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19120180A1 - 用于无叶吹风设备的扇头组件、无叶吹风设备、用于无叶风扇的机头及无叶风扇 - Google Patents

用于无叶吹风设备的扇头组件、无叶吹风设备、用于无叶风扇的机头及无叶风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19120180A1
WO2019120180A1 PCT/CN2018/121607 CN2018121607W WO2019120180A1 WO 2019120180 A1 WO2019120180 A1 WO 2019120180A1 CN 2018121607 W CN2018121607 W CN 2018121607W WO 2019120180 A1 WO2019120180 A1 WO 2019120180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duct
flow guiding
flow
airflow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8/12160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罗伟锦
叶似锦
卢键彬
宋坪泽
Original Assignee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721803860.4U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207847976U/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711378783.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07965458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721803727.9U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208487066U/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711376203.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08180175B/zh
Application filed by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EP1889051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EP3726066B1/en
Publication of WO2019120180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19120180A1/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FPUMPING OF FLUID BY DIRECT CONTACT OF ANOTHER FLUID OR BY USING INERTIA OF FLUID TO BE PUMPED; SIPHONS
    • F04F5/00Jet pumps, i.e. devices in which flow is induced by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velocity of another fluid flow
    • F04F5/14Jet pumps, i.e. devices in which flow is induced by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velocity of another fluid flow the inducing fluid being elastic fluid
    • F04F5/16Jet pumps, i.e. devices in which flow is induced by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velocity of another fluid flow the inducing fluid being elastic fluid displacing elastic flui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FPUMPING OF FLUID BY DIRECT CONTACT OF ANOTHER FLUID OR BY USING INERTIA OF FLUID TO BE PUMPED; SIPHONS
    • F04F5/00Jet pumps, i.e. devices in which flow is induced by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velocity of another fluid flow
    • F04F5/44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F5/02 - F04F5/42

Definitions

  • first flow guiding surface faces the side wall of the air outlet portion, and an edge of the first air guiding member is sealingly connected with a sidewall of the air outlet portion.
  • the flow guiding device and the rear air outlet are of a unitary structure.
  • a third aspect of the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bladeless air blowing device including a base, a power system disposed in the base, and a fan assembly of any of the above, the fan assembly being coupled to the base An intake air flow generated by the power system is received through the air inlet and the intake air flow is emitted through the nozzle.
  • a fourth aspect of the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handpiece for a bladeless fan, wherein a air duct is formed in the nose, the air duct has a first end and a second end, and the air duct has a first
  • the air inlet is provided at an end, and the airflow direction is from the first end to the second end of the air duct, and the wall of the air duct is provided with a wall penetrating the air duct in a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airflow direction.
  • the air outlet is arranged along the airflow direction; wherein the first end and the second end of the air duct have a gradual change section in which the flow area gradually changes in the airflow direction.
  • the gradual segment is directly opposite to at least a portion of the air outlet.
  • the gradation section includes a plurality of intervals arranged in the airflow direction, and a plurality of the gradation sections have the same length dimension in the airflow direction.
  • the gradation segment includes at least three spaced apart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airflow, and the spacing between each adjacent two of the at least three of the gradual segments is the same.
  • the handpiece includes a first air duct member and a second air duct member, and the air duct is formed in the first air duct member and the second air duct member, wherein the first air duct One end of the air duct member is connected to and communicates with one end of the second air duct member; or one end of the first air duct member and one end of the second air duct member are connected by a connecting member and the first air duct The air duct in the piece is separated from the air duct in the second air duct member.
  • the handpiece includes a first air duct member, a second air duct member, and a connecting member, the first air duct member extending in an up and down direction; the second air duct member extending in an up and down direction, and
  • the first air duct member and the second air duct member are arranged side by side and parallel to each other; two ends of the connecting member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to an upper end of the first air duct member and an upper end of the second air duct member, wherein a wind tunnel is formed in the first air duct member and the second air duct member, and a lower end of the air duct is the first end, and an upper end of the air duct is the second end .
  • FIG. 7 is a schematic structural view of a rear air outlet and a flow guiding device according to a third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 Figure 14 is a schematic view showing the combination of the first splicing portion and the second splicing portion shown in Figure 13;
  • the power system in the pedestal generates a pressurized intake air flow, and the intake air flow enters the air passage 11 from the susceptor through the air inlet 13 , and the intake air flow is continuously emitted from the nozzle 12 during the movement from bottom to top in the air passage 11 .
  • the nozzle 12 is disposed on the front side of the front air outlet member 14, that is, the first side of the air outlet portion 10.
  • the corresponding positions of the front air outlet 14 and the rear air outlet 15 are provided with matching positioning slots 141 and positioning protrusions 151 through the positioning protrusions.
  • the 151 is snapped into the positioning card slot 141, that is, the relative positions of the front air outlet member 14 and the rear air outlet member 15 are pre-positioned to facilitate subsequent sealing connection, for example, glue bonding or ultrasonic welding at the butt joint.
  • the inlet gas flow is continuously squeezed, and the gas flow rate is continuously increased to reduce the difference in the gas flow velocity from the nozzle 12 in the up and down direction, so that The airflow speed of the nozzle 12 corresponding to the vertical direct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cross-sectional portion is relatively uniform, thereby enhancing the user's experience.
  • the airflow of the bladeless fan enters the air duct from the air inlet, and is emitted obliquely upward from the nozzle at a large speed and a large injection angle, instead of blowing to the user in a horizontal direction, resulting in a poor user experience;
  • the flow velocity of the airflow from the nozzle gradually decreases, and the jet angle of the airflow from the nozzle is smaller and smaller, and the airflow from the upper nozzle is emitted in a horizontal direction with an injection angle of almost zero, but the lower nozzle
  • the airflow from the oblique upward direction and the airflow from the upper horizontal direction cause a turbulence, which further affects the user's experience.
  • the second flow guiding surface 22a can guide the intake air flow that continues to move upward after bypassing the first flow guiding surface 21a, preventing the eddy current phenomenon from occurring at the upper position of the first flow guiding member 21.
  • a handpiece 100 for a bladeless fan 1000 according to a first aspect embodiment of a second embodiment is described below with reference to FIGS. 12-22.
  • the air passage 11 may be a gradual change section 103 as a whole, or a part of the air passage 11 may be formed as the gradual change section 103, wherein if only a part of the air passage 11 forms a gradual change section 103, At this time, one or more sections of the air passage 11 other than the gradual section 103 do not change, and the flow area from the transition section 103 to the non-gradation section 103 is also gradual (non-mutation).
  • the gradation section 103 can also be arranged to include a plurality of spaced apart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airflow.
  • the gradation section 103 is provided at at least one of a midstream of the airflow direction of the air duct 11, an upstream of the airflow direction of the air duct 11, a downstream of the airflow direction of the air duct 11, and the like.
  • the lengths of the plurality of gradual segments 103 are the same or different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airflow.
  • the spacing between the two transition segments 103 refers to the gap between the two transition segments 103, or,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airflow, the adjacent ends of the adjacent two transition segments 103 are in the airflow.
  • the spacing in the direction For example, when the airflow direction is in the up and down direction, the spacing between the two transition sections 103 refers to the spacing between the upper ends of the lower ones of the two transition sections 103 and the lower end of the upper one.
  • the air duct 11 includes at least one convex structure 5, each convex structure 5 including at least a first sub-convex surface 51 that is inclined toward the air outlet 101 in the airflow direction. .
  • the distance from the point on the convex structure 5 to the origin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airflow is x, and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section on the convex structure 5 (perpendicular to the airflow direction) is a function F(x).
  • F(x)'>0 in the first sub-convex surface, and F(x)" 0 or F(x)" changes from a positive value to a negative value (first concave kyphosis)
  • F(x)' represents the first derivative of the function F(x) and F(x)" represents the second derivative of F(x).
  • the other end of the first sub-convex surface 51 may not extend to the second end 10B of the air duct 11, in other words, the other end of the first sub-convex surface 51 is spaced apart from the second end 10B of the air duct 11.
  • the second sub-convex surface 52 needs to be provided to achieve a smooth transition of the airflow.
  • X3/L shown in 19 is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1/8, thereby indicating that the gradation section 103 is not in close proximity to the first end 10A. It is set and not connected to the first end 10A.
  • the corresponding convex structure 5 can be designed in the air duct 11 according to the airflow distribution requirement, so that the air flow emitted from the air outlet 101 in the entire extending direction is uniform. More specifically, since the flow parameters (e.g., velocity, pressure, direction, etc.) of the airflow flowing through the convex structure 5 can be continuously changed without abrupt change, the problem of eddy current formation around the convex structure 5 can be improved and lowered. The disturbing resistance of the convex structure 5 to the airflow, thereby ensuring that the airflow can smoothly travel and change within the air duct 11, and reduces the aerodynamic noise.
  • the flow parameters e.g., velocity, pressure, direction, etc.
  • the lengths of the plurality of convex structures 5 are the same or different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air flow.
  • the spacing between each adjacent two convex structures 5 may be the same or different.
  • the three convex structures are denoted as A, B, and C, respectively.
  • the spacing between A and B is A-B
  • the spacing between B and C is B-C
  • the spacing A-B and the spacing B-C may be the same or different.
