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04871C - 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04871C
CN100404871C CNB2004100786025A CN200410078602A CN100404871C CN 100404871 C CN100404871 C CN 100404871C CN B2004100786025 A CNB2004100786025 A CN B2004100786025A CN 200410078602 A CN200410078602 A CN 200410078602A CN 100404871 C CN100404871 C CN 100404871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yperbaric chamber
slide plate
reservoir compartment
pressure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07860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49570A (zh
Inventor
山本信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B20041007860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404871C/zh
Publication of CN17495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495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0487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04871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tary Pumps (AREA)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滑片旋转式压缩机,通过在高压舱的有限容积内将高压室的容积设置成大于贮油室的容积,合理地防止制冷循环部件如热交换器等和相关的车辆构件发生共振,阻止异常声响的发生。本发明的滑片旋转式压缩机包括:供经压缩的高压流体排入其中的高压室;用于存储从高压流体分离出来的润滑油的贮油室;以及向滑片背压室中有选择地供给气流体或者贮油室的润滑油的滑片背压控制装置。其中,通过所述滑片背压控制装置被设置在高压室中,高压室的容积可以得到确保,而且高压室中的流体被供给到滑片背压控制装置中。

Description

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对流体进行压缩并将其排出的压缩机,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汽车空调装置等中的压缩机。
背景技术
在安装在车辆空调装置中的普通压缩机中,一部分压缩机润滑油会随经压缩机构压缩后的流体(致冷剂)一起被排出到空调装置的制冷循环部件中。
与流体(气体致冷剂)一起排出到制冷循环部件中的压缩机润滑油越多,制冷循环部件中的热交换器的热传递效率也就越低。另外,制冷循环部件中的管道压力损失也将增大,制冷循环的效率将会下降。
解决上述问题的现有方法是,在压缩机中安装上:通过侧板与压缩机构部分隔开的贮油室;安装在该贮油室上部的离心分离式润滑油分离装置;和与上述侧板位于贮油室一侧的表面紧密接触且覆盖住该表面的盖板。所述润滑油分离装置将流体(气体致冷剂)和润滑油加以分离,从而抑制润滑油排入空调装置的制冷循环部件中的现象发生(具体可参照比方说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4-153596号公报、图1)。
另外,在滑片旋转式压缩机中,普遍地采用了利用压力差往滑片背部供给高压润滑油的机构,使滑片随着转子的旋转其前端能压紧着气缸内壁发生旋转、滑动(具体可参照比方说特公平7-45877号公报中的图1、图4)。
