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69796C - 排纸托盘 - Google Patents

排纸托盘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69796C
CN100369796C CNB2003101239755A CN200310123975A CN100369796C CN 100369796 C CN100369796 C CN 100369796C CN B2003101239755 A CNB2003101239755 A CN B2003101239755A CN 200310123975 A CN200310123975 A CN 200310123975A CN 100369796 C CN100369796 C CN 100369796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e
projection
pallet
groove
pa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31012397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11776A (zh
Inventor
岩乡利隆
石上道文
星屋和弘
片山重治
大滨贵志
松岛龙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5117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117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6979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6979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Counters In Electrophotography And Two-Sided Copying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Pile Receivers (AREA)

Abstract

一托盘和使用该托盘的一方法,该托盘包括带有一第一端和与第一端相对的一第二端的一表面,从该表面和从该表面的第二端延伸的一凸起,以及形成在该表面之下和从该凸起朝向第一端形成的一凹槽,该托盘是放在进给文件的一进给装置的一下游侧处的一排纸托盘。

Description

排纸托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排纸托盘。尤其,本发明涉及用于一图像成形设备的一排纸托盘。
背景技术
通常,一图像成形设备的一排纸托盘在文件上形成一图像或阅读文件之后接受一文件。这一排纸托盘例如与一传真机、一复印机和一打印机相关联。
排纸托盘通常包括一凹槽和/或一止动部分,以便于积聚纸张和易于接触到所积聚的文件。例如,在日本公开的专利出版物2002-362814中,在排纸托盘的中央设置一凸起,并在凸起的两侧上有一凹槽。或者,在排纸托盘的中央设置一凹槽,并在凹槽的两侧上设置一凸起。在日本公开的实用新型申请号6-61844中,例如,排纸托盘包括一凹槽和在凹槽的一端处的一止动部分。文件被放出在凹槽上方和被止动部分停止。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的排纸托盘中,没有考虑不同文件的不同长度。例如,没有考虑在书信尺寸纸张和法定尺寸纸张之间的长度差别。这样需要提供考虑到排出进入排纸托盘的文件的不同长度的一排纸托盘,以便于易于接触到积聚的文件。
本发明考虑到不同文件的尺寸和设置对文件提供适当支承的一排纸托盘和允许易于接触到被放出的文件。
从而按照本发明的第一示范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盘,该盘包括带有一第一端和与第一端相对的一第二端的一表面,一凸起从该表面和从该表面的第二端延伸;一凹槽形成在该表面之下并从该凸起朝向第一端,所述托盘是放在进给文件的一进给装置的一下游侧处的一排纸托盘。
按照本发明的一第二示范方面,本发明还提供在一图像形成设备中扫描文件的方法,它包括下列步骤:将文件一张一张地输入到一扫描机,扫描所输入的文件和将被扫描的文件排出到一排纸托盘,该盘具有带一第一端和与第一端相对的一第二端的一表面,一凸起从该表面和从该表面的第二端伸出和一凹槽形成在该表面之下和从该凸起朝第一端延伸。
附图说明
将参考附图叙述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一复印机主体的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一复印机主体的立体图;
图3是从左后侧观察的一连接盖安装至图1所示的一复印机主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从右后侧观察的一连接盖安装至图1所示的一复印机主体的一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从左后侧观察的一连接盖安装至图1所示的一复印机主体的一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从左后侧观察的一操作面板单元安装至图5所示的一连接盖的一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从左后侧观察的一操作面板单元安装至图5所示的一连接盖的一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从左后侧观察的一文件台安装至图7所示的一连接盖的一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从左后侧观察的一文件台安装至图7所示的一连接盖的一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从右前侧观察的一文件台安装至图7所示的连接盖的一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从左前侧观察的一文件压盖安装至一文件台的一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图像成形设备的一实施例的一组合的机器的立体图;
图13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一图像成形设备的一组合的机器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图13所示的组合的机器的正视图;
图15是示出图13所示的组合的机器的左侧视图;
图16是示出图13所示的组合的机器的右侧视图;
图17是示出图13所示的组合的机器的俯视图;
图18是示出图13所示的组合的机器的一操作面板的一主要部分的右侧视图;
图19是示出图13所示的组合的机器的主要部分的侧向剖视图;
图20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一图像成形设备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1是自动文件输入装置和排纸托盘的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2是示出排纸托盘的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3是带有凸起的排纸托盘的第一实施例在第一位置的立体图;
图24是带有凸起的排纸托盘的第一实施例在第二位置的立体图;
图25是不带凸起的文件放置板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6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一图像成形设备的另一实施例的另一组合的机器的立体图;
图27是示出自动文件输入装置和排纸托盘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8是示出排纸托盘的第二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9是排纸托盘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30是排纸托盘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图;以及
图31是排纸托盘的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2和13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一图像成形设备的一组合的机器F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在这组合的机器F中,作为一图像阅读单元的一平床型扫描单元81安装在作为一图像成形设备的一主体的一复印机主体1上,该设备设置有(例如)打印功能、复印功能、传真功能和网络通讯功能。
图1是示出一复印机主体1的一实施例的剖视图。首先,参照图1说明复印机主体1。在图1中,复印机主体1是设置有一纸张供应部分4、一图像成形部分5和一排出部分6的一激光复印机,纸张供应部分供应作为一记录媒体的纸张3,图像成形部分在供应的纸张3上形成一图像,排出部分6放出在一树脂主体框架2内形成一图像的纸张3。另外,在下列说明中,设置复印机主体1的一纸张供应辊8的一侧是处于一前侧(前表面侧),以及设置后面将叙述的一固定部分28的一侧是处于一后侧(后表面侧)。并且,在一主体框架2中,其中安装一驱动机构的一左侧框架是由ABS(丙烯腈-丁乙烯-苯乙烯共聚物)形成,以及一右侧框架由PS(聚苯乙烯)形成。尤其,该左和右侧框架是由不带例如玻璃纤维的一增强剂的树脂形成。
