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45885C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45885C
CN100445885C CNB200480006622XA CN200480006622A CN100445885C CN 100445885 C CN100445885 C CN 100445885C CN B200480006622X A CNB200480006622X A CN B200480006622XA CN 200480006622 A CN200480006622 A CN 200480006622A CN 100445885 C CN100445885 C CN 100445885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otoconductor drum
separator
processing system
image processing
opposed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8000662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59351A (zh
Inventor
向井崇
富田章嗣
恩田裕
加藤敦之
石井洋
奥村好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306570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4264792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7593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593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4588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4588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G03G15/02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by contact, friction or induction, e.g. liquid charging apparatus
    • G03G15/02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by contact, friction or induction, e.g. liquid charging apparatus by bringing a charging member in the vicinity with the member to be charged, e.g. proximity charging, forming microgap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Discharging, Photosensitive Material Shape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凸缘被压接在感光体鼓的相对端部中。非接触充电辊被配置为面对该感光体鼓但是不具有同该感光体鼓的直接接触。在该非接触充电辊的两个端部部分上,提供了隔离件,用于维持该感光体鼓和该非接触充电辊之间的空隙。该隔离件具有带状形式,并且绕该非接触充电辊缠绕。该隔离件的缠绕部分同该充电辊的各自相对端部的距离大于每个该凸缘的有效突出长度。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非接触充电方法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诸如电子照相复印机,感光体(带电部件)的表面通过电晕放电设备均匀地带有正极性或负极性的电荷。在随后的曝光处理中,该表面的某些点被选择性地放电以形成静电潜像。然后,具有所施加的预定显影偏压量的显影剂供应设备向感光体的表面提供显影剂,由此使该潜像显现,即,显影。
某些使用电晕放电方法的图像形成装置配备有组合显影/清洁设备。该图像形成装置使用色剂散布处理,而非专用的清洁设备。在该色剂散布处理中,导电刷使先前转印处理之后余留在感光体上的残余色剂颗粒散布。而且,该装置采用使用磁性色剂的显影处理。参看日本已审查的专利申请No.H06-50416,P.3,left column,lines 4~7。
组合显影/清洁设备允许使该装置尺寸减小。然而,该装置中提供的电晕放电设备易于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诸如湿度或灰尘。而且,电晕放电处理牵涉臭氧散发,其具有讨厌的气味,并且可能对人的健康有有害的影响。
一种对于前面的问题的解决方案是接触充电方法,其中带电部件(感光体鼓)的表面通过同导电部件(充电辊)的直接接触充电,向该导电部件施加具有迭加了交流电压的直流电压。
然而,接触充电方法导致了下文描述的问题。在使用接触充电方法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导电部件(充电辊)变为同带电部件(感光体鼓)的表面直接接触。因此,当在带电部件和导电部件的表面上存在相对硬的颗粒时,诸如色剂载体,在表面变为相互接触时该颗粒刮擦表面。而且,粘附于导电材料(充电辊)表面的一部分的异物颗粒使得带电部件(感光体鼓)表面的对应部分变得不均匀带电。
