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18406U - 擰緊工具 - Google Patents

擰緊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18406U
TWM618406U TW110201974U TW110201974U TWM618406U TW M618406 U TWM618406 U TW M618406U TW 110201974 U TW110201974 U TW 110201974U TW 110201974 U TW110201974 U TW 110201974U TW M618406 U TWM618406 U TW M618406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lygonal
handle
torque transmission
reference line
hea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2019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馬丁 斯特勞克
Original Assignee
德商維拉維克催格有限責任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德商維拉維克催格有限責任公司 filed Critical 德商維拉維克催格有限責任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6184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18406U/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13/00Spanners; Wrenches
    • B25B13/02Spanners; Wrenches with rigid jaws
    • B25B13/04Spanners; Wrenches with rigid jaws of ring jaw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13/00Spanners; Wrenches
    • B25B13/02Spanners; Wrenches with rigid jaws
    • B25B13/08Spanners; Wrenches with rigid jaws of open jaw typ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s Of Spanners, Wrenches, And Screw Drivers An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用於擰緊多邊形輪廓件(30)之擰緊工具,多邊形輪廓件具有數個以多邊形角度(β)規則地圍繞中心佈置之多邊形表面(31至36)與多邊形隅角(31'至36'),此擰緊工具具有形成開放式開口的頭部,該頭部係固定於柄部(5)上,該柄部則定義了穿過頭部而延伸之柄部參考線(6),其中,兩個鉗口(2、3)形成平行於鉗口參考線(4)而延伸之第一轉矩傳遞區(11、12、13、16),其係用於在柄部參考線(6)相對於多邊形輪廓件(30)處於第一角位時,以能夠傳遞轉矩之方式卡接在兩個相對立設置的多邊形表面(31至36)上,其中,對應於鉗口(2、3)之角形缺口形成第二轉矩傳遞區(21、22、23、24),其係用於在柄部參考線(6)相對於多邊形輪廓件(30)處於旋轉一半之多邊形角度(β)而到達的第二角位時,以能夠傳遞轉矩之方式卡接在至少兩個多邊形隅角(31'至36')上。為了在極其狹窄之空間條件下能夠使用擰緊工具,本創作提出:鉗口參考線(4)以傾斜角度(α)相對於柄部參考線(6)傾斜延伸,其傾斜角度為多邊形角度(β)的八分之一,並且,頭部能以其兩個寬面中之任一寬面沿軸向被放置於多邊形輪廓件(30)上。

