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62838C - 摄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摄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62838C
CN100462838C CNB2006101409177A CN200610140917A CN100462838C CN 100462838 C CN100462838 C CN 100462838C CN B2006101409177 A CNB2006101409177 A CN B2006101409177A CN 200610140917 A CN200610140917 A CN 200610140917A CN 100462838 C CN100462838 C CN 10046283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along
cover
casing
imaging le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61014091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49075A (zh
Inventor
泉浩司
岸政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490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490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6283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62838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7Bodies with reflectors arranged in beam forming the photographic image, e.g. for reducing dimensions of camera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17/002Details of arrangement of components in or on camera bod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 Blocking Light For Camera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像设备。该摄像设备包括:机壳,在该机壳中容纳具有露出于前表面的面对被摄体的摄像透镜的透镜装置;以及透镜盖,其安装到该机壳,可在覆盖该摄像透镜的第一位置和打开该摄像透镜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其中,该透镜装置包括透镜筒,该透镜筒以固定的和/或可移动的方式支撑包括该摄像透镜的透镜系统,该透镜筒的最前部与该摄像透镜相比向前突出;台阶部分设置在该机壳的该前表面的容纳该透镜装置的部分处,其对应于该透镜筒的最前部和该摄像透镜之间的台阶高度差;以及隆起部分设置在该透镜盖上,其突出到该台阶部分内以消除该透镜盖和该机壳之间的空隙。

Description

摄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能在覆盖摄像透镜的第一位置和敞开摄像透镜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透镜盖的摄像设备。当拍摄时,通过将透镜盖移动到第二位置来露出摄像透镜,在不拍摄时,通过将透镜盖移动到第一位置来保护摄像透镜。
背景技术
例如,日本特开2005-115109号公报公开了背景技术中该种摄像设备。该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能稳定地执行平滑的打开-关闭操作、薄且易于在主体部分安装的滑动盖,以及一种包括该滑动盖的电子设备(下文中被称为第一背景技术例)。涉及该第一背景技术例的滑动盖包括:覆盖外板;结构件,其固定到该覆盖外板的背面;保持构件,其以可动的方式位于该覆盖外板和该结构件之间的空间中;以及肘节机构,其设置在该保持构件和该覆盖外板或者该结构件之间。保持构件设置有两个相互平行延伸的导轨(rack)和沿着与两端的导轨相同的方向延伸的引导部。此外,保持构件包括:保持板;偶数个小齿轮(pinion ge ar),其以可自由转动的方式被保持板支撑且互相配合;引导体,被保持板支撑,且其位置使得偶数个小齿轮保持在引导体和容纳盘之间。偶数个小齿轮中位于两端的小齿轮与导轨配合,引导体以可自由滑动的方式与引导部接合,以使在保持构件的移动范围的大约中点处反转肘节机构对保持构件的施力方向。
根据具有日本特开2005-115109号公报的上述结构的滑动盖,可获得以下效果。具体地,所有的必需构件都由覆盖外板和固定到覆盖外板的背面的结构件支撑,所以在滑动盖所安装的主体部分侧没有构件,从而无需给主体部分侧设置用于布置滑动盖用的构件的空间。因此,主体部分可以为小尺寸(见说明书中的段落[0016])。
例如,日本特开2000-305131号公报公开了背景技术中该种摄像设备的另一个例子。该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打开和关闭透镜盖以在不使用时保护照相机等的透镜的打开-关闭机构(在下文中被称为第二背景技术例)。根据该第二背景技术例的透镜盖打开-关闭机构包括:滑盖、一对小齿轮、杆和施力构件。滑盖以可滑动的方式被支撑,相对于该可滑动方向在两侧的部分具有一对导轨部。该对小齿轮被配合成与滑盖的导轨部相对应。杆以可转动的方式安装到小齿轮中的一个。施力构件沿一个方向对杆施力。
根据具有日本特开2000-305131号公报的上述结构的透镜盖打开-关闭机构,期望获得如下的效果等。具体地,主要的机构构件可容纳在移动盖的空间部分中,从而能提供紧凑的肘节型打开-关闭机构。因此,透镜盖打开-关闭机构能在无需大改变照相机等光学设备本身尺寸的情况下装配入机壳(见说明书中的段落[0026])。
此外,例如,日本特开2004-180137号公报公开了背景技术中该种摄像设备的第三个例子。该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诸如数字照相机的摄像设备,在该摄像设备中,显示被摄体的被摄体显示部分布置在摄像透镜附近,该被摄体显示部分能用作取景器(下文中被称为第三背景技术例)。在该专利文件中说明的摄像设备包括:机壳,在其中摄像透镜的面对被摄体的物镜设置在前表面;盖,其在覆盖物镜的位置和打开物镜的位置之间以可在若干阶段中移动的方式安装到机壳;以及被摄体显示装置,其显示被摄体。在盖打开时的第一阶段,物镜打开,在盖打开时的第二、第三阶段或者更高阶段,被摄体显示装置打开。
根据具有日本特开2004-180137号公报的上述结构的摄像设备,能获得以下的效果等。在打开时的第一阶段能进行正常摄影,在打开时的第二、第三阶段或者更高阶段能进行自拍。因此,可用一个盖来保护物镜和被摄体显示装置二者,可使能执行自拍的照相机外观简化,从而能防止损害可操作性(见说明书中的段落[0076])。
然而,在关于第一和第二背景技术例的情况中,设置布置在透镜盖内侧的齿轮机构以打开和关闭透镜盖。通常,由齿轮机构传送的动力程度根据所用齿轮的强度而不同,所以为了传送某程度的动力,有必要使齿轮的厚度相应地厚。因此,不利之处在于,包括齿轮机构的透镜盖制得厚,从而整个摄像设备不能制得足够薄。
此外,根据第三背景技术例,在盖的内表面上设置多个半圆形凸部,在每个半圆形凸部上安装由无纺布制成且形成为环形的除异物构件,并使该除异物构件与机壳的前表面相接触地滑动。因此,在该第三背景技术例以及第一和第二背景技术例中有个缺点,即,透镜盖制得厚,从而摄像设备整体不能制得足够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者已经认识到,关于背景技术中的摄像设备,透镜盖制得厚,整个设备增大,从而阻止了摄像设备整体制得薄或小。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摄像设备包括:机壳,在该机壳中容纳具有露出于前表面的面对被摄体的摄像透镜的透镜装置;以及透镜盖,其安装到该机壳,可在覆盖该摄像透镜的第一位置和打开该摄像透镜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其中,该透镜装置包括透镜筒,该透镜筒以固定的和/或可移动的方式支撑包括该摄像透镜的透镜系统,该透镜筒的最前部与该摄像透镜相比向前突出;台阶部分设置在该机壳的该前表面的部分处,在该部分处容纳该透镜装置,该台阶部分的高度差对应于该透镜筒的最前部和该摄像透镜之间的台阶高度差;以及隆起部分设置在该透镜盖上,其突出到该台阶部分内以消除该透镜盖和该机壳之间的空隙。
根据摄像设备的实施例,由于对应于透镜筒的最前部和摄像透镜之间的台阶高度差的台阶部分设置在机壳的前表面容纳透镜装置的部分处,所以透镜盖能制得薄且重量轻。而且,可通过使机壳的上部比其下部薄而使整个摄像设备设计出色,并且在漂亮的外观以外还能给使用者稳定的感觉。因此,可提供整个设备的尺寸和重量减轻的用户友好型的摄像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摄像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数字静物照相机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从后侧看图1中的数字静物照相机的透镜装置、平面显示面板等的透视图。
图3是示出图1中的数字静物照相机的透镜装置、前壳、透镜盖等的分解透视图。
图4是当透镜盖被移动到覆盖摄像透镜的第一位置时从前侧看根据摄像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数字静物照相机的透视图。
图5是图4中所示的数字静物照相机的透视图,在该图中摄像透镜已经通过将透镜盖移动到第二位置而被打开(被露出)。
图6是图4中的数字静物照相机的后视图。
图7是图4中的数字静物照相机的俯视图。
