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3083339A1 - 驱动力接收件、旋转组件和处理盒 - Google Patents

驱动力接收件、旋转组件和处理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3083339A1
WO2023083339A1 PCT/CN2022/131575 CN2022131575W WO2023083339A1 WO 2023083339 A1 WO2023083339 A1 WO 2023083339A1 CN 2022131575 W CN2022131575 W CN 2022131575W WO 2023083339 A1 WO2023083339 A1 WO 2023083339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force
driving
force receiving
braking
rotation axi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22/13157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Other versions
WO2023083339A9 (zh
Inventor
赵升魁
林东明
王朋
彭航宇
Original Assignee
珠海益之印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220611605.4U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217034518U/zh
Application filed by 珠海益之印科技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珠海益之印科技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WO2023083339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3083339A1/zh
Publication of WO2023083339A9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3083339A9/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Definitions

  •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ing, and in particular to a process cartridge detachably installed in a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 rotary assembly and a driving force receiver rotatably installed in the process cartridge.
  • Chinese patent application CN113574469A discloses a force output member (main assembly side driving force transmission unit) 203 arranged in the imaging device M.
  • the force output member 203 has a rotation axis M1, including The driving force output member (drum drive coupling) 180 of the force and the braking force output member (including the first brake coupling member 204 and the second brake coupling member 208) outputting the braking force, when the force output member 203 is directed to the following
  • the braking force output member is driven by the driving force output member 180 to rotate together with the driving force output member.
  • both ends of the driving force output member 180 are respectively provided with a driving force output surface (drive transmission surface) 180d and a flange portion 180a; as shown in FIG. 43, the first manufacturing
  • the dynamic coupling member 204 has a flange portion 204a and a coupling coupling portion 204b protruding from the flange portion 204a, and the coupling coupling portion 204b is provided to protrude toward the rotation axis M1 of the force output member like a claw
  • the second The brake engaging member 208 also has a flange portion 208a and a coupling engaging portion 208b protruding from the flange portion 208a, the coupling engaging portion 208b also being arranged to protrude toward the rotation axis M1 of the force output member like a pawl.
  • the first brake coupling member 204 is located outside the second brake coupling member 208, the coupling coupling part 204b is located outside the coupling coupling part 208b, and the first braking coupling part 204b is located outside the coupling coupling part 208b.
  • the coupling member 204 and the second brake coupling member 208 are simultaneously rotatable about the axis of rotation M1.
  • Fig. 1A is a perspective view of a conventional process cartridge
  • Fig. 1B is a perspective view of a rotary member mounted with a conventional driving force receiving member.
  • the Chinese patent application CN113574469A also discloses a rotating member 21 equipped with an existing driving force receiving member X4 as shown in FIG.
  • a conventional process cartridge C comprising a first unit 100 and a second unit 200 combined with each other and a driving force receiver X4 for receiving a driving force from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e first unit 100 comprising a first unit casing 1 and the first rotating member 11 rotatably installed in the first unit housing 1, the second unit 200 includes the second unit housing 2 and the second rotating member rotatably installed in the second unit housing 2 21.
  • the driving force receiving member X4 is provided at one longitudinal end of the process cartridge C, and drives at least one of the first rotating member 11 and the second rotating member 21 to rotate.
  • the driving force receiving member X4 is combined with the second rotating member 21, including the chassis X42, the base X43 and the joint X44, along the rotation axis L21,
  • the chassis X42, the base X43 and the coupling part X44 are arranged in sequence.
  • the coupling part X44 includes a central column X45 and a driving force receiving part X46 extending outward along the radial direction of the central column X45.
  • the guiding surface X463 extending helically in th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of the axis L21 and the driving surface X464 and the braking surface X465 adjacent to the guiding surface, along the rotation axis L21, the guiding surface X463 is located above the braking surface X465.
  • the guide surface X463 abuts at least the coupling coupling portion 208b in the second brake coupling member 208 to guide the driving force receiving portion X46 into the driving force output surface 180d and the coupling.
  • the driving force output surface 180d outputs the driving force to the driving surface X464 to drive the rotating member 21 to rotate, and the braking force output member is used to rotate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driving force receiving part X46 Downstream applies braking force to braking surface X465.
  •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process box to further develop the above technology, improve the combination efficiency of the driving force receiving part and the force output part, and prevent the combination dislocation of the driving force receiving part and the force output part.
  • the driving force receiver provided by the present invention is used to receive the driving force from the imaging device, the imaging device is provided with a driving part and a braking part that rotate in the same direction, the braking part can rotate together with the driving part, and the braking part Can also move relative to the driving part, along the direction of rotation, the braking part is located downstream of the driving part; the driving force receiving part is provided with a driving force receiving part for receiving the driving force; the driving force receiving part has a surface that can reach the downstream of the braking part , the braking part drives the driving force receiver to rotate by abutting against the surface.
  • the driving part in the device to output the driving force, but only the braking part to output the driving force, which is beneficial to simplify
  • the structure of the driving force receiving part improves the combination efficiency and the combining stability between the driving force receiving part and the force output part, and prevents the combination dislocation of the driving force receiving part and the force output part.
  • the driving force receiving part includes a protrusion having a first surface and a second surface opposite to each other, the first surface is located upstream of the second surface along the rotation direction, and the first surface is used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second surface.
  • the braking portion abuts; the driving force receiver is not braked by the braking portion.
  • the driving part and the braking part rotate around the rotation axis M1
  • the braking part includes a first braking coupling member and a second braking coupling member, and along a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ation axis M1, the first braking coupling member is located at the The outer side of the second brake coupling member; at least a part of the driving part and at least a part of the first brake coupling member are located on the same circumference; along the rotation direction of the force output member, the first brake coupling member has an outer output surface located downstream , the second brake coupling member has an inner output surface located downstream, the outer output surface and the inner output surface are both spirally arranged in the direction opposite to the rotation direction; the surface is a driving surface matched with the outer output surface or the inner output surface .
  • the driving portion when the braking portion stops applying the driving force to the driving force receiving portion, the driving portion applies the braking force to the driving force receiving portion.
  • the driving force receiver has a rotation axis L21, and includes a combined part and a joint part that are combined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combined part is used to transmit the driving force received by the joint part;
  • the joint part includes a bottom plate, a The central column and the driving force receiving part extending from one side of the bottom plate;
  • the driving force receiving part includes a base and a projection located on the radially outer side of the central column, the projection is farther away from the rotation axis L21 than the base, and the driving surface is arranged on the projection; along the drive In the radial direction of the force receiving part, a avoidance part is formed between the driving surface and the central column; when the driving force receiving part is combined with the force output part, the driving surface is combined with the outer output surface, and at least a part of the second braking combination member enters avoidance department.
  • the auxiliary part further includes at least one auxiliary protrusion protruding from the carrier, and the auxiliary protrusion abuts against the driving part and/or the braking part during the combination process of the driving force receiving part and the force output part.
  • the separating part is provided with a guide surface and an anti-off part
  • the guiding surface is used to guide the separating part between the driving part and the braking part
  • the anti-off part is used to prevent the driving force receiver from contacting the force The output pieces are separated.
  • the driving force receiving member includes a break-off preventing portion for preventing the driving force receiving member from being separated from the force output member.
  • the separation contact mechanism also includes a main body and an action part, the separation force receiving part and the restoring force receiving part are arranged on the action part, the locking part is arranged on the main body, the main body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unit casing, and the action part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main body.
  • the locking part When the first protrusion passes over the second protrusion and reaches the front of the second protrusion, the locking part is locked with the locked part; when the first protrusion passes over the second protrusion again and reaches the rear of the second protrusion, the locking part and the locked part Unlocked by the locked part.
  • One end of the substrate is fixed on one of the first unit, the second unit and the end cover, and the other end is suspended.
  • the separation contact mechanism also includes a locking assembly disposed in the active portion.
  • the process cartridge also includes a cover mounted on one end of the first unit and a driving force receiving member for receiving a driving force from the device and driving the developing roller to rotate, the cover is fixedly mounted on the first unit casing, and the drive The force receiver is located between the first unit housing and the cover, and the main body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cover.
  • Fig. 1A is a perspective view of a conventional process cartridge.
  • Fig. 2A is a perspective view of a conventional force output member.
  • Fig. 21B is an exploded schematic view of the driving force receiver according to the eleventh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 the driving portion 180h is provided with a lower protrusion 180g on the side surface (driving force output surface) 180d facing the first brake coupling member 204, and along the rotation direction r, the driving portion 180h is also provided with a lower protrusion 180g corresponding to the driving force output surface 180d.
  • the same structures as those of the above-mentioned first type of driving force receiving member 4 will be given the same reference numerals.
  • the structure of the driving force receiving portion 46 in this embodiment is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first embodiment.
  • the driving force receiving portion 46 in this embodiment is formed as at least a pair of mutually spaced projections 46a/46b, and the projections 46a/46b extend from the central column 45 in a direction away from the rotation axis L21, and the two A drive space 46c is formed between them, and each bump has an opposite first surface 464 and a second surface 465.
  • the second surface 465 of the bump 46a is formed with the first surface 464 of the bump 46b.