在上述的参考文献特公平7-45877号所述的压缩机中,安装有滑片背压控制装置。安装了这样的装置之后,即使在压缩机中的高、低压之间没有压差或者压差很小的场合下启动压缩机,也可以通过从供气通道供给气体状流体来防止启动后滑片背压室内的压力骤然下降;另外在正常的操作过程中,通过切断供气通道还可以选择向滑片背压室中供给适量的润滑油。
为了抑制润滑油被排到空调装置的制冷循环部件中,上述的特开平4-153596号公报中所述的压缩机中设置有:通过侧板与压缩机构部分隔开的贮油室;安装在贮油室上部的离心分离式润滑油分离装置;和安装成与上述侧板处于贮油室一侧的表面紧密接触且覆盖住上述表面的盖板。
但是,在特开平4-153596号公报中所示的结构中,由于从排气阀到润滑油分离装置为止的空间很狭小,从压缩机构排出的排出气体的压力变动(脉动压)不易得到衰减,与压缩机的气体排出口相联的高压管道会发生振动,从而造成与之相联的制冷循环部件(例如热交换器)和车辆构件等发生共振,容易产生异常声响(即脉动音)。
另外,采用上述参考文献特公平7-45877号中所述的滑片背压控制装置的话,尤其是在压缩机启动时,必须向供气通道中可靠地供给气态流体,如果错误地将润滑油供给到该供气通道中的话,就可能造成压缩机不能工作。
特别是,在具备这种滑片背压控制装置的压缩机中,由于滑片背压控制装置设置在了贮存润滑油的空间中的缘故,当进行维修比方说更换压缩机之际,如果错误地加入了规定量以上的润滑油的话,油面将上升到规定位置以上,这样,润滑油在压缩机启动时就很有可能从滑片背压控制装置的供气通道入口进入装置内部。
发明内容
因此,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在高压舱的有限容积内将高压室的容积设置成大于贮油室的容积,从而合理地防止制冷循环部件(例如热交换器)等和相关的车辆构件发生共振,阻止异常声响(即脉动音)的发生。
另外,在本发明的具备上述滑片背压控制装置的压缩机中,不但可以防止上述异常声响的发生,并且,可以使滑片背压控制装置的操作更加可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1方案中的压缩机包括:吸入流体并进行压缩、排出的压缩机构;供经所述压缩机构压缩的高压流体排入其内的高压室;和用于存储从所述高压流体分离出来的润滑油的贮油室,另外还具备把分离掉所述润滑油的高压流体导入规定通道的流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室的容积设置成比所述贮油室的容积大,所述高压室以及贮油室通过把由隔断壁隔成的高压舱内加以分隔而成,所述高压室和贮油室通过用于将来自所述高压室的高压流体中所含的润滑油加以分离的润滑油分离装置加以连通;另外,所述压缩机构与所述高压舱并列设置,所述高压室和贮油室通过用于将来自所述高压室的高压流体中所含的润滑油加以分离的离心分离式润滑油分离装置加以连通,所述高压室与所述离心分离式润滑油分离装置连通,所述润滑油分离装置与所述贮油室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的构成,由压缩机构排出的高压流体的脉动可以在高压室内得到缓和,从而可以防止脉动音的发生。另外,,所述贮油室内的润滑油不会发生随着所述高压室的高压流体流到压缩机外的现象,可以使润滑油可靠地存储在贮油室中。
另外,在本发明的另一种方案中,所述压缩机构为滑片旋转式压缩机构,并设有把排出到所述高压室中的高压流体从供气通道入口供给到所述滑片槽内的滑片背压控制装置,所述滑片背压控制装置的一部分甚至全部都设置在所述高压室内,所述供气通道入口在所述高压室内设有开口。
通过采用这样的构成,可以有效地利用高压室的大容积来确保滑片背压控制装置的设置空间,从而既可以抑制压缩机的大型化,同时又能够可靠地通过滑片背压控制装置向滑片槽内供给气体。
另外,在本发明的又一种方案中,采用的压缩机为滑片旋转式压缩机,它包括:滑片在设在转子内的滑片槽内伸出/缩进、与所述转子一起在气缸内旋转以吸入、压缩、排出流体的滑片旋转式压缩机构;供经所述压缩机构压缩的高压流体排入其中的高压室;将从所述高压流体分离出来的润滑油进行存贮的贮油室;和在所述压缩机构启动时将所述高压室中的流体、在启动后则将所述贮油室中的润滑油有选择地进行切换后供给到所述滑片槽内的滑片背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片背压控制装置设在所述高压室中,所述高压室和所述贮油室通过隔断壁隔开,并且所述高压室的容积要比所述贮油室的容积要大;另外,引入供给所述滑片槽中的高压流体的供气通道入口与所述高压室相连通,引入供给所述滑片槽的润滑油的润滑油供给通道入口部与所述贮油室中的润滑油相连通,所述高压室和贮油室通过用于将来自所述高压室的高压流体中所含的润滑油加以分离的离心分离式润滑油分离装置加以连通,所述高压室与所述离心分离式润滑油分离装置连通,所述润滑油分离装置与所述贮油室连通。
