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1102943A1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1102943A1
WO2021102943A1 PCT/CN2019/122072 CN2019122072W WO2021102943A1 WO 2021102943 A1 WO2021102943 A1 WO 2021102943A1 CN 2019122072 W CN2019122072 W CN 2019122072W WO 2021102943 A1 WO2021102943 A1 WO 2021102943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system
object side
image side
optical axi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9/12207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邹金华
刘彬彬
李明
Original Assignee
南昌欧菲精密光学制品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昌欧菲精密光学制品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昌欧菲精密光学制品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US17/606,027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US20220206262A1/en
Priority to PCT/CN2019/122072 priority patent/WO2021102943A1/zh
Publication of WO2021102943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1102943A1/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3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our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ou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12Optical design, e.g. procedures, algorithms, optimisation routin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3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our components only
    • G02B9/36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our components only arranged + --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08Filters for use with infrared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e.g. for separating visible light from infrared and/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种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及第四透镜(L4)。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皆为非球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中至少一个面存在反曲点;光学系统(10)包括光圈(STO),光圈(STO)设置于第一透镜(L1)的物侧至第四透镜(L4)之间;光学系统(10)满足0.5<SL/TTL<0.9;-1<SAG31/CT3<0。

Description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成像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摄影技术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摄像模组的功能多样化以及高成像品质的需求日渐提高。但对于一般的摄像模组而言,摄像模组在用于微距拍摄时,光学系统于边缘视场的相对亮度不足,导致成像质量不佳。
发明内容
根据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提供一种能提高装饰片与壳本体的整体性和一致性的电子装置外壳。
一种光学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
具有屈折力的第二透镜;
具有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及
具有屈折力的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皆为非球面,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存在反曲点;
所述光学系统包括光圈,所述光圈设置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至所述第四透镜之间;
且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
0.5<SL/TTL<0.9;
-1<SAG31/CT3<0;
其中,SL为所述光圈至所述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SAG31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矢高,CT3为所述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一种摄像模组,包括感光元件及上述光学系统,所述感光元件设置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
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壳体及上述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设置于所述壳体。
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细节在下面的附图和描述中提出。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从说明书、附图以及权利要求书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为了更好地描述和说明这里公开的那些发明的实施例和/或示例,可以参考一幅或多幅附图。用于描述附图的附加细节或示例不应当被认为是对所公开的发明、目前描述的实施例和/或示例以及目前理解的这些发明的最佳模式中的任何一者的范围的限制。
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示意图;
图2为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球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
图3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示意图;
图4为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球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
图5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示意图;
图6为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球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
图7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示意图;
图8为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球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
图9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示意图;
图10为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球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
