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15780C - 用于碳纤维前体的聚合物 - Google Patents

用于碳纤维前体的聚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15780C
CN100415780C CNB2004800026576A CN200480002657A CN100415780C CN 100415780 C CN100415780 C CN 100415780C CN B2004800026576 A CNB2004800026576 A CN B2004800026576A CN 200480002657 A CN200480002657 A CN 200480002657A CN 100415780 C CN100415780 C CN 100415780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fiber
fiber precursor
polymkeric substance
compound
vinyl cyan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8000265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20033A (zh
Inventor
桑原广明
铃木启高
松村俊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ijin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iji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ijin Ltd filed Critical Teijin Ltd
Publication of CN18200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200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1578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15780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由含50wt%或更大的丙烯腈组分的聚合物组成的碳纤维前体聚合物,其中基于由丙烯酸组分组成的丙烯腈结构链中总的三单元组的比例,由丙烯腈组分组成的丙烯腈结构链的全同立构三单元组的比例为35mol%或更大,该碳纤维前体聚合物允许在低温范围内缓慢地进行阻燃处理,和具有包括低的产热在内的满意的阻燃性能。

Description

用于碳纤维前体的聚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得可能生产碳纤维的碳纤维前体聚合物,通过纺丝该聚合物而获得的碳纤维前体,和通过其热处理而获得的阻燃碳纤维前体。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得到高质量、高性能碳纤维的碳纤维前体聚合物和碳纤维前体,其中为了降低阻燃处理所要求的能量和时间,可通过控制聚丙烯腈中丙烯腈重复单元的立构规整性,从而降低阻燃处理的温度,和其中甚至当进行碳化时,在纤维之间不发生熔合或热分解。
背景技术
碳纤维通常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和特别是高的比强度和比模量,因此在航空应用、娱乐物品、工业材料等中广泛用作各种增强材料的强度改性剂。由于其优异的机械性能,因此它们在降低机动车重量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且作为解决减少二氧化碳的迫切问题的重要进步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
通过使前体有机聚合物纤维进行阻燃处理,在氧气存在下焙烧(firing)并碳化,从而生产这种碳纤维。可提及各种前体,其中包括纤维素、酚醛树脂、聚乙烯醇、偏氯乙烯、沥青、聚丙烯腈(下文简称为“PAN”)等。衍生于PAN类纤维的碳纤维在动态性能如比强度和比模量方面尤其优异,和因为它们可以在均匀和稳定质量与性能的情况下生产,因此它们可以在工业规模上批量生产。
当对PAN类纤维进行阻燃剂处理,接着碳化生产碳纤维时,作为阻燃剂处理的条件,通常需要长时间地在200-400℃的高温氧化氛围内进行热处理。这是因为在短时间内在500℃或更高的温度下立即尝试前体PAN类纤维的阻燃处理产生瞬间的放热分解反应,这种分解反应导致自燃和聚合物的分解,从而阻碍形成所需的碳骨架。此外,延长的高温热处理不仅由于高能耗和低产率导致在经济方面成问题,而且就质量来说,由于单根纤维之间熔合,从强度下降的角度考虑成问题,和由于在高温下长丝容易断裂导致工艺流程方面也成问题,由于这些原因仍需要进行工业改进。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在现有技术中提出了各种建议。例如,提出使用通过共聚特定量的可聚合的不饱和羧酸铵盐而获得的PAN类前体(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和2)和使用下述前体,所述前体是通过共聚可聚合的不饱和羧酸的长链烷基酯而获得的PAN(例如,参见专利文献3)。