图8是沿横向以截面示出图4中的数字静物照相机的说明图。
图9是从前侧看图4中的数字静物照相机的透镜装置的透视图。
图10是从后侧看图9中的透镜装置的透视图。
图11是以沿与摄像透镜的光轴垂直的垂直方向以截面示出图9中的透镜装置的剖视图。
图12是沿与摄像透镜的光轴平行的垂直方向以截面示出图9中的透镜装置的剖视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图9中的透镜装置的透镜系统的说明图。
图14是示出图9中的透镜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15是关于图9中的透镜装置的照相机抖动校正装置的透视图。
图16是图1中的数字静物照相机的前壳的前视图。
图17是从后侧看图1中的数字静物照相机的前壳的透视图。
图18是图1中的数字静物照相机的透镜盖的后视图。
图19是示出图1中的数字静物照相机的前壳和透镜盖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其中,透镜盖在第二位置。
图20是示出图1中的数字静物照相机的前壳和透镜盖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其中,透镜盖在第一位置。
图21是图1中的数字静物照相机的臂构件的透视图。
图22是图1中的数字静物照相机的引导构件的透视图。
图23是引导构件已被安装到图1中的数字静物照相机的前壳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4是臂构件与图23中的引导构件接合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5是当图23中的引导构件与臂构件接合时透镜盖在第二位置的说明图。
图26是通过从图25所示状态移动臂构件而使透镜盖移动到第一位置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7是图24中的前壳等的俯视图。
图28是图24中的前壳等的仰视图。
图29A和29B示出图24中的前壳,其中,图29A是左侧视图,图29B是右侧视图。
图30是图24中的E-E线的放大截面图。
图31A和31B说明图1中的数字静物照相机的前壳和透镜盖之间的关系,其中图31A是透镜盖在第二位置的关于第一部分的状态的说明图,图31B是透镜盖在第一位置的关于第一部分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32A至32C说明图1中的数字静物照相机的前壳和透镜盖之间的关系,其中图32A是透镜盖在第二位置的关于第二部分的状态的说明图,图32B是透镜盖在第一位置的关于第二部分的状态的说明图,以及图32C是透镜盖在第一位置的关于第三部分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33A至33C说明图1中的数字静物照相机的前壳和透镜盖之间的关系,其中图33A是前壳的设置有台阶部分的部分的说明图,图33B是前壳的未设置台阶部分的部分的说明图,以及图33C是前壳未设有台阶部分的情况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简化的结构获得设计优良的用户友好型摄像设备。在机壳的前表面中容纳透镜装置的部分,设置对应于透镜筒的最前部和摄像透镜之间的台阶高度差的台阶部分。此外,在透镜盖上设置突出到台阶部分内以消除透镜盖和机壳之间的空隙的隆起部分。
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图1到图33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具体地,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摄像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数字静物照相机的分解透视图。图2是从后侧看透镜装置、平面显示面板等的透视图。图3是以分解的方式示出机壳、透镜盖等的透视图。图4是从前侧看当摄像透镜被透镜盖覆盖时数字静物照相机的透视图。图5是通过移动透镜盖露出摄像透镜的透视图。图6是后视图,图7是俯视图,图8是剖视图。
图9是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摄像设备相关的透镜装置的第一个例子从前侧看的透视图。图10是从后侧看的透视图。图11是以摄像透镜的表面方向的截面示出的垂直剖视图。图12是以与摄像透镜的表面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截面示出的垂直剖视图。图13是透镜系统的说明图。图14是分解透视图。图15是透镜装置的照相机抖动校正装置的透视图。图16是机壳的前壳的前视图。图17是从后侧看前壳的透视图。图18是透镜盖的后视图。图19是示出通过移动透镜盖使前壳中的摄像透镜开孔被打开的状态的透视图。图20是示出摄像透镜开孔被覆盖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21是示出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摄像设备相关的臂构件的第一个例子的透视图。图22是引导构件的透视图。图23是示出引导构件安装到前壳的状态的后视图。图24是示出进一步安装臂构件的状态的后视图。图25是示出摄像透镜开孔打开的状态的透视图。图26是示出摄像透镜开孔关闭的状态的透视图。图27是前壳的俯视图。图28是前壳的仰视图。图29A和29B是左、右侧视图。图30是图24的E-E线截面图。图31A和31B是以摄像透镜的部分截面示出的透镜盖等的说明图。图32A、32B和32C是以透镜盖的支架(bracket)的部分截面示出的透镜盖等的说明图。图33A、33B和33C是前壳的形状的说明图。
图1到图8示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摄像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数字静物照相机1。数字静物照相机1使用半导体记录介质作为信息记录介质。通过使用C CD(固态摄像装置),从被摄体得到的光学图像被转换成电信号,以在半导体记录介质中记录以及在诸如液晶显示器等作为显示设备的平面显示面板2上显示。
如图1和其它图所示,数字静物照相机1包括:机壳3、透镜装置5、平面显示面板2、控制装置6、透镜盖8、以及在图中未示出的电池电源等。透镜装置5捕获以光的形式发送到作为成像器的C CD4的对象图像。平面显示面板2是包括液晶显示器等的显示设备,其根据从C CD4输出的图像信号显示图像。控制装置6控制透镜装置5的操作和平面显示面板2的显示等。透镜盖8打开和关闭透镜装置5的摄像透镜7。
形成为矩形的扁平容器的机壳3包括沿前后方向配合在一起的前壳10和后壳11、以及将由前壳10和后壳11形成的空间部分分成前部和后部的主构架12等。透镜盖8以沿上下方向可滑动的方式安装到前壳10的前表面。
如图16、17和其它图所示,前壳10由沿横向延伸的大致矩形的浅容器形成。具体地,前壳10具有:大致矩形的前表面部分10a;分别与前表面部分10a的顶部和底部连续的、以90度直立起来的上表面部分10b和下表面部分10c。此外,前壳10具有与前表面部分10a的左右以及与下表面部分10c的顶部和底部连续的、以90度直立起来的左侧面部分10d和右侧面部分10e。在前壳10的前表面部分10a中设置多个(本实施例中是四个)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开口部分14a、14b、14c和14d。在前表面部分10a沿上下方向的大约中间处,沿左右方向以适当的间隔布置该四个开口部分14a到14d。
此外,在前壳10的前表面部分10a的开口部分14a到14d的旁边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突出部分15a、15b、15c和15d。设置突出部分15a到15d以支撑在透镜盖8侧的构件,由此防止前表面部分10a的表面被透镜盖8上的构件擦伤。突出部分15a到15d中的每个由弧形突出部分形成,其顶部由透镜盖8上的构件以可滑动的方式线接触。此外,通过使前壳10的前表面部分10a沿横向的中间部以弧的形式稍微突出而使该前表面部分10a形成为柱状弯曲表面。
在前壳10的前表面部分10a的右上部分设置有:透镜开孔16,其用于露出透镜装置5的摄像透镜7;闪光开孔18,其用于露出闪光设备17的发光部分17a;开孔19,其用于露出自动聚焦机构的光发射/光接收部分;以及辊开孔20,其用于通过稍后提到的支撑辊。透镜开孔16设在前表面部分10a的右上角附近,在透镜开孔16内侧以围绕透镜开孔16的周缘的方式从上面看依次布置有闪光开孔18、开孔19和辊开孔20。与这些开孔16、18、19和20有关地,在前表面部分10a的右上部设置表面比其它部分的表面低一台阶的台阶部分21。
前壳10的前表面部分10a的台阶部分21对应于透镜装置5的摄像透镜7的一侧的形状而设置。尺寸对应于透镜盖8的移动(transfer)量和发光部分17a的尺寸的台阶部分21形成为沿横向延伸的大致矩形的凹部。在台阶部分21的底面部分设置有整个透镜开孔16、整个开孔19以及闪光开孔18的大部分。在从前表面部分10a的表面到台阶部分21的底面部分连续的倾斜的斜坡部分21a和21b上,设置有闪光开孔18的部分和整个辊开孔20。此外,第一开口部分14a的上部和第二开口部分14b的上部到达台阶部分21的斜坡部分21b,用于通过支撑辊的缺口14e设置在第一开口部分14a的上部。
在前壳10的上表面部分10b中设置有已以弧的形式被切掉以容纳开关保持架23的上缺口部分24a。此外,在下表面部分10c中设置有用于露出三角架螺钉孔(tripod screw hole)的第一下缺口部分24b和用于露出电连接到外部电子设备等的连接器的第二下缺口部分24c。另外,在左侧面部分10d中设置有与打开和关闭容纳电源电池的电池容纳部分的盖相配合的侧缺口部分24d。
引导构件26固定到前壳10的内表面并与之一体形成。引导构件26具有图22所示的结构。具体地,引导构件26包括:导轨部分26a,其沿上下方向延伸;固定部分26b,其在多个位置形成,沿左右方向与导轨部分26a相连;以及臂部26c,其与导轨部分26a的上部相连,沿横向伸出。在导轨部分26a和每个固定部分26b之间设置适当大小的台阶高度差,由此将导轨部分26a提到预定高度且设定导轨部分26a和前壳10之间的空隙。