Description

擰緊工具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用於擰緊多邊形輪廓件之擰緊工具,該多邊形輪廓件具有數個以多邊形角度規則地圍繞中心佈置之多邊形表面與多邊形隅角,此擰緊工具具有形成開口的頭部,該頭部係固定於柄部上,該柄部則定義了穿過該頭部而延伸的柄部參考線,其中,兩個鉗口形成平行於鉗口參考線而延伸之第一轉矩傳遞區,其係用於在柄部參考線相對於該多邊形輪廓件處於第一角位時,以能夠傳遞轉矩之方式卡接在兩個相對立設置的多邊形表面上,其中,對應於諸鉗口之角形缺口形成第二轉矩傳遞區,其係用於在旋轉一半之該多邊形角度而到達的第二角位上,以能夠傳遞轉矩之方式卡接在至少兩個多邊形隅角上,其中,該柄部參考線具有相對於鉗口參考線之傾斜角度。
DE 198 54 374 B4、EP 0 747 173 A1及GB 2 080 171 A分別揭示過擰緊工具,其係具有佈置在兩個鉗口之間的開口。二個鉗口形成沿直線延伸的兩個朝向彼此的轉矩傳遞區,該等轉矩傳遞區係平行於彼此而延伸並且定義鉗口參考線,該鉗口參考線則係平行於該二個鉗口而延伸。連接形成鉗口的頭部的柄部具有兩個實質上平行於彼此而延伸的柄部緣邊。二個柄部緣邊定義了在柄部緣邊之間居中地延伸的柄部參考線,該柄部參考線相對於鉗口參考線傾斜15°,亦即,傾斜角度為多 邊形角度的四分之一。此傾斜使得能夠藉由擰緊工具透過接續進行之每次30°的繞軸旋轉,使螺釘逐步地沿一旋轉方向旋轉,其中,在每個旋轉階段後,擰緊工具必須圍繞柄軸轉過180°。
由WO 2010/069783 A2已知一種擰緊工具,其中,在長條狀柄部之一末端上設有具有兩個鉗口之頭部。二個鉗口形成朝向彼此且平行於彼此而延伸之轉矩傳遞區。其所形成的鉗口參考線係平行於柄部參考線。
由DE 10 2008 055 559 A1已知上述類型之擰緊工具。該擰緊工具係為具有單側開放之開口的開口扳手。兩個限定其開口之鉗口形成第一轉矩傳遞區,其可卡接在螺絲頭或螺母之六邊形輪廓件的多邊形表面上,以轉動螺絲頭或螺母。擰緊工具可在繼續旋轉30°而到達之位置上被放置於六邊形輪廓件上,其中,多邊形輪廓件之多邊形隅角此時係位於角形缺口中,而該等角形缺口之側面則由第二轉矩傳遞區形成。藉由交替翻轉,能以30°為一級以圍繞多邊形輪廓件之中心而轉動螺絲或螺母。在DE 10 2008 055 559 A1所記載之實施例中,長條形柄部定義了平行於鉗口參考線而延伸之柄部參考線或柄軸,第一轉矩傳遞區則係平行於該鉗口參考線延伸。
DE 42 12 024 A1描述一種開口扳手形式之擰緊工具,具有兩個鉗口,其中,兩個鉗口中之每一者皆形成連續的轉矩傳遞區。在此,長條形柄部定義了柄部參考線,而且,平行於彼此而延伸之轉矩傳遞區定義了鉗口參考線。鉗口參考線相對於柄部參考線傾斜15°,故而,在實施30°之第一次擰緊運動而隨後圍繞柄部延伸方向所定義之柄軸翻 轉擰緊工具並將轉矩傳遞區重新放置於多邊形表面上之後,能以30°為一級以轉動螺絲或螺母。
本創作之目的在於改良同類型擰緊工具以利其使用。
此目的係藉由申請專利範圍所給出之創作而達成,其中,附屬請求項之特徵不僅構成並列請求項之有利改進方案,亦為該目的之獨立解決方案。
在先前技術之用於擰緊六邊形輪廓件的擰緊工具中,鉗口參考線相對於柄部參考線之傾斜角度為多邊形角度的四分之一,與之相對,本創作則提出:鉗口參考線相對於柄部參考線或柄軸傾斜一定角度,該角度為多邊形角度的八分之一,亦即,該角度針對六邊形輪廓件為7.5°,針對四邊形輪廓件則為11.25°。此外,此工具之頭部較佳地採用如下設計:開口孔在頭部之彼此背離的寬面兩側皆可沿軸向被放置於多邊形輪廓件上。此設計使得擰緊工具亦可在狹窄條件下使用。舉例而言,若是有關於用於擰緊六邊形輪廓件之擰緊工具,則在由數個階段所組成之擰緊過程的第一階段中,將擰緊工具之開口放置於多邊形輪廓件上,使得平行於柄部參考線而延伸之第一轉矩傳遞區卡接在多邊形輪廓件之多邊形表面上。其中,開口背離旋轉方向傾斜。在第一次旋轉15°之後,將擰緊工具圍繞由柄部延伸方向或柄部參考線所定義之柄軸翻轉180°,使得傾斜角度指向旋轉方向。在此位置上,再次使第一轉矩傳遞區貼靠多邊形輪廓件之多邊形表面,並且將擰緊工具進一步轉動15°。在此第二階段後,將擰緊工具再次圍繞柄軸或柄部參考線翻轉180°,使得傾斜角 度此時背離旋轉方向。現在,使第二轉矩傳遞區貼靠多邊形輪廓件之多邊形表面。第二轉矩傳遞區係由角形缺口之側面所形成,故而多邊形輪廓件之多邊形隅角係位於角形缺口中。將擰緊工具進一步轉動15°。完成第三階段之後,將擰緊工具再次圍繞柄軸或柄部參考線以翻轉180°,使得傾斜角度此時再度指向旋轉方向。再次使第二轉矩傳遞區貼靠多邊形輪廓件之多邊形隅角,並且將多邊形輪廓件進一步轉動15°。在第四階段之後,可在圍繞柄軸翻轉擰緊工具之後接著重新實施第一階段。
