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78845C - 操作面板和采用操作面板的图像形成装置或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操作面板和采用操作面板的图像形成装置或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78845C
CN100478845C CNB2003101214067A CN200310121406A CN100478845C CN 100478845 C CN100478845 C CN 100478845C CN B2003101214067 A CNB2003101214067 A CN B2003101214067A CN 200310121406 A CN200310121406 A CN 200310121406A CN 100478845 C CN100478845 C CN 100478845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part
mentioned
key
operating
ang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31012140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50955A (zh
Inventor
古乡慎也
松尾俊彦
竹内功
小林利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313199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37489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314991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4351679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5509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509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7884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7884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通过使操作面板的显示部从水平面立起,使得即使在坐于轮椅的状态下仍可辨认显示部。在显示部为80°视角(从垂直线到辨认界限是40°)的液晶时,使显示部相对水平面立起约50°,由此,可同时确保轮椅坐位和正常人立位处的辨认性。即可形成不区分残疾人、高龄者、正常人的所谓通用设计。另外,通过将边观看显示部边进行操作的辨认键(菜单键和选择键等)设置于显示部的投影区域之外,当对该辨认键进行操作时,不产生显示部被进行操作的手遮挡、难于操作的不利情况。另外,本发明在纸的排出区域之外设置显示部,以及在纸的排出区域内设置操作部的一部分,以扩大操作部的面积。即能扩大操作键之间的间距,故可减少肢体残疾人在对操作部进行操作时的误操作。

Description

操作面板和采用操作面板的图像形成装置或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显示在操作部所进行的操作内容的显示部的操作面板,以及采用了该操作面板的图像形成装置或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过去,虽然曾出现过具有为了保持轮椅等的坐位与立位处的辨认性,而可针对水平面改变显示部的立起角度的改变机构的操作面板,但是由于操作面板的成本上升和因显示部的改变而使得电气配线弯曲造成的断线等的危险,因而设置改变机构是不太好的。另外,对于将显示部的立起角度固定的操作面板,难于同时确保轮椅坐位与立位处的辨认性。
另一方面,根据对目前的通用设计的要求,要求一种即使肢体不自由者也可操作的操作面板,要求一种即使是手不自由者也可通过叼于口内使用的嘴杆、固定于头部而使用的头杆等进行操作的操作键。
在日本特开2002-103732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操作面板106,如图14所示,使印刷键100比其它的键102、104突出,尺寸增大,而且通过鲜明的色彩或显示,使其与其它的键102、104相比较而更加明显,由此来引起用户对为进行印刷而应操作的印刷键100的注意。但是,该构成不过是一种站立位置上的明显化,在轮椅坐位的场合,会产生无法辨认印刷键100之虞。
此外,在日本特开2002-236536号公报中,如图15A、15B所示的那样,在上按钮108、下按钮110、左按钮112和右按钮114的中间部设置放指部116,在将手指放置于该放指部116的状态下,即使不改变手指的位置,仍可对上按钮108、下按钮110、左按钮112或右按钮114分别进行操作。但是,该构成旨在消除伴随着手指移动的操作者的麻烦和疲劳,而未考虑基于嘴杆、头杆等的操作性。
另外,在将操作面板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场合,为了减小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尺寸,在日本特开平11-119496号公报中,如图16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200的上面的纸排出区域内,设置操作面板202,并由透明的保护部件208来覆盖操作面板202上的操作键204、以及显示由操作键204设定的操作模式的显示部206,以防止纸的前端部挂住,不产生叠置不良。
但是,由于在纸排出区域内设置操作面板202,因而操作面板202的显示部206会被已排出的纸遮隐,故不能够确认操作模式。另外,由于从保护部件208上按压操作键204,故不能用残疾人叼于口内使用的嘴杆等来对操作键204进行操作。
