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11137829A1 - 干扰对齐方法和设备及多信道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干扰对齐方法和设备及多信道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11137829A1
WO2011137829A1 PCT/CN2011/074718 CN2011074718W WO2011137829A1 WO 2011137829 A1 WO2011137829 A1 WO 2011137829A1 CN 2011074718 W CN2011074718 W CN 2011074718W WO 2011137829 A1 WO2011137829 A1 WO 2011137829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interference
desired signal
vector
signal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1/07471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李斌
罗毅
沈晖
朱胡飞
Original Assignee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EP1177724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EP2602943B1/en
Priority to ES11777248T priority patent/ES2711836T3/es
Publication of WO2011137829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11137829A1/zh
Priority to US13/784,182 priority patent/US8913680B2/en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62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for providing a predistortion of the signal in the transmitter and corresponding correction in the receiver, e.g. for improving the signal/noise ratio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26Power distribution
    • H04B7/0434Power distribution using multiple eigenm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3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re-detection combining
    • H04B7/0842Weighted combining
    • H04B7/086Weighted combining using weights depending on external parameters, e.g. direction of arrival [DOA], predetermined weights or beamforming

Description

干扰对齐方法和设备及多信道通信系统 本申请要求于 2010 年 9 月 3 日提交中国专利局、 申请号为 201010277366. 5 , 发明名称为 "干扰对齐方法和设备及多信道通信系统" 的 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技术, 尤其涉及一种干扰对齐方法和设备及多信道 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无线通信系统中存在高斯干扰信道, 如图 1所示, 为两用户高斯干扰信 道, 这种信道可自然扩展到 K个用户的干扰信道, 多个用户间存在着相互干 扰的信道称为干扰信道, 图 1 中 xl、 x2为信号发送点, yl、 y2为对应的远 端信号接收点, 实线箭头表示正常的信号传输, 虚线箭头表示某信号发送点 的信号对其余信号发送点的远端接收点的干扰, 由图 1 可以看出, 对于 xl 点的待发射信号而言, x2点的发射信号是它的干扰源; 当然, xl点的待发射 信号对 x2点的发射信号而言也是它们的干扰源。 换言之, hl2和 h21为干扰 信道, hl2和 h21将会导致 Txl对 Rx2以及 Tx2对 Rxl形成干扰。 该高斯干 扰信道下, 不同用户的信号存在相互干扰, 用户间数据不能共享, 无法联合 发送, 但每个用户均知道完整的信道矩阵。
通过研究发现, 干扰对齐的方法可以实现高斯干扰信道的自由度。 干扰 对齐是指在已知信道矩阵的情况下, 通过发射端预处理, 将每个接收端的期 望信号与干扰信号在空间上分离。 现有干扰对齐方式之一是使得在接收端, 来自不同发射端的干扰对齐到一个空间维度上, 且与期望信号位于不同的空 间维度上, 从而避免对期望信号的干扰。 现有干扰对齐方式之二是使得在接 收端经接收向量滤波后的接收信号中的干扰信号相互叠加后形成的信号能够 形成格状星座图。
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现有技术一的要求所有的干 扰信号对齐在同一个方向上且该对齐方向与期望信号在不同的方向上, 当干 扰对齐后的干扰和期望信号在空间方向上接近时 , 这将使得接收端消除干扰 时也使得期望信号的功率变小, 期望信号的接收端的信噪比比较低, 难以满 足实际需要; 针对现有技术二, 现有研究在两个以上用户的干扰信道下, 难 以用格构造的方法实现干扰对齐。 即现有技术中两种方案采用单一的方式都 很难使得多信道通信系统的干扰对齐达到最佳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是提供一种干扰对齐方法和设备及多信道通信系统, 兼并 两种现有干扰对齐方案的优势而避免其劣势, 以提高干扰对齐的性能。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干扰对齐方法, 包括:
获取多信道通信系统中的信道矩阵;
根据所述信道矩阵, 确定所述多信道通信系统的第一期望信号和第二期 望信号, 所述第一期望信号采用格构造的方式实现干扰对齐, 所述第二期望 信号采用波束成形的方式实现干扰对齐;
获取预编码向量及接收向量,使得在所述第一期望信号对应的接收端,第 一接收信号经过所述第一期望信号对应的接收向量滤波后,其中包含的干扰 信号相互叠加后形成的信号具有格状星座图特性;以及使得在所述第二期望 信号对应的接收端,第二接收信号经过所述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接收向量滤 波后,其中包含的干扰信号被消除,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及第二接收信号为在发 射端采用对应的预编码向量对发射信号预编码处理后发送给对应的接收端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干扰对齐设备, 包括:
第一获耳 莫块, 用于获取多信道通信系统中的信道矩阵; 确定模块, 用于根据所述信道矩阵, 确定所述多信道通信系统的第一期 望信号和第二期望信号,所述第一期望信号采用格构造的方式实现干扰对齐, 所述第二期望信号采用波束成形的方式实现干扰对齐;
第二获取模块, 用于获取预编码向量及接收向量, 使得在所述第一期望 信号对应的接收端, 第一接收信号经过所述第一期望信号对应的接收向量滤 波后, 其中包含的干扰信号相互叠加后形成的信号具有格状星座图特性; 以 及使得在所述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接收端, 第二接收信号经过所述第二期望 信号对应的接收向量滤波后, 其中包含的干扰信号被消除, 所述第一接收信 号及第二接收信号为在发射端采用对应的预编码向量对发射信号预编码处理 后发送给对应的接收端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射机, 包括上述的干扰对齐设备, 以及, 用 于采用所述干扰对齐设备输出的预编码向量对发射信号进行预编码处理后发 送的发射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信道通信系统, 包括: 至少两个接收机和至 少两个发射机及干扰对齐设备, 其中, 所述干扰对齐设备用于获取预编码向 量和接收向量, 使得在第一期望信号对应的接收机端, 第一接收信号经过所 述第一期望信号对应的接收向量滤波后, 其中包含的干扰信号相互叠加后形 成的信号具有格状星座图特性; 以及使得在所述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接收机 端, 第二接收信号经过所述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接收向量滤波后, 其中包含 的干扰信号被消除, 所述第一期望信号采用格构造的方式实现干扰对齐, 所 述第二期望信号采用波束成形的方式实现干扰对齐; 所述发射机用于采用所 述干扰对齐设备输出的对应的预编码向量对发射信号进行预编码处理后, 发 送给对应的接收机; 所述接收机用于采用所述干扰对齐设备输出的对应的接 收向量对对应的接收信号进行滤波后, 得到期望信号。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本发明实施例的干扰对齐方法和设备及多信道通 信系统, 通过获取预编码向量及接收向量, 使得第一期望信号对应的接收端 的第一接收信号经过滤波后其干扰信号叠加后的信号具有格状星座图的特 性, 及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接收端的第二接收信号经过滤波后其干扰信号被 消除, 即部分接收信号采用现有技术一的实现原理, 另外部分接收信号采用 现有技术二的实现原理, 可以结合现有两种技术的优势而避免其劣势, 使得 系统性能最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 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 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 显而易见地, 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 明的一些实施例,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 前提下, 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 1为现有技术中高斯干扰的示意图;