  • each drive space 46c can accommodate a part of the force output member 203 in the device at the same time, at least a part of the first force output part 2031 enters one of the drive spaces 46c, and at least a part of the second force output part 2032 enters the other drive space 46c. Space 46c.
  • the first contact surface 463a and the second contact surface 463b are aligned, and more preferably, when viewed along the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ation axis L21, the second contact surface 463a
  • the first contact surface 463a and the second contact surface 463b are integrated, that is to say, the first contact surface 463a and the second contact surface 463b jointly constitute the end surface of the driving force receiving portion 46, and the end surface is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ation axis L21.
  • the force output member 203 has, in addition to the above-mentioned driving portion 180h and braking portion 203a, a positioning column (positioning boss) 180i located in the driving portion 180h.
  • a positioning column positioning boss
  • the anti-off portion is an elastic member 4f that is sleeved on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base 43, and the mounting portion 483 is provided on the base 43.
  • the installation groove, the anti-off part 4f is installed in the installation groove 483, when the movable joint part is forced to move in a direction away from the rotation axis L21 by an active force (such as the forcing force exerted by the pushing member described below), the movable joint part forces the elastic member Elastic deformation occurs, and when the active force is withdrawn, the elastic member forces the movable joint to move toward the direction close to the rotation axis L21.
  • an active force such as the forcing force exerted by the pushing member described below
  • Fig. 35 is a perspective view of the driving force receiver according to the seventeenth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 Fig. 36 is a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state after the joint part of the driving force receiver according to the seventeenth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is separated from the base
  • Fig. 37 is a schematic view along the The side view when viewed from the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ation axis of the driving force receiving member involved in the seventeenth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 FIG. Side view viewed perpendicular to the axis of rotation of the force receiver.
  • the auxiliary part 4y can also be sleeved on the casing of the process cartridge, and the limited part 4y4 can also be set on the auxiliary part 4y, and the limiting part 4y4 for limiting the limited part 4y4 can be set on the casing. position, as long as it is ensured that the auxiliary part 4y can rotate around the direction parallel to the rotation axis L21, and that the auxiliary part 4y will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housing; Restrictions on the auxiliary part 4y; based on the inventive concept, the auxiliary part 4y has various installation positions, for example, the auxiliary part 4y is sleeved on at least one of the charging part, the supply part and the stirring part.
  • the auxiliary part 4y can also be installed in a predetermined positioning groove of the housing or the main body part 4x in a rotatable manner. In this structure, there is no need to additionally set a component supporting the auxiliary part 4y in the positioning groove.
  • the positioning of the auxiliary part 4y can be realized by using the inner wall of the positioning groove, thus, the carrier 4y1 can also be set as a solid body, as long as the carrier 4y1 can rotate relative to the casing/photosensitive drum 21 .
  • the separation part 4y2 is provided with a guide surface 463 and a barb surface 46f.
  • the separation part 4y2 has a tip part 4y21 farthest from the connection part 41, wherein the guide surface 463 is used to guide the separation part 4y2 to Leading to a predetermined position, the barb surface 46f is arranged to be inclined relative to the rotation axis L21, and the inclination direction of the barb surface 465 is such that, when viewed along a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ation axis L21, the barb surface 46f faces the connecting portion 41, Therefore, the barb surface 46f can prevent the stopper 203a from moving toward the flange portion 180a , that is, the barb surface 46f can prevent the force output member 203 from being separated from the driving force receiver 4 .
  • the driving part 180 and the braking part 203a are separated by the separating part 4y2, or in other words, at least a part of the separating part 4y2 enters the third space K3.
  • the driving force is high, the sound from the imaging device is eliminated; accordingly, as long as the separating member 4y2 can enter the third space K3, so that the driving part 180h and the braking part 203a are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along the rotation direction r, at this time, The barb surface 46f need not be provided.
  • the separating member 4y2 in this embodiment is configured to become movable as the carrier 4y1 is rotated relative to the casing/photosensitive drum 21, and thus, in the process of installing and taking out the process cartridge C, it is possible to
  • the movable carrier 4y1/separation member 4y2 improves the installation and removal flexibility of the process cartridge C, and reduces the risk of interference between the process cartridge C and th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the charging member 24 arranged to be in contact with the photosensitive drum 21 for charging, the charging member 24 includes a metal shaft 241 and an elastic body/coating layer 242 (as shown in FIG. 67 ) coated on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metal shaft. shown), obviously, the density of the metal shaft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elastic body, and correspondingly, the inertia of the metal shaft is also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elastic body.
  • the charging member 24 will lose the power source, but the Under the action, the metal shaft will make the charging member 24 continue to rotate, thus, the friction force between the surface of the charging member 24 and the surface of the photosensitive drum 21 may make the photosensitive drum 21 continue to rotat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一种驱动力接收件(4)以及具有驱动力接收件(4)的旋转组件和处理盒(C),驱动力接收件(4)用于从成像设备(M)中接收驱动力,成像设备(M)中设置有同向旋转的驱动部(180h)和制动部(203a),制动部(203a)可随着驱动部(180h)一起旋转,且制动部(203a)还可相对于驱动部(180h)移动,沿旋转方向(r),制动部(203a)位于驱动部(180h)的下游;驱动力接收件(4)设置有用于接收驱动力的驱动力接收部(46);驱动力接收部(46)具有可到达制动部(203a)下游的表面(464),制动部(203a)通过与驱动力接收部(46)可到达制动部(203a)下游的表面(464)的抵接而驱动驱动力接收件(4)转动。不需要利用成像设备(M)中的驱动部(180h)输出驱动力,而是仅由制动部(203a)输出驱动力,有利于简化驱动力接收件(4)的结构,并提升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203)之间的结合效率和结合稳定性,防止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203)结合错位。

Description

驱动力接收件、旋转组件和处理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照相成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拆卸地安装在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的处理盒以及可旋转地安装在处理盒中的旋转组件和驱动力接收件。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申请CN113574469A公开了一种设置在成像设备M中的力输出件(主组件侧驱动力传递单元)203,如该专利申请图43所示,力输出件203具有旋转轴线M1,包括输出驱动力的驱动力输出件(鼓驱动联轴器)180以及输出制动力的制动力输出件(包括第一制动结合构件204和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8),当力输出件203向下文所述的驱动力接收件X4输出驱动力时,制动力输出件被驱动力输出件180驱动而与驱动力输出件一起旋转。
如该专利申请图45所示,沿旋转轴线M1,驱动力输出件18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驱动力输出面(驱动传递表面)180d和凸缘部分180a;如图43所示,第一制动结合构件204具有凸缘部分204a和从凸缘部分204a突出的联轴器结合部分204b,所述联轴器结合部分204b被设置为像爪一样向着力输出件的旋转轴线M1突出,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8也具有凸缘部分208a和从凸缘部分208a突出的联轴器结合部分208b,所述联轴器结合部分208b也被设置为像爪一样向着力输出件的旋转轴线M1突出,沿与旋转轴线M1垂直的径向方向,第一制动结合构件204位于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8的外侧,联轴器结合部分204b位于联轴器结合部分208b的外侧,第一制动结合构件204和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8可同时绕旋转轴线M1旋转。
图1A是现有一种处理盒的立体图;图1B是安装有现有驱动力接收件的旋转件的立体图。
该中国专利申请CN113574469A还公开了如图1B所示的一种安装有现有驱动力接收件X4的旋转件21,所述旋转件21和驱动力接收件X4适用于如图1A所示的一种现有处理盒C,该处理盒C包括相互结合的第一单元100和第二单元200以及用于从成像设备接收驱动力的驱动力接收件X4,第一单元100包括第一单元壳体1以及可旋转地安装在第一单元壳体1中的第一旋转件11,第二单元200包括第二单元壳体2以及可旋转地安装在第二单元壳体2中的第二旋转件21,驱动力接收件X4设置在处理盒C的一个纵向末端,并驱动第一旋转件11和第二旋转件21至少之一旋转。
以第二旋转件21绕旋转轴线L21旋转为例,如图1B所示,驱动力接收件X4与第二旋 转件21结合,包括底盘X42、基座X43和结合部X44,沿旋转轴线L21,底盘X42、基座X43和结合部X44依次排列,结合部X44包括中心柱X45以及沿着中心柱X45的径向向外延伸的驱动力接收部X46,所述驱动力接收部X46设置有绕旋转轴线L21圆周方向螺旋延伸的导引面X463以及与导引面相邻设置的驱动面X464和制动面X465,沿旋转轴线L21,导引面X463位于制动面X465的上方。
在处理盒C的安装过程中,导引面X463至少与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8中的联轴器结合部分208b抵接,以导引驱动力接收部X46进入驱动力输出面180d和联轴器结合部分208b/204b之间;处理盒C工作时,驱动力输出面180d向驱动面X464输出驱动力,以驱动旋转件21旋转,制动力输出件用于在驱动力接收部X46旋转方向的下游向制动面X465施加制动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处理盒,以进一步发展上述技术,提升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的结合效率,防止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结合错位。
本发明提供的驱动力接收件,用于从成像设备中接收驱动力,成像设备中设置有同向旋转的驱动部和制动部,制动部可随着驱动部一起旋转,且制动部还可相对于驱动部移动,沿旋转方向,制动部位于驱动部的下游;驱动力接收件设置有用于接收驱动力的驱动力接收部;驱动力接收部具有可到达制动部下游的表面,制动部通过与该表面抵接而驱动所述驱动力接收件转动,该方案中,不需要利用设备中的驱动部输出驱动力,而是仅由制动部输出驱动力,有利于简化驱动力接收件的结构,并提升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之间的结合效率和结合稳定性,防止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结合错位。
在第一种实施例方式中,所述驱动力接收部包括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凸块,沿旋转方向,第一表面位于第二表面的上游,第一表面用于与制动部抵接;所述驱动力接收件不被所述制动部制动。
具体的,驱动部和制动部绕旋转轴线M1转动,制动部包括第一制动结合构件和第二制动结合构件,沿与旋转轴线M1垂直的方向,第一制动结合构件位于第二制动结合构件的外侧;驱动部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一制动结合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同一个圆周上;沿力输出件的旋转方向,第一制动结合构件具有位于下游的外输出面,第二制动结合构件具有位于下游的内输出面,外输出面和内输出面均向着所述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螺旋设置;所述表面为与外输出面或内输出面匹配的驱动面。
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驱动部和制动部绕旋转轴线M1转动,制动部包括第一制动结合构件和第二制动结合构件,沿与旋转轴线M1垂直的方向,第一制动结合构件位于第二制动结合构件的外侧;驱动部至少一部分和第一制动结合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同一个圆周上;沿力输出件的旋转方向,第一制动结合构件具有位于下游的外输出面,第二制动结合构件具有位于下游的内输出面和向着旋转轴线M1突出的内突起部,外输出面和内输出面均向着所述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螺旋设置,内突起部具有位于下游的平面,所述平面与内输出面相邻;驱动力接收件通过与平面抵接而接收驱动力。
在第三种实施方式中,当制动部停止向驱动力接收部施加驱动力时,驱动部向驱动力接收部施加制动力。
基于上述实施方式的,驱动力接收件具有旋转轴线L21,包括相互结合的被结合部和结合部,所述被结合部用于将结合部接收到的驱动力传递出去;结合部包括底板、从底板一侧延伸的中心柱和驱动力接收部;驱动力接收部包括位于中心柱径向外侧的基部和凸块,凸块比基部更远离旋转轴线L21,驱动面设置在凸块上;沿驱动力接收件的径向方向,驱动面与中心柱之间形成有避让部;当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结合时,驱动面与外输出面结合,第二制动结合构件的至少一部分进入避让部。
基于上述实施方式的,驱动力接收件具有旋转轴线L21,包括相互结合的被结合部和结合部,所述被结合部用于将结合部接收到的驱动力传递出去;结合部包括底板、从底板一侧延伸的中心柱和驱动力接收部;驱动力接收部包括位于中心柱径向外侧的基部和凸块,凸块比基部更远离旋转轴线L21,驱动面设置在凸块上;沿驱动力接收件的旋转方向,结合部被分割为固定结合部以及相对于固定结合部可活动的活动结合部,所述驱动力接收部设置在活动结合部上。
具体的,活动结合部为相对于固定结合部可弹性变形的悬臂,或者,活动结合部被设置为相对于固定结合部在与旋转轴线L21相交的方向滑动。
基于上述实施方式的,驱动力接收件具有旋转轴线L21,包括连接部、底盘、主体部和辅助件,主体部与连接部或底盘连接,辅助件相对于主体部可旋转的设置,驱动力接收部设置在主体部上;当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结合时,辅助件用于将驱动部和制动部沿所述旋转方向分离。
具体的,辅助件包括承载体和从承载体突出的至少一个分离件,承载体可旋转地与主体部结合,分离件用于进入驱动部和制动部之间而使得驱动部和制动部沿所述旋转方向分离;进一步的,辅助件还包括设置在承载体或分离件上的被限位部,主体部还设置有用于与被限位部结合以沿旋转轴线L21对辅助件进行限制的限位部;更进一步的,辅助件还包括与承载 体连接的弹性臂,所述被限位部设置在弹性臂上。
优选的,承载体被设置为内部形成容纳腔的环体,主体部的至少一部分被容纳腔容纳,被限位部设置为从环体径向向容纳腔突出的卡合突起,限位部设置为与卡合突起结合的卡合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辅助件还包括从承载体突出的至少一个辅助突起,在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结合的过程中,辅助突起与驱动部和/或制动部抵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离件为沿辅助件的圆周方向等间隔分布的多个,优选的,分离件的数量为4-6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力接收部包括设置有驱动面的凸块,沿旋转轴线L21,凸块具有最远离连接部的表面;沿旋转轴线M1,第一制动结合构件具有位于末端的第二表面,沿旋转方向,第二表面与驱动部之间最近的距离为s,所述表面的最小尺寸大于距离s。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离件设置有导引面和防脱部,导引面用于将分离件导引至驱动部和制动部之间,防脱部用于防止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分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防脱部设置为相对于旋转轴线L21倾斜的倒钩面,沿与旋转轴线L21垂直的方向观察,倒钩面面向连接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力接收件包括用于防止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分离的防脱部。
当辅助件与主体部同轴设置时,沿驱动力接收件的径向方向,分离件与凸块相互间隔。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旋转组件,该旋转组件包括旋转件以及如上所述的驱动力接收件,旋转件被所述驱动力接收件驱动。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处理盒,该处理盒包括壳体以及如上所述的旋转组件,所述旋转件被壳体可旋转地支撑,驱动力接收件直接或间接驱动旋转件。
当驱动力接收件设置有辅助件时,所述辅助件可旋转地安装在壳体上;当辅助件与主体部同轴设置时,沿驱动力接收件的径向方向,分离件与凸块相互间隔。
旋转件为可旋转地安装在壳体中的感光件,处理盒还包括与感光件接触的充电件以及与充电件接触的摩擦件,充电件被感光件与充电件之间的摩擦力驱动而旋转。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可拆卸地安装在设置有分离控制机构的设备中的处理盒,该处理盒包括相互结合的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分别安装在第一单元壳体和第二单元壳体中的显影辊和感光鼓以及安装在处理盒中的分离接触机构,所述分离接触机构用于接收分离控制机构施加的作用力;分离控制机构可在中间位置以及不同于中间位置的分离力施加位置和回复力施加位置之间往复移动,且分离控制机构在向着分离接触机构施加作用力后总是回到中间位置;分离接触机构包括在前后方向相对分布的分离力接收部和回复力接收部以及与第一单元壳体 固定连接的锁定部;当分离控制机构从中间位置到达分离力施加位置时,分离力接收部接收到可使得显影辊和感光鼓相互分离的分离力,锁定部被锁定;当分离控制机构从中间位置到达回复力施加位置时,回复力接收部接收到可使得显影辊和感光鼓相互靠近的回复力,锁定部被解锁。
分离接触机构还包括主体和作用部,分离力接收部和回复力接收部设置在作用部上,锁定部设置在主体上,主体与第一单元壳体固定连接,作用部与主体固定连接。
处理盒还包括用于将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结合起来的端盖,分离接触机构还包括用于与锁定部结合的被锁定部,所述被锁定部被设置在第一单元或第二单元或端盖上。
锁定部具有第一突出部,被锁定部包括基板以及从基板上突出的第二突出部,当分离力接收部接收到分离力时,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相互结合,当回复力接收部接收到回复力时,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脱离结合。
当第一突出部越过第二突出部并到达第二突出部的前方,锁定部与被锁定部锁定;当第一突出部再次越过第二突出部并到达第二突出部的后方,锁定部与被锁定部解锁。
基板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和端盖其中之一上,另一端悬空。
