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96035C - 发送机及发送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发送机及发送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96035C
CN100496035C CNB2005100740399A CN200510074039A CN100496035C CN 100496035 C CN100496035 C CN 100496035C CN B2005100740399 A CNB2005100740399 A CN B2005100740399A CN 200510074039 A CN200510074039 A CN 200510074039A CN 100496035 C CN100496035 C CN 100496035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peak value
ifft
input
out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07403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03038A (zh
Inventor
藤井启正
沈纪恽
浅井孝浩
须田博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7030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030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9603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96035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14Peak power aspects
    • H04L27/2621Reduction thereof using phase offsets between subcarri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ransmit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进行傅立叶逆变换处理和峰值降低处理的发送机和发送控制方法。通过使发送机具有如下单元而实现上述目的:排序单元,其对所输入的多个复信号进行重新排列,并分割成多个组;多个IFFT单元,其按照每个组,对所输入的复信号进行傅立叶逆变换;峰值降低单元,其根据至少一个IFFT单元的输出信号,进行峰值降低处理;倍数离散信号生成单元,其根据峰值降低单元的输出信号,生成所指定的样本数目的离散信号。

Description

发送机及发送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中使用的发送机及发送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即使在多径环境下也能够不受码间干扰影响而进行接收的方式,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传输方式备受瞩目。参照图1说明该OFDM传输方式中使用的发送机的结构。
发送机1具有:输入信息比特的码元生成部2;与码元生成部2连接的S/P(串行/并行)转换部3;与S/P转换部3连接的IFFT(Inverse Fast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逆变换)部4;与IFFT部4连接的P/S(并行/串行)转换部5;与P/S转换部5连接的GI添加部6;与GI添加部6连接的天线7。
当信息比特被输入到码元生成部2时,码元生成部2和进行单载波传输时一样,对所输入的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纠错编码、交织、码元映射等,生成发送码元,并将所生成的发送码元输入给S/P转换部3。S/P转换部3对所输入的发送码元进行串并转换,将串并转换后的信号输入给IFFT部4。IFFT部4将输入信号变换为正交的多载波信号,并将该信号输入给P/S转换部5。P/S转换部5对输入信号进行并串转换,将该信号输入给GI添加部6。GI添加部6将复制了该信号的一部分的保护间隔(guard interval)插入到该信号内。将插入有保护间隔的信号从天线7发送出去。
在进行上述OFDM传输时,存在PAPR(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峰均功率比)的问题,即,在OFDM调制信号中(即IFFT部4的输出信号中)出现具有与平均振幅相比非常大的振幅值的信号。
该问题是多载波调制的特征,当在某时刻以相同相位对分别进行过调制的多个载波信号成分进行合成时,针对该时刻的信号的加法输出变得非常大,相对于平均输出具有非常大的峰值。可得到的最大峰值功率可以是平均功率的最大使用副载波数那么多倍。
在发送放大器中,将放大器的输入输出限制在线性区,在输入超过了该线性区的信号的情况下,由于输出波形失真,从而产生传输质量劣化、带外功率辐射增大等问题。另外,众所周知的是:当扩大该线性区时,放大效率变低,作为发送信号的振幅(功率)分布,最好不存在与平均值相比具有高振幅的样本。作为降低PAPR的方法,提出了PTS法、循环移位法。
接着,参照图2对进行峰值降低的情况下的发送机的结构进行说明。
该发送机使用采用了PTS法、循环移位法的低峰值IFFT部8来代替构成参照图1所说明的发送机的IFFT部4(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
关于低峰值IFFT部8的结构,作为示例,参照图3来说明进行2分割傅立叶逆变换的情况。
低峰值IFFT部8具有分割IFFT部8-1、与分割IFFT部8-1连接的峰值降低部8-2。峰值降低部8-2具有:与分割IFFT部8-1连接的峰值降低处理部8-21和峰值降低处理部8-22;与峰值降低处理部8-21、峰值降低处理部8-22和分割IFFT部8-1连接的峰值降低处理控制部8-23;与峰值降低处理部8-21和峰值降低处理部8-22连接的加法部8-24。加法部8-24具有与峰值降低处理部8-21和峰值降低处理部8-22连接的多个加法器。另外,加法部8-24的输出信号被输入给P/S转换部5。
该方式中,分割IFFT部8-1将输入的多个副载波分割成多个组,例如NG个组(NG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进行傅立叶逆变换(IFFT)。以将8点的傅立叶逆变换分割为2个来进行的情况为例,参照图4说明分割IFFT部8-1的结构。