通过采用这样的构成,可以确保能起到缓和压缩机构排出的高压流体的脉动的作用的高压室的容积,防止随所述高压流体的脉动产生的脉动音。另外,在启动时向滑片槽中供给来自高压室的气体成分较多的高压流体,在启动后向滑片槽中供给所述贮油室的润滑油,防止启动后出现的因滑片的伸出产生的滑片槽内的压力骤降而引起的滑片伸出不畅现象,可以使压缩机可靠地启动。同时,通过在启动后向滑片槽中供给润滑油,可以使滑片和气缸内壁面进行可靠的接触,从而确保压缩机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滑片旋转式压缩机中的供气通道及润滑油供给通道的横向截面图,
图2为表示该压缩机中的气缸内部构造的截面图,
图3为从该压缩机的气缸一侧看到的高压室盖(高压舱)经部分切除后的正视图,
图4为该压缩机中的滑片背压控制装置的部分主要结构的放大截面图,
图5为表示该压缩机和现有构造的压缩机在工作状态下排出的高压流体的压力脉动状态的特性图。
附图中,1为压缩机,2为气缸,2a为吸气空间,2b为压缩空间,2c为排气空间,3为前侧板,4为后侧板,5为高压室盖,6为转子,7为驱动轴,8为滑片槽,9为滑片,10为吸气孔,11为吸气口,12为排气孔,13为排气阀,14为高压通道盖,15为高压通道,16为连接通道,17为高压室,18为滑片背压槽,19为供油通道,20为隔断壁,21为连通孔,22为润滑油分离室,23为开口,24为贮油室,25为气体排出口,26为导油通道,27为连接通道,28为滑片背压控制装置,28A为气体通道开闭装置,28B为润滑油通道开闭装置,29为润滑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将本发明应用于滑片旋转式压缩机中时的实施例。
在图1至图4中,参考符号1为压缩机,它包括:具有圆筒状内壁的气缸2;堵塞住所述气缸2的前后开口的前侧板3、后侧板4;及与所述后侧板4并列设置的高压舱(以下亦称高压室盖)5。
所述气缸2的内部安装有大致呈圆柱状、且可以旋转自如的转子6,该转子6相对于气缸2的轴心呈偏心状,其部分外周边与气缸2的内壁之间形成细微的间隙。所述转子6上设有与之形成一体的驱动轴7,该驱动轴7通过轴承安装在所述前侧板3以及后侧板4中。8为设在所述转子6中的滑片槽,这样的滑片槽从所述转子6的上表面向下切削而成,且呈等间隔地设置有多条(即每隔规定角度设置一条)。符号9为设在所述滑片槽8内的、伸缩自如的滑片。
这样,当所述转子6旋转时,所述滑片9沿所述气缸2的内壁滑动,气缸2的内部空间中将形成吸气空间2a、压缩空间2b和排气空间2c。10为设在所述气缸2上的吸气孔,其一端在所述吸气空间2a中设有开口,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1的吸气口11相连通。12为设在所述气缸2上的排气孔,在所述排气空间2c中设有开口,排气孔12的上方设有排气阀13。这样的排气孔12和排气阀13相对于所述气缸2并列设置有2对。14为设在所述气缸2上方的高压通道盖,所述排气空间2c通过所述排气孔12与上述高压通道盖14内的高压通道15相连通。16为设在所述后侧板4中的连接通道,所述高压通道15和设在所述高压室盖5的内部的高压室17通过连接通道16相互连通。另外,所述后侧板4上设有面向所述气缸2的内部空间的滑片背压槽18,该滑片背压槽18延伸至所述排气空间2c、吸气空间2a和压缩空间2b中。另外,所述后侧板4中还设有贯穿该所述后侧板4的、与滑片背压槽18相连通的供油通道19。
接下来描述高压室盖5的结构。该高压室盖5的内部由隔断壁20分隔成以下几个部分:高压室17、通过连通孔21与所述高压室17相连通的呈尖头筒状的润滑油分离室22、和位于所述高压室17的下方且通过所述润滑油分离室22的尖头开口23与所述润滑油分离室22相连通的贮油室24。
所述润滑油分离室22中设有离心分离式润滑油分离结构。具体说来,其中设有规定直径的圆筒状空间22a,连通孔21用于将高压流体(气体致冷剂)导入该圆筒状空间22a中,连通孔21的朝向、角度等被设定为能使高压流体(气体致冷剂)射向圆筒空间22a的切线方向。换句话说,为了使高压流体(气体致冷剂)更顺畅地进行回旋,连通孔21最好被设置成能使高压流体(气体致冷剂)沿圆筒空间22a的内壁面22b排出。另外,在所述润滑油分离室22的尖头状下端一侧,设有直径逐渐减小的导油通道26,其尖端上设有上述的开口23。
