状态之前),快门框9不被第二组框11的抵接部11b按压,保持为与按压板部件8抵接的状态,第三组框10和快门框9分开的状态持续(图12中的快门框广角位置状态)。因此,在第三组框10的退避转动时,第三组框10不会与快门框9干涉,可进行流畅的退避动作。
在第三组框10的退避转动动作结束后,与第三组用直进框7一起进一步向缩回方向缩回,第一组框和第二组框11也缩回。在旋转框3转动到快门压入开始的旋转角θ4(图12)时,随着第二组框11的缩回,抵接部11b抵接快门框9的前端部9d,快门框9被按压,从而进一步压缩快门框施力弹簧51开始快门框9的压入动作。通过该压入动作(缩回动作),快门框9接近第三组框10,快门框9的快门叶片部进入到位于退避位置的第三组框10的光路侧的空间中。
此外,在沉胴动作继续、旋转框3转动到沉胴旋转角θ5时,旋转框3、凸轮框5、第一组框12、第二组框11和第三组用直进框7等完全缩回到各自的沉胴位置(图9),快门框9由第二组框11按压到完全按压位置而移动到沉胴位置(图12)。退避状态下的第三组框10的光轴O侧的空闲空间中,除了保持于快门框9上的快门叶片54外,还收纳有在第二组框11上保持的第二组透镜22的一部分以及在四组框13上保持的四组透镜24。此外,镜头挡板27也被驱动转动到关闭位置,从而,沉胴动作结束。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筒1A或1B中,在处于第一组框等镜框部件突出的可摄影状态时,第三组框10位于向摄影光路内的推进位置,而在上述镜框部件的沉胴动作过程中则被驱动转动到退避位置。而且,在第三组框10处于上述推进位置时,第三组框10和快门框9可以接近,但在第三组框10从上述推进位置转移到退避位置时,使第三组框10和快门框9分开并可向上述退避位置转移。在到达退避位置之后,使快门框9接近第三组框10以成为收纳状态(沉胴状态)。通过如此构成,可流畅地进行镜头筒向收纳状态(沉胴状态)的转移。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用于向退避位置驱动上述第三组框10的退避凸轮14一体地设置在保持片15上,在将该保持片15直接紧固在固定框2上的状态下构成镜头筒主体部50。在该镜头筒主体部50单体的状态下,可确认各镜框的全部动作和镜头筒主体部的动作(组装检查)。在进行这些动作确认后,通过在镜头筒主体部50上有选择地安装具有不同功能的传感器单元33A或33B来完成不同规格的镜头筒1A或1B。这样,通过在传感器安装之前进行镜头筒主体部的动作确认,可提高组装检查工序的效率。此外,不必再按照每个不同的规格使用不同的镜头筒主体部,仅通过准备至少一种镜头筒主体部,就可与多个规格的带摄像单元的镜头筒对应,并提高了生产率。
再有,在上述实施方式的镜头筒中,采用在沉胴时(第三组框退避后)通过第二组框11的按压来将快门框9压入驱动到第三组框10侧的结构。但是,并不限于此,可采用在沉胴时通过例如凸轮框等的凸轮槽来进行进退驱动快门框9、并在第三组框退避后使快门框9接近第三组框10侧的结构。该情况下,可在广角状态下使快门框9接近第三组框10侧。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有选择地安装在镜头筒主体部50上的传感器单元,使用了没有抖动修正功能的传感器单元33A和带抖动修正功能的传感器单元33B。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是有选择地使用所用摄像元件的象素数不同的单元、摄像元件的尺寸不同的单元、以及使用CCD或CMOS的单元等、摄像元件的规格不同的传感器单元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组框10在镜头筒处于摄影状态时位于推进到光路中的推进位置,在处于收纳状态时位于从光路退避的退避位置,所以可称为退避框。第三组用直进框7将上述退避框支撑在上述推进位置和上述退避位置,所以可称为支撑框。快门框9支撑于上述支撑框,且可在光轴方向上相对地移位,从而可称为第一平移框。施力弹簧51使上述支撑框和上述第一平移框在光轴方向上分离。第二组框11随着上述镜头筒的上述转换而移动,所以可称为第二平移框。退避凸轮14与上述退避框卡合,在上述镜头筒从上述摄影状态向上述收纳状态转移的中途与上述退避框卡合,以使上述退避框位于上述退避位置,所以可称为退避框驱动凸轮。变焦单元17可被称为框驱动机构。
根据本实施方式,可提供收纳状态下的镜头筒在光轴方向的尺寸短的镜头筒,其可流畅地进行收纳动作。
虽然此处所示及所描述的内容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理所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情况下可获得多种改进型和变形体。因此,本发明并不限于所述和所示内容的具体形式,而可构成为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所有改进型。

