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64816C -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64816C
CN100364816C CNB2005101144133A CN200510114413A CN100364816C CN 100364816 C CN100364816 C CN 100364816C CN B2005101144133 A CNB2005101144133 A CN B2005101144133A CN 200510114413 A CN200510114413 A CN 200510114413A CN 100364816 C CN100364816 C CN 100364816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aerator
sidepiece
expanding gas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11441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62742A (zh
Inventor
木野雅夫
山本直
池田贵信
川边仁志
落合康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Gose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7627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627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6481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64816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折叠以装在汽车的容纳部位中,在该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通过气囊主体的进气口部以及导流布的进口侧部,将从充气器向汽车前后侧释放的膨胀气体向下倾斜引导进入气囊主体的膨胀遮护部。

Description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囊装置,包括气囊和充气器,气囊折叠以容纳于汽车容纳部位中,从而通过使膨胀气体流入其中,从容纳部位伸出以膨胀展开,充气器用于向气囊提供膨胀气体。
背景技术
常规地,作为如上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有这样一种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中,在气囊纵向中部,来自沿汽车纵向布置的管状充气器的膨胀气体,经金属扩散器向下转向,以使如此转向的膨胀气体能够流进气囊,然后,使这样流进气囊的膨胀气体分配到气囊的前后(例如,参见JP-A-2003-146174)。
此外,有这样一种气囊装置,其中气囊包括管状接口部,借助于卡箍紧固,将接口部安装在充气器上并与之相连接,用于使来自充气器的膨胀气体能够流进气囊中(例如,参见JP-A-2003-11768)。
然而,适合于使来自沿汽车纵向布置的充气器的膨胀气体向下转向的扩散器需要弯曲,并在其侧面设有放气口,而这些实情使扩散器的形状变得复杂,从而使其生产成本增加。
此外,在仅仅利用卡箍将接口部与充气器相连接的上述连接结构中,例如,在充气器输出随气囊容积增加而增加的情况下,就存在一种风险,即,当触发充气器时接口部从充气器上脱离,因此,在提高连接强度方面仍有待改进。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本发明,以及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头部保护气囊装置,无需将从气囊纵向中部导入的膨胀气体向下转向。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气囊装置,即使在仅仅利用卡箍将气囊接口部与充气器相连接的情况下,这种气囊装置也能够增强连接强度。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安装在汽车车窗上部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包括:
充气器,具有放气口,沿所述汽车的纵向释放膨胀气体;
气囊,折叠并适合于在所述膨胀气体流进其中时向下展开以覆盖所述车窗内侧,所述气囊包括气囊主体和柔性导流布,
其中,所述气囊主体包括
膨胀遮护部,通过所述膨胀气体流进其中而膨胀,以遮护所述车窗的所述内侧,以及
进气口部,与所述充气器相连接,从所述膨胀遮护部除了其前端与后端附近部分外的上部倾斜向上伸出,
其中,所述导流布包括
布置在所述进气口部内以与所述充气器相连接的管形进口侧部,以及布置在所述膨胀遮护部上位于所述进气口部附近位置处的出口侧部,
所述进口侧部适合于向下引导自所述充气器放出的所述膨胀气体,以及
所述出口侧部包括第一出气孔和第二出气孔,上述出气孔适合于允许从所述进口侧部流出的所述膨胀气体,在所述汽车纵向,沿所述膨胀遮护部,流向前方侧与后方侧。
在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因为膨胀气体沿纵向释放,就可以简化充气器的气体转向单元,如扩散器,从而可使生产成本得以降低。进一步地,因为从放气口释放的气体,不会以直角吹向正对该放气口的导流布进口侧部的部分,与之相反,而是将气体引导成倾斜向下吹出,因此可以减少由膨胀气体对相关部分造成的损坏。另外,因为使气囊主体的进气口部位于该相关部分的外侧,以对该部分进行支持,所以,就可以进一步减少由膨胀气体对相关部分造成的损坏。