分割IFFT部8-1具有第1 IFFT部8-11和第2 IFFT部8-12。例如,在生成与f(0)~f(3)对应的时间信号的情况下,将需要进行傅立叶逆变换的信号输入给第1 IFFT部8-11的f(0)~f(3),而将0输入给f(4)~f(7)。但是,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从使用2个IFFT部,即第1 IFFT部8-11和第2 IFFT部8-12的情况可以知道,在IFFT处理中需要不进行分割的情况的2倍的计算量。
在这样生成的来自2个IFFT部的输出中,从上段(即第1 IFFT部8-11)输出与副载波0~3对应的时间信号成分,从下段(即第2 IFFT部8-12)输出与副载波4~7对应的时间信号成分。在一般的IFFT中,对上段信号和下段信号的表示同一时刻的信号进行加法运算。
在该使用了基于循环移位法和PTS法的PAPR降低的方式中,在峰值降低处理部8-21、8-22中,对这些信号[F(0)F(1)...F(NFFT-1)]进行循环移位或相位旋转,之后,在加法部8-24中进行加法运算并输出。这里,NFFT(NFFT是NFFT>1的整数)是全部的傅立叶变换点数。峰值降低处理控制部8-23对该循环移位量或相位旋转量进行控制,使得输出信号中的峰值变低。由此,抑制了大的峰值的产生。
在使用了PTS法或循环移位法的情况下,必须将相位旋转量或循环移位量作为控制信息传输给接收机,但有例如使用控制信号的方法(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3、4)。
[非专利文献1]L.J and N.R.Sollenberger,“Peak-to-Average powerratio reduction of an OFDM signal using partial transmit sequences”,IEEECommun.Lett.,vol.4,no.3,pp.86-88,March,2000
[非专利文献2]Seog Geun Kang,et.al.“A Novel subblock partitionscheme for partial transmit sequence ODFM”,IEEE Trans.on Broadcastingvol.45,no.3,pp.333-338,Sep.1999
[非专利文献3]Wong Sai Ho et.al.,“Peak-to-average power reductionusing partial transmit sequence:a suboptimal approach based on dual layeredphase sequencing”,IEEE Trans.on Broadcasting,vol.49,no.2,pp.225-231,June 2003
[非专利文献4]A.D.S.Jayalath et.al.,“Reduced complexity PTS andnew phase sequences for SLM to reduce PAP of an OFDM signal”,Proc.ofIEEE VTC 2000,Vol.3,pp.1194-1917
但是,在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以下的问题。
存在当将多个副载波分割成多个组进行IFFT时,IFFT所需的计算量增加为分割数目倍的问题。
另外,存在峰值降低处理的控制随着输入的码元数而变复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进行傅立叶逆变换处理和峰值降低处理的发送机和发送控制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发送机具有:排序单元,其在以OFDM传输方式进行发送的发送机中,对所输入的多个复信号进行重新排列,并分割成多个组;多个IFFT单元,其按照每个组,对所输入的复信号进行傅立叶逆变换;峰值降低单元,其根据至少一个IFFT单元的输出信号,进行峰值降低处理;倍数离散信号生成单元,其根据峰值降低单元的输出信号,生成所指定的样本数目的离散信号。排序单元在将所输入的NFFT(NFFT是NFFT>1的整数)个复信号分割为NG个(NG是Z(Z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的整数幂)组的情况下,把求余算子Mod(副载波号,(ZX))作为第X优先(X是从1到logz(NG)的自然数)的关键字,把副载波号作为第logz(NG)优先的关键字来进行排序,可以将(n-1)NFFT/NG~nNFFT/NG-1的复信号输入给多个IFFT单元中的第n(n是n>0的整数)个IFFT单元的NFFT/NG点的输入端。
这样,能够减少傅立叶逆变换所需要的处理量,可以防止增加分割数目倍的运算量。即,能够以较少的处理量来进行峰值降低处理。
另外,倍数离散信号生成单元针对N个(N是N>0的整数)输入信号,生成2N个输出信号,根据输入信号,在第n个输入信号是输出信号中的偶数次谐波成分时,可以把输入信号原样地作为第n个和第n+N个输出信号而输出,在第n个输入信号是输出信号中的奇数次谐波成分时,可以用
Figure C200510074039D00071
(其中 W 2 N n = exp ( j ( 2 π / 2 N ) n ) )对第n个输入信号进行加权,并作为第n个输出信号输出,用
Figure C200510074039D00073
(其中 W 2 N n + N = exp ( j ( 2 π / 2 N ) ( n + N ) ) )对第n+N个输入信号进行加权,并作为第n+N个输出信号输出。
另外,具备多个倍数离散信号生成单元和多个峰值降低单元,倍数离散信号生成单元和峰值降低单元可以多级地构成。另外,在使用一部分副载波,或将进行了分组的副载波分配给多个用户的情况下,IFFT单元可以以组单位来分配副载波。
另外,在没有输入要分配的副载波的情况下,峰值降低单元可以处于非活动状态。而且,在峰值降低单元处于非活动状态的情况下,可以使从更后级的峰值降低单元开始处于非活动状态。
另外,本发明的接收方法具有下述步骤:在以OFDM传输方式进行发送的发送机的发送控制方法中,对所输入的多个复信号进行重新排列;将重新排列后的复信号分割成多个组;按照每个组,对所输入的复信号进行傅立叶逆变换;根据傅立叶逆变换后的至少一个组的复信号,进行峰值降低处理;根据峰值降低处理后的信号,生成所指定的样本数目的离散信号。这样,能够减少傅立叶逆变换所需要的处理量,可以防止增加分割数目倍的运算量。即,能够以较少的处理量来进行峰值降低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实现能够有效地进行傅立叶逆变换和峰值降低处理的发送机和发送控制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OFDM发送机的方框图。
图2是用于说明进行峰值降低的OFDM发送机的方框图。
图3是用于说明低峰值IFFT部的方框图。