  • the convex structure may be four or more.
  • the first sub-convex surface 51 is one,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first sub-convex surface and the first end 10A is the length of the air passage 11 (as shown in FIG. 20 and FIG. X4/L, X6/L) 1/6 to 2/6 shown in 21, and the length of the first sub-convex surface is the length of the air passage 11 (D4/L as shown in Figs. 20 and 21, D6/L) 2/6 to 4/6.
  • the airflow of the handpiece 100 is more uniform, and the air blowing effect is better.
  •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econd sub-convex surface 52 and the first end 10A is the length of the air duct 11 (X3/L, X5/L as shown in FIG. 19 and FIG. 20) 2/6 to 5/6, That is, the second sub-convex surface 52 may be provided downstream of the air duct 11 (as in the third embodiment shown in FIG. 20) or from the middle and upper upstream of the air duct 11 to the downstream of the air duct 11 (implementation as shown in FIG. 19). Example 2).
  • the second sub-convex surface 52 the flow area near the downstream of the air duct 11 is gradually reduced, so that the air outlet speed downstream of the air duct 11 can be effectively increased, so that the air passage 11 is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 a handpiece 100 in accordance with various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will now be described with reference to Figures 12-21.
  • the handpiece 100 includes a first air duct member 105 and a second air duct member 106.
  • the air duct 11 is formed in each of the first air duct member 105 and the second air duct member 106.
  • One end of the first air duct member 105 and the first air duct member 105 One end of the second air duct member 106 is connected and connected.
  • the handpiece 100 includes a first air duct member 105 and a second air duct member 106.
  • the air duct 11 is formed in each of the first air duct member 105 and the second air duct member 106.
  • One end of the second air duct member 106 is connected by a connecting member, and the air duct 11 in the second air duct member 106 is spaced apart from the air duct 11 in the second air duct member 106.
  • the handpiece 100 includes a first air duct member 105, a second air duct member 106 and a connecting member 107.
  • the first air duct member 105 and the second air duct member 106 are each formed with a duct 11, a first air duct member 105 and The second duct members 106 all extend in the up and down direction, and the first duct member 105 and the second duct member 106 are spaced apart in the left-right direction, and the first duct member 105 and the second duct member 106 are parallel to each other.
  • the lower end of the duct 11 is formed as the aforementioned first end 10A
  • the upper end of the duct 11 is formed as the aforementioned second end 10B. Both ends of the connecting member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to the upper end of the first duct member 105 and the upper end of the second duct member 106.
  • the airflow speed is higher at the lower portion of the air duct 11 after the airflow enters the air duct 11 from bottom to top.
  • the direction is upward, and is partially ejected from the air outlet 101.
  • the airflow direction is obliquely upward and the angle of inclination is large, and as the airflow gradually flows upward and ejects, the airflow velocity at the upper portion of the air duct 11 is reduced, and the airflow is reduced.
  • each air passage 11 is provided with a convex structure 5, wherein the convex structure 5 extends from the middle and upper reaches of the air passage 11 to the middle and the downstream of the air passage 11, and this convex structure 5 has a first sub-convex surface 51 and Two sub-convex faces 52.
  • the convex structure 5 has a simple structure, is convenient to process, and makes the flow velocity in the entire air passage 11 more uniform, thereby improving the air blowing effect of the handpiece 100.
  • the present invention is not limited thereto, and the bladeless fan 1000 may further include other components.
  • an air guiding device such as a three-way device may be installed in the base 200, such that The high-speed airflow generated by the wind turbine can be diverted into the air duct 11 through the tee.
  • other configurations of the bladeless fan 1000 according to an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such as a control system and the like, and operations are known to those skilled in the art and will not be described in detail herein.
  • the bladeless fan 1000 according to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improves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bladeless fan 1000 by providing the handpiece 100 of the first aspect embodiment described abov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无叶吹风设备的扇头组件、无叶吹风设备、用于无叶风扇(1000)的机头(100)及无叶风扇(1000),所述扇头组件包括出风部(10),所述出风部(10)包括进风口(13)、喷嘴(12)以及风道(11),所述进风口(13)与所述喷嘴(12)均与所述风道(11)连通,所述风道(11)具有变截面部分,所述变截面部分从下至上对应的气流流通面积连续变化,且所述变截面部分的下端处对应的气流流通面积大于上端处对应的气流流通面积。该种设置使得进气流经流变截面部分的过程中,进气流的流速得以增大,使得变截面部分对应处的上下方向的喷嘴发出的气流流速较为均匀,提升用户体验感。

Description

用于无叶吹风设备的扇头组件、无叶吹风设备、用于无叶风扇的机头及无叶风扇
本申请要求于2017年12月19日在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下述四个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一、申请号为201721803727.9、发明名称为“无叶风扇及其机头”的中国专利申请;二、申请号为201711376203.0、发明名称为“一种扇头组件及无叶吹风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三、申请号为201721803860.4、发明名称为“一种扇头组件及无叶吹风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四、申请号为201711378783.7、发明名称为“一种扇头组件及无叶吹风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上述四个中国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活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无叶吹风设备的扇头组件、无叶吹风设备、用于无叶风扇的机头及无叶风扇。
背景技术
无叶风扇通过动力系统产生高压气流,高压气流进入风道内经喷嘴发出。但现有的无叶风扇,高压气流从进风口进入风道后,越靠近风道的下侧的喷嘴,发出的气流流速越大,越靠近风道的上侧的喷嘴发出的气流流速越小,造成喷嘴发出的气流流速在喷嘴延伸的上下方向不均,造成用户的体验感较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用于无叶吹风设备的扇头组件、无叶吹风设备、用于无叶风扇的机头及无叶风扇,以改善喷嘴发出的气流 流速的均匀性,提升用户体验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无叶吹风设备的扇头组件,包括出风部,所述出风部包括进风口、喷嘴以及风道,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喷嘴均与所述风道连通,所述风道具有变截面部分,所述变截面部分从下至上对应的气流流通面积连续变化,且所述变截面部分的下端处对应的气流流通面积大于上端处对应的气流流通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变截面部分位于所述风道的上部和/或中部。
进一步地,所述出风部的侧壁从下至上向内收缩以形成所述变截面部分。