为了解决前面的接触充电方法的问题以及实现其最大的优点,即,无臭氧散发,已经提出了一种非接触的充电方法,其中充电部件被安置在感光体附近(因此,不与之接触)。参看JP-H05-307279-A的图1,或者JP-H07-301973-A的图1。
还提出了一个涉及配备有二成分显影设备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非接触充电方法的申请。参看JP-2001-188403-A的paragraph[0019]以及图1。在该装置中,使充电部件的放电表面和感光体之间的最窄空隙大于色剂颗粒的直径。这防止了色剂载体或者色剂载体上承载的色剂在该空隙中粘住。因此,防止了色剂载体刮擦或污染感光体和充电部件的表面。
然而,如JP-2001-188403-A公开的装置不具有诸如日本已审查的专利申请No.H06-50416所公开的组合显影/清洁设备。因此,该装置趋向于增加尺寸并且需要高的供电电压。而且,由于使充电部件和感光体的表面之间的最窄空隙大于色剂载体颗粒的直径,因此需要额外的电压量用于为感光体充电。
而且,如果使该空隙小于色剂载体颗粒的直径以解决该问题,则减小了施加到充电辊的电压。然而,空隙宽度的变动可能具有较大的影响,并且因此须使该空隙宽度维持于高的精度。而且,需要在感光体和充电辊的上流侧上执行清洁处理,以便于防止感光体或充电辊被刮擦或污染。该清洁处理潜在地导致了负荷扭矩的增加,或者感光体表面上的磨损和刮擦。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提供一种使用非接触充电方法的图像形成新装置,其能够精确地调节非接触的充电辊和感光体之间的空隙,由此防止由异常放电或不充分的充电所引起的该感光体鼓被不均匀充电,并且确保了高质量的图像。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感光体鼓,其具有被压接在其相对两端中的凸缘;非接触充电辊,其被配置为面对该感光体鼓但是不具有同该感光体鼓的直接接触;和隔离件,用于维持该感光体鼓和该非接触充电辊之间的空隙。该隔离件绕该非接触充电辊的相对端部部分缠绕。该隔离件的缠绕部分同该充电辊的该各自相对端部的距离大于每个该凸缘的有效突出长度。
感光体主体的外径在其中压入了该凸缘的感光体主体部分(即被压入部分)处增加。因此,在前面的构成中,绕该非接触充电辊缠绕的该隔离件在各自位置被压接在该感光体鼓上,该各自位置同该充电辊的该各自相对端部的距离大于每个该凸缘的有效突出长度。前面的构成允许精确地调节该充电辊和该感光体鼓之间的空隙,由此防止由异常放电或不充分的充电所引起该感光体鼓被不均匀充电。因此确保了高质量的图像。
自该感光体鼓的各自相对端部处测量时该凸缘每个均具有约5mm的有效突出长度。如图3中所示,该感光体鼓的外径在距离该相对端部大于约10mm(即大于两倍于该有效突出长度)处呈现出微小的增加。
因此,通过将该隔离件的缠绕位置设定为同该充电辊的该各自相对端部的距离为两倍于该有效突出长度达到约10mm,可以精确地调节该空隙。为了避免对转印区域ρc和图像区域ic的限制,如图4所示,优选的是,不将该隔离件的该各自缠绕位置设定为离开该充电辊的该相对端部较远。
每个均具有小于该感光体鼓内径的外径的该凸缘可以通过粘合剂固定地粘合到该感光体鼓的该各自相对端部,该粘合剂具有近似等于该感光体鼓的线性膨胀系数的线性膨胀系数。
在前面的构成中,具有3.0*10-5的线性膨胀系数的紫外线固化树脂,下文中被称为UV-固化树脂可用作该粘合剂。由于该感光体主体的铝基轴具有2.3*10-5的线性膨胀系数,因此存在线性膨胀系数的略微差异,并且因此存在该UV-固化树脂和该基轴之间的热膨胀的小的差异。因此,引发了小的负面影响,诸如扭曲。而且,该UV-固化树脂允许高精确性及高可操作性地执行该粘合操作。
而且,当该凸缘、感光体主体和用于将该凸缘粘合到该感光体主体的该粘合剂具有近似相等的线性膨胀系数时,不太可能引发诸如扭曲的负面影响。
该凸缘和该感光体主体的近似相等的线性膨胀系数还允许高精确性地执行该粘合操作。例如,具有2.3*10-5的线性膨胀系数的该感光体主体的该铝基轴同每个均包括具有3.0*10-5的线性膨胀系数的ABS树脂(例如,Asahi Kasei Corporation Product No.R420)的该凸缘的组合导致了在温度上升30℃时该感光体主体的3.2μm的外径增加。该增加具有小的负面影响。
由于传统的塑料树脂具有约10*10-5的线性膨胀系数,因此优选的是,选择性地使用具有小的线性膨胀系数的树脂材料。
该隔离件每个均可以绕该非接触充电辊缠绕单一的匝,且每个该隔离件的相对端部以一定角度被切割,并且被配置为跨越预定宽度的空隙相互面对。可替换地,该隔离件每个均可以绕该非接触充电辊缠绕多匝。而且,该隔离件每个均可以绕该非接触充电辊缠绕单一的匝,且每个该隔离件的相对端部以一定角度被切割,并且在该充电辊上一个端部与另一端部重叠。而且,该隔离件每个均可以具有短于该非接触充电辊周长的两个部分,并且这两个部分可以相邻地绕该充电辊缠绕。
附图简述
图1是说明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相关部分的构成的示图;
图2(A)~2(D)是说明了图像形成装置的感光体鼓和每个凸缘配合在一起的方式的示图;
图3是指出了在将凸缘压接在感光体鼓中之前和之后之间观察到的感光体的外径的变化的曲线图;
图4是说明了图像形成装置的非接触转印辊和感光体鼓的配置的图示;
图5是说明了隔离件绕非接触辊缠绕的方式的图示;
图6是说明了隔离件绕非接触辊缠绕的另一种方式的图示;
图7是说明了隔离件绕非接触辊缠绕的另一种方式的图示;
