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91164C - 用于保护乘客膝部的气囊 - Google Patents

用于保护乘客膝部的气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91164C
CN100491164C CNB2005800403923A CN200580040392A CN100491164C CN 100491164 C CN100491164 C CN 100491164C CN B2005800403923 A CNB2005800403923 A CN B2005800403923A CN 200580040392 A CN200580040392 A CN 200580040392A CN 100491164 C CN100491164 C CN 10049116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breathing zone
separable
breathing
z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8004039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65272A (zh
Inventor
迪尔克·弗兰克
卢茨·艾希纳
冈特·萨勒
安德烈亚斯·特卢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yson Safety Systems Germany GmbH
Takata Petri AG
Original Assignee
Takata Petri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kata Petri AG filed Critical Takata Petri AG
Publication of CN1010652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652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9116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91164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dashboards
    • B60R21/206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dashboards in the lower part of dashboards, e.g. for protecting the kne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021/161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addition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deployment trajector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021/23169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ee prot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保护乘客膝部的汽车气囊,该气囊为这样安装在汽车上而构成和提供,使其在碰撞情况下为支承乘客的膝盖而可以充入气体,以及该气囊具有一个用于将气囊固定在汽车部件上的第一固定区。该气囊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将气囊(6)固定在汽车部件(7)上的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9),其中,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9)和第一固定区(8)在气囊(6)彼此相距的部位上构成,以及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9)与气囊(6)这样连接,使其在作用于它与气囊(6)之间连接处的力超过预定值的情况下与气囊(6)分离。

