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93907C - 印刷机 - Google Patents

印刷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93907C
CN100493907C CNB2005100764834A CN200510076483A CN100493907C CN 100493907 C CN100493907 C CN 100493907C CN B2005100764834 A CNB2005100764834 A CN B2005100764834A CN 200510076483 A CN200510076483 A CN 200510076483A CN 100493907 C CN100493907 C CN 10049390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rme
niproll
state
plate
dischar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07648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12218A (zh
Inventor
藤原茂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yobi Ltd
Original Assignee
Ryob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yobi Ltd filed Critical Ryobi Ltd
Publication of CN17122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122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9390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93907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27/00Devices for attaching printing elements or formes to supports
    • B41F27/12Devices for attaching printing elements or formes to supports for attaching flexible printing formes
    • B41F27/1206Feeding to or removing from the forme cylinder

Landscapes

  • Supply, Installation And Extraction Of Printed Sheets Or Plat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抑制印版排出装置大型化且能以充足的距离向印版排出方向拉出印版的印刷机。印刷机在印版排出装置(90)中设有气缸装置(68),夹持辊(93)通过小齿轮(47)安装在位于气缸装置(68)的杆(76)上的安装部件(67)上,设有与小齿轮(47)啮合的齿条(29),在安装部件(67)上通过切换机构(59)设有可自由地接近或离开夹持辊(93)的另一个夹持辊(94)。

Description

印刷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印刷机,特别涉及一种印刷部的构造,该印刷部设置在给纸部与排纸部之间,向设在印版滚筒上的夹紧装置供给印版,并将其卷装在印版滚筒上。
背景技术
通常单张纸印刷机在给纸部与排纸部之间带有印刷部。该印刷部是将印版卷装在印版滚筒上并进行印刷的部分。为了将印版卷装在印版滚筒上,该印刷机通常带有自动卷装被手动插入设在印版滚筒上的夹紧装置中的印版的印版卷装装置。但是近年来,出现了一种带有供版装置的印刷机,操作者将印版(新版)置于给定位置后,该供版装置将印版自动供给到夹紧装置。
而且还出现了带有印版排出装置的印刷机,该印版排出装置是印刷结束后,将印版(旧版)向印版排出方向排出的装置。作为其中一例提出了下述印刷机:在装载腔内,印版的末尾侧被夹版器扣锁住,该夹版器与缠绕于凸面的板簧连接,依靠板簧的弹性回复力,向印版排出方向拉出印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印版排出装置中,夹版器可围绕支撑轴倾斜地设置,不排出印版时,被盘簧扣锁在装载腔的引导壁侧上,并保持立起的立起状态。排出印版时,驱动另外设置的气缸装置,用该气缸装置的杆按压夹版器,使得夹版器离开引导壁侧。这样,夹版器围绕支撑轴倾斜,形成倾斜状态,构成可使印版的末尾侧进入引导壁与夹版器之间的空间。通过印版滚筒的旋转,印版的末尾侧进入夹版器与引导壁之间后,解除了气缸装置的按压,使夹版器围绕支撑轴倾斜,再次形成立起状态,印版的末尾侧扣锁在夹版器中。此时,由于印版介于夹版器与引导壁之间,夹版器未扣锁在引导壁上,板簧的弹性力将夹版器拉向印版排出方向。根据从凸面到夹版器的夹版位置为止的距离,该装置可将印版向印版排出方向拉出足够的距离。