引导构件26的导轨部分26a设置有沿上下方向有预定间隔地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两个引导槽27a和27b。该两个引导槽27a和27b彼此平行且布置成沿左右方向稍微偏移。此外,如图17、27和28所示,臂部26c的顶端经过并超出前壳10的左侧面部分10d地向后伸出,左侧的接合片26d由突出部分形成。对应于接合片26d,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连接板28固定到前壳10的右侧面部分10e。
接合片28a的每个设在连接板28沿纵向的两端。后壳11与前壳10借助两个右接合片28a和28a以及左接合片26d以可拆卸的方式接合。因此,通过用固定螺钉的紧固机构紧固和固定每个接合部分,以可拆卸的方式装配前壳10和后壳11。
臂构件29与固定到前壳10的内表面的引导构件26以可沿上下方向滑动的方式接合。臂构件29具有如图21所示的结构。具体地,臂构件29包括:固定部分29a、第一臂部29b、第二臂部29c、施力片29d和辅助臂部29e。固定部分29a固定到透镜盖8。第一臂部29b与固定部分29a相连且向上延伸。第二臂部29c与固定部分29a相连且向下延伸。施力片29d类似地与固定部分29a相连且向下延伸。辅助臂部29e沿与两臂部29b和29c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
在臂构件29的固定部分29a中设置有固定螺钉所插入的两个插入孔30a和30b和用来卡定扭转弹簧的一端的卡定孔31。在两个插入孔30a和30b之间沿横向设置有预定的间隔,卡定孔31布置在第一插入孔30a外侧。在臂构件29的第一臂部29b的顶端设置有朝表面侧突出的第一接合销32a,在第二臂部29c的顶端类似地设置有朝表面侧突出的第二接合销32b。第一接合销32a和第二接合销32b沿透镜盖8移动方向的长度T设成大于透镜盖8沿该移动方向的长度(高度)H。
臂构件29的施力片29d产生对臂构件29朝引导构件26施力的弹簧力。在施力片29d的顶端设置有与主构架12上的构件滑动接触的被压部分33。此外,在辅助臂部29e的端部设置有固定螺钉所插入的第三插入孔30c。前壳10的内侧布置成:具有该结构的臂构件29在所布置的位置与透镜盖8连接,从而可与透镜盖8一体地滑动。
例如,诸如不锈钢等金属适合用作前壳10、稍后提及的后壳11、引导构件26和臂构件29的材料。应该理解的是,也能使用其它金属,还能使用工程塑料等。特别地,关于臂构件29,优选的是使用具有优良弹簧性能的片弹簧作为实施例。
透镜盖8具有如图3、31、32和其它图所示的结构。具体地,透镜盖8包括:装饰板35、粘合薄片36、构架37、擦拭构件38等。由矩形扁平板形成的装饰板35包括:大致矩形的前表面部分35a、以及绕前表面部分35a的四边的边框部分35b。此外,在前表面部分35a的较低侧设置有沿纵向连续的裙状控制部分8a。如图4和5所示,装饰板35的控制部分8a具有提高装饰质量的功能,并具有用作滑动透镜盖8用的钮或者把手的功能。
在装饰板35的边框部分35b的上侧设置有隆起部分39,该隆起部分39通过朝台阶部分21突出而消除装饰板35和前壳10之间的空隙。隆起部分39具有与前壳10的台阶部分21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具体地,隆起部分39形成为使得在透镜盖8从覆盖摄像透镜7的第一位置移动到打开摄像透镜7的第二位置的同时,隆起部分39在台阶部分21内部随之移动,因此,隆起部分39消除了透镜盖8和前壳10的台阶部分21之间的空隙。
此外,如图3、18和其它图所示,在装饰板35的隆起部分39的内侧以可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两支撑辊40和40。设置该两支撑辊40和40以防止透镜盖8在前壳10的台阶部分21下落,通过与台阶部分21的底面部分接触地滚动而具有防止透镜盖8的姿势改变的功能。以对称的方式设置该两支撑辊40和40,且在该两支撑辊40和40之间设置有透镜开孔16。每个支撑辊40具有穿过带有轴承部分41的中心部的转轴部分,该轴承部分41设置在装饰板35上且以可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转轴部分的两端。
工程塑料适用于具有该结构的装饰板35减小重量。然而,应该理解的是,也能使用铝合金和其它金属材料。构架37和擦拭构件38容纳在前表面部分35a的后部和装饰板35的框架部分35b的内部。透镜盖8的构架37借助一体形成的粘合薄片36紧固到装饰板35的背面。
如图3、18和其它图所示,构架37由比装饰板35的前表面部分35a略小的大致矩形板形成,在沿高度方向的大约中部设置三个支架片43a、43b和43c以及一个支架凸部44,这示出了支架的具体例子。支架片43a到43c和支架凸部44以与设置在前壳10中的四个开口部分14a到14d的间隔大致相同的间隔设置。通过在预定的位置对构架37开U形切口和通过将U形切口的内部部分弯曲成L形以直立来形成三个支架片43a到43c。此外,通过在构架37的内表面上的右上位置设置轴状凸部来形成支架凸部44。
在三个支架片43a到43c的顶面和支架凸部44的端面设置螺钉孔45。装配时,这三个支架片43a到43c和支架凸部44分别插入前壳10中对应的四个开口部分14a到14d,各端部朝前壳10的内侧突出。如图24到26所示,紧固板47通过固定螺钉48固定到第一支架片43a。同样,臂构件29的固定部分29a通过固定螺钉48固定到第二支架片43b和第三支架片43c。此外,如图30所示,辅助臂部29e通过固定螺钉48固定到支架凸部44。
于是,设置在臂构件29的第一臂部29b处的第一接合销32a以可滑动的方式与保持在前壳10内侧的引导构件26的第一引导槽27a接合。此外,设置在臂构件29的第二臂部29c处的第二接合销32b以可滑动的方式与引导构件26的第二引导槽27b接合。此外,扭转弹簧49的一侧的弹性片锁定在臂部29b的卡定孔31中。扭转弹簧49的另一侧的弹性片锁定在直立于前壳10的内部表面上的弹簧接收销51上。扭转弹簧49具有给透镜盖8的滑动运动以咔嗒感觉以及在运动结束时施加肘节力的功能。
在支架片43a到43c和支架凸部44突出的构架37的表面上,在这些支架附近,设置四个滑动薄片52。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四个滑动薄片52通过粘合剂等紧固机构固定到构架37。四个滑动薄片52设置在对应于四个突出部分15a到15d的位置,该四个突出部分15a到15d设置在前壳10的前表面部分10a中。例如,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薄片适合用作滑动薄片52的材料,然而,只要表面摩擦阻力低,材料并不限于此。
因此,当透镜盖8被移动时,突出部分15a到15d与滑动薄片52相接触地线性滑动,从而减少摩擦力阻力,防止前壳10的表面被擦伤。在支架片43a到43c等突出的构架37的表面上,通过例如粘合剂等紧固机构固定擦拭薄片38。
使擦拭薄片38与前壳10的表面软接触,以擦掉其表面上的外界颗粒、灰尘等。擦拭薄片38具有与构架37大致相似的外部形状,然而,在擦拭薄片38的内侧设置有用于露出构架37的支架片43a到43c和支架凸部44以及滑动薄片52的通孔53a、53b、53c、53d和53e。因此,在通过必要的支架等和露出滑动薄片52的同时,擦拭薄片38的整个表面与前壳10的表面接触。因此,当透镜盖8滑动运动时,前壳10被擦拭薄片38的整个表面擦拭。
前面已提及的两个接合销32a和32b以及两个引导槽27a和27b构成以可滑动的方式连接臂构件29和引导构件26的滑动连接机构。在本实施例中,已说明臂构件29设置有两个接合销32a和32b以及引导构件26设置有两个引导槽27a和27b的例子。然而,应该理解的是,臂构件29可以设置有引导槽,引导构件26可以设置有接合销。此外,设置的接合销和引导槽的数量可以是各一个,也可以是各三个或者更多。此外,前面提到的设置在前壳10、臂构件29和引导构件26中的三个支架片43a到43c、支架凸部44和开口部分14a到14d,以及滑动连接机构构成盖移动机构。
因此,如图4、20、24和26所示,当透镜盖8处于上侧的第一位置时,摄像透镜7完全关闭,从而保护摄像透镜7。另一方面,如图5、19和25所示,当透镜盖8移动到在下侧的第二位置时,摄像透镜7完全露出,电源开关接通,使得能够拍摄。
如图1、6和8所示,用于露出作为显示设备的平面显示面板2的显示面的四方形开窗61设置在后壳11中。在后壳11的背面中制造大开口以提供开窗61,在开窗61中布置平面显示面板2。平面显示面板2包括具有与开窗61对应的尺寸的液晶显示器和装配到液晶显示器内表面上的背光灯。保护板63布置在平面显示面板2的显示面侧并与后者之间夹着密封构架62,保护板63的周缘与开窗61的内表面接触。此外,如图2所示,保持平面显示面板2的LCD构架64布置在平面显示面板2的背面侧。
此外,在后壳11中设置各种操作开关。在适当的位置布置有:模式选择钮65、变焦按钮66、屏幕显示按钮67、菜单按钮68、方向键69、屏幕按钮70等。模式选择钮65选择功能模式(静物图像,运动图像,重放等)。变焦按钮66执行变焦操作。屏幕显示按钮67执行屏幕显示。菜单按钮68选择各种菜单。方向键69移动菜单选择光标等。屏幕按钮70切换屏幕尺寸和删除屏幕。此外,在后壳11的平面显示面板2侧的一端制有内部包含扬声器的扬声器孔71。同样,用于带子的支撑金属片72安装到与后壳11的扬声器孔71相对侧的一端。
具有布置在下方的C CD4和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光轴L的透镜装置5容纳在划分后壳11和前壳10之间的空间的主构架12的前表面上的一个侧部中。此外,安装到主构架12的有:控制装置6,其通过在印刷电路板上安装预定的微型计算机、电阻、电容、其它电子元件等而制成;闪光设备74等。
控制装置6与透镜装置5并排布置,闪光设备74布置在它们上方。闪光设备74包括:在前壳10的前表面上露出的发光部分74a、驱动将被控制的发光部分74a的驱动单元74b、向驱动单元74b提供预定电力的电容74c等。闪光设备74的发光部分74a和透镜装置5的成像透镜7分别装配到设置在前壳10中的相应位置的透镜开孔16和闪光开孔18。