图4是用于说明分割IFFT部的方框图。
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发送机的方框图。
图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发送机中的低峰值IFFT部的说明图。
图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发送机中的分割IFFT部的说明图。
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发送机中的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的说明图。
图9是用于说明发送机中的分割IFFT部和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的方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发送机中的分割IFFT部和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的方框图。
图11是用于说明低峰值IFFT处理的说明图。
图1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发送机中的低峰值IFFT部的处理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另外,在用于说明实施例的所有图中,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使用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参照图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发送机。
本实施例的发送机100具有:输入信息比特的码元生成部101、与码元生成部101连接的S/P(串行/并行)转换部102、与S/P转换部102连接的低峰值IFFT部103、与低峰值IFFT部103连接的P/S(并行/串行)转换部104、与P/S转换部104连接的GI添加部105、与GI添加部105连接的天线106。
码元生成部101对所输入的信息比特进行纠错编码、交织、码元映射等,由此生成发送码元,将所生成的发送码元输入给S/P转换部102。S/P转换部102对所输入的发送码元进行串并转换,将串并转换后的信号输入给低峰值IFFT部103。低峰值IFFT部103将输入信号分割成多个组进行傅立叶逆变换,进行峰值降低处理,然后输入给P/S转换部104。P/S转换部104对输入信号进行并串转换,将并串转换后的信号输入给GI添加部105。GI添加部105将复制了该信号的一部分的保护间隔插入到输入信号中。将插入有保护间隔的信号从天线106发送出去。
下面,参照图6说明本实施例的发送机100的低峰值IFFT部103。本实施例的发送机100的低峰值IFFT部103具有:排序部103-1、与排序部103-1连接的分割IFFT部103-2、与分割IFFT部103-2连接的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103-3、与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103-3连接的峰值降低部103-4、与峰值降低部103-4连接的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103-5、与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103-5连接的峰值降低部103-6。
分割IFFT部103-2具有例如4个IFFT部103-21、103-22、103-23和103-24,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103-3具有分别与各IFFT部103-21、103-22、103-23和103-24连接的例如4个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即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偶数次谐波)103-31、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奇数次谐波)103-32、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偶数次谐波)103-33和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奇数次谐波)103-34,峰值降低部103-4具有分别与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103-31和103-32、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103-33和103-34连接的例如2个峰值降低部103-41、103-42,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103-5具有分别与峰值降低部103-41、103-42连接的例如2个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即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偶数次谐波)103-51、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奇数次谐波)103-52。
排序部103-1对所输入的多个复信号进行重新排列,分割成多个组。具体来讲,把求余算子Mod(副载波序号,(ZX))(Z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X是从1到logz(NG)的自然数)作为第X优先的关键字,把副载波序号作为第X+1优先的关键字来进行降序排序,从各输出端输出排序结果。
这里,NG(NG是Z(Z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的整数幂)是对所输入的多个副载波进行分割的组数,即IFFT部103-2所具有的IFFT部的数目。下面,对N=2的情况进行说明。多个IFFT部的第n(n是n>0的整数)个IFFT部具有NFFT/NG点的输入端,将(n-1)NFFT/NG~nNFFT/NG-1的复信号输入给这些输入端。
为了高效率地进行分割傅立叶逆变换处理,由于分割的方法被分割IFFT部103-2的结构所限制,所以通过适当地构成该排序部103-1,可以根据分割数来减少傅立叶逆变换所需要的处理量,防止分割数目倍的运算量增加。