图11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示意图;
图12为第六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球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
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内”、“外”、“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考图1,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及具有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光学系统10还包括光圈STO,光圈STO设置于第一透镜L1与第二透镜L2之间。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及光圈STO同轴设置,即各透镜和光圈STO的中心均位于同一直线上,该直线也可称为光学系统10的光轴。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圈STO也可设置于第一透镜L1的物侧。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光圈STO设置于第一透镜L1与第四透镜L4之间,例如设置在第二透镜L2与第三透镜L3之间或者第三透镜L3与第四透镜L4之间。另一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圈STO可设置于光学系统10中的任一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上,此时,光圈STO于光轴上的投影和该透镜于光轴上的投影重叠。以上,可理解为光圈STO能够设置于第一透镜L1的物侧与第四透镜L4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及第四透镜L4分别只包括一片透镜。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及第四透镜L4中的任一个可以是由两片或多片透镜组成的透镜组,例如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分别只包括一片透镜,而第四透镜L4由两片或多片透镜构成;或者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分别只包括一片透镜,而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分别包括两片透镜。
第一透镜L1包括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第二透镜L2包括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第三透镜L3包括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第四透镜L4包括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另外,光学系统10还有一成像面S11,成像面S11位于第四透镜L4的像侧,入射光线在经过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调节后能够成像于成像面S11上,为方便理解,成像面S11可视为感光元件的感光表面。光学系统10同时还具备一物面,位于该物面上的被摄物能够于成像面S11上形成清晰的成像。
在该实施例中,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均为非球面,且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均存在反曲点。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至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且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中的至少一个面存在反曲点。通过将第四透镜L4设置成非球面透镜并在第四透镜L4的透光面上设置反曲点,从而可有效校正光学系统10的像差,解决视界歪曲的问题,同时也能使第四透镜L4在较小、较薄的情况下为光学系统10提供优良的光学效果,减小光学系统10的体积,以实现 小型化设计。
非球面的面型计算可参考非球面公式:
Figure PCTCN2019122072-appb-000001
其中,Z是非球面上相应点到与表面顶点相切的平面的距离,r是非球面上相应点到光轴的距离,c是非球面顶点的曲率,k是圆锥常数,Ai为非球面面型公式中与第i项高次项相对应的系数。
需要注意的是,当描述透镜的一个侧面于光轴处(该侧面的中心区域)为凸面时,可理解为该透镜的该侧面于光轴附近的区域为凸面,因此也可认为该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当描述透镜的一个侧面于圆周处为凹面时,可理解为该侧面在靠近最大有效半孔径处的区域为凹面。举例而言,当该侧面于光轴处为凸面,且于圆周处也为凸面时,该侧面由中心(光轴)至边缘方向的形状可以为纯粹的凸面;或者是先由中心的凸面形状过渡到凹面形状,随后在靠近最大有效半孔径处时变为凸面。此处仅为说明光轴处与圆周处的关系而做出的示例,侧面的多种形状结构(凹凸关系)并未完全体现,但其他情况可根据以上示例推导得出。
具体地,一些实施例中的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具有反曲点,且像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当第四透镜L4满足上述面型时,有利于缩短光学系统10的总长,同时可有效减小边缘视场入射到成像面S11上的入射角度,提升成像面S11上感光元件接收光线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及第三透镜L3及第四透镜L4的材质均为塑料。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的材质为玻璃,而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的材质均为塑料,此时,由于光学系统10中位于物方的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因此这些位于物方的玻璃透镜对极端环境具有很好耐受效果,不易受物方环境的影响而出现老化等情况,从而当光学系统10处于暴晒高温等极端环境下时,这种结构能够有效避免光学系统10出现成像质量下降及使用寿命减少的情况。塑料材质的透镜能够减少光学系统10的重量并降低生成成本,而玻璃材质的透镜能够耐受较高的温度且具有优良的光学性能。当然,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的材质配置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任一透镜的材质可以为塑料也可以为玻璃。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透镜L4的像侧设置有红外截止滤光片L5,或者理解为红外截止滤光片L5设置在第四透镜L4与成像面S11之间。红外截止滤光片L5包括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红外截止滤光片L5用于滤除红外光,防止红外光到达成像面S11,从而防止红外光干扰正常成像。红外截止滤光片L5可与各透镜一同装配以作为光学系统10中的一部分,或者,也可以在光学系统10与感光元件装配成摄像模组时,一并安装至光学系统10与感光元件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红外截止滤光片L5也可设置在第一透镜L1的物侧。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不设置红外截止滤光片L5,而是通过在第一透镜L1至第四透镜L4中的任一透镜上设置滤光镀层以实现滤除红外光的作用。
以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除了包括具有屈折力的透镜外,还可包括光圈STO、红外截止滤光片L5、保护玻璃、感光元件、用于改变入射光路的反射镜等元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满足以下关系:
0.5<SL/TTL<0.9;
-1<SAG31/CT3<0;
