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39809U - 一种处理盒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处理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39809U
CN221039809U CN202322480335.5U CN202322480335U CN221039809U CN 221039809 U CN221039809 U CN 221039809U CN 202322480335 U CN202322480335 U CN 202322480335U CN 221039809 U CN221039809 U CN 2210398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veloping
unit
developing unit
process cartridge
photosensi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8033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武茹月
苏罗发
王先文
朱卿瑞
周寂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Nasta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Nasta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Nasta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Nasta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398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398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处理盒,处理盒包括感光单元、显影单元、可移动件及自锁结构,感光单元包括感光鼓和感光框架,感光鼓由感光框架可旋转地支撑;显影单元包括显影辊和显影框架,显影辊由显影框架可旋转地支撑,显影单元可转动地连接于感光单元,显影单元可在显影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移动,以使显影辊与感光鼓接触或分离;可移动件活动设置于显影单元上,用于接收成像装置的接触力或间隔力运动,以带动显影单元在两个位置之间移动;自锁结构设置于感光单元和显影单元上,用于在显影单元移动至显影位置时将其固定,还用于在显影单元移动至分离位置时将其固定。通过设置自锁结构,使得处理盒可以持续显影工作及保证处理盒的显影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处理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成像装置相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处理盒。
【背景技术】
成像设备利用电子照相成像处理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成像设备的示例包括电子照相复印机、电子照相打印机、传真机、文字处理机等。处理盒是一种可拆卸安装于成像设备的耗材部件,处理盒通常包括具有感光鼓的感光单元和具有显影辊的显影单元,成像设备通过在处理盒的显影单元(显影辊)与感光单元(感光鼓)接触的状态下执行显影处处理来形成图像。
相关技术中,处理盒还包括可移动件和保持件,打印机(成像设备)处的显影分离控制单元与可移动件的第一力接收部和第二力接收部分别接触,分别对第一力接收部和第二力接收部施加间隔力和接触力,以使得可移动件直接带动或间接带动保持件旋转至间隔位置或接触位置,进而使得处理盒的显影单元与感光单元分离或接触,以控制处理盒的工作状态。
由上述可知,现有的处理盒中与显影分离控制单元配合实现显影单元与感光单元的分离操作和接触操作的部件均为活动部件,结构较为复杂,且对机构内各部件之间力的作用效果要求较高,在与分离控制单元配合工作过程中,容易出现接触与分离状态下显影单元与感光单元之间位置关系维持不稳定的情况,极易影响处理盒的显影工作及显影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处理盒,旨在通过设置简单的自锁结构,将显影单元与感光单元之间固定,以使显影单元保持在显影位置或分离位置,从而使得处理盒可以持续显影工作及保证处理盒的显影质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处理盒,可拆卸安装于成像装置中,所述处理盒包括:
感光单元,所述感光单元包括感光鼓和感光框架,所述感光鼓由所述感光框架可旋转地支撑;
显影单元,所述显影单元包括显影辊和显影框架,所述显影辊由所述显影框架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显影单元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感光单元,所述显影单元可在显影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移动,以使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鼓接触或分离;
可移动件,所述可移动件活动设置于所述显影单元上,用于接收所述成像装置的接触力或间隔力而运动,以带动所述显影单元在显影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移动;
自锁结构,所述自锁结构设置于所述感光单元和所述显影单元上,用于在所述显影单元移动至显影位置时将其固定,还用于在所述显影单元移动至分离位置时将其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自锁结构包括第一容纳部和第一卡合部;
所述第一容纳部设于所述感光框架上,所述第一卡合部设于所述显影框架上,所述显影单元移动至显影位置时,所述第一卡合部卡接在第一容纳部内,以将显影单元固定在显影位置;所述显影单元移动至分离位置时,所述第一卡合部位于所述第一容纳部外,第一容纳部可对所述第一卡合部施加使其靠近所述感光鼓的作用力,以将显影单元固定在显影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纳部包括孔状部分和设置于所述孔状部分上的开口部分,所述开口部分用于允许第一卡合部进出孔状部分;当所述第一卡合部通过开口部分进出孔状部分时,所述第一卡合部和开口部分的二者之一或二者可发生形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感光框架设有第二容纳部,所述第二容纳部具有开口,所述自锁结构包括第一弹性件、第一抵接件、第一作用部和第二作用部;
