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76612C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476612C CN100476612C CNB2007100007833A CN200710000783A CN100476612C CN 100476612 C CN100476612 C CN 100476612C CN B2007100007833 A CNB2007100007833 A CN B2007100007833A CN 200710000783 A CN200710000783 A CN 200710000783A CN 100476612 C CN100476612 C CN 100476612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in body
- over cap
- face
- driven shaft
- side sidewa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28—Prevention of damage or soiling, e.g. mechanical abrasion
- G03G21/1832—Shielding members, shutter, e.g. light, heat shielding, prevention of toner scatter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5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 G03G2221/1657—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止由于多余的部件更换而导致成本上升的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2)包括:感光鼓(10);显影器(14),安装在装置主体(4)内,并可沿着配置于装置主体(4)内的导向面(6A、8A)在接近及远离感光鼓(10)的方向移动;保护盖(30),敞开或遮闭感光鼓(10)的圆周表面的一部分。保护盖(30)可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转动地被支承在装置主体(4)上,在装置主体(4)上可转动地配置有臂部件(70),臂部件(70)与保护盖(30)驱动连接从而可开闭保护盖(30)。臂部件(70)的一端部被定位为处于显影器(14)的移动轨迹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激光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静电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是涉及具有可敞开或遮闭感光鼓暴露面的保护盖的静电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图像形成装置通常在包含感光鼓的鼓单元、或者在包含鼓单元和显影器的处理单元中具有可将感光鼓的暴露面敞开或遮闭的保护盖。专利文献1公开了在处理单元的鼓单元中配有保护盖的图像形成装置。在该装置中,开闭保护盖的臂部件转动自如地配置在鼓单元中,并在鼓单元和臂部件之间设置了扭力螺旋弹簧,该扭力螺旋弹簧始终将臂部件压向保护盖覆盖感光鼓暴露面的关闭位置。此外,若将处理单元安装到装置主体上,则臂部件受装置主体的静止部的干涉而反抗扭力螺旋弹簧的弹力进行转动,由此保护盖敞开该暴露面。另一方面,若使处理单元脱离装置主体,则臂部件从装置主体的静止部的干涉中被释放,通过扭力螺旋弹簧的弹力而转动到关闭位置,从而覆盖该暴露面。
当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运行当中发生卡纸时,将处理单元从装置主体上拆卸下来进行卡纸处理,并在完成卡纸处理后将处理单元安装到装置主体上。另外,当进行定期检查时也进行处理单元的装卸操作。配置上述保护盖是为了在进行这样的装卸时临时覆盖感光鼓的暴露表面、从而保护该表面不受损伤。
如上所述,对于在包含鼓单元的处理单元中配有保护盖的图像形成装置、或者在其自身单独构成并相对于装置主体可装卸的鼓单元中配有保护盖的图像形成装置来说,当更换鼓单元或处理单元时,尽管不需要更换保护盖以及与其相关的部件,但也不可避免地与鼓单元或处理单元一起被更换掉了。结果造成了浪费,因此成本上升,并且由于废弃物增加,故从环保的角度来看也不够理想。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4-151568A(参见权利要求28、【0027】段、图7、图11、图12等的记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止了由于多余的部件更换而导致的成本上升,同时还有利于环保的新型图像形成装置。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感光鼓,可转动地配置在装置主体内;显影器,安装在装置主体内,并可沿着配置于装置主体内的导向机构而向接近及远离感光鼓的方向移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包括:
保护盖,可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转动地被支承在装置主体上,用于敞开或遮闭感光鼓的圆周表面的一部分;以及
保护盖驱动部件,与保护盖驱动连接,随着显影器的装卸操作而打开或关闭保护盖。
另外优选如下:
所述保护盖驱动部件可转动地配置在装置主体上,
在所述显影器上配置有致动部件,当使显影器沿着装置主体的导向机构而向接近感光鼓的方向移动时,所述致动部件带动保护盖驱动部件从而将保护盖从关闭位置向打开方向转动并到达打开位置,以敞开感光鼓的表面。
另外优选如下:装置主体具有彼此隔开间隔配置的一对侧壁,
保护盖包括:盖主体,在与感光鼓的轴向一致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第一轴机构,配置在盖主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以及第二轴机构,配置在盖主体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并与第一轴机构配置在共同的轴线上,
