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26403C - 光盘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26403C
CN100426403C CNB2006100085768A CN200610008576A CN100426403C CN 100426403 C CN100426403 C CN 100426403C CN B2006100085768 A CNB2006100085768 A CN B2006100085768A CN 200610008576 A CN200610008576 A CN 200610008576A CN 100426403 C CN100426403 C CN 10042640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nor diameter
arm
state
diameter
limit sw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61000857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22160A (zh
Inventor
藤泽辰一
井上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a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ea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04297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31511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eac Corp filed Critical Tea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221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221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2640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26403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eeding And Guid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对于直径相异的两种光盘都可自动装载并驱动的吸入式的光盘装置,其中,在小直径光盘的移出时,使此小直径光盘从前盖的插槽露出并停止的位置大幅度前进,由此,可使小直径光盘的回收操作变容易,且可不限制成为安装对象的信息机器等机构设计的光盘装置。又,可判断所插入的光盘为大直径光盘或小直径光盘,当小直径光盘因某种因素而无法移入时,通过判定此状态并强制将小直径光盘往装置外部移出,可预先防止装置的损坏,而提高机构的可靠度。

Description

光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盘装置,其为于各种计算机系统等信息机器中,用以驱动做为纪录大量信息的记录媒体的光盘(例如,CD-R/RW、DVD-R/-RW/RAM/+R/+RW等)。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内设于个人计算机等的光盘装置通常具有装填光盘的光盘托盘,此光盘托盘可前进后退。如此,装填于光盘托盘的光盘于光盘装置本体内被驱动,而进行信息的记录或播放。
另一方面,不使用光盘托盘的方式,也即所谓吸入式的光盘装置也有被大量使用的倾向,并适合个人计算机的薄型化、小型化。此吸入式的光盘装置,因光盘对装置本体的移入(装载)/移出(卸载)并不使用光盘托盘,故当操作者将光盘的过半插入插槽,以后装置本体的装载机构启动并自动移入。
图52及图53为现有的吸入式的光盘装置中的装载机构的构成及动作状态。同图所示的构成中,当操作者插入光盘D时,光盘D通过第一摆动体100前端的销100a及左右的引导体101、102,及自半途起的第二摆动体103前端的销103a,边限制高度方向及左右位置,边到达至图52所示的位置。
此时,第一摆动体100前端的销100a被光盘D压住而往箭头100A方向旋转,而第二摆动体103前端的销103a也被光盘D压住而往箭头103A方向旋转。而开关杆104被压至第二摆动体103的端部而往箭头104A方向旋转,使检测开关105动作。
当该检测开关105动作时,驱动机构106启动,开始往第一滑动构件107的箭头107A方向移动。此第一滑动构件107与第二滑动构件108的各前端以滑动连接构件109连接,此滑动连接构件109因枢支成可以销110摆动,故与第一滑动构件107后退同步,第二滑动构件108往箭头108A方向前进。
如此,当第一滑动构件107开始后退,以半边支持状态支持于此滑动构件107的第一摆动体100,因其从动销100b由第一滑动构件107的凸轮沟107a所引导,故摆动体100以支点100c为中心,往箭头100B方向旋转,由此,第一摆动体100前端的销100a将光盘D往箭头107A方向移送直至与光盘定位构件111的销111a、111b抵接为止。
此时,第二摆动体103的销103a因往箭头103A方向旋转,故第二摆动体103的销103a与第一摆动体100前端的销100a同步,在支持光盘D的状况下往箭头103A方向移动,在光盘D抵接于光盘定位构件111的销111a、111b后,旋转至仅稍偏离光盘D的位置为止。
以上是将光盘D移入装置内部时的装载机构的动作状态,而将光盘D移出至装置外部时的装载机构为与前述相反的动作状态。也即,如图53所示,光盘D于装置内部位于固定位置时,若驱动机构106根据移出指示,往反转方向启动,则第一滑动构件107往箭头107B方向开始前进,而连接于滑动连接构件109的第二滑动构件108则同步往箭头108B方向开始后退。由此,第一摆动体100往箭头100A方向而第二摆动体103往箭头103B方向旋转,故各个前端之销100a、103a支持光盘D而往装置外部移出。
又,往装置内部移入的光盘D被于固定位置上下移动的夹持头112所夹持。此夹持头112固定于主轴马达114的驱动轴的转盘113形成为一体,而该主轴马达114配设于框架构件(图示省略),通过升降机构使此框架构件上下移动(例如,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开2002-1176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
在如此构成的光盘装置中,因第一摆动体100与第二摆动体103共同动作,故以滑动连接构件109连接第一滑动构件107与第二滑动构件108,使其能同步前进后退。因此,第一摆动体100与第二摆动体103的各个前端的销100a、103a的移送过程中的位置一定要以特定直径的光盘的外周边作为基准。
而依如前述光盘装置所使用规格所定的光盘一般称为12cm光盘与8cm光盘,12cm使用率最高。在光盘托盘方式的光盘装置中,要驱动如此相异直径的光盘,仅能装填与形成于光盘托盘的沟相对应的光盘,而于如专利文献1所示机构的光盘装置中,第一摆动体100与第二摆动体103的摆动范围设计为对应12cm光盘的移送,故完全无法进行8cm光盘的移送,无法将其驱动。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吸入式的光盘装置,其可驱动直径相异的两种光盘,而且,可提高移出时的小直径光盘的回收操作性。而且,具备可判断两种类的光盘中何者被插入的功能,并可解决伴随小直径光盘移送所产生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通过以下的各机构解决上述课题。亦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盘装置,其具备自动装载机构,该自动装载机构可将通过可支持直径相异的两种光盘的外周边并移送的多个支臂而插入的光盘移入装置内部,或将收容于装置内部的光盘移出至装置外部,其特点为:通过使自动装载机构动作,以使一支臂往第一方向转动,移出收容于装置内部的小直径光盘后,通过使自动装载机构往反向动作,使所述一支臂往与该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转动,以所述一支臂往退出方向推压小直径光盘的退出方向后端侧,而使小直径光盘移出并前进至静止位置。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光盘装置,其利用自动装载将通过可支持直径相异的两种光盘的外周边并移送的多个支臂而插入的光盘移入装置内部,或将收容于装置内部的光盘移出至装置外部,其特点为:具备极限开关,该极限开关于将大直径光盘或小直径光盘从前盖的插槽插入时,通过受该光盘的外周边推压而感应移动的支臂而动作,根据此极限开关的动作状态而判断大直径光盘或小直径光盘被插入。