另一方面,在日本特开2002-307778号公报中,如图17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212的上面角部设置操作面板210,以使其设置于纸排出区域之外,但是,安装面积较窄,只能够设置操作键214和复位键216,不能够设置显示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1目的在于考虑上述事实,提供同时确保轮椅坐位和立位处的辨认性的操作面板,以及采用该操作面板的图像形成装置或电子设备。
另外,本发明的第2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图像形成装置为小型的情况下,仍能确保显示部的辨认性,即使是残疾人也容易操作的操作面板,以及采用了该操作面板的图像形成装置或电子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的第1目的,在本发明的第1特征中,操作面板包括操作部;显示部,该显示部显示通过上述操作部进行操作的内容,在安装于装置主体上的状态下,对应于上述显示部的视角,使显示部相对于水平面按照规定的立起角度立起,使得从轮椅坐位位置的视点和站立位置的视点都能进行辨认。
在本特征中,在安装于装置主体的状态下,对应于显示部的视角,使显示部相对于水平面按照规定的立起角度立起,从而使得从轮椅坐位位置的视点和站立位置的视点都能进行辨认。
由此,即使显示部的视角较小,也可在坐于轮椅上的状态下来辨认显示部。另外,即使在站立位置,显示部也可达到可辨认的立起角度。于是,可形成不区分残疾人、高龄者、健康者的所谓通用设计。
为了实现上述的第2目的,在本发明的第2特征中,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在纸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机构;纸排出部,该纸排出部排出通过上述图像形成机构形成了图像的纸;操作面板,该操作面板设置于上述纸排出部附近,对上述图像形成机构进行控制,上述操作面板由设定操作模式的操作部和显示上述操作模式的显示部构成,上述操作部中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上述纸排出部的纸排出区域内,上述显示部位于纸排出区域之外。
在本特征中,将操作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纸排出部区域内,将显示部设置于纸排出区域之外。如此,通过将显示部设置于纸排出区域之外,使得显示部不会被已排出的纸所覆盖,故可确保显示部的辨认性。
另外,通过在纸排出区域内设置操作部的至少一部分,能扩大操作部的面积。即,尽管是小型的图像形成装置,也能够获得较大的操作部面积,可扩大操作部之间的间距。
因此,即使在肢体残疾者对操作部进行操作的情况下,仍可消除同时按压多个操作键等的误操作,可同时实现图像形成装置的小型化,以及操作部操作性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安装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操作面板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斜视图;
图2为表示安装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操作面板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平面图;
图3为表示安装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操作面板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的说明图;
图4为评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操作面板显示部的辨认性的说明图;
图5为评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操作面板显示部的辨认性的说明图;
图6为求算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操作面板显示部的立起角度的说明图;
图7A、图7B分别是为求算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操作面板显示部的立起角度而进行的计算的结果;
图8A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操作面板的斜视图;
图8B为表示图8A的操作面板的操作键与键盖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9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操作面板的平面图;
图10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操作面板的操作键与杆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1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操作键与杆的关系的另一说明图;
图12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操作面板变形实例的平面图;
图13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操作面板的其它变形实例的平面图;
图14为表示过去的操作面板的斜视图;
图15A、图15B分别为过去的操作面板的平面图和剖视图;
图16为表示过去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斜视图;
