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13149528A1 - 制动装置以及包括这种制动装置的离合系统 - Google Patents

制动装置以及包括这种制动装置的离合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13149528A1
WO2013149528A1 PCT/CN2013/072138 CN2013072138W WO2013149528A1 WO 2013149528 A1 WO2013149528 A1 WO 2013149528A1 CN 2013072138 W CN2013072138 W CN 2013072138W WO 2013149528 A1 WO2013149528 A1 WO 2013149528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shifting device
shaft
integrally formed
brak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3/07213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高则行
于公满
李建文
Original Assignee
Gao Zeha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2201600714U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202510693U/zh
Application filed by Gao Zehang filed Critical Gao Zehang
Publication of WO2013149528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13149528A1/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44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using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7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using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with a secondary drive, e.g. regulating motor, in order to vary speed continuously
    • F16H3/721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using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with a secondary drive, e.g. regulating motor, in order to vary speed continuously with an energy dissipating device, e.g. regulating brake or fluid throttle, in order to vary speed continuously

Abstract

一种制动装置以及包括这种制动装置的离合系统,其中所述制动装置包括差动行星齿轮机构(1)和变速装置、制动盘(101)和制动力施加装置(100),所述差动行星齿轮机构(1)包括第一太阳齿轮(15)、与第一太阳齿轮(15)一体形成的第一半轴(11)、第二太阳齿轮(16)、与所述第二太阳齿轮(16)一体形成的第二半轴(12)、多个同时啮合所述第一太阳齿轮(15)和所述第二太阳齿轮(16)的行星齿轮(17)、支撑行星齿轮(17)的行星齿轮架(18)以及与行星齿轮架(18)一体形成的壳体(13),制动系统的输入轴(10)通过第一变速装置(8,8')与差动行星齿轮机构(1)的第一半轴(11)和第二半轴(12)联接,所述壳体(13)通过第二变速装置(9)与制动盘(101)联接,其中所述第一变速装置(8,8')被构造为使得所述差动行星齿轮机构(1)的第一半轴(11)和第二半轴(12)的转速相反,转速比接近1但不等于1。

Description

制动装置以及包括这种制动装置的离合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动装置以及包括这种制动装置的离合系统。 背景技术
由现有技术已知的制动器是具有使运动部件(或运动机械)减速、 停止或保持停止状态等功能的装置, 俗称为刹车、 闸。 制动器主要由 制动件和操纵装置等组成。 一些已知的制动器还装有制动件间隙的自 动调整装置。 为了减小制动力矩和结构, 制动器通常装在设备的高速 轴上, 但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大型设备(如矿井提升机、 电梯等)则 应装在靠近设备工作部分的低速轴上。根据现有技术的制动器主要分 为摩擦式制动器和非摩擦式制动器。摩擦式制动器靠制动件与运动件 之间的摩擦力制动。 常用的摩擦式制动器由于其工作环境, 摩擦片常 常受到高温和强度极高的摩擦, 由此经常需要更换。 并且对于已知的 制动器在高转速高转矩情况下的制动效果不佳。