沿处理盒的上下方向,锁定部和被锁定部位于处理盒的上方,作用部位于处理盒的下方。
分离接触机构还包括设置在作用部中的锁定组件。
处理盒还包括安装在第一单元一个末端的护盖以及用于从设备中接收驱动力并驱动显影辊旋转的驱动力接收件,所述护盖被固定安装在第一单元壳体上,驱动力接收件位于第一单元壳体和护盖之间,主体与护盖固定连接。
主体与护盖一体或分体形成。
附图说明
图1A是现有一种处理盒的立体图。
图1B是安装有现有驱动力接收件的旋转件的立体图。
图2A是现有力输出件的立体图。
图2B是现有力输出件的局部立体图。
图2C是现有力输出件中的制动力输出件被隐藏后的局部立体图。
图2D是沿现有力输出件的旋转轴线观察时的俯视图。
图3A和图3B是本发明涉及的处理盒的立体图。
图4A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感光鼓立体图。
图4B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涉及的第一种驱动力接收件的立体图。
图4C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涉及的第一种驱动力接收件沿其旋转轴线观察时的侧视图。
图5A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立体图。
图5B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沿其旋转轴线观察时的侧视图。
图6A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立体图。
图6B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沿其旋转轴线观察时的侧视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四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立体图。
图8A和图8B是本发明实施例四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设备中的驱动力输出件、制动力输出件结合前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四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设备中的驱动力输出件、制动力输出件结合后,沿该驱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垂直的平面剖切的剖视图。
图10A和图10B是本发明实施例五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设备中的驱动力输出件、制动力输出件结合前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11A是本发明实施例六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立体图。
图11B是沿与本发明实施例六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观察驱动力接收件的侧视图。
图11C是沿本发明实施例六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观察该驱动力接收件的侧视图。
图12A是本发明实施例六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一种变形结构的立体图。
图12B是沿图12A所示驱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观察该驱动力接收件的侧视图。
图13A是本发明实施例六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另一种变形结构的立体图。
图13B是沿与图13A所示驱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观察该驱动力接收件的侧视图。
图14A是本发明实施例七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立体图。
图14B是沿与本发明实施例七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观察驱动力接收件的侧视图。
图15A是本发明实施例七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一种变形结构的立体图。
图15B是沿与本发明实施例七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观察驱动力接收部的侧视图。
图16A是本发明实施例八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立体图。
图16B是沿与图16A中旋转轴线垂直并经过制动面的平面剖切后的剖视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九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立体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九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一种变形结构的立体图。
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十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立体图。
图20A是本发明实施例十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开始与力输出件结合的立体图。
图20B是本发明实施例十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结合后的立体图。
图20C是本发明实施例十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结合后,沿与驱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观察的侧视图。
图21A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一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立体图。
图21B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一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22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二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立体图。
图23A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二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开始与力输出件结合的立体图。
图23B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二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结合后的立体图。
图23C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二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结合后,沿与驱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观察的侧视图。
图24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三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25A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三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开始与力输出件结合的立体图。
图25B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三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结合后的立体图。
图25C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三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结合后,沿与驱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观察的侧视图。
图26是本发明实施例十四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27A是本发明实施例十四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结合前,驱动力接收件在处理盒中的状态图。
图27B是本发明实施例十四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结合前的立体图。
图28是本发明实施例十四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结合后,驱动力接收件在处 理盒中的状态图。
图29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五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立体图。
图30A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五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处于第一种状态下的力输出件结合前,沿与驱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相交的方向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30B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五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处于第一种状态下的力输出件结合后,沿与驱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相交的另一方向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31A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五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处于第一种状态下的力输出件结合后的立体图。
图31B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五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处于第一种状态下的力输出件结合后,沿与驱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32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五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开始与处于第二种状态下的力输出件结合时,沿与驱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33是本发明实施例十六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立体图。
图34A是本发明实施例十六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驱动力输出件结合后的立体图。
图34B是本发明实施例十六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驱动力输出件结合后,沿与驱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的侧视图。
图35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七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立体图。
图36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七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结合部与基座分离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37是沿与本发明实施例十七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的侧视图。
[根据细则91更正 23.12.2022] 
图38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七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结合后,沿与驱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的侧视图。
图39是本发明实施例十八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立体图。
图40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九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立体图。
图41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九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结合后的立体图。
图42A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立体图。
图42B是沿本发明实施例二十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观察时的侧视图。
图4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结合后的立体图。
图4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结合后,沿图35中的AA方向剖切的剖视图。
图45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一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46A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一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立体图。
图46B是沿本发明实施例二十一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观察时的侧视图。
图47A和图47B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一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结合后的状态图。
图48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二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立体图。
图49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二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结合后的状态图。
图50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三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立体图。
图51A-图51D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三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的结合过程示意图。
图5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四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立体图。
图5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五涉及的第二单元在隐藏部分部件后的立体图。
图54是沿与感光鼓的旋转轴线垂直的平面剖切具有本发明实施例二十五涉及的第二单元的处理盒的剖视图。
图55是本发明涉及的处理盒中第一种分离接触机构与处理盒壳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56是沿本发明涉及的处理盒左右方向从左向右观察时,第一种分离接触机构被安装至处理盒壳体时的侧视图。
图57是沿本发明涉及的处理盒左右方向从左向右观察时,第二种分离接触机构被安装至处理盒壳体时的侧视图。
图58是本发明涉及的处理盒中第三种分离接触机构与处理盒壳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59A-图59G是本发明涉及的处理盒中第三种分离接触机构在分离控制机构的作用下控制显影辊和感光鼓分离和接触的运动过程示意图。
图60是本发明涉及的处理盒中第四种分离接触机构与处理盒壳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61是沿本发明涉及的处理盒左右方向从左向右观察时,第四种分离接触机构被安装至处理盒壳体时的侧视图。
图62是本发明涉及的处理盒中第五种分离接触机构与处理盒壳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63a和图63b是沿本发明涉及的处理盒左右方向从左向右观察时,第五种分离接触机构被安装至处理盒壳体时的侧视图。
图64A是具有第六种分离接触机构的处理盒到达安装位置后,分离接收机构被按压前,沿左右方向从左向右观察时的侧视图。
图64B是具有第六种分离接触机构的处理盒到达安装位置后,分离接收机构被按压后,沿左右方向从左向右观察时的侧视图。
图65A是具有第七种分离接触机构的处理盒到达安装位置后,分离接收机构被按压前,沿左右方向从左向右观察时的侧视图。
图65B是具有第七种分离接触机构的处理盒到达安装位置后,分离接收机构被按压后,沿左右方向从左向右观察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为便于理解,除了驱动力接收件,背景技术所述专利申请中提及的处理盒及其各部件的编号和结构将在下文中直接引用。
可以理解的是,背景技术所述专利申请中所述的第一旋转件11和/或第二旋转件21既可以被驱动力接收件X4直接驱动,也可以被间接驱动;处理盒C既可以同时包括第一单元100和第二单元200,也可以仅包括第一单元100和第二单元200中的任何一个,显影剂被容纳在第一单元壳体1中设置有驱动力接收件X4的一侧被称为驱动端C1,与之相对的另一端被称为非驱动端C2,驱动端盖/第一端盖300安装在驱动端C1,驱动力接收件X4从驱动端盖C1暴露,非驱动端盖/第二端盖400安装在非驱动端C2,所述第一单元100和第二单元200可通过第一端盖300和第二端盖400相互结合,也可通过诸如销钉、卡扣等方式结合,第一端盖300、第二端盖400既可以作为第一单元100或第二单元200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独立于第一单元100或第二单元200的部件,只要能够将第一单元100和第二单元200结合起来即可;第一旋转件11可以是显影辊,第二旋转件21可以是感光鼓,然而,第一旋转件11和第二旋转件21还可以是处理盒中其他需要旋转的部件,例如,用于为感光鼓充电的充电件24,用于为显影辊供应显影剂的供应件102,用于搅拌显影剂的搅拌件等,只要该驱动力接收件X4能够从成像设备中设置的力输出件接收驱动力并驱动旋转件旋转即可,也就是说,可旋转地安装在处理盒C中的感光鼓21、充电件24、显影辊11、供应件102、搅拌件等均可被称为旋转件,驱动力接收件X4通过从设备接收驱动力以驱动旋转件旋转,因而,所述旋转件 和驱动力接收件X4的结合体可被统称为旋转组件。
处理盒C工作时,感光鼓21与显影辊11接触,显影辊11将显影剂供应至感光鼓21,下文中,驱动力接收件以数字4表示,所述驱动力接收件4被固定安装在旋转件的一个纵向末端,因而,驱动力接收件4与旋转件具有相同的旋转轴线。
图3A和图3B是本发明涉及的处理盒的立体图。
为使得下文描述方便,在此定义,处理盒C中安装有感光鼓21和显影辊11的一侧指向未安装感光鼓21和显影辊11的一侧为上方,与上方相对的一侧为下方,由第一单元100指向第二单元200的方向为前方,与前方相对的一侧为后方,接收驱动力的一侧为左方,与左方相对的一侧为右方,处理盒C沿上下方向从上向下被安装至设备,左方即为驱动端C1,右方即为非驱动端C2,第一端盖300被安装在驱动端C1,第二端盖400被安装在非驱动端C2,用于为显影辊11接收驱动力的第一驱动力接收件3(又可被称为“显影驱动力接收件3”)以及用于为感光鼓21接收驱动力的驱动力接收件4均从第一端盖300暴露。
下文中,以驱动力接收件4被直接安装在感光鼓21的末端为例进行描述。
【成像设备中的力输出件】
为使得下文的描述更清楚,在此有必要结合背景技术所述专利申请(引用专利申请)的附图对力输出件203做进一步描述。
图2A是现有力输出件的立体图;图2B是现有力输出件的局部立体图;图2C是现有力输出件中的制动力输出件被隐藏后的局部立体图;图2D是沿现有力输出件的旋转轴线观察时的俯视图。
如本专利申请图2A-图2D所示,驱动力输出件180包括圆柱形部分180c以及分别位于圆柱形部分180c两端的凸缘部分180a和驱动部180h,制动力输出件包括相互结合的第一制动接合构件204和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8。如引用专利申请图48和本专利申请图32和图34B所示,驱动力输出件180和制动力输出件可绕旋转轴线M1沿旋转方向r同向旋转,且制动力输出件可随着驱动力输出件180一起旋转,在处理盒C安装至设备前,驱动力输出件180和制动力输出件部分重叠。
驱动力输出件180包括沿力输出件的径向方向相对布置的第一驱动力输出部180h和第二驱动力输出部180m,制动力输出件包括沿力输出件的径向方向相对布置的第一制动力输出部203a和第二制动力输出部203b,如图2D所示,沿旋转方向,第一驱动力输出部180h、第一制动力输出部203a、第二驱动力输出部180m和第二制动力输出部203b依次布置。
如图2D所示,经过旋转轴线M1、并经过第一制动力输出部203a和第二驱动力输出部 180m之间以及经过第一驱动力输出部180h和第二制动力输出部203b之间做一条分割线x,在图2D中,所述分割线x将力输出件203分隔为第一力输出部2031和第二力输出部2032,其中,第一力输出部2031包括第一驱动力输出部180h和第一制动力输出部203a,第二力输出部2032包括第二驱动力输出部180m和第二制动力输出部203b。所述第一驱动力输出部180h和第二驱动力输出部180m的结构相同,第一制动力输出部203a和第二制动力输出部203b的结构相同,驱动力接收件4与第一力输出部2031、第二力输出部2032的结合过程相同。
为便于描述,下文以第一力输出部2031与驱动力接收件4的结合过程为例进行描述;进一步的,第一力输出部2031中的第一驱动力输出部180h被简称为驱动力输出部/驱动部180h,第一力输出部2031中的第一制动力输出部203a被简称为制动部203a,沿旋转方向r,制动部203a位于驱动部180h的下游,驱动部180h和制动部203a可绕旋转轴线M1同向旋转,且制动部203a可随着驱动部180h一起旋转,在处理盒被安装至设备前,驱动部180h和制动部203a部分重叠。
制动部203a包括第一制动接合构件204和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8,沿力输出件203的径向方向,第一制动结合构件204位于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8的外侧,如引用专利申请图43所示,第一制动结合构件204和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8通过旋转止动凹部204c和旋转止动突起部208c结合,因而,第一制动结合构件204和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8可共同绕轴线M1旋转。
进一步的,力输出件203还包括第一弹簧(鼓驱动联轴器弹簧)210和第二弹簧(制动结合弹簧)211,第一弹簧210抵接制动传递构件207,制动传递构件207的凸缘部分207a与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8抵接,同时,制动传递构件207的突起部207f还与驱动力输出件的接触表面180f(如引用专利申请图44)抵接;第二弹簧211抵接第一制动结合构件204的凸缘部分204a。沿轴线M1,第一制动结合构件204、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8和驱动部180h被设置为均可沿轴线M1缩进和伸出,即沿所述引用专利申请图48的M1A和M1B所示方向运动,其中,第一制动结构件204和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8既可以同时沿轴线M1缩进和伸出,在一些成像设备中二者也可以分别沿轴线M1缩进和伸出;当第一制动结合构件204沿轴线M1向着M1A所示方向(靠近凸缘部分180a的方向)运动,旋转止动凹部204c和旋转止动突起部208c脱离结合后,第一制动结合构件204可绕轴线M1自由旋转;当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8沿轴线M1向着M1A所示方向运动时,通过旋转止动凹部204c和旋转止动突起部208c,第一制动结合构件204也将沿轴线M1向着M1A所示方向运动,最后,第一制动结合构件204和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8均可绕轴线M1自由旋转。
进一步的,如所述引用专利申请图47和本专利申请图2D所示,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8还具有从联轴器结合部分208b径向向内突出的向内突起部208e,沿与M1A所示方向相反的M1B(如引用专利申请图48所示)所示方向,向内突起部208e位于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8的自由端处。如图2A-图2D所示,驱动力输出面180d位于驱动部180h上,沿力输出件203的旋转方向,驱动部180h与第一制动结合构件204相对,也就是说,以旋转轴线M1经过的点为圆心,在与旋转轴线M1垂直的平面中做一个圆,该圆将同时经过驱动部180h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一制动结合构件204的至少一部分。
继续参考图2A-2D,所述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8具有向着旋转轴线M1突出的内突起部208e,进一步的,沿力输出件203的旋转方向r,第一制动结合构件204具有位于第一制动结合构件主体204z下游的外输出面204g,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8具有位于第二制动结合构件主体208z下游的内输出面208f,内突起部208e从第二制动结合构件主体208z径向向内/向着旋转轴线M1突出,沿旋转方向r,内突起部208e具有位于下游的平面208g,所述平面208g与内输出面208f相邻;进一步的,如图2B所示,沿旋转轴线M1,驱动部180h具有位于末端的驱动末端面180y,第一制动结合构件204具有位于末端的第一制动末端面204y,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8具有位于末端的第二制动末端面208y,所述末端是指驱动部180h、第一制动结合构件204和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8最远离凸缘部分180a的一端。
