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37286C - 电光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照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光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照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37286C
CN100437286C CNB2006100076862A CN200610007686A CN100437286C CN 100437286 C CN100437286 C CN 100437286C CN B2006100076862 A CNB2006100076862 A CN B2006100076862A CN 200610007686 A CN200610007686 A CN 200610007686A CN 100437286 C CN100437286 C CN 100437286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ycle
optical
optical texture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61000768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37917A (zh
Inventor
川上久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Display Inc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filed Critical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379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379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3728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37286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02F1/133607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the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 including light directing or refracting elements, e.g. prisms or len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即使进行高精细化也难以发生莫尔条纹,能够抑制显示品质降低的电光装置。本发明的电光装置(100)的特征是具备:沿着平面排列有多个分别具备光透射区的像素(120a)的电光面板,上述光透射区沿着平面内的第1方向以第1排列周期PH形成并且沿着与第1方向正交的平面内的第2方向以大于第1排列周期的第2排列周期PV形成;向电光面板照射光的背光源(140);配置在电光面板以及上述背光源之间,实质上沿着第1方向具有第1光学结构周期P1的第1聚光层(162);配置在电光面板与上述第1聚光层之间,实质上沿着第2方向具有第2光学结构周期P2的第2聚光层(164)。

Description

电光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照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光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照明装置,特别是涉及具备棱镜片等聚光层的电光装置的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如图8所示,作为液晶显示装置10,已知具有调制透过的光的液晶显示面板2和配置在该液晶显示面板2的背后(与观看侧相反的一侧)向液晶显示面板2供给光的背光源4,通过根据液晶显示面板的光快门功能控制从背光源4射出的照明光的透过状态,实现所希望的显示形态的装置。
在上述液晶显示装置10中,多数的情况下,在液晶显示面板2与背光源4之间配置由棱镜片等构成的2片聚光片6、7,通过提高被利用为显示光的照明光的比例,即光的利用效率,来增加显示的亮度。在聚光片6、7中,为了把来自背光源4的射出光聚光到观看方向,在表面上周期性地形成有多个聚光结构,具体地讲是由人字形或者V沟形的表面结构构成的棱镜结构6a、7a。这些聚光片6、7通常配置成使得其光学周期结构的排列方向相互正交。
上述聚光片6、7能够把从背光源4射出的照明光聚光到观看方向,使液晶显示装置10的亮度提高数十%以上。作为聚光片,已知具备各种聚光结构的器件,其中最一般的是图示例那样具有人字形或者V沟形的棱镜结构。图9是表示这种聚光片(棱镜片)的光学结构周期(人字形或者V沟形的形成周期)与由聚光片产生的亮度增加率的关系的曲线。这里,横轴表示光学结构周期,纵轴表示亮度增加率。另外,纵轴的亮度增加率以在背光源的导光板上仅配置了漫射片时的亮度为基准,表示相对于该基准在漫射片上进一步配置了1片聚光片时的亮度的增加比例。依据该曲线,可知在聚光片的光学结构周期大于等于20μm的情况下,亮度增加到大于等于1.5倍。
而在液晶显示装置10中如上述那样使用了聚光片时,根据聚光片6、7的光学结构周期与液晶显示面板2的像素的排列周期的关系,有可能发生调制度强的条纹形的明暗不均匀(以下,称为「莫尔条纹」。),由此,存在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品质降低的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提出有使聚光片6、7的光学结构周期小于液晶显示面板2的像素的排列间距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参照以下的专利文献1或者专利文献2)。
具体地讲,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这样的技术:当把配置在液晶显示面板与背光源之间的棱镜板的带状槽的间距记为λ1,把液晶显示面板的透明电极布线的间距记为λ2时,通过使λ1≤0.075λ2/(λ2+0.075),莫尔条纹的间隔小于等于75μm,使得不能够用肉眼观看到莫尔条纹。