离合器通常位于动力发生装置例如发动机与变速箱之间, 用于切 断和接通动力传输。 传统的摩擦式离合器由摩擦片、 弹簧片、 压盘以 及动力输出轴组成。 在离合器的各个配件中, 压盘弹簧的强度、 摩擦 片的摩擦系数、 离合器的直径、 摩擦片的位置以及离合器的数目是决 定离合器性能的关键因素。 弹簧的刚度越大,摩擦片的摩擦系数越高, 离合器的直径越大, 离合器性能也就越好。 但是由于采用动力发生装 置输出给离合器的较大的转矩, 离合器的摩擦片在用于高扭矩系统时 通常体积较大, 且各部件极容易受到磨损, 需要经常更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制动装置, 该制动装置能够 通过很小的制动力实现对具有高转速高转矩的系统的制动。 同时, 本 发明还提供一种包括所述制动装置的离合系统。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 本发明提出一种制动装置, 包括差动行星 齿轮机构和变速装置、 制动盘和制动力施加装置, 其中, 所述差动行 星齿轮机构包括: 第一太阳齿轮、 与所述第一太阳齿轮一体形成的第 一半轴、 第二太阳齿轮、 与所述第二太阳齿轮一体形成的第二半轴、 多个行星齿轮, 所述多个行星齿轮同时啮合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和所述 第二太阳齿轮; 能够转动的行星齿轮架, 所述行星齿轮架可转动地支 承所述多个行星齿轮; 壳体, 所述壳体与行星齿轮架一体形成; 所述 制动装置的输入轴通过第一变速装置与差动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一半轴 和第二半轴联接, 所述差动行星齿轮机构的壳体通过第二变速装置与 制动盘联接, 所述制动盘通过制动力施加装置被施以制动力, 从而实 现制动, 以及其中所述第一变速装置被构造为使得所述差动行星齿轮 机构的第一半轴和第二半轴的转速相反, 转速比接近 1但不等于 1。
根据第一变速装置的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 第一变速装置包括: 第一齿轮, 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差动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一半轴一体形 成; 第二齿轮, 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差动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二半轴一 体形成; 所述第一齿轮、 第二齿轮分别通过齿轮副啮合与所述输入轴 联接。
根据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 所述第一变速装置还包括: 惰轮、 第 三齿轮, 所述第三齿轮经所述惰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 第四齿轮,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 其中, 所述第三齿轮和所述第四 齿轮与同一转轴一体形成, 输入轴与所述转轴一体形成, 由此形成所 述齿轮副啮合。
根据另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 所述第一齿轮为锥齿轮, 以及所述 第二齿轮为锥齿轮, 所述第一变速装置还包括与输入轴一体形成的输 入齿轮, 该输入齿轮为锥齿轮, 并且该输入齿轮同时与第一齿轮与第 二齿轮啮合, 由此形成所述齿轮副啮合。
有利的是, 所述差动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一太阳齿轮和第二太阳齿 轮的齿数比接近 1但不等于 1。
根据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 所述第二变速装置包括: 输出齿轮, 所述输出齿轮与所述差动行星齿轮机构的壳体一体形成; 第二变速装 置第一齿轮, 其与所述输出齿轮啮合, 并且所述第二变速装置第一齿 轮的齿数小于所述输出齿轮的齿数, 以实现所述第二变速装置的增速 降扭作用, 其中, 所述第二变速装置第一齿轮与制动盘通过轴一体形 成。
更为有利的是, 所述第二变速装置包括第二变速装置第二齿轮, 所述第二变速装置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二变速装置第一齿轮不可相对 转动地布置在所述轴上, 所述轴能够沿轴向移动, 所述第二变速装置 第二齿轮具有比第二变速装置第一齿轮更小的齿数, 从而当轴移动使 得输出齿轮与第二变速装置第一齿轮脱离啮合并与该第二变速装置第 二齿轮啮合时, 能进一步增速降扭。
根据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 第一变速装置和所述第二变速装置中 的至少一个是变速器。
根据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 差动行星齿轮机构是差速器。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离合系统, 所述离合系统包括如前述各实施 方式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动装置以及另外的差动行星齿轮机构,其中, 所述另外的差动行星齿轮机构包括: 第一太阳齿轮、 与所述第一太阳 齿轮一体形成的第一半轴、 第二太阳齿轮、 与所述第二太阳齿轮一体 形成的第二半轴、 多个行星齿轮, 所述多个行星齿轮同时啮合所述第 一太阳齿轮和所述第二太阳齿轮; 能够转动的行星齿轮架, 所述行星 齿轮架可转动地支承所述多个行星齿轮、 壳体, 所述壳体与行星齿轮 架一体形成, 其中所述另外的差动行星齿轮机构的壳体经由第一变速 装置与所述制动装置的差速器的第一半轴和第二半轴联接。
根据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 所述另外的差动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一 半轴和第二半轴中的一个为离合系统的输入轴, 另一个为离合系统的 输出轴。