图8是说明了隔离件绕非接触辊缠绕的另一种方式的图示;
图9是说明了绕感光体鼓和非接触充电辊缠绕的隔离件的图示;
图10是示出了由关于具有压接于其中的凸缘且具有30mm直径的感光体鼓的基轴形变的模拟而获得的结果的曲线图;
图11是示出了由关于具有40mm直径的感光体鼓的基轴形变的模拟而获得的结果的曲线图;
图12是示出了由关于具有50mm直径的感光体鼓的基轴形变的模拟而获得的结果的曲线图;
图13是示出了具有压接于其中的凸缘且具有30mm直径的基轴的实际测量形变的曲线图;
图14是示出了通过使具有压接于其中的凸缘且具有30mm直径的基轴的模拟形变相对于最大形变进行归一化而获得的归一化值的曲线图;
图15是示出了通过使具有40mm直径的基轴的模拟形变相对于最大形变进行归一化而获得的归一化值的曲线图;
图16是示出了通过使具有50mm直径的基轴的模拟形变相对于最大形变进行归一化而获得的归一化值的曲线图;
图17是示出了通过使具有30mm直径的基轴的模拟形变相对于基轴壁厚度进行归一化而获得的归一化值的曲线图;
图18是示出了通过使具有压接于其中的凸缘且具有0.8mm壁厚度的基轴的模拟形变相对于基轴的直径D进行归一化而获得的归一化值的曲线图;以及
图19是示出了通过使具有30mm直径的基轴的模拟形变相对于基轴的壁厚度进行归一化而获得的归一化值的曲线图。
实现本发明的最佳模式
图1是说明了根据如下文所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相关部分的构成的示图。
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非接触充电设备1、充电辊1a、清洁聚酯薄膜片1b、感光体鼓2、二成分显影设备4、显影辊4a、转印辊6、和电荷-调整/散布刷7。充电辊1a对应于本发明的非接触充电辊。充电辊1a是磁化的,并且通过弹簧被施加了向下的偏压。感光体鼓2被驱动以在图1中顺时针旋转。显影辊4a是磁化的,并且被驱动以在图1中顺时针旋转。图中所示的记录介质5以预定的输送速度(例如,130mm/s的处理速度)输送。在充电辊1a和感光体鼓2的圆周表面之间存在40μm的空隙3。
非接触充电设备1具有两个功能,即为感光体鼓2充电和清洁感光体鼓2的圆周表面。向非接触充电设备1施加充电偏压(即,具有迭加了交流电压的直流电压;-600Vdc+1.8KVpp/900Hz)。设备1逆向旋转,即图中的顺时针方向,且设备1相对于感光体鼓2的圆周速度比是0.5∶1。在旋转时,非接触充电设备1为感光体鼓2的圆周表面的部分2a充电。
显影辊4a被安置为使得在辊4a和感光体鼓2之间存在约2mm的空隙。向显影辊4a施加显影偏压。辊4a逆向旋转,且辊4a相对于感光体鼓2的圆周速度比是2.25∶1。在旋转时,辊4a将由载体C承载的色剂颗粒T馈送到感光体鼓2上,由此通过未示出的曝光设备形成在感光体鼓2的圆周表面上的静电潜像被显影为部分2b上的色剂图像。
将+2kV的转印偏压施加到转印辊6。辊6以处理速度同方向旋转(即图中的逆时针方向)。在旋转时,辊6将记录介质5压接在感光体鼓2上,并且输送介质5,由此在感光体鼓2上形成的色剂图像被转印到介质5上。在色剂图像被转印之后,在感光体鼓2的表面上存在残余物,诸如未转印的色剂颗粒T或者载体C,以及来自记录介质5的表面的纸屑P。
通过施加+500Vdc的刷偏压,电荷-调整/散布刷7调节感光体鼓2的圆周表面上的电荷量。刷7使余留在感光体鼓2的圆周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散布。刷7还使残余的色剂颗粒T、载体C和纸屑P较少地被吸引到感光体鼓2的圆周表面。
然后,通过充电辊1a的电场,余留在感光体鼓2的表面上的色剂颗粒T被收集到清洁聚酯薄膜片1b上。通过充电辊1a的磁场,载体C被收集到聚酯薄膜片1b上。所收集的色剂颗粒T和载体C返回到显影设备4的色剂槽中。因此,该图像形成装置未配备有额外的、单独的清洁设备。应当注意,色剂颗粒T每个均具有8μm的直径,而载体C每个均具有60μm的直径。因此,不能通过空隙3并且受到显影辊1a的阻挡的载体C连同其上承载的色剂颗粒T收集在一起。
为了确保正确地执行充电和清洁功能,根据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下面的构造。如图4~8所示的隔离件8在辊1a的相对端部附近的各自缠绕位置,绕充电辊1a缠绕。通过将隔离件8压接在感光体鼓2上,精确地调节充电辊1和感光体鼓2之间的空隙3。
在如图2(A)~2(D)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凸缘9通过压接在主体2A的相对端部中,同该感光体主体2A配合。
每个凸缘9包括同插入部分9b一体的环形板9a。插入部分9b具有约5mm的有效突出长度α。隔离件8的各自缠绕位置同辊1a的各自端部的距离大于长度α。每个凸缘9的外径D2稍微大于感光体主体2A的内径D1。因此,感光体主体2A的外径D3在凸缘9被压入其中的感光体主体2A的部分(即被压入部分)处增加。
如由图3所清楚的,外径D3在感光体鼓2的每个相对端部处呈现出最大增加。在同每个相对端部的距离X在0至10mm的范围中,直径D3呈现出显著的增加。随着距离X超过10mm,直径D3呈现出相对微小的增加。更具体地,直径D3的增加随着距离X超过有效突出长度α的两倍而小得可以忽略。
因此,为了避免在被压入部分中外径D3的增加的影响,将隔离件8的各自缠绕位置设定为同感光体鼓2的相对端部的距离为两倍于有效突出长度α,即距离长度Xg,例如图4中所说明的。如上文所述的构成允许精确地调节充电辊1a和感光体鼓2之间的空隙3,由此防止由异常放电或不充分的充电所引起的该感光体鼓2被不均匀充电。因此确保了高质量的图像。
