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41173C - 一种藿香祛暑软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藿香祛暑软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441173C CN100441173C CNB2005101239330A CN200510123933A CN100441173C CN 100441173 C CN100441173 C CN 100441173C CN B2005101239330 A CNB2005101239330 A CN B2005101239330A CN 200510123933 A CN200510123933 A CN 200510123933A CN 100441173 C CN100441173 C CN 100441173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oft capsule
- summer heat
- preparation
- implant
- capsu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一种藿香祛暑软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属中药技术领域,用于解决合理配制填充物和软制囊壳,使软胶囊制备顺利、防止囊壳开裂和漏油的问题。所述软胶囊由填充物和软质囊壳组成,填充物包括藿香祛暑浸膏干粉和填充剂,其特别之处是:藿香祛暑浸膏干粉与填充剂的重量比为1∶1.9~2.3。本发明产品在药剂制备的各工艺过程中,通过反复试验对比,优选出填充剂和药物浸膏干粉的合适配比,使药液混悬状态良好,药粉分布均匀,放置不沉聚,解决了胶囊制备过程中填充物流动性差、致使导管堵塞、压丸困难的问题;药物提取液含量高且均匀,药效可靠;对软制囊壳配比进行了选择,囊材压丸后胶囊囊型、色泽、崩解等方面均得到较为理想的结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制剂,具体说是一种藿香祛暑软胶囊,属中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藿香祛暑软胶囊是一种源于传统中药方剂经提纯、制取、制备胶囊、压丸等过程制备的中药软胶囊。具有解表化湿、里气合中的功效,是夏季必备良药,具有很好的市场和巨大的用户群。方中几味起到重要作用的药物具有一定的挥发性,用乙醇溶解可达到良好的药效,但口感较差,患者依从性低,故近年来该药已经普遍制成软胶囊剂型。1998年国家卫生部颁布了藿香祛暑软胶囊质量标准(WS3-B-4047-98),但是在标准中并没有详细说明制备工艺和处方中填充剂的选择。目前生产此药时因无统一标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上都存有一些问题,比较典型的是:因药物提取液含量低且不均匀而影响药效;填充剂选择不适导致制备过程中流动性差,导管堵塞,压丸困难;软胶囊配方不当致使药壳开口、漏油现象时有发生。这些技术性问题都亟待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已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通过合理配制填充物和软制囊壳,有效解决导管堵塞、压丸困难等问题的藿香祛暑软胶囊。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软胶囊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藿香祛暑软胶囊,由填充物和软质囊壳组成,所述填充物包括藿香祛暑浸膏干粉和填充剂,其中藿香祛暑浸膏干粉由广藿香、香薷、白芷、紫苏叶、苍术、丁香、陈皮、大腹皮、法半夏、茯苓、生姜、甘草十二味中药提取制成,其改进在于:所述藿香祛暑浸膏干粉与填充剂的重量比为,藿香祛暑浸膏干粉∶填充剂为1∶1.9~2.3。
上述藿香祛暑软胶囊,所述填充物中含有丁香、陈皮挥发油,含量为:150g藿香祛暑浸膏干粉中含有丁香、陈皮挥发油6~6.2ml。
上述藿香祛暑软胶囊,所述软质囊壳由明胶、增塑剂、水和着色剂组成,各成份的重量比为明胶∶增塑剂∶水∶着色剂为1∶0.5~0.55∶1∶0.05。
上述藿香祛暑软胶囊,所述填充剂选自植物油或聚乙二醇,优选植物油;所述增塑剂选自甘油或山梨醇,或二者的混合物,优选甘油;所述着色剂选自一种食用色素或多种食用色素的组合物。
上述藿香祛暑软胶囊的制备方法,它按如下步骤进行:
a.称取如下重量单位的原料药:广藿香267、香薷100、白芷67、紫苏叶67、苍术133、丁香50、陈皮133、大腹皮133、法半夏133、茯苓133、生姜67、甘草67;
b.制备提取液一:取丁香、陈皮加10倍量水提取挥发油,提取时间为4小时,挥发油备用,蒸馏后的水溶液滤过,另器收集,备用;
c.制备提取液二:取广藿香、香薷、白芷、紫苏叶、苍术、大腹皮、法半夏、茯苓、生姜、甘草其余十味原料药,用8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两次,第一次用10倍量乙醇提取3小时,第二次用8倍量乙醇提取2小时,滤过,滤液合并,回收乙醇至无醇味;