此外,如图4、5、7和其它图所示,在机壳3的上表面设置有:接通/断开电源的电源按钮75、开始和结束拍摄的拍摄按钮76、通过在照相机发生抖动时操作透镜装置5的图像稳定器而使图像稳定的照相机抖动校正控制按钮77,等等。此外,内部含有麦克风的麦克风孔78设置在机壳3的上表面的大致中央处。电源按钮75、拍摄按钮76和照相机抖动校正控制按钮77都安装到安装于机壳3上的开关保持架79。此外,在开关保持架79中还制出麦克风孔78,内置的麦克风固定到该开关保持架79。
如图1、3、9到15所示,涉及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摄像设备的透镜装置5包括:透镜系统81、透镜筒82、C CD(固态摄像装置)4、图像稳定器83等。透镜系统81具有五组透镜,其中,多个透镜布置在相同的光轴L上。透镜筒82以固定或可动的方式支撑该透镜系统81的透镜。C CD(固态摄像装置)4是布置在透镜系统81的光轴L上和固定到透镜筒82的成像器的具体例子。图像稳定器83安装到透镜筒82,稳定透镜系统81的图像。
如图13所示,透镜装置5的透镜系统81被构造成具有五组透镜85到89的可伸缩镜头,其中,五个透镜组布置在相同的光轴L上。在该五组透镜85到89中,位于端部的第一组透镜85包括:第一透镜7,其是面对对象的摄像透镜;棱镜85A,布置成与该摄像透镜7的对象相对;以及第二透镜85B,其面对该棱镜85A。棱镜85A由横截面呈等腰直角三角形形状的三角棱镜形成;摄像透镜7面对相互临近且以90°转动移位的两个面中的一个,第二透镜85B面对另一个面。
关于该第一组透镜85,通过摄像透镜7的光从一个表面进入棱镜85A。然后,在相对于光轴L倾斜45°的反射面上反射该光,以使该光沿弯曲90°的方向前进。随后,该光在从另一表面射出后通过第二透镜85B;最后沿光轴L朝第二组透镜86前进。第二组透镜86是第三透镜86A和第四透镜86B的组合,构造成沿光轴L可移动。通过第二组透镜86的光进入第三组透镜87。
第三组透镜87由固定到透镜筒82的第五透镜构成。在第三组透镜87的后方布置有由第六透镜形成的第四组透镜88。在第四组透镜88和第三组透镜87之间布置有能调节通过透镜系统81的光量的光圈机构90。第四组透镜88构造成在光轴L上可移动。在第四组透镜88的后方布置有由第七透镜89A和稍后说明的校正透镜89B形成的第五组透镜89。在第五组透镜89的构件中,第七透镜89A固定到透镜筒82,校正透镜89B以可移动的方式布置在该第七透镜89A的后方,此外,C CD4布置在校正透镜89B的后方。
第二组透镜86和第四组透镜88可沿光轴方向独立地移动以及分别可沿光轴L移动。通过沿预定方向移动第二组透镜86和第四组透镜88,能进行变焦调节和焦距调节。具体地,在变焦时,通过将第二组透镜86和第四组透镜88从广角到远摄地(from wide totelephoto)移动来进行变焦调节。同样,在聚焦时,通过从广角到远摄地移动第四组透镜88,可进行焦距调节。
C CD4固定到C CD适配器并通过该C CD适配器安装到透镜筒82。在C CD4前面布置有滤光器91,在滤光器91和第七透镜89A之间布置具有校正透镜89B的图像稳定器83。稍后说明的图像稳定器83稳定由透镜系统81等的振动而变模糊的所拍摄的图像。在其正常状态下,校正透镜89B安装成使其光轴与透镜系统81的光轴L重合。当图像由于照相机体等的振动而在C CD4的聚焦屏上变模糊时,通过沿与光轴L垂直的两个方向(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移动校正透镜89B的图像稳定器83来稳定在聚焦屏上变模糊的图像。
如图9、12和14所示,具有上述结构的保持透镜系统81的透镜筒82包括:通过沿上下方向一个叠一个地布置而结合和组装的上镜筒93、中镜筒94和下镜筒95。上镜筒93由前面上部设置有开窗96和下表面设置有开口部分的机壳形成。第一组透镜85的摄像透镜7安装到开窗96,且摄像透镜7通过安装到其前表面的装饰板97安装到上镜筒93。在上镜筒93内固定有布置在摄像透镜7的背面的棱镜85A和布置在棱镜85A的下表面上的第二透镜85B,在棱镜85A和背面之间有遮光板98。
在上镜筒93内部以与沿透镜筒82的上下方向延伸的透镜系统81的光轴L平行的方向可移动的方式支撑第一可动保持架101。在第一可动保持架101中设置有沿上下方向穿过的通孔,第二组透镜86固定到该通孔。第一可动保持架101构造成借助安装到上镜筒93的变焦驱动机构102在预定范围内沿透镜系统81的光轴L的方向可前后移动。
变焦驱动机构102包括:变焦电动机103、设置为该变焦电动机103的转轴的进给螺杆轴104、与该进给螺杆轴104接合的进给螺母105,等等。变焦电动机103固定到U形第一支架106,突入该变焦电动机103的一端的进给螺杆轴104的两端由第一支架106以可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第一支架106通过示出紧固机构的具体例子的多个(在本实施例中是两个)固定螺钉107安装到上镜筒93。
在第一支架106的已安装状态中,进给螺母105与进给螺杆轴104以可滑动的方式接合。进给螺母105被第一可动保持架101保持,其运动被限制在螺旋槽延伸的方向。此外,两个引导轴108a和108b沿与光轴L平行的方向以可滑动的方式穿透第一可动保持架101。引导轴108a和108b二者在一侧的端部由上镜筒93保持,其在另一侧的端部由中镜筒94保持。
因此,当变焦电动机103被驱动时,进给螺杆轴104的转动力经由进给螺母105被传送到第一可动保持架101。此时,进给螺母105相对于在预定位置被驱动和转动的进给螺杆轴104沿轴向相关地移动。结果,第一可动保持架101和进给螺母105一起移动,从而使第二组透镜86对应于变焦电动机103的转动方向选择性地沿靠近第一组透镜85的方向或者沿靠近第三组透镜87的方向移动。在该情况下,保持第二组透镜86的第一可动保持架101由两个引导轴108a和108b沿与光轴L平行的方向引导,因此能在光轴L上精确地移动。
布置在第三组透镜87下方、固定到中镜筒94并被中镜筒94保持的光圈机构90包括:叶片构件111,其自由地调整窗孔面积;叶片按压板112,其以可移动的方式支撑该叶片构件111;步进电动机113,其打开和关闭叶片构件111,等等。步进电动机113固定到中镜筒94的上表面侧,电动机基座114布置在步进电动机113和该上表面侧之间。下镜筒95装配在中镜筒94的下方,上镜筒93装配到中镜筒94上;这三个镜筒通过多个(本实施例中是三个)沿上下方向穿过这三个镜筒的固定螺钉115被紧固和固定,所以组合成结合体,由此构成透镜筒82。
下镜筒95由在其上表面、侧面和下表面具有开口的机壳形成,在机壳内以可沿与透镜系统81的光轴L平行的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第二可动保持架116。在第二可动保持架116中设置沿上下方向穿透的通孔,第四组透镜88固定到该通孔。第二可动保持架116构造成:通过安装到下镜筒95的聚焦驱动机构117,可在预定范围内沿透镜系统81的光轴L的方向前后移动。
聚焦驱动机构117包括:聚焦电动机118、设置成该聚焦电动机118的转轴的进给螺杆轴119、与该进给螺杆轴119接合的进给螺母120,等等。聚焦电动机118固定到U形的第二支架121,突入聚焦电动机118的一端的进给螺杆轴119的两端由第二支架121以可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第二支架121借助多个(在本实施例中是两个)作为紧固机构的固定螺钉122安装到下镜筒95。
在第二支架121的被安装的状态中,进给螺母120与进给螺杆轴119以可滑动的方式接合。进给螺母120被第二可动保持架116保持,其运动被限制在螺旋槽延伸的方向。此外,两个引导轴123(在图11中仅示出其中一个)以可在与光轴L平行的方向滑动的方式穿透第二可动保持架116。两个引导轴123在一侧的端部由中镜筒94保持,其在另一侧的端部由下镜筒95保持。
因此,当聚焦电动机118被驱动时,进给螺杆轴119的转动力经由进给螺母120被传送到第二可动保持架116。此时,进给螺母120相对于在预定位置被驱动和转动的进给螺杆轴119沿轴向相关地移动。结果,第二可动保持架116和进给螺母120一起移动,从而使得第四组透镜88对应于聚焦电动机118的转动方向选择性地沿靠近第三组透镜87的方向或者靠近第五组透镜89的方向而移动。在该情况下,保持第四组透镜88的第二可动保持架116在与光轴L平行的方向由两个引导轴123引导,因此能在光轴L上精确地移动。
C CD4通过C CD适配器125安装到下镜筒95的下表面。C CD适配器125由在中部具有四方形开孔的板形成,由诸如粘合剂等紧固机构通过形状类似四方形框的密封橡胶126将C CD4一体地固定到C CD适配器125的一个表面。在C CD适配器125的另一表面上布置有遮光板127,在该遮光板中,滤光器91相互重合并通过滤波器按压板128按压而被固定。还有,在滤光器91布置在C CD适配器125内部的状态下,C CD适配器125通过诸如固定螺钉等紧固机构安装到下镜筒95。
在下镜筒95的侧面中制成的开口部分130中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图像稳定器83。图像稳定器83具有如图14和15所示的结构。图像稳定器83包括:上述的校正透镜89B、第一移动框架131、第二移动框架132、固定底板133、致动器134、位置检测器等。第一移动框架131支撑校正透镜89B。第二移动框架132以沿与透镜系统81的光轴L垂直的第一方向X可移动的方式支撑第一移动框架131。固定底板133以沿与光轴L垂直和与第一方向X垂直的第二方向Y可移动的方式支撑第二移动框架132。示出驱动器的具体例子的致动器134沿第一方向X移动第一移动框架131和沿第二方向Y移动第二移动框架132。位置检测器检测校正透镜89B的位置。
当手的振动或者抖动传到上述数字静物照相机1的机壳3时,校正透镜89B对应于此时的图像模糊量通过沿第一方向X和/或第二方向Y移动其位置来稳定模糊的图像。该校正透镜89B被固定到第一移动框架131。第一移动框架131包括:环形透镜固定部分131a,其中装配校正透镜89B;轭铁固定部分131b,其形成为与该透镜固定部分131a的一侧相连,折叠成曲柄形式,在其上固定轭铁136;等等。
透镜固定部分131a具有与校正透镜89B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与校正透镜89B的台阶部分15a接合的台阶部分以及与校正透镜89B的两表面宽度部分相对应的两表面宽度部分设置在校正透镜89B所装配入的装配孔的周缘上。在透镜固定部分131a的两表面宽度部分的外侧设置有第一主轴承部分141和第一副轴承部分142。第一主轴承部分141具有:两个轴承片,在该两轴承片之间沿第一方向X设置预定量的间隔;第一主引导轴143,其沿第一方向X穿透进入两个轴承片。第一主引导轴143以压配合的方式固定到两个轴承片,其两端从轴承片向外部伸出。