这些前体显示出促进阻燃反应的一定效果,但不饱和羧酸的可共聚性低常常导致共聚物的封端。另外,耐热性低的羧酸组分的高比例是不利的,因为在聚合步骤之后的阻燃步骤期间热分解的结果是,它可导致较低的产量。
另一方面,已证明,α-氯代丙烯腈与丙烯腈的共聚可显著缩短阻燃时间和解决产率差的问题(例如,参见专利文献4和5)。再有,为了充分缩短阻燃时间,必须使用大量高成本的α-氯代丙烯腈组分用于共聚,于是存在与产率改进相冲突的经济缺点。
还公开了使用掺入衣康酸和丙烯酰胺类单体与丙烯腈的三元共聚物可改进阻燃性能(例如,参见专利文献6),但除了难以获得具有三种不同单体的均相共聚物以外,任何过量衣康酸还可导致剧烈的放热反应,从而在纤维结构内产生破坏,同时过量的丙烯酰胺单体可产生纤维熔合,进而可使共聚物组成的控制复杂化且影响产率。其它建议包括使用羟基亚甲基(例如,参见专利文献7),不饱和羧酸的卤化烷基酯(例如,参见专利文献8),和含硅或氟的不饱和单体(例如,参见专利文献9),作为共聚组分,但从成本和性能角度考虑,这些无一显示出满意的效果。
另一方面,还在PAN类纤维的阻燃反应领域内进行研究。例如,现已知通过氧化和环化相邻的腈骨架,引发PAN类纤维的阻燃反应(例如,参见非专利文献1)。
另外,通过过去的研究,报导了对于热诱导的反应来说,聚合物微结构,和具体地通过其立构规整度描述的聚合物主链的立构规整性,可影响反应温度和反应速度。例如,已证明,通过加热,由腈基形成亚胺骨架优先在低温下进行,其具有全同立构链而不是无规立构或间同立构链(例如,参见非专利文献2和3)。
通过常规的自由基聚合获得的不具有立体结构规整度,即无规立构的PAN共聚物,用作常规碳纤维前体聚合物和碳纤维前体。再者,迄今为止没有公开过下述文献或报导,这些文献或报导研究使用具有立体结构规整度的单一PAN,即全同立构PAN,作为具有优良的阻燃反应性的碳纤维前体聚合物和碳纤维前体。
[专利文献1]
日本未审专利公开SHO No.48-63029
[专利文献2]
日本已审专利公开SHO No.58-48643
[专利文献3]
日本未审专利公开SHO No.61-152812
[专利文献4]
日本已审专利公开SHO No.49-14404
[专利文献5]
日本已审专利公开HEI No.6-27368
[专利文献6]
日本未审专利公开HEI No.11-117123
[专利文献7]
日本未审专利公开SHO No.52-53995
[专利文献8]
日本未审专利公开SHO No.52-55725
[专利文献9]
日本未审专利公开HEI No.2-14013
[非专利文献1]
W.Watt等,“Proceeding s of the International Carbon FiberConference London”,Paper No.4,1971
[非专利文献2]
N.A.Kobasova等,“VYSOKOMOLEKULYAR NYE SOEDINENIYA SERIYAA”,Russia,13(1),1971,P.162-167
[非专利文献3]
M.A.Geiderikh,“VYSOKOMOLEKULYAR NYE SOEDINENIYA SERIYAA”,Russia,15(6),1973,P.1239-1247
发明公开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抑制在纤维之间的熔合或热分解,在没有使用大量昂贵或特殊目的的单体的情况下,通过提供阻燃步骤的温度显著下降的碳纤维前体聚合物和前体,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前述问题。
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模式
本发明的碳纤维前体聚合物必须由含50wt%或更大的丙烯腈组分的聚合物组成,和基于由丙烯腈组分组成的丙烯腈结构链的全部三单元组(triad)的比例,由丙烯腈组分组成的丙烯腈结构链的全同立构的三单元组的比例必须为35mol%或更大。
与使用常规的无规立构PAN-类聚合物生产碳纤维相比,通过使用这类碳纤维前体聚合物,可实现在低温下的阻燃处理和较短的时间,因此不仅显著降低了能量利用率,而且克服了质量问题如因单根纤维之间的熔合导致的强度下降,和工艺流程问题如长丝断裂。
在聚合含50wt%或更大的丙烯腈组分的聚合物之后,但在模塑成所需形状之前,本发明的碳纤维前体聚合物是呈块料或粒料形式的预模塑的聚合物,和本发明的碳纤维前体是指在聚合含50wt%或更大的丙烯腈组分的聚合物之后,且在通过纺丝工艺如湿法纺丝、干湿纺丝或干法纺丝,模塑成长丝形式之后的状态。换句话说,后者是指在阻燃处理和热碳化处理之前的状态。
