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15148C - 吸尘器用集尘装置 - Google Patents

吸尘器用集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15148C
CN100415148C CNB2005101267078A CN200510126707A CN100415148C CN 100415148 C CN100415148 C CN 100415148C CN B2005101267078 A CNB2005101267078 A CN B2005101267078A CN 200510126707 A CN200510126707 A CN 200510126707A CN 100415148 C CN100415148 C CN 10041514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dust
air
blow vent
collect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12670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78247A (zh
Inventor
吉田润
高井启
丰冈贤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7782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782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1514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15148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ter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一种能够提高吸入性能的吸尘器用集尘装置。将从入口(12)吸入的空气及尘埃经由引导路(41)导到集尘室(29)。在引导管(41)的直线部(52)上配置圆筒状流路构件(55),使其轴线沿着直线部(52)延伸的方向。流路构件(55)上形成多个通气口(47),各通气口(47)形成由筛网过滤器(50)覆盖的构成。集尘室(29)中蓄存一定程度尘埃时,导入管(43)内流动的空气经由通气口(47)向外部(绕行流路(31)侧)流出,绕行集尘室(29)导向出口。

Description

吸尘器用集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电吸尘器上的用以捕获与空气一起吸入的尘埃的吸尘器用集尘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电吸尘器,具备相对于电吸尘器主体能够拆装的集尘装置,通过将从吸入部吸入的空气及尘埃收入集尘装置内,从而能够将与空气一起吸入的尘埃捕获在集尘装置内,空气通过集尘装置内从主体排出。吸入集尘装置内的空气,通过引导管引导到集尘室后,通过过滤器排出。与空气一起吸入集尘装置内的尘埃,在空气通过过滤器时被过滤器捕获而蓄存在集尘室。蓄存在集尘室的尘埃通过从主体拆下集尘装置并进行规定的操作而能够容易地清除。
不过,这种电吸尘器中,若尘埃在集尘室蓄存一定程度,则存在通过集尘室向过滤器的空气流动恶化、吸入力降低这样的问题。为此,提出一种集尘装置,具备在导管的中途部形成通气口从而用以分离吸入集尘装置内的部分空气并绕行(旁通)集尘室而排气的绕行流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图15是表示现有集尘装置所具备的引导管141的一例的图,分别是(a)表示该引导管141的侧视图,(b)表示该导管141的剖视图。
参照图15,该引导管141包括构成集尘装置入口112的入口管142和用以将从入口管142流入的空气及尘埃导到集尘室的导入管143。
入口管142,具备轴线方向的一面及另一面开放的圆锥台形状的筒体142A和从该筒体142A的小径侧端缘向径向伸出的法兰部142B。入口管142的筒体142A中嵌入一端部与电吸尘器的吸入部连通的软管的另一端部。
导入管143,为其中途部具有弯曲或压弯呈大致直角的曲部146的圆管状,在与入口管142连接一侧的端部形成有扩宽成圆锥台形状的过滤器部155,在过滤器部155的圆周面上形成多个通气口147,各通气口147由过滤器150覆盖。在过滤器部155的大径侧的端缘(导入管143的与入口管142连接一侧的端缘)形成径向伸出的法兰部155A。该法兰155A中嵌入圆环状密封垫144,入口管142的法兰部142B与密封垫144抵接,从而使入口管142与导入管143在结合部被密封的状态下结合。
从入口管142吸入的空气,其大部分与尘埃一起通过导入管143导到集尘室,而部分空气通过通气口147从导入管143流出。此时,通过通气口147的空气中所含有的尘埃,由过滤器150捕获。在通气口147外侧形成绕行流路,从通气口147流出的空气绕行集尘室而排出。从而,能够确保空气的流动,因此,能够防止降低吸入力。
专利文献1:特许第3460832号公报
不过,如上所述的现有构成中,引导管的内径在过滤器部断面收缩,因此,在过滤器部附近产生压力损失。从而,会担心吸入力降低、吸入性能恶化。
另外,过滤器部具有扩宽成圆锥台形状的形状,因此,要配置过滤器部而必须比较宽的空间。由于配置集尘装置的空间有限,因而,若扩大用以配置滤清部的空间,则必须使集尘室变窄。此时,能够蓄存在集尘室中的尘埃的量变少,在比较短时间内吸入力降低,因此,吸入性能恶化。