根据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 所述第一变速装置包括: 第一齿轮, 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制动装置的差动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一半轴一体形 成; 第二齿轮, 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制动装置的差动行星齿轮机构的 第二半轴一体形成; 所述第一齿轮、 第二齿轮分别通过齿轮副啮合与 所述另外的差动行星齿轮机构的壳体联接。
根据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 所述第一变速装置还包括: 惰轮、 第 三齿轮, 所述第三齿轮经所述惰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 第四齿轮,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 其中, 所述第三齿轮和所述第四 齿轮与所述另外的差动行星齿轮机构的壳体一体形成。
根据另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 所述第一齿轮为锥齿轮, 以及所述 第二齿轮为锥齿轮, 所述第一变速装置还包括输入齿轮, 该输入齿轮 为锥齿轮, 并且该输入齿轮同时与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 其中所 述输入齿轮与所述另外的差动行星齿轮机构的壳体一体形成。
根据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 所述差动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一太阳齿 轮和第二太阳齿轮的齿数比接近 1但不等于 1。
根据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 所述第二变速装置包括: 输出齿轮, 所述输出齿轮与所述差动行星齿轮机构的壳体一体形成; 第二变速装 置第一齿轮, 其与所述输出齿轮啮合, 并且所述第二变速装置第一齿 轮的齿数小于所述输出齿轮的齿数, 以实现所述第二变速装置的增速 降扭作用, 其中, 所述第二变速装置第一齿轮与制动盘通过轴一体形 成。
根据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 所述第二变速装置包括第二变速装置 第二齿轮, 所述第二变速装置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二变速装置第一齿轮 不可相对转动地布置在所述轴上, 所述轴能够沿轴向移动, 所述第二 变速装置第二齿轮具有比第二变速装置第一齿轮更小的齿数, 从而当 轴移动使得输出齿轮与第二变速装置第一齿轮脱离啮合并与该第二变 速装置第二齿轮啮合时, 能进一步增速降扭。
有利的是, 所述第一变速装置和所述第二变速装置中的至少一个 是变速器。
有利的是, 所述另外的差动行星齿轮机构和所述制动装置的差动 行星齿轮机构是差速器。
根据本发明的制动装置具有简单的结构, 能够以非常小的制动力 实现对高转速高扭转的装置的制动。 同时, 能够极大地提高制动装置 的寿命。 而包括本发明的制动装置的离合系统与传统的离合器相比, 结构简单, 成本低, 具有很好的耐久性。 本发明所提出的制动装置和 离合系统特别适用于机动车辆和其他工业设备, 例如风力发电机等具 有高转速高扭矩的设备中。 附图说明
下面将借助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制动装置进行详细阐述。 其中: 图 1 以剖视图方式示出了差动行星齿轮传动机构,
图 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制动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 3 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制动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 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离合系统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 5 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离合系统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 1具体示出了本发明中的差动行星齿轮机构 1的示意图。 在本 实施例中, 差动行星齿轮机构 1是一种齿轮传动机构, 其中一个典型 的例子为差速器。 因此, 在图 1中作为示例仅示出了作为差动行星齿 轮机构的一种差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当然, 该差动行星齿轮机构也可 以是由直齿轮构成的行星齿轮机构, 或者由锥形齿轮构成的行星齿轮 机构等。
在图 1中可以看出, 差速器 1包括第一半轴 11、 第二半轴 12和 壳体 13。差速器 1还包括与第一半轴 11一体形成的第一锥形齿轮(即 第一太阳齿轮) 15、 与第二半轴 12—体形成的第二锥形齿轮(即第 二太阳齿轮) 16、 位于第一、 第二锥形齿轮 15、 16之间并同时与这 两个锥形齿轮啮合的多个行星齿轮 17 以及可转动地支撑这些行星齿 轮 17的行星齿轮架 18。通常行星齿轮 17可以为两个或四个。在有两 个行星齿轮 17 的情况下, 这两个行星齿轮通过行星轴形式的行星齿 轮架支承; 在有四个行星齿轮 17 的情况下, 这四个行星齿轮可以通 过十字行星轴形式的行星齿轮架支承。 壳体 13 包围着上述构件并与 行星齿轮架 18—体形成。
在本申请中, "一体形成" 既包括两个以上结构是同一单个零部 件上的不同部分形成一体的情况, 也包括两个以上结构单独形成后安 装在一起, 并在工作过程中如同单个零部件那样的情况。 例如两个以 上部件可以是在加工时一体成型的, 或者作为单独的部件通过法兰和 /或紧固装置相互固接在一起的。