此擰緊工具較佳為鍛造鋼件,該鍛造鋼件係以單一材料以其頭部形成兩個鉗口,其中,頭部係以單一材料與柄部連接。柄部係呈長條狀且較佳地在柄部參考線中延伸。柄部可具有兩個彼此平行、近似平行或彼此摺疊對稱而延伸的緣邊,其中,該等緣邊特別是在直接連接頭部之區域中彼此平行或彼此摺疊對稱而延伸。柄部參考線可由穿過其緣邊的中心線或對稱線所定義。在柄部之與頭部相對立的末端上可設置另一擰緊頭,例如,具有環形輪廓件之擰緊頭。此外,可設置成為:兩個鉗口具有U形輪廓件,其中,其U形之平行於彼此而延伸的兩個側邊係形成第一轉矩傳遞區。其U形之基邊可形成其他的轉矩傳遞區。第二轉矩傳遞區係由其U形之兩個側邊中的角形缺口所形成。設有與開口孔相對立的其他轉矩傳遞區,其中,此等轉矩傳遞區係為各自形成角形缺口之第一及第二轉矩傳遞區。開口中心之中央缺口可具有倒圓部。當第一轉矩傳遞區貼靠多邊形表面時,多邊形輪廓件之多邊形隅角可伸入此倒圓部中。
本創作亦有關於一種前述擰緊工具之改進方案,其中,此 擰緊工具具有第一頭部,該第一頭部具有前述特性且佈置在其柄部之第一末端上。柄部具有背離於第一末端的第二末端。柄部較佳地在二個末端之間直線延伸,並以其延伸方向定義出柄部參考線。根據本創作之第二態樣,其第二頭部具有平行於柄部參考線延伸之第三轉矩傳遞區,諸第三轉矩傳遞區可卡接在多邊形輪廓件之多邊形表面上。在此情形下,多邊形表面係實質上平行於柄部參考線而延伸。擰緊工具在中間階段翻轉後,可藉由第三轉矩傳遞區以卡接在多邊形輪廓件上,其中,該中間階段可處於上述四個階段之兩個接續進行的階段之間。在上述一個至四個階段之相應的端位上,多邊形表面係以一角度相對於柄部參考線而延伸,該角度相當於傾斜角度,而藉由第三轉矩傳遞區便可在中間位置上卡接在多邊形輪廓件上。藉此,可至少在上述階段中的幾個中進一步減小旋轉角度。根據一種改進方案,第四轉矩傳遞區係由第二頭部之鉗口中的角形缺口所形成。若第四轉矩傳遞區卡接在多邊形輪廓件之多邊形表面上,則多邊形表面與柄部參考線或第三轉矩傳遞區旋轉錯開一半之多邊形角度。根據一種改進方案,第二頭部之輪廓係形成開放式開口或閉合環。第二頭部之角形缺口亦可在頭部之二個寬邊中的一個上閉合,使得角形缺口具有止擋,多邊形輪廓件之端面則可抵靠在諸止擋上。上述WO 2010/069783 A2中描述過以上述方式形成之螺絲扳手,故而完全參考此案之相關闡述。此文獻之揭露內容納入本申請案。若第二頭部建構為環,則建構在兩個轉矩傳遞區之間的特別是由倒圓部形成的角形缺口係處於柄部參考線上。
1:第一頭部
2:鉗口
3:鉗口
4:鉗口參考線
5:柄部
5':緣邊
6:柄部參考線
8:開口孔
9:中央缺口
11:第一轉矩傳遞區
12:第一轉矩傳遞區
13:第一轉矩傳遞區
14:第一轉矩傳遞區
15:第一轉矩傳遞區
16:第一轉矩傳遞區
21:第二轉矩傳遞區
22:第二轉矩傳遞區
23:第二轉矩傳遞區
24:第二轉矩傳遞區
25:第二轉矩傳遞區;側面
26:第二轉矩傳遞區;側面
27:第二轉矩傳遞區;側面
28:第二轉矩傳遞區;側面
30:多邊形輪廓件
31:多邊形表面
31':多邊形隅角
32:多邊形表面
32':多邊形隅角
33:多邊形表面
33':多邊形隅角
34:多邊形表面
34':多邊形隅角
35:多邊形表面
35':多邊形隅角
36:多邊形表面
36':多邊形隅角
37:第二頭部
38:鉗口
39:鉗口
40:第二鉗口參考線
41:轉矩傳遞區;角形缺口
42:轉矩傳遞區;角形缺口
43:轉矩傳遞區;角形缺口
44:轉矩傳遞區;角形缺口
45:轉矩傳遞區
46:轉矩傳遞區
47:轉矩傳遞區
48:轉矩傳遞區
49:轉矩傳遞區
50:轉矩傳遞區
51:開口
52:止擋面
53:開環口
54:鋼板件
α:傾斜角度