Claims (8)

1.一种镜头筒,其可转换为摄影状态以及比摄影状态沿光轴方向缩短了的收纳状态,该镜头筒包括:
固定框;
旋转框,该旋转框支撑于所述固定框上,在镜头变焦时和沉胴时被进行旋转进退驱动;
移动框,其在旋转限制状态下与所述旋转框一起进退;
退避框,其在处于所述摄影状态时位于推进到光路中的推进位置,在处于所述收纳状态时位于从光路退避的退避位置;
支撑框,其将所述退避框支撑于所述推进位置和所述退避位置;
第一平移框,其支撑于所述支撑框上,可在光轴方向上相对地移位;
施力弹簧,其使所述支撑框和所述第一平移框在光轴方向上相分离;
第二平移框,其随着所述镜头筒的所述转换而移动;以及
退避框驱动凸轮,其与所述退避框卡合,在所述镜头筒从所述摄影状态向所述收纳状态转移的中途与所述退避框卡合,以使所述退避框位于所述退避位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筒还包括框驱动机构,该框驱动机构沿光轴方向驱动所述支撑框和所述第二平移框,在所述镜头筒从所述摄影状态向所述收纳状态转移时,所述退避框在从所述推进位置移位到所述退避位置之后,克服所述施力弹簧的作用力而使所述第一平移框沿光轴方向朝向所述支撑框移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平移框上配置有用于开闭光路的快门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退避框可转动地轴支撑于所述支撑框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退避框上支撑有透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驱动机构包括凸轮部件,该框驱动机构通过使该该凸轮部件转动来沿光轴方向驱动所述支撑框、所述第二平移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筒,其特征在于,
在该镜头筒的后端面具有摄像元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镜头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摄像元件具有带防抖功能的传感器单元。
8.一种使镜头筒从远摄侧的摄影状态经广角侧的摄影状态转换为收纳状态的方法,
在从远摄侧的摄影状态向广角侧的摄影状态的转换中,使固定有透镜的透镜框和固定有快门的快门框之间距离在镜头筒的光轴方向上变大,
在从广角侧的摄影状态向收纳状态的转换中,使所述透镜框以与镜头筒的光轴离开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移动,从而使保持于所述透镜框的透镜从镜头筒的光轴上退避;
在所述退避完成后,使快门框沿镜头筒的光轴方向移动,将所述快门框的至少一部分收纳在所述透镜框所占用的空间内。
CNB2007101390334A 2006-08-18 2007-07-23 镜头筒和使镜头筒从摄影状态转换为收纳状态的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1082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23580A JP2008046503A (ja) 2006-08-18 2006-08-18 レンズ鏡筒
JP2006223580 2006-08-18
JP2006223581 2006-08-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26832A CN101126832A (zh) 2008-02-20
CN100510828C true CN100510828C (zh) 2009-07-08