上述现有印刷机的印版排出装置可将印版向印版排出方向拉出足够的距离。但是,该印版排出装置带有缠绕板簧的凸面、夹版器、使夹版器保持立起状态的盘簧、用于按压夹版器的气缸装置、将夹版器扣锁在引导壁上的机构,装置整体的构造很复杂。例如可以考虑以设置夹持印版的末尾侧的辊、用气缸装置使该辊向印版排出方向移动的简单结构排出印版。但是,为了使印版向印版排出方向足够地移动,必须有行程长的气缸装置,导致装置整体大型化。如果装置整体大型化,则存在附设的墨斗的下游侧堵塞,墨斗的操作性(墨水的供给、清洁、维护)低下的问题。
〖专利文献1〗特许28442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印刷机,可抑制印版排出装置的大型化,又可将印版向印版排出方向拉出足够的距离。
本发明的印刷机在卷装印版的印版滚筒上设有用于夹住印版的端部的夹紧装置,设有印版排出装置,夹紧装置的夹住状态解除后,该印版排出装置使印版从其末尾侧端部依次向印版排出方向移动,印版排出装置设有沿印版排出方向形成印版排出路径的印版排出引导体、输送体、使该输送体沿印版引导板往复移动的伸缩装置、输送量累加机构,其中上述输送体设置在印版排出路径中,与印版连接,同时向印版排出方向输送印版,上述输送量累加机构在使印版与输送体连接的状态下,累加伸缩装置的伸缩量,使印版向印版排出方向输送。
上述构成的印刷机在基于伸缩装置的伸缩量的印版的移动量上加上由输送量累加机构得出的移动量,作为印版排出时印版的移动量,因此伸缩装置无需大型化,即可增大印版排出时印版的移动量,即使是简单构成的印版排出装置也可容易地进行印版排出作业。
特别是,最好采用从内外表面侧成对地夹持印版的夹持辊作为输送体,在印版排出装置中设有用于将夹持辊的状态切换为进入状态和夹持状态的切换机构,进入状态是随着伸缩装置的伸缩动作,使夹持辊相互分离,使印版可进入夹持辊之间的状态,夹持状态是使夹持辊相互接近,夹住印版,从而连接在印版上的状态。
上述构成中,夹紧装置的夹住状态解除后,印版进入被切换机构切换为进入状态的夹持辊之间,此后切换机构切换至夹持状态,在从内外表面侧夹住印版的状态下,在基于伸缩装置的伸缩量的移动量上,加上由输送量累加机构得出的移动量,使夹持辊向印版排出方向移动,因此能以充足的量向印版排出方向输送印版。
最好采用连接在伸缩装置的伸缩部上的可自由旋转的小齿轮和与小齿轮啮合的齿条作为输送量累加机构,至少一个夹持辊与小齿轮可一体地旋转。采用该构成,随着伸缩装置的伸缩动作,小齿轮旋转,随着该小齿轮的旋转,夹持辊旋转,从而在伸缩装置的伸缩量上加上相当于夹持辊的旋转量的量的输送距离,输送印版,因此能以充足的量向印版排出方向输送印版。
如果采用气缸装置作为伸缩装置,则伸缩装置的构成简单,且在基于其伸缩量的印版的移动量上加上由输送量累加机构得出的移动量,因此,无需特别采用伸缩方向的长度较大的气缸装置,能以充足的量向印版排出方向输送印版。
采用本发明的印刷机,由于设有在伸缩装置的伸缩量上加上印版的输送量的输送量累加机构,因此伸缩装置无需特别大型化,确保伸缩量,即能以充足的量向印版排出方向输送印版。因此可抑制装置整体的大型化,可避免附加的墨斗的下游侧堵塞的状态,可防止墨斗的操作性低下。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印刷机供版时的动作的示意截面图。
图2是表示其印版排出时的动作的示意截面图。
图3是包含该供版装置的印版引导板的后视图。
图4是该下游侧前板的正视图。
图5是包含该供版装置的下游侧前板的侧面截面图。
图6是该供版装置的部分剖视的放大图。
图7是表示该印版排出装置的夹持辊的进入状态的动作图。
图8是表示该印版排出装置的夹持辊的夹持状态的动作图。
图9是用该印版排出装置排出印版结束时的动作图。
图中:1—印刷部,2—主体外壳,3—印版,4—印版滚筒,A—供版装置,10—下游侧前板,15—夹紧装置,20—印版的叼紧侧端部,21—叼紧侧印版固定部,25,26—突起,27,28—切口,29—齿条,30—开口部,31—印版引导板,37—气缸装置,40,41—长孔,47—小齿轮,50—吸引装置,51—吸引管,52—吸引器,59—切换机构,65—支撑块,68—气缸装置,72—块定位机构,78—盘簧,86—浮动部件,88—输送量累加机构,90—印版排出装置,91,92—印版排出引导体,93,94—夹持辊,96—辅助引导装置,97—倾斜板,99—供版引导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以单张纸印刷机为例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印刷机。图1和图2是单张纸印刷机的印刷部的示意侧面截面图,图3是表示供版装置的构造的印版引导板的后视图,图4是下游侧前板的正视图,图5是表示供版装置的构造的侧面截面图,图6是图3的部分剖视的放大图,图7~图9是印版排出装置的动作图。
通常单张纸印刷机在上游侧带有给纸部,在下游侧带有排纸部,它们中间设有印刷部(也称为印刷单元)。上述图都是表示该印刷部1的构造的图。本实施方式中以一个印刷部1为代表进行说明,但实际上根据印刷所使用的油墨的颜色数,在给纸部与排纸部之间并列设有多个印刷部1。
如图1及图2所示,印刷部1带有主体外壳2、内置于该主体外壳2中并用于卷装印版3的印版滚筒4、包含向印版滚筒4供给油墨的多个供墨辊6的上墨装置、用于将印版3供给到印版滚筒4侧的供版装置A。另外,印版滚筒4通过支撑轴4a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在两个侧板8,9上。符号5表示可与印版滚筒4滚接的橡皮滚筒(橡皮布滚筒)。
