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18779U - 加熱裝置 - Google Patents
加熱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618779U TWM618779U TW110209153U TW110209153U TWM618779U TW M618779 U TWM618779 U TW M618779U TW 110209153 U TW110209153 U TW 110209153U TW 110209153 U TW110209153 U TW 110209153U TW M618779 U TWM618779 U TW M618779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ing
- group
- electric heating
- aerogel
- plate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ackage Closures (AREA)
Abstract
一種加熱裝置,其中電熱棒設置於電熱座,散熱膏分布於電熱棒與電熱座內部之間,氣凝膠附著固定於電熱座外側表面,而未附著於電熱座一側的加熱群以及電熱棒,透過氣凝膠分佈於電熱座讓大部分熱受到氣凝膠的阻絕而不易向外消散,而控制電熱座一側的加熱群外露,如此能有效維持加熱裝置的加工溫度,據以避免以往應用於無塵室熱易消散熱所造成封膜缺陷。
Description
本創作是關於一種加熱裝置,特別是指適合應用於溫度控管環境下進行熱壓封膜的產品。
對於環境因素敏感的產業例如電子、光學、食品、醫材、藥品等,在前述製作加工過程中必須採用無塵室空調系統。前述產業透過無塵室空調系統加以控制室內空氣中的懸浮微粒、溫度、濕度、壓力,過濾室內懸浮微粒、粉塵等空氣中的雜質,並輸入新鮮潔淨的空氣,使室內空間成為低汙染的環境,以免產品在加工製作過程中受到感染或變質的問題。
上述產業中經常使用封裝技術,並透過熱壓黏合方式將薄膜黏合於高氣密性的容器開口位置,產品得以位於容器內由薄膜阻絕外界的氣體、液體或空氣雜質的進入,有效保持產品的品質。例如台灣第M562217號專利之上下自動模直接熱壓送料裝置,此專利揭示以熱壓模具對封膜加熱結合於承載杯,藉以封裝隱形眼鏡及生理食鹽水。
通常無塵室的溫度經常被控制並維持在22℃~24℃之間,前述封膜裝置應用於無塵室時,由於熱壓模具的熱能會不斷向外界消散,特別是靠近熱壓模具周側的部分,因較靠近表面位置熱能消散較其餘部位來的快速,以致靠近熱壓模具周側部位其加熱溫度經常低於所要求的加工溫度,造成部分封膜無法達到準確熱熔溫度,因而發生了密封效果不確實的缺陷,特別是現今大量生產製造的生產模式,經常是一次性熱壓密封數個產品,因此前述熱壓模具技術有其改良的必要。
本創作透過氣凝膠分佈於電熱座,並限制電熱座以其一側的加熱群外露,得以讓大部分熱受到氣凝膠的阻絕而不易向外消散,如此能有效維持加熱裝置的加工溫度,據以避免以往應用於無塵室熱易消散熱所造成封膜缺陷。
為了達成前述目的與功效,提供一種加熱裝置,包括一電熱座、一電熱棒、一散熱膏以及一氣凝膠,其中:該電熱座具有一頂座面與一導熱面且彼此呈相反方向設置,以及一環座面並連接該頂座面與該導熱面,並於該環座面朝該電熱座內部方向設置一導熱槽,另於該導熱面朝頂座面的反方向延伸有一加熱群;該電熱棒設置於該導熱槽;該散熱膏分布於該導熱槽內與電熱棒之間;該氣凝膠附著固定於該環座面與該頂座面,而該氣凝膠未附著於該導熱面、該加熱群、該電熱棒以及該導熱槽。
請參閱第一至三圖所示,圖中揭示一種加熱裝置1,包括一電熱座20、一電熱棒30、一散熱膏40以及一氣凝膠50,其中:該電熱座20具有一頂座面21與一導熱面22且彼此呈相反方向設置,以及一環座面23並連接該頂座面21與該導熱面22,並於該環座面23朝該電熱座20內部方向設置一導熱槽24,另於該導熱面22朝頂座面21的反方向延伸有一加熱群25;該電熱棒30設置於該導熱槽24,而該散熱膏40分布於該導熱槽24內與電熱棒30之間;該氣凝膠50附著固定於該環座面23與該頂座面21,而該氣凝膠50未附著於該導熱面22、該加熱群25、該電熱棒30以及該導熱槽24。