进一步地,所述喷嘴沿所述风道的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变截面部分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变截面部分沿所述风道的上下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扇头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风道内的导流装置,所述导流装置包括第一导流件,所述第一导流件具有第一导流面,所述第一导流面倾斜向下延伸以阻挡部分进气流,所述第一导流面的下端处对应的风道的气流流通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导流面的上端处对应的风道的气流流通面积,所述第一导流面的下端处至上端处之间的对应的风道为所述变截面部分。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流件呈板状,所述第一导流件从所述风道的上端处倾斜向下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流面迎面朝向所述喷嘴以将部分进气流引导至所述喷嘴。
进一步地,所述喷嘴设置于出风部的第一侧,所述第一导流件设置于出风部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所述第一导流件的边缘与所述出风部的第二侧的内壁密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流面迎面朝向所述出风部的侧壁,所述第一导 流件的边缘与所述出风部的侧壁密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装置还包括位于第一导流件上方的第二导流件,所述第二导流件具有倾斜向上延伸的第二导流面,所述第二导流面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导流面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二导流面的下端处的风道的气流流通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导流面的上端处的风道的气流流通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流面为平面、弧面、或者平面和弧面的组合;和/或,所述第一导流面为平面、弧面、或者平面和弧面的组合。
进一步地,从所述第二导流面的下端至所述第二导流面的上端,对应的所述风道的气流流通面积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装置包括第三导流件,所述第三导流件具有第三导流面,所述第二导流面通过所述第三导流面与第一导流面平滑过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出风部包括前出风件和后出风件,所述前出风件和后出风件共同限定出所述风道,所述喷嘴设置于所述前出风件前侧,所述导流装置密封连接于所述后出风件的后侧。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装置与所述后出风件为一体式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前出风件和所述后出风件的其中之一设置有定位卡槽,其中另一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卡槽配合的定位凸起,且所述前出风件和所述后出风件之间通过超声波焊接或通过胶粘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扇头组件还包括外壳件,所述外壳件罩设于所述出风部外部。
进一步地,从所述第一导流面的下端至所述第一导流面的上端,对应的所述风道的气流流通面积逐渐减小。
进一步地,所述出风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风道内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两端与所述风道的左、右侧的内壁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喷嘴沿所述风道的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导流装置的数 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导流装置沿所述风道的上下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导流装置与所述喷嘴对应设置。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无叶吹风设备的扇头组件,包括出风部,所述出风部包括进风口、喷嘴以及风道,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喷嘴均与所述风道连通,所述风道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从所述风道的所述第一端到所述第二端为气流方向,所述风道包括变截面部分,所述变截面部分沿所述气流方向的气流流通面积连续变化,所述变截面部分的靠近所述第一端的一端对应的气流流通面积大于靠近所述第二端的一端对应的气流流通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变截面部分由所述出风部的侧壁向内收缩形成。
进一步地,所述喷嘴沿所述风道的气流方向延伸,所述变截面部分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变截面部分沿所述风道的气流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扇头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风道内的导流装置,所述导流装置包括第一导流件,所述第一导流件具有第一导流面,所述第一导流面相对所述气流方向倾斜延伸以阻挡部分进气流,所述第一导流面对应位置处的风道为所述变截面部分。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流面迎面朝向所述喷嘴以将部分进气流引导至所述喷嘴。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装置还包括位于第一导流件的靠近所述第二端的第二导流件,所述第二导流件具有相对所述气流方向倾斜延伸的第二导流面,所述第二导流面与所述第一导流面连接,所述第二导流面的靠近所述第一导流面的一端对应的风道的气流流通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导流面的远离所述第一导流面的一端对应的风道的气流流通面积。
进一步地,沿所述气流方向,所述第二导流面对应的所述风道的气流流通面积逐渐增大。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无叶吹风设备,包括基座、设置于基座内的动力系统以及上述任一种的扇头组件,所述扇头组件与所述基座连接以通过所述进风口接收所述动力系统产生的进气流并通过所述喷嘴发出所述进气流。
进一步地,所述无叶吹风设备为无叶风扇、无叶吹风机、无叶暖风机、无叶加湿器、以及无叶冷风机中的任一种。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无叶风扇的机头,所述机头内形成有风道,所述风道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风道的第一端设有进风口,从所述风道的第一端到第二端为气流方向,所述风道的壁上设有在垂直于所述气流方向的方向上贯通所述风道的壁的出风口,所述出风口沿所述气流方向排布;其中,所述风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具有在所述气流方向上过流面积逐渐变化的渐变段。
进一步地,所述渐变段包括第一子段,所述第一子段在所述气流方向上过流面积逐渐减小。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子段的一端延伸到所述风道的第一端或与所述风道的第一端间隔开,所述第一子段的另一端延伸到所述风道的第二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子段与所述风道的所述第二端间隔开,且所述渐变段还包括第二子段,所述第二子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子段相连,且所述第二子段的另一端朝向所述风道的第二端延伸,且所述第二子段在所述气流方向上过流面积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子段在所述气流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子段在所述气流方向上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渐变段与所述出风口的至少一部分正对。
进一步地,所述风道的壁朝向所述风道内凸起形成所述渐变段。
进一步地,所述渐变段包括在所述气流方向上间隔排布的多个,且在 所述气流方向上多个所述渐变段的长度尺寸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渐变段包括在所述气流方向上间隔布置的至少三个,且至少三个所述渐变段中每相邻两个之间的间距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机头包括第一风道件和第二风道件,所述第一风道件和所述第二风道件内均形成有所述风道,其中,所述第一风道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风道件的一端相连并连通;或所述第一风道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风道件的一端由连接件相连且所述第一风道件内的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件内的风道隔开。
进一步地,所述机头包括第一风道件、第二风道件以及连接件,所述第一风道件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风道件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风道件和所述第二风道件左右间隔排布且彼此平行;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于所述第一风道件的上端和第二风道件的上端相连,其中,所述第一风道件内和所述第二风道件内均形成有风道,且所述风道的下端为所述第一端,所述风道的上端为所述第二端。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无叶风扇,包括基座、机头以及制风装置,所述机头为上述任一种的用于无叶风扇的机头且安装在所述基座上;所述制风装置设在所述基座内且用于向所述风道内供给气流。
本发明实施例的扇头组件,进气流流经变截面部分的过程中,进气流的流速得以增大,使得变截面部分对应处的喷嘴发出的气流流速较为均匀,提升用户体验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一的第一实施例的扇头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扇头组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扇头组件的出风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后出风件和导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左视图;
图6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一的第二实施例的后出风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一的第三实施例的后出风件和导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一的第四实施例的后出风件和导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一的第五实施例的后出风件和导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一的第六实施例的后出风件和导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具有图8中的后出风件的出风部沿图8中的A-A方向剖视并顺时针旋转90°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二的一个实施例的机头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所示的机头的爆炸图;
图14是图13中所示的第一拼接部和第二拼接部的组合的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所示的第一拼接部和第二拼接部的侧面投影图;
图16是图15中所示的第一拼接部和第二拼接部的剖视图;
图17是图13中所示的第一拼接部的一个立体图;
图18是图13中所示的第一拼接部的另一个立体图;
图19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二的一实施例的第一拼接部的立体图;
图20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二的另一实施例的第一拼接部的立体图;
图2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二再一实施例的第一拼接部的立体图;
图22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二的一个实施例的无叶风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