另外,为了减少对比其它部分弱的缝合部的损坏,优选的是,通过用缝合线形成的缝合部,将所述导流布的所述进口侧部由一片布形成为管状,以及,其中,所述缝合部布置为不正对所述放气口。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膨胀遮护部与所述气囊主体进气口部的放气侧之间的连接部,或者在所述连接部附近的部分,被固定在所述汽车的车身上。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可以用可靠的方式获得前述在进气口部处的导流布支持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囊装置,包括:气囊,折叠并容纳于汽车容纳部位,通过膨胀气体流进其中,能够使其从所述容纳部位伸出,以膨胀展开;以及
充气器,用于为所述气囊提供所述膨胀气体;
其中,所述气囊包括管形接口部,通过由卡箍紧固,将该管形接口部装配在所述充气器上并与之相连接,以允许来自所述充气器的所述膨胀气体进入所述气囊,以及
其中,所述接口部具有凸出部,当将所述接口部与所述充气器相连接时,该凸出部设置在比所述卡箍更靠前的位置处,所述凸出部阻止所述接口部从所述充气器上脱离。
在本发明的气囊装置中,在通过紧固卡箍,将装配在充气器上的接口部与充气器相连接之后,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在气囊膨胀初期,使接口部受到突然而且剧烈的推动,试图使其从气囊充气器上脱离的情况下,凸出部卡在卡箍与充气器之间作为楔子,起到阻止卡箍和接口部从充气器上脱离的作用。由此,与没有设置这种凸出部的相关技术气囊装置相比较,可以增强接口部与充气器的连接强度。
因此,在本发明的气囊装置中,即使在采用下述结构的情况,即利用卡箍将气囊接口部与充气器彼此相连接的情况下,也可以增强连接强度。
另外,在本发明的气囊装置中,可以只在接口部上设置凸出部,因此,可容易地提供这样的凸出部,而无需对相关技术气囊装置中所使用的气囊设计进行大的改动。
进一步地,在如上所述配置的气囊装置中,优选的是,凸出部设有利用缝合线形成的缝合部。在这样配置的气囊装置中,因为仅仅需要利用缝合线在相关技术的气囊上形成缝合部,可以更容易地提供凸出部。
此外,在如上所述配置的气囊装置中,可以采用这样的构造,其中,在所述气囊上设置所述接口部的位置处,设置中空或管状织物,以及
通过改变所述中空或管状织物的织造结构,使所述凸起部的厚度增加,来设置所述凸起部。
应当注意到,虽然上文描述了通过在设置接口部的位置处设置内管,将接口部形成为双层结构,即使在使用这种气囊的情况下,通过在内管上设置凸起部,也可以形成凸出部,并且更进一步地,可以在气囊上构成接口部外周侧的位置上和内管上都设置凸起部,来形成凸出部。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内侧观看时得到的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的示意性前视图;
图2是该第一实施方式气囊装置中设置充气器位置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示出该第一实施方式导流布的前视图;
图4是示意性放大剖视图,示出该第一实施方式气囊装置的气囊主体与充气器之间连接位置附近;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气囊装置中设置充气器位置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6是示意性放大剖视图,示出该第二实施方式气囊装置的接口部与充气器之间的连接位置附近;
图7是示出该第二实施方式气囊的展平状态的前视图;
图8是示出该第二实施方式的气囊和内管的前视图;
图9是示出另一形式内管的前视图;
图10是图9中所示的内管设置凸出部的位置的剖视图;
图11是示意图,示出图9中所示内管的一部分织造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将头部保护
气囊装置装在汽车V上,以使其安装在车内侧从前柱部FP开始沿车门和车窗W1、W2、W3上部的上边梁部RR延伸形成的容纳部位中。应当注意到,此汽车这样配置,在前柱部FP与后柱部RP之间,设置第一中柱部P1与第二中柱部P2,使它们基本上上下方向延伸。
如图1、图2所示,头部保护气囊M1配置成包括:气囊12,充气器34,安装支架31、38,安装螺栓32、39,以及包括将气囊12与充气器34相连接的卡箍40,并且当安装在汽车V上时,在用气囊盖10覆盖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1内侧的状态下,将其容纳于容纳部位中。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气囊盖10设有覆盖前柱部FP内侧的柱装饰4的下缘侧部位,以及覆盖上边梁部RR内侧的内顶板5的下缘侧部位。
柱装饰4和内顶板5由合成树脂制成,并且用未示出的安装件,将它们安装到作为前柱部FP和上边梁部RR处车身1侧部件的内板的内侧上。这样,将这些下缘侧部位构造成,在气囊12膨胀并展开时向车内侧打开,以使气囊12能够从其下缘侧伸出。
如图1所示,在折叠起气囊12的状态下,将气囊12容纳于容纳部位中,该容纳部位自前柱部FP开始沿上边梁部RR延伸,跨越第一中柱部P1和第二中柱部P2,延伸到位于后柱部RP上方附近的部分。从而,如图1中双点划线所示,气囊12构造成膨胀并展开时可以分别覆盖以下部分,纵向上位于第一中柱部P1前后的车窗W1、W2的车内侧,以及位于第二中柱部P2与车窗W3之间的车窗W3的车内侧,并且还覆盖第一中柱部P1和第二中柱部P2的车内侧。