保护盖的第一轴机构可转动地被支承在一侧侧壁上,第二轴机构可转动地被支承在另一侧侧壁上,
所述保护盖驱动部件是可转动地被支承在一侧侧壁上的臂部件,与保护盖的第一轴机构驱动连接,
感光鼓配置在一对侧壁之间,
在一对侧壁之间的比感光鼓靠上的位置处配置了停止壁,通过该停止壁阻止保护盖向打开方向的转动来限定保护盖的打开位置。
另外优选如下:配置有第一弹簧机构和止动机构,所述第一弹簧机构始终弹压保护盖以使其向关闭方向转动,所述止动机构阻止保护盖向关闭方向的转动,从而将保护盖定位在关闭位置,由显影器引起的臂部件的一端部向转向打开位置的转动方向的转动抵抗第一弹簧机构的弹力而进行。
另外优选如下:第一弹簧机构由配置在臂部件和一侧侧壁之间的扭力螺旋弹簧构成,止动机构由止动器构成,所述止动器配置在一侧侧壁上,以阻止臂部件向转向关闭位置的转动方向的转动。
另外优选如下:
具有第二弹簧机构,该第二弹簧机构在第一和第二轴机构的轴向上朝着一侧侧壁弹压保护盖,
保护盖的第一轴机构包括:主体一端轴,该主体一端轴与盖主体形成为一体,并从盖主体的一端轴向延伸突出;和分离被驱动轴,该分离被驱动轴与主体一端轴嵌合,并以可转动且被阻止在轴向上向一侧侧壁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在一侧侧壁上,同时与臂部件驱动连接;
保护盖的第二轴机构由主体另一端轴构成,该主体另一端轴与盖主体形成为一体,并从盖主体的另一端轴向延伸突出,主体另一端轴可转动且可轴向移动地支承在另一侧侧壁上,
在第一轴机构的主体一端轴和分离被驱动轴分别具有第一压靠面和第二压靠面,当分离被驱动轴向保护盖的关闭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一压靠面彼此在圆周方向上压靠,从而可使主体一端轴与该分离被驱动轴一体转动,所述第二压靠面通过第二弹簧机构的轴向弹力而彼此压靠,从而当分离被驱动轴向保护盖的打开方向转动时,可使主体一端轴与该分离被驱动轴一体转动,并可在轴向上相对移动,
当在保护盖定位在打开位置的状态下,分离被驱动轴向保护盖的打开方向转动时,主体一端轴朝着另一侧侧壁轴向移动。
另外优选如下:第二弹簧机构由配置在另一侧侧壁和保护盖之间的压缩螺旋弹簧构成。
另外优选如下:
保护盖的第一轴机构的主体一端轴具有所述第一压靠面中的一个和第二端面,该一个第一压靠面由轴向延伸并面向圆周方向的一个方向的第一端面构成,该第二端面从所述一个第一压靠面的根端向圆周方向和轴方向延伸并到达所述一个第一压靠面的顶端,该第二端面包括所述第二压靠面中的一个,该一个第二压靠面由螺旋状延伸的螺旋形状面构成,
保护盖的第一轴机构的分离被驱动轴具有所述第一压靠面中的另一个和第二压靠面中的另一个,该另一个第一压靠面可在圆周方向上与主体一端轴的所述一个第一压靠面相对,该另一个第二压靠面由螺旋形状面构成,该螺旋形状面可与主体一端轴的所述一个第二压靠面的至少一部分区域相对。
另外优选如下:在保护盖的第一轴机构的分离被驱动轴上可与其一体转动地配置有被驱动齿轮,在臂部件上一体配置有驱动齿轮,臂部件的驱动齿轮和分离被驱动轴的被驱动齿轮通过至少一个中间齿轮而驱动连接,所述至少一个中间齿轮可转动地被支承在一侧侧壁上。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要部的剖面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其他工作状态的剖面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其他工作状态的剖面图;
图4是表示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的一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表示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的另一部分(相对于图4来说的另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6是省略示出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图6所示图像形成装置所具有的一侧侧壁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8是将图4所示保护盖的主体一端轴和分离被驱动轴分离示出的放大立体图;
图9是从另一角度观看图8所示的主体一端轴和分离被驱动轴时的放大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图5所示保护盖的主体另一端轴附近的放大立体图;
图11是从图1的后面观看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臂部件的支承部时的立体图;
图12是从图2的后面观看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臂部件和显影器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时的立体图;
图13是从图3的后面观看图3所示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臂部件和显影器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时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下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与图4相当的立体图),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所具有的第二弹簧机构的另一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4和图5可知,仅示出一部分的图像形成装置2具有装置主体4,装置主体4具有彼此隔开间隔配置的一对侧壁6和8。鼓单元DU脱离自如地安装在侧壁6和8之间。感光鼓10可旋转地被支承在鼓单元DU中。在鼓单元DU的感光鼓10周围配置了带电机构12、转印机构(图中没有示出)、清洁装置16、消电机构(图中没有示出)等。后述的显影器14(图2和图3)脱离自如地被安装在装置主体4上。图中没有示出的曝光机构(例如激光扫描机构)配置在侧壁6和8之间的鼓单元DU的上方。在侧壁6和8之间的比感光鼓10靠上、且在图1中相对于鼓单元DU而处于大致右斜上方的位置配置了连接壁17,该连接壁17在侧壁6和8之间延伸并将侧壁6和8彼此连接起来。连接壁17的下端区域自上而下朝着感光鼓10倾斜,所述倾斜的下端区域构成停止壁18、即阻止后述的保护盖30从关闭位置向打开方向转动来限定保护盖30的打开位置的停止壁18。