其中,SL为光圈STO至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1于光轴上的距离,TTL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1于光轴上的距离,SAG31为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的矢高,即SAG31为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在光轴上的交点至该面最大有效半 孔径位置于平行光轴方向的矢量,矢量在朝向光学系统10的像侧方向时为正,在朝向物侧方向时为负,CT3为第三透镜L3于光轴上的厚度,或者CT3可理解为第三透镜L3的中心厚度。在一些实施例中,SL/TTL可以为0.600、0.610、0.620、0.650、0.700、0.750、0.800、0.830、0.840、0.850或0.860。在一些实施例中,SAG31/CT3可以为-0.840、-0.830、-0.800、-0.750、-0.600、-0.580、-0.500、-0.400、-0.300、-0.200、-0.150、-0.130或-0.120。当满足上述关系及透镜配置时,有利于改善光学系统10在微距拍摄时的成像品质,同时光学系统10还将具备小景深以及虚化背景的特点。具体地,当光学系统10满足0.5<SL/TTL<0.9的关系时,光学系统10具备光圈中置结构,从而光圈STO将被合理地设置于光学系统10中,这样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的口径会增大,从而能够有效控制边缘视场光线在进入光学系统10时的光锥角,调节光学系统10进光量,提升边缘视场的相对亮度,进而改善成像质量。当光学系统10满足-1<SAG31/CT3<0时,有利于修正光学系统10的畸变和场曲,提高成像品质。而当SAG31/CT3≥0时,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圆周处(最大有效半孔径处)的面型过于平滑,导致对轴外视场的光线的折光能力不足,不利于畸变和场曲像差的矫正。当SAG31/CT3≤-1,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圆周处(最大有效半孔径处)的面型过度弯曲,容易导致透镜成型不良,影响制造良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满足关系:0.4<DT11/DT42<0.9;其中,DT11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的最大有效半孔径,DT42为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的最大有效半孔径。在一些实施例中,DT11/DT42可以为0.580、0.590、0.600、0.650、0.700、0.750、0.800、0.840、0.850、0.860或0.870。满足上述关系时,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和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的最大有效半孔径将得到合理配置,从而能够有效地控制主光线的入射角度,并提升边缘视场的相对亮度,进而改善光学系统10的成像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满足关系:20mm<OBL<40mm;其中,OBL为光学系统10的物面至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光轴上的距离,位于物面的被摄物能够于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1上形成清晰的成像。在一些实施例中,OBL可以为26mm、27mm、28mm、29mm或30mm。当光学系统10满足20mm<OBL<40mm的关系时,位于该物面(或理解为位于该距离范围内)的被摄物能够于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1上形成清晰的成像,从而使光学系统10的微距拍摄性能得到充分体现。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满足关系:0.1<|SAG41|/CT4<2.0;其中,SAG41为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的矢高,即SAG41为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该面最大有效半孔径位置于平行光轴方向的矢量,矢量在朝向光学系统10的像侧方向时为正,在朝向物侧方向时为负,CT4为第四透镜L4于光轴上的厚度,或者CT4可理解为第四透镜L4的中心厚度。在一些实施例中,|SAG41|/CT4可以为0.220、0.240、0.250、0.300、0.350、0.500、0.600、0.650、0.700、1.000、1.300、1.400、1.430或1.450。满足上述关系时,能够减小入射至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1的主光线的入射角度,同时能够有效控制最大视场处的光线于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的入射角,从而当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斜率变化较大时,能够减小因镀膜不均导致的反射能量,规避杂散光的产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满足关系:-1≤f1/f2≤1;其中,f1为第一透镜L1的有效焦距,f2为第二透镜L2的有效焦距。第一透镜L1为光学系统10提供正屈折力,从而有利于光线更好地会聚并进入光学系统10,使光学系统10具备长焦特性。在一些实施例中,f1/f2可以为-0.700、-0.690、-0.650、-0.400、-0.200、0.200、0.400、0.600、0.700、0.750、0.800、0.820或0.840。具体地,当光学系统10满足-1≤f1/f2<0时,第二透镜L2将为光学系统10提供负屈折力,有利于光线发散,从而有效修正像差。当光学系统10满足0<f1/f2≤1时,光学系统10的主面前移,从而可增加光学系统10的焦距,使光学系统10在具备小视场特点的同时还具备长焦距特点,从而实现优良的微距拍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满足关系:FNO≤3.55;其中,FNO为光学系统10的光圈数。在一些实施例中,FNO可以为2.50、2.55、2.60、2.70、2.80、2.90、3.00、3.20、3.40、3.45、3.50或3.55。满足上述关系时,能够增大光学系统10的通光量,在较暗的环境下或者光线不足的情况下也能使光学系统10获取被摄物的清晰的细节信息,从而提升成像品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满足关系:0.5<CT3/CT2<3.0;其中,CT3为第三透镜L3于光轴上的厚度,CT2为第二透镜L2于光轴上的厚度,或者CT3可理解为第三透镜L3的中心厚度,或者CT2可理解为第二透镜L2的中心厚度。在一些实施例中,CT3/CT2可以为0.950、0.960、1.000、1.300、1.500、1.800、2.000、2.200、2.500、2.600、2.650、2.700、2.730或2.750。满足上述关系时,能够有效提升光学系统10的边缘视场的相对亮度,同时能够提升镜片组装时的良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满足关系:0.1<R1/R9<0.7;其中,R1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9为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在一些实施例中,R1/R9可以为0.220、0.230、0.250、0.300、0.350、0.400、0.450、0.470、0.500、0.520或0.530。满足上述关系时,能够减小光线进入光学系统10的入射角,从而使光学系统10的视场角变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满足关系:-3<(f2+f4)/f<1;其中,f2为第二透镜L2的有效焦距,f4为第四透镜L4的有效焦距,f为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在一些实施例中,(f2+f4)/f可以为-2.500、-2.400、-2.000、-1.000、0.100、0.200、0.300、0.400或0.500。满足上述关系时,第二透镜L2和第四透镜L4的有效焦距能够与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形成合理配置,确保光学系统10在微距拍摄距离内的放大倍率,保证识别精度,同时,还可降低光学系统10的像差,提升光学系统10的成像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像侧设置有感光元件,感光元件用于接收经光学系统10调节的光线,光学系统10与感光元件构成摄像模组。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摄像模组满足关系:TTL/ImgH<2.65;其中,ImgH为感光元件上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长度的一半,或者理解为ImgH为成像面S11上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长度的一半。在一些实施例中,TTL/ImgH可以为2.35、2.40、2.45、2.50、2.55、2.60或2.63。满足上述关系时,摄像模组可以达到高像素要求,同时维持模组尺寸小型化。