Description

用于保护乘客膝部的气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气囊,该气囊在碰撞情况下为支承乘客的膝盖而可以充入气体。
背景技术
这种气囊通常也称为膝盖气囊并用于在充气状态下汽车高加速度时缓冲碰撞或支承乘客的膝盖。这一点特别是涉及负加速度,其中,汽车由于事故在很短的时间内从行驶的运动状态中进行制动。
这种气囊具有一个气囊利用其固定在汽车部件上的固定区。气囊特别是设置在汽车仪表板下部的区域内。
公知的气囊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乘客膝部的仪表板设计使膝盖气囊的设置变得困难。经常是膝部附近没有直接安装气囊的位置,或者所属的膝盖气囊组件必须繁琐地这样构成,使其配合膝部的仪表板设计。此外,由于气囊根据汽车部件的设计固定在汽车部件上,使气囊以不利的角度从该汽车部件向外展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膝盖气囊,对其展开方向可以采取更佳影响。
该目的通过一种由织物组成的气囊得以实现,该气囊为这样安装在汽车上而构成和提供,使其在碰撞情况下为支承乘客的膝盖而能够充入气体,以及该气囊具有用于将气囊固定在汽车部件上的第一固定区。该气囊具有至少一个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用于将气囊固定在汽车部件上,其中,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和第一固定区在气囊彼此相距的部位上构成,并且在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与气囊之间的连接处上构成用于在力作用下分离连接处的分离部位,其中,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在作用于它与气囊之间连接处的力超过预定值的情况下与气囊分离,其中,第一固定区和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由也构成气囊的织物构成。
据此气囊除了一个用于将气囊固定在汽车部件上的第一固定区外,还具有一个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同样用于将气囊固定在汽车部件上。在此方面,该汽车部件可以是同一个或者不同的汽车部件。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和第一固定区在气囊彼此相距的部位上构成。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与气囊这样连接,使其在作用于它与气囊之间连接处的力超过预定值的情况下与气囊分离。
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因此仅用于将气囊持续固定在汽车部件上,直至连接处不能或者只能承受很小的力。但如果例如气囊通过力的作用被从上面固定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的汽车部件拉开,那么在力大于预定值的情况下气囊与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并因此也与汽车部件分离。该数值通过各自的材料成分确定。第一固定区在此方面不与气囊分离或从气囊中拉出并由于其高度稳定性形成气囊在汽车上牢固和不变的固定。
因此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在分离状态下不再用于固定气囊,因为它虽然在分离状态下继续固定在汽车部件上,但不是固定在气囊上。
通过第二固定区影响充气时的气囊展开,因为气囊不仅像常见那样在至少一个固定的固定区与汽车连接,而且也通过可分离的固定区与汽车连接。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至少持续影响气囊的展开,使其保持与气囊的不分离连接。在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分离之后,气囊可以自由展开。由此避免气囊在从第一固定区离开的方向上直接展开,因为气囊在展开过程期间至少部分还固定在第二点上,即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上。由此气囊的展开过程得到控制。
同时通过依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可以在气囊内形成单个的室,通过其同样影响充气过程中的气囊展开。
在一种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气囊部分充入气体的情况下作用于连接处的张力使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与气囊之间的连接处分离。由此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在气囊的充气过程期间与其分离并释放气囊完全展开。在此方面预定值这样确定,使由部分充气的气囊作用于连接处的张力足够使其分离。达到分离连接处的充气体积优选在最大体积的30与80%之间变化。首先可以气囊的第一区充入气体和其他区保持不充气。在第一区充气的情况下,构成将可分离的第二区与气囊分离并也释放到目前尚未充气的其他区进行充气的张力。
