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79350C - 发射束控制方法、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及无线电基站 - Google Patents
发射束控制方法、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及无线电基站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479350C CN100479350C CNB2004800063683A CN200480006368A CN100479350C CN 100479350 C CN100479350 C CN 100479350C CN B2004800063683 A CNB2004800063683 A CN B2004800063683A CN 200480006368 A CN200480006368 A CN 200480006368A CN 100479350 C CN100479350 C CN 100479350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crease
- instruction
- transmitting power
- reduce
- transmitted bea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04W52/42—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in systems with time, space, frequency or polarisation diversit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4—Antenna weights or vector/matrix coeffici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28—Control of operation parameters of a relay station to exploit the physical medium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03—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physical layer control
- H04B7/2606—Arrangements for base station coverage control, e.g. by using relays in tunnel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对已经从TPC比特中解码的增加/减小发射功率指令的改变进行监视,并当在规定时间间隔内增加/减小指令偏向增加发射功率的指令时,通过调节发射功率或与多个天线设备中的每一个相对应的发射天线权重来改变发射束的峰值方向或主瓣宽度。重复这些处理,直到在增加/减小发射功率指令中消除了向增加发射功率的指令的偏向为止,或者直到发射束的改变次数到达已经预先设置的最大值为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合在码分多址接入(以下简写为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收发设备。
背景技术
在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典型地,多个移动台使用相公共频率带来执行无线电通信,由其它移动台的无线电通信所引起的波干扰(即,多用户干扰)是限制移动通信系统的订户容量的主要原因。为了增加订户容量,自适应天线对在接收期间抑制波干扰、以及对在发射期间避免不必要方向的发射是有效的,因此,减小了施加到其它移动台的干扰功率。
作为采用自适应天线技术的收发设备(以下称为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的现有技术的实例,在非专利文件1(NTT DoCoMo科技刊物,第8卷,第1期,2000年4月)中描述了一种使用多个天线设备控制方向性的技术。非专利文件1公开了:通过在接收期间将加权系数(接收天线加权)赋予由多个天线设备所接收到的每个接收信号来增加移动台方向的天线增益,以及在发射期间通过将根据接收天线加权所产生的加权系数(发射天线加权)与每个天线设备的发射数据相乘来使发射束导向作为发射对象的移动台。
作为产生接收天线加权的方法,在非专利文件2(S.Tanaka,M.Sawahashi,and F.Adachi,“Pilot symbol-assisteddecision directed coherent adaptive array diversity for DS-CDMAmobile radio reverse link,”IEICE Trans.Fundamentals,卷E80-A,第2445-2454页,1997年12月)中描述了一种方法,用于实现控制以使解扩之后的导频符号与通过查阅已经临时确定的信息数据符号所产生的RAKE合成之后的信号之间的均方误差最小化。此外,非专利文件3(Tanaka,Harada,Ihara,Sawahashi,Adachi,“Outdoor testcharacteristics of adaptive antenna array diversity receptionin W-CDMA,”Shingaku Gihou,RCS99-127,第45-50页,1999年10月)描述了在下行链路传输(从无线电基站到移动台方向的传输)中使用根据上述接收天线加权所产生的发射天线加权的实例。
在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通常执行发射功率控制(以下缩写为TPC)以确保传输质量,同时避免对其它移动台不必要的干扰。具体地,TPC技术在CDMA中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将公共频率分配给多个移动台产生了公共频率干扰。
下面将TPC和下行链路传输中的发射束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实例进行考虑。
在下行链路传输中,通过使用多个设置在无线电基站中的天线设备以及将每个发射天线加权与发射数据相乘,控制发射束的方向性。如果接收质量超过所需值,则移动台指示无线电基站减小发射功率,以及如果接收质量降到所需值以下,则移动台指示无线电基站增加发射功率。从移动台到无线电基站、用于增加或减小发射功率的指令(以下称为增加/减小指令)使用TPC比特,其被包括在每个指定周期中从移动台发射到无线电基站的帧中。无线电基站从由移动台发射过来的帧中提取TPC比特,并根据该指令,增加或减小对该移动台的发射功率。
参考图1,以下解释涉及现有技术的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图1中所示出的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是在非专利文件1的图1中所描述的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中用于执行TPC的配置的实例。