第一副轴承部分142设置有在其侧上制成的轴承槽,第一副引导轴144与该轴承槽以可滑动的方式接合。此外,构成致动器134的一部分的轭铁136通过诸如粘合剂或者固定螺钉等紧固机构固定到第一移动框架131的轭铁固定部分131b。轭铁136包括:上片和下片,其彼此平行且以预定量的间隔相对;连接片,其把上片和下片连接到一起。形成为具有与内表面大致相同尺寸的矩形形状的扁平磁体137和137通过诸如粘合剂等紧固机构固定到轭铁136的上片和下片的内表面。
这两个彼此垂直相对的磁体137和137和轭铁136构成致动器134的磁路。具体地,具有一个轭铁136和两个磁体137和137的一个磁路构件用作第一驱动器的磁路和第二驱动器的磁路。
第二移动框架132由比第一移动框架131略宽的扁平板形成。第二移动框架132被装配为面对第一移动框架131且配合在其下。在第二移动框架132的对应于第一移动框架131的配合孔的位置设置与配合孔大约相同尺寸的通孔。在第二移动框架132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以沿第一方向X可滑动的方式支撑第一移动框架131的第二轴承部分。
第二轴承部分包括:第二主轴承部分145,其以可自由滑动的方式支撑固定到第一移动框架131的第一主引导轴143;第二副轴承部分146,其以固定的方式支撑第一副引导轴144。在第一移动框架131已经被装配到第二移动框架132上的状态下,第二主轴承部分145设置在能支撑第一主引导轴143的两端的位置。具体地,第二主轴承部分145包括支撑第一主引导轴143的两端的两个轴承片,且以向上突出的方式被设置在第二移动框架132的上表面上。第一主引导轴143的两端以可滑动的方式插入第二主轴承部分145的两个轴承片的轴承孔。
同样,在第一移动框架131已经装配到第二移动框架132上的状态下,第二副轴承部分146设置在对应于第一副轴承部分142的位置。具体地,第二副轴承部分146包括支撑第一副引导轴144的两端的两个轴承片,第一副引导轴144的两端固定到以压配合的方式设置在这些轴承片中的轴承孔。第一副引导轴144以可自由滑动的方式插在设置在第一移动框架131的第一副轴承部分142中的轴承槽中。第一副引导轴144和第一主引导轴143被设成使它们的轴中心线相互平行,第一移动框架131被引导轴143和144二者引导以可沿第一方向X移动。
在第二移动框架132的下表面上设置第三轴承部分,该第三轴承部分用于沿与第一方向X垂直的第二方向Y以可滑动的方式支撑第二移动框架132。第三轴承部分包括:第三主轴承部分147和第三副轴承部分148,在图15和其它图中仅示出它们的主要部分。第三主轴承部分147在第二移动框架132沿第一方向X的一端上,包括沿第二方向Y以预定量的间隔相互分离的两个轴承片,且以向下突出的方式设置在第二移动框架132的下表面上。第三主轴承部分147的两个轴承片各自设置有轴承孔,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二主引导轴151的两端以可滑动的方式插入这些轴承孔中。
同样,第三副轴承部分148沿第一方向X设置在第二移动框架132的另一端的大约中心处。第三副轴承部分148设置有在其侧面上制成的轴承槽。沿与第一方向X垂直的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二副引导轴152以可滑动的方式与第三副轴承部分148的轴承槽接合。第二主引导轴151和第二副引导轴152都固定到固定底板133。第二移动框架132被装配成面对该固定底板133且在其上方配合。
固定底板133包括在尺寸上对应于第二移动框架132的移动框架支撑部分133a、与该移动框架支撑部分133a连续地形成为一体的线圈固定部分133b、等等。移动框架支撑部分133a由与第二移动框架132大致相同尺寸的扁平板形成,线圈固定部分133b与该移动框架支撑部分133a沿第一方向X的一端相连。在对应于第二移动框架132的通孔的移动框架支撑部分133a的位置设置具有大致相同尺寸的通孔。在移动框架支撑部分133a的上表面沿第一方向X的两端设置通过第二引导轴沿第二方向Y以可滑动的方式支撑第二移动框架132的第四轴承部分。
第四轴承部分包括:布置在沿第一方向X的一端的第四主轴承部分153和布置在沿第一方向X的另一端的第四副轴承部分154。第四主轴承部分153包括沿第二方向Y以一定量的间隔相互隔开设置的两个轴承片,且以向上突出的方式设置在移动框架支撑部分133a的上表面上。第四主轴承部分153的两个轴承片各设置有轴承孔,第二主引导轴151沿其轴向方向的中间的两个位置被压入那些轴承孔以被固定。因此,第二主引导轴151的两端分别向两个轴承片的外侧突出。
设置在第二移动框架132上的第三主轴承部分147的两个轴承片以可滑动的方式装配到第二主引导轴151的两端的突出部分。第三主轴承部分147的两个轴承片彼此分离,其距离为两个轴承片之间的长度和第二移动框架132沿第二方向Y移动的必要长度的总和。因此,相对于固定到固定底板133的第四轴轴承部分153的第二主引导轴151,第二移动框架132的第三主轴承部分147在两个轴承片外侧以可移动的方式被支撑。
同样,第四副轴承部分154包括沿第二方向Y以预定量的间隔相互隔开地设置的两个轴承片,且以向上突出的方式设置在移动边框支撑部分133a的上表面上。第四副引导轴154的两个轴承片各设置有轴承孔,第二副引导轴152被压入轴承孔以使两端沿轴向被固定而被支撑。在第四副轴承部分154的该两个轴承片之间,设置在第二移动框架132上的第三副轴承部分148的轴承槽与第二副引导轴152以可滑动的方式接合。因此,第三副轴承部分148可由第二副引导轴152引导地沿第二方向Y在两个轴承片之间移动预定距离。
固定底板133的线圈固定部分133b由具有向上突出的支撑壁156的大致四方形的扁平部形成,支撑壁156布置在沿第二方向Y的一侧。线圈支撑架157固定到线圈固定部分133b,线圈组合体160安装到线圈支撑架157。线圈支撑架157被设置用于将线圈组合体160保持在预定的高度,其形成为U形平面的架。该线圈支撑架157安装在线圈固定部分133b,沿着支撑壁156设置,通过诸如粘合剂或者固定螺钉等紧固机构一体地固定到固定底板133。在固定底板133的下表面上设置有用于将该固定底板133固定到透镜筒82的安装凸部133c。
线圈支撑架157的上表面形成为台阶表面,在上表面上设置用于确定柔性增强板161的位置的两个定位凸部157a和157a。这两个定位凸部157a和157a布置成沿第二方向Y以预定量的空间相互隔开,已由定位凸部157a和157a二者确定位置的柔性增强板161被固定到线圈支撑架157的上表面上。上下表面上印刷有预定的电路的柔性印刷电路板162通过诸如胶带等紧固机构固定到柔性增强板161。
扁平地缠绕的扁平线圈164安装在柔性增强板161的上表面上,电连接到设置在柔性印刷电路板162的上表面上的预定的布线图。如图14所示,扁平线圈164由并排布置的两个椭圆线圈部分164a和164b形成。这两个线圈部分164a和164b沿宽度方向的长度大致相等,但是沿长度方向的长度不同。通过缠绕一个线圈线而形成这两个线圈部分164a和164b。此外,线圈线缠绕的方向设成:在通电时,使电流在推力产生部分沿同一方向流动,该推力产生部分沿宽度方向相互邻近且在长边上笔直地延伸。
关于扁平线圈164,在两个线圈部分164a和164b的长度方向朝第二方向Y的状态下,线圈部分164a和164b的每个通过是粘合剂的紧固机构固定到柔性增强板161。因此,当电流施加到这两个线圈部分164a和164b时,由磁体137和137产生的磁力沿与扁平线圈164垂直的方向作用,所以根据弗莱明左手定则(Fleming’sleft-hand rule),指向第一方向X的力作用在磁体137和137侧。
同样,柱状线圈165安装到柔性增强板161的下表面。柱状线圈165的两端电连接到设置在柔性印刷电路板162的下表面上的预定的布线图。柱状线圈165在其中心设置有矩形空间部分,以使整体形成矩形柱体,通过以预定量缠绕线圈线来形成角柱体(angular cylinder),以使沿堆叠方向具有预定的厚度。关于柱状线圈165,推力产生部分通过是粘合剂的紧固机构固定到柔性印刷电路板162,其线圈线延伸的方向朝第一方向X。
轭铁136的下片和一体固定到该轭铁136的下磁体137插入柱状线圈165中心处的空间部分。因此,当向柱状线圈165施加电流时,由磁体137和137产生的磁力作用在与推力产生部分垂直的方向,所以根据弗莱明左手定则,指向第二方向Y的力作用在磁体137和137侧。柔性增强板161、柔性印刷电路板162、扁平线圈164和柱状线圈165构成线圈组合体158。
同样,尽管在图中未示出,柔性增强板161的下表面安装有第一霍耳元件和第二霍耳元件,示出用于检测校正透镜89B的位置的位置检测器的具体例子。第一霍耳元件通过第一移动框架131检测校正透镜89B沿第一方向X的位置。同样,第二霍耳元件通过第二移动框架132检测校正透镜89B沿第二方向Y的位置。第一霍耳元件布置在柱状线圈165的一侧,第二霍耳元件布置在柱状线圈165的另一侧。第一霍耳元件和第二霍耳元件在预定位置检测磁体137的磁力的强度,然后根据磁力的强度输出检测信号。根据来自两个霍耳元件的检测信号,控制装置通过算术运算计算校正透镜89B的位置。
具有上述结构的图像稳定器83的功能如下。通过经由柔性印刷电路板162选择性地或者同时将适当值的驱动电流供给到致动器134的扁平线圈164和柱状线圈165来执行图像稳定器83的校正透镜89B的移动。
图像稳定器83的扁平线圈164和柱状线圈165通过柔性增强板161固定到线圈支撑架157,进一步通过线圈支撑架157固定到固定底板133。在该情况下,扁平线圈164的推力产生部分沿第二方向Y延伸,柱状线圈165的推力产生部分沿第一方向X延伸。同样,由于固定到轭铁136的两端的两磁体137和137布置在线圈164和165的上方和下方,因此由轭铁136和两磁体137和137形成的磁路的磁通量以垂直穿过扁平线圈164的推力产生部分和柱状线圈165的推力产生部分的方式作用。
与此同时,轭铁136和两磁体137和137固定到保持校正透镜89B的第一移动框架131。校正透镜89B由具有第一移动框架131的第一引导构件相对于第二移动框架132沿第一方向X以可移动的方式支撑。此外,校正透镜89B由具有第二移动框架132的第二引导构件相对于固定底板133沿第二方向Y以可移动的方式支撑。因此,在第一引导构件和第二引导构件的作用下,校正透镜89B可在预定范围内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二者自由地移动。