β:多邊形角度
a:階段
a'、c'、e':階段/位置
b:階段
c:階段
d:階段
e:階段
f:階段
D1:旋轉角度/方向
D2:旋轉角度/方向
D3:旋轉角度/方向
D4:旋轉角度/方向
D5:旋轉角度/方向
D6:旋轉角度/方向
圖1為以放大圖示出本創作開口扳手形式之擰緊工具之頭部的示意圖,其中,多邊形輪廓件30係以第一角位嵌入頭部之開口中。
圖2為根據圖1之示意圖,其中,擰緊工具已圍繞沿著柄部5之延伸方向而延伸之旋轉軸樞轉180°,且其中,在第二角位上,多邊形輪廓件30之多邊形隅角係嵌在形成第二轉矩傳遞區的角形缺口中。
圖3為用於說明可用擰緊工具實施之擰緊方法的六個運動階段之示意圖,其中,在連續步驟中圍繞多邊形輪廓件30之旋轉軸而沿旋轉方向D1至D6逐步轉動該多邊形輪廓件,擰緊工具在該等步驟中各轉動15°,其中,在各階段a、b、c、d、e、f之間,柄部5分別圍繞柄部延伸軸旋轉180°。
圖4為第二實施例之示意圖,其中,開口形式之第二頭部37係佈置在柄部5之第二末端上。
圖5為根據圖4中之線V-V的剖面圖。
圖6為第三實施例之示意圖,其中,環形式之第二頭部37係佈置在柄部5之第二末端上。
圖7為應用第三實施例之對應於圖3的示意圖。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創作之實施例進行說明。圖式中所示出之擰緊工具係為以鋼製成之開口扳手,其長條形柄部5係在載有第一頭部1之第一末端與載有環形輪廓件之第二末端之間直線延伸。柄部5定義了以符號6標示的柄部參考線或柄軸,在實施例中穿過柄部中心。柄部5具有 相對於對稱軸摺疊對稱地延伸的緣邊5'。該對稱軸形成了柄部參考線6。
第一頭部1具有兩個鉗口2、3,該等鉗口在彼此之間形成具有開口孔8的開口。開口具有兩個平行於彼此而延伸之側面,該等側面則形成第一轉矩傳遞區11、12、13及16。第一轉矩傳遞區16及13在形成角形缺口之情況下係與其他的第一轉矩傳遞區14、15銜接。中央缺口9在兩個鉗口之間大致居中延伸,當多邊形輪廓件30之多邊形表面31至36貼靠第一轉矩傳遞區11至16時,該多邊形輪廓件之多邊形隅角可伸入該中央缺口中。
角度對稱的角形缺口在兩個彼此對齊的第一轉矩傳遞區12、13及11、16之間延伸,該等角形缺口之側面形成了第二轉矩傳遞區23、24、21、22。在與開口孔8相對立的開口底部之區域中設有其他的第二轉矩傳遞區25、26;27、28,而該等第二轉矩傳遞區同樣形成角形缺口。
圖1示出根據本創作處於作用位置上之開口扳手,在該作用位置上,第一轉矩傳遞區11至16貼靠多邊形輪廓件30之多邊形表面31至36。
如圖所示,平行於第一轉矩傳遞區11、16;12、13而延伸且在實施例中穿過中央缺口9的鉗口參考線4係相對於柄部參考線6具有傾斜角度α。在有關於用於六邊形輪廓件之擰緊工具的實施例中,傾斜角度α為7.5°,即為多邊形角度β的八分之一,而其多邊形角度在此為60°。
在多邊形輪廓件為四邊形輪廓件(即,多邊形角度β為90°)之未圖示實施例中,傾斜角度α為11.25°。
圖2示出同一個螺絲扳手,只是螺絲扳手已圍繞在柄部參 考線6中延伸之軸線翻轉180°。在圖1中,傾斜角度α係指向逆時針方向,而在圖2中,傾斜角度α係指向順時針方向。圖2示出擰緊工具之操作位置,在該操作位置上,柄部參考線6相對於多邊形輪廓件30處於另一角位。在此操作位置上,多邊形輪廓件30之多邊形隅角31'至36'位於相對立的角形缺口中,諸角形缺口係由第二轉矩傳遞區21、22、23、24所形成。其他的多邊形隅角34'、35'位於由側面25、26;27、28所形成之諸角形缺口中,而該等角形缺口係與開口孔8相對立。
擰緊工具之工作方式參照圖3說明如下:階段a、b、c、d、e、f係指依次實施之擰緊步驟,在該等擰緊步驟中,多邊形輪廓件以順時針方向各旋轉15°。從階段a開始,將擰緊工具放置於多邊形輪廓件30上,使得傾斜角度α指向逆時針方向。第一轉矩傳遞區11至16貼靠多邊形輪廓件30之多邊形表面31至36。將擰緊工具順時針轉動15°之第一旋轉角度D1。接著,從多邊形輪廓件30上取下擰緊工具,繞柄軸翻轉180°並再度將第一轉矩傳遞區11至16放置於多邊形輪廓件30之多邊形表面31至36上。將擰緊工具順時針轉動15°之旋轉角度D2。