以下结合图1-11,对具体实施方式一进行描述。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使用的方位词“上”、“下”、“前”、“后”、“左”、“右”等是针对无叶吹风设备正常使用情况下的方位词,“前”指的是面向用户的一侧,“后”指的是背向用户的一侧,以图5为例,“前”为图5所示的垂直纸面向外的方向,“后”为图5所示的垂直纸面向里的方向,“上”、“下”为图5所示的上下方向,“左”、“右”为图5所示的左右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中,“喷射角”为喷嘴发出的气流方向与图5所示水平方向的夹角。“气流流通面积”指的是出风部10在图5所示水平方向的横截面上,风道11内可供进气流向上流过的面积。“第一侧”和“第二侧”指代方向。“出风部的侧壁”指的是出风部10围设成风道11的壳体的所有侧壁,包括风道11的左侧壁101a、右侧壁101b、前侧壁以及后侧壁。
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无叶吹风设备,包括基座(图未示)、设置于基座内的动力系统(图未示)以及扇头组件,扇头组件与基座连接以接收动力系统产生的进气流并将进气流向外发出。本实施例中,以无叶吹风设备为无叶风扇为例进行描述。可以理解的是,该无叶吹风设备的类型不局限于无叶风扇,例如,还可以是无叶吹风机、无叶暖风机、无叶加湿器以及无叶冷风机中的任一种。
请参阅图1、图2以及图3,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扇头组件包括出风部10以及外壳件30,出风部10包括进风口13、喷嘴12以及风道11,进风口13和喷嘴12均与风道11连通,出风部10整体形状不限,可以是圆环形、∩形、多边形等,出风部10内部的腔体形成风道11,风道11的形状与出风部10的形状相匹配。本实施例中,出风部10的形状大致呈左右对称的∩形结构,进风口13的数量为两个,∩形的出风部10 的左右两侧的风道11下部各有一个进风口13。出风部10的喷嘴12设置于出风部10的第一侧,该第一侧可以是出风部10面向用户的前侧,也可以是背离用户的后侧。喷嘴12可沿第一侧的上下方向延伸,呈长缝隙结构且长缝隙的宽度较小。基座内的动力系统产生带压力的进气流,进气流从基座内经进风口13进入风道11内,进气流在风道11内从下至上运动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从喷嘴12发出。
出风部10的结构形式不限,例如,出风部10的左侧壁101a、右侧壁101b、前侧壁以及后侧壁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结构。再例如,请参阅图1和图3,第一实施例中,为便于生产时的脱模处理,出风部10包括前出风件14和后出风件15,前出风件14和后出风件15密封对接,前出风件14和后出风件15的内部均为中空的腔体,两者的中空的腔体共同限定出上述的风道11。喷嘴12设置于前出风件14的前侧,即出风部10的第一侧。为了便于前出风件14和后出风件15的连接定位,前出风件14和后出风件15的相应位置设置有相互匹配的定位卡槽141和定位凸起151,通过定位凸起151卡入定位卡槽141内,即将前出风件14和后出风件15的相对位置进行预定位,便于后续的密封连接,例如,可在对接处用胶水粘接或者用超声波焊接。
由于出风部10一般都成扁平薄壁结构,使得出风部10在受到外部压力时,其内部的风道11的形状容易发生变化,进而影响风道11内的流体分布。为此,请参阅图5、图6,以及图7,出风部10还包括设置于风道11内的加强筋16,加强筋16的两端固定在风道11的左侧壁101a和右侧壁101b之间。具体地,加强筋16设置于前出风件14和/或后出风件15内的左、右侧的侧壁上。
外壳件30罩设于出风部10的外部,具体地,外壳件30罩设于前出风件14和后出风件15的外部,起到美化风扇组件的作用。外壳件30可通过 螺栓、螺钉或卡接等方式与出风部10连接。
风道11具有变截面部分,变截面部分从下至上对应的气流流通面积连续变化,且所述变截面部分的下端处对应的气流流通面积大于上端处对应的气流流通面积。所述的“连续变化”指的是气流流通面积的变化值没有较大的突变,例如,变截面部分大致呈下大上小的形式,变截面的气流流通面积可以是呈直线式的逐渐减小,也可以是呈较缓的曲线式的大致呈减小的趋势。
进气流从变截面部分的下端运动至变截面部分的上端的过程中,进气流不断被挤压,气流流速不断得以增大,以减小从上下方向的喷嘴12发出的气流流速差,使得变截面部分对应的上下方向的喷嘴12发出的气流速度较为均匀,提升用户的体验感。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变截面部分”指的是沿风道11上下方向中的一段气流流通面积有变化的风道11。
变截面部分可以是位于风道11的上部或者中部,或者,风道11的上部和中部均有变截面部分。
变截面部分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多个变截面部分沿风道11的上下方向间隔设置。
变截面部分可以是由出风部10的侧壁101向内收缩而形成,例如,可以是出风部10的左侧壁101a和/或右侧壁101b向风道11内倾斜;和/或,出风部10的前侧壁和/或后侧壁向风道11内倾斜。所述的“出风部10的前侧壁”为出风部10的第一侧对应的侧壁,所述的“出风部10的后侧壁”为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对应的侧壁。请参阅图6,具体实施方式一提供的第二实施例中,出风部10的右侧壁101b向风道11内倾斜。
变截面部分可以是在出风部10内的风道11内增设导流装置而形成,请参阅图1以及图7-图10,扇头组件还包括设置于风道11内的导流装置 20,导流装置20包括第一导流件21,第一导流件21具有第一导流面21a,第一导流面21a在风道11内倾斜向下延伸以阻挡部分进气流,第一导流面21a的下端对应处的风道11的气流流通面积大于第一导流面21a的上端对应处的风道11的气流流通面积,第一导流面21a的下端处至上端处之间对应的风道11为变截面部分。进一步,第一导流面21a迎面朝向喷嘴12以将来自进风口13的部分进气流引导至喷嘴12。
第一导流面21a可以是朝向出风部10的任意一个方向。请参阅图7,具体实施方式一提供的第三实施例中,第一导流面21a朝向出风部10的左侧壁101a和/或右侧壁101b,具体地,第一导流件21呈较长的平板状,平板状的第一导流件21位于出风部10的第二侧的靠近上部的位置,第一导流件21从风道11的上端处逐渐向下倾斜延伸,且平板状的周边与出风部10的内壁密封连接。
相关技术中的无叶风扇的进气流从进风口进入风道后,以较大速度和较大的喷射角从喷嘴处斜向上发出,而不是水平方向吹向用户,造成用户体验感较差;沿着风道的高度方向,喷嘴发出的气流流速逐渐减小,喷嘴斜向上发出气流的喷射角越来越小,上方的喷嘴发出的气流以喷射角几乎为零的水平方向发出,但下方喷嘴斜向上发出的气流与上方水平方向发出的气流会产生扰流,进一步影响了用户的体验感。为此,请参阅图1,图8-图10,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实施例、第四实施例、第五实施例、第六实施例中,第一导流面21a迎面朝向喷嘴12设置,在第一导流面21a的导流作用下,部分进气流逐渐改变运动方向,由竖直向上运动改变为朝向喷嘴12的方向运动,进气流从第一导流面21a的下端运动至第一导流面21a的上端的过程中,由于第一导流面21a的下端处对应的风道11的气流流通面积大于第一导流面21a的上端处对应的风道11的气流流通面积,使得进气流不断被挤压、引导朝向喷嘴12方向,进而可以使得部分进气流在 第一导流面21a的导向作用下以较小的喷射角从喷嘴12发出,可有效地改善进气流从喷嘴12斜向上发出的现象,提升用户的体验感;由于减少了喷嘴12发出气流的喷射角,因此可有效地抑制扰流现象,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体验感。
第一导流面21a的表面应尽量避免尖角等结构对气流的扰动。第一导流面21a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弧面,还可以是平面和弧面的组合。
第一导流件21的位置不限,例如,第一导流件21可以设置在出风部10的左侧壁101a或右侧壁101b上,也可以是设置在出风部10的第二侧的内壁上,即出风部10的后侧壁,且第一导流件21的边缘与出风部10的第二侧的内壁密封连接。具体地,第一导流件21设置于后出风件15的后侧,且与后出风件15的后侧的内壁密封连接,例如,一体成型于后出风件15的后侧的内壁上。如此,一方面使得风扇组件的结构简单、紧凑,便于生产加工。另一方面可使得所有的进气流均从第一导流件21与出风部10的第一侧之间的间隔内流过,第一导流面21a可对进气流起到更好的导向效果。
第一导流件21的数量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进行设定,可以是一个或者是多个。每一个第一导流件21对应一个变截面部分。例如,请参阅图1-图5,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导流件2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导流件21在风道11内上下方向间隔设置。请参阅图8,第四实施例中,第一导流件21为一个,第一导流件21呈较长的平板状,第一导流面21a朝向喷嘴12,平板状的第一导流件21位于出风部10的第二侧的靠近上部的位置,第一导流件21从风道11的上端处逐渐向下倾斜延伸,且平板状的周边与出风部10的内壁密封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平板状”应理解为包括平直的板状以及略微弯曲并带有一定弧度的板状。第一导流件21的延伸长度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变化。
导流装置20还包括第二导流件22,第二导流件22位于第一导流件21的上方,第二导流件22具有倾斜向上延伸的第二导流面22a,第二导流面22a的下端与第一导流面21a的上端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结构进行平滑过渡连接。例如,请参阅9,第五实施例中,导流装置20还包括第三导流件23,第三导流件23具有第三导流面23a,所述第一导流面21a和第二导流面22a之间通过第三导流件23的第三导流面23a进行平滑过渡连接。第一导流面21a、第二导流面22a以及第三导流面23a之间平滑过渡连接,以便达到较好的导流效果。
第二导流面22a能够将绕过第一导流面21a后继续向上运动的进气流进行导向,防止第一导流件21的上方位置出现涡流现象。
进一步地,从第二导流面22a的下端处对应的风道11的气流流通面积小于第二导流面22a的上端处对应的风道11的气流流通面积,对向上运动的进气流起到缓冲作用。更进一步地,从第二导流面22a的下端至所述第二导流面22a的上端,对应的风道11的气流流通面积逐渐增大。即本实施例中,导向装置对应处的风道11的气流流通面积从下至上先逐渐收缩再逐渐扩大。
第二导流面的形状不限,例如可以是平面、弧面、或是平面与弧面的组合。
第二导流件22的设置位置需配合第一导流件21的位置,例如,当第一导流件21设置于后出风件15的后侧时,第二导流件22也对应地设置于后出风件15的后侧。
第二导流件22的数量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当第二导流件22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二导流件22在风道11的上下方向间隔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第一导流件21不需要与第二导流件22并一一对应设置,即第一导流件21可以有与之配合的第二导流件22,也可以是没有与之配合的 第二导流件22。
需要说明的是,导流装置20可以是分体式结构,也可以是一体式结构,具体地,第一导流件21可以是分体式结构,也可以是一体式结构;第二导流件22可以是分体式结构,也可以是一体式结构。具体地,第一导流件21、第二导流件22与后出风件15的后侧为一体式结构。
当变截面部分有多个,多个变截面部分在风道11的上下方向间隔设置,请参阅图1、图3、图4以及图5,以下以第一实施例为例,本发明实施例的扇头组件的工作过程如下:
来自进风口13的进气流进入风道11内,当进气流进入第一个变截面部分,即遇到第一个导流装置20的第一导流面21a时,进气流不断被挤压,气流速度不断增大,第一个变截面部分对应的上下方向的喷嘴21发出的气流流速较为均匀,且在第一导流面21a的作用下进气流的流向被改变,使得部分进气流以较小的喷射角从喷嘴12发出。未经喷嘴12发出的进气流绕过第一导流面21a继续向上运动遇到第二导流面22a,气流流通面积的增大,对进气流起到缓冲作用,进气流继续向上遇到第二个导流装置20的第一导流面21a,同理,第二个导流装置20的作用分析同上,在此不再赘述。
一般地,无叶风扇沿风道11上下方向的中间位置附近的喷嘴12发出的气流对用户的体验感影响很大,因此,可该区域内应设置导流装置20。
在一未示出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描述内容不同的是,风道11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从风道11的第一端到第二端为气流方向,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一中的从下至上的方向为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气流方向,以图5为例,图5中的从下至上的方向为气流方向,风道的第一端位于图5的下方,风道的第二端位于图5的上方。变截面部分沿气流方向的气流流通面积连续变化,变截面部分的靠近第一端的一端对应的气流流通面积大于靠近第二端的一端对应的气流流通面积。也就是说,本具体实 施方式中,以气流方向取代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一中的从下至上的方向。其余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二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二,具体实施方式二的示例在图12-图22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考图12-图22描述根据具体实施方式二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无叶风扇1000的机头100。