Family

ID=390949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710139033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10828C (zh) 2006-08-18 2007-07-23 镜头筒和使镜头筒从摄影状态转换为收纳状态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8046503A (zh)
CN (1) CN100510828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79883A (zh) * 2011-07-12 2013-01-16 佳能株式会社 进行摄影镜头伸出和缩回的镜筒、包括镜筒的摄像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51063A (ja) * 2008-04-02 2009-10-29 Hoya Corp レンズ鏡筒
JP2010026164A (ja) * 2008-07-17 2010-02-04 Nikon Corp レンズ鏡筒、光学機器
JP5208855B2 (ja) * 2009-05-27 2013-06-12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JP5464922B2 (ja) * 2009-06-22 2014-04-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414417B2 (ja) * 2009-08-07 2014-02-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鏡筒
TWI407177B (zh) * 2010-01-26 2013-09-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變焦鏡頭
TW201232027A (en) * 2011-01-17 2012-08-01 Asia Optical Co Inc Image pickup mechanism
KR101817651B1 (ko) * 2011-02-11 2018-02-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줌 렌즈 경통 조립체
CN103487914B (zh) * 2012-06-13 2016-04-06 佳能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镜头机构及其对焦模块
KR20140014849A (ko) * 2012-07-26 2014-02-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경통 조립체 및 이를 구비한 촬영장치
KR102116365B1 (ko) * 2012-09-12 2020-05-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렌즈 경통 및 그를 구비한 디지털 카메라
JP7373418B2 (ja) 2020-01-30 2023-11-02 ニデッ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7237914B2 (ja) * 2020-12-21 2023-03-13 ジョウシュウシ レイテック オプトロニクス 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 撮像装置用防振機構、光学系、カメラ及び電子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98640A (ja) * 1986-10-16 1988-04-30 Ricoh Co Ltd 2焦点カメラ
JP4673575B2 (ja) * 2003-05-15 2011-04-2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胴および撮影装置
JP2005284247A (ja) * 2004-02-23 2005-10-13 Fujinon Corp レンズ鏡胴、撮影装置、および光学装置
JP4555607B2 (ja) * 2004-05-14 2010-10-06 株式会社オプテック レンズ鏡筒繰出し機構
JP4630090B2 (ja) * 2005-03-07 2011-02-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レンズ鏡胴、このレンズ鏡胴を用いたカメラ及び携帯型情報端末装置
JP5006576B2 (ja) * 2006-05-26 2012-08-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レンズ鏡胴、このレンズ鏡胴を用いたカメラ、デジタルカメラ、携帯型情報端末装置、及び、画像入力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79883A (zh) * 2011-07-12 2013-01-16 佳能株式会社 进行摄影镜头伸出和缩回的镜筒、包括镜筒的摄像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046503A (ja) 2008-02-28
CN101126832A (zh) 2008-0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10828C (zh) 镜头筒和使镜头筒从摄影状态转换为收纳状态的方法
EP1632800B1 (en) Retractable Lens Camera
TWI384270B (zh) 可縮回的鏡頭系統
US7773871B2 (en) Retractable photographic lens
US8451544B2 (en) Lens barrel
US7511900B2 (en) Lens barrel
US7546029B2 (en) Retractable lens system
JP5079277B2 (ja) レンズ鏡筒
TWI321226B (en) Lens barrel cam mechanis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rotary member for use with cam mechanism
US7499637B2 (en) Cam mechanism of a zoom lens
JP2008046504A (ja) レンズ鏡筒
JP2008170650A (ja) レンズ鏡筒
US7570885B2 (en) Imaging device having a rotatable optical element
JP5122346B2 (ja) レンズ鏡筒
US8964306B2 (en) Lens barrel
US20060291073A1 (en) An imaging device having a rotatable optical element
US7652830B2 (en) Lens barrel and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US5970267A (en) Apparatus for switching visual field frame of view finder, operation apparatus therefor, and apparatus for acturating rotary operation member having neutral position
JP2004258641A (ja) レンズ鏡筒
JP2009181102A (ja) レンズ鏡胴及び撮像装置
JP4683127B2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2004258640A (ja) レンズ鏡筒の光学要素退避機構
JP2009169243A (ja) レンズ鏡胴及び撮像装置
US20240111135A1 (en) Variable magnification optical component and ophthalmic apparatus
JP2004258639A (ja) レンズ鏡筒の光学要素退避機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119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Olympu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Imaging Corp.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708

Termination date: 2019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