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这样的技术:在液晶显示元件与背光源之间配置2片聚光片,在上述2片聚光片中,通过使接近液晶显示元件一侧的聚光片的光学结构周期小于液晶显示元件的像素的排列周期,能够得到没有莫尔条纹的均匀的显示。
[专利文献1]特开平06-118410号
[专利文献2]特开平08-036179号
然而,由于近年来伴随着液晶显示装置的高精细化,像素的排列间距越来越微细,因此像素的排列间距正在接近一般使用的聚光片的光学结构周期,由此,易于发生莫尔条纹。另外,由于明显地出现莫尔条纹,因此存在显示品质恶化的问题点。
这种情况下,如果像在专利文献1或者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那样使聚光片的光学结构周期小于等于像素的排列周期,则由于需要使用具有微细光学结构的聚光片,存在聚光片的使用成本增大的问题点。另外,如果减小聚光片光学结构周期,则如图9所示存在亮度增加率降低的问题点。特别是,如果聚光片的光学结构周期小于等于10μm则由于亮度增加率急剧下降,因此可以认为已经不存在使用聚光片的意义。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点而提出,目的在于提供即使进行高精细化也难以产生莫尔条纹,能够抑制显示品质降低的电光装置。另外,其它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不降低显示亮度地使显示的莫尔条纹缓和的电光装置。
本发明的电光装置的特征是具备:沿着平面排列有多个分别具备光透射区的像素的电光面板,上述光透射区沿着上述平面内的第1方向以第1排列周期形成并且沿着与上述第1方向正交的上述平面内的第2方向以大于上述第1排列周期的第2排列周期形成;向上述电光面板照射光的背光源;配置在上述电光面板以及上述背光源之间,实质上沿着上述第1方向具有第1光学结构周期的第1聚光层;配置在上述电光面板与上述第1聚光层之间,实质上沿着上述第2方向具有第2光学结构周期的第2聚光层。
如上所述,如果减小第1光学结构周期以及第2光学结构周期则如上述图9的曲线所示,聚光性能降低并且成本提高,因此难以减小聚光片的光学结构周期。从而,在把光透射区的沿着第2方向的第2排列周期构成为大于沿着第1方向的第1排列周期,且第1聚光层实质上沿着第1方向具有第1光学结构周期,第2聚光层实质上沿着第2方向具有第2光学排列周期的情况下,随着通过电光面板的高精细化,第1排列周期以及第2排列周期减小,分别接近第1光学结构周期以及第2光学结构周期。特别是,由于更小的第1排列周期更易于接近第1光学结构周期,因此根据沿着第1方向的相对小的第1排列周期和第1光学结构周期产生莫尔条纹的可能性以及莫尔条纹产生时的莫尔强度具有比根据沿着第2方向的相对大的第2排列周期和第2光学结构周期产生莫尔条纹的可能性以及莫尔条纹产生时的莫尔强度(明暗比)更大的倾向。
然而,在本发明中,通过把第1聚光层配置在比第2聚光层更离开电光面板的位置,使得第1聚光层的第1光学结构周期产生的明暗状态在到达电光面板的期间内被缓和,从而能够降低基于第1聚光层的第1光学结构周期和电光面板的第1排列周期的莫尔条纹的发生程度和莫尔强度,因此作为整体能够抑制电光装置的显示品质的恶化。
特别是,上述第1排列周期与上述第1光学结构周期之比优选小于上述第2排列周期与上述第2光学结构周期之比。由此,由于与第2排列周期与第2光学结构周期的关系相比较,根据第1排列周期与第1光学结构周期的关系易于发生莫尔条纹,因此通过适用本发明可以得到更高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上述第1光学结构周期以及上述第2光学结构周期优选由棱镜状的图形周期性地排列而成。由于通过周期性地排列棱镜状的图形,易于提高聚光性并且沿着棱镜状的图形周期性排列的方向易于发生照明光的明暗分布,因此通过适用本发明可以得到更高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上述第1聚光层以及上述第2聚光层优选具有沿着分别与上述第1光学结构周期以及上述第2光学结构周期的形成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带状的光学结构。依据这一点,通过具有带状的光学结构,第1聚光层以及第2聚光层由于在分别与第1光学结构周期以及第2光学结构周期的形成方向正交的方向,没有成为莫尔条纹的原因的光学结构周期,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本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上述第1光学结构周期优选小于等于上述第1排列周期。如果第1聚光层的第1光学结构周期小于等于光透射区的第1排列周期,则由于起因于第1光学结构周期的照明光的明暗状态的周期小于等于第1排列周期,因此根据第1聚光层能够进一步降低通过光透射区观看到的莫尔强度。
在本发明中,上述第2光学结构周期优选小于等于上述第2排列周期。如果第2聚光层的第2光学结构周期小于等于光透射区的第2排列周期,则由于起因于第2光学结构周期的照明光的明暗状态的周期小于等于第2排列周期,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通过光透射区观看到的莫尔强度。
在本发明中,上述第1光学结构周期优选小于上述第2光学结构周期。由于光透射区的第1排列周期小于第2排列周期,因此通过使第1光学结构周期小于第2光学结构周期,能够与光透射区的第1方向和第2方向的两个方向的排列周期的大小关系一致地设定光学的结构周期,其结果,作为整体能够进一步降低莫尔条纹的发生程度或者莫尔强度。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上述电光面板与上述第1聚光层之间配置其它的光学层。据此,由于通过光漫射片或者反射起偏器这样的其它的光学层,能够使第1聚光层进一步远离电光面板,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莫尔条纹的发生程度或者莫尔强度。