在本发明中, "壳体" 并非仅仅是图 1中所示的表现形式, 其也 可以是行星齿轮架的一部分。 例如, 壳体也可以被替换为与行星齿轮 架的转动中心一体形成的轴的形式, 这个轴可以穿过第一锥形齿轮和 第一半轴的中心孔, 以及 /或者穿过第二锥形齿轮和第二半轴的中心 孔。 在这个意义上, 在下文的描述中, 所有针对壳体的描述, 都可以 视为对行星齿轮架的描述。
图 2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制动装置。 参见附图 2, 该制 动装置包括一个差动行星齿轮机构 1、 第一变速装置 8和第二变速装 置 9。
如前所述, 在图 2所示的制动装置中, 输入轴 10作为制动装置 的输入端。
在图 2中可以看出, 输入轴 10通过第一变速装置 8与作为差动 行星齿轮机构的差速器 1的第一半轴 11 以及该差速器 1的第二半轴 12联接。 该第一变速装置 8包括与差速器 1的第一半轴 11一体形成 的第一齿轮 81和与差速器 1的第二半轴 12—体形成的第二齿轮 82。 第一变速装置 8还包括与同一转轴 86—体形成的第三齿轮 83和第四 齿轮 84, 其中, 第三齿轮 83通过惰轮 85与第一齿轮 81啮合, 第四 齿轮 84与第二齿轮 82啮合, 因此差速器 1的第一半轴 11和该差速 器 1的第二半轴 12具有相反的转动方向。 作为替换方式, 第三齿轮 83可以直接啮合第一齿轮 81, 而第四齿轮 84经过惰轮 85与第二齿 轮 82啮合。 可以理解, 加入惰轮 85的目的是使第一半轴 11和第二 半轴 12具有相反的转动方向。 在此特别有利的是, 通过对第一变速装置 8的各个相互啮合的齿 轮的参数进行设计, 该第一变速装置 8使得所述差速器 1的第一半轴 11与第二半轴 12的转速比 p接近 1, 但不等于 1。 在本实施例中, 转 速比 "接近 Γ 指的是转速比 p与 1的差的绝对值小于预定的值, 但 是 p不等于 1。该预定的值可以根据具体的制动装置的传动比来设计。 例如, 通过对第一变速装置的设计, 可以使壳体 13 的转速为输入轴 10的转速的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等,具体数值可由工程人员根据实际 所需进行确定。
由此, 跟据差动行星齿轮的传动比公式, 有:
n13=l/2 X (nn+n12) (公式 1 )
因为 nn « -n12, 所以 n13接近于 0, 但不等于 0。 也就是说差速器 1的壳体 13的转速以接近于 0的很低的转速 n13转动。 在此, 由于转 速的急剧降低, 在壳体 13上的功率被大大降低, 此时壳体 13具有极 低的转速和较高的转矩。
在该图中可以看到双箭头, 该双箭头示出了能量的流向。 通过本 发明的这种布置方向, 使得能量在经由输入轴 10进入到第一变速装 置被分成两个方向, 随后又会合形成闭合能量流。 由此使得能量在由 第一变速装置和差速器 1组成的系统内部被消耗。
根据图 2可以进一步看到, 在壳体 13与制动力施加装置 100之 间还联接有第二变速装置 9。 该第二变速装置 9是增速装置, 在本实 施例中仅示例性地以一个齿轮副来表示该第二变速装置 9。 因此, 在 本实施例中,第二变速装置 9主要由输出齿轮 93和第一齿轮 91组成。 其中, 输出齿轮 93与壳体 13—体形成, 第一齿轮 91与该输出齿轮 93啮合。 第一齿轮 91与该输出齿轮 93被设计成使得第一齿轮 91的 转速 n91与该输出齿轮 93的转速 n93相比具有较大的提高, 具体而言 可以将第一齿轮 91的齿数设计地少于输出齿轮 93的齿数。 由此, 可 以使第一齿轮的转速 n91被增速到该输出齿轮 93的转速 n93的 50倍等。 应当理解的是, 该增速比并非是强制性的, 工程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所 需应用不同的增速比。 特别优选的是使第一齿轮 91 的转速高于 100 转 /分。第一齿轮 91通过轴与制动盘 101—体形成, 因此,制动盘 101 在经过第二变速装置 9的增速后具有高转速和很低的转矩。 由于转矩 被极大地降低, 制动力施加装置 100可以以很小的制动力实现对制动 盘 101的制动, 从而使整个系统制动, 由此实现对输入轴 10的制动。
在图 2中的第二变速装置 9中还可以看到一个第二齿轮 92。该第 二齿轮 92与第一齿轮 91以不可相对转动的方式同轴布置, 因此也与 制动盘 101—体形成。 第一齿轮 91、 第二齿轮 92的轴可以沿其轴向 移动。 操作时, 可以使得轴如附图中所示朝右边移动, 使得第一齿轮 91与输出齿轮 93脱离啮合而与第二齿轮 92啮合。 第二齿轮 92可以 具有比第一齿轮 91 更少的齿数, 由此可以实现更大的增速比, 实现 转矩的更大辐的降低。 由此可见, 第二变速装置可以是变速器, 其还 可以具有多个同轴设置的具有不同齿数的齿轮。
另外, 在此可以理解的是, 第二变速装置 9除了本实施例中给出 的以一个齿轮副啮合的形式外, 还可以是多级的变速装置, 例如设有 多个依次啮合的增速齿轮副实现逐级增速。 该第二变速装置 9的主要 作用在于通过增速降扭使制动盘 101转矩获得较大的降低, 由此能够 以很小的制动力实现对整个系统的制动。 由于仅需非常小的制动力便 能实现对大扭矩高转速系统的制动, 在对制动力施加装置的选择上, 可以选择非直接接触式的制动力施加装置。 例如制动力施加装置可以 是两个摩擦片, 但这两个摩擦片并不直接与制动盘接触, 而是通过油 膜或类似介质接触, 从而通过液体表面张力获得制动力, 从而实现制 动。 由于仅需很小的制动力, 所以任何其他类型的制动装置也都是可 行的。
制动力施加装置 100施加很小的力就能使制动盘 101制动时, 此 时, 一体形成的制动盘 101、 第二变速装置 9的第一齿轮 91被制动, 进而使得差速器壳体 13以及第一变速装置 8均被制动。