如图12和图13所示,根据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无叶风扇1000的机头100,机头100内形成有风道11。
具体而言,如图12和图13所示,风道11延伸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10A和第二端10B,其中,风道11的第一端10A设有进风口13,且从风道11的第一端10A到第二端10B为气流方向,风道11的壁上开设有与风道11连通且沿着从第一端10A到第二端10B的方向排布的出风口101,换言之,出风口101沿垂直于气流方向的方向贯通风道11的壁,且出风口 101沿着气流方向排布。
另外,风道11的第一端10A和第二端10B之间具有渐变段103,渐变段103在气流方向上过流面积(垂直于气流方向的截面的内部面积)逐渐变化。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无叶风扇1000的机头100,设置渐变段103,从而可以在改善风道11内部气流分布,降低噪音,使得机头100的出风在整个出风平面上可以更加均匀,进而有效地改善了机头100的出风效果,大幅提升了用户体验。
出风口101可以为一个由第一端10A延伸到第二端10B的长条孔,也可以为沿着从第一端10A到第二端10B的方向间隔开分布的多个小孔。这样,气流可以从第一端10A进入风道11内,并沿着风道11朝向第二端10B的方向移动,并且部分气流在从第一端10A向第二端10B移动的过程中同时可以通过出风口101喷出。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逐渐变化指的是非突然变化。其中,过流面积突然变化是指过流面积发生突变,例如在风道11内设置台阶面(或称阶梯面)就会导致风道11相应位置处的过流面积突然变化,更具体地说,假设在风道11的M段设置台阶面,M段的过流面积沿着从第一端10A到第二端10B的方向,先保持初始值F1不改变、然后突然改变到一个值F2,接着继续维持这个值F2不变,然后又突然改变到另外一个值F3,接着再继续维持这个值F3不变,从而说明,M段的过流面积取不到F1到F2中的任意一个值,也取不到F2到F3中的任意一个值,只能取F1、F2、F3这三个值。相反的,如果M段的过流面积沿着从第一端10A到第二端10B的方向逐渐改变,例如从值F1逐渐变化到值F3,从而说明M段的过流面积可以取到F1~F3中的任意一个值。另外,可以理解的是,“过流面积”的概念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这里不再详述。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风道11可以整体为渐变段103,也可以为风道11上的一部分形成为所述的渐变段103,其中,如果风道11上只是一部分形成了渐变段103,此时,风道11上除了渐变段103外的一段或多段过流面积不变,而且从渐变段103到非渐变段103段的过流面积也是渐变的(非突变)。
风道11可以立式设置,也就是说,风道11可以与水平面相交90°夹角的绝对竖直设置,风道11也可以与水平面相交大于45°夹角的非绝对竖直设置,风道11也可以设置成与水平面的夹角可变。由此,可以形成全面送风。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风道11还可以卧式设置(图未示出该示例),也就是说,风道11可以与水平面相交0°夹角的绝对水平设置,风道11也可以与水平面相交小于45°夹角的非绝对水平设置。下面,仅以风道11立式设置为例进行说明,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下面的技术方案后,显然能够想到风道11卧式设置的技术方案。
每个渐变段103与第一端10A的间距(也就是说,渐变段103的最靠近第一端10A端点与第一端10A之间的距离)与风道11的长度之比(如图15中所示的X1/L、X2/L,图19中所示的X3/L,图20中所示的X4/L、X5/L,图21中所示的X6/L)大于等于1/8,从而说明渐变段103不紧邻第一端10A设置且不与第一端10A相接。
渐变段103的入口端与风道11的进风口之间的间距不小于风道11长度的预定比例,其中,预定比例可以为1/8,或者将预定比例设置为1/10到4/5之间的任意值,例如预定比例设置为1/8、1/7、1/6、1/5、1/4等等。通过对渐变段103入口尺寸的限制,可以有效提高出风口出风的均匀性,并且还可以限制渐变段103对进风口进风的导流效果,避免靠近进风口的出风口出风速度过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风道11包括至少一个渐变段103,每个渐 变段103的过流面积在从第一端10A到第二端10B的方向上逐渐变化,每个渐变段103的至少一段的过流面积沿着从第一端10A到第二端10B的方向逐渐减小。换句话说,渐变段103包括第一子段,第一子段(未示出)在气流方向上过流面积逐渐减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段的一端延伸到风道11的第一端10A,当然,第一子段也可以与风道11的第一端10A间隔开,例如第一子段的所述一端设置于风道11的第一端10A和第二端10B之间的中部;或第一子段的所述一端延伸到与风道11的第一端10A或第二端10B间隔开1/8L,其中L为风道11的长度。
当然,上述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并非是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另外,第一子段的另一端可以延伸到风道11的第二端10B。
当然,第一子段的另一端也可以不延伸到风道11的第二端10B,换言之,第一子段的另一端与风道11的第二端10B间隔开。此时,需要设置第二子段来实现气流的平滑过渡。具体而言,第一子段与风道11的第二端10B间隔开,且渐变段103还包括第二子段(未示出),第二子段的一端与第一子段相连,且第二子段的另一端朝向风道11的第二端10B延伸,第二子段在气流方向上过流面积逐渐增大。
优选地,第二子段在气流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一子段在气流方向上的长度。换言之,第二子段相对于第一子段更加平缓。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渐变段103与出风口101的至少一部分正对,也就是说,渐变段103设置于风道11上具有出风口101的区域。
而且,渐变段103还可以设置为包括在沿气流方向上间隔排布的多个。例如,在风道11的气流方向的中游、在风道11的气流方向的上游、在风道11的气流方向的下游等中的至少一处设置所述的渐变段103。
根据渐变段103的位置不同,渐变段103可以选择不同的长度,从而实现更加均匀的出风。当然,也可以将多个渐变段103的长度设置为完全一样,在具有三个以上的渐变段103时,多个渐变段103的长度可以都不相同或者部分不相同。其中,渐变段103的长度是指渐变段103沿气流方向的尺寸。
换言之,在气流方向上,多个渐变段103的长度尺寸相同或不同。
另外,在具有三个以上的渐变段103(沿气流方向布置)时,每相邻的两个渐变段103之间的间距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例如,在具有三个渐变段时,三个渐变段分别表示为A、B、C。其中,A、B之间的间距为A-B,B、C之间的间距为B-C,间距A-B与间距B-C可以相同或不同。当然,渐变段也可以为四个以上的多个。
需要说明的是,两个渐变段103之间的间距是指两个渐变段103之间的间隙,或者说,在气流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渐变段103中相邻的端部在气流方向上的间距。例如,气流方向为沿上下方向时,两个渐变段103之间的间距是指:两个渐变段103中位于下面的一个的上端与位于上面的一个的下端之间的间距。
另外,本发明中的渐变段103可以是风道11的壁朝向风道11内凸起形成,也可以是在风道11的内表面上形成的凸起结构。
例如,可以在风道11上形成朝向风道11内凸起的凸面来形成所述的渐变段103。以凸面结构5设置于与出风口101相对的位置为例。
具体而言,风道11的第一端10A和第二端10B之间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凸面结构5,凸面结构5与出风口101的至少一部分正对,且凸面结构5朝向出风口101凸起,通过凸面结构5形成所述的渐变段103。其中,风道11内与出风口101相对的表面在沿气流方向上平滑延伸。
其中,凸面结构5与出风口101正对,例如,出风口101形成于风道 11的前侧壁,则凸面结构5位于风道11的后侧壁的内侧,而且凸面结构5与出风口101前后正对。
参照图16,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风道11包括至少一个凸面结构5,每个凸面结构5至少包括第一子凸面51,第一子凸面51在气流方向上朝向出风口101倾斜。
其中,第一子凸面51可以为平面形状,也可以为在气流方向上逐渐冲凹面转换为凸面的形状。
例如,以进风口为原点,以凸面结构5上的点沿气流方向到原点的距离为x,以凸面结构5上的点所在的截面(垂直于气流方向)的过流面积做函数F(x),则在第一子凸面中F(x)’>0,且F(x)”=0或F(x)”从正值变化为负值(先凹后凸),当然还可以是第一子凸面51也可以为直面和弧面的组合(部分区域F(x)”=0、部分区域F(x)”≠0)。其中,F(x)’表示函数F(x)的一阶导数,F(x)”表示F(x)的二阶导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凸面51的一端延伸到风道11的第一端10A,当然,第一子凸面51也可以与风道11的第一端10A间隔开,例如第一子凸面51的所述一端设置于风道11的第一端10A和第二端10B之间的中部;或第一子凸面的所述一端延伸到与风道11的第一端10A或第二端10B间隔开1/8L,其中L为风道11的长度。
当然,上述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并非是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另外,第一子凸面51的另一端可以延伸到风道11的第二端10B。
当然,第一子凸面51的另一端也可以不延伸到风道11的第二端10B,换言之,第一子凸面51的另一端与风道11的第二端10B间隔开。此时,需要设置第二子凸面52来实现气流的平滑过渡。具体而言,第一子凸面51与风道11的第二端10B间隔开,且渐变段103还包括第二子凸面52,第二 子凸面52的一端与第一子凸面51相连,而且第一子凸面51与第二子凸面52平滑过渡,且第二子凸面52的另一端朝向风道11的第二端10B延伸,第二子凸面52在气流方向上朝背离出风口101的方向倾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子凸面52在气流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一子凸面51在气流方向上的长度。换言之,第二子凸面52相对于第一子凸面51更加平缓。
凸面结构5设在风道11内的远离出风口101一侧的表面上以使风道11包括至少一个渐变段103,每个渐变段103的过流面积在从第一端10A到第二端10B的方向上逐渐变化,每个渐变段103的至少一段的过流面积沿着从第一端10A到第二端10B的方向逐渐减小,每个渐变段103与第一端10A的间距(也就是说,渐变段103的最靠近第一端10A端点与第一端10A之间的距离)与风道11的长度之比(如图15中所示的X1/L、X2/L,图19中所示的X3/L,图20中所示的X4/L、X5/L,图21中所示的X6/L)大于等于1/8,从而说明渐变段103不紧邻第一端10A设置且不与第一端10A相接。
由此,由于凸面结构5设在风道11内以占据风道11内部的空间,从而凸面结构5会引发风道11内相应位置处的过流面积发生改变。具体而言,沿着从第一端10A到第二端10B的方向,如果凸面结构5占据风道11的空间逐渐增多,风道11该段的过流面积就会逐渐减小,从而流经该段的气流速度就会逐渐增大;而沿着从第一端10A到第二端10B的方向,如果凸面结构5占据风道11的空间逐渐减小,风道11该段的过流面积就会逐渐增大,从而流经该段的气流速度就会逐渐降低。由此说明,风道11内气流的流动参数(如速度、压力、方向等)会根据凸面结构5的形状变化发生相应改变。例如,凸面结构5呈斜面(即与风道11的延伸中线不平行的平面)形状或曲面形状。
因此,可以根据气流分布需要,在风道11内设计相应的凸面结构5,以使出风口101在整个延伸方向上喷出的气流均匀。更加具体地说,由于流经凸面结构5的气流的流动参数(如速度、压力、方向等)可以发生连续变化,而非发生突变,从而可以改善凸面结构5周围形成涡流的问题,且降低了凸面结构5对气流造成的扰动阻力,进而确保气流可以在风道11内顺利行进并发生改变,且降低了气动噪声。
如图16所示,由于凸面结构5远离出风口101和第一端10A设置,从而当气流流经凸面结构5时,会在远离出风口101和第一端10A的位置改变流动参数后从出风口101流出,能够提高凸面结构5发挥作用的有效性。而且,将凸面结构5远离出风口101设置,还会避免凸面结构5在出风口101处引发涡流而干扰气流从出风口101正常喷出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出风的可靠性。
由此,可以通过调整风道11内凸面结构5的形状来改变气流在风道11内的分布(包括速度分布、压力分度、方向分布等等),从而调整气流从出风口101喷出的速度和角度,使得机头100在整个吹风平面上送出的气流均匀,例如使图12中所示的机头100上下喷出的气流速度和角度均匀,不会发生上下气流扰流并在机头100前方汇聚的问题,进而可以有效提高机头100的送风距离和送风量,提高用户体验。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无叶风扇1000的机头100,通过在风道11内设置凸面结构5,从而可以在改善风道11内部气流分布,同时降低凸面结构5对气流的扰动影响,降低噪音,使得机头100的出风在整个出风平面上可以更加均匀,进而有效地改善了机头100的出风效果,大幅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凸面结构5可以包括在气流方向上间隔布置的多个。