图 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干扰对齐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 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对应的多信道通信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 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干扰对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 5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对应的多信道通信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 6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干扰对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 7a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第一接收端的接收信号经过滤波后的星座图 图 7b 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第一接收端的接收信号经过滤波后的星座 图二;
图 7c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第一接收端的接收信号经过滤波后的星座图 图 7d 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第一接收端的接收信号经过滤波后的星座 图四;
图 8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干扰对齐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 9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采用迭代法获取预编码向量及接收向量的方 法流程示意图;
图 10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干扰对齐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 11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多信道通信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 12 为采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解析法与采用解析法的现有技术一的比 较仿真示意图;
图 13 为采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解析法与采用解析法及迭代法的现有技 术一的比较仿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 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 下面将结合本发 明实施例中的附图, 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 本发明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 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现有的干扰对齐方法中, 通常将各期望信号的干扰信号在接收端对齐 在同一个空间方向上, 虽然多个干扰信号能相互对齐, 但由于需要在多个接 收端进行对齐, 这样的约束使得期望信号投影在干扰信号的正交方向的信号 强度较弱, 因而接收信噪比较差, 影响了系统性能的提升。
发明人发现, 在这种情形下, 通常在接收端, 干扰信号与期望信号的空 间均较接近导致了性能的下降, 但是, 此时如能将干扰信号与期望信号进行 较小的空间调整, 并通过发射端的功率调整, 使得干扰信号与期望信号构造 成一个格, 将使得干扰信号与期望信号能够较容易的分离, 提高了期望信号 的接收信噪比, 最终提高系统性能。
图 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干扰对齐方法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 21 : 获取多信道通信系统中的信道矩阵。 其中, 用 H表示信道矩阵, 这里的信道矩阵包括多信道通信系统中的不 同发射端对不同接收端的信道矩阵。
步骤 22: 根据所述信道矩阵, 确定所述多信道通信系统的第一期望信号 和第二期望信号, 所述第一期望信息采用格构造的方式实现干扰对齐, 所述 第二期望信息采用波束成形的方式实现干扰对齐。
需要说明的是, 这里的第一期望信号和第二期望信号表示的是两种不同 类型的期望信号。 具体的, 一种期望信号即第一期望信号采用格构造的方式 实现干扰对齐, 另一种期望信号即第二期望信号采用波束成形的方式实现干 扰对齐。
应当理解的是, 每种类型的期望信号可以是一个, 也可以是多个, 具体 根据实际应用来决定。
其中, 可以采用和速率最大化准则确定系统的第一期望信号和第二期望 信号, 具体可以为: 根据信道矩阵, 计算在不同的第一期望信号和第二期望 信号组合下能够实现的和速率; 选取在不同的第一期望信号和第二期望信号 组合下, 和速率最大时所对应的第一期望信号和第二期望信号作为系统的第 一期望信号和第二期望信号。
当所述多信道通信系统的第一期望信号和第二期望信号确定后, 可以确 定出各干扰信号相对于期望信号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 述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是指第一期望信号和第二期望信号经第一期望信号所 对应的接收向量滤波后 , 第一期望信号星座点间的最小欧式距离与第二期望 信号星座点间的最小欧式距离之比。
步骤 23: 获取预编码向量及接收向量, 使得在所述第一期望信号对应的 接收端, 第一接收信号经过所述第一期望信号对应的接收向量滤波后, 其中 包含的干扰信号相互叠加后形成的信号具有格状星座图特性; 以及使得在所 述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接收端, 第二接收信号经过所述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 接收向量滤波后, 其中包含的干扰信号被消除, 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及第二接 收信号为在发射端采用对应的预编码向量对发射信号预编码处理后发送给对 应的接收端的。
其中, 所述格构造的方式具体包括: 干扰信号经接收向量滤波后, 在同 一空间方向或彼此正交的两个空间方向上进行叠加, 使得叠加后的干扰信号 具有规则的星座图, 即具有格状星座图的特性。 进一步地, 可以是星座点的 最小距离大于期望信号星座点最小距离的 2倍。
另外, 获取预编码向量及接收向量可以采用如下方式: 确定与各第一期 望信号对应的各干扰信号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及确定与各第二期望信号对应 的干扰信号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为零; 根据与各第一期望信号及第二期望信 号对应的干扰信号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 该信道矩阵, 确定所述预编码向量 及接收向量。
其中, 根据与各第一期望信号及各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干扰信号的相对 等效信道增益、 信道矩阵, 确定预编码向量及接收向量可以采用解析法或者 迭代法。
预编码向量用于在发射端对发射信号进行编码, 发射信号可以采用正交 振幅调制 (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 , QAM ) 、 正交相移键控 ( 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 , QPSK ) 或 者 双 相 移 相 键 控 ( 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 , BPSK ) 方式进行调制。
接收向量用于在接收端对接收信号进行接收滤波。
可见, 本实施例通过获取预编码向量和接收向量, 可以使得在部分接收 端的干扰信号具有格状星座图的特性, 部分接收端的干扰信号被消除, 可以 避免在接收端所有干扰信号采用单一的干扰对齐方式造成的问题, 提高系统 性能。
在求取预编码向量和接收向量时, 可以采用解析法和迭代法, 第二实施 例及第三实施例是采用解析法针对不同的系统计算预编码向量和接收向量的 流程。 第四实施例是采用迭代法计算预编码向量和接收向量的流程。 本发明实施例中, 将现有技术中的两类干扰对齐方法结合, 在现有技术 一的干扰对齐的基础上, 根据信道条件自适应地选取用户进行信号构造, 通 过发射端预编码结合功率调整, 使得经过滤波后的接收信号的所有干扰信号 叠加后的信号能够形成格状星座图, 且每个格点对应的期望信号信息是唯一 的, 同时格点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期望信号在无干扰条件下的星座点的欧式距 离, 从而能够有效检测出期望信号, 降低干扰的影响。 如果系统实现干扰对齐后, 期望信号与干扰信号强相关, 通过使 ¾等于 零来达到消除干扰的目的, 将使得期望信号的接收功率减小, 导致期望信号 的接收信噪比较小。 如果采用在接收端形成格的方法, 虽然通过接收向量后 干扰与期望信号仍然叠加在一起, 但由于其形成格点 (每一个格点包含一个 唯一的期望信号信息) , 因此可以在不降低期望信号功率的条件下, 检测出 期望信号, 从而提高了系统性能。 图 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对应的多信道通信系统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 3 , 本实施例以 3个发射端和 3个接收端为例, 当然, 并不限于 3个, 也可以为 其他数量的多个发射端和多个接收端组成的多信道通信系统。 本实施例的系 统包括三个基站和三个用户设备, 应当理解的是, 这里的基站为发射端, 用 户设备为接收端, 每个基站有两个发射天线, 每个用户设备有两个接收天线。 其中, 第一基站待发送的信号为 , 第二基站待发送的信号为 , 第三基站 待发送的信号为 , 第一用户设备的期望信号为 4 , 第二用户设备的期望信 号为 , 第三用户设备的期望信号为 , 多信道通信系统中的信道矩阵分别 Hu , H , Hl3 , H2l , Η22 , Η23 , H3 i ' Η32 , Η33 , 可以理解为多信道通信系 统中不同发射机对应不同接收机的信道矩阵。 请参阅图 4, 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干扰对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该方 法可以应用于如图 3所示的系统中, 如图 4所示, 该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 41 : 获取多信道通信系统中的信道矩阵 H„ , Hn , Hl3 , H2l , H22 , H23 ' H3l , H32 , H33