依据上述特点,其中,基于该极限开关的动作状态,使移入大直径光盘的情形时与移入小直径光盘的情形时,其自动装载的开始条件不同。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光盘装置,其利用自动装载将通过可支持直径相异的两种光盘的外周边并移送的多个支臂而插入的光盘移入装置内部,或将收容于装置内部的光盘移出至装置外部,其特点为:具备极限开关,该极限开关于将大直径光盘或小直径光盘从前盖的插槽插入时,通过受该光盘的外周边推压而感应移动的支臂而动作,根据此极限开关的动作状态而判断是否可进行小直径光盘的自动装载。
依据上述特点,其中,当极限开关的动作状态与继续进行小直径光盘的自动装载的条件不一致时,使负责自动装载的机构反转,而将小直径光盘往装置外部移出。
发明的效果
依据本发明,对于直径相异的两种光盘都可自动装载并驱动的吸入式的光盘装置中,在小直径光盘的移出时,使此小直径光盘从前盖的插槽露出并停止的位置大幅度前进,由此,可使小直径光盘的回收操作变容易,而且,可成为不限制成为安装对象的信息机器等机构设计的光盘装置。又,可判断所插入的光盘为大直径光盘或小直径光盘,并且于小直径光盘因某种原因而不能移入时,可判断此状态并强制将小直径光盘往装置外部移出,故可预先防止装置的损坏,而提高机构的可靠度。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本发明的吸入式的光盘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光盘装置的内部构成的立体图;
图3为图1的光盘装置的驱动机构构成的立体图;
图4为装载滑块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5为装载滑块与引导板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6为动力传达机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7为齿轮盘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8为齿条滑块构成的立体图;
图9为说明大直径光盘的移送状态的第一行程图;
图10为说明大直径光盘的移送状态的第二行程图;
图11为说明大直径光盘的移送状态的第三行程图;
图12为说明大直径光盘的移送状态的第四行程图;
图13为说明大直径光盘的移送状态的第五行程图;
图14为说明大直径光盘的移送状态的第六行程图;
图15为说明大直径光盘的移送状态的第七行程图;
图16为说明大直径光盘的移送状态的第一行程图;
图17为说明大直径光盘的移送状态的第二行程图;
图18为说明大直径光盘的移送状态的第三行程图;
图19为说明大直径光盘的移送状态的第四行程图;
图20为说明大直径光盘的移送状态的第五行程图;
图21为说明大直径光盘的移送状态的第六行程图;
图22为说明大直径光盘的移送状态的第七行程图;
图23为说明小直径光盘的移送状态的第一行程图;
图24为说明小直径光盘的移送状态的第二行程图;
图25为说明小直径光盘的移送状态的第三行程图;
图26为说明小直径光盘的移送状态的第四行程图;
图27为说明小直径光盘的移送状态的第五行程图;
图28为说明小直径光盘的移送状态的第六行程图;
图29为说明小直径光盘的移送状态的第七行程图;
图30为说明小直径光盘的移送状态的第一行程图;
图31为说明小直径光盘的移送状态的第二行程图;
图32为说明小直径光盘的移送状态的第三行程图;
图33为说明小直径光盘的移送状态的第四行程图;
图34为说明小直径光盘的移送状态的第五行程图;
图35为说明小直径光盘的移送状态的第六行程图;
图36为说明小直径光盘的移送状态的第七行程图;
图37A~图37E为说明升降架的上升行程的行程图;
图38A~图38E为说明升降架的下降行程的行程图;
图39A~图39C为齿轮盘的动作状态的说明图;
图40A~图40D为说明大直径光盘的移送时的支臂的动作状态的行程图;
图41A~图41D为说明载入臂的动作状态的行程图;
图42A~图42F为说明装载滑块与从动销的动作态样的行程图;
图43A、图43B为锁定杆使用状态的行程图;
图44为移出时的光盘静止状态的说明图;
图45为实施本发明的光盘装置构成的顶视图;
图46为本发明的主要部构成的扩大立体图;
图47为实施本发明的光盘装置构成的顶视图;
图48为大直径光盘的装载中的信号产生状态的图式;
图49为小直径光盘的装载中的信号产生状态的图式;
图50为说明本发明的效果的图式;
图51为说明本发明的效果的图式;
图52为现有光盘装置的顶视图;
图53为现有光盘装置的顶视图;
图54为显示问题产生时的信号产生状态的图标。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     光盘装置
2     壳体
2a    开口
2b    凸部
3     前盖
3a    插槽
3b、3c  通孔
4     按钮
5     指示器
6     底座板
7     升降架
7a、7b 动销
8     缓冲支持构造
9     夹持头
9a    卡爪
10    转盘
11    主轴马达
12    光学读写头
13    承载块
14、15 引导轴
16    寻轨马达
17    齿轮系
18    螺旋杆
19    光盘支持臂
19a   旋转基板
19b   通孔
19c  中心孔
19d  卡扣片
21   支架
22   载入臂
23   枢支销
24   连杆
24a  动销
25   导臂
25a  支持构件
26   枢支销
27   导臂
27a  支持构件
27b  枢支销
29   导臂
29a  支持构件
29b  舌片
29d  动销
29e  开缝
31   拉伸线圈弹簧
33   连杆
33a  作用销
35   导臂
35a  支持构件
35b  动销
37   锁定杆
37a  弯钩
39   金属丝弹簧
40   止动部
41   引出线
41a  卡扣端部
42   杆臂
42a    卡扣舌片
42b    弹簧片
42c    滚子
43     装载滑块
43b    引导沟
43b-1  上端水平部
43b-2  下端水平部
43b-3  垂直部
43c-1、43c-2  引导沟
43d    感应沟
43e    凸轮沟
43e-1  低位部
43e-2  倾斜部
43e-3  高位部
44     铆紧销
45     第一摆动构件
45a    动销
45b    通孔
47     第二摆动构件
47a    动销
48     从动滑块
48b    通孔
48c    凸轮沟
48c-1  低位部
48c-2  倾斜部
48c-3  高位部
48d    作用片
49     引导板
49a    引导缝
50     铆紧销
51     第三摆动构件
51a    作用销
52     连接线
52a    端部
53     拉伸线圈弹簧
54     连杆臂
54a    第一连杆臂
54b    第二连杆臂
54b-1  通孔
55     连接构件
56     拉伸线圈弹簧
59     齿轮盘
59a    通孔
59b    中心孔
59c    卡扣窗
59d    齿轮
59e、59f 开关起动段部
60     极限开关
62     滚子支持板
63     拉伸线圈弹簧
64     双滚子
64a    大直径部
64b    小直径部
65     齿条滑块
65a    齿轮齿条
65b    低位引导片
65c    高位引导片
66     装载马达
67     蜗轮
68、69、70  双齿轮
71     夹持解除销
100    第一摆动体
100A、100B  箭头
100a        销
100b        动销
100c        支点
101、102    引导体
103         第二摆动体
103A、103B  箭头
103a        销
104         开关杆
104A        箭头
105         检测开关
106         驱动机构
107         第一滑动构件
107A、107B  箭头
107a        凸轮沟
108         第二滑动构件
108A、108B  箭头
109         滑动连接构件
111         光盘定位构件
111a、111b  销
112         夾持頭
113         转盘
114         主軸馬達
A1、A2、B、C  信号
D1          大直径光盘