所述第一作用部和第二作用部间隔设置在所述显影框架上,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部内,所述第一抵接件设置于第二容纳部的开口处,且部分暴露于所述第二容纳部外,所述第一弹性件用于对所述第一抵接件施加使其离开第二容纳部的弹性力;
当所述显影单元处于分离位置时,所述第一抵接件卡接于所述第一作用部;
当所述显影单元处于显影位置时,所述第一抵接件卡接于所述第二作用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容纳部内设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二凸起的外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作用部和所述第二作用部之间设有限位部,用于对所述第一抵接件限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接件呈球形设置,所述第一作用部和所述第二作用部呈弧形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自锁结构包括迫推单元和第一互锁单元,所述迫推单元用于对所述显影单元施加使其保持在分离位置的弹性力,所述第一互锁单元用于在所述显影单元移动至显影位置时将其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互锁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显影框架上的第一锁定部和设置在所述感光框架上的第一被锁定部,所述第一锁定部与所述第一被锁定部之间为可拆卸连接,当所述显影单元移动至显影位置时,所述第一锁定部和第一被锁定部卡接锁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感光单元还包括驱动侧盖板,所述迫推单元包括:
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设于所述驱动侧盖板上,并沿所述处理盒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
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连接所述第一延伸部远离所述驱动侧盖板的一端,并沿所述处理盒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延伸部上设有第四凸起;
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四凸起上,并与所述显影单元弹性抵接,所述第三弹性件用于对显影框架施加弹性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自锁结构包括第一互锁单元和第二互锁单元,所述第一互锁单元用于在所述显影单元移动至显影位置时将其固定,所述第二互锁单元用于在所述显影单元移动至分离位置时将其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处理盒还包括弹性复位件,所述弹性复位件连接于所述可移动件和显影框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弹性力大于所述弹性复位件的弹性力。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有益效果是:感光单元和显影单元配合,通过显影辊将调色剂转运至感光鼓上,显影单元具有用于安装显影辊的安装空间,以保护显影辊;可移动件连接显影单元,以带动其在分离位置与显影位置之间位移,实现显影辊与感光鼓分离或接触;自锁结构将感光单元和显影单元之间设置为可拆卸连接,便于拆装,且可以保持两者在不同位置时的连接稳定性或分离稳定性,从而使得处理盒可以持续显影工作及保证处理盒的显影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成像装置的截面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存储元件按压单元和盒按压单元的透视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成像装置的透视图;
图4为现有技术中显影分离控制单元的透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处理盒的爆炸结构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处理盒的整体结构图(隐藏弹性复位件);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可移动件的结构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驱动侧盖板的整体结构图;
图9(a)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显影盒盖和可移动件的装配关系结构图;
图9(b)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显影盒盖和可移动件的装配关系另一角度结构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处理盒在安装于成像装置并关闭前门后的初始状态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处理盒在接触状态(显影单元处于显影位置)下接收分离力时的侧视图;
图12为图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处理盒在分离状态(显影单元处于分离位置)下接收接触力时的侧视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处理盒的整体结构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处理盒的爆炸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驱动侧盖板的整体结构图;
图16为图15中局部位置的放大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部分自锁结构的结构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显影盒盖的整体结构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处理盒在安装于成像装置并关闭前门后的初始状态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的处理盒整体结构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的处理盒的驱动侧可移动件(被按压后)和突出部分与显影分离控制单元处于初始位置图;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的处理盒的驱动侧可移动件(被按压后)和突出部分与显影分离控制单元处于初始位置剖视图;