前述散熱膏40係可事先塗佈於該電熱棒30周側,再進行電熱棒30組裝於導熱槽24內,即可讓散熱膏40分佈於導熱槽24與電熱棒30之間,如此既可將電熱棒30的熱能經由散熱膏40快速傳導至電熱座20。
而氣凝膠50則可事先塗佈於該電熱座20的頂座面21、環座面23等表面處,使得氣凝膠50位於頂座面21、環座面23的外側位置,得以在電熱座20的頂座面21、環座面23形成由氣凝膠50所構成熱傳導隔絕作用的層狀結構。
透過氣凝膠50分佈於電熱座20的頂座面21、環座面23等表面處,藉以限制電熱座20僅以導熱面22、加熱群25外露於氣凝膠50一側,得以讓大部分熱受到氣凝膠50的隔絕而不易向外消散,如此能有效維持加熱裝置1的加工溫度,據以避免以往應用於無塵室的控溫限制下熱易消散熱所造成封膜缺陷。
進一步詳細說明本創作各構件細部特徵以及彼此組配關係。請參閱第三圖所示,進一步包括有一感溫棒60穿設該氣凝膠50而固定於該電熱座20,而該感溫棒60未與該電熱棒30接觸。前述感溫棒60係部分穿鎖於電熱座20,且感溫棒60經氣凝膠50伸入電熱座300內並間隔於導熱槽24與環座面23之間,並偵測電熱棒30經散熱膏40傳導至電熱座20的溫度,經輸出外部裝置(圖中未繪製)顯示溫度,藉以了解電熱座20是否維持預設工作溫度。
請見圖式第四、五圖所示,加熱裝置1進一步包括有一緩衝板70其鋪設於該電熱座20的導熱面22,且該緩衝板70具有對應該加熱群25並供其穿設的一緩衝孔群71;前述緩衝板70係為矽膠材質所製成。加熱裝置1進一步包括有一均壓板80並疊設於該緩衝板70,且該均壓板80具有對應該加熱群25並供其穿設的一均壓孔群81;前述均壓板80係為玻璃纖維所製成。
請配合參閱第六、七圖所示,另有一內避震器群100各包括有一內彈簧110以及穿設該內彈簧110的一內軸120,該內軸120一端穿設該氣凝膠50而固定該電熱座20,該內軸120另一端則穿設於一上板130,而該內彈簧110的兩端分別彈抵於該上板130與該氣凝膠50之間。另有一刀框200係組設該上板130並朝向下方延伸並圍繞於該氣凝膠50與該內避震器群100的外側,以及一刀片210係圍繞定位於該刀框200的外周側,且該刀片210具有一切刃部211且位於該刀框200的下緣外側位置。前述刀片210係呈框形構件並套於刀框200的下端位置,另以螺絲鎖設刀片210固定於刀框200下端,使得刀片210的切刃部211位於下側位置而不與刀框200接觸。
如第八、九圖所示,另有一壓模單元300包括有一壓板310以及一外避震器群320,又該壓板310設有一穿孔311,而該刀片210、該加熱群25 (緩衝板70、均壓板80)活動穿越該穿孔311;該外避震器群320各包括有一外彈簧321以及穿設該外彈簧321的一外軸322,該外軸322一端固定於該壓板310,且該外軸322另一端則穿設該上板130,而該外彈簧321的兩端彈抵於該上板130與該壓板310;前述該外避震器群320係環繞於該刀片210的外周側。
關於本創作加熱裝置1應用於封膜作業使用情況請見第十至第十五圖所示。前述加熱裝置1、內避震器群100、上板130、刀框200、刀片210、壓模單元300等構成上模A,藉以說明封模作業的相關動作。該電熱座20係朝向一下模400,且該加熱群25係各別對應該下模400的一通孔群410;前述通孔群410內各定位設置一墊圈420。
上模A藉由移動裝置(圖中未繪製)朝向下模400方向移動,使得上模A由原先初始狀態位置移動至黏合狀態位置,由壓板310的壓環部312先接觸壓抵薄膜500並間接碰觸到下模400後,以壓板310朝上板130方向壓縮外彈簧321,如第十一、十二圖所示。再由均壓板80接觸壓抵薄膜500並間接碰觸到下模400後,均壓板80會略為壓縮緩衝板70變形(略為變薄),並由加熱群25接觸壓抵薄膜500同時傳導熱至薄膜500,使得該處薄膜500經熱熔黏合於瓶體600的瓶口位置,且氣凝膠50的頂面朝上板130方向壓縮內彈簧110,如第十三、十四圖所示。最後由刀片210的切刃部211裁切出預訂的片狀薄膜500部分並正好對應到下模400的內部分,而薄膜500的其餘部位則為廢料,如第十五圖所示。上述上模A移動至黏合狀態位置後依據封膜加工條件下,可以暫時處於黏合狀態位置,待完成瓶體600的封膜步驟後,上模A則由黏合狀態位置退離至初始狀態位置。