在侧壁6和8彼此相对的内侧,在彼此相对的实际相同的位置分别配置了形状实际相同的导向面6A和8A。导向面6A被配置成从侧壁6向内侧大致水平地突出规定的宽度,并在图1中从右上方朝着左侧(实际上接近感光鼓10的方向)向下延伸(也可以参照图6和图7)。导向面8A(图5)被配置成从侧壁8向内侧大致水平地突出规定的宽度,其与导向面6A相对,在水平方向上延伸通过相对应的位置。当从感光鼓10的轴向上观看时,导向面6A和8A的前端对着感光鼓10外周表面的下方区域,在图1中处于右侧附近。导向面6A和8A构成了后述的显影器14的导向机构。
参照图2可知,显影器14具有容纳调色剂的外壳20,在该外壳20内的图2所示的左端部具有图中没有示出的显影套筒,并在显影套筒的轴向(在图2中为垂直于纸面的方向)的两端配置了间隔设定滚筒22,该间隔设定滚筒22具有比显影套筒稍大的直径并与显影套筒同心配置(在图2中仅示出了一侧的间隔设定滚筒22)。每个间隔设定滚筒22均与感光鼓10两端部的表面接触,从而将感光鼓10的表面与显影套筒的表面之间的间隔限定为规定的间隔,并限定显影器14相对于装置主体4的安装位置。
参照图2、图12和图13可知,臂致动兼被导向部件25、被导向部件26和臂致动部件28分别以向侧外方突出的方式配置在一对侧壁24、24(在图2、图12和图13中仅示出了一侧的侧壁24)中的一侧侧壁24上,所述一对侧壁24、24在外壳20的宽度方向(在图2中为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上隔开间隔而存在。臂致动兼被导向部件25以其中央区域处于图中没有示出的显影套筒的轴心的延长线上的方式配置,并由横截面的轮廓大致呈心形的块体构成。被导向部件26呈具有圆形外周面的销形状,并被配置在相对于臂致动兼被导向部件25而在图2所示的右方隔开间隔的位置上。臂致动部件28呈具有直径比被导向部件26大的圆形外周面的圆筒形状,并被配置在相对于臂致动兼被导向部件25而在图2所示的右斜上方隔开间隔的位置、且相对于被导向部件26而在图2所示的左方隔开间隔的位置上。臂致动部件28相对于被导向部件26处于更靠近臂致动兼被导向部件25的位置上。臂致动兼被导向部件25的截面面积被设定得比臂致动部件28的截面面积大。
与臂致动兼被导向部件25实际呈相同形状的被导向部件25、以及与被导向部件26实际呈相同形状的被导向部件26分别以向侧外方突出的方式配置在外壳20的图中没有示出的另一侧侧壁24中彼此相对的实际相同的位置上(在图中均没有示出)。将形成在一侧侧壁24上的臂致动兼被导向部件25和被导向部件26以可沿导向面6A移动的方式安置在形成于装置主体4的侧壁6上的所述导向面6A上,并且将形成在另一侧侧壁24上的图中没有示出的被导向部件25和被导向部件26以可沿导向面8A移动的方式安置在形成于侧壁8上的所述导向面8A上,由此将显影器14以能够沿着导向面6A及导向面8A向接近或远离感光鼓10的方向移动的方式、且拆卸自如地安装到装置主体4中。
参照图1、图4和图5可知,在装置主体4上配置了敞开或遮闭感光鼓10的圆周表面的一部分的保护盖30。保护盖30包括:盖主体32,在与感光鼓10的轴向一致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第一轴机构34,配置在盖主体32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图4中的右端);以及第二轴机构36,配置在盖主体32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图5中的左端),并与第一轴机构34配置在共同的轴线上。并且,保护盖30通过第一轴机构34和第二轴机构36而被支承在侧壁6和8之间,可在关闭位置(图1所示的位置)和打开位置(图2和图3所示的位置)之间转动。保护盖30的第一轴机构34可转动地被支承在一侧侧壁6上,第二轴机构36可转动地被支承在另一侧侧壁8上。在另一侧侧壁8和保护盖30的盖主体32之间具有压缩螺旋弹簧64(还可以参照图10),该压缩螺旋弹簧64在第一轴机构34及第二轴机构36的轴向上向一侧侧壁6弹压保护盖30。
下面更加具体地对保护盖30进行说明。如在图4至图6中示出了其一部分那样,盖主体32具有在长度方向上细长且呈近似矩形形状轮廓的板部件和加强肋。参照图4、图8和图9可知,第一轴机构34具有主体一端轴38和分离被驱动轴40,其中所述主体一端轴38与盖主体32形成为一体,并从盖主体32的一端在轴向上延伸突出;所述分离被驱动轴40与主体一端轴38嵌合,并以可转动且被阻止在轴向上向一侧侧壁6移动的方式支承在一侧侧壁6上,并同时与后述的臂部件70(参照图1)驱动连接。
保护盖30的第二轴机构36由主体另一端轴37构成,该主体另一端轴37与盖主体32形成为一体,并从盖主体32的另一端在轴向上延伸突出。主体另一端轴37(参照图10)可转动且可轴向移动地被支承在另一侧侧壁8上。关于第二轴机构36的结构,将在后面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4、图8和图9可知,在第一轴机构34的主体一端轴38和分离被驱动轴40分别具有第一压靠面46和52、以及第二压靠面48a和54,当分离被驱动轴40向保护盖30的关闭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一压靠面46和52彼此在圆周方向上压靠,从而可使主体一端轴38与该分离被驱动轴40一体转动,所述第二压靠面48a和54通过压缩螺旋弹簧64(图5和图10)的轴向弹力而彼此压靠,从而当分离被驱动轴40向保护盖30的打开方向转动时,可使主体一端轴38与该分离被驱动轴40一体转动,并可在轴向上相对移动。