如图1所示,此现有技术的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结构如下,包括:多个(N个,其中N为正整数)以阵列形式排列的天线设备301_1-301_N;接收侧乘法器302_1-302_N,用于将接收天线加权与已经由天线设备301_1-301_N接收到的接收信号相乘;加法器303,用于将已经与接收天线加权相乘的多个接收信号相加(合成)以及将结果作为再现数据提供;接收天线加权产生电路304,用于根据已经作为加法器303的输出提供的再现数据,计算要与已经由每个天线设备301_1-301_N所接收到的接收信号相乘的最佳接收天线加权,并将结果提供给各个相应的接收侧乘法器302_1-302_N;TPC比特解码电路307,用于从再现数据中提取TPC比特,然后,对这些TPC比特进行解码,以提供增加或减小发射功率的指令;天线加权转换电路305,用于根据已经由接收天线加权产生电路304产生的接收天线加权,产生发射天线加权,并进一步根据已经作为TPC比特解码电路307的输出提供的增加或减小发射功率的指令,增加或减小发射天线加权;以及发射侧乘法器306_1-306_N,用于将已经作为天线加权转换电路305的输出提供的发射天线加权与发射数据相乘,并将乘积提供到天线设备301_1-301_N。图1中所示的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示出了基带信号处理器的结构,主要用于执行对基带发射/接收数据的信号处理。所述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包括无线电信号收发机(未示出),具有用于将由天线设备所接收到的射频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的RF接收机和用于将基带信号转换为射频信号的RF发射机。
在此结构中,天线加权转换电路305根据已经在接收天线加权产生电路304处产生的加权系数(接收天线加权),产生发射天线加权,以便按照与接收时的方向相同的方向进行发射。此外,天线加权转换电路305通过根据已经在TPC比特解码电路307处解码的增加或减小发射功率的指令调节每个发射天线加权,来控制发射功率。
通常,可以视作增加无线电基站的发射功率的原因包括:其中当无线电基站和移动台被如建筑物等阻挡时由于屏蔽导致移动台的接收质量恶化的情况,或者其中由于在无线电基站处形成的发射束的峰值方向偏离作为发射对象的移动台(以下称为“所需波移动台”),增加发射功率以补偿所需波移动台的接收质量的下降的情况。
当发射束的峰值方向偏离所需波移动台时,所需波移动台的接收质量通过TPC处理实现所需值,但当另一移动台位于发射束的峰值方向上,将向此移动台施加不必要的干扰功率,因此,必须对每个移动台增加发射功率。无线电基站的最大发射功率通常受到向天线设备提供功率的功率变压器的能力的限制,因此,对每个移动台的发射功率的增加使移动通信系统可以容纳的订户容量发生减小。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能够减小由于发射束的峰值方向偏离作为发射对象的移动台、当在下行链路传输时应用TPC时向其它移动台所施加的不必要的干扰功率,因此,能够防止移动通信系统订户容量的减小。
发明内容
在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中,对已经从TPC比特中解码的增加/减小发射功率指令的改变进行监视,并当在已经预先确定的规定时间间隔内增加/减小指令偏向增加发射功率的指令时,调节每个天线设备的发射天线加权或发射功率,改变发射束的峰值方向或主瓣宽度。重复这些处理,直到消除了在增加/减小发射功率指令中向增加发射功率的指令的偏向为止,或者直到发射束的改变次数到达已经预定的最大值为止。
当已经改变发射束的峰值方向时,可以将发射束的峰值方向校正到作为发射对象的移动台的方向。可选地,当发射束的主瓣宽度得到增加时,作为发射对象的移动台的接收功率得到增加,尽管发射束的峰值方向轻微偏离该移动台。
因此,当发射束的峰值方向偏离作为发射对象的移动台时导致的发射功率增加的如此减小使得向位于所述峰值方向上的其它移动台所施加的干扰功率发生减小,并且可以防止系统订户容量的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现有技术的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2是示出了本发明的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3A是示出了当发射束的峰值方向指向移动台时、应用TPC期间发射功率改变的示意图;
图3B是示出了当发射束的峰值方向偏离移动台时、应用TPC期间发射功率改变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了第一实施例的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的发射束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了图4中所示出的发射束控制方法的进程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了第二实施例的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的发射束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了图6中所示出的发射束控制方法的进程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了第三实施例的发射束控制方法的进程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了第四实施例的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的结构的方框图;以及
图10是示出了具有本发明的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的无线电基站的结构的实例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下面解释本发明。
第一实施例
如图2中所示,第一实施例的收发设备包括:多个(N个,其中N为正整数)以阵列排列的天线设备101_1-101_N;接收侧乘法器102_1-102_N,用于将接收天线加权与已经由天线设备101_1-101_N接收到的接收信号相乘;加法器103,用于将已经与接收天线加权相乘的多个接收信号相加(合成),以及将结果作为再现数据提供;接收天线加权产生电路104,用于根据已经作为加法器103的输出提供的再现数据,计算要与已经接收到的接收信号相乘的最佳接收天线加权,并将这些最佳接收天线加权提供给相应接收侧乘法器102_1-102_N;TPC比特解码电路107,用于从再现数据中提取TPC比特,并对用于增加或减小发射功率的指令进行解码;TPC比特监视电路108,用于在规定时间间隔对已经通过TPC比特解码电路107解码的增加或减小发射功率指令的改变进行监视,并检测是否存在针对增加发射功率指令的偏向(bias);天线加权转换电路105,用于根据已经由接收天线加权产生电路104产生的接收天线加权,产生第一发射天线加权;发射天线加权控制电路109,用于根据TPC比特监视电路108的监视结果,控制第一发射天线加权,并将结果作为第二发射天线加权提供;以及发射侧乘法器106_1-106_N,用于将已经作为发射天线加权控制电路109的输出提供的第二发射天线加权与发射数据相乘,并将乘积提供到天线设备101_1-101_N。