再有,沿着与引导管内的空气及尘埃的流通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有通气口(及过滤器),因此,过滤器上容易附着尘埃,在引导管内流入比重高的垃圾(例如,金属片等)时,会担心那些垃圾与过滤器相撞而使过滤器破损。在过滤器上附着尘埃时,空气向绕行流路的流动恶化而吸入力降低。另外,在过滤器发生破损时,会担心垃圾流入绕行流路而将其堵住。从而,任意情况下都会担心吸入性能恶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即是在有关背景下产生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吸入性能的吸尘器用集尘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容易进行维护的吸尘器用集尘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1发明,是一种捕获从入口(12)与空气一起吸入的尘埃并使空气从出口(14)排出的吸尘器用集尘装置(10、10A),这种吸尘器用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以捕获从上述入口与空气一起进入的尘埃的集尘室(29),至少局部具有曲部(46)且用以将从上述入口进入的空气及尘埃引导到上述集尘室的引导路(41、41A、41B、41C),用以分离从上述入口进入的部分空气、绕行上述集尘室并导到上述出口从而确保空气流动的绕行流路(31),位于上述引导路的对通过上述曲部的尘埃进行作用的离心力方向相反一侧的用于连通上述引导路与上述绕行流路的通气口(47、47A、47C)。
根据该构成,流通引导路内的尘埃在曲部受到离心力作用。从而,通过曲部的尘埃,通过引导路中偏离于离心力作用方向的位置(外侧)。若采用通气口位于对尘埃作用的离心力方向的相反侧(内侧)的构成,则尘埃很难通向通气口。
从而,例如,在通气口设有绕行过滤器时,绕行过滤器上很难附着尘埃,引导路内流入比重高的垃圾(例如,金属片等)时也能够有效地防止那些垃圾与绕行过滤器相撞而使绕行过滤器破损。从而,能够防止由于绕行过滤器上附着尘埃而使空气向绕行流路的流动恶化降低吸入力,或者由于绕行过滤器破损而使垃圾流入绕行流路将其堵住,因此能够提高吸入性能。
第2发明,根据第1发明所述的吸尘器用集尘装置(10、10A),其特征在于:上述通气口(47、47A、47C)配置在上述引导路(41、41A、41B、41C)的上述曲部(46)的下流侧且距在上述曲部一定距离内。
根据该构成,在引导路的曲部的下流侧、距曲部一定距离内配置通气口,从而,与在引导路的曲部的上流侧配置通气口相比较,尘埃更难通向通气口,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吸入性能。
第3发明,根据第1发明所述的吸尘器用集尘装置(10、10A),其特征在于:上述引导路(41、41A、41B、41C)至少局部具有直线部,上述引导路的上述直线部还包括轴线沿着上述直线部延伸方向配备的圆筒部(55、55A、55B、55C),上述通气口(47、47A、47C),形成在上述圆筒部的圆周面。
根据该构成,能够使连通引导路和绕行流路的部分的形状不为圆锥台形状而为圆筒状。从而,连通引导路与绕行流路的部分的形状与形成圆锥台形状的情况不同,引导路上不会形成内径断面收缩的部分,因此,能够防止在引导路内发生压力损失及吸入力降低。
另外,将连通引导路与绕行流路的部分的形状设定为圆筒状,从而,与形成圆锥台形状的情况相比较,能够使配置空间狭小。从而,能够扩宽集尘室,因此,能够增多蓄存在集尘室中的尘埃的量,能够抑制吸入力降低。
如此,根据本发明的构成,防止吸入力降低,而能够提高吸入性能。
如第4发明,优选是在上述通气口(47、47A、47C)配备绕行过滤器(50、50A、50C),能够捕获从上述引导路(41、41A、41B、41C)侧通向上述绕行流路(31)侧的尘埃。
如第5发明,上述圆筒部(55、55A、55B、55C)也可以是与上述直线部(52)分体形成的圆筒体。
此时,如第6发明,上述圆筒部(55、55A、55B、55C)如果(环绕其轴线)能够旋转地被保持,则通过旋转圆筒部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维护。
第7发明,根据第6发明所述的吸尘器用集尘装置(10、10A),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随着上述圆筒部(55、55A、55B、55C)旋转而与上述绕行过滤器(50、50A)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部(54)。
根据该构成,旋转圆筒部,使滑动接触部与绕行过滤器滑动接触,从而能够抖落附着在绕行过滤器上附着的尘埃。从而,能够容易地清除附着在绕行过滤器上的尘埃,因此,容易维护。
第8发明,根据第7发明所述的吸尘器用集尘装置(10、10A),其特征在于:上述集尘室(29)中形成用以取出蓄存在内部的尘埃的开口部(22A),还包括用以开闭上述开口部的开闭盖(24、25)和与开闭上述开闭盖联动、旋转上述圆筒部(55、55A)的联动机构(61)。
根据该构成,能够通过开闭开闭盖而使圆筒部联动旋转,因此,能够省去旋转圆筒部的工序,能够更容易地进行维护。
此时,如第9发明,如果上述联动机构(61),采用包括用以施力以使与打开上述开闭盖(24、25)联动旋转上述圆筒部(55、55A)的施力装置(62)这样的构成,则能够顺畅地旋转圆筒部,因此,更容易维护。
第10发明,根据第9发明所述的吸尘器用集尘装置(10、10A),其特征在于:上述通气口(47、47A),形成在上述圆筒部(55、55A)圆周面的圆周方向的规定角度范围内,在关闭上述开闭盖(24、25)的状态下,上述通气口与上述开口部(22A)不对置,而若打开上述开闭盖,则上述圆筒部与其联动旋转,上述通气口与上述开口部对置。
根据该构成,通过打开盖,而使圆筒部联动旋转、使通气口与开口部对置。从而,只要打开开闭盖,就能够容易地将圆筒部旋转到容易进行维护的位置,因此,更容易维护。
第11发明,根据第10发明所述的吸尘器用集尘装置(10、10A),其特征在于:上述开闭盖(25)形成上述绕行流路(31)的局部,形成相对于与从上述引导路(41、41A、41B、41C)通过上述圆筒部(55、55A、55B、55C)的上述通气口(47、47A、47C)流出到上述绕行流路(31)的空气及尘埃通向上述开闭盖侧的方向正交的方向而倾斜的面(49)。
根据该构成,能够将流通绕行流路内的空气沿着形成于开闭盖上的倾斜面而顺畅地导到出口侧,因此,能够提高吸入性能。
第12发明,根据第11发明所述的吸尘器用集尘装置(10、10A),其特征在于:上述集尘室(29)中形成相对于与空气及尘埃从上述引导路(41、41A、41B、41C)流入上述集尘室内的方向正交方向而倾斜的面(48)。
根据该构成,能够使流入集尘室内的空气沿着形成于集尘室中的倾斜面而整流化后顺畅地导到出口侧,因而,能够提高吸入性能,同时能够有效地从集尘室底面蓄存吸入的尘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的主视图。