当驱动部180h与制动部203a相互靠近时,驱动部180h与制动部203a并不会相互紧贴,如图2D所示,沿旋转方向r,第一制动末端面204y与驱动部180h之间形成有间隙,该间隙的最小值为s,即第一制动末端面204y与驱动部180h之间最近的距离为s。
如图2C所示,驱动部180h设置为沿驱动力输出件180的径向相对布置的两个,驱动力输出件180还包括连接两个驱动部的连接件180k,所述连接件180k包括中间件183以及分别位于中间板183径向两侧的第一连接件181和第二连接件182,下述定位凸台180i从中间板183沿旋转轴线M1突出,所述第一连接件181和第二连接件182的结构相同,并分别与一个驱动部连接。
进一步的,驱动部180h面向第一制动结合构件204的一侧表面(驱动力输出面)180d设置有下突出部180g,沿旋转方向r,驱动部180h还设置有与驱动力输出面180d相邻的倾斜面180j,第一制动结合构件204面向驱动部180h的一侧表面设置有上突出部204f,在处理盒100被安装前,驱动部180h与第一制动结合构件204沿旋转方向r相互靠近,沿旋转轴线M1,上突出部204f和下突出部180g相对/重叠。
整体上看,下突出部180g与第一连接件181一体形成,驱动力输出面180d从下突出部 180g沿旋转轴线M1突出,沿旋转方向r,下突出部180g还可以被视为从第一连接件181/驱动力输出面180d突出,所述下突出部180g的末端形成为可跟随驱动部180h旋转的前表面180g1;进一步的,沿旋转方向r,第一连接件181还具有位于旋转方向下游的子前表面180g2,所述前表面180g1与子前表面180g2连接,且前表面180g1和子前表面180g2均位于第一连接件181的下游末端,因而,前表面180g1和子前表面180g2可被合称为第一连接件181的下游末端面。
沿旋转方向r,力输出件203具有第一空间K1、第二空间K2和第三空间K3,其中,第一空间K1是指前表面180g1和制动部203a之间的空间,第二空间K2是指制动部203a与位于该制动部下游的驱动部180h之间的空间,具体的,如图2D所示,第二空间K2是指第一制动力输出部203a和第二驱动力输出部180m之间的空间,或第二制动力输出部203b和第一驱动力输出部180h之间的空间,第三空间K3是指驱动部180h/驱动力输出面180d与第一制动结合构件204之间的空间;如图2D所示,沿旋转方向r,第二空间K2大于第一空间K1/第三空间K3。
如图4A所示,本发明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4具有旋转轴线L21,包括连接部41、底盘42、基座43和结合部44,沿旋转轴线L21,连接部41、底盘42、基座43和结合部44依次排列,连接部41与旋转件直接或间接结合,用于将驱动力传递至旋转件,以驱动旋转件旋转,底盘42与旋转件抵接,使得驱动力接收件4相对于旋转件定位,基座43从底盘42延伸,结合部44从基座43向远离底盘42的方向延伸;作为简化结构的,底盘42可被省略,基座43直接从连接部41延伸,更简化的,基座43也可被省略,结合部44从连接部41延伸。
下文将对结合部44的结构进行描述,驱动力接收件4的其他结构在此不做限制。为更清楚的展示本发明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结构,下文均只示出了驱动力接收件4,然而应当理解的是,驱动力接收件4可适用于处理盒中的各个旋转件。
【驱动力接收件】
[实施例一]
图4A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感光鼓立体图;图4B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涉及的第一种驱动力接收件的立体图;图4C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涉及的第一种驱动力接收件沿其旋转轴线观察时的侧视图。
感光鼓21具有旋转轴线L21,驱动力接收件4包括连接部41(如图4B所示)、底盘42、基座43和结合部44,连接部42通过嵌入感光鼓21内部的方式实现驱动力接收件4与感光鼓21的连接,底盘42与感光鼓21抵接,使得驱动力接收件4相对于感光鼓21定位,基座 43从底盘42延伸,结合部44从基座43向远离底盘42的方向延伸;作为简化结构的,底盘42可被省略,基座43直接从连接部41延伸,更简化的,基座43也可被省略,结合部44从连接部41延伸。
下文将对结合部44的结构进行描述,驱动力接收件4的其他结构在此不做限制。
结合部44包括中心柱45以及从中心柱45径向向外延伸的驱动力接收部46,旋转轴线L21穿过中心柱45,两个驱动力接收部46径向相对设置在中心柱45的外围。如图4A和图4B所示,每个驱动力接收部46包括与中心柱45连接的基部461以及从位于基部461径向外侧的凸块462,沿驱动力接收件4的径向方向,凸块462位于基部461的径向外侧,导引面463从基部461向着凸块462延伸,凸块462具有与导引面463相邻的第一表面/驱动面464和第二表面/制动面465,且第一表面464和第二表面465均与旋转轴线L21平行。
随着处理盒C向着设备安装,导引面463导引制动部203a相对于驱动部180h移动,使得驱动力接收部46到达驱动部180h和制动部203a之间,即驱动力接收部46进入第三空间K3,如图4C所示,驱动力输出面180d与第一表面464抵接,第二表面465与制动部203a相互间隔,当驱动部180h沿旋转方向r转动时,驱动力通过第一表面464被传递至结合部44,进而,感光鼓21被驱动而绕旋转轴线L21转动。
由于第二表面465与制动部203a相互间隔,也就是说,驱动力接收件4停止工作时不再需要被制动,处理盒C从工作状态回到不工作状态的过程中或感光鼓21从旋转状态回到不旋转状态的过程中,沿感光鼓21的圆周方向,制动部203a不向驱动力接收件4施加作用力/制动力,相当于制动部203a被屏蔽,有利于减小驱动力接收件4工作时的磨损,进一步的,采用了本实施例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4后,设备中的制动部203a不再需要回到与驱动部180h相互靠近或部分重叠的位置,有利于简化设备的结构,对于已经处于分离状态的驱动部180h和制动部203a来说,下一个处理盒的驱动力接收件4可不必设置导引面463,处理盒C的结构也可被简化。
[实施例二]
图5A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立体图;图5B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沿其旋转轴线观察时的侧视图。
为便于理解,与上述第一种驱动力接收件4相同的结构将采用相同的编号。本实施例中的驱动力接收部46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不同。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驱动力接收部46形成为至少一对相互间隔的凸块46a/46b,所述凸块46a/46b从中心柱45向着远离旋转轴线L21的方向延伸,二者之间形成驱动空间46c,每个凸块均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464和第二表面 465,如图5B所示,凸块46a的第二表面465与凸块46b的第一表面464形成为驱动空间46c的边缘,当处理盒C被安装时,驱动部180h进入驱动空间46c,制动部203a位于驱动空间46c的外部,或者说,第二凸块46b进入第三空间K3,当处理盒C工作时,驱动部180h与凸块46b的第一表面464抵接,制动部203a远离凸块46b的第二表面465,驱动力接收件4在驱动部180h的驱动作用下绕旋转轴线L21沿r所示方向旋转。
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本实施例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4具有被制动功能,具体为,当驱动部180h停止向凸块第一表面464施加驱动力时,感光鼓21/驱动力接收件4可能会在惯性作用下继续沿r所示方向转动,此时,凸块46a的第二表面465将与驱动部180h抵接,由于驱动部180h已停止转动,驱动力接收件4在驱动部180h的制动作用下被制动,也就是说,处理盒C从工作状态回到不工作状态的过程中或感光鼓21从旋转状态回到不旋转状态的过程中,沿感光鼓21的圆周方向,制动部203a不向驱动力接收件施加作用力/制动力,相当于制动部203a被屏蔽,驱动力接收件4的制动由驱动部180h与凸块46a的抵接完成。
同样的,采用了本实施例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4后,设备中的制动部203a不再需要回到与驱动部180h相互靠近或部分重叠的位置,有利于简化设备的结构,对于已经处于分离状态的驱动部180h和制动部203a来说,下一个处理盒的驱动力接收件4可不必设置导引面463,处理盒C的结构也可被简化。
其中,为便于区分,凸块46a可被称为第一凸块,凸块46b可被称为第二凸块,沿感光鼓21/驱动力接收件4的旋转方向r,第一凸块46a位于第二凸块46b的上游;可理解的,如图5B所示,当处理盒C在设备中工作时,第一凸块的第二表面465与驱动部180h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第二凸块的第二表面465与制动部203a之间的最小距离,以确保驱动力接收件4在被制动的过程中,第一凸块46a与驱动部180h抵接,而第二凸块46b不会与制动部203a抵接。
[实施例三]
图6A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立体图;图6B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沿其旋转轴线观察时的侧视图。
为便于理解,与上述第一种驱动力接收件4相同的结构将采用相同的编号。
本实施例中的驱动力接收部46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不同。如图6A所示,本实施例中,驱动力接收部46被简化为至少一个独立的凸块462,所述凸块462也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464和第二表面465,沿旋转方向r,第一表面464位于第二表面465的上游,当处理盒C被安装至设备预定位置时,第一表面464到达制动部203a的下游空间K2(第二空间K2),此时, 第一表面464与制动部203a相对。
当处理盒C开始工作时,制动部203a随着驱动部180h一起旋转,此时,制动部203a与第一表面464抵接,并驱动所述驱动力接收件4沿旋转方向r转动,同实施例一的,本实施例中的驱动力接收件4在停止工作时也不需要被制动部制动,有利于减小驱动力接收件4工作时的磨损;处理盒C从工作状态回到不工作状态的过程中或感光鼓21从旋转状态回到不旋转状态的过程中,沿感光鼓21的圆周方向,驱动部180h不向驱动力接收件施加作用力/制动力,相当于驱动部180h被屏蔽。
本实施例中的驱动力接收件4的结构被简化,同时驱动力接收部46与力输出件203的接触面增大,提升了驱动力接收部46和力输出件203的结合稳定性和驱动力接收部46的受力稳定性,驱动力接收部46和力输出件203不易脱离。
另一方面,由于第二空间K2最大,相比于驱动力接收部46进入第一空间K1或第三空间K3,所述驱动力接收部46更容易进入第二空间K2,因而,采用制动部203a驱动所述驱动力接收件4的方案还可提高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203的结合效率,防止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203的结合错位。
[实施例四]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四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立体图;图8A和图8B是本发明实施例四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设备中的驱动部、制动部结合前后的状态示意图;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四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设备中的驱动部、制动部结合后,沿该驱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垂直的平面剖切的剖视图。
本实施例中,驱动力接收件4仍然包括连接部41、底盘42、基座43和结合部44,连接部41与感光鼓连接,底盘42与感光鼓抵接,驱动力接收件4被固定在感光鼓21上,基座43从底盘42延伸,结合部44从基座43向远离底盘42的方向延伸;同实施例一的,底盘42和基座43至少之一可被省略。结合部44包括中心柱45以及从中心柱45径向向外延伸的驱动力接收部46,旋转轴线L21穿过中心柱45,两个驱动力接收部46径向相对的设置在中心柱45的外围,在设置有基座43的情况下,优选的,驱动力接收部46与基座43一体形成,沿驱动力接收件4的圆周方向,两个驱动力接收部46之间形成两个驱动空间46c,每个驱动空间46c能够同时容纳设备中的力输出件203的一部分,第一力输出部2031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其中一个驱动空间46c,第二力输出部2032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另一个驱动空间46c。
如图8A所示,安装有驱动力接收件4的感光鼓21随着处理盒C被安装,在处理盒C向着设备安装的过程中,如果驱动部180h和制动部203a正好与驱动空间46c相对,那么驱动 部180h和制动部203a将直接进入驱动空间46c,如果驱动部180h和制动部203a不能完全与驱动空间46c相对,随着驱动部180h/制动部203a的旋转,驱动部180h和制动部203a最终可进入驱动空间46c中。
沿旋转方向r,制动部203a向驱动力接收部46输出驱动力,进而驱动驱动力接收件4旋转,同实施例二的,当制动部203a停止向驱动力接收部46传递驱动力时,驱动部180h将对继续旋转的驱动力接收件4进行制动,也就是说,当处理盒C采用本实施例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4时,设备中的驱动部h180和制动部203a的功能将相互对调,即在处理盒C的工作过程中,设备中的制动部203a起驱动作用,在处理盒C需要回到不工作状态时或感光鼓21从旋转状态回到不旋转状态的过程中,设备中的驱动部180h起制动作用,因而,驱动力接收件的结构和设备的结构均得到简化,且驱动力接收部46也能够容易的进入第二空间K2。
[实施例五]
图10A和图10B是本发明实施例五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设备中的驱动部、制动部结合前后的状态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设备中的驱动部180h和制动部203a至少之一被设置成可沿旋转轴线M1伸缩,驱动力接收件4的两个驱动力接收部46之间仍然具有驱动空间46c,当驱动力接收件4随着处理盒C被安装时,驱动力接收件4的末端面4w将与驱动部180h和制动部203a之一抵接,或者,所述末端面4w同时与驱动部180h和制动部203a抵接,因而,驱动部180h和制动部203a至少之一被压迫而向着设备内缩回。
如图10B所示,当驱动部180h或制动部203a进入驱动空间46c时,所述驱动部180h或制动部203a将随着设备的启动而驱动所述驱动力接收件4绕旋转轴线L21沿r所示方向转动;当驱动部180h和制动部203a同时被压迫时,随着设备的启动,驱动部180h和制动部203a同时开始旋转,但驱动力接收件4不被驱动,直至驱动部180h和制动部203a之一进入驱动空间46c。
本实施例中的驱动力接收件4可被驱动部180h或制动部203a驱动,当驱动力接收件4被驱动部180h驱动时,制动部203a被所述末端面4w压迫而缩回,相当于制动部203a被屏蔽,在处理盒C的工作过程中以及处理盒C从工作状态回到不工作状态的过程中,制动部203a不再起作用,沿感光鼓21的圆周方向,制动部203a不再向驱动力接收件传递作用力;当驱动力接收件4被制动部203a驱动时,驱动部180h被所述末端面4w压迫而缩回,相当于驱动部180h被屏蔽,在处理盒C的工作过程中,以及处理盒C从工作状态回到不工作状态的过程中或感光鼓21从旋转状态回到不旋转状态的过程中,沿感光鼓21的圆周方向,驱动部180h 不再向驱动力接收件4传递作用力,即驱动部180h不再起作用;同样的,驱动力接收件4的结构和设备的结构均得到简化。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驱动部180h或制动部203a均可向驱动力接收件4传递驱动力,当采用驱动部180h向驱动力接收件4传递驱动力的方式时,在处理盒从工作状态回到不工作状态的过程中或感光鼓21从旋转状态回到不旋转状态的过程中,沿感光鼓21的圆周方向,制动部203a不向驱动力接收件传递作用力,此时,制动部203a被屏蔽,具体而言,所述被屏蔽的方式可以是沿旋转方向r,使得制动部203a远离驱动力接收件4中的驱动力接收部46,还可以是沿旋转轴线L21,利用驱动力接收件4的末端面4w将制动部203a压迫至缩回状态,同样的,所述屏蔽方式也适用于驱动部180h。
为便于理解,下述实施例的各部件与前述实施例相同功能的部件将使用相同的名称和编号。
[实施例六]
图11A是本发明实施例六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立体图;图11B是沿与本发明实施例六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观察驱动力接收件的侧视图;图11C是沿本发明实施例六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观察该驱动力接收件的侧视图。
结合部44包括中心柱45以及沿着中心柱45的径向向外延伸的驱动力接收部46,旋转轴线L21穿过中心柱45,驱动力接收部46既可以设置为沿中心柱45圆周方向布置的一个,也可以是多个;进一步的,驱动力接收部46还可以被视为沿旋转轴线L21从基座43延伸形成。
以其中一个驱动力接收部46为例,所述驱动力接收部46包括与中心柱45连接的基部461以及设置在基部461的驱动面464、制动面465和接触面463,沿驱动力接收件4的旋转方向,驱动面464和制动面465相对布置,在驱动力接收件4随着处理盒C向着成像设备安装的过程中,接触面463与第一制动结合构件204的联轴器结合部分204b和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8的联轴器结合部分208b至少之一抵接,使得驱动力接收部46到达驱动力输出面180d和驱动面464相对的位置,当力输出件203旋转时,驱动力接收件4/驱动力接收部46沿图11C中r所示方向旋转。
沿驱动力接收件4的旋转方向,基部461包括相邻的第一部分461a和第二部分461b,其中,驱动面464和制动面465位于第一部分,接触面463在第一部分461a和第二部分461b同时延伸,沿驱动力接收件4的径向方向,第一部分461a比第二部分461b突出的更远,优选的,第一部分461a和第二部分461b一体形成。
本实施例中,接触面463形成为基部461的末端面,如图11B所示,当沿着与旋转轴线L21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接触面463与旋转轴线L21相互垂直,具体的,沿驱动力接收件4的旋转方向,接触面463包括与第一部分461a对应的第一接触面463a以及与第二部分461b对应的第二接触面463b,所述第一接触面463a和第二接触面463b均与旋转轴线L21相互垂直,这样,驱动力接收部46的结构可被简化,有利于提升该驱动力接收部46和包括该驱动力接收部46的驱动力接收件4的生产效率。
当具有该驱动力接收件4的处理盒C安装时,接触面463与制动部203a(第一制动结合构件204和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8)的末端抵接,随着处理盒C的继续安装,制动部203a被向着成像设备内部压缩,第一制动结合构件204与背景技术所述专利申请中的制动传递构件207脱离结合,驱动面464到达与驱动力输出面180d相对的位置,制动面465不与制动部203a相对,在处理盒C停止工作时,驱动力输出面180d不再向驱动面464输出驱动力,本实施例中,接触面463起着将制动部203a向着成像设备内部压迫的进而引导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相互结合的作用,因而,接触面463也可被称为压迫面或导引面;在处理盒C的工作过程中,制动部203a既可以被设置成向制动面465施加制动力,也可以被设置成不向制动面465施加制动力。
当沿着与沿旋转轴线L21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第一接触面463a和第二接触面463b可以对齐设置,也可以错位设置,当二者错位设置时,第一接触面463a和第二接触面463b之间将形成高度差,在处理盒C的安装过程中,第一接触面463a和第二接触面463b仍然将制动部203a向着成像设备内部压缩,但由于第一接触面463a和第二接触面463b仍被设置为与旋转轴线L21相互垂直的平面,相对于现有设置为螺旋状的导引面X463,该结构仍然有利于提升该驱动力接收部46以及包括该驱动力接收部46的驱动力接收件4的生产效率。
优选的,当沿着与沿旋转轴线L21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第一接触面463a和第二接触面463b对齐设置,更优选的,当沿着与沿旋转轴线L21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第一接触面463a和第二接触面463b连为一体,也就是说,第一接触面463a和第二接触面463b共同构成驱动力接收部46的末端面,且该末端面与旋转轴线L21相互垂直,以处理盒壳体在非驱动端C2最远离驱动端C1的表面CP为准,当沿着旋转轴线L21的方向测量时,第一接触面463a到表面CP的距离为h1,第二接触面463b到表面CP的距离为h2,h1=h2,从而,驱动力接收部46的结构可被简化,有利于提升该驱动力接收部46以及包括该驱动力接收部46的驱动力接收件4的生产效率。
(变形结构一)
图12A是本发明实施例六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一种变形结构的立体图;图12B是沿图12A所示驱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观察该驱动力接收件的侧视图。
发明如图所示,所述第二部分461b被切除,第一部分461a被保留,驱动力接收部46的整体结构被进一步简化,同样的,沿旋转轴线L21,第一部分461a的末端面463a即为接触面,该接触面463a还与旋转轴线L21相互垂直;沿驱动力接收件4的径向方向,接触面463a、驱动面464和制动面465均延伸至基部461的末端,如图12B所示,沿驱动力接收件4的径向方向,接触面463a、制动面465和驱动面464在径向最外侧点分别为E、F、G,旋转轴线L21到点E、F、G的距离相等,因而,驱动力接收部46以及包括该驱动力接收部46的驱动力接收件4的生产效率可被提升。
(变形结构二)
图13A是本发明实施例六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另一种变形结构的立体图;图13B是沿与图13A所示驱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观察该驱动力接收件的侧视图。
发明与上述变形结构一类似的,第一部分461a的末端面463a被设置为不与旋转轴线L21相互垂直,而是设置为相对于旋转轴线L21倾斜的斜面或沿驱动力接收件4的旋转方向延伸的螺旋面,且沿驱动力接收件4的径向方向,末端面463a、驱动面464和制动面465均延伸至基部461的末端,旋转轴线L21分别到接触面463a、制动面465和驱动面464在径向方向最外侧的点之间的距离相等,因而,驱动力接收部46以及包括该驱动力接收部46的驱动力接收件4的生产效率可被提升。
[实施例七]
图14A是本发明实施例七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立体图;图14B是沿与本发明实施例七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观察驱动力接收件的侧视图。
发明发明与背景技术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驱动力接收部46还包括设置在导引面463的突出部463c,如图14B所示,当沿着旋转轴线L21的方向测量时,导引面463到驱动力接收件4的某一个固定面(例如,基座43、底盘42和连接部41之一与旋转轴线L21垂直的表面)或者到处理盒的某一个固定面(如上述表面CP)的距离将不再是一个固定值或渐变值,而是随着突出部463c的突起而在大小之间转换,如图14B所示,以表面CP为参考面,沿旋转方向r,选取导引面463位于突出部463c上游的一个点B1、突出部463c上游与导引面463相交处的一个点B2以及突出部463c的最高点B3,所述点B1位于旋转方向r的最上游,点B3位于旋转方向r的最下游,沿旋转轴线L21测量,点B1到表面CP的距离为h3,点B2到表面CP的距离为h4,点B3到表面CP的距离为h5,h3>h5>h4;在处理盒C的安装过程中, 该突出部463c与制动部203a抵接,可减小驱动力接收件4与制动部203a之间的摩擦力,使得驱动力接收部46能够更容易的与力输出件203结合,同时,该突出部463c还能够减缓制动面465与制动部203a中的联轴器结合部分204b/208b的结合速度,从而,驱动力接收件4与制动部203a结合过程中的噪音可被减小,还有利于防止制动部203a被损坏。
在处理盒C的安装过程中,当驱动部180h与制动部203a相互靠近的情况下,导引面463用于将驱动力输出面180d和制动部203a中的联轴器结合部分204b/208b相互分离,使得驱动力输出面180d与驱动力面464相对,联轴器结合部分204b/208b与制动面465相对;在处理盒C的工作过程中,驱动力输出面180d向驱动面464施加驱动力,在处理盒C停止工作时,驱动力输出面180d不再向驱动面464输出驱动力,联轴器结合部分204b/208b在驱动力接收部46旋转方向的下游侧向制动面465施加制动力,驱动力接收件4/驱动力接收部46停止旋转。
(变形结构)
图15A是本发明实施例七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一种变形结构的立体图;图15B是沿与本发明实施例七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观察驱动力接收部的侧视图。
该变形结构中,从导引面463突出的突出部463c被凹陷部463d代替,当沿着旋转轴线L21的方向测量时,导引面463c到驱动力接收件4的某一个固定面(例如,基座43、底盘42和连接部41之一与旋转轴线L21垂直的表面)或者到处理盒的某一个固定面(如上述表面CP)的距离将不再是一个固定值或渐变值,而是随着凹陷部463d的凹陷而在大小之间转换,如图15B所示,以表面CP为参考面,沿旋转方向r,选取导引面463位于凹陷部463d上游的一个点B1’、凹陷部463d的最低点B2’以及导引面463位于凹陷部463d下游的一个点B3’,所述点B1’位于旋转方向r的最上游,点B3’位于旋转方向r的最下游,沿旋转轴线L21测量,点B1’到表面CP的距离为h3’,点B2’到表面CP的距离为h4’,点B3’到表面CP的距离为h5’,h3’>h5’>h4’。
[实施例八]
图16A是本发明实施例八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立体图;图16B是沿与图16A中旋转轴线垂直并经过制动面的平面剖切后的剖视图。
发明与背景技术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驱动力接收部46还包括位于驱动面464和制动面465至少之一径向外侧的凸缘部47,优选的,所述凸缘部47沿导引面463的径向外侧向外延伸,沿旋转轴线L21,凸缘部47的远离基座43/底盘42/连接部41的表面与导引面463共面,因而,导引面463的至少一部分还可以被视为位于驱动面464和制动面465至少之一 的径向外侧。
具有本实施例所述驱动力接收部46/驱动力接收件4的处理盒C在向着成像设备的安装过程中,制动部203a中的联轴器结合部分204b/208b可通过与凸缘部47结合而更容易的到达与制动面465相对的位置。
[实施例九]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九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立体图。
