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60833C - 液压无级变速装置和动力传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压无级变速装置和动力传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60833C
CN100360833C CNB038142546A CN03814254A CN100360833C CN 100360833 C CN100360833 C CN 100360833C CN B038142546 A CNB038142546 A CN B038142546A CN 03814254 A CN03814254 A CN 03814254A CN 100360833 C CN100360833 C CN 10036083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ash plate
plunger
hydraulic
cylinder body
hydraulic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381425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62757A (zh
Inventor
大内田刚史
盐崎修司
松山博志
丹生秀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ma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m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m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ma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6627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627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6083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6083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9/00Rotary fluid gearing using pumps and motors of the volumetric type, i.e. passing a predetermined volume of fluid per revolution
    • F16H39/04Rotary fluid gearing using pumps and motors of the volumetric type, i.e. passing a predetermined volume of fluid per revolution with liquid motor and pump combined in one unit
    • F16H39/06Rotary fluid gearing using pumps and motors of the volumetric type, i.e. passing a predetermined volume of fluid per revolution with liquid motor and pump combined in one unit pump and motor being of the same type
    • F16H39/08Rotary fluid gearing using pumps and motors of the volumetric type, i.e. passing a predetermined volume of fluid per revolution with liquid motor and pump combined in one unit pump and motor being of the same type each with one main shaft and provided with pistons reciprocating in cylinders
    • F16H39/10Rotary fluid gearing using pumps and motors of the volumetric type, i.e. passing a predetermined volume of fluid per revolution with liquid motor and pump combined in one unit pump and motor being of the same type each with one main shaft and provided with pistons reciprocating in cylinders with cylinders arranged around, and parallel or approximately parallel to the main axis of the gearing
    • F16H39/14Rotary fluid gearing using pumps and motors of the volumetric type, i.e. passing a predetermined volume of fluid per revolution with liquid motor and pump combined in one unit pump and motor being of the same type each with one main shaft and provided with pistons reciprocating in cylinders with cylinders arranged around, and parallel or approximately parallel to the main axis of the gearing with cylinders carried in rotary cylinder blocks or cylinder-bearing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 with fluid clutches or fluid gearing
    • F16H4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 with fluid clutches or fluid gearing the fluid gearing being of the volumetric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 with fluid clutches or fluid gearing
    • F16H4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 with fluid clutches or fluid gearing the fluid gearing being of the volumetric type
    • F16H47/04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 with fluid clutches or fluid gearing the fluid gearing being of the volumetric type the mechanical gearing being of the type with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ciprocating Pumps (AREA)

Abstract