一纸张供应部分4设置有一纸张供应盒7、一纸张供应辊8和向上地设置在纸张供应盒7的一端侧(前侧)端部的一纸张供应垫9。通过纸张去粉末辊11纸张从纸张供应辊8传送到纸张供应路径10,总是暴露纸张3的反面。然后通过阻力辊12传送纸张3。
纸张供应盒7形成为一上部是敞开的一盒形。在主体框架2的底部中,纸张供应盒7从前侧可拆卸地安装至复印机主体1的主体框架2。在纸张供应盒7中,设置一纸张压板13和一弹簧14。纸张压板13将纸张3堆叠成一堆叠状。通过可动地支持在远离纸张供应辊8的一端部处,靠近纸张供应辊8的端部可上/下方向移动。此外,设置一弹簧14,以便在靠近纸张供应辊8的端部的一后表面处、在纸张压板13上施加一向上的力。因为这样,随着堆叠的纸张3的数量的增加,通过利用远离纸张供应辊8的一端部作为一支点的纸张压板13克服弹簧14的推力向下移动。
以一相对的状态设置纸张供应辊8和纸张供应垫9,通过设置在纸张供应垫9的后侧上的弹簧15纸张供应垫9压向纸张供应辊8。弹簧14从纸张压板13的后侧朝向纸张供应辊8加压纸张压板13上的最上方的纸张3。在由纸张供应辊8和纸张供应垫9夹住之后,转动纸张供应辊8,随着由纸张供应辊8和纸张供应垫9使纸张3一张一张分离,将纸张3供应至纸张供应路径10。
此外,在由一对辊组成的纸张粉末去除辊去除纸张粉末之后,供应的纸张3设置在纸张供应路径10的纸张供应辊8之上和被送到一阻力辊12。阻力辊12由一对辊形成和在执行一阻力之后将纸张3传送到一图像形成位置(该位置接触一感光辊37和一传移辊39)。
而且,纸张供应部分4还设置有一多用途纸张供应部分,在该部分中可由堆叠的不同尺寸的纸张3供应纸张。即,在这复印机主体1中,在主体框架2的一前表面中设置一前盖16,以及在这前盖16中设置多用途纸张供应部分21。
如图12所示,前盖16具有其中一侧(面向主体框架2的前表面的侧面)是敞开的一浅箱形。一侧面形状是大致一U形和一前面形状是大致一矩形。整体形成作为后面将要叙述的一接受表面的凸出部分的一前壁17、一上侧壁18、一下侧壁19和两侧壁20。在主体框架2的前表面中,通过设置在下侧壁19中的一未画出的铰链主体框架2可动地支承这前盖16。如图1的虚线所示,设置前盖16以致当上侧壁18前后方向(纸张3的一纸张排出方向,以后相同)移动时相对主体框架2可以执行打开和关闭。如图15和16所示,这前盖16从后面将叙述的一连接盖61的一侧盖63向前突出。上侧壁18的顶表面形成为从后侧至前侧向下倾斜的一形状。
而且,主体侧连续部分22在宽度方向(垂直于纸张3的纸张排出方向的方向,以后相同)与后面叙述的连接盖61的侧盖63的前端凹入部分66连续。上侧壁18的两端部形成为与前端凹入部分66连续的一形状,而没有任何台阶部分。以与前端凹入部分66相同的方式,一倾斜部分形成为在两外侧朝后倾斜的一曲面形状。
此外,如图1所示,多用途纸张供应部分21设置有作为设置在这前盖16的前壁17中的一记录媒体支承装置的一多用途盘23。在前盖16内,由主体框架2的前侧下端部和一多用途侧纸张供应垫25可转动地支承一多用途侧纸张供应辊24。
如图12所示,多用途盘23在一前视图中具有一基本矩形板形状。如图1的虚线所示,由前盖16的前壁17通过设置在下端部中的一未画出的铰链可转动地支承多用途盘23,以及可以将多用途盘设置成当上端部前后方向移动时相对前盖16的前壁17被打开和关闭。
多用途侧纸张供应辊24和多用途侧纸张供应垫25以它们相互相对的一状态设置。由设置在多用途侧纸张供应垫25的后侧上的一未画出的弹簧将多用途侧纸张供应垫25压向多用途侧纸张供应辊24。当以一展开状态堆叠在多用途盘23上的纸张3被夹在多用途侧纸张供应垫25和多用途侧纸张供应辊24之间后,转动多用途侧纸张供应辊24和随着纸张一张一张分开,纸张3被供应至纸张供应路径10。
图像成形部分5设置有一扫描器26、一处理部分27和一固定部分28。扫描器26设置在主体框架2的上部中和设置有一激光发射器(未画出)、一可转动地被驱动的多角镜、透镜30、31和反射镜32、33、34。如点划线所示,从激光发射器发出的、基于图像资料的一激光束顺序通过多角镜29、透镜30、反射镜32、33、透镜31和反射镜34或被其反射,以及通过高速扫描照射在处理部分27的一感光鼓37的表面上进行照射。
处理部分27设置在扫描器26的下部,并设置有一显影盒36、感光鼓37、一scorotron型充电器38和在可拆卸地安装至主体框架2的一鼓盒35内的一转送辊39。并且,当设置在主体框架2的前表面处的前盖16打开和关闭时鼓盒35可从主体框架2上拆下。显影盒36可拆卸地安装至鼓盒35,并设置有一显影辊40、一层厚调节刀片41、一供应辊42和一调色剂贮槽43。
将带有正电荷性质的调色剂的非磁性成分作为一显影剂充填入调色剂贮槽。使用一聚合调色剂,它通过用一已知的聚合方法例如浮悬聚合或其它方法共聚一聚合单体可以获得,例如,如苯乙烯的一苯乙烯族单体或如丙烯酸、烷基(C1-C4)丙烯酸盐、烷基(C1-C4)偏丙烯酸盐的一丙烯酸盐族单体。这类聚合调色剂具有一基本圆形、带良好可流动性,其中能实现具有高图像质量的一图形。并且,在这类调色剂中混和有例如碳黑的着色调和蜡或类似物。此外,为了改进可流动性,添加了例如硅石的一外部添加剂。粉末颗粒直径约6-10微米。
此外,通过由设置在调色剂槽43的中心的一转动轴44支承一搅拌器45,它以箭头方向(顺时针方向)转动搅拌调色剂槽43中的调色剂。然后从在调色剂槽43的一侧部上敞开的一调色剂供应孔排出调色剂。在调色剂供应孔46的侧部位置处,可转动地设置供应辊42以及与这供应辊42相对地可转动地设置一显影辊40。此外,供应辊42和显影辊40以某种程度被加压的状态相互接触。以箭头方向(逆时针)转动地驱动供应辊42。由导电泡沫材料包复在一金属辊轴上制成供应辊42。
并且,以一箭头方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地驱动显影辊40。由导电橡胶材料包复在一金属辊轴上制成辊40。更具体地,显影辊40的辊由含氟的尿脘人造橡胶或硅橡胶的一包复层包盖在由含碳微粒或类似物的导电尿脘人造橡胶或硅橡胶制成的一辊主体的表面上组成。并且将一显影偏压施加于显影辊40。
此外,通过转动供应辊42将从调色剂供应孔46排出的调色剂供应到显影辊40和在供应辊42和显影辊40之间积极地摩擦带电。而且,按照显影辊40的转动供应在显影辊上的调色剂进入显影辊40和层厚调节刀片41的加压部分之间,以及被保持在显影辊40上成为带有一预定厚度的一薄层。
在显影辊40的侧部位置处,感光鼓37以与显影辊40相对的一状态以箭头方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地支承在鼓盒35内。这感光鼓37由带一正电荷性质的一感光层形成,以及鼓主体接地和表面由聚碳酸酯或类似材料制成。在感光鼓37之上,以一预定间距设置scorotron型充电器38,从而它不接触感光鼓37。scorotron型充电器38是从例如钨的一带电金属丝产生一电晕放电的、关于正电荷的scorotron充电器,以及被构造成使感光鼓37的表面能够均匀地被充电而带有正极。
一传送辊39设置在感光鼓37之下并与其相对,以及被鼓盒35支承,以致可以一箭头方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这传送辊39被构造成在传送的时期施加一传送偏压,以及该辊由导电橡胶材料包复在一金属辊轴上制成。
当感光鼓37转动时,首先由scorotron型充电器38使感光鼓37的表面均匀地充有正电极,其后它暴露于来自扫描器26的一激光束,以及形成一静电潜像。此后,当它面对显影辊40时,由于施加到显影辊40的显影偏压而带有复盖在显影辊40上的正电荷的调色剂被供应到形成在感光鼓37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即供应到被暴露的部分。开始感光鼓均匀地充有正电荷,以及在其中由一激光束执行暴露和降低电位。其后,当纸张3进入到感光鼓37和传移辊39之间时,复盖在感光鼓37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由施加至转移辊39的一传移偏压而转移到纸张3上。
固定部分28是朝向处理部分27的侧面,以及被设置在纸张3的传送方向的下游。固定部分28设置有一热辊47、对热辊47加压的一加压辊48和设置在热辊47和加压辊48的下游侧上的一对转移辊49。热辊47具有一金属管形和包围由一卤灯形成的一加热器,以及被构造成由该加热器对它加热。而且,压辊48对这热辊47加压和热辊47的转动而使压辊转动。
另外,在固定部分28中,在处理部分27中调色剂被转移到纸张3上,以及当纸张3进入热辊47和压辊48之间时调色剂被热固定。其后,由转移辊49将纸张3转移到纸张排出部分6的纸张排出路径。纸张排出部分6设置有一纸张排出路径50、作为一排出装置的一纸张排出辊51和作为一接受表面的一排纸托盘52。纸张排出路径50是从转移辊49以一上/下方向延伸到设置在转移辊49之上的纸张排出辊51的一路线。
排纸托盘52在平面视图中具有一基本矩形的板形。后端部设置在转移辊49和纸张排出辊51之间的上/下方向的中间。整体形成有从后端部向上倾斜至前侧的一倾斜板部53,以致与一平板部分54连续,该平板部分形成为从倾斜板部分53的前端部以一基本水平方向的一平面形状,以及它的前端部面对前盖16的上侧壁18的一自由端部。
并且,使排出的纸张3止动的一止动部分55设置在纸张排出盘52的平板部分54中。即,在平板部分54中,在一平面图中,在宽度方向基本中央部分中形成一基本矩形凹入部分,以及止动部分55设置在凹入部分中。这止动部分55具有一基本矩形板的形状和通过设置在前端部中的一铰链56可相对平板部分54转动地被支承。并且,将止动部分55构造成当后端部分在前后方向运动时、通过利用设置在前端部分中的铰链56作为一支点可相对平板部分54被打开和关闭。在一展开的状态(图1的虚线所示的状态)中,它被设置成使前侧向上方向倾斜的角度大于倾斜板部分53的角度。从而,防止被排出的纸张3从排纸托盘52的前端部落下。并且,由转移辊49送到纸张排出路径的纸张3被送到纸张排出辊51和由纸张排出辊51将纸张从排纸托盘52的后侧(后表面侧)排出至前侧(前表面侧)。此外,在复印机主体1中,为了在纸张3的两表面上形成一图像,设置有作为一双侧复印装置的一反向转移部分57。这反向转移部分57设置有一纸张排出辊51、一反向转移路径58、一有铰链的板59和多个反向转移辊60。