本实施例中,上述制动面465被取消,如图所示,驱动力接收部46仅设置有驱动面464和导引面463,所述导引面463从基座43螺旋向上延伸,在具有该驱动力接收部46/驱动力接收件4的处理盒C被安装至成像设备后,导引面463还可与制动部203a的联轴器结合部分204b/208b相对而起到与制动面465相同的作用,因而,驱动力接收部46的结构被简化,有利于提升驱动力接收部46以及具有该驱动力接收部46的驱动力接收件4的生产效率。
进一步的,凸缘部47沿中心柱45的外圆周设置,或者说,凸缘部47从中心柱45的外圆周表面径向向外突出形成,优选的,沿旋转轴线L21,凸缘部47位于中心柱45的自由末端451(远离连接部41的一端),当沿着与旋转轴线L21垂直的方向观察时,驱动力接收部46与凸缘部47不重合,沿驱动力接收件4的径向方向,凸缘部47的突出尺寸不超过基部461/驱动面464/导引面463的尺寸,具有该结构的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203结合的过程中,制动部203a的联轴器结合部分204b/208b勾住凸缘部47而实现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203的结合,能够有效防止驱动力接收件4的驱动面464与力输出件203的驱动力输出面180d脱离结合,从而确保驱动力接收件4能够稳定的从力输出件接收驱动力。
(变形结构)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九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一种变形结构的立体图。
该变形结构中,沿旋转轴线L21,相对于中心柱45的自由末端451,凸缘部47向着靠近连接部41的位置(远离中心柱自由末端451的位置)设置,沿驱动力接收件4的径向方向,凸缘部47的突出尺寸不超过基部461/驱动面464/导引面463的尺寸。
如背景技术所述专利申请的图44所示,力输出件203除了具有上述驱动部180h和制动部203a,还具有位于驱动部180h中的定位柱(定位凸台)180i,当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结合时,如背景技术所述专利申请的图51所示,位于力输出件的定位柱180i进入中心柱45的定位孔452中,凸缘部47将随着驱动力接收部46逐渐靠近制动部203a,直至联轴器结合部分204b/208b勾住凸缘部47,因而,将凸缘部47向着靠近连接部41的位置设置将使得联轴器结合部分204b与凸缘部47能够结合的更紧密,能够更有效的防止驱动面464与 驱动力输出面180d脱离结合,从而,驱动力接收件4能够更稳定的从力输出件接收驱动力。
[实施例十]
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十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立体图;图20A是本发明实施例十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开始与力输出件结合的立体图;图20B是本发明实施例十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结合后的立体图;图20C是本发明实施例十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结合后,沿与驱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观察的侧视图。
本实施例中的驱动力接收件4被设置成,结合部44的至少一部分可沿与旋转轴线L21相交的方向运动,如图所示,当沿着驱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L21从结合部44向着连接部41的方向观察时,驱动力接收件4可绕旋转轴线L21沿r所示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沿着所述旋转方向r,结合部44被分割为相互间隔的多个子结合部。
下文以设置有四个子结合部为例,沿旋转方向r,依次设置有第一子结合部4a、第二子结合部4b、第三子结合部4c和第四子结合部4d,其中,第一子结合部4a和第三子结合部4c径向相对,第二子结合部4b和第四子结合部4d径向相对,且第二子结合部4b和第四子结合部4d至少之一的一部分被设置为相对于第一子结合部4a和第三子结合部4c可活动,每个子结合部包括中心柱45的一部分;第一子结合部4a和第三子结合部4c又可被称为固定结合部,第二子结合部4b和第四子结合部4d又可被称为活动结合部,活动结合部相对于固定结合部可活动。
优选的,第一子结合部4a的结构和第三子结合部4c的结构相同,第二子结合部4b的结构和第四子结合部4d的结构相同;固定结合部和活动结合部均从连接部41/底盘42/基座43延伸形成,其中,活动结合部被设置为从连接部41/底盘42/基座43延伸形成的悬臂,例如,沿驱动力接收件4的径向方向,活动结合部与连接部41/底盘42/基座43的连接处的尺寸小于固定结合部与连接部41/底盘42/基座43的连接处的尺寸;更优选的,固定结合部和活动结合部均从基座43远离连接部41的一侧延伸形成。
固定结合部包括基板450、基部461和凸块462,沿与旋转轴线L21垂直的径向方向,基板450、基部461和凸块462依次布置,并逐渐远离旋转轴线L21,基板450为中心柱45的一部分,基部461上设置有导引面463,凸块462上设置有驱动面464,沿旋转方向r,驱动面464位于导引面463的上游,沿旋转轴线L21,基部461还形成有抵接面466;活动结合部包括基板450、设置在基板450的凸缘部47和压迫部48,所述压迫部48从基板450向着远离旋转轴线L21的方向延伸,在远离连接部41的一端形成有压迫面481;本实施例中的凸缘部47也具有防止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203脱离结合的作用,因而,凸缘部47可被视 为防脱部的一个实施例,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凸缘部47设置为从基板450的自由末端(中心柱的自由末端)451径向向外突出形成。
优选的,当沿与旋转轴线L21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抵接面466与压迫面481基本齐平,并与旋转轴线L21垂直,进一步的,沿旋转轴线L21,抵接面466和压迫面481均与中心柱的自由末端451分离,或者说,抵接面466和压迫面481均比中心柱的自由末端451更加靠近连接部41,压迫面481与中心柱的自由末端451之间形成限位空间482。
为更清楚的展示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203的结合过程,本实施例以及下述实施例中的力输出件203均被切除一部分,使得驱动部180h和制动部203a均暴露出来。
如图20A、图20B和图20C所示,当驱动力接收件4随着处理盒C沿旋转轴线L21逐渐靠近力输出件203时,导引面463开始与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8的向内突起部208e抵接,随着处理盒C的继续安装,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8开始沿旋转方向r被导引面463引导,因而,第一制动结合构件204也将一起沿旋转方向r运动,即整个制动部203a一起沿旋转方向r逐渐远离驱动部180h,同时,沿旋转轴线L21,上突出部204f和下突出部180g不再相对而逐渐错开,整个制动部203a还向着圆柱形部分180c的内部缩回(缩回状态),这样,驱动部180h不会被制动部203a带动而一起向着圆柱形部分180c的内部缩回。
沿旋转方向r,随着驱动部180h与制动部203a相互分离,凸块462进入驱动部180h与制动部203a之间,驱动力输出面180d与驱动面464相对;制动部203a(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4)至少被抵接面466抵接而保持在缩回状态,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203完成结合,当驱动部180h开始旋转时,驱动力输出面180d向驱动面464输出驱动力,驱动力接收件4开始绕旋转轴线L21旋转。
需要说明的是,在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203结合的过程中,如果制动部203a(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4)被导引面463导引后滑过抵接面466而到达与压迫面481相对的位置时,制动部203a(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4)仍然能够保持在缩回状态,也就是说,压迫面481具有防止制动部203a(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4)从缩回状态伸出而回到初始状态(伸出状态)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将制动部203a保持在缩回状态,在处理盒工作过程中,制动部203a将不再向驱动力接收件4输出制动力,还可在处理盒取出过程中,减小制动部203a与驱动力接收件4之间的摩擦力;进一步的,在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203的结合过程中,活动结合部被制动部203a(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4)压迫而向着靠近旋转轴线L21的方向变形,直至向内突出部208e越过凸缘部47进入限位空间482,驱动部的定位柱180i进入中心柱45的 定位孔452中,随后,活动结合部复位,向内突出部208e与凸缘部47结合(卡接),同时,定位柱180i还将中心柱45/基板450向着远离旋转轴线L21的方向迫推/挤压,沿轴线M1,第一制动结合构件208在驱动力接收件4中被稳定的定位,第一制动结合构件208与凸缘部47实现紧密的结合,力输出件203可能的轴向移动被制止,力输出件203不会向着远离驱动力接收件4的方向缩回而与驱动力接收件4脱离结合,可见,本实施例中的活动结合部可相对于固定结合部在靠近旋转轴线L21和远离旋转轴线L21之间摆动,同时,向内突出部208e还与抵接面466保持抵接,力输出件203与驱动力接收件4的稳定结合可被保持。
[实施例十一]
图21A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一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立体图;图21B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一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分解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的驱动力接收件4仍然包括所述固定结合部和活动结合部,与实施例五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活动结合部的运动方式设置为滑动,具体为,活动结合部可相对于固定结合部在与旋转轴线L21相交的方向滑动,优选的,活动结合部的滑动方向与旋转轴线L21相互垂直。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基座43也被切割,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的固定结合部和活动结合部还包括基座43的一部分,为便于描述,将位于固定结合部中的基座称为第一基座43a,位于活动结合部中的基座称为第二基座43b,基部461和凸块462均位于第一基座43a的上方(远离连接部41的方向),中心柱45的一部分从第二基座43b向上延伸,凸缘部47位于中心柱45的自由末端,第二基座43b还设置有被导引部431,底盘42设置有导引部421,通过导引部421与被导引部431的配合,活动结合部可实现在与旋转轴线L21相交的方向滑动;优选的,被导引部431设置为被导引凹部,导引部421设置为导引突起,在所述被导引凹部431和导引突起至少之一还设置有限制活动结合部向着靠近旋转轴轴线L21运动的限制突起422。
在一些实施例中,被导引凹部和导引突起的位置还可以互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防脱部被设置为用于限制活动结合部向着远离旋转轴线L21的方向运动,所述防脱部和限制突起422共同在驱动力接收件4的径向方向对活动结合部的运动范围进行限制,一方面使得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203的结合更为稳定,另一方面,使得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203能够更容易脱离结合;如图21B所示,基座43设置有用于与防脱部4f结合的安装部483,优选的,防脱部为套接在基座43外表面的弹性件4f,安装部483为设置在基座43的安装槽,防脱部4f被安装在安装槽483中,当活动结合部被作用力(如 下述迫推件施加的迫推力)迫使向着远离旋转轴线L21的方向运动时,活动结合部迫使弹性件发生弹性变形,当作用力撤销时,弹性件迫推活动结合部向着靠近旋转轴线L21的方向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力接收件4还设置有用于将活动结合部向着远离旋转轴线L21迫推的迫推件,优选的,迫推件设置为具有弹性的弹性件,当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203完成结合时,驱动部的定位柱180i进入中心柱45的定位孔452中,迫推件发生弹性变形而产生向着远离旋转轴线L21的迫推力,在迫推件的迫推力作用下,凸缘部47与第二制动结合构件的向内突出部208e可结合的更紧密,力输出件203可能的轴向移动被制止,力输出件203不会向着远离驱动力接收件4的方向缩回而与驱动力接收件4脱离结合;当处理盒需要被取出时,随着驱动力接收件4向着远离力输出件203的方向被拉动,向内突出部208e挤压凸缘部47以克服迫推件的迫推力,活动结合部向着靠近旋转轴线L21的方向运动,直至向内突出部208e与凸缘部47脱离结合,随后,迫推件再次迫使活动结合部向着远离旋转轴线L21的方向运动。
与实施例十类似的,进入定位孔452中的定位柱180i也可以起着将活动结合部向着远离旋转轴线L21的方向挤压/迫推的作用,因而,即使在不设置所述弹性件的情况下,凸缘部47与向内突出部208e也能够实现紧密的结合,可见,定位柱180i也可以被视为迫推件的一种。
[实施例十二]
图22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二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立体图;图23A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二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开始与力输出件结合的立体图;图23B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二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结合后的立体图;图23C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二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结合后,沿与驱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观察的侧视图。
如图22所示,结合部44包括中心柱45、基部461和凸块462,沿与驱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L21垂直的径向方向,中心柱45、基部461和凸块462依次远离旋转轴线L21,本实施例中,基部461绕中心柱45的外圆周表面延伸一周,即中心柱45被基部461包围,因而,所述基部461还可被视为压迫部48,基部461的末端面即为压迫面481;沿旋转轴线L21,凸块462比基部461延伸的更加远离连接部41,即凸块462超出压迫面481,同时,凸块462上还形成有接收驱动力的驱动面464。
进一步的,结合部44还包括设置在中心柱45的防脱部,优选的,防脱部为设置在中心柱45自由末端的凸缘部47,沿旋转轴线L21,凸缘部47与压迫面481之间形成限位空间482。
如图23A所示,在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203结合前,沿旋转方向r,驱动部180h与制动部203a相互分离,结合部44不必设置用于将制动部203a与驱动部180h分离的导引面,结合部44的结构可被简化。
在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203结合的过程中,制动部203a(第二制动结合构件的向内突出部208e)先是被凸缘部47压迫而缩回,随着处理盒C的安装,第二制动结合构件的向内突出部208e与凸缘部47相互挤压并最终越过凸缘部47进入限位空间482,同样的,驱动部的定位柱180i进入中心柱45的定位孔452中,制动部203a(第二制动结合构件的向内突出部208e)被所述压迫面481压迫而不能伸出,向内突出部208e与凸缘部47结合,力输出件203可能的轴向移动被制止,力输出件203不会向着远离驱动力接收件4的方向缩回而与驱动力接收件4脱离结合,凸块462进入驱动部180h与制动部203a之间,驱动力输出面180d与驱动面464相对,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203完成结合,随着驱动部180h开始沿r所示方向旋转,驱动力输出面180d向驱动面464输出驱动力,驱动力接收件4也沿r所示方向旋转,制动部203a将不再向驱动力接收件4输出制动力。
[实施例十三]
图24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三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分解示意图;图25A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三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开始与力输出件结合的立体图;图25B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三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结合后的立体图;图25C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三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结合后,沿与驱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观察的侧视图。
本实施例中,结合部44被设置成可沿旋转轴线L21相对于第二旋转件/感光鼓21或连接部41运动,即,结合部44可在靠近连接部41的位置(结合部缩回状态)和远离连接部41的位置(结合部伸出状态)之间运动。
如图所示,结合部44与基座43分体形成,驱动力接收件4还包括形成在基座43内部的活动腔432以及用于将结合部44保持在远离第二旋转件/感光鼓21或连接部41的位置的保持件49,保持件49优选设置为压缩弹簧;此时,驱动力接收件4可被分解为包括连接部41、底盘42和基座43的被结合部4z、与被结合部4z分体形成的结合部44以及位于被结合部和结合部之间的保持件49,被结合部4z用于将结合部44接收到的驱动力传递出去,所述保持件49用于沿旋转轴线L21将结合部44向着远离被结合部4z的方向迫推。结合部44包括底板441、从底板441一侧延伸的中心柱45和驱动力接收部46、从底板441另一侧延伸的驱动力传递部442,沿旋转轴线L21,中心柱45和驱动力接收部46向着远离连接部41的方向延伸,驱动力传递部442向着靠近连接部41的方向延伸。
驱动力接收部46仍然设置有导引面463和驱动面464,其中,在驱动力接收件4和力输出件203的结合过程中,导引面463用于迫使制动部203a相对于驱动部180h转动而使得制动部203a和驱动部180h相互分离,驱动面464用于接收驱动力。本实施例中的驱动力接收部46不设置用于接收制动力的制动面。
驱动力传递部442用于与基座43结合,以将驱动力接收部46接收到的驱动力传递至基座43,进而驱动与连接部41连接的旋转件21旋转。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力传递部442设置为沿旋转轴线L21从底板441向着靠近连接部41的方向延伸的突起,相应的,活动腔432的侧壁设置有可与突起配合的凹槽433,或者,突起与凹槽的位置互换;底盘42形成为活动腔432的底壁,压缩弹簧49的一端与底盘42抵接,另一端与底板441面向连接部41的一侧表面抵接。
进一步的,结合部44还包括与驱动力传递部442同侧设置的导向结合柱443,相应的,底盘42上设置有与导向结合柱443配合的导向孔421,所述导向结合柱443被设置成可在与旋转轴线L21相交的方向弹性变形的悬臂,悬臂的末端设置有卡接突起444,在结合部44的安装过程中,导向结合柱443被挤压而发生弹性变形,卡接突起444与导向孔421卡接,结合部44与连接部41/基座43可实现稳定的结合;在结合部44沿旋转轴线L21运动的过程中,导向结合柱443与导向孔421的配合可确保结合部44的运动轨迹不发生偏移。
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203结合时,导向面463迫使制动部203a沿旋转方向r旋转而与驱动部180h相互分离,随后,驱动面464与驱动力输出面180d相对,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203结合完成,驱动力接收件4即可接收驱动部180h输出的驱动力。
本实施例中,制动部203a在被导向面463迫推导引的同时还会逐渐向着缩回状态缩回,当驱动面464与驱动力输出面180d相对时,制动部203a既可以处于被导向面463压迫的状态,也可以不再被导向面463压迫而处于伸出的伸出状态,无论制动部203a处于何种状态均不会影响驱动力输出面180d向驱动面464输出驱动力,此时的制动部203a不会向驱动力接收件4施加制动力而可被视为被屏蔽。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结合部44设置为可伸缩,在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203的结合过程中,制动部203a被导向面463压迫,反过来,导向面463也被制动部203a压迫,结合部44将向着靠近连接部41/感光鼓21的方向缩回,所述压缩弹簧49也会发生弹性变形,这样,驱动力接收部46将被压缩弹簧49向着力输出件203迫推,也就是说,驱动力接收部46可跟随驱动部180h/制动部203a运动,最后同样可使得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203保持稳定紧密的结合。
[实施例十四]
图26是本发明实施例十四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分解示意图;图27A是本发明实施例十四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结合前,驱动力接收件在处理盒中的状态图;图27B是本发明实施例十四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结合前的立体图;图28是本发明实施例十四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结合后,驱动力接收件在处理盒中的状态图。
实施例十三中的结合部44可在压缩弹簧49的迫推力作用下跟随驱动部180h/制动部203a运动而确保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203保持稳定紧密的结合,即结合部44可主动跟随驱动部180h/制动部203a运动,本实施例中的结合部44将被设置为被动跟随驱动部180h/制动部203a运动。
如图所示,保持件49优选设置为拉簧,所述拉簧49用于将结合部44保持在结合部缩回状态。驱动力接收件4还包括作用件4e,所述作用件4e可活动地安装在驱动端盖300/非驱动端盖400/第一单元壳体1/第二单元壳体2,作用件4e用于在接收外部作用力时迫使结合部44从缩回状态向着伸出状态运动。
结合部44的结构以及结合部44与基座43结合的结构与实施例十三相同,在此将重点描述作用件4e及其运动过程。
作用件4e优选为可活动地设置在处理盒中的作用杆,作用杆4e包括中间杆4e1以及分别位于中间杆4e1两端的受力部4e2和迫推部4e3,迫推部4e3设置为叉状,包括与中间杆4e1连接的两个迫推杆4e31,至少一个迫推杆4e31设置有相对于旋转轴线L21倾斜的迫推面4e32,两个迫推杆4e31之间形成容纳空间4e30。
图27A示出了作用杆4e被安装在驱动端盖300的示例,在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203结合前,结合部44处于结合部缩回状态,迫推面4e32与底板441面向连接部41一侧的表面相对;随着受力部4e2接收到外部作用力F,迫推面4e32开始迫推底板441,进而使得结合部44逐渐向着结合部伸出状态运动,如图27B所示,设置在结合部44中的导向面463迫使制动部203a沿旋转方向r远离驱动部180h,随后,驱动面464与驱动力输出面180d相对;如上所述,力输出件203可沿轴线M1向着凸缘部分180a的方向(远离驱动力接收件4的方向)运动,在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203结合的过程中,如果力输出件203被压迫而向着凸缘部分180a的方向运动,那么在迫推杆4e31的迫推作用下,结合部44也将被动的跟随力输出件203运动,直至力输出件203不再沿轴线M1向着凸缘部分180a的方向运动,最后,结合部44与力输出件203可保持稳定紧密的结合。
优选的,驱动力接收件4还包括用于迫使作用杆4e复位的复位件(未示出),例如, 该复位件为安装在作用杆4e与处理盒壳体/端盖之间的压缩弹簧或拉簧;如图28所示,结合部44处于结合部伸出状态,复位件发生弹性变形,当施加至受力部4e2的外部作用力F撤销时,复位件释放复位力,作用杆4e复位,同时,拉簧49将结合部44从伸出状态拉回至缩回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部作用力F可以来自于成像设备的门盖,在门盖关闭的过程中,门盖向受力部4e2施加作用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部作用力F还可以来自于成像设备的内壁,现有一种设置有抽屉式容纳部的成像设备,处理盒被安装在所述抽屉式容纳部中,在需要安装或取出处理盒时,门盖打开,抽屉式容纳部先随着门盖的打开而上升一段距离,然后被拉出,当安装或取出处理盒后,抽屉式容纳部被向着成像设备内部推动至预定位置,最后在关闭门盖的过程中,抽屉式容纳部再下降一端距离而与成像设备中设置的转印装置相互靠近。对于此种成像设备,所述外部作用力可以是抽屉式容纳部被向着成像设备内部推动的过程中,成像设备内壁与受力部4e2相互干涉所产生,也可以是在关闭门盖的过程中,抽屉式容纳部下降时,转印装置与受力部4e2相互干涉所产生;在一些实施例中,关闭门盖的过程中,抽屉式容纳部不下降,而是与抽屉式容纳部相对的转印装置上升实现与抽屉式容纳部相互靠近,所述外部作用力则是转印装置上升时,转印装置与受力部4e2相互干涉所产生。
[实施例十五]
图29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五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立体图;图30A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五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处于第一种状态下的力输出件结合前,沿与驱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相交的方向观察时的立体图;图30B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五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处于第一种状态下的力输出件结合后,沿与驱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相交的另一方向观察时的立体图;图31A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五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处于第一种状态下的力输出件结合后的立体图;图31B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五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处于第一种状态下的力输出件结合后,沿与驱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的立体图;图32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五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开始与处于第二种状态下的力输出件结合时,沿与驱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的立体图。