图17为表示过去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斜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采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操作面板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
首先,对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由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和供纸器14构成。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中,分别设置有:通过在均匀充电后照射图像光而在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的像载体16;充电器18,其对像载体16的表面均匀充电;光学箱20,其根据图像数据对像载体16照射图像光,以形成基于静电电位差的潜像;显影器22,其有选择地将调色剂转移到潜像,进行显影处理;转印器26,其将像载体16的表面的调色剂像(未定影像)转印于由阻挡辊子24供给的纸上;定影器28,其对纸上的调色剂像进行加热·加压,使其熔接;清洁器30,其对残留于转印调色剂像后的像载体16上的调色剂进行清扫。
这里,像载体16在表面具有感光体层,通过均匀充电后的曝光,曝光部的电位衰减。另一方面,充电器18为与像载体16接触的辊状的部件,通过在它们之间施加电压,在接触部附近的微小间隙内产生放电,使像载体16的表面基本均匀地充电。作为充电器,除了上述类型以外,还可采用对电极导线施加高电压,通过电晕放电对像载体16进行充电的类型。
光学箱20,使闪烁的激光在像载体16的周面上进行扫描,在像载体16的周面上形成基于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另外,作为光学箱20也可为下述类型,即,排列LED等的发光元件,根据图像数据,使它们点亮、熄灭。
显影器22包括圆筒状的显影辊子22A,该显影辊子22A按照接近像载体16与其对置的方式设置,在该显影辊子22A和像载体16之间,外加显影偏置电压。由此,在显影辊子22A与像载体16之间形成显影偏置电场,具有电荷的调色剂转移到像载体16上的曝光部,形成可视像。
转印器26为与像载体16对置设置的辊状的部件,通过在与像载体16之间形成转印电场,在所通过的纸上转印调色剂像。
调色剂像通过转印器26转印于纸上,然后,纸与像载体16分离。经分离的纸被传送给定影器28,由定影器28来进行加热加压定影,然后被排到排出盘44上。另外,在上述转印结束后,像载体16的表面由清洁器30来进行清洁处理,准备下次的图像制作处理。
另一方面,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的下方,设置有将纸逐张送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内部的供纸器14。该供纸器14具有可自由装卸的盘32、34、36、38,可沿与送出纸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抽出。
在这里,盘32的容量为150张纸,盘34的容量可按照250张纸的盘或550张纸的盘进行选择。另外,盘36、38为选择盘,容量为550张纸。
在盘32、34、36、38的前端部附近,分别设置供纸辊40,其从盘32、34、36、38送出纸。还有,在盘32、34、36、38的前端部侧,分别设置有压接于供纸辊40的处理部件(图示省略),盘32、34、36或38内的纸是逐张供给的。
如这样,通过设置于供纸器14的附近的阻挡辊42,在规定的时刻,将从供纸器14送出的纸传送到调色剂像的转印位置。
另外,在双面印刷的场合,不直接将在单面定影了图像的纸排出到排出盘44,而是由切换门46来切换传送方向,将其传送给双面用的传送机构48。在该双面用传送机构48中,通过沿传送通路50设置的传送用的辊子52,将纸的正反面调转,并在该状态下再次将其传送给阻挡辊子24,此次,在纸的反面进行图像的转印、定影,然后将其排到排出盘44。
在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表面侧,设置有可抽出/推入的延长盘45,在采用大尺寸的纸(为用纸长度较长的纸,A3、Legal等)时,抽出延长盘45,由此,纸不会从图像形成装置10落下。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操作面板进行说明。
如图1~图3所示的那样,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的上面12A的正面靠近自己一侧的角部(图中的右角部)上,设置有操作面板54。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按照正面靠近自己一侧低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的正面里侧的方式倾斜(参照图1),操作面板54按照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的正面靠近自己一侧低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的正面里侧的方式倾斜。
另外,操作面板54由操作部56和显示部58构成,该操作部56设定图像形成装置10的操作模式(打印模式,节电模式等),该显示部58显示通过操作部56设定的操作模式,该显示部58设置在被排出的纸的排出区域之外,而且相对于水平面立起约50°(在后面进行描述)。
在这里,所谓“排出区域”是指将纸排出的区域,具体来说,为排出盘44、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的上面12A和延长盘45中从排出盘44露出的纸可放置的区域,通过将显示部58设置于排出区域之外,显示部58便不会被已排出的纸所覆盖,确保了显示部58的辨认性。
但是,如图4所示的那样,显示部高度(x)伴随供纸盘的大小和数量而不同,盘34采用250张纸容量时图像形成装置的显示部高度为990mm(至图像形成装置的显示部58的高度为290mm+基于曰本桌规格的桌59的高度700mm),盘34采用550张纸容量时图像形成装置的显示部高度为1020mm(至图像形成装置的显示部58的高度320mm+基于日本桌规格的桌59的高度700mm)。