由一对辊构成纸张排出辊51和被构造成能够转换正转和反转。如以上所述,当纸张3被排出到排纸托盘52上时这纸张排出辊51是正转,但是当反向纸张3时,它是反转。
反向转移路径58被构成为沿着一上/下方向的一路线,从而能够将纸张3从纸张排出辊51转移至设置在图像成形部分5之下的多根反向转移辊。将上游侧端部设置在纸张排出辊51的附近,将下游侧端部设置在反向转移辊60的附近。一有铰链的板59被可动地设置成面对纸张排出路径50的一分支部分和反向转移路径58。通过一未画出的螺线管的通电或不通电,被纸张排出辊50反向的纸张的传送方向可以从面向纸张排出路径50的一方向转变到面向反向转移路径58的一方向。在纸张供应盒7之上,以一基本水平方向设置有多根反向转移辊60。上游最远的反向转移辊60设置在反向转移路径58的后端部附近,下游最远的反向转移辊60设置在一阻力辊12之下。
此外,当在纸张3的两面上形成图像时,以下说明了如何操作这反向转移部分57。即,将在一表面上已形成一图像的纸张3由转移辊49从纸张排出路径50送到纸张排出辊51。纸张排出辊51以纸张3被夹在其中的一状态正转。然后将纸张3暂时转移到排纸托盘52。当纸张3的大部分被送到排纸托盘52上和纸张3的后端被纸张排出辊51夹住时,停止纸张排出辊51的正转。
其次,反向转动纸张排出辊51,有铰链的板59改变传送方向使纸张3被传送到反向转移路径58,以及纸张3以一前后方向状态传送到反向转移路径58。此外,当完成了纸张3的该转移时,有铰链的板59转变到原来状态,在该状态下纸张3从转移辊49送到纸张排出辊51。
其次,已反向转移到反向转移路径58的纸张3被转移到反向转移辊60,从这反向转移辊60被回送到向上方向,被送到纸张供应路径10,以及被送到阻力辊12。再次将被送到阻力辊12的纸张3送到一图像成形部位。从而,在纸张的两表面上形成图像。并且,在这复印机主体1的反向转移部分57中,在两面能进行复印的纸张的最大尺寸被设定为A4尺寸。
此外,如图2所示,在复印机主体1中,作为控制组合的机器F的各部分的一电路板的一主基底95设置在主体框架2的左后侧处的一侧表面上。而且,相对于该组合的机器F,一操作面板单元71(见图12)和扫描单元81(见图12)安装在这复印机主体1上。
以下参照图2-19说明装配组合的机器F的一方法。首先,在这方法中,如图3和4所示,作为一支承件(一图像阅读装置支承件和一操作面板支承件)的一连接盖61安装至图2所示的复印机主体1的主体框架2。该连接盖由PS(聚苯乙烯)树脂模制而成,其中没有例如玻璃纤维的一增强剂。如图3和4所示,复盖主体框架2的顶部和其中安装扫描器单元81的一扫描器单元安装部分62包括整体模制在一起的、作为在一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以后相同)复盖主体框架2的两侧的侧壁的侧盖63、复盖主体框架2的后侧的一后盖64和复盖主体框架2的上前侧和其中安装操作面板单元71的一操作面板单元安装部分65。
如图14所示,处于面对排纸托盘52的一位置处的扫描器单元安装部分62包括连续形成的侧壁62a、一上壁62b、一后壁62c。因此所包围的部分在正视图中具有一矩形形状,其中下部和前侧是敞开的,以及内侧空间用作为一纸张排出空间,其中排出在后面提到的纸张排出部分99中的纸张3。此外,两侧壁62a被形成为与后面将叙述的各侧盖63的前侧凹入部分66连续。
在连接盖61安装至主体框架2的一状态下,通过夹住排纸托盘52设置两侧盖63,以及形成下端部用作为能在复盖主体框架2的两侧上的宽度方向的一宽度。此外,诸侧盖63基本形成为一蘑菇状,当在一正视图中观察(见图14)时,从底至顶扩展和弯曲,以致当它们从下端部朝上端部延伸时从主体框架的两侧在宽度方向向外突出(尤其,它们在上端部附近急剧地弯曲),从而上端的凸出部分63a能够接纳扫描器单元81。而且,在侧盖63的凸出部分63a的下表面上,设置有沿着前后方向的一沟槽形状的、用于提升组合的机器F的诸保持部分80(见图15和16)。通过形成这种形状的诸侧盖63,能够握住在连接盖61中的左右方向突出的凸出部分63a的保持部分80,以及能够提升和易于搬运组合的机器F。
此外,诸侧盖63的前侧(纸张排出方向的下游侧,以后相同)的端部在宽度方向向内弯曲,以及将一前端凹入部66形成为朝向后侧(纸张排出方向的上游侧,以后相同)成一圆弧形凹入的一凹入部,以致在上/下方向的它的中心部分、在前表面处成为最深入处(见图15和16)。
此外,在各前端凹入部分66中的最远侧上凹入的、上下方向中心部分的最深部分66a(即前端凹入部分66的、纸张排出方向的上游侧端部)比后面叙述的扫描单元81的文件台82的前端部82a更朝前较远(见图15和16)。同样,在纸张3的两侧上进行复印时和在一面上已形成一图像的A4尺寸纸3被纸张排出辊51暂时送到排纸托盘52上时,形成最深部分66a,以致被设置成比送出的纸张3的后端部(即在复印机主体1中的前后方向的前端部)M朝前更远(见图19)。
并且,形成各前端凹入部分66,使各前端凹入部分66的最深部分66a比在一复盖状态中的止动部分55(铰链56设置在支承侧端部)的前端部朝前更远,以及被设置成比在一开放状态中的止动部分55(铰链56设置在与自由端部相对的侧部上)的后端部分朝后更远(见图19)。而且,将各侧盖63的各前端凹入部分66形成为弯曲的倾斜表面66b,在该表面中,前表面的、在宽度方向中的外侧部分在两外侧处朝后倾斜(见图14)。
并且,如图3和4所示,各侧盖63的下端部中的、前后方向的中部形成作为丝锥紧固型螺钉67进入其中的安装部分,树脂安装部分68向下扩展成为一基本矩形。在一后面视图中后盖64形成为一基本矩形板形状。在宽度方面,以与侧盖63的相同方式,下端部的两侧端部、作为丝锥紧固型螺钉67进入其中的安装部分的树脂安装部分朝下形成为一基本矩形。
在扫描器单元安装部分62的前侧上,形成操作面板单元部分65,以致比侧盖63的前端凹入部分66朝前更远地突出(见图15和16)。与操作面板单元安装部分65中的侧盖63的前端凹入部分66连续的一操作面板侧连续部分69被形成为与前端凹入部分66光滑连续的一形状(见图15和16)。
而且,操作面板单元安装部分65的上侧被形成为在一平面视图中与操作面板单元71基本相同的形状,以便接纳操作面板单元71。在面对操作面板单元71的后端部的一位置处、在宽度方向、以一预定的间距设置有螺纹连接操作面板单元71的四个螺钉座部分70。
而且,在这连接盖61中,在扫描器单元安装部分62的后盖64的附近,在宽度方向、以一预定间距设置螺纹连接扫描器单元81的文件台82的两螺钉座部分70。此外,如图3所示,在这连接盖61中,在后左侧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复印机主体1的一主基底95和作为一电路板的一继电器基底95a,该电路板控制一束导线96,其中后面叙述的扫描电动机84a电连接至后面叙述的转移电动机90a。
如图3和4所示,在这连接盖61安装在主体框架2的顶部上之后,丝锥紧固型螺钉67拧入后盖64和各侧盖63的各固定部分68。各螺钉67啮合地安装至树脂主体框架2和安装至主体框架2,如图5所示。更具体地,通过安装部分68啮合安装的螺钉67被拧入和固定在树脂主体框架2中,同时使面向安装部分68的主体框架2的一安装部分变形。这样,如果安装部分68通过螺钉67固定于树脂主体框架2以及连接盖61的安装部分和复印机主体1两者都是树脂制造的,比较其中诸安装部分是树脂和金属制造的情况,各部分的热膨胀和收缩能够使相互靠拢。因为这原因,能够降低在安装部分中的连接盖61和复印机主体1的变形和能够改进设备的刚度。
其次,在这安装方法中,如图6和7所示,作为一操作面板的操作面板单元71安装在连接盖61的操作面板单元安装部分65中。在平面视图中,操作面板单元71形成为一基本长方形板形状,与扫描器单元81分开。在被安装至连接盖61的一状态中,基本在相同平面上、邻近后面提到的文件台82的一平面形的顶端面板表面72和一倾斜的操作面板表面73结合为一体,该倾斜的操作面板表面是弯曲的和形成在从与邻近文件台82的一侧相对的顶端面板表面72的自由端部倾斜向下的方向中。在操作面板表面73上,设置有各种操作键组74,在操作键组中使用者操作复印机主体1和扫描器单元81。
而且,在这操作面板单元71中,如图18所示,在后面叙述的扫描单元81的文件台82上,如果放置一本打开的书77作为一文件,设置一上限制凸起部分75、一下限制凸起部分75b和一盖板76作为意外的加压限制部分,从而书77的一部分不会由于失误压下操作键组74。通过形成操作面板表面73将上限制凸起部分75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的一适度的突起形状。还形成上限制凸起部分使在左右方向延伸操作面板表面73的整个宽度和与顶端面板表面72连续的顶端部分弯曲,以致在上端面板表面72和操作面板表面73的边界的弯曲部分处向上突起。
通过如此进行,如果打开的书77放置在文件台82上,即使书77的部分复盖操作面板表面73的操作键组74的顶部,上限制凸起部分75能够防止书77沿着在上端面板表面72和操作面板表面73之间的边界的弯曲部分弯曲。形成下限制凸起部分75b,使在左右方向延伸操作面板73的整个宽度的下端部分在较操作面板表面73的操作键组74向前更远的一位置处相对操作面板73向上突起。通过如此进行,如果打开的书77放置在文件台82上,当书77接触上限制凸起部分75和下限制凸起部分75b时,能防止书77的一部分压下操作键组74。
如图12和18所示,设置盖板76,以致复盖设置在操作面板单元71的宽度方向中部内的一显示部分和在离开操作面板表面73的一预定距离处复盖操作面板表面73的前后方向。这盖板76由一透明树脂板形成和被形成为以便于以复盖操作面板表面73的一状态从操作面板表面73滑动地升起。通过如此做,当打开的书7放置在文件台82上,甚至书77的部分复盖操作面板表面73的操作键组74的顶部,书77的部分放置在这盖板76上。从而,能够防止操作键组74被书77压下。因为上限制凸起部分75、下限制凸起部分75b和盖板76,所以能够防止被扫描器单元81阅读的例如一本书77的一文件由于失误压下操作键组74,从而能够防止该设备的误操作。