如果现在向扁平线圈164施加电流,则电流在推力产生部分沿第二方向Y流动,这是因为推力产生部分沿第二方向Y延伸。在该情况下,由于磁路的磁通量沿与推力产生部分垂直的上下方向作用,根据弗莱明左手定则,指向第一方向X的力作用于磁体137、137和轭铁136。因此,轭铁136等所固定到的第一移动框架131沿第一方向X移动。结果,依照施加到扁平线圈164的电流的大小,在第一引导构件的引导下,由第一移动框架131保持的校正透镜89B沿第一方向X移动。
另一方面,如果电流施加到柱状线圈165,则电流在推力产生部分沿第一方向X流动,这是因为推力产生部分沿第一方向X延伸。在该情况下,由于磁路的磁通量沿与推力产生部分垂直的上下方向作用,因此根据弗莱明左手定则,指向第二方向Y的力作用于磁体137、137和轭铁136。因此,通过轭铁136等所固定到的第一移动框架131,第二移动框架132沿第二方向Y移动。结果,依照施加到柱状线圈165的电流的大小,通过由第二引导构件引导第一移动框架131和第二移动框架132,校正透镜89B沿第二方向Y移动。
同样,如果电流同时施加到扁平线圈164和柱状线圈165,则以联合的方式执行上文提到的扁平线圈164的运动和柱状线圈165的运动。具体地,由于流动通过扁平线圈164的电流的作用,校正透镜89B沿第一方向X移动,同时,由于流动通过柱状线圈165的电流的作用,校正透镜89B沿第二方向Y移动。结果,校正透镜89B沿对角线方向移动,由此稳定透镜系统81的图像。
如图9到14所示,具有上述结构和功能的图像稳定器83安装到透镜装置5。图像稳定器83从横向插入开口部分130和从开口部分130拉出,开口部分130从横向设置在透镜筒82的下镜筒95中,并以可分离的方式安装到下镜筒95。如图14所示的附图标记170表示打开和关闭开口部分130的盖构件。该盖构件170安装到透镜筒82,使图像稳定器83被覆盖。
参考图13说明了已安装图像稳定器83的透镜装置5的透镜系统81的功能。当透镜装置5的摄像透镜7对准对象时,来自对象的光从摄像透镜7输入到透镜系统81的内部。在该情况下,通过摄像透镜7的光在棱镜85A中折射90°,然后,沿着透镜系统81的光轴L朝C CD4移动。具体地,在棱镜85A中反射然后通过第一组透镜85的第二透镜85B的光通过第二组透镜86、第三组透镜87和第四组透镜88。然后,该光通过第五组透镜89的第七透镜89A和校正透镜89B,随后通过滤光器91,最后到达C CD4的聚焦屏,由此在C CD4的焦平面上形成对应于对象的图像。
在这点上,在拍摄时,当照相机的抖动和振动没有传到透镜装置5时,来自对象的光沿着光轴L移动通过第一组到第五组透镜的中心部分,如实线所示的光200A。因此,图像形成在C CD4的聚焦平面上的预定位置,因此能得到未引起图像模糊的优质图像。
另一方面,在拍摄时,当照相机的抖动或振动施加到透镜装置5时,来自对象的光以倾斜的状态输入第一组透镜,如光200B的点划线或者光200C的虚线所示。在第一组到第五组透镜中的每组,入射光200B和200C以偏离光轴L的状态通过透镜,然而,可通过以依照照相机抖动等的预定量移动校正透镜89B来校正照相机的抖动等。这使得可在C CD4的焦平面上的预定位置形成图像,以及能通过消除图像模糊而获得优质图像。
如图3所示,包括具有该结构的图像稳定器83的透镜装置5安装到前壳10,保护器180布置在透镜装置5和前壳10之间。保护器180由架构件形成,该架构件具有能覆盖大约整个突出到透镜装置5前侧的表面的尺寸。保护器180包括:第一开孔181、第二开孔182、第三开孔183、第四开孔184等。第一开孔181露出透镜装置5的摄像透镜7。第二开孔182露出闪光设备74的发光部分74a。设置第三开孔183用于自动聚焦机构的光接收和光发射部分。第四开孔184容纳透镜筒82前部的突出部分。
由于在保护器180中设置第四开孔184,以及在前壳10的前表面部分10a对应于摄像透镜7的部分处设置台阶部分21,所以能消除透镜筒82的最前部和摄像透镜7的前表面的台阶高度差。此外,有如下的支撑结构:在平面显示面板2的背面和透镜筒82之间布置有LCD构架64的状态下,该背面与具有高刚度(强度)的透镜筒82接触。因此,当通过触摸其显示表面而操作设备时,能防止由从外界施加的力导致的平面显示面板2的破裂等。
图3中示出的附图标记186表示防止臂构件29被抬起的按压板。按压板186由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宽板形成,具有能相对于臂构件29的整个行程覆盖第一和第二臂部分29b和29c的尺寸。按压板186由四个固定螺钉187紧固以被固定到引导构件26。
能防止平面显示面板2的如下破裂等。如图1到3和其它图所示,透镜装置5包括上述安装其上的图像稳定器83,所以在透镜筒82的底部形成前突出部分82a、后突出部82b等。在这些当中,透镜筒82的前突出部分82a通过如上所述地装配在保护器180的第四开孔184中而容纳在预定位置。另一方面,在透镜装置5的背部,后突出部82b向后突出,所以后突出部82b用于减少平面显示面板2的弹性变形量。因此,能防止平面显示面板2破裂等,也能使整个照相机厚度的增加最小化。
关于背景技术中的摄像设备,平面显示面板2的整个背面由主框架12支撑,然而,因为要求摄像设备重量减小和小型化,也要求主框架12的板厚小。因此,随着板厚减小,主框架12的强度(刚度)降低,所以如果从外部施加比必要的力大的力到平面显示面板2的操作表面,则担心主框架12可能会被外力类似地弹性变形,所以平面显示面板2也可能发生很大的弹性变形。
与主框架12不同,透镜装置5的透镜筒82由块状构件形成得强固,施加一定程度的外力,透镜筒82可能不发生弹性变形,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由于在夹着LCD构架64的状态下透镜筒82的后突出部82b与平面显示面板2的背面接触,所以透镜筒82接收施加到操作表面的很大的外力。因此,能防止平面显示面板2过度地弹性变形。
因此,主框架12设置具有使透镜筒82的后突出部82b穿过的尺寸的开窗190。后突出部82b穿过开窗190,后突出部82b的端面与LCD构架64接触。应当注意的是,虽然透镜装置5也固定到主边框12,但是因为透镜筒82的刚度比主框架12高,所以能防止平面显示面板2发生前述的很大的弹性变形。另外,透镜筒82的后突出部82b可以与平面显示面板2的背面直接接触,而不需要在其间布置LCD构架64。
例如,具有上述结构的机壳3和透镜盖8能容易地如下装配。首先,说明透镜盖8的装配过程。粘合薄片36安装到在装饰板35的内侧的边框部分35b的内侧。接着,框架37被配合并贴在粘合薄片36上。因此,可在装饰板35的前表面部分35a的内表面上提前设置多个突出物。在将这些突出物穿过设置在框架37中的多个孔之后,可同时执行堵缝操作以固定突出物。
之后,用粘合剂将擦拭薄片38贴并配合在框架37上。在该情况下,使框架37的支架43a到43c以及44从擦拭薄片38中的通孔53a到53e突出。并且四个滑动薄片52安装到框架37的表面,支架在对应于设置在前壳10的四个位置的突出部分15a到15d的位置从框架37的表面突出。这样,完成了透镜盖8的装配过程。另外,两支撑辊40预先以可自由转动的方式安装到装饰板35的隆起部分39。
接下来,说明机壳3的装配过程。首先,如图23和其它图所示,引导构件26安装在前壳10的内表面上的预定位置。作为安装机构,可以使用诸如电阻焊接等熔化机构,也可以使用诸如粘合剂等紧固机构。此外,可以使用诸如堵缝等固定机构。接着,透镜盖8与前壳10的前侧面对,框架37的支架43a到43c以及44插入到四个开口部分14a到14d,每个端部被制成向内突出。在该情况下,臂构件29面对前壳10的内侧,三个螺钉孔分别位于三个支架片43a到43c的顶端。
接下来,臂构件29通过三个固定螺钉48旋紧和固定到三个支架片43a到43c。此外,紧固板47以固定螺钉48旋紧和固定到框架37中的支架凸部44。然后,在扭转弹簧49一侧的弹性片锁定在前壳10的内表面上突出的弹簧接收销51上,扭转弹簧49的另一侧弹性片在臂构件29的插入孔30c中锁定。在该情况下,臂构件29的第一接合销32a与引导构件26的第一引导槽27a接合,臂构件29的第二接合销32b与引导构件26的第二引导槽27b接合。
接下来,透镜装置5安装到保护器180,整体的透镜装置5装配入前壳10的内表面上的预定位置。在该情况下,透镜装置5的前突出部分82a配合入保护器180的第四开孔184。接着,按压板186由固定螺钉187旋紧和固定到引导构件26。在该情况下,保护器180被按压板186的部分按压以被按压板186紧固和固定。主框架12布置在由保护器180保持的透镜装置5的背面上。在该情况下,透镜装置5的后突出部分82b配合入主框架12的开窗190。
已预先安装平面显示面板2、控制按钮等的后壳11装配到已如此安装了透镜装置5的前壳10的背面上。因此,由前壳10保持的透镜装置5的透镜筒82的后突出部82b软接触LCD构架64的背面,该LCD构架64布置在由后壳11保持的平面显示面板2的背面上。在该情况下,通过将前壳10和后壳11放在一起,盒10和11二者由设置在三个位置的接合片26d和28a以可拆卸的方式配合到一起。随后,通过使用固定螺钉紧固接合点来将前壳10、后壳11可靠地旋紧和固定到一起。因此,完成了机壳3等的装配过程。
例如,具有上述结构的数字静物照相机1能如下使用。图4、31B、32B、32C、33A和33B示出摄像透镜7被透镜盖8覆盖的状态。图5、31A和32A示出通过向下滑动透镜盖8露出摄像透镜7的状态。为了使透镜盖8从例如图4所示的状态变化到例如图5所示的状态,使用者通过从上向透镜盖8施力来将透镜盖8向下推。
在该情况下,当向下的力施加到透镜盖8时,臂构件29已经被一体地固定到透镜盖8,设置在臂构件29上的两个接合销32a和32b已经与固定到前壳10的引导构件26的两个引导槽27a和27b以可滑动的方式接合。两个引导槽27a和27b沿透镜盖8应该移动的上下方向延伸,因此,通过由引导槽27a和27b引导的在上下方向滑动的两个接合销32a和32b,透镜盖8能容易地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
特别地,如图19、24和其它图明显所示,由于两个接合销32a和32b沿滑动方向的长度T被制成比透镜盖8沿滑动方向的长度(高度)H长(T>H),所以透镜盖8能平滑地滑动。下文中将详细说明这一点。如图18和其它图明显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盖8横向长,为大致矩形。因此,在滑动时,当外力作用在沿长度方向的大约中部时,没有不利之处。然而,当外力作用在沿左右方向向一侧偏移的位置时,除指向上下方向的力之外,还有使透镜盖8转动的转矩作用于透镜盖8。