与现有技术一样,图2中所示的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示出了基带信号处理器的结构,所述基带信号处理器主要用于实现基带收发数据的信号处理。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包括无线电信号收发机(未示出),设置有:RF接收机,用于将已经由天线设备101_1-101_N接收到的射频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以及RF发射机,用于将基带信号转换为射频信号。可以利用通过如逻辑电路等实现上述组件中的每一个的功能的半导体集成器件来构成基带信号处理器,或者可以利用DSP或CPU来构成基带信号处理器。当利用DSP或CPU来构成基带信号处理器时,根据预先存储在存储设备中的程序,除天线设备以外的每个组件执行以下处理。
例如,接收天线加权产生电路104执行MMSE(最小均方误差)处理,更新接收天线加权,从而使已经作为接收侧加法器103的输出提供的再现数据与预定参考信号(所需信号波形)之间的均方误差最小。诸如LMS(最小均方)算法或RLS(递归最小平方)算法等算法是公知的用于实现MMSE处理的算法,且并未对在本实施例的接收天线加权产生电路104中所使用的算法设置任何特定限制。
将在接收天线加权产生电路104中产生的接收天线加权W=(w1,w2,...,wN)提供给接收侧乘法器102_1-102_N中的每一个和天线加权转换电路105。
天线加权转换电路105根据在接收天线加权产生电路104中产生的接收天线加权W=(w1,w2,...,wN),产生发射天线加权(第一发射天线加权)W′=(w′1,w′2,...,w′N)。天线加权转换电路105是与每个天线设备相应地进行设置的设备,用于执行校正多个无线电信号收发机(图2中未示出)之间的幅度/相位偏离的处理,或者执行当发射波和接收波的频率如在公知的FDD(频分双工)系统中不同时、校正频率之间的差别的处理。天线加权转换电路105产生第一发射天线加权W′=(w′1,w′2,...,w′N),形成具有与接收期间的方向性基本上相同的方向性的发射束。
TPC比特解码电路107从再现数据中提取TPC比特,并提供已解码的、已经从移动台发射过来的增加/减小发射功率指令。
TPC比特监视电路108监视已经通过TPC比特解码电路107解码的增加/减小发射功率指令在规定时间间隔内的改变。当发射束的峰值方向正确地指向所需波移动台时,假设TPC比特解码结果在减小发射功率指令和增加发射功率指令之间依次重复。换句话说,在已经预先确定的规定时间时间间隔内,从无线电基站到所需波移动台的发射功率以特定的发射功率(阈值功率)为中心重复增加和减小,如图3A中所示。在此情况下,TPC比特中的增加指令数量和减小指令数量在规定时间间隔内实质上相同。
另一方面,如果发射束的峰值方向偏离所需波移动台的方向,假设所需波移动台将连续向无线电基站请求增加发射功率,直到获得所需接收质量为止,并且将连续地提供增加指令,作为TPC比特的解码结果的输出。换句话说,从无线电基站到所需波移动台的发射功率将在规定时间间隔内连续、逐步式地增加,如图3B中所示。在此情况下,所需波移动台最终获得所需接收质量,但位于由无线电基站形成的发射束的峰值方向上的其它移动台会直接接收不必要的干扰功率,因此,将极大地恶化接收质量。
作为此问题的对策,在本实施例中,当规定时间间隔内解码TPC比特的结果偏向增加发射功率指令时,利用发射天线加权控制电路109将发射束的峰值方向向左右进行移动。更具体地,产生第二发射天线加权W″=(w″1,w″2,...,w″N),从而针对由第一发射天线加权W′=(w′1,w′2,...,w′N)形成的发射束,将峰值方向向右移或向左移。这些第二发射天线加权使发射数据的幅度增加或减小,以因此控制发射束的峰值方向。执行此处理,直到消除了解码TPC比特的结果中向增加发射功率的指令的偏向为止,或者直到峰值方向的移动次数达到已经预先设置的最大值为止。本实施例的发射天线加权控制电路109设置有寄存器,用于保存角度值L、变量K和Kmax中的每一个的值,所述角度L是当峰值方向向右或左移时的移动单位,所述变量K(初始值=0)表示移动次数,以及所述Kmax是最大改变次数(移动次数的最大值)。
接收侧乘法器102_1-102_N、加法器103、接收天线加权产生电路104、以及发射侧乘法器106_1-106_N的结构和操作与图1中所示的现有技术的自适应收发设备的相同,因此,这里省略了对其结构和操作的解释。
参考图4和5,以下解释利用本实施例的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控制发射束的方法。
如图4中所示,在本实施例的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中,当规定时间间隔内解码TPC比特的结果偏向增加发射功率指令时,针对由第一发射天线加权W′=(w′1,w′2,...,w′N)形成的发射束3的方向(初始方向),峰值方向向右(或左)移动了预定的角度L(图4的“a”)。然后,如果情况未得到改善(解码TPC比特的结果偏向增加发射功率指令),则峰值方向进一步向右(或左)移动了角度L(图4的“b”)。重复相同的处理,直到到达已经预先设置的最大改变次数Kmax为止。
如果情况并未得到改善,尽管已到达发射束的峰值方向移动的最大改变次数Kmax,峰值方向仍然以相反方向向左(或右)移动了多个单位的角度L(图4的“c”“d”“e”和“f”)。这里,相反方向的最大改变次数为2Kmax。
通过上述处理,发射束的峰值方向在±Kmax×L(“+”为向右,而“-”为向左)度的最大范围内移动。利用外部指令可以将Kmax和L的L的值改为任意值。图4示出了其中将Kmax设置为2的示例,其中,在向右以角度L的单位移动两次和向左以角度L为单位移动四次之后,峰值方向返回到最初的初始位置(图4的“g”和“h”)。
如图5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发射天线加权控制电路109在接收到来自TPC比特监视电路108的解码结果时,首先将表示峰值方向的移动次数的变量K复位到“0”(步骤S1),然后,确定从移动台发射过来的解码TPC比特的结果是否具有向增加发射功率的指令的偏向(步骤S2)。如果解码TPC比特的结果偏向增加发射功率指令,发射天线加权控制电路109对第二发射天线加权W″=(w″1,w″2,...,w″N)的值进行设置,从而使发射束的峰值方向向右(或左)移动L度(步骤S3)。发射天线加权控制电路109还将表示峰值方向移动次数的变量K的值以“1”递增(步骤S4)。如果解码TPC比特的结果具有向减小发射功率的指令的偏向,或者如果并不偏向任何方向,则发射天线加权控制电路109提供已经由天线加权转换电路105产生的第一发射天线加权,而无需变为第二发射天线加权,并中断本实施例的发射束的控制处理。
接下来,发射天线加权控制电路109确定变量K的值是否已经到达最大改变次数Kmax(步骤S5),并且如果所述值并未到达最大改变次数Kmax,则返回到步骤S2的处理,并重复步骤S2-S5的处理。
当变量K的值到达最大改变次数Kmax时,发射天线加权控制电路109在复位变量K的值之后(步骤S6),确定已经从移动台发射过来的解码TPC比特的结果是否具有向增加发射功率的指令的偏向(步骤S7)。如果在解码TPC比特的结果中存在向增加发射功率的指令的偏向,则发射天线加权控制电路109对第二发射天线加权W″=(w″1,w″2,...,w″N)的值进行设置,从而使发射束的峰值方向向左(或右)(与目前相反的方向)移动L度(步骤S8)。发射天线加权控制电路109还将表示峰值方向的移动次数的变量K的值以“1”递增(步骤S9)。如果解码TPC比特的结果表示了向减小发射功率的指令的偏向,或者并不偏压任何方向,则发射天线加权控制电路109提供已经由天线加权转换电路105产生的第一发射天线加权作为输出,而无需变为第二发射天线加权,并中断本实施例的发射束控制处理。