图23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的处理盒的驱动侧突出部分与显影分离控制单元处于初始位置(分离位置)时,第一互锁部位置结构局部放大图;
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六提供的可移动件的整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它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为了方便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处理盒进行说明,下面先对现有的成像装置进行说明:
附图中建立XYZ轴坐标系,以方便说明,其中处理盒100的长度方向为Y1和Y2方向,与处理盒100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水平方向为X1和X2方向,竖直方向为Z1和Z2方向。
如图1至图4所示,现有一类成像装置的主组件170可安装四个处理盒100,分别为第一处理盒100Y、第二处理盒100M、第三处理盒100C及第四处理盒100K,四个处理盒100基本水平地布置。成像装置的主组件170向第一至第四处理盒分别提供偏置电压(充电偏压、显影偏压等)。处理盒100可通过一个托盘171安装到成像装置的主组件170内。具体地,托盘171构造成能够在成像装置的主组件170安装于水平表面上的状态下沿着大致水平的方向移动(如图1的X1和X2方向),4个处理盒100分别安装到托盘171的每个定位部。当托盘171移动到成像装置的主组件170中,多个处理盒100一并随托盘171移动到成像装置的主组件170内。当处理盒100需要更换时候,多个处理盒100可以一起随托盘171移动到成像装置的主组件170外部。
成像装置的主组件170设有盒按压机构,详细如图2所示,包括存储元件按压单元190和盒按压单元191,存储元件按压单元190作用于处理盒100的非驱动侧,而盒按压单元191作用于处理盒100的驱动侧以及中间转印单元12。
如图2和3所示,在非驱动侧,通过关闭打印机的前门11,处理盒100的存储元件按压单元190和盒按压单元191沿着箭头Z2的方向下降;存储元件按压单元190包括主组件侧电触点(未示出),其可以与设置在处理盒100中的存储元件(未示出)的电触点接触;通过连杆机构(未示出)与前门11联动,从而存储元件按压单元190和主组件侧的电触点能够彼此接触和分离。
如图3所示,在驱动侧,关闭前门11,用于将驱动力传递到处理盒100的主组件侧鼓驱动联接件180和主组件侧显影驱动联接件185通过连杆机构(未示出)在箭头Y1方向上突出;此外,通过打开前门11,主组件侧鼓驱动联接件180和主组件侧显影驱动联接件185在箭头Y2的方向缩回。如上述设置,可以是为了主组件侧鼓驱动联接件180和主组件侧显影驱动联接件185分别与处理盒100的感光鼓111联接部件和显影联结部件123更好的联结,从而接收驱动力;另一方面,防止托盘171的插入或者移除不受阻碍。
在驱动侧,显影分离控制单元195(图2和4所示)通过与处理盒100的一部分接合来控制显影单元120相对于感光单元110的间隔和接触操作。显影分离控制单元195设置在成像装置的主组件170下方。具体地,显影分离控制单元195沿竖直方向布置在显影联结部件123和感光鼓111联接部件下方(沿箭头Z2方向的下方),显影分离控制单元195包括在驱动侧的显影分离控制单元195R和在非驱动侧的显影分离控制单元195L(图4示出);此外,显影分离控制单元195还包括分离控制部件196,即驱动侧的显影分离控制部件196R和非驱动侧的显影分离控制部件196R196L,分离控制部件196R和196L构造成能够通过控制机构(未示出)在W41和W42方向上移动。方向W41和W42基本平行于设置在成像装置的主组件170中的处理盒100的布置方向(即X1和X2方向)。
现有处理盒100的可移动件210通过与显影分离控制单元195的分离控制部件196配合,以使得可移动件210直接带动或间接带动保持件旋转至间隔位置或接触位置,进而使得处理盒100的显影单元120与感光单元110分离或接触,以控制处理盒100的工作状态。
然而现有的处理盒100中与分离控制部件196配合实现显影单元120与感光单元110的分离操作和接触操作的部件,均为活动部件,结构较为复杂,且对机构内各部件之间力的作用效果要求较高,在与分离控制部件196配合工作过程中,容易出现接触与分离状态下显影单元120与感光单元110之间位置关系维持不稳定的情况,极易影响处理盒100的显影工作及显影质量。
实施例一
基于上述技术问题,如图5-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处理盒100,其可拆卸安装于上述成像装置中,该处理盒100包括显影单元120、感光单元110、可移动件210以及自锁结构220。显影单元120包括显影框架122、显影辊121、显影联结部件123、送粉辊和出粉刀,感光单元110包括感光框架112、感光鼓111、感光鼓联结部件和充电辊。
其中,显影框架122围成存储碳粉的粉仓,显影框架122大致为长条盒子形状,显影框架122的长度方向为Y1和Y2方向,显影框架122包括框架主体1221和分别设置在框架主体1221的长度方向(沿Y1和Y2方向)两端的驱动侧轴承1222和非驱动侧轴承1223,送粉辊和显影辊121的两端可旋转的支撑在驱动侧轴承1222和非驱动侧轴承1223上,送粉辊、显影辊121可在显影联结部件123和齿轮组的作用下旋转,送粉辊和显影辊121的轴向均沿显影框架122的长度方向延伸。送粉辊将碳粉输送到显影辊121且被带电的显影辊121吸附,显影辊121用于将调色剂转运至感光鼓111上。显影联结部件123和传递齿轮组设置于驱动侧轴承1222的外侧,显影联结部件123用于与成像装置的显影驱动联接件185啮合并接收驱动力;传递齿轮组直接或间接与显影联结部件123啮合,以将显影联结部件123接收到的驱动力传递,从而带动显影辊121、送粉辊旋转,显影联结部件123的轴线与显影辊121的轴线相平行并间隔预设距离。
感光框架112的长度方向与显影框架122的长度方向一致,感光框架112包括主框架1121和分别设置在主框架1121的长度方向两端的驱动侧盖板130和非驱动侧盖板150,感光鼓111可旋转的支撑在驱动侧盖板130和非驱动侧盖板150上。具体的,感光鼓111设置在感光框架112在高度方向上的下端侧。显影单元120和感光单元110通过驱动侧盖板130和非驱动侧盖板150可转动地连接,以使显影辊121和感光鼓111能够接触或分离。其中,驱动侧盖板130位于驱动侧轴承1222外侧,非驱动侧盖板150位于非驱动侧轴承1223的外侧,盖板与轴承在长度方向上具有重叠部分。具体地,显影单元120和感光单元110通过如下方式实现转动连接,显影盒盖124显影框架122还包括显影盒盖124,显影盒盖124安装于驱动侧轴承1222外侧,并位于驱动侧盖板130和驱动侧轴承1222之间,显影盒盖124显影盒盖124上设置有圆筒部124a,圆筒部124a上设置有第一支撑孔124b,第一支撑孔124b可供显影联结部件123穿过,以使显影联结部件123外露从而能够与成像装置的显影驱动联接件185啮合。其中,驱动侧盖板130上设置有第二支撑孔131,驱动侧盖板130通过第二支撑孔131可转动地套设在显影盒盖124的圆筒部124a上,非驱动侧盖板150通过一连接柱(图未示)与非驱动侧轴承1223转动连接,连接柱的轴线与圆筒部124a的轴线A1相重合,通过如上设置,就可使得显影框架122和感光框架112相对轴线A1进行旋转,也就是说,显影单元120和感光单元110可相对于轴线A1转动,这样就可控制显影辊121和感光鼓111接触或分离。