主体外壳2带有设在两个侧板8,9之间的下游侧B1的下游侧前板10,下游侧前板10可上下运动地安装在两个侧板8,9之间,可开闭两个侧板8,9之间的下游侧B1地构成。
印版滚筒4带有用于叼住印版3的公知的夹紧装置15,该夹紧装置15在圆周方向成对地带有叼住印版3的叼紧侧端部20的叼紧侧印版固定部21、叼住印版3的末尾侧端部22的末尾侧印版固定部23。如图3所示,叼紧侧印版固定部21带有在印版滚筒4的轴芯方向B(以下称为“宽度方向B”)上相互隔开给定距离的圆柱状的一对突起25,26。在印版3的叼紧侧端部20上形成与突起25,26嵌合的切口27,28。上述切口27,28中的至少一个带有形成半圆状的底面27b,28b、及从底面27b,28b的两侧直线状延长的侧壁面27a,28a,上述底面27b,28b的半圆状的曲率与突起25,26的外周面25a,26a的曲率实质上相等。
如图3及图4所示,用于插入印版3的矩形开口部30形成在下游侧前板10的下部。前述供版装置A带有用于开、闭开口部30的印版引导板31。印版引导板31(开口部30)的宽度方向的长度L1大于印版3宽度方向的长度L2。印版引导板31通过设在下游侧前板10的里面侧的上部两侧的支撑轴31a可自由倾斜地安装。用于切换为印版设置状态C1和供版状态C2的气缸装置36可自由旋转地安装在下游侧前板10的侧部35,上述印版设置状态C1是使印版引导板31覆盖住开口部30,上述供版状态C2是使印版引导板31向夹紧装置15侧倾斜。该气缸装置36的杆36a的前端部安装在用于操纵印版引导板31的状态的与宽度方向B平行的操作轴部件31b上。该操作轴部件31b通过连接部件31c和成为印版引导板31的旋转中心的与宽度方向平行的支撑轴31a连接。支撑轴31a可自由旋转地安装在下游侧前板10的侧部35上。此后驱动气缸装置36,使杆36a伸缩,操纵操作轴部件31b,印版引导板31通过连接部件31c与支撑轴31a一体地旋转,切换为前述印版设置状态C1和供版状态C2。在印版引导板31的板面上,沿印版引导板31的板面在宽度方向B上并列形成多个长孔40,该长孔40在垂直于宽度方向B的方向(以下称为上下方向)上较长。
供版装置A带有支承部件42,该支承部件42在下游侧前板10的表面侧,与开口部30的下缘相对,与下游侧重叠,与印版引导板31宽度方向的长度相等。支承部件42的印版引导板31侧设有一对定位部(突起42a,42b),可与印版3的被定位部(切口27,28)扣锁。在印版引导板31关闭开口部30的状态下,印版引导板31的下部与支承部件42之间设有可供印版3的叼紧侧端部20插入的间隙。在宽度方向B上比印版3长的上下一对印版引导杆45,46通过托架45c,46c相互平行且可旋转地架设在下游侧前板10的表面侧上部。上述印版引导杆45,46上下具有给定的间隔宽度,设有可供印版3从各下游侧前板10的表面通过的距离δ的间隙。各印版引导杆45,46的宽度方向的中间设有多个比杆主体45a,46a直径稍大的环状大径部45b,46b。
供版装置A带有用于吸引吸附印版3的印版里面的吸引装置(又称为“吸盘”)50。吸引装置50设在印版引导板31的里面侧。吸引装置50带有其宽度方向的长度小于印版引导板31的吸引管51、向该吸引管51的前面突出且分别插入前述长孔40的多个吸引器52。该吸引装置50在下述两个位置之间可自由切换:吸引器52位于长孔40的上方,吸引印版3的吸引位置E1、在吸住印版3的状态下位于长孔40的下方,即夹紧装置15侧的供版位置E2。另外,吸引管51通过与其中间连接的吸引接头53,与图中未示出的吸引泵连接,吸引管51的两侧被堵住。
如图5所示,各吸引器52的吸引口54从印版引导板31的前面稍稍突出地将各吸引器52安装在吸引管51上,各吸引器52的中心处形成与吸引管51连通的吸引孔52a。如图6所示,长孔40的宽度b1比吸引器52的吸引口54的最大直径b2大,由此,长孔40的两侧周壁面40b与吸引口54之间设有宽度为b3的间隙40a。
吸引管51可向上下方向往复移动地支撑在支撑装置55上,同时吸引管51沿印版引导板31的板面可向宽度方向B往复移动地支撑在支撑装置55上。在印版引导板31的里面侧,一对上述支撑装置55设置在吸引装置50的宽度方向B的两侧,各自具有相同的构成。因此此处仅说明一个支撑装置55的构成。支撑装置55带有被螺栓、螺母57固定在印版引导板31的侧部的弯曲形成的弯曲板部56上的支架60、固定在该支架60的上板部61上的气缸装置37、固定在该气缸装置37的杆62前端部的支撑块65、设在该支撑块65和支架60的上板部61上的块定位机构72。
支架60由下述部件构成,在正视图中形成コ字形:通过前述螺栓、螺母57固定在弯曲板部56上的安装部66、弯曲形成在该安装部66上部的前述上板部61、形成在安装部66的下部且带有后述止动件70的下板部71。气缸装置37的气缸部73沿上下方向固定在上板部61上,杆62沿上下方向可往复运动。供气接头74,75与气缸部73的长度方向两侧的侧部连接。
支撑块65比支架60的安装部66的长度方向的高度小,同时该支撑块65设在上板部61与下板部71之间。该支撑块65由下述部件构成,在正视图中形成コ字形:固定在杆62的前端部的主体部80、在该主体部80长度方向(上下方向)的两侧,分别与上板部61、下板部71大致平行地设置的支撑片81,82。前述止动件70设在与支撑块65的主体部80沿长度方向相对的位置上,并从支架60的下板部71向支撑块65的主体部80侧突出。