此外,如图1和图4所示,气囊12设有气囊主体13和导流布27。气囊主体13包括:膨胀遮护部15,当由流入其中的膨胀气体使其完全膨胀并展开时,膨胀遮护部15能够覆盖中柱部P1、P2和车窗W1、W2、W3的车内侧;进气口部26,将其与充气器34相连接,以向膨胀遮护部15的中部位置提供膨胀气体,膨胀遮护部15的中部位置不包括其前端部和后端部;以及多个安装部29,在此处将气囊12安装到汽车V车身1侧。
气囊主体13制成为柔性囊,并用聚酰胺线等经中空或管状织造而成。应当注意到,当利用中空或管状织造而织成时,膨胀遮护部15、进气口部26和安装部29是随气囊主体13一起整体制成的。另外,在完成织造之后,在气囊主体13的外表面上涂覆涂布剂如硅树脂,以提高耐热性。
如图4所示,膨胀遮护部15设有:膨胀部,当来自充气器34的膨胀气体流入时该膨胀部就膨胀;以及位于膨胀部周边的非膨胀部。应当注意到,安装部29形成为非膨胀部的一部分。
进气口部26沿气囊主体13上缘基本上布置在纵向中部位置,并形成为倾斜向上伸出。具体描述就是,如图4中双点划线所示,将进气口部26形成为直线状,同时相对纵向成从15度至45度(本实施方式中大约为30度)倾斜,并且其远端部弯曲地装到汽车V上。
由气囊主体13织造成中空或管状形状之后余留的布的部位形成导流布27,并且导流布27包括管状进口侧部27a和出口侧部27f,将进口侧部27a布置为沿进气口部26内部倾斜,以与进气口部26基本接触,而出口侧部27f与进口侧部27a相连接,以接纳从进口侧部27a流出的气体,从而引导所接纳的气体进入膨胀遮护部15。出口侧部27f包括使气体向前流动的第二出气孔27c,以及使气体向后流动的第一出气孔27b。
如图3所示,通过将相对于折叠线27d横向彼此对称的一片布沿折叠线27d折叠起来,并且在缝合部28(27e)处将如此折叠在一起的布料部分缝合起来,从而形成导流布27。
设置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7个)安装部29,使安装部29从沿着气囊主体13膨胀展开时气囊主体13上缘侧的外周缘部位置向上伸出。特别地,在进气口部26与膨胀气体遮护部15的纵向前侧(释放气体侧)之间的连接部处,形成安装部29。将安装支架31固定在各安装部29上,以将气囊12安装到内板上,并且在各安装部29上形成安装孔,从而可以将安装螺栓32穿过其中。然后,利用安装螺栓32,将各安装部29与安装支架31一起固定在车身1侧由金属板制成的内板上。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充气器34包括为折叠的气囊12提供膨胀气体的主体部35,以及引导从主体部35释放的膨胀气体的扩散器36。
主体部35大致形成为圆柱状,并且包括头部35a,膨胀气体从此处释放。
扩散器36大致形成为短金属圆筒,并且通过对扩散器36的根部侧进行卡固,使其与主体部35的远端部相连接,以覆盖头部35a。在扩散器36中,使放气口36a在其末端部开口。由进气口部26与进口侧部27a,将接口部25形成为双层结构,将接口部25装配在扩散器36上,并且利用在接口部25后端附近位置上装配的卡箍40,使扩散器36与气囊12相连接。
在扩散器36卡固并连接到主体部35远端部的情况下,利用安装支架38和安装螺栓39,将充气器34沿汽车V的纵向安装在车身1的内板上。
卡箍40配置成包括:可装配在接口部25上的大致圆弧形的主体部40a;以及,螺栓40c与螺帽,构成紧固主体部40a端部的紧固装置。
接下来,描述第一实施方式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1在汽车V上的安装。首先,通过将导流布27插入进气口部26,并使缝合部27e定位于后侧,在此处缝合部27e不正对放气部36a,形成气囊12,其后,将气囊12折叠起来。应当注意到,将导流布27的进口侧部27a的远端热熔接在进气口部26上,以与其相连接。具体而言,从气囊12还未膨胀的平展状态下,通过相继形成凹进和凸出,使其下缘侧靠近其上缘侧,将气囊12折叠成波纹状。接着,在如此折叠之后,在预定位置用未示出的缠绕材料对气囊12进行缠绕,以避免其折叠状态散开,并且,将安装支架31预先分别安装在安装部29上。另外,还将安装支架38预先安装在充气器34上。
接着,将其上已经装配卡箍40的接口部25装配在充气器34的扩散器36上,导流布27介于其间,借助于卡箍40的紧固,将扩散器36与气囊12连接起来,从而形成气囊装配件。
其后,如图1、图2所示,将安装支架31、38布置在汽车V车身1侧的安装位置上,然后用螺栓32、39将其与内板固定,从而将气囊装配件安装在车身1上。此时,使设有进气口部26和进口侧部27a的接口部25在其远端部弯曲,并且将充气器34和气囊12的膨胀遮护部15沿汽车V的纵向布置。这样布置接口部25的其余部分,使得膨胀遮护部15和充气器34以倾斜的方式彼此连接。
在气囊装置M1安装到汽车V上之后,当触发充气器34时,使来自充气器34的膨胀气体G能够从扩散器36的放气口36a流出,经由导流布27的进口侧部27a和第一出气孔27b及第二出气孔27c,进入膨胀遮护部15,以流到膨胀遮护部15的前后侧,从而气囊主体13开始膨胀,同时展开如前所述形成的折叠。于是,气囊主体13使未示出的缠绕材料断开,并进一步推开装备有前柱装饰4和内顶板5下缘的气囊盖10,以使其能够从容纳部位向下伸出,从而使气囊主体13很大地膨胀,以覆盖车窗W1、W2、W3和中柱部P1、P2的内侧,如图1中双点划线所示。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1中,因为使膨胀气体G从扩散器36的放气口36a释放到汽车V前侧,所以起到膨胀气体转向装置作用的扩散器36可以形成为如第一实施方式情况中的短圆筒,并可以简化扩散器36的结构,从而可使生产成本降低。另外,因为由导流布27的进口侧部27a和气囊主体13的进气口部26倾斜向下引导膨胀气体,所以可减小由于来自放气口36a的气体G直接吹向导流布27的进口侧部27a而产生的损坏。此外,因为将进口侧27a的前方沿进气口部26布置以基本上与其接触,并将进气口部26的前方侧根部(与膨胀遮护部15连接的部分)与车身1相固定,就由进气口部26以可靠的方式支持导流布27的进口侧部27a,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小由气体G导致的损坏,也就不会出现由气体G破坏导流布27正常状态的情况,从而可使气体G以可靠的方式沿纵向流动。