一种液压无级变速装置,包括第一、二液压装置。在缸体中形成有:第一、二柱塞孔,分别容纳第一、二柱塞;液压闭合回路,连接第一、二柱塞孔;和容纳用于切换液压闭合回路中的液压油的流动方向的分配阀的分配阀孔。穿过缸体的轴与缸体同步转动,第一、二柱塞孔平行于轴,第二液压装置的斜盘可转动支撑在轴的周围。第一、二柱塞通过设在相应第一、二柱塞孔中的弹簧偏压向斜盘侧。第一、二液压装置的斜盘分别由第一、二止推径向组合轴承的外环支撑,防止了第一、二止推径向组合轴承的内环沿轴的轴向移动。高、低压油腔沿轴向并列设在缸体中,且比第一、二柱塞孔更靠近轴;在轴中形成键槽部,轴在键槽部处装配到缸体内;低压油腔与轴的键槽部相连通。

Description

液压无级变速装置和动力传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诸如工业设备和车辆的各种工业领域中广泛使用的液压无级变速装置和动力传动装置。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已知有这样一种液压无级变速装置,其中,第一液压系统和第二液压系统相结合,并且第一液压系统和第二液压系统公共的缸体可转动。在这种装置中,第一液压系统的斜盘和第二液压系统的斜盘分别通过止推径向组合轴承而由外壳等支撑。
为了适当地操作上述止推径向组合轴承,必须施加预定的预负荷。到目前为止,已经通过垫片调节来施加该预负荷。然而,由于通过改变垫片的数量来进行这种垫片调节,因此存在调节变得复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这样一种液压无级变速装置和装备该液压无级变速装置的动力传动装置,其中该液压无级变速装置可简单地向支撑第一和第二液压系统的相应斜盘的止推径向组合轴承施加预负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液压无级变速装置包括:第一液压系统,其具有第一柱塞和第一斜盘,所述第一柱塞抵靠所述第一斜盘;和第二液压系统,其具有第二柱塞和第二斜盘,所述第二柱塞抵靠所述第二斜盘。在缸体中形成第一和第二柱塞孔,分别容纳第一和第二柱塞。在缸体中形成一条连接第一和第二柱塞孔的液压闭合回路。在缸体中形成容纳分配阀的分配阀孔,该分配阀用于切换液压闭合回路中的液压流体的流动方向。设置有延伸穿过所述缸体的轴。该轴和缸体同步转动。上述第一和第二柱塞孔形成为分别与上述轴平行。上述第二液压系统的第二斜盘可转动地支撑在上述轴的周围。所述第一和第二柱塞分别通过设在第一和第二柱塞孔中的弹簧而被推向所述第一和第二斜盘。所述第一液压系统的第一斜盘由支撑上述轴的第一止推径向组合轴承的外环来支撑。所述第二液压系统的第二斜盘由支撑上述轴的第二止推径向组合轴承的外环来支撑。第一和第二止推径向组合轴承的内环相对于上述轴的的轴向运动得以调节。
期望的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无级变速装置包括第一调节元件和第二调节元件,该第一调节元件具有与第一止推径向组合轴承的内环的一侧面平行的表面,并且从内环的该侧面隔开微小的距离,而该第二调节元件具有与第二止推径向组合轴承的内环的一侧面平行的表面,并且从内环的该侧面隔开微小的距离。
在根据该实施例的无级变速装置中,期望的是,上述分配阀孔与上述轴平行且比柱塞孔更靠近轴,并且沿径向形成一油通道,其连接上述柱塞孔和分配阀孔。
在根据该实施例的无级变速装置中,期望的是,上述分配阀孔形成为与上述轴平行且延伸穿过缸体。
在根据该实施例的无级变速装置中,期望的是,一高压油腔和一低压油腔沿轴向并列设置在上述缸体中,从而比上述第一和第二柱塞孔更靠近上述轴,在上述轴中形成键槽部,上述轴在该键槽部处装配到缸体内,且上述低压油腔与上述轴的键槽部相连通。
在根据该实施例的无级变速装置中,期望的是,第二液压系统的第二斜盘的外周面利用第一机加工中轴线、机加工中轴线和第二机加工中轴线通过机加工形成,其中第一机加工中轴线是一条垂直于该第二斜盘的斜盘面的直线,所述机加工中轴线是上述轴的中心线,而所述第二机加工中轴线是一条平行于上述轴的中心线的直线,并且该第二机加工中轴线偏向一侧,在这一侧中,在上述斜盘面的一个表面和与该斜盘面相对的表面之间的间距变窄。
此外,还可以由上述任何一个实施例中的无级变速装置来构造动力传动装置,这种动力传动装置是一种用于把动力传动到上述轴或关闭动力传动的装置,且是一种用于从第二液压系统的第二斜盘输入转动力、并且沿相同方向或相反方向输出第二液压系统的第二斜盘的转动的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无级变速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了该无级变速装置的左侧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示出了该无级变速装置的右侧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该无级变速装置的缸体的剖视图;
图5是动力传动装置的概念性示意图;
图6是示出了通过第一中继阀和第二中继阀的端口的打开定时情况的解释性示意图;
图7(a)和7(b)是第一轭元件的制造过程的解释性示意图;
图8(a)和8(b)是该第一轭元件的制造过程的解释性示意图;
图9(a)和9(b)是该第一轭元件的制造过程的解释性示意图;
图10(a)和10(b)是该第一轭元件的制造过程的解释性示意图;
图11是用于解释该无级变速装置的工作情况的概念性示意图;
图12是用于解释该无级变速装置的工作情况的类似的概念性示意图;
图13是变速杆(shift lever)的顶视图;和
图14是示出了汽缸容量和输出转速之间关系的特征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图1至14来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驱动工业车辆的液压无级变速装置(在下文中称作无级变速装置20)以及包括该无级变速装置20的动力传动装置400。
动力传动装置
如图1所示,无级变速装置20容纳在工业车辆的动力单元的外壳26内。该无级变速装置20包括第一液压系统100和第二液压系统200,在第一液压系统100和第二液压系统200之间形成一条液压闭合回路C(参照图11和图12)。
图5是示出了包括该无级变速装置20的动力传动装置400的概念性示意图。无级变速装置20的输入轴21通过离合机构300与发动机22的曲轴接合。变速装置150(CST)与位于无级变速装置20输出侧的轭23相连接。上述离合机构300通过例如与图中未示出的离合脚踏板互锁而接合或脱开。
变速装置150包括输出轴155,该输出轴将驱动力矩传递到最终减速齿轮(图中未示出),该变速装置还包括与输出轴155相连的向前离合器152、反向离合器153和齿轮系。
向前离合器152的驱动离合器片包括齿轮151,该齿轮与输出齿轮24啮合。于是,当通过变速杆146(参见图13)的操作使向前离合器152啮合时,驱动力矩就从轭23通过输出齿轮24、齿轮151、向前离合器152和输出轴155而传递到最终减速齿轮。
此外,齿轮160通过惰轮156、惰轮157以及中间齿轮159与输出齿轮24啮合,其中惰轮156和惰轮157具有公共轴。齿轮160与反向离合器153的驱动离合器片接合。于是,当通过变速杆146的操作而使反向离合器152啮合时,驱动力矩就从轭23通过输出齿轮24、惰轮156和157、中间齿轮159、齿轮160以及输出轴155传递到最终减速齿轮。
此外,在这个实施例中,分别地,上述发动机22对应于一马达,离合机构300对应于一连接/脱开装置,而变速装置150对应于一正向/反向转动切换装置。
因此,离合机构300相当于“把动力传递到轴或关闭向轴传递动力的装置”。此外,变速装置150相当于“用于传递第二液压系统的斜盘的转动力,并且沿着相同方向或相反方向输出第二液压系统的斜盘的转动的装置”。
无级变速装置
无级变速装置20的外壳26包括一对相互面对的支撑侧壁26a和26b。安装孔27a和27b形成在支撑侧壁26a和26b中,且侧壁元件28和29分别从外壳26的外侧与每个安装孔27a和27b配合。于是,通过多个螺栓分别把侧壁元件28和29紧紧地紧固且固定到对应的支撑侧壁26a和26b上。
如图1和图2所示,无级变速装置20的输入轴21的输入端通过轴承部32而由外壳26的侧壁元件28可转动地支撑。此外,作为输出转动部的轭23通过轴承部33而由外壳26的侧壁元件29可转动地支撑。于是,输入轴21的输出端延伸穿过轭23,并且通过轴承部10由轭23可转动地支撑,从而使其与轭23同轴设置。