优选在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与气囊之间连接处的里面或者上面构成一个在力作用下分离连接处的分离部位。因此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沿分离部位与气囊分离并避免气囊材料上的意外开裂。
这一点例如可以由此实现,即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借助作为分离部位的断裂索、断裂缝和/或孔状接缝与气囊可分离连接。在分离过程中,然后会或者断裂索断裂或者断裂缝或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沿孔状接缝分离。
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最好在力小于第一固定区的情况下与气囊分离。第一固定区虽然可以通过不具有的强力作用断裂,但第一固定区能承受比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更强的力。特别是第一固定区能够承受气囊充气产生的力。在此方面,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与气囊的分离通过力的作用这样进行,使气囊本身保持支承乘客膝盖的作用。这一点可以由此实现,即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与气囊连接处上的分离部位不是在气囊织物本身内,而是与其相邻构成。由此气囊的织物在分离过程中不受损坏,并且气囊本身在没有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情况下仍能充气并可以在碰撞情况下提供支承垫。这样保证在气囊内不会由于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的分离而出现影响气囊功能可靠性的孔或不密封的部位。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作为凸起部,特别是作为至少一个舌状凸起部在气囊上构成。它例如可以气囊本身的材料制造。因为气囊通常由纺织材料组成,所以凸起部可以是一种分离过程中与气囊分离的保持距离的织物件。
优选固定区在气囊彼此相对的末端上构成。由此气囊展开的影响在充气时最大,因为至少在分离之前气囊的两个彼此相距最大的部位在其位置上定位。
在此方面,固定区在气囊未折叠状态下在汽车纵向上在气囊彼此相对的末端上构成。不可分离的第一固定区在充气状态下与乘客的距离最远,而在未分离状态下上面设置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的部位则对着乘客。由此可以实现气囊的两级成角度展开。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和/或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以保持板和/或外壳的方式固定在汽车部件上。第一或第二固定区与板或外壳螺钉连接或者以其他方式固定在其上面。
具有优点的是,第一,特别是还有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包括一个进气口,气囊通过其可充入来自充气装置的气体。在此方面,气囊在折叠状态下这样彼此放置,使第一和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并因此各自的进气口在装入状态下全等重叠设置。特别是进气口在第一固定区内的构成具有意义,因为气囊在一侧上反正也要与可以为气囊充气的气体发生器连接处。因此气囊在该部位上任何情况下均与汽车的一部分连接。为减少连接点的数量,在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内现在也构成一个进气口,它全等设置在第一固定区进气口的上面或下面。
第一和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如在上述实施例中那样固定在同一汽车部件上,以减少所要求的汽车部件数量。
优选气囊在装入状态下沿一个折叠处这样折叠,使固定区在气囊通过折叠处而彼此分开的部位上构成。由此对气囊的展开过程施加比两个固定区设置在折叠处同一面上更大的影响。为此气囊通过折叠处分为至少两个区域,其中一个具有不可分离的第一固定区(并因此通常也具有进气口)并且另一个与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连接。气囊在装入状态下通常折叠,以节省空间并通过折叠也影响充气或展开过程。
在此方面,特别优选气囊沿一个折叠处折叠,该折叠处将未折叠的气囊基本上一分为二和两个固定区与其基本上轴线对称设置。在这里也是通过固定区的大间距对展开过程施加特别大的影响,特别是这种固定可以使气囊成角度或“L形”展开。