图2是该电吸尘器的左视图。
图3是从左侧看沿前后方向的垂直面剖开该电吸尘器1时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4是从斜上方看的集尘装置的分解斜视图。
图5A是从左侧看沿前后方向的垂直面剖开集尘装置时的截面的剖视图,其表示集尘装置内几乎没有蓄存尘埃的状态。
图5B是从左侧看沿前后方向的垂直面剖开集尘装置时的截面的剖视图,其表示集尘装置内蓄存一半左右尘埃的状态。
图5C是从左侧看沿前后方向的垂直面剖开集尘装置时的截面的剖视图,其表示集尘装置内蓄存几乎充满尘埃的状态。
图6是从斜上方看的导入管的斜视图。
图7是从斜上方看的导入管的分解斜视图。
图8是沿图6所示的箭头A-A看的导入管的剖视图。
图9是用以说明从入口向集尘装置内吸入空气及尘埃时的形态的剖视图,其表示从前方看沿左右方向的垂直面剖开集尘装置时的截面的图。
图10是表示打开集尘装置的第1盖及第2盖的状态的剖视图,其表示从左方看沿前后方向的垂直面剖开集尘装置时的截面的图。
图11是表示第1变形例的集尘装置的构成的剖视图,其表示从前方看沿左右方向的垂直面剖开集尘装置时的截面的图。
图12是从斜上方看第2变形例的导入管的斜视图。
图13是该导入管的分解斜视图。
图14是从斜上方看第3变形例的导入管的斜视图。
图15是表示现有集尘装置所具备的引导管的一例的图,其中,(a)表示该引导管的侧视图,(b)表示该引导管的剖视图。
图中,10、10A-集尘装置,12-入口,14-出口,22A-开口部,24-第1盖,25-第2盖,29-集尘室(第1空间),31-绕行流路(第2空间),32、33-通气口,34、35-筛网过滤器,36-通气口,37-滤纸过滤器,41A、41B、41C-引导管,46-曲部,47、47A、47C-通气口,48、49-倾斜面,50、50A、50C-筛网过滤器,52-直线部,55、55A、55B-流路构件,55C-过滤器部,61-齿条,62-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1的主视图。图2是该电吸尘器1的左视图。图3是从左侧看沿前后方向的垂直面剖开该电吸尘器1时的截面的剖视图。
参照图1~图3,该电吸尘器1是一种所谓立式(纵型)吸尘器,其具备沿地面移动的吸入部3、一端部(下端部)能够转动地安装在该吸入部3上的长条形状的主体4,能够以把持形成于主体4另一端部(上端部)的把手5使主体4相对于垂直方向向后方倾斜规定角度(例如,60°~80°)的姿势使用。在吸入部3的下部及主体4下部分别能够旋转地安装左右1对车轮2A、2B,通过这些车轮2A、2B沿地面滚动,从而能够顺畅地移动电吸尘器1。该电吸尘器1在不使用时能够保持相对于吸入部3使主体4向垂直方向立起的姿势(图1~图3所示的姿势)。
在吸入部3的底面前侧形成吸入口6。在主体4上的吸入部3后侧配置有包括马达和由该马达驱动旋转的风扇的电动鼓风机7。在使用该电吸尘器1进行清扫时,驱动电动鼓风机7而使与吸入口6对置的地面上的尘埃从吸入口6被吸引到吸入部3内。
在吸入部3的内部前侧配置能够以左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9A为中心旋转的旋转刷9,该旋转刷9的外周面面向吸入口6。电动鼓风机7的马达的旋转力经由传递机构(例如,带轮及带等)传递给旋转刷9的旋转轴9A。从而,若驱动电动鼓风机7,则旋转刷9旋转,能够辅助尘埃从吸入口流入吸入部3内,同时,依靠旋转刷9能够防止从吸入口6流入异物。而旋转刷9也可以依靠从吸入口6吸引到吸入部3内的空气的风压旋转驱动。
主体4上能够拆装地安装用以捕获从吸入部3吸引的空气中所含有的尘埃的集尘装置10。集尘装置10上形成入口12,一端与吸入部3连接的软管13的另一端与集尘装置10的入口12连接。从而,从吸入口6吸引到吸入部3的空气及尘埃,通过软管13内向集尘装置10侧运送,从入口12收入集尘装置10内。与空气一起吸入集尘装置10内的尘埃,在通过集尘装置10内的过程中被捕获,只有空气从集尘装置10前面形成的出口14排出。从集尘装置10的出口14排出的空气通过主体4内从主体4前面下部形成的排气口15向机外排出。
在主体4的后面上部,突出形成用以从下方支撑软管13中途部的软管支撑部8。另外,在主体4右侧面上下隔开一定间隔地突出形成有2个电线缠绕部11,在不使用电吸尘器1时和使用电吸尘器1时电源电线过长的情况等,能够将电源电线缠绕在2个电线缠绕部11使其拢在一起。
图4是从斜上方看的集尘装置10的分解斜视图。图5A~图5C,是从左侧看沿前后方向的垂直面剖开集尘装置时的截面的剖视图,分别是图5A是集尘装置内几乎没有蓄存尘埃的状态,图5B是集尘装置内蓄存一半左右尘埃的状态,图5C是集尘装置内蓄存几乎充满尘埃的状态。
参照图4及图5A~图5C,集尘装置10具有2层结构,包括前面开放的外壳21和配置在该外壳21内侧且前面开放的内壳22。在外壳21的后面形成弓状把持部23,用以在相对于电吸尘器1拆装集尘装置10时把持该集尘装置10。内壳22前面的开口部22A,能够由2块盖(第1盖24及第2盖25)开闭,这2块盖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同一轴线能够转动地保持在内壳22下端部。在内壳22的下端部的左右两侧形成有用以能够转动地保持第1盖24及第2盖25的保持部26,在第1盖24及第2盖25的各下端缘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有能够以同一轴线为中心转动地安装于保持部26上的安装部27、28。
在内壳22内配置有从其中央部到下端部形成的正面看大致矩形状的第1空间29和隔着隔板30形成在该第1空间上方的正面看大致梯形状的第2空间31。第1盖24上的以关闭状态与第1空间29及第2空间31对置的位置分别形成通气口32、33。这些通气口32、33,分别由能够捕获比较大的尘埃(粗尘)的过滤器34、35覆盖。第2盖25在关闭状态覆盖第1盖24的外侧整体,在关闭状态与第1盖24的通气口32对置的位置形成通气口36。该通气口36构成从集尘装置10排出空气的出口14,由能够捕获比较小的尘埃(细尘)的滤纸过滤器37覆盖。