以上描述了利用驱动部180h中设置的驱动力输出面180d向驱动力接收件4施加驱动力的实施例,然而,在力输出件203工作过程中,制动部203a也将跟随驱动部180h转动,因而,制动部203a也可以作为向驱动力接收件4施加驱动力的部件,下面将描述制动部203a与驱动力接收件4结合传递驱动力的实施例。
如图29所示,驱动力接收部46仍然包括位于中心柱45径向外侧的基部461和凸块462,其中,凸块462比基部461更远离旋转轴线L21,凸块462设置有用于接收驱动力的驱动面464,该驱动面464既可以与第一制动结合构件204结合,也可以与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8结合,本实施例将对驱动面464与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8结合进行描述。
如上所述,沿力输出件203的径向方向,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8位于第一制动结合构件204的内侧,优选的,沿旋转方向r,驱动面464将与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8相对。
如图所示,沿旋转方向r,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8具有位于下游的内输出面208f,相对于旋转轴线L21,内输出面208f向着与旋转方向r相反的方向呈螺旋上升设置,优选的,驱动面464被设置为与内输出面208f配合的螺旋面。
如图30A、图30B、图31A和图31B所示,其中,为更清楚的展示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8与驱动力接收件2的结合状态,图31B中隐藏了驱动部180h和第一制动结合构件204。
在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203结合前,沿旋转方向r,驱动部180h和制动部203a相互远离,在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203结合的过程中,如果制动部203a与凸块462抵接,那么制动部203a将被压迫而缩回,随着力输出件203旋转,当驱动部180h与制动部203a抵接时,驱动部180h和制动部203a一起沿r所示方向旋转,直至凸块462不再与制动部203a和驱动部180h抵接,制动部203a和驱动部180h将伸出,如图31B所示,内输出面208f与驱动面464抵接,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8开始向驱动力接收件4输出驱动力,且制动部203a将不再向驱动力接收件4施加制动力。
如图32所示,在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203结合前,沿旋转方向r,驱动部180h和制动部203a相互靠近,随着处理盒C的安装,凸块462挤压驱动部180h和/或制动部203a,驱动部180h和/或制动部203a缩回;随着驱动部180h旋转,驱动部180h将推动制动部203a一起旋转,当驱动部180h和/或制动部203a不再被凸块462挤压时,力输出件203内设置的第一弹簧/鼓驱动联轴器弹簧210和/或第二弹簧/制动结合弹簧211释放弹力而使得驱动部180h和/或制动部203a伸出,随后,内输出面208f与驱动面464抵接,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8开始向驱动力接收件4输出驱动力,且制动部203a将不再向驱动力接收件4施加制动力。
进一步的,基部461还设置有保持面4611,沿旋转轴线L21,保持面4611面向连接部41,沿与旋转轴线L21垂直的径向方向,保持面4611比驱动面464更靠近旋转轴线L21,内输出面208f与驱动面464抵接时,第二制动结合构件的内突起部208e与保持面4611抵接,制动部203a可被保持在与驱动力接收件4稳定紧密结合的状态,因而,保持面4611可被视为防脱部47的一个实施例。
更进一步的,基部461还包括与保持面4611相邻设置的导引面463,如图30A和图30B所示,在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203的结合过程中,导引面463与制动部203a抵接而将内突起部208e导引至与保持面4611结合的位置以及将外输出面204g/内输出面208f导致至与驱动面464相对的位置。
[实施例十六]
图33是本发明实施例十六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立体图;图34A是本发明实施例十六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驱动部结合后的立体图;图34B是本发明实施例十六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驱动部结合后,沿与驱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的侧视图。
与实施例十五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驱动力接收件4被第一制动结合构件204驱动,沿旋转方向r,第一制动结合构件204具有位于下游的外输出面204g,所述外输出面204g也被设置为沿与旋转方向r相反的方向向上螺旋延伸。
如图3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驱动力接收部46包括位于中心柱45径向外侧的基部461和凸块462,所述凸块462比基部461更远离旋转轴线L21,可与外输出面204g配合的驱动面464设置在凸块462上,沿与旋转轴线L21垂直的径向方向,驱动面464与中心柱45之间还形成有避让部468,具体的,避让部468形成在凸块462上。
如图34A所示,为更清楚展示避让部468的功能,图中隐藏了第一制动结合构件204,本实施例中的结合部44/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203的结合过程与实施例十五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但当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203完成结合时,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8的至少一部分进入避让部468,如图34B所示,外输出面204g与驱动面464抵接,第一制动结合构件204开始向驱动力接收件4输出驱动力,且制动部203a将不再向驱动力接收件4施加制动力。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基部461也可以设置上述保持面4611或设置粗糙面或设置附加有弹性橡胶的表面,在外输出面204g与驱动面464抵接的同时,进入避让部468的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8的内突起部208e还与保持面4611/粗糙面/附加有弹性橡胶的表面结合,因而,制动部203a可被保持在与驱动力接收件4稳定紧密结合的状态。
可选的,当结合部44中不设置保持面4611时,所述形成保持面4611的基部461也可以被省却,但沿驱动力接收件4的径向方向,位于中心柱45与凸块462之间的底板441可以被视为基部461,结合部44的结构可被简化。
如上所述,保持面4611可用于防止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203脱离结合,因而,保持面4611或设置为粗糙面或设置附加有弹性橡胶的表面也可被视为防脱部47的一个实施 例;在防脱部47的各个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设计需求进行选择,以确保驱动力接收件4和力输出件203稳定紧密的结合。
[实施例十七]
图35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七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立体图;图36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七]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结合部与基座分离后的状态示意图;图37是沿与本发明实施例十七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的侧视图;图38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七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结合后,沿与驱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的侧视图。
类似实施例十三和实施例十四的,本实施例中,结合部44与被结合部4z也分体形成,这样,结合部44与被结合部4z可采用不同的材质制造,例如,结合部44由金属制成,被结合部4z由树脂材料制成,用于与力输出件203结合和脱离结合的结合部44将变得更耐磨,硬度更高;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部44和被结合部4z还可以由同一种材质制成。
如图36所示,结合部44具有底板441以及从底板441的一侧延伸形成的驱动力传递部442,相应的,被结合部4z设置有可与驱动力传递部442结合的活动腔432,中心柱45和驱动力接收部46均从底板441的另一侧延伸形成,也就是说,驱动力接收部46通过底板441与中心柱45连接,因而,底板441的至少一部分还可以被视为基部461。
驱动力接收部46包括位于中心柱45径向外侧的基部461和凸块462,所述凸块462比基部461更远离旋转轴线L21,所述驱动力接收部46被设置为与制动部203a结合,当力输出件203沿旋转方向r旋转时,制动部203a中的外输出面204g和内输出面208f至少之一向驱动力接收部46输出驱动力。
与实施例十六类似的,沿与旋转轴线L21垂直的径向方向,驱动面464与中心柱45之间还形成有避让部468,具体的,避让部468设置在凸块462上,当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203结合时,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8进入避让部468,第一制动结合构件204与驱动面464相对,因而,力输出件203向驱动力接收件4输出驱动力的方式有下面三种:
第一种,第一制动结合构件204的外输出面204g与驱动面464结合,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8不与避让部468中的表面接触,力输出件203的驱动力由第一制动结合构件204传递至驱动力接收件4;
第二种,第一制动结合构件204的外输出面204g不与驱动面464结合,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8与避让部468中的表面接触,力输出件203的驱动力由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8传递至驱动力接收件4,此时,驱动力接收部46中用于接收驱动力的面将是避让部468中的所述表面;
第三种,第一制动结合构件204的外输出面204g与驱动面464结合,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8也与避让部468中的表面接触,力输出件203的驱动力由第一制动结合构件204和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8同时传递至驱动力接收件4,此时,驱动面464和避让部468中的所述表面均为用于接收驱动力的面。
进一步的,驱动力接收部46还包括设置在用于接收驱动力的面上的突起469,当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203结合时,突起469与制动部203a结合,在制动部203a向驱动力接收件4输出驱动力的过程中,制动部203a将受到来自驱动力接收件4的反作用力而具有与驱动力接收件4脱离结合的趋势,上述突起469的设置,可增大制动部203a与驱动力接收件4之间的摩擦力,进而防止驱动力接收件4与制动部203a脱离结合,因而,突起469也可被视为上述防脱部47的一种实施例。
用于接收驱动力的面(以驱动面464为例)具有与外输出面204g和/或内输出面208f匹配的形状,且多个突起469设置在用于接收驱动力的面上,如图37和图38所示,用于接收驱动力的面设置为绕旋转轴线L21延伸的螺旋面。当沿着与旋转轴线L21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突起469整体向着感光鼓21/连接部41的一侧倾斜,并具有面向感光鼓21/连接部41的表面4691,从而增大力输出件203与驱动力接收件4之间的摩擦力;可替换的,所述多个突起469还可以由粗糙面、弹性橡胶等替换。
当结合部44和被结合部4z不需要由不同材质制成时,所述结合部44和被结合部4z还可以一体形成,因而,驱动力接收件4的制造将变得更容易。
[实施例十八]
图39是本发明实施例十八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立体图。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十七的基础上将凸块462的结构进一步简化,如图所示,沿与旋转轴线L21垂直的径向方向,驱动面464与中心柱45之间也形成有避让部468,但该避让部468不再形成在凸块462上,而是位于凸块462与中心柱45之间,也就是说,沿与旋转轴线L21垂直的径向方向,凸块462与中心柱45之间的空间即为避让部468。
当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203结合时,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8进入避让部468,设置在凸块462上的驱动面464与外输出面204g相对,力输出件203输出的驱动力由外输出面204g传递至驱动面464。
可变换的是,驱动力接收件4还可以设置成,当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203结合时,驱动面464与内输出面208f相对,力输出件203输出的驱动力由内输出面208f传递至驱动面464。
[实施例十九]
图40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九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立体图;图41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九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结合后的立体图。
根据力输出件203的结构,本实施例中的驱动力接收件4被设置成,当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203结合时,驱动力接收件4与所述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8的平面208g结合。
驱动力接收部46包括设置在凸块462的导引面463以及与导引面463相邻设置的驱动面464,其中,驱动面464为与平面208g匹配的表面,如图40所示,驱动面464与旋转轴线L21平行。
优选的,导引面463设置为绕旋转轴线L21延伸的螺旋面,如图41所示,在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203结合的过程中,导引面463被外输出面204g或内输出面208f导引,因而,驱动力接收部46可顺利的到达平面208g与驱动面464相对的位置,随着力输出件203的旋转,驱动力从平面208g被传递至驱动464。
[实施例二十]
图42A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立体图;图42B是沿本发明实施例二十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观察时的侧视图;图4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结合后的立体图;图4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结合后,沿图43中的AA方向剖切的剖视图。
根据力输出件203的结构,本实施例中的驱动力接收件4被设置成,当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203结合时,驱动力接收件4与所述驱动部180h的前表面180g1结合。
如图42A和图42B所示,驱动力接收部46包括位于中心柱45径向外侧的基部461和凸块462,所述凸块462比基部461更远离旋转轴线L21,凸块462形成沿旋转轴线L21延伸的条状体,并仍然设置有导引面463和驱动面464,其中,导引面463设置为相对于旋转轴线L21倾斜的斜面或螺旋面,驱动面464与导引面463相邻设置,且驱动面464能够与前表面180g1匹配。
如图43所示,当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203结合时,导引面463在倾斜面180j的导引作用下进入到驱动部180h/驱动力输出面180d与制动部203a之间,且驱动面464与前表面180g1相对,随着力输出件203的旋转,驱动力通过前表面180g1被传递至驱动面464,优选的,前表面180g1和驱动面464均被设置为相对于旋转轴线L21/M1平行。
进一步的,驱动力接收部46还包括加强部46e,沿旋转方向r,凸块462与加强部46e间隔设置,其中,凸块462用于接收驱动力而可被称为被驱动部46d,加强部46e用于增强 驱动力接收件4的强度,防止驱动力接收件4在接收驱动力的过程中被折断,还可以防止驱动力接收件4在与力输出件203结合前被以外碰撞而翻滚折断。
如图44所示,当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203结合时,设置在第一连接件181的前表面180g1与被驱动部46d抵接,加强部46e与第二连接件182抵接,不仅可确保被驱动部46d与前表面180g1稳定的结合,还能起到为被驱动部46d定位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的变形方式中,继续如图44所示,驱动面464还可以被设置成通过与子前表面180g2抵接而接收驱动力,沿旋转方向r,子前表面180g2与第一制动接合构件208相对并相互分离,当驱动面464与子前表面180g2抵接时,凸块462不会与第一制动结合构件208接触,可见,在该变形方式中,不需要将驱动部180h与制动部203a相互分离也能由驱动部180h向凸块462输出驱动力。
[实施例二十一]
图45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一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分解示意图;图46A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一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立体图;图46B是沿本发明实施例二十一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观察时的侧视图;图47A和图47B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一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结合后的状态图。
与实施例二十类似的,本实施例中的驱动力接收件4被设置成,当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203结合时,驱动力接收件4与所述驱动部180h的前表面180g1结合。
如果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203之间采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利用制动部203a向驱动力接收件4输出驱动力的结合方式,在实际测试中,成像设备将产生不可接受的响动,经初步分析,该响动由相互靠近的驱动部180h和制动部203a相互碰撞产生,或者由力输出件203的部件与成像设备内壁触碰产生,或者由制动部203a向着圆柱形部分180c内部缩进导致。
为此,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消除上述响动的驱动力接收件4。如图45所示,驱动力接收件4包括连接部41、底盘42、主体部4x和辅助件4y,其中,主体部4x与连接部41或底盘42连接,辅助件4y设置为可相对于主体部4x/处理盒壳体/感光鼓21旋转;具体的,主体部4x包括与连接部41或底盘42连接的基座43以及设置在基座43上的结合部44,所述结合部44包括中心柱45以及沿中心柱45的径向向外延伸的驱动力接收部46,旋转轴线L21穿过中心柱45,驱动力接收部46包括基部461和凸块462,沿驱动力接收件4/结合部44的径向方向,凸块462位于基部461的径向外侧;如上所述的,结合部44还包括底板441,中心柱45从底板441的一侧沿旋转轴线L21延伸,所述结合部44通过底板441与基座43连接,本实 施例中,底板441的至少一部分可被视为基部461。
凸块462设置为沿旋转轴线L21延伸的柱状体,用于接收驱动力的驱动面464设置在凸块462上,优选的,主体部4x与连接部41、底盘42一体形成,所述基座43和结合部44也一体形成。凸块462还具有第四表面4621,沿旋转轴线L21,第四表面4621为凸块462最远离连接部41的表面,沿旋转轴线L21,当凸块462延伸的超过中心柱45时,第四表面4621即为驱动力接收件4的末端面4w,优选的,第四表面4621为平面,更优选的,第四表面4621为与旋转轴线L21垂直的平面。
辅助件4y包括承载体4y1、从承载体4y1突出的分离件4y2以及设置在承载体4y1或分离件4y2上的被限位部4y4,在一些实施例中,辅助件4y/承载体4y1套接在主体部4x的外侧,主体部4x还设置有用于与被限位部4y4结合的限位部434,通过所述被限位部4y4与限位部434的结合,沿旋转轴线L21方向,辅助件4y被限制,沿旋转方向r,辅助件4y不被限制。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体4y1被设置为内部形成容纳腔4y6的环体,主体部4x的至少一部分被容纳腔4y6容纳,被限位部4y4设置为从环体4y1径向向容纳腔4y6突出的卡合突起,限位部434为设置在基座43或结合部44外表面的卡合槽,所述卡合槽434沿旋转方向r延伸;相反的,卡合槽还可以设置在环体4y1上,卡合突起4y4还可以设置在基座43或结合部44上,所述卡合突起既可以沿旋转方向r延伸一整圈,也可以沿旋转方向r仅延伸预定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便于卡合突起4y4与卡合槽434结合,辅助件4y还设置有与环体4y1连接的弹性臂4y3,卡合突起4y4/卡合槽434设置在弹性臂4y3上,利用弹性臂4y3可相对于环体4y1弹性变形,实现辅助件4y与主体部4x便捷的结合;优选的,弹性臂4y3与主体部4y1一体形成,弹性臂4y3与主体部4y1之间通过形成间隙的方式使得弹性臂4y3可相对于主体部4y1弹性变形;更优选的,在设置有弹性臂4y3的情况下,所述卡合部4y4/被卡合部434仅设置在弹性臂4y3上,从而更有利于辅助件4y与主体部4x便捷的结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辅助件4y还可以被套接在处理盒的壳体上,同样可在辅助件4y设置所述被限位部4y4,在壳体设置用于限制被限位部4y4的限位部,只要确保辅助件4y能够绕与旋转轴线L21平行的方向转动,且辅助件4y不会与壳体脱离即可;例如,利用壳体与辅助件4y的末端面抵接的方式,实现对辅助件4y的限制;基于该发明构思,辅助件4y具有多种安装位置,例如,辅助件4y被套接在所述充电件、供应件和搅拌件至少之一。
在一些实施例中,辅助件4y还可以以可旋转的方式被安装在壳体或主体部4x预设的定位槽中,该结构中,不需要在定位槽中另外设置支撑辅助件4y的部件,利用定位槽的内壁即 可实现对辅助件4y的定位,由此,承载体4y1还可以被设置为一个实体,只要该承载体4y1能够相对于壳体/感光鼓21旋转即可。
优选的,当辅助件4y与主体部4x同轴设置时,沿驱动力接收件4的径向方向,分离件4y2与凸块462相互间隔,从而,设置有分离件4y2的辅助件4y可以绕旋转轴线L21自由旋转。
进一步的,分离件4y2设置有导引面463和倒钩面46f,沿旋转轴线L21,分离件4y2具有最远离连接部41的尖端部4y21,其中,导引面463用于将分离件4y2导引至预定位置,倒钩面46f设置为相对于旋转轴线L21倾斜,且倒钩面465的倾斜方向为,当沿着与旋转轴线L21垂直的方向观察时,倒钩面46f面向连接部41,因而,倒钩面46f可起到防止制动部203a向着靠近凸缘部分180a运动的作用,即倒钩面46f可防止力输出件203与驱动力接收件4分离。
在驱动力接收件4向着力输出件203运动的过程中,导引面463与制动部203a抵接而迫使制动部203a沿旋转方向r远离驱动部180h,随后,沿旋转方向r,分离件4y2进入驱动部180h与制动部203a之间的第三空间K3中,分离件4y2与驱动力输出面180d相对,同时,凸块462到达前表面180g1的下游,位于第一空间K1中,所述前表面180g1与驱动面464相对。
当力输出件203开始旋转时,驱动部180h输出的驱动力通过前表面180g1与驱动面464的抵接而被传递至驱动力接收件4,倒钩面46f与制动部203a结合,由于倒钩面46f被设置为如上所述的倾斜面,因而,制动部203a被倒钩面46f“勾住”而不会沿旋转轴线L21向着凸缘部分180a运动,该倒钩面46f也可被视为防脱部的一种实施例。
所述驱动部180和制动部203a被分离件4y2分离,或者说,分离件4y2的至少一部分进入第三空间K3,该实施例所述的驱动力接收件4在接收力输出件203输出的的驱动力时,成像设备发出的响动被消除;据此,只要分离件4y2能够进入所述第三空间K3,使得驱动部180h与制动部203a沿旋转方向r相互分离即可,此时,倒钩面46f则不必设置。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中的分离件4y2被设置为可随着承载体4y1相对于壳体/感光鼓21旋转而变得可活动,因而,在处理盒C的安装和取出过程中,可活动的承载体4y1/分离件4y2使得处理盒C的安装灵活度和取出灵活度得到提高,且处理盒C与成像设备产生干涉的风险被降低。
[实施例二十二]
图48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二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立体图;图49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 二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结合后的状态图。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十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驱动力接收件4不与所述前表面180g1抵接以接收驱动力,而是与制动部203a的所述外输出面204g和内输出面208f至少之一抵接以接收驱动力。
凸块462设置有可与外输出面204g和内输出面208f至少之一匹配的驱动面464,所述外输出面204g和内输出面208f均相对于旋转轴线L21螺旋延伸,其延伸方向与旋转方向r相反,如图49所示,当驱动面464与内输出面208f结合后,随着力输出件203沿旋转方向r旋转,驱动面464接收来自第一制动结合构件208的驱动力,但凸块462同时也对第一制动结合构件208施加一个向着凸缘部分180a的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使得第二制动结合构件208具有向着凸缘部分180a运动的趋势,因而,驱动面464与内输出面208f有相互脱离的风险。