D2          小直径光盘
D1a         中心孔
D2a         中心孔
F1a         分力
F1b         分力
F2          合力
LS1    极限开关
LS2    极限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又,为了更易理解本发明,并说明与本发明要旨相关的构成。
图1为实施本发明的吸入式的光盘装置1的外观图,在成密封状态的壳体2的上板中央形成开口2a,在此开口2a的周边部形成往内部凸出的凸部2b。在该壳体2的前端固定有前盖3,在此前盖3上,形成有用以插入12cm光盘(以下,称大直径光盘)D1及8cm光盘(以下,称小直径光盘)D2的插槽3a及用为紧急解除的通孔3b、3c。又,在前盖3具备用以将所收容的大直径光盘D1或小直径光盘D2往装置外部移出的按钮4、及用以显示光盘装置1的动作状态的指示器5。
图2为去除该壳体2的上板部分的状态的立体图,在此壳体2内配设底座板6,在从其中央起往斜下方的配置状态下,设置大直径光盘D1及小直径光盘D2的驱动单元A。此驱动单元A为了将大直径光盘D1及小直径光盘D2的中心孔D1a、D2a从夹持或被夹持状态下解除,而通过已知的缓冲支持构造8,将以前盖3侧为支轴,而可将位于装置中央的后端部于上下方向摆动的升降架7于多个处连接于底座板6。
在该升降架7的前端,在与移入后停止的大直径光盘D1或小直径光盘D2的中心相对应的位置配置夹持头9。此夹持头9与转盘10构成为一体,并固定于设于正下方的主轴马达11的驱动轴,通过此主轴马达11,将夹持于夹持头9的卡爪9a的大直径光盘D1或小直径光盘D2加以旋转驱动,而进行信息的记录或播放。
符号B是支持于升降架7的端部单元,用以使光学读写头12于大直径光盘D1、小直径光盘D2的直径方向往返移动的承载块13是支持于两端固定于升降架7的引导轴14、15。如此,该承载块13通过从齿轮系17传达至螺旋杆18的寻轨马达16的驱动力而前进后退(参考图3)。
其次,负责大直径光盘D1、小直径光盘D2的移入及移出的多个支臂于围着该升降架7的状态下配置于底座板6的平面上,并通过配设于底座板6背面的驱动机构而动作。在此多个支臂中,光盘支持臂19于光盘的移入及移出中具有中枢功能,其以铆紧销20为支点摆动,于支持大直径光盘D1、小直径光盘D2的后端侧的同时,并正确保持移送行程的高度位置。因此,于前端备有支架21,将大直径光盘D1、小直径光盘D2的后端侧支持于此支架21的凹沟21a。
符号22是用以将大直径光盘D1移入装置内部的加载臂,受由枢支销23连接的连杆24所牵动而摆动,从较以其负荷滚子22a插入的大直径光盘D1的中心更为前方的侧部起开始推压,而发挥将大直径光盘D1引导至装置内部的功能。
导臂25以可旋转方式安装于底座板6的枢支销26为支点而摆动,通过以垂下于其前端的状态而固定的支持构件25a,发挥支持所移送的小直径光盘D2的侧部并引导至固定位置的功能。又,导臂27以铆紧销28为支点而摆动,通过以垂下于其前端的状态而固定的支持构件27a,而发挥支持所移送的大直径光盘D1的侧部并引导至固定位置的功能,及支持小直径光盘D2的侧部并引导至固定位置的功能。于此导臂27的基端部的枢支销27b上,于底座板6的背面安装有第3摆动构件51的端部与拉伸线圈弹簧53的端部。
导臂29以铆紧销30为支点摆动,通过以立起于其前端的状态而固定的支持构件29a,而发挥支持所移送的小直径光盘D2的侧部并引导至固定位置的功能,及支持大直径光盘D1的侧部并定位于固定位置的功能。又,因偏压于拉伸线圈弹簧31并以铆紧销32为支点摆动之连杆33的作用销33a卡合于该导臂29的开缝29e,故导臂29的前端成为总是往向心方向偏压的状态。通过从动销35b连接至该导臂29后端部的引导沟29c的导臂35,以铆紧销36为支点摆动,通过以立起于其前端的状态而固定的支持构件35a,而发挥支持小直径光盘D2的后端侧并引导至固定位置的功能,及支持小直径光盘D2的侧部并定位于固定位置的功能。
符号37为锁定杆,以铆紧销38为支点摆动,形成于前端的弯钩37a可卡扣于该导臂29前端所设的舌片29b。此锁定杆37通过金属丝弹簧39使得前端的弯钩37a总是往向心方向偏压,但一般因止动部40的作用而静止于固定位置。
符号41为引出线,其沿前盖3的下边配设,其端部连接于该锁定杆37的后端部,卡扣端部41a被弯折成立起状态,而面对着前盖3的插槽3a。因此,若将大直径光盘D1从插槽3a插入,因该卡扣端部41a于大直径光盘D1的侧部被推压,故此引出线41与前盖3平行往横向移动。由此,锁定杆37被牵动,因其前端的弯钩37a往离心方向摆动,故可避免导臂29的舌片29b的卡扣。
又,在露出于底座板6平面上的机构要素中,符号42a为杆臂42(参考图2、图3)的卡扣舌片,而具有导臂27的位置控制功能,其动作状态将在以下详细叙述。又,符号71夹持解除销,用以将大直径光盘D1及小直径光盘D2从被夹持头9所夹持的状态加以解除。
如上所述,为了使构成于底座板6的平面上的导臂等能够动作,以下说明构成于此底座板6背面的机构要素。本发明的光盘装置1中,如图3的虚拟线所示,通过在前后方向配置于装置内部侧部的装载滑块43的前进后退,而可完成大直径光盘D1与小直径光盘D2的移送的全部动作控制,以下,对于成为机构要素中枢的装载滑块43的构成及受此装载滑块43所控制的各机构要素加以说明。
图4为从相对底座板6背面的方向俯瞰装载滑块43的状态图,如同图所示,装载滑块43形成为柱状,于其前端部分形成齿轮齿条43a。另一方面,于后端部分形成由上端水平部43b-1、下端水平部43b-2及于中间具备阶梯之垂直部43b-3所连通的引导沟43b。
在该上端水平部43b-1上,安装有以铆紧销44为支点摆动的第一摆动构件45的从动销45a,在垂直部43b-3上,安装有以铆紧销46为支点摆动的第二摆动构件47的从动销47a。又,此第二摆动构件47的作用销47b安装于从动滑块48的端部通孔48a。
在装载滑块43的中位部的两侧形成引导沟43c-1及引导沟43c-2。在该引导沟43c-1的后端部形成倾斜面,而引导沟43c-2的前后端也成倾斜状态。又,该导臂29的从动销29d安装成于装载滑块43最前进的状态中位于该引导沟43c-2的后端倾斜部的开口部分。
符号43d为感应沟,其牵动连杆24以使加载臂22与大直径光盘D1的移送同步动作。图5所示,在固定于与此感应沟43d的重合位置的底座板6的引导板49上,形成引导缝49a,成为于感应沟43d与引导缝49a中插入固定于连杆24前端的从动销24a的状态。因此,对于前进后退的感应沟43d固定位置的引导缝49a相互作用,而控制该从动销24a的动作。
又,于装载滑块43的面对升降架7的侧部,形成用以使负责此升降架7的升降的从动销7a能上下移动的凸轮沟43e。此凸轮沟43e由使升降架7保持于低位置的低位部43e-1、使升降架7上升或下降的倾斜部43e-2及使升降架7保持于高位置的高位部43e-3所一连形成。
图6为构成于装置内部的后部的动力传达机构的从背面俯瞰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形成有用以使负责从动滑块48的升降架7的升降的从动销7b上下移动的凸轮沟48c。此凸轮沟48c由使升降架7保持于低位置的低位部48c-1、使升降架7上升或下降的倾斜部48c-2及使升降架7保持于高位置的高位部48c-3所一连形成。
在该从动滑块48的端部通孔48b上,安装有以铆紧销50为支点摆动的第三摆动构件51的作用销51a。而在该作用销51a上安装有连接线52的端部52a,而另一方的端部52b则卡扣于第一摆动构件45的通孔45b。该第三摆动构件51通过拉伸线圈弹簧53而具有于同图中的往逆时针方向的偏压力,作用销51a因通过连接线52而限制其动作,故于装置没有动作的状态静止于固定位置。又,在该端部通孔48b的侧部上,形成有用以使杆臂42动作的作用片48d。
其次,连接于第一摆动构件45与后述的齿轮盘间的连杆臂54,其包括通过连接构件55连接于第一摆动构件45的第一连杆臂54a与通过拉伸线圈弹簧56而偏压的第二连杆臂54b而可伸缩,可确保大直径光盘D1及小直径光盘D2的移送时的机构安全。
图7为装置背面俯瞰该第二连杆臂54b的端部构成的立体图,第二连杆臂54b的通孔54b-1、光盘支持臂19的旋转基板19a的通孔19b、与齿轮盘59的通孔59a同时通过枢止销而枢支成可转动。另一方面,光盘支持臂19的中心孔19c与齿轮盘59的中心孔59b,通过一端固定于底座板6的铆紧销20而同时被枢支,该旋转基板19a的卡扣片19d面向齿轮盘59的卡扣窗59c而成一体。
在面对该齿轮盘59的壳体2侧面的外周边的部分上形成齿轮59e,而于与此相对的外周边形成开关起动段部59e、59f。通过该开关起动段部59e、59f所接入的极限开关60而安装于配设于壳体2底面上的电路板(无图标),其开关纽60a通过该开关起动段部59e、59f而动作。
前述杆臂42固定为可以铆紧销61为支点摆动,使其卡扣舌片42a从底座板6的开口面对底座板6的表面,同时使弹簧片42b的前端与底座板6的开口壁6a相接触,而使前端部的滚子42c产生往离心方向的偏压力。由此,杆臂42于滚子42c与从动滑块48侧壁相接触的状态时静止于固定位置,而若从动滑块48滑动,则通过滚子42c推压于其作用片48d,而以铆紧销61为支点摆动,使卡扣舌片42a往离心方向移动。