接下来以更为具体详细的实施例来对本申请的光学系统10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例
参考图1和图2,在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光圈STO、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以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图2包括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球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其中的像散图和畸变图为555nm波长下的数据图。
其中,像散图和畸变图的纵坐标可理解为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1上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长度的一半。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具有反曲点。
由于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具有反曲点,且像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因此有利于缩短光学系统10的总长,同时可有效减小边缘视场入射到成像面S11上的入射角度,提升成像面S11上感光元件接收光线的效率。
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均为非球面。通过配合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的非球面面型,从而能够有效解决光学系统10视界歪曲的问题,也能够使透镜在较小、较薄的情况下实现优良的光学效果,进而使光学系统10具有更小的体积,有利于光学系统10实现小型化设计。
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的材质均为塑料。塑料透镜的采用能够降低光学系统10的制造成本,同时降低光学系统10的重量。
由图1可知,第四透镜L4的像侧还设置有用于滤除红外光的红外截止滤光片L5。在一些实施例中,红外截止滤光片L5为光学系统10的一部分,例如红外截止滤光片L5与各透镜一同组装至镜筒上。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红外截止滤光片L5在光学系统10与感光元件装配成摄像模组时一并安装至光学系统10与感光元件之间。
在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满足以下各关系:
SL/TTL=0.869;
SAG31/CT3=-0.184;
其中,SL为光圈STO至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1于光轴上的距离,TTL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1于光轴上的距离,SAG31为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的矢高,即SAG31为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在光轴上的交点至该面最大有效半孔径位置于平行光轴方向的矢量,矢量在朝向光学系统10的像侧方向时为正,在朝向物侧方向时为负,CT3为第三透镜L3于光轴上的厚度,或者CT3可理解为第三透镜L3的中心厚度。当满足上述关系时,光学系统10的微距拍摄性能能够得到充分体现,从而有利于提高光学系统10于微距拍摄时的成像质量,同时光学系统10还将具备小景深以及虚化背景的特点。具体地,光学系统10具备光圈中置结构,从而光圈STO将被合理地设置于光学系统10中,这样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的口径会增大,从而能够有效控制边缘视场光线在进入光学系统10时的光锥角,调节光学系统10进光量,提升边缘视场的相对亮度,进而改善成像质量。另外,满足上述关系时有利于修正光学系统10的畸变和场曲,提高成像品质。
DT11/DT42=0.605;其中,DT11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的最大有效半孔径,DT42为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的最大有效半孔径。满足上述关系时,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和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的最大有效半孔径将得到合理配置,从而能够有效地控制主光线的入射角度,并提升边缘视场的相对亮度,进而改善光学系统10的成像质量。
OBL=30mm;其中,OBL为光学系统10的物面至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光轴上的距离,位于物面的被摄物能够于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1上形成清晰的成像。满足上述关系时,位于该物面(或理解为位于该距离范围内)的被摄物能够于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1上形成清晰的成像,从而使光学系统10的微距拍摄性能得到充分体现。
|SAG41|/CT4=0.712;其中,SAG41为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的矢高,即SAG41为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在光轴上的交点至该面最大有效半孔径位置于平行光轴方向的矢量,矢量在朝向光学系统10的像侧方向时为正,在朝向物侧方向时为负,CT4为第四透镜L4于光轴上的厚度。满足上述关系时,能够减小入射至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1的主光线的入射角度,同时能够有效控制最大视场处的光线于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的入射角,从而当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斜率变化较大时,能够减小因镀膜不均导致的反射能量,规避杂散光的产生。
f1/f2=-0.646;其中,f1为第一透镜L1的有效焦距,f2为第二透镜L2的有效焦距。第一透镜L1为光学系统10提供正屈折力,从而有利于光线更好地会聚并进入光学系统 10,使光学系统10具备长焦特性。满足上述关系时,第二透镜L2将为光学系统10提供负屈折力,有利于光线发散,从而有效修正像差。
FNO=3.00;其中,FNO为光学系统10的光圈数。满足上述关系时,能够增大光学系统10的通光量,在较暗的环境下或者光线不足的情况下也能使光学系统10获取被摄物的清晰的细节信息,从而提升成像品质。
CT3/CT2=1.339;其中,CT3为第三透镜L3于光轴上的厚度,CT2为第二透镜L2于光轴上的厚度。满足上述关系时,能够有效提升光学系统10的边缘视场的相对亮度,同时能够提升镜片组装时的良率。
R1/R9=0.459;其中,R1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9为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满足上述关系时,能够减小光线进入光学系统10的入射角,从而使光学系统10的视场角变小。
(f2+f4)/f=-2.588;其中,f2为第二透镜L2的有效焦距,f4为第四透镜L4的有效焦距,f为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关系时,第二透镜L2和第四透镜L4的有效焦距能够与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形成合理配置,确保光学系统10在微距拍摄距离内的放大倍率,保证识别精度,同时,还可降低光学系统10的像差,提升光学系统10的成像质量。
一些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的像侧设置有感光元件,感光元件用于接收经光学系统10调节的光线,光学系统10与感光元件构成摄像模组。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摄像模组满足关系:TTL/ImgH=2.63;满足上述关系时,摄像模组可以达到高像素要求,同时维持模组尺寸小型化。