根据凸面结构5的位置不同,凸面结构5可以选择不同的长度,从而实现更加均匀的出风。当然,也可以将多个凸面结构5的长度设置为完全一样,在具有三个以上的凸面结构5时,多个凸面结构5的长度可以都不相同或者部分不相同。其中,凸面结构5的长度是指凸面结构5沿气流方向的尺寸。
换言之,在气流方向上,多个凸面结构5的长度尺寸相同或不同。
另外,在具有三个以上的凸面结构5(沿气流方向布置)时,每相邻的两个凸面结构5之间的间距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例如,在具有三个凸面结构时,三个凸面结构分别表示为A、B、C。其中,A、B之间的间距为A-B,B、C之间的间距为B-C,间距A-B与间距B-C可以相同或不同。当然,凸面结构也可以为四个以上的多个。
需要说明的是,两个凸面结构5之间的间距是指两个凸面结构5之间的间隙,或者说,在气流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凸面结构5中相邻的端部在气流方向上的间距。例如,气流方向为沿上下方向时,两个凸面结构5之间的间距是指:两个凸面结构5中位于下面的一个的上端与位于上面的一个的下端之间的间距。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凸面结构5可以为一个圆弧面或可以由多个圆弧面平滑过渡连接(例如通过倒圆角过渡连接)而成,凸面结构5与风道11的表面平滑过渡连接(例如通过倒圆角过渡连接)。由此,可以确保风道11在凸面结构5处的过流面积连续改变,且凸面结构5对气流的扰动作用可以更小,进一步降低产生涡流的可能,确保气流可以更加顺畅地在风道11内流通。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凸面结构5可以包括沿着从第一端10A到第二端10B的方向,朝向靠近出风口101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子凸面和朝向远离出风口101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子凸面52,第一 子凸面51呈曲面形状,第一子凸面51与第二子凸面52通过曲面平滑过渡相连。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子凸面51还可以为斜面形状且包括沿着从第一端10A到第二端10B的方向,朝向靠近出风口101的方向沿斜面延伸的第一斜面和朝向远离出风口101的方向沿斜面延伸的第二斜面。
由此,风道11在设有第一子凸面处的渐变段103的过流面积可以沿着从第一端10A到第二端10B的方向先减小后增大,这样,当气流通过出风口101与第一子凸面之间时速度可以逐渐增大且朝向出风口101的方向流动,当气流经过第一子凸面与第二子凸面52之间的过渡曲面后,可以沿着第二子凸面52朝向远离出风口101的方向运动,而且速度会逐渐减小以平缓贴靠风道11的壁面,从而降低气流扰动,使气流得到缓冲,进而降低气动噪音。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和图17所示,第一子凸面51为两个且沿着从第一端10A到第二端10B的方向间隔开分布,两个第一子凸面51与第一端10AA的间距分别为风道11的长度的(如图15中所示的X1/L、X2/L)1/6~2/6和4/6~5/6,且每个第一子凸面51的长度为风道11的长度的(如图15中所示的D1/L、D2/L)1/6~2/6。由此,机头100的出风更加均匀,出风效果更好。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0和图21所示,第一子凸面51为一个,第一子凸面与第一端10A的间距为风道11的长度的(如图20和图21中所示的X4/L、X6/L)1/6~2/6,且第一子凸面的长度为风道11的长度的(如图20和图21中所示的D4/L、D6/L)2/6~4/6。由此,机头100的出风更加均匀,出风效果更好。
具体而言,由于气流运动到风道11的中下游时速度会降低,从而将第一子凸面设在风道11的中下游,可以提高风道11的中下游的气流速度, 以使风道11整体的出风效果更加均匀。另外,由于气流在进入到风道11后会朝向下游运动,因此在风道11中上游处的出风口101喷出的气流会朝向风道11的下游方向以较大的倾斜角度喷出,而在风道11中下游处的出风口101喷出的气流会朝向风道11的下游方向以较小的倾斜角度喷出,这样,通过将第一子凸面设在风道11的中上游,可以减小风道11中上游处的出风口101喷出的气流的倾斜角度,使得风道11整体的出风效果更加均匀。因此,在风道11的中上游和中下游分别设置第一子凸面,不但可以减小中上游的喷气角度,还可以增大中下游的喷气速度,进而使得风道11整体的出风效果更加均匀。这里,可以理解的是,上游指的是靠近第一端10A的位置,下游指的是靠近第二端10B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9和图20所示,凸面结构5可以包括呈曲面形状的第二子凸面52,第二子凸面52沿着从第一端10A到第二端10B的方向朝向靠近出风口101的方向逐渐延伸且延伸至第二端10B。由此,凸面结构5的结构更加简单且更加便于加工。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子凸面52还可以为斜面形状且沿着从第一端10A到第二端10B的方向,朝向靠近出风口101的方向沿斜面延伸。
优选地,第二子凸面52与第一端10A的间距为风道11的长度的(如图19和图20中所示的X3/L、X5/L)2/6~5/6,也就是说,第二子凸面52可以设在风道11的下游(如图20所示的实施例三)或者由风道11的中上游延伸至风道11的下游(如图19所示的实施例二)。由此,通过设置第二子凸面52,说明靠近风道11下游处的过流面积逐渐减小,这样,可以有效提高风道11下游处的出风速度,使得风道11上游和下游的出风速度均匀,从而提高出风效果和出风均匀度。这里,可以理解的是,当未设置凸面结构5之前,风道11下游处的气流速度小于风道11上游处的气流速度,且风道11下游处的气流喷出角度小于风道11上游处的气流喷出角度。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下面将参考图12-图21描述根据本发明多个实施例的机头100。
实施例一
机头100包括第一风道件105和第二风道件106,第一风道件105和第二风道件106内均形成有风道11,其中第一风道件105的一端与第二风道件106的一端相连并连通。
其中,第一风道件105和第二风道件106可以形成为具有开口的环形,环形的开口处的两端设置进风口。
实施例二
机头100包括第一风道件105和第二风道件106,第一风道件105和第二风道件106内均形成有风道11,其中第一风道件105的一端与第二风道件106的一端由连接件相连,且第二风道件106内的风道11与第二风道件106内的风道11间隔开。
实施例三
机头100包括第一风道件105、第二风道件106和连接件107,第一风道件105和第二风道件106内均形成有风道11,第一风道件105和第二风道件106均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风道件105和第二风道件106沿左右方向间隔开,且第一风道件105和第二风道件106相互平行。另外,风道11的下端形成为前述的第一端10A,风道11的上端形成为前述的第二端10B。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风道件105的上端和第二风道件106的上端相连。
实施例四
参照图12-图18,实施例三中的机头100可以包括第一拼接部41和第二拼接部42,其中,第一拼接部41包括立式设置且为倒U形的第一内圈 板411和立式设置且为倒U形的第一外圈板412,第一外圈板412罩设在第一内圈板411外,凸面结构5设在第一拼接部41内,其中,第二拼接部42包括立式设置且为倒U形的第二内圈板421和立式设置且为倒U形的第二外圈板422,第二外圈板422罩设在第二内圈板421外,第二拼接部42拼接在第一拼接部41的前侧以使第二子风道11和第一拼接部41对拼成第一风道件105、第二风道件106和连接件107,出风口101形成在第二拼接部42的前侧。由此,机头100的结构简单,且便于凸面结构5的加工,且可以确保凸面结构5远离出风口101设置。
进一步地,参照图12-图19,机头100还包括第三拼接部43,第三拼接部43立式设置且为倒U形且罩设在第一拼接部41和第二拼接部42外,凸面结构5设在第一外圈板412上且由第一外圈板412的外表面向内凹入形成。由此,第三拼接部43可以起到装饰作用,使得机头100整体的外观美观,而且,通过将凸面结构5加工在、夹设在第一内圈板411与第三拼接部43之间的第一外圈板412上,使得凸面结构5的背凹处50可以被遮挡住,提高机头100整体的美观性。
如图18所示,第一内圈板411和第一外圈板412之间设有多个加强筋16,由此,可以确保第一拼接部41的容积,提高机头100的工作性能和工作可靠性。另外,第二内圈板421和第二外圈板422之间也设有多个加强筋16,由此,可以确保第二子风道11的容积,提高机头100的工作性能和工作可靠性。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加强筋16的数量还可以仅为一个,而且加强筋16还可以近设在第一拼接部41内或者仅设在第二拼接部42内。
如图16所示,第一拼接部41和第二拼接部42的配合面通过插槽结构44对拼且在对拼处超声波焊接密封。由此,可以提高装配效率且密封可靠性高,并且能够降低不良率。这里,可以理解的是,“插槽结构44”的拼接 方式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这里不再详述。另外,第一拼接部41和第二拼接部42在通过插槽结构44对拼完成后,还可以通过螺钉或螺栓在螺钉安装结构45处连接,从而方便后续超声波焊接。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胶水粘接的方式固定、密封第一拼接部41和第二拼接部42。
实施例五
如前述实施例三,
如图12-图18所述,在本实施例一中,机头100内限定出左右两个互不连通管的风道11,其中,每个风道11内的中上游和中下游分别排布一个具有第一子凸面51和第二子凸面52的凸面结构5,这样,当气流进入每个风道11后,可以先经过一个凸面结构5改变流速,然后经过风道11中游的平缓段102,再流向下一个第一子凸面51改变流速。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如果风道11内不设有两个凸面结构5时,气流自下而上进入风道11内后,在风道11下部处的气流速度较高,速度方向向上,并部分从出风口101喷出,气流喷出方向为斜向上且倾斜的角度较大,而随着气流逐渐向上流动和喷出,风道11上部处的气流速度减小,且气流从出风口101喷出的倾斜角度也变小,这样,从上部出风口101喷出的气流对从下部出风口101喷出的气流产生较大的扰动,致使用户体验效果较差,且会产生气动噪音。
而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风道11的后侧设置两个顺滑的凸面结构5,风道11相应位置处的过流面积会先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导致相应位置处的气流的速度会先逐渐增大再逐渐减小。这样,当气流经过下面的凸面结构5的第一子凸面51时,气流的速度逐渐增大且朝向出风口101的方向运动,以更大的速度和较低的倾斜角度喷出,而在气流经过该凸面结构5的第二子凸面52时,气流的速度逐渐减小且沿着第二子凸面52贴近风道11的壁 面运动,从而可以减少扰流,使风速得到缓冲,降低噪音,然后经过风道11的平缓段102后,气流又经过上面的凸面结构5的第一子凸面51,使得速度再次逐渐增大且朝向出风口101运动,从而可以提高对应出风口101处的风速并改善该处的送风风向,由此,可以使得在整个出风平面上的风速较为均匀,且整体出风斜向上的情况得到很好的改善,并且减少了出风平面上风的扰流,降低噪声,提升用户体验。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机头100,通过在风道11内设置不同的凸面结构5,相较于未设置凸面结构5的情况,出风效果有很大的提升和改善,但是,凸面结构5的不同会改变出风平面上不同位置的风速和风向,因此在本实施例的风道11设计高度中,设置两个凸面结构5,出风更加均匀,出风速度和角度更加舒适,风动噪音更低。
实施例六
如图19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的结构大致相同.
参照图19,每个风道11内设置的凸面结构5仅包括第一子凸面,且第一子凸面由风道11的中上游延伸至风道11的下游。由此,凸面结构5的结构简单,方便加工且使整个风道11内的流速更加均匀,提高机头100的出风效果。
实施例七
如图20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的结构大致相同。
参照图20,每个风道11内设置的凸面结构5包括两个凸面结构5,其中,一个凸面结构5由风道11的中上游延伸至风道11的中下游,且具有第一子凸面51和第二子凸面52,另一个凸面结构5设在风道11的下游,并可以仅具有第一子凸面51。由此,凸面结构5的结构简单,方便加工且使整个风道11内的流速更加均匀,提高机头100的出风效果。
实施例八
如图21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的结构大致相同。
参照图21,每个风道11内设置有凸面结构5,其中,凸面结构5由风道11的中上游延伸至风道11的中下游,而这个凸面结构5具有第一子凸面51和第二子凸面52。由此,凸面结构5的结构简单,方便加工且使整个风道11内的流速更加均匀,提高机头100的出风效果。
下面参考图22描述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无叶风扇1000。
如图22所示,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无叶风扇1000,包括:基座200、制风装置和根据本发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机头100,其中,机头100且安装在基座200上,制风装置设在基座200内且用于向风道11内供给气流。