而且,在这工作面板单元71中,如图6所示,在它能够接触连接盖61的螺钉座部分70的一高度处形成后端部分。还有,在后端部分的宽度方向上、以一预定的间距形成四个安装孔78。在这操作面板单元71安装在操作面板单元安装部分65的一状态下,通过将螺钉79插入各安装孔78和啮合地将各螺钉79安装至设置在连接盖61中的各螺钉座部分70,如图7所示,将操作面板单元71安装至连接盖61。
如图19所示,如此安装的操作面板单元71较复印机主体1向前更远的突出。并且,将操作面板单元71的前端部定位在离开多用途盘23的自由端部(与由一未画出的铰链所支承侧部的端部相对的端部)的前侧上,此时的多用途盘23在不使用它时处于在前盖16内的一关闭状态。还设置操作面板单元71,以致被定位在较在使用多用途盘23时、如虚线所示的处于一打开状态的它的自由端部、从前盖16、向后更远的位置。
其次,如图8和17所示,将扫描器单元81安装至连接盖61。如图12所示,扫描器单元81设置有文件台82和安装至文件台82以致可打开和可关闭的、作为一文件压件的一文件压盖83。文件台82形成为一基本矩形厚板形状。在顶表面上,设置一玻璃板85作为其上安放一文件的一基本矩形透明板。其中含有作为阅读一文件的一文件阅读装置的一CCD传感器和作为使平行于玻璃板85的CCD传感器84扫描的一扫描驱动源的一扫描电动机84a(见图17)。CCD传感器84通常设置在玻璃板85的左侧上。扫描电动机84a(见图17)处于CCD传感器84的附近,以及更具体地,是容装在这文件台82的后左侧处。通过扫描电动机84a的驱动使CCD传感器面向玻璃板85左右方向扫描。
而且,如图8所示,在这文件台82内,其中通过固定螺钉86的两通孔87在宽度方向以一预定间距形成在后端部分。另外,在这文件台82上,在宽度方向、以预定间距、在后端部中设置其中啮合一后面叙述的主铰链91和一副铰链92以便以自由打开/关闭状态安装文件压盖83的一铰链安装槽88a和一铰链安装槽88b。而且,其中插入后面叙述的主铰链91的铰链安装槽88a设置在文件压盖83的后左侧、通孔87的附近、在通孔87的左面和后面。
而且,在这文件台82上,在其中插入后面叙述的主铰链91的铰链安装槽88a的左面形成一连接孔97,使该孔在上/下方向通过文件台82,该连接孔作为通过其插入作为一连接导线的导线束96(见图11)的一通孔,该导线电连接后面叙述的ADF装置90的转移电动机90a和主基底95。
此外,如图8所示,在安装文件台82使前端部分与操作面板单元71的后端部分重叠和将后端部分放置成各通孔87面对连接盖61的各螺钉座部分70之后,将固定螺钉86插入各通孔87,以及各固定螺钉86啮合地安装于各螺钉座部分70。因此,将文件台82安装至连接盖61,如图9和10所示。并且,在文件台82安装至连接盖61之后,如图9和10所示,将侧盖件93安装至主体框架2的两侧,以及将一后盖件94安装至主体框架2的后侧。
如图12和13所示,在文件压盖83的顶表面上设置作为在其上能放置堆叠的文件的一文件放置件的一文件放置板89和作为一文件输入装置的ADF(自动文件输入器)装置。ADF(自动文件输入器)装置90设置在文件压盖83的后左侧上和从右侧连接至文件放置板89。在其它实施例中,ADF装置90能够放置在主体1上,与文件压盖83分开。在这ADF装置90中,设置作为一文件传送驱动源的转移电动机90a(见图17)。转移电动机90a设置在一电动机盖98内,该电动机盖设置在文件压盖83的后左侧上。在ADF装置90内还设置有一未画出的文件检测传感器。如下面所述,当文件检测传感器检测放置于文件放置板89的一文件时,通过按下作为一触发器的一扫描键,由扫描电动机84a的驱动使CCD传感器84移动到位于玻璃板85的左侧上的一ADF文件阅读位置84b。然后通过转移电动机90a的驱动自动地将放置在文件放置板89上的文件转移到ADF文件阅读位置84b,和由CCD传感器84阅读。
如图21所示,ADF装置90设置有可转动地被支承在ADF装置90的一右端部的一文件供应辊120和一文件垫122。将文件供应辊120和文件垫122设置成相互相对的状态。由设置在文件供应垫122的后侧上的一未画出的弹簧将文件供应垫122压向文件供应辊120。当堆叠在文件放置板89上的文件被夹在文件供应垫122和文件供应辊122之间后,文件供应辊120转动和随着文件一张一张被分离文件被供应至文件供应路径118。
然后所供应的文件前进至两阻力辊124-130。每个阻力辊由一对辊形成和将文件转移至ADF文件阅读位置84b。然后文件被转移到文件排出辊132、134,在那里文件被排出到位于文件压盖83的右侧上的、后面将要叙述的一排纸托盘140上。
而且,在文件压盖83中,如图11所示,在后端部内,作为以一可打开的/可关闭的方式用于将文件压盖83安装于文件台82的铰链件,在一宽度方向以一预定间距设置主铰链91和副铰链92。相对于主铰链91和副铰链92,下端部被形成为一基本矩形厚板形状,能将该下端部啮合于文件台82的铰链安装槽88a、88b。
因为ADF装置90的重量,这文件压盖83的重心位于文件压盖83的后左侧上。在后左侧上,主铰链91设置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和通过文件压盖83的重心位置的一直线L上。在这主铰链中,容装有包括一未画出的弹簧、一凸轮和一滑块的一力矩产生机构91a。力矩产生机构91a在文件压盖83相对文件台82打开的方向、当文件压盖83相对文件台82打开一预定角度或更大角度时产生一所施加的力矩(或在那状态产生一保持力矩)。
通过设置这类力矩产生机构,当文件压盖83相对文件台82打开到一预定角度或更大角度时,由力矩产生机构91a所产生的力矩在文件压盖83相对文件台82打开的方向推动文件压盖83(或被保持在那状态)。因此,既使其中包含转移电动机90a或类似物的ADF装置带有某些重量,也能防止文件压盖83由于自身重量以一闭合方向下降,以致不会严重撞击文件台82。
并且,由于在前后方向延伸通过这文件压盖83的重心位置的直线L上设置包括这类力矩产生机构91a的主铰链91,文件压盖83能够围绕通过该重心位置的直线的一转动支点被打开和关闭。因此,其它副铰链92可以是较简便的,没有一力矩产生机构91a或类似结构,以及能够保证文件压盖83的可靠的打开的/关闭的操作。
此外,如图11所示,通过将文件压盖83的主铰链91和副铰链92插入文件台82的各铰链安装槽88a和88b,如图12和13所示,将文件压盖83安装于文件台82,从而可打开和可关闭。此外,如图11所示,ADF装置90的转移电动机90a藉助通过文件台82的连接孔97的导线束96、通过继电器基底95a电连接至主基底95。此外,虽然没有画出,使包含在文件台82内的CCD传感器84扫描的扫描电动机84a还藉助在连接孔97的上下方向的中间内、通过连接孔97的一导线束、通过继电器基底95a电连接至主基底95。
此外,由导线束96和一未画出的导线束完成连接之后,如图15所示,一基底压件93a安装在面对主体框架的主基底95的一位置处。而且,在如此装配的组合的机器F中,在复印机主体1上,在安装于复印机主体1的连接盖61上支承着操作面板单元71和扫描器单元81。并且,由在扫描器单元81和复印机主体1之间的连接盖61构成的一结合部分,包括前盖16的上侧壁18和复印机主体1的纸张供应盘52,是排出纸张3的一纸张排出部分99。在这类纸张排出部分99中,由盖61中的两侧壁62a、上壁62b和后壁62c所包围的一内侧空间是其中排出纸张3的一纸张排出空间,以及前盖16的上侧壁18和复印机主体1的纸张排出盘52是接受所排出的纸张3的一接受表面。并且,在这类纸张排出部分99中,将连接盖61的侧盖63和后盖64设置成还用作为纸张排出部分99的一外壁。
并且,在这扫描器单元81中,例如,如图12所示,在文件压盖83打开和一文件放在文件台82的玻璃板85上之后,如果关闭文件压盖83和按下操作面板单元71的操作键组74的一扫描键,由扫描电动机84a的驱动使CCD传感器84相对文件台82的玻璃板85左右方向扫描,从而由CCD传感器84阅读记录在文件上的一图像。
此外,例如,如图13所示,如果关闭文件压盖83,一文件放置在文件放置板89上,按下操作面板单元71的操作键组74的一扫描键。一未画出的文件检测传感器对文件放置板89检测文件的放置,通过转移电动机90aADF装置90自动地将文件转移至CCD传感器84,诸文件连续地面对设置在左端的CCD传感器84,从而由CCD传感器84阅读记录在各文件上的一图像。而且,由CCD传感器84阅读过的诸文件被排出到文件压盖83的顶表面上。从而,如果CCD传感器84和ADF装置90是分别地由扫描电动机84a和转移电动机90a单独驱动,能够保证按照文件放置位置的一可靠的操作。
尤其,在文件压盖83中,设置文件放置板89和ADF装置90,从而许多文件以一堆叠状态放置在文件放置板89中,通过转移电动机的驱动ADF装置90自动地将文件转移至CCD传感器84。因此,不需要一张一张地将文件放置在文件台82的玻璃板84上,并且CCD传感器84能有效地阅读文件。
此外,在这组合的机器F中,由CCD传感器84所阅读的图像的数据被传送至复印机主体1。在复印机主体1中,基于该数据,通过在纸张3上形成一图像,能够完成一复印功能。并且,在这组合的机器F中,连接盖61安装于复印机主体1,以及操作面板单元71和扫描器单元81安装于连接盖61。因此,操作面板单元71和扫描器单元81能够通过连接盖61可靠地装配到复印机主体1。因为这样,所以分别地构成复印机主体1、操作面板单元71和扫描器单元81,以及能够单独地调换各部分,或能够改变该组合。此外,因为这可靠的装配,所以能够通过握持连接盖61的保持部分80而搬运它们。
而且,在这组合的机器F中,通过仅仅将主铰链91和副铰链92插入文件台82的各铰链安装槽88a和88b,能够利用通过文件压盖83的重心位置的直线L的一转动支点以一可打开的/可关闭的状态安装文件压盖83,从而通过简单的装配能够保证文件压盖83的打开的/关闭的操作。此外,直线L是通过重心位置83a和垂直于文件压盖83的打开/关闭的一中心轴线的一直线。