藉由螺絲將緩衝板70與均壓板80以層疊型態安裝於導熱面22位置,而加熱群25會穿設緩衝孔群71與均壓孔群81,使得加熱裝置1進行封膜時,均壓板80得以平整壓抵薄膜500,並由緩衝板70的壓抵變形吸收因應加熱裝置1快速向下位移於進行熱壓封膜的反作用力,得以讓封膜作業獲得平整壓力平均分散之效用,更有助於刀片210相對薄膜500裁切時不會發生薄膜500位置偏移。此外,藉由通孔群410內設置有墊圈420技術,除了具有提供瓶體600的定位效果之外,更可在前述上模A移動至黏合狀態位置對薄膜500熱壓作業時,其接觸作用力得以部份經由瓶體600傳輸至墊圈420,進而略為壓縮墊圈420變形,如此得以在兩個方向提供適度壓縮變形之技術,獲得薄膜500平整貼合在瓶體600的瓶口位置。
本創作加熱裝置1透過內避震器群100與壓模單元300的組合與作用下,得以相對薄膜500形成內、外兩個位置的壓抵定位,有助於加熱裝置1的加熱群25對薄膜500熱壓貼合於瓶體600的封模作業,以及刀片210裁切薄膜500的作業。
1:加熱裝置
20:電熱座
21:頂座面
22:導熱面
23:環座面
24:導熱槽
25:加熱群
30:電熱棒
40:散熱膏
50:氣凝膠
60:感溫棒
70:緩衝板
71:緩衝孔群
80:均壓板
81:均壓孔群
100:內避震器群
110:內彈簧
120:內軸
130:上板
200:刀框
210:刀片
211:切刃部
300:壓模單元
310:壓板
311:穿孔
312:壓環部
320:外避震器群
321:外彈簧
322:外軸
400:下模
410:通孔群
420:墊圈
500:薄膜
600:瓶體
A:上模
第一圖係本創作加熱裝置組合立體圖。
第二圖係第一圖ⅡⅡ線段剖面示意圖。
第三圖係第一圖ⅢⅢ線段剖面示意圖。
第四圖係本創作加熱裝置裝設緩衝板、均壓板前之分解立體示意圖。
第五圖係第四圖的組合立體示意圖。
第六圖係本創作安裝上板、內避震器群、刀框、刀片之分解立體示意圖。
第七圖係第六圖組合立體示意圖。
第八圖係第七圖安裝壓模單元之分解立體示意圖。
第九圖係第八圖組合立體示意圖。
第十圖係上模對應下模立體前示意圖。
第十一至十五圖係對下模的瓶體進行熱壓封膜動作示意圖。
1:加熱裝置
20:電熱座
22:導熱面
25:加熱群
30:電熱棒
50:氣凝膠
60:感溫棒
Claims (8)
- 一種加熱裝置,包括一電熱座、一電熱棒、一散熱膏以及一氣凝膠,其中: 該電熱座具有一頂座面與一導熱面且彼此呈相反方向設置,以及一環座面並連接該頂座面與該導熱面,並於該環座面朝該電熱座內部方向設置一導熱槽,另於該導熱面朝頂座面的反方向延伸有一加熱群; 該電熱棒設置於該導熱槽; 該散熱膏分布於該導熱槽內與電熱棒之間; 該氣凝膠附著固定於該環座面與該頂座面,而該氣凝膠未附著於該導熱面、該加熱群、該電熱棒以及該導熱槽。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加熱裝置,進一步包括有一緩衝板其鋪設於該電熱座的導熱面,且該緩衝板具有對應該加熱群並供其穿設的一緩衝孔群;前述緩衝板係為矽膠材質所製成。
- 如請求項2所述之加熱裝置,進一步包括有一均壓板並疊設於該緩衝板,且該均壓板具有對應該加熱群並供其穿設的一均壓孔群;前述均壓板係為玻璃纖維所製成。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加熱裝置,其中該電熱座係朝向一下模,且該加熱群係各別對應該下模的一通孔群;前述通孔群內各定位設置一墊圈。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加熱裝置,另有一內避震器群各包括有一內彈簧以及穿設該內彈簧的一內軸,該內軸一端穿設該氣凝膠而固定該電熱座,該內軸另一端則穿設於一上板,而該內彈簧的兩端分別彈抵於該上板與該氣凝膠之間。
- 如請求項5所述之加熱裝置,另有一刀框係組設該上板並朝向下方延伸並圍繞於該氣凝膠與該內避震器群的外側,以及一刀片係圍繞定位於該刀框的外周側,且該刀片具有一切刃部且位於該刀框的下緣外側位置。