优选折叠处在此方面在气囊的装入状态下基本上与汽车的纵向垂直构成。由此乘客的两个膝盖在气囊达到其用于支承乘客膝盖的展开位置情况下均匀受力。因此折叠处的这种设置特别是保护膝盖并有效。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此方面一个附加折叠处与折叠处基本上平行延伸。附加折叠处在气囊远离气囊进气口的一个区域内构成。通过第一折叠处将气囊分成一个具有进气口充气时首先充气的区域和一个通过折叠处阻止其展开的后续流动区域。通过后续流动区域内的附加折叠处更大程度地阻止其展开。作为选择或补充,后续流动区域也可以卷起,以便按照这种方式延迟展开。
气囊的两个侧区最好在其装入状态下沿两个在汽车纵向上延伸的侧面折叠处在气囊的中心方向上向内卷起。通过侧区的向内卷起使气囊单元更加紧凑并由此更容易与汽车的仪表板整体构成,因为气囊无需在整个宽度上装入仪表板内。
在此方面优选提供气囊两个内侧的连接处,该连接处与汽车纵向基本上垂直并在两个侧面折叠处之间基本上这样延伸和设置,使通过进气口流入气囊内的气体导入向内卷起的侧区内。该连接处例如可以作为缝线处、交织处或者粘接处构成。通过连接处防止气体向气囊的中心流动。气体首先被导入侧区内,这些区域展开并因此在尽可能迅速的时间点上为乘客提供膝盖保护。
作为这种作为连接处构成的阻止气体流动到中间区域内的补充,可以在气囊的内表面上具有可分离的连接处,其设置在连接处远离进气口的侧面上并基本上沿侧面折叠处延伸。由此使流入的气体将向内卷起的侧区首先完全充气并不仅仅环绕固定连接处和此后直接后续流动到气囊的中间区域内。这种第二连接处可以分离,特别是作为断裂缝构成,而且只要侧区足够充气且预定的张力作用于可分离的连接处,该第二连接处就打开。
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可以将靠近汽车纵轴线设置的可分离连接处加固,例如通过与可分离的第一连接处至少部分平行分布可分离的第二连接处。由此防止气囊在展开时过强地支承在中间底槽上并由此不利于气囊位置的移动。
本发明的目的此外通过一种用于折叠所述气囊的方法得以实现,据此将气囊沿折叠处这样折叠,使上面构成第一固定区的气囊第一区通过折叠处与上面构成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的气囊第二区分离。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示出一个设置在仪表板内乘客膝部下面的气囊横截面;
图2示出一个在未充气和未折叠状态下的气囊及一个固定和一个可分离固定区的示意图;
图3示出一个气囊及一个固定和一个可分离固定区的示意图,其中,两个侧面的气囊区这样折叠,使产生的气囊宽度与预先规定的组件宽度相对应;
图4示出图3气囊的示意图,将其附加与纵轴线垂直这样折叠,使其两个固定区全等重叠放置;
图5示出图4所示气囊的示意横截面;
图6示出一个在未充气和未折叠状态下的气囊及一个固定和一个具有附加缝线用于影响其充气性能的可分离固定区的示意图;
图7示出一个气囊的示意图,该气囊通过一个折叠处分成一个直接流动区和一个后续流动区,其中,后者具有一个附加折叠处;以及
图8示出在汽车横向上双重折叠的图7气囊的示意横截面。
附图中相同或类似的特征采用相同的附图符号标注。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气囊6的横截面,该气囊为设置在汽车仪表板2内的膝盖气囊组件4的组成部分。为理解膝盖气囊组件4的定位,示出乘客5或其要被气囊6所保护的膝盖。
气囊6固定在具有固定凸起部3'的保持板3上,该凸起部再设置在组件外壳7上。组件外壳7、保持板3、气囊6和未示出的用于在碰撞情况下对气囊充气的气体发生器形成膝盖气囊组件4。保持板3设置在组件外壳7远离乘客5的面上,以便可以这样使气囊6不受阻碍地向乘客5的方向展开。
一般情况下的困难是膝盖气囊组件这样在汽车上定位,使其在很高的负加速度情况下,特别是在碰撞情况下将在其里面展开的气囊6充气,使乘客的膝盖通过充气的气囊得到最佳支承。定位的困难来自于下部区域内设置有膝盖气囊组件4的仪表板2的设计。公知的膝盖气囊-正如也称为膝盖气囊组件的气囊那样-仅在排出方向A上爆发,该方向垂直从仪表板2出发并与乘客5的胫骨垂直定向。附图中所介绍的膝盖气囊现在首先在排出方向A上爆发,但在气囊6部分充气的情况下然后向展开方向E上扩张,该方向基本上与乘客5的胫骨平行延伸并从胫骨的中心对准其膝盖。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展开方向也基本上与里面设置气囊组件4的仪表板2部分平行。现借助下面的附图介绍气囊6首先在排出方向A并随后在展开方向E上展开的原因。
所有附图中坐标系均采用x、y和z轴标注。坐标系这样定向,使其x轴与膝盖气囊装入其中的汽车纵轴线重合。z轴垂直于汽车纵轴线x并基本上与汽车底板平行分布。y轴垂直于汽车纵轴线x和z轴并与垂直的汽车轴线平行分布。
图1所示的膝盖气囊组件4与z轴近似平行延伸并为保护乘客5的双膝而设置在所要保护的膝部下面。由于仪表板2为斜面,气囊6的排出方向A相对于水平的汽车轴线x向下倾斜。展开方向E相对于排出方向A近似以直角延伸,气囊6的展开因此必然近似以直角转向。有针对性设置膝盖气囊组件4的优点是,一方面撞击充气的气囊不直接冲击乘客5敏感的髌骨,另一方面上面存在汽车其他内装件的空间,例如像杂物箱或者转向柱衬板。