块定位机构72带有安装在支架60的上板部61上的突起85、架设在支撑块65的支撑片81,82上地安装的浮动部件86、形成在支撑片81,82上且使浮动部件86的躯干部86a沿宽度方向B可浮动地穿过的长孔41。
使突起85的基端部85a插入支架60的上板部61,从而安装突起85,突起85的前端部85b形成依次缩小的圆锥状。浮动部件86的头部86b比长孔41的直径更大,其中心处设有可与前述突起85的前端部85b嵌合或脱离的凹部86c。防止浮动部件86的躯干部86a从长孔41中拔出的卡环86d装在浮动部件86的端部。前述吸引管51的端部与设在支撑块65的支撑片81,82之间,外嵌浮动部件86的躯干部86a并堵塞吸引管51的端部的堵塞部件87形成一体化。
供版装置A带有在供版、排出印版时引导印版3的辅助引导装置96。该辅助引导装置96带有通过支撑轴96a支撑在下游侧前板10的轴向两侧部上的倾斜板97、多个设在位于该倾斜板97的前端部上的杆部件98的中间,且仅在供版时接触印版3的表面并引导印版的供版引导辊99、仅在印版排出时接触印版3表面并引导印版的图中未示出的印版排出引导部件。倾斜板97采用图中未示出的连杆机构等,供版时和印版排出时,倾斜板97相对水平面P的倾斜角度不同。具体地说,印版排出时的倾斜板97与水平面P大致平行,供版时,倾斜板97相对水平面P以倾斜角度θ向上方倾斜。通过上述倾斜板97的动作,供版时及印版排出时,选择是使供版引导辊99接触印版还是使印版排出引导部件接触印版。这是为了防止供版时印版3(旧版)上的油墨附着在印版3(新版)上,油墨仅在印版排出时附着在印版排出引导部件上,而不会附着在供版引导辊99上,因此可防止油墨附着在供给的印版3上。
如图1和图2所示,印刷部1在下游侧前板10上带有使卷装在印版滚筒4上的印版3从下游侧前板10的上部排出的印版排出装置90。该印版排出装置90带有设在下游侧前板10的里面侧,同时沿印版排出方向C形成印版排出路径58的前后一对板状的印版排出引导体91,92。印版排出引导体91,92固定在下游侧前板10上。印版排出引导体91,92的下部向相互离开的方向倾斜,使印版3容易被导入印版排出引导体91,92之间,从而形成导入口9a,上部相互平行地设置,在其上端部形成印版排出口9b。
印版排出装置90带有作为输送体的从前后两侧(内外表面侧)夹持印版3的夹持辊93,94。夹持辊94可在进入状态D1与夹持状态D2之间自由切换:进入状态D1是夹持辊94与夹持辊93分离,使得印版3可进入夹持辊93,94之间;夹持状态D2是夹持辊94接近夹持辊93,夹住印版3。
印版排出装置90带有作为支撑夹持辊93,94的伸缩装置的气缸装置68,使夹持辊沿印版排出路径58自由地沿上下方向往复运动。夹持辊93通过支撑轴93a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在位于气缸装置68的杆76前端的安装部件67上。夹持辊94通过销子77a可自由旋转地安装在臂77的前端,该臂77通过销子67a可自由摆动地安装在安装部件67的中间。
印版排出装置90带有使夹持辊93,94在进入状态D1与夹持状态D2之间切换的切换机构59。切换机构59由下述部件构成:臂77、将夹持辊94推向夹持辊93的盘簧(拉伸弹簧)78、与夹持辊94的外周面接触、分离(分离、支承)的截面为矩形的撑条79。撑条79固定在印版排出引导体92的下部。盘簧78的一端部扣锁在销子77a上,另一端扣锁在位于安装部件67前端部的销子67b上。
印版排出装置90带有输送量累加机构88,夹持辊93,94连接在印版3上的状态下,此时累加夹持状态下气缸装置68的杆76的行程量(伸缩量),使印版3向印版排出方向C移动。作为输送量累加机构88,可采用齿条·小齿轮机构,它由与气缸装置68的轴心方向平行设置且具有给定长度的齿条29和设在支撑轴93a的外周并与齿条29啮合的小齿轮47构成。齿条29固定在印版排出引导体91的下部。
首先说明具有上述构成的印刷部1中,将印版3卷装在印版滚筒4上的动作。此时,工作人员在印版引导板31处于关闭开口部30的印版设置状态C1的状态下,将印版3插入下游侧前板10的表面与印版引导杆45之间的间隙中。定位部(突起42a,42b)设在支承部件42上,使其与位于印版3的叼紧侧端部20上的被定位部(切口27,28)扣锁,对印版3进行定位。接着,使印版3进一步下降,送入下游侧前板10的表面与下方的印版引导杆46之间的间隙,将印版3的叼紧侧端部20插入印版引导板31与支承部件42之间。
接着,工作人员操纵图中未示出的吸引开关,驱动吸引装置50的吸引泵,吸引泵的吸引力通过吸引管51传递到各吸引器52,各吸引器52吸附印版3的印版里面,印版3的叼紧侧端部20处于沿着印版引导板31的状态。此时,吸引管51相对长孔40位于其上部区域,因此各吸引器52也处于相对长孔40位于其上部区域的吸引位置E1。
接着,工作人员操纵图中未示出的供版开关,印版滚筒4的叼紧侧印版固定部21停止在插入印版3的叼紧侧端部20的位置后,在使印版3的叼紧侧端部20区域沿着印版引导板31的状态下,继续驱动气缸装置36,此前堵住开口部30的印版引导板31围绕支撑轴31a向印版滚筒4侧倾斜(图1的逆时针方向),形成供版状态C2。通过该动作,印版3的叼紧侧端部20接近印版滚筒4的夹紧装置15,特别是叼紧侧印版固定部21。另一方面,随着印版引导板31向印版滚筒4侧倾斜的动作,此前处于大致水平状态的辅助引导装置96的倾斜板97如虚线所示地相对于水平面P以角度θ向上方倾斜,设在其前端部的供版引导辊99接近印版引导板31的叼紧侧端部20。