在第2盖25上端部形成有在关闭状态与配置在内壳22上端部的卡扣爪38卡扣的卡扣部39。在关闭第2盖25的状态下,以在内壳22的开口部22A与第2盖25之间夹入第1盖24的状态卡扣爪38与卡扣部39卡扣。卡扣爪38上连结着能够从上方向下方按压的按压部40,按压该按压部40使卡扣爪38向下方变位,从而,能够解除卡扣爪38相对于卡扣部39的卡扣状态,打开第1盖24及第2盖25。
第1空间29构成用以捕获并蓄存从入口12吸入到集尘装置10的尘埃的集尘室。隔板30上形成大致矩形的开口30A,该开口30A连接着用以将从入口12吸入的空气及尘埃导到集尘室中的引导管41。
引导管41包括构成集尘装置10入口12的入口管42和用以将从入口管42流入的空气及尘埃导到集尘室29的导入管43。导入管43在内壳22的第2空间31内向左右方向延伸,其一端部与隔板30的开口30A连接,另一端部与形成于内壳22左侧面的圆形开口45对置。该开口45上安装有环状密封垫44,导入管43的另一端部相对于密封垫44从左侧抵接,从而,入口管42与导入管43以结合部被密封的状态连通。入口管42具有其中途部形成曲部(弯曲部或压弯部)46的大致L字形状,另一端部构成入口12。
通常,从入口12吸入的空气,通过引导管41流入集尘室29内,在通过第1盖24的通气口32的过程中粗尘由过滤器34捕获,之后,在通过第2盖25的通气口36的过程中细尘由滤纸过滤器37捕获并排出。从而,在集尘室29中蓄存从入口12与空气一起吸入的尘埃(粗尘)。该集尘装置10不是采用一般市场销售的那种一次性纸袋的构成,蓄存在集尘室29中的尘埃能够通过打开第1盖24及第2盖25、开放内壳22的开口部22A而取出。
在导入管43的中途部形成有多个通气口47。从而,能够分离从入口12进入的部分空气、从通气口47流到出第2空间31内,绕行集尘室29导到出口14。即,第2空间31,如图5B所示,构成在集尘室29蓄存一定程度尘埃、空气通过集尘室29向出口侧14侧的流动恶化时,用以确保空气流动的绕行流路。从导入管43的通气口47流出到绕行流路31的空气,通过第1盖24的通气口33(筛网过滤器35)后,通过第1盖24与第2盖25间的空间,从上方侧向下方到达滤纸过滤器37,通过滤纸过滤器37从出口14排出。并且,如图5C所示,即使集尘室29中蓄存更多的尘埃,集尘室29几乎充满成为尘埃,筛网过滤器34也不会堵住网眼,则能够确保空气的流动、压缩尘埃并提高集尘效率。
在集尘室29的内底面的前端部,形成从后方越向前方越往上方侧上升倾斜的倾斜面48。该倾斜面48,相对于与从引导管41向集尘室29内流入尘埃的方向(下方向)正交的方向(水平方向)而倾斜。从而,如图5A空白箭头所示,能够将流入集尘室29内的空气沿形成于集尘室29的倾斜面48整流化,之后,顺畅地导向出口36侧,因此,能够提高吸入性能,另外,能够有效地从集尘室29底面蓄存尘埃。特别是能够降低对蓄存在集尘室29前侧下部(倾斜面48的正后方侧)的尘埃所施加的压力,因此,在那部分蓄存尘埃而防止堵住出口14后方侧局部,能够有效地提高吸入性能。
另外,在第2盖25上,在关闭状态与第1盖24的通气口33对置的位置形成有从上方越向下方越往前方侧下降倾斜的倾斜面49。该倾斜面49相对于与从导入管43的通气口47流出的空气及尘埃通向第2盖25的方向(前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下方向)而倾斜。从而,如图5B及图5C空白箭头所示,能够将通过绕行流路31内的空气,沿着形成于第2盖25的倾斜面49,顺畅地导向出口36侧,因此,能够提高吸入性能。
图6是从斜上方看的导入管43的斜视图。图7是从斜上方看的导入管43的分解斜视图。图8是沿图6所示的箭头A-A看的导入管43的剖视图。
参照图4~图8,在导入管43上具备下面开口的中空正方体形状且其下面开口与隔板30的开口30A连接的连接部51和从该连接部51的左端面向水平左方向直线性突出的圆筒状直线部52。在直线部52的轴线方向的中途部的圆周面的上侧部分,在圆周方向并排形成多个(例如2个)在轴线方向具有规定宽度的大致矩形开口53。在开口53的圆周方向的端缘部(更具体地说是各开口53另一方的开口53相反侧的圆周方向端缘部、及2个开口53间的总共3个部位),分别形成沿着与直线部52圆周方向交叉(例如正交)的方向延伸、比直线部52外周面更突出到外侧的突条54。
在直线部52上,以覆盖其形成开口53的部分的外周的方式盖有圆筒状流路构件55。在直线部52外周面的开口部53的左右两侧分别安装环状密封垫56,能够利用密封垫56堵住流路构件55与直线部52的间隙。在直线部52的比开口53靠右侧(右侧的密封垫56的右侧),沿圆周方向突出形成环状加强筋57。流路构件55相对于直线部52从左侧盖在其上,在其一端面与环状加强筋57抵接(或近距离接触)的状态,使轴线沿着直线部52延伸的方向(左右方向)配置,环绕轴线能够旋转地保持。
通气口47由多个形成在流路构件55上的大致矩形孔构成。在使用该集尘装置10时,通气口47定位在上方侧以使与直线部52的开口53对置,从而,在集尘室29中蓄存一定程度尘埃时等,能够使流入导入管43内的空气经由开口53及通气口47向外部(绕行流路31侧)流出。
形成在流路构件55上的通气口47,由筛网过滤器50覆盖,能够用筛网过滤器50捕获与空气一起从导入管43通向绕行流路31侧的尘埃。在将流路构件55安装在直线部52的状态下,形成在直线部52外周面的各突条54与筛网过滤器50抵接,若使流路构件55环绕轴线旋转,则各突条54与筛网过滤器50滑动接触。
在流路构件55的外周面形成法兰部58,该法兰部58从与形成在直线部52的环状加强筋57对置一侧端面径向伸出。在该法兰58外周面上的流路构件55的没有形成通气47部分的侧方(即,使通气口47与开口53对置的状态下的法兰58的上侧部分)沿圆周方向形成多个齿59。在集尘装置10的内壳22的内侧上部(绕行流路31上部),能够前后方向滑动地配置齿条61,该齿条61在其下面沿前后方向形成多个齿60(参照图4及图5A~图5C)。在将导入管43配置在绕行流路31内的状态下,形成在流路构件55的法兰部58上的齿59与齿条61的齿60啮合。从而,若使齿条61前后方向滑动,则能够使经由齿59、60与该齿条61连结的流路构件55旋转。
该实施方式中,能够使连通引导管41和绕行流路31的部分的形状不为圆锥台形状而为圆筒状。从而,连通引导管41与绕行流路31的部分的形状与形成圆锥台形状的情况不同,引导管41上不会形成内径断面收缩的部分,因此,能够防止在引导管41内发生压力损失及吸入力降低。
另外,将连通引导管41与绕行流路31的部分的形状设定为圆筒状,从而,与形成圆锥台形状的情况相比较,能够使配置空间狭小。从而,能够扩宽集尘室29,因此,能够增多蓄存在集尘室29中的尘埃的量,能够抑制吸入力降低。
