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89951C - 吹塑合模机构 - Google Patents

吹塑合模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89951C
CN100389951C CNB001288792A CN00128879A CN100389951C CN 100389951 C CN100389951 C CN 100389951C CN B001288792 A CNB001288792 A CN B001288792A CN 00128879 A CN00128879 A CN 00128879A CN 100389951 C CN100389951 C CN 100389951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tched moulds
moulds plate
plate
mentioned
mold cla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012887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88810A (zh
Inventor
高田实
佐藤晃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ei ASB Mach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sei ASB Machin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ei ASB Machine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sei ASB Machin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2888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888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8995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89951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low-Moulding Or Thermoform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种吹塑合模机构,其实现高速的模开合,另外可容易地并且确实地实现合模时的对中,可节省空间。该机构包括具有至少一对的分型模的,设置有两列的最终吹塑模;4块合模板,它们固定于相应的分型模的背面,分别平行地以可开合移动的方式支承,在内侧的两块合模板之间,设置有连杆机构,其使4块合模板实现开合移动,并且使内侧的两块合模板定位于关闭位置。

Description

吹塑合模机构
本发明涉及吹塑合模机构,本发明特别是涉及用于制造合成树脂制容器的吹塑合模机构。
一般,人们知道有下述吹塑成形机,其通过双轴延伸吹塑的方式形成合成树脂制的预塑形坯,制造合成树脂制容器。
作为这种吹塑成形机,本申请人在先提交了JP特开平10-264240号文献所公开的吹塑成形机的专利申请。
该吹塑成形机通过设置于两块合模板中的一个里面侧的连杆机构,同时驱动两块合模板,进行模开合动作和合模动作。
该合模机构通过连杆机构,实现高速的模的开合,其为极其优良的形式。
但是,由于通过连杆机构中的肘杆伸出,使连杆伸长,产生合模力,故合模的对中不能够在安装模具的状态下,设定正确的位置。
由此,如果必须在更换吹塑模时,进行该作业,则留有改善的余地。
另外,在上述专利申请中,为了增加成形个数,还采用两列吹塑模,为了相应的吹塑模的合模分别采用连杆机构,在可节省空间的方面,也留有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吹塑合模机构,该机构实现高速的模的开合,另外可容易地并且确实地实现合模时的对中。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吹塑合模机构,其在采用两列吹塑模时,可节省空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形式的吹塑合模机构包括:
具有至少一对的分型模的吹塑模;
两块合模板,其安装于上述各分型模的背面上,以可开合移动的方式支承上述分型模;
后部合模板,其通过多个连杆,与其中一个合模板连接;