图2示出未折叠和未充气状态下的气囊6。气囊6基本上由两个全等的织物层(上片和下片)组成,它们全等重叠设置并在其边缘区域内相互通过缝线12连接。也可以选择上片和下片相互粘接或者其他方式彼此固定。图2仅示出上片19,它将处于其下面的下片覆盖。在气囊6的内部设置保持板3,其至少一个固定凸起部3'(例如螺栓)在固定孔15上穿过上片19从气囊6凸起。
在图2所示的气囊6中具有两个固定孔15,它们各自在z方向上与进气口13相邻设置,气囊通过进气口可以借助未示出的气体发生器充气。上片19的下面设置保持板3,且里面既构成两个固定孔15也构成进气口13的区域构成第一固定区8。固定区8是固定的且与气囊不可分离的固定区,用于将气囊6固定在膝盖气囊组件4上或其组件外壳7上并因此固定在汽车的一个部件上。垫在保持板3下面的固定区8与气囊6不具有的强力断裂会使气囊失去作用,因为会对气囊造成损坏。
固定区8处于上片19内,确切地说是在x方向上靠近气囊6远离乘客的延伸末端,也就是对着汽车正面的方向上。
与第一固定区8相距处于x方向上的是一个柔性连接片9,它设置在气囊6对着乘客5或汽车尾部方向上的延伸末端上。连接片9由气囊织物形成,但也可以选择由最好柔性的其他材料组成。
连接片9上构成两个固定孔15'和一个进气口13',它们与固定区8的两个固定孔15和进气口13完全一样彼此相距。实际上它们在装入状态下全等重叠折叠(参见图4)。连接片9具有断裂缝10,连接片借助于其连接在气囊6上。断裂缝10或缝合断裂缝的纱线断裂强度明显低于连接片9本身。因此连接片9在连接片9与气囊6相对运动时达到确定张力情况下与其断开。分离过程中,整个连接片9通过断裂缝10断裂与气囊6分离。使连接片9与气囊6分离所需的力通过断裂缝10的长度、缝合结构以及通过所使用的纱线强度确定。
包括断裂缝10在内连接片9构成气囊的一个可与气囊分离的第二固定区,它同第一固定区8一样可固定在膝盖气囊组件4的组件外壳7内。
图3示出气囊6的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其首先与图2的气囊6同样设置。图3的气囊6沿两个侧面折叠处11这样折叠,使两个侧区14对着气囊6的中心向内卷起。侧面折叠处11与汽车纵轴线x平行分布并也基本上与两个固定区8和9的直接连接轴线平行。气囊6的侧区14尽可能地折叠到气囊6内,使气囊6沿其z延伸方向具有与膝盖气囊组件4的宽度相应的组件宽度b。在将气囊6插入膝盖气囊组件4时,因此侧区14不超出膝盖气囊组件4的侧面延伸。
气囊6的折叠可以或者通过翻卷或者向内卷起侧区14进行并是折叠气囊的第一步骤。
作为对图2的气囊6的选择,图3的气囊6的连接片9借助用于连接上片和下片的连续缝线12固定连接在气囊6上。连接片9上构成孔状接缝16,连接片9在分离过程中沿其破碎断裂并将连接片9里面构成固定孔15'和进气口13'的部分与此外固定在气囊6上的部分分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仅连接片9的可分离部分形成气囊6的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而连接片的其余部分则作为剩余部分借助缝线12固定保留在气囊6上。
图4示出也与图3的气囊同样折叠的另一气囊6的第二折叠步骤。气囊6沿一个在z方向上分布的折叠处17进行折叠。折叠处17垂直于两个固定区未示出的设想连接缝并准确在两个进气口13与13'之间的中心与连接缝相切。
气囊6沿折叠处17的折叠这样进行,使连接片9的固定孔15'各自处于固定区8的固定孔15上。相同内容适用于进气口13'。
在图4的左半部分中,下片18处于气囊6靠近观察者的面(上片)上,而在右半部分则一部分气囊6在连接片9的下面凸起,其中上片19覆盖设置在其下面的下片18。
这样进行折叠,使得气囊6的宽度再次对应于组件宽度b。侧面限制气囊的侧向折叠处11平行于x轴分布。
在图4的气囊6中,连接片9-与前面的实施例不同-作为下片18的凸起部构成并与图3气囊6的连接片9相同具有一个可以使连接片9与气囊6分离的孔状接缝16。也可以设想连接片9取代其作为上片19的凸起部构成并具有孔状接缝。
图5示出图4所示气囊6的横截面。保持板3的固定凸起部3'穿过固定区8的固定孔15以及设置在其上面的连接片9的固定孔15'。折叠处17在此方面对着图1所示的乘客5(或汽车尾部)。气囊这样折叠,使通过折叠处17气囊6内部的上片19放置在本身上。气囊6向外在这种折叠形状中基本上由下片18限制。在继续装入组件外壳7和汽车内时,这样折叠的气囊6通过固定凸起部3'与组件外壳7连接并固定夹紧在其上面。连接片9同时还利用固定凸起部3'在外壳上固定定位。随后将气囊继续折叠并在组件外壳7内放好。
作为对这种装入方式的选择,气囊6也可以整体在组件外壳7的外面折叠并随后与其连接。图1示出气囊6的装入状态和膝盖气囊组件4。
下面借助图1和5介绍气囊6的展开过程:在未示出的气体发生器点火后,气体流动通过进气口13'和处于其下面的进气口13。但进气口13'仅将连接片9的两个相对面相互连接并因此不影响通流,而进气口13则将气囊6的内部与外部连接并用于气囊6的充气。气体通过进气口13和保持板3上的空隙流动进入气囊6的直接流动区21内(参见图5)。与此同时气囊6在排出方向A上展开(参见图1)。