25为设在所述润滑油分离室22上端的气体排出口,与制冷循环部件(图中未示出)相联接。27为设在所述圆筒空间22a的隔断壁20附近的连接通道,其作用在于将所述贮油室24和所述圆筒空间22a的下部(与导油通道26之间的边界附近)相连通,以平衡贮油室24和润滑油分离室22中的压力。
28为设置在所述高压室17中且设在所述后侧板4上的滑片背压控制装置,该装置将所述高压室17的高压流体(气体致冷剂)和存贮在所述贮油室24中的润滑油29进行适当的切换后,从所述供油通道19供给到所述滑片背压槽18中。
如图4中所示,滑片背压控制装置28包括:气体通道开闭装置28A、和油通道开闭装置28B。
所述气体通道开闭装置28A包括:一端在所述高压室内17内设有开口的供气通道入口28a;一端与所述供气通道入口28a相连通的第1供气通道28b;由上下运动的第1柱塞28c、随着第1柱塞28c的上下运动而开闭的第1球阀28d以及第1阀座28e、用于调节所述第1柱塞28c的上下运动的第1偏置弹簧28f、和内部装有所述第1柱塞28c的第1柱塞室28g构成的阀机构;随着所述阀机构的开启操作而与所述第1供气通道28b相连通的第2供气通道28h;用于控制所述第2控制供气通道28h和所述供油通道19之间的连通的、由第2球阀28i、第2阀座28j构成的阀机构;和设在后侧板4中的、一端在所述第1柱塞室28g中设有开口、另一端在所述、气缸2内设有开口的气体导入通道28k。所述气体导入通道28k的开口设在所述气缸2内由前侧板3、后侧板4及滑片9形成的空间中(见图2),当转子6朝图2中的箭头X方向旋转时,开口部位的压力与吸气压力相同或者呈比吸气压力还高一些。另外,所述第2球阀28i利用所述第2供气通道28h和所述供油通道19之间的差压实现连通和切断。
另外,上述的润滑油通道开闭装置28B中包括:引入所述气缸2内的排气空间2c中的压力的回路;引入贮油室24内的压力的回路;和依靠这两个回路的压力之间的差压而工作的开闭阀组件。具体地说,润滑油通道开闭装置28B中包括:一端在图2中所示的所述气缸2的内部空间中的排气空间2c中以极小面积开口、另一端与第2柱塞室28l相连通的高压导入通道28m:安装成可在第2柱塞室28l内上下运动的第2柱塞28n;安装在第2柱塞室28l中、用于调节第2柱塞28n的上下运动的第2偏置弹簧28o;随着所述第2柱塞28n的上下运动而进行开闭操作、由第3阀球28p和第3阀座28q构成的阀组件;在只有所述第2柱塞28n中用于进行运动操作的第2偏置弹簧28o施加推力的场合下总是能将第3阀座28q推到所述第3球阀28p上的第3偏置弹簧28r;一端在所述贮油室24中设有开口且另一端与所述第3阀球28p、第3阀座28q相连通的第1导入通道28s;以及使所述第1导入通道28s与所述供油通道19通过所述第3阀球28p、第3阀座28q进行连通的第2导入通道28t。
这样,如果所述第3阀球28p、第3阀座28q处于打开状态的话,所述贮油室24中的润滑油将通过导入通道28t及供油通道19被供给到所述滑片背压槽18内。
这里,所述高压室盖5中的高压室17的容积被设定成大于所述贮油室24的容积。具体地说,所述高压室17的容积约为157cc,而所述贮油室24的容积被大约设定在97cc左右。另外,虽然滑片背压控制装置28也被设置在所述高压室17的内部,减去滑片背压控制装置28的体积(约28cc)后,高压室的容积也有大约129cc,还是处于比所述贮油室的容积大的状态。
接下来描述具有上述结构的压缩机1的操作情况。这里,为描述方便起见,对压缩机1从正在运转的状态下到停止、然后再次起动的状态进行描述。
在上述构成中,当来自发动机(图中未示出)等驱动源的动力传递到驱动轴7上时,转子6将发生旋转,滑片9也随之滑动。这样,流体(致冷剂)被从吸气孔10吸入,流入由滑片9、前侧板3、后侧板4形成的吸气空间2a,再从压缩空间位置2b转动到排气空间位置2c,然后成为经压缩的高压流体从排气孔12排出。
另一方面,滑片9在沿气缸2的内壁发生滑动的过程中在滑片槽8内伸出/缩回,且在充满所述滑片槽8内部的润滑油的作用下被不断地推向向前突出的方向。