图 3示出了依据本发明的制动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 可以看到, 由图 3所示的该实施方式与图 2所示的实施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 变速装置 8,。 除了第一变速装置 8,以外, 图 3所示出的该制动装置的 其他部件的布置与图 2所示的制动装置类似, 因此, 不再针对这些类 似部件进行赘述。
图 3 所示的制动装置具有第一变速装置 8,。 该第一变速装置 8, 包括输入齿轮 83,、 第一齿轮 81,以及第二齿轮 82,。 其中, 输入齿轮 83,与输入轴 10,一体形成。 第一齿轮 81,与差速器 1的第一半轴 11一 体形成, 第二齿轮 82'与差速器 1的第二半轴 12—体形成。 根据本发 明,输入齿轮 83,、第一齿轮 81,以及第二齿轮 82,都被构造为锥齿轮, 并且输入齿轮 83,以齿部同时与第一齿轮 81,以及第二齿轮 82,啮合, 形成第一啮合齿轮副和第二啮合齿轮副。 又由于第一齿轮 81,和第二 齿轮 82,分别位于差速器 1的两侧, 当输入齿轮 83,被输入轴 10带动 时, 第一齿轮 8 Γ以及第二齿轮 82,将朝相反的方向转动。
在此, 对第一齿轮 81,以及第二齿轮 82,的齿数进行设计, 使得它 们的齿数接近, 但不相同。 由于第一齿轮 81,以及第二齿轮 82,同时与 第一输入齿轮 83'啮合, 所形成的第一啮合齿轮副和第二啮合齿轮副 的输入齿轮 83,转速是相同的, 由此当第一齿轮 81,和第二齿轮 82,的 齿数接近但不相等时, 会实现与上面所描述的情况类似的结果, 即, 使得所述差速器 1的第一半轴 11与第二半轴 12的转速比 p接近 1, 但不等于 1。 在本实施例中, 转速比 "接近 Γ 指的是转速比 p与 1 的差的绝对值小于预定的值, 但是 p不等于 1。 该预定的值可以根据 具体的制动装置的传动比来设计。例如,通过对第一变速装置的设计, 可以使壳体 13的转速为输入轴 10的转速的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等, 具体数值可由工程人员根据实际所需进行确定。 在该实施例中, 也通 过第一变速装置 1与差速器 1的布置实现了闭合能量流。 此外, 还可 以对差速器 1进行进一步改进。 例如可以是差速器 1的第一太阳齿轮 11与第二太阳齿轮 12的齿数略不同 (例如可以使第一太阳齿轮的齿 数与第二太阳齿轮的齿数相差 1 ) , 进而使得差速器 1的第一半轴 11 与第二半轴 12的转速比更为 p接近 1, 但不等于 1。
由此, 根据差动行星齿轮的传动比公式, 差速器 1 的壳体 13的 转速以接近于 0的很低的转速 n13转动。 在此, 由于转速的急剧降低, 在壳体 13上的功率被大大降低, 此时壳体 13具有极低的转速和较高 的转矩。 从而又经由第二变速装置 9的增速降扭, 通过制动盘 101 以 很小的制动力实现制动。
图 4以示意图示出了依据本发明的离合系统的一种实施方式。 由 图 4可以见, 该离合系统包括依据图 2的制动装置和另一个差动行星 齿轮机构, 更确切地说, 在本实施例中该离合系统包括第一差动行星 齿轮机构 (在本实施例中为第一差速器 1 ) 、 第一变速装置 8、 第二 变速装置 9、 制动盘 101和制动力施加装置 100, 以及还包括另外的 差速差动行星齿轮机构 (在本实施例中为第二差速器 2 ) 。 离合系统 所包括的依据本发明的制动装置的结构与依据图 2的制动装置类似, 在此不再累述。 该制动装置通过下述布置与第二差速器 2联接, 即, 使第一变速装置 8的第三齿轮 83和第四齿轮 84并非通过同一转轴一 体形成, 而是与第二差速器 2的壳体 23—体形成。 由此可知, 壳体 的转速 n23等于第一变速装置 8的第三齿轮 83和第四齿轮 84的转速。 此外, 该第二差速器 2具有与第一差速器相同的结构, 其第一半轴 21 为动力的输入端, 第二半轴 22为动力的输出端。 替代地, 也可以将 输入端与输出端互换。
当制动力施加装置 100松开, 即制动盘 101 自由转动时, 制动装 置不向制动盘 101施加制动力, 因此制动装置也不会通过第一变速装 置 8的第三齿轮 83和第四齿轮 84向第二差速器 2的壳体 23施加制 动力, 此时, 壳体 23 自由转动。 由于第二差速器 2的第二半轴 22联 接着负载, 因此当壳体 23 自由转动时, 即不带负载时, 由第二差速 器 2的第一半轴 21输入的动力沿没有负载的一端, 即壳体 23输出, 此时该动力不会沿第二半轴 22输出。 也就是说, 当制动装置松开时, 输入端输入的动力没有被传输到输出端, 而是被传输给第二差速器 2 的壳体 23 以及与其联接的制动装置。 此时, 动力传输被中断, 实现 了离合器的断开功能。
由对依据图 2的制动装置的描述可知, 该制动装置能以非常小的 制动力实现制动。 因此, 当制动力施加装置 100向制动盘 101施加一 个小的制动力时, 制动装置将原本处于转动状态下的第二差速器 2的 壳体 23制动, 此时该壳体 23的转速为 0。 #居差动行星齿轮机构的 传动比公式
Figure imgf000013_0001
, 也就是 说, 此时第二差速器 2的第二半轴 22作为输出端以和输入端相同的 转速朝相反的方向旋转, 由此实现了传统离合器的接通功能。 此外, 当逐渐施加或逐渐减去制动力施加装置 100的制动力时还能实现离合 器的逐渐接合和逐渐断开的半联动状态。
图 5示出了依据本发明的离合系统的另一种实施方式, 与图 4所 示的离合系统不同的是,这种离合系统包括依据图 3所示的制动装置。 根据前面对图 3所作的描述可知,第一变速装置 8,是由输入齿轮 83,、 第一齿轮 81,、第二齿轮 82,组成的,输入齿轮 83,同时与第一齿轮 81,、 第二齿轮 82,啮合, 其中这三个齿轮均为锥齿轮。 因此, 当将具有这 种第一变速装置 8,的制动装置用于离合系统时, 相应地将输入齿轮 83,构造为与第二差速器 2的壳体 23—体形成。