参照图8和图9来进行更具体地说明,在主体一端轴38的除顶端区域39之外的根端侧(盖主体32一侧)设有直径比顶端区域39大的大直径部44(顶端区域39也称为小直径部39)。大直径部44具有第一压靠面46(第一压靠面中的一个)和第二端面48,该第一压靠面46由在轴向上直线延伸并面向圆周方向的一个方向的第一端面构成,该第二端面48从第一压靠面46的根端46a(盖主体32一侧的根端46a)向圆周方向和轴方向(离开盖主体32的轴方向)延伸并到达第一压靠面46的顶端46b(与根端46a相反一侧的轴向顶端)。第一压靠面46由矩形形状的平坦面构成。第二端面48包括第二压靠面48a(第二压靠面中的一个),该第二压靠面48a由螺旋状延伸的螺旋形状面构成。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端面48包括:非螺旋形状面48b,其形成在从第一压靠面46的根端46a沿圆周方向延伸的一部分区域上;非螺旋形状面48c,其形成在从第一压靠面46的顶端46b沿圆周方向延伸的一部分区域上;以及第二压靠面48a,其由形成在非螺旋形状面48b和非螺旋形状面48c之间区域上的螺旋形状面构成。当然,也有通过由螺旋形状面构成的第二压靠面48a来形成整个第二端面48的其他实施方式,但重要的是至少将一部分的圆周方向的区域用由螺旋形状面构成的第二压靠面48a来形成。
分离被驱动轴40具有圆筒轴部50,该圆筒轴部50可转动且可轴向移动地与主体一端轴38的顶端区域39嵌合。圆筒轴部50具有第一压靠面52(第一压靠面中的另一个)和第二压靠面54(第二压靠面中的另一个),该第一压靠面52可在圆周方向上与主体一端轴38的第一压靠面46相对,该第二压靠面54是螺旋形状面,其可与主体一端轴38的作为螺旋形状面的第二压靠面48a的至少一部分区域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圆筒轴部50包括:第一压靠面52;非螺旋形状面55,其形成在从第一压靠面52的顶端(主体一端轴38侧的顶端)沿圆周方向延伸的一部分区域上;端面56,其从非螺旋形状面55的与第一压靠面52在圆周方向上处于相反一侧的顶端沿轴向而向与主体一端轴38侧相反的方向直线延伸,并面向圆周方向的另一方向;非螺旋形状面57,其形成在从第一压靠面52的根端52a(与主体一端轴38侧的顶端在轴向上处于相反一侧的根端52a)沿圆周方向延伸的一部分区域上;非螺旋形状面58,其形成在从端面56的根端56a(与主体一端轴38侧的顶端在轴向上处于相反一侧的根端56a)沿圆周方向延伸的一部分区域上;以及第二压靠面54,其是在非螺旋形状面57和58之间延伸的螺旋形状面。重要的是,在圆筒轴部50中至少具有:可在圆周方向上与主体一端轴38的第一压靠面46相对的第一压靠面52,和可与主体一端轴38的第二压靠面48a的至少一部分区域相对的第二压靠面54。
在分离被驱动轴40的圆筒轴部50的另一端(与主体一端轴38在轴向上处于相反一侧的另一端)可与其一体转动地配置了直径比圆筒轴部50大的被驱动齿轮59。在被驱动齿轮59上形成了孔59a,该孔59a与圆筒轴部50的通孔50a及被驱动齿轮59处于共同的轴线上并具有比通孔50a大的直径。在孔59a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区域上形成了向半径方向内侧延伸突出的突起59b。突起59b的顶端面处于圆筒轴部50的通孔50内周面中的圆周方向上的一部分区域的延长区域。
参照图5和图10可知,在另一个侧壁8上与其成一体地形成了向内侧水平延伸突出的圆筒形状的轴承62。轴承62的圆形内周面(轴承面)具有比保护盖30的主体另一端轴37的外周面的直径稍大的内径。主体另一端轴37被嵌入支承在轴承62的圆形内周面中。压缩螺旋弹簧64卷绕着主体另一端轴37而被支承,其一端压靠在盖主体32的另一端上,另一端压靠在轴承62的圆形顶端面上。盖主体32的主体另一端轴37和主体一端轴38被配置在盖主体32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区域。
如图4和图6所示,保护盖30的分离被驱动轴40以可转动且被阻止在轴向上向一侧侧壁6移动的方式被支承在一侧侧壁6上。如图7所示,在一侧侧壁6上与其成一体地形成了向内侧水平延伸突出的支承轴60。支承轴60的直径稍小于分离被驱动轴40的通孔50a(图9)。在支承轴60根端部的圆周方向上的一部分区域形成了向径向外侧延伸突出的突起60a。参照图7和图9可知,分离被驱动轴40的通孔50a可转动地嵌套支承在支承轴60的顶端区域上。支承轴60的突起60a被定位在分离被驱动轴40的被驱动齿轮59的孔59a内。由于孔59a内形成有突起59b,因而分离被驱动轴40的转动范围被限制在从分离被驱动轴40的突起59b与支承轴60的突起60a的圆周方向上的一面抵接的位置到与突起60a的圆周方向上的另一面抵接的位置的范围。被驱动齿轮59的一个侧面59c由下述的环形面构成,该环形面沿着孔59a的边缘而形成、且向轴向外方稍微延伸突出。
参照图4、图8和图9可知,分离被驱动轴40的圆筒轴部50可轴向移动地嵌套在主体一端轴38的顶端区域39上。压缩螺旋弹簧64(图5)的轴向弹力将保护盖30的盖主体32向朝向一侧侧壁6的轴向弹压。由于通过分离被驱动轴40的被驱动齿轮59的一个侧面59c(图9)与一侧侧壁6的内侧面抵接来阻止保护盖30向一侧侧壁6移动,所以,主体一端轴38的第二压靠面48a的一部分区域被压靠在分离被驱动轴40的第二压靠面54上。此外,主体一端轴38的第一压靠面46被定位成在圆周方向上与分离被驱动轴40的第一压靠面52相对。主体一端轴38的非螺旋形状面48b和48c被定位成在轴向上分别与分离被驱动轴40的非螺旋形状面58和57相对。在分离被驱动轴40的端面56及非螺旋形状面58与主体一端轴38的第二压靠面48a的其他一部分区域之间形成有间隙。保护盖30定位在关闭位置上。
参照图1和图4可知,在装置主体4上可转动地配置了臂部件70,该臂部件70与保护盖30的第一轴机构34驱动连接,可开闭保护盖30。臂部件70具有:呈圆弧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大致半圆形的驱动齿轮72;和从驱动齿轮72的一端向径向外侧延伸突出的臂74。驱动齿轮72的中心部可转动地被支承在支承轴76上,该支承轴76从一侧侧壁6向内侧水平延伸突出。臂部件70的主体部具有大致固定的轴向厚度。臂部件70的驱动齿轮72和保护盖30的分离被驱动轴40的被驱动齿轮59通过可转动地支承在一侧侧壁6上的至少一个中间齿轮而驱动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两个中间齿轮80和82而驱动连接。中间齿轮80和82彼此啮合。臂部件70的驱动齿轮72与中间齿轮80啮合,中间齿轮82与分离被驱动轴40的被驱动齿轮59啮合。中间齿轮80和82分别可转动地被支承在支承轴84和86上,支承轴84和86从一侧侧壁6向内侧水平延伸突出。