在本实用新型中,当处理盒100装入到成像装置的主组件170内时,感光单元110处于固定状态,显影单元120可相对于感光单元110在显影位置(接触位置)和分离位置(间隔位置)转动,以使显影辊121和感光鼓111接触或分离,显影单元120处于显影位置时,显影辊121和感光鼓111接触,显影单元120处于分离位置时,显影辊121和感光鼓111分离。当显影辊121和感光鼓111接触时,显影辊121吸附的碳粉通过与感光鼓111之间的电势差将碳粉转移给感光鼓111,感光鼓111上的碳粉再经过成像装置的转印带转印后,在记录材料(例如纸)上形成图像。充电辊用于对感光鼓111表面充上均匀电荷,从而使感光鼓111能够吸附碳粉。
其中,感光鼓联结部件(图未标注)固定在感光鼓111在长度方向上的一端,感光鼓联结部件用于与成像装置的鼓驱动联接件180啮合,从而接收成像装置的旋转驱动力,带动感光鼓111旋转。其中,驱动侧盖板130上还设置与第二支撑孔131相间隔的第三支撑孔132,非驱动盖板上设置有第四支撑孔,第三支撑孔132和第四支撑孔共同可旋转地支撑感光鼓111,使得其可以保持平稳的工作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同时显影盒盖124采用耐磨材料制成,能够减少其与显影联结部件123、驱动侧盖板130之间的摩擦和磨损,延长处理盒100的使用寿命及减少处理盒100工作时的噪音。
其中,可移动件210活动设置于显影单元120上,用于接收显影分离控制单元195的接触力或间隔力而运动,从而控制显影单元120与感光单元110的分离/接触操作。可移动件210为竖直方向(Z1和Z2方向)上与显影分离控制单元195重叠的部件,可移动件210可以安装于显影框架122的驱动侧和/或非驱动侧,在本实施例中,将以可移动件210安装于显影框架122的驱动侧的状态进行说明,而可移动件210安装于显影框架122的非驱动侧的状态与下述说明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可移动件210可活动地设于显影盒盖124和驱动侧轴承1222之间,其中,如图7所示,可移动件210上设有长圆形的被支撑部211,沿处理盒100的高度方向(Z1和Z2方向)上还设有主体件212、突出部分213及被按压部分214,被支撑部211和突出部分213通过主体件212连接;被按压部分214设于被支撑部211的上方,用于与盒按压单元191接触及接受其施加的作用力;突出部分213沿W41-W42方向上设有相对的分离力接收部213b和接触力接收部213a,分离力接收部213b用于接收显影分离控制单元195的分离力(或叫做间隔力),接触力接收部213a用于接收显影分离控制单元195的接触力,分离力接收部213b和接触力接收部213a分别是突出部分213上的两个表面。
可移动件210通过被支撑部211安装于显影盒盖124的安装轴1241上,由于被支撑部211为长圆形,因此可移动件210可相对安装轴1241沿被支撑部211的延伸方向移动。其中,可移动件210可通过一弹性复位件140与显影盒盖124连接,从而在处理盒100未装入成像装置的主组件170时,可移动件210的突出部分213是缩回显影单元120的显影盒盖124内的,这样可以防止安装有处理盒100的托盘171在插入主组件或者从主组件取出时候受到显影分离控制单元195的阻碍。当然,也可不设置弹性复位件140,利用其他方式在处理盒100未装入成像装置的主组件170时,将可移动件210的突出部分213是缩回显影单元120的显影盒盖124内即可。
当本实施例的处理盒100装入成像装置的主组件170时,通过关上打印机前门11,此时盒按压单元191按压可移动件210的被按压部分214,可移动件210相对显影盒盖124的安装轴1241移动,使得突出部分213在竖直方向(Z1、Z2方向)上突出于显影盒盖124,并且与在W41和W42方向上可移动的显影分离控制单元195配合,进而实现感光单元110的感光鼓111和显影单元120的显影辊121相对接触或间隔。具体地,由于本实施例的可移动件210设置在显影框架122的驱动侧,因此可移动件210的突出部分213可与显影分离控制单元195的显影分离控制部件196R相配合。
显影分离控制部件196R在沿W41-W42方向移动时,可带动可移动件210移动,可移动件210直接作用于显影盒盖124,从而带动显影单元120绕轴线A1摆动,以使显影辊121与感光鼓111分离或接触。
由上可知,当处理盒100与成像装置处于安装状态时,成像装置中设有的显影分离控制部件196R向可移动件210施加作用力,驱动可移动件210带动显影单元120在分离位置与显影位置之间位移,实现显影辊121与感光鼓111分离或接触。
具体地,可移动件210的主体件212上设有第一推压部分212a,显影盒盖124在靠近非驱动侧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被推压部分124d,第一推压部分212a和第一被推压部分124d在W41-W42方向相向设置,且在竖直方向至少部分重叠。可移动件210的主体件212还设有第二推压部分212b,第二推压部分212b设置为突出部分213的一部分,在显影盒盖124靠近驱动侧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被推压部分124e,第二推压部分212b与第二被推压部分124e同样在W41-W42方向相向设置,且在竖直方向至少部分重叠。由此,可移动件210通过作用于显影盒盖124而带动显影单元120相对于轴线A1转动。显影盒盖124第二被推压部分124e位于第一被推压部分124d的下方(Z2方向侧)。
其中,自锁结构220固定设置于感光单元110和显影单元120上,用于在显影单元120移动至显影位置时将其固定以及在显影单元120移动至分离位置时将其固定。通过设置固定的自锁结构220可保证显影单元120在不同位置时的接触稳定性或分离稳定性,从而使得处理盒100可以持续显影工作、保证处理盒100的显影质量,以及使得处理盒100在不工作时可以保持显影辊121和感光鼓111的持续分离。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自锁结构220包括卡接配合的第一容纳部223和第一卡合部224,第一容纳部223设于驱动侧盖板130上,第一卡合部224设于显影盒盖124上,当显影单元120处于分离位置时,第一卡合部224卡接在第一容纳部223内,以将显影单元120固定在分离位置;当显影单元120处于显影位置时,第一卡合部224与第一容纳部223解除卡接,显影盒盖124第一容纳部223对显影盒盖124第一卡合部224施加使其靠近显影盒盖124感光鼓111的作用力,以将显影单元120固定在显影位置。