从而,能够防止吸入力降低并提高吸入性能。
流路构件55,构成轴线沿着直线部52延伸方向配置的圆筒状过滤器部。在流路构件55的圆周面上形成的通气口47及设在通气口47上的筛网过滤器50,相对于引导管41内的空气及尘埃的流通方向平行延伸。从而,与过滤器部呈圆锥台形状形成这种构成相比较,筛网过滤器50上很难附着尘埃,引导管41内流入比重高的垃圾(例如,金属片等)时也能够有效地防止那些垃圾与筛网过滤器50相撞而使筛网过滤器50破损。从而,能够防止由于筛网过滤器50上附着尘埃而使空气向绕行流路31的流动恶化、降低吸入力,或者由于筛网过滤器50破损而使垃圾流入绕行流路31将其堵住,因此能够提高吸入性能。
图9是用以说明从入口12向集尘装置10内吸入空气及尘埃时的形态的剖视图,表示从前方看沿左右方向的垂直面剖开集尘装置10时的截面的图。
参照图9,入口管42以其入口12朝向上方这种姿势与导入管43连通。从入口12吸入的空气及尘埃,在入口管42内通向下方、通过曲部(弯曲部或压弯部)46通向右方。与空气一起吸入的尘埃,由于在通过曲部46时作用离心力,如图9空白箭头所示,尘埃的大部分通过入口管42内的外侧(偏离作用离心力方向的位置)。从而,通过了入口管42的曲部46后的尘埃通过导入管43的直线部52的下部。此时,尘埃的比重越大,则越容易通过入口管42内外侧、通向导入管43的直线部52的下部。
该实施方式中,在使用集尘装置10时通气口47定位在上方侧,从而,使通气口47位于对通过曲部46的尘埃作用的离心力方向相反一侧(内侧)。即,如图9空白箭头所示,在导入管43内的通过尘埃量少的部分配置通气口47。
根据这种构成,通过引导管41内的尘埃很难通向通气口47,因此,覆盖通气口47的筛网过滤器50上很难附着尘埃,引导管41内流入比重高的垃圾(例如,金属片等)时也能够有效地防止那些垃圾与筛网过滤器50相撞而使筛网过滤器50破损。从而,能够防止由于筛网过滤器50上附着尘埃而使空气向绕行流路31的流动恶化、降低吸入力,或者由于筛网过滤器50破损而使垃圾流入绕行流路31将其堵住,因此能够提高吸入性能。
特别是该实施方式中,通气口47配置在引导管41的曲部46的下流侧距曲部46一定距离内,因此,与在引导管41的曲部46的上流侧配置通气口这种构成相比较,尘埃更难通向通气口47,能够有效地提高吸入性能。
另外,从入口12吸入的空气及尘埃在入口管42内通向下方,通过曲部46通向水平方向(右方),因此,尘埃,依靠其重力而容易通过入口管42内的外侧。从而,尘埃更难通向通气口47,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吸入性能。
而通气口47并不限定于如图9所示配置在从曲部46间隔开一定距离的位置,例如,也可以采用配置在曲部46的正下流侧这种构成。
图10是表示打开集尘装置10的第1盖24及第2盖25的状态的剖视图,表示从左方看沿前后方向的垂直面剖开集尘装置10时的截面的图。
与流路构件55的齿59啮合的齿条61,依靠施力构件(例如弹簧62)向前方施力。从而,在如图5A~图5C所示关闭第1盖24及第2盖25的状态下,齿条61前端与第1盖24抵接、克服弹簧62的施力而向后方推下齿条61。若在该状态按压按压部40使卡扣爪38向下方变位,则解除卡扣爪38相对于卡扣部39的卡扣状态,依靠向前方施力的齿条61而推起第1盖24及第2盖25,第1盖24及第2盖25自动打开。
该实施方式中,第1盖24及第2盖25,在最大打开的状态,如图10所示,那些盖2、25分别以不同的转动角保持。根据这些构成,在取出蓄存在集尘室29内的尘埃之际而打开第1盖24及第2盖25时,能够以不同的转动角保持以使那些盖24、25不重叠。从而,打开第1盖24及第2盖25、取出集尘室29内的尘埃时,能够容易地清除附着在第1盖24及第2盖25分别具备的集尘过滤器(筛网过滤器34、35及滤纸过滤器37)上的尘埃,因此,容易维护。
另外,流路构件55环绕其轴线能够旋转地被保持,因此,通过旋转流路构件55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清除附着在筛网过滤器50上的尘埃等维护。
特别是,能够通过开闭第1盖24及第2盖25而使流路构件55联动旋转,因此,能够省去旋转流路构件55的工序,能够更容易地进行维护。
再有,若旋转流路构件55,则形成在导入管43的直线部52外周面的各突条54与筛网过滤器50滑动接触,从而能够抖落附着在筛网过滤器50上的尘埃。从而,能够容易地清除附着在筛网过滤器50上的尘埃,因此,容易维护。
如图10所示,若第1盖24及第2盖25打开,则齿条61依靠弹簧62的施力,向集尘装置10的前方突出。此时,经由齿60、59与齿条61啮合的流路构件55,顺着图10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在第1盖24及第2盖25关闭的状态,通气口47朝向上方,不与内壳22的开口部2A对置,而若打开第1盖24及第2盖25,则流路构件55与其联动旋转,通气口47朝向前方,与内壳22的开口部22A对置。根据这种构成,能够通过打开第1盖24及第2盖25,从而使流路构件55联动旋转、使通气口47与内壳22的开口部22A对置。从而,只要打开第1盖24及第2盖25,就能够容易地将流路构件55旋转到容易进行清除附着在筛网过滤器50的尘埃等维护的位置,因此,更容易维护。
图11是表示第1变形例的集尘装置10A的构成的剖视图,表示从前方看沿左右方向的垂直面剖开集尘装置10A时的截面的图。
该变形例的集尘装置10A中,导入管43A的构成和入口管42A相对于导入管43A安装的姿势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集尘装置10不同,关于其他构成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集尘装置10的构成同样,因此,关于同样的构成,在图中附以同一符号而省略说明。
参照图11,该集尘装置10A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集尘装置10不同,在导入管43A的直线部52的轴线方向的中途部的圆周面的下侧部分沿圆周方向并排形成多个(例如2个)在轴线方向具有规定宽度的大致矩形开口53A(图11中只看得见一方的开口53A)。
在直线部52上覆盖着形成其开口53A的部分的外周而盖有圆筒状流路构件55A。流路构件55A,使轴线沿着直线部52延伸的方向(左右方向)配置,能够环绕轴线旋转地被保持。在流路55A的圆周面,形成多个大致矩形的孔,这些多个孔构成通气口47A。