然而,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两个接合销32a和32b沿滑动方向布置,而且沿滑动方向两个接合销32a和32b的长度T比透镜盖8的长度(高度)H大,因此这两个接合销32a和32b作用以减小上述转矩。因此,两个接合销32a和32b减少转矩的发生,使得透镜盖8沿滑动方向平滑地移动。此外,臂构件29设置有沿与滑动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辅助臂部29e,辅助臂部29e固定到透镜盖8,可靠地防止外力导致透镜盖8转动。
同样,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台阶部分21设置在机壳3的上部,尤其是摄像透镜7所面对的部分,而且仅该部分制得薄,因此可提供从上面看具有有利的薄外观的数字静物照相机1。因此,可提供设计优良的数字静物照相机1,使用户具有稳定的感觉,这证明该数字静物照相机1为用户友好型。而且,由于机壳3的台阶部分21被设置在透镜盖8的装饰板35上的隆起部分39可靠地覆盖,所以能防止外界颗粒、灰尘等从缝隙进入透镜盖8内侧。同样,如果前壳10的表面覆盖有外界颗粒等,这些颗粒被设置在透镜盖8内侧的擦拭薄片38擦拭掉,所以前壳10的表面不被擦伤,能可靠地防止外界颗粒、灰尘等进入。
特别地,如图33A所示,关于根据本实施例的机壳3,台阶部分21设置在机壳3上,使得上表面的厚度M1比下表面的厚度M2小(M1<M2)。因此,通过允许透镜盖8的隆起部分39与台阶部分21配合而消除缝隙。因此,在拍摄时,不会引起由前壳10的透镜开孔16对来自对象的光的遮蔽,从而能进行良好的拍摄。另一方面,如图33C所示,如果前壳10的前表面部分没有设置台阶部分,上表面的厚度M与下表面的厚度M相等,则透镜开孔16a可能向前突出,透镜开孔16a和摄像透镜7之间的间隙N增大。因此,担心在拍摄时产生遮光而使得难以进行良好的拍摄。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例的摄像设备,数字静物照相机包括机壳,在该机壳中,在摄像透镜部分设置台阶高度差以使机壳更薄,该数字静物照相机设置包括具有倒转的L形横截面的隆起部分的透镜盖,通过透镜盖打开和关闭摄像透镜。因此,虽然在机壳中容纳有在摄像透镜的下部具有诸如照相机抖动校正装置等突出部分的透镜装置,整个机壳也能制得薄。此外,透镜筒与平面显示面板的背面接触,在该二者之间没有布置主框架。因此,施加到平面显示面板的操作表面的外力被透镜筒接收,防止平面显示面板发生很大的弹性变形,防止平面显示面板破裂等。
本发明并不限于前述和图中所示的实施例,而是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要旨的情况下作出各种变型例。例如,尽管已经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数字静物照相机被用作摄像设备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到数字摄像机、包含照相机的个人计算机、包含照相机的移动式电话和其它摄像设备。此外,尽管已经说明使用五组透镜作为透镜装置1的例子,应该理解的是,也能使用四组或者更少的透镜,还可以使用六组或者更多的透镜。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只要在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范围或其等同范围内,可根据设计需要和其它因素产生各种修改、集合、子集和变化。
本发明包含涉及于2005年10月12日在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05-297903的主题,其全部内容引用于此以供参考。

Claims (5)

1.一种摄像设备,其包括:
机壳,在所述机壳中容纳具有露出于前表面的面对被摄体的摄像透镜的透镜装置;以及
透镜盖,其安装到所述机壳,可在覆盖所述摄像透镜的第一位置和打开所述摄像透镜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其中,所述透镜装置包括透镜筒,所述透镜筒以固定的和/或可移动的方式支撑包括所述摄像透镜的透镜系统,所述透镜筒的最前部与所述摄像透镜相比向前突出;
台阶部分设置在所述机壳的所述前表面的部分处,在该部分处容纳所述透镜装置,所述台阶部分的高度差对应于所述透镜筒的最前部和所述摄像透镜之间的台阶高度差;以及
隆起部分设置在所述透镜盖上,其突出到所述台阶部分内以消除所述透镜盖和所述机壳之间的空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的所述前表面的形状为四方形,所述台阶部分设置在所述前表面的四个角的容纳所述透镜装置的角处;以及
所述透镜盖由沿与所述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长度与所述机壳的长度相同的矩形板形成,所述隆起部分设置在所述板的一个长边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支撑辊设置在所述透镜盖的内表面上,以可自由转动的方式与所述机壳的所述台阶部分的底面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辊包括一对支撑辊,所述一对支撑辊从两侧支撑布置在所述台阶部分的所述底面上的所述摄像透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平面显示面板布置在所述透镜装置的后方,所述平面显示面板的背面与所述透镜装置的背面直接接触而被支撑。
CNB2006101409177A 2005-10-12 2006-10-12 摄像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6283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97903 2005-10-12
JP2005297903A JP4449880B2 (ja) 2005-10-12 2005-10-12 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49075A CN1949075A (zh) 2007-04-18
CN100462838C true CN100462838C (zh) 2009-02-18

Family

ID=376492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40917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62838C (zh) 2005-10-12 2006-10-12 摄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722263B2 (zh)
EP (1) EP1775629B1 (zh)
JP (1) JP4449880B2 (zh)
KR (1) KR20070040724A (zh)
CN (1) CN100462838C (zh)
DE (1) DE602006005997D1 (zh)
TW (1) TWI33548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90469B2 (en) * 2007-02-26 2011-08-02 Intel Corporation Cleaning friendly camera privacy feature
US7884880B2 (en) * 2007-09-18 2011-02-08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Shutter arrangement for covering a camera lens
TWI416243B (zh) * 2008-03-28 2013-11-21 Fih Hong Kong Ltd 攝像頭保護裝置
JP2009251080A (ja) * 2008-04-02 2009-10-29 Sony Ericsson Mobilecommunications Japan Inc ロック機構、スライド装置および携帯端末装置
CN101790033B (zh) * 2009-01-28 2014-04-16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以及应用于该摄像装置的抖动校正装置
JP2010271545A (ja) * 2009-05-21 2010-12-02 Tdk Taiwan Corp レンズ焦点駆動装置のレンズ保護構造
TWI460472B (zh) * 2009-12-25 2014-11-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攜帶型電子裝置
JP2013050554A (ja) * 2011-08-30 2013-03-14 Sony Corp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JP2013080216A (ja) * 2011-09-22 2013-05-02 Panasonic Corp 電子機器及び撮像装置
JP5936845B2 (ja) * 2011-11-02 2016-06-22 株式会社ディスコ 切削装置
JP2013114167A (ja) * 2011-11-30 2013-06-10 Jvc Kenwood Corp 撮像装置
CN103135195A (zh) * 2011-12-01 2013-06-05 佛山普立华科技有限公司 变焦镜头以及成像装置
US9124801B2 (en) 2012-07-26 2015-09-01 Omnivision Technologies, Inc. Image processing system and method using multiple imagers for providing extended view