步骤 42: 根据所述信道矩阵, 确定所述多信道通信系统中的第一期望信 号和第二期望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 这里的第一期望信号和第二期望信号表示的是两种不同 类型的期望信号。 具体的, 一种期望信号即第一期望信号采用格构造的方式 实现干扰对齐, 另一种期望信号即第二期望信号采用波束成形的方式实现干 扰对齐。
应当理解的是, 每种类型的期望信号可以是一个, 也可以是多个, 具体 根据实际应用来决定。
其中, 可以采用如下方式确定第一期望信号和第二期望信号:
根据信道矩阵, 计算在不同的第一期望信号和第二期望信号组合下能够 实现的和速率;
选取不同的第一期望信号和第二期望信号组合下, 和速率最大时所对应 的第一期望信号和第二期望信号作为多信道通信系统的第一期望信号和第二 期望信号。
步骤 43: 确定与各第一期望信号对应的各干扰信号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 及设置与各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干扰信号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为零。
其中, 相对等效信道增益 qij需要满足的条件为: qij为实数, 虚数或零, 且 |qij| = 0或 |qij| > 2qj , 其中 q为 dj的星座图中最远点的实部或虚部的模, 同时, 当 ^| > |≠0时满足 |qij| = |qkj|或 |qij| > 2 |qkj|。
qy表示的是第 i个流(干扰信号)相对于第 j个流(期望信号) 的等效 信道增益, 例如, 在图 3中, q21代表的是 4相对于 的等效信道增益, 所 描述内容可自然扩展, 这里不再赘述。
上述 qij需要满足的条件可以使得在接收端部分用户的接收信号经过接收 向量滤波后具有格状星座图特性, 及部分用户的干扰信号对齐在与期望信号 不同的同一个空间维度上。
例如, 可能存在以下三种情况:
在接收端 1将干扰对齐到一个方向上, 且与接收波束 1正交, 而 在接收端 2和 3上形成格, 则此时要求^ =q3l=0, 912 =¾2 , ^ = 3
情况二, 在接收端 2将干扰对齐到一个方向上, 且与接收波束 2正交, 而 在接收端 1和 3上形成格, 贝1 J此时要求 ¾1 = ¾1 , 912 = 2 = 0 , <?13 = ¾3
情况三, 在接收端 3将干扰对齐到一个方向上, 且与接收波束 3正交, 而在 接收端 1和 2上形成格, 贝 J此时要求 =¾1 2 =%25<?13 =¾3 =0。
上述情况具体为哪一种, 可以根据和速度最大准则确定出第一期望信号 及第二期望信号后确定, 例如, 根据和速率最大准则确定出第一期望信号为 接收端 1的期望信号, 第二期望信号为接收端 2、 3的期望信号时, 则确定为 情况一, 采用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分别为: ?12 =¾2 ? ?13 = ¾3 , 其余类 似。
步骤 44: 根据 qy和 Hu , Hn, Hl3, H2l, H22, H23 , H3l, H32, H33 , 采 用解析法得到预编码向量 V1, V2, V3和接收向量 U U2, U3。
Figure imgf000012_0001
具体的, 预编码向量及接收向量是通过如下步骤得到的:
如果采用预编码的方式发送, 假设预编码向量分别为 V V2, V3, 噪 向量分别为 、 η2 , n3 (零均值, 方差为 σ„2 ) , 则接收信号 R R2, R: 别为:
Figure imgf000012_0002
假设接收向量分别为 Ul, u2, us, 则经过接收向量滤波后的信号 , X2, X2 而为了使接收信号形成格, 则, 需要满足如下条件:
Figure imgf000013_0001
-¾ = 1½Η22ν2(ί¾ + 912^1 + ¾2<¾) + 1½1¾
-¾ = U3H33V3(i¾ + q^d, + q23d2) + l¾n3 ( 3 ) 要使公式(3 )成立, 贝' J:
UifeiH V -H21v2 q3 v -H31v3] = 0
U2b12H22v212ν, 2H22v2 -H32V3] = 0
ι½— [ 3Η33ν3 - H^v, 3Η33ν3 - H23v2] = 0 ( 4 ) 本实施例中, 公式(4)为约束方程, 由于该约束方程除接收向量外, 包 含 3个预编码向量和 6个等式, 因此需要选取适当的 qij, 使得约束方程( 4 ) 降阶, 即使得其中的 3个等式与另外三个等价, 再通过常用的代数方法求出 v。 例如, 根据步骤 31中三种可能情况时的 q^j, 可以得到¥。
即, 根据 qij和 H, 采用解析法得到预编码向量和接收向量包括: 通过降 阶后的约束方程求取预编码向量, 所述降级后的约束方程由待求取的预编码 向量、 与各第一期望信号及各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干扰信号的相对等效信道 增益和信道矩阵组成, 再通过约束方程计算出接收向量, , 所述约束方程由 待求取的接收向量、 计算得到的预编码向量、 与各第一期望信号及各第二期 望信号对应的干扰信号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和信道矩阵组成。
例如, 假设 2 =¾2 (5 ) 则:
v2 = H23 H13V|
v3 = H31 H2v2
Figure imgf000013_0002
(H2i)-1H3i(H32)-1Hi2),
gen.eigenvectors(A, B)代表矩阵 A, B的广义特征向量。 ( 6 )
对于另外的两种情况, 类似的, 可以得到:
情况二, vi = H13"1H23v2. v3 = Η32- . vi
Figure imgf000014_0001
(H2i)-1 H3i (H32)-1 Hi2),
gen.eigenvectors(A, B)代表矩阵 A, B的广义特征向量。 (7 ) 情况三 , 1Η32ν3 . ν2 = Η21- 1Η31ν3; vi
Figure imgf000014_0002
(Η2ΐ)-1 Η3ΐ (Η32)-1 Ηΐ2),
gen.eigenvectors(A, Β)代表矩阵 A, B的广义特征向量。 (8 ) 通过上述的推导过程可以求取出 V2, V3 , 之后, 将计算得到的 ^, V2, V3代入公式(4 ) 中则可以得到 U U2, U3。
步骤 45: 发射端采用对应的预编码向量对发射信号进行预编码处理后发 送。
步骤 46: 接收端采用对应的接收向量对接收信号进行滤波, 得到期望信 号。
可见, 本实施例通过解析法可以获取预编码向量及接收向量, 通过该预 编码向量及接收向量, 可以使得在部分接收端的干扰信号叠加后具有格状星 座图的特性, 部分接收端的干扰信号被消除, 可以避免在接收端所有干扰信 号采用单一的干扰对齐方式造成的问题, 提高系统性能。
本发明实施例中, 将现有技术中的两类干扰对齐方法结合, 在现有技术 一的干扰对齐的基础上, 根据信道条件自适应地选取用户进行信号构造, 通 过发射端预编码结合功率调整, 使得经过滤波后的接收信号的所有干扰信号 叠加后的信号能够形成格状星座图, 且每个格点对应的期望信号信息是唯一 的, 同时格点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期望信号在无干扰条件下的星座点的欧式距 离, 从而能够有效检测出期望信号, 降低干扰的影响。 如果系统实现干扰对齐后, 期望信号与干扰信号强相关, 通过使 ¾等于 零来达到消除干扰的目的, 将使得期望信号的接收功率减小, 导致期望信号 的接收信噪比较小。 如果采用在接收端形成格的方法, 虽然通过接收向量后 干扰与期望信号仍然叠加在一起, 但由于其形成格点 (每一个格点包含一个 唯一的期望信号信息) , 因此可以在不降低期望信号功率的条件下, 检测出 期望信号, 从而提高了系统性能。 图 5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对应的多信道通信系统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 5 , 包括两个基站和两个用户设备, 应当理解的是, 这里的基站为发射端, 用户 设备为接收端, 每个基站有三个发射天线, 每个用户设备有三个接收天线。 其中, 第一基站待发送的信号为 第二基站待发送的信号为 , , 第一 用户的期望信号为 4,4 , 第二用户的期望信号为 ί 24 , 多信道通信系统中的 信道矩阵分别为 Hu,Hn,H2、,H22 , 可以理解为多信道通信系统中不同发射机对 应不同接收机的信道矩阵。
请参阅图 6, 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干扰对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该方 法可以应用于如图 5所示的多信道通信系统中, 如图 6所示, 该方法可以包 括:
步骤 61 : 获取多信道通信系统中的信道矩阵 H1 H12,H21,H22
步骤 62: 根据所述信道矩阵, 确定所述多信道通信系统中的第一期望信 号和第二期望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 这里的第一期望信号和第二期望信号表示的是两种不同 类型的期望信号。 具体的, 一种期望信号即第一期望信号采用格构造的方式 实现干扰对齐, 另一种期望信号即第二期望信号采用波束成形的方式实现干 扰对齐。
应当理解的是, 每种类型的期望信号可以是一个, 也可以是多个, 具体 根据实际应用来决定。
其中, 可以采用如下方式确定第一期望信号和第二期望信号:
根据信道矩阵, 计算在不同的第一期望信号和第二期望信号组合下能够 实现的和速率;
选取不同的第一期望信号和第二期望信号组合下, 和速率最大时所对应 的第一期望信号和第二期望信号作为多信道通信系统的第一期望信号和第二 期望信号。 步骤 63: 确定与各第一期望信号对应的各干扰信号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 及设置与各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干扰信号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为零。 其中, 相对等效信道增益 qij需要满足的条件为: qij为实数, 虚数或零, 且 |qij| = 0或 |qij| > 2qj, 其中 q为 dj的星座图中最远点的实部或虚部的模, 同时, 当 ^| > |≠0时满足 |qij| = |qkj|或 |qij| > 2|qkj|。
qy表示的是第 i个流(干扰信号)相对于第 j个流(期望信号) 的等效 信道增益, 例如, 在图 5 中, q2l代表的是 4相对于 的等效信道增益, 所 描述内容可自然扩展, 这里不再赘述。
上述 qij需要满足的条件可以使得在接收端部分用户的接收信号经过接收 向量滤波后具有格状星座图特性, 及部分用户的干扰信号对齐在与期望信号 不同的同一个空间维度上。