另外,由于缝合部27e不正对放气口36a,所以不会出现气体G直接吹向缝合部27e的情况,从而可减少缝合部27e的损坏。
应当注意到,尽管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1中,导流布27进口侧部27a的前侧(充气器34气体G排出侧)布置成与气囊主体13进气口部26的前侧内部相接触,由于气体G使进口侧部27a与进气口部26产生压接触,所以进口侧部27a与进气口部26之间在相对应的位置处保留有间隙。此外,尽管安装部29设置在进气口部26前侧与膨胀遮护部15之间的连接部处,只要安装部29与进气口部26彼此足够接近到保持前述进口侧部27a的支持效果,也可以使安装部29设置为离开进气口部26。
另外,尽管使气体G从充气器34向前释放,但也可使气体G向后释放。在此情况下,根据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这些讨论,可以在横向上反转导流布和进气口部的位置。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描述。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2,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类似的形式安装在汽车V上,如图1中所示。
如图7、图8所示,气囊112设有:主体部113,当气囊112完成其膨胀展开时,主体部113可以覆盖中柱部P1、P2和车窗W1、W2、W3的内侧;接口部125,其与充气器134相连接,以提供膨胀气体进入主体部113内部;以及多个安装部129,用于将容纳部位P中的气囊112安装到汽车V的车身101侧。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接口部125形成为双层结构,其设有与主体部113一起整体形成的外周部126,以及设有内管127,内管127形成为与主体部113分开的本体。
主体部113制成为柔性囊,并用聚酰胺线等经中空或管状织造而成。应当注意到,当利用中空或管状织造织成时,接口部125的外周部126以及安装部129是随气囊主体部113一起整体制成的。另外,在完成织造之后,在主体部113的外表面上涂覆涂布剂如硅树脂,以提高耐热性。
如图7、图9所示,气囊主体部113设有:气体流动部115,适合于由从充气器134流出的膨胀气体使其膨胀,从而使内壁部115a与外壁部115b彼此分开;以及非气体流动部120,其这样形成,使内壁部115a与外壁部115b连接在一起,从而阻止膨胀气体流入其中。应当注意到,尽管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主体部113配置成包括与主体部113分开的布料124,该布料缝合在主体部113的前端侧,但此布料124的部位也可以通过中空或管状织造与主体部113一起整体形成。
气体流动部115包括前膨胀部117和后膨胀部118,当膨胀气体流进气体流动部115时,前膨胀部117适合于膨胀展开以在前座椅侧覆盖车窗W1内侧,后膨胀部118适合于膨胀展开以在后座椅侧覆盖车窗W2内侧,并且气体流动部115还包括供气道部116,供气道部116设置成沿汽车V纵向延伸,以使来自接口部125的膨胀气体能够进入前后膨胀部117、118。
非气体流动部120包括限定部122、板状部123以及设置成围绕气体流通部115的外周缘部121。在前后膨胀部117、118中的多个位置处设置限定部122,使其沿上下方向线状延伸,以这样的方式限定前后膨胀部117、118的厚度,使其厚度在两个膨胀部都完成其膨胀时也不会局部增加,从而可以保持其板状外形。这些限定部122形成为T形或者倒J形,使它们从主体部113下缘113b侧的外周缘部121开始垂直延伸,或者使其与外周缘部121隔开。应当注意到,前后膨胀部117、118各自分为多个垂直延伸的垂直气室117a、118a。板状部123形成为矩形板状外形,并设置在前后膨胀部117、118之间的供气道部116的下方。
在纵向中部位置,或者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前膨胀部117后端上方的位置处,在主体部113上缘113a侧布置构成接口部125的外周部126,并将其形成为向上伸出。具体而言,外周部126大致形成为L形,其包括从供气道部116向上延伸的垂直管部126a,以及包括从垂直管部126a上端向后延伸的水平管部126b,并使水平管部126b的后端开口。
另外,构成接口部125内周部的内管127,在将主体部113织成中空或管状之后余留的位置旁形成,并且内管127包括:水平管部127a,布置在外周部126的水平管部126a内;以及垂直管部127b,其从水平管部127a的前端向下延伸到达供气道部116处。出气口127c、127d以下述方式在垂直管部127b的下端处开口,当垂直管部127b布置在主体部113的供气道部116的区域中,此时内管127设在外周部126内,使得膨胀气体能够通过该出气口倾斜向下地向前后流出。然后,当将接口部125与扩散器136相连接时,在比卡箍140更向后的水平管127a的位置处,用缝合线形成缝合部128,其起到构成接口部125的凸出部125a的凸起部的作用。此缝合部128围绕水平管部127a整个外周形成,使其从水平管部127a的表面凸出,并且设置用来阻止接口部125从扩散器136上脱离。