参照图11可知,在臂部件70和一侧侧壁6之间配置了作为第一弹簧机构的扭力螺旋弹簧88,该扭力螺旋弹簧88始终向图11所示的顺时针方向(在图1中为逆时针方向)弹压臂部件70以使保护盖30向关闭方向(在图1~图3中为顺时针方向)转动。臂部件70的支承轴76向一侧侧壁6的外侧延伸突出,扭力螺旋弹簧88的一端部与形成于支撑轴76的顶端面上的卡止槽76A嵌合而被卡止,另一端部卡止在形成于一侧侧壁6外侧的卡止孔槽89A和89B中,中间部以螺旋状缠绕在支承轴76的周围。如图1所示,在一侧侧壁6的内侧具有作为止动机构的止动器90,该止动器90通过阻止臂部件70向图1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来限定保护盖30的关闭位置。止动器90与一侧侧壁6形成为一体并从该侧壁6向内侧水平延伸突出。如图1所示,通过扭力螺旋弹簧88,臂部件70的臂74的上面压靠在止动器90的下面,由此保护盖30被定位在关闭位置。在此状态下,臂部件70的臂74的一端部(顶端部)被定位成处于显影器14(参照图2和图3)的移动轨迹上(更详细地说,设置在显影器14的外壳20的一侧侧壁24上的上述臂致动兼被导向部件25和臂致动部件28的移动轨迹上)。上述压缩螺旋弹簧64(图5和图10)构成第二弹簧机构。
如图1所示,在显影器14脱离装置主体4的状态下,臂部件70的臂74的一端部被定位成处于显影器14(参照图2和图3)的移动轨迹上,保护盖30被定位在关闭位置。
参照图1、图2和图4可知,将形成在外壳20的一侧侧壁24上的臂致动兼被导向部件25和被导向部件26以可沿导向面6A移动的方式安装到形成于装置主体4的侧壁6上的所述导向面6A上,并且将形成在另一侧侧壁24上的图中没有示出的被导向部件25和被导向部件26以可沿导向面8A移动的方式安装到形成于侧壁8上的所述导向面8A上,由此来将显影器14安装到装置主体4内(在图2中比图2所示的位置更靠右侧的位置,且臂部件70的右方位置)。接着,如果使显影器14沿着导向面6A和导向面8A而向接近感光鼓10的方向移动(在图2中为左方),则臂部件70的臂74的一端部通过形成于显影器14的一侧侧壁24上的臂致动兼被导向部件25而在图1和图2中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在图12中示出了臂致动兼被导向部件25抵接在臂74的一端部上的状态。由显影器14引起的臂74的一端部的所述转动抵抗扭力螺旋弹簧88(图11)的弹力而进行。臂部件70的驱动齿轮72向上述顺时针方向的转动经由中间齿轮80和82而传递到保护盖30的被驱动齿轮59上。被驱动齿轮59和分离被驱动轴40在图2中向逆时针方向转动。
参照图1、图2、图4和图5可知,通过分离被驱动轴40的所述转动,主体一端轴38经由螺旋形状的第二压靠面54和48a并不实际轴向移动而是与分离被驱动轴40一体转动,所述第二压靠面54和48a通过压缩螺旋弹簧64(图5)的弹力而彼此压靠。保护盖30从图1所示的关闭位置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所述转动进行到保护盖30的盖主体32与停止壁18抵接从而该转动被阻止的打开位置(图2所示的位置)。在图6中省略显影器14和停止壁18来局部示出保护盖30被定位在打开位置的状态。
如果在保护盖30从图1所示关闭位置转动到图2所示打开位置之后,显影器14进一步移动到图2中左方的规定的安装位置,则如图3所示,臂部件70的臂74的一端部跟在臂致动兼被导向部件25之后通过臂致动部件28而进一步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并到达图3所示的位置。在图13中示出了臂致动部件28与臂部件70的臂74的一端部抵接的状态。通过臂部件70的所述转动,分离被驱动轴40进一步向保护盖30的打开方向转动。在此期间,保护盖30的盖主体32的转动被停止壁18阻止,因而在第二压靠面48a和54之间产生转动方向和轴向上的相对滑动。第一压靠面46在圆周方向和轴向上远离第一压靠面52。其结果是,在保护盖30被定位在打开位置的状态下,主体一端轴38、进而保护盖30抵抗压缩螺旋弹簧64的轴向弹力,并经由第二压靠面48a、54朝着另一侧侧壁8轴向移动,而不向打开方向转动。保护盖30还相对停止壁18轴向滑移。
从上述说明容易理解到,根据上述图像形成装置2,在保护盖30转动到图2所示的打开位置之后,即便显影器14进一步移动到图2中左方的规定的安装位置,所述移动也会通过上述第二压靠面48a和54之间的滑动作用而被平稳吸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显影器14的上述间隔设定滚筒22分别与感光鼓10两端部的表面抵接来限定显影器14的规定的安装位置。通过由配置在侧壁6和8内侧的弹簧机构92(参照图3)向感光鼓10方向弹压显影器14来保持所述规定的安装位置。
当使显影器14脱离图3所示的规定的安装位置时,只要进行与前面描述的安装操作相反的脱离操作即可。在使显影器14在脱离方向上从图3所示的规定位置移动到图2所示的位置期间,臂部件70通过扭力螺旋弹簧88(图11)的弹力,从图3所示的位置沿着图2和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而转动到图2所示的位置。分离被驱动轴40在图2和图3中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保护盖30的主体一端轴38在压缩螺旋弹簧64的弹力的作用下,相对于分离被驱动轴40通过上述第二压靠面48a和54之间的滑动作用而朝着一侧侧壁6轴向移动。在此期间,保护盖30从图3所示的打开位置轴向移动到图2所示的打开位置。在保护盖30轴向移动到图2所示的打开位置后,主体一端轴38的上述第一压靠面46返回到在圆周方向上与分离被驱动轴40的第一压靠面52相对的位置。
当使显影器14从图2所示的位置进一步向脱离方向移动以解除对臂部件70的接触时,臂部件70通过扭力螺旋弹簧88(图11)的弹力,从图2所示的位置按照图2和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到图1所示的位置,从而其转动被止动器90阻止。在此期间,分离被驱动轴40在图2中进一步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分离被驱动轴40的第一压靠面52在圆周方向上按压保护盖30的主体一端轴38的上述第一压靠面46,由此,主体一端轴38、进而保护盖30从图2所示的位置转动到图1所示的关闭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在轴向上将保护盖30的主体一端轴38压向分离被驱动轴40而使用了作为第二弹簧机构的压缩螺旋弹簧64(图5、图10),但也可以采用如图14所示那样在主体一端轴38和分离被驱动轴40之间配置扭力螺旋弹簧42的其他实施方式来代替该实施方式。参照图14可知,扭力螺旋弹簧42的一端部被卡止在形成于分离轴40的圆筒轴部50上的卡止孔50b中。