当制动力施加装置 100松开, 即制动盘 101 自由转动时, 制动装 置不向制动盘 101施加制动力, 因此制动装置也不会通过第一变速装 置 8,的第一齿轮 81,、 第二齿轮 82,和输入齿轮 83,向第二差速器 2的 壳体 23施加制动力, 此时壳体 23 自由转动。 由于第二差速器 2的第 二半轴 22联接着负载, 因此当壳体 23 自由转动时, 即不带负载时, 由第二差速器 2的第一半轴 21输入的动力沿没有负载壳体 23输出, 此时该动力不会沿第二半轴 22输出。 也就是说, 当制动装置松开时, 输入轴 10输入的动力被传输给第二差速器 2的壳体 23以及与其联接 的制动装置。 此时, 动力传输被中断, 实现了离合器的断开功能。
当制动力施加装置 100向制动盘 101施加一个小的制动力时, 制 动装置的输入齿轮 83,被制动, 因而制动装置将原本处于转动状态下 的第二差速器 2的壳体 23制动, 此时该壳体 23的转速为 0。 此时第 二差速器 2的第二半轴 22作为输出端以和输入端相同的转速朝相反 的方向旋转, 由此实现了传统离合器的接通功能。 此外, 当逐渐施加 或逐渐减去制动力施加装置 100的制动力时还能实现离合器的逐渐接 合和逐渐断开的半联动状态。
由于省去了传统离合器中的摩擦片等装置, 该离合系统的耐久性 得以提高, 并且其结构简单, 成本低、 部件更换率低。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仅由权利要求限定。 得益于本发明的教导, 本 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超出本发明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 对本发明做出各种变型、 修改或者替换, 这些变型、 修改或者替换落 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制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差动行星齿轮机构和变速 装置、 制动盘和制动力施加装置, 其中,
所述差动行星齿轮机构包括:
第一太阳齿轮,
与所述第一太阳齿轮一体形成的第一半轴,
第二太阳齿轮,
与所述第二太阳齿轮一体形成的第二半轴,
多个行星齿轮, 所述多个行星齿轮同时啮合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和 所述第二太阳齿轮,
能够转动的行星齿轮架, 所述行星齿轮架可转动地支承所述多个 行星齿轮,
壳体, 所述壳体与行星齿轮架一体形成,
所述制动装置的输入轴通过第一变速装置与差动行星齿轮机构 的第一半轴和第二半轴联接,
所述差动行星齿轮机构的壳体通过第二变速装置与制动盘联接, 所述制动盘通过制动力施加装置被施以制动力, 从而实现制动,
以及其中所述第一变速装置被构造为使得所述差动行星齿轮机 构的第一半轴和第二半轴的转速相反, 转速比接近 1但不等于 1。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制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变速 装置包括:
第一齿轮, 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差动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一半轴一 体形成,
第二齿轮, 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差动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二半轴一 体形成,
所述第一齿轮、 第二齿轮分别通过齿轮副啮合与所述输入轴联 接。
3.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制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变速装 置还包括: 惰轮,
第三齿轮, 所述第三齿轮经所述惰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 第四齿轮,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
其中, 所述第三齿轮和所述第四齿轮与同一转轴一体形成, 输入 轴与所述转轴一体形成, 由此形成所述齿轮副啮合。
4. 如权利要求 2所述的制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齿轮 为锥齿轮, 以及所述第二齿轮为锥齿轮,
所述第一变速装置还包括与输入轴一体形成的输入齿轮, 该输入 齿轮为锥齿轮, 并且该输入齿轮同时与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 由 此形成所述齿轮副啮合。
5. 如权利要求 4所述的制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差动行星齿 轮机构的第一太阳齿轮和第二太阳齿轮的齿数比接近 1但不等于 1。
6. 如权利要求 1至 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变速装置包括:
输出齿轮, 所述输出齿轮与所述差动行星齿轮机构的壳体一体形 成,
第二变速装置第一齿轮, 其与所述输出齿轮啮合, 并且所述第二 变速装置第一齿轮的齿数小于所述输出齿轮的齿数, 以实现所述第二 变速装置的增速降扭作用,
其中, 所述第二变速装置第一齿轮与制动盘通过轴一体形成。
7. 如权利要求 6所述的制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变速装 置包括第二变速装置第二齿轮, 所述第二变速装置第二齿轮与所述第 二变速装置第一齿轮不可相对转动地布置在所述轴上, 所述轴能够沿 轴向移动, 所述第二变速装置第二齿轮具有比第二变速装置第一齿轮 更小的齿数, 从而当轴移动使得输出齿轮与第二变速装置第一齿轮脱 离啮合并与该第二变速装置第二齿轮啮合时, 能进一步增速降扭。
8.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制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变速 装置和所述第二变速装置中的至少一个是变速器。