当满足上述透镜的屈折力配置以及关系时,光学系统10具备小视场特性,同时光学系统10的微距拍摄性能能够得到充分体现,从而有利于提高光学系统10于微距拍摄时的成像质量。同时光学系统10还将具备小景深以及虚化背景的特点。
另外,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表1和表2给出,表2中的K为圆锥常数,Ai为非球面面型公式中与第i项高次项相对应的系数。由物面至成像面S11的各元件依次按照表1从上至下的各元件的顺序排列。面序号1和2分别表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即同一透镜中,面序号较小的表面为物侧面,面序号较大的表面为像侧面。表1中的Y半径为相应面序号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于近轴处(或理解为于光轴上)的曲率半径。透镜于“厚度”参数列中的第一个数值为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第二个数值为该透镜的像侧面至后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面序号2中的“厚度”参数为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至光圈STO的距离。光圈STO于“厚度”参数列中的数值为光圈STO至后一透镜(该实施例中为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顶点(顶点指透镜与光轴的交点)于光轴上的距离,我们默认第一透镜L1物侧面到最后一枚镜片像侧面的方向为光轴的正方向,当该值为负时,表明光圈STO设置于透镜的物侧面顶点的右侧(或理解为位于该顶点的像侧),当光圈STO的“厚度”参数为正值时,光圈STO在透镜物侧面顶点的左侧(或理解为位于该顶点的物侧)。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各透镜的光轴处于同一直线上,该直线作为光学系统10的光轴。面序号9中的“厚度”参数值为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至红外截止滤光片L5的物侧面S9于光轴上的距离。红外截止滤光片L5于面序号11所对应的“厚度”参数数值为红外截止滤光片L5的像侧面S10至光学系统10的像面(成像面S11)于光轴上的距离。
在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f=4.140mm,光圈数FNO=3.0,最大视场角(对角线视角)FOV=40.1°,光学总长TTL=5.208mm,光学总长TTL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1于光轴上的距离。
另外,在以下各实施例(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第三实施例、第四实施例、第五实施例及第六实施例)中,各透镜的折射率、阿贝数和焦距均为555nm波长下的数值。另 外,各实施例的关系式计算和透镜面型以透镜参数(如表1、表2、表3、表4等)为准。
表1
Figure PCTCN2019122072-appb-000002
表2
Figure PCTCN2019122072-appb-000003
Figure PCTCN2019122072-appb-000004
第二实施例
参考图3和图4,在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光圈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以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图4包括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球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其中的像散图和畸变图为555nm波长下的数据图。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具有反曲点。
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均为非球面。通过配合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的非球面面型,从而能够有效解决光学系统10视界歪曲的问题,也能够使透镜在较小、较薄的情况下实现优良的光学效果,进而使光学系统10具有更小的体积,有利于光学系统10实现小型化设计。
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的材质均为塑料。塑料透镜的采用能够降低光学系统10的制造成本,同时降低光学系统10的重量。
由图3可知,第四透镜L4的像侧还设置有用于滤除红外光的红外截止滤光片L5。在一些实施例中,红外截止滤光片L5为光学系统10的一部分,例如红外截止滤光片L5与各透镜一同组装至镜筒上。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红外截止滤光片L5在光学系统10与感光元件装配成摄像模组时一并安装至光学系统10与感光元件之间。
在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f=3.968mm,光圈数FNO=2.45,最大视场角(对角线视角)FOV=50.1°,光学总长TTL=4.62mm。
另外,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表3和表4给出,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表3
Figure PCTCN2019122072-appb-000005
Figure PCTCN2019122072-appb-000006
表4
Figure PCTCN2019122072-appb-000007
由以上数据可得:
Figure PCTCN2019122072-appb-000008
第三实施例
参考图5和图6,在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光圈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以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图6包括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球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其中的像散图和畸变图为555nm波长下的数据图。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光轴处为 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具有反曲点。
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均为非球面。通过配合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的非球面面型,从而能够有效解决光学系统10视界歪曲的问题,也能够使透镜在较小、较薄的情况下实现优良的光学效果,进而使光学系统10具有更小的体积,有利于光学系统10实现小型化设计。
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的材质均为塑料。塑料透镜的采用能够降低光学系统10的制造成本,同时降低光学系统10的重量。
由图5可知,第四透镜L4的像侧还设置有用于滤除红外光的红外截止滤光片L5。在一些实施例中,红外截止滤光片L5为光学系统10的一部分,例如红外截止滤光片L5与各透镜一同组装至镜筒上。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红外截止滤光片L5在光学系统10与感光元件装配成摄像模组时一并安装至光学系统10与感光元件之间。
在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f=4.08mm,光圈数FNO=3.1,最大视场角(对角线视角)FOV=38.7°,光学总长TTL=5.21mm。
另外,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表5和表6给出,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表5
Figure PCTCN2019122072-appb-000009
表6
Figure PCTCN2019122072-appb-000010
Figure PCTCN2019122072-appb-000011
由以上数据可得:
Figure PCTCN2019122072-appb-000012
第四实施例