并且,在这组合的机器F中,复印机主体1的主基底95a、连接盖61的继电器基底95a、文件台82的扫描电动机84a和文件压盖83的驱动电动机90a是设置在相同侧,即组合的机器F的后左侧。因此,能够缩短电连接这些部分的导线束的长度和线路,能够简化装置结构,能够保证在扫描电动机84a和驱动电动机90a和继电器基底95a和主基底95之间的可靠连接。
尤其,借助于通过在与继电器基底95a和主基底95相同侧上、即组合的机器F的左后侧上形成的文件台82的连接孔的导线束96,ADF装置90的驱动电动机90a电连接至继电器基底95a和主基底95。因此,能够进一步缩短导线束96的长度和线路,能够降低所产生的电噪声和能够进一步保证在驱动电动机90a、继电器基底95a和主基底95之间的可靠连接。
此外,在这组合的机器F中,在文件台82内,将其中插入主铰链91的铰链安装槽88a设置在连接孔97的右方,即,连接孔97设置在该组合的机器F的与用于相对文件台82关闭和打开文件压盖83的主铰链91相同侧、后左侧。因此,能够防止导线束96被打开和关闭的文件压盖83接触和缠住。由于这样,能够保证该装置的可靠操作。
而且,在这种装配方法中,在连接盖61安装于复印机主体1之后,将操作面板单元71和扫描器单元81安装于连接盖61。因此,是分开构成复印机主体1、扫描器单元81和操作面板单元71。因此能够单独地调换各部分,或能够改变该组合。因此,能够实现可靠的装配。并且,在这装配方法中,关于装配扫描器单元81,在将文件台82安装至连接盖61之后,将文件压盖83安装至文件台83,从而能够实现扫描器单元81的可靠装配。
在这组合的机器F中,形成各侧盖63的前端凹入部分66,从而相对后侧被凹陷为一圆弧形状。因此,由连接盖61支承扫描器单元81,以及甚至能够易于从前端凹入部分66的沉陷部分、从侧向取走被排出的纸张3。由于这样,能够保证设备的刚性,以及能够改变操作性。
而且,在这组合的机器F中,如图19的点P所示,该组合的机器的重心在复印机主体1的扫描器26的后部的附近。相对于重心P,纸张排出辊51设置在后侧,以及侧盖63的前端凹入部分66设置在前侧。由于这样,提供刚性到这一程度,即通过握持侧盖63的保持部分80能够搬运这组合的机器F。由于这样,将纸张排出部分99设置在扫描器单元81和复印机主体1之间,并能够保证足够的刚性。并且,在纸张排出部分99中,还将连接盖61用作为一外壁,从而能够保证设备的刚性,以及能够减少零件的数量。
在这组合的机器F中,如图15和16所示,将各侧盖63的前端凹入部分66的最深部分66a设置成较扫描器单元81的文件台82的前端部82a向前更远,从而在侧盖63内,能够保证支承文件台82的足够刚性。由于这样,既使用于猛烈地按压文件台82,也能够防止设备的损坏。
在这组合的机器F中,当在两面打印时,通过暂时地由反向转移部分57的纸张排出辊51将在一面上已形成一图像的纸张3传送至纸张排出部分99,以及再缩回它,能够颠倒纸张3的前和后。但是,在这种双面复印的中间,当由纸张排出辊51将已在一面上形成一图像的A4尺寸纸张3暂时传送到排纸托盘52时,各侧盖63的前端凹入部分66的最深部分66a设置或比被排出纸3的后端部M向前更远(见图19)。由于这样,在另一面上没有形成一图像时使用者不能由于失误而取出该纸张3。由于这样,能够保证可靠的双面复印,以及能够改进操作性。
在这组合的机器F中,如图15和16所示,设置操作面板单元71,以致从复印机主体1突出于前侧(前表面侧)。因此,能够将操作面板单元71设置得最靠近一使用者在该处执行操作的前侧上的前方。由于这样,能够改进操作性。
在这组合的机器F中,如图19所示,将操作面板单元71的前端部设置得较在不使用多用途盘23时它处于前盖16内的一关闭状态中的它的自由端部(相对于由一未画出的铰链所支承的一侧的端部的端部),如假想线所示,向前更远。设置操作面板单元71的前端部,使其位于比在使用中而处于从前盖16的打开状态中的多用途盘23的自由端向后更远的位置。由于这样,当多用途盘23处于一关闭的状态时,即,当不使用多用途盘23时,操作面板单元71的自由端部被设置得较多用途盘23的自由端向前更远,即在前表面侧上在多用途盘23的前方。此外,当多用途盘23处于一打开状态,当使用多用途盘23时,操作面板单元71的前端部被设置成较多用途盘23的自由端部向后更远,即多用途盘23被设置得在前侧上在操作面板单元71的前方。由于这样,当不使用多用途盘23时,能够保证操作面板单元71的操作性,以及在使用多用途盘23时,能够改进多用途盘23的操作性。
在这组合的机器F中,如图19所示,相对于各侧盖63的前端凹入部分66,各前端凹入部分66的最深部分66a较在关闭状态中的止动部分55的前端部(其中设置铰链56的支承侧上的端部)向前更远,以及被设置成较在一打开状态中的止动部分55的后端部(与其中设置铰链的一侧相对的自由端侧)向后更远。由于这样,当止动部分55处于关闭状态时,即当不使用止动部分55时,各前端凹入部分66的最深部分66a较止动部分55向前更远,即,各前端凹入部分66的最深部分66a被设置在止动部分55的前侧的前方。并且,当止动部分55处于打开状态时,即当使用止动部分55时,各前端凹入部分66的最深部分66a被设置在较止动部分55向后更远处。即,止动部分55设置在前侧上各前端凹入部分66的最深部分66a的前方。由于这样,能够保证设备的刚性,以及在使用止动部分55时,能够易于从侧向取出堆叠在止动部分55上的纸张3,以及能够改进操作性。
在这组合的机器F中,在纸张排出部分99内,将前盖16的上侧壁18的顶表面形成为在从后侧向前侧的方向中向下倾斜的形状。因此,能够在排出到排纸托盘52上的纸张3的一前端部分S和上侧壁18的顶表面之间形成一空间。由于这样,能够易于用手从后端部分S之下取出纸张3。
在这组合的机器F中,将侧盖63的前端凹入部分66形成为朝后侧凹入的一圆弧形状。并且,将与连接盖61的工作面板单元安装部分65中的侧盖63的前端凹入部分66连续的操作面板侧连续部分69形成为与前端凹入部分66连续、没有台阶部分的一形状。并且,将与在前盖16的上侧壁18的宽度方向中的两端部处的侧盖63的前端凹入部分66连续的主体侧连续部分22形成为与前端凹入部分66连续而没有台阶部分。由于这样,当取出纸张3时,能够防止纸张3被卡在侧盖63上或操作面板单元71侧、复印机主体1侧和侧盖63的边界处。由于这样,能够适当地取出纸张3。
在这组合的机器F中,如图12所示,侧盖63的前端凹入部分66的前表面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部形成为弯曲倾斜表面66b,该表面向外侧的后方朝下倾斜。因此,当取出纸张3时,能防止纸张3被卡在侧盖63上。并且,因为这种倾斜表面,所以能够改进刚性。
在以上说明中,在复印机主体1的前盖16的前表面中,设置一多用途纸供应部分21,其中能够堆叠和供应不同尺寸的纸张3。但是,例如,如图20所示,代替多用途纸张供应部分21,还能设置用手插入纸张3的一手插部分101。即,在图20中,作为手插部分101,能够可转动地设置作为一记录媒质支承装置的一手插盘102,它能够在前盖16的前表面中被打开和关闭。并且,多用途纸供应部分21和手插部分101被设置成可被打开和关闭,但它也能设置成被滑动地移动。此外,在上述说明中,将文件放置件89和ADF装置90设置在文件压盖83内,但取决于目的和用途,也有一文件压盖83不设置一文件放置件89或一ADF装置90的情况。
图21-24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结合在文件压盖83的顶上的排纸托盘140。排纸托盘140包括在排纸托盘140的右侧上的一凸起142和在凸起142的左侧上的一凹槽144。
由排纸托盘140的顶表面支承凸起142和该凸起由铰链146、148连接至排纸托盘140。这样凸起142从排纸托盘140分开。凸起142沿着铰链146、148的一轴线相对排纸托盘从第一位置(图23)转动到第二位置(图24),在第一位置中凸起142平靠在排纸托盘140上,在第二位置中凸起直立放置和倾斜离开发出盘140的中心方向。在第二位置中,露出第二凹槽150。将第二凹槽150设计成稍大于凸起142,从而凸起142能够配合在凹槽150内。
如图22所示,排纸托盘140的右侧朝向排纸托盘的前侧变窄。铰链148较铰链146进一步位于排纸托盘140内部。从而因为铰链146、148的位置,所以凸起142在其处于枢转的位置还沿着排纸托盘的右侧移位。从而较易于操作排纸托盘。
当凸起142位于第一位置(图23)中时,从ADF装置90发出的一文件能够放置在凹槽144和凸起142上。当在第二位置(图24)中时,从ADF装置90发出的一文件能够放置在凹槽144和凹槽150上。同样,在第二位置中时,凸起142具有比一文件从ADF装置90排出的位置显著高的一高度。并且,凸起是中心地位于排纸托盘140的右端处。从而凸起142起到阻止从ADF装置90排出的一文件的一止动件的作用。
如图22所示,凸起142不是对称的。尤其,凸起142具有从排纸托盘140的右侧朝ADF装置90变窄的一宽度。如应该理解的,凸起142的顶侧较凸起142的底侧宽。而且,如图23所示,凸起142具有两个表面154、156。第一表而154从凸起142的右端开始和朝一折皱152向上倾斜。第二表面156从折皱152开始和朝凸起142的左端向下倾斜。从而,因为两表面154、156具有不同的倾斜,所以简化文件的处置。并且,当第一表面154和第二表面156之间的角度较大时易于取出放置在凸起142上的被排出的文件。
如图22所示,凹槽144位于凸起142的左侧上和从折皱152至凸起142的左端围绕凸起142。由于凹槽144的宽度从右至排纸托盘140的左侧变窄也是不对称的。
图21示出了凸起142、凹槽144和凹槽150的深度。如图21所示,在第一位置中时,凸起142具有比文件从ADF装置90排出的位置Y2高的一高度Y1。例如,凸起142具有比文件从ADF装置90排出的位置高度21毫米高的一高度25.4毫米(这些高度是从文件压盖83的底面算出)。因为凸起142具有高度Y1,所以文件仍然保持在凸起142上。并且,凸起142的高度朝排纸托盘140的左侧逐渐减小。从而,从ADF装置90排出的和放置在凸起142上的一文件对着ADF装置90被移动到排纸托盘140的左侧。这样,由于文件对着ADF装置90被定位而可容易地被收集。这高度差(Y1>Y2)还允许凸起142起到一止动件的作用。