如图2所示,在侧壁元件28中形成从内表面的中心向内突起的突起部28c。此外,一对轴承接收孔34和35与侧壁元件28并列设置,从而同轴设置。外轴承接收孔35具有比内轴承接收孔34大的内径。通孔36所具有的直径小于内轴承接收孔34,该通孔36形成在轴承接收孔34和35之间的侧壁元件28中,从而使其与轴承接收孔34和35同轴。作为径向轴承的滚针轴承38设置在内轴承接收孔34中。此外,作为止推径向组合轴承的锥形滚柱轴承39装配并固定到外轴承接收孔35上。
此外,输入轴21的输入端通过滚针轴承38和锥形滚柱轴承39由侧壁元件28支撑。而且,外轴承接收孔35的开口由盖子15覆盖,该盖子通过螺栓15a固定到侧壁元件28上。如图2所示,输入轴21通过密封元件25插入到盖子15的通孔15b中。
侧壁元件28是滚针轴承38和锥形滚柱轴承39的外壳,并且该侧壁元件由单个元件组成。如图2所示,锥形滚柱轴承39的外环39a抵靠轴承接收孔35背面中一台阶部的底部和内周面。螺母40拧紧在盖子15的通孔15b中的输入轴21的输入端的外周面上,并且该螺母40抵靠锥形滚柱轴承39的内环39b。
此外,在输入轴21的输入端中,张开部21a形成在输入轴21中,从而使其与锥形滚柱轴承39的内环39b相邻,并且该张开部调节内环39b的移动。
此外,如图1和2所示,在盖子15的通孔15b中,容纳螺母40的部分的内径设定成小于锥形滚柱轴承39的内环39b的最大外径(在盖子15一侧的外径)。此外,盖子15的内环39b一侧的侧面位于内环39b的附近,同时形成为平行且朝向内环39b的一侧面,并且所述盖子15的侧面形成为这样的尺寸,即,使这些侧面能够相互邻接。
在这个实施例中,使盖子15的侧面与内环39b之间的距离非常小。因此,当缸体42通过支架45、支架固定件91和侧壁元件28推动锥形滚柱轴承39的外环39a时,这将在后面进行描述,内环39b首先抵靠在盖子15上。锥形滚柱轴承39的外环39a和内环39b之间的最大间隙由这种抵靠来调节。
轴承部32由锥形滚柱轴承39和滚针轴承38构成。滚针轴承38相当于径向轴承。
比轴承接收孔34张开得更大的轴承安装台阶部34a(参照图2)形成在轴承接收孔34的开口部中,并且径向轴承16安装在该轴承安装台阶部34a中。
上述径向轴承16包括外环16a和内环16b,且该外环16a抵靠且固定在轴承安装台阶部34a的台阶部的底部和周面上,所述轴承安装台阶部34的直径呈喇叭状。如图2所示,径向轴承16设置成使其轴线与缸体42的轴线O斜交成一定角,并且其内环16b构成一凸轮,该凸轮用于使第一中继阀66以预定定时沿着轴线O的方向(以下,这还可以称作轴向方向)滑动。在内环16b的输出侧上的侧面是凸轮表面17。
此外,当缸体42与输入轴21相连接时,缸体42的轴线O与输入轴21的轴线(中心线)重合。
第一液压系统
第一液压系统100包括输入轴21、缸体42和第一柱塞43,并且支架45包括抵靠上述第一柱塞43的斜盘面44。
大体上呈板状的支架固定件91通过多个螺栓92紧固到侧壁元件28的内侧面上。通孔91b沿着输入轴21的轴线延伸,并且形成在支架固定件91中。上述侧壁元件28的突起部28c装配到通孔91b内。通孔45a形成在支架45的中心部中,并且突起部28c插入该通孔45a中。
在缸体42一侧的支架固定件91的侧面中,支撑面91c以凹入方式形成为使其圆弧部位于通孔91b的边缘部中。支架45通过半轴承91d由支撑面91c倾斜地支撑。具体地,如图2所示,上述支架45可以枢轴线TR为中心而倾斜,该枢轴线垂直于缸体42的轴线O。因此,支架45的竖直位置是这样一个位置,其中包括斜盘面44的虚拟平面变得垂直于轴线O。然后,在图2中基于这个竖直位置,支架45可在沿反时针方向以预定角度倾斜的位置(第一位置)和沿顺时针方向以预定角度倾斜的位置(第二位置)之间倾斜。
在这个实施例中,图2中基于斜盘面44位于竖直位置时的位置,顺时针方向在术语上称为正方向,而反时针方向在术语上则称为负方向。
此外,在这个实施例中,以图14中所示的输出转速Nout=Nin为界,当Nout>Nin时,支架45沿负方向倾斜,而当Nout<Nin时,支架45则沿正方向倾斜。另外,所述输出转速是轭23的转速。
图2示出了这种状态,其中当支架45位于第一位置时,斜盘面44向最大负倾斜角位置倾斜。此外,当支架45位于第二位置时,斜盘面44位于最大正倾斜角位置。支架45相当于第一液压系统100(即,可变容量型液压系统)的斜盘。
缸体42通过与输入轴21键槽配合而接合为一体,并且输入端通过输入轴21的锁定凸缘46而锁在一起。即,在输入轴21的周面中,键槽部21c由多个键槽构成,该键槽部平行于轴线O,并且沿着输入轴21的圆周方向设置,如图4所示。在缸体42的内周面上形成的多个槽与这个键槽部21c相配合。上述缸体42基本上形成为圆筒形,并且两端的外周面的直径缩小,而不是中心部的外周面的直径缩小。
如图4所示,多个第一柱塞孔47环状设置在缸体42中的转动中心(轴线O)的周围,并且平行于轴线O延伸。每个第一柱塞孔47的开口都位于支架45侧。
在每个第一柱塞孔47中都可滑动地设有第一柱塞43。每个第一柱塞43都基本上形成为圆柱形,且每个弹簧存储孔43a都形成在其轴线上。在每个弹簧存储孔43a的内端中都形成有锁定台阶部43c。在每个弹簧存储孔43a中,都容纳有通过锁定台阶部43c卡在一起的弹簧锁定元件43d和螺旋弹簧43b。每根螺旋弹簧43b都抵靠在第一柱塞孔47的底部上,并且通过弹簧锁定元件43d朝支架45推动第一柱塞43。在每个第一柱塞43的端部处,都可转动地装配钢珠48,且每个第一柱塞43都通过钢珠48和靴状件49抵靠在斜盘面44上。
此外,由于通过每根螺旋弹簧43b的推动力把每个第一柱塞43推向支架45的斜盘面44,因此支架45通过支架固定件91和侧壁元件28推动锥形滚柱轴承39的外环39a。基于此,沿着轴向方向(缸体42的轴线O的方向)的作用力不断地作用在锥形滚柱轴承39的外环39a上。因此,省去了对锥形滚柱轴承39进行垫片调节的复杂操作,并且向该锥形滚柱轴承39施加预负荷。
倾斜状态的斜盘面44通过缸体42的转动而使每个第一柱塞43往复运动,从而提供了吸入和排放冲程的动作。
第二液压系统
第二液压系统200包括:多个第二柱塞58,它们可滑动地设置在缸体42中;轭23,其具有抵靠在上述第二柱塞58上的转动斜面51。
如图1和图3所示,在侧壁元件29中,分别同轴地形成有轴承接收孔52和通孔53,并且所述通孔53的直径小于轴承接收孔52的直径。于是,滚珠轴承54装配到轴承接收孔52内,且轴承56装配到通孔53内。
轭23包括第一轭元件23A和第二轭元件23B。第一轭元件23A形成为大致圆筒形,而第二轭元件23B形成为具有底的圆筒形。于是,两个轭元件23A和23B通过设在第一轭元件23A的基端部中的连接凸缘37和设在第二轭元件23B的一端部中的连接凸缘41而连接成一体,并且通过相互抵靠的螺栓50牢牢地相互约束。
第一轭元件23A相当于第二液压系统200的斜盘。此外,轭23大致在沿纵向的中央外周以及分别装配到滚珠轴承54和轴承56内的第二轭元件23B的输出端的外周边处由外壳26可转动地支撑。
第二轭元件23B的输出端的直径小于与滚珠轴承54配合的外周面的直径,并且从通孔53突出到外侧。输出齿轮24刻在(engrave)第二轭元件23B的输出端中。转动斜面51形成在第一轭元件23A的缸体42一侧的端面中,并且相对于轴线O倾斜确定的角度。转动斜面51相当于斜盘面。
第一轭元件23A包括相互连通的轴承孔30a和轴承接收孔30b,同时包括与轴线O共同的轴线。尽管轴承接收孔30b被扩大以使其直径大于轴承孔30a的直径,并且其开向第一轭元件23A的基端表面。
另一方面,具有与轴线O共同的轴线的大直径的轴承接收孔50a、中等直径的存储孔50b和小直径的轴承接收孔50c依次形成在从连接凸缘41的端面基本上至第二轭元件23B的中心部的范围内。轴承接收孔50a和轴承接收孔30b具有相等的直径。
作为止推径向组合轴承的锥形滚柱轴承31装配并固定到上述轴承接收孔30b。即,如图3所示,锥形滚柱轴承31的外环31a抵靠在轴承接收孔30b的背面的台阶部的底部和内周面上。锥形滚柱轴承31的内环31b装配到输入轴21上。此外,套筒13装配在内环31b与转动斜面51一侧的缸体42的端部之间的输入轴21上。
于是,将螺母14拧接到存储孔50b内侧的输入轴21输出端一侧的外周上,并且抵靠在锥形滚柱轴承31的内环31b上。通过这个螺母14的转动使得内环31b推向图3的左侧,并且推动套筒13,使套筒13抵靠在转动斜面51一侧的缸体42的端面上。
如图1和图3所示,存储孔50b的内径制造成小于锥形滚柱轴承31的内环31b的最大外径(侧壁元件29一侧的外径)。此外,形成在第二轭元件23B的轴承接收孔50a与较小直径的存储孔50b之间的锁定台阶部50d包括一表面,该表面平行于锁定台阶部50d面对的内环31b的侧面,并且该锁定台阶部布置成邻近内环31b,从而它们能够相互抵靠。