9.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制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差动行星 齿轮机构是差速器。
10. —种离合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离合系统包括如权利要求 1至 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动装置以及另外的差动行星齿轮机构, 其 中,
所述另外的差动行星齿轮机构包括:
第一太阳齿轮,
与所述第一太阳齿轮一体形成的第一半轴,
第二太阳齿轮,
与所述第二太阳齿轮一体形成的第二半轴,
多个行星齿轮, 所述多个行星齿轮同时啮合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和 所述第二太阳齿轮,
能够转动的行星齿轮架, 所述行星齿轮架可转动地支承所述多个 行星齿轮,
壳体, 所述壳体与行星齿轮架一体形成,
其中所述另外的差动行星齿轮机构的壳体经由第一变速装置与 所述制动装置的差速器的第一半轴和第二半轴联接。
11. 如权利要求 10所述的离合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另外的 差动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一半轴和第二半轴中的一个为离合系统的输 入轴, 另一个为离合系统的输出轴。
12. 如权利要求 10所述的离合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变 速装置包括:
第一齿轮, 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制动装置的差动行星齿轮机构的 第一半轴一体形成,
第二齿轮, 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制动装置的差动行星齿轮机构的 第二半轴一体形成,
所述第一齿轮、 第二齿轮分别通过齿轮副啮合与所述另外的差动 行星齿轮机构的壳体联接。
13. 如权利要求 12所述的离合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变 速装置还包括:
惰轮,
第三齿轮, 所述第三齿轮经所述惰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 第四齿轮,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
其中, 所述第三齿轮和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另外的差动行星齿轮 机构的壳体一体形成。
14. 如权利要求 12所述的制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齿 轮为锥齿轮, 以及所述第二齿轮为锥齿轮,
所述第一变速装置还包括输入齿轮, 该输入齿轮为锥齿轮, 并且 该输入齿轮同时与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 其中所述输入齿轮与所 述另外的差动行星齿轮机构的壳体一体形成。
15. 如权利要求 14所述的制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差动行星 齿轮机构的第一太阳齿轮和第二太阳齿轮的齿数比接近 1 但不等于 1。
16. 如权利要求 10至 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系统, 其特征在 于, 所述第二变速装置包括:
输出齿轮, 所述输出齿轮与所述差动行星齿轮机构的壳体一体形 成,
第二变速装置第一齿轮, 其与所述输出齿轮啮合, 并且所述第二 变速装置第一齿轮的齿数小于所述输出齿轮的齿数, 以实现所述第二 变速装置的增速降扭作用,
其中, 所述第二变速装置第一齿轮与制动盘通过轴一体形成。
17. 如权利要求 16所述的制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变速 装置包括第二变速装置第二齿轮, 所述第二变速装置第二齿轮与所述 第二变速装置第一齿轮不可相对转动地布置在所述轴上, 所述轴能够 沿轴向移动, 所述第二变速装置第二齿轮具有比第二变速装置第一齿 轮更小的齿数, 从而当轴移动使得输出齿轮与第二变速装置第一齿轮 脱离啮合并与该第二变速装置第二齿轮啮合时, 能进一步增速降扭。
18. 如权利要求 10所述的离合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变 速装置和所述第二变速装置中的至少一个是变速器。
19. 如权利要求 10所述的离合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另外的 差动行星齿轮机构和所述制动装置的差动行星齿轮机构是差速器。
PCT/CN2013/072138 2012-04-06 2013-03-04 制动装置以及包括这种制动装置的离合系统 WO2013149528A1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10927 2012-04-06
CN201210110927.1 2012-04-06
CN201220160071.4 2012-04-06
CN2012201600714U CN202510693U (zh) 2012-04-06 2012-04-06 制动装置以及包括这种制动装置的离合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149528A1 true WO2013149528A1 (zh) 2013-10-10