凹槽144具有从排纸托盘140的左侧至右侧逐渐减小的深度。而且,凹槽150具有比凹槽144的高度小的高度,以及凹槽150的高度从凹槽144至排纸托盘140的右侧逐渐增加。凹槽140和凹槽150之间的高度差允许文件易于被收集。
图22示出了凸起142和凹槽144的宽度。如图22所示,凸起142和凹槽144具有从排纸托盘140的右侧至ADF装置90变窄的宽度。此外,凸起142和凹槽144的宽度小于通常从ADF装置90排出的文件的宽度。如图22所示,最大宽度Z1是在凸起142的右端处。以下,当涉及通常排出的文件时,这些文件例如包括信件纸、法定纸、A4纸、A5纸和B5纸。信件尺寸纸具有215.9毫米宽度、279.4毫米长度(215.9×279.4毫米)。类似地,下列纸具有下列尺寸:法定纸-215.9毫米×355.6毫米,A4-210毫米×297毫米,A5-148毫米×210毫米和B5-182毫米×257毫米。例如,凸起142具有一最大宽度87.9毫米,这宽度小于从ADF装置通常排出的文件的宽度。本发明不限于这些文件,而是能够包括其它文件。
从而,排纸托盘140将仅仅位于凹槽144上的文件支承在前和后引导边上。从而,因为文件的中间是悬空的,所以能够易于取出文件。相反,放置在凸起142上的文件仅被支承在文件的中间引导边处。因为文件的前和后引导边是悬空的,所以易于取出文件。但是,当凸起142提升进入第二位置以便起到一止动件的作用时,暴露凹槽150。从而,排纸托盘140支承文件的前和后引导边,同时文件的中间引导边是悬空的,与凹槽142类似。
图21还示出了凸起142、凹槽144和凹槽150的长度。如图21和22所示,从ADF装置90排出文件的位置和凹槽144的左端之间的距离指示为X1。X1短于通常从ADF装置90排出的最短文件的长度。例如,X1具有73.5毫米的长度,该长度短于以上所列的通常排出的文件的长度。从而,通常从ADF90排出的最短文件的引导边重叠该凹槽的至少一部分,从而能够易于取出文件。
在从ADF装置90排出文件的位置到与排纸托盘140的底表面158在相同水平上的凸起上的一位置之间的距离被指示为X2。X2比从ADF装置90通常排出的最短文件长,但比从ADF装置90通常排出的最长文件短。例如X2具有213毫米的长度,这比具有210毫米长度的A5纸的长度长,但比具有355.6毫米长度的法定纸的长度短。从而至少两个不同长度的两个文件能够放置在排纸托盘140的两个不同位置处和被取出。
X2还不等于通常从ADF装置90排出的文件的长度。这防止所排出的文件的边缘对应于凸起142的一引导边缘。换句话说,文件的引导和尾随边缘不会都被ADF装置90和凸起142支承。因为文件能朝ADF装置90滑动,所以当这长度是不相同时还较易于收集文件。在从ADF装置90排出文件的位置至凸起142的最高点之间的距离被指示为X3
最后,如图24所示,在文件从ADF装置90排出文件的位置和在第二位置时凸起142的左端之间的距离被指示为X4。X4也不等于通常从ADF装置90排出的文件的长度。当凸起142位于第二位置时,利用该凸起作为一止动件。因此,由于不会有一距离X4长的文件,所以文件不会卡在ADF装置90和凸起142之间,因此能够易于从排出盘140取出文件。
图20和25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的一第一实施例的文件放置板89。文件放置板89是一大致矩形板和可拆卸地安装至ADF装置90的左上端。文件安置板89包括一凸起200和一凹槽210。
凹槽210从文件安置板89的右端朝文件安置板89的左侧延伸。凹槽210没有一对称的形状。尤其,凹槽210的宽度从右至左变窄。而且,从文件被分离供应辊120和分离垫122夹住的位置到凹槽210的左端的距离短于通常与ADF装置90一起使用的文件长度。由于凹槽210的尺寸,如果误放置,通过利用凹槽210提起文件,从而能够易于取出文件。
凸起200设置在文件放置板89的右侧上。凸起200附连于文件放置板89和利用图25所示的导轨202可从一延伸状态(图20)移动到一收缩状态。具有比从文件被分离辊120和分离垫122夹住的位置至凹槽210的右端的距离长的一长度的一文件能够在尾随边处被凸起200支承。文件的尾随边仅在文件的中间尾随边处被支承。从而能够通过抓住文件的前和后尾随边易于取出文件。
图26-29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的一第二实施例的另一组合的机器。图26-28还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的一第二实施例的一第二排纸托盘314。如图26所示,一组合的机器300具有传真功能、打印功能、复印功能和扫描功能。组合的机器300包括放置在一打印机本体320的顶部上一扫描器本体310、放置在打印机本体320的下前表面上的媒质槽330和放置在打印机本体320的上前表面上的和相对于前表面以一预定角度向上倾斜的一操作面板340。当从组合的机器300的前方观察时,其上设置操作面板340一侧被形成为组合的机器300的前面和相对侧被形成为组合的机器300的后面。组合的机器的右和左侧分别被形成右面和左面。
扫描器本体310具有一矩形框架和包括设置在扫描器本体310的上左侧上的一保持盘312。保持盘312保持将被扫描和传送到一传真组件内或被扫描和在一复印组件中复制的原始文件。放置在保持盘312上的原始文件利用一ADF装置90被传送到设置在扫描器本体310中的一扫描单元(未示出),原始文件的表面被扫描单元扫描。然后,将被扫描的文件排出在包括设置在扫描器本体310的右上侧处的排纸托盘314的文件压盖83上。如图27-29所示,排纸托盘314包括在排纸托盘314的右侧上的一凸起242和在凸起242的左侧上的一凹槽244。在这实施例中,凸起242与排纸托盘140形成为一体,不像第一实施例。
打印机本体320具有一箱形框架和包括其中装载一堆记录纸的设置在打印机本体320的后面的一供应盘322。放置在供应盘322上的纸张被一张一张地传送到设置在打印机本体320内的一喷彩墨型图像成形单元(未示出)。在图像成形单元处,在纸上打印预定的图像,然后,纸张被排出到一排纸托盘324上。打印机不限制于喷墨型,也可以是其它类型,例如使用调色剂的一激光打印型或利用一墨带的一热转移型。
如图28和29所示,排纸托盘140的表面和凸起242的一前表面位于相同平面上。从而,降低了施加于位于凸起242上的被排出文件的引导边的压力。但是,如图30所示,一凹槽254的底表面和凸起252的前表面能够位于相同的平面上。如图31所示,凹槽364的底表面和凸起362的前表面能够与设置在凸起362和凹槽364的表面上的、细长的凸起366位于相同平面上。凸起366进一步简化了接触被排出的文件。
而且,如图27-29所示,凸起242具有两个表面246、248。第一表面246从凸起242的右端开始和朝向一折皱250向上倾斜。第二表面248从折皱250开始和朝向凸起242的左端向下倾斜。从而,由于具有不同倾斜的两表面246、248,简化了文件的处置。同样,当第一表面246和第二表面248之间的角度较大时易于取出放置在凸起242上的被排出的文件。
在图26和27中,凹槽244位于凸起242的左侧上。由于凹槽的宽度从排纸托盘314的右侧至左侧变窄,凹槽244不对称。
图27示出了凸起242和凹槽244的深度。如图27所示,凸起具有比从ADF装置90排出文件的位置高度Y20高的一高度Y10。例如,凸起242具有比从ADF装置90排出文件的位置高度22.8毫米高的42.5毫米的高度(这些高度从文件压盖83的底面算起)。而且,凸起242的第二表面248的高度朝排纸托盘140的左侧逐渐降低。从而从ADF装置90排出的和放置在凸起242上的一文件贴着ADF装置90移至排纸托盘140的左侧。从而,当诸文件贴着着ADF装置90时能够易于收集诸文件。高度的不同(Y10>Y20)使凸起242起到一止动件的作用。
凹槽244的高度朝向排纸托盘140的左侧降低(即深度增加)一高度Y30。例如,凹槽的左侧从排纸托盘314的一顶表面下降一高度5毫米。由于随着被排出的文件的尺寸变短,高度降低,文件的弯曲变得较小。并且,那里是用于从排纸托盘314抓取和取出文件的较小的面积。从而凹槽244的增加的深度易于从排纸托盘314取出较短的文件。
图28示出了排纸托盘314、凸起242和凹槽244的宽度。如图28所示,排纸托盘314具有大于通常被排出文件的最大宽度的一宽度Z30。例如排纸托盘314具有234毫米的一宽度,这宽度大于信件和法定纸的宽度215.9毫米。从而文件位于排纸托盘314上。
凹槽244具有从排纸托盘314的右侧朝ADF装置90的变窄的宽度。而且,凸起242和凹槽244的宽度小于从ADF装置90通常排出的文件的宽度。在图28中,凹槽244和凸起242的最大宽度Z10发生在凸起242的折皱250处。例如折皱250的宽度是110毫米,这宽度小于A5纸的最小宽度148毫米。仅仅放置在凹槽244上的文件由排纸托盘314支承在前和后引导边上。从而,因为文件的中间引导边是悬空的,所以能够易于取出文件。相反,放置在凸起242上的文件仅被支承在文件的中间引导边上。因为文件的前和后引导边是悬空的,所以能够易于文件。
并且,如图28所示,凸起242的宽度从折皱250(具有宽度Z10)至凸起242的右端(具有宽度Z20)缩小。例如,在折皱250处凸起242具有110毫米的宽度,同时凸起242的右端具有100毫米的宽度。从而,由于宽度的不同易取取出文件。
图27示出了凸起242和凹槽244的长度。如图27所示,从ADF装置90排出文件的位置至凹槽244的左端之间的距离被指示为X10。X10短于从ADF装置90通常排出的最短文件。例如X10具有110毫米的长度,这长度短于通常排出的最短文件A5的148毫米长度。从而通常从ADF90排出的最短文件的引导边重叠凹槽244的至少一部分,因此能够易于取出文件。
X10还长于在ADF装置90内的诸辊之间的长度。例如文件供应辊120和阻力辊124之间的长度是20.5毫米,阻力辊124和阻力辊126之间的长度是47.5毫米,阻力辊128和ADF文件阅读位置84b之间的长度是39毫米,ADF文件阅读位置84b和排出辊132之间的长度是49.3毫米,所有这些长度都短于X10的110毫米长度。对于该例子,ADF装置进给的最短纸张长度是88.3毫米。从而ADF装置90易于供应文件。