在使用该集尘装置10A时,通气口47A定位在下方侧以使其与直线部52的开口53A对置,从而,在集尘室29中蓄存一定程度尘埃时等,能够使流入导入管43A内的空气经由开口53A及通气口47A向外部(绕行流路31侧)流出。形成在流路构件55A上的通气口47A,由筛网过滤器50A覆盖,能够用筛网过滤器50捕获与空气一起从导入管43A内通向绕行流路31侧的尘埃。
在流路构件55A外周面的与直线部52的环状加强筋57对置一侧端面形成的法兰部58的外周面上,在流路构件55A的没有形成通气47A部分的侧方(即,使通气口47A与开口53A对置的状态下的法兰58的上侧部分)沿圆周方向形成多个齿(没有图示)。形成在流路构件55A的法兰部58上的齿59与能够前后方向滑动地配置在集尘装置10内壳22的内侧上部(绕行流路31上部)的齿条61啮合。从而,若使齿条61前后方向滑动,则能够使与该齿条61连结的流路构件55旋转。
该集尘装置10A中,入口管42A以其入口12朝向下方这种姿势与导入管43A连通。从而,入口12中从下方嵌入一端部与吸入部3连结的软管13的另一端部。
从入口12吸入的空气及尘埃,在入口管42A内通向上方、通过曲部(弯曲部或压弯部)46通向右方。与空气一起吸入的尘埃,由于在通过曲部46时作用离心力,因而如图11空白箭头所示,尘埃的大部分通过入口管42A内的外侧(偏离离心力作用方向的位置)。从而,通过了入口管42A的曲部46后的尘埃通过导入管43A的直线部52的上部。
该变形例中,在使用集尘装置10A时通气口47A定位在下方侧,从而,使通气口47A位于对通过曲部46的尘埃作用的离心力方向的相反侧(内侧)。即,如图11空白箭头所示,在导入管43A内的通过尘埃量少的部分配置通气口47A。
像该变形例的集尘装置10A这样的构成,通过包括入口管42A及导入管43A的引导管41A内的尘埃也很难通向通气口47A,因此,覆盖通气口47A的筛网过滤器50A上很难附着尘埃,引导管41A内流入比重高的垃圾(例如,金属片等)时也能够有效地防止那些垃圾与筛网过滤器50A相撞而使筛网过滤器50A破损。从而,能够防止由于筛网过滤器50A上附着尘埃而使空气向绕行流路31的流动恶化、降低吸入力,或者由于筛网过滤器50A破损而使垃圾流入绕行流路31将其堵住,因此能够提高吸入性能。
特别是该变形例中,通气口47A配置在引导管41A的曲部46的下流侧,且配置在距曲部46一定距离内,因此,与在引导管41A的曲部46的上流侧配置通气口这种构成相比较,尘埃更难通向通气口47A,能够有效地提高吸入性能。
而通气口47A并不限定于如图11所示配置在从曲部46间隔开一定距离的位置,例如,也可以采用配置在曲部的正下流侧这种构成。
图12是从斜上方看第2变形例的导入管43B的斜视图。图13是该导入管43B的分解斜视图。
参照图12及图13,该变形例的导入管43B,构成用以将从入口12吸入的空气及尘埃导到集尘室29的引导管41B的局部。该导入管43B中,省略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导入管43上所具备的法兰部58。如此,除了省略法兰部58这点以外,该变形例的导入管43B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导入管43同样的构成,因此,关于同样的构成,在图中附以同一符号而省略说明。
该变形例的导入管43B中,其直线部52上能够旋转地保持着具有省略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流路构件55的法兰部58这种构成的流路构件55A。此时,也可以在上述实施方式的集尘装置10A内壳22的内侧上部(绕行流路31的上部),省略能够前后方向滑动地配置以使与法兰部58的齿59啮合的齿条61。
采用这种构成时,不能像上述实施方式那样,与开闭第1盖24及第2盖25联动、使齿条前后方向滑动、使与该齿条61连结的流路构件55旋转,而能够以手动使流路构件55B旋转。
若使流路构件55B旋转,则能够容易地进行清除附着在筛网过滤器50上的尘埃等维护。
特别是若使流路构件55B旋转,则形成在导入管43B的直线部52外周面的各突条54与筛网过滤器50滑动接触,从而能够抖落附着在筛网过滤器50上附着的尘埃。从而,能够容易地清除附着在筛网过滤器50上的尘埃,因此,容易维护。
图14是从斜上方看第3变形例的导入管的斜视图。
参照图14,该变形例的导入管43C,构成用以将从入口12吸入的空气及尘埃导到集尘室29的引导管41C的局部。该导入管43C中,不是像上述实施方式的导入管43那样,形成通气口47的流路构件55盖在直线部52上,而是直接在直线部52上形成通气口47C。更具体地说,在导入管43C的直线部52的中途部的下侧部分形成多个大致矩形孔,这些孔构成通气口47C。从而,在集尘室29中蓄存一定程度尘埃时等,能够使导入管43C内流动的空气经由通气口47C向外部(绕行流路3 1侧)流出。通气口47C,由筛网过滤器50C覆盖,能够用筛网过滤器50C捕获与空气一起从导入管43C内通向绕行流路31侧的尘埃。
这种构成中,也能够使连通引导管43C和绕行流路3 1的部分的形状不为圆锥台形状而为圆筒状。从而,连通引导管43C与绕行流路31的部分的形状与形成圆锥台形状的情况不同,引导管43C上不会形成内径断面收缩的部分,因此,能够防止在引导管43C内发生压力损失及吸入力降低。
另外,将连通引导管43C与绕行流路31的部分的形状设定为圆筒状,从而,与形成圆锥台形状的情况相比较,能够使配置空间狭小。从而,能够扩宽集尘室29,因此,能够增多蓄存在集尘室29中的尘埃的量,能够抑制吸入力降低。
从而,能够防止吸入力降低并提高吸入性能。
引导管43C的直线部52的形成通气口47C的部分的附近,构成轴线沿着直线部52延伸的方向而配置的圆筒状过滤器部55C。通气口47C及通气口47C所具备的筛网过滤器50C,相对于引导管43C内的空气及尘埃的流通方向平行延伸。从而,与过滤器部呈圆锥台形状形成这种构成相比较,筛网过滤器50C上很难附着尘埃,引导管43C内流入比重高的垃圾(例如,金属片等)时也能够有效地防止那些垃圾与筛网过滤器50C相撞而使筛网过滤器50C破损。从而,能够防止由于筛网过滤器50C上附着尘埃而使空气向绕行流路31的流动恶化、降低吸入力,或者由于筛网过滤器50C破损而使垃圾流入绕行流路31将其堵住,因此能够提高吸入性能。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上实施方式的内容,在权利要求所述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种种变更。