另外,作为可选配件安装了550张纸容量的盘36时,图像形成装置的显示部高度为1115mm(至图像形成装置的显示部58的高度415mm+基于日本桌规格的桌59的高度700mm),在除了安装盘36还装有550张纸容量的盘38的场合,为1205mm(至图像形成装置的显示部58的高度505mm+基于日本桌规格的桌59的高度700mm)。
另一方面,如图4和图5所示的那样,在相对于水平面、显示部58的立起角度约为50°的场合,视角为80°(从垂直线到辨认界限为止的角度α:40°)的范围由b表示,但是,如果评价显示部高度为1020mm时显示部58的立起位置的辨认性,则立位视点高度为1778mm(为日本人用户立位眼高值男性的上限值(对象年龄:20~69岁/对象范围:对象者的95%))的视线角度相对水平方向为70°,由此即使显示部58的立起角度为60°,该视线角度也处于视角80°(范围a)内。
另一方面,在从轮椅坐位置(坐位视点高度为1012.6mm,日本人用户坐位眼高值女性的下限值(对象年龄:20~69岁/对象范围:对象者的95%))来观察(1012.6mm+30mm=1042.6mm)的场合,即使显示部58的立起角度为40°(范围c),仍可辨认,但是,如果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的显示部高度不少于1115mm,则将处于视角以外,不可辨认。
下面对显示部58相对水平面的立起角度A的设定方法进行说明。
图6表示显示部58的立起角度A与显示部高度(x)之间的关系,如果是满足下述公式的显示部58的立起角度A,则可同时确保轮椅坐位视点高度(y)与正常人立位视点高度(z)的辨认性。
【数学公式2】
90 + α - tan - 1 z - x L ≥ A ≥ 90 - α + tan - 1 x - y L · · · ( 1 )
在这里,A表示显示部立起角度(°),α表示从垂直线到辨认界限的角度(°),x表示显示部高度,y表示坐位视点高度,z表示立位视点高度,L表示从显示部到视点的水平距离。
如图7A所示的那样,根据数学公式2的计算结果知道,在视角为80°(从垂直线到辨认界限的角度α为40°)时,显示部高度在不低于1115mm的场合,数学公式2不成立,但是如图7B所示的那样,在视角为120°(从垂直线到辨认界限的角度α为60°)时,即使显示部高度为1205mm,数学公式(1)也成立。
根据上述情况知道,当显示部58的视角为80°时,显示部58的立起角度适合大致在45°~60°的范围内,当显示部58的视角为120°时,显示部58的立起角度大致适合在35°~85°的范围内。
另外,根据显示部高度来进一步确定显示部58的立起角度。在本发明中作为一个实例,通过将显示部58的视角设定在80°、相对水平面的立起角度设定在约50°,即使在坐于轮椅上的状态下,显示部高度到1020mm为止仍可辨认。
但是,如图8A、图8B和图9所示的那样,在操作面板54的操作部56上,设置有平板状的键盖60,通过使该键盖60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的上面12A共面或位于其下方,使其不会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的上面12A露出。另外,在键盖60上形成有多个孔部60A,在孔部60A内,分别配置有设定操作模式的操作键62。
还有,在本实施例中,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分体设置键盖60,但是键盖60没必要一定是分体,也包括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设置成一体的形式。在此场合,即使键盖60不一定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的上面12A共面或位于其下方,已排出的纸的前端部也没有挂住之虞。
在这里,操作键62分为边观看显示部58边进行操作的辨认键(菜单键62C和选择键62D等),与不观看显示部58来操作的非辨认键(联机键62A和打印中止键62B等),将辨认键(菜单键62C和选择键62D等)配置于显示部58的投影区域之外,将非辨认键(联机键62A和打印中止键62B等)配置于投影区域内。
另一方面,如图8B和图10所示的那样,操作键62在圆柱体63A的前端,设有中间部隆起的曲面状的倾斜凸部63B,使倾斜凸部63B与键盖60的表面共面或位于下方,使其不会从键盖60的表面露出。
在这里,如果操作键62的深度过深,当用手指按压操作键62时,周围的键盖60会造成妨碍,损害操作感,故最好还考虑尺寸的差异等,将倾斜凸部63B的顶部的深度设定在距键盖60的表面约0.5mm处。
另外,在键盖60的孔部60A,设有研钵状的坡面部64,使坡面部64的下方侧的起始部P1(垂直面与倾斜面的边界部),位于倾斜凸部63B的起始部P2(圆柱体63A与倾斜凸部63B的边界部)的上方。
将φ3.5mm(1/8英寸)的嘴杆或头杆(为了手不自由的人对键盘等进行操作,叼于口中,或固定于头上的杆)等的杆66的前端部钩挂于坡面部64与操作键62的外周面之间。
即使在杆66相对于键盖60的表面例如倾斜30°±5°(δ)的状态下按压操作键62,仍可按压操作键62。另外,即使在杆66越过倾斜凸部63B的顶部的情况下,仍可钩挂于靠里的坡面部64上,从而可按动操作键62。
在这里,如果坡面部64的倾斜角度由β表示,杆66与坡面部64之间的静止摩擦系数由μ表示,则最好设定为满足下述式:
β<tan-1μ+δ              …(2)
即,若杆66按压坡面部64的按压力由F表示,如果沿坡面部64作用的最大摩擦力Fcos(β-δ)×μ大于按压力F的沿坡面部64作用的向上的分力Fsin(β-δ),则杆66不在坡面部64上滑动,故下述式成立。
【数学公式3】
Fcos(β-δ)×μ>Fsin(β-δ)…(3)
μ > sin ( β - δ ) cos ( β - δ ) · · · ( 4 )
μ>tan(β-δ)              …(5)
β<tan-1μ+δ              …(2)
