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55875U - 車把之結構 - Google Patents

車把之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55875U
TWM655875U TW112214313U TW112214313U TWM655875U TW M655875 U TWM655875 U TW M655875U TW 112214313 U TW112214313 U TW 112214313U TW 112214313 U TW112214313 U TW 112214313U TW M655875 U TWM655875 U TW M655875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bar
section
sections
grip
sleeve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2143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學金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深圳信隆健康產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深圳信隆健康產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深圳信隆健康產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6558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55875U/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創作涉及一種車把之結構,其係由一長管體彎摺而成,該車把於該長管體中央形成一安裝段,且該車把於該安裝段兩端分別延伸有一握持段,本創作之特色在於該車把於兩端之該握持段同軸延伸有一頸縮段,且該等握持段與該等頸縮段連接處形成有一向該頸縮段收束之斜錐段,而該等握持段之該斜錐段上分別套設有一套筒,另該等套筒之外徑與該等握持段之外徑呈等徑狀,又該等套筒具有一內孔,且該等套筒之該內孔形成有一對應該等斜錐段之內斜錐段,藉此,使得該車把之該等握持段的該頸縮段上可以分別套設具等徑束環件之剎車壓柄與等徑之握套,令該車把之該等握持段、該等剎車壓柄之該束環件與該等握套的外徑呈等徑平整狀,以減少該車把外觀之凹凸感,可以避免操控該車把時被異物勾住,進而增進其操控該車把之安全性。

Description

車把之結構
本創作隸屬一種自行車之車把技術領域,具體而言係一種工序簡單的車把之結構,藉以能使車把外觀更為平整,以減少車把外觀之凹凸感,減少騎乘者在操控車把時手指夾傷或勾住異物之狀況,進而增進其操控自行車之安全性。
按,近年來自行車不僅可以作為代步工具,更多的時候可以用於運動及休閒上,對於設計輕巧以及功能精良之自行車需求也不斷地增加。通常車把係由一管體所彎摺而成,其中包含有一中段之安裝段、兩側之彎曲段及二連接該等彎曲段之握把段,供該車把利用中央之該安裝段組設於車架豎管上,兩側之該握把段可供分別組設有一剎車壓柄,其中該等剎車壓柄係利用一束環件選擇性束設於該等握把段上,之後並在該等握把段上套設有一供握持之握套;
如此,將使得該等剎車壓柄之該束環件與該車把之該等握把段間產生階級落差,再加上套設之該等握套對應端部也會相對該車把之該等握把段產生另一個階級落差,造成該車把兩端之該握把段因這些階級落差存在眾多凹凸部位之不平整,這些凹凸部位會干擾騎乘者手部移動的順暢,不僅會影響操控的便利性,甚至不慎夾傷或劃傷騎乘者之手指,另外這些凹凸部位也可能會被異物勾到,而影響到騎乘的安全性。
換言之,現有車把之設計未臻完善,無法使車把之握把段保持平整,造成其可能干擾騎乘的操控性及安全性,自難稱為理想設計者,故如何解決前述的問題,是目前業界及使用者所期盼者,此亦係本創作所欲探討之課題。