d.制备填充物:将上述b和c步骤中所得滤液合并,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1.50的浸膏,将上述浸膏干燥,粉碎成细粉,加入b步骤中提取的挥发油,与填充剂混匀,得软胶囊填充物;
e.制备囊材:将明胶、增塑剂、水、着色剂按比例混合后加热至55~65℃,搅拌至全部溶解,过60目筛,得软质囊材胶液;
f.压丸:将步骤d所得填充物及步骤e所得软质囊材胶液分别装入软胶囊压丸机,压制得藿香祛暑软胶囊。
本发明通过反复试验对比,优选出最佳方案使产品质量得以充分保证,其特点体现在如下方面:
1.药物提取液含量高且均匀,药效可靠。提取液制备选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综合考虑生产成本,制定出水提取部分和醇提部分的工艺规范,以充分保证药物提取液质量;2.对填充剂和药物干粉的比例做了筛选,使药液混悬状态良好,药粉分布均匀,放置不沉聚,流动通畅,囊型均匀,解决了胶囊制备过程中填充物流动性差、致使导管堵塞、压丸困难的问题;3.对软制囊壳配比进行了选择,按照本发明配比所制得胶片压丸后胶囊囊型、色泽、崩解等方面均得到较为理想的结果,解决了囊壳开口和漏油现象。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针对现有藿香祛暑软胶囊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多方面改进,其一,为了解决提取液含量低且不均匀的问题,做了如下试验:
选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醇提部分以80%乙醇为提取剂,水提部分以纯净水为提取剂,处方模拟量为新处方的3/10。提取液浓缩的程度约为1.30,以复方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橙皮苷的提出总量作为评价提取条件的指标性成分。
橙皮苷的含量测定参照质量标准测定方法进行。
表1、正交试验的设计表,选用L9(34)实验表
表2、试验安排及结果
表3、方差分析表
结论;由橙皮苷的试验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水提取时间和用水量对橙皮苷的提取总量有影响,乙醇用量对结果有显著影响,影响因素大小顺序为C>D>B,对橙皮苷提取总量的最优组合为B3C2D2,即水提部分以12倍水提取4小时最佳,根据方差分析B因素三水平不具有显著差异,考虑到实际生产水用量不易过大,选择10倍水提取,即10倍量水提取4小时为最佳工艺;10倍量80%乙醇提取为最佳,但考虑到实际生产乙醇用量过大不易回收和成本问题,选择第一次以80%乙醇10倍量提取,第二次以80%乙醇8倍量提取。
其二,为了解决囊壳开口和漏油现象,特对软胶囊壁组成配比进行了选择。软胶囊的囊壁是由明胶等组的具有可塑性与弹性的胶片,其组成的配比会影囊壁的质量。选择甘油为增塑剂;水量一般选择与明胶等量,明胶溶胀较理想;由于药粉颜色较深,需加入适当的色素以改善其外观。结果见表4
表4、软胶囊壁组分配比的选择结果
由实验结果可知:以处方3明胶∶甘油∶水∶色素=1∶0.5∶1∶0.05配比所得胶片压丸后胶囊囊型、色泽、崩解等均较理想,因此确定处方3为最终囊壁处方。
其三,为了解决填充剂选择不适导致制备过程中流动性差、导管堵塞、压丸困难的因素,对填充剂进一步做了筛选:由所得药物提取干粉,经含量测定,确定每粒软胶囊应加入干粉0.15g及提取挥发油量适量,因粉末的流动性差以及轧丸机对干粉不易操作等因素,所以应加入适当的填充剂将其制成混悬液。初步选用植物油作为填充剂。结果见表5。
表5填充剂的选择结果:
由上表可知:处方5中150g药粉、6.2ml挥发油加300g植物油,药液混悬状态较好,药粉分布均匀,放置不沉聚;流动通畅,囊型较均匀。由此初步确定处方5为最佳处方。
下面提供几个实施例:
称取如下重量单位的原料药:广藿香267、香薷100、白芷67、紫苏叶67、苍术133、丁香50、陈皮133、大腹皮133、法半夏133、茯苓133、生姜67、甘草67。
实施例1:
1)制备提取液一:取丁香、陈皮加10倍量水提取挥发油,提取时间为4小时,挥发油备用,蒸馏后的水溶液滤过,另器收集,备用。
2)制备提取液二:其余广藿香等十味,用8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两次,第一次用10倍量乙醇提取3小时,第二次用8倍量乙醇提取2小时,滤过,滤液合并,回收乙醇至无醇味。
3)制备填充物:上述提取液一和提取液二滤液合并,并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50℃)的浸膏,将上述浸膏干燥,粉碎成细粉,以每150g藿香祛暑浸膏干粉加入挥发油6ml的比例添加挥发油,取植物油为填充剂,按照重量比浸膏干粉∶填充剂为1∶2的比例将浸膏与填充剂混匀,得软胶囊填充物。
4)制备囊材:将明胶、增塑剂、水、着色剂按1∶0.5∶1∶0.05的比例混合后加热至55~65℃,搅拌至全部溶解,过60目筛,得软质囊材胶液,所用增塑剂为甘油。