其次,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的特征是具有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光装置。依据本发明,电子设备通过具有上述任一个电光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能够抑制由莫尔条纹引起的显示品质的恶化,构成显示品质高的装置。特别是,能够避免由电光装置的高精细化引起的显示品质的恶化。这里,作为上述电子设备可以举出液晶电视、便携电话机、电子记事本、个人计算机、工作站、可视电话机、POS终端、触摸面板等。
进而,本发明的照明装置的特征是具备:从光射出面射出照明光的面状发光体;配置在上述面状发光体的上述光射出面上,沿着与上述光射出面实质上平行的虚拟面内的第1方向具有第1光学结构周期的第1聚光层;配置在上述第1聚光层的与上述面状发光体相反的一侧,沿着与上述第1方向正交的上述虚拟面内的第2方向具有大于上述第1光学结构周期的第2光学结构周期的第2聚光层。
依据本发明,由于通过第2光学结构周期大于第1光学结构周期,具有相对小的第1光学结构周期的第1聚光层与第2聚光层相比较,远离由照明装置照明的对象物,因此能够减少以该对象物的周期结构和聚光层的光学结构周期为起因的莫尔条纹的发生程度以及莫尔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模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纵剖面图。
图2是模式地表示2片聚光片的配置关系的概略立体图。
图3是模式地表示液晶显示面板与2片聚光片的配置关系的概略说明图。
图4是模式地表示配置了滤色片的液晶显示面板与2片聚光片的配置关系的概略说明图。
图5是模式地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纵剖面图。
图6是表示液晶显示面板与2片聚光片的配置关系的模式图。
图7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便携电话机的概略立体图。
图8是模式地表示使用了现有技术的聚光片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立体图。
图9是表示聚光片的凸条部的形成周期与亮度增加率的关系的曲线。
符号的说明
120、130:液晶显示面板;4、140:背光源;6、7:聚光片;6a、7a:凸条部;100:液晶显示装置;100A:显示面;120a、130a:像素;122、124:基板;123、125:透明电极;126:密封材料;128:液晶;130b:光透射区;130c:光反射区;140:滤色片;141:光源;142:导光板;162:第1聚光片;162a:凸条部;164:第2聚光片;164a:凸条部;180:漫射片;1000:便携电话机(电子设备);1001:操作单元;1002:显示单元;P1:第1光学结构周期;P2:第2光学结构周期;PH:横向的像素间距(光透射区的形成间距);PV:纵向的像素间距(光透射区的形成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电光装置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把本发明的电光装置构成为液晶显示装置。图1是模式地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概略纵剖面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具有背光源140、漫射片180、2片聚光片162、164以及液晶显示面板120。而且,形成为朝向观看一侧按照该顺序叠层配置的结构。另外,图1中,描绘成在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0的各要素之间具有间隙,而这不过是为了易于了解结构进行图示的结果,实际上优选以几乎贴紧的状态配置各要素。
液晶显示面板120具有透射型的单元结构,通过密封材料126,把内表面状成有滤色片127以及透明电极123的基板122,和内表面状成有透明电极125的基板124粘贴在一起,在由这两片基板122、124和密封材料126构成的空间中充填液晶128。另外,在基板122、124的外表面上利用粘贴等分别配置偏振板129X以及129Y。
在液晶显示面板120上纵横排列有多个像素120a,在像素120a中分别设置有光透射区。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于构成透射型面板,因此分别具备光透射区的多个像素120a与在该像素120a上设置的光透射区实质上相同(视为等同),但实际上在像素120a的外缘部分有时存在遮光区。不过,如果各个像素120a的该遮光区以外的光透射区的形状、形成位置相同,则由于光透射区的排列周期基本上与像素120a的形成间距一致,因此下面代替光透射区的排列周期,使用像素间距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通过在相对的一对透明电极123、125之间施加电压驱动液晶128,按照每个像素120a改变透射光a的光学特性,由此进行显示。即,像素120a构成在液晶显示面板120中能够独立控制光学特性的最小的单位区域。这里,各像素120a如后所述具有纵宽与横宽相互不同的平面状状。
滤色片127周期性地排列R(Red:红色)、G(Green:绿色)以及B(Blue:蓝色)的三色着色层127R、127G、127B,整体构成为带状。该三色着色层127R、127G、127B分别与上述各个像素120a相对应形成。即,着色层127R、127G、127B当从图示左右方向观看时,与像素120a相对应顺序重复排列。
背光源140用于从背后照明液晶显示面板120,配置在液晶显示面板120的背后。背光源140在由丙烯酸树脂等透明的合成树脂构成的未图示的导光板142的侧面靠近配置冷阴极管或者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那样的光源141而构成。在该背光源140中,从光源141发出的光从端面入射到导光板142的内部,一边沿着导光板142的内部传播,一边通过由未图示的微细的表面凹凸结构构成的光射出结构从导光板142的表面逐渐发出,作为整体从导光板142的表面射出几乎均匀的照明光。另外,优选在导光板142的背后配置未图示的光反射片。
光漫射片180配置在导光板142的光射出侧,用于提高从导光板142的表面射出的照明光的照度的均匀性,具有使照明光散射或者漫射的功能。作为该光漫射片180,例如可以使用在聚脂那样的透明合成树脂制薄片上涂敷掺入了透明玻璃珠的树脂构成的材料。
2片聚光片162、164配置在液晶显示面板120与光漫射片180之间,用于把背光源140的光a朝向液晶显示面板120的正面聚光增加正面亮度。这两片聚光片中,第1聚光片162配置在背光源140侧,第2聚光片164配置在液晶显示面板120侧。