参考图7和图8,在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光圈STO、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以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图8包括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球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其中的像散图和畸变图为555nm波长下的数据图。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具有反曲点。
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均为非球面。通过配合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的非球面面型,从而能够有效解决光学系统10视界歪曲的问题,也能够使透镜在较小、较薄的情况下实现优良的光学效果,进而使光学系统10具有更小的体积,有利于光学系统10实现小型化设计。
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的材质均为塑料。塑料透镜的采用能够降低光学系统10的制造成本,同时降低光学系统10的重量。
由图7可知,第四透镜L4的像侧还设置有用于滤除红外光的红外截止滤光片L5。在一些实施例中,红外截止滤光片L5为光学系统10的一部分,例如红外截止滤光片L5与各透镜一同组装至镜筒上。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红外截止滤光片L5在光学系统10与感光元件装配成摄像模组时一并安装至光学系统10与感光元件之间。
在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f=4.23mm,光圈数FNO=3.55,最大视场角(对角线视角)FOV=38.2°,光学总长TTL=5.029mm。
另外,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表7和表8给出,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表7
Figure PCTCN2019122072-appb-000013
表8
Figure PCTCN2019122072-appb-000014
Figure PCTCN2019122072-appb-000015
由以上数据可得:
Figure PCTCN2019122072-appb-000016
第五实施例
参考图9和图10,在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光圈STO、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以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图10包括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球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其中的像散图和畸变图为555nm波长下的数据图。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具有反曲点。
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均为非球面。通过配合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的非球面面型,从而能够有效解决光学系统10视界歪曲的问题,也能够使透镜在较小、较薄的情况下实现优良的光学效果,进而使光学系统10具有更小的体积,有利于光学系统10实现小型化设计。
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的材质均为塑料。塑料透镜的采用能够降低光学系统10的制造成本,同时降低光学系统10的重量。
由图9可知,第四透镜L4的像侧还设置有用于滤除红外光的红外截止滤光片L5。在一些实施例中,红外截止滤光片L5为光学系统10的一部分,例如红外截止滤光片L5与各透镜一同组装至镜筒上。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红外截止滤光片L5在光学系统10与感光元件装配成摄像模组时一并安装至光学系统10与感光元件之间。
在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f=4.10mm,光圈数FNO=2.62,最大视场角(对角线视角)FOV=38.4°,光学总长TTL=5.00mm。
另外,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表9和表10给出,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表9
Figure PCTCN2019122072-appb-000017
表10
Figure PCTCN2019122072-appb-000018
由以上数据可得:
Figure PCTCN2019122072-appb-000019
第六实施例
参考图11和图12,在第六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光圈STO、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以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图12包括第六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球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其中的像散图和畸变图为555nm波长下的数据图。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具有反曲点。
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均为非球面。通过配合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的非球面面型,从而能够有效解决光学系统10视界歪曲的问题,也能够使透镜在较小、较薄的情况下实现优良的光学效果,进而使光学系统10具有更小的体积,有利于光学系统10实现小型化设计。
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的材质均为塑料。塑料透镜的采用能够降低光学系统10的制造成本,同时降低光学系统10的重量。
由图11可知,第四透镜L4的像侧还设置有用于滤除红外光的红外截止滤光片L5。在一些实施例中,红外截止滤光片L5为光学系统10的一部分,例如红外截止滤光片L5与各透镜一同组装至镜筒上。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红外截止滤光片L5在光学系统10与感光元件装配成摄像模组时一并安装至光学系统10与感光元件之间。
在第六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f=4.11mm,光圈数FNO=2.48,最大视场角(对角线视角)FOV=38.5°,光学总长TTL=5.21mm。
另外,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表11和表12给出,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表11
Figure PCTCN2019122072-appb-000020
Figure PCTCN2019122072-appb-000021
表12
Figure PCTCN2019122072-appb-000022
由以上数据可得:
Figure PCTCN2019122072-appb-000023
参考图13,在本申请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与感光元件210组装以形成摄像模组20,此时,该实施例中的第四透镜L4与感光元件210之间设置有红外截止滤光 片L5。感光元件210可以为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通过采用光学系统10,摄像模组20具备小视角、小景深以及虚化背景的特点。同时,当摄像模组20在应用于微距拍摄时,边缘视场的相对亮度将得到提升,从而能够有效改善微距拍摄时的成像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感光元件210与光学系统10中的各透镜的距离相对固定,此时,摄像模组20为定焦模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通过设置音圈马达等驱动机构以使感光元件210能够相对光学系统10中的各透镜相对移动,从而实现对焦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通过设置驱动机构以驱动光学系统10中的部分透镜移动,从而实现光学变焦效果。