qy不为 0 (不论是实数、 虚数都会成格) 即是与各第一期望信号对应的 各干扰信号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 ¾为 0即是与各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干扰 信号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
图 7a-图 7d示出了 ¾取不同值时对应的接收信号经滤波后的星座图。 图 7a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第一接收端的接收信号经过滤波后的星座图 一,本场景的预设的 满足如下条件: abs(q21)=0, abs(q31)=0, abs(q41)=0, abs(q0) =3。其中, q。为期望信号的最小欧式距离。图 7a中的 4个格点分别位于以(0,0 ) 为中心, 边长为 2的正方形的四个角点上。
图 7b 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第一接收端的接收信号经过滤波后的星座 图二, 本场景的预设的 qij满足如下条件: abs(q21)=0, abs(q31)=q0, abs(q41)=0, abs(q0)=3„ 图 7b中的 16个格点分别位于 4个正方形的四个角点上, 该四个 正方形的中心分别为 (-3,3 ) 、 (3,3 ) 、 (-3,-3 ) 、 (-3,3 ) , 边长均为 2。
图 7c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第一接收端的接收信号经过滤波后的星座图 三, 本场景的预设的 qij满足如下条件: abs(q21)=0, abs(q31)=q0, abs(q41)=q0, abs(q0)=3„ 图 7c中的 36个格点分别位于 9个正方形的四个角点上, 该 9个 正方形的中心分别为(-6,6) 、 (0,6)、 (6,6)、 (-6,0)、 (0,0)、 (6,0)、 (-6,-6) 、 (0,-6) 、 (6,-6) , 边长均为 2。
图 7d 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第一接收端的接收信号经过滤波后的星座 图四,本场景的预设的 qij满足如下条件: abs(q21)=q0, abs(q31)=q0, abs(q41)=q0, abs(q0)=3„ 图 7c中的 64个格点分别位于 16个正方形的四个角点上, 该 16 个正方形的中心分别为(-9,9)、 (-3,9)、 (3,9)、 (9,9)、 (-9,3)、 (-3,3)、 ( 3,3 )、 ( 9,3 )、 ( -9,-3 )、 ( -3,-3 )、 ( 3,-3 )、 ( 9,-3 )、 ( -9,-9 )、 ( -3,-9 )、 (3,-9) 、 (9,-9) , 边长均为 2。
步骤 64: 根据 qij和 H^H^H^H^ 采用解析法确定预编码向量 ^, v2
V3, V4和接收向量 U U2, U3, U4;
其中, Vm= [Vml Vm2 Vm3]T, 1 ^ ΠΊ ^ 4; Um = [Um1 Um2 Um3], 1 ΠΊ 4。 解析法的流程包括:
通过降阶后的约束方程计算出预编码向量, 所述降级后的约束方程由待 求取的预编码向量、 所述与各第一期望信号及各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干扰信 号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和所述信道矩阵组成;
通过约束方程计算出接收向量, 所述约束方程由待求取的接收向量、 计 算得到的预编码向量、 所述与各第一期望信号及各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干扰 信号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和所述信道矩阵组成。
具体地, 采用解析法确定预编码向量及接收向量的步骤可以参见下面的 描述:
如果采用预编码的方式发送, 假设预编码向量分别为 V2, V3, V4, 噪 声向量分别为 、 n2, 则接收信号 R R2为:
Ri = H„(\/d + ν2ί¾) + Η213ί¾ + ν4ί¾)+ "ι
R2 = H21(v,fi?12ί¾)+ Η223ί¾ +ν4ί¾) + η2 ( ) 假设接收向量分别为 Ul, u2, us, U4, 则经过接收向量滤波后的信号 , X2, X3, ^4分别为:
Figure imgf000018_0001
而为了使接收信号形成格, 则, 需要满足如下条件:
^二 L^HnV^^ +q2 d2 +g31d3 +g41d4) + u1n1
X2 L½H12V2( + q2d + q32d3 + q42d4) + 1½1¾
¾二 U3H21V3(i¾ + q3d + q23d2 + q43d4) +
Μ Η22ν4(ί¾ + + g24^2 + 4<¾) + U ^2 ( 11 ) 其中, qij为预先设定的干扰信道的等效信道增益。
要使得公式( 11 )成立, 则需要满足:
"ifeiHnV! -H21v3 0
s U2[¾2H12v2 -H22v3 0
U3 i3H21v3 - Η,,νι 0
u4 14H22v4 - H12V|
Figure imgf000018_0002
0 ( ) 由于每个用户仅有 3个接收天线, 因此还需要使得公式(12) 中的每一 行中的其中两项相等, 如:
^HnV! -H21v4 =¾^„^ - Η„ν2
Figure imgf000018_0003
3 Η 21 V3 Η,, V2 = 3 Η 21 V3 - Η 21 ν4
[g14H22v412ν, 22ν422ν3 ( 13) 将公式( 13 )代入公式( 12 )得到:
Figure imgf000018_0004
(丄 ) 本实施例中, 公式(14) 为约束方程, 可以采用图 4所示的实施例的处 理方式, 对公式(14)进行降级, 使得降阶后的约束方程由待求取的预编码 向量、 与各第一期望信号及各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干扰信号的相对等效信道 增益和信道矩阵组成, 而不包含接收向量以便求取出预编码向量, 之后, 再 根据求取出的预编码向量和约束方程求取出接收向量。
例如, 假设
Figure imgf000019_0001
|H12 = H22v3
贝 J 1 = H21 v4
根据公式(14 )和(15 )则可以得到 (ui,u2,U3,u4)和 (v^v^v^v小
步骤 65: 发射端采用对应的预编码向量对发射信号进行编码后发送。 步骤 66:接收端采用对应接收向量对接收信号进行滤波,得到期望信号。 可见, 本实施例通过解析法可以获取预编码向量及接收向量, 通过该预 编码向量及接收向量, 可以使得在部分接收端的干扰信号具有格状星座图的 特性, 部分接收端的干扰信号被消除, 可以避免在接收端所有干扰信号采用 单一的干扰对齐方式造成的问题, 提高系统性能。
在一些系统配置下, 难以通过解析法获得预编码向量和接收向量, 此时, 可以将期望信号功率之和与干扰信号对期望信号的干扰功率之和的比值作为 优化目标函数, 迭代计算, 最大化期望信号功率和与干扰信号对期望信号的 干扰功率和之比来求取预编码向量和接收向量。
图 8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干扰对齐方法流程示意图, 包括:
步骤 81 : 获取多信道通信系统中的信道矩阵;
根据不同的系统结构, 可以获取不同的信道矩阵, 例如, 第二实施例或 者第三实施例所示的信道矩阵。
步骤 82: 根据所述信道矩阵, 确定所述多信道通信系统中的第一期望信 号和第二期望信号。
具体内容可以参见第二实施例或者第三实施例所示的确定方法。
步骤 83 : 确定与各第一期望信号对应的各干扰信号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 及设置与各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干扰信号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为零;
具体的 需要满足的条件可以参见第二或第三实施例。
步骤 84: 根据与各第一期望信号及各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干扰信号的相 对等效信道增益、 该信道矩阵, 采用迭代法, 确定预编码向量及接收向量。 迭代法的流程为:
以随机生成的接收向量作为迭代输入的初始值, 采用接收端干扰信号对 期望信号的干扰功率之和作为优化目标, 或采用接收端期望信号强度之和与 干扰信号对期望信号的干扰功率之和的比作为优化目标, 使用最优化的方法 计算预编码向量, 所述接收端干扰信号对期望信号的干扰功率之和, 或者接 收端期望信号强度之和与干扰信号对期望信号的干扰功率之和的比, 是根据 与各第一期望信号及各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干扰信号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 信道矩阵生成的; 其中, 这里的最优化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最小均方误差法, 凸优化, 最小化信噪比法, 迫零法等等。
根据计算得到的预编码向量, 采用信噪比最大化作为优化目标或采用最 小均方误差 ( Minimum Mean Square Estimator, MMSE )的方法, 计算接收向 量, 并作为下一次迭代的输入, 所述信噪比是根据与各第一期望信号及各第 二期望信号对应的干扰信号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 信道矩阵生成的;
重复上述步骤直至达到预设的迭代次数, 得到迭代后的预编码向量及接 收向量。
具体地, 图 9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采用迭代法确定预编码向量及接收 向量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包括:
步骤 91 : 预先设定迭代次数, 在初始化后, 将已迭代次数设为 0, 并随 机生成接收向量;
以第二实施例的系统为例, 例如, 随机生成 U U2, U3。
步骤 92: 基于获取的接收向量(首次迭代时为随机生成的接收向量, 迭 代后为上次迭代时得到的接收向量) , 采用接收端干扰信号对期望信号的干 扰功率之和作为优化目标, 或采用接收端期望信号强度之和与干扰信号对期 望信号的干扰功率之和的比作为优化目标, 使用最优化的方法求取预编码向 量; 例如, 首先构造干扰信道矩阵 Hint、 期望信号信道矩阵 Hslg、 总发射信号 向量 V:
Figure imgf000021_0001
如果采用干扰信号对期望信号的干扰功率之和作为优化目标, 则最小化
HintV求取 V, 以便获取对应的预编码向量。
如果采用接收端期望信号强度之和与干扰信号对期望信号的干扰功率之 和的比作为优化目标, 则最大化 SLR或 SLNR求取 H H H H V。 其中,
Figure imgf000021_0002
步骤 93: 利用步骤 92获取的预编码向量, 采用信噪比最大化作为优化 目标, 或采用 MMSE的方法, 求取接收向量。
如果采用 MMSE 方法, 则要最小化干扰信号 j 对期望信号 i 的干扰
- HJlVj] , 获取接收向量;
如果采用信噪比最大化作为优化目标, 则最大化 81 或 SIN , 其中,