其中,第一卡合部224为凸起结构,呈半球形状,当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卡合部224还可以呈圆球状、圆柱状等,在此不做限定。
第一卡合部224在竖直方向上位于第一被推压部分124d与第二被推压部分124e之间,在W41-W42方向上相较于突出部分更远离感光单元110。
第一容纳部223设置在驱动侧盖板130在远离驱动侧的一端,第一容纳部223为凹槽结构,第一容纳部223用于容纳第一卡合部224,第一容纳部223包括孔状部分223b和设置在孔状部分223b上的开口部分223a,开口部分223a用于允许第一卡合部224进出孔状部分223b。当处理盒100未安装于成像装置之前,第一卡合部224位于第一容纳部223的孔状部分223b内。此时,通过显影盒盖124第一容纳部223对第一卡合部224的支撑作用,使得驱动侧盖板130对显影盒盖124提供支撑作用,使得显影单元120的显影辊121与感光单元110的感光鼓111维持分离状态。其中,当第一卡合部224通过开口部分223a进出孔状部分223b时,第一卡合部224和开口部分223a两者之一或二者可发生形变,这样,在第一卡合部224从开口部分223a离开时,孔状部分223b可对第一卡合部224施加一定的弹性力,该弹性力即上述作用力,该弹性力可使得使第一卡合部224靠近显影盒盖124感光鼓111,进而,由于第一卡合部224设置在显影盒盖124上,第一容纳部223设置在驱动侧盖板130上,驱动侧盖板130呈固定状态,因此该弹性力可使得显影盒盖124靠近感光鼓111,从而使得显影辊121和感光鼓111保持接触,即显影单元120固定在接触位置。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卡合部224和开口部分223a之间为过盈接触,即需要一定的外力作用下,才能使第一卡合部224与开口部分223a接触时二者之一或二者发生形变,第一卡合部224才能通过开口部分223a离开或进入孔状部分223b。上述接触力和间隔力的大小能够满足使第一卡合部224通过开口部分223a离开或进入孔状部分223b。
具体地,第一容纳部223呈倒Ω形状设置。第一容纳部223的设置位置更便于与第一卡合部224连接,从而保持显影单元120和感光单元110之间的结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卡合部224的呈圆柱形设置,更便于与孔状部分223b安装或分离。
如上设置的自锁结构220,结构简单,且安装和分离也十分便利,从而减小了生产成本,简化了处理盒100的整体结构,也保证处理盒100的鼓辊分离与接触工作的稳定进行。
下面,将说明处理盒100的具体工作过程:
如图10所示,为将处理盒100安装于成像装置并关闭前门11后的处理盒100的初始状态,图10-12中对驱动侧盖板130部分区域隐藏,以方便对自锁结构220的观察。此时突出部分213与显影分离控制部件196R在L1-L2方向(即Z1和Z2方向)存在重叠部分,突出部分213进入显影分离控制部件196R的凹槽196a内,显影分离控制单元此时处于初始位置,且显影单元120与感光单元110依靠第一卡合部224与第一容纳部223的作用依旧维持鼓辊分离状态。
接下来,将参照图11描述处理盒100在接收力的作用后在分离状态转变为接触状态的工作过程。在图11所示状态下,当成像装置接收指令需要执行显影工作时,显影分离控制部件196R在图11所示W42方向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显影分离控制部件196R与可移动件210的接触力接收部213a接触,且对其施加向W42方向移动的力(接触力);可移动件210接收力并移动,使得第一推压部分212a与第一被推压部分124d接触,从而对显影盒盖124施加力的作用,显影盒盖124被推动而沿V2方向转动,即显影单元120沿V2方向转动(V1和V2方向是环绕轴线A1的方向)。
因此,第一卡合部224随之与孔状部分223b脱离,并通过显影盒盖124开口部分223a移动至第一容纳部223的外部,驱动侧盖板130对显影单元120的支撑作用由此撤销,显影单元120转动至显影辊121与感光鼓111接触的位置,即显影单元120与感光单元110转变为鼓辊接触的状态,以便处理盒100完成显影打印工作,并且此时,第一卡合部224受到第一容纳部223的弹性力,即显影盒盖124受到靠近感光鼓111方向的弹性力,从而使得显影辊121与感光鼓111保持接触。
此后,显影分离控制部件196R在W41方向上移动至初始位置,此时,可移动件210的突出部分213与显影分离控制部件196R转变为互不接触状态,即显影分离控制部件196R撤销对突出部分213力的作用,显影单元120依靠感光鼓111的定位作用,及第一卡合部224与第一容纳部223等的作用维持在与图11所示状态下相同的位置。
接下来,将参照图12描述处理盒100在接收力的作用后由接触状态转变为分离状态的工作过程。当成像装置接收指令需要使得处理盒100处于鼓辊分离状态时,在图12所示状态下,显影分离控制部件196R沿W41方向移动,当其移动至与分离力接收部213b接触并施加力的作用(分离力),突出部分213接收力的作用(分离力)使得第二推压部分212b施加力的作用效果与第二被推压表面,即显影盒盖124接收力的作用带动显影单元120沿V1方向转动。此时显影盒盖124带动第一卡合部224经开口部分223a进入孔状部分223b;第一容纳部223通过对第一卡合部224的支撑作用,使得显影单元120通过显影盒盖124接收感光单元110的支撑作用而保持图12所示的鼓辊分离状态。即显影单元120与感光单元110转变为显影辊121与感光鼓111分离的状态。
此后,显影分离控制部件196R在W42方向移动至初始位置,此时,可移动件210的突出部分213与显影分离控制部件196R转变为互不接触状态,即显影分离控制部件196R撤销对突出部分213力的作用,显影分离控制部件196R与处理盒100的位置关系恢复图10所示状态。
可选的,为满足不同型号成像装置的结构及分离控制单元的行程,可以对接触力接收部213a、分离力接收部213b、第一卡合部224及第一容纳部223在W41-W42方向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调整。同时,也可通过改变突出部分213的结构设置,以调整显影盒盖124接触力接收部213a及分离力接收部213b与显影分离控制单元之间的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可移动件210与显影单元120之间力的传递过程,显影单元120与感光单元110之间保持鼓辊分离与接触状态的结构的简化,简化了处理盒100的整体结构,也保证处理盒100的显影与鼓辊分离工作的稳定进行。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主要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容纳部223设置为通孔,该通孔沿轴线A1方向穿设于驱动侧盖板130,且该通孔在轴线A1方向的延伸距离小于驱动侧盖板130沿轴线A1方向的壁厚,并且第一卡合部224设置为圆柱状凸起。由此设置,可以使得第一卡合部224在抵接于通孔的内壁时保持稳定。