参考图14,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30,摄像模组20应用于电子装置30。具体地,电子装置30包括壳体,摄像模组20安装于壳体。电子装置30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电子书阅读器、车载摄像设备、监控设备、医疗设备(如内窥镜)、平板电脑、生物识别设备(如指纹识别设备或瞳孔识别设备等)、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无人机等。通过采用上述摄像模组20,电子装置30在摄像时具备小视角、小景深以及虚化背景的特点,特别是在微距拍摄时将拥有优良的成像质量。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摄像模组20应用于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包括中框和电路板,电路板设置于中框,摄像模组20安装于智能手机的中框,且其中的感光元件与电路板电性连接。摄像模组20可作为智能手机的前置摄像模组或者后置摄像模组。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使用到的“电子装置”可包括,但不限于被设置成经由有线线路连接(如经由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PSTN)、数字用户线路(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数字电缆、直接电缆连接,以及/或另一数据连接/网络)和/或经由(例如,针对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诸如手持数字视频广播(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handheld,DVB-H)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调幅-调频(amplitude modulation-frequency modulation,AM-FM)广播发送器,以及/或另一通信终端的)无线接口接收/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电子装置可以被称为“无线通信终端”、“无线终端”以及/或“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卫星或蜂窝电话;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ersonal communication system,PCS)终端;可以包括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以及/或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接收器的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以及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或包括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的其它电子装置。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 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20)

  1. 一种光学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
    具有屈折力的第二透镜;
    具有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及
    具有屈折力的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皆为非球面,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存在反曲点;
    所述光学系统包括光圈,所述光圈设置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至所述第四透镜之间;
    且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
    0.5<SL/TTL<0.9;
    -1<SAG31/CT3<0;
    其中,SL为所述光圈至所述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SAG31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矢高,CT3为所述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
    0.4<DT11/DT42<0.9;
    其中,DT1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孔径,DT42为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孔径。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
    20mm<OBL<40mm;
    其中,OBL为所述光学系统的物面至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
    0.1<|SAG41|/CT4<2.0;
    其中,SAG41为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矢高,CT4为所述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
    -1≤f1/f2<0;
    其中,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
    0<f1/f2≤1;
    其中,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
    FNO≤3.55;
    其中,FNO为所述光学系统的光圈数。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
    0.5<CT3/CT2<3.0;
    其中,CT2为所述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
    0.1<R1/R9<0.7;
    其中,R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9为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
    -3<(f2+f4)/f<1;
    其中,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
  1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圈设置于所述第一透镜与 所述第二透镜之间。
  1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圈设置于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之间。
  1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及所述第四透镜中至少一个的材质为塑料。
  1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及所述第四透镜中的至少一个的物侧面为非球面。
  1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及所述第四透镜中的至少一个的像侧面为非球面。
  1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1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红外截止滤光片,所述红外截止滤光片设置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
  18. 一种摄像模组,包括感光元件及权利要求1至17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所述感光元件设置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
  19.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满足以下关系:
    TTL/ImgH<2.65;
    其中,ImgH为所述感光元件上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长度的一半。
  20. 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壳体及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设置于所述壳体。