接着,参照图7说明分割IFFT部103-2。这里,作为示例对IFFT部103-21进行说明。由于IFFT部103-22~103-24与IFFT部103-21结构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IFFT部103-21具有排序部103-211和运算部103-212。排序部103-211将复信号输入给运算部103-212。运算部103-212对所输入的复信号进行傅立叶逆变换。例如,IFFT部103-21进行一般的4点傅立叶逆变换。
Figure C200510074039D00111
表示旋转因子, W N n = exp ( j ( 2 π / N ) n ) 。j表示虚数单位。这里,N=4。
这里,虽然IFFT部103-21中也具有排序部103-211,但也可以构成为具有统一进行上述低峰值IFFT部103中的排序部103-1的处理和各IFFT部103-21~103-24内部所具有的排序部103-211的处理的排序部。这样,可以更有效地进行处理。
接着,参照图8说明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103-3。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103-3根据多个IFFT部103-21~103-24的输出信号,生成所指定的样本数目的离散信号。
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103-3针对N个输入信号生成2N个输出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将第n个输入作为第n和第n+N个输出信号而输出。这里,对输入为4点、输出为8点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输入到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103-3的输入信号是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103-3的输出信号中的偶数次谐波成分的情况下,如图8(a)所示,将其原样地作为第n个和第n+N个输出信号而输出。
另外,在输入到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103-3的输入信号是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103-3的输出信号中的奇数次谐波成分的情况下,如图8(b)所示,利用
Figure C200510074039D00113
对第n个输出进行加权并作为第n个输出信号而输出,利用
Figure C200510074039D00114
对第n+N个输出进行加权并作为第n+N个输出信号而输出。这里,
Figure C200510074039D00115
为: W 2 N n = exp ( j ( 2 π / 2 N ) n ) , 为: W 2 N n + N = exp ( j ( 2 π / 2 N ) ( n + N ) ) . 这样,可以使加权处理的效率更高。
例如,由于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偶数次谐波)103-31相当于输入到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103-31的输入信号是从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103-31输出的输出信号中的偶数次谐波成分的情况,所以在输入为4点的情况下,如图8(a)所示,将第0个输入作为第0和第4个输出信号,将第1个输入作为第1和第5个输出信号,将第2个输入作为第2和第6个输出信号,将第3个输入作为第3和第7个输出信号直接输出。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偶数次谐波)103-33的情况也同样。
另外,由于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奇数次谐波)103-32相当于输入到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103-32的输入信号是从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103-32输出的输出信号中的奇数次谐波成分的情况,所以在输入为4点的情况下,如图8(b)所示,将第0个输入作为第0和第4个输出信号,利用W2N0对第0个输出进行加权,利用
Figure C200510074039D0012153633QIETU
对第4个输出进行加权并输出。
同样,针对第1~第3输入,生成第1~第3、第5~第7输出信号。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奇数次谐波)103-34的情况也同样。这样,通过在分割后进行一般的傅立叶逆变换处理,可以防止分割数目倍的运算量增加。
然后,对峰值降低部103-4进行说明。虽然峰值降低部103-41和峰值降低部103-42的输入数目有时候和参照图3所说明的输入数目不同,但它们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虽然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103-5的输入数目有时候和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103-3的输入数目不同,但它们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另外,虽然峰值降低部103-6的输入数目有时候和峰值降低部103-41、103-42的输入数目不同,但它们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a)所示,通过直接使用分割IFFT部的后级的形式,生成倍数离散信号。另一方面,在以往方式中,如图9(b)所示,针对来自分割IFFT部的输出的信号,预先求出赋给各输出的权值,通过进行一次乘法运算生成最终的信号(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2)。