Figure imgf000021_0003
步骤 94: 将已迭代次数增加 1 , 之后判断是否达到预设的迭代次数, 若 执行步骤 95, 否则, 重复执行步骤 92。
步骤 95: 终止迭代, 输出经过上述迭代处理后得到的预编码向量及接收 向量。
步骤 85: 发射端采用得到的对应的预编码向量对发射信号进行预编码处 理后发送。
步骤 86: 接收端采用对应的接收向量对接收信号进行滤波, 得到期望信 号。
可见, 本实施例通过迭代法可以获取预编码向量及接收向量, 通过该预 编码向量及接收向量, 可以使得在部分接收端的干扰信号具有格状星座图的 特性, 部分接收端的干扰信号被消除, 可以避免在接收端所有干扰信号采用 单一的干扰对齐方式造成的问题, 提高系统性能。
图 10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干扰对齐设备结构示意图,该干扰对齐设备 100包括第一获耳 莫块 101、 确定模块 102和第二获取模块 103; 其中:
第一获耳 莫块 101用于获取多信道通信系统中的信道矩阵; 其中, 用 H 表示信道矩阵, 这里的信道矩阵包括多信道通信系统中的不同发射端对不同 接收端的信道矩阵。
确定模块 102用于根据所述信道矩阵, 确定所述多信道通信系统的第一 期望信号和第二期望信号, 所述第一期望信号采用格构造的方式实现干扰对 齐, 所述第二期望信号采用波束成形的方式实现干扰对齐;
需要说明的是, 这里的第一期望信号和第二期望信号表示的是两种不同 类型的期望信号。 具体的, 一种期望信号即第一期望信号采用格构造的方式 实现干扰对齐, 另一种期望信号即第二期望信号采用波束成形的方式实现干 扰对齐。 应当理解的是, 每种类型的期望信号可以是一个, 也可以是多个, 具体根据实际应用来决定。
第二获取模块 103用于获取预编码向量及接收向量, 使得在所述第一期 望信号对应的接收端, 第一接收信号经过所述第一期望信号对应的接收向量 滤波后, 其中包含的干扰信号相互叠加后形成的信号具有格状星座图特性; 以及使得在所述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接收端, 第二接收信号经过所述第二期 望信号对应的接收向量滤波后, 其中包含的干扰信号被消除, 所述第一接收 信号及第二接收信号为在发射端采用对应的预编码向量对发射信号预编码处 理后发送给对应的接收端的。 其中: 获取预编码向量及接收向量的方式可以 包括: 确定与各第一期望信号对应的各干扰信号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及设置 与各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干扰信号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为零; 根据与各第一 期望信号及各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干扰信号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信道矩阵, 确定所述预编码向量及接收向量。
其中, 确定模块 102可以包括第一单元 1021和第二单元 1022; 其中: 第一单元 1021用于根据信道矩阵,计算在不同的第一期望信号和第二期 望信号组合下能够实现的和速率;
第二单元 1022用于选取不同的第一期望信号和第二期望信号组合下、和 速率最大时所对应的第一期望信号和第二期望信号作为多信道通信系统的第 一期望信号和第二期望信号。
在一种实现方式下,第二获取模块 103可以包括第三单元 1031和第四单 元 1032; 其中:
第三单元 1031 用于确定与各第一期望信号对应的各干扰信号的相对等 效信道增益及设置与各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干扰信号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为 第四单元 1032 用于根据与各第一期望信号及各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干 扰信号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 信道矩阵, 采用解析法确定所述预编码向量及 接收向量。
进一步地,第四单元 1032可以具体用于通过降阶后的约束方程计算出预 编码向量, 所述降级后的约束方程由待求取的预编码向量、 所述与各第一期 望信号及各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干扰信号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和信道矩阵组 成, 以及通过约束方程, 计算出接收向量, 所述约束方程由待求取的接收向 量、 计算得到的预编码向量、 所述与各第一期望信号及各第二期望信号对应 的干扰信号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和信道矩阵组成。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下,第二获取模块 103包括第五单元 1033和第六单元 1034; 其中:
第五单元 1033 用于确定与各第一期望信号对应的各干扰信号的相对等 效信道增益及设置与各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干扰信号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为 第六单元 1034 用于根据与各第一期望信号及各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干 扰信号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 信道矩阵, 采用迭代法确定所述预编码向量及 接收向量。
进一步地, 所述第六单元 1034具体用于: 以随机生成的接收向量作为迭 代输入的初始值, 采用接收端干扰信号对期望信号的干扰功率之和作为优化 目标, 或采用接收端期望信号强度之和与干扰信号对期望信号的干扰功率之 和的比作为优化目标, 使用最优化的方法求取预编码向量, 所述接收端干扰 信号对期望信号的干扰功率之和, 或者接收端期望信号强度之和与干扰信号 对期望信号的干扰功率之和的比, 是根据与各第一期望信号及各第二期望信 号对应的干扰信号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 信道矩阵生成的; 根据计算得到的 预编码向量, 采用信噪比最大化作为优化目标或采用 MMSE的方法, 计算接 收向量, 并作为下一次迭代的输入, 所述信噪比是根据与各第一期望信号及 各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干扰信号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 信道矩阵生成的; 重 复上述步骤直至达到预设的迭代次数,获取迭代后的预编码向量及接收向量。
本实施例中各模块或单元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流程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中 的描述, 在此不再赘述。
可见, 本实施例的干扰对齐设备通过获取预编码向量及接收向量, 使得 第一期望信号对应的接收端的接收信号经过滤波后其干扰信号具有格状星座 图 ,及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接收端的接收信道经过滤波后其干扰信号被消除, 可以结合现有两种技术的优势而避免其劣势, 使得系统性能最佳。 本发明实施例中, 将现有技术中的两类干扰对齐方法结合, 在现有技术 一的干扰对齐的基础上, 根据信道条件自适应地选取用户进行信号构造, 通 过发射端预编码结合功率调整, 使得经过滤波后的接收信号的所有干扰信号 叠加后的信号能够形成格状星座图, 且每个格点对应的期望信号信息是唯一 的, 同时格点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期望信号在无干扰条件下的星座点的欧式距 离, 从而能够有效检测出期望信号, 降低干扰的影响。 如果系统实现干扰对齐后, 期望信号与干扰信号强相关, 通过使 ¾等于 零来达到消除干扰的目的, 将使得期望信号的接收功率减小, 导致期望信号 的接收信噪比较小。 如果采用在接收端形成格的方法, 虽然通过接收向量后 干扰与期望信号仍然叠加在一起, 但由于其形成格点 (每一个格点包含一个 唯一的期望信号信息) , 因此可以在不降低期望信号功率的条件下, 检测出 期望信号, 从而提高了系统性能。 图 11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多信道通信系统结构示意图, 包括至少两个 发射机 111、 至少两个接收机 112和干扰对齐设备 113 , 其中:
所述干扰对齐设备 113用于获取预编码向量和接收向量, 使得在第一期 望信号对应的接收机端, 第一接收信号经过所述第一期望信号对应的接收向 量滤波后,其中包含的干扰信号相互叠加后形成的信号具有格状星座图特性; 以及使得在所述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接收机端, 第二接收信号经过所述第二 期望信号对应的接收向量滤波后, 其中包含的干扰信号被消除, 所述第一期 望信号采用格构造的方式实现干扰对齐, 所述第二期望信号采用波束成形的 方式实现干扰对齐;
所述发射机 111用于采用干扰对齐设备 113输出的对应的预编码向量对 发射信号进行预编码处理后, 发送给对应的接收机; 需要说明的是, 这里可 以是发射机 -1发送给接收机 -1 , 也可以是发射机 -1向所有接收机发送相同的 信号。
所述接收机 112用于采用干扰对齐设备 113输出的对应的接收向量对对 应的接收信号进行滤波后, 得到期望信号。
图 11中以干扰对齐设备 113独立设置为例,该干扰对齐设备 113也可以 位于发射机 111内或者位于接收机 112内。
本实施例的干扰对齐设备 113的结构可以参见图 10所示的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发射机, 包括: 前述实施例所述的干扰对齐设 备, 以及, 用于采用所述干扰对齐设备输出的预编码向量对发射信号进行预 编码处理后发送的发射器。
可见, 本实施例通过使得第一期望信号对应的接收端的接收信号经过滤 波后其干扰信号具有格状星座图 , 及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接收端的接收信道 经过滤波后其干扰信号被消除,可以结合现有两种技术的优势而避免其劣势, 使得系统性能最佳。
采用上述原理实现的干扰对齐可以提高系统性能,具体可以参见图 12-13 所示的仿真图, 该仿真图的条件为: 3 对发射机和接收机, 每个发射机和接 收机分别具有 2个天线。图 12为采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解析法与采用解析法 的现有技术一的比较仿真示意图, 其中, "~θ~" 表示采用本发明实施例中 的解析法, "一 表示采用解析法的现有技术一。 图 13 为采用本发明实 施例中的解析法与采用解析法及迭代法的现有技术一的比较仿真示意图, 其 中, 'Ί " 表示采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解析法, 'Ί " 表示采用解析法 的现有技术一, "一 θ~" 表示采用迭代法的现有技术一。