Family

ID=492999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13/072138 WO2013149528A1 (zh) 2012-04-06 2013-03-04 制动装置以及包括这种制动装置的离合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WO (1) WO2013149528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05017B1 (en) * 2002-03-21 2003-08-12 Elmir Comic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apparatus
CN1818417A (zh) * 2006-03-07 2006-08-16 史建新 自由式同步自锁制动倒档器
CN2811680Y (zh) * 2004-12-10 2006-08-30 孟国华 电控有级式机械自动变速器
CN101446332A (zh) * 2008-12-18 2009-06-03 潍坊盛瑞动力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挡位动力换挡行星变速箱
CN201322084Y (zh) * 2008-11-14 2009-10-07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一种集成基于行星齿轮两档变速机构的电力无级变速器
CN202510693U (zh) * 2012-04-06 2012-10-31 高则行 制动装置以及包括这种制动装置的离合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05017B1 (en) * 2002-03-21 2003-08-12 Elmir Comic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apparatus
CN2811680Y (zh) * 2004-12-10 2006-08-30 孟国华 电控有级式机械自动变速器
CN1818417A (zh) * 2006-03-07 2006-08-16 史建新 自由式同步自锁制动倒档器
CN201322084Y (zh) * 2008-11-14 2009-10-07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一种集成基于行星齿轮两档变速机构的电力无级变速器
CN101446332A (zh) * 2008-12-18 2009-06-03 潍坊盛瑞动力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挡位动力换挡行星变速箱
CN202510693U (zh) * 2012-04-06 2012-10-31 高则行 制动装置以及包括这种制动装置的离合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3176208A1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WO2015008325A1 (ja) 駆動歯車装置
WO2013175582A1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WO2010031322A1 (zh) 一种适用于电动车的自动变速器
JP2017035991A (ja) 車両の動力伝達装置
WO2013175587A1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KR20180070377A (ko) 전기 자동차용 2단 변속기
GB2160598A (en) Self regulating transmission
WO2018107583A1 (zh) 两档变速装置、电动车所用的主驱动系统以及副驱动系统
JP2017508930A (ja) リミテッド−スリップディファレンシャル用の非同時ギヤ噛合い現象
CN110319161B (zh) 一种结构紧凑的宽传动比的传动机构
WO2013149528A1 (zh) 制动装置以及包括这种制动装置的离合系统
WO2022105191A1 (zh) 电动车的两档变速器及电动车
CN203098819U (zh) 制动装置以及包括这种制动装置的离合系统
CN202510693U (zh) 制动装置以及包括这种制动装置的离合系统
JP2023016209A (ja) 駆動装置
JP6255586B2 (ja) 車両用無段変速装置
US20130157800A1 (en) Limited Slip Planetary Gear Transmission
WO2011160590A1 (zh) 齿轮式耦合器
JP2011153638A (ja) 無段変速装置
CN202346668U (zh) 一种用于提升绞车的机械无级调速减速器
JP2016161036A (ja) 遊星歯車機構を備えたロックタイプ双方向クラッチ
JP4831673B2 (ja) 駆動力配分制御装置
US798746A (en) Driving-gear for motor-cars, &c.
US11142065B2 (en) Vibration attenuation of mating gears in a power take-off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1377243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

122 Ep: pct application non-entry in european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1377243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