根据上述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在组数为可变的情况下,在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中必须生成(组数)倍的离散信号。关于这一点,在以往方式中,例如在生成4倍离散信号的情况下和生成8倍离散信号的情况下的系数不相同,所以必须预先存储所设定的与全部离散信号相对应的权值。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即使在组数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所使用的权值也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是在图10(a)所示的分割IFFT部中使用还是在图10(b)所示的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中使用,因此可以减少要存储的权值数目。在图10(b)中,用虚线表示同时进行的处理。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交替设置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和峰值降低部的结构,可以以更少的处理量实现峰值降低。例如,在图6中,在输入到峰值降低部103-41的输入是8码元×2的情况下,输入到峰值降低部103-6的输入变为16码元×2。
在峰值降低部中,峰值降低处理和峰值降低处理的控制根据所输入的码元的数目和要决定的权值的数目而变得复杂,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利用更少的输入数来决定一部分权值,因而可以将运算量抑制得更少。
另外,关于峰值降低处理的控制量,在使用以往的结构,利用多级结构来决定权值的情况下,通过观测输入到峰值降低部的输入的一部分,来决定峰值降低处理方法,可以进行和本实施例相同的峰值降低处理的控制。
另外,作为组数为可变的方法,可以通过使一部分峰值降低部处于非活动状态,即不进行循环移位、PTS的权值乘法运算,而仅进行加法运算来实现。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示出了对所输入的副载波进行4分割IFFT的例子,但关于分割数可以采用2的X次方。并且,只要在该限制内,就可以有效地进行分割傅立叶逆变换。
另外,关于2级的分割IFFT部,在进行从NFFT/4点到NFFT/2点的变换时,输入信号是输出信号中的奇数次谐波成分,在进行从NFFT/2点到NFFT点的变换时,输入信号成为输出信号中的偶数次谐波成分。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发送机进行说明。
因为本实施例的发送机100的结构和参照图5所说明的发送机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例的发送机100中,在将一部分频带分配给用户来进行通信的情况下,通过使用上述的实施例来高效率地生成发送信号。
具体来讲,以输入到各IFFT部的副载波的组为单位来分配用户频带。通过这样分配副载波,可以容易地削减其它的不使用的副载波成分所需的处理。
作为分配方法,参照图12说明本实施例所示的对副载波进行分配的分割IFFT部。图11表示以往的分配方法。在图11和图12中,以虚线来表示可以省略的运算。根据图11可知,由于可以省略的运算的数目较少,并且可以省略的运算分散地存在,所以很难进行省略动作的控制。
参照图12说明本实施例的分割IFFT部103-2。根据图12,除了可以省略的运算的数目较多以外,可以省略的运算部也没有分散地存在,所以可以容易地进行省略动作时的控制。例如,可以省略分割IFFT部103-22的动作。
另外,可以仅使峰值降低部中的没有输入要分配的副载波的峰值降低部处于非活动状态。这样,可以削减输入了没有分配的副载波的峰值降低部的消耗功率。
另外,在使峰值降低部处于非活动状态的情况下,可以使从更后级的峰值降低部开始处于非活动状态。这样,可以进一步削减消耗功率。
另外,在考虑到频率选择性衰减的情况下,由于相邻的副载波成分的相关性较高,所以衰减引起的信道增益的下降也同样,但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分配给某用户的频带在本分配方法中具有占有频带的各种频率成分,所以容易获得频率分集效果。
另外,例如,在基站使用本实施例所示的针对用户的分配,同时使用上述实施例所示的峰值抑制方法的情况下,即通过使分割IFFT部103-2分配给各用户的副载波和峰值降低部103-4进行峰值抑制控制的副载波的组为同一个组,各用户不进行通过峰值抑制处理实现的校正,也可以进行接收处理。即,可以使接收机在察觉不到峰值降低处理的情况下进行接收。
通过利用本发明,可以几乎不增加处理量而进行分割IFFT。通过使用该IFFT分割法,可以有效地实现发送机中的峰值抑制方法,另外,在多个用户分割频带,各用户使用一部分副载波来进行通信的情况下,能够以较少的计算量生成发送信号。
另外,与采用参照图4所说明的结构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得到同等的峰值降低能力,而不会因峰值降低而引起接收特性的劣化。
本发明的发送机和发送控制方法适用于无线通信。

Claims (7)

1.一种OFDM发送机(100),其特征在于:该OFDM发送机(100)包括:
排序部(103-1),用于对所输入的多个复信号进行排序,并将它们划分为多个组;
多个IFFT(103-2),用于按照每个组对所输入的复信号进行傅立叶逆变换;
峰值降低部(103-4),用于根据至少一个IFFT的输出进行峰值降低处理;以及
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103-5),用于根据所述峰值降低部的输出生成指定数目的离散信号,
当所述排序部把输入的NFFT个复信号划分为NG个组时,其中,NFFT是大于1的整数,NG是Z的整数幂,Z是大于2的整数,所述排序部把求余算子Mod(副载波号,(ZX))定义为第X优先的关键字,其中,X是从1到logz(NG)的自然数,并把副载波号定义为第logz(NG)优先的关键字,由此对所述复信号进行排序,并且
所述IFFT中的第n IFFT具有输入从(n-1)NFFT/NG到nNFFT/NG-1的复信号的NFFT/NG点输入端子,其中,n是自然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接收N个输入信号,并生成2N个输出信号,其中,N是自然数;
当输入给所述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的第n个输入信号是所述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的输出信号的偶数次谐波时,原样地输出该第n个输入作为第n个输出和第(n+N)个输出;并且