在这里,如果坡面部64的倾斜角度β减小(变陡),则由坡面部64形成的凹谷便加深,杆66落入的落差增加,损害操作感,并且当杆66与坡面部64接触时,杆66所受到的冲击便增强。于是,最好在不滑动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增加(变缓)坡面部64的倾斜角度β。
另一方面,为了使杆66在操作键62的外周面上不滑动来按动操作键62,杆66的前端部所接触的触点处操作键62的切线角度γ最好如坡面部64的倾斜角度β那样,设定为满足下述关系式:
γ<tan-1μ’+δ            …(6)
还有,μ’表示杆66与操作键62之间的静止摩擦系数。
另外,为了使杆66在操作键62的外周面上不滑动地来按动操作键62,故如图11所示的那样,也可在操作键62的倾斜凸部63B的顶部,设置杆66的前端部可扣合的曲面状的凹部68。由此,可将杆66的前端部扣合于凹部68处,来按压操作键62。
另外,为了能扣合住杆66的前端部,凹部68的宽度W最好不少于3.5mm。另外,由于操作键62比键盖60的表面更下凹,因此当用手指按动操作键62时,键盖60的坡面部64有时会造成妨碍,有损操作感,故如图10所示的那样,最好确保对置的坡面部64之间的最大间距L不少于10mm。
此外,该最大间距L不必确保纵横方向均不少于10mm,也可仅仅确保沿从图像形成装置10的前面观看的横向不少于10mm。由此,即使是小型的图像形成装置10,仍可获得与大型的图像形成装置10基本相同的操作键62的操作感。
还有,为了通过坡面部64和操作键62来钩住杆66的前端部,故最好将从键盖60的表面与坡面部64的边界部开始到操作键62的中间部为止的距离L1设定为不少于3.5mm。
再有,在即使是肢体残疾者,仍可没有误操作(同时按动2个操作键62)地按动操作键62的方面,如图9所示的那样,最好使键盖60的表面与坡面部64的边界部彼此之间的距离L2相隔不少于6mm,并且使从键盖60的表面与坡面部64的边界部开始到操作键62的中心为止的距离L3相隔不少于9mm。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的那样,通过将显示部58配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的正面靠近自己一侧,可较容易得到同时确保轮椅等的坐位与立位的辨认性的显示部58。具体来说,通过使显示部58从水平面立起,如图4和图5所示的那样,即使在比如坐于轮椅上的状态下,也可辨认显示部58。
在显示部58为80°的视角(从垂直线开始到辨认极限为止是40°)的液晶的场合,通过使显示部58相对水平面立起约50°,可同时确保轮椅坐位和正常人立位的辨认性。由此,可形成不区分残疾人、高龄者、正常人的所谓通用设计。
另外,如图9所示的那样,操作键62分为边观看显示部58边进行操作的辨认键(菜单键62C和选择键62D等)、与不观看显示部58而进行操作的非辨认键(联机键62A和打印中止键62B等),通过将辨认键(菜单键62C和选择键62D等)配置于显示部58的投影区域之外,当对该辨认键进行操作时,不会产生被进行操作的手遮挡住显示部58,使操作难于进行的不利情况。
更进一步,由于扩大了操作键62彼此之间的间距,使得肢体残疾人对操作部56进行操作时,也可消除同时按动多个操作键62等的误操作,提高操作键62的操作性。
还有,如图8A、图8B所示的那样,通过使操作键62的上面处于键盖60的表面的下方或相同的高度,操作键62不会突出于键盖60的表面。
由此,在通过杆66对操作键62进行操作的场合,使杆66的前端部沿键盖60的表面进行移动,与对从键盖的表面突出的操作键进行操作的场合相比较,对与键盖60的表面共面或相对于键盖60的表面而下凹的操作键62进行操作的情况,因没有杆66受到操作键62的妨碍之虞,容易操作。
再有,如图8A、图8B和图10所示的那样,在键盖60的孔部60A设置研钵状的坡面部64,可将杆66的前端部钩挂于坡面部64和操作键62的外周面上来按压操作键62。
如此,即使采用杆66,仍可容易地对操作键62进行操作,这样便可形成符合通用设计的操作面板,可提供即使残疾人也容易操作的工作环境。
另外,将操作键62设为圆柱体63A的前端中间部隆起的曲面状的倾斜凸部63B,在键盖60的孔部60A中,设置研钵状的坡面部64,由此,可使杆66的前端部平滑移动。这样,可消除对杆66的冲击,操作性良好。
此外,使坡面部64的下方侧的起始部P1(垂直部与倾斜部的边界)位于倾斜凸部63B的起始部P2(圆柱体63A与倾斜凸部63B的边界)的上方,由此,杆66不会钩挂于操作键62的外周面上。
还有,由于在操作键62的倾斜凸部63B的顶部,设置有杆66的前端部可扣合的凹部68,故即使在例如杆的外径大于φ3.5mm的场合、或杆66相对键盖60的表面的角度δ大于30°±5°的情况下,通过将杆66的前端部钩挂于凹部68处,使其还可按压操作键62。另外,通过使凹部68呈曲面状,使杆66易于与凹部68扣合。
如此,可通过杆66,以各种方法,进行操作键62的按压操作,由此,可更进一步容易地使用操作面板54。
此外,在本方式中,将显示部58相对于水平面的立起角度设为约50°,但是这不过是一个实例。显示部58的立起角度可随显示部58的视角而不同,只要可同时确保轮椅坐位和正常人立位处的显示部58的辨认性即可,故显示部58的立起角度不限于此。
再有,尽管将辨认键(菜单键62C和选择键62D等)配置于显示部58的投影区域之外,使对辨认键进行操作时,显示部58不为进行操作的手所遮挡,但只要显示部58不为进行操作的手遮挡即可,故不限于此。
比如,如图12所示的那样,也可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的上面12A的正面靠近自己一侧的左角部,设置操作面板70。在此场合,将显示部72设置于操作面板70的左里侧,将辨认键(菜单键62C和选择键62D等)设置于显示部72的投影区域的右侧。由此,当通过右手操作时,由于手与视线不会交叉,故操作性良好。
另外,也可如图13所示的那样,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的上面12A的正面靠近自己一侧的右角部,仅仅设置操作面板74的操作部76,而将显示部78设置于正面右里侧。
在这里,按照使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的正面靠近自己一侧低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的正面靠里侧的方式使其倾斜,由此,即使将显示部78配置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的正面里侧的情况下,仍可确保轮椅坐位和立位处的辨认性。