PCT/CN2019/122072 2019-11-29 2019-11-29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WO2021102943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7/606,027 US20220206262A1 (en) 2019-11-29 2019-11-29 Optical system,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PCT/CN2019/122072 WO2021102943A1 (zh) 2019-11-29 2019-11-29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9/122072 WO2021102943A1 (zh) 2019-11-29 2019-11-29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02943A1 true WO2021102943A1 (zh) 2021-06-03

Family

ID=761289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19/122072 WO2021102943A1 (zh) 2019-11-29 2019-11-29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06262A1 (zh)
WO (1) WO202110294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09862A (zh) * 2022-02-14 2022-05-17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US11953756B2 (en) 2019-08-15 2024-04-09 Jiangxi Ofilm Optical Co., Ltd. Optical system, image capturing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64003A1 (en) * 2003-06-24 2004-12-30 Takayuki Noda Imaging lens
US6985309B2 (en) * 2003-03-31 2006-01-10 Fujinon Corporation Imaging lens
CN102914851A (zh) * 2011-08-05 2013-02-06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拾像光学镜组
CN102998774A (zh) * 2011-09-13 2013-03-27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拾像镜组
CN106959500A (zh) * 2016-01-12 2017-07-18 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
CN206460205U (zh) * 2016-12-14 2017-09-01 广东旭业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成像光学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85309B2 (en) * 2003-03-31 2006-01-10 Fujinon Corporation Imaging lens
US20040264003A1 (en) * 2003-06-24 2004-12-30 Takayuki Noda Imaging lens
CN102914851A (zh) * 2011-08-05 2013-02-06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拾像光学镜组
CN102998774A (zh) * 2011-09-13 2013-03-27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拾像镜组
CN106959500A (zh) * 2016-01-12 2017-07-18 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
CN206460205U (zh) * 2016-12-14 2017-09-01 广东旭业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成像光学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953756B2 (en) 2019-08-15 2024-04-09 Jiangxi Ofilm Optical Co., Ltd. Optical system, image capturing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4509862A (zh) * 2022-02-14 2022-05-17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206262A1 (en) 2022-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184165A1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WO2021109127A1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WO2021179207A1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WO2020073978A1 (zh) 光学透镜组、取像模组和电子装置
US11953756B2 (en) Optical system, image capturing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20220444A1 (zh) 光学镜头、取像模组及移动终端
WO2020078451A1 (zh) 光学摄像镜头、取像模组和电子装置
EP4170407A1 (en) Seven-lens imaging objective
WO2021217664A1 (zh)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和电子装置
WO2020073983A1 (zh) 光学摄像镜头组、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WO2022105926A1 (zh) 光学镜头及成像设备
WO2021102943A1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3625425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1087661A1 (zh) 光学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WO2020258269A1 (zh) 成像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WO2021138754A1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WO2022109820A1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2160119A1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433652B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5416068U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2120515A1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2120678A1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1203277A1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1134784A1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WO2022109824A1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1995377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

122 Ep: pct application non-entry in european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1995377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