在这个实施例中,锁定台阶部50d和内环31b之间的距离非常小。因此,当缸体42通过第一轭元件23A推动锥形滚柱轴承31的外环31a时,内环31b首先抵靠在锁定台阶部50d上。锥形滚柱轴承31的外环31a和内环31b之间的最大间隙由这种抵靠来调节。
在套筒13和轴承孔30a之间设置有滚针轴承12,且由于滚针轴承12和锥形滚柱轴承31使得输入轴21由第一轭元件23A可转动地支撑。此外,通过位于第二轭元件23B的轴承接收孔50c处的滚针轴承11,相对于第二轭元件23B可转动地支撑一输出端,该输出端比输入轴21的螺母14的螺纹部更靠近端部。
轴承部10由滚针轴承12和锥形滚柱轴承31构成。滚针轴承12相当于径向轴承。此外,轴承部33由滚珠轴承54和轴承56构成。
径向轴承18设置在缸体42一侧的第一轭元件23A的开口中。上述径向轴承18包括外环18a和内环18b,且这个外环18a抵靠并固定到所述开口的台阶部的底部和周面上。
上述径向轴承18的轴线与缸体42的轴线O斜交成一固定的角,且其内环18b构成一凸轮,用于使第二中继阀76沿着轴线O方向在预定定时滑动。因此,内环18b的输入侧面就成为凸轮表面19。
第一轭元件的制造方法
下面将根据图7(a)、7(b)、8(a)、8(b)、9(a)、9(b)和图10(a)、10(b)来描述第一轭元件23A的制造方法。
首先,切割管状材料WO。在此时,如图7(a)和7(b)所示,将材料WO的右端切成使其端面横向垂直于轴线M,且将材料WO的左端切成使其端面与所述轴线M斜交成预定角度。材料WO的轴线M与缸体42的轴线O重合。然后,对于上述左端,切成斜面,同时为径向轴承18留出机械加工余量N,第二中继阀76抵靠在该径向轴承18上。这个斜面就成为转动斜面51。此外,机械加工余量N具有从转动斜面51垂直突出的高度,并且基本上呈圆形。在图7(a)中,阴影部分示出了材料WO的被切去的部分。
接着,切割材料WO的外周面,同时形成垂直于第一机加工中轴线的转动斜面51的直线P,即转动轴线。此外,直线P设置成这样,即,使得在与轴线M相交的同时,能切割材料WO的全部外周面。此时,切割材料WO,以在转动斜面51附近留有凸缘部F。此外,在此时,为了调节第一轭元件23A的转动平衡,将具有较大轴向尺寸的一侧(图8(a)和8(b)的下部)切去得比较小一侧(图8(a)和8(b)的上部)更多。
接着,切割材料WO的外周面,同时使缸体42的轴线O(中心线)成为机加工中轴线,即,使材料WO的轴线M成为机加工中轴线,并且形成圆周面SU,该圆周面包括连接凸缘37的外周面(参见图9(a)和9(b))。此外,在连接后,缸体42的轴线O与输入轴21的轴线(中心线)重合。
然后,假设直线α平行于缸体42的轴线O(中心线),即平行于材料WO的轴线M,并且参照上面偏离预定量e,如图10(a)所示。换句话说,直线α偏离这样一侧,在该侧,在转动斜面51和面向转动斜面51的表面(这在后面将成为连接凸缘37)之间的间隙变窄。
通过切割材料WO的外周面形成连接凸缘37,同时使得这条直线α成为第二机加工中轴线。然后,通过切割加工来形成如图3所示的轴承孔30a和轴承接收孔30b,同时使得轴线O成为机加工中轴线。此外,根据径向轴承18的倾斜方向切割用于径向轴承18的开口的台阶部。
下面将再次对无级变速装置20的结构进行描述。
如图4所示,在上述缸体42的中心部,围绕转动中心环形地设置与第一柱塞孔47相同数目的第二柱塞孔57,且这些第二柱塞孔57平行于轴线O延伸。这些第二柱塞孔57的节距圆与上述第一柱塞孔47的节距圆具有相同的直径并且同轴。此外,如图4所示,通过沿着缸体42的周边方向相互地从每个第一柱塞孔47偏移半个节距来确定每个第二柱塞孔57的位置,从而使每个第二柱塞孔57位于彼此相邻的第一柱塞孔47之间。
每个第二柱塞孔57都在缸体42的端面中向上述轭23开口。每个第二柱塞58都可滑动地位于每个第二柱塞孔57处。每个第二柱塞58都基本上形成为圆柱形,并且在第二柱塞58中形成有弹簧存储孔58a。在每个弹簧存储孔43a的内端中都形成锁定台阶部58c。在每个弹簧存储孔58a中,都容纳了通过锁定台阶部58c卡在一起的弹簧锁定元件58d和螺旋弹簧58b。每根螺旋弹簧58b都抵靠在第二柱塞孔57的底部上,并且通过弹簧锁定元件58d朝向转动斜面51推动柱塞58。在每个第二柱塞58的端部处,都可转动地装配钢珠59。柱塞58通过这些钢珠59和靴状件60分别抵靠在转动斜面51上。
然后,由于通过螺旋弹簧58b的推动力将柱塞58推向第一轭元件23A的转动斜面51,因此第一轭元件23A推动锥形滚柱轴承31的外环31a。基于此,沿着轴向方向(缸体42的轴线O的方向)的作用力不断地作用在锥形滚柱轴承31的外环31a上。因此,省去了锥形滚柱轴承31的垫片调节的复杂操作,并且为锥形滚柱轴承31提供一预负载。
由于柱塞58随着在上述转动斜面51和缸体42之间的相对转动而往复运动,因此就重复地进行吸入和排放冲程。在这个实施例中,第一液压系统100的最大冲程量Vpmax设定成与第二液压系统200的最大冲程量VMmax相等。
液压闭合回路
下面将描述形成在上述第一液压系统100与第二液压系统200之间的液压闭合回路C。
在缸体42的内周面中,沿着缸体42的轴向方向并列设置呈圆形的第一油腔61和第二油腔62。第一油腔61相当于高压油腔,而第二油腔62则相当于低压油腔。
如图1和3所示,第二油腔62与键槽部21c相连通,并且该第二油腔62设置成使得其中的一部分液压流体可作为润滑剂来供应。此外,供给到键槽部21c的液压流体渗漏到缸体42外侧。
第一阀孔63形成在缸体42中,从而使其平行于缸体42的轴线O。第一阀孔63与第一油腔61和第二油腔62相连通。第一阀孔63的数量等于第一柱塞孔47的数量。
另外,第二阀孔64形成在缸体42中,从而使其平行于缸体42的轴线O。第二阀孔64与第一油腔61和第二油腔62相连通。第二阀孔64的数量等于第二柱塞孔57的数量。此外,上述第一阀孔63和第二阀孔64分别环状设置在缸体42的轴线O周围。
第一阀孔63和第二阀孔64相当于分配阀孔。第一阀孔63的节距圆设置成与第二阀孔64的节距圆同轴并且直径相同。此外,第一和第二阀孔都设置成使其节距圆的直径小于第一柱塞孔47和第二柱塞孔57的节距圆的直径,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和第二阀孔比第一柱塞孔47和第二柱塞孔57更位于里面,即,位于输入轴21一侧,而不是位于第一柱塞孔47和第二柱塞孔57的一侧。此外,如图4所示,通过沿着缸体42的圆周方向相互地从每个第二阀孔64偏移半个节距来确定每个第一阀孔63的位置,以使每个第一阀孔63都位于彼此相邻的第二阀孔64之间。
此外,如图1所示,第一阀孔63和第二阀孔64对向设置,同时它们把轴线O夹在中间。此外,如图4所示,第一阀孔63与第一柱塞孔47相应的中心,以及第二阀孔64与第二柱塞孔57相应的中心设置成使它们位于从轴线O沿径向方向延伸的直线上。
如图1所示,每条第一油通道65都沿缸体42的径向方向设置,从而使其将第一柱塞孔47的底部与第一阀孔63的一部分连接起来,所述第一阀孔63位于第一油腔61与第二油腔62之间。
在每个第一阀孔63中,在第一油腔61与第二油腔62之间形成有第一油通道65的端口U,该端口与对应的第一柱塞孔47相连通。在每个第一阀孔63中都可滑动地设置短管类型的第一中继阀66。第一中继阀66相当于分配阀。由于每个第一中继阀66都分别位于第一阀孔63中,因此第一中继阀66布置和构造成类似于缸体42的第一阀孔63。因此,第一中继阀66设置成与缸体42的轴线O平行。
在轭23一侧的每个第一阀孔63的开口中都安装有盖板63b,该盖板由一些螺栓63a紧固到缸体42上。在盖板63b和第一中继阀66之间的内部安装有螺旋弹簧63c,并且通过该螺旋弹簧63c朝径向轴承16推动第一中继阀66。如图6所示,第一中继阀66通过抵靠径向轴承16的内环16b而沿着缸体42的轴向方向往复运动,从而实现位移。
如图6所示,内环16b使得每个第一中继阀66在第一开口位置n1与第二开口位置n2之间往复运动,在第一开口位置n1,端口U与第二油腔62相互连通,而在第二开口位置n2,所述端口U与第一油腔61相互连通,同时以端口关闭位置n0为中心。
在第一液压系统100中,根据围绕缸体42的轴线O的转动角度,将区域I设定在0至180度的范围内,而将区域I设定在180至360度(0度)的范围内。在这里,区域H是指这样一个区域,该区域包括端口U与第二油腔62相互连通处的所有区域,而区域I则是指这样一个区域,该区域包括端口U与第一油腔61相互连通处的区域。