模开合用的连杆机构,其在另一合模板上,与后部合模板连接;
合模力发生机构;
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连杆机构中的肘杆完全伸出的状态,分模板设定于合模位置,之后,由合模力发生机构产生吹塑合模力。
按照本发明,在连杆机构中的肘杆伸出的状态,将合模板设定在合模位置,故连杆机构的伸出长度平时等于合模板与后部合模板的合模状态的距离。
于是,可在平时以连杆机构的加工精度,正确地设定合模的对中位置。
另外,由于设置有独立于连杆机构的合模力发生机构,故在合模时,平时肘杆可设定在伸出状态,肘杆的滑动部的负担也较少,另外几乎无需维修作业。
本发明的另一种形式的吹塑合模机构包括:
具有至少一对的分型模的吹塑模,其设置有两列;
4块合模板,其安装于上述各分型模的背面上,以可分别开合的方式支承上述分型模;
多根连杆,其分别将非相对的,内侧合模板与外侧合模板连接;
模开合用的连杆机构,其与内侧的两块上述合模板连接。
合模力发生机构;
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连杆机构中的肘杆完全伸出的状态,将合模板设定在合模位置,之后通过合模力发生机构,产生合模力。
按照本发明,设置于内侧的两块合模板之间的连杆机构在肘杆伸出的状态,可在平时,正确地同时将两列吹塑模的合模板设定在合模时的对中位置。
另外,由于两列吹塑模通过1个连杆机构同时实现开合,故与单独设置连杆机构的场合相比较,可节省空间。
在此场合,最好上述多根连杆为圆柱状,设置于各合模板的4角,该多根连杆包括:
两根连杆,其以可滑动的方式穿过其中一个内侧的合模板,将其中一个外侧的合模板与另一内侧合模板,在相应的一个对角位置连接;
另两根连杆,其以可滑动的方式穿过另一内侧的合模板,将另一外侧的合模板与其中一个内侧的合模板,在相应的另一个对角位置连接;
未通过上述连杆连接的其中一个外侧合模板与另一内侧合模板中的另一对角位置,以及另一外侧合模板与其中一个内侧合模板中的其中一个对角位置,分别通过板部件连接。
由于采用上述的结构,在确实通过连杆对内侧的合模板进行导向的同时,可通过连杆实现连接,将合模力均匀地传递到整个合模板上,并且由于采用板部件,故与圆柱状的连杆相比较,节省了合模板的空间。
在本发明中,最好上述合模力发生机构使未与上述连杆机构连接的合模板,以及安装于该合模板上的分型模沿背离的方向移动。
由于采用上述结构,使未连接连杆结构的合模板沿背离分型模的方向移动,故在连接连杆结构的合模板中的肘杆伸出而以机械方式确实定位的状态下,在连杆或板部件的张拉力的作用下,可产生合模力。
图1为表示采用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本发明的吹塑合模机构的耐热容器的成形装置的整体结构的俯视图;
图2为图1的耐热容器的成形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从图2的左侧看到的放大侧视图;
图4为最终吹塑成形部的放大俯视图;
图5为表示吹塑合模机构的连杆的连接状态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6为用于说明从图5的左侧看到的合模板,与连杆和带板的连接状态的示意性正视图。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具体描述。
图1~6为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采用本发明的吹塑合模机构的耐热容器的成形装置。
图1为表示耐热容器的成形装置10的整体结构的俯视图,图2为其侧视图。另外,为了表示加热用传送通路38的结构,图1的右侧省略加热箱与反转转送机构,在图2中,省略预塑形坯供给部和转送部。
该耐热容器的成形装置10分别按照两列成直线设置有预塑形坯供给部12,加热台14,转送部16,作为吹塑成形机的吹塑成形台18,取出部20。
预塑形坯供给部12将具有颈部的预塑形坯22供向加热台14,其包括供给导轨24,预塑形坯接收盘26,成直线排列机构28,反转转送机构30。
供给导轨24按照朝向预塑形坯接收盘26一侧,下降倾斜的方式设置,其支承预塑形坯22的颈部下方,从而可在自重的作用下,在成直线排列的状态,连续传送预塑形坯22。
预塑形坯接收盘26呈圆盘状,在其外周,形成有凹部32,该凹部32按照规定间距,每次2个地,在4个位置,接收预塑形坯22,该预塑形坯接收盘26沿图1的箭头方向旋转,由此,从供给导轨24,以每次两个的方式,按照规定间距,将预塑形坯22接纳于凹部32内部。
成直线排列机构28用于以每次2个的方式,接收通过预塑形坯接收盘22中的凹部32接收的预塑形坯22,按照规定间距,将预塑形坯22成直线排列,其按照从预塑形坯接收盘26,跨到加热台14一侧的方式设置。