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无叶风扇1000还可以包括其他部件,例如在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基座200内还可以安装导风装置,如三通等,这样,制风装置产生的高速气流可以经过三通的分流进入风道11。另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叶风扇1000的其他构成例如控制系统等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叶风扇1000,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机头100,从而提高了无叶风扇1000的整体性能。
为便于理解,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一和具体实施方式二中的部分技术特征的大致对应关系如下:机头相当于扇头组件,渐变段中的第一子段相当于变截面部分,凸面结构相当于导流装置,第一子凸面相当于第一导流件,第二子凸面相当于第二导流件,第一拼接部相当于后出风件,第二拼接部相当于前出风件,第三拼接部相当于外壳件,出风口相当于喷嘴,制风装置相当于动力系统,过流面积相当于气流流通面积。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 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41)

  1. 用于无叶吹风设备的扇头组件,包括出风部,所述出风部包括进风口、喷嘴以及风道,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喷嘴均与所述风道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具有变截面部分,所述变截面部分从下至上对应的气流流通面积连续变化,且所述变截面部分的下端处对应的气流流通面积大于上端处对应的气流流通面积。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扇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截面部分位于所述风道的上部和/或中部。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扇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部的侧壁从下至上向内收缩以形成所述变截面部分。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扇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沿所述风道的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变截面部分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变截面部分沿所述风道的上下方向间隔设置。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扇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头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风道内的导流装置,所述导流装置包括第一导流件,所述第一导流件具有第一导流面,所述第一导流面倾斜向下延伸以阻挡部分进气流,所述第一导流面的下端处对应的风道的气流流通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导流面的上端处对应的风道的气流流通面积,所述第一导流面的下端处至上端处之间的对应的风道为所述变截面部分。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扇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件呈板状,所述第一导流件从所述风道的上端处倾斜向下延伸。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扇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面迎面朝向所述喷嘴以将部分进气流引导至所述喷嘴。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扇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设置于出风部的第一侧,所述第一导流件设置于出风部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 侧,所述第一导流件的边缘与所述出风部的第二侧的内壁密封连接。
  9.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扇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面迎面朝向所述出风部的侧壁,所述第一导流件的边缘与所述出风部的侧壁密封连接。
  10. 根据权利要求5-9任一项所述的扇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装置还包括位于第一导流件上方的第二导流件,所述第二导流件具有倾斜向上延伸的第二导流面,所述第二导流面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导流面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二导流面的下端处的风道的气流流通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导流面的上端处的风道的气流流通面积。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扇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面为平面、弧面、或者平面和弧面的组合;和/或,所述第一导流面为平面、弧面、或者平面和弧面的组合。
  12.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扇头组件,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第二导流面的下端至所述第二导流面的上端,对应的所述风道的气流流通面积逐渐增大。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扇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装置包括第三导流件,所述第三导流件具有第三导流面,所述第二导流面通过所述第三导流面与第一导流面平滑过渡连接。
  14. 根据权利要求5或7所述的扇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部包括前出风件和后出风件,所述前出风件和后出风件共同限定出所述风道,所述喷嘴设置于所述前出风件前侧,所述导流装置密封连接于所述后出风件的后侧。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扇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装置与所述后出风件为一体式结构。
  16.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扇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出风件和所 述后出风件的其中之一设置有定位卡槽,其中另一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卡槽配合的定位凸起,且所述前出风件和所述后出风件之间通过超声波焊接或通过胶粘连接。
  17.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扇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头组件还包括外壳件,所述外壳件罩设于所述出风部外部。
  1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扇头组件,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第一导流面的下端至所述第一导流面的上端,对应的所述风道的气流流通面积逐渐减小。
  1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扇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风道内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两端与所述风道的左、右侧的内壁固定连接。
  20.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扇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沿所述风道的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导流装置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导流装置沿所述风道的上下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导流装置与所述喷嘴对应设置。
  21. 一种用于无叶吹风设备的扇头组件,包括出风部,所述出风部包括进风口、喷嘴以及风道,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喷嘴均与所述风道连通,所述风道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从所述风道的所述第一端到所述第二端为气流方向,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包括变截面部分,所述变截面部分沿所述气流方向的气流流通面积连续变化,所述变截面部分的靠近所述第一端的一端对应的气流流通面积大于靠近所述第二端的一端对应的气流流通面积。
  22.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扇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截面部分由所述出风部的侧壁向内收缩形成。
  23.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扇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沿所述风道的气流方向延伸,所述变截面部分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变截面部分沿所述风道的气流方向间隔设置。
  24.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扇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头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风道内的导流装置,所述导流装置包括第一导流件,所述第一导流件具有第一导流面,所述第一导流面相对所述气流方向倾斜延伸以阻挡部分进气流,所述第一导流面对应位置处的风道为所述变截面部分。
  25. 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扇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面迎面朝向所述喷嘴以将部分进气流引导至所述喷嘴。
  26. 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扇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装置还包括位于第一导流件的靠近所述第二端的第二导流件,所述第二导流件具有相对所述气流方向倾斜延伸的第二导流面,所述第二导流面与所述第一导流面连接,所述第二导流面的靠近所述第一导流面的一端对应的风道的气流流通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导流面的远离所述第一导流面的一端对应的风道的气流流通面积。
  27. 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扇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气流方向,所述第二导流面对应的所述风道的气流流通面积逐渐增大。
  28. 一种无叶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设置于基座内的动力系统以及权利要求1-27任一项所述的扇头组件,所述扇头组件与所述基座连接以通过所述进风口接收所述动力系统产生的进气流并通过所述喷嘴发出所述进气流。
  29. 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无叶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无叶吹风设备为无叶风扇、无叶吹风机、无叶暖风机、无叶加湿器、以及无叶冷风机中的任一种。
  30. 一种用于无叶风扇的机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头内形成有风道,所述风道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风道的第一端设有进风口,从所述风道的第一端到第二端为气流方向,所述风道的壁上设有在垂直于所述气流方向的方向上贯通所述风道的壁的出风口,所述出风口沿所述气流方向排 布,