- 如請求項6所述之加熱裝置,另有一壓模單元包括有一壓板以及一外避震器群,又該壓板設有一穿孔,而該刀片、該加熱群活動穿越該穿孔;該外避震器群各包括有一外彈簧以及穿設該外彈簧的一外軸,該外軸一端固定於該壓板,且該外軸另一端則穿設該上板,而該外彈簧的兩端彈抵於該上板與該壓板;前述該外避震器群係環繞於該刀片的外周側。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加熱裝置,進一步包括有一感溫棒穿設該氣凝膠而固定於該電熱座,而該感溫棒未與該電熱棒接觸。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0209153U TWM618779U (zh) | 2021-08-04 | 2021-08-04 | 加熱裝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0209153U TWM618779U (zh) | 2021-08-04 | 2021-08-04 | 加熱裝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618779U true TWM618779U (zh) | 2021-10-21 |
Family
ID=796039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0209153U TWM618779U (zh) | 2021-08-04 | 2021-08-04 | 加熱裝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M618779U (zh) |
-
2021
- 2021-08-04 TW TW110209153U patent/TWM618779U/zh unknown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650238B (zh) | 真空貼膜裝置及方法 | |
US6266123B1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TWI740109B (zh) | 樹脂成形裝置及樹脂成形品的製造方法 | |
CN109494176B (zh) | 用于加工半导体器件的装置和方法 | |
TWM618779U (zh) | 加熱裝置 | |
US20200098721A1 (en) | Bonding apparatus and bonding method | |
JP5828477B2 (ja) | 真空加圧接合装置 | |
TW202117477A (zh) | 散熱片壓合製程之溫度控制方法及裝置 | |
CN1534754A (zh) | 测试分类机的温度监控系统 | |
TW202306742A (zh) | 加熱裝置 | |
US20080053616A1 (en) | Hot-melting method with simultaneous heating and cooling of workpieces | |
JP5585945B2 (ja) | シール構造及び接合装置 | |
KR20210058973A (ko) | 온도 조절 장치 | |
US20150003580A1 (en) | Assembly of xrd/xrf sample cells | |
CN1120627A (zh) | 用于玻璃面板的间隙设置装置 | |
WO2020125808A1 (zh) | 一种制作具有支撑结构的薄型真空隔热片的方法 | |
JPS6351845B2 (zh) | ||
CN111545254A (zh) | 一种用于多综合试验箱体上的防凝露红外视窗 | |
JP7122533B2 (ja) | ガラスパネル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 |
JP7018588B2 (ja) | ガラスパネル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 |
WO2009125757A1 (ja) | マイクロチップ及びマイクロチップの製造方法 | |
JP2001209056A (ja) | 液晶パネル製造装置 | |
JP2000348155A (ja) | Icカード製造装置 | |
CN104425770A (zh) | 挤压装置和利用挤压装置制造柔性显示装置的方法 | |
CN114247493B (zh) | 一种用于化学反应的芯片的固定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