緣於上述缺失弊端及需求,本創作人遂以從事相關技術以及產品設計製造之多年經驗,針對以上不良處及需求加以研究,並積極尋求解決之道,經不斷努力的研究與試作,終於成功的開發出一種車把之結構,藉以克服現有車把易生干擾所造成的不便與困擾。
因此,本創作之主要目的係在提供一種車把之結構,藉以能使車把外觀更為平整,以減少車把外觀之凹凸感,以避免被異物勾住,進而增進其操控自行車之安全性。
另,本創作之再一主要目的係在提供一種車把之結構,其能簡化工序,同時可以減少騎乘者在操控時手指被夾傷,進一步提升其實用性。
為此,本創作主要係透過下列的技術手段,來具體實現上述之目的與效能,其係由一長管體彎摺而成,該車把於該長管體中央形成一安裝段,且該車把於該安裝段兩端分別延伸有一握持段,其特徵在於:
該車把於兩端之該握持段同軸延伸有一頸縮段,且該等握持段與該等頸縮段連接處形成有一向該頸縮段收束之斜錐段,而該等握持段之該斜錐段上分別套設有一套筒,另該等套筒之外徑與該等握持段之外徑呈等徑狀,又該等套筒具有一內孔,且該等套筒之該內孔形成有一對應該斜錐段之內斜錐段;
藉以使得該車把之該等握持段的該頸縮段上可以分別套設具等徑束環件之剎車壓柄與等徑之握套。
透過前述技術手段的具體實現,使本創作車把之結構可利用於該等握持段形成該頸縮段,且於該等握持段與該等頸縮段間具有該等斜錐段,並於該等斜錐段上套設有與該等握持段等徑之套筒,使得該車把之該等握持段、該等剎車壓柄之該束環件與該等握套的外徑呈等徑平整狀,以減少該車把外觀之凹凸感,可以避免操控該車把時被異物勾住,同時能減少騎乘者在操控時手指被夾傷或割傷的狀況,進而增進其操控該車把之安全性,有效提高其實用性,進一步可提高其附加價值與經濟效益。
且本創作並利用下列的技術手段,進一步實現前述之目的及功效;其包含:
優選的,該車把之該長管體可以選自無縫管。
優選的,該車把之該安裝段與該等握持段間形成有一彎曲段。
優選的,該等套筒之該內孔於該內斜錐段一側對應該等握持段之該頸縮段形成有一平束段。
優選的,該等套筒於該內孔之該平束段對應外部之開口形成有一倒內角,供填充焊料焊固。
優選的,該等套筒與相對之該等握持段的該斜錐段間具有一間隙時,可於該等間隙填充補土、且磨光以保持平整。
為使 貴審查委員能進一步了解本創作的構成、特徵及其他目的,以下乃舉若干較佳之實施例,並配合圖式詳細說明如後,同時讓熟悉該項技術領域者能夠具體實施。
本創作係一種車把之結構,隨附圖例示本創作之具體實施例及其構件中,所有關於前與後、左與右、頂部與底部、上部與下部、以及水平與垂直的參考,僅用於方便進行描述,並非限制本創作,亦非將其構件限制於任何位置或空間方向。圖式與說明書中所指定的尺寸,當可在不離開本創作之申請專利範圍內,根據本創作之具體實施例的設計與需求而進行變化,故在專利申請上並不受此種結構之限制。
而本創作車把之結構較佳實施例的詳細構成,如第一、二圖所示,該車把(10)係由一長管體(11)〔如第三圖所示〕彎摺而成,其中該長管體(11)可以選自無縫管,並於該長管體(11)兩端利用頸縮技術分別形成有一頸縮段(16)〔如第四圖所示〕,其中該車把(10)於該長管體(11)中央形成一安裝段(12),且於該安裝段(12)兩端分別彎摺相對之彎曲段(13),再者該等彎曲段(13)相異一端分別延伸有一握持段(15),使得該等頸縮段(16)分別同軸延伸於該等握持段(15)之自由端,且該等握持段(15)與該等頸縮段(16)連接處形成有一向該頸縮段(16)收束之斜錐段(18)〔如第五圖所示〕,以強化該等頸縮段(16)與該等握持段(15)之延伸強度;
又如第一、二及五圖所揭示者,該車把(10)於該等握持段(15)之該斜錐段(18)上分別套設有一套筒(20),而該等套筒(20)之外徑與該等握持段(15)之外徑呈等徑狀,又該等套筒(20)具有一內孔(21)〔如第五圖所示〕,且該等套筒(20)之該內孔(21)分別形成有對應該等握持段(15)之該斜錐段(18)之一內斜錐段(22)及一對應該等握持段(15)之該頸縮段(16)之一平束段(23),另該等套筒(20)於該內孔(21)之該平束段(23)對應外部之開口形成有一倒內角(24),用以當該等套筒(20)以該內孔(21)穿套於該等握持段(15)之該頸縮段(16)後,可以使該等套筒(20)利用該內孔(21)之該內斜錐段(22)緊束於該等握持段(15)之該相對斜錐段(18)上,使得該等套筒(20)與該車把(10)之該等握持段(15)呈平整狀,且當該等套筒(20)與該等握持段(15)之該斜錐段(18)間具有一間隙(25)時,可於該等套筒(20)之該間隙(25)填充補土、且磨光以保持平整,並於該等套筒(20)之該倒內角(24)內填充焊料予以焊固,且於熱處理後抛光;