然而,当分离件4y2中设置的倒钩面46f与制动部203a结合后,制动部203a具有被向着远离凸缘部分180a的方向拉动或者向着靠近连接部41的方向拉动的趋势,制动部203a向着凸缘部分180a运动的趋势被制止,这样,驱动面464与内输出面208f可实现稳定的结合。
如上所述,该实施例中的驱动面464与内输出面208f结合,然而,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面464还可以被设置成与外输出面204g结合,例如,辅助件4y可旋转的被安装在基座43设置的容纳槽中,沿驱动力接收件4的径向方向,容纳槽位于凸块462的径向内侧,在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203结合的过程中,分离件4y2进入驱动部180h与制动部203a之间而将驱动部180h与制动部203a沿旋转方向r相互分离,凸块462到达所述第二空间K2。[实施例二十三]
图50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三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立体图;图51A-图51D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三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的结合过程示意图。
在实施例二十一和实施例二十二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对辅助件4y的结构做进一步优化。
如上所述,辅助件4y被设置成可绕旋转轴线L21相对于主体部4x自由转动,在驱动力接收件4与力输出件203结合前,沿旋转方向r,辅助件4y相对于主体部4x的停止位置将是随机的,也就是说,分离件4y2相对于主体部4x的位置是不确定的。
为使得分离件4y2能够准确的进入所述驱动部180h/驱动力输出面180d与制动部203a之间(第三空间K3),本实施例中的驱动力接收件4采用下述方案。
辅助件4y还包括从环体4y1突出的至少一个辅助突起4y5,所述辅助突起4y5用于辅助分离件4y2和/或驱动面464到达预定位置,所述预定位置具体为,沿旋转方向r,分离件4y2 进入第三空间K3,设置有驱动面464的凸块462进入第二空间K2,驱动面464与外输出面204g和内输出面208f至少之一相对。当辅助突起4y5设置为多个时,优选的,辅助突起4y5设置为沿辅助件4y的圆周方向间隔分布的四个,更优选的,四个辅助突起4y5以等间隔的方式分布在辅助件4y的圆周方向。
如图51A所示,当驱动力接收件4沿着旋转轴线L21/M1靠近力输出件203时,沿旋转轴线L21/M1,分离件4y2不与第三空间K3相对,分离件4y2偏离至与第二空间K2相对;随着驱动力接收件4的继续移动,如图51B所示,辅助突起4y5与驱动部180h和/或制动部203a抵接,当处理盒C到达安装位置时,辅助突起4y5仍然与驱动部180h和/或制动部203a抵接。
如图51C所示,当力输出件203开始沿旋转方向r旋转时,分离件4y2开始与制动部203a的下游表面(外输出面204g和内输出面208f)抵接,随着力输出件203的继续旋转,制动部203a被分离件4y2压迫而向着靠近凸缘部分180a的方向(向着圆柱形部分180c的内部)运动,直至制动部203a越过分离件4y2的尖端部4y21;随后,制动部203a开始与导引面463抵接,如图51D所示,分离件4y2进入第三空间,且沿旋转方向r,制动部203a逐渐远离驱动部180h。
同样的,在驱动力接收件4靠近力输出件203的过程中,沿旋转轴线L21/M1,无论凸块462直接与第二空间K2相对,还是与制动部203a的下游表面204g/208f相对,还是与第一制动末端面204y和/或第二制动末端面208y相对,还是与驱动部180h相对,只要力输出件203开始沿旋转方向r旋转,凸块462可直接进入所述第二空间K2,或者可以通过压迫力输出件203的方式进入第二空间K2,驱动面464最终可以与制动部203a的下游表面抵接。
当驱动力接收件4被设置成,驱动面464与外输出面204g抵接而接收驱动力时,在极端情况下,在驱动力接收件4靠近力输出件203的过程中,沿旋转轴线L21/M1,凸块462正好与第三空间K3相对,为防止凸块462进入所述第三空间K3,可实现的是,沿旋转方向r,第四表面4621的最小尺寸大于所述距离s。当出现所述极端情况时,第四表面4621可同时与驱动末端面180y和第一制动末端面204y抵接,随着力输出件203的旋转,凸块462仍然能够进入第二空间K2。
[实施例二十四]
图5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四涉及的驱动力接收件的立体图。
与实施例二十三的发明构思类似的,沿旋转方向r,辅助件4y设置有多个相互间隔的分离件4y2,在驱动力接收件4沿着旋转轴线L21/M1靠近力输出件203时,沿旋转轴线L21/M1,所述多个分离件4y2中的任意一个进入第三空间K3即可,待设置有驱动面464的凸块462进 入第二空间K2后,驱动力接收件4即可顺利的接收力输出件203输出的驱动力,且成像设备可能发出的响动被消除。
同实施例二十二的,本实施例和实施例二十三中的驱动力接收件4在与力输出件203完成结合后,制动面465与制动部203a结合,利用制动面465所具有的倾斜面结构,制动部203a向着凸缘部分180a运动的趋势被制止,驱动面464能够稳定的接收驱动力。
所述多个分离件4y2中,除了进入第三空间K3的分离件4y2外,其他分离件4y2可被视为实施例二十三中的辅助突起4y5,同样的,相当于辅助突起4y5的分离件4y2也可以被设置多个,沿辅助件4y的圆周方向,四个辅助突起4y5间隔分布,优选的,四个辅助突起4y5沿辅助件4y的圆周方向等间隔分布。
进一步的,分离件4y2还可以设置为五个或六个,所述五个或六个分离件4y2沿辅助件4y的圆周方向等间隔分布,当分离件4y2的数量少于四个时,分离件4y2可能无法进入第三空间K3而导致结合错位,当分离件4y2的数量多于六个时,分离件4y2可能会与力输出件203产生干涉导致驱动力接收件4和力输出件203不能顺利结合。
[实施例二十五]
图5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五涉及的第二单元在隐藏部分部件后的立体图;图54是沿与感光鼓的旋转轴线垂直的平面剖切具有本发明实施例二十五涉及的第二单元的处理盒的剖视图。
如上所述,当驱动力接收件4接收到驱动力后,将驱动感光鼓21沿图54中r1所示方向旋转,与感光鼓21接触的充电件24被感光鼓21表面与充电件24表面之间的摩擦力驱动而沿r2所示方向旋转。
一般的,对于设置为与感光鼓21接触进行充电的充电件24来说,所述充电件24包括金属轴241以及包覆在金属轴外表面的弹性体/包覆层242(如图67所示),显然,金属轴的密度比弹性体的密度大,相应的,金属轴的惯性也比弹性体的惯性大,当感光鼓21停止旋转时,充电件24将失去动力来源,但在惯性作用下,金属轴将使得充电件24继续旋转,由此,充电件24表面与感光鼓21表面之间的摩擦力可能使得感光鼓21也继续旋转。
上述部分实施例中,利用力输出件203中设置的制动部203a向着用于驱动感光鼓21旋转的驱动力接收件4施加制动力,感光鼓21可能的继续旋转能够被制止;然而,设置有制动部203a的力输出件203的结构将变得复杂,不仅提升了成像设备和驱动力接收件4的制造难度,也提升了成像设备的控制难度。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可防止感光鼓21继续旋转的简单结构,如图53和图54所示,处理 盒C还包括与充电件24相邻设置并接触的摩擦件24a,摩擦件24a沿旋转轴线L21延伸,当充电件24失去动力来源后,利用摩擦件24a与充电件24之间的摩擦力迫使因惯性继续旋转的充电件24停止旋转,因而,感光鼓21继续旋转的风险可被消除。
常用的,摩擦件24a可以设置为海绵体、橡胶体等弹性部件,当充电件24被感光鼓21驱动而旋转时,摩擦件24a不会对充电件24施加过大的摩擦力而增大充电件24的负载,但当充电件24不再被感光鼓21驱动时,摩擦件24a与充电件24之前的摩擦力足以迫使因惯性继续旋转的充电件24停止旋转。
另一方面,处理盒C在工作过程中,高速旋转的感光鼓21使得位于其表面的显影剂在离心力作用下脱离感光鼓21并到达充电件24表面,到达充电件24表面的显影剂将降低充电件24对感光鼓21的充电效率,所述摩擦件24a的设置还可以起到清洁充电件24表面的作用,随着充电件24的旋转,到达充电件24表面的显影剂可被摩擦件24a吸附或刮擦,因而,充电件24能够高效的对感光鼓21充电。
【分离接触机构】
已知的,当处理盒C在设备中工作(即进行显影操作)时,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相互靠近,当处理盒C在设备中停止工作(即不进行显影操作)时,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需要相互分离,以防止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长期接触造成显影辊11表面出现压痕或感光鼓21表面被显影辊11表面的显影剂污染。
为此,本发明还提供下述的分离接触机构5,根据处理盒C在设备中是否处于工作状态,分离接触机构5使得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相互靠近或相互分离。
在对分离接触机构5进行描述前,先结合图56对设备中与其配合的分离控制机构93进行说明,如图所示,分离控制机构93整体呈“凹”字型,并沿前后方向延伸,包括位于前方的分离力施加部93a和位于后方的回复力施加部93b,二者之间形成活动腔93c。
当处理盒C到达设备的预定位置时,分离接触机构5的至少一部分进入活动腔93c,但分离接触机构5不与分离控制机构93接触,此时,分离控制机构93位于中间位置。当处理盒C在设备中不需要工作时,分离控制机构93开始从前向后移动,分离力施加部93a与分离接触机构5接触,并向分离接触机构5施加分离力,此时,分离力施加部93a/分离控制机构93到达分离力施加位置,随后,分离控制机构93开始从后向前移动,此时,分离力施加部93a与分离接触机构5分离,但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仍然保持相互分离状态;当处理盒C在设备中再次需要工作时,分离控制机构93继续从后向前移动,回复力施加部93b与分离接触机构5接触,并向分离接触机构5施加回复力,此时,回复力施加部93b/分离控制机构93 到达回复力施加位置,随后,分离控制机构93开始从前向后移动,此时,回复力施加部93b与分离接触机构5再次分离,但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回到相互接触状态。
也就是说,分离控制机构93可沿前后方向在中间位置、分离力施加位置和回复力施加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其中,中间位置不同于分离力施加位置和回复力施加位置,分离力施加位置和回复力施加位置分别位于中间位置的两侧,且分离控制机构93在向着作用部51施加作用力(包括分离力和回复力)后总是回到中间位置。具体为,处理盒C在设备中工作时,分离控制机构93位于中间位置,此时,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相互接触;处理盒C在设备中不需要工作时,分离控制机构93先从中间位置移动至分离力施加位置,然后再由分离力施加位置回到中间位置,此时,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相互分离;处理盒C在设备中再次需要工作时,分离控制机构93先从中间位置移动至回复力施加位置,然后再由回复力施加位置回到中间位置,此时,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回到相互接触的状态。
[实施例一]
图55是本发明涉及的处理盒中第一种分离接触机构与处理盒壳体的分解示意图;图56是沿本发明涉及的处理盒左右方向从左向右观察时,第一种分离接触机构被安装至处理盒壳体时的侧视图。
分离接触机构5可活动的设置在处理盒C的左侧和/或右侧,如图55所示,分离接触机构5为可转动的安装在处理盒C中的转动杆,包括作用部51、主体52和锁定部53,所述作用部51用于与分离控制机构93相互作用,具有相对设置的分离力接收部511和回复力接收部512,其中,分离力接收部511用于从分离控制机构93接收使得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相互分离的分离力,回复力接收部512用于从分离控制机构93接收使得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相互接触的回复力;当作用部51接收到分离力或回复力时,主体52带动作用部51和锁定部53转动,进而,锁定部53与处理盒C中设置的被锁定部结合,同时,转动杆5迫使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相互分离。
本实施例中,转动杆5可转动的安装在第一单元壳体1的末端,位于第一单元壳体1和端盖300/400之间,如图所示,第一单元壳体1在其末端设置有圆弧状导引轨道12,转动杆5的主体52设置有与导引轨道12配合的导引槽54,导引槽54包围导引轨道12;在分离控制机构93的作用下,转动杆5沿导引轨道12转动,导引槽54的下表面541挤压导引轨道12的下表面121,从而带动第一单元100绕第一动力接收件3的旋转轴线L转动,此时,显影辊11与感光鼓21相互分离;如图56所示,优选的,导引槽54和导引轨道12均与显影驱动力接收件3同心设置,沿处理盒C的前后方向经过旋转轴线L做一条直线D,该直线D经 过导引轨道12,以确保转动杆5稳定的转动,更优选的,直线D经过导引轨道12的圆弧中点,当转动杆5转动时,沿上下方向,导引轨道12的受力更均匀,不仅有利于第一单元100和转动杆5稳定的转动,还可确保转动杆5的转动更平滑。
相反的,导引轨道12和导引槽54的位置可互换,即导引轨道12被设置在主体52上,导引槽54被设置在壳体1上,当转动杆5转动时,导引轨道12的上表面推动导引槽54的上表面,同样可使得第一单元100转动,实现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的相互分离。
可实现的,转动杆5还可设置顶推部,相应的,第一单元100设置有与顶推部对应的被顶推部,在转动杆5转动的同时,通过顶推部迫推被顶推部,使得第一单元100绕旋转轴线L转动,显影辊11与感光鼓21相互分离;所述顶推部和被顶推部可以是相互接触的实体,例如,上述导引槽54可被视为顶推部,导引轨道12可被视为被顶推部,当然,顶推部和被顶推部还可以是具有磁性的磁体,二者极性相同的一端相对,随着转动杆5的转动,顶推部和被顶推部之间的斥力逐渐增大,直至使得第一单元100绕旋转轴线L转动。
根据本实施例的发明构思,导引轨道12还可以被设置在端盖300上,通过在转动杆5上设置的顶推部和第一单元100设置的被顶推部相互作用实现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的相互分离;反过来,还可利用转动杆5的转动使得第二单元200绕第二动力接收件4的旋转轴线L21转动而实现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的相互分离,具体方式可借鉴上述迫使第一单元100转动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56所示,锁定部53包括设置在主体52上的第一突出部531,被锁定部包括设置在第一单元100或第二单元200或端盖300上的基体22以及从基体22上突出的第二突出部23。当分离控制机构93从中间位置向分离力施加位置移动时,转动杆5沿r2所示方向转动,顶推部迫推被顶推部,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相互分离,同时,第一突出部531越过第二突出部23并到达第二突出部23的前方,进而实现锁定部53与被锁定部的结合/锁定,此时,即使分离控制机构93从分离力施加位置回到中间位置,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仍然保持相互分离的状态;当分离控制机构93从中间位置向回复力施加位置移动时,转动杆5沿r2所示方向的反方向转动,第一突出部531再次越过第二突出部23并到达第二突出部23的后方,实现锁定部53与被锁定部的解锁,在第一单元100和第二单元200之间的压缩弹簧C3(如图3A所示)的作用下,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回到相互接触的状态。
优选的,基体22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单元100、第二单元200和端盖300其中之一上,另一端处于悬空状态,因而,基本22具有一定的弹性变形量,所述锁定和解除锁定更易实现,锁定部53与被锁定部之间的摩擦力更小。
如上所述,锁定部53和被锁定部均远离作用部51设置,具体的,沿上下方向,锁定部53和被锁定部均设置在处理盒的上方,也就是说,沿上下方向,包括有锁定部53和被锁定部的锁定组件以及作用部51分别位于处理盒的两侧,所述锁定组件构成为分离接触机构5的一部分,一方面,分离控制机构93在向作用部51施加作用力时,不必担心分离控制机构93与锁定组件产生不必要的干涉,另一方面,锁定部53设置在转动杆5上,转动杆5自身转动时即可使得锁定部53与被锁定部锁定或解除锁定,此种操作不仅提升了锁定和解除锁定的效率,还简化了处理盒的结构,有利于提升处理盒的组装效率。
[实施例二]
图57是沿本发明涉及的处理盒左右方向从左向右观察时,第二种分离接触机构被安装至处理盒壳体时的侧视图。
如图57所示,处理盒C还包括安装在第一单元100一个末端的护盖14,显影驱动力接收件3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单元壳体1与护盖14之间而被保护,所述护盖14被固定安装在壳体1上,分离接触机构5从护盖14向下延伸形成,所述分离接触机构5的下部形成作用部51,在前后方向相对分布的分离力接收部511和回复力接收部512位于作用部51上,因而,当分离力或回复力被施加至分离接触机构5时,分离接触机构5可带动护盖14一起运动,然后,护盖14带动第一单元壳体1运动,最后,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的分离和接触被实现。
其中,分离接触机构5与护盖14可一体形成,也可分体形成,进一步的,护盖14也可被认为是分离接触机构5的一部分,例如,护盖14由分离接触机构5的主体52变形而来。当分离接触机构5和护盖14分体形成时,二者之间既可以固定连接,也可以活动连接,只要分离接触机构5能够将接收到的分离力或回复力传递至护盖14,并使得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相互分离或接触即可。
同实施例一的,护盖14的上方设置有锁定部53,第一单元100或第二单元200或端盖300上设置有被锁定部,所述锁定部53包括第一突起531,被锁定部包括基板22以及从基板22上突出的第二突起23,随着分离力接收部511接收到分离力,锁定部53与被锁定部相互结合而使得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保持在相互分离的状态;随着回复力接收部512接收到回复力,锁定部53与被锁定部之间的锁定被解除而使得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回到相互接触的状态。
与实施例一类似的,本实施例中,锁定部53和被锁定部均远离作用部51设置,同样可达到防止分离控制机构93与锁定组件产生不必要的干涉以及简化处理盒结构以提升处理盒的组装效率的目的。
进一步的,锁定部53相对于第一单元壳体1固定设置,接触分离机构5的结构以及处理盒C的结构均被简化,当作用部51接收到分离控制机构93施加的作用力后,不必再通过一个可活动的部件传递,锁定部53可被直接控制,因而,具有该结构的接触分离机构5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实施例三]
图58是本发明涉及的处理盒中第三种分离接触机构与处理盒壳体的分解示意图;图59A-图59G是本发明涉及的处理盒中第三种分离接触机构在分离控制机构的作用下控制显影辊和感光鼓分离和接触的运动过程示意图。
本实施例涉及的分离接触机构5以可活动的方式被安装,包括主体52以及设置在主体上的作用部51,当作用部51从分离控制机构93接收到所述分离力时,作用部51自身或与作用部联动的部件使得第一单元100绕旋转轴线L沿r2所示方向转动,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相互分离,且作用部51的一部分与分离控制机构93抵接而被锁定,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保持相互分离的状态;当作用部51从控制分离机构93接收到所述回复力时,作用部51的锁定状态将被解除,第一单元100绕旋转轴线L沿r2所示方向的反方向转动,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相互接触。具体的,分离接触机构5还包括设置在作用部51中的锁定组件6,下面结合附图59A-图59G描述锁定组件6的运动过程。
锁定组件6包括第一活动件61、第二活动件62和转动件63,其中,第一活动件61和第二活动件62均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可在受到分离控制机构93的作用力后在前后方向运动,转动件63用于连接第一活动件61和第二活动件62,当第一活动件61和第二活动件62其中之一受到作用力时,转动件63将作用力传递至另一个活动件,整体上,锁定组件6形成为一个联动机构,且当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相互接触以及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相互分离时,转动件63与第一活动件61和第二活动件62至少之一保持锁定,下文中,以转动件63与第一活动件61可保持锁定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59A所示,锁定组件6还包括与第一活动件61抵接的第一弹性件64以及与第二活动件62抵接的第二弹性件65,在处理盒C到达设备预定位置时,作用部51进入所述活动腔93c,第一活动件61和第二活动件62均不与设备中的分离控制机构93接触,所述第一活动件61和第二活动件62至少之一为齿条,转动件63包括能够与齿条啮合的齿轮以及与齿轮直接或间接连接的止动部632,与止动部632相邻设置有空缺部631,所述止动部632能够随着齿轮的旋转而转动。
第一活动件61设置有相邻分布的齿部611和缺齿部612,第二活动件62设置有齿部621, 在图59A所示的初始阶段,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相互接触,第一活动件61的前方末端(第一受力端)6a和第二活动件62的后方末端(第二受力端)6b位于作用部51的外部,沿前后方向,第一受力端6a和第二受力端6b之间的距离为d1,或者说锁定组件6在前后方向的尺寸为d1;转动件的齿轮同时与第一活动件齿部611和第二活动件齿部621啮合,第一弹性件64和第二弹性件65中至少第一弹性件64处于弹性变形状态,止动部632在转动件的齿轮后方与第一活动件齿部611卡接,虽然,第一弹性件64具有将第一活动件61向前推动的趋势,或第二弹性件65具有将第二活动件62向后推动的趋势,但在止动部632与第一活动件齿部611的相互作用下,锁定组件6整体上处于自锁状态而保持静止。
当处理盒C在设备中不需要工作时,分离控制机构93从中间位置向着分离力施加位置运动,如图59B所示,分离力施加部93a开始与第一活动件61的前方末端(第一受力端)6a接触,此时,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仍然保持相互接触状态,随着分离控制机构93向后推压第一受力端6a,第一活动件61向后运动,第一弹性件64发生弹性变形。当止动部632与缺齿部612相对时,转动件63沿图59C中r3所示方向转动,如图59C所示,第一活动件61在第一弹性件64的弹力作用下具有向前运动的趋势,同时,转动件的齿轮以及第二弹性件65的弹力均带动第二活动件62向后运动,第二受力端6b与第一单元100设置的被抵接部15抵接,进而,第一单元100可绕旋转轴线L沿r2所示方向转动,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相互分离,二者之间形成第一间隔g1,显然,第二弹性件65的弹力大于压缩弹簧C3的弹力。
如图59D所示,分离控制机构93在向锁定组件6施加分离力后,开始由分离力施加位置向着中间位置运动,第一弹性件64释放弹力,第一活动件61跟随分离控制机构93向前运动,在止动部632经过缺齿部612的过程中,在第一单元100的反作用力作用下,第二活动件62稍微向前运动一段距离,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仍然保持相互分离,但二者之间的距离减小为g2,直至到达图59D所示的状态,止动部632在转动件的齿轮前方与第一活动件齿部611卡接,第一受力端6a与分离力施加部93a保持抵接,第一活动件61被锁定,相应的,第二活动件62也不再移动,此时,锁定组件6在前后方向的尺寸为d2,满足d2>d1。
当处理盒C在设备中需要再次开始工作时,如图59E所示,分离控制机构93开始从中间位置向着回复力施加位置运动,此时,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仍然保持在相互分离状态,止动部632与第一活动件上设置的配合槽613相对。如图59F所示,回复力施加部93b开始与第二活动件62抵接,在回复力施加部93b的作用下,第二活动件62带动转动件63沿图中r4所示方向转动,同时,转动件63通过止动部632和配合槽613的配合带动第一活动件61向后运动,第二弹性件65再次发生弹性变形,第一单元100不再被抵接,因而,显影辊11 和感光鼓21再次回到相互接触的位置。
当分离控制机构93向前运动预定行程后开始从回复力施加位置向着中间位置运动,如图59G所示,第二活动件62停止向前运动,转动件63和第一活动件61也同步停止运动,且止动部632再次在转动件的齿轮后方与第一活动件齿部611卡接,锁定组件整体上再次处于自锁状态而保持静止。
如上所述,止动部632还可与第二活动件62的齿部621卡接实现将第二活动件62锁定的功能,此时,还需要在第二活动件62上设置缺齿部,当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相互接触时,止动部632在转动件的齿轮前方与第二活动件齿部621卡接,当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相互分离时,止动部632在转动件的齿轮后方与第二活动件齿部621卡接。
可选的,止动部632和空缺部631可被设置在与转动件齿轮同轴设置的旋转体上,该旋转体的直径大于转动件齿轮的直径,或者,空缺部631不必设置,将旋转体的直径设置的比转动件齿轮的直径小,止动部632从旋转体上突出,只要确保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相互接触和相互分离时,止动部632能够与第一活动件61或第二活动件62卡接,使得锁定组件6保持在自锁状态即可。
同样的,分离接触机构5还可被设置在第二单元200或端盖300上,当分离接触机构5被设置在第二单元200时,所述锁定组件6将使得第二单元200绕旋转轴线L21转动,而实现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的相互分离;当分离接触机构5被设置在端盖300时,所述锁定组件6既能够使得第一单元100绕旋转轴线L转动,也能够使得第二单元200绕旋转轴线L21转动,但均能实现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的相互分离。
所述第一活动件61和第二活动件62设置成具有齿条为优选方案,可替换的,第一活动件61和第二活动件62还可被设置成具有诸如磨砂面、橡胶面等,转动件63中齿轮的齿也可以被替换为外表面具有磨砂面、橡胶面等,只要能够将作用力在第一活动件61和第二活动件62之间传递,且当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相互接触或相互分离时,止动部632与第一活动件61或第二活动件62抵接使得锁定组件6整体保持在自锁状态即可。
进一步的,为防止处理盒C在向着设备预定位置运动过程中,所述分离接触机构5与设备内壁发生干涉,本实施例中的处理盒C在到达预定位置前,分离接触机构5处于“缩回”状态,这样,不管处理盒C是向下直接到达预定位置,还是先向下被预安装,然后再向前到达预定位置,分离接触结构5均不会与设备内壁触碰。