本发明的碳纤维前体聚合物必须由含50wt%或更大的丙烯腈组分的聚合物组成,但若存在小于50wt%的丙烯腈组分,则与使用无规立构的PAN类共聚物相比,显示不出阻燃性能改进的充分效果,因此难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碳纤维前体聚合物可以是立体规整的全同立构PAN的简单聚合物,其中全同立构的三单元组的比例为35mol%或更大,或者它可以是共聚50wt%或更大的全同立构PAN的两种或多种不同聚合物的混合物,或者通过下述共聚获得的共聚物,所述共聚将产生50wt%或更大的全同立构的PAN。
本发明的碳纤维前体聚合物优选包括由丙烯腈组分、丙烯酸类化合物组分和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组分作为主要的共聚组分组成的聚合物,优选其中丙烯腈组分构成共聚物的至少80wt%,和丙烯酸类化合物组分与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组分总的重量百分数大于0%且小于20%。
此处,“主要“是指前述三种组分(丙烯腈组分、丙烯酸类化合物组分和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组分)之和占全部共聚物组分的至少80wt%,和更优选至少90wt%。
丙烯腈组分优选构成共聚物的至少80wt%,这允许充分形成碳纤维前体的六方(hexagonal)平面层以供应到阻燃步骤,且还导致碳纤维产品的充足性能。丙烯腈组分的含量优选90wt%或更大。
共聚物中丙烯酸类化合物组分和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组分总的重量百分数优选大于0%且小于20%,该范围同样允许充分形成碳纤维前体的六方平面层以供应到阻燃步骤,且还导致碳纤维产品的充足性能。
在本发明的聚合物中,基于由丙烯腈组分组成的丙烯腈结构链中总的三单元组的比例,由丙烯腈组分组成的丙烯腈结构链的全同立构三单元组的含量比例(mm三单元组%)(其涉及通过13C-NMR估计的丙烯腈衍生的峰值),必须为至少35mol%。若它不在该范围内,则当供应到阻燃步骤时,在结构链内相邻氰基之间增加的距离将阻碍形成碳纤维前体的六方平面层,和作为最终产物获得的碳纤维的动态强度将不足。基于由丙烯腈组分组成的丙烯腈结构链中总的三单元组的比例,全同立构三单元组的含量(mm三单元组%)优选至少65mol%。
全同立构三单元组的含量(mm三单元组%)是在加成聚合类型聚合物中三个相邻的重复单元(三元结构链)的比例,其中所有相邻的单体单元侧链为内消旋(m)构型。
其它类型三单元组包括杂同立构三单元组(mr)和间同立构三单元组(rr)。此处“r“是指外消旋构型。
换句话说,全同立构三单元组的含量是在mm、mr和rr三单元组中mm的比例。
若三单元组含量(mm%)小于35mol%,则PAN的空间构型将显示不出对阻燃性能的充分影响,从而导致与无规立构PAN基本上没有区别。
根据本发明,也可共聚优选小于50wt%的其它组分,只要显示出本发明的效果即可,和尽管可使用任何常规公知的可共聚的不饱和化合物,但存在优选的不饱和羧酸和/或不饱和羧酸酯,和特别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衣康酸和/或其烷基酯。
作为烷基酯,特别优选具有C1-6烷基,例如一个或多个选自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叔丁基和环己基中的基团的酯。
作为其它共聚组分,优选使用丙烯腈组分,极性乙烯基化合物,如丙烯酸类化合物,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甲基丙烯腈,乙酸乙烯酯,丙烯酰胺,马来酸酐和N-乙烯基吡咯烷酮,和芳族乙烯基化合物,如苯乙烯、乙烯基吡啶和乙烯基咪唑。这些共聚组分可单独或结合使用,和优选一种或多种化合物选自极性乙烯基化合物,其中包括丙烯酸、甲基丙烯酸、衣康酸及其烷基酯、甲基丙烯腈、乙酸乙烯酯、丙烯酰胺,马来酸酐和N-乙烯基吡咯烷酮,和芳族乙烯基化合物,如苯乙烯、乙烯基吡啶和乙烯基咪唑,其中特别优选使用丙烯腈组分、丙烯酸类化合物和丙烯酸酯类化合物。
这些组分的共聚得到丙烯腈无规排列的无规共聚物,或者形成丙烯腈链和其它共聚组分链的嵌段的嵌段共聚物。
其它共聚组分的另一作用是抑制阻燃处理过程中分子内环化时发生的自热,为的是减轻对碳纤维前体的热损坏,但为此过量共聚另一共聚组分有时可导致降低的碳纤维性能,且因此当使用另一共聚组分时,优选它的存在量小于20mol%碳纤维前体聚合物。
没有特别限制生产本发明碳纤维前体聚合物的方法,只要它是允许生产全同立构PAN的方法即可,和有效的方法的实例包括,使用脲/单体的笼形配合物,在低温下(-78℃)固相光聚合,正如D.M.White等在J.Am.Chem.Soc.,1960,82,5671中所报道的,使用有机镁或类似物作为反应引发剂的阴离子聚合方法(Y.Nakano等,Polym.Int.,1994,35(3),249-55),或者使用氯化镁或类似物作为分子模板/载体的自由基聚合方法(H.Kuwahara等,Polymer Preprints,2002,43(2),978);然而,最优选主要由丙烯腈组分组成的不饱和共聚组分吸收在作为模板化合物的晶体金属化合物上,形成络合物,对所述络合物进行高分子化的固相聚合反应。