图2是模式地表示从斜上方观看第1聚光片162以及第2聚光片164的样子的概略立体图。如图2所示,第1聚光片162以及第2聚光片164在其表面上周期性地形成有多个人字形(倒V字形)的凸条部162a、164a,作为整体构成为带状。这些凸条部162a、164a分别在光学上起到棱镜的作用,它们的排列形态在第1聚光片162以及第2聚光片164中构成周期性的光学结构周期。该光学结构周期换言之就是在表面上周期性地形成了V沟的表面结构。
如果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则凸条部162a、164a的顶角(棱线两侧的斜面之间的角度)以及相邻的凸条部之间的角度(V沟的底角)都构成为80~90度左右,使得能够交替配置凸条部162a、164a的棱线(山脊线)与V沟的谷底线。
这里,第1聚光片162和第2聚光片164配置成使得凸条部162a的延长方向与凸条部164a的延长方向相互正交。即,在第1聚光片162中,由凸条部162a形成的第1光学结构周期的形成方向(这是与凸条部162a的延长方向正交的方向。)与在第2聚光片164中由凸条部164a形成的第2光学结构周期的形成方向(这是与凸条部164a的延长方向正交的方向。)相互正交。
由此,能够使用第1聚光片162把背光源140的照明光聚光到图示的前后方向,同时能够使用第2聚光片164把照明光聚光到图示的左右方向。从而,通过向上述那样利用2片聚光片162、164,能够把射出角分散的照明光的大部分变换为能够作为显示光利用的光。
图3是重叠地模式表示构成于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面板120的像素的排列形态(光透射区的排列形态)、在其背后配置的第2聚光片164的光学结构(凸条部164a的排列形态)以及进而在其背后配置的第1聚光片162的光学结构(凸条部162a的排列形态)的概略说明图。
设置于液晶显示面板120的像素120a构成沿图示上下方向(以下,简单地称为「纵向」。)长,沿图示左右方向(以下,简单地称为「横向」。)短的矩形。于是,像素120a的纵向的排列间距PV构成为比像素120a的横向的排列间距PH大。在图示例的情况下,纵向的排列间距PV成为横向的排列间距PH的2.5倍~3倍左右。
这里,第1聚光片162的凸条部162a大致沿着纵向延伸,而由第1聚光片162的凸条部162a构成的第1光学结构周期P1由于沿着与凸条部162a的延长方向正交的方向形成,因此大致沿着横向形成。
另外,第2聚光片164的凸条部164a大致沿着横向延伸,而由第2聚光片164的凸条部164a构成的第2光学结构周期P2由于沿着与凸条164a的延长方向正交的方向形成,因此大致沿着纵向形成。
构成于第1聚光片162的第1光学结构周期P1使背光源140的照明光的横向的照度分布周期性地变化。即,从横向观看,以与第1光学结构周期P1相对应的周期发生明暗的照度不均匀。该照度不均匀的产生是因为以下的原因,即,由于受加工精度的限制,不能把凸条部162a的棱线(山脊线)或者相邻的凸条部162a之间的谷底线形成为严格的线条,因此在这些棱线或者谷底线的附近聚光性能降低,另外,由于光源141仅配置在导光板142的一侧,由此在凸条部162a两侧的斜面中聚光的光量不相同而互有差异等。
另外,与上述相同,构成于第2聚光片164的第2光学结构周期P2使背光源140的照明光的纵向的照度分布周期性地变化。即,从纵向观看,以与第2光学结构周期P2相对应的周期发生明暗的照度不均匀。其理由与上述第1光学结构周期P1的情况相同。
这里,第1聚光片162的第1光学结构周期P1的形成方向与上述的横向如图示例那样可以完全一致,也可以在1~25度左右(优选是2~20度左右)的范围内倾斜。同样,第2聚光片164的第2光学结构周期P2的形成方向与纵向如图示例那样可以完全一致,也可以在1~25度(优选是2~20度左右)的范围内倾斜。其理由是因为即使在上述那样多少倾斜的情况下,也与完全一致的情况相同,根据第1光学结构周期P1与像素120a的横向的排列间距PH的关系,决定是否发生大致沿着纵向延伸的莫尔条纹以及莫尔强度,根据第2光学结构周期P2与像素120a的纵向的排列间距PV的关系,决定是否发生大致沿着横向延伸的莫尔条纹以及莫尔强度。从而,在本说明书中,只要是在上述倾斜范围内,则第1光学结构周期P1以及第2光学结构周期P2的形成方向的情况被包含在实质上沿着纵向以及横向的方向设定的情况中。
另外,在图示例的情况下,横向的像素间距PH被描绘成与第1聚光片162的凸条部162a的形成间距,即,第1光学结构周期P1几乎一致,而实际上不一定必须一致。如图示例那样,在沿着横向形成第1光学结构周期P1的情况下,如果横向的像素间距PH与第1光学结构周期P1完全一致,则即使由第1聚光片162发生上述的照度不均匀,由于不发生沿着横向排列的像素列内的各像素120a之间的照度差,因此原则上也不会发生纵向的莫尔条纹,另外,在该情况下也不存在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实际上,使第1聚光片162的第1光学结构周期P1与像素间距PH高精度地一致在制造上很困难,在制造具有各种结构尺寸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情况下,准备与各液晶显示面板的像素尺寸高精度一致的第1聚光片162在成本方面也不实用。
如上所述,虽然不需要使横向的像素间距PH与第1聚光片162的第1光学结构周期(即凸条部162a的形成周期)P1一致,然而第1光学结构周期P1优选小于等于横向的像素间距PH。这是因为在第1光学结构周期P1超过像素间距PH的情况下,沿着横向排列的像素列中的各像素120a之间的照度不均匀增大,由此发生纵向的莫尔条纹,其莫尔强度也很大。与此不同,在第1光学结构周期P1小于像素间距PH的情况下,虽然有时发生纵向的莫尔条纹,但是由于莫尔强度弱,莫尔条纹的周期也小,因此并不明显。
另一方面,关于纵向的像素间距PV和第2聚光片164的第2光学结构周期P2也与上述相同。特别是,第2光学结构周期P2优选小于等于像素间距PV这一点及其理由与上述相同。