5)压丸:将步骤3)所得填充物及步骤4)所得软质囊材胶液分别装入软胶囊压丸机,压制得藿香祛暑软胶囊。
实施例2:
1)制备提取液一:取丁香、陈皮加10倍量水提取挥发油,提取时间为4小时,挥发油备用,蒸馏后的水溶液滤过,另器收集,备用。
2)制备提取液二:其余广藿香等十味,用8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两次,第一次用10倍量乙醇提取3小时,第二次用8倍量乙醇提取2小时,滤过,滤液合并,回收乙醇至无醇味。
3)制备填充物:上述提取液一和提取液二滤液合并,并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50℃)的浸膏,将上述浸膏干燥,粉碎成细粉,以每150g藿香祛暑浸膏干粉加入挥发油6.1ml的比例添加挥发油,取植物油为填充剂,按照重量比浸膏干粉:填充剂为1∶2.1的比例将浸膏与填充剂混匀,得软胶囊填充物。
4)制备囊材:将明胶、增塑剂、水、着色剂按1∶0.5∶1∶0.05的比例混合后加热至55~65℃,搅拌至全部溶解,过60目筛,得软质囊材胶液,所用增塑剂为甘油。
5)压丸: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1)制备提取液一:取丁香、陈皮加10倍量水提取挥发油,提取时间为4小时,挥发油备用,蒸馏后的水溶液滤过,另器收集,备用。
2)制备提取液二:其余广藿香等十味,用8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两次,第一次用10倍量乙醇提取3小时,第二次用8倍量乙醇提取2小时,滤过,滤液合并,回收乙醇至无醇味。
3)制备填充物:上述提取液一和提取液二滤液合并,并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50(50℃)的浸膏,将上述浸膏干燥,粉碎成细粉,以每150g藿香祛暑浸膏干粉加入挥发油6ml的比例添加挥发油,取植物油为填充剂,按照重量比浸膏干粉∶填充剂为1∶1.9的比例将浸膏与填充剂混匀,得软胶囊填充物。
4)制备囊材:将明胶、增塑剂、水、着色剂按1∶0.5∶1∶0.05的比例混合后加热至55~65℃,搅拌至全部溶解,过60目筛,得软质囊材胶液,所用增塑剂为甘油和山梨醇。
5)压丸:同实施例1。
实施例4:
1)制备提取液一:取丁香、陈皮加10倍量水提取挥发油,提取时间为4小时,挥发油备用,蒸馏后的水溶液滤过,另器收集,备用。
2)制备提取液二:其余广藿香等十味,用8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两次,第一次用10倍量乙醇提取3小时,第二次用8倍量乙醇提取2小时,滤过,滤液合并,回收乙醇至无醇味。
3)制备填充物:上述提取液一和提取液二滤液合并,并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40(50℃)的浸膏,将上述浸膏干燥,粉碎成细粉,以每150g藿香祛暑浸膏干粉加入挥发油6ml的比例添加挥发油,取聚乙二醇为填充剂,按照重量比浸膏干粉∶填充剂为1∶2.3的比例将浸膏与填充剂混匀,得软胶囊填充物。
4)制备囊材:将明胶、增塑剂、水、着色剂按1∶0.55∶1∶0.05的比例混合后加热至55~65℃,搅拌至全部溶解,过60目筛,得软质囊材胶液,所用增塑剂为山梨醇。
5)压丸:同实施例1。
实施例5:
1)制备提取液一:取丁香、陈皮加10倍量水提取挥发油,提取时间为4小时,挥发油备用,蒸馏后的水溶液滤过,另器收集,备用。
2)制备提取液二:其余广藿香等十味,用8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两次,第一次用10倍量乙醇提取3小时,第二次用8倍量乙醇提取2小时,滤过,滤液合并,回收乙醇至无醇味。
3)制备填充物:上述提取液一和提取液二滤液合并,并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50℃)的浸膏,将上述浸膏干燥,粉碎成细粉,以每150g藿香祛暑浸膏干粉加入挥发油6ml的比例添加挥发油,取植物油为填充剂,按照重量比浸膏干粉∶填充剂为1∶2.05的比例将浸膏与填充剂混匀,得软胶囊填充物。
4)制备囊材:将明胶、增塑剂、水、着色剂按1∶0.53∶1∶0.05的比例混合后加热至55~65℃,搅拌至全部溶解,过60目筛,得软质囊材胶液,所用增塑剂为甘油。
5)压丸:同实施例1。
本发明软胶囊规格为0.45g/粒,服用量为每日3次,每次2-4粒。
Claims (2)
1、一种藿香祛暑软胶囊,由填充物和软质囊壳组成,由填充物和软质囊壳组成,所述填充物包括藿香祛暑浸膏干粉和填充剂,其中藿香祛暑浸膏干粉由广藿香、香薷、白芷、紫苏叶、苍术、丁香、陈皮、大腹皮、法半夏、茯苓、生姜、甘草十二味中药提取制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藿香祛暑浸膏干粉与填充剂的重量比为1∶1.9~2.3,所述填充剂选自聚乙二醇、植物油;且每150g藿香祛暑浸膏干粉中丁香、陈皮挥发油的量为6~6.2ml;所述软质囊壳的组成为,明胶∶甘油∶水∶色素为1∶0.5~0.55∶1∶0.05,所述色素选自一种食用色素或多种食用色素的组合物。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藿香祛暑软胶囊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按以下步骤制备:
a.称取如下重量单位的原料药:广藿香267、香薷100、白芷67、紫苏叶67、苍术133、丁香50、陈皮133、大腹皮133、法半夏133、茯苓133、生姜67、甘草67;
b.制备提取液一:取丁香、陈皮加10倍量水提取挥发油,提取时间为4小时,挥发油备用,蒸馏后的水溶液滤过,另器收集,备用;
c.制备提取液二:取广藿香、香薷、白芷、紫苏叶、苍术、大腹皮、法半夏、茯苓、生姜、甘草其余十味原料药,用8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挥发油两次,第一次用10倍量乙醇提取3小时,第二次用8倍量乙醇提取2小时,滤过,滤液合并,回收乙醇至无醇味;
d.制备填充物:将上述步骤b和c中所得滤液合并,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1.50的浸膏,将上述浸膏干燥,粉碎成细粉,加入步骤b中所得挥发油,与填充剂混匀,得软胶囊填充物;
e.制备囊材:将明胶、甘油、水、着色剂按1∶0.5~0.55∶1∶0.05比例混合后加热至55~65℃,搅拌至全部溶解,过60目筛,得软质囊材胶液;
f.压丸:将步骤d所得填充物及步骤e所得软质囊材胶液分别装入软胶囊压丸机,压制得藿香祛暑软胶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5101239330A CN100441173C (zh) | 2005-11-25 | 2005-11-25 | 一种藿香祛暑软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5101239330A CN100441173C (zh) | 2005-11-25 | 2005-11-25 | 一种藿香祛暑软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85423A CN1785423A (zh) | 2006-06-14 |
CN100441173C true CN100441173C (zh) | 2008-12-10 |
Family
ID=367830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1239330A Active CN100441173C (zh) | 2005-11-25 | 2005-11-25 | 一种藿香祛暑软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0441173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74233B (zh) * | 2008-12-12 | 2011-06-08 | 深圳海王药业有限公司 | 苍术提取物软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
CN102772778B (zh) * | 2012-08-20 | 2014-03-05 | 刘海霞 | 一种治疗暑湿感冒的中药组合物 |
CN103463585A (zh) * | 2013-08-20 | 2013-12-25 | 镇江天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防治羊外感型腹泻的中药制剂 |
CN104705772B (zh) * | 2015-01-28 | 2016-09-14 | 汤臣倍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改善软胶囊漏油的生产工艺 |
CN110038082A (zh) * | 2019-05-29 | 2019-07-23 | 南京和昌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祛湿的中药组合物、制备工艺、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86486A (zh) * | 2004-07-12 | 2005-03-02 | 北京瑞伊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头孢泊肟酯软胶囊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
2005
- 2005-11-25 CN CNB2005101239330A patent/CN100441173C/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86486A (zh) * | 2004-07-12 | 2005-03-02 | 北京瑞伊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头孢泊肟酯软胶囊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6)
Title |
---|
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 药典委员会,380,卫生部. 1998 |