当输入给所述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的第n个输入信号是所述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的输出信号的奇数次谐波时,由W2N n对该第n个输入进行加权后输出作为第n个输出,并且由W2N n+N进行加权后输出作为第(n+N)个输出,其中W2N n=exp(j(2π/2N)n),W2N n+N=exp(j(2π/2N)(n+N))。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机,其特征还在于:
具有多个所述的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103-3,103-5);以及
多个所述的峰值降低部(103-4,103-6);
其中所述倍数离散信号生成部和所述峰值降低部以多级的方式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IFFT成组地向进行通信的多个用户分配副载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送机,其特征在于:
没有接收到所分配的副载波的峰值降低部进入非激活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峰值降低部按照从更后级的峰值降低部开始的顺序进入非激活状态。
7.一种OFDM发送机(100)中的发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对所输入的多个复信号进行排序;
将排序后的复信号划分为多个组;
按照每个组对所输入的复信号进行傅立叶逆变换;
根据至少一组傅立叶逆变换后的复信号进行峰值降低处理;以及
根据峰值降低处理后的信号生成指定样本数的离散信号,
在所述排序步骤中,当把输入的NFFT个复信号划分为NG个组时,其中,NFFT是大于1的整数,NG是Z的整数幂,Z是大于2的整数,将求余算子Mod(副载波号,(ZX))定义为第X优先的关键字,其中,X是从1到logz(NG)的自然数,并把副载波号定义为第logz(NG)优先的关键字,由此对所述复信号进行排序,并且
在所述傅立叶逆变换步骤中,第n IFFT具有输入从(n-1)NFFT/NG到nNFFT/NG-1的复信号的NFFT/NG点输入端子,其中,n是自然数。
CNB2005100740399A 2004-05-25 2005-05-25 发送机及发送控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9603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55031A JP4703135B2 (ja) 2004-05-25 2004-05-25 送信機および送信制御方法
JP2004155031 2004-05-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03038A CN1703038A (zh) 2005-11-30
CN100496035C true CN100496035C (zh) 2009-06-03

Family

ID=34941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74039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96035C (zh) 2004-05-25 2005-05-25 发送机及发送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499496B2 (zh)
EP (1) EP1601151B1 (zh)
JP (1) JP4703135B2 (zh)
CN (1) CN100496035C (zh)
DE (1) DE602005001469T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42978B2 (en) * 2004-06-02 2008-03-11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APR reduction of an OFDM signal
TWI246273B (en) * 2004-06-28 2005-12-21 Ind Tech Res Ins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igh-order PAPR reduction of an OFDM signal
JP4567483B2 (ja) * 2005-02-16 2010-10-20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Ofdm送信装置
JP2006229746A (ja) * 2005-02-18 2006-08-31 Japan Telecom Co Ltd ピーク電力の低減方法並びに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並びにこの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に用いる送信機
JP2006314081A (ja) * 2005-04-08 2006-11-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JP4601504B2 (ja) * 2005-07-14 2010-12-22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送信機及び送信方法
EP2033393B1 (en) * 2006-06-14 2014-01-22 Agere Systems Inc.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using subsymbol processing
US20080112506A1 (en) * 2006-11-13 2008-05-15 Motorola, Inc. Transmission power optimization
JP4918390B2 (ja) * 2007-04-02 2012-04-18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送信機
EP2457354B1 (en) 2009-06-26 2020-09-09 PlusN,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combined radio signals
US9203654B2 (en) 2013-11-26 2015-12-01 Plusn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radio frequency carrier aggregation