另外,在该成直线排列机构28中,按照下述间距,以每次2个的方式设置有多个保持部件34,该间距与预塑形坯接收盘26的凹部32的间距相对应,该保持部件34沿图1的箭头方向旋转,从预塑形坯接收盘26,接收预塑形坯22,按照加热台18中的预塑形坯22的间距,将预塑形坯22成直线排列。
反转转送机构30用于将通过成直线排列机构28而成直线排列的预塑形坯22反转,在倒立状态,将其转送给加热台14,其在保持通过成直线排列机构28在加热台14一侧成直线排列的6个预塑形坯22的情况下将它们反转,将预塑形坯22转送给加热台,之后将其反转,将其朝向成直线排列机构28一侧返回。
加热台14对从预塑形坯供给部12供给的预塑形坯22进行加热,其包括加热用传送部件36,加热用传送通路38,加热箱40。
加热用传送部件36用于保持多个,比如6个的预塑形坯22,从而在加热用传送通路38上,设置有多个,比如14个部件36。
加热用传送通路38基本呈矩形状,其具有以直线方式传送加热用传送部件36的前进通路42和返回通路44。
在该加热用传送通路38上,加热用传送部件36按照其纵向与成形装置10的纵向保持一致的方式设置。
另外,如图1中的箭头所示,在前进通路42中,在与加热用传送部件36的纵向相垂直的方向,朝向成形装置10的内侧,以每次1个的方式,通过图2所示的传送机构46传送加热用传送部件36,在最内侧位置,使加热用传送部件36朝向返回通路44一侧移动。
在返回通路44上,以与前进通路42保持平行的方式,朝向成形装置10的外侧(与前进通路42相反的方向)传送加热用传送部件36,在最外侧位置,使加热用传送部件36朝向前进通路42的最外侧位置移动。
此外,该加热用传送部件36的传送可沿设置于前进通路42,返回通路44上的加热用传送导轨48进行。
还有,在前进通路42和返回通路44上,设置自转用链条,在加热用传送部件36上,设置与自转用链条保持联动,可使相应的预塑形坯22自转的联动机构,虽然这一点在图中未示出。
于是,加热用传送部件36在加热用传送通路38上,沿前进通路42和返回通路44,基本呈矩形状传送的同时,使预塑形坯2实现自转。
加热箱40设置于前进通路42和返回通路44两者的上方位置,从而可通过图中未示出的加热器,对预塑形坯22进行加热。
按照上述方式,由于加热用传送通路基本呈矩形状,在该加热用传送通路38的前进通路42和返回通路44这两者上,设置加热箱40,从而使加热台14的空间节省,使加热效率提高。
转送部16相对传送到返回通路44的最外侧位置(最终位置)的加热用传送部件36,按照不对预塑形坯22造成干涉,在将预塑形坯保持部件打开的方式,向前移动,保持位于传送到前进通路移动台216上的加热用传送部件36上的预塑形坯,在此状态上升,抽取预塑形坯2。
接着,从此位置,朝向吹塑成形台18一侧移动,下降,将预塑形坯22分离,后退,由此,在倒立状态下,将预塑形坯22转送给吹塑成形台18。
另外,在该转送部16,在预塑形坯的转送途中,按照下述方式进行转送,该方式为:从加热台14中的预塑形坯22的间距,变换为吹塑成形台18中的吹塑成形时的间距。
再有,通过该转送部16,位于返回通路44的最外侧的加热用传送部件36处于将预塑形坯22抽出22而排空的状态,该排空状态的加热用传送部件36移动到前进通路42的起始端位置,借助反转转送机构32,将预塑形坯22转送给该排空状态的加热用传送部件36。
吹塑成形台18包括吹塑用传送部件50,吹塑用传送通路52,接收部54,一次吹塑成形部56,一次热处理部58,二次热处理部60,最终吹塑成形部62。
该吹塑用传送通路52可按照吹塑成形时的间距,保持6个预塑形坯。
吹塑用传送通路52基本呈矩形状,其具有以成直线方式传送吹塑用传送部件50的前进通路64和返回通路66。
前进通路64成两列位于成形装置10的两个外侧位置,其包括沿纵向设置的前进通路用传送导轨68,以其纵向为前后方向,沿前进通路用传送导轨68,将吹塑用传送部件50,从转送部16一侧,朝向取出部20一侧传送。
另外,在该通路64上,沿相应的通路用传送导轨,设置有2组前进通路用传送机构70。
该前进通路用传送机构70包括杆74,该杆74按照规定间距,使多块嵌合板72朝向一方突出;旋转驱动器76,其使该74旋转驱动;圆头螺栓78,其使该杆74沿前进通路64移动;电动伺服马达80,其使该圆头螺栓78旋转驱动。
还有,通过旋转驱动器76,使杆74旋转,使嵌合板72与吹塑用传送部件的纵向两端部相接触,借助电动伺服马达80,使圆头螺栓78旋转,沿前进通路64,使杆74和旋转驱动器76移动,通过嵌合板72,按照规定间距,使吹塑用传送部件50移动。
此外,在移动后,通过旋转驱动器76,使杆74旋转,解除嵌合板72与吹塑用传送部件50之间的嵌合,通过驱动伺服马达80,使圆头螺栓78沿反方向旋转,按照规定距离使杆74返回,由此可每次以规定距离,按照间歇方式,传送吹塑用传送部件50。
返回通路66包括两列返回用传送导轨84,该导轨84支承于在成形装置10的中间位置,沿纵向设置的多个支柱82上,可沿该返回通路用传送导轨84,传送吹塑用传送部件50。