另外,通孔的形状可以有多种设置,例如通孔具有分离段和接触段,分离段和接触段均可卡接第一卡合部224,第一卡合部224处于分离段时,可将显影单元120固定在分离位置,第一卡合部224处于接触段时,可将显影单元120固定在接触位置。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主要在于:自锁结构220的具体结构和驱动侧盖板130的结构。如图13-1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自锁结构220包括第一弹性件221、第一抵接件222、第一作用部231和第二作用部232,第一作用部231和第二作用部232间隔设于显影盒盖124上,具体地,第一作用部231及第二作用部232设置于显影盒盖124上的圆筒部124a的外周面上。驱动侧盖板130设有第二容纳部133,第二容纳部133具有开口,第一弹性件221设置于第二容纳部133内,第一抵接件222设置于第二容纳部133的开口处,且部分暴露于第二容纳部133外,第一弹性件221用于对第一抵接件222施加使其离开第二容纳部133的弹性力。在附图14中,第一抵接件222和第一弹性件221一起标记为230。
第一抵接件222可卡接配合于第一作用部231和第二作用部232,由于第一作用部231和第二作用部232设置在显影盒盖124上,当可移动件210移动时,会带动显影盒盖124转动,也就是显影单元120发生变化,进而使得第一作用部231和第二作用部232的位置发生变化,在本实施例中,当显影单元120处于分离位置时,第一抵接件222卡接于第一作用部231;当显影单元120处于显影位置时,第一抵接件222卡接于第二作用部232。
参照图13-19,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容纳部133用于给第一弹性件221和第一抵接件222提供容纳空间并对其运动方向做出导向,即第二容纳部133可起到对第一抵接件222的运动引导作用。第一作用部231、第二作用部232、第一弹性件221和第一抵接件222之间相互配合,以保持感光单元110和显影单元120处于不同位置的稳定性。
具体地,第一弹性件221为弹簧,第二容纳部133内设有第二凸起(图未示),第一弹性件221套设于第二凸起的外周,且与第一抵接件222抵接,第二凸起可对第一弹性件221起到定位和支撑的作用,第一弹性件221套设于第二凸起上,以在弹性形变时保持稳定。其中,第一弹性件221处于压缩状态,以持续对第一抵接件222施加弹性力,使得第一抵接件222与第一作用部231和第二作用部232的配合更紧密。
其中,第一作用部231和第二作用部232之间设有限位部233,限位部233将第一作用部231和第二作用部232隔开,用于对第一抵接件222限位,以使第一抵接件222抵接于第一作用部231或第二作用部232时保持稳定。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抵接件222呈球形设置,第一作用部231和第二作用部232呈弧形设置。
第一作用部231和第二作用部232均呈弧形设置,以更适配呈球形设置的第一抵接件222,配合效果好,整体形状圆滑,不易磨损。限位部233为一凸起,设置在第一作用部231和第二作用部232之间,三者一体成型,结构简单,且便于第一抵接件222在两者之间的运动,从而简化了自锁结构220,即简化了处理盒100的整体结构,也保证处理盒100的显影与鼓辊分离工作的稳定进行。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处理盒100的工作过程可参考实施例一。在处理盒100处于初始状态时(即装入成像装置并关闭其前门时),如图19所示,显影单元120处于分离位置,此时第一抵接件222卡接于第一作用部231,使得显影单元120保持在分离位置。在需要将显影单元120移动至显影位置时,显影分离控制部件196R沿W42方向运动,通过可移动件210接收接触力从而带动显影盒盖124沿V2方向转动,显影单元120从分离位置移动至显影位置,从而迫使第一作用部231脱离于第一抵接件222,此时第一抵接件222越过限位部233,并滑入至第二作用部232中,在这过程中,第一弹性件221发生形变(先压缩后伸张)。最终,显影单元120处于显影位置,第一抵接件222卡接于第二作用部232。
在需要将显影单元120移动至分离位置时,显影分离控制部件196R沿W41方向运动,通过可移动件210接收分离力从而带动显影盒盖124沿V1方向转动,显影单元120从显影位置移动至分离位置,从而迫使第二作用部232脱离于第一抵接件222,此时第一抵接件222越过限位部233,并滑入至第一作用部231中,在这过程中,第一弹性件221发生形变(先压缩后伸张)。最终,显影单元120处于分离位置,第一抵接件222卡接于第一作用部231。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221的弹性力大于弹性复位件140的弹性力,这样,在可移动件210移动时,连接可移动件210和显影盒盖124的弹性复位件140不会影响到第一抵接件222的卡接效果,第一抵接件222可以在第一作用部231或第二作用部232处保持稳定的抵接。
弹性复位件140的两端设置有挂钩,一端挂接于主体件212上,另一端挂接在显影盒盖124的连接部124c上。
实施例四
参照图20至图2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主要在于:本实施例自锁结构220包括迫推单元和第一互锁单元,迫推单元用于对显影单元120施加使其保持在分离位置的弹性力,第一互锁单元用于在显影单元120移动至显影位置时将其固定。
如图20所示,其中,迫推单元包括第一延伸部227、第二延伸部228以及第三弹性件229,第一延伸部227固定设于驱动侧盖板130上,并沿M41方向延伸设置;第二延伸部228连接第一延伸部227远离驱动侧盖板130的一端,并沿处理盒100的长度方向(图中M2方向)延伸设置;第二延伸部228上设有第四凸起228a;第三弹性件229套设于第四凸起228a,并与显影单元120的框架主体1221抵接,第三弹性件229对框架主体1221施加弹性力,从而使显影单元120保持在分离位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227和第二延伸部228一体成型。