其次,说明用以摆动导臂25的机构。此导臂25中,成为其摆动支点的基端的枢支销26延设于底座板6的背面,其端部上并固定有滚子支持板62。如图3所示,因于此滚子支持板62上张设有拉伸线圈弹簧63,而产生同图中的顺时针方向的偏压力,由此,使导臂25往向心方向倾倒。配设于该滚子支持板62的双滚子64中,如图8所示,大直径部64a与小直径部64b构成为同轴。
在同图中,沿壳体2侧壁内面配设的齿条滑块65,具备与齿轮盘59的齿轮59d啮合的齿轮齿条65a,可与齿轮盘59同步旋转而前进后退。在齿条滑块65的中间部的下边形成有低位引导片65b,而于其上边形成有高位引导片65c,低位引导片65b引导该双滚子64的大直径部64a,而高位引导片65c则引导小直径部64b。
如此构成的机构要素通过装载滑块43的前进后退而动作,而如图3所示,此驱动机构配设于装置背面的角落部。而作为驱动机构的动力源的装载马达66的输出轴的蜗轮67的旋转力,通过双齿轮68、69、70构成的齿轮系,依序从小直径齿轮往大直径齿轮减速而传达。又,驱动力从与装载滑块43的齿轮齿条43a相啮合的双齿轮70的小直径齿轮传达,而使装载滑块43前进后退。
其次,说明由如上述构成的本发明的光盘装置1的动作状态。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光盘装置1构成为可移送大直径光盘D1及小直径光盘D2,首先,基于图9至图22说明大直径光盘D1的移送状态,而基于图23至图36说明小直径光盘D2的移送状态。
图9至图15是以实线描绘露出于底座板6表面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顶视图,此时的底座板6背面的构成的主要部分则以虚线显示。又,图16至图22是以实线描绘露出于底座板6背面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仰视图,此时的底座板6表面的构成以虚线显示。又,图9至图15中,凸轮沟43e、48c及从动销7a、7b原本于同图中并显示,但为了方便说明将其示于图上,以利理解。
图9及图16是等待将大直径光盘D1从前盖3的插槽3a插入的待机状态,各支臂静止于初期状态。此时,底座板6的背面中,如图8及图16所示,固定于该枢支销26的滚子支持板62的滚子64的大直径部64a抵接于齿条滑块65的低位引导片65b,而导臂25停止于较往向心方向的极摆动位置仅有预定量地之往离心方向的摆动位置。
此乃由于当导臂25停止于往向心方向的极摆动位置,并等待光盘插入的待机构成的情形中,为了防止将小直径光盘D2靠近装置左侧而插入时,小直径光盘D2陷入支持构件25a的左侧而无法移送小直径光盘D2,故使导臂25停止于较往向心方向的极摆动位置仅有预定量地的往离心方向的摆动位置,而等待光盘的插入。
其次,导臂27因其基端部通过拉伸线圈弹簧53偏压,故前端的支持构件27a往向心方向摆动的力总是存在,但因连接于枢支销27b的第三摆动构件51静止于固定位置,故此导臂27以如图9所示的状态静止。由此,安装于静止状态的第一摆动构件45与第三摆动构件51的作用销51a间的连接线52发挥止动部的功能,可阻止第三摆动构件51的摆动。
同样地,随着装载滑块43的移动,动力被传达的光盘支持臂19、导臂29、导臂35、加载臂22也如图9所示的状态静止。又,因被引导至装载滑块43的凸轮沟43e的升降架7的从动销7a位于此凸轮沟43e的低位部43e-1;另一方面,被引导至从动滑块48的凸轮沟48c的升降架7的从动销7b位于此凸轮沟48c的低位部48c-1,故升降架7为如图37A所示的最下降的状态。
图10及图17为显示操作者从前盖3的插槽3a插入大直径光盘D1,且此大直径光盘D1的后端侧抵接于光盘支持臂19的支架21及导臂29的支持构件29a的状态。此时,大直径光盘D1推压导臂25前端的支持构件25a,从图10的以虚拟线所示的位置往离心方向摆动。此时,大直径光盘D1的侧部推压引出线41的卡扣端部41a,而往同图的箭头所示方向滑动。由此,锁定杆37被引出线41所牵动,而其前端的弯钩37a往同图的箭头所示方向摆动,故可从导臂29前端的舌片29b所卡扣的范围偏离。
图11及图18是显示操作者从上述状态将大直径光盘D1更为插入的状态,因被大直径光盘D1所推压,光盘支持臂19、导臂25及导臂29往离心方向摆动。因此,光盘支持臂19的基部以铆紧销20为支点,从图39A的位置旋转至图39B的位置,极限开关60于齿轮盘59的开关起动段部59e动作。又,此时,与齿轮盘59相啮合的齿条滑块65仅稍微前进。
判断从通过该齿轮盘59动作的极限开关60所输出的信号A1、A2、及从后述构成的如图45至图47所示配设的极限开关LS1、LS2所输出的信号B、C的产生状态,以决定开始自动装载的时序。图48是显示通过大直径光盘D1的移送所产生的该各信号的产生状态,图49是通过小直径光盘D2的移送所产生的该各信号的产生状态。
极限开关60通过齿轮盘59的开关起动段部59e而动作,当信号A1如图48所示从ON变成OFF时,其之前动作的极限开关LS1的信号B从OFF变成ON,从极限开关LS2的信号C为OFF的条件,判断大直径光盘D1被插入,而于此时点不开始进行自动装载。
从此状态,当为操作者更插入大直径光盘D1的图12及图19所示的状态,则光盘支持臂19基部的齿轮盘59更旋转至图39C所示的位置,光盘起动段部59f使极限开关60的开关纽60a反向动作。此时的极限开关60的信号A2从OFF变成ON,于此时点使驱动电流通过装载马达66,而开始自动装载。由此,因装载滑块43后退,而从动销45a也后退,故第一摆动构件45以铆紧销44为支点摆动,连杆臂54的第一连杆臂54a朝第2连杆臂54b前进。
若达到该状态,则导臂29往离心方向摆动,而解除利用支持构件29a的大直径光盘D1的支持。此是由于在图11的状态中位于装载滑块43的引导沟43c-1后端部之倾斜面上的导臂29的从动销29d,其伴随装载滑块43的后退而受到该倾斜面的作用。
伴随着第一摆动构件45的摆动,以连接线52限制摆动的第三摆动构件51利用拉伸线圈弹簧53的作用,而以铆紧销50为支点摆动。由此,导臂27往向心方向摆动,通过其前端的支持构件27a而支持大直径光盘D1的后侧部。此时,因通过装载滑块43的后退而牵动连杆24,故载入臂22往向心方向摆动,使前端之负荷滚子22a抵接大直径光盘D1的前侧部而支持。又,升降架7的从动销7a因为横向移动于凸轮沟43e的低位部43e-1的状态,故此升降架7静止于图37A的位置。
图13及图20是显示开始进行利用装载马达66的自动装载而移入大直径光盘D1的状态。若装载滑块43从图12的状态更为后退,则导臂29的从动销29d从装载滑块43的倾斜部进入引导沟43c-1。由此,导臂29更往离心方向摆动,前端的支持构件29a成为不接触大直径光盘D1侧部的状态。又,图40A~图40D是连续显示导臂29动作的状态。
又,通过装载滑块43的后退而牵动连杆24,开始进行往加载臂22的向心方向之摆动。图41A~图41D为连续显示加载臂22摆动的状态,图12的加载臂22的状态相当于从图41A的初期状态往图41B移动的状态。
负责该加载臂22的摆动的连杆24中,如上所述,因固定于连杆24前端的从动销24a插入于装载滑块43的感应沟43d与引导板49的引导缝49a,故若装载滑块43后退,则从动销24a成为被感应沟43d后端的倾斜面及引导缝49a侧壁所挟持的状态,随着装载滑块43的后退,从动销24a也后退,而牵动连杆24使载入臂22摆动。
当装载滑块43后退至图13所示的位置,则伴随此,引导沟43b的上端水平部43b-1将第一摆动构件45的从动销45a往上推,以铆紧销44为支点摆动此第一摆动构件45,借着连杆臂54而旋转齿轮盘59。由此,光盘支持臂19往离心方向摆动,亦即,支持大直径光盘D1后端部的支架21与大直径光盘D1的移入同步后退。又,于此时点,因第二摆动构件47的从动销47a是滑动引导沟43b垂直部的状态,故第二摆动构件47为静止状态,而从动滑块48也为静止状态。
从图12往图13的状态移动的行程中,利用拉伸线圈弹簧53而偏压的导臂27中,其前端的支持构件27a伴随着大直径光盘D1的移入,而如图13所示被推回,并抵接于杆臂42的卡扣舌片42a而停止。此时,第三摆动构件51因仅稍微摆动,其作用销51a于静止的从动滑块48的端部通孔48b内往向心方向移动,使连接线52成稍弯曲状态。
另一方面,导臂25的支持构件25a支持大直径光盘D1的前侧部,利用该齿轮盘59的旋转而前进的齿条滑块65的高位引导片65c为从双滚子64的小直径部64b偏离的状态。又,此时,升降架7的从动销7a为横向移动于凸轮沟43e的低位部43e-1的状态,因从动滑块48为静止,故升降架7仍然停止于图37A的位置。