接着,驱动气缸装置37,其杆62伸长。由于支撑块65的主体部80安装在杆62上,因此支撑块65沿着印版引导板31向止动件70侧移动。另一方面,此前相互嵌合的突起85与浮动部件86的头部86b的嵌合脱离,吸引装置50移动到各吸引器52位于长孔40的下方区域的供版位置E2。即,吸引管51通过浮动部件86和堵塞部件87安装在支撑块65上,由于各吸引器52安装在吸引管51上,一旦支撑块65沿印版引导板31向止动件70侧移动,则各吸引器52吸附着印版3地沿长孔40向夹紧装置15的叼紧侧印版固定部21移动。
吸引装置50移动到供版位置E2,印版3与印版滚筒4在宽度方向B的位置正确对准时,形成在印版3的叼紧侧端部20上的切口27,28分别与设在叼紧侧印版固定部21上的突起25,26嵌合。由此,印版3的叼紧侧端部20的切口27,28分别与叼紧侧印版固定部21的突起25,26嵌合,气缸装置37的嵌合力所形成的负荷使杆62停止伸长,在此状态下驱动叼紧侧印版固定部21,叼住印版3的叼紧侧端部20。
如果印版3的切口27,28与叼紧侧印版固定部21的突起25,26嵌合,即使支撑块65沿印版引导板31向止动件70侧移动,在支撑块65接触止动件70之前气缸装置37也会停止,吸引装置50移动到给定的供版位置E2并停止。但是,在例如未将印版3插入下游侧前板10的表面与支承部件42之间的间隙的状态下,工作人员误操作了吸引开关的情况下,由于印版3的切口27,28未与叼紧侧印版固定部21的突起25,26嵌合,因此负荷不作用于气缸装置37,杆62继续伸长。但是,由于支撑块65接触到止动件70后,负荷作用在气缸装置37上,因此气缸装置37的杆62停止伸长。
下面说明印版3与印版滚筒4在宽度方向B的位置没有正确对齐的情况。此时,切口27,28与突起25,26在宽度方向B上错开,出现两者无法嵌合的情况。但是,块定位机构72中,支撑片81,82上具有在宽度方向B上可浮动地穿过浮动部件86的躯干部86a的长孔41,吸引装置50的供版位置E2上,突起85与浮动部件86的头部86b的嵌合脱离,因此浮动部件86处于可沿着长孔41浮动的状态。
印版引导板31处于向夹紧装置15侧倾斜的供版状态C2,使开口部31开放,印版3的叼紧侧端部20向叼紧侧印版固定部21移动时,如果切口27,28与突起25,26在宽度方向B上错开,只要切口27,28与突起25,26重叠,就会由圆柱状的突起25,26的外周面25a,26a向纠正的方向按压切口27,28的侧壁面27a,28a,使其纠正到印版3与印版滚筒4在宽度方向B上对齐的位置。
此后,吸引器52吸附印版3,使其紧密附着,吸引装置50的吸引器52及吸引管51与印版3一起向宽度方向B移动,同时向叼紧侧印版固定部21移动,如上所述,通过驱动叼紧侧印版固定部21,叼住印版3的叼紧侧端部20。因此,一般即使印版3与印版滚筒4在宽度方向B上的位置没有正确地对齐,其错开的偏差量也很小。因此,即使切口27,28与突起25,26错开重叠,也能够由突起25,26的外周面25a,26a按压切口27,28的侧壁面27a,28a,可纠正印版3在宽度方向B的位置。
驱动叼紧侧印版固定部21,叼住印版3的叼紧侧端部20,并使印版滚筒4向图1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即可将印版3卷装在印版滚筒4上,此时,倾斜板97相对水平面P向上方倾斜角度θ,沿着设在倾斜板97上的供版引导辊99引导印版3。夹紧装置15的末尾侧印版固定部23叼住印版3的末尾侧端部22,印版3紧密附着在印版滚筒4上,处于可进行印刷作业的状态。另一方面,印版3卷装在印版滚筒4上的动作结束后,再次驱动气缸装置37,使杆62回到气缸部73侧,由此吸引装置50整体向上运动,其吸引器52此后回到吸引被供给的印版3的吸引位置E1,块定位机构72的突起85与浮动部件86的头部86b嵌合,吸引装置50整体不能向宽度方向B移动地固定。几乎同时,通过气缸装置36的驱动,印版引导板31从供版状态C2恢复到印版设置状态C1。此时,辅助引导装置96的倾斜板97恢复到大致水平的状态。
下面说明印刷结束后,用印版排出装置90排出印版3的动作。如图7所示,印刷结束时,气缸装置68处于其杆76伸到最长的状态。安装部件67位于距离导入口9a最近的最下方。由于安装部件67位于最下方,夹持辊93的支撑轴93a的小齿轮47在齿条29的最下方位置啮合。夹持辊94也在最下方位置与撑条79接触,抵抗盘簧78的弹性,压在撑条79上,增大安装部件67的中心67c与臂77的中心77b的夹角,夹持辊94处于离开夹持辊93的进入状态D1。
印刷结束后,根据需要控制图中未示出的控制装置,使印版滚筒4旋转,使夹紧装置15回到给定位置,解除末尾侧印版固定部23对印版3的末尾侧端部22的叼紧状态。这样,印版3的末尾侧端部22借助其弹性而离开印版滚筒4,接触几乎处于水平状态的倾斜板97的印版排出引导部件。接着,使印版滚筒4向图2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印版3的中间部分依次离开印版滚筒4,印版3的末尾侧端部22首先被导入印版排出引导体91,92之间的导入口9a,接着印版3的末尾侧端部22被导入夹持辊93,94之间。
进而,印版滚筒4向图2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在给定位置松开叼紧侧印版固定部21。这样,此前处于伸长状态的气缸装置68的杆76开始后退(向上方移动),盘簧78的弹性回复力拉伸臂77,夹持辊94在撑条79的上面(支承面)79a上旋转,同时向安装部件67的中心67c与臂77的中心77b的夹角减小的方向靠近夹持辊93。如果杆76继续后退,夹持辊94接近夹持辊93,如图8所示,夹持辊94形成夹持状态D2,使得夹持辊94与夹持辊93从印版表面两侧夹住印版3的中间。此时,由于盘簧78的弹性将夹持辊94推向夹持辊93侧,因此可从印版表面两侧确实夹住印版3。