另外,该传送通路66沿返回通路用传送导轨84,设置有与前进通路用传送导轨84相同的1组返回通路用传送机构86。
该返回通路用传送机构86沿两列返回通路用传送导轨84之间,设置有与前进通路用传送机构70相同的1组返回通路用传送机构86。
该返回通路用传送机构86包括沿两列返回通路用传送导轨84之间延伸的杆74;多块嵌合板72,其朝向杆74的两侧突出,与两侧的吹塑用传送部件50嵌合;旋转驱动器76;圆头螺栓78;电动伺服马达80。
还有,通过旋转驱动器76,使杆74旋转,使嵌合板72与两列吹塑用传送部件50的端部相接触,通过电动伺服马达80,使圆头螺栓78旋转,由此沿返回通路66使杆74移动,每次按照规定间距,沿与前进通路64相反的方向,传送吹塑用传送部件50。
按照上述方式,由于返回通路66的驱动源由电动伺服马达80,在成形空间的上方,不存在油压驱动装置,可保持清洁。
还有,在该吹塑用传送通路52上,在前进通路64的末端与前进通路66的起始端之间,从前进通路64一侧,朝向返回通路66一侧,以收集方式转送吹塑用传送部件的收集机构88,在返回通路66的末端与前进通路64的起始端之间,设置有从返回通路66一侧,朝向前进通路64一侧,以分散方式转送吹塑用传送部件50的分散机构90。
如图5所示,收集机构88在前进通路64一侧,具有前进通路用划分导轨部92,其划分形成前进通路用传送导轨68的末端部分,在返回通路66一侧,具有返回通路用划分导轨部100,其对应于前进通路用划分导轨部92,形成返回通路用传送导轨84的起始端部分。
该返回用划分导轨部100包括升降圆头螺栓102和电动伺服马达104,该升降圆头螺栓102同时使两列返回通路用划分导轨部100升降,该电动伺服马达104使该升降圆头螺栓102旋转驱动。
另外,前进通路划分导轨部92包括水平圆头螺栓92,以及电动伺服马达98,该水平圆头螺栓92与将前进通路用划分导轨部92与前进通路用传送导轨68脱开的升降驱动缸94一起,沿水平方向移动到返回通路用划分导轨的升降位置,该电动伺服马达98旋转驱动水平圆头螺栓92。
在此状态,通过电动伺服马达,水平圆头螺栓96发生旋转,前进通路用划分导轨92移动。
在到达前进通路用划分导轨92之前,借助升降圆头螺栓102,返回通路用划分导轨100下降到最低位置而处于等待状态,如果前进通路用划分导轨92到达返回通路用划分导轨100的上方,则在升降圆头螺栓102的作用下,返回用划分导轨84上升,接收吹塑用吹塑机构50,将其上升到返回通路用划分导轨84的起始端位置,通过返回用传送机构86,朝向末端一侧返回。
在此期间,前进通路划分导轨部92通过水平圆头导轨96,返回到前进通路用传送导轨68的位置之间,通过升降驱动缸94,返回到前进通路用传送导轨68的高度,等待下次的吹塑用传送部件50。
分散机构90进行与收集机构88相反的动作,在前进通路64一侧,其包括划分形成前进通路用传送导轨68的起始端部分的前进通路用划分导轨部106,使该前进通路用划分导轨部106升降的升降驱动缸108,使前进通路用划分导轨部106连同该升降驱动缸108一起在返回用传送导轨84的下方沿水平移动的水平圆头螺栓110,使水平圆头螺栓110旋转驱动的图中未示出的电动伺服马达。
另外,上述分散机构90在返回通路66一侧,包括下述升降圆头螺栓114,其将返回通路用传送导轨84的末端部分作为对应于前进通路用划分导轨部106而形成的返回通路用划分导轨部112,使该返回通路用划分导轨部112升降;图中未示出的电动伺服马达,其使该升降圆头螺栓114旋转驱动。
此外,如果在返回通路用划分导轨部112上,传送吹塑用传送部件50,则通过升降圆头螺栓114,使返回通路用划分导轨部112下降。
此时,由于前进通路用划分导轨部106在通过升降驱动缸108,位于上升位置的状态,通过水平圆头螺栓110,朝向返回通路用传送导轨84的下方位置移动,故将吹塑用传送部件50转移到前进通路用划分导轨部106上。
在此场合,在前进通路用划分导轨部106中,升降驱动缸108不动作,位于下降位置。
如果返回通路用划分导轨部112下降,则升降驱动缸108动作,前进通路用划分导轨部106上升,吹塑用传送部件50转移到前进通路用划分导轨部106上。
如果在此状态,通过水平圆头螺栓110,前进通路用划分导轨部106朝向前进通路用传送导轨68一侧移动,通过升降驱动缸108,前进通路用划分导轨部106下降,则处于可在前进通路42上进行传送的状态。
按照上述方式,由于收集机构88和分散机构90的驱动源为电动伺服马达,故可正确并且容易地对从前进通路64将吹塑用传送部件50转送到返回通路66,或从返回通路66将吹塑用传送部件50转送到前进通路64时的计时进行控制,可获得良好的动作状态。
接收部54位于前进通路用传送导轨68的起始端位置,可从转送部16,在吹塑用传送部件50上接收预塑形坯22。
一次吹塑成形部56,一次热处理部58,二次热处理部60和最终吹塑成形部62沿吹塑用传送通路52,呈直线状设置。