在图 12-13 中, 横轴为信噪比(SNR ) , 单位为分贝 (dB ) , 纵轴为误 比特率(BER ) 。 从图 12-13中可以看出, 在相同的 SNR时, 本发明实施例 的 BER较低, 在相同的 BER时, 本发明实施例的所需的 SNR较低 (即不需 要较好的条件就可以达到相同的目的) , 所以系统性能较好。
综上所述,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获取预编码向量及接收向量, 使得第一期 望信号对应的接收端的第一接收信号经过滤波后其干扰信号叠加后的信号具 有格状星座图的特性, 及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接收端的第二接收信号经过滤 波后其干扰信号被消除, 即部分接收信号采用现有技术一的实现原理, 另外 部分接收信号采用现有技术二的实现原理, 可以结合现有两种技术的优势而 避免其劣势, 使得系统性能最佳。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解析法和迭代法, 扩 大了适用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的干扰对齐设备可以设置在发射机内或接收机 内或独立设置, 使得设置方式更灵活。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 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 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 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 取存储介质中, 该程序在执行时, 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 而前述 的存储介质包括: ROM、 RAM, 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 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而非对其 限制;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 人员应当理解: 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 或 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 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 并不使相应技 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权 利 要 求
1、 一种干扰对齐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
获取多信道通信系统中的信道矩阵;
根据所述信道矩阵, 确定所述多信道通信系统的第一期望信号和第二期 望信号, 所述第一期望信号采用格构造的方式实现干扰对齐, 所述第二期望 信号采用波束成形的方式实现干扰对齐;
获取预编码向量及接收向量, 使得在所述第一期望信号对应的接收端, 第一接收信号经过所述第一期望信号对应的接收向量滤波后, 其中包含的干 扰信号相互叠加后形成的信号具有格状星座图特性; 以及使得在所述第二期 望信号对应的接收端, 第二接收信号经过所述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接收向量 滤波后, 其中包含的干扰信号被消除, 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及第二接收信号为 在发射端采用对应的预编码向量对发射信号预编码处理后发送给对应的接收 端的。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根据所述信道矩阵, 确定所述多信道通信系统的第一期望信号和第二期望信号, 包括:
根据所述多信道通信系统中的信道矩阵, 计算在不同的第一期望信号和 第二期望信号组合下能够实现的和速率;
选取不同的第一期望信号和第二期望信号组合下、 和速率最大时所对应 的第一期望信号和第二期望信号作为所述多信道通信系统的第一期望信号和 第二期望信号。
3、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编码向量用于对发 射信号进行编码,所述发射信号采用正交振幅调制 QAM、正交相移键控 QPSK 或者双相移相键控 BPSK调制方式。
4、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采用格构造的方式实 现干扰对齐, 包括:
干扰信号经接收向量滤波后, 在同一空间方向或彼此正交的两个空间方 向上进行叠加, 使得叠加后的干扰信号具有格状星座图的特性。
5、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获取预编码向量及接 收向量, 包括:
确定与各第一期望信号对应的各干扰信号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及设置与 各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干扰信号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为零;
根据与各第一期望信号及各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干扰信号的相对等效信 道增益、 所述信道矩阵, 采用解析法确定所述预编码向量及接收向量。
6、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获取预编码向量及接 收向量, 包括:
确定与各第一期望信号对应的各干扰信号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及设置与 各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干扰信号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为零; 根据与各第一期 望信号及各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干扰信号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 信道矩阵, 采用迭代法确定所述预编码向量及接收向量。
7、 根据权利要求 5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根据与各第一期望信 号及各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干扰信号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 信道矩阵, 采用 解析法确定所述预编码向量及接收向量, 包括:
通过降阶后的约束方程计算出预编码向量, 所述降级后的约束方程由待 求取的预编码向量、 所述与各第一期望信号及各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干扰信 号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和所述信道矩阵组成;
通过约束方程计算出接收向量, 所述约束方程由待求取的接收向量、 计 算得到的预编码向量、 所述与各第一期望信号及各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干扰 信号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和所述信道矩阵组成。
8、 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根据与各第一期望信 号及各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干扰信号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 信道矩阵, 采用 迭代法确定所述预编码向量及接收向量, 包括: 以随机生成的接收向量作为迭代输入的初始值, 采用接收端干扰信号对 期望信号的干扰功率之和作为优化目标, 或采用接收端期望信号强度之和与 干扰信号对期望信号的干扰功率之和的比作为优化目标, 使用最优化的方法 计算预编码向量, 所述接收端干扰信号对期望信号的干扰功率之和, 或者接 收端期望信号强度之和与干扰信号对期望信号的干扰功率之和的比, 是根据 与各第一期望信号及各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干扰信号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 所述信道矩阵生成的;
根据计算得到的预编码向量, 采用信噪比最大化作为优化目标或采用最 小均方误差的方法, 计算接收向量, 并作为下一次迭代的输入, 所述信噪比 是根据与各第一期望信号及各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干扰信号的相对等效信道 增益、 所述信道矩阵生成的;
重复上述步骤直至达到预设的迭代次数, 得到迭代后的预编码向量及接 收向量。
9、 一种干扰对齐设备, 其特征在于, 包括:
第一获耳 莫块, 用于获取多信道通信系统中的信道矩阵;
确定模块, 用于根据所述信道矩阵, 确定所述多信道通信系统的第一期 望信号和第二期望信号,所述第一期望信号采用格构造的方式实现干扰对齐, 所述第二期望信号采用波束成形的方式实现干扰对齐;
第二获取模块, 用于获取预编码向量及接收向量, 使得在所述第一期望 信号对应的接收端, 第一接收信号经过所述第一期望信号对应的接收向量滤 波后, 其中包含的干扰信号相互叠加后形成的信号具有格状星座图特性; 以 及使得在所述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接收端, 第二接收信号经过所述第二期望 信号对应的接收向量滤波后, 其中包含的干扰信号被消除, 所述第一接收信 号及第二接收信号为在发射端采用对应的预编码向量对发射信号预编码处理 后发送给对应的接收端的。
10、 根据权利要求 9所述的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模块包括: 第一单元, 用于根据所述多信道通信系统中的信道矩阵, 计算在不同的 第一期望信号和第二期望信号组合下能够实现的和速率;
第二单元, 用于选取不同的第一期望信号和第二期望信号组合下、 和速 率最大时所对应的第一期望信号和第二期望信号作为所述多信道通信系统的 第一期望信号和第二期望信号。