如图14所示,当上述斜盘面44从竖直位置向最大负倾斜角位置移动时,在此时第一液压系统100的冲程量VP从零变成VMmax。在图14中,垂直幅度表示第一液压系统100或第二液压系统200每一转的冲程量,而水平幅度则表示轭23的输出转速Nout(输出转动部)。在该图中,连续线表示第一液压系统100的冲程量VP的变化,而点划线则表示第二液压系统200的冲程量VM的变化。此外,在这个实施例中,第一液压系统100的液压流体的移动设定成当输入轴21的输入转速为Nin时,使得输出转速Nout(轭23的转速)在Nin至2Nin的范围内。
第一液压系统100的冲程量是指液压流体的量,即在缸体42的一个转动循环期间,由第一柱塞43和第一柱塞孔47形成的柱塞间隙向第一油腔61和第二油腔62输送并且从它们接收所述液压流体的量。第二液压系统200的冲程量是指液压流体的量,即在轭23(输出转动部)向缸体42的一个转动期间,由第二柱塞58和第二柱塞孔57形成的柱塞间隙向第一油腔61和第二油腔62输送并且从它们接收所述液压流体的量。
此外,在这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当斜盘面44以负方向倾斜时,液压流体在围绕缸体42的轴线O在0至180度的转动角度范围内通过端口U引导向第一柱塞孔47,并且在180至360度(0度)的转动角度范围内通过端口U从第一柱塞孔47输送该液压流体。然后,当斜盘面44以正方向倾斜时,在围绕缸体42的轴线O在0至180度的转动角度范围内通过端口U从第一柱塞孔47输送液压流体,并且该液压流体在180至360度(0度)的转动角度范围内通过端口U被引导向第一柱塞孔47。通过对应于围绕轴线O的缸体42的转动角度的区域H和I来确定输送液压流体的油腔和引导该液压流体的油腔。
如图1和3所示,每个第二油通道75都沿着缸体42的径向方向设置,从而使其将第二柱塞孔57的底部与第二阀孔64的位于第一油腔61和第二油腔62之间的部分连接起来。在每个第二阀孔64中,在第一油腔61与第二油腔62之间形成有第二油通道75的端口W,该端口与对应的第二柱塞孔57相连通。在每个第二阀孔64中可滑动地设置有短管类型的第二中继阀76,从而使该第二中继阀76与上述第二柱塞58平行。第二中继阀76相当于分配阀。由于第二中继阀76分别位于第二阀孔64中,因此第二中继阀76布置和构造成类似于缸体42的第二阀孔64。因此,第二中继阀76设置成与缸体42的轴线O平行。
在面对斜盘面44的第二阀孔64的开口中安装有盖板64b,该盖板由多个螺栓64a紧固到缸体42上。在每个盖板64b和每个第二中继阀76之间的内部都安装有螺旋弹簧64c,并且通过每个螺旋弹簧64c朝径向轴承18推动每个第二中继阀76。如图6所示,每个第二中继阀76都通过抵靠径向轴承18的内环18b而沿着缸体42的轴向方向往复运动,从而实现位移。
此外,在图6中,尽管由于内环16b和18b设置成可转动到分别与所述两环相对应的外环16a和内环18b,因此在左侧径向轴承16的内环16b与右侧径向轴承18的内环18b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但是为了描述方便将忽视这种变化。
在第二液压系统200中,根据轭23围绕缸体42的轴线O的相对转动角度,将区域J设定在0至180度的范围内,而将区域K设定在180至360度(0度)的范围内。在这里,区域J是指这样一个区域,该区域包括端口W与第一油腔61相互连通处的所有区域,而区域K则是指这样一个区域,该区域包括端口W与第二油腔62相互连通处的所有区域。
另外,在这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当斜盘面44以负方向倾斜时,在轭23(输出转动部)围绕缸体42的轴线O的0至180度的相对转动角度范围内通过端口W将液压流体引导向第二柱塞孔57。此外,在180至360度(0度)的转动角度范围内通过端口W从第二柱塞孔57输送液压流体。
当斜盘面44以正方向倾斜时,在轭23(输出转动部)围绕缸体42的轴线O的0至180度的相对转动角度范围内通过端口W从第二柱塞孔57输送液压流体,并且在180至360度(0度)的转动角度范围内通过端口W将该液压流体引导向第二柱塞孔57。通过对应于围绕缸体42的轴线O的轭23(输出转动部)的相对转动角度的区域J和K来确定输送液压流体的油腔和引导该液压流体的油腔。
液压闭合回路C由上述第一柱塞孔47、第二柱塞孔57、第一油腔61、第二油腔62、第一阀孔63、第二阀孔64、第一油通道65、第二油通道75、端口U以及端口W构成。
如图1和3所示,为了把液压流体充入到上述液压闭合回路C内,沿着输入轴21的轴线O钻一个轴孔99。该轴孔99具有一条引油通道99a,该引油通道在对应于通孔36的侧壁元件28的一部分中径向延伸。这条引油通道99a与形成在输入轴21的外周面上的周边槽21b相连通。在侧壁元件28中设置有一条与周边槽21b相连通的油通道28a。
上述油通道28a与设在支架固定件91中的油通道91a以及设在侧壁元件28中的油通道28b相连通。液压流体从图中未示出的填充泵供给到上述油通道28b、91a、28a内。
另一方面,在输入轴21中,填充阀90(止回阀)分别位于第一油腔61和第二油腔62中,用于打开和关闭能与轴孔99相连通的阀座。在液压闭合回路C中液压达到轴孔99中的填充压之前,每个填充阀90的阀座都是打开的,并且把轴孔99中的液压流体供给到液压闭合回路C。此外,填充阀90可防止液压流体向轴孔99回流。
无级变速装置的工作情况
下面将描述如上构造的无级变速装置20随着支架45的倾斜而进行的操作。此外,为了描述方便,假设从发动机22的曲轴传递到输入轴21的输入转速Nin是固定不变的,下面将进行描述。
输出转速Nout等于Nin的情况
如图13所示,通过操作变速杆146,通过支架45把斜盘面44定位在竖直位置。在这种状态中,由于发动机22的驱动力作用,使得缸体42通过输入轴21沿正方向以转速Nin转动。在此时,尽管输出轴155沿着与缸体42相反的方向转动,但是这种状态仍称作正向转动。
当斜盘面44处于相对于缸体42的轴线O的竖直位置的中间状态时,第一液压系统100的柱塞43不通过斜盘面44作往复运动。因此,在这种状态中,液压流体不通过液压闭合回路C的内部而循环。基于此,在第二液压系统200中,在不能执行冲程工作的状态中,每个柱塞58都抵靠转动斜面51,并且通过靴状件60与该转动斜面51接合。因此,缸体42和转动斜面51以直接连接的状态相接合,并且整体转动。
即,这种状态是输出轴21和齿轮151直接连接的状态。因此,提供给转动斜面51的正向转动通过轭23、连接的向前离合器152和输出轴155而传递到最终减速齿轮。
如图14所示,当上述斜盘面44位于竖直位置时,第一液压系统100的冲程量VP就变为零,因此,输出转速Nout(轭23的转速)就变得等于输入转速Nin。
输出转速Nout处于Nin与2Nin之间的情况
通过操作变速杆146,以使斜盘面44通过支架45沿着负方向倾斜,斜盘面44就位于预定的负倾斜角位置和竖直位置之间的区域内。所述预定的负倾斜角位置是指这样一位置,其中第一液压系统100的冲程量VP的绝对值变得等于第二液压系统200的冲程量VM的绝对值(=VMmax)。
在这种情况下,在发动机22的驱动力的作用下,缸体42通过输入轴21以转速Nin转动。于是,在围绕轴线O的缸体42的0至180度的转动角度范围内,第一液压系统100通过端口U把液压流体引入到第一柱塞孔47,并且从第一柱塞孔47通过端口U在180至360度(0度)的转动角度范围内输送液压流体。这些输送和引导液压流体的油腔由对应于围绕轴线O的缸体42的转动角的区域H和I确定。
此外,第一液压系统100输送和引导的液压流体量随着斜盘面44向负侧的倾斜角的增大而增大。此时,在围绕缸体42的轴线O的轭23(输出转动部)的0至180度的转动角度范围内,第二液压系统200通过端口W将液压流体引向第二柱塞孔57,并且在180至360度(0度)的范围内通过端口W从第二柱塞孔57输送液压流体。输送液压流体的油腔和用于引导液压流体的油腔由对应于围绕缸体42的轴线O的的轭23(输出转动部)的相对转动角度的区域J和K来确定。
结果,转动斜面51以一速度转动,该速度由缸体42通过输入轴21被驱动的输入转速Nin和在转动斜面51上的柱塞58的突出压力作用所形成的正向转速合成(求和)。施加给这个转动斜面51的正向转动随着正向转动通过轭23、连接的向前离合器152和输出轴155而传递到最终减速齿轮。