进而,随着杆76的后退动作,在夹持辊93,94夹住印版3中间的状态下,印版3沿印版排出引导体91,92向上移动。此时,由于齿条29与小齿轮47啮合,因此在夹持辊93向上移动的同时,小齿轮47向图9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由于盘簧78的弹力将夹持辊94推向夹持辊93侧,因此,夹持辊94通过印版3旋转,随着夹持辊93,94的旋转,印版3向印版排出方向C输送。即,被夹持辊93,94夹住的印版3向印版排出方向C输送、排出的量不仅是气缸装置68的杆76向收缩方向后退的后退量,而是相当于夹持辊93,94的旋转量的直线距离加上上述后退量的量。
如上所述地向印版排出方向C输送的印版3例如通过工作人员的手拿到主体外壳2以外。取出印版3后,气缸装置68的杆76伸长,由此夹持辊93,94向下移动。一旦夹持辊94接触撑条79,夹持辊94被撑条79压住,夹持辊94围绕销子67a旋转,以便增大安装部件67的中心67c与臂77的中心77b的夹角,由此夹持辊94恢复到离开夹持辊93的进入状态D1。
以前,以充足的量向印版排出方向C输送印版3时,必须使用具有较大伸缩量的气缸装置68,导致印版排出装置整体大型化。但是采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排出印版3时,一旦使气缸装置68的杆76后退,随着该后退动作,与齿条29啮合的小齿轮47和夹持辊93同时旋转,相当于其旋转量的直线距离被加在杆76的后退量上。因此,无需使用伸缩量大的气缸装置68,可使印版3向印版排出方向C输送排出印版所必需的充分的量,可方便地进行印版排出作业(取出)。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气缸装置68作为伸缩装置,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可设置与上述齿条、小齿轮机构不同的齿条、小齿轮机构,用马达或旋转气缸使该小齿轮旋转,设置依靠小齿轮的旋转驱动而可向上下方向(沿印版排出路径58的方向)移动的齿条,并将前述安装部件67安装在该齿条上的结构来代替气缸装置68。其它构成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此时也无需装置整体大型化,可将印版3向印版排出方向C输送排出印版所必需的充足的量。
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齿条、小齿轮机构作为移动累加机构,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使马达或旋转气缸与辊93连接,上述马达或旋转气缸使辊93围绕支撑轴93a旋转,随着气缸装置68的杆76的后退,驱动该马达地进行控制,来代替齿条、小齿轮机构。此时,特别地无需装置整体大型化,可将印版3向印版排出方向C输送排出印版所必需的充足的量。
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将齿条、小齿轮机构设在杆76侧,在杆76后退动作的同时,使夹持辊93旋转的机构作为移动累加机构。但是,可将其设在气缸68a侧,来代替将齿条、小齿轮机构设在杆76侧。具体地说,齿条设在气缸68a的侧部,设置由例如马达或旋转气缸当场旋转驱动的小齿轮与该齿条啮合。此时,即使杆76后退动作,夹持辊93也不旋转,但在杆76的后退量加上气缸68a的移动量。因此,此时也无需特别是气缸装置68大型化,可将印版3向印版排出方向C输送排出印版所必需的充足的量。此时,作为输送体不一定是辊,只要是从其两侧平面地夹住印版3的形状的输送体即可。而且,由于可抑制装置整体大型化,因此可防止附加的图中未示出的墨斗的下游侧堵塞的情况,可防止墨斗的操作性低下。
而且,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夹持印版3的夹持辊93,94作为输送体,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例如将印版3扣锁在给定场所的扣锁部件。但此时,由于要象夹持辊93,94那样地使扣锁部件直接旋转,如果使用上述齿条、小齿轮机构作为移动累加机构,除了气缸装置68的后退量,必须要使小齿轮47的旋转沿印版排出方向C直线地移动的移动机构。
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输送量累加机构,小齿轮47可自由旋转地与气缸装置68的杆76连接,设置与小齿轮47啮合的齿条29,与小齿轮47可整体旋转地设置夹持辊93。但输送量累加机构并不限于此。例如可采用链轮来代替小齿轮47,用链条来代替齿条29。进而,可采用传动轮来代替小齿轮47,用同步皮带来代替齿条29。上述各种情况均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无需气缸装置68特别的大型化,可将印版3向印版排出方向C输送排出印版所必需的充足的量。

Claims (4)