US8553669B2 (en) * 2011-05-09 2013-10-08 Cox Communication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ssigning customers to groups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broadband data signals
US8730934B2 (en) * 2011-05-09 2014-05-20 Cox Communication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ssigning a customer device to a group of customer devices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broadband data signals
CN102281228A (zh) * 2011-08-22 2011-12-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峰平比的抑制方法、发射机及接收装置
US8787873B1 (en) 2011-11-04 2014-07-22 Plusn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using bandwidth on demand
JP5949202B2 (ja) * 2012-06-21 2016-07-06 アイコム株式会社 通信機および通信方法
JP5920238B2 (ja) * 2013-02-06 2016-05-18 アイコム株式会社 通信機および通信方法
US9438457B2 (en) 2013-03-25 2016-09-06 Maxlinear, Inc. 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 suppression
CN103326986B (zh) * 2013-07-15 2016-12-28 浙江师范大学 一种降低ofdm系统papr的方法
KR102444038B1 (ko) 2014-08-07 2022-09-19 원 미디어, 엘엘씨 유연한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멀티플렉싱 물리 전송 데이터 프레임의 동적 구성 방법
CN107431583A (zh) 2014-08-07 2017-12-01 相干逻辑公司 多分区无线电帧
CN105635065B (zh) * 2014-10-31 2019-07-19 上海复旦微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EP3206353B1 (en) * 2016-02-09 2020-02-05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München Filter banks and methods for operating filter banks
CN107370704A (zh) * 2016-05-13 2017-11-21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无线通信设备及无线信号产生方法
CN109510791A (zh) * 2017-09-15 2019-03-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方法和传输装置
CN113055067B (zh) * 2019-12-27 2024-04-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下行信号处理方法、装置及基站
WO2020118321A2 (en) * 2020-02-14 2020-06-11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Multi-rate crest factor reduction
WO2023144887A1 (ja) * 2022-01-25 2023-08-03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送信装置
WO2023157143A1 (ja) * 2022-02-16 2023-08-24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送信装置
TWI792954B (zh) * 2022-03-23 2023-02-11 瑞昱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處理峰均功率比的通訊裝置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28186A (ja) * 1995-02-21 1996-09-03 Fujitsu Ltd 多搬送波伝送装置
JP2735025B2 (ja) * 1995-03-31 1998-04-02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 周波数分割多重信号発生装置
DE19635813A1 (de) * 1996-09-04 1998-03-05 Johannes Prof Dr Ing Huber Verfahren zur Reduktion des Spitzenwertfaktors bei digitalen Übertragungsverfahren
JP3512173B2 (ja) * 2001-01-18 2004-03-29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ピーク電力抑圧装置およびピーク電力抑圧方法
US7127005B2 (en) * 2001-03-23 2006-10-24 James Stuart Wight Computational circuits and methods for processing modulated signals having non-constant envelopes
US20020159532A1 (en) * 2001-03-23 2002-10-31 Icefyre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Computational circuits and methods for signal deconstruction/reconstruction in wireless transceivers