也就是说,在润滑油通道开闭装置28B中,柱塞28n依靠通过高压导入通道28m供给的气缸2内的排气空间2c的压力和通过第1导入通道28s供给的贮油室24的压力之间的差压进行操作。在这样的场合下,由于排气空间2c的压力超过了贮油室24的压力,第3阀球28p、第3阀座28q处于开放状态。因此,贮油室的润滑油会经第3阀座28q、供油通道19和滑片背压槽18源源不断地供给到所述滑片槽8中,使得所述滑片9总是被推向从所述滑片槽8中突出的方向。
另外,滑片背压槽18的压力还通过供油通道19作用到第2阀座28j和第2阀球28i上,使第2阀座28j、第2阀球28i处于堵塞状态下。由此,所述第2供气通道28h和供油通道19之间的连通将被切断。
从所述排气孔12排出的高压流体经高压通道15、连接通道16流入高压室17中。这里,由于所述高压室17的容积被充分确保,流体排出时发生的脉动也将被缓和,从而以很强的势头从连通孔21喷入润滑油分离室22中。
因此,从所述高压室17流入的高压流体(气体致冷剂)将一边在所述圆筒空间22a中发生回旋,一边从形成在圆筒空间22a的上方的气体排出口25排出到联接在压缩机1外部的制冷循环部件(图中未示出)中。
另一方面,高压流体(气体致冷剂)中所含的润滑油在圆筒空间22a中进行回旋的过程中,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会与圆筒空间22a的内壁面22b发生接触而粘在其上,从而与所述高压流体(气体致冷剂)发生分离。然后,由于所述高压流体的压力也起到作用的缘故,分离出来的润滑油沿圆筒空间22a的内沿面向下流动,从尖端处的开口23流入贮油室24中。
在压缩机工作期间,上述的状态将不断地持续进行下去。
然后,当由于温度调节等原因压缩机1停止工作时,由于气缸2内部(各个空间之间)有压力差存在,流体会通过转子6和前侧板3及后侧板4之间的微小间隙发生流动。其结果,排气孔12附近的高压部分中的压力将下降,吸气孔10附近的低压部分中的压力将上升。
另外,滑片背压槽18内的压力也随之下降。随着滑片背压槽18内的压力下降,通过第1导入通道28s引入的贮油室24的压力及第3偏置弹簧28r以及第2偏置弹簧28o的弹力将在润滑油通道开闭装置28B中发生作用,使第3阀球28p、第3阀座28q朝堵塞方向运动。其结果,供油通道19、第2导入通道28t和贮油室24之间的连通将被切断。
另一方面,在压缩机停止后经过一定的时间后,气体通道开闭装置28A中的高压侧和低压侧之间的压力差将减小,第1柱塞28c在第1偏置弹簧28f的作用下将朝第1阀座28e一侧顶起,使第1球阀28d处于开放状态。
与此同时,第2球阀28i、第2阀座28j也将处于开放状态。其结果,供油通道19将分别与供气通道入口28a、第1供气通道28b和第2供气通道28h相连通。
然后,压缩机从上述的状态下重新启动时,由于气体通道开闭装置28A处于开放状态及随着转子6的旋转滑片9会伸出等原因,滑片槽8内将产生负压现象,供油通道19、第2供气通道28h中将产生吸引作用。这样,从气缸2排出的高压流体(气体致冷剂)会立即从高压室17流入供气通道入口28a中,且从第1供气通道28b经第2供气通道28h、第2球阀28i和第2阀座28j构成的阀机构、再经供油通道19供给到滑片背压槽18中。
这样,由于在压缩机1起动时高压气体流体(致冷剂)被供给到滑片背压槽18中,滑片9在滑片槽8中的滑动将非常顺畅,从而可以使滑片9能可靠地伸出。
并且,与上述操作几乎同时,由于压力比所述气缸2内的吸气压力高一些的部位的容积得到了扩大,气体导入通道28k中将产生吸引作用,使第1柱塞28c向下方运动;再加上随着转子6的旋转而排出的高压流体的加压作用,第1供气通道28b的压力将顶住第1偏置弹簧28f的弹力,将第1球阀28d推向第1阀座28e,切断第1供气通道28b和第2供气通道28h之间的连通。
另外,与上面的操作几乎同时,高压室17的压力也将作用到贮油室24内。此时,由于与气缸2内的最高压力相当的排气空间2c的压力已经到达第2柱塞室28l中,第2柱塞28n被推向下方,使第3阀球28p、第3阀座29q发生开放。另外,在这样的状态下,第2球阀28i已经在处于其前方的供油通道19中的润滑油压力的作用下被推至第2阀座28j,第2供气通道28h和供油通道19之间已经被切断。也就是说,处于图4的状态下。
因此,贮油室24的润滑油将流过第1导入通道28s、从第2导入通道28t和供油通道19供给到滑片背压槽18中,从而能够再次维持前述的压缩机1的工作状态。
图5为表示本实施例的压缩机和与具有本实施例不同的现有构造的压缩机在工作状态下从高压室盖5内测定出的排出高压流体的脉动特性的示意图。