藉此,利用該長管體(11)所彎摺而成之該車把(10)於該等握持段(15)的該頸縮段(16)與該斜錐段(18)上套設該等套筒(20),而組構成一外觀平整的車把之結構者。
透過前述之結構設計,本創作之車把之結構於實際應用時,如第一、二、五及六圖所揭示者,在操作上,由於該車把(10)之兩端該握持段(15)利用該斜錐段(18)同軸延伸有該頸縮段(16),而將該等套筒(20)以該內孔(21)穿套於該等頸縮段(16)上,且利用該內孔(21)之該內斜錐段(22)與該平束段(23)迫緊束設於該等握持段(15)之該斜錐段(18)與該局部頸縮段(16)上,且如該等套筒(20)與相對之該等握持段(15)間存在有間隙時,可於該等套筒(20)之該間隙(25)填充補土、且磨光,使得該等套筒(20)與該車把(10)之該等握持段(15)的外徑可以保持平整,最後於該等套筒(20)之該倒內角(24)內填充焊料予以焊固,且於熱處理後抛光,讓該等套筒(20)能緊固於該車把(10)之該等握持段(15)之該斜錐段(18)上,之後將一與該等握持段(15)外徑等徑之具有該束環件(35)之該等剎車壓柄(30)套設於該車把(10)之該等握持段(15)之該頸縮段(16)上,最後再將與該等握持段(15)外徑等徑之該等握套(40)套設於該等握持段(15)之該頸縮段(16)上,使得該車把(10)之該等握持段(15)、該等剎車壓柄(30)之該束環件(35)與該等握套(40)的外徑呈等徑平整狀,以減少該車把(10)外觀之凹凸感,可以避免操控該車把(10)時被異物勾住,同時能減少騎乘者在操控時手指被夾傷的狀況,進而增進其操控該車把(10)之安全性。
再者,本創作具有另一實施例,如第七、八圖所示,該車把(10)之該等握持段(15)的該頸縮段(16)上套設有一套筒(20),而該套筒(20)之外徑與該等握持段(15)之外徑呈等徑狀,又該等套筒(20)具有一內孔(21),且該等套筒(20)之該內孔(21)形成有一對應該等握持段(15)之該斜錐段(18)之內斜錐段(22),使得該等套筒(20)利用該內孔(21)之該內斜錐段(22)緊束於該等握持段(15)之相對該斜錐段(18)上,讓該等套筒(20)與該車把(10)之該等握持段(15)的外徑呈平整狀。
經由前述之結構及動作說明可知,本創作車把之結構可以於該等握持段(15)利用該斜錐段(18)形成該頸縮段(16),並於該等斜錐段(18)上套設有與該等握持段(15)等徑之該等套筒(20),使得該車把(10)之該等握持段(15)、該等剎車壓柄(30)之該束環件(35)與該等握套(40)的外徑呈等徑平整狀,以減少該車把(10)外觀之凹凸感,可以避免操控該車把(10)時被異物勾住,同時能減少騎乘者在操控時手指被割傷的狀況,進而增進其操控該車把(10)之安全性,同時透過簡單的結構,可供快速組配,而增進組裝及維護的便利性,進一步更可提高其實用性。
綜上所述,可以理解到本創作為一創意極佳之新型創作,除了有效解決習式者所面臨的問題,更大幅增進功效,且在相同的技術領域中未見相同或近似的產品創作或公開使用,同時具有功效的增進,故本創作已符合新型專利有關「新穎性」與「進步性」的要件,乃依法提出申請新型專利。
10:車把 11:長管體 12:安裝段 13:彎曲段 15:握持段 16:頸縮段 18:斜錐段 20:套筒 21:內孔 22:內斜錐段 23:平束段 24:倒內角 25:間隙 30:剎車壓柄 35:束環件 40:握套
第一圖:本創作車把之結構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外觀示意圖。
第二圖:本創作車把之結構較佳實施例的局部側視剖面示意圖。
第三圖:本創作車把之結構較佳實施例於成形時的第一動作示意圖。
第四圖:本創作車把之結構較佳實施例於成形時的第二動作示意圖。
第五圖:本創作車把之結構較佳實施例於成形時的第三動作示意圖。
第六圖:本創作車把之結構較佳實施例的組成外觀示意圖。
第七圖:本創作車把之結構另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外觀示意圖。