在第三階段c中,從多邊形輪廓件30上取下擰緊工具,再次繞柄軸翻轉180°並再度放置於多邊形輪廓件30上,只是,此時係第二轉矩傳遞區21至26卡接在多邊形輪廓件30之多邊形隅角31'至36'上。將擰緊工具圍繞多邊形輪廓件30之軸線轉動15°之第三旋轉角度D3。
在接下來的階段d中,再度從多邊形輪廓件30上取下擰緊工具,繞柄軸翻轉180°並再度放置於多邊形輪廓件30上,使得第二轉矩 傳遞區21至28貼靠多邊形隅角31'至36'中之多邊形表面31至36。而後,將擰緊工具圍繞多邊形輪廓件30之軸線轉動15°之第四旋轉角度D4。在階段a、b、c、d之後可實施其他階段e、f等等,其中,(第五)階段e等同於階段a且(第六)階段f等同於階段b。
以此方式,藉由該新型開口扳手,可轉動一般情況下無法使用開口扳手而難以到達之區域中的螺絲或螺母。
前述擰緊工具具有包含兩個彼此背離的末端之柄部5。在第一末端上設有具有前述特性之第一頭部1。在柄部5之第二末端上設有閉合環形式之第二頭部37。該環形成圖6所示之轉矩傳遞區41、42、43、44、45、46、47、48、49、50。
圖4及圖5所示之實施例亦具有第一頭部1,參閱上文結合圖1至圖3之描述。在長條狀的柄部5之末端上設有第二頭部37,其係為開口扳手頭部。柄部參考線6在兩個緣邊5'之間居中地延伸。第二頭部37之二個鉗口38、39與第三轉矩傳遞區41、42定義兩個平行於彼此而延伸之第二鉗口參考線40。第二鉗口參考線40平行於柄部參考線6,而該柄部參考線係在第一頭部1中相對於該處的鉗口參考線4傾斜7.5度之傾斜角度α。
第二頭部37之輪廓具有相對於上述轉矩傳遞區41、42傾斜120度地延伸之其他第三轉矩傳遞區43、44。第三轉矩傳遞區41至44分別在其中心具有角形缺口,諸角形缺口係由第四轉矩傳遞區45、46、47、48、49、50所形成。第三轉矩傳遞區41至44係與第四轉矩傳遞區45至50錯開30度之角度。柄部參考線6在轉矩傳遞區43、44之間延伸,因此,該柄部參考線形成第二頭部37之輪廓之對稱軸,使得柄部參考線6居 中地穿過第二鉗口參考線40之間的開口51。
圖5示出裝配入第二頭部之寬邊缺口的鋼板件54,其具有直線地且不中斷地平行於第二鉗口參考線40延伸之側面。板件54之鄰接諸側面的寬面區段形成了止擋面52,在多邊形隅角31'至35'嵌入轉矩傳遞區45、46;46、47;48、49;或49、50之間的角形缺口的情況下,多邊形輪廓件30之端面之區段係抵靠在諸止擋面上(參閱圖1)。
在多邊形隅角31'至35'(參閱圖1)嵌入角形缺口41、43;43、44或44、42的情況下,佈置在開口51之底部區域中的止擋面52係處於多邊形輪廓件30之端面上。
藉由圖4及圖5所示之第二頭部37可在一角位上卡接在多邊形輪廓件30上,而該角位係與供第一頭部1卡接在多邊形輪廓件30上之角位以傾斜角度α錯開。
圖6示出作為套筒扳手之頭部的第二頭部37。在開環口53中示出呈星形佈置的轉矩傳遞區41至50,該等轉矩傳遞區定義總共十二個角形缺口,而多邊形輪廓件30之多邊形隅角31'至35'可嵌在該等角形缺口中(參閱圖1)。此點可在彼此錯開30度之旋轉位置上實現。兩個相對立設置的轉矩傳遞區41、42定義了平行於柄部參考線6而延伸的第二鉗口參考線40,其中,柄部參考線6形成了柄部5之兩個鏡像對稱的緣邊5'之對稱軸。
柄部參考線6對稱地穿過兩個相對立設置的角形缺口,而該等角形缺口係由轉矩傳遞區43、44所形成。因此,柄部參考線6形成了第二頭部37之環形輪廓之對稱軸。藉由第二頭部37,可在某些角位上卡 接在多邊形輪廓件30上,而該等角位係與供第一頭部1卡接在多邊形輪廓件30上之角位以傾斜角度α錯開。
圖7不僅示出圖6所示之實施例之應用,還比照示出圖4及圖5所示之處於中間位置a'、c'、e'上的第二頭部37之應用。
階段a、a'、b、c、c'、d、e、e'、f係為轉動多邊形輪廓件30時依次實施之擰緊步驟,其中,多邊形輪廓件30係以階段a、b、c、d、e、f之順序各旋轉15度之偏轉角,參閱上文結合圖3之描述。
在階段a與階段b之間的中間階段中,可將擰緊工具翻轉並放置於多邊形輪廓件30上,使得第二頭部37替代第一頭部1卡接在多邊形輪廓件30上。柄部參考線6之角位現時係與柄部參考線6在階段a或階段b中之角位錯開7.5度。