图14及图21是显示装载滑块43从图13及图20的状态更往后退,而牵动连杆24,载入臂22摆动至图41C所示的位置,使所移入的大直径光盘D1的中心孔D1a的中心与夹持头9的中心成一致的状态。另一方面,导臂29的从动销29d因成为直接进入装载滑块43的引导沟43c-1的状态,故导臂29及导臂35静止于图14所示之位置。此时,支持构件29a及支持构件35a接住大直径光盘D1的外周边而定位,由此,大直径光盘D1的中心孔D1a与夹持头9的位置能正确一致。
伴随着装载滑块43的后退,因第一摆动构件45的从动销45a被上端水平部43b-1往上推,而移向垂直部43b-3,故此第一摆动构件45摆动至同图的位置,通过利用连杆臂54的齿轮盘59的旋转,使得光盘支持臂19也往离心方向摆动。该齿轮盘59的旋转使齿条滑块65更为前进,因双滚子64的小直径部64b抵接到高位引导片65c,故导臂25往离心方向大幅度摆动,而结束利用其支持构件25a的大直径光盘D1的外周边的支持。由此,导臂25成为退避于升降架7侧方而不延伸于升降架7上的状态,故不会有上升的升降架7与导臂25相冲撞的忧虑。
此时,大直径光盘D1推压导臂27的支持构件27a,因此支持构件27a抵接于杆臂42的卡扣舌片42a而确定停止位置,故于此时点,大直径光盘D1的对夹持头9的水平方向的中心成一致。另一方面,大直径光盘D1的对夹持头9的垂直方向的中心,通过于图14所示的状态静止的光盘支持臂19的支架21与加载臂22的负荷滚子22a而确定。
如此,依据本发明的光盘装置,从大直径光盘D1的自动装载开始至图14的状态为止,此大直径光盘D1外周边的至少三处通过前述多个支臂所支持,而移往装置内部,并静止于可利用夹持头9的中心孔D1a加以夹持的位置。
又,从图13至图14的行程中,通过装载滑块43的凸轮沟43e的后退,升降架7的从动销7a成从低位部43e-1移往倾斜部43e-2而上升的状态。另一方面,第二摆动构件47的从动销47a从装载滑块43的垂直部43b-3到达下端水平部43b-2,因为此第二摆动构件47往离心方向摆动,故随着作用销47b使从动滑块48水平移动,凸轮沟48c也水平移动。由此,升降架7的从动销7b成为从低位部48c-1往倾斜部48c-2移动而上升的状态,升降架7如图37B所示开始上升。
图15及图22是显示夹持头9夹持大直径光盘D1的中心孔D1a,而成为可驱动大直径光盘D1的最终状态。为了达至此状态,必须使支持大直径光盘D1的光盘支持臂19、加载臂22、导臂27仅稍往离心方向摆动,而结束光盘的支持,以免妨碍大直径光盘D1的旋转。
亦即,在装载滑块43从图14的状态更后退而停止的位置上,连杆24的从动销24a因于感应沟43d后部的垂直方向的偏心部分推入引导缝49a后端的横沟,如图41D所示,连杆24仅稍微往与牵动方向相反方向返回,载入臂22稍往离心方向摆动,而结束利用此负荷滚子22a的大直径光盘D1外周边的支持。
又,与此同时,第一摆动构件45的从动销45a因于形成于引导沟43b的垂直部43b-3的中位的倾斜部仅稍摆动,故此摆动介着连杆臂54传达至齿轮盘59。由此,光盘支持臂19仅稍往离心方向摆动,而结束利用此光盘支持臂19的大直径光盘D1外周边的支持。
另一方面,装载滑块43的引导沟43b的下端水平部43b-2将第二摆动构件47的从动销47a大幅度上推。由此,作用销47b往离心方向摆动,使从动滑块48水平移动,而因端部通孔48b牵动第三摆动构件51的作用销51a,故此第三摆动构件51仅稍摆动,同时作用片48d将杆臂42的滚子42c上推。由此,因导臂27的支持构件27a所抵接的杆臂42的卡扣舌片42a后退,故导臂27仅稍往离心方向摆动,而结束利用此导臂27的大直径光盘D1外周边的支持。
此时,通过装载滑块43的引导沟43c-1的端部推压导臂29的从动销29d,使导臂29稍微摆动。由此,导臂29的支持构件29a往离心方向摆动,而完成大直径光盘D1外周边的定位。又,利用从动销35b连接于导臂29的引导沟29c的导臂35仅稍摆动,由此,支持构件35a也往离心方向摆动,而结束大直径光盘D1外周边的定位。
又,在从图14至图15的行程中,从动滑块48与装载滑块43的后退同步往水平移动,而升降架7的从动销7a从装载滑块43的凸轮沟43e的倾斜部43e-2往高位部43e-3移动,而从动销7b由从动滑块48的凸轮沟48c的倾斜部48c-2往高位部48c-3移动。
此行程中,是通过利用倾斜部43e-2、48c-2上升的从动销7a、7b而使升降架7上升,如图37C所示,夹持头9的卡爪9a抵接于大直径光盘D1的中心孔D1a,而将此大直径光盘D1往上推,使中心孔D1a的周边抵接于壳体2的凸部2b。
当从动销7a、7b从该状态到达倾斜部43e-2、48c-2的顶部时,如图37D所示,夹持头9嵌入大直径光盘D1的中心孔D1a,结束利用卡爪9a的夹持,而将大直径光盘D1固定于转盘10上。如此,通过从动销7a、7b移动至高位部43e-3、48c-3,使升降架7下降至图37E所示的位置,而可驱动大直径光盘D1。
以上,针对利用本发明的光盘装置1的大直径光盘D1的移入时中的各机构的动作状态,而在移出时,各机构伴随装载滑块43的前进,而成为与上述移入时为相反顺序的动作状态。亦即,当开始进行大直径光盘D1的移出,而装载滑块43开始前进,则升降架7如图38A~图38E所示,先上升后下降至初期位置。于此期间,大直径光盘D1如图38C所示利用被夹持解除销71撑起,而解除利用夹持头9的夹持。
如上所述,在到大直径光盘D1的夹持被解除为止的行程中,光盘支持臂19、加载臂22、导臂27开始进行往向心方向的动作,成为大直径光盘D1外周边被支持的图14所示之状态,其后,通过光盘支持臂19的往向心方向的摆动力,将大直径光盘D1移出,使其前端部从前盖3的插槽3a露出而停止。
又,在图42A~图42F中连续显示伴随装载滑块43的后退的从动销24a、29d、45a、47a的动作状态。
其次,利用图23至图29的顶视图及与其对应的图30至图36的仰视图,说明利用本发明的光盘装置移送小直径光盘D2时的动作状态。又,图23至图29中,凸轮沟43e、48c及从动销7a、7b原本并未显示于同图中,但为了方便说明将其示于图上,以利理解。
图23及图30是等待将小直径光盘D2从前盖3的插槽3a插入的待机状态,各支臂静止于初期状态。此时,底座板6的背面中,图8及图30所示,固定于该枢支销26的滚子支持板62的滚子64的大直径部64a抵接于齿条滑块65的低位引导片65b,而导臂25停止于较往向心方向的极摆动位置仅有预定量的往离心方向的摆动位置。
此乃由于当导臂25停止于往向心方向的极摆动位置,并等待光盘插入的待机构成的情形中,为了防止将小直径光盘D2靠近装置左侧而插入时,小直径光盘D2陷入支持构件25a的左侧而无法移送小直径光盘D2,故使导臂25停止于较往向心方向的极摆动位置仅有预定量地的往离心方向的摆动位置,而等待光盘的插入。又,图23及图30所示的小直径光盘D2的待机状态,与图9及图16所示的大直径光盘D1的待机状态为一致。
其次,导臂27因其基端部通过拉伸线圈弹簧53偏压,故前端的支持构件27a往向心方向摆动的力总是存在,但因连接于枢支销27b的第三摆动构件51静止于固定位置,故此导臂27以如图23所示的状态静止。由此,安装于静止状态的第一摆动构件45与第三摆动构件51的作用销51a间的连接线52发挥止动部的功能,可阻止第三摆动构件51的摆动。
同样地,随着装载滑块43的移动,动力被传达的光盘支持臂19、导臂29、导臂35、加载臂22也如图23所示的状态静止。又,因被引导至装载滑块43的凸轮沟43e的升降架7的从动销7a是位于此凸轮沟43e的低位部43e-1;另一方面,被引导至从动滑块48的凸轮沟48c的升降架7的从动销7b是位于此凸轮沟48c的低位部48c-1,故升降架7为如图37A所示的最下降的状态。
图24及图31是显示操作者从前盖3的插槽3a插入小直径光盘D2,且此小直径光盘D2的后端侧抵接于光盘支持臂19的支架21的状态。于此时点的小直径光盘D2往插槽3a的插入中,当小直径光盘D2在图24中往左方偏时,因小直径光盘D2后端左侧部与导臂25的支持构件25a相接触而被推回,故可防止小直径光盘D2从移送路径脱落。
又,在小直径光盘D2的插入操作中,当小直径光盘D2的后端右侧部如图43A所示推压导臂29的支持构件29a而往离心方向摆动时,如同图43B所示,因舌片29b卡扣于不摆动而静止于固定位置的锁定杆37的弯钩37a,故此情形也可防止小直径光盘D2从移送路径脱落。亦即,直径光盘D2通过导臂25的支持构件25a与导臂29的支持构件29a而引导至装置中央。
图25及图32为显示操作者从上述状态将小直径光盘D2更为插入的状态,因被小直径光盘D2所推压,光盘支持臂19往离心方向摆动,且由于此光盘支持臂19的摆动而连动的导臂25的支持构件25a与导臂29的支持构件29a与小直径光盘D2的侧部相接触。由此,小直径光盘D2成为以该支持构件25a、29a与光盘支持臂19之支架21的3点所支持的状态。
又,光盘支持臂19的基部以铆紧销20为支点,从图39A的位置旋转至图39B的位置,极限开关60于齿轮盘59的开关起动段部59e动作,当信号A1如图48所示从ON变成OFF时,由在此前极限开关LS1未动作之其信号B维持于OFF状态的条件,而判断小直径光盘D2被插入,于此时点,对装载马达66通过驱动电流而开始进行自动装载。此时,因利用导臂29的支持构件29a的推压所产生的分力F1a及利用导臂25的支持构件25a的拉伸线圈弹簧63作用的推压所产生的分力F1b为大幅度作用的状态,故产生将小直径光盘D2推往移入方向的合力F2,而开始进行利用此装载马达66的自动装载。