图2以省略各合模机构的外侧合模板的方式,表示沿前进通路64传送的成形品的状态。另外,以省略各成形部的托底升降机构的方式,表示返回通路66的状态。
一次吹塑成形部56包括一次吹塑成形机构116。
该一次吹塑成形机构116包括由分开模形成的一次吹塑模具118,通过合模机构120使该一次吹塑模具118实现合模,从而形成大于最终成形品122的一次吹塑成形品124。
一次热处理部58包括一次热处理机构126。
该一次热处理机构126包括由加热的分型模形成的一次热处理模128,通过合模机构120,使该一次热处理模128实现合模,一边在从内部通过高压进行加压,一边使一次成形品124与一次热处理模128的内面相接触,从而进行热处理。
另外,如果在热处理之后,打开一次热处理模128,则一次吹塑成形品收缩,将变形去除,从而获得稍小于最终成形品122的中间成形品130。
二次热处理部60包括二次热处理箱132,在该二次热处理箱132内部,中间成形品130在几乎不收缩的情况下,受到加热。
最终吹塑成形部62包括最终吹塑成形机构134。
该最终吹塑成形机构134包括由分型模形成的最终吹塑成形模136,通过合模机构120,使该最终吹塑成形模136实现合模,从而对最终成形品122,进行吹塑成形处理。
在这里,一次吹塑成形机构116,一次热处理机构126和最终吹塑成形机构134分别包括合模机构120,由于各合模机构120基本上为通用的结构,故下面参照图3~6的一次吹塑成形机构116进行描述。
该合模机构120用于同时使分别设置于吹塑用传送通路52中的两列前进通路64上的2个一次吹塑成形模128(一次热处理模128,最终吹塑成形模136)实现合模,其以可同时进行模开合驱动的方式,通过多个,比如4个链轮140,将支承相应的一次吹塑成形模128的4个合模板138a~138d连接,没有连杆140的部分处于通过作为板部件的系板142连接的状态。
该连杆140的状态在图5中示出,系板142比如,在图6中的右上和左下示出。
具体来说,以可滑动地穿过其中一个内侧的合模板138b的方式,通过两根连杆140,将其中一个外侧的合模板138a与另一内侧合模板138c,在相应的一个对角位置连接。
另外,以可滑动地穿过另一内侧的合模板138c的方式,通过两根连杆140,将另一外侧的合模板138d与另一内侧合模板138b,在相应的另一个对角位置连接。
此外,未通过连杆140连接的其中一个外侧合模板138a与另一内侧合模板138c中的另一对角位置,以及另一外侧合模板138d与其中一个内侧合模板138b中的其中一个对角位置,分别通过钢板制的系板142连接。
由于采用上述方式,在确实通过连杆140,对内侧的合模板138b,138d进行导向的同时,将未通过连杆140连接的合模板138a与138c,138b与138d的另一对角位置连接,从而可确实将合模作用力传递给整个合模板138a~138d。
再有,由于系板142不象连杆那样,为圆柱状,而为薄板状,故合模板的空间节省,整个成形机的空间节省。
还有,在内侧的两块合模板138b,138c之间,设置具有4组肘杆的连杆机构144,通过模开合用气缸146驱动该连杆机构144,由此可高速进行模的开合。
由于该连杆机构144按照肘杆完全伸出的状态为合模位置的方式,设定肘杆的长度,故当肘杆伸出时,便不产生合模力。
另外,如图4所示,在外侧的两块合模板138a,138d的内部,设置有短行程的合模用气缸148。
如果通过该合模用气缸148,使位于各一次吹塑成形模118的外侧的分型模按照压靠于另一分型模上的方式作用,由于内侧的安装有分型模的合模板的相应肘杆处于完全伸出的状态,外侧的合模板138a,138d张拉连杆140和系板142的方式运动,产生合模力。
由于在该气缸148中,送入与吹塑成形中所采用的相同的高压空气,故气缸148的面积按照大于成形品的受压面积的方式设定。
按照上述方式,在一侧,合模板138a~138d通过连杆机构144,定位于合模位置,在另一侧,位于与连杆机构144相反一侧的合模板138a,138d的合模用气缸148提供合模力,由此可在确实实现对中的同时,容易地并且确实实现合模。
此外,通过借助1个连杆机构144,同时将两列一次吹塑成形模128闭合,与分别设置连杆机构144的场合相比较,可节省空间。
另外,一次吹塑成形模128的顶部,设置有可通过托底模升降机构162实现升降的托底模160,其可与最终吹塑成形模136实现合模。
还有,上述托底模升降机构162通过升降机构滑动用导轨164,可在更换分型模时,实现滑动,从而将分型模从上方抽出。
再有,在一次吹塑成形部128的下方,设置有吹塑成形时的张拉机构166。
另外,在合模用的连杆机构144的上方,处于设置用共用的返回通路用传送机构86的状态。
按照上述方式,通过1个连杆机构144,可同时使两个模实现开合,省略一个模开合所需要的机构,可节省空间。另外,由于在连杆机构144的上方,设置有共用的返回通路用传送机构86,故可省略一个返回通路用传送机构,还可节省空间。