可透過在階段c與階段d之間將卡接在多邊形輪廓件30上之第一頭部1更換為第二頭部37,以達到類似的中間位置。
可透過在階段e與階段f之間將卡接在多邊形輪廓件30上之第一頭部1更換為第二頭部37,以達到另一中間位置。
藉此,可藉由第二頭部達到另一角位,能以該角位將螺絲扳手卡接在六邊形輪廓件上,其中,偏轉角係減小至7.5度。
前述實施方案係用於說明本申請案整體所包含之創作,該等創作至少透過以下特徵組合分別獨立構成相對於先前技術之改良方案,其中,此等特徵組合中的兩項、數項或其全部亦可相互組合,即:一種擰緊工具,其特徵在於:傾斜角度α為多邊形角度β的八分之一。
一種擰緊工具,其特徵在於:第一頭部1能以其兩個寬面中之任一寬面沿軸向被放置於多邊形輪廓件30上。
一種擰緊工具,其特徵在於:諸鉗口2、3係以單一材料由第一頭部1形成,以及/或者,柄部5係以單一材料固定於第一頭部1及/或第二頭部37上。
一種擰緊工具,其特徵在於:在用於多邊形角度β為60°之多邊形輪廓件的擰緊工具中,其傾斜角度α為7.5°,或者,針對用於多邊形角度β為90°之多邊形輪廓件的擰緊工具,其傾斜角度α為11.25度。
一種擰緊工具,其特徵在於:開口孔8係與第一轉矩傳遞區14、15相對立,而該第一轉矩傳遞區係與平行於鉗口參考線4而延伸之第一轉矩傳遞區11、16、12、13形成多個角形缺口,以及/或者,開口孔8係與分別形成諸角形缺口之第二轉矩傳遞區25、26、27、28相對立。
一種擰緊工具,其特徵在於:開口孔8係與處於其開口中心之中央缺口9相對立,其中,特別是柄部5之中心線所形成的柄部參考線6係穿過中央缺口9而延伸,以及/或者,較佳為直線型的柄部5之柄部參考線6係實質上在該柄部之總長度上延伸,以及/或者,柄部參考線6係在柄部5之兩個緣邊5'之間居中地延伸。
一種擰緊工具,其特徵在於:設有佈置在柄部5之第二末端上的第二頭部37,該第二頭部具有平行於柄部參考線6延伸之第三轉矩傳遞區41、42、43、44,以及/或者,第二頭部37具有與第三轉矩傳遞區41至44錯開一半之多邊形角度β而延伸之第四轉矩傳遞區45、46、47、48,以及/或者,第四轉矩傳遞區45至48之諸角形缺口具有用於抵靠在多 邊形輪廓件30之端面上的諸多止擋面52。
一種擰緊工具,其特徵在於:第二頭部37形成開放式開口51或閉合式開環口53。
一種擰緊工具之應用,係用於轉動多邊形輪廓件30,其中,在第一階段a中,在柄部參考線6相對於多邊形輪廓件30處於第一角位時,諸第一轉矩傳遞區11至16卡接在諸多邊形表面31至36上,並且,圍繞多邊形輪廓件30之軸線以第一旋轉角度D1沿著傾斜角度α之方向轉動柄部5,而該傾斜角度約為多邊形角度β的四分之一,其中,在接下來的第二階段b中,在圍繞其柄軸翻轉擰緊工具之後,使諸第一轉矩傳遞區11至16貼靠諸多邊形表面31至36,並且,圍繞多邊形輪廓件30之軸線以第二旋轉角度D2沿著傾斜角度α之方向轉動柄部5,而該傾斜角度約為多邊形角度β的四分之一,其中,在接下來的第三階段c中,在圍繞其柄軸翻轉擰緊工具之後,使諸第二轉矩傳遞區21至28貼靠多邊形輪廓件30之諸多邊形隅角31'至36',並且,圍繞多邊形輪廓件30之軸線以第三旋轉角度D3沿著傾斜角度α之方向轉動柄部5,而該傾斜角度約為多邊形角度β的四分之一,其中,在接下來的第四階段d中,在圍繞其柄軸翻轉擰緊工具之後,使諸第二轉矩傳遞區21至28貼靠諸多邊形隅角31'至36',並且,圍繞多邊形輪廓件30之軸線以第四旋轉角度D4沿著傾斜角度α之方向轉動柄部5,而該傾斜角度約為多邊形角度β的四分之一,其中,在圍繞其柄軸以翻轉該擰緊工具之後,接著實施第一階段a。
一種應用,其特徵在於:包含有處於諸階段a、c、e中的一個與一緊隨其後的階段b、d、f之間的中間階段a'、c'、e',在該中間階段 中,第二頭部37之平行於柄部參考線6或與柄部參考線6錯開多邊形角度β而延伸之第三或第四轉矩傳遞區41至44;45至48係卡接在諸多邊形表面36上。
1:第一頭部
2:鉗口
3:鉗口
4:鉗口參考線
5:柄部
5':緣邊
6:柄部參考線
30:多邊形輪廓件
37:第二頭部
α:傾斜角度
a:階段
b:階段
c:階段
d:階段
e:階段
f:階段
D1:旋轉角度/方向
D2:旋轉角度/方向
D3:旋轉角度/方向
D4:旋轉角度/方向
D5:旋轉角度/方向
D6:旋轉角度/方向

Claims (8)