在此情况下所使用的模板化合物优选周期表第IIA-IIB族的晶体金属化合物,在这些当中可提及卤化物、氧化物、氢氧化物、硫化物、硝酸盐、亚硝酸盐、硫酸盐、碳酸盐、硫代硫酸盐、磷酸盐、脂族羧酸盐和芳族羧酸盐,其中特别优选卤化物。
当以上所述通过在模板化合物上吸收而获得的络合物在固相聚合反应中沉淀时,晶体金属化合物具有金属阳离子及其成对的抗衡离子的有序和排列的结构,和丙烯腈组分与不饱和共聚组分可通过在羧基、酰胺基或羧酸酯基中氧原子或氮原子上的未成对电子与金属阳离子配位。
通过金属阳离子及其抗衡离子的顺序、尺寸和离子间距离来确定丙烯腈组分与不饱和共聚组分的排列。取决于所选晶体金属化合物的类型,排列将不同,但优选周期表的第IIa-IIb族金属卤化物用作全同立构立体对照物的模板化合物。
作为这种化合物的实例,可提及氯化铁、氯化钴、氯化镍、氯化镁、氯化铬、无水氯化镁、无水氯化钙、无水氯化镧、无水氯化钇、溴化铁、溴化钴、溴化镍、溴化锰、溴化铬、无水溴化镁、无水溴化钙、无水溴化镧、无水溴化钇、碘化铁、碘化钴、碘化镍、碘化镁、碘化铬、无水碘化镁、无水碘化钙、无水碘化镧、无水碘化钇等等。也可结合使用这些中的两种或多种,或者可使用在单晶体系内存在两个或多个金属阳离子的络合物盐如明矾或水滑石。
金属化合物的晶体体系最优选六方体系和/或三方(trigonal)体系。六方体系和三方体系的大多数金属化合物采用在宏观规模上的层状结构,和丙烯腈组分或不饱和共聚组分在晶体金属化合物层之间用在相同方向上取向的极性基团包围(enclose),产生规则有序的布局。这种六方和/或三方金属化合物包括六水合溴化钙、碘化钙、六水合碘化钙、氯化钴(II)、溴化钴(II)、碘化钴(II)、六水合碘化钴(II)、硝酸铯、氯化镉、溴化镉、碘化镉、氯化铁(II)、氯化铁(III)、溴化铁(II)、溴化铁(III)、碘化铁(II)、二硫化钾、二水合亚硝酸钾、三水合碘化锂、氯化镁、六水合溴化镁、氢氧化镁、氯化镁(II)、溴化镁(II)、亚硝酸钠、氯化镍(II)、二水合硫酸锡、氯化钛(II)、氯化钛(III)、氯化钒(II)、溴化钒(II)、溴化钒(III)和氯化锌,在这些当中,优选氯化铁(III)、氯化钴(II)和氯化镁,且尤其优选氯化镁。
丙烯腈组分和不饱和共聚组分(二者在下文中统称为“单体组分”)与模板化合物接触,形成络合物,和该步优选在氮气或氩气的惰性气体氛围中进行,因为若使用含氧的混合气体如空气的话,自由基生长端可能失活,这使得难以最终获得具有充足聚合度的碳纤维前体聚合物。
为了获得高分子化合物,单体组分与周期表的第IIA-IIB族的晶体金属化合物的摩尔比(A/M)优选至少0.1,且小于5.0,因为该范围得到与模板化合物配位的最佳含量的单体组分,并使得所得碳纤维前体共聚物的立体规整度进一步增加,因为不存在因过量单体组分导致的副作用。
晶体金属化合物的粒度也是重要的,和为了获得具有充足纺丝性能的粘均分子量(下文简称为“Mv”)为50000或更大的碳纤维前体聚合物,金属化合物的粒度优选至少1微米且小于100毫米,和更优选至少5毫米且小于50毫米。
若使用金属化合物粒度为1微米或更小的微粒,则所得碳纤维前体聚合物的Mv将低于50000,和因此纺丝受到极大的阻碍。另一方面,粒度优选不是100毫米或更大,因为单体组分可渗透到金属化合物内部且延长完成形成络合物的时间,同时络合物的形成本身可以以非均匀的方式发生。
尤其应当避免后一情况,因为在随后的固相聚合反应过程中,它可导致Mv的变化。
在固相聚合反应之前,将以以上所述的方式形成的络合物在惰性气体氛围下转移到合适的容器内。
固相聚合反应工艺主要是两类,一类是使用能通过热分解生成自由基的反应引发剂的热固相聚合,和另一类是使用生成电磁波的自由基辐射的电磁固相聚合。
热固相聚合包括其中在添加之前,反应引发剂溶解在少量有机溶剂内的方法,和其中将所制备的反应引发剂在单体组分内的溶液加入到晶体金属化合物中的方法,从反应引发剂均匀分布的角度考虑,后一方法被认为是优选的模式。可或者以静态自发吸收络合物的方法或者施加合适程度的搅拌到络合物上的方法实现添加,条件是搅拌没有如此剧烈到破坏络合物。
本发明的反应引发剂可以是通常用作自由基聚合的反应引发剂的任何一种,和可合适地使用能单电子释放促进自由基聚合的过渡金属化合物,其中包括以下述为代表的偶氮化合物:偶氮二异丁腈、2,2′-偶氮双(2,4-二甲基戊腈)、2,2′-偶氮双(4-甲氧基-2,4-二甲基戊腈)、二甲基-2,2-偶氮双(2-甲基丙酸酯)、1,1-(环己烷-1-腈)、2,2-偶氮双(2-甲基丁腈)和2,2-偶氮双[N-(2-丙烯基)-2-甲基丙酰胺];以过氧化苯甲酰为代表的有机过氧化物;以过硫酸钾/亚硝酸钠或N,N′-二甲基苯胺/过氧化苯甲酰结合物为代表的氧化还原反应引发剂;和乙酰丙酮锰(III)、乙酰丙酮钴(II)、五氰基苄基钴酸酯和硫酸铁(II)/过氧化氢(芬顿试剂)。