图26及图33是显示开始进行利用装载马达66的自动装载而移入小直径光盘D2的状态。若装载滑块43从图25的状态更为后退,则导臂29的从动销29d往装载滑块43的引导沟43c-2进入。此时,从动销29d于引导沟43c-2的倾斜部被引导而仅移动其倾斜距离,而支持构件29a于移入小直径光盘D2的同时并摆动至同图所示的位置。此时,导臂25也通过拉伸线圈弹簧63的作用,也于移入小直径光盘D2的同时并摆动至同图所示的位置。
若装载滑块43后退至图26所示的位置,则伴随此,引导沟43b的上端水平部43b-1将第一摆动构件45的从动销45a往上推,以铆紧销44为支点摆动此第一摆动构件45,借着连杆臂54而旋转齿轮盘59。由此,光盘支持臂19往离心方向摆动,亦即,支持小直径光盘D2后端部的支架21与小直径光盘D2的移入同步后退。又,于此时点,因第二摆动构件47的从动销47a滑动引导沟43b垂直部的状态,故第2摆动构件47为静止状态,而从动滑块48也为静止状态。
因此,伴随第一摆动构件45的摆动,第3摆动支臂51利用拉伸线圈弹簧53的作用而摆动,故导臂27以铆紧销28为支点而摆动,使其支持构件27a与小直径光盘D2相抵接。又,此时,升降架7的从动销7a为横向移动凸轮沟43e的低位部43e-1的状态,因从动滑块48为静止,故升降架7仍然停止于图37A的位置。
图27及图34是显示装载滑块43从图26及图33的状态更往后退而继续进行小直径光盘D2移入的状态,导臂29停止摆动,但对应装载滑块43的移动量,光盘支持臂19往离心方向摆动,而导臂25、27往向心方向摆动,以支持小直径光盘D2。
图28及图35为显示装载滑块43从图27及图34的状态更往后退,使小直径光盘D2的中心孔D2a的中心与夹持头9的中心一致而停止的状态。于到达此状态的过程中,伴随着装载滑块43的后退,光盘支持臂19往离心方向大幅度摆动,而结束小直径光盘D2外周边的支持,同时通过此摆动,齿轮盘59使齿条滑块65前进。由此,因双滚子64的小直径部64b抵接到齿条滑块65的高位引导片65c,故导臂25往离心方向大幅摆动,而结束小直径光盘D2外周边的支持。由此,导臂25成为退避于升降架7侧方而不延伸于升降架7上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小直径光盘D2的外周边以导臂27的支持构件27a、导臂29的支持构件29a及导臂35的支持构件35a的三点所支持,而于到达此状态的过程中,导臂27的支持构件27a的利用拉伸线圈弹簧53的作用所产生的推压力发挥效用,而继续进行小直径光盘D2的移入。
又,在从图27至图28的行程中,通过装载滑块43的凸轮沟43e之后退,升降架7的从动销7a成从低位部43e-1移往倾斜部43e-2而上升的状态。另一方面,第二摆动构件47的从动销47a从装载滑块43的垂直部43b-3到达下端水平部43b-2,因为此第二摆动构件47往离心方向摆动,故随着作用销47b使从动滑块48水平移动,凸轮沟48c也水平移动。由此,升降架7的从动销7b成为从低位部48c-1往倾斜部48c-2移动而上升的状态,升降架7如图37B所示开始上升。
图29及图35是显示夹持头9夹持小直径光盘D2的中心孔D2a,而成为可驱动小直径光盘D2的最终状态。为了达至此状态,必须使导臂27、29、35摆动而结束小直径光盘D2的支持,以免妨碍小直径光盘D2的旋转。
亦即,在装载滑块43从图28的状态更后退而停止的位置上,从动销47a被下端水平部43b-2往上推,使第2摆动构件47往离心方向摆动。由此,与从动滑块48的端部通孔48b相连接的作用销51a被牵动,而使第三摆动构件51往向心方向摆动,由此,使导臂27往离心方向摆动而结束小直径光盘D2的支持。
另一方面,导臂29因其从动销29d到达装载滑块43的引导沟43c-2终端的倾斜部,故仅稍往离心方向摆动,而结束利用支持构件29a的小直径光盘D2的支持。又,通过此导臂29的摆动,而作用于与其引导沟29c相连接的从动销35b,使导臂35仅稍往离心方向摆动而结束小直径光盘D2的支持。
又,在从图28至图29的行程中,从动滑块48与装载滑块43的后退同步往水平移动,而升降架7的从动销7a从装载滑块43的凸轮沟43e的倾斜部43e-2往高位部43e-3移动,而从动销7b由从动滑块48的凸轮沟48c的倾斜部48c-2往高位部48c-3移动。
此行程中,通过利用倾斜部43e-2、48c-2上升的从动销7a、7b而使升降架7上升,如图37C所示,夹持头9的卡爪9a抵接于小直径光盘D2的中心孔D2a,而将此小直径光盘D2往上推,使中心孔D2a的周边抵接于壳体2的凸部2b。
当从动销7a、7b从该状态到达倾斜部43e-2、48c-2的顶部时,如图37D所示,夹持头9嵌入小直径光盘D2的中心孔D2a,结束利用卡爪9a的夹持,而将小直径光盘D2固定于转盘10上。如此,通过从动销7a、7b移动至高位部43e-3、48c-3,使升降架7下降至图37E所示的位置,而可驱动小直径光盘D2。
以上,针对利用本发明的光盘装置1的小直径光盘D2的移入时中的各机构的动作状态,而在移出时,各机构伴随装载滑块43的前进,而成为与上述移入时为相反顺序的动作状态。亦即,当开始进行小直径光盘D2的移出,而装载滑块43开始前进,则升降架7如图38A~图38E所示,先上升后下降至初期位置。于此期间,小直径光盘D2如图38C所示利用被夹持解除销71顶起,而解除所受到夹持头9的夹持。
如上所述,在到小直径光盘D2的夹持被解除为止的行程中,成为导臂25、27、29往向心方向摆动而支持小直径光盘D2外周边的图28的状态,接着,在到达图27~图24的相反顺序动作中,通过光盘支持臂19的往向心方向的摆动力,将小直径光盘D2移出,使其前端部从前盖3的插槽3a露出而停止。
其次,具体说明成为本发明主旨的构成,该构成于小直径光盘的移出时,可使此小直径光盘从前盖的插槽露出并停止的位置大幅度前进。图44是显示于上述光盘装置1中,将以虚拟线所示的大直径光盘D1于小直径光盘D2从装置内部移出而静止的状态。将大直径光盘D1及小直径光盘D2的任一种移出而从前盖3露出前端部并静止的位置,因定于光盘支持臂19往向心方向极摆动而停止之位置,故相对于大直径光盘D1露出过半,小直径光盘D2如同图所示仅露出前端部的一些部分。
当操作者将成为如此状态的小直径光盘D2从装置取出时,以指尖捏住小直径光盘D2前端的一些部分而拉出。然而,在设置光盘装置的各种信息机器等中,例如,若配设成于前盖3上覆盖液晶监视器等的状态,则前盖3部分的空间变狭窄,使拉出小直径光盘D2逐渐变困难。若欲避免此情形,则变得无法提高设置光盘装置的信息机器等的机构设计上的通融性。
因此,本发明对于上述构成的光盘装置1中的小直径光盘D2的移出,使小直径光盘D2的前端部较平常状态从前盖3露出更多,而提高小直径光盘D2回收时的操作性,不论对于何种信息机器都可设置。亦即,因为仅在移出小直径光盘D2时附加补充的移出动作,故必须有辨识小直径光盘被装填的构成。
图45显示于上述光盘装置1附设极限开关LS1、LS2,而此部分的扩大状态则示于图46。如同图所示,对于从双滚子64的小直径部64b所延设的作用销64c,配设通过其摆动而使开关纽动作的极限开关LS1、LS2。如图45所示,大直径光盘D1从前盖3的插槽3a插入并自动装载的状态下,极限开关LS1开始动作,而于小直径光盘D2插入并自动装载的图47所示的状态下,极限开关LS2开始动作。
通过如此配设的极限开关LS1、LS2及极限开关60的动作状态,而判断所插入的光盘为大直径光盘D1或小直径光盘D2。亦即,在图48中,将极限开关60通过齿轮盘59的开关起动段部59e而动作时的信号设为A1,而通过开关起动段部59f而动作时的信号设为A2。又,将极限开关LS1动作时的信号设为B,而将极限开关LS2动作时的信号设为C。
再者,依据自动装载的开始时点判断利用各极限开关的信号产生状态,并与事先所定的一致条件加以比较。图48是显示从大直径光盘D1被插入而至自动装载的过程的信号状态,当大直径光盘D1从前盖3的插槽3a插入,因导臂25往离心方向摆动,故极限开关LS1动作,信号B从OFF变成ON。又,因大直径光盘D1插入时,导臂25不会往向心方向摆动,故极限开关LS2不动作,其信号C继续维持为OFF状态。
另一方面,齿轮盘59伴随光盘支持臂19往离心方向摆动而旋转,若由此利用其开关起动段部59e使极限开关60动作,则其信号A1从ON变成OFF,而因在此的前动作的极限开关LS1的信号B为ON,故判断大直径光盘D1被插入。而若齿轮盘59更为旋转通过开关起动段部59f使极限开关60再次动作,则其信号A2从OFF变成ON。侦测此状态而使高电位的电流通过装载马达66,开始进行大直径光盘D1的自动装载。
其次,根据图49说明图47的小直径光盘D2在自动装载时的各信号产生状态。如上所述,小直径光盘D2依据利用齿轮盘59的开关起动段部59e使极限开关60动作时的信号A1,而开始进行自动装载。此时,因导臂25往向心方向摆动,而不往离心方向摆动,故来自极限开关LS1的信号B平常成为OFF。