例如,连通引导管41、41A、41B、41C与绕行流路31的通气口,并不限于由筛网过滤器50、50A、50C覆盖的构成,既可以采用由其他过滤器覆盖的构成,也可以取代过滤器而形成多个小孔(例如,直径为2~3mm)。另外,也可以采用省略筛网过滤器50、50A、50C的构成。
第1盖24及第2盖25上,并不限于分别具备筛网过滤器34、35及滤纸过滤器37这样的构成,也可以配备其他过滤器。
内壳22的开口22A,并不限于由2块盖(第1盖24及第2盖25)覆盖的构成,既可以是由1块盖覆盖这样的构成,也可以是由3块盖覆盖这样的构成。
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以立式电吸尘器1为例进行了说明,不过,本发明并不限于立式电吸尘器,也可以适用于具备内置有电动鼓风机的主体和经由软管相对于该主体连接的吸入部、能够把持软管中途部形成的把持部而使软管及吸入部移动进行清扫的电吸尘器。

Claims (12)

1. 一种吸尘器用集尘装置,其捕获从入口与空气一起吸入的尘埃,并将空气从出口排出,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以捕获蓄存从上述入口与空气一起进入的尘埃的集尘室,
至少局部具有曲部,且用以将从上述入口进入的空气及尘埃导出到上述集尘室的引导路,
分离从上述入口进入的部分空气,并使该部分空气绕行上述集尘室导向上述出口,从而确保空气流动的绕行流路,
位于上述引导路的与作用于通过上述曲部的尘埃上的离心力方向相反一侧,用于连通上述引导路与上述绕行流路的通气口。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器用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通气口配置在上述引导路的上述曲部的下流侧,且配置在距上述曲部一定距离内。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器用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引导路至少局部具有直线部,上述引导路的上述直线部上还包括圆筒部,该圆筒部的轴线沿着上述直线部延伸方向配置,上述通气口形成在上述圆筒部的圆周面。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尘器用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通气口配备有绕行过滤器,该绕行过滤器能够捕获从上述引导路侧向上述绕行流路侧的尘埃。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尘器用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圆筒部为与上述直线部分体形成的圆筒体。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尘器用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圆筒部能够旋转地被保持。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尘器用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随着上述圆筒部旋转而与上述绕行过滤器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部。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尘器用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集尘室上形成有用以取出蓄存在内部的尘埃的开口部,
还包括用以开闭上述开口部的开闭盖、和与上述开闭盖的开关联动使上述圆筒部旋转的联动机构。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吸尘器用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联动机构包括施力装置,该施力装置施力以与上述开闭盖的打开联动使上述圆筒部旋转。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吸尘器用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通气口形成在上述圆筒部圆周面的圆周方向的规定角度范围内,在关闭上述开闭盖的状态下,上述通气口与上述开口部不对置,而若打开上述开闭盖,则与其联动使上述圆筒部旋转,上述通气口与上述开口部对置。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吸尘器用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开闭盖形成上述绕行流路的局部,在上述开闭盖上形成有倾斜的面,且该倾斜的面相对于与从上述引导路通过上述圆筒部的上述通气口流出向上述绕行流路的空气及尘埃朝向上述开闭盖一侧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倾斜。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吸尘器用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集尘室中形成有相对于与空气及尘埃从上述引导路流入上述集尘室内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倾斜的面。
CNB2005101267078A 2004-11-25 2005-11-17 吸尘器用集尘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1514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341092A JP4293979B2 (ja) 2004-11-25 2004-11-25 掃除機用集塵装置