如上所述,为了消除莫尔条纹或者使莫尔强度降低,优选使聚光片的光学结构周期P1、P2小于等于像素间距PH、PV。另外,既然难以使光学结构周期P1、P2与像素间距PH、PV一致,那么优选相对于像素间距PH、PV,大幅度地减小光学结构周期P1、P2。然而,实际上,由于种种理由难以减小聚光片的光学结构周期P1、P2。例如,由于在聚光片162、164中要求光学精度,因此减小光学结构周期P1、P2在制造上很困难,另外,由于不能够确保光学精度,因此如图9所示聚光性能降低。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横向的像素间距PH比纵向的像素间距PV小,因此在第1光学结构周期P1与第2光学结构周期P2是同等程度的情况下,由于像素间距PH与第1光学结构周期P1之比小于像素间距PV与第2光学结构周期P2之比,因此一般与由纵向的像素间距PV导致的横向的莫尔条纹比较,易于发生由横向的像素间距PH导致的纵向的莫尔条纹,莫尔强度也大。这是因为虽然通常在像素间距PH、PV比第1光学结构周期P1以及第2光学结构周期P2大的情况下难以发生莫尔条纹,然而如上所述,由于近年来的液晶显示面板的高精细化,像素间距PH、PV越来越接近聚光片的光学结构周期P1、P2,另一方面,如上所述,由于难以使聚光片的光学结构周期P1、P2变小,因此处于不能够避免发生由更小的像素间距PH导致的莫尔条纹的状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的状况下,使第1聚光片162比第2聚光片164更离开液晶显示面板120。由此,由于第1聚光片162与液晶显示面板120之间的距离加大,因此在由第1光学结构周期P1产生的照度不均匀通过上述距离缓和了的状态下,照明光到达液晶显示面板120,因此难以发生对应于第1光学结构周期P1与横向的像素间距PH的关系的莫尔条纹,另外,即使发生莫尔条纹,也能够使其莫尔强度降低。
另外,即使在像素间距PH、PV小于光学结构周期P1、P2的情况下,如果PH、PV成为P1、P2自然数分之一,则由于沿着像素的排列方向重复出现明暗的像素,因此会发生莫尔条纹。从而,在像素间距PH、PV与光学结构周期P1、P2不同的情况下,像素间距PV、PH优选不是光学结构周期P1、P2自然数分之一。另外,即使在像素间距PH、PV大于光学结构周期P1、P2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发生莫尔条纹,光学结构周期P1、P2优选也不是像素间距PH、PV的自然数分之一。
图4是模式地表示在图3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120的基本的像素排列结构中重叠了滤色片127的排列形态的概略说明图。本实施方式的情况如前面说明过的那样,通过带状排列构成滤色片127,由此,沿着横向的像素列周期性地排列有多种(在图示例中是3种)色调的着色层127R、127G、127B,另一方面,当从沿着纵向的像素列的方向观看时,构成为同一色调的着色层延伸。
这种情况下,像素120a形成为使得在滤色片127中,沿着周期性地排列有多种色调的横向观看的像素间距PH相对小,在滤色片127中,排列同一色调的纵向的像素间距PV相对大。
这一点在基于液晶显示面板120构成的彩色图像中,横向的多个(在图示例中是3个)像素120a起到1个画素(ピクセル)的作用,由沿着横向排列的多个(3个)像素120a实现所希望的色调,而要构成具有沿着纵向和横向几乎相等的清晰度的图像,上述画素优选构成为纵横尺寸比尽可能接近1。如果画素的纵横尺寸比接近1,则如上所述,排列包含在画素中的多个像素120a的横向的像素120a的尺寸要小,纵向的像素120a的尺寸要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滤色片127是带状排列,但不限于带状排列,即使在设置三角形排列或者斜嵌镶排列等其它排列图形的滤色片的情况下,也基于各种理由,有时也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各个像素的纵横尺寸不同。
下面,图5表示作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使用了具有其它结构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电光装置的概略纵剖面图。图5所示液晶显示面板130是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而由于具备与前面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面板120同样构成的基板132、134、电极133、135、密封材料136、滤色片137、偏振板139X、139Y以及与上述相同纵横排列的像素130a,因此省略它们的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由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具备背光源140、光漫射片180、第1聚光片162以及第2聚光片164,因此也省略它们的说明。
液晶显示面板130在基板134的内表面上具备由铝、银或者它们的合金等构成的光反射层130R。该光反射层130R在每个上述像素130a具有开口,该开口构成各像素130a中的光透射区130b,另外,上述开口以外的部分成为基于上述光反射层130R的光反射区130c。另外,在光的反射层130R上设置绝缘膜130S,在该绝缘膜130S上形成上述的电极135。
另外,设置在每个像素130a中的光透射区130b与前面的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是透过从背光源140射出的照明光的区域,光反射区130c是使从观看一侧入射的外光反射的区域。由此,在液晶显示面板130中,通过点亮背光源140能够进行透射型显示,同时,通过熄灭背光源140利用外光能够进行反射型显示。
图6是重叠地模式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器面板130的像素排列形态、第1聚光片162的第1光学结构、第2聚光片164的第2光学结构的概略说明图。
上述的光透射区130b配置在像素130a内的中央部分,构成为光反射区130c包围其周围。其中,像素130a内的光透射区130b的位置是任意的,例如,可以在像素130a内的图示上侧部分中配置光透射区130b,在图示下侧部分中配置光反射区130c。由此,能够把设置在纵长矩形的像素130a内的光透射区130b以及光反射区130c的各自形状做成更接近正方形的矩形。另外,还可以在1个像素130a内设置2个及以上的光透射区130b。例如,可以在像素130a的内部分别配置2个及以上的光透射区130b。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光透射区130b的横向的形成间距为PH,设光透射区130b的纵向的形成间距为PV,进行以下的说明。其中,如果光透射区130b在各像素130a内的形成位置相同,则上述形成间距PH、PV分别与横向以及纵向的像素间距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前面说明过的实施方式相同,第1聚光片162配置在背光源140一侧,第2聚光片164配置在液晶显示面板130一侧。另外,在前面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像素间距与聚光片的光学结构周期的关系,而实际上,由于与莫尔条纹有关的与其说是像素间距不如说是光透射区的形成间距,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的光透射区130b的横向的形成间距PH以及纵向的形成间距PV、第1光学结构周期P1以及第2光学结构周期P2的关系也与前面的实施方式相同。从而,关于本实施方式的透射型显示,与前面的实施方式相同,通过使第1聚光片162远离液晶显示面板130,使莫尔条纹难以发生,另外,能够降低莫尔强度。