  1. 一種擰緊工具,用於擰緊一多邊形輪廓件(30),而該多邊形輪廓件具有數個以一多邊形角度(β)規則地圍繞中心佈置之多邊形表面(31至36)與多邊形隅角(31'至36'),此擰緊工具具有形成佈置在兩個鉗口(2、3)之間的開放式開口的一第一頭部(1),該第一頭部係固定於一柄部(5)之第一末端上,該柄部則定義了穿過該第一頭部(1)及該柄部(5)而延伸之一柄部參考線(6),其中,該等鉗口(2、3)形成平行於一鉗口參考線(4)而延伸之第一轉矩傳遞區(11、12、13、16),而該鉗口參考線係相對於該柄部參考線(6)具有一傾斜角度(α),該等第一轉矩傳遞區係用於在該柄部參考線(6)相對於該多邊形輪廓件(30)處於第一角位時,以能夠傳遞轉矩之方式卡接在兩個相對立設置的多邊形表面(31至36)上,其中,該等鉗口(2、3)之角形缺口形成第二轉矩傳遞區(21、22、23、24),該等第二轉矩傳遞區係用於在該柄部參考線(6)相對於該多邊形輪廓件(30)處於旋轉一半之該多邊形角度(β)而到達的第二角位時,以能夠傳遞轉矩之方式卡接在至少兩個多邊形隅角(31'至36')上,其特徵在於:該傾斜角度(α)為該多邊形角度(β)的八分之一。
  2. 如請求項1之擰緊工具,其中,該第一頭部(1)能以其兩個寬面中之任一寬面沿軸向被放置於該多邊形輪廓件(30)上。
  3. 如請求項1或2之擰緊工具,其中,該等鉗口(2、3)係以單一材料由該第一頭部(1)形成,以及/或者,該柄部(5)係以單一材料固定於該第一頭部(1)及/或一第二頭部(37)上。
  4. 如請求項1或2之擰緊工具,其中,在用於多邊形角度(β) 為60°之多邊形輪廓件的擰緊工具中,其傾斜角度(α)為7.5°,或者,針對用於多邊形角度(β)為90°之多邊形輪廓件的擰緊工具,其傾斜角度(α)為11.25度。
  5. 如請求項1或2之擰緊工具,其中,其開口孔(8)係與第一轉矩傳遞區(14、15)相對立,而該第一轉矩傳遞區係與平行於該鉗口參考線(4)而延伸之第一轉矩傳遞區(11、16、12、13)形成多個角形缺口,以及/或者,其開口孔(8)係與分別形成諸角形缺口之第二轉矩傳遞區(25、26、27、28)相對立。
  6. 如請求項1或2之擰緊工具,其中,其開口孔(8)係與處於其開口中心之一中央缺口(9)相對立,而其中,特別是該柄部(5)之一中心線所形成的該柄部參考線(6)係穿過該中央缺口(9)而延伸,以及/或者,較佳為直線型的該柄部(5)之該柄部參考線(6)係實質上在該柄部之總長度上延伸,以及/或者,該柄部參考線(6)係在該柄部(5)之兩個緣邊(5')之間居中地延伸。
  7. 如請求項1或2之擰緊工具,其中,設有佈置在該柄部(5)之第二末端上的一第二頭部(37),該第二頭部具有平行於該柄部參考線(6)延伸之第三轉矩傳遞區(41、42、43、44),以及/或者,該第二頭部(37)具有與該等第三轉矩傳遞區(41至44)錯開一半之該多邊形角度(β)而延伸之第四轉矩傳遞區(45、46、47、48),以及/或者,該等第四轉矩傳遞區(45至48)之多個角形缺口具有用於抵靠在該多邊形輪廓件(30)之端面上的多個止擋面(52)。
  8. 如請求項7之擰緊工具,其中,該第二頭部(37)形成一開 放式開口(51)或一閉合式開環口(53)。
TW110201974U 2020-02-27 2021-02-24 擰緊工具 TWM61840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20105099.2A DE102020105099B3 (de) 2020-02-27 2020-02-27 Maulschlüssel
DE102020105099.2 2020-02-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18406U true TWM618406U (zh) 2021-10-21

Family

ID=764324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201974U TWM618406U (zh) 2020-02-27 2021-02-24 擰緊工具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27958U (zh)