KR101588951B1 (ko) * 2014-04-16 2016-01-26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보이스 코일 모터 액추에이터 구동 장치
WO2016189455A1 (en) * 2015-05-28 2016-12-01 Corephotonics Ltd. Bi-directional stiffness for 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 and auto-focus in a dual-aperture digital camera
TWI685826B (zh) * 2018-05-16 2020-02-21 明基電通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50657A (zh) * 1999-05-11 2002-05-22 协合照相机公司 具有包括整体式镜头盖/遮光罩的阻挡组件的照相机
US6398426B1 (en) * 1999-05-26 2002-06-04 Olympus Optical Co., Ltd. Camera
JP2002277928A (ja) * 2001-03-16 2002-09-25 Konica Corp カメラ
US20030142974A1 (en) * 2002-01-31 2003-07-3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oving mechanism of camera barri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60737U (ja) * 1983-10-03 1985-04-27 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オ−トフオ−カスカメラの保護カバ−
JP3078408B2 (ja) * 1992-09-22 2000-08-21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沈胴式カメラ
JPH08211471A (ja) * 1995-02-07 1996-08-20 Olympus Optical Co Ltd 沈胴式カメラ
US5628032A (en) * 1995-12-08 1997-05-06 Eastman Kodak Company Photographic camera with externally accessible drive coupling having releasable anti-backup feature
JP3395552B2 (ja) * 1996-12-06 2003-04-14 株式会社ニコン レンズカバーを有するカメラ
JPH11167160A (ja) * 1997-09-30 1999-06-22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カメラ
DE69824197T2 (de) * 1997-10-06 2004-09-30 Fuji Photo Film Co., Ltd., Minami-Ashigara Mit einer Linse versehene Filmeinheit mit einer Schutzabdeckung
US6033130A (en) * 1997-10-27 2000-03-07 Olympus Optical Co., Ltd. Lens cover and a lens cover support assembly mounted external to a lens barrel
JP2000010153A (ja) * 1998-06-18 2000-01-14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バリア部材を有するカメラ
JP2000305131A (ja) 1999-04-23 2000-11-02 Sony Corp レンズカバー開閉機構
JP2001188282A (ja) * 1999-10-18 2001-07-10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バリア付きカメラ
JP2001305610A (ja) 2000-04-24 2001-11-0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カメラ
TW474417U (en) * 2000-12-01 2002-01-21 Inventec Multimedia & Telecom Digital camera structure capable of rotating multi-angles for picking up image
JP2004180137A (ja) 2002-11-28 2004-06-24 Sony Corp 撮像装置
JP3938131B2 (ja) 2003-10-09 2007-06-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カバー及びスライドカバー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TWM265649U (en) * 2004-09-10 2005-05-21 Premier Image Technology Corp Sliding cover of camera
TWI270737B (en) * 2005-03-14 2007-01-11 Benq Corp Electrical device with translatable lens cover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50657A (zh) * 1999-05-11 2002-05-22 协合照相机公司 具有包括整体式镜头盖/遮光罩的阻挡组件的照相机
US6398426B1 (en) * 1999-05-26 2002-06-04 Olympus Optical Co., Ltd. Camera
JP2002277928A (ja) * 2001-03-16 2002-09-25 Konica Corp カメラ
US20030142974A1 (en) * 2002-01-31 2003-07-3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oving mechanism of camera barri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775629B1 (en) 2009-04-01
EP1775629A1 (en) 2007-04-18
TWI335485B (en) 2011-01-01
US7722263B2 (en) 2010-05-25
DE602006005997D1 (de) 2009-05-14
TW200717150A (en) 2007-05-01
JP2007108337A (ja) 2007-04-26
US20070081821A1 (en) 2007-04-12
JP4449880B2 (ja) 2010-04-14
CN1949075A (zh) 2007-04-18
KR20070040724A (ko) 2007-04-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62838C (zh) 摄像设备
US9948858B2 (en) Image stabilization rel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US7684685B2 (en) Image stabilizer, lens barrel and imager apparatus
US7375905B2 (en) Optical unit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8203612B2 (en) Camera and lens device
CN101373309A (zh) 成像设备
US7578627B2 (en) Imager apparatus
CN209105229U (zh) 折叠式移动终端
US20090122179A1 (en) Imaging device
CN107277325B (zh) 一种摄像模组和移动终端
EP1964060A1 (en) Digital panoramic camera
CN100570434C (zh) 图像稳定器、透镜筒和成像装置
US10976568B1 (en) Camera device with hand shake correction function
JP4770282B2 (ja) レンズ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JP4479596B2 (ja) 像ぶれ補正装置、レンズ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CN212519137U (zh) 电子设备
JP2007033668A (ja) 像ぶれ補正装置、レンズ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JP2005020342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09145691A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JP2007006241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CN114520842A (zh) 电子设备
JP2007094078A (ja) 撮像装置
JP2010078958A (ja) レンズ鏡胴及び撮像装置
JPH08286265A (ja) カメラ
JPH08307748A (ja) 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218

Termination date: 20151012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