由于每个凸缘9的有效突出长度α可能被设定为5mm或更短,因此优选的是,隔离件8的各自缠绕位置被设定为,同感光体主体2A的相对端部的距离为两倍于有效突出长度,或者约为10mm。为了避免对转印区域ρc和图像区域ic的限制,如图4所示,优选的是,不将隔离件8的各自缠绕位置设定为离开主体2A的相对端部较远。
在另一未说明的实施例中,可替换地,通过凸缘9和主体2A的粘合配合,凸缘9同感光体主体2A配合。在该情况中,优选的是,每个凸缘9具有小于主体2A的内径的外径,并且待使用的粘合剂具有同主体2A的线性膨胀系数近似相等的线性膨胀系数。
例如,具有3.0*10-5的线性膨胀系数的紫外线固化树脂,下文中被称为UV-固化树脂可用作该粘合剂。感光体主体2A包括具有2.3*10-5的线性膨胀系数的铝基轴。由于相互之间的线性膨胀系数的略微差异,UV-固化树脂和基轴之间具有热膨胀的小的差异,由此引发了小的负面影响,诸如扭曲。而且,UV-固化树脂允许高精确性及高可操作性地执行粘合操作。
在通过粘合使凸缘9同感光体主体2A配合时,当凸缘9、主体2A和粘合剂具有近似相等的线性膨胀系数时,所引发诸如扭曲的负面影响小。更具体地,使用了以下组合:用作粘合剂的UV-固化树脂;包括具有2.3*10-5的线性膨胀系数的铝基轴的感光体主体2A;和包括具有3.0*10-5的线性膨胀系数的ABS树脂(例如,Asahi Kasei CorporationProduct No.R420)的凸缘9。该组合导致了在温度上升30℃时的3.2μm的外径D3的增加。因此,该组合防止了外径D3增加到具有负面影响的程度。由于传统的塑料树脂具有约10*10-5的线性膨胀系数,因此优选的是,选择性地使用具有小的线性膨胀系数的树脂材料。
另一方面,当充电辊1a以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如图1中所示,隔离件8经受同感光体鼓2的摩擦,并且具有高的变得展开的趋势。因此,为了精确地维持空隙3,需要隔离件8紧密地绕充电辊1a缠绕,以便于在摩擦下不会变得展开。
如图5中所示,例如,隔离件8绕充电辊1a缠绕单一的匝。隔离件8的相对端部以一定角度切割并且被配置为相互面对。每个隔离件8包括树脂材料带。在该构成中,在20~25℃的常温下,优选地满足下列不等式:
Tb*cosθ>n*(Rc+Tp)-Lt≥0.1                        (1)
其中Lt(mm)是该带的自然长度,Tp(mm)是该带的厚度,Rc(mm)是充电辊1a的外径,Tb(mm)是该带的宽度,而θ是切割该带的相对端部的角度。
该树脂材料带具有约10*10-5的线性膨胀系数。充电辊1a具有约11mm的外径。如果辊1a的金属轴具有1.1*10-5的线性膨胀系数,则温度上升30℃时在该带和辊1a的圆周长度之间存在约100μm的热膨胀的差异。
因此,提供了在常温下具有100μm或更长的圆周长度差异,即空隙g,由此该带的圆周长度在温度上升时不会变得比辊1a的圆周长度更长。因此,即使该带经受了重复的摩擦,仍防止了该带变得展开,并且因此防止了该带松开或者防止了该带的相对端部重叠。而且,圆周长度的差异被设定为小于Tb*cosθ,由此隔离件8是无缝地绕充电辊1a缠绕。因此,精确地调节了空隙3。
图6说明了另一实施例,其中隔离件8绕以箭头W方向旋转的充电辊1a缠绕多匝。隔离件8无缝地缠绕,一匝的边缘同随后的匝重叠。如图6所示,缠绕了宽度B的隔离件8,其开始于端部部分P1并且结束于端部部分P2。
该多匝之间的缝隙将引发这样的问题,即载体和色剂颗粒通过该缝隙累积在粘附在外的粘合剂上,或者累积在该缝隙中形成的槽中。该累积的载体和色剂颗粒将逐渐地发展到足够阻止对空隙3进行精确地调节。
为了解决该问题,对隔离件8螺旋形地缠绕,一匝的边缘同随后的匝重叠,如上文所描述的。由于第一匝的边缘同第二匝重叠,因此防止了边缘成为松开的,这归因于辊1a和感光体鼓2之间的圆周速度的潜在差异。
图7说明了另一实施例,其中隔离件8绕以箭头W方向旋转的充电辊1a缠绕单一的匝。端部部分P1由端部部分P2覆盖,由此形成了对角重叠r。
该对角重叠r允许端部部分P1由暴露的端部部分P2覆盖,由此防止部分P1成为松开的。而且,该对角重叠r允许空隙3中的减小的变动。
图8说明了另一实施例,其中隔离件8每个均包括两个部分T1和T2。这两个部分T1和T2的每一个短于充电辊1a的周长。充电辊1a的垂直的圆周剖面是环形的,并且T1部分和T2部分每个均具有对应于具有200度圆心角的圆弧的长度。T1部分和T2部分相邻地绕充电辊1a缠绕,以便于在充电辊1a的轴线方向上相互移位。而且,T1部分和T2部分具有在轴线方向上对准的宽度为d的各自的端部部分。
由于T1部分和T2部分在充电辊1a的轴线方向上是相互移位的,因此防止了T1部分和T2部分的各自端部部分在辊1a的圆周方向上相互面对。这样,在T1部分和T2部分之间不存在缝隙。因此,避免了载体和色剂颗粒的累积,由此精确地调节了空隙3。
图9说明了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隔离件18绕感光体鼓2缠绕,以便于压接在绕充电辊1a缠绕的第二隔离件28上。
相比于第一实施例中的隔离件8,第二隔离件8具有较高的耐磨性和较高的耐久性。而且,第一隔离件18每一个均具有大于每个隔离件8的圆周长度的圆周长度。因此,第一隔离件18和第二隔离件28较少地经受磨损,由此允许空隙3中的减小的变动。由于隔离件18将同时与感光体鼓2一起更换,因此充电系统具有增加的寿命和改善的可靠性。可替换地,仅提供了隔离件18用于绕感光体鼓2缠绕,而没有隔离件绕辊1a缠绕。
现在,下文所描述的是由关于具有凸缘9压接于其中的感光体鼓2的形变的模拟而获得的结果。所获得的结果已被证明为良好地同实际测量值对应。由该结果,获得了感光体鼓2的基轴厚度t(mm)、从感光体鼓2的相对端部到隔离件18的各自缠绕位置的距离X(mm)以及感光体鼓2的直径D(mm)之间的优选关系。