在上述所说明的各实施方式中,叙述了配置2片聚光片162、164的情况,而即使在配置3片及以上的聚光片的情况下,通过把第1聚光片配置成比某一个聚光片在更靠近背光源一侧,可以得到与上述相同的效果。特别是,优选把第1聚光片配置成比所有的聚光片在更靠近背光源一侧。
另外,通过在第1聚光片的液晶显示面板120、130一侧配置其它的光学层,例如,光漫射片或者反射偏振板等聚光片以外的其它光学片,由于能够进一步增大第1聚光片与液晶显示面板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上述效果。
电子设备
其次,说明使用了上述实施方式的电光装置的电子设备的实施方式。图7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便携电话机。在这里所示的便携电话机1000包括具备多个操作按钮、送话器等的操作单元1001,具备受话器等的显示单元1002,并在显示单元1002的内部安装有上述液晶显示装置100。而且,使得在显示单元1002的表面(内表面)上能够视认液晶显示装置100的显示面100A。这种情况下,在便携电话机1000的内部设置控制上述液晶显示装置100的显示控制电路等,该显示控制电路向驱动液晶显示面板120、130的众所周知的驱动电路(液晶驱动电路)传送预定的控制信号,决定液晶显示装置100的显示形态。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电子设备,除去图7所示的便携电话机以外,还能够举出液晶电视、车辆导航装置、寻呼机、电子记事本、台式电脑、工作站、可视电话、POS终端机等。而且,作为这些各种电子设备的显示单元能够使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
另外,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上述的图示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当然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具备液晶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而本发明只要是使用照明光进行显示或者图像投影的设备,则不限于液晶显示装置,也可以是电泳显示装置等其它的电光装置。

Claims (9)

1.一种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沿着平面排列有多个像素的电光面板,上述多个像素沿着上述平面内的第1方向以第1排列周期形成并且沿着上述平面内的与上述第1方向相交的第2方向以大于上述第1排列周期的第2排列周期形成;
向上述电光面板照射光的背光源;
第1聚光层,配置在上述电光面板以及上述背光源之间,其多个带状光学结构以第1光学结构周期沿着上述第1方向排列;以及
第2聚光层,配置在上述电光面板与上述第1聚光层之间,其多个带状光学结构以第2光学结构周期沿着上述第2方向排列;
其中,上述第1排列周期对于上述第1光学结构周期之比小于上述第2排列周期对于上述第2光学结构周期之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聚光层及第2聚光层的上述多个带状光学结构,为棱镜状的图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排列周期与上述第1光学结构周期的关系及上述第2排列周期与上述第2光学结构周期的关系,为相互不为自然数分之一。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光学结构周期小于等于上述第1排列周期。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光学结构周期小于等于上述第2排列周期。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光学结构周期小于上述第2光学结构周期。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电光面板与上述第1聚光层之间配置有其它的光学层。
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至7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光装置和该电光装置的控制单元。
9.一种照明装置,该照明装置适用于沿着平面排列有多个像素的电光面板,上述多个像素沿着上述平面内的第1方向以第1排列周期形成并且沿着上述平面内的与上述第1方向相交的第2方向以大于上述第1排列周期的第2排列周期形成,
该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从光射出面射出照明光的面状发光体;
第1聚光层,配置在上述面状发光体的上述光射出面上,其多个带状光学结构以第1光学结构周期沿着上述光射出面上的上述第1方向排列;
第2聚光层,配置在上述第1聚光层的与上述面状发光体相反的一侧,其多个带状光学结构以第2光学结构周期沿着上述光射出面上的上述第2方向排列,
上述第1排列周期对于上述第1光学结构周期之比小于上述第2排列周期对于上述第2光学结构周期之比。
CNB2006100076862A 2005-03-22 2006-02-17 电光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照明装置 Active CN10043728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81120/2005 2005-03-22