扭力螺旋弹簧42从该一端部延伸并从分离被驱动轴40的圆筒轴部50和主体一端轴38的顶端区域39的嵌合部开始缠绕在主体一端轴38(图8、图9)的大直径部44周围,然后沿着伸出部33延伸,该伸出部33沿着盖主体32的一端而延伸设置,该扭力螺旋弹簧42的另一端被卡止在形成于伸出部33上的卡止孔33a中。通过这样配置扭力螺旋弹簧42,能够在将主体一端轴38和分离被驱动轴40连接为一体的同时,朝着分离被驱动轴40轴向弹压主体一端轴38。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2,保护盖30可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转动地被支承在装置主体4上。在装置主体4上可转动地配置了臂部件70,该臂部件70与保护盖30驱动连接,从而可开闭保护盖30。臂部件70的一端部被定位成处于显影器的移动轨迹上。若使显影器14沿着装置主体4中作为导向机构的导向面6A和8A而向接近感光鼓10的方向移动,则臂部件70的一端部通过显影器14而向一个转动方向转动,从而保护盖30从关闭位置向打开方向转动并到达打开位置。即,根据本发明,由于在装置主体4上具有保护盖30以及可通过与保护盖30驱动连接来开关保护盖30的臂部件70,所以,当更换显影器14和/或鼓单10U时,完全不必更换保护盖30以及包括可与保护盖30驱动连接来开关保护盖30的臂部件70在内的、与保护盖30相关的部件。其结果是,能够防止由于浪费性的部件更换而导致的成本上升。另外,由于取消了浪费性的部件废弃,因此还有利于环保。
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2中,装置主体4具有彼此隔开间隔配置的一对侧壁6和8。保护盖30包括:盖主体32,在与感光鼓10的轴向一致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第一轴机构34,其被配置在盖主体32长度方向上的一端;第二轴机构36,其被配置在盖主体32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并与第一轴机构34配置在共同的轴线上。保护盖30的第一轴机构34可转动地被支承在一侧侧壁6上,第二轴机构36可转动地被支承在另一侧侧壁8上。臂部件70可转动地被支承在一侧侧壁6上,并与保护盖30的第一轴机构34驱动连接。感光鼓10配置在一对侧壁6和8之间。在一对侧壁6和8的比感光鼓10靠上的位置处配置了停止壁18,该停止壁18通过阻止保护盖30向打开方向的转动来限定保护盖30的打开位置。这样的结构有助于实际应用时容易且可靠地实现上述效果。
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2中配置了第一弹簧机构和止动机构,第一弹簧机构始终弹压保护盖30以使其向关闭方向转动,止动机构阻止保护盖30向关闭方向的转动,从而将保护盖30定位在关闭位置。由显影器14引起的臂部件70的一端部向所述一个转动方向的转动抵抗第一弹簧机构的弹力而进行。这样的结构有助于使保护盖30的开闭操作以及使得显影器14对臂部件70的转动操得以稳定可靠地进行。
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2中,第一弹簧机构由配置在臂部件70和一侧侧壁6之间的扭力螺旋弹簧88构成,止动机构由止动器90构成,该止动器90配置在一侧侧壁6上,以阻止臂部件70向另一转动方向的转动。本发明通过简单的结构来使得保护盖30的开闭操作以及借助显影器14的臂部件70的转动操作稳定且可靠地进行。
Claims (9)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感光鼓,可转动地配置在装置主体内;显影器,安装在装置主体内,并可沿着配置于装置主体内的导向机构而向接近及远离感光鼓的方向移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包括:
保护盖,可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转动地被支承在装置主体上,用于敞开或遮闭感光鼓的圆周表面的一部分;以及
保护盖驱动部件,与保护盖驱动连接,随着显影器的装卸操作而打开或关闭保护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盖驱动部件可转动地配置在装置主体上,
在所述显影器上配置有致动部件,当使显影器沿着装置主体的导向机构而向接近感光鼓的方向移动时,所述致动部件带动保护盖驱动部件从而将保护盖从关闭位置向打开方向转动并到达打开位置,以敞开感光鼓的表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装置主体具有彼此隔开间隔配置的一对侧壁,
保护盖包括:盖主体,在与感光鼓的轴向一致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第一轴机构,配置在盖主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以及第二轴机构,配置在盖主体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并与第一轴机构配置在共同的轴线上,
保护盖的第一轴机构可转动地被支承在一侧侧壁上,第二轴机构可转动地被支承在另一侧侧壁上,
所述保护盖驱动部件是可转动地被支承在一侧侧壁上的臂部件,与保护盖的第一轴机构驱动连接,
感光鼓配置在一对侧壁之间,
在一对侧壁之间的比感光鼓靠上的位置处配置了停止壁,通过该停止壁阻止保护盖向打开方向的进一步转动来限定保护盖的打开位置。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配置有第一弹簧机构和止动机构,所述第一弹簧机构始终弹压保护盖以使其向关闭方向转动,所述止动机构阻止保护盖向关闭方向的转动,从而将保护盖定位在关闭位置,由显影器引起的臂部件的一端部向转向打开位置的转动方向的转动抵抗第一弹簧机构的弹力而进行。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弹簧机构由配置在臂部件和一侧侧壁之间的扭力螺旋弹簧构成,止动机构由止动器构成,所述止动器配置在一侧侧壁上,以阻止臂部件向转向关闭位置的转动方向的转动。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二弹簧机构,该第二弹簧机构在第一和第二轴机构的轴向上朝着一侧侧壁弹压保护盖,