在该模拟中使用的是用于感光体鼓2的具有适当尺寸的九(9)个基轴。这些基轴具有30mm、40mm和50mm的外径,每个具有0.8mm、1.0mm和1.5mm的壁厚度。压接在每个轴的端部的凸缘9具有8mm的有效突出长度。这些轴和凸缘9之间的配合公差被设定为+20μm、+40μm和+60μm,分别用于具有30mm、40mm和50mm直径的轴。在前面的条件下,分析各自轴的形变(Y(μm))。
在图10~12中分别绘制了关于具有30mm、40mm和50mm直径的轴的分析结果。图13说明了这样的曲线图,其示出了具有30mm直径和0.8mm壁厚度t的实际基轴的被压入部分的实际测量形变(ΔY(μm))。
而且,图14~16说明了这样的曲线图,其示出了通过使测量形变Y相对于最大形变Ymax进行归一化而获得的、关于具有30mm、40mm和50mm直径的基轴的各自归一化值Yn=Y/Ymax。如由图中所清楚的,确认的是,存在3种类型的曲线Yn,分别关于0.8mm、1.0mm和1.5mm的壁厚度t。
图17说明了通过使距离X相对于1.0mm的壁厚度t进行归一化而获得的归一化值Xd=X/(t)1/2的曲线图。图18说明了通过使距离X相对于40mm的轴直径D进行归一化而获得的归一化值Xd=X/(D/40)1/2的曲线图。如图17和18所示,所绘制的分析结果落于单一的曲线上,并且分别良好地对应于图17中用方块和图18中用圆圈示出的实际测量值。
图19说明了这样的曲线图,其示出了通过使距离X相对于1.0mm的壁厚度t和40mm的轴直径D进行归一化而获得的归一化值Xd=X/(t·D/40)1/2。该分析结果同样良好地对应于如图19中用方块示出的具有0.8mm的壁厚度和30mm的直径的实际基轴的实际测量值。由前面的结果,可以如下设定条件。
(1-1)当满足下列不等式时:
X/t1/2≥8                                    (2)
隔离件18压接在感光体鼓2上的无形变位置上,而同感光体鼓2的壁厚度t无关,其中X(mm)是从感光体鼓2的相对端部到隔离件18压接在感光体鼓2上的各自位置的距离,而t(mm)是感光体鼓2的壁厚度。
(1-2)更优选地,每个隔离件18压接在感光体鼓2上的、对应于感光体形变曲线下冲尖峰的位置和感光体鼓2的中间部分之间的区域中。在前面的状态中,满足下列不等式:
X/t1/2≥12                                   (3)
(1-3)最优选地,每个隔离件18压接在感光体鼓2的、在感光体鼓2的中间部分和对应于汇聚到感光体形变曲线的下冲尖峰的50%或以下的点的位置之间的区域中。在前面的状态中,满足下列不等式:
X/t1/2≥17.5                                 (4)
(2-1)当满足下列不等式时:
X/(D/40)1/2≥8                                (5)
隔离件18可以压接在感光体鼓2上的无形变位置,而同感光体鼓2的直径D无关,其中X(mm)是从感光体鼓2的相对端部到隔离件18压接在感光体鼓2上的各自位置的距离,而D(mm)是感光体鼓2的直径。
(2-2)更优选地,每个隔离件18压接在感光体鼓2上的、对应于感光体形变曲线下冲尖峰的位置和感光体鼓2的中间部分之间的区域中。在前面的状态中,满足下列不等式:
X/(D/40)1/2≥12.5                             (6)
(2-3)最优选地,每个隔离件18压接在感光体鼓2的、在感光体鼓2的中间部分和对应于汇聚到感光体形变曲线的下冲尖峰的50%或以下的点的位置之间的区域中。在前面的状态中,满足下列不等式:
X/(D/40)1/2≥18.5                             (7)
(3-1)当满足下列不等式时:
X/(t·D/40)1/2≥10                            (8)
隔离件18可以压接在感光体鼓2上的无形变位置,而同感光体鼓2的壁厚度t和直径D无关,其中X(mm)是从感光体鼓2的相对端部到隔离件18压接在感光体鼓2的各自位置的距离,t(mm)是感光体鼓2的壁厚度,而D(mm)是感光体鼓2的直径。
(3-2)更优选地,每个隔离件18压接在感光体鼓2上的、对应于感光体形变曲线下冲尖峰的位置和感光体鼓2的中间部分之间的区域中。在前面的状态中,满足下列不等式:
X/(t·D/40)1/2≥16                            (9)
(3-3)最优选地,每个隔离件18压接在感光体鼓2的、在感光体鼓2的中间部分和对应于汇聚到感光体形变曲线的下冲尖峰的50%或以下的点的位置之间的区域中。在前面的状态中,满足下列不等式:
X/(t·D/40)1/2≥23                            (10)
根据本发明,如上文所述,绕非接触充电辊缠绕的隔离件的缠绕位置同辊1a各自端部的距离大于每个凸缘的有效突出长度。该构成允许精确地调节非接触充电辊和感光体鼓之间的空隙,由此防止由异常放电或不充分的充电所引起的感光体鼓被不均匀充电。因此确保了高质量的图像。
由此描述了本发明,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方式变化。该变化不应被认为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并且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所有该修改方案的目的在于,涵盖于附属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感光体鼓,其具有被压接在其相对两端中的凸缘;