接下来,发射天线加权控制电路109确定变量K的值是否已经到达已经预先设置的最大改变次数2Kmax(步骤S10),并且如果所述值并未到达最大改变次数2Kmax,则返回到步骤S7的处理,并重复步骤S7-S10的处理。如果变量K的值已经到达最大改变次数2Kmax,则发射天线加权控制电路109提供已经由天线加权转换电路105产生的第一发射天线加权作为输出,而无需变为第二发射天线加权,并中断本实施例的发射束控制处理。
在图4和5中,示出了其中发射束的峰值方向向右和左移动了几个单位的角度L的示例,而移动角度可以是角度L的整数倍(除零之外),预先对其进行设置。例如,当发射束的峰值方向处于位置+Kmax×L或-Kmax×L时,可以在一个操作中将峰值方向移到初始位置。
根据本实施例的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如果在规定时间间隔内解码TPC比特的结果表示向增加发射功率的指令的偏向,则可以通过将发射束的峰值方向向右或左进行移动,将发射束的峰值方向校正为所需波移动台的方向。因此,本实施例能够减小由于发射束的峰值方向偏离作为发射对象的移动台而导致的、对位于峰值方向上的其它移动台所施加的干扰功率,因此,可以防止系统订户容量的减小。
第二实施例
在第二实施例的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中,发射天线加权控制电路109的发射束控制进程不同于第一实施例。其它的结构和操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了多余的解释。
如图6中所示,在第二实施例的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中,通过发射天线加权控制电路109执行如下处理:当规定时间间隔内解码TPC比特的结果表示向增加发射功率的指令的偏向时,将发射束3的峰值方向交替地向左和右进行移动。在本实施例中,针对由第一发射天线加权W′=(w′1,w′2,...,w′N)形成的发射束3,将峰值方向向右(或向左)移动已经预先设置的角度L(图6的“a”)。如果情况并未得到改善(解码TPC比特的结果表示向增加发射功率的指令的偏向),则峰值方向向左(或右)移动角度2L(图6的“b”)。如果情况仍未得到改善,则峰值方向向右(或左)移动角度3L(图6的“c”)。再重复相同的处理。在此情况下,假设最大改变次数为2Kmax,已经预先进行设置。
本实施例的发射天线加权控制电路109设置有寄存器,用于保存角度L、变量J、变量K和Kmax中的每一个的值,其中,所述角度L峰值方向向右和左移动时的移动单位;所述变量J(一个正整数,初始值=1)用于使角度L倍增;所述变量K(初始值=0)表示移动次数;以及所述Kmax是最大改变次数(最大移动次数)。
上述处理使发射束的峰值方向在±Kmax×L(其中“+”是向右,而“-”是向左)度的最大范围内变化。可以利用外部指令将Kmax和L的值变为任意值。图6示出了其中已经将Kmax设置为2的示例。
如图7中所示,在获得TPC比特监视电路108的解码结果时,第二实施例的发射天线加权控制电路109首先将表示峰值方向已经移动次数的变量K的值复位为“0”,然后,将使角度L倍增的变量J的值设为“1”(步骤S11)。
接下来,发射天线加权控制电路109确定从移动台发射过来的解码TPC比特的结果是否偏向增加发射功率指令(步骤S12),以及如果解码TPC比特的结果偏向增加发射功率指令,则发射天线加权控制电路109对第二发射天线加权W″=(w″1,w″2,...,w″N)的值进行设置,从而使发射束的峰值方向移动+J×L(或-J×L)(步骤S13)。接着,发射天线加权控制电路109将表示峰值方向移动次数的变量K和用于使角度L倍增的变量J中的每一个的值以“1”递增,并将角度L与-1相乘(步骤S14)。如果解码TPC比特的结果偏向减小发射功率的指令,或者如果结果既不偏向增加也不偏向减小,则发射天线加权控制电路109提供已经由天线加权转换电路105产生的第一发射天线加权作为输出,而无需变为第二发射天线加权,并且中断本实施例的发射束控制处理。
接下来,发射天线加权控制电路109确定变量K的值是否已经到达预先设置的最大改变次数2Kmax(步骤S15),并且如果变量K的值并未到达最大改变次数2Kmax,则发射天线加权控制电路109返回到步骤S12的处理,并重复步骤S12-S15的处理。但是,如果变量K的值已经到达最大改变次数2Kmax,则发射天线加权控制电路109提供已经由天线加权转换电路105产生的第一发射天线加权作为输出,而无需变为第二发射天线加权,并中断本实施例的发射束的控制处理。
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第二实施例的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可以将发射束的峰值方向校正为所需波移动台的方向,因此,可以减小当发射束的峰值方向偏离作为发射对象的移动台时导致的、向处于峰值方向上的其它移动台所施加的干扰功率。因此,第二实施例的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可以防止系统订户容量的减小。
第三实施例
在第三实施例的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中,发射天线加权控制电路的发射束控制进程不同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其它的结构和操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了多余的解释。
在第三实施例的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中,当解码TPC比特的结果偏向增加发射功率指令时,针对由第一发射天线加权W′=(w′1,w′2,...,w′N)形成的发射束,将主瓣的宽度增加±H的预设角度(其中“+”是向右,而“-”是向左)。如果情况并未得到改善(如果解码TPC比特的结果仍旧偏向增加发射功率的指令),则再次将发射束的主瓣宽度增加角度±H。接着重复相同的处理。在此情况下,将最大改变次数设为Kmax。
上述处理使发射束的主瓣宽度在Kmax×2H度的最大范围内变化。当发射束的主瓣宽度按照此方式增加时,即使发射束的峰值方向略微偏离作为发射对象的移动台,该移动台的接收功率仍然增加,因此,限制了由于发射束的峰值方向偏离作为发射对象的移动台导致的发射功率的增加。此外,由于在本实施例中主瓣宽度的过多增加向位于所需波移动台附近的其它移动台施加了干扰功率,因此,优选地,将角度H和最大改变次数Kmax设置为最小值。
本实施例的发射天线加权控制电路109设置有寄存器,用于保存角度H、变量K和Kmax中的每一个的值,其中,所述角度H是主瓣宽度改变单位;变量K表示主瓣宽度改变次数;以及Kmax是最大改变次数。可以根据外部指令将Kmax和H的值变为任意值。
如图8中所示,在获得来自TPC比特监视电路108的解码结果时,本实施例的发射天线加权控制电路109首先将表示主瓣宽度改变次数的变量K的值复位为“0”(步骤S21),然后,确定从移动台发送射过来的解码TPC比特的结果是否偏向增加发射功率指令(步骤S22)。如果解码TPC比特的结果偏向增加发射功率指令,则发射天线加权控制电路109对第二发射天线加权W″=(w″1,w″2,...,w″N)的值进行设置,从而使发射束的主瓣宽度增加±H度(步骤S23)。发射天线加权控制电路109还将表示主瓣宽度改变次数的变量K的值以“1”递增(步骤S24)。如果解码TPC比特的结果偏向减小发射功率的指令,或者如果结果既不偏向增加也不偏向减小发射功率,则发射天线加权控制电路109提供已经由天线加权转换电路105产生的第一发射天线加权作为输出,而无需变为第二发射天线加权,并且中断本实施例的发射束控制处理。
