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45929U - 中空塑膠模具構造改良 - Google Patents

中空塑膠模具構造改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45929U
TWM645929U TW112201447U TW112201447U TWM645929U TW M645929 U TWM645929 U TW M645929U TW 112201447 U TW112201447 U TW 112201447U TW 112201447 U TW112201447 U TW 112201447U TW M645929 U TWM645929 U TW M645929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old
extrusion
hollow plastic
patent application
improv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2014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蕭建民
Original Assignee
蕭建民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蕭建民 filed Critical 蕭建民
Priority to TW1122014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45929U/zh
Publication of TWM6459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45929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low-Moulding Or Thermoform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Moulding By Coating Mould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至少包括一第一模具、以及相對於該第一模具開合用的第二模具,該第一、二模具相對開合的該側處分別凹設形成有模穴部,上述該模穴部周圍分別形成有截料部,且於上述該截料部側緣分別形成有斜向設置的引導面,並使上述二該引導面間形成有擠迫流道;又,上述斜向設置之該引導面的另端連接形成有擠壓面,且於該擠壓面的另端連接形成有阻斷面,並使該第一模具之阻斷面的另端連接形成有頂推面及該第二模具之阻斷面的另端連接形成有頂平面。

Description

中空塑膠模具構造改良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中空塑膠模具;特別關於一種能於塑膠胚料分模線內側處形成補強肋條的中空塑膠模具構造改良。
按,習用之中空塑膠模具構造,請參閱第一圖至第四圖,其主要包括有第一模具1及第二模具2所組成,其中,第一模具1與第二模具2間係具有相互對合的作用,該第一模具1內形成有模內穴10,且於該模內穴10周側形成有凸出狀的截料部11,而相對於該第一模具1之模內穴10及該截料部11的第二模具2上分別形成有內模塊25及凸出狀的截料部21,因此,在製造時,必須藉由上述第一、二模具1、2之截料部11、21在夾合熱熔融狀膨脹塑膠胚料p後,利用已設置於該第二模具2內的風針管28刺穿進入至已位於該第一、二模具1、2內的熱熔融狀膨脹塑膠胚料p內,再經由該風針管28將加壓氣體注入後,而迫使加壓氣體將熱熔融狀膨脹塑膠胚料p擠壓至完全貼合於該第一、二模具1、2的內表面處(即迫使熱熔融狀膨脹塑膠胚料p之二側內表面的接觸面間因受加壓空氣的擠推作用而形 成一外翻式圓弧狀壓力口a’,而使其接觸面的有效斷面面積變小,如:第三圖),待其冷卻固化後而形成一雛形胚料,並再經由切割方式而將已位於雛形胚料周側的不規則毛邊給予割除,以完成一中空狀塑膠單元a;
上述創作雖能達到其預期目的,但其在操作使用上,則會因原尺寸的公母模具有如下的缺失:
由於中空狀塑膠單元在完成成品前,均會以刀具將其周側溢出的不規則毛邊給予修割去除,以致使已位於中空狀塑膠單元之分模線處的切斷面之截面積相對變小(即僅略微僅密接觸),因此,當已位於中空狀塑膠單元上的分模線位置恰巧踫撞或撞擊他物時,就相當容易從分模線的結合處開始裂開(如第四圖),以致使其無法再使用為其一大困擾。
承如上述,當中空塑膠單元在長期間經由日光曝曬後,會因紫外線的作用而使中空塑膠單元自身材質變得較無收縮彈性或脆弱一些,再加上,已位於其內的空氣分子受高溫作用下,而使其該分子的活動撞擊力更加活躍,以致使其內產生的壓力會從中空塑膠單元的分模線位置處形成擠破裂開的現象,以致使其無法再使用為其再一大困擾。
有鑑於此,本創作入乃積極開發研究,並為改進上述習用之中空塑膠模具構造的缺失,本創作人以從事此類產品製造多年之經驗,經過長久努力研究與實驗,終於開發設計出本創作之中空塑膠模具構造改良,期能嘉惠所有的消費者及製造者。
本創作之中空塑膠模具構造改良的主要內容係在於提供一種已位於該第一、二模具之模穴部周圍處的凸出狀截料部側緣分別形成有斜向設置的引導面,且使該引導面的另端連接形成有擠壓面,並於該擠壓面的另端連接形成有阻斷面,以藉由該第一、二模具在關閉之初,會優先使該阻斷面夾擠阻擋改變熱熔融狀塑膠胚料的流向後,再接續利用該擠壓面的緊迫夾擠作用而迫使該塑膠胚料呈反向擠入至該模穴部內,以使得已位於該第一、二模具之分模線斷面處內側方的熱熔融該塑膠胚料會形成具有朝內側凸伸出的實心凸肋條,如此一來,其不但能使已位於該截料部至該阻斷面間的熱熔融塑膠胚料會因擠壓作用而反向擠入至該第一、二模具之分模線斷面處的內側方(即形成實心凸肋條),以致使將原塑膠廢料作更進一步的有效再利用,而大大地減少其真正廢料的產生暨降低廢料的成本外,同時,亦能提高該塑膠製品在分模線內側位置處的實心凸肋條之結合面積及結合強度為其進步性之主張。
〔習用〕
1:第一模具
10:模內穴
11:截料部
2:第二模具
21:截料部
25:內模塊
28:風針管
a:塑膠單元
a’:壓力口
p:塑膠胚料
〔本創作〕
3:第一模具
30:模穴部
31:截料部
32:引導面
33:擠壓面
35:阻斷面
36:頂推面
4:第二模具
40:模穴部
41:截料部
42:引導面
43:擠壓面
45:阻斷面
46:頂平面
5:風針管
A:開口夾角
A1:斷面尺寸
A2:斷面尺寸
B1:斷面尺寸
B2:斷面尺寸
C:擠迫流道
D1:最小距離
D2:最小距離
D3:最小距離
P:塑膠胚料
P1:凸肋條
第1圖為習用中空塑膠模具構造的組合剖面示意圖。
第2圖為第1圖所製出的中空塑膠成品的剖面狀態圖。
第3圖為第2圖的局部剖面放大圖。
第4圖為第3圖受撞擊後的局部剖面放大圖。
第5圖為本創作在製造生產時的組合剖面狀態圖。
第6圖為第5圖的局部組合剖面放大圖。
第7圖為第6圖之第一模具之阻斷面接觸至塑膠胚料表面處的局部組合剖面放大圖。
第8圖為第7圖之二阻斷面呈閉合之初時的局部組合剖面放大圖。
第9圖為第8圖之二截料部接觸至塑膠胚料表面處的局部組合剖面放大圖。
第10圖為第9圖模具再相互移動擠壓後的局部組合剖面放大圖。
第11圖為第10圖模具移動至底處的局部組合剖面放大圖。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中空塑膠模具構造改良,請參閱第5圖至第11圖所示,其包括一第一模具3、以及相對於該第一模具3開合用的第二模具4,其中:
該第一模具3的開合側處凹設形成有模穴部30,且於該模穴部30周圍分別形成有凸出環狀的截料部311,並於該截料部31外側緣分成有斜向設置的引導面32;而斜向設置的該引導面32的另端連接形成有擠壓面33,且於該擠壓面33的另端連接形成有阻斷面35,並於該阻斷面35的另端連接形成有頂推面36;又,該第一模具3之阻斷面35的末端(即 遠離該擠壓面33的該端或靠近該頂推面36的該端)及該頂推面36皆會較該第一模具3之截料部31為凸出;
該第二模具4的開合側處凹設形成有模穴部40,且於該模穴部40周圍形成有凸出環狀的截料部41,並於該截料部41外側緣分別形成有斜向設置的引導面42,以致使上述該引導面42至該第一模具3之導引面32間會形成有一擠迫流道C;而斜向設置之該引導面42的另端連接形成有擠壓面43,且於該擠壓面43的另端連接形成有阻斷面45,並於該阻斷面45的另端連接形成有頂平面46,以致使該頂推面36至該頂平面46間的最小距離D3係不會小於原始該塑膠胚料P之單層厚度的2倍暨會大於該第一模具3之擠壓面33至該第二模具4之擠壓面43間的最小距離D2暨會大於該第一模具3之截料部31至該第二模具4之截料部41間的最小距離D1,且使該第一模具3之截料部31至該第二模具4之截料部41間的最小距離D1會小於該第一模具3之擠壓面33至該第二模具4之擠壓面43間的最小距離D2;又,該第一模具3之截料部31的斷面尺寸A1係不能大於相對位置的該第二模具4之截料部41的斷面尺寸B1;該第一模具3之擠壓面33的斷面尺寸A2不能小於相對位置的該第二模具4之擠壓面43的斷面尺寸B2,且使該第一模具3之擠壓面33和相鄰接的該阻斷面35間之內側開口夾角A為90至135度為最佳;另,該擠迫流道C是藉由二該引導面32、42呈平行狀設置而形成具有等寬度或等距離 