此外,在此场合,即使在通过左右任何一只手对操作键进行操作的情况下,显示部78仍不会被进行操作的手所遮挡。还有,由于操作部76和显示部78设置于同一视线上,故即使在将操作部76和显示部78分离的情况下,仍不会产生操作上的不便。
但是,在显示部58为80°的视角(从垂直线到辨认界限为40°)的液晶的场合,通过使显示部58相对水平面立起约50°来同时确保轮椅坐位和正常人立位处的辨认性,并且在键盖60的孔部60A中设置研钵状的坡面部64,可将杆66的前端部钩挂于坡面部64和操作键62的外周面来按压操作键62,由此,可形成不区分残疾人、高龄者、正常人的通用设计,然而不必一定同时兼备这两个方面,至少具备其中的任意一个方面即可。
另外,尽管将杆66与键盖60的表面的角度δ设为30°±5°并进行了说明,但是,这不过是一个实例,并不限于此。
此外,操作键62和坡面部64的材料均可通过塑料形成。在此场合,由于可使操作键62的静止摩擦系数μ与坡面部64的静止摩擦系数μ’基本相同,故可将β与γ(参照图10)设定为基本相同的角度。另外,如果用橡胶等的高摩擦部件构成操作键62,可按照使γ大于β的方式设定。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图像形成装置10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图像形成装置10的操作面板54,也可用于FAX、电话、洗衣机、微波炉、键盘、电子计算器等电子设备的操作面板。
下面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实例进行说明。在本变形实例中,操作键62的一部分设置于已排出的纸的排出区域内。
比如,联机键(启动键)62A和打印中止键62B的场合,不会在设定图像形成装置10的操作模式之前进行使用,而在纸的排出过程中使用。因此,如果联机键62A和打印中止键62B被已排出的纸覆盖,则会产生不利的情况。因此,联机键62A和打印中止键62B有必要设置于纸的排出区域之外。
另一方面,在菜单键62C和选择键62D的场合,在设定图像形成装置10的操作模式时使用。因此,即使在菜单键62C和选择键62D为已排出的纸覆盖的情况下,仍不会产生不利的情况。由此,即使在将菜单键62C和选择键62D设置于纸的排出区域内的情况下,仍不损害图像形成装置10的操作性。
即,按照在纸的排出过程中使用的频率的高低(或有无),对构成操作部56的多个操作键62进行分类,将使用频率较高的操作键62(在这里,为联机键62A和打印中止键62B)设置于纸的排出区域之外,将使用频率较低的操作键62(在这里,为菜单键62C和选择键62D)设置于纸的排出区域内。
在本变形实例中,除了操作键的设置以外,其它的方面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
还有,上述实施方式的图8A和图9的操作键构成(将操作键62分为辨认键和非辨认键,将辨认键设置于显示部58的投影区域之外,将非辨认键设置于投影区域内的构成)与上述变形实例的操作键构成在外观上碰巧一致。因此,为了方便起见,该图8A和图9(和图1)也用作表示上述变形实例的图。
还有,如果按照上述变形实例,如图8A和图9所示的那样,由于将显示部58设置于排出区域之外,显示部58不会为己排出的纸所覆盖,故可确保显示部58的辨认性。
再有,如图1和图9所示的那样,将操作部56的一部分设置于排出区域之内,由此,可扩大操作部56的面积。即,尽管为小型的图像形成装置10,但仍可获得较大的操作部56的面积,故可扩大操作键62之间的间距。
由此,即使在肢体残疾者对操作部56进行操作的情况下,仍可消除同时按动多个操作键62等的误操作,可同时实现图像形成装置10的小型化,以及操作键62的操作性的提高。
具体来说,根据使用频率的高低,对操作键62进行分类,将使用频率较高的操作键62设置于纸排出区域之外,将使用频率较低的操作键62设置于纸排出区域内。
由于即使使用频率较低的操作键62被已排出的纸覆盖,也不会显著地损害图像形成装置10的操作性,故通过将使用频率较低的操作键62设置于排出区域内,能扩大操作部56的面积。
另外,毋庸赘言,在本变形实例中,也同样能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能获得的优良效果(同时确保轮椅坐位处的辨认性和正常人立位处的辨认性等)。
此外,作为另一个变形实例,也可将显示部58配置成可相对未图示的轴部移动。具体来说,也可采用可通过与轴部的滑动阻力,以规定的角度停止的角度可变装置,来改变显示部58立起的角度。
在此场合,由于可自由地设定角度,故是方便的。但是,由于同时还产生上述“已有技术”中描述的缺点,故必须对该构成加以注意。
综上所述,由于本发明采用上述构成,故在显示部的视角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在坐于轮椅座的状态下,辨认显示部。另外,由于形成即使在站立位置,仍可辨认显示部的立起角度,故可形成不区分残疾人、高龄者、健康者的所谓的通用设计。
另外,由于本发明采用上述构成,故尽管为小型的图像形成装置,仍可获得较大的操作部的面积,可扩大各操作部之间的间距。由此,即使在肢体障碍者对操作部进行操作的情况下,仍可消除同时按动多个操作键等的误操作,可同时实现图像形成装置的小型化和操作部的操作性的提高。

Claims (18)

1.一种操作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操作键的操作部;
显示部,其显示通过上述操作部进行操作的内容,
在安装于装置主体的状态下,对应于上述显示部的视角,使显示部相对于水平面按照规定的立起角度立起,从而使得能够从轮椅坐位位置的视点和站立位置的视点来进行辨认,
上述显示部的立起角度A(°)满足下述式:
90 + α - tan - 1 z - x L ≥ A ≥ 90 - α + tan - 1 x - y L · · · ( 1 )