接下来,发射天线加权控制电路109确定变量K的值是否已经到达预先设置的最大改变次数Kmax(步骤S25),并且如果变量K的值并未到达最大改变次数2Kmax,则发射天线加权控制电路109返回到步骤S22的处理,并重复步骤S22-S25的处理。相反,如果变量K的值已经到达最大改变次数Kmax,则发射天线加权控制电路109提供已经由天线加权转换电路105产生的第一发射天线加权作为输出,而无需变为第二发射天线加权,并中断本实施例的发射束的控制处理。
第三实施例的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限制了当发射束的峰值方向偏离作为发射对象的移动台时导致的发射功率的增加,因此,能够减小向位于发射束的峰值方向上的其它移动台所施加的干扰功率,并且可以防止系统订户容量的减小。
第四实施例
在第一到第三实施例中,示出了其中利用第二发射天线加权通过增加或减小发射数据的幅度来控制发射束的峰值方向的示例。
然而,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还可以使用上述无线电信号收发机来控制发射功率。无线电信号收发机210_1-210_N设置有:RF发射机、用于对基带信号进行正交调制的正交调制器、用于将基带信号转换为射频信号的升频转换器、AGC(自动增益控制)、以及TPA(发射功率放大器)(图中并未示出这些组件);以及如图9中所示,将无线电信号收发机210_1-210_N布置在天线设备和发射侧乘法器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将TPC比特监视电路的监视结果提供给无线电信号收发机210_1-210_N,且与第一到第三实施例中所示出的发射天线加权控制电路一样,例如,通过设置在无线电信号收发机210_1-210_N中的AGC来控制提供到每个天线设备的功率。此结构可以获得与第一到第三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第五实施例
图10是示出了设置有本发明的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的无线电基站的结构的示例的方框图。
如图10中所示,本实施例的无线电基站1的结构包括:第一到第四实施例中所示出的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11;控制单元12,用于控制无线电基站的操作,如对每个移动台的发射数据进行复用和分离,并监视与每个移动台的通信状态;以及通信接口设备13,作为与无线电网络控制设备2的接口,用于通过多个无线电基站1控制每个移动台的位置并对移动台和网络之间的通信进行中继。
正如在本实施例中那样,在无线电基站1中使用第一到第四实施例中所示出的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11实现了能够防止移动通信系统订户容量减少的无线电基站。
Claims (13)
1、一种用于控制设置有多个天线设备的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的发射束的发射束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步骤,从已经通过所述多个天线设备接收到的接收信号中提取用于控制发射功率的TPC比特,并从所述TPC比特中对用于指示增加所述发射功率的指令或减小所述发射功率的指令的增加/减小指令进行解码;
第二步骤,在已经预先设置的规定时间间隔内监视所述增加/减小指令的变化,并确定所述增加/减小指令是否偏向增加所述发射功率指令;
第三步骤,当所述增加/减小指令偏向用于增加所述发射功率的指令时,根据与接收期间相同的方向性,以已经预先设置的角度单位移动所述发射束的峰值方向;以及
第四步骤,重复所述第一步骤到第三步骤,直到消除了所述增加/减小指令向增加所述发射功率的指令的偏向为止,或者直到所述发射束的移动次数到达已经预先设置的最大值为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射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已经预先设置的角度的、除零之外的整数倍来移动所述发射束的峰值方向。
3、一种用于控制设置有多个天线设备的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的发射束的发射束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步骤,从已经通过所述多个天线设备接收到的接收信号中提取用于控制发射功率的TPC比特,并从所述TPC比特中对用于指示增加所述发射功率的指令或减小所述发射功率的指令的增加/减小指令进行解码;
第二步骤,在已经预先设置的规定时间间隔内监视所述增加/减小指令的变化,并确定所述增加/减小指令是否偏向增加所述发射功率指令;
第三步骤,当所述增加/减小指令偏向用于增加所述发射功率的指令时,以已经预先设置的角度单位增加所述发射束的主瓣宽度;以及
第四步骤,重复所述第一步骤到第三步骤,直到消除了所述增加/减小指令向增加所述发射功率的指令的偏向为止,或者直到所述发射束的主瓣宽度的增加次数到达已经预先设置的最大值为止。
4、一种控制使用多个天线设备的发射束的发射功率和方向性的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所述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包括:
TPC比特解码电路,用于从已经通过所述多个天线设备接收到的接收信号中提取用于控制发射功率的TPC比特,并从所述TPC比特中对用于指示增加所述发射功率的指令或减小所述发射功率的指令的增加/减小指令进行解码;
TPC比特监视电路,用于在规定时间间隔内监视已经通过所述TPC比特解码电路解码的所述增加/减小指令的变化,并确定所述增加/减小指令是否偏向增加所述发射功率的指令;以及
发射天线加权控制电路,当所述增加/减小指令偏向增加所述发射功率的指令时,产生与提供给每个所述天线设备的幅度相对应的发射天线加权,从而使所述发射束的峰值方向根据与接收期间相同的方向性、以已经预先设置的角度单位移动;以及重复移动所述发射束的峰值方向的处理,直到消除了所述增加/减小指令向增加所述发射功率的指令的偏向为止,或者直到所述发射束已经移动的次数到达预先设置的最大值为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天线加权控制电路控制所述发射天线加权,从而使所述发射束的峰值方向按照已经预先设置的角度的、除零之外的整数倍移动。
6、一种控制使用多个天线设备的发射束的发射功率和方向性的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所述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包括:
TPC比特解码电路,用于从已经通过所述多个天线设备接收到的接收信号中提取用于控制发射功率的TPC比特,并从所述TPC比特中对用于指示增加所述发射功率的指令或减小所述发射功率的指令的增加/减小指令进行解码;
TPC比特监视电路,用于在规定时间间隔内监视已经通过所述TPC比特解码电路解码的所述增加/减小指令的变化,并确定所述增加/减小指令是否偏向增加所述发射功率的指令;以及
发射天线加权控制电路,当所述增加/减小指令偏向增加所述发射功率的指令时,产生每一个均与提供到每个所述天线设备的幅度相对应的发射天线加权,从而使所述发射束的主瓣宽度从已经预先设置的值开始以规定角度单位增加;以及重复增加所述发射束的主瓣宽度的处理,直到消除了所述增加/减小指令向增加所述发射功率的指令的偏向为止,或者直到所述发射束的主瓣宽度的增加次数到达预先设置的最大值为止。