取出部20包括取出装置150,其在保持传送到前进通路传送导轨68的末端位置的最终成形品122的情况下使其反转,可将其排出到装置之外。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可在本发明的实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形式的变换。
比如,在上述实施例中,针对具有加热台和吹塑成形台的场合进行了描述,但是,也可将注塑成形台与上述场合相组合,或者还可仅仅形成吹塑成形台。
此外,在吹塑成形台,进行一次吹塑成形,一次热处理,二次热处理,最终吹塑成形,但是也可仅仅进行热处理与最终吹塑成形,或可仅仅进行最终吹塑成形。
还有,在前述实施例中,针对同时使两列吹塑成形装置实现合模的场合进行了描述,但是也可适合将1列吹塑成形装置合模的场合。
在此场合,可将具有至少有1对分型模的吹塑模固定于各分型模的背面,按照分别平行地以可实现开合移动的方式支承的两块合模板,以及连杆机构连接,该连杆机构在其中一块合模板连接的后部合模板与另一合模板之间,具有在合模位置完全伸出的肘杆。
按照上述方式,由于通过借助连杆机构,使两块合模板实现开合移动,可高速地进行模的开合动作,另外,由于通过连杆机构,将两块合模板定位关闭位置,故可容易地,并且确实地实现合模时的对中。
此外,合模用的气缸也可为公知的其它类型的力发生机构,比如也可为液压缸。

Claims (5)

1.一种吹塑合模机构,该机构包括:
具有至少一对分型模的吹塑模;
两块合模板,其安装于上述各分型模的背面上,以可开合移动的方式支承上述分型模;
后部合模板,其通过多个连杆,与其中一个合模板连接;
模开合用的连杆机构,其在另一合模板上,与后部合模板连接;
合模力发生机构;
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连杆机构中的肘杆完全伸出的状态,分模板设定于合模位置,之后,上述合模发生机构使未与上述连杆机构连接的合模板与安装于上述分型模上的分型板沿背离的方向移动,产生吹塑合模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在位于与上述连杆机构相反侧的上述合模板的内部,设置有对上述分模板施加合模力的短行程的气缸。
3.一种吹塑合模机构,该机构包括:
具有至少一对分型模的吹塑模,其设置有两列;
4块合模板,其安装于上述各分型模的背面上,以可分别开合的方式支承上述分型模;
多根连杆,其分别将非相对的,内侧合模板与外侧合模板连接;
模开合用的连杆机构,其与内侧的两块上述合模板连接;
合模力发生机构;
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连杆机构中的肘杆完全伸出的状态,将合模板设定在合模位置,之后,上述合模力发生机构使未与上述连杆机构连接的合模板以及安装于该合模板上的分型模沿背离的方向移动,产生合模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多根连杆为圆柱状,设置于各合模板的4角,该多根连杆包括:
两根连杆,其以可滑动的方式穿过其中一个内侧的合模板,将其中一个外侧的合模板与另一内侧合模板,在相应的一个对角位置连接;
另两根连杆,其以可滑动的方式穿过另一内侧的合模板,将另一外侧的合模板与其中一个内侧的合模板,在相应的另一个对角位置连接;
未通过上述连杆连接的其中一个外侧合模板与另一内侧合模板中的另一对角位置,以及另一外侧合模板与其中一个内侧合模板中的其中一个对角位置,分别通过板部件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在位于与上述连杆机构相对一侧的上述合模板的内部,设置有对上述分型模提供合模力的短行程的气缸。
CNB001288792A 1999-09-22 2000-09-22 吹塑合模机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8995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6929499A JP3850185B2 (ja) 1999-09-22 1999-09-22 ブロー型締め機構
JP269294/1999 1999-09-22
JP269294/99 1999-09-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88810A CN1288810A (zh) 2001-03-28
CN100389951C true CN100389951C (zh) 2008-05-28

Family