11、 根据权利要求 9所述的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获取模块包括: 第三单元, 用于确定与各第一期望信号对应的各干扰信号的相对等效信 道增益及设置与各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干扰信号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为零; 第四单元, 用于根据与各第一期望信号及各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干扰信 号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 所述信道矩阵, 采用解析法确定所述预编码向量及 接收向量。
12、 根据权利要求 9所述的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获取模块包括: 第五单元, 用于确定与各第一期望信号对应的各干扰信号的相对等效信 道增益及设置与各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干扰信号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为零; 第六单元, 用于根据与各第一期望信号及各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干扰信 号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 所述信道矩阵, 采用迭代法确定所述预编码向量及 接收向量。
13、根据权利要求 1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单元具体用于: 通过降阶后的约束方程计算出预编码向量, 所述降级后的约束方程由待求取 的预编码向量、 所述与各第一期望信号及各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干扰信号的 相对等效信道增益和所述信道矩阵组成, 以及, 通过约束方程计算出接收向 量, 所述约束方程由待求取的接收向量、 计算得到的预编码向量、 所述与各 第一期望信号及各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干扰信号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和所述 信道矩阵组成。
14、根据权利要求 1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单元具体用于: 以随机生成的接收向量作为迭代输入的初始值, 采用接收端干扰信号对 期望信号的干扰功率之和作为优化目标, 或采用接收端期望信号强度之和与 干扰信号对期望信号的干扰功率之和的比作为优化目标, 使用最优化的方法 计算预编码向量, 所述接收端干扰信号对期望信号的干扰功率之和, 或者接 收端期望信号强度之和与干扰信号对期望信号的干扰功率之和的比, 是根据 与各第一期望信号及各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干扰信号的相对等效信道增益、 信道矩阵生成的;
根据计算得到的预编码向量, 采用信噪比最大化作为优化目标或采用最 小均方误差的方法, 计算接收向量, 并作为下一次迭代的输入, 所述信噪比 是根据与各第一期望信号及各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干扰信号的相对等效信道 增益、 信道矩阵生成的;
重复上述步骤直至达到预设的迭代次数, 得到迭代后的预编码向量及接 收向量。
15、 一种发射机, 其特征在于, 包括: 如权利要求 9至 14任一项所述的 干扰对齐设备, 以及, 用于采用所述干扰对齐设备输出的预编码向量对发射 信号进行预编码处理后发送的发射器。
16、 一种多信道通信系统, 其特征在于, 包括: 至少两个接收机和至少 两个发射机及干扰对齐设备, 其中,
所述干扰对齐设备用于获取预编码向量和接收向量, 使得在第一期望信 号对应的接收机端 , 第一接收信号经过所述第一期望信号对应的接收向量滤 波后, 其中包含的干扰信号相互叠加后形成的信号具有格状星座图特性; 以 及使得在所述第二期望信号对应的接收机端, 第二接收信号经过所述第二期 望信号对应的接收向量滤波后, 其中包含的干扰信号被消除, 所述第一期望 信号采用格构造的方式实现干扰对齐, 所述第二期望信号采用波束成形的方 式实现干扰对齐;
所述发射机用于采用所述干扰对齐设备输出的对应的预编码向量对发射 信号进行预编码处理后, 发送给对应的接收机;
所述接收机用于采用所述干扰对齐设备输出的对应的接收向量对对应的 接收信号进行滤波后, 得到期望信号。
17、 根据权利要求 16所述的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干扰对齐设备位于 所述发射机中, 或者, 位于所述接收机中, 或者独立设置。
PCT/CN2011/074718 2010-09-03 2011-05-26 干扰对齐方法和设备及多信道通信系统 WO2011137829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1777248.3A EP2602943B1 (en) 2010-09-03 2011-05-26 Interference alignment method and device and multiple-channel communication system
ES11777248T ES2711836T3 (es) 2010-09-03 2011-05-26 Procedimiento y dispositivo de alineamiento de interferencias y sistema de comunicación de múltiples canales
US13/784,182 US8913680B2 (en) 2010-09-03 2013-03-04 Interference alignment method and device and multi-channel communication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77366.5A CN102386955B (zh) 2010-09-03 2010-09-03 干扰对齐方法和设备及多信道通信系统
CN201010277366.5 2010-09-03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US13/784,182 Continuation US8913680B2 (en) 2010-09-03 2013-03-04 Interference alignment method and device and multi-channel communication system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1137829A1 true WO2011137829A1 (zh) 2011-11-10

Family

ID=449036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11/074718 WO2011137829A1 (zh) 2010-09-03 2011-05-26 干扰对齐方法和设备及多信道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913680B2 (zh)
EP (1) EP2602943B1 (zh)
CN (1) CN102386955B (zh)
ES (1) ES2711836T3 (zh)
WO (1) WO2011137829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873162A4 (en) * 2012-06-20 2016-01-27 Univ Drexel RECONFIGURABLE ANTENNAS FOR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FERENCE NETWORKS USING INTERFERENCE ALIGNMENT
CN106559117A (zh) * 2015-09-28 2017-04-05 联芯科技有限公司 K用户系统及其干扰消除方法
CN106559116A (zh) * 2015-09-28 2017-04-05 联芯科技有限公司 K用户系统及其预编码矩阵的确定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154273B1 (ko) * 2013-05-21 2020-09-09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다중 안테나 적용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부분 간섭 정렬 장치 및 방법
CN103441825B (zh) * 2013-09-02 2016-08-0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自适应降低峰值平均功率比的干扰对齐方法
CN103580745B (zh) * 2013-10-10 2017-12-19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迭代干扰对齐方法
KR101502724B1 (ko) 2014-03-21 2015-03-16 인하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다중 사용자 다중 입출력 시스템에서 간섭 효과를 처리할 수 있는 프리코딩 방법 및 시스템
CN103986509B (zh) * 2014-05-30 2017-10-1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干扰对齐和干扰中和的协作多点传输方法
EP3202069A4 (en) * 2014-09-29 2018-07-18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ding for interference network
CN107888524B (zh) * 2017-11-13 2020-03-24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干扰广播信道下基于最大信漏噪比的干扰对齐方法
CN111988247B (zh) * 2019-11-28 2022-10-04 郑州轻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信号虚拟分解的多址接入方法及其系统
CN113965212B (zh) * 2021-12-21 2022-03-08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用于消除干扰信号的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存储介质
CN114629592B (zh) * 2022-02-17 2023-05-02 深圳市前海新丝路科技有限公司 通信电子信号抗干扰优化方法、系统及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92869A (zh) * 2006-11-24 2008-06-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的多业务波束赋形方法