通过折叠处17避免或减少多余的气体从直接流动区21进入气囊6的后续流动区22内。直接流动区21包括气囊6内部的区域,该区域包括将气囊6内部与一个未示出的气体发生器连接的进气口13并由缝线12和至少折叠处17限制。在所示的例子中,直接流动区21也由两个侧面折叠处11限制。
在直接流动区21的充气过程中,首先侧区14向外展开使侧面折叠处11展平。由此气囊6在x方向上超出组件宽度b膨胀并用于保护乘客5的双膝。乘客5的膝盖依次设置在z方向的理想位置上。
充入气体的直接流动区21在乘客5的胫骨与仪表板2之间形成第一气包,在继续展开的情况下其余的气囊区可以向下支承在该气包上。通过气囊6充入气体的直接流动区21防止其余的气囊区向汽车放脚空间展开。这一点取决于直接流动区21在其装入位置上设置在膝盖气囊组件4靠近汽车底板的面上。
如果气囊6的内部压力超过预定水平,那么连接片9与气囊6之间的连接处由于在连接片9与气囊6之间作为分离部位预先确定的部位(断裂缝10或孔状接缝16)上产生的张力而分离。此后后续流动区22不再借助连接片9保持在汽车上并可以从组件外壳7中排出。该后续流动区充满从直接流动区21通过展平折叠处17进入其内部的气体。
已经充气的直接流动区21防止后续流动区22在乘客5脚部的方向上扩张并因此使后续流动区22向上展开进入乘客的膝部区域。这种第二展开阶段在张开方向E上进行(参见图1)。在乘客5的胫骨和膝盖碰到气囊6时,气囊从固定区域8在展开方向E上一直延伸到乘客的膝盖。
通过这种设置保证气囊6的最佳定位和展开。
通过图6所示处于未折叠和未充气状态的气囊6,充气性能与图1-5的气囊相比得到进一步改善。该气囊6绝大部分与图2所示的气囊相应。但与其的区别在于,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9在后面折叠处17(参见图4)区域内的下片上通过断裂缝10与气囊连接。
在z方向上,也就是与汽车纵轴线垂直,气囊6的进气口13与中心之间采用牢固的连接缝23缝合,将上片和下片相互固定连接。通过连接缝23防止气囊6充气时气体从进气口13直接向气囊中心的方向流动。确切地说,进入的气体沿气流方向G被导入气囊的侧区内。固定的连接缝23在此方面不必100%气密构成,而是也可以少量透气构成。在此方面重要的是大部分气体首先流入侧区内。
在气体流动到气囊6内时,由于连接缝23,侧区首先展开,它们(如图3所示那样)在装入状态下沿两个侧面折叠处11向内卷起。这一点具有优点,因为这样膝盖气囊尽可能迅速地达到其最大工作宽度。由于侧区14的侧面内折或向内卷起(参见图3)会达到组件宽度,在无连接缝23情况下首先处于其间的中间气囊区充气。由此形成的气包此外将所要保护的乘客膝盖彼此外压,这样对以后的支承产生不利影响。如果乘客将其膝盖保持在分开的状态下,那么特别是这样的情况。通过连接缝23,因此保证在整个气囊宽度上形成保护。
连接缝23基本上从一个侧面折叠处11向另一个延伸,以便将尽可能大部分气体导入侧区内。
气囊与两个侧面折叠处11平行具有断裂缝24,它们在汽车纵向上从连接缝23的末端在进气口13的方向上外延分布。通过断裂缝24防止气体环流过连接缝23后直接倒流到气囊6的中间区域内。通过断裂缝24将气体保持在侧区内,直至这些区域几乎充满气体并产生断开断裂缝的预定张力。由此上片和下片不再沿断裂缝24相互保持连接,并可以这样使气囊6充满气体。断裂缝24可分离连接,以便为使以后的膝盖缓冲提供降低能量足够的气囊深度。
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断裂缝24通过同样可分离的加固处25加固。这种单侧加固可以或者由此实现,即在一侧设置多个断裂缝,为断开断裂缝之一必须高于断开其他断裂缝的断裂力,或者整体上仅在一侧具有一个断裂缝。双重断裂缝防止气囊一侧例如在中间底槽的方向上展开。该断裂缝设置在气囊在装入状态下靠近汽车中间底槽的侧面上。如果气囊在该方向上过早完全展开,那么在中间底槽上出现不希望的支承作用。
作为对图6所示实施方式的选择,气囊也可以具有无加固处25的固定连接缝23和两个长度相同的断裂缝24。在这里由此达到最佳展开,即将靠近中间底槽的断裂缝24加固构成,例如通过降低针脚宽度或者加粗纱线。
图7和8示出具有可分离固定区9的气囊6的另一种折叠方式。如图4和5所示实施例中那样,气囊6沿折叠处17这样折叠,使第一固定区8处于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9下面,并且两个进气口13和13'全等重叠设置。与折叠处17平行,气囊6还以附加折叠处17'折叠,确切地说是在气囊的后续流动区22内。因此后续流动区22的充气不仅通过折叠处17,而且也附加通过附加折叠处17'得到延迟。作为对第二折叠处的选择,后续流动区22也可以卷起,以取得延迟效果。
附图标记
2   仪表板
3   保持板
3' 固定凸起部
4   膝盖气囊组件
5   乘客
6   气囊
7   组件外壳
8   固定区
9   连接片
10  断裂缝
11  侧面折叠处
12  缝线
13  进气口
13'进气口
14  侧区
15  固定件
15'固定件
16  孔状接缝
17  折叠处
17'附加折叠处
18  下片
19  上片
21  直接流动区
22  后续流动区
23  连缝线
24  断裂缝
25  加固处
A   排出方向
b  组件宽度
E  展开方向
G  气流