非接触充电辊,其被配置为面对该感光体鼓但是不与该感光体鼓直接接触;和
隔离件,用于维持该感光体鼓和该非接触充电辊之间的空隙,该隔离件绕该非接触充电辊的相对端部部分缠绕,
其中该隔离件的缠绕部分与该充电辊的该各相对端部的距离大于每个该凸缘的有效突出长度。
2.权利要求1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该缠绕位置同该充电辊的该各相对端部的距离为两倍于该有效突出长度达到10mm。
3.权利要求1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该凸缘每个均具有小于该感光体鼓内径的外径,并且通过粘合剂固定地粘合到该感光体鼓的该各相对端部,该粘合剂具有等于该感光体鼓的线性膨胀系数的线性膨胀系数。
4.权利要求1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该隔离件每个均绕该非接触充电辊缠绕单匝,且每个该隔离件的相对端部以一定角度被切割,并且被配置为跨越预定宽度的空隙相互面对。
5.权利要求1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该隔离件每个均绕该非接触充电辊缠绕多匝。
6.权利要求1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该隔离件绕该非接触充电辊缠绕单匝,且每个该隔离件的相对端部以一定角度被切割,并且在该充电辊上一个端部与另一端部重叠。
7.权利要求1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该隔离件每个均具有短于该非接触充电辊周长的两个部分,并且这两个部分相邻地绕该充电辊缠绕。
8.权利要求1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满足下列不等式:
X/t1/2≥8
其中以毫米为单位的X是从该感光体鼓的该相对端部到该隔离件压接在该感光体鼓上的各自位置的距离,而以毫米为单位的t是该感光体鼓的壁厚度。
9.权利要求1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满足下列不等式:
X/(D/40)1/2≥8
其中以毫米为单位的X是从该感光体鼓的该相对端部到该隔离件压接在该感光体鼓上的各自位置的距离,而以毫米为单位的D是该感光体鼓的直径。
10.权利要求1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满足下列不等式:
X/(t·D/40)1/2≥10
其中以毫米为单位的X是从该感光体鼓的该相对端部到该隔离件压接在该感光体鼓上的各自位置的距离,以毫米为单位的t是该感光体鼓的壁厚度,而以毫米为单位的D是该感光体鼓的直径。
CNB200480006622XA 2003-03-11 2004-03-10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4588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65707/2003 2003-03-11
JP2003065707A JP2004264792A (ja) 2002-10-10 2003-03-11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59351A CN1759351A (zh) 2006-04-12
CN100445885C true CN100445885C (zh) 2008-12-24

Family

ID=329845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80006622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45885C (zh) 2003-03-11 2004-03-10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366447B2 (zh)
CN (1) CN100445885C (zh)
WO (1) WO200408167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92746B2 (ja) * 2005-10-26 2011-06-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帯電ローラ、帯電ローラ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帯電ローラ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28916A (ja) * 2006-11-22 2008-06-05 Canon Inc 電位センサ、電位センサ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4680232B2 (ja) * 2007-05-07 2011-05-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プロセス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269954A (zh) * 2010-06-01 2011-12-07 株式会社东芝 带电辊、使用其的带电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8731436B2 (en) 2011-06-01 2014-05-20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ositioning system for a charge roller and printer using the same