其中,x表示显示部距离地面的高度(mm),y表示轮椅坐位位置的视点距离地面的高度(mm),z表示站立位置的视点距离地面的高度(mm),L表示从显示部到视点的水平距离(mm),α表示视角,是指从显示部垂直线到视野界限为止的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面板,其特征在于:当上述显示部的视角为80°、即从上述显示部的垂直线到辨认界限的角度为40°时,上述显示部相对于水平面的立起角度约在45°~60°的范围内,当显示部的视角为120°、即从上述显示部的垂直线到辨认界限的角度为60°时,上述显示部相对于水平面的立起角度约在35°~85°的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面板,其特征在于:其安装于上述装置主体正面靠近自己这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面板,其特征在于:上述操作部的操作面,在安装于上述装置主体上的状态下,以上述装置主体正面靠近自己这一侧低于装置主体正面远离自己一侧的方式倾斜。
5.一种操作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操作键的操作部;
显示部,其显示通过上述操作部进行操作的内容,
上述显示部和上述操作部一体形成,上述显示部相对于水平面立起,而且设置于操作部的操作键分为边观看显示部边进行操作的辨认键、与不观看显示部而进行操作的非辨认键,上述辨认键设置于显示部的投影区域之外,上述非辨认键设置于上述投影区域之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操作面板,其特征在于:上述辨认键设置于上述显示部的投影区域的右侧。
7.一种操作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操作键的操作部;
显示部,其显示通过上述操作部进行操作的内容,
上述显示部相对于水平面立起,而且设置于上述操作部的操作键分为边观看显示部边进行操作的辨认键、与不观看显示部而进行操作的非辨认键,将上述辨认键按照与上述显示部分离的方式设置,将上述非辨认键按照与上述显示部成一体的方式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操作面板,其特征在于:上述辨认键设置于上述显示部的投影区域的右侧。
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面板。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面板。
1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纸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机构;
纸排出部,其排出通过上述图像形成机构形成有图像的纸;
上述操作面板设置于上述纸排出部附近,以便对上述图像形成机构进行控制,上述操作面板的上述操作部设定操作模式的同时,上述操作面板的上述显示部显示上述操作模式,上述操作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上述纸排出部的纸排出区域内,上述显示部位于纸排出区域之外。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操作部由覆盖该操作部的表面的盖、穿过上述盖而形成于该操作部的至少1个孔部、以及设置于上述孔部内的可按压的操作键构成;
位于上述纸排出区域的上述操作键的上面,处于上述盖的表面的下方或同一高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使用频率较低的操作键设置于上述纸排出区域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者1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显示部从上述盖的表面立起。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改变上述显示部相对于上述盖的立起角度的角度改变机构。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显示部的立起角度A(°)满足下述式:
90 + α - tan - 1 z - x L ≥ A ≥ 90 - α + tan - 1 x - y L · · · ( 1 )
其中,x表示显示部距离地面的高度(mm),y表示轮椅坐位位置的视点距离地面的高度(mm),z表示站立位置的视点距离地面的高度(mm),L表示显示部到视点的水平距离(mm),α表示从显示部垂直线到视野界限为止的角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操作键呈中间部隆起的大致穹顶状,上述中间部位于上述盖的表面的下方或同一高度,在上述盖的孔部的周缘部,形成朝向上述操作键的周缘部的研钵状的倾斜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操作键的中间部,设置有上述嘴杆或上述头杆的前端部可扣合的凹部。
CNB2003101214067A 2003-05-09 2003-12-16 操作面板和采用操作面板的图像形成装置或电子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884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131990A JP4374895B2 (ja) 2003-05-09 2003-05-09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31990 2003-05-09
JP2003149914A JP2004351679A (ja) 2003-05-27 2003-05-27 操作パネル及びこの操作パネル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又は電子機器