ID=174703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0128879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89951C (zh) 1999-09-22 2000-09-22 吹塑合模机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3850185B2 (zh)
CN (1) CN100389951C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80565A (en) * 1974-04-22 1975-04-29 Hoover Ball & Bearing Co Twin clamp unit for blow molding machine
JPH1142700A (ja) * 1997-07-28 1999-02-16 Japan Steel Works Ltd:The 中空成形機の型締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80565A (en) * 1974-04-22 1975-04-29 Hoover Ball & Bearing Co Twin clamp unit for blow molding machine
JPH1142700A (ja) * 1997-07-28 1999-02-16 Japan Steel Works Ltd:The 中空成形機の型締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3850185B2 (ja) 2006-11-29
CN1288810A (zh) 2001-03-28
JP2001088206A (ja) 2001-04-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683729A (en) Apparatus for making containers by blow moulding plastic parisons
CA1098666A (en) Plastic bottle forming machine with modular design
US5562934A (en) Blow molding machine
CN103228423A (zh) 注射拉伸吹塑成形装置以及成形品加热装置
CN106239871A (zh) 带手柄容器的吹塑成形方法以及吹塑成形装置
EP0171507A2 (en) Thermoforming equipment for differential pressure forming products in thermoplastic material
CN103874572B (zh) 吹塑模单元和使用该吹塑模单元的吹塑成形机
CN101585229B (zh) 变节距输送链条
CN101885234A (zh) 一步法注拉吹塑料中空成型机
CN107428064A (zh) 双轴拉伸吹塑成型装置
CN201950804U (zh) 自动变距塑料吹瓶机
CN102555192A (zh) 一种瓶坯传送装置
US6713013B2 (en) Single-row and multi-row stretch blow mol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6217819B1 (en) Universal single-row and multi-row insert stretch blow mol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for
CN201872329U (zh) 连杆式开关模装置
EP0688651A1 (en)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hollow plastic articles
CN100389951C (zh) 吹塑合模机构
CN101015955A (zh) 吹塑成形的方法及吹塑设备
CN111674015A (zh) 一种塑料瓶高效吹瓶机
CN201244899Y (zh) 变节距输送链条
CN1039293C (zh) 二工位吹塑成型装置
JPH0636893Y2 (ja) 連続加熱成形装置
CN210283325U (zh) 一种半钢子午线轮胎硫化生产线
CN102049853B (zh) 一种成型机
US3609802A (en) Injection/blow moulding machi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528

Termination date: 2013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