如图14所示,当斜盘面44从竖直位置向预定负倾斜角位置移动时,第一液压系统100的冲程量VP从零增大到VMmax,据此,输出转速Nout从Nin加速到2Nin。此外,第二液压系统200的冲程量VM,在输出转数Nout从Nin变化到2Nin时仍然保持为VMmax。图12示出了在这种状态中液压流体的流动和转动状态,且此时液压流体沿着液压闭合回路C按图中箭头所示进行流动。此外,接近转速Nin和Nout的这些箭头示出了相应元件的转动方向。
输出转速Nout处于零与Nin之间的情况
通过操作变速杆146以使斜盘面44通过支架45沿着正方向倾斜,斜盘面44从竖直位置再次移动到正倾斜角位置中。此外,在这些正倾斜角位置,第一液压系统100的冲程量VP的绝对值变得等于第二液压系统200的冲程量VM的绝对值的这个位置成为预定负倾斜角位置。
在这种情况中,由于斜盘面44沿正方向倾斜,因此缸体42在发动机22的驱动力作用下通过输入轴21转动。于是,第一液压系统100从第一柱塞孔47通过端口U在围绕轴线O的缸体42的0至180度的转动角度范围内输送液压流体。此外,第一液压系统100通过端口U在180至360度(0度)范围内把液压流体引导到第一柱塞孔47。输送液压流体的油腔和用于引导液压流体的油腔由对应于围绕轴线O的缸体42的转动角的区域H和I来确定。此外,第一液压系统100输送和引导的液压流体量随着斜盘面44沿着正向的倾斜角的增大而增大。
在此时,第二液压系统200在轭23(输出转动部)相对于缸体42围绕轴线O的从0至180度的相对转动角度范围内从第二柱塞孔57通过端口W输送液压流体。此外,第二液压系统200在180至360度(0度)范围内通过端口W把液压流体引导到第二柱塞孔57。输送液压流体的油腔和引导液压流体的油腔由对应于轭23(输出转动部)的相对转动角的区域J和K来确定。
结果,通过在转动斜面51上的柱塞58的压力作用,就可获得与处于Nin和2Nin之间的输出转数Nout情况相反的转动。因此,由上述缸体42的反向转速和正向转速所合成(求和)的转速通过轭23、连接的向前离合器152和输出轴155而传递到最终减速齿轮。
由于此时转速之和变成正向转速,该正向转速被反向转速减小,因此与“输出转速Nout等于Nin的情况”相比较,输出转速Nout变小。
在这个实施例中,在图14中,当斜盘面44从竖直位置向最大正倾斜角位置移动时,第一液压系统100的冲程量VP从零增大到-VMmax(在这里,符号“-”是指液压流体从端口U输送到第二油腔62的情况),且据此,输出转速Nout就从Nin减速至零。
此外,在输出转速Nout从Nin变化至零时,第二液压系统200每转的冲程量VM为-VMmax。(在这里,符号“-”是指液压流体从第二油腔62引导到端口W的情况)
图11示出了此时的状态的示意图。第一油腔61具有比第二油腔62更高的压力,液压流体如图中箭头所示在液压闭合回路C中流动。此外,接近转速Nin和Nout的箭头示出了相应元件的转动方向。
输出转数Nout为零的情况
通过离合机构300来关闭从发动机22的输入转动,从而停止轭23。
输出转速Nout小于零的情况
当变速杆146在离合机构300的脱离状态下移动到相反位置时,根据变速杆146的这种操作,变速装置150的向前离合器152脱离开,而反向离合器153啮合。由于此时来自发动机22和其从动件的转动不会传动到无级变速装置20,从而消除了转动斜面51上柱塞58的压力作用,且因此,轭23从第二液压系统200脱开。基于此,可以容易地执行轭23的反向离合器153的连接,即,此时可以进行反向变换。然后,在完成把变速杆146移动到相反位置之后,离合机构300再次变成连接状态。此外,当回复到前进侧时,踩下离合脚踏板,从而离合机构300进入脱离状态。在此时,由于相同原因,可以容易地进行改变以便前进。
输出转速Nout处于零与-Nin之间的情况
在执行了反向离合器153的连接之后,输出转速Nout、第一液压系统100和第二液压系统200的最大冲程量的变化情况与图11所示的用于前进(正常转动)的情况,即输出转速Nout位于零与Nin之间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对其的描述。图11示出了液压流体的流动和转动方向。施加给转动斜面51的转动通过轭23、惰轮156、惰轮157、反向离合器153和输出轴155而传递到最终减速齿轮。
输出转速Nout处于Nin与-2Nin之间的情况
此外,在这种情况中,由于第一液压系统100和第二液压系统200的操作与其中输出转速Nout位于Nin和2Nin之间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对其的描述。图12示出了液压流体的流动和转动方向。类似于前面所描述的一些情况,施加给转动斜面51的转动通过轭23、惰轮156、惰轮157、反向离合器153和输出轴155而传递到最终减速齿轮。
根据这个实施例,可获得下列效果。
(1)此实施例的液压无级变速装置包括:第一液压系统100,其具有第一柱塞43和支架45(斜盘),所述第一柱塞43抵靠在该支架45上;和第二液压系统200,其具有第二柱塞58和第一轭元件23A(斜盘),所述第二柱塞58抵靠在该第一轭元件23A上。另外,在共同的缸体42中形成有分别容纳第一柱塞43和第二柱塞58的第一柱塞孔47和第二柱塞孔57,并且在所述缸体42中形成有连接所述第一柱塞孔47和第二柱塞孔57的液压闭合回路。此外,在所述缸体42中形成有分别容纳第一中继阀66和第二中继阀76(分配阀)的第一阀孔63和第二阀孔64(分配阀孔),所述第一和第二中继阀分别用于切换液压闭合回路C中的液压流体的流动方向。此外,液压无级变速装置具有延伸穿过缸体42的输入轴21,并且构造成使得该输入轴21可与缸体42同步转动。此外,第一柱塞孔47和第二柱塞孔57形成为分别平行于输入轴21。而且,第二液压系统200的转动斜面51可转动地支撑在缸体42的轴线O的周围。
此外,第一柱塞43和第二柱塞58分别通过分别设在第一柱塞孔47和第二柱塞孔57中的螺旋弹簧43b和螺旋弹簧58b推向支架45和第一轭元件23A(斜盘)。另外,第一液压系统100的支架45由锥形辊柱轴承39(第一止推径向组合轴承)的外环39a支撑,该锥形辊柱轴承39支撑输入轴21。另外,第二液压系统200的第一轭元件23A(斜盘)由锥形辊柱轴承31(第二止推径向组合轴承)的外环31a支撑,该锥形辊柱轴承31支撑输入轴21。于是,锥形辊柱轴承39和31的内环39b和31b针对沿轴向向输入轴21的运动而被调节。
结果,各柱塞43和58分别通过各螺旋弹簧43b和58b朝向支架45和第一轭元件23A推动,且该支架45和第一轭元件23A被推上锥形辊柱轴承39和31。由此,沿着输入轴21轴向的力恒定施加在锥形辊柱轴承39和31上。
因此,与以往不同,可以在省去垫片调节的复杂操作的同时向锥形辊柱轴承39和31提供预载
(2)这个实施例的液压无级变速装置包括盖15(第一调节元件),该盖15与锥形滚柱轴承39(第一止推径向组合轴承)的内环39b的侧面平行地延伸并与所述侧面隔开一微小距离。此外,这个实施例的液压无级变速装置包括第二轭元件23B(第二调节元件),该第二轭元件23B与锥形滚柱轴承31(第二止推径向组合轴承)的内环31b的侧面平行地延伸并具有锁定台阶部50d,该锁定台阶部50d与所述侧面隔开一微小距离。
由此,即使缸体42被推上锥形滚柱轴承39或31,内环39b和31b也会抵靠在盖15或锁定台阶部50d上,盖15或锁定台阶部50d平行于锥形滚柱轴承39的内环39b或锥形滚柱轴承31的内环31b的侧面并与所述侧面隔开一微小距离。因此,可以使得锥形滚柱轴承39和31的内环39b和31b与外环39a和31a的最大间距最小化。
(3)在这个实施例中,第一阀孔63和第二阀孔64(分配阀孔)形成为平行于输入轴21,同时它们比第一柱塞孔47和第二柱塞孔57更靠近输入轴21。此外,沿缸体42的径向方向分别形成第一油通道65和第二油通道75以及第一阀孔63和第二阀孔64,所述第一油通道65和第二油通道75连接第一柱塞孔47和第二柱塞孔57。结果,由于使第一油通道65和第二油通道75变得最短,因此可以减少液压流体的无效量。
(4)在这个实施例中,第一阀孔63和第二阀孔64(分配阀孔)形成为与输入轴21平行,从而延伸穿过缸体42。结果,由于可以仅仅通过从缸体42的一侧进行机加工来形成这些孔,因此可以减少机加工的工时,并且还可以提高机加工的精确度。
(5)在这个实施例的液压无级变速装置中,第一油腔61(高压油腔)和第二油腔62(低压油腔)形成为比第一柱塞孔47和第二柱塞孔57更靠近输入轴21,并且沿着缸体42的轴向方向并列设置。此外,用键槽把输入轴21装配到缸体42上,并且第二油腔62(低压油腔)制造成与形成在输入轴21中的键槽部21c相连通。