然后,将接口部125装配在充气器134的扩散器136上,使得放气口136a布置在垂直管部127b的上部位置附近,下文将对扩散器136进行描述。在接口部125装配在扩散器136上的状态下,通过紧固金属板卡箍140,使接口部125与扩散器136相连接。
设置多个(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7个)安装部129,从主体部113膨胀展开时的上缘113a侧上的外周缘部121位置处和布料124上的位置处,安装部向上伸出。用于将气囊112安装到内板102上的安装支架131固定在各安装部129上,并且在各安装部129上形成安装孔129a,安装螺栓132可以穿过其中。然后,在容纳部位P处,用安装螺栓132将各安装部129与安装支架131一起固定到车身101侧的金属板内板102上。
如图5所示,充气器134包括:主体部135,其为折叠的气囊112提供膨胀气体;以及扩散器136,其引导从主体部135释放的膨胀气体。
主体部135基本上形成为圆柱状,并且在其远端侧包括头部135a。此外,在头部135a中形成放气口 135b,使其适合于释放膨胀气体(参见图6)。
扩散器136由大致上圆筒形的金属管材形成,使其远端封闭,并通过在扩散器136根部侧进行卡固以盖住头部135a,将扩散器136与主体部135的远端相连接。在扩散器136远端侧下表面上,沿汽车V纵向,连续打开两个放气口136a。将气囊112的接口部125装配在扩散器136上,并且利用在接口部125后端附近位置处装配到接口部125上的卡箍140,使扩散器136与气囊112相连接。
在卡固扩散器136并使其与主体部113的远端相连接的状态下,利用安装支架138和安装螺栓139,将充气器134沿汽车V纵向安装在车身101的内板102上。
卡箍140包括:可以装配在接口部125上的基本上圆弧形的主体部140a,形成在主体部140a端部的凸耳部140b、140b,以及作为紧固凸耳部140b、140b的紧固装置的螺栓140c和螺帽140d。在卡箍140中,将主体部140a围绕装配在扩散器136上的接口部125的外周布置,并将螺栓140c与设置在凸耳部140b之一上的螺帽140d相紧固,通过将主体部140a紧固在扩散器136侧上,从而使接口部125与扩散器136相连接。
接下来,描述第二实施方式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2在汽车V上的安装。首先,通过将内管127插入到外周部126中制成气囊112,随后,将如此制造的气囊112折叠起来。应当注意到,内管127热熔接在外周部126上。具体而言,从气囊112还未膨胀的平展状态下,通过相继形成凹进和凸出,将气囊112折叠成波纹状,使主体部113的下缘113b侧靠近其上缘113a侧,如图7中双点划线所示。接着,在如此折叠之后,在预定位置处用未示出的缠绕材料将气囊112缠绕起来,以避免折叠状态散开,并且将安装支架131各自预先安装在安装部129上。另外,在接口部125上预先安装卡箍140,使其安装位置位于比接口部125上的凸出部125a更向前(主体部113侧)处,并且还将安装支架138预先安装在充气器134上。
接着,将其上已经装配卡箍140的接口部125装配在充气器134的扩散器136上,内管127介于其间,通过紧固卡箍140的螺栓140c及其螺帽140d,紧固卡箍140的主体部140a,使扩散器136与气囊112连接起来,从而制成气囊装配件。
其后,将安装支架131、138布置在汽车车身101侧的容纳部位P上,以用螺栓132、139将其与内板102紧固,从而将气囊装配件安装在车身101上。随后,将未示出的导线与充气器134相连接,该导线从预定的充气器操作控制单元延伸过来,将柱装饰4和内顶板5(参见图1)固定地安装在车身101上,进而将柱装饰6、7、8(参见图1)安装在车身101上,从而可以将气囊装置M2安装在汽车V上。
其后,在汽车V上安装气囊装置M2之后,在触发充气器134的情况下,来自充气器134的膨胀气体G,从扩散器136的各放气口136a,经由接口部125,供给气体流动部115的供气道部116,并且这样提供的膨胀气体G更进一步继续流动进入前后膨胀部117、118的各个垂直气室117a、118a,如图7中双点划线所示,从而气囊112的主体部113开始膨胀,同时展开如前述形成的折叠。然后,主体部113使未示出的缠绕材料断开,并进一步推开设有前柱装饰4和内顶板5下缘的气囊盖10(参见图1),以从容纳部位P处向下伸出,从而使主体部113大规模膨胀到盖住车窗W1、W2、W3和中柱部P1、P2内侧的程度,如图1中双点划线所示。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2中,因为在气囊112接口部125上比卡箍140更向后的位置处形成凸出部125a(内管127的缝合部128),以阻止接口部125从充气器134的扩散器136上脱离,在通过紧固卡箍140将装配在充气器134扩散器136上的接口部125与扩散器136相连接之后,即使下述情况下,例如,在气囊112膨胀的初期,突然而且猛烈地推动气囊112的接口部125,使其趋于从扩散器136上脱离的情况下,凸出部125a(缝合部128)被卡在充气器134与扩散器136之间,从而起到楔子的作用,其阻止卡箍140和接口部125从扩散器136上脱离。因此,与没有设置这种凸出部的相关技术气囊装置情况相比,能够提高接口部125与充气器134的连接强度。