在此自动装载的过程中,极限开关LS2开始动作,则其信号C从OFF变成ON,又,来自利用齿轮盘59的开关起动段部59f而动作的极限开关60的信号A2从OFF变成ON。以上信号的产生状态可判断为小直径光盘D2被正常自动装载的状态,而继续进行其后的自动装载。
如此,亦即,根据极限开关LS2被动作,而其信号C从OFF变成ON,而判断小直径光盘D2被插入,而将其存储于进行电气控制的系统。又,判断所插入光盘的种类也可不使用如前述的极限开关,例如,监视用以驱动主轴马达11的控制信号,可从到达驱动电流或定速旋转的时间幅来判断。
如此,辨识小直径光盘D2而驱动的光盘装置1若接受此小直径光盘D2的移出指示,则装载滑块43前进,通过与各导臂移入时的相反的动作,将小直径光盘D2移出至图44所示的位置后,小直径光盘D2则静止。
在此,说明如前述所成的大直径光盘D1及小直径光盘D2的自动装载的状态。首先,大直径光盘D1的自动装载开始,而当设定成于图11所示的极限开关60通过齿轮盘59的开关起动段部59e而动作的时点的情形时,利用负荷滚子22a的推压所产生的分力F1a与利用导臂25的支持构件25a的推压所产生的分力F1b因位于插入方向的大直径光盘D1的约中心附近,故其合力极小,无法充分进行装载动作。因此,将大直径光盘D1的自动装载的开始设定于极限开关60通过齿轮盘59的开关起动段部59f而反向动作的时点。
另一方面,在小直径光盘D2的情形时,即使将小直径光盘D2整个推入装置内部,光盘支持臂19的摆动量少,无法到达极限开关60通过齿轮盘59的开关起动段部59f而反向动作的状态。因此,将小直径光盘D2的自动装载的开始设定于极限开关60通过齿轮盘59的开关起动段部59e而动作的时点。
如此,当所插入的光盘为大直径光盘D1时,于此大直径光盘D1充分插入的阶段,亦即光盘支持臂19大幅摆动的阶段,开始进行自动装载,而当所插入的光盘为小直径光盘D2时,则于光盘插入的初期阶段,亦即光盘支持臂19小幅摆动的阶段,开始进行自动装载。
通过前述动作,系统判断小直径光盘D2的一般移出已结束,通过驱动装载马达66而使自动装载机构再度动作。由此,因往向心方向摆动的导臂25的支持构件25a及导臂29的支持构件29a抵接并推压小直径光盘D2的后侧缘,故该小直径光盘D2前进至图50所示的位置。
亦即,导臂29的从动销29d引导至装载滑块43的引导沟43c-2的倾斜部,而使导臂29摆动,由此,导臂29的支持构件29a往向心方向摆动。又,通过齿条滑块65前进,滚子支持板62的滚子的大直径部64a从齿条滑块65的低位引导片65b离开。由此,滚子支持板62利用拉伸线圈弹簧63的偏压力而摆动,使固定于滚子支持板62的导臂25的支持构件25a往向心方向摆动。
其后,因后退的装载滑块43前进至初期位置,故各导臂以图51所示的光盘待机状态静止。结果,小直径光盘D2的前端部从前盖3的插槽3a大幅露出。
在以上的一连动作中,图44的第一次装载动作结束时的小直径光盘D2位置,是比较图25的自动装载开始时的位置更往移出方向侧的位置,从图44所示的状态使装载机构动作的情形时,导臂25的支持构件25a及导臂29的支持构件29a抵接于小直径光盘D2中的较光盘中心更为插入方向侧的位置。
如此,依据本发明,通过多个导臂,不论大直径光盘与小直径光盘都可自动装载,同时于移出收容于装置内部的小直径光盘时,因可从前盖的插槽大幅露出小直径光盘,故回收操作更为容易,又,对于成为组装对象的信息机器等的机构设计并无制限,可成为高通融性的吸入式的光盘装置。
其次,具体说明成为本发明主旨的构成,该构成于小直径因某种因素而无法移入时,能判断此状态并将小直径光盘强制移出至装置外部。图45是显示于上述光盘装置1附设极限开关LS1、LS2,而此部分的扩大状态则示于图46。如同图所示,对于从双滚子64的小直径部64b所延设的作用销64c,配设通过其摆动而使开关纽动作的极限开关LS1、LS2。如图45所示,大直径光盘D1从前盖3的插槽3a插入并自动装载的状态下,极限开关LS1开始动作,而于小直径光盘D2插入并自动装载的图47所示的状态下,极限开关LS2开始动作。
通过如此配设的极限开关LS1、LS2及极限开关60的动作状态,而判断所插入的光盘为大直径光盘D1或小直径光盘D2。亦即,在图48中,将极限开关60通过齿轮盘59的开关起动段部59e而动作时的信号设为A1,而通过开关起动段部59f而动作时的信号设为A2。又,将极限开关LS1动作时的信号设为B,而将极限开关LS2动作时的信号设为C。
再者,依据自动装载的开始时点判断利用各极限开关的信号产生状态,并与事先所定的一致条件加以比较。图48显示从大直径光盘D1被插入而至自动装载的过程的信号状态,当大直径光盘D1从前盖3的插槽3a插入,因导臂25往离心方向摆动,故极限开关LS1动作,信号B从OFF变成ON。又,因大直径光盘D1插入时,导臂25不会往向心方向摆动,故极限开关LS2不动作,其信号C继续维持为OFF状态。
另一方面,齿轮盘59伴随光盘支持臂19往离心方向摆动而旋转,若由此利用其开关起动段部59e使极限开关60动作,则其信号A1从ON变成OFF,而从在此的前动作的极限开关LS1的信号B从OFF变成ON的条件,判断大直径光盘D1被插入,于此时点,使驱动电流不通过装载马达66。而若齿轮盘59更为旋转通过开关起动段部59f使极限开关60再次动作,则其信号A2从OFF变成ON。若达到此条件,则使驱动电流通过装载马达66,开始进行大直径光盘D1的自动装载。
其次,根据图49说明图47的小直径光盘D2在自动装载时的各信号产生状态。如上所述,小直径光盘D2依据利用齿轮盘59的开关起动段部59e使极限开关60动作时的信号A1,而开始进行自动装载。此时,因导臂25往向心方向摆动,而不往离心方向摆动,故来自极限开关LS1的信号B平常成为OFF。
在此自动装载之过程中,极限开关LS2开始动作,则其信号C从OFF变成ON,又,来自利用齿轮盘59的开关起动段部59f而动作的极限开关60的信号A2从OFF变成ON。以上信号的产生状态可判断为小直径光盘D2被正常自动装载的状态,而继续进行其后的自动装载。
在此,说明如前述所成的大直径光盘D1及小直径光盘D2的自动装载的状态。首先,大直径光盘D1的自动装载开始,而当设定成于图11所示的极限开关60通过齿轮盘59的开关起动段部59e而动作的时点的情形时,利用负荷滚子22a的推压所产生的分力F1a与利用导臂25的支持构件25a的推压所产生的分力F1b因位于插入方向的大直径光盘D1的约中心附近,故其合力极小,无法充分进行装载动作。因此,将大直径光盘D1的自动装载的开始设定于极限开关60通过齿轮盘59的开关起动段部59f而反向动作的时点。
另一方面,在小直径光盘D2的情形时,即使将小直径光盘D2整个推入装置内部,光盘支持臂19的摆动量少,无法到达极限开关60通过齿轮盘59的开关起动段部59f而反向动作的状态。因此,将小直径光盘D2的自动装载的开始设定于极限开关60通过齿轮盘59的开关起动段部59e而动作的时点。
如此,当所插入的光盘为大直径光盘D1时,于此大直径光盘D1充分插入的阶段,亦即光盘支持臂19大幅摆动的阶段,开始进行自动装载,而当所插入的光盘为小直径光盘D2时,则于光盘插入的初期阶段,亦即光盘支持臂19小幅摆动的阶段,开始进行自动装载。
其次,图54是显示于前述构成中,小直径光盘的自动装载无法继续进行时的信号状态,其主要原因预想为与自动装载相关构造因素的问题,或操作者进行将所移入的小直径光盘D2抽回的操作时,可确保装置的安全。
在同图所示的情形中,也利用当小直径光盘D2插入时,极限开关60通过齿轮盘59的开关起动段部59e而动作时的信号A1从ON变成OFF,而开始进行自动装载。于此时点,例如,若施加将小直径光盘D2往移出方向拉回的拉力,则通过导臂25的向心方向摆动停止或反之往离心方向摆动,而成为极限开关LS2不动作的状态。
当达到此状态,在信号A2从OFF变成ON的时点中必须变成ON的极限开关LS2的信号C为OFF状态,与事先设定的信号条件不同,故系统立即判断为异常状态。如此当侦测到异常状态,则在此之前驱动使小直径光盘往移入方向自动装载的驱动机构,依据来自系统的指令,开始进行反向驱动,开始进行小直径光盘D2的移出,可避免问题产生。
如此,依据本发明,通过多个导臂,不论大直径光盘与小直径光盘都可自动装载,同时可判别所插入的光盘为大直径光盘或小直径光盘,由此,可预先防止伴随小直径光盘的自动装载而产生的问题,可成为高结构可靠度的吸入式的光盘装置。

Claims (5)

1. 一种光盘装置,其具备自动装载机构,该自动装载机构能通过可支持直径相异的两种光盘的外周边并移送的多个支臂,而将插入的光盘移入装置内部,或将收容于装置内部的光盘移出至装置外部,其特征为:
通过使自动装载机构动作,以使一支臂往第一方向转动,移出收容于装置内部的小直径光盘后,通过使自动装载机构往反向动作,使所述一支臂往与该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转动,以所述一支臂往退出方向推压小直径光盘的退出方向后端侧,而使小直径光盘移出并前进至静止位置。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具备极限开关,该极限开关于大直径光盘或小直径光盘从前盖的插槽插入时,通过受压该光盘的外周边推压而感应移动的支臂而动作,根据此极限开关的动作状态而判断是大直径光盘或小直径光盘被插入。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依该极限开关的动作状态,使移入大直径光盘的情形时与移入小直径光盘的情形时,其开始进行自动装载的条件不同。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具备极限开关,该极限开关于大直径光盘或小直径光盘从前盖的插槽插入时,通过受该光盘的外周边推压而感应移动的支臂而动作,依此极限开关的动作状态而判断是否可进行小直径光盘的自动装载。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当继续进行小直径光盘的自动装载与极限开关的动作状态的条件不一致时,使负责自动装载的机构反转,而将小直径光盘往装置外部移出。
CNB2006100085768A 2005-02-18 2006-02-17 光盘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2640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42952A JP4277809B2 (ja) 2005-02-18 2005-02-18 ディスク装置
JP042973/05 2005-02-18
JP2005042973A JP4315112B2 (ja) 2005-02-18 2005-02-18 ディスク装置
JP042952/05 2005-02-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22160A CN1822160A (zh) 2006-08-23
CN100426403C true CN100426403C (zh) 2008-10-15

Family

ID=369234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08576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26403C (zh) 2005-02-18 2006-02-17 光盘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277809B2 (zh)
CN (1) CN100426403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58329B2 (ja) * 2007-07-23 2013-03-06 ティアック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JP2010129132A (ja) * 2008-11-28 2010-06-10 Teac Corp ディスク装置
JP5671273B2 (ja) * 2010-07-14 2015-02-18 東芝アルパイン・オートモティブ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CN111833918B (zh) * 2019-04-23 2021-05-28 苏州互盟信息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标准机架式光盘库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204A (zh) * 1995-03-03 1996-11-20 阿尔派株式会社 激光唱机
US5719844A (en) * 1994-11-02 1998-02-17 Alpine Electronics, Inc. Disc loading/ejecting mechanism and a disc player including same
CN1201232A (zh) * 1997-04-24 1998-12-09 阿尔派株式会社 磁盘装置
CN1320263A (zh) * 1999-08-19 2001-10-3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磁盘装载装置
JP2002117604A (ja) * 2000-10-11 2002-04-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ディス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19844A (en) * 1994-11-02 1998-02-17 Alpine Electronics, Inc. Disc loading/ejecting mechanism and a disc player including same
CN1136204A (zh) * 1995-03-03 1996-11-20 阿尔派株式会社 激光唱机
CN1201232A (zh) * 1997-04-24 1998-12-09 阿尔派株式会社 磁盘装置
CN1320263A (zh) * 1999-08-19 2001-10-3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磁盘装载装置
JP2002117604A (ja) * 2000-10-11 2002-04-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ディス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6228351A (ja) 2006-08-31
CN1822160A (zh) 2006-08-23
JP4277809B2 (ja) 2009-06-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79292B (zh) 盘片装置
US6839898B2 (en) Disk drive
CN100403431C (zh) 光盘装置
US7770190B2 (en) Disk unit having at least one limit switch for detecting a size of an inserted disk
CN101097752B (zh) 盘片装置
CN100426403C (zh) 光盘装置
RU2457554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исковода
CN100353437C (zh) 在光盘播放器中安装光盘的装置
CN100429708C (zh) 盘片驱动装置以及盘片驱动装置的驱动控制方法
CN100547666C (zh) 盘装置
JPH10199115A (ja) 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CN101221785B (zh) 光盘装置
US8276172B2 (en) Slot-loading type disk device having a thin profile
US5237470A (en) Magnetic tape cassette loading/unloading apparatus which selectively loads different size cassettes
CN201207282Y (zh) 入槽型盘装置
US8146113B2 (en) Disk unit for conveying disks of different diameters
CN100590724C (zh) 盘片装置
US8015575B2 (en) Disk device with insertion slot capable of preventing double loading of disks
JPS61182660A (ja) カセツト装着装置
CN101430903B (zh) 记录介质驱动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1221790A (zh) 光盘装置
US7881176B2 (en) Floating lock device
EP1047059A1 (en) Cassette changer
CN100466085C (zh) 盘片装置
CN201207283Y (zh) 入槽型盘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015

Termination date: 2013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