结果,无需专门向键槽部21c提供润滑油通道,就可以对该键槽部21c进行润滑。此外,虽然液压流体从键槽部21c渗漏至缸体42的外侧,但是,这是从低压的第二油腔62的渗漏,且因此不会降低液压无级变速装置的容积效率。
(6)在这个实施例的液压无级变速装置中,切割形成第二液压系统200的第一轭元件23A(斜盘)的外周面,同时形成垂直于第一轭元件23A的转动斜面51(斜盘面)的直线P,即第一机加工中轴线。接着,当使得缸体42的轴线O(输入轴21的中心线)成为机加工中轴线,即使材料WO的轴线M成为机加工中轴线时,切割材料WO的外周面,并且形成圆周面SU,该圆周面包括连接凸缘37的外周面(参见图9(a)和9(b))。然后,假设直线α平行于缸体42的轴线O(输入轴21的中心线),即平行于材料WO的轴线M,并且该直线α沿预定方向偏离。通过切割材料WO的外周面来形成连接凸缘37,同时使直线α成为第二机加工中轴线。因此,仅仅通过简单的切割,就可以调节第二液压系统200的第一轭元件23A(斜盘)的转动平衡。
(7)此实施例的动力传动装置400包括上述液压无级变速装置,并且还包括离合机构300,该离合机构作为用于把动力传动到输入轴21或关闭动力传动的装置。此外,动力传动装置400包括变速装置150,该变速装置作为用于输入第二液压系统200的第一轭元件23A(斜盘)的转动力、并且沿与第二液压系统200的第一轭元件23A(斜盘)相同或相反的方向输出转动的装置。因此,可以实现这样一种动力传动装置,其具有上述(1)至(6)项中所描述的液压无级变速装置的优点。
(8)在上述实施例中,在通过操纵离合机构300来切换轭23的转动方向时,可以释放施加到这个轭23的力矩,并且可以容易地切换转动方向。
此外,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不限于上述这些实施例,它可以作如下改变。
上述实施例中的滚针轴承11和滚针轴承38的结构可以替换为滚珠轴承。
具有延伸穿过缸体42的结构的第一阀孔63和第二阀孔64可以形成有底部。这样,就可以省去螺栓63a、盖板63b、螺栓64a以及盖板64b。
在轭23一侧的输入轴21的输出端可以形成为具有小于输出齿轮24直径的直径,并且从输出齿轮24的端面处凸出,从而输入轴21的凸出端部就起PTO轴(动力输出轴)的作用。

Claims (6)

1、一种液压无级变速装置,包括:第一液压系统,其具有第一柱塞和第一斜盘,所述第一柱塞抵靠在所述第一斜盘上;和第二液压系统,其具有第二柱塞和第二斜盘,所述第二柱塞抵靠在所述第二斜盘上;其中,在缸体中形成有:分别容纳所述第一和第二柱塞的第一和第二柱塞孔、连接所述第一和第二柱塞孔的液压闭合回路、和容纳分配阀的分配阀孔,该分配阀用于切换液压闭合回路中的液压流体的流动方向;设有延伸穿过所述缸体的轴,所述轴和所述缸体同步转动;所述第一和第二柱塞孔形成为分别平行于所述轴;并且所述第二液压系统的第二斜盘可转动地支撑在所述轴的周围,该液压无级变速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柱塞分别通过设在相应第一和第二柱塞孔中的弹簧而被推向所述第一和第二斜盘,所述第一液压系统的第一斜盘由支撑所述轴的第一止推径向组合轴承的外环来支撑,所述第二液压系统的第二斜盘由支撑所述轴的第二止推径向组合轴承的外环来支撑,且所述第一和第二止推径向组合轴承的内环沿上述轴的轴向的运动得以调节,
其中,一高压油腔和一低压油腔沿着轴向方向并列设置在所述缸体中,从而比所述第一和第二柱塞孔更靠近所述轴;
其中,在所述轴中形成键槽部,并且所述轴在该键槽部处装配到所述缸体内;且
其中,所述低压油腔与所述轴的键槽部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无级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调节元件和第二调节元件,该第一调节元件具有与第一止推径向组合轴承的内环的一侧面平行的表面,并且从内环的该侧面隔开微小的距离,而该第二调节元件具有与第二止推径向组合轴承的内环的一侧面平行的表面,并且从内环的该侧面隔开微小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无级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阀孔设置成与所述轴平行,并且比所述柱塞孔更靠近所述轴;且
其中,沿径向方向形成一条油通道,这条油通道连接所述柱塞孔和分配阀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无级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阀孔形成为与所述轴平行,从而延伸穿过所述缸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无级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压系统的第二斜盘的外周面利用第一机加工中轴线、机加工中轴线和第二机加工中轴线通过机加工形成,其中,所述第一机加工中轴线是一条垂直于所述第二斜盘的斜盘面的直线,所述机加工中轴线是所述轴的中心线,而所述第二机加工中轴线是一条平行于所述轴的中心线的直线,并且该第二机加工中轴线偏向一侧,在这一侧中,所述斜盘面和与该斜盘面相对的表面之间的间距变窄。
6、一种动力传动装置,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压无级变速装置;
将动力传动到所述轴或关闭动力传动的装置;和
从所述第二液压系统的第二斜盘输入转动力、并且沿与所述第二液压系统的第二斜盘相同或相反的方向输出转动的装置。
CNB038142546A 2002-06-18 2003-06-17 液压无级变速装置和动力传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6083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77690/2002 2002-06-18
JP2002177690A JP2004019836A (ja) 2002-06-18 2002-06-18 油圧式無段変速機及び動力伝達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62757A CN1662757A (zh) 2005-08-31
CN100360833C true CN100360833C (zh) 2008-01-09

Family

ID=297281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814254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60833C (zh) 2002-06-18 2003-06-17 液压无级变速装置和动力传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117671B2 (zh)
EP (1) EP1515068B1 (zh)
JP (1) JP2004019836A (zh)
KR (1) KR100591166B1 (zh)
CN (1) CN100360833C (zh)
AU (1) AU2003244138A1 (zh)
WO (1) WO200310686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02710B2 (ja) * 2011-10-14 2013-06-05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JP5871612B2 (ja) * 2011-12-26 2016-03-01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車
JP6057451B2 (ja) * 2012-05-29 2017-01-11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油圧式無段変速機
JP6055987B2 (ja) * 2013-04-10 2017-01-11 株式会社 神崎高級工機製作所 可動斜板式油圧装置