第八圖:本創作車把之結構另一較佳實施例的局部側視剖面示意圖。
10:車把
11:長管體
12:安裝段
13:彎曲段
15:握持段
16:頸縮段
18:斜錐段
20:套筒
22:內斜錐段
25:間隙
30:剎車壓柄
35:束環件
40:握套

Claims (6)

  1. 一種車把之結構,其具有一長管體,該車把於該長管體中央形成一安裝段,且該車把於該安裝段兩端分別延伸有一握持段,其特徵在於: 該車把於該等握持段分別同軸延伸有一頸縮段,且該等握持段與該等頸縮段連接處分別形成有一向該頸縮段收束之斜錐段,而該等握持段之該等斜錐段上分別套設有一套筒,另該等套筒之外徑與該等握持段之外徑呈等徑狀,又該等套筒分別具有一內孔,且該等套筒分別於該內孔形成有一對應該斜錐段之內斜錐段; 藉以使得該車把之該等握持段的該等頸縮段上可以分別套設具等徑束環件之剎車壓柄與等徑之握套。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車把之結構,其中該車把之該長管體可以選自無縫管。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車把之結構,其中該車把之該安裝段與該等握持段間形成有一彎曲段。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車把之結構,其中該等套筒分別於該內孔之該內斜錐段對應該頸縮段一側形成有一平束段。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車把之結構,其中該等套筒分別於該內孔之該平束段對應外部之開口形成有一倒內角,供填充焊料焊固。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車把之結構,其中該等套筒與相對之該等握持段間具有一間隙時,可於該等間隙填充補土、且磨光以保持平整。
TW112214313U 2023-12-28 車把之結構 TWM655875U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55875U true TWM655875U (zh) 2024-05-21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00096832A1 (en) Turbular frame for bicycles, particularly with classic diamond shape
CN101072707B (zh) 用于自行车的缓冲系统
TWI572514B (zh) 具有成雙區段之部分的自行車把手
TWM454974U (zh) 自行車把手
TWM655875U (zh) 車把之結構
TWI359092B (zh)
US8210554B2 (en) Bicycle frame having a multiple step and lap joint
WO2009111980A1 (zh) 自行车连接管结构
CN103523129A (zh) 无焊接接头的自行车整体车架
TWI781825B (zh) 自行車輔助把手
TWM606593U (zh) 前叉改良結構
CN216861700U (zh) 一种双下管设计碳纤维自行车
CN104058058B (zh) 乐摇漂移车
CN202295133U (zh) 坐式扭臂车
CN204095992U (zh) 后避震儿童乐行车
CN203996679U (zh) 儿童划船漂移车
CN211766075U (zh) 休息把手及具有所述休息把手的自行车把手总成
CN104029767A (zh) 儿童乐行车
TWM625915U (zh) 自行車輔助把手
TW200904695A (en) Bicycle frame and tube having convex rib
CN208498685U (zh) 一种复合材料滑步车
TWM528940U (zh) 自行車一體式車架管
TWM649358U (zh) 公路跑車車把結構
CN113353183A (zh) 一种双下管设计碳纤维自行车
CN104085473A (zh) 儿童乐行漂移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