另一方面,电磁固相聚合的优点是不要求添加反应引发剂,因为通过电磁波辐射生成了自由基。所使用的电磁波可以是在单体分子内生成自由基的任何足够的能量,且可提及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单色可见光射线、自然光线、电子束和类似物。
固相聚合反应的合适温度条件是-80℃至150℃。低于-80℃的温度可不仅显著降低聚合反应速度,而且增加冷却所要求的能耗。高于150℃的温度可导致从晶体金属化合物中单体的气态解离,从而使得不可能获得具有满意Mv的碳纤维前体聚合物。
通过固相聚合反应生产的络合物由晶体金属化合物和碳纤维前体单体组成。因此可以以用水、甲醇、乙醇或类似物洗脱金属化合物的残渣形式获得最终的碳纤维前体聚合物。
可通过1H-NMR和13C-NMR定量所得聚合物的组成和聚丙烯腈主链的立构规整度。
可由常规公知的技术纺丝通过以上所述的生产方法获得的碳纤维前体聚合物。没有特别限制具体的纺丝方法,和可以是普通的湿法纺丝、干法纺丝或干湿纺丝。根据本发明,一直到这一点时获得的碳纤维前体聚合物长丝被称为碳纤维前体。顺便说一下,由于在纺丝步骤过程中用于拉伸的热处理等导致有时部分进行富全同立构的PAN单元的阻燃,和这些改性结构也包括在本发明的碳纤维前体的范围内。
通过在150-300℃的温度下加热阻燃处理,在惰性气体氛围下在300-2000℃下加热碳化处理,和在2000-2500℃下石墨生长,从而将本发明的碳纤维前体转化成碳纤维。阻燃处理的氛围可以是惰性气体氛围,如氮气,但从缩短阻燃处理时间的角度考虑,优选活性气体氛围如空气。低于300℃的低碳化温度可导致所得碳纤维弹性下降的问题。视需要,可任选地进一步对碳纤维进行表面处理或油涂布或上浆处理。
本发明的碳纤维前体聚合物和碳纤维前体的更快速和较低温度的阻燃处理的原因认为如下所述。
具体地,如上所述,在分子内环化该结构链内相邻腈基的情况下发生阻燃反应,因此从环化相邻的腈基的位置角度考虑,其中腈基处于内消旋构型的全同立构结构是有利的,以便采用较低的活化能进行反应。因此,可在较低温度下对全同立构结构进行阻燃处理。
另外,由于碳纤维前体具有因其全同立构性诱导的3/1螺旋结构,因此,在阻燃步骤过程中它形成直链稠合的吡啶环,或者聚亚萘基(polynaphthylidine)骨架。
因此,在碳化或石墨化阶段中生长的六方平面层的尺寸大于使用具有无规立构结构的常规碳纤维前体实现的尺寸,和所得碳纤维的强度因此增加。
实施例
现通过参考实施例和实施例更详细地解释本发明,且应该理解,决不因此限制本发明。
通过1H-NMR测定在聚合过程中的单体转化速度和所得聚合物的组成,和通过13C-NMR(270MHz,DMSO-d6溶剂,由Nihon Denshi DatumCo.,Ltd.制造的JNR-EX-270)定量立体规整度(立构规整度),以确定全同立构三单元组的含量(mm%)、间同立构三单元组的含量(rr%)、和杂同立构三单元组的含量(mr%)。
实施例1
在干燥氮气流下,将50g粒度为10-30毫米的六方无水氯化镁部分作为模板化合物装载在三颈烧瓶内,并在低于10℃的冰浴中保持。
用氮气置换独立地制备的三颈烧瓶,然后在其内合并作为单体溶液的34.6ml丙烯腈、2.0ml丙烯酸甲酯、1.2ml衣康酸二丁酯。
然后将该混合物加入到含有无水氯化镁的三颈烧瓶中,并使之彻底吸收,以制备A/M=1/1的络合物。
接下来,将该三颈烧瓶安放在于70℃下固相聚合的热空气循环干燥器内12小时。在固相聚合之后,将该络合物倾倒在甲醇内,和通过溶剂萃取除去无水氯化镁,得到在甲醇内不可溶的碳纤维前体共聚物,然后过滤并收集它,用离子交换水和丙酮以该顺序洗涤,然后在40℃下减压干燥过夜。
所得碳纤维前体共聚物的产量为18.2g(65.4%)。
通过1H-NMR测量估计共聚物的组成,表明丙烯腈组分、丙烯酸甲酯组分和衣康酸二丁酯组分的含量分别为94.5%、2.4%和3.1%。
进行13C-NMR测量,确定立构规整度,从而证明高度的全同立构,其中mm/mr/rr=68.3/21.3/10.4。
在35℃下,在N,N′-二甲基甲酰胺内测量的特性粘数[η]为2.04。
实施例2
在干燥氮气流下,将50g粒度为10-30毫米的六方无水氯化镁部分作为模板化合物装载在三颈烧瓶内,并在低于10℃的冰浴中保持。
用氮气置换独立地制备的三颈烧瓶,然后在其内合并作为单体溶液的34.6ml丙烯腈、2.0ml丙烯酸甲酯、1.2ml衣康酸二丁酯。然后将该混合物加入到含有无水氯化镁的三颈烧瓶中,并使之彻底吸收,以制备A/M=1/1的络合物。
接下来,将该三颈烧瓶和300ml螺纹颈玻璃瓶放置在氮气置换的手套箱内,并将该络合物从三颈烧瓶转移到螺纹颈玻璃瓶中。将含该络合物的螺纹颈玻璃瓶安放在具有60Co射线源的γ-射线辐射装置内,以供在10KGy的剂量下电磁固相聚合。所得碳纤维前体共聚物的产量为16.6g(59.5%)。
通过1H-NMR测量估计共聚物的组成,表明丙烯腈组分、丙烯酸甲酯组分和衣康酸二丁酯组分的含量分别为94.5%、2.6%和2.9%。进行13C-NMR测量,确定立构规整度,从而证明高度的全同立构,其中mm/mr/rr=68.1/21.5/10.4。
在35℃下,在N,N′-二甲基甲酰胺内测量的特性粘数[η]为2.96。
实施例3