WO2016171734A1 (en) 2015-04-24 2016-10-27 Hewlett-Packard Indigo B.V. Charge roller positioning
WO2018137778A1 (en) * 2017-01-27 2018-08-02 Hp Indigo B.V. Detecting contact between print apparatus components and photoconductive surfaces
US11036174B2 (en) * 2017-07-13 2021-06-15 Hp Indigo B.V. Wheel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48904A (ja) * 1996-07-29 1998-02-2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132000A (ja) * 1998-10-23 2000-05-12 Canon Inc 円筒部材、現像スリーブ及び感光ドラム
US20010017995A1 (en) * 2000-02-08 2001-08-30 Ricoh Company,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a charging process on an image carrying device
CN1317726A (zh) * 2000-04-07 2001-10-17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及像载置体组件
JP2001305796A (ja) * 2000-04-20 2001-11-02 Fuji Xerox Co Ltd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写真用現像剤、画像形成方法
EP1191403A2 (en) * 2000-09-25 2002-03-27 Ricoh Company, Ltd. Charge roller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JP2002244489A (ja) * 2001-02-16 2002-08-30 Shindengen Electric Mfg Co Ltd 電子写真感光体
US6516169B2 (en) * 2000-08-31 2003-02-04 Ricoh Company Limite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gap between photoreceptor and charger, and process cartridge theref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50416B2 (ja) 1983-12-26 1994-06-29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方法
JPH03240076A (ja) * 1990-02-17 1991-10-25 Canon Inc 帯電装置
JPH05307279A (ja) 1991-03-25 1993-11-19 Katsuragawa Electric Co Ltd 帯電方法
JP2999636B2 (ja) * 1992-09-21 2000-01-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H07301973A (ja) 1994-04-28 1995-11-1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88403A (ja) 1999-12-28 2001-07-1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825600B2 (ja) * 2000-01-13 2006-09-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帯電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像担持体ユニット及び荷電ローラ
EP1925986B1 (en) * 2000-04-07 2009-12-30 Ricoh Company, Ltd. Methods for producing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795763B2 (ja) 2000-04-07 2006-07-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像担持体ユニット
JP2003173069A (ja) * 2001-09-25 2003-06-20 Ricoh Co Ltd 帯電装置、作像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48904A (ja) * 1996-07-29 1998-02-2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132000A (ja) * 1998-10-23 2000-05-12 Canon Inc 円筒部材、現像スリーブ及び感光ドラム