亦即,在上述的现有构造的压缩机中,高压室和贮油室虽然由隔断壁加以分隔,但滑片背压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贮油室内中,所述高压室容积和贮油室容积的关系为高压室的容积设置得要比贮油室的容积要小。具体来说,测定中所使用的现有构造中的高压室容积为30cc,贮油室的容积为160cc;除去所述滑片背压控制装置的体积(约40cc)后,贮油室的容积约为120cc,处于比所述高压室的容积大的状态。此外,压缩机构使用的是相同的滑片旋转型机构。
从图5中可以看出,通过将高压室17的容积设置成大于贮油室24的容积,可以在很宽的压缩机转速范围内使压缩机排出的高压流体(致冷剂)的脉动稳定在很低的水平上。这样,传递到发动机等部件上的振动非常小。
因此,随着压缩机排出的高压流体(致冷剂气体)的脉动产生的振动所引起的空调装置中的高压管道等处的振动也可以得到很大的抑制,由此产生的异常声响也可以防止。
另外,本发明具有能够衰减上述压缩机排出的高压流体(致冷剂气体)的脉动产生的振动的效果,这一效果不光在滑片旋转式压缩机中能起到作用,在其它的旋转式压缩机、往复运动式压缩机中也可望产生同样的效果。
另外,高压室17容积增大后,能够成为滑片背压控制装置28的安装空间,使压缩机1的结构可以实现小型化。特别是,由于不会发生因润滑油流入所述滑片背压控制装置28的供气通道入口28a中时产生的误操作,因此滑片旋转式压缩机的可靠性可以提高。
另外,上面的实施例中的润滑油的分离机构虽然以回旋式构造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采用冲击式及过滤式等其它分离机构作为润滑油的分离机构也是可以的。
另外,虽然在上面的实施例中滑片背压控制装置28的全部构件都设置在高压室17中了,但是,将其一部分(例如滑片背压控制装置28的底部)安装成从隔断壁20面对着贮油室24也是可以的。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为,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压缩机包括:供压缩机构压缩过的高压流体排入的高压室、和用于存储从所述高压流体分离出来的润滑油的贮油室,所述高压室的容积设定得比所述贮油室的容积要大。因此,由压缩机构排出的高压流体的脉动可以在高压室内得到缓和,脉动音的发生也可以防止。
另外,本发明通过把由隔断壁隔成的高压舱内分隔成所述高压室以及贮油室,并且所述高压室和贮汕室由能将所述高压室的高压流体中所含的润滑油加以分离的润滑油分离装置进行连通,且所述高压舱与所述压缩机构并列设置,从而使得所述贮油室内的润滑油不会随在所述高压室中流动的高压流体一起流到压缩机外,而是可以使润滑油可靠地存储在贮油室中。
另外,本发明中的所述压缩机构为滑片旋转式压缩机构,并且设置有将排出到所述高压室内的高压流体从供气通道入口供给到所述滑片槽内的滑片背压控制装置,该滑片背压控制装置的一部分甚至全部都设在所述高压室内,所述供气通道入口在所述高压室内设有开口。这样,所述高压室可以兼作滑片背压控制装置的安装空间,压缩机可望实现小型化。

Claims (3)

1.一种压缩机,包括:吸入流体并进行压缩、排出的压缩机构;供经所述压缩机构压缩的高压流体排入其内的高压室;和用于存储从所述高压流体分离出来的润滑油的贮油室,另外还具备把分离掉所述润滑油的高压流体导入规定通道的流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压室的容积设置成比所述贮油室的容积大,所述高压室以及贮油室通过把由隔断壁隔成的高压舱内加以分隔而成,所述高压室和贮油室通过用于将来自所述高压室的高压流体中所含的润滑油加以分离的离心分离式润滑油分离装置加以连通,所述高压室与所述离心分离式润滑油分离装置连通,所述离心分离式润滑油分离装置与所述贮油室连通;另外,所述压缩机构与所述高压舱并列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构为滑片在设在转子上的滑片槽内伸出/缩进、与所述转子一起在气缸内旋转从而吸入、压缩和排出流体的滑片旋转式压缩机构,另外还设有把排出到所述高压室中的高压流体从供气通道入口供给到所述滑片槽内的滑片背压控制装置,所述滑片背压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高压室内,所述供气通道入口在所述高压室内设有开口。
3.一种压缩机,该压缩机为滑片旋转式压缩机,包括:
滑片在设在转子内的滑片槽内伸出/缩进、与所述转子一起在气缸内旋转以吸入、压缩、排出流体的滑片旋转式压缩机构;