以与实施例1一样地进行相同的工序,所不同的是使用六方无水氯化钴替代无水氯化镁。
在完成固相聚合之后,将该络合物倾倒在5wt%稀盐酸内,并通过萃取除去无水氯化钴,得到在稀盐酸内不可溶的碳纤维前体共聚物,然后将其过滤并收集。随后用离子交换水和丙酮以该顺序洗涤它,然后在40℃下减压干燥过夜。
所得碳纤维前体共聚物的产量为11.9g(42.7%)。
通过1H-NMR测量估计共聚物的组成,表明丙烯腈组分、丙烯酸甲酯组分和衣康酸二丁酯组分的含量分别为93.3%、2.8%和3.9%。进行13C-NMR测量,确定立构规整度,从而证明高度的全同立构,其中mm/mr/rr=85.1/13.1/1.8。
在35℃下,在N,N′-二甲基甲酰胺内测量的特性粘数[η]为1.67。
实施例4
以与实施例3一样地进行相同的工序,所不同的是使用六方无水氯化铁替代无水氯化钴。
所得碳纤维前体共聚物的产量为14.4g(51.6%)。
通过1H-NMR测量估计共聚物的组成,表明丙烯腈组分、丙烯酸甲酯组分和衣康酸二丁酯组分的含量分别为95.7%、2.6%和1.7%。进行13C-NMR测量,确定立构规整度,从而证明高度的全同立构,其中mm/mr/rr=81.3/13.9/4.8。
在35℃下,在N,N′-二甲基甲酰胺内测量的特性粘数[η]为1.46。
实施例5
以与实施例1一样地进行相同的工序,所不同的是使用42g正交六方氯化铍替代无水氯化镁。
所得碳纤维前体共聚物的产量为17.1g(61.3%)。
通过1H-NMR测量估计共聚物的组成,表明丙烯腈组分、丙烯酸甲酯组分和衣康酸二丁酯组分的含量分别为95.4%、2.9%和1.7%。进行13C-NMR测量,确定立构规整度,其中mm/mr/rr=38.0/38.2/23.8。
在35℃下,在N,N′-二甲基甲酰胺内测量的特性粘数[η]为1.98。
实施例6
以与实施例1一样地进行相同的工序,所不同的是对于A/M=3/1来说,结合50g无水氯化镁、103.8ml丙烯腈、6.0ml丙烯酸甲酯、3.6ml衣康酸二丁酯和0.75g偶氮二异丁腈。
所得碳纤维前体共聚物的产量为82.2g(91.8%)。
通过1H-NMR测量估计共聚物的组成,表明丙烯腈组分、丙烯酸甲酯组分和衣康酸二丁酯组分的含量分别为95.9%、2.5%和1.6%。进行13C-NMR测量,确定立构规整度,其中mm/mr/rr=38.2/38.0/23.8。
在35℃下,在N,N′-二甲基甲酰胺内测量的特性粘数[η]为2.62。
实施例7
以与实施例1一样地进行相同的工序,所不同的是使用粒度为1微米或更小的细粉状氯化镁。
所得碳纤维前体共聚物的产量为25.6g(91.8%)。
通过1H-NMR测量估计共聚物的组成,表明丙烯腈组分、丙烯酸甲酯组分和衣康酸二丁酯组分的含量分别为95.9%、2.7%和1.8%。进行13C-NMR测量,确定立构规整度,其中mm/mr/rr=67.9/21.6/10.5。
在35℃下,在N,N′-二甲基甲酰胺内测量的特性粘数[η]为1.95。
实施例8
以与实施例1一样地进行相同的工序,所不同的是丙烯腈单独用作起始材料,且没有丙烯酸甲酯或衣康酸二丁酯。
所得碳纤维前体共聚物的产量为18.8g(67.7%)。
进行13C-NMR测量,确定立构规整度,其中mm/mr/rr=68.4/24.4/7.2。
在35℃下,在N,N′-二甲基甲酰胺内测量的特性粘数[η]为1.81。
对比例1
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下进行聚合,所不同的是不添加无水氯化镁作为模板化合物。
所得碳纤维前体共聚物的产量为21.9g(78.5%)。
通过1H-NMR测量估计共聚物的组成,表明丙烯腈组分、丙烯酸甲酯组分和衣康酸二丁酯组分的含量分别为95.3%、2.9%和1.8%。
进行13C-NMR测量,确定三单元组的立构规整度,其中mm/mr/rr=27.0/50.4/22.6,从而证明获得了基本上无规立构的碳纤维前体共聚物。使用乌氏粘度计,在35℃下,在N,N′-二甲基甲酰胺内测量的特性粘数[η]为1.83。
与更加无规立构的对比例相比,这些实施例的富全同立构的碳纤维前体共聚物在阻燃处理过程中具有向较低温度偏移的环化反应的放热峰的最高温度,且具有增加的峰值中央高度和降低的产热。
这些结果表明,本发明的富全同立构的碳纤维前体聚合物允许在较低温度范围内进行阻燃处理,同时大的中央高度和低的产热表明阻燃反应更温和的进展。
因此通过碳纤维前体聚合物和碳纤维前体显示出在碳纤维之间没有熔合或热分解和优良的阻燃处理特征的主要效果。

Claims (10)

1. 一种通过使用主要由丙烯腈组分组成的不饱和共聚组分作为模板化合物,将其吸收到晶体金属化合物内形成络合物,和使该络合物进行高分子化的固相聚合反应,生产碳纤维前体聚合物的方法,该方法得到由含50wt%或更大的丙烯腈组分的聚合物组成的碳纤维前体聚合物,其中基于由丙烯腈组分组成的丙烯腈结构链中总的三单元组的比例,由丙烯腈组分组成的丙烯腈结构链中全同立构三单元组的比例为35mol%或更大。
2. 权利要求1的生产碳纤维前体聚合物的方法,其中晶体金属化合物是周期表第IIA-IIB族金属的化合物。
3. 权利要求1的生产碳纤维前体聚合物的方法,其中所述金属化合物是卤化物。