7、一种控制使用多个天线设备的发射束的发射功率的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所述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包括:
TPC比特解码电路,用于从已经通过所述多个天线设备接收到的接收信号中提取用于控制发射功率的TPC比特,并从所述TPC比特中对用于指示增加所述发射功率的指令或减小所述发射功率的指令的增加/减小指令进行解码;
TPC比特监视电路,用于在规定时间间隔内监视已经通过所述TPC比特解码电路解码的所述增加/减小指令的变化,并确定所述增加/减小指令是否偏向增加所述发射功率的指令;以及
无线电信号收发机,当所述增加/减小指令偏向增加所述发射功率的指令时,控制提供到每个所述天线设备的功率,从而使所述发射束的峰值方向根据与接收期间相同的方向性、以已经预先设置的角度单位移动;以及重复移动所述发射束的峰值方向的处理,直到消除了所述增加/减小指令向增加所述发射功率的指令的偏向为止,或者直到所述发射束的移动次数到达预先设置的最大值为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电信号收发机控制提供到每个所述天线设备的功率,从而使所述发射束的峰值方向按照已经预先设置的角度的、除零之外的整数倍移动。
9、一种控制使用多个天线设备的发射束的发射功率的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所述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包括:
TPC比特解码电路,用于从已经通过所述多个天线设备接收到的接收信号中提取用于控制发射功率的TPC比特,并从所述TPC比特中对用于指示增加所述发射功率的指令或减小所述发射功率的指令的增加/减小指令进行解码;
TPC比特监视电路,用于在规定时间间隔内监视已经通过所述TPC比特解码电路解码的所述增加/减小指令的变化,并确定所述增加/减小指令是否偏向增加所述发射功率的指令;以及
无线电信号收发机,当所述增加/减小指令偏向增加所述发射功率的指令时,控制提供到每个所述天线设备的功率,从而使所述发射束的主瓣宽度从已经预先设置的值开始以规定的角度单位增加;以及重复增加所述发射束的主瓣宽度的处理,直到消除了所述增加/减小指令向增加所述发射功率的指令的偏向为止,或者直到所述发射束的主瓣宽度的增加次数到达预先设置的最大值为止。
10、一种无线电基站,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
控制单元,用于监视与每个移动台的通信状态,并对每个移动台的发射/接收数据进行复用/分离;以及
通信接口设备,作为与无线电网络控制设备的接口,用于对所述移动台和网络之间的通信进行中继。
11、一种无线电基站,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
控制单元,用于监视与每个移动台的通信状态,并对每个移动台的发射/接收数据进行复用/分离;以及
通信接口设备,作为与无线电网络控制设备的接口,用于对所述移动台和网络之间的通信进行中继。
12、一种无线电基站,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
控制单元,用于监视与每个移动台的通信状态,并对每个移动台的发射/接收数据进行复用/分离;以及
通信接口设备,作为与无线电网络控制设备的接口,用于对所述移动台和网络之间的通信进行中继。
13、一种无线电基站,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
控制单元,用于监视与每个移动台的通信状态,并对每个移动台的发射/接收数据进行复用/分离;以及
通信接口设备,作为与无线电网络控制设备的接口,用于对所述移动台和网络之间的通信进行中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066566/2003 | 2003-03-12 | ||
JP2003066566 | 2003-03-12 | ||
PCT/JP2004/003034 WO2004082173A1 (ja) | 2003-03-12 | 2004-03-09 | 送信ビーム制御方法、適応アンテナ送受信装置及び無線基地局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59547A CN1759547A (zh) | 2006-04-12 |
CN100479350C true CN100479350C (zh) | 2009-04-15 |
Family
ID=329845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480006368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9350C (zh) | 2003-03-12 | 2004-03-09 | 发射束控制方法、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及无线电基站 |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324784B2 (zh) |
EP (1) | EP1603255B1 (zh) |
JP (1) | JPWO2004082173A1 (zh) |
KR (1) | KR100739087B1 (zh) |
CN (1) | CN100479350C (zh) |
BR (1) | BRPI0408742A (zh) |
HK (1) | HK1087851A1 (zh) |
TW (1) | TWI231668B (zh) |
WO (1) | WO200408217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516358B2 (ja) * | 2004-05-26 | 2010-08-04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無線基地局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US7660598B2 (en) * | 2004-12-21 | 2010-02-0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ransmit power reduction for a wireless device with multiple transmit signal paths |
US7729714B2 (en) * | 2005-12-20 | 2010-06-0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verse link transmit beam-forming |
US20090017910A1 (en) * | 2007-06-22 | 2009-01-15 | Broadcom Corporation | Position and motion tracking of an object |
JP6225552B2 (ja) * | 2013-08-08 | 2017-11-08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装置 |