的流道、或是藉由二該引導面32、42呈非平行狀設置而形成具有漸收束狀(即該擠迫流道C是由該截料部31、41朝向該擠壓面33、43的方向呈漸縮小狀);
當生產製造中空塑膠單元時,會使熱熔融狀塑膠胚料P從機器(圖中未示)之模頭(圖中未示)往下延伸送出至該第一、二模具3、4之間的位置處,再開始啟動該第一、二模具3、4朝向彼此方向移動至壓迫至該塑膠胚料P(如第5圖),直至該第一模具3之頂推面36及該第二模具4之擠壓面43分別完全接觸至該塑膠胚料P(如第7圖)後,再繼續推動該第一、二模具3、4朝向彼此方向移動,以使得該第一模具3之阻斷面35一端和該第二模具4之阻斷面45一端呈相互交錯狀(或位於同一垂直平面的重疊狀態),以使得該阻斷面35、45能優先將熱熔融狀該塑膠胚料P推移錯置分開而達到夾擠阻擋改變該塑膠胚料P的流向作用外,同時,亦能使得該第一模具3之截料部31至該第二模具4之截料部41間的最小距離D1會小於該第一模具3之擠壓面33至該第二模具4之擠壓面43間的最小距離D2,且使得該第一模具3之擠壓面33至該第二模具4之擠壓面43間的最小距離D2會小於該第一模具3之頂推面36至該第二模具4之頂平面46間的最小距離D3,並使該頂推面36至該頂平面46間的最小距離D3係不會小於原始該塑膠胚料P之單層厚度的2倍(如第8圖);此時,再繼續推動該第一、二模具3、4朝向彼此方向移動,直至該第一模具3之截料部3 1及該第二模具4之截料部41分別完全接觸至該塑膠胚料P(但該第一模具3之引導面32及擠壓面33卻沒有完全接觸到該塑膠胚料P,如第9圖)後,再接續推動該第一、二模具3、4朝向彼此方向移動,而使得該引導面32、42及該擠壓面33、43能完全與該塑膠胚料P接觸,同時,迫使因該截料部31、41夾緊作用而壓迫該塑膠胚料P變形,且使受擠壓的部分該塑膠胚料P能反向流入至已位於該第一、二模具3、4之分模線斷面處內側方處暨形成具有朝內側凸伸出的微小實心凸肋條P1(如第10圖),最後,再繼續推動該第一、二模具3、4朝向彼此方向移動至底時,方能在關閉至底的過程中,因該阻斷面35、45的推移錯置分開之夾擠阻擋改變流向作用,再加上,該擠壓面33、43朝向彼此方向移動的壓迫量而迫使受擠壓後的熱熔狀部分該塑膠胚料P會優先反向流經該擠迫流道C後,再繼續反向擠進至已位於該第一、二模具3、4之分模線斷面處內側方處暨形成具有朝內側凸伸出的較大實心凸肋條P1(如第11圖),以增加分模線內側方位置處的該塑膠胚料P之結合面積及結合強度;如此一來,即能完成熱熔狀該塑膠胚料P於該第一、二模具3、4內形成有一中空塑膠單元的製造。
本創作藉由該第一、二模具3、4在關閉之初,會優先使該阻斷面35、45夾擠阻擋改變熱熔融狀該塑膠胚料P的流向後,再接續利用該擠壓面33、43的緊迫夾擠作用而迫使該塑膠胚料P呈反向擠入至該模穴部30、40內,以使得已 位於該第一、二模具3、4之分模線斷面處內側方的熱熔融該塑膠胚料P會形成具有朝內側凸伸出的實心凸肋條P1,如此一來,其不但能使已位於該截料部31、41至該阻斷面35、45間的熱熔融塑膠胚料P會因擠壓作用而反向擠入至該第一、二模具3、4之分模線斷面處的內側方(即形成實心凸肋條P1),以致使將原塑膠廢料作更進一步的有效再利用,而大大地減少其真正廢料的產生暨降低廢料的成本外,同時,亦能提高該塑膠製品在分模線內側位置處的實心凸肋條P1之結合面積及結合強度。
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用來限定本創作實施之範圍;故即凡依本創作申請範圍所述之特徵及精神所為之均等變化或修飾,均應包括於本創作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3:第一模具
30:模穴部
31:截料部
32:引導面
33:擠壓面
35:阻斷面
36:頂推面
4:第二模具
40:模穴部
41:截料部
42:引導面
43:擠壓面
45:阻斷面
46:頂平面
5:風針管
P:塑膠胚料
P1:凸肋條