JP2005081120A JP4155274B2 (ja) 2005-03-22 2005-03-22 電気光学装置、電子機器及び照明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37917A CN1837917A (zh) 2006-09-27
CN100437286C true CN100437286C (zh) 2008-11-26

Family

ID=370153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076862A Active CN100437286C (zh) 2005-03-22 2006-02-17 电光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照明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102485B2 (zh)
JP (1) JP4155274B2 (zh)
KR (1) KR100777903B1 (zh)
CN (1) CN100437286C (zh)
TW (1) TWI33975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287208B1 (ko) * 2006-06-30 2013-07-16 전북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액정표시장치
KR101315467B1 (ko) * 2006-11-29 2013-10-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장치
CN101657676B (zh) * 2007-04-02 2011-07-06 夏普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和具备它的显示装置
JP2009059498A (ja) * 2007-08-30 2009-03-19 Sony Corp 照明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7632453B (zh) * 2017-10-31 2021-03-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制造方法和显示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80444A (ja) * 1992-12-14 1994-06-28 Hitachi Ltd 透過型液晶パネル、レンズアレイ及び投写形液晶表示装置
JPH0836179A (ja) * 1994-07-26 1996-02-06 Hitachi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H0868997A (ja) * 1994-08-30 1996-03-12 Hitachi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H0990310A (ja) * 1995-09-22 1997-04-04 A G Technol Kk 反射型液晶表示素子及びその応用装置
JP2002040419A (ja) * 2000-07-27 2002-02-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液晶表示装置用バックライト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18410A (ja) 1992-10-06 1994-04-28 Sharp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H07191319A (ja) 1993-12-27 1995-07-28 Sharp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US6879354B1 (en) * 1997-03-28 2005-04-1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Front-illuminating device and a reflection-typ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such a device
JPH10319216A (ja) 1997-05-20 1998-12-04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レンズフィルム、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KR20030037458A (ko) * 2001-11-05 2003-05-14 다모스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의 백라이트 유닛 구조
US20060146227A1 (en) * 2005-01-03 2006-07-06 Jong-Dae Park Prism shee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thereof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80444A (ja) * 1992-12-14 1994-06-28 Hitachi Ltd 透過型液晶パネル、レンズアレイ及び投写形液晶表示装置
JPH0836179A (ja) * 1994-07-26 1996-02-06 Hitachi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H0868997A (ja) * 1994-08-30 1996-03-12 Hitachi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H0990310A (ja) * 1995-09-22 1997-04-04 A G Technol Kk 反射型液晶表示素子及びその応用装置
JP2002040419A (ja) * 2000-07-27 2002-02-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液晶表示装置用バックライト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102485B2 (en) 2012-01-24