CN104932544B (zh) * | 2015-05-21 | 2017-10-17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 一种单发天线的零位校正测试系统及方法 |
US10944455B2 (en) * | 2018-02-26 | 2021-03-0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Beam tracking for periodic user equipment movement |
DE102018002661A1 (de) * | 2018-03-31 | 2019-10-02 | Heinz Lindenmeier | Antennen-Einrichtung für die bidirektionale Kommunikation auf Fahrzeugen |
EP3706327A1 (en) * | 2019-03-07 | 2020-09-09 |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 Vehicle,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a vehicle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11395154B2 (en) * | 2019-04-18 | 2022-07-1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determining sensing beam for an LBT procure |
CN110676588B (zh) * | 2019-09-25 | 2020-11-06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 | 一种移相波控码硬件在线调节系统 |
CN114375031B (zh) * | 2021-12-23 | 2024-04-30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控制信号强度的方法、基站及介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I98171C (fi) * | 1995-05-24 | 1997-04-25 | Nokia Telecommunications Oy | Menetelmä pilottikanavien lähettämiseksi ja solukkoradiojärjestelmä |
JPH09233015A (ja) * | 1996-02-23 | 1997-09-05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衛星通信用移動局装置 |
KR100468820B1 (ko) * | 1997-08-04 | 2005-03-1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가중치기억장치를이용한적응위상배열안테나 |
JP2000013290A (ja) * | 1998-06-24 | 2000-01-1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ダイバーシチ通信装置及び方法 |
JP2002026789A (ja) * | 1998-09-11 | 2002-01-2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通信装置および指向性送信方法 |
JP2000174678A (ja) | 1998-12-09 | 2000-06-23 | Nec Corp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EP1067710A1 (en) * | 1999-07-08 | 2001-01-10 | Alcatel |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comprising an adaptive base station antenna |
GB2363256B (en) * | 2000-06-07 | 2004-05-12 | Motorola Inc | Adaptive antenna array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operation thereof |
JP2002026790A (ja) * | 2000-07-03 | 2002-01-2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GB0020088D0 (en) * | 2000-08-15 | 2000-10-04 | Fujitsu Ltd | Adaptive beam forming |
JP3569665B2 (ja) * | 2000-08-30 | 2004-09-2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アレーアンテナを備えた送受信装置及びこのアレーアンテナの調整方法 |
JP2002111564A (ja) * | 2000-09-27 | 2002-04-1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基地局装置及び無線送信方法 |
JP4352640B2 (ja) | 2000-11-30 | 2009-10-28 |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 アダプティブアレーアンテナ |
JP3722003B2 (ja) | 2001-03-26 | 2005-11-30 |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 アダプティブアレーアンテナ |
JP3767799B2 (ja) | 2001-04-09 | 2006-04-19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アレーアンテナのヌル方向制御方法及び装置 |
JP3738705B2 (ja) * | 2001-06-05 | 2006-01-25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適応アンテナ装置 |
JP2003060549A (ja) | 2001-08-08 | 2003-02-2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の基地局装置及び送信パターン切り替え方法 |
JP2003060557A (ja) * | 2001-08-10 | 2003-02-28 | Fujitsu Ltd | アレーアンテナシステムを有する基地局 |
JP2003060558A (ja) | 2001-08-14 | 2003-02-2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通信端末装置および基地局装置 |
US6937874B2 (en) * | 2002-02-12 | 2005-08-30 | Motorola, Inc. | Power control in 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s systems |
-
2004