JP2004341092 2004-11-25
JP2004341093 2004-11-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78247A CN1778247A (zh) 2006-05-31
CN100415148C true CN100415148C (zh) 2008-09-03

Family

ID=366284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126707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15148C (zh) 2004-11-25 2005-11-17 吸尘器用集尘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293979B2 (zh)
CN (1) CN100415148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89893B2 (ja) * 2015-03-27 2019-03-27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JP7240206B2 (ja) * 2019-03-05 2023-03-15 株式会社マキタ 背負い式集じん機
JP7224967B2 (ja) 2019-03-05 2023-02-20 株式会社マキタ アップライト集じん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12152A (en) * 1977-06-30 1979-01-29 Toshihisa Suga Electric cleaner
JPH0641815U (ja) * 1992-11-13 1994-06-03 有限会社名技工業 リント塵埃用集塵機
JPH08322768A (ja) * 1995-06-02 1996-12-10 Sharp Corp 電気掃除機
JPH11187987A (ja) * 1997-12-26 1999-07-13 Toshiba Tec Corp 電気掃除機
US6192550B1 (en) * 1999-01-29 2001-02-27 Sanyo Electric Co., Ltd. Dust-collecting device for vacuum cleaner and upright type vacuum cleaner
JP3460832B1 (ja) * 2002-09-25 2003-10-27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12152A (en) * 1977-06-30 1979-01-29 Toshihisa Suga Electric cleaner
JPH0641815U (ja) * 1992-11-13 1994-06-03 有限会社名技工業 リント塵埃用集塵機
JPH08322768A (ja) * 1995-06-02 1996-12-10 Sharp Corp 電気掃除機
JPH11187987A (ja) * 1997-12-26 1999-07-13 Toshiba Tec Corp 電気掃除機
US6192550B1 (en) * 1999-01-29 2001-02-27 Sanyo Electric Co., Ltd. Dust-collecting device for vacuum cleaner and upright type vacuum cleaner
JP3460832B1 (ja) * 2002-09-25 2003-10-27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78247A (zh) 2006-05-31
JP2006149472A (ja) 2006-06-15
JP4293979B2 (ja) 2009-07-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51319C (zh) 吸尘器用集尘装置
CN100544659C (zh) 具有利用惯性力分离灰尘的分离器的真空吸尘器
KR101074541B1 (ko) 진공 청소기
CN102014720A (zh) 电动吸尘器
RU2003117801A (ru) Пылеулавлива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циклонного типа для пылесоса
US20130255501A1 (en) Oil Mist Filter
CN109420389A (zh) 空气净化器
EP2543303B1 (en) Vacuum cleaner with recirculated cooling air
JP2007252838A (ja) 電気掃除機
JP2009061308A (ja) 電気掃除機
CN105333511B (zh) 净化装置及挂壁式空调器
CN101138476B (zh) 电动吸尘器
CN100415148C (zh) 吸尘器用集尘装置
JP4865881B2 (ja) 電気掃除機
CN102578960B (zh) 电动吸尘器
CN211411300U (zh) 一种燃煤工业炉烟气除尘装置
JP3999792B2 (ja) 電気掃除機
CN101933787B (zh) 集尘装置以及电动吸尘器
JP5258438B2 (ja) 電気掃除機
JP6464019B2 (ja) 空気清浄機
CN218165133U (zh) 一种过滤结构及具有其的尘气分离装置
CN217218932U (zh) 一种尘盒机构及扫地机器人
JP4241585B2 (ja) 掃除機用集塵装置
JP5040453B2 (ja) 集塵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JP2019007636A (ja) 空気清浄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903

Termination date: 201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