4. 权利要求1的生产碳纤维前体聚合物的方法,其中所述金属化合物是六方和/或三方金属化合物。
5. 权利要求1的生产碳纤维前体聚合物的方法,其中通过添加自由基聚合引发剂到所述络合物中,并加热该混合物,从而进行固相聚合反应。
6. 权利要求1的生产碳纤维前体聚合物的方法,其中通过用电磁波辐照所述络合物,进行固相聚合反应。
7. 权利要求2的生产碳纤维前体聚合物的方法,其中主要由丙烯腈组成的不饱和共聚组分与晶体金属化合物的摩尔比为0.1-5.0。
8. 权利要求1的生产碳纤维前体聚合物的方法,其中晶体金属化合物的粒度为1微米至100毫米。
9. 权利要求1的生产碳纤维前体聚合物的方法,其中晶体金属化合物的粒度为5毫米至50毫米。
10. 权利要求1的生产碳纤维前体聚合物的方法,其中固相聚合反应温度为-80℃至150℃。
CNB2004800026576A 2003-01-23 2004-01-20 用于碳纤维前体的聚合物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1578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4604/2003 2003-01-23
JP2003014604 2003-01-23
JP426454/2003 2003-12-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20033A CN1820033A (zh) 2006-08-16
CN100415780C true CN100415780C (zh) 2008-09-03

Family

ID=369194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80002657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15780C (zh) 2003-01-23 2004-01-20 用于碳纤维前体的聚合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415780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10436B (zh) * 2010-12-06 2013-10-01 Ind Tech Res Inst 聚丙烯腈系纖維原絲增塑劑、組成物以及其碳纖維的製法
CN102382623B (zh) * 2011-08-02 2013-12-18 山东大学 一种碳基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3409854B (zh) * 2013-08-28 2015-11-04 西安元创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碳纤维的生产方法
KR102169501B1 (ko) * 2017-09-29 2020-10-23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탄소섬유 제조용 (메트)아크릴로니트릴계 중합체의 제조방법
TWI654240B (zh) * 2017-11-22 2019-03-2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碳纖維前驅物組合物以及碳纖維前驅物之製備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82016A (ja) * 1986-05-27 1987-12-07 Asahi Chem Ind Co Ltd 高立体規則性アクリル繊維
JPH0376823A (ja) * 1989-05-24 1991-04-02 Asahi Chem Ind Co Ltd アクリロニトリル重合体系炭素繊維の製法
JPH07109358A (ja) * 1993-10-12 1995-04-25 Asahi Chem Ind Co Ltd 高結晶性ポリアクリロニトリル構造体とその製法
JPH0921019A (ja) * 1995-06-30 1997-01-21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炭素繊維プレカーサ用アクリル系共重合体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82016A (ja) * 1986-05-27 1987-12-07 Asahi Chem Ind Co Ltd 高立体規則性アクリル繊維
JPH0376823A (ja) * 1989-05-24 1991-04-02 Asahi Chem Ind Co Ltd アクリロニトリル重合体系炭素繊維の製法
JPH07109358A (ja) * 1993-10-12 1995-04-25 Asahi Chem Ind Co Ltd 高結晶性ポリアクリロニトリル構造体とその製法