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2中,即使在气囊112的接口部125构造成利用卡箍140而与充气器134相连接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连接强度。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2中,可以只在形成接口部125的内管127上形成缝合部128,这样凸出部125a的准备就比较容易处理,而无需对相关技术气囊装置中所使用气囊的设计进行大的改动。具体而言,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2中,因为在内管127上形成缝合部128,而内管127与主体部113是分开的,所以相关技术气囊装置中所使用的气囊还可以照常使用。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2中,因为凸出部125a设有用缝合线形成的缝合部128,可以仅仅在相关技术的气囊上利用缝合线形成缝合部,所以,凸出部的准备可以更加容易处理。
另外,图9、图10中示出的结构可以用作内管142。与前述内管127相似,内管142是通过中空或管状织造制成的,并且设有:水平管部142a,其布置在外周部126的水平管部126b内;垂直管部142b,其从水平管部142a的前端向下延伸达到供气道部116;以及出气孔142c、142d,设置在垂直管部142b的下端。此外,在水平管部142a上,于水平管部142a后端附近的位置处,形成凸起部143,其构成凸出部,适合于阻止接口部125从扩散器136上脱离。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中空或管状织造成形时,通过改变要设置凸起部143的位置处织造结构的厚度,使其厚度增加来设置凸起部143。具体而言,这样构造内管142,使得设置凸起部143位置的织造结构,如图11所示,由3×3缎织而成,并且其厚度比1×1平织而成的水平管部142a其他位置要厚。在采用如此构造的情况下,当用中空或管状织造形成内管142时,可以与内管142一起形成凸起部,从而可省略单独形成凸起部的操作。
应当注意到,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2中,其中使用了这样的气囊,在设置接口部125的位置处设置内管127(142),从而将接口部125形成为双层结构,并且将构成凸出部125a的凸起部128(143)设置在内管127(142)上。当然,本发明的气囊装置也可以应用于这样的气囊装置,其中采用的气囊具有不设置内管的单层结构接口部。进一步地,在气囊中接口部形成为双层结构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这样的配置,其中,在气囊构成接口部外周侧的位置和内管上,都形成构成凸出部的凸起部。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尽管将凸起部127(128)、143构造为,使其围绕内管127、142的水平管部127a、142a的整个外周连续设置,但也可以间断地设置凸起部。
另外,尽管结合作为实例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可以应用本发明的气囊装置并不局限于此,因此,本发明可以应用于侧部气囊装置等。

Claims (3)

1.一种安装在汽车车窗上部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包括:
充气器,具有放气口,沿所述汽车的纵向释放膨胀气体;
气囊,折叠并适合于在所述膨胀气体流进其中时向下展开以覆盖所述车窗内侧,所述气囊包括气囊主体和柔性导流布,
其中,所述气囊主体包括
膨胀遮护部,通过所述膨胀气体流进其中而膨胀,以遮护所述车窗的所述内侧,以及
进气口部,与所述充气器相连接,从所述膨胀遮护部除了其前端与后端附近部分外的上部倾斜向上伸出,
其中,所述导流布包括
布置在所述进气口部内以与所述充气器相连接的管形进口侧部,以及布置在所述膨胀遮护部上位于所述进气口部附近位置处的出口侧部,
所述进口侧部适合于向下引导自所述充气器放出的所述膨胀气体,以及
所述出口侧部包括第一出气孔和第二出气孔,上述出气孔适合于允许从所述进口侧部流出的所述膨胀气体,在所述汽车纵向,沿所述膨胀遮护部,流向前方侧与后方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中,通过用缝合线形成的缝合部,将所述导流布的所述进口侧部由一片布形成为管状,以及,其中,所述缝合部布置为不正对所述放气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部气囊保护装置,其中,所述膨胀遮护部与所述气囊主体进气口部的放气侧之间的连接部,或者在所述连接部附近的部分,被固定在所述汽车的车身上。
CNB2005101144133A 2004-10-21 2005-10-21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6481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307145 2004-10-21
JP2004307145A JP4345636B2 (ja) 2004-10-21 2004-10-21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4341672 2004-11-26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990846A Division CN101172478B (zh) 2004-10-21 2005-10-21 气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62742A CN1762742A (zh) 2006-04-26
CN100364816C true CN100364816C (zh) 2008-01-30