CN112126768A (zh) * 2020-10-15 2020-12-25 杨正香 一种可调节缓冲式的轴承淬火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72955A (ja) * 1985-09-20 1987-04-03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油圧式変速機
US5678405A (en) * 1995-04-07 1997-10-21 Martin Marietta Corporation Continuously variable hydrostatic transmission
CN1233720A (zh) * 1999-05-18 1999-11-03 徐维胜 双斜盘同步旋转内功率分流液压无级变速装置
CN1269870A (zh) * 1997-09-11 2000-10-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斜板式油压装置
JP2002031209A (ja) * 2000-07-17 2002-01-31 Yanmar Diesel Engine Co Ltd 油圧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314234A (en) * 1965-10-07 1967-04-18 Jr Elias Orshansky Hydromechanical transmission
US4854125A (en) * 1987-02-20 1989-08-08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Hydrostatically operated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JPH0756340B2 (ja) * 1988-10-18 1995-06-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静油圧式無段変速機の制御装置
TW401496B (en) * 1997-09-11 2000-08-11 Honda Motor Co Ltd Swash plate typ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JP3974998B2 (ja) * 1998-03-31 2007-09-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油圧機械式無段変速機
JP4381528B2 (ja) * 1999-11-19 2009-12-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伝動装置
JP3986764B2 (ja) * 2001-04-09 2007-10-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静油圧式無段変速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72955A (ja) * 1985-09-20 1987-04-03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油圧式変速機
US5678405A (en) * 1995-04-07 1997-10-21 Martin Marietta Corporation Continuously variable hydrostatic transmission
CN1269870A (zh) * 1997-09-11 2000-10-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斜板式油压装置
CN1233720A (zh) * 1999-05-18 1999-11-03 徐维胜 双斜盘同步旋转内功率分流液压无级变速装置
JP2002031209A (ja) * 2000-07-17 2002-01-31 Yanmar Diesel Engine Co Ltd 油圧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50008828A (ko) 2005-01-21
EP1515068A4 (en) 2010-06-02
US20050166588A1 (en) 2005-08-04
CN1662757A (zh) 2005-08-31
JP2004019836A (ja) 2004-01-22
WO2003106864A1 (ja) 2003-12-24
US7117671B2 (en) 2006-10-10
KR100591166B1 (ko) 2006-06-19
EP1515068B1 (en) 2014-01-15
AU2003244138A1 (en) 2003-12-31
EP1515068A1 (en) 2005-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361375B1 (en) Hydromechanical speed-change device and vehicle having speed change device mounted thereon
CA1279233C (en) Static hydraulic pressure typ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US4478134A (en) Swash plate type hydraulic device
CN1946938A (zh) 旋转液压机和控制装置
CN103216474B (zh) 具有多个排量的液压传动回路
EP0206550B1 (en) Static hydraulic pressure typ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CN100360833C (zh) 液压无级变速装置和动力传动装置
EP0807770B1 (en) Hydrostatic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US3145583A (en) Differential
US4914914A (en) Hydrostatically operated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EP1361293A1 (en) Method of forming silicon thin film and silicon thin film solar cell
US20060156717A1 (en) Hydraulic stepless speed changer and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JPS63120957A (ja) 静油圧式無段変速機
CN101326365A (zh) 带有可旋转控制盘的流体静力学活塞机构
JP4443795B2 (ja) 油圧式無段変速装置及び動力伝達装置
JP2011043202A (ja) 油圧式無段変速装置
JPH08159237A (ja) 回転斜板式アキシャルピストンポンプ、及びそのポンプを使用した四輪駆動車
JPS63140173A (ja) 静油圧式無段変速機
JP4589576B2 (ja) 油圧式無段変速装置及び動力伝達装置
JPH0743020B2 (ja) 静油圧式無段変速機
CA1299062C (en) Continuo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having distribution valve means
JPH0689830B2 (ja) 静油圧式無段変速機
JPH0718486B2 (ja) 静油圧式無段変速機
JPH0743022B2 (ja) 静油圧式無段変速機
JPH0826928B2 (ja) 斜板式油圧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109

Termination date: 20150617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