1、一种印刷机,在卷装印版的印版滚筒上设有用于夹住印版的端部的夹紧装置,并设有印版排出装置,夹紧装置的夹住状态解除后,该印版排出装置使印版从其末尾侧端部依次向印版排出方向移动,其特征在于,前述印版排出装置设有沿印版排出方向形成印版排出路径的印版排出引导体、输送体、使该输送体沿印版引导板往复移动的伸缩装置、输送量累加机构,其中上述输送体设置在印版排出路径中,与印版连接,同时向印版排出方向输送印版,上述输送量累加机构在使印版与输送体连接的状态下,累加伸缩装置的伸缩量,使印版向印版排出方向输送。
2、如权利要求1所说的印刷机,其特征在于,采用从内外表面侧成对地夹持印版的夹持辊作为输送体,在印版排出装置中设有用于将夹持辊的状态切换为进入状态和夹持状态的切换机构,进入状态是随着伸缩装置的伸缩动作,使夹持辊相互分离,使印版可进入夹持辊之间的状态,夹持状态是使夹持辊相互接近,夹住印版,从而连接在印版上的状态。
3、如权利要求2所说的印刷机,其特征在于,采用连接在伸缩装置的伸缩部上的可自由旋转的小齿轮和与小齿轮啮合的齿条作为输送量累加机构,至少一个夹持辊被设置为可与小齿轮一体地旋转。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说的印刷机,其特征在于,采用气缸装置作为伸缩装置。
CNB2005100764834A 2004-06-25 2005-06-14 印刷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9390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88021A JP4498028B2 (ja) 2004-06-25 2004-06-25 印刷機
JP2004188021 2004-06-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12218A CN1712218A (zh) 2005-12-28
CN100493907C true CN100493907C (zh) 2009-06-03

Family

ID=355041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76483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93907C (zh) 2004-06-25 2005-06-14 印刷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069855B2 (zh)
JP (1) JP4498028B2 (zh)
CN (1) CN100493907C (zh)
DE (1) DE102005028693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51656B2 (ja) * 2007-11-06 2011-03-16 レンゴー株式会社 刷版の自動交換装置
DE102008051581B4 (de) 2007-11-08 2023-11-16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g & Co. Kg Vorrichtung zum Abziehen einer Druckplatte vom Plattenzylinder einer Druckmaschine
DE102008056422A1 (de) * 2007-12-07 2009-06-10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g Vorrichtung zum Transport einer Druckplatte zu oder von einem Plattenzylinder einer Druckmaschine
CN102950882B (zh) * 2011-08-26 2017-04-12 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 用于更换印版的方法和装置
DE102018220320A1 (de) * 2018-01-23 2019-07-25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g Verfahren zur Kontrolle der Plattenklemmung in einer Druckmasch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44231B2 (ja) 1989-12-06 1999-01-06 株式会社小森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印刷機の刷版保持装置
JPH0526374U (ja) 1991-09-19 1993-04-06 アキヤマ印刷機製造株式会社 印刷機の刷版案内装置
JP2961019B2 (ja) * 1992-07-24 1999-10-12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枚葉印刷機の刷版交換装置
DE4309658C1 (de) * 1993-03-25 1994-10-27 Roland Man Druckmasch Vorrichtung zum automatischen Wechseln von Druckplatten bei Bogenoffsetdruckmaschinen mit mehreren Druckwerken