Family

ID=3653541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99084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72478B (zh) 2004-10-21 2005-10-21 气囊装置
CNB200510114413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64816C (zh) 2004-10-21 2005-10-21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99084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72478B (zh) 2004-10-21 2005-10-21 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345636B2 (zh)
CN (2) CN10117247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02007007355U1 (de) 2007-05-22 2007-09-06 Takata-Petri Ag Gasstromverteiler für ein Gassackmodul
JP2009012688A (ja) * 2007-07-06 2009-01-22 Autoliv Development Ab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131133B2 (ja) * 2008-10-03 2013-01-30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
JP5071505B2 (ja) * 2010-03-26 2012-11-1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2371962A (zh) * 2010-08-06 2012-03-14 延锋百利得(上海)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具有多个充气物的安全气囊装置
CN103381840A (zh) * 2012-05-04 2013-11-06 北京华兴致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列车的附属设备及该设备的安装方法
CN105579299B (zh) * 2013-07-10 2018-12-07 Tk控股公司 包括具有扩散器的气囊的气囊模块
US20170370501A1 (en) * 2014-12-23 2017-12-2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Flexible duct for convective device
JP6544265B2 (ja) * 2015-03-27 2019-07-1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9566933B2 (en) 2015-03-27 2017-02-14 Toyoda Gosei Co., Ltd. Airbag device
CN112414206B (zh) * 2020-11-19 2021-07-06 北京天创凯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炮镜及其覆膜方法
CN114407823A (zh) * 2021-12-01 2022-04-29 芜湖金安世腾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侧面帘式气囊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60878B1 (en) * 1998-05-12 2001-07-17 Toyoda Gosei Co., Ltd Air bag for side air bag device
JP2003011768A (ja) * 2001-06-29 2003-01-15 Toyoda Gosei Co Ltd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3034209A (ja) * 2001-07-19 2003-02-04 Toyoda Gosei Co Ltd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030075910A1 (en) * 2000-05-01 2003-04-24 Michio Inoue Occupant arresting device
JP2003146174A (ja) * 2001-11-12 2003-05-21 Toyoda Gosei Co Ltd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030141711A1 (en) * 2000-05-01 2003-07-31 Michio Inoue Occupant arresting device
CN1482974A (zh) * 2000-12-27 2004-03-17 �����Զ�����ʽ���� 侧窗气囊装置以及该气囊装置在车辆上的适配方法
US20040183286A1 (en) * 2003-02-13 2004-09-23 Masao Kino Head-protecting airbag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60878B1 (en) * 1998-05-12 2001-07-17 Toyoda Gosei Co., Ltd Air bag for side air bag device