参照图21至图23,第一互锁单元包括设置在显影盒盖124上的第一锁定部240和设置在驱动侧盖板130上的第一被锁定部241,当显影单元120移动至显影位置时,第一锁定部240和第一被锁定部241互锁,使得显影单元120保持在显影位置,实现显影单元120与感光单元110在显影位置的锁定,第三弹性件229施加的弹性力不足以让第一锁定部240和第一被锁定部241脱开。详细从图23局部放大图可以看出,显影单元120上的第一锁定部240的一部分与驱动侧盖板130第一被锁定部241抵接,这样就实现第一被锁定部241与第一锁定部240配合,实现显影单元120与感光单元110显影位置的自锁锁定。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处理盒100的工作过程可参考实施例一。在处理盒100处于初始状态时(即装入成像装置并关闭其前门时),如图21所示,显影单元120处于分离位置,此时第三弹性件229持续对框架主体1221施加弹性力,使得显影单元120保持在分离位置。在需要将显影单元120移动至显影位置时,显影分离控制部件196R沿W42方向运动,通过可移动件210接收接触力从而带动显影盒盖124沿V2方向转动,显影单元120从分离位置移动至显影位置,此过程中第三弹性件229施加的弹性力持续增大,最终,第一锁定部240卡接在第一被锁定部241上,实现互锁,在接触力撤去后,第一锁定部240和第一被锁定部241维持互锁,第三弹性件229施加的弹性力不足以使得第一锁定部240和第一被锁定部241脱开,从而显影单元120被保持在显影位置。
在需要将显影单元120移动至分离位置时,显影分离控制部件196R沿W41方向运动,通过可移动件210接收分离力从而带动显影盒盖124沿V1方向转动,显影单元120从显影位置移动至分离位置,由于分离力较大,可使得第一锁定部240和第一被锁定部241脱开,最终在分离力撤去后,显影单元120在第三弹性件229的弹性力作用下维持在分离位置。
由上述可以知道,通过本实施例设置的自锁结构220,可以使得显影辊121和感光鼓111处于不同位置时,均可以保持稳定,简化了处理盒100的整体结构,也保证处理盒100的显影与鼓辊接触或分离工作的稳定进行。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锁定部240可以为设有挂钩的凸起,挂钩和凸起之间呈弧形过渡,第一被锁定部241可以为凹槽,凹槽的槽底壁可以设置限位结构,以使弧形凸起与凹槽抵接时保持两者之间的稳定性。当然,在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锁定部240和第一被锁定部241也可以设置为不同结构,在此不做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提出的迫推单元和第一互锁单元可以与上述不同实施例中的其他自锁结构220相互配合,以保持显影辊121和感光鼓111在不同状态下的结构稳定性。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四的区别主要在于:本实施例的自锁结构220在实施例四基础上取消迫推单元,增加第二互锁单元。第二互锁单元用于在显影单元120移动至分离位置时将其固定。
其中,第二互锁单元具体包括第二锁定部和第二被锁定部(图未示)。第二锁定部设于显影盒盖124上,并沿W41-W42方向延伸设置;第二被锁定部设于主框架1121上,第二锁定部与第二被锁定部之间可拆卸连接。当显影单元120移动至分离位置时,第二锁定部和第二被锁定部互锁,使得显影单元120保持在分离位置,实现显影单元120与感光单元110在分离位置的锁定。
第二锁定部和第二被锁定部之间可以设置为插接、卡接,或者其他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在此不做限定。
本实施例处理盒100的工作过程可参照实施例四,在此不作赘述。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五的区别主要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一锁定部240是设置在可移动件210上的卡扣结构217,如图24所示,卡扣结构217与可移动件210为一体成型结构,卡扣结构217在主体件212的W41-W42方向突出设置,卡扣结构能够卡合或者脱离在驱动侧盖板130的第一被锁定部241上,使显影辊121与感光鼓111保持接触或分离。在一些其他实施方式中,驱动侧盖板130可以在于卡扣结构217卡接的位置上设置凸起状的第一被锁定部241,凸起上可以设置一斜面(图中未示出),斜面能够使卡扣结构217与驱动侧盖板130卡接的同时,使卡扣结构217可以滑出,使锁定不会在受力时,在可移动件210上断开。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处理盒,可拆卸安装于成像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盒包括:
感光单元,所述感光单元包括感光鼓和感光框架,所述感光鼓由所述感光框架可旋转地支撑;
显影单元,所述显影单元包括显影辊和显影框架,所述显影辊由所述显影框架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显影单元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感光单元,所述显影单元可在显影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移动,以使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鼓接触或分离;
可移动件,所述可移动件活动设置于所述显影单元上,用于接收所述成像装置的接触力或间隔力而运动,以带动所述显影单元在显影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移动;
自锁结构,所述自锁结构设置于所述感光单元和所述显影单元上,用于在所述显影单元移动至显影位置时将其固定,还用于在所述显影单元移动至分离位置时将其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锁结构包括第一容纳部和第一卡合部;
所述第一容纳部设于所述感光框架上,所述第一卡合部设于所述显影框架上,所述显影单元移动至显影位置时,所述第一卡合部卡接在第一容纳部内,以将显影单元固定在显影位置;所述显影单元移动至分离位置时,所述第一卡合部位于所述第一容纳部外,第一容纳部可对所述第一卡合部施加使其靠近所述感光鼓的作用力,以将显影单元固定在显影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部包括孔状部分和设置于所述孔状部分上的开口部分,所述开口部分用于允许第一卡合部进出孔状部分;当所述第一卡合部通过开口部分进出孔状部分时,所述第一卡合部和开口部分的二者之一或二者可发生形变。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框架设有第二容纳部,所述第二容纳部具有开口,所述自锁结构包括第一弹性件、第一抵接件、第一作用部和第二作用部;
所述第一作用部和第二作用部间隔设置在所述显影框架上,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部内,所述第一抵接件设置于第二容纳部的开口处,且部分暴露于所述第二容纳部外,所述第一弹性件用于对所述第一抵接件施加使其离开第二容纳部的弹性力;
当所述显影单元处于分离位置时,所述第一抵接件卡接于所述第一作用部;