Claims (27)

1.由织物组成的汽车气囊(6),该气囊为这样安装在汽车上而构成和提供,使其在碰撞情况下为支承乘客的膝盖而能够充入气体,以及该气囊具有用于将气囊(6)固定在汽车部件(7)上的第一固定区(8),其特征在于,该气囊(6)具有至少一个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9),用于将气囊(6)固定在汽车部件(7)上,其中,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9)和第一固定区(8)在气囊(6)彼此相距的部位上构成,并且在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9)与气囊(6)之间的连接处上构成用于在力作用下分离连接处的分离部位(10、16),其中,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9)在作用于它与气囊(6)之间连接处的力超过预定值的情况下与气囊(6)分离,其中,第一固定区(8)和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9)由也构成气囊(6)的织物构成。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其中,张力使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9)与气囊(6)之间的连接处分离,该张力在气囊(6)部分充入气体的情况下作用于所述连接处。
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囊,其中,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9)借助作为所述分离部位的至少一个断裂索、断裂缝(10)和/或孔状接缝(16)与气囊(6)可分离地连接。
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其中,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9)与气囊(6)所具有的分离通过所述力的作用这样进行,使气囊(6)本身保持支承乘客(5)膝盖的作用。
5.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其中,与第一固定区(8)相比,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9)在较小的力下与气囊(6)分离。
6.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其中,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9)作为凸起部在气囊(6)上构成。
7.按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囊,其中,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9)作为至少一个舌状凸起部在气囊(6)上构成。
8.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其中,第一固定区(8)这样构成,使该第一固定区在气囊(6)充气的状态下也固定在第一固定区的汽车部件(7)上。
9.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其中,第一和第二固定区(8、9)在气囊(6)彼此相对的末端上构成。
10.按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囊,其中,在气囊(6)未折叠状态下,第一和第二固定区(8、9)在气囊(6)的在汽车纵向(x)上彼此相对的末端上构成。
11.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其中,第一固定区(8)或者第一固定区(8)和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9)以保持板(3)和/或外壳(7)的方式固定在汽车部件(7)上。
1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其中,第一固定区(8)包括进气口(13),气囊(6)通过其能够充入来自充气装置的气体。
13.按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气囊,其中,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9)也包括进气口(13′),该进气口在气囊(6)的装入状态下这样设置在第一固定区(8)的进气口(13)上,使气囊(6)可充入通过两个进气口(13′、13)流入的气体。
14.按权利要求13所述的气囊,其中,气囊(6)这样折叠,使第一固定区(8)和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9)在装入状态下全等重叠设置。
15.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其中,第一固定区(8)和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9)固定在同一汽车部件(7)上。
16.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其中,第一固定区(8)和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8;9)具有相同的尺寸。
17.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其中,气囊(6)沿一个折叠处(17)这样折叠,使第一和第二固定区(8、9)构成在气囊(6)通过折叠处(17)彼此分开的区域(21、22)上。
18.按权利要求17所述的气囊,其中,所述折叠处将未折叠的气囊(6)基本上一分为二并且两个固定区(8;9)与该折叠处基本上轴对称地设置。
19.按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气囊,其中,所述折叠处(17)在气囊(6)的装入状态下基本上与汽车的纵向(x)垂直构成。
20.按权利要求17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气囊(6)的第一固定区的进气口(13),并且在气囊(6)远离该进气口(13)的区域(22)上构成与折叠处(17)基本平行延伸的附加折叠处(17′)和/或气囊(6)的该区域(22)卷起。
21.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其中,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9)在气囊(6)的装入状态下设置在第一固定区(8)的上面。
2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其中,气囊(6)的两个侧区(14)在装入状态下沿两个在汽车纵向(x)上延伸的侧面折叠处(11)在气囊(6)的中心方向上向内卷起。
23.按权利要求22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气囊(6)的两个气囊层(18、19)的第一连接处(23),该第一连接处与汽车纵向(x)基本上垂直并在两个侧面折叠处(11)之间基本上这样延伸和这样设置,使通过第一固定区的进气口(13)流入气囊(6)内的气体导入向内卷起的侧区(14)内。
24.按权利要求23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气囊(6)的两个气囊层(18、19)的可分离连接处(24),该可分离连接处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处(23)远离第一固定区的所述进气口(13)的侧面上并基本上沿侧面折叠处(11)延伸。
25.按权利要求24所述的气囊,其中,所述可分离连接处(24)之一被加固。
26.用于折叠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气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气囊(6)沿折叠处(17)这样折叠,使上面构成第一固定区(8)的气囊(6)第一区(21)通过折叠处(17)与上面构成可分离的第二固定区(9)的气囊(6)第二区(22)分离。
27.按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中,折叠处(17)在气囊(6)装入汽车的位置上与汽车的纵向(x)垂直设置。
CNB2005800403923A 2004-12-02 2005-11-30 用于保护乘客膝部的气囊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9116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202004018987.9 2004-12-02
DE200420018987 DE202004018987U1 (de) 2004-12-02 2004-12-02 Gassack zum Schutz des Kniebereichs eines Fahrzeuginsassen
DE102005037845.5 2005-08-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65272A CN101065272A (zh) 2007-10-31
CN100491164C true CN100491164C (zh) 2009-05-27