US20030075910A1 (en) * 2000-05-01 2003-04-24 Michio Inoue Occupant arresting device
US20030141711A1 (en) * 2000-05-01 2003-07-31 Michio Inoue Occupant arresting device
CN1482974A (zh) * 2000-12-27 2004-03-17 �����Զ�����ʽ���� 侧窗气囊装置以及该气囊装置在车辆上的适配方法
JP2003011768A (ja) * 2001-06-29 2003-01-15 Toyoda Gosei Co Ltd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3034209A (ja) * 2001-07-19 2003-02-04 Toyoda Gosei Co Ltd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3146174A (ja) * 2001-11-12 2003-05-21 Toyoda Gosei Co Ltd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040183286A1 (en) * 2003-02-13 2004-09-23 Masao Kino Head-protecting airba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72478B (zh) 2010-08-11
CN101172478A (zh) 2008-05-07
JP2006117109A (ja) 2006-05-11
CN1762742A (zh) 2006-04-26
JP4345636B2 (ja) 2009-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64816C (zh)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US6866293B2 (en) Head protecting airbag device
US6811184B2 (en) Head protecting airbag device
JP4830666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US6702320B1 (en) Motor vehicle air bag system with a cable-type gas generator
JP5808983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060108778A1 (en) Head protecting airbag apparatus
US9956935B2 (en) Folding completion body of airbag and airbag
US20040178610A1 (en) Airbag for head protection
JP2005186654A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453722B2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080853B2 (en) Airbag for head-protecting airbag device
JP2004058848A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163233B2 (en) Head-protecting airbag
JPH11235965A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213839B2 (en) Air-bag
JP2005178604A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8201265A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及び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6008060A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783596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6096287A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
JP2003146176A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455840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エアバッグ
JP2006151075A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5178605A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130

Termination date: 2021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