TWI339759B (en) 2011-04-01
CN1837917A (zh) 2006-09-27
KR20060102505A (ko) 2006-09-27
JP4155274B2 (ja) 2008-09-24
JP2006267156A (ja) 2006-10-05
US20060215078A1 (en) 2006-09-28
TW200641462A (en) 2006-12-01
KR100777903B1 (ko) 2007-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07576B (zh) 光源装置和立体显示设备
KR100318161B1 (ko) 반사형 표시장치
CN102016390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导光板
CN203413464U (zh) 光源装置、显示单元以及电子设备
US7692733B2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capable of varying angular range for diffusing emitted ligh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capable of displaying selectively with wide view angle and narrow view angle by using same
KR100506088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101493706B1 (ko) 액정표시장치용 백라이트 유닛
CN100405145C (zh) 液晶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2959460B (zh) 液晶显示装置
JP5290435B2 (ja) 調光装置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04365093A (zh) 自动立体显示设备和驱动方法
CN102221757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3197370A (zh) 导光板制作方法
CN100437286C (zh) 电光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照明装置
KR20100080075A (ko) 프리즘시트,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장치 및 액정표시소자
KR100371758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102207565B (zh) 多功能光学片及具备该光学片的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件
WO2023160643A9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US20240069385A1 (en) Optical membran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4216041B (zh) 具有圆角多边形图案的导光板及具有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CN202152985U (zh) 多功能光学片及具备该光学片的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件
CN202158495U (zh) 减少云纹干扰的光学片、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件
KR20110066481A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209460542U (zh) 一种背光组件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3162185A (zh) 一种侧光式led背光模组及电视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NANKAI UNIVERSITY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

Effective date: 20100727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NAGANO PREFECTURE, JAPAN TO: TOKYO, JAPA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00727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Sony Corp.

Address before: Nagano

Patentee before: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NIPPON DISPLA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ONY CORPORATION

Effective date: 20121120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1120

Address after: Aichi

Patentee after: Japan display West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Sony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020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JAPAN DISPLAY Inc.

Address before: Aichi

Patentee before: Japan display West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