Family

ID=348778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80040392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91164C (zh) 2004-12-02 2005-11-30 用于保护乘客膝部的气囊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0491164C (zh)
DE (1) DE202004018987U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900111B1 (fr) 2006-04-24 2011-02-11 Trw Automotive Gmbh Dispositif de retenue d'occupant de vehicule avec coussin a gaz.
DE102007052974A1 (de) * 2007-11-07 2009-05-14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Rückhaltesystem für vordere Fahrzeuginsassen
US9834168B2 (en) * 2015-09-16 2017-12-0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ide airbag including forward facing vent
DE102017120238A1 (de) * 2017-09-04 2019-03-07 Trw Automotive Gmbh Gassack für ein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system
CN112622801B (zh) * 2020-12-23 2022-04-01 宁波均胜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座椅侧气囊以及囊袋折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202004018987U1 (de) 2005-08-18
CN101065272A (zh) 2007-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781292B2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及びその折り畳み方法
US6685217B2 (en) Leg protection device for vehicle occupants
US8328229B2 (en) Airbag module
US7152877B2 (en) Airbag and airbag apparatus
US7828322B2 (en) Airbag device
EP2581276B1 (en) Tubular Airbag
JP4606467B2 (ja) 車両乗員の膝領域を保護するためのガスサック
EP1730004B1 (en) Side airbag module
JP4807004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789417B2 (en) Occupant restraining device
US20040145161A1 (en) Airbag and airbag apparatus
JP2014104965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060290112A1 (en) Airbag and airbag device
JP5962563B2 (ja) エアバッグの製造方法
CN100491164C (zh) 用于保护乘客膝部的气囊
WO2005039938A1 (ja) サイド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
CN103889791A (zh) 气囊模块和用于控制其中气体的方法
CN106604849A (zh) 可充气座椅安全带的折叠模式
JP2010137615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8509838A (ja) 車両搭乗者を保護するためのエアバッグ
US20100038892A1 (en) Air bag module including a gas distributing member
US6631923B2 (en) Airbag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same
JP6891016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EP2326535A1 (en) Airbag and method of forming an airbag
JP5309156B2 (ja) 膨張可能エアバッ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Aschaffenburg

Patentee after: TAKATA-PETRI AG

Address before: Aschaffenburg

Patentee before: TAKATA-PETRI AG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529

Address after: Aschaffenburg

Patentee after: Joyson Safety Systems Germany GmbH

Address before: Aschaffenburg

Patentee before: TAKATA-PETRI AG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527

Termination date: 20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