DE (1) DE102020105099B3 (zh)
TW (1) TWM618406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80171A (en) 1980-07-24 1982-02-03 Harris Alexander Spanner
DE4212024A1 (de) 1992-03-14 1993-09-16 Helmut Reccius Schluessel zum drehen von schrauben und muttern
CN2176871Y (zh) 1993-06-21 1994-09-14 陈锐贤 一种便于使用的新型呆扳手
DE19854374B4 (de) 1998-11-25 2004-07-01 Hirse-Patent-Lizenz-Gmbh Gabelschlüssel
DE102008055559B4 (de) 2008-12-19 2019-11-07 Wera Werkzeuge Gmbh Ring-Maul-Schlüsse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20105099B3 (de) 2021-07-08
CN216327958U (zh) 2022-04-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525402B1 (en) Lobed drive socket for fastener
EP0670431B1 (en) Screw and wrench for snugly-fitted tightenings
CN107288979B (zh) 非对称紧固件的凹槽和键
EP1466101B1 (en) Lobed drive socket for fastener
TW449534B (en) Tool for driving headed fasteners
CN113840691A (zh) 具有整合型结合特征的防滑扭力工具
JPS5859768A (ja) フアスナのヘツド及びフアスナのヘツドと工具ヘツドの間の継手
JPH05305575A (ja) 表面に適合ししかもトルクを増大するレンチ
CN106392164B (zh) 可旋转的切削加工工具、缺口扳手形成部和扳手
US20120085202A1 (en) Hex wrench
TW201241330A (en) Force application
TWM618406U (zh) 擰緊工具
US5953968A (en) Surface conforming, torque enhancing wrench with non-parallel working surfaces
JPH04269176A (ja) ボックスレンチ
US6263771B1 (en) Force transmission structure especially for a screwing wrench with multiple corners
CN112352112B (zh) 以旋转固定的方式连接两个部件的方法
US7152510B2 (en) Clamping system for the tool holding fixture of machine tools
JP4141202B2 (ja) ねじ頭及び締結工具
US20110290085A1 (en) Dual Hex Pattern Open End Wrench
US20070245858A1 (en) Retainer ring for wrench with box end
US489429A (en) Gottfried brigger
US11801563B2 (en) Tool having movable jaws for engaging each drive flank of a nut
TW201834793A (zh) 多夾持點套筒起子頭
JP6263691B1 (ja) 緩み止めナット
JP2002364619A (ja) ねじ部品及びねじ部品締結工具