KR100754721B1 (ko) * 2002-04-26 2007-09-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직교주파수분할다중화 통신시스템에서 다중화 데이터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EP1489807B1 (en) * 2003-06-11 2007-11-14 NTT DoCoMo, Inc. OFDM signal frame generator with adaptive pilot and data arrangement
JP4291674B2 (ja) * 2003-11-11 2009-07-08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Ofdm送信機及びofdm受信機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 Novel Subblock Partition Scheme for Partial TransmitSequence OFDM. Seog Geun Kang. et al.IEEE TRANSACTIONS ON BROADCASTING,Vol.45 No.3. 1999
A Novel Subblock Partition Scheme for Partial TransmitSequence OFDM. Seog Geun Kang. et al.IEEE TRANSACTIONS ON BROADCASTING,Vol.45 No.3. 1999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601151A1 (en) 2005-11-30
JP4703135B2 (ja) 2011-06-15
EP1601151B1 (en) 2007-06-27
CN1703038A (zh) 2005-11-30
JP2005341054A (ja) 2005-12-08
DE602005001469D1 (de) 2007-08-09
DE602005001469T2 (de) 2008-02-28
US7499496B2 (en) 2009-03-03
US20050265468A1 (en) 2005-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96035C (zh) 发送机及发送控制方法
CN102687476B (zh) 用于控制组合无线信号的系统和方法
CN101374125B (zh) 一种降低峰均比的方法和装置
US8391385B2 (e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device for the generation or processing of OFDM symbols in a transmission system with spread user data
KR101165629B1 (ko) Ofdm 신호 생성/복원 방법 및 그 장치
EP1317086B1 (en) Data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KR101324136B1 (ko) 동적 인터리빙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EP1955462A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using a plurality of carriers
KR20070038958A (ko) 다중입출력 채널상의 코드분할다중접속 통신을 위한 송출
CN1988434A (zh) 正交频分多址系统中的导频子载波分组方法
CN1885844B (zh) 基于正交复用多载波传输降低峰均比的装置及其方法
You et al. A simple construction of OFDM-CDMA signals with low 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
KR100767700B1 (ko) Ofdm 심볼의 송수신 방법과 송수신 장치
Karimi et al. PAPR reduction in MIMO-OFDM systems: spatial and temporal processing
EP1909447A1 (en) Peak-to-average power reduction technique
CN108449304B (zh) 一种降低ofdm信号峰均功率比的部分传输序列方法
KR100637710B1 (ko) 최대전력 대 평균전력비 및/또는 연산량 감소를 위한선택사상기법의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 반송파 통신 방법
You et al. Reducing 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 using simple transformed CDMA/OFDM signals
CN1352505A (zh) 正交多载波系统发射分集的方法
Gupta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 Reduction Techniques in OFDM System
Ruangsuthinarupap et al. PAPR reduction by combining selected mapping and selected spreading code in MC-CDMA systems
Kargozar et al. A novel PAPR reduction scheme based on selective mapping and a random-like coding with no explicit side information in OFDM
AU2009310616A1 (en) Block spreading for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ystems
You et al. OFDM-CDMA with low PAPR using cyclic-shifted sequence mapping
Ginige et al. Signal design and spectral efficiency in multi-carrier multiple access systems with PAPR as a paramet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603

Termination date: 2018052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