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 药典委员会,380,卫生部. 1998 * |
明胶在胶囊中的应用. 孙良初.明胶科学与技术,第4期. 1985 |
明胶在胶囊中的应用. 孙良初.明胶科学与技术,第4期. 1985 * |
辅料在软胶囊剂型中的应用. 时军等.中医药学刊,第21卷第9期. 2003 |
辅料在软胶囊剂型中的应用. 时军等.中医药学刊,第21卷第9期. 2003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85423A (zh) | 2006-06-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416139B (zh) | 一种用于治疗乳腺疾病的中药组合物 | |
EP3597207B1 (en) |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sition for treating tumours,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use thereof | |
CN101596249B (zh) | 治疗腹泻的中药组合物和中药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119970B (zh) | 一种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中药组合物 | |
CN103610659B (zh) | 一种大蒜素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0441173C (zh) | 一种藿香祛暑软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049429A (zh) | 一种用于妇科的调经祛斑片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0518809C (zh) | 一种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药物组合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521277A (zh) | 一种补肾益寿分散片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582124A (zh) | 一种治疗便秘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7854671A (zh) | 阿那日系列蒙药胃内漂浮缓释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229303A (zh) | 一种治疗畏寒型胃炎颗粒剂的制备工艺 | |
CN100450504C (zh) | 一种治疗咽炎的药物 | |
CN100998776B (zh) | 一种解表、去湿、和中的中药泡腾片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0355448C (zh) | 一种防治酒精性肠道损伤和肝损伤的中药复方制剂 | |
CN103142888B (zh) | 一种小儿七星茶的软胶囊制剂 | |
CN106309736A (zh) | 抗疲劳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
CN100998784B (zh) | 一种治疗胃肠疾病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 |
CN101219200A (zh) | 一种中药软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0367938C (zh) | 四黄泻火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3197947B (zh) | 一种通经活络疏通血管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961602B (zh) | 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片剂和制法 | |
CN100348251C (zh) | 一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山药参芪丸 | |
CN1872232B (zh) | 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948736B (zh) | 治疗肝癌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其生产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