当所述显影单元处于显影位置时,所述第一抵接件卡接于所述第二作用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纳部内设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二凸起的外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作用部和所述第二作用部之间设有限位部,用于对所述第一抵接件限位。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件呈球形设置,所述第一作用部和所述第二作用部呈弧形设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锁结构包括迫推单元和第一互锁单元,所述迫推单元用于对所述显影单元施加使其保持在分离位置的弹性力,所述第一互锁单元用于在所述显影单元移动至显影位置时将其固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互锁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显影框架上的第一锁定部和设置在所述感光框架上的第一被锁定部,所述第一锁定部与所述第一被锁定部之间为可拆卸连接,当所述显影单元移动至显影位置时,所述第一锁定部和第一被锁定部卡接锁定。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单元还包括驱动侧盖板,所述迫推单元包括:
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设于所述驱动侧盖板上,并沿所述处理盒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
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连接所述第一延伸部远离所述驱动侧盖板的一端,并沿所述处理盒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延伸部上设有第四凸起;
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四凸起上,并与所述显影单元弹性抵接,所述第三弹性件用于对显影框架施加弹性力。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锁结构包括第一互锁单元和第二互锁单元,所述第一互锁单元用于在所述显影单元移动至显影位置时将其固定,所述第二互锁单元用于在所述显影单元移动至分离位置时将其固定。
12.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盒还包括弹性复位件,所述弹性复位件连接于所述可移动件和显影框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弹性力大于所述弹性复位件的弹性力。
CN202322480335.5U 2022-09-09 2023-09-11 一种处理盒 Active CN22103980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04232 2022-09-09
CN2022224042326 2022-09-09
CN202222419826 2022-09-13
CN2022224198264 2022-09-13
CN202222426706 2022-09-14
CN2022224267067 2022-09-14
CN2022224455935 2022-09-15
CN202222445593 2022-09-15
CN202222511443 2022-09-21
CN202222511443X 2022-09-21
CN202222619113 2022-09-30
CN2022226191132 2022-09-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39809U true CN221039809U (zh) 2024-05-28

Family

ID=9013272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80335.5U Active CN221039809U (zh) 2022-09-09 2023-09-11 一种处理盒
CN202311168481.2A Pending CN117687282A (zh) 2022-09-09 2023-09-11 一种处理盒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68481.2A Pending CN117687282A (zh) 2022-09-09 2023-09-11 一种处理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221039809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87282A (zh) 2024-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765676C1 (ru) Картридж и барабанный узел для электрофотографического устройства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й
EP2162800B1 (en)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102084904B1 (ko) 프로세스 카트리지
KR100288971B1 (ko) 프로세스카트리지및전자사진화상형성장치
CN210666367U (zh) 处理盒
CN221039809U (zh) 一种处理盒
US9310755B2 (en) Belt and drawer configuration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211015028U (zh) 一种处理盒
US11573523B2 (en) Processing cartridge
CN110874045A (zh) 一种处理盒
EP3948426B1 (en) Developing cartridge
JP6818833B2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CN220543261U (zh) 一种处理盒
CN220691263U (zh) 一种处理盒
CN110850698A (zh) 处理盒
CN218068582U (zh) 一种处理盒
CN221200245U (zh) 一种处理盒
CN221225330U (zh) 一种处理盒
CN209765276U (zh) 一种处理盒
CN221039807U (zh) 一种处理盒
US20230236540A1 (en) Process cartridge
CN112305884A (zh) 一种处理盒
EP3176640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