- 2004-03-09 CN CNB2004800063683A patent/CN100479350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03-09 TW TW093106130A patent/TWI231668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4-03-09 BR BRPI0408742-9A patent/BRPI0408742A/pt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4-03-09 WO PCT/JP2004/003034 patent/WO200408217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4-03-09 EP EP04718723.2A patent/EP1603255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4-03-09 US US10/548,674 patent/US7324784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03-09 KR KR1020057016845A patent/KR100739087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4-03-09 JP JP2005503526A patent/JPWO2004082173A1/ja active Pending
-
2006
- 2006-09-05 HK HK06109882.6A patent/HK1087851A1/xx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59547A (zh) | 2006-04-12 |
KR20050107788A (ko) | 2005-11-15 |
HK1087851A1 (en) | 2006-10-20 |
EP1603255B1 (en) | 2018-06-20 |
TW200505183A (en) | 2005-02-01 |
EP1603255A4 (en) | 2012-11-07 |
BRPI0408742A (pt) | 2006-03-28 |
US7324784B2 (en) | 2008-01-29 |
EP1603255A1 (en) | 2005-12-07 |
JPWO2004082173A1 (ja) | 2006-06-15 |
WO2004082173A1 (ja) | 2004-09-23 |
KR100739087B1 (ko) | 2007-07-13 |
US20060211439A1 (en) | 2006-09-21 |
TWI231668B (en) | 2005-04-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999826A (en) | Devices for transmitter path weights and methods therefor | |
CN1545770B (zh) | 通信方法和设备以及用于改进通信设备的系统性能的方法 | |
US6993299B2 (en) | Efficiency of power amplifiers in devices using transmit beamforming | |
JP4944914B2 (ja) | コンフィデンス・メトリックに基づく閉ループ型送信ダイバーシチを実施する装置及び方法 | |
US8818440B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power in distributed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9160427B1 (en) | Transmit diversity with formed beam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ing a common pilot channel | |
CN100479350C (zh) | 发射束控制方法、自适应天线收发设备及无线电基站 | |
CN101057421B (zh) | 无线电设备和发送控制方法 | |
WO2001089112A1 (en) | Implementation method of pilot signal | |
US7342912B1 (en) | Selection of user-specific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for optimization of transmit performan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ing a common pilot channel | |
EP1250768B1 (en) | Diversity transmission | |
JP2001267991A (ja) | 送信装置、送信方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通信方法 | |
CN100446439C (zh) | 自适应天线发射/接收设备 | |
GB2313237A (en) |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 path weight | |
WO2003081768A2 (en) |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power amplifiers in devices using transmit beamforming | |
CN101151767B (zh) | 天线自适应方法、通信终端、设备和模块 | |
KR100715753B1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기지국 장치 및 그것에 이용하는 하향 송신 지향 특성 제어 방법 및 기록 매체 | |
JP4091270B2 (ja) | 空間多重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 |
JP2000151487A (ja) | 無線基地局装置 | |
CN118539953A (zh) | 一种智能超表面辅助存在硬件损伤以及空间相关性的mimo通信系统控制方法及系统 | |
JP2005102074A (ja) | キャリブレーション方法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した無線装置 | |
GB2313236A (en) | Controlling transmit path weight and equaliser setting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08785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08785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415 Termination date: 201303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