如图58所示,主体52的上方末端形成被按压部57,且主体52上还设置有活动槽55以及安装在活动槽55中的弹性件(未示出),第一单元壳体1的纵向末端设置有支撑体13, 弹性件一端与支撑体13抵接,另一端与活动槽55的末端抵接,在弹性件的弹性力作用下,分离接触机构5整体被向上迫推至不超过第一单元100、第二单元200和端盖300的最下方,作用部51不能与分离控制机构93干涉,当处理盒C到达预定位置时,利用设备顶板按压所述被按压部57,例如按压机构可以是与设备的门盖联动的顶板94,当关闭门盖时,顶板94下压所述被按压部57,分离接触机构57克服弹性件的弹性力而使得至少作用部51“伸出”,即作用部51超出第一单元100、第二单元200和端盖300的最下方,作用部51进入分离控制机构93的活动腔93c而能够接收到分离控制机构93施加的作用力。可理解的,将分离接触机构5的至少作用部51设置成可在上下方向伸缩的结构也可以适用于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分离接触机构。
本实施例中,锁定组件6被设置在作用部51中,同样的,在分离控制机构93向作用部51施加作用力时,也不必担心分离控制机构93与锁定组件6会产生不必要的干涉,虽然分离控制机构93通过向锁定组件6施加作用力达到控制显影辊11和感光鼓22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目的,但在锁定组件6不需要接收作用力时,分离控制机构93不会与锁定组件6产生干涉,所述不必要的干涉即是指锁定组件6不需要接收作用力时,分离控制机构93与锁定组件6之间产生的干涉;进一步的,锁定组件6被设置在作用部51中,同样可起到简化处理盒C结构并提升处理盒的组装效率的作用。
[实施例四]
图60是本发明涉及的处理盒中第四种分离接触机构与处理盒壳体的分解示意图;图61是沿本发明涉及的处理盒左右方向从左向右观察时,第四种分离接触机构被安装至处理盒壳体时的侧视图。
本实施例涉及的分离接触机构5与实施例三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分离接触机构5与护盖14连接,当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需要相互分离时,锁定组件6的第二活动件62所抵接的位置不同。
如图60和图61所示,第一活动件61和第二活动件62均从作用部51伸出,分别用于与分离控制机构93的分离力施加部93a和回复力施加部93b结合。本实施例中,第二活动件62还需设置传动突起622(如图59A-图59G)所示,且本实施例中锁定组件6的运动过程与实施例三相同,故在此不再描述锁定组件6的运动过程,需要说明的是,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分离力施加部93a施加的分离力由传动突起622传递至作用部51,再由作用部51将分离力传递至护盖14,最后由护盖14带动第一单元100绕旋转轴线L沿r2所示方向转动,实现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相互分离。
[实施例五]
图62是本发明涉及的处理盒中第五种分离接触机构与处理盒壳体的分解示意图;图63a和图63b是沿本发明涉及的处理盒左右方向从左向右观察时,第五种分离接触机构被安装至处理盒壳体时的侧视图。
本实施例中,分离力施加部93a施加的分离力仍然由作用部51先传递至护盖14,然后由护盖14带动第一单元100绕旋转轴线L沿r2所示方向转动,实现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相互分离。
如上所述,在处理盒C在向着设备预定位置安装的过程中,为防止分离接触机构5与设备内壁产生干涉,所述分离接触机构5的至少作用部51被设置成可在处理盒C的上下方向运动,在处理盒C被安装至设备预定位置前,分离接触机构5处于缩回状态,在处理盒C到达设备预定位置并受到设备内壁挤压时,分离接触机构5伸出,至少作用部51进入所述活动腔93c而能够接收到分离控制机构93施加的作用力。
如图62所示,主体52上也设置有如图58所示的活动槽55和被按压部57,未示出的弹性件一端与活动槽55抵接,另一端与支撑体13抵接,被按压部57在前后方向的长度比上述实施例中的被按压部更大,如图63a和图63b所示,当被按压部57受到设备内壁向下的按压力时,被按压部57可与护盖14上的肋条17抵接。当分离力施加部93c向锁定组件6施加分离力时,第一活动件61被锁定,通过传动突起622被传递至主体52,使得主体52绕支撑体13逆时针转动,同时,被按压部57推动肋条17使得第一单元100绕旋转轴线L沿r2所示方向转动,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相互分离。相反,当回复力施加部93b向锁定组件6施加回复力时,第一活动件61的锁定被解除,在压缩弹簧C3的作用下,第一单元100绕旋转轴线L沿与r2所示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回到相互接触的状态。
如上所述,设备中的分离控制机构93在向分离接触机构5施加分离力和回复力后均会回到不再与分离接触机构5接触的中间位置,当分离控制机构93向分离接触机构5施加作用力(包括分离力和回复力)时,分离控制机构93的相应部件(分离力施加部93a和回复力施加部93b)行程可缩短,有利于减小设备的尺寸;进一步的,本发明涉及的分离接触机构5具有锁定功能,在将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相互分离后,该分离接触机构5被锁定,即使设备受到外力而晃动,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也能稳定的保持在相互分离的状态。
与实施例三类似的,本实施例和实施例四中的锁定组件6也被设置在作用部51中,因而,分离控制机构93与锁定组件之间不会产生不必要的干涉,且处理盒C的结构也得到简化,相应的,处理盒的组装效率也可以得到提升。
[实施例六 ]
图64A是具有第六种分离接触机构的处理盒到达安装位置后,分离接收机构被按压前,沿左右方向从左向右观察时的侧视图;图64B是具有第六种分离接触机构的处理盒到达安装位置后,分离接收机构被按压后,沿左右方向从左向右观察时的侧视图。
本实施例中分离接收机构5包括分体形成的主体52和作用部51,被按压部57位于主体52的上方末端,主体52的下方末端设置有可与作用部51结合的中间部521,作用部51以可旋转的方式被设置在处理盒的纵向末端,例如,作用部51通过轴孔配合的方式被设置在第一单元壳体1的纵向末端。
在设备的顶板按压所述被按压部57之前,中间部521处于不与作用部51结合的第一位置,此时,作用部51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保持在下垂状态,无论处理盒C是向着设备安装还是从设备中取出,即使设备中的部件与作用部51产生干涉,所述作用部51也能够沿图64A中r5或r6所示方向转动。
当设备的顶板按压所述板按压部57时,中间部521处于与作用部51结合的第二位置,此时,作用部51的旋转角度将受到限制,或者,作用部51被中间部521限制而不能旋转,但作用部51仍然能够接收到来自于分离控制机构93所施加的两个不同方向的作用力,其中一个作用力为用于迫使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相互分离的分离力,另一个作用力为用于迫使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相互靠近的回复力;优选的,分离接收机构5还设置有一个保持件,当分离控制机构93向分离接收机构5施加分离力后,分离控制机构93与分离接收机构5脱离,此时,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相互分离的状态由保持件保持。当顶板不再按压所述被按压部57时,中间部521从所述第二位置回到第一位置。
然而,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保持件还可以取消,分离控制机构93在向分离接收机构5施加分离力后,分离控制机构93与分离接收机构5不脱离,显影辊11和感光鼓21相互分离的状态由分离控制机构93与分离接收机构5的相互作用保持。
[实施例七 ]
图65A是具有第七种分离接触机构的处理盒到达安装位置后,分离接收机构被按压前,沿左右方向从左向右观察时的侧视图;图65B是具有第七种分离接触机构的处理盒到达安装位置后,分离接收机构被按压后,沿左右方向从左向右观察时的侧视图。
与实施例六不同的是,在设备的顶板按压所述被按压部57之前,本实施例中的作用部51能够转动的角度被限制,可防止作用部51转动角度过大而无法回到下垂状态。如图所示,作用部51包括相互结合的转动部513和作用力接收部514,作用部51通过转动部513可转 动地设置在第一单元壳体1的纵向末端,具体的,转动部513中设置限位槽513b,第一单元100设置与限位槽513b配合的定位突起18,作用部51可转动的角度被限位槽513b的长度限定,相反的,限位槽513b与定位突起18的位置还可以互换;进一步的,转动部513还设置有用于与中间部521配合的配合部513a。
在设备的顶板按压所述被按压部57之前,中间部521不与配合部513a结合,此时,作用部51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保持在下垂状态,无论处理盒C是向着设备安装还是从设备中取出,即使设备中的部件与作用部51产生干涉,所述作用部51也能够沿图65A中r5或r6所示方向转动,但作用部51的转动角度被定位突起18与限位槽513b的接触所限制。
当设备的顶板按压所述板按压部57时,中间部521与作用部51结合,此时,作用部51的旋转角度将受到限制,或者,作用部51被中间部521限制而不能旋转,但作用部51/作用力接收部514仍然能够接收到来自于分离控制机构93所施加的作用力。

Claims (28)

  1. 驱动力接收件,用于从成像设备中接收驱动力,成像设备中设置有同向旋转的驱动部和制动部,制动部可随着驱动部一起旋转,且制动部还可相对于驱动部移动,沿旋转方向,制动部位于驱动部的下游;
    驱动力接收件设置有用于接收驱动力的驱动力接收部;
    其特征在于,
    驱动力接收部具有可到达制动部下游的表面,制动部通过与该表面抵接而驱动所述驱动力接收件转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力接收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力接收部包括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凸块,沿旋转方向,第一表面位于第二表面的上游,第一表面用于与制动部抵接。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力接收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力接收件不被所述制动部制动。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力接收件,其特征在于,驱动部和制动部绕旋转轴线M1转动,制动部包括第一制动结合构件和第二制动结合构件,沿与旋转轴线M1垂直的方向,第一制动结合构件位于第二制动结合构件的外侧;
    驱动部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一制动结合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同一个圆周上;
    沿力输出件的旋转方向,第一制动结合构件具有位于下游的外输出面,第二制动结合构件具有位于下游的内输出面,外输出面和内输出面均向着所述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螺旋设置;
    所述表面为与外输出面或内输出面匹配的驱动面。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力接收件,其特征在于,驱动部和制动部绕旋转轴线M1转动,制动部包括第一制动结合构件和第二制动结合构件,沿与旋转轴线M1垂直的方向,第一制动结合构件位于第二制动结合构件的外侧;
    驱动部至少一部分和第一制动结合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同一个圆周上;
    沿力输出件的旋转方向,第一制动结合构件具有位于下游的外输出面,第二制动结合构件具有位于下游的内输出面和向着旋转轴线M1突出的内突起部,外输出面和内输出面均向着所述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螺旋设置,内突起部具有位于下游的平面,所述平面与内输出面相邻;驱动力接收件通过与平面抵接而接收驱动力。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力接收件,其特征在于,当制动部停止向驱动力接收部施加驱动力时,驱动部向驱动力接收部施加制动力。
  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力接收件,其特征在于,驱动力接收件具有旋转轴线L21,包括相互结合的被结合部和结合部,所述被结合部用于将结合部接收到的驱动力传递出去;
    结合部包括底板、从底板一侧延伸的中心柱和驱动力接收部;
    驱动力接收部包括位于中心柱径向外侧的基部和凸块,凸块比基部更远离旋转轴线L21,驱动面设置在凸块上;
    沿驱动力接收件的径向方向,驱动面与中心柱之间形成有避让部;
    当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结合时,驱动面与外输出面结合,第二制动结合构件的至少一部分进入避让部。
  8.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力接收件,其特征在于,驱动力接收件具有旋转轴线L21,包括相互结合的被结合部和结合部,所述被结合部用于将结合部接收到的驱动力传递出去;
    结合部包括底板、从底板一侧延伸的中心柱和驱动力接收部;
    驱动力接收部包括位于中心柱径向外侧的基部和凸块,凸块比基部更远离旋转轴线L21,驱动面设置在凸块上;
    沿驱动力接收件的旋转方向,结合部被分割为固定结合部以及相对于固定结合部可活动的活动结合部,所述驱动力接收部设置在活动结合部上。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力接收件,其特征在于,活动结合部为相对于固定结合部可弹性变形的悬臂。
  10.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力接收件,其特征在于,活动结合部被设置为相对于固定结合部在与旋转轴线L21相交的方向滑动。
  11.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力接收件,其特征在于,驱动力接收件具有旋转轴线L21,包括连接部、底盘、主体部和辅助件,主体部与连接部或底盘连接,辅助件相对于主体部可旋转的设置,驱动力接收部设置在主体部上;
    当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结合时,辅助件用于将驱动部和制动部沿所述旋转方向分离。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驱动力接收件,其特征在于,辅助件包括承载体和从承载体突出的至少一个分离件,承载体可旋转地与主体部结合,分离件用于进入驱动部和制动部之间而使得驱动部和制动部沿所述旋转方向分离。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驱动力接收件,其特征在于,辅助件还包括设置在承载体或分离件上的被限位部,主体部还设置有用于与被限位部结合以沿旋转轴线L21对辅助件进行限制的限位部。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驱动力接收件,其特征在于,辅助件还包括与承载体连接的弹性臂,所述被限位部设置在弹性臂上。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驱动力接收件,其特征在于,承载体被设置为内部形成容纳腔的环体,主体部的至少一部分被容纳腔容纳,被限位部设置为从环体径向向容纳腔突出的卡合 突起,限位部设置为与卡合突起结合的卡合槽。
  16.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驱动力接收件,其特征在于,辅助件还包括从承载体突出的至少一个辅助突起,在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结合的过程中,辅助突起与驱动部和/或制动部抵接。
  17.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驱动力接收件,其特征在于,分离件为沿辅助件的圆周方向等间隔分布的多个。
  18.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驱动力接收件,其特征在于,分离件的数量为4-6个。
  19.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驱动力接收件,其特征在于,驱动力接收部包括设置有驱动面的凸块,沿旋转轴线L21,凸块具有最远离连接部的表面;
    沿旋转轴线M1,第一制动结合构件具有位于末端的第二表面,沿旋转方向,第二表面与驱动部之间最近的距离为s,所述表面的最小尺寸大于距离s。
  20.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驱动力接收件,其特征在于,分离件设置有导引面和防脱部,导引面用于将分离件导引至驱动部和制动部之间,防脱部用于防止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分离。
  21. 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驱动力接收件,其特征在于,防脱部设置为相对于旋转轴线L21倾斜的倒钩面,沿与旋转轴线L21垂直的方向观察,倒钩面面向连接部。
  22. 根据权利要求1-19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驱动力接收件,其特征在于,驱动力接收件包括用于防止驱动力接收件与力输出件分离的防脱部。
  2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驱动力接收件,其特征在于,当辅助件与主体部同轴设置时,沿驱动力接收件的径向方向,分离件与凸块相互间隔。
  24. 旋转组件,其特征在于,旋转组件包括旋转件以及如权利要求1-22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驱动力接收件,旋转件被所述驱动力接收件驱动。
  25. 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处理盒包括壳体以及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旋转组件,所述旋转件被壳体可旋转地支撑,驱动力接收件直接或间接驱动旋转件。
  26. 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当驱动力接收件设置有辅助件时,所述辅助件可旋转地安装在壳体上。
  27. 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当辅助件与主体部同轴设置时,沿驱动力接收件的径向方向,分离件与凸块相互间隔。
  28. 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旋转件为可旋转地安装在壳体中的感光件,处理盒还包括与感光件接触的充电件以及与充电件接触的摩擦件,充电件被感光件与充电件之间的摩擦力驱动而旋转。
PCT/CN2022/131575 2021-11-12 2022-11-12 驱动力接收件、旋转组件和处理盒 WO2023083339A1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84760 2021-11-12
CN202122784760.4 2021-11-12
CN202220611605.4 2022-03-18
CN202220611605.4U CN217034518U (zh) 2021-11-12 2022-03-18 处理盒
CN202222519967.3 2022-09-22
CN202222519967 2022-09-22
CN202222636008.X 2022-10-01
CN202222636008 2022-10-01
CN202222810125 2022-10-24
CN202222810125.3 2022-10-24
CN202222907750 2022-11-01
CN202222907750.X 2022-11-01
CN202222933490.3 2022-11-03
CN202222933490 2022-11-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83339A1 true WO2023083339A1 (zh) 2023-05-19
WO2023083339A9 WO2023083339A9 (zh) 2023-09-14

Family

ID=863350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22/131575 WO2023083339A1 (zh) 2021-11-12 2022-11-12 驱动力接收件、旋转组件和处理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WO (1) WO2023083339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41458A1 (zh) * 2022-08-20 2024-02-29 王微娜 动力接收单元和处理盒
WO2024067875A1 (zh) * 2022-10-01 2024-04-04 珠海益之印科技有限公司 驱动力接收件和处理盒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2712A (zh) * 1997-06-16 1999-07-1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彩色图像形成装置
JP2015022186A (ja) * 2013-07-19 2015-02-02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70176914A1 (en) * 2015-12-21 2017-06-22 Shenzhen Clord Printing Consumables Co., Ltd Photosensitive drum driving component and a cartridge comprising the same
CN112034694A (zh) * 2020-09-26 2020-12-04 珠海鼎龙汇通打印科技有限公司 显影盒
US20210165363A1 (en) * 2018-08-07 2021-06-03 Zhuhai Un-Tern Imaging Products Co., Ltd Process cartridge
CN113574469A (zh) * 2019-03-18 2021-10-29 佳能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盒和鼓单元
WO2022059802A1 (ja) * 2020-09-17 2022-03-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ドラム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4384778A (zh) * 2021-11-12 2022-04-22 珠海瑧挚科技有限公司 处理盒
CN217034518U (zh) * 2021-11-12 2022-07-22 珠海瑧挚科技有限公司 处理盒
JP2022130369A (ja) * 2022-05-24 2022-09-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ドラムユニット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2712A (zh) * 1997-06-16 1999-07-1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彩色图像形成装置
JP2015022186A (ja) * 2013-07-19 2015-02-02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70176914A1 (en) * 2015-12-21 2017-06-22 Shenzhen Clord Printing Consumables Co., Ltd Photosensitive drum driving component and a cartridge comprising the same
US20210165363A1 (en) * 2018-08-07 2021-06-03 Zhuhai Un-Tern Imaging Products Co., Ltd Process cartridge
CN113574469A (zh) * 2019-03-18 2021-10-29 佳能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盒和鼓单元
WO2022059802A1 (ja) * 2020-09-17 2022-03-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ドラム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2034694A (zh) * 2020-09-26 2020-12-04 珠海鼎龙汇通打印科技有限公司 显影盒
CN114384778A (zh) * 2021-11-12 2022-04-22 珠海瑧挚科技有限公司 处理盒
CN217034518U (zh) * 2021-11-12 2022-07-22 珠海瑧挚科技有限公司 处理盒
JP2022130369A (ja) * 2022-05-24 2022-09-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ドラムユニット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41458A1 (zh) * 2022-08-20 2024-02-29 王微娜 动力接收单元和处理盒
WO2024067875A1 (zh) * 2022-10-01 2024-04-04 珠海益之印科技有限公司 驱动力接收件和处理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83339A9 (zh) 2023-09-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3083339A1 (zh) 驱动力接收件、旋转组件和处理盒
CN219392473U (zh) 处理盒
EP2216690B1 (en) Toner supply container
CN106842875B (zh) 驱动组件及采用该组件的处理盒
US7110709B2 (en) Developer supply apparatus and developer supply container
CN114384778B (zh) 处理盒
US10338513B1 (en) Process cartridge
JP200714839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7621768B (zh) 处理盒及驱动组件
CN211015028U (zh) 一种处理盒
JP2006139141A (ja) 封止部材、トナー補給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7329388B (zh) 一种传动调整装置、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WO2023174432A1 (zh) 驱动力接收件、旋转组件和处理盒
CN210005862U (zh) 动力接收部件、粉仓、废粉仓以及处理盒
CN220855457U (zh) 一种处理盒
CN114435120A (zh) 致动组件及加油口或充电口翻盖组件
WO2024067875A1 (zh) 驱动力接收件和处理盒
CN217238603U (zh) 一种处理盒
CN219872141U (zh) 一种处理盒
WO2024046242A1 (zh) 一种处理盒
CN221008090U (zh) 一种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JP4927044B2 (ja) 記録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CN221039809U (zh) 一种处理盒
US20230350341A1 (en) Process cartridge
WO2023179519A1 (zh) 一种显影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2289213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