    其中,所述风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具有在所述气流方向上过流面积逐渐变化的渐变段。
  31. 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用于无叶风扇的机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渐变段包括第一子段,所述第一子段在所述气流方向上过流面积逐渐减小。
  32. 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用于无叶风扇的机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段的一端延伸到所述风道的第一端或与所述风道的第一端间隔开,所述第一子段的另一端延伸到所述风道的第二端。
  33. 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用于无叶风扇的机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段与所述风道的所述第二端间隔开,且所述渐变段还包括:
    第二子段,所述第二子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子段相连,且所述第二子段的另一端朝向所述风道的第二端延伸,且所述第二子段在所述气流方向上过流面积逐渐增大。
  34. 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用于无叶风扇的机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段在所述气流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子段在所述气流方向上的长度。
  35. 根据权利要求30-34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无叶风扇的机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渐变段与所述出风口的至少一部分正对。
  36. 根据权利要求30-34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无叶风扇的机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的壁朝向所述风道内凸起形成所述渐变段。
  37. 根据权利要求30-3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叶风扇的机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渐变段包括在所述气流方向上间隔排布的多个,且在所述气流方向上多个所述渐变段的长度尺寸相同。
  38. 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无叶风扇的机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渐变段包括在所述气流方向上间隔布置的至少三个,且至少三个所述渐变段中每 相邻两个之间的间距相同。
  39. 根据权利要求30-34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无叶风扇的机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头包括:
    第一风道件;和
    第二风道件,所述第一风道件和所述第二风道件内均形成有所述风道,
    其中,所述第一风道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风道件的一端相连并连通;或所述第一风道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风道件的一端由连接件相连且所述第一风道件内的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件内的风道隔开。
  40. 根据权利要求30-3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叶风扇的机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头包括:
    第一风道件,所述第一风道件沿上下方向延伸;
    第二风道件,所述第二风道件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风道件和所述第二风道件左右间隔排布且彼此平行;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于所述第一风道件的上端和第二风道件的上端相连,
    其中,所述第一风道件内和所述第二风道件内均形成有风道,且所述风道的下端为所述第一端,所述风道的上端为所述第二端。
  41. 一种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
    机头,所述机头为根据权利要求30-40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无叶风扇的机头且安装在所述基座上;以及
    制风装置,所述制风装置设在所述基座内且用于向所述风道内供给气流。
PCT/CN2018/121607 2017-12-19 2018-12-17 用于无叶吹风设备的扇头组件、无叶吹风设备、用于无叶风扇的机头及无叶风扇 WO2019120180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8890517.8A EP3726066B1 (en) 2017-12-19 2018-12-17 Fan head assembly for bladeless air-blowing apparatus, bladeless air-blowing apparatus, head for bladeless fan, and bladeless fa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803860.4U CN207847976U (zh) 2017-12-19 2017-12-19 一种用于无叶吹风设备的扇头组件以及无叶吹风设备
CN201721803860.4 2017-12-19
CN201711378783.7A CN107965458B (zh) 2017-12-19 2017-12-19 一种扇头组件及无叶吹风设备
CN201721803727.9 2017-12-19
CN201721803727.9U CN208487066U (zh) 2017-12-19 2017-12-19 无叶风扇及其机头
CN201711378783.7 2017-12-19
CN201711376203.0A CN108180175B (zh) 2017-12-19 2017-12-19 一种扇头组件及无叶吹风设备
CN201711376203.0 2017-12-1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120180A1 true WO2019120180A1 (zh) 2019-06-27

Family

ID=669944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18/121607 WO2019120180A1 (zh) 2017-12-19 2018-12-17 用于无叶吹风设备的扇头组件、无叶吹风设备、用于无叶风扇的机头及无叶风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EP (1) EP3726066B1 (zh)
WO (1) WO201912018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87237A (zh) * 2021-12-17 2022-02-25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无叶风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61294A (zh) * 2012-04-10 2012-09-12 魏建峰 一种无叶风扇
KR101203378B1 (ko) * 2011-07-27 2012-11-21 이광식 무 블레이드 선풍기용 환형노즐
CN103375444A (zh) * 2012-04-11 2013-10-30 江西维特科技有限公司 无叶风扇及其喷嘴
GB2502106A (en) * 2012-05-16 2013-11-20 Dyson Technology Ltd Bladeless fan
CN106762852A (zh) * 2016-11-15 2017-05-31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扇头及无叶风扇
CN107477026A (zh) * 2017-09-30 2017-12-15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无叶风扇和机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509760B (en) * 2013-01-14 2015-07-15 Dyson Technology Ltd A Fan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203378B1 (ko) * 2011-07-27 2012-11-21 이광식 무 블레이드 선풍기용 환형노즐
CN102661294A (zh) * 2012-04-10 2012-09-12 魏建峰 一种无叶风扇
CN103375444A (zh) * 2012-04-11 2013-10-30 江西维特科技有限公司 无叶风扇及其喷嘴
GB2502106A (en) * 2012-05-16 2013-11-20 Dyson Technology Ltd Bladeless fan
CN106762852A (zh) * 2016-11-15 2017-05-31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扇头及无叶风扇
CN107477026A (zh) * 2017-09-30 2017-12-15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无叶风扇和机头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ee also references of EP3726066A4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87237A (zh) * 2021-12-17 2022-02-25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无叶风扇
CN114087237B (zh) * 2021-12-17 2024-03-08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无叶风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26066A4 (en) 2021-01-27
EP3726066B1 (en) 2023-05-03
EP3726066A1 (en) 2020-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65932B (zh) 风扇组件
US10194728B2 (en) Attachment for a hand held appliance
CN102454645B (zh) 风扇组件
CN107965458B (zh) 一种扇头组件及无叶吹风设备
CN107636317B (zh) 扇头及无叶风扇
TW201919766A (zh) 氣流吐出單元以及流體設備
CN109931293A (zh) 无叶风扇及其机头
WO2017206632A1 (zh) 空调器
WO2019120180A1 (zh) 用于无叶吹风设备的扇头组件、无叶吹风设备、用于无叶风扇的机头及无叶风扇
US20210282524A1 (en) Diffuser and hair dryer
CN106194834A (zh) 风洞的嵌套式出风结构
CN106884815B (zh) 对射式无叶风扇
CN101468365B (zh) 导风装置和采用该导风装置的工件冷却装置
US10633097B2 (en) Three dimensional pinched airflow nozzle and methods for use thereof
WO2021208497A1 (zh) 机头组件、风道系统、风扇
CN207847976U (zh) 一种用于无叶吹风设备的扇头组件以及无叶吹风设备
CN207961063U (zh) 无叶风扇及其机头
WO2020087706A1 (zh) 毛发干燥装置
CN210509659U (zh) 无叶风扇的出风立柱结构
CN103867498A (zh) 带独立喷孔的无叶风扇
CN108180175B (zh) 一种扇头组件及无叶吹风设备
CN114215771A (zh) 一种风扇的送风结构及风扇
CN208024578U (zh) 一种贯流式风机
CN206785759U (zh) 对射式无叶风扇
CN110566520A (zh) 带加热功能的无叶风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1889051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

ENP 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1889051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Effective date: 202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