JPH0921019A (ja) * 1995-06-30 1997-01-21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炭素繊維プレカーサ用アクリル系共重合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20033A (zh) 2006-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38997B2 (en) Polymer for carbon fiber precursor
Ju et al. Effect of comonomer structure on the stabilization and spinnability of polyacrylonitrile copolymers
CN101823705B (zh) 一种高表面积含氮中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3184588B (zh) 一种12k四元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制造方法
CN101205280B (zh) 一种丙烯腈基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3184591B (zh) 一种12k二元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制造方法
CN100415780C (zh) 用于碳纤维前体的聚合物
CN103952797A (zh) 一种湿法高强型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制备方法
Jang et al. Polyacrylonitrile Nanofibers: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Applications as a Photoluminescent Material and Carbon‐Nanofiber Precursor
CN102505188B (zh) 一种以聚偏氯乙烯为基体制备活性碳纤维的方法
CN104231159B (zh) 一种碳纤维用pan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KR101074963B1 (ko) 탄소섬유 전구체 섬유의 제조방법 및 이에 의해 생산된 탄소섬유 전구체 섬유
Hao et al. New aspects on the cyclization mechanisms of Poly (acrylonitrile-co-itaconic acid)
KR20120126426A (ko) 마이크로웨이브를 이용한 탄소섬유 제조용 폴리아크릴로니트릴계 중합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탄소섬유의 제조 방법
US20210087717A1 (en) Stabilized fiber,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carbon fiber
WO2024027214A1 (zh) 一种嵌段共聚物诱导制备介孔磷酸铁的方法
JP7166233B2 (ja) 耐炎化繊維、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炭素繊維の製造方法
CN107956002A (zh) 一种碳纤维生产方法
JP4620394B2 (ja) 立体規則性を有する炭素繊維プレカーサ用共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Ju et al. Mechanism and kinetics of stabilization reactions of poly (acrylonitrile-co-β-methylhydrogen itaconate)
JP7166524B2 (ja) 炭素材料前駆体成形体、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炭素材料の製造方法
JP7405727B2 (ja) 炭素材料前駆体、耐炎化炭素材料前駆体の製造方法、及び炭素材料の製造方法
JP7343538B2 (ja) 炭素繊維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8053389A (ja) 炭素繊維前駆体繊維ならびに炭素繊維の製造方法
CN110062773B (zh) 用于制备碳纤维的(甲基)丙烯腈类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903

Termination date: 20160120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