US20010017995A1 (en) * 2000-02-08 2001-08-30 Ricoh Company,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a charging process on an image carrying device
CN1317726A (zh) * 2000-04-07 2001-10-17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及像载置体组件
JP2001305796A (ja) * 2000-04-20 2001-11-02 Fuji Xerox Co Ltd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写真用現像剤、画像形成方法
US6516169B2 (en) * 2000-08-31 2003-02-04 Ricoh Company Limite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gap between photoreceptor and charger, and process cartridge therefor
EP1191403A2 (en) * 2000-09-25 2002-03-27 Ricoh Company, Ltd. Charge roller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JP2002244489A (ja) * 2001-02-16 2002-08-30 Shindengen Electric Mfg Co Ltd 電子写真感光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59351A (zh) 2006-04-12
US20060170935A1 (en) 2006-08-03
WO2004081672A1 (ja) 2004-09-23
US7366447B2 (en) 2008-04-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44236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developer carrier capable of preventing toner adhesion
US5084733A (en) Developing apparatus having developer layer regulation means
US4674865A (en) Cleaning device
CN100445885C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4994859A (en) Power cloud developing apparatus with a first and second electric field curtain generating means
US5406360A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contact transfer member
US5781835A (en) Developing device comprising a magnetic member
JP331521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737036B2 (ja) 記録材分離装置
JP2830079B2 (ja) 一成分現像装置
JPH0569217B2 (zh)
JP200617146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9555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590951B2 (ja) 一成分現像装置
JPH1116106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21009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978367B2 (ja) 転写装置
US1008879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JPH0712895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539333B2 (ja) ブラシ帯電装置
JP200017206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496594B2 (ja) 帯電装置
JPH0224135Y2 (zh)
JPH08146781A (ja) 転写搬送ベ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及び転写搬送装置
JPS5971070A (ja) 定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224

Termination date: 2021031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