在从ADF装置90排出文件的位置到凸起242的引导边之间的距离被指示为X20。如应理解的那样,凸起242的引导边不与从ADF装置90排出文件的位置在相同的高度上。凸起242的升起的边缘等于排纸托盘314的边缘252。X20长于通常从ADF装置90排出的最短文件的长度,但短于通常从ADF装置90排出的最长文件的长度。例如X20具有242毫米的长度,这长度长于A4的148毫米的长度,但短于法定纸的355.6毫米的长度。从而至少不同长度的两文件能够放置在排纸托盘314上的两不同位置处和从其中取出。同样,X20不等于通常从ADF装置90排出的文件长度。这防止被排出的文件的边缘与凸起的一引导边对应。换句话说,文件的引导和尾随边不会都由ADF装置90支承,以及当由于诸文件能够朝ADF装置90滑动而这长度是不相同时,还较易于收集被排出的文件。
同样,在凸起242的引导边和折皱250之间的距离被指示为X30。X20和X30的组合长度长于通常从ADF装置90排出的中等尺寸的文件的长度,但短于通常从ADF装置90排出的最长文件的长度。X20和X30具有288毫米的组合长度,这长度长于的279.4毫米的中等长度,但短于法定纸的355.6毫米的长度。
如应理解的那样,凸起242在折皱250处的宽度为Z10。这宽度短于具有较X20和X30的总和还要长的一长度的通常被排出的文件的宽度。在这例子中,法定纸的长度为355.6毫米,A4纸具有比288毫米长的一长度297毫米。从而,被放置成越过凸起242的折皱250的这些文件的引导边能从前、中和后引导边收回。
虽然已参照其特定实施例详细叙述了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那些熟练的人员来说明显的是其中可以应用各种变化、修改的结构而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范围。

Claims (23)

1.一托盘,它包括:
带有一第一端和与第一端相对的一第二端的一表面;
从该表面和从该表面的第二端延伸的一凸起;以及
在该表面之下和从该凸起朝向第一端形成的一凹槽,
所述托盘是放在进给文件的一进给装置的一下游侧处的一排纸托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盘,其特征在于:在一第一文件放置在该表面上时,第一文件从第一端延伸和仅复盖凹槽的一部分,以及在一第二文件放置在该表面上时,第二文件的长度长于第一文件,第二文件从第一端延伸和复盖全部该凹槽和该凸起的仅仅一部分。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盘,其特征在于:第一端连接到进给文件的一进给装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盘,其特征在于:凸起从该表面延伸,使凸起具有较从进给装置排出文件的一排出位置高的一高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盘,其特征在于:在文件从进给装置排出的排出位置和凹槽的位于第一端一侧的端部之间的距离短于被排出到该表面上的文件的长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盘,其特征在于:在文件从进给装置排出的排出位置和凸起的位于第一端一侧的端部之间的距离不等于被排出在该表面上的文件的长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盘,其特征在于:凸起具有从第二端延伸到沿着凸起的宽度形成的一折皱的一第一表面,和从该折皱延伸到凸起的位于第一端一侧的端部的一第二表面,同时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从折皱朝该表面延伸。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托盘,其特征在于:该表面和凸起的第二表面处于一相同的平面上。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托盘,其特征在于:凸起的第二表面和凹槽处于一相同的平面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托盘,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第二凸起从该凸起朝凹槽延伸。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盘,其特征在于:凸起与该表面形成为一体。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盘,其特征在于:凸起与该表面分开。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托盘,其特征在于:该凸起可从一第一位置运动到一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该凸起的一底表面贴着着该表面,在第二位置该底表面倾斜离开该表面。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托盘,其特征在于:在该凸起之下形成一第二凹槽,以致当该凸起处于第一位置中时,抵靠该凹槽的诸端部和该凸起是处于一相同平面上。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托盘,其特征在于:凹槽围绕凸起的一部分。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盘,其特征在于:凹槽是不对称的。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托盘,其特征在于:凹槽的宽度随着靠近第一端而缩小。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盘,其特征在于:该凸起和该凹槽两者的宽度都比排出在该表面上的文件的宽度窄。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盘,其特征在于:形成在该表面之下的凹槽的深度随着靠近第一端加深。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盘,其特征在于:该凸起可从远离第二端的一延伸状态运动到靠近第二端的一收缩状态。
21.一图像成形设备,它包括:
其中在一记录媒质上能够形成一图像的一图像成形设备;
阅读文件上记录的一图像的一图像阅读装置;以及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盘,在由图像阅读装置阅读记录在文件上的图像之后该托盘接受该文件。
22.一在一图像成形设备中扫描文件的方法,它包括:
将文件一张一张地送到一扫描器;
扫描所进给的文件;
将扫描过的文件排出到一排纸托盘,该盘具有包括第一端和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的一表面、从该表面和从该表面的第二端延伸的一凸起和形成在该表面之下和从该凸起朝第一端延伸的一凹槽。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一第一文件放置在该表面上时,第一文件从第一端延伸和复盖该凹槽的仅仅一部分,以及在一第二文件放置在该表面上时,第二文件的长度长于第一文件的长度,第二文件从第一端延伸和复盖整个该凹槽和该凸起的仅仅一部分。
CNB2003101239755A 2002-12-27 2003-12-26 排纸托盘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6979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379795 2002-12-27
JP2002379795A JP4188075B2 (ja) 2002-12-27 2002-12-27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11776A CN1511776A (zh) 2004-07-14
CN100369796C true CN100369796C (zh) 2008-02-20

Family

ID=3281619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310123975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69796C (zh) 2002-12-27 2003-12-26 排纸托盘
CN 200320123796 Expired - Lifetime CN2705808Y (zh) 2002-12-27 2003-12-26 纸张放出盘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320123796 Expired - Lifetime CN2705808Y (zh) 2002-12-27 2003-12-26 纸张放出盘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188075B2 (zh)
CN (2) CN100369796C (zh)