JP2003149914 2003-05-27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271423A Division CN101504522B (zh) 2003-05-09 2003-12-16 操作面板和采用操作面板的图像形成装置或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50955A CN1550955A (zh) 2004-12-01
CN100478845C true CN100478845C (zh) 2009-04-15

Family

ID=343796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310121406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8845C (zh) 2003-05-09 2003-12-16 操作面板和采用操作面板的图像形成装置或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478845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74724B2 (ja) * 2009-03-12 2013-04-0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9767393B2 (en) * 2013-08-09 2017-09-19 Fuji Xerox Co., Ltd.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display device for creating a process portion to perform a process and registering information related to the process portion
US10701223B2 (en) * 2018-01-24 2020-06-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50955A (zh) 2004-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25451B2 (en) Operation panel and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or electronic equipment using the operation panel
US1046967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3813044A (zh) 引导信息显示装置
CN101504522B (zh) 操作面板和采用操作面板的图像形成装置或电子设备
US1053659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80284672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system, storage medium and control method
JPWO2016163317A1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0478845C (zh) 操作面板和采用操作面板的图像形成装置或电子设备
CN111158226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6934502B2 (en)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US6819891B2 (en) Operation information input device, operation information input and outpu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input device or input/output device
JP201619720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998301B2 (ja) 電子画像装置
JP2006259608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その使用料金の支払い方法、及び、支払い支援システム
US7848676B2 (en) Internal output typ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65656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operation unit for operating the same
JP390116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49612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8358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8076216A (zh) 移动通信终端、电子设备以及使用移动通信终端的电子设备控制方法
JP2004179001A (ja) 入力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9939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52042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8155858A (ja) ステープルリムーバ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97975B2 (ja) 画像処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415

Termination date: 2017121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