保护盖的第一轴机构包括:主体一端轴,该主体一端轴与盖主体形成为一体,并从盖主体的一端轴向延伸突出;和分离被驱动轴,该分离被驱动轴与主体一端轴嵌合,并以可转动且被阻止在轴向上向一侧侧壁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在一侧侧壁上,同时与臂部件驱动连接;
保护盖的第二轴机构由主体另一端轴构成,该主体另一端轴与盖主体形成为一体,并从盖主体的另一端轴向延伸突出,主体另一端轴可转动且可轴向移动地支承在另一侧侧壁上,
在第一轴机构的主体一端轴和分离被驱动轴均具有第一压靠面和第二压靠面,当分离被驱动轴向保护盖的关闭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一压靠面彼此在圆周方向上压靠,从而可使主体一端轴与该分离被驱动轴一体转动,所述第二压靠面通过第二弹簧机构的轴向弹力而彼此压靠,从而当分离被驱动轴向保护盖的打开方向转动时,可使主体一端轴与该分离被驱动轴一体转动,并可在轴向上相对移动,
当在保护盖定位在打开位置的状态下分离被驱动轴向保护盖的打开方向转动时,主体一端轴朝着另一侧侧壁轴向移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弹簧机构由配置在另一侧侧壁和保护盖之间的压缩螺旋弹簧构成。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保护盖的第一轴机构的主体一端轴具有所述第一压靠面中的一个和第二端面,该一个第一压靠面由轴向延伸并面向圆周方向的一个方向的第一端面构成,该第二端面从所述一个第一压靠面的根端向圆周方向和轴方向延伸并到达所述一个第一压靠面的顶端,该第二端面包括所述第二压靠面中的一个,该一个第二压靠面由螺旋状延伸的螺旋形状面构成,
保护盖的第一轴机构的分离被驱动轴具有所述第一压靠面中的另一个和第二压靠面中的另一个,该另一个第一压靠面可在圆周方向上与主体一端轴的所述一个第一压靠面相对,该另一个第二压靠面由螺旋形状面构成,该螺旋形状面可与主体一端轴的所述一个第二压靠面的至少一部分区域相对。
9.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保护盖的第一轴机构的分离被驱动轴上可与其一体转动地配置有被驱动齿轮,在臂部件上一体配置有驱动齿轮,臂部件的驱动齿轮和分离被驱动轴的被驱动齿轮通过至少一个中间齿轮而驱动连接,所述至少一个中间齿轮可转动地被支承在一侧侧壁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6018488A JP4796396B2 (ja) | 2006-01-27 | 2006-01-27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018488 | 2006-01-2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08799A CN101008799A (zh) | 2007-08-01 |
CN100476612C true CN100476612C (zh) | 2009-04-08 |
Family
ID=383222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710000783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6612C (zh) | 2006-01-27 | 2007-01-19 | 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684729B2 (zh) |
JP (1) | JP4796396B2 (zh) |
CN (1) | CN100476612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498407B2 (ja) | 2006-12-22 | 2010-07-0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 |
JP4948382B2 (ja) | 2006-12-22 | 2012-06-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感光ドラム取り付け用カップリング部材 |
JP5311854B2 (ja) | 2007-03-23 | 2013-10-0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現像装置、及び、カップリング部材 |
JP5306050B2 (ja) | 2008-06-20 | 2013-10-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カップリング部材の取り付け方法、及び、カップリング部材の取り外し方法 |
JP5636845B2 (ja) * | 2010-09-24 | 2014-12-10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13917809A (zh) * | 2021-09-18 | 2022-01-11 | 南京立思辰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自动保护感光鼓的方法及其保护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462677A (en) * | 1981-06-22 | 1984-07-3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using a process unit with a protective cover |
JPH05224568A (ja) * | 1992-02-14 | 1993-09-03 | Fuji Xerox Co Ltd | 残留トナー回収装置 |
JPH07225538A (ja) * | 1994-02-10 | 1995-08-22 | Canon Inc | 過負荷安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5697017A (en) * | 1995-12-07 | 1997-12-09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process cartridge with shutter and cleaning member |