Claims (10)

  1. 一種中空塑膠模具構造改良,其包括一第一模具、以及相對於該第一模具開合用的第二模具,該第一、二模具相對開合的一側處分別凹設形成有模穴部,該模穴部周圍分別形成有截料部,且於該截料部側緣分別形成有斜向設置的引導面,並使二該引導面間形成有擠迫流道;又,斜向設置之該引導面的另端連接形成有擠壓面,且於該擠壓面的另端連接形成有阻斷面,以利該第一、二模具在關閉之初,會優先使該阻斷面呈交錯狀暨夾擠阻擋改變熱熔融塑膠胚料的流向後,再接續利用該擠壓面的緊迫夾擠作用而迫使熱熔融該塑膠胚料呈反向擠入至該模穴部內,而使得已位於該第一、二模具之分模線斷面處內側方的該塑膠胚料會形成具有朝內側凸伸出的實心凸肋條,進而達到增加分模線位置處的熱熔融該塑膠胚料之結合面積及結合強度。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中空塑膠模具構造改良,其中,該第一模具之阻斷面的末端(即遠離該擠壓面的該端)會較該第一模具之截料部為凸出。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中空塑膠模具構造改良,其中,該第一模具之截料部至該第二模具之截料部間的最小距離會小於該第一模具之擠壓面至該第二模具之擠壓面間的最小距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中空塑膠模具構造改良,其中,該第一模具之擠壓面的斷面尺寸不能小於相對位置的該第二模具之擠壓面的斷面尺寸。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中空塑膠模具構造改良,其中,該第一模具之擠壓面和相鄰接的該阻斷面間之開口夾角為90至135度。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中空塑膠模具構造改良,其中,該第一模具之截料部的斷面尺寸不能大於相對位置的該第二模具之截料部的斷面尺寸。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中空塑膠模具構造改良,其中,該第一模具之阻斷面的另端連接形成有頂推面,而第二模具之阻斷面的另端連接形成有頂平面,且使該頂推面至該頂平面間的最小距離係不會小於原始該塑膠胚料之單層厚度的2倍。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中空塑膠模具構造改良,其中,該第一模具之頂推面會較該第一模具之截料部為凸出。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中任一項所述之中空塑膠模具構造改良,其中,該擠迫流道是藉由二該引導面呈平行狀設置而形成具有等寬度或等距離的流道者。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中任一項所述之中空塑膠模具構造改良,其中,該擠迫流道是藉由二該引導面呈非平行狀設置而形成具有漸收束狀(即該擠迫流道是由截料部朝向該擠壓面的方向呈漸縮小狀)。
TW112201447U 2023-02-18 2023-02-18 中空塑膠模具構造改良 TWM6459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2201447U TWM645929U (zh) 2023-02-18 2023-02-18 中空塑膠模具構造改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2201447U TWM645929U (zh) 2023-02-18 2023-02-18 中空塑膠模具構造改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45929U true TWM645929U (zh) 2023-09-11

Family

ID=889265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201447U TWM645929U (zh) 2023-02-18 2023-02-18 中空塑膠模具構造改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459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668715B1 (ko) 굴곡 중공 파이프의 제조 방법
FR2863543B1 (fr) Procede de formage par estampage a chaud de pieces de tolerie complexes en materiau composite et outillage pour sa mise en oeuvre
JP2016198905A (ja) プレス成形装置及びプレス成形方法
JP3338867B2 (ja) プラスチック容器とその製造用金型
JP2007276125A (ja) ブロー成形用金型およびブロー成形方法
TWM645929U (zh) 中空塑膠模具構造改良
CN100469483C (zh) 在焊管上固定散热片的方法、装置及制品
TW564304B (en) A mould for twin sheet thermoforming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a pre-trimmed twin sheet thermoformed article
TW201136804A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hollow blow molding box and mold structure thereof
JP3128664B2 (ja) 電気装置用ハウジング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JP4980109B2 (ja) プレス金型及びプレス成形方法
JPH09193170A (ja) ガスケットの成形型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M504695U (zh) 隱形眼鏡成型器
JPS5933296B2 (ja) バルブ・シ−トの製造方法
JP5077211B2 (ja) 異形コ字状部を有する成形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9570342A (zh) 一种具有缝隙宽厚比小于1的产品的冲压工艺
US1950005A (en) Reflector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CN220841399U (zh) 一种两片式塑料油箱吹塑模具、装置及加工设备
TW201200341A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urface layer of hollow blow-molded case and structure thereof
CN215750248U (zh) 一种外覆聚四氟乙烯膜的导向块及其成型模具
TW201315586A (zh) 製造中空塑膠單元之模具及其成品
CN110125228B (zh) 一种空心方形横梁加工模具
CN203508796U (zh) 一种四角褶型锁头模
WO2020029078A1 (zh) 积层剥离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10173999U (zh) 一种金属骨架—橡胶密封防跑胶加工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