DE4404558C2 (de) * 1994-02-12 1996-02-01 Roland Man Druckmasch Vorrichtung zum automatischen Wechseln von Druckplatten
DE4414443C1 (de) 1994-04-26 1995-11-30 Heidelberger Druckmasch Ag Vorrichtung zum Führen eines Druckträgers
JP4037553B2 (ja) * 1999-03-08 2008-01-23 株式会社小森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刷版交換装置
JP4559015B2 (ja) * 2002-04-08 2010-10-06 株式会社小森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版保持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069855B2 (en) 2006-07-04
CN1712218A (zh) 2005-12-28
JP4498028B2 (ja) 2010-07-07
DE102005028693B4 (de) 2016-11-17
US20050284322A1 (en) 2005-12-29
DE102005028693A1 (de) 2006-01-26
JP2006007594A (ja) 2006-0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93907C (zh) 印刷机
JP5086456B2 (ja) 印刷版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印刷機
EP1084837B1 (en) Device for holding a printing plate
CA2172458A1 (en) Device for replacing printing plates
ES2297080T3 (es) Dispositivo para cambiar placas de impresion.
US7555983B2 (en) Plate handling apparatus
CN101112814A (zh) 印刷机械
JPH07101043A (ja) 刷版着脱装置
EP1084839B1 (en) Device for holding a printing plate
JP2001322244A (ja) 版交換装置
ES2205666T3 (es) Dispositivo para cambiar un manguito de cilindro impresor.
US6941863B2 (en) Plate transfer apparatus
JP4426387B2 (ja) 印刷機
JP5337389B2 (ja) 版挿入装置
EP1086811B1 (en) Plate removal apparatus in rotary printing press
US6712004B2 (en) Plate inserting apparatus
JP2590784Y2 (ja) 印刷機の刷版供給装置
US6467412B1 (en) Printing press
EP1084836B1 (en) Plate inserting apparatus in rotary printing press
EP1084841B1 (en) Device for guiding a printing plate
JP2004074638A (ja) 版挿入装置
US20050016403A1 (en) Device for feeding and/or removing a printing plate
EP1084835B1 (en) Plate inserting apparatus in a rotary printing press
JP4037501B2 (ja) 版交換装置
US6431068B1 (en) Plate exchanging apparatus in rotary printing pres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RYOBI MHI GRAPHIC TECHNOLOGY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RYOBI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521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521

Address after: Hiroshima County

Patentee after: Ryobi Ltd.

Address before: Hiroshima County

Patentee before: Ryobi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603

Termination date: 2021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