JPH11338212A (ja) * | 1998-03-25 | 1999-12-10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619378B2 (ja) * | 1998-10-22 | 2005-02-0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6678489B1 (en) * | 2002-07-15 | 2004-01-13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Two part cartridges with force biasing by printer |
JP4156904B2 (ja) | 2002-10-31 | 2008-09-24 |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948564B2 (ja) * | 2003-10-22 | 2007-07-25 |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296497B2 (ja) * | 2004-02-27 | 2009-07-1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5258061A (ja) * | 2004-03-11 | 2005-09-22 | Murata Mach Ltd | 感光ドラムユニット |
-
2006
- 2006-01-27 JP JP2006018488A patent/JP4796396B2/ja active Active
-
2007
- 2007-01-19 CN CNB2007100007833A patent/CN100476612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01-25 US US11/657,565 patent/US7684729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4796396B2 (ja) | 2011-10-19 |
US7684729B2 (en) | 2010-03-23 |
JP2007199439A (ja) | 2007-08-09 |
CN101008799A (zh) | 2007-08-01 |
US20070177893A1 (en) | 2007-08-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476612C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US6647223B2 (en) | Open/close switch mechanism for use in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1782738B (zh) | 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1655678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0501603C (zh) | 处理盒,盒,图像携带体盒,显影盒,色粉盒,和图像形成设备 | |
JPH082678Y2 (ja) | 電子写真装置のドラムカートリッジ | |
US20040265012A1 (en) | Toner cartridge and toner feeder | |
US7184689B2 (en) | Developing cartridge having protective cov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
CN103365192A (zh) | 图像形成设备 | |
US20090116871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0813976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262294B2 (ja) | 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1266437B (zh) | 显影盒、成像装置及成像装置上安装/分离显影盒的方法 | |
CN220491185U (zh) | 处理盒 | |
CN103365149B (zh) | 图像形成设备 | |
CN212302212U (zh) | 显影盒 | |
US11237516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covering mechanism for a photosensitive drum in a cartridge | |
JPH07230197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S61205965A (ja) | 移動型現像装置 | |
JP2000259061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3053814B1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11435691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2455620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02214885A (ja)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
JP4766366B2 (ja) | 回転装置、給紙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回転装置の組立方法及び解体方法並びに給紙装置の組立方法及び解体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408 Termination date: 20220119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