WO2009023681A2 (en) * 2007-08-13 2009-02-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imo transmission with spatial pre-coding
US20090122715A1 (en) * 2007-11-06 2009-05-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reating beamforming profil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1783697A (zh) * 2009-01-15 2010-07-21 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ofdma多天线系统的发射分集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660363B2 (en) * 2005-08-22 2010-02-09 Nec Laboratories America, Inc. Minimum error rate lattice space time code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O2007091317A1 (ja) * 2006-02-08 2007-08-16 Fujitsu Limited マルチアンテナ送信技術を用いた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これに適用するマルチユーザスケジューラ
JP2009527174A (ja) * 2006-02-17 2009-07-23 ノキア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Mimo受信機を提供する装置、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8306146B2 (en) * 2008-05-01 2012-11-06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Progressive feedback for high resolution limited feedback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O2010045365A1 (en) * 2008-10-14 2010-04-22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employing a six-bit rank 1 codebook for four transmit antennas
US8565064B2 (en) * 2008-12-15 2013-10-22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employing six-bit rank 1 and 2 codebooks for four transmit antennas
US8260209B2 (en) * 2009-11-18 2012-09-04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ordinated spatial multiplexing using second order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US8411785B2 (en) * 2010-05-11 2013-04-02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and detection using precoders
EP2410665A3 (en) * 2010-07-20 2016-01-20 Sigma Designs Israel S.D.I Ltd. Transmission Scheme for Multi-Input Communication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92869A (zh) * 2006-11-24 2008-06-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的多业务波束赋形方法
WO2009023681A2 (en) * 2007-08-13 2009-02-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imo transmission with spatial pre-coding
US20090122715A1 (en) * 2007-11-06 2009-05-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reating beamforming profil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1783697A (zh) * 2009-01-15 2010-07-21 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ofdma多天线系统的发射分集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873162A4 (en) * 2012-06-20 2016-01-27 Univ Drexel RECONFIGURABLE ANTENNAS FOR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FERENCE NETWORKS USING INTERFERENCE ALIGNMENT
CN106559117A (zh) * 2015-09-28 2017-04-05 联芯科技有限公司 K用户系统及其干扰消除方法
CN106559116A (zh) * 2015-09-28 2017-04-05 联芯科技有限公司 K用户系统及其预编码矩阵的确定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913680B2 (en) 2014-12-16
EP2602943A1 (en) 2013-06-12
EP2602943B1 (en) 2018-11-28
CN102386955A (zh) 2012-03-21
CN102386955B (zh) 2014-03-12
ES2711836T3 (es) 2019-05-07
EP2602943A4 (en) 2017-04-19
US20130177097A1 (en) 2013-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1137829A1 (zh) 干扰对齐方法和设备及多信道通信系统
US10530457B1 (en) Beamsteering in a spatial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DMA) system
JP4504293B2 (ja) 複数アンテナを備えた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
WO2012100533A1 (zh) 预编码处理方法、基站和通信系统
WO2015101017A1 (zh) 一种基于部分干扰对齐的协调波束赋形方法及装置
WO2008138165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e-processing data to be transmitted in multi input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0105400A1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通讯系统以及相关设备
WO2006080352A1 (ja) 無線基地局装置及び端末装置
WO2007084405A1 (en)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beamforming for a 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09141957A (ja) Mimoシステムのプレコーディング伝送方法
WO2012075834A1 (zh) 一种预编码的方法及装置
EP3175562A1 (en) Scaling wireless full duplex in multi-cell networks with spatial interference alignment
JP5744833B2 (ja) Mimo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いて通信するための方法
WO2011140782A1 (zh)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下行传输方法和基站
JP2022539163A (ja) ニューラルネットワークに基づくチャネル推定を使用する伝送システム
JP2009153139A (ja) Mimo下りリンクにおけるプリコーディング処理方法、装置及び基地局
WO2013044824A1 (en) Robust transceiver design
EP1349297A1 (en) A closed loop multiple antenna system
WO2010130085A1 (zh) 一种干扰消除方法及数据发射装置
WO2016015282A1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WO2015135489A1 (zh) 预编码矩阵索引测量装置和方法
WO2021255713A1 (en) Hybrid beamforming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WO2012055131A1 (zh) 一种频分双工系统下行多用户多径波束赋形方法及装置
WO2014187356A1 (zh) 发射信号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检测方法、装置及系统
KR101401592B1 (ko) 다중 입력 다중 출력 시스템에서 공간 다중화를 위한 장치및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1177724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

WWE Wipo information: entry into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1177724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