HK (1) HK106710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88075B2 (ja) * 2002-12-27 2008-11-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301141B2 (ja) * 2004-10-22 2009-07-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962746B2 (ja) * 2004-12-28 2007-08-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4826387B2 (ja) 2006-08-24 2011-11-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404121B2 (ja) 2007-09-05 2010-01-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US8526068B2 (en) 2008-02-08 2013-09-03 Ricoh Company, Ltd. Rotatable scan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122998B2 (ja) * 2008-02-12 2013-01-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747792B2 (ja) 2011-11-22 2015-07-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複合機
JP5376035B2 (ja) * 2012-10-25 2013-12-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32413A (ja) * 2013-09-25 2014-02-2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6238947B2 (ja) * 2015-11-02 2017-11-29 株式会社Pfu 排紙トレイ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73220A (en) * 1982-09-13 1984-09-25 Oce-Nederland B.V. Copying machine with staple removing and collecting appliance
US5515153A (en) * 1993-12-29 1996-05-0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forming apparatus with an automatic-document feeder having a document-transporting belt
CN2705808Y (zh) * 2002-12-27 2005-06-22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纸张放出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57212A (ja) * 1996-11-29 1998-06-16 Casio Electron Mfg Co Ltd 両面印刷装置
JP3418308B2 (ja) * 1997-05-01 2003-06-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43253A (ja) * 1997-07-24 1999-02-16 Ricoh Co Ltd 胴内排紙タイプの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122362A (ja) * 1998-10-16 2000-04-28 Toshiba Tec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3643714B2 (ja) * 1998-10-28 2005-04-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155452A (ja) * 1998-11-20 2000-06-06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255403A (ja) * 1999-01-14 1999-09-21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053919A (ja) * 1999-05-31 2001-02-23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3701527B2 (ja) * 1999-11-04 2005-09-28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38014A (ja) * 2000-02-23 2001-08-31 Murata Mach Ltd 原稿押えカバー取付構造
JP3549811B2 (ja) * 2000-06-20 2004-08-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56887A (ja) * 2000-11-20 2002-05-31 Murata Mach Ltd 駆動ユニットの支持構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73220A (en) * 1982-09-13 1984-09-25 Oce-Nederland B.V. Copying machine with staple removing and collecting appliance
US5515153A (en) * 1993-12-29 1996-05-0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forming apparatus with an automatic-document feeder having a document-transporting belt
CN2705808Y (zh) * 2002-12-27 2005-06-22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纸张放出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11776A (zh) 2004-07-14
JP2004212494A (ja) 2004-07-29
CN2705808Y (zh) 2005-06-22
HK1067107A1 (en) 2005-04-01
JP4188075B2 (ja) 2008-1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68229C (zh) 影像形成设备及其装配方法
CN100371830C (zh) 能够选择性地安装不同纸张进给单元的成像设备
CN100369796C (zh) 排纸托盘
CN200940048Y (zh) 供纸盒及成像装置
CN100374360C (zh) 纸张提供装置
JP399802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40234292A1 (en) Image-forming device
US20040062579A1 (en) Paper discharge tray
JP481673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199064A (ja) シート送給用カセットトレー機構
US8736921B2 (en) Rotatable scan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046941B2 (en)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CN100587615C (zh) 用于图像形成设备的盖件
US7356283B2 (en) Tandem type image-forming apparatus
CN100385342C (zh) 成像单元及具有该成像单元的成像设备
JP428101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295170B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送纸装置
CN2847730Y (zh) 成像装置
CN100527004C (zh) 成像设备
JP406993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312541C (zh) 图象形成系统和图象形成装置
JP401700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202196269U (zh) 一种显影剂盒
US6097910A (en) Combined consumable material supply cartridge for 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JP4066973B2 (ja) シート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06710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06710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220

Termination date: 2021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