供经所述压缩机构压缩的高压流体排入其中的高压室:
将从所述高压流体分离出来的润滑油进行存贮的贮油室;和
在所述压缩机构启动时将所述高压室中的流体、在启动后则将所述贮油室中的润滑油有选择地进行切换后供给到所述滑片槽内的滑片背压控制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片背压控制装置设在所述高压室中,所述高压室和所述贮油室通过隔断壁隔开,并且所述高压室的容积要比所述贮油室的容积要大;
另外,引入供给所述滑片槽中的高压流体的供气通道入口与所述高压室相连通,引入供给所述滑片槽的润滑油的润滑油供给通道入口部与所述贮油室中的润滑油相连通,所述高压室和贮油室通过用于将来自所述高压室的高压流体中所含的润滑油加以分离的离心分离式润滑油分离装置加以连通,所述高压室与所述离心分离式润滑油分离装置连通,所述离心分离式润滑油分离装置与所述贮油室连通。
CNB2004100786025A 2004-09-14 2004-09-14 压缩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4871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4100786025A CN100404871C (zh) 2004-09-14 2004-09-14 压缩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4100786025A CN100404871C (zh) 2004-09-14 2004-09-14 压缩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49570A CN1749570A (zh) 2006-03-22
CN100404871C true CN100404871C (zh) 2008-07-23

Family

ID=366051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78602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4871C (zh) 2004-09-14 2004-09-14 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404871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92154A (zh) * 2010-03-18 2011-09-21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旋转式压缩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65626B2 (ja) * 2014-03-05 2019-02-06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気体圧縮機
JP6753336B2 (ja) * 2017-02-28 2020-09-09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ベーン型圧縮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11397A (ja) * 1989-02-10 1990-08-22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ベーン圧縮機におけるオイル分離機構
CN1017823B (zh) * 1989-03-16 1992-08-1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旋转压缩机
JPH0650274A (ja) * 1992-07-02 1994-02-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H0745877B2 (ja) * 1986-12-03 1995-05-1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スライデイングベ−ン式圧縮機のベ−ン背圧付与装置
US6533562B1 (en) * 2001-10-16 2003-03-18 Scroll Technologies Two-stage oil injection into scroll compressor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45877B2 (ja) * 1986-12-03 1995-05-1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スライデイングベ−ン式圧縮機のベ−ン背圧付与装置
JPH02211397A (ja) * 1989-02-10 1990-08-22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ベーン圧縮機におけるオイル分離機構
CN1017823B (zh) * 1989-03-16 1992-08-1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旋转压缩机
JPH0650274A (ja) * 1992-07-02 1994-02-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US6533562B1 (en) * 2001-10-16 2003-03-18 Scroll Technologies Two-stage oil injection into scroll compressors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92154A (zh) * 2010-03-18 2011-09-21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旋转式压缩机
CN102192154B (zh) * 2010-03-18 2013-05-08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旋转式压缩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49570A (zh) 2006-03-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65823B (zh) 涡旋压缩机
KR100961301B1 (ko) 밀폐형 압축기 및 냉동 사이클 장치
KR101361346B1 (ko) 스크롤 압축기
WO2006062157A1 (ja) 圧縮機
CN100400883C (zh) 用于改变多级旋转式压缩机容量的装置
CN102878082B (zh) 一种壳体内低压力结构的旋转式压缩机
CN101354042A (zh) 旋转式压缩机的降低吐油装置的控制方法及其应用
JP5708570B2 (ja) ベーン型圧縮機
JP6071190B2 (ja) 多気筒回転式圧縮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0404871C (zh) 压缩机
KR100772218B1 (ko) 스크롤 압축기
EP2499372A1 (en) Fluid compressor or pump apparatus
JP6805793B2 (ja) 圧縮機
CN112128103B (zh) 旋转压缩机和制冷循环系统
CN112412789B (zh) 压缩机及冷冻循环装置
JP4333238B2 (ja) 圧縮機
JPH10103274A (ja) 回転圧縮機
WO2022158519A1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US8944781B2 (en) Electrically driven gas compressor
JP2012215125A (ja) 密閉型ロータリ圧縮機
KR19980015241U (ko) 회전압축기
CN100567743C (zh) 压缩机
JP2006037895A (ja) 圧縮機
KR101148666B1 (ko) 베인 회전형 압축기의 토출 시스템
